绥化干部公示20162016来霜期,想知道2016霜期大体时间??

2016年黑龙江省气候趋势及雨水预测_青瓜网
> 2016年黑龙江省气候趋势及雨水预测
2016年黑龙江省气候趋势及雨水预测
时间: 12:34:44
来源:农粮天地
2016年黑龙江省雨水预测从图中可以看出,明年春季,也就是3到5月,东北地区大部呈现浅蓝色,这表示气温将比往年偏低0.5℃到1℃。而在降水图中,东北地区大部也是被浅蓝色占据着,这表示降水量将比往年同期偏多10%到20%。春季气温偏低,冬春季降水量偏多,看来明年东北地区仍将有低温春涝的可能。东北地区一旦发生了低温春涝,就意味着主栽农产品,如玉米、水稻将面临可生长的无霜期缩短,初霜冻相对提前的威胁。如果作物在完全成熟之前就遭遇了严重霜冻,这将对产量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而农户为了避免这一打击将可能更多地采用产量相对较低的早熟品种,这也会对年终的产量造成一定影响。这一情况无疑将利好玉米和稻谷类期货。同时,低温春涝可能引发农产品的种植面积之争。在2013年东北低温春涝发生时,由于玉米的播种期已过,一些农户只得改种生长期较短且耐涝的大豆。如果明年也因此而出现玉米种植面积下降和大豆面积上升的情况,将间接影响这两种作物的产量,从而对市场产生连锁反应。黑龙江省2016年3月~10月气候趋势预测预计月全省气候总趋势:气温接近常年略高,生长季热量接近常年,降水正常略多。春季气温略高,终霜正常略早;夏季气温正常,有明显低温时段;9~10月气温正常,初霜正常。春季降水略少,春旱较近几年严重;夏季降水略多,主要集中在盛夏;9~10月降水正常。主要气象灾害:春季干旱、盛夏局地洪涝、夏季阶段性低温。一、气温春季略高,夏季正常、9~10月正常预计今年春季气温全省大部分地区略高, 全省平均比常年高0.2℃左右,终霜正常略早;夏季气温正常,全省大部分地市接近常年;9~10月气温接近常年,初霜正常。二、降水春季少、夏季略多,9~10月正常预计今年春季全省平均降水量略少到偏少,其中伊春、哈尔滨、双鸭山、七台河、鸡西、牡丹江比常年多1成左右,大兴安岭、黑河、齐齐哈尔比常年少1~2成,其它地市比常年少0~1成;夏季全省平均降水量略多,其中齐齐哈尔、大庆、绥化、哈尔滨、鹤岗、佳木斯、双鸭山、七台河比常年多1~2成,其它地市比常年少0~1成;9~10月降水分布不均,全省平均降水量接近常年。建议:1.去年封冻前土壤偏旱区域较近两年增加,预计春季降水偏少,西部地区春旱较最近两年严重。2.夏季降水主要集中在盛夏,要预防降水集中期因强降水导致的洪涝灾害。2016年全国杂粮生产指导意见
您好! ||
首页 >经济新闻 >正文
2016年全国杂粮生产指导意见
15:14:15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
  杂粮是种植业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替代作物,是改善膳食结构、促进营养健康的重要口粮品种,也是老少边穷地区促进扶贫开发、提高农民收益的重要经济作物。为充分发挥杂粮在“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轮作倒茬、土壤培肥等方面的优势,有效利用南方冬季光热资源,推进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依据自然生态条件和生产特点,特制定2016年全国杂粮生产指导意见。
  一、东北杂粮区
  (一)区域范围。本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包括黑龙江黑河、齐齐哈尔、绥化、牡丹江,吉林省白城、松原、敦化,辽宁朝阳、锦州、阜新和内蒙古赤峰、通辽、呼伦贝尔与兴安盟等地。
  (二)自然条件。本区地处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西坡和长白山西北坡,纬度高,冬季严寒,夏季短促,无霜期最少,仅90多天,昼夜温差较大,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500毫米以上,是传统的杂粮种植区。
  (三)生产情况。本区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条件良好,地势平缓,生产规模大,产量水平高,适于大型机械作业。本区为杂粮春播区,一年一熟,一般每年3月上旬开始播种,机械化生产程度较高。高粱、谷子、糜子、芸豆、绿豆、小豆曾是本区域的传统粮食作物,但由于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成为少数地区种植的搭配作物。近年来,在种植大户规模化种植推动下,谷子、高粱、大麦、糜子、芸豆、绿豆等杂粮面积呈上升趋势,机械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四)发展对策。该区地跨东北冷凉区和农牧交错区,重点是要促进玉米结构调整和满足畜牧业对优质饲料的需求。该区要积极发展杂粮生产,推进轮作倒茬,发展全程机械化生产。
  重点作物。内蒙古呼伦贝尔,黑龙江黑河、齐齐哈尔等高纬度地区,适度发展芸豆、绿豆等适于机械化作业的食用豆类,适当扩种大麦、糜子、谷子、高粱种植,建立土地种养轮作种植体系。内蒙古赤峰、通辽、兴安盟,吉林白城、松原,辽宁朝阳、阜新、锦州,充分发挥传统种植优势,适度发展谷子、高粱、糜子、绿豆、小豆等种植,适当发展适宜于机械化收获的豌豆种植。内蒙古赤峰、通辽是全国荞麦优势主产区,根据市场需求和轮作需要适度恢复荞麦生产规模。
