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a7r32新机拿到首先做什么

给索尼A7RII选个挂机头?
在下微单新手,完全不了解行情,之前声称转接挂机头的言辞让各位见笑了。
你想要自动对焦还特么选一堆副厂头,16 35za就行了
一般人买A7系列,不是为了体积,就是为了数码化手动老头。上到mark2,还因为多了一个防抖的功能像你这样选镜头,又不要手动头,又不要原厂能五轴防抖,又挑那么重的大光圈变焦头,还要罗列一堆自动对焦环不成熟的nikon头,我也是醉了。。。伸手党伸手之前,能不能稍微动动脑筋呀!!!
batis 25/2 7月出
你要买C/N的2.8标变那就直接进C/N机身本身微单的要素在体积重量优势。你装了这俩头再上转接环,整个系统体积重量已经不小了何必再折腾微单?不妨先问一个问题:你觉得f/2.8和f/4实际使用中差别有多大?f/2和/2.8呢?你觉得/2.8标变的实质好处在哪儿?你打算在哪些场合使用?作为一个器材党,我同时有c 5d3,1dx, 24-70ii,以及A7 FE24-70/4, FE16-35/4实际上除非强烈要求对焦能力的场合,我都会选择后者。原因很简单,如果要虚化,24-70/2.8ii仍明显不够用。那么我会带专门的定焦头比如za135/1.8转接或者FE55/1.8或者leica 50 summilux ASPH甚至50 noctilux ASPH来转接。如果为了更大通光量及更好的低光性能,那么A7的高感水平结合后两个f/4标变的光学防抖,实际上可以取得相当甚至更好的低光可用性能。实际上/2.8的标变,说到底就是一个兼顾并因此平庸的选择。最适合的是那些极端需要记录能力,并尽量兼顾画质的场合,比如记者,或者其他event photography。我现在仍保留的C家器材就是5D3/1DX+24-70II+70-200II+1.4X,就是留着做如上用途的。事实上虽然C24-70/2.8ii素质很好,因为上面的原因,过去一年多我只带出去大概两三次。所以我很建议你仔细考虑下你拿相机来主要用途是什么,是否真的/2.8标变是最配a7rii的选择。这个机身其实你完全可以配24-70/4或者16-35/4,再加上FE35/1.4和FE55/1.8.这样的组合比24-70/2.8靠谱的多。未来很可能sony还会出一只FE口的135mm定焦,到时候可以再进,这样的定焦组合可以给你好的多的照片,相比一个或者两个/2.8标变。你能买A7Rii的话我想预算上应该不会太紧,那么这种情况下或许可以考虑专头专用,各个镜头用在最合适它的场合,而不是一个头在各个场合做对应的妥协,最后结果是什么都能做,什么都做不到最好。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首先你的想好你主要拍什么,然后再考虑一下准备花多少钱,再有就是是否需要自动对焦。基本原则:既然是挂机头,必然不能太大太重(因此不推荐转接单反的镜头,转接还是建议选旁轴的头,不过要注意红移和变焦崩溃的现象),价格也不要太夸张(如果你插个Leica 11663或者是夜神在你的A7R2上,你还会肆无忌惮的带机器出门么?),焦距不能太长(50mm以内,不然小范围内无法施展)原厂方案:人文百搭-&FE35 2.8,35mm扫街很合适,2.8的光圈基本上也够用了,A7R2有防抖高感也好所以光圈小点也凑合。FE 35 1.4毫无疑问很好,但是它的体积和重量似乎跟挂机这件事沾不上边。人像-&FE55 1.8,当之无愧的自动标头典范,索尼玩家必玩的镜头之一,只是55mm不够广,不太好施展开,我应该不会只带这一支镜头出门,但是它必然是重要的武器之一。高性价比-&FE28 2,大光圈,自动对焦,中心锐度很高(应该说是非常非常高),但是边缘劣化且有较严重的边角偏色(偏色这个可以用PS矫正),性价比非常高