  关键技术。示范推广种子包衣、配方施肥、糜子(谷子)精量沟播、芸豆高台大垄密植、绿豆(小豆)垄作双行精量播种、荞麦大垄双行沟播、高粱垄作密植机械化栽培和垄作轻简高效栽培等技术。
  耕作模式。主要有谷类(谷子/糜子/大麦/荞麦/高粱)―豆类(芸豆/绿豆/小豆)―马铃薯轮作,谷类―油料轮作以及深松垄作、沟垄和免耕栽培等模式。
  二、华北杂粮区
  (一)区域范围。本区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北两省和内蒙古中部,包括内蒙古锡林郭勒、乌兰察布、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巴彦淖尔等地,河北张家口、承德和山西大同、朔州、忻州、吕梁及两省太行山区。
  (二)自然条件。本区地处内蒙古高原南部、黄土高原东部,自北向南从半干旱向半湿润气候过渡。北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土壤贫瘠,降水量300毫米以上,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繁,昼夜温差大,其中干旱、霜冻发生概率大、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重。南部地势北高南低,海拔在800米以上,气候温凉,年降水量500~650毫米。
  (三)生产情况。本区生产条件较差,土地不平整,土层浅薄,水土流失严重。本区为杂粮春播区,一年一熟,一般每年3月中下旬开始播种,大部分作物为传统种植方式。谷子、糜子、高粱、荞麦、燕麦、绿豆、芸豆、小豆等抗旱、耐瘠薄,曾是本区的主要粮食作物,生产优势明显,呈区域性分布,但近30年来种植面积下降幅度较大。随着机械化精量播种技术、覆膜穴播技术和膜下滴灌技术推广,中小型机械化作业稳步推进。
  (四)发展对策。太行山区是玉米结构调整的重点区域,也是杂粮传统产区,要适当恢复杂粮生产,促进结构调整,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重点作物。根据无霜期长短选择适宜种植的杂粮种类和品种,适度发展谷子、糜子、荞麦、高粱、燕麦等生育期短、耐旱、耐瘠薄等杂粮种植,恢复豌豆、蚕豆、芸豆、绿豆、小豆等豆科作物种植面积。
  关键技术。示范推广种子包衣、化肥减量增效、病虫害绿色防控以及谷子轻简高效、高粱宽行高密轻简栽培、燕麦“一早三改”高产栽培等技术。
  耕作模式。主要有谷类(糜子/谷子/燕麦/荞麦)―豆类(芸豆/绿豆/小豆/豌豆)进行轮作,绿豆、小豆与玉米间作,免耕栽培、覆盖节水栽培等模式。
  三、西北杂粮区
  (一)区域范围。本区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宁夏及青海海东地区,包括陕西榆林、延安及关中渭北,宁夏固原、吴忠、中卫,甘肃武威、白银、兰州、定西、天水、平凉、庆阳、临夏和陇南,青海海东等地。
  (二)自然条件。本区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毛乌素沙漠南缘,气候条件多样,从东南到西北,气候依次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和干旱气候。该区生态环境脆弱,光热条件充足,降水偏少,干旱频发。海拔米,年气温6~14℃,年降水量300~500毫米。
  (三)生产情况。本区丘陵沟壑纵横,地面支离破碎,土壤瘠薄。本区北部为杂粮春播区,一年一熟,南部为杂粮夏播区,一年两熟,多数地区为传统种植方式,少数地区适宜小型机械化作业。糜子、荞麦、谷子、高粱、燕麦、豌豆、蚕豆、绿豆、小扁豆、草豌豆、鹰嘴豆等抗旱、耐寒、耐瘠薄,曾是本区主要粮食作物,呈区域性分布,具有生产优势,但近30年来种植面积下降幅度大。
  (四)发展对策。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中心,充分利用有限的水热资源和土地条件,发挥杂粮生产优势和市场优势,促进用地养地相结合,提高种植效益。
  重点作物。因地制宜发展糜子、荞麦、谷子、燕麦、大麦生产,扩大蚕豆、豌豆、草豌豆、小扁豆、鹰嘴豆等豆科作物种植面积。
  关键技术。示范推广种子包衣、化肥减量增效、病虫害绿色防控、旱地深松耕蓄水保墒技术,以及糜子精量穴播、荞麦抗旱沟播栽培、有机蚕豆标准化生产、豌豆抗旱节水栽培、绿豆双垄沟播覆膜栽培等技术。
  耕作模式。主要有薯类(马铃薯)―谷类(糜子/荞麦/燕麦)―豆类(豌豆/蚕豆/小扁豆/草豌豆/鹰嘴豆)轮作,谷类(糜子/荞麦/燕麦)―油料(胡麻/黄芥)―豆类(豌豆/小扁豆/草豌豆/鹰嘴豆)轮作,绿豆与棉花、玉米、谷子、枣树等进行间作,覆盖、免耕栽培等模式。
  四、青藏杂粮区(一)区域范围。本区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两省及甘肃、四川、云南部分地区,包括青海、西藏全部,甘肃甘南,四川甘孜、阿坝,云南迪庆等地区。
  (二)自然条件。本区位于青藏高原,海拔2000米以上,属于高原气候,空气干燥稀薄,太阳辐射强,日照时数长,气温低,降水少;主要农作区年日照时数小时,年平均气温多在5℃以下,夏季平均气温8℃~18℃,无霜期100~160天,干湿季分明,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
  (三)生产情况。本区土壤瘠薄,生态系统脆弱,农业生产条件差,以传统种植方式为主,适宜中小型机械化作业。本区为杂粮春播区,一年一熟,一般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始播种。青稞是藏族居民的主要食物,多数地区青稞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60%以上,还有少部分种植蚕豆和豌豆。
  (四)发展对策。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中心,充分利用有限的水热资源和土地条件,发挥青稞的生产优势,满足藏区粮食安全需要,推进轮作倒茬,防控病虫草害,提高种植效益。
  重点作物。本区是青稞优势产区,要稳定青稞生产,保障藏区口粮供应,适度发展豌豆、蚕豆、荞麦等其他杂粮杂豆。
  关键技术。示范推广种子包衣、化学除草、配方施肥、青稞全程机械化、偏温湿区青稞“春改冬”等技术。
  耕作模式。主要有豆(豌豆/蚕豆)―麦(青稞)―油菜轮作等模式。
  五、西南杂粮区
  (一)区域范围。本区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等省(区、市),包括云南(除迪庆)、贵州、四川(除甘孜、阿坝)、重庆全部,以及广西百色等地。
  (二)自然条件。本区属于温带和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水热条件较好,丘陵山地和高原占80%以上,海拔米,地势起伏大,生产条件差异大。光照条件较差,北部年降水量为500~700毫米之间,南部降水量毫米。地形复杂,岩溶发育广,石漠化严重,农业生态系统脆弱。
  (三)生产情况。本区杂粮主要有蚕豆、豌豆、芸豆、苦荞、高粱、大麦、薏苡等,以春播为主,同时兼有夏秋冬播,是当地重要的粮食作物。本区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农业立体性强,农业规模化和机械化生产程度较低。中小型机械化生产是发展方向。
  (四)发展对策。依据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和本区农业立体性强的特点,因地制宜选择杂粮种类和品种,适当增加山区和旱地的杂粮种植面积,提高杂粮的种植效益。
  重点作物。云南与四川相邻的大小凉山及贵州西北部宜发展苦荞、芸豆生产,四川与重庆北部山区宜发展蚕豆、豌豆生产,云南东南部与贵州西南部及广西西北部宜发展薏苡生产,水稻区域利用冬季休闲时间发展冬种蚕、豌豆,烟草种植区发展豌豆种植。
  关键技术。示范推广化肥减量增效、病虫害绿色防控、早秋蚕豆高效栽培、反季小粒蚕豆栽培、蚕豆稻后留茬免耕直播、豌豆早秋烟后套作、鲜食蚕豆(豌豆)高产栽培、苦荞小穴点播、苦荞精量条播高产等技术。
  耕作模式。主要有蚕豆―水稻轮作,烟草―豌豆轮作,马铃薯―荞麦轮作,豆类―荞麦轮作,蚕豆与马铃薯、小麦、大蒜、玉米等进行间作,蚕豆与烟草、玉米进行套种,硬茬直播、留茬免耕、设施栽培等模式。
flash图片播放器(类型2)。请不要更改此DIV的id,否则将造成网页出错。
李克强:推动中秘务实合作转型
“国家级经开区对话500强”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
电&&& 话:(010) &&&&&&&&&&&&&&&&&
版权所有:中国投资指南网
传&&& 真:(010)
声&&&&&& 明:本网站为商务部公共商务信息服务类网站
邮&&& 箱:
备案编号:京ICP备号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学年度高三学年一模文文综试题详解.doc14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350 &&
学年度高三学年一模文文综试题详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2016年哈尔滨市第三中学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试卷(文史类)
本试卷分第Ⅰ卷 选择题 和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48题,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共14页。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 写,字体工整,字迹清楚。
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 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保持卡面清洁,不得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刮纸刀。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题意的。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已由1980年前的不足20万公顷上升到2008年的171.86万公顷,占全国棉产量的比例由3%上升到40%。据此回答1-2题。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棉花生产向新疆集中,主要是因为新疆
A.气候条件优越,棉花品质好 B.棉田平坦广阔,适宜大规模机械化
C.棉花生产经济效益高于本地其他作物
D.棉花生产成本低于国内其他地区
2. 中国棉花生产向新疆集中对新疆的主要影响不包括
A.棉农收入提高
B.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C.水资源消耗加剧
D.水土流失加剧
图1为我国某地形区的湖泊松木希错流域示意图及该湖2013年面积变化,据此完成3-5题。
3. 松木希错结冰期大致为
A.5个月 B.6个月 C.7个月 D.8个月
4.对松木希错面积变化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A.流域面积 B.月均气温 C.月降水量 D.月蒸发量
5.下列关于松木希错流域的自然环境叙述正确的是
A.地势南高北低,平均海拔低 B.河湖以大气降水补给为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中国年鉴信息网--中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研究报告提供商!
电话:010-97872 值班手机:
您当前的位置:
《黑龙江省志?气象志》
[图书名称]:《黑龙江省志?气象志》
[关键文字]:黑龙江省志,气象志
[书刊号]:
[图书作者]:气象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日期]:2016年6月
[图书价格]:¥0.00
[优 惠 价]:¥0.00
[传真订购]:010-
[咨询电话]:010-97872
[值班手机]:
本书相关年份
详细内容: &
《黑龙江省志·气象志》
地球周围大气的冷热干湿变化,空气的流动,以及云、雾、霜、露、凇等凝结现象,雨、雪、雹等降水现象,虹、霞、晕、极光等光学现象和闪电、天电、雷声等电声现象,统称之为气象。气象与人类生存、经济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为趋利避害,繁衍生息,从古至今都十分关心气象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观察、了解、研究大气状态和现象的气象科学已发展为一门年轻的新兴学科。&
&黑龙江省位于祖国东北部,地理纬度高,地形复杂,属温带、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在极地大陆气团控制下,寒冷漫长;夏季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湿热多雨;春秋季受季风影响,气候多变,春季降水少,多大风,秋季降温剧烈,常有霜冻出现。据1951年至1980年30年气象资料统计,全省年平均气温为零下4℃至4℃之间,无霜期100~160天,平均年降水量400~650毫米。以热量和水分为指标,黑龙江省可划分为7个气候区,即大兴安岭寒冷湿润区、黑河冷凉半湿润区、小兴安岭温凉湿润区、克拜丘陵及三江平原温和半湿润区、牡丹江半山区温热半湿润区和松嫩平源温热半干旱区、泰来温热干旱区。自1909年有气象记录以来,黑龙江省的气候变化有较明显的冷暖、干湿交替变化规律,年平均气温存在显著的22年准周期及14年、7年和3年左右的小周期变化。据近200年旱涝史料分析,存在着10年左右的降水变化周期,多雨、少雨交替出现。80年代处于高温、多雨周期之内。
&&& 受季风气候影响,黑龙江省气候资源较丰富。光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为2 400~2 800小时,光能主要集中在农作物生长期内,辐射能较充足,热量资源集中,高温高湿多光照同时出现,称“水热同季”。夏季雨量集中,4~9月农作物生长季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83~94%,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风能资源分布广泛,平原地区较为丰富,其中,松嫩平原西部年有效风速为4 700~5 400小时。大小兴安岭等占总面积50%的山区气候具有冬冷夏凉、无酷热、雨水多、雨季长、水资源丰富、光能利用潜力大等特点。
&&& 黑龙江省主要气象灾害有低温冷害、霜冻、干旱、洪涝、冰雹等。气象灾害是农业稳产高产的主要障碍,其中影响最严重的是低温冷害。据年气象资料记载,在此期间全省共出现24次夏季低温和低温冷害,平均2~3年出现一次,有“群发性”特征。夏季低温造成的延迟型冷害面积较大,常使农作物生长发育期推迟而大辐度减产。生育期发生的障碍型冷害对水稻危害最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85年,黑龙江省共出现14次夏季低温年,其中,严重低温年全省粮食减产达20~40%。其次是旱涝灾害,春旱普遍存在,西部地区最为严重,素有“十年九春旱”之说。近百年来,松嫩平原西南部多重春旱,三江平原及江河沿岸多重夏秋涝,中部山地多洪涝灾害。旱涝灾害直接影响粮食产量,涝灾危害重于旱灾。如、和1981年,黑龙江省出现大范围的水涝灾害,给人民生活和国家财产带来重大损失。此外,霜冻、冰雹、大风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一般受灾面积较小,对全省农业粮食总产造成一定影响。&
&& 从远古至16世纪,人们根据肉眼来观测天象、物象,以此判断未来天气变化。渤海时期,黑龙江人开始掌握中原地区的先进历法,在渤海国通往日本国的出国使者中设有“天文生”,负责“占天”、“占风”,为航海提供保障。&&&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6月9日,沙俄中东铁道建设局为修筑中东铁路,在哈尔滨开设了黑龙江地区第一个气象测候站,至1917年增为8个(哈尔滨、昂昂溪、富拉尔基、牡丹江、太平岭、一面坡、安达、依兰气象测候站)。1910年1月,沙俄海关系统在瑷珲设立了一个测候站。1928年2月,日本满洲铁路株式会社在齐齐哈尔设立了观象所。1932年后,黑龙江地区气象台站进入日本满铁、关东厅和伪满中央观象台混设阶段。1937年12月起,除日本关东军气象部门控制的气象站点外,伪满中央气象台统一管理黑龙江地区气象站。至1945年8月,由伪满中央观象台自建、接管、改建的气象台站达到32个,主要任务是为侵略战争服务。解放战争时期,黑龙江地区气象机构瘫痪,业务工作停止。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龙江地区气象台站建设迅速发展。1949年1月至9月底,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嫩江、鸡西、克山等7个气象站在残留的旧址上陆续恢复了气象观测。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和抗美援朝战争的需要,国家全力加强气象台站建设,在近乎空白的基础上,1952年首批新建了8个气象站。至1959年底,黑龙江地区气象台站达到112个,基本建成了省、地区有气象台,县县有气象站的气象台站网。根据生产建设需要,又陆续建立了一批专业气象台站。根据中央气象局的统一部署,1960年底全省气象台站进行调整,撤消部分台站,并将为专业部门建立的42个气象台站陆续移交给民航、农场、石油部门管理。至1965年,调整后全省气象部门建制的气象台站为70个,其中,气象台5个,国家基本测报站25个,一般气象站43个,其中有13个气象站同时承担农、林、牧气象观测试验任务。“文化大革命”时期,全省气象台站仅维持基本气象业务运行。直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黑龙江省气象事业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大发展时期。到1985年底,全省国家气象部门建制的台站总数达到84个,其中气象台9个,国家基本测报站32个,一般气象站41个,农业、林业气象试验站3个(其中有一个林业气象试验站同时承担地面观测任务)。组成气候观测网点81个,地面天气观测网点38个,高空气象观测网点6个,航空天气观测网点43个,农业气象观测网点44个,太阳辐射观测站点3个,天气雷达站点3个,卫星云图接收站点2个,形成了一个布局比较合理、业务比较全面、技术比较先进、设备比较精良的黑龙江省气候立体监测网,并成为全国气象台站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 此外,黑龙江省还建有隶属民航、农场、石油等部门管理的气象台站97个,水利部门建立的雨量站602个,担负着为部门服务的任务。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气象台站网的建设和气象技术装备的改善,黑龙江省气象部门各项业务工作迅速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黑龙江地区台站主要开展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所用仪器设备基本从日本、苏联及东欧国家进口,直至60年代初全省气象技术装备逐步实现国产化。按照中央气象局的部署,县级气象站于50年代后期开始制作短期补充天气预报。1958年起,省、地区气象台开展了月、季、年度的中、长期天气预报业务。70年代至80年代,省气象台和地区气象台陆续配备了天气雷达、气象卫星接收设备,为开展短时灾害性天气预报创造了条件。1976年起,全省气象台站陆续配备了气象传真机及甚高频电台等通讯设备。1981年省气象台正式开展短时天气预报业务,监测、预报突发性的局地暴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的发生时间、落区、强度,为防灾减灾争取时间。进入80年代,计算机技术在全省气象部门普遍应用。至1985年,黑龙江省气象部门配备无线传真机95台,甚高频电台70部,微型计算机270部。哈尔滨、齐齐哈尔、伊春、绥化、牡丹江、佳木斯气象台配备测雨雷达。哈尔滨、佳木斯气象台配备了卫星云图接收设备。气象技术装备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推动全省气象业务技术水平逐步提高。
&&& 黑龙江省系统地进行气象科学研究工作是从60年代开始的。1963年10月,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成立,承担天气预报方法、农业气象、人工影响天气、应用气候等方面的科研任务,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1979年至1982年完成国家科委下达的“东北夏季低温冷害发生规律及其长期预报方法研究”课题,研制出的一批价值较高的科研成果和效果较好的预报工具,经1980年至1983年试用,成为长期天气预报服务中的主要依据。该课题于1983年获省政府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进入80年代后,气候资源考察开发和研究取得优异成绩,至1982年完成“黑龙江省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资源普查”等25项科研课题。尤其是1978年恢复开展的省级农业气候区划研究,根据不同农作物品种类型的特点,以地区80%保证率的≥10℃积温的分布,将全省划分为5个积温带,4个农业气候区。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地区、县市农业气候区划研究,并先后完成了玉米、大豆、小麦等单项作物农业气候区划及全省林业、牧业气候区划研究。历时四年的农业气候区划研究成果得到各级政府领导的肯定,为充分开发利用黑龙江省气候资源,发展农、林、牧业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省和16个地区、县级农业气候区划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区划委员会和省地政府部门科技进步成果奖励。此外,风能、太阳能利用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 气象服务是气象工作的根本宗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黑龙江省气象部门坚持以服务为中心,运用各种气象业务技术手段,监测天气变化,分析气象信息,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服务,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黑龙江地区气象工作主要为军事服务,为抗美援朝特别是为建设人民空军发挥了重要的气象保障作用。1953年8月,气象部门由军事建制转为地方政府领导之后,随着大规模国民经济建设发展需要,气象服务的重点逐步由军事转向经济建设。根据政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预防工作指示》和中央气象局关于《开展灾害天气预报警报广播》的指示,1954年3月起,黑龙江地区气象部门把寒潮、霜冻、台风、大风、大暴雨(雪)等灾害性和关键性天气预报,作为向党政领导机关进行决策服务的重要内容。1956年起开展公众天气预报服务。6月,哈尔滨广播电台播发短期天气预报。8月,黑龙江日报、哈尔滨日报刊发24小时天气预报。1982年省气象台公开对社会公众开展天气预报答询服务。1985年起省电视台每天定时播出全省短期天气预报。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开展的公益气象服务和及时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的决策气象服务,受到领导和群众的欢迎,并成为防御自然灾害的重要依据。
&&& 为农业、林业、交通运输、基本建设、防火、防汛等部门开展的专业气象服务始于50年代。1956年起,省气象台和伊春气象台开始制作森林火险预报。1983年大兴安岭气象台把林火气象条件的研究和森林火险等级预报纳入重点服务项目,为航空护林巡护飞行提供信息和保障。江河防汛气象服务自气象台站创建伊始即成为主要服务内容之一,各级台站及时为防汛指挥部门提供汛期降水、大风天气预报和雨情资料,为组织防洪抗灾提供重要依据,在抗御1957年、1983年松花江特大洪水及中小河流汛情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气象部门技术装备的更新和业务技术水平的提高,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扩大,服务项目增多,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 为农业服务是黑龙江省气象服务工作的重点任务。1955年起开展单站单点服务,至1985年基本形成了全省农业气象观测服务网。各台站按照不同农时季节,对生长发育期主要农作物进行观测,有针对性地开展雨情、墒情及农业气象预报、服务,组织进行专题气象条件分析、农业气象产量预测,为合理布局,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和抗御灾害性天气危害、夺取农业丰产丰收提供准确的气象依据。1958年起开展的飞机、土炮、高炮人工降雨和人工防雹作业成为气象部门直接为农业防灾减灾服务的主要手段之一。1984年4月起人工降雨作业逐渐由高炮替代土炮,从而增强了抗旱防雹的能力。截至1985年底,全省气象部门拥有人工降雨防雹高炮92门,农场系统配备30门,平均每年人工降雨防雹受益面积达到12~15万亩。
&&& 1982年起,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各行各业对气象信息服务的需要,全省气象部门开展了专业有偿气象服务。采取合同方式,根据用户的需要提供天气预报、情报资料、气候评价等气象信息及现场服务。截至1985年,黑龙江省气象专业有偿服务领域扩大到保险、电力、建材生产、航道、粮食、铁路等10余个行业。自60年代起,气象部门还开展了气候资料、气象仪器检定检修等社会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 黑龙江省的气象服务工作随着气象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深化。从单一的公益气象服务发展到为领导机关的决策服务,面向社会的公益气象服务和专业气象服务;服务内容由单一的短期天气预报发展为长、中、短时天气预报,并增加气候资料、农业气象、人工影响局部天气、应用气候分析、仪器检定检修等多项内容;服务方式包括电话、广播、电视、印刷材料及现场服务等多种渠道。基本形成省、地区、县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体系,为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轻自然灾害损失做出贡献。
&& 气象部门具有台站高度分散、业务高度集中,专业性较强的特点。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气象部门的管理体制虽几经变动,始终以部门领导为主。日,全省各地气象机构由军事系统建制转为地方政府系统建制,1954年8月,黑龙江省松江省合并成立黑龙江省后,9月1日,黑龙江省、松江省的气象部门划归省财政经济委员会领导。1955年2月成立黑龙江省气象局,负责全省气象部门的管理。1958年5月隶属省水利厅,成立气象水文局,全省气象台站下放到所在专署、市、县人民委员会领导,气象水文局负责业务管理。1962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按照集中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全省气象台站实行业务、财务、干部、物资器材以省水利厅气象水文局管理为主,党政工作及职工福利由地方政府管理的双重领导体制。1963年底黑龙江省气象局成立,将水文站的管理任务移交省水利厅。“文化大革命”开始至1968年8月,全省气象台站管理机构瘫痪撤消,台站管理权下放到各级地方革命委员会,实行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日,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气象局成立,全省气象部门实行省军区和省革命委员会双重领导,以省军区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1973年7月移交地方政府领导。1980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对气象部门实行国家气象局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黑龙江省气象部门经过两年多系统的体制改革,于1983年形成了上级气象部门和同级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至1985年,黑龙江省气象局管理绥化、松花江、合江、嫩江、大兴安岭、牡丹江、黑河、伊春8个地区(市)气象局,72个县(市)气象局,及省气象台、省气象科研所、省气候资料室、省气象干部学校、省局气象技术装备处、省人工降雨办公室、省局行政管理处、省气象局劳动服务公司等8个直属事业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全省气象职工队伍发展迅速。1949年初黑龙江地区仅有51名气象工作人员。至1985年,全省气象干部职工达到206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430人,占职工总数的69%。全省气象人员中,高级工程师5名,工程师242名,助理工程师370名,技术员322名。在各种工作和与自然灾害斗争中,全省广大气象工作者经受各种考验与锻炼,先后涌现出24名省部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6名同志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全省气象工作人员坚持团结奋斗,克服远离城镇,昼夜值班,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等困难,严密监视天气变化,努力掌握天气变化规律,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建设需要做出应有贡献。
地方志分类
友情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6绥化中考成绩查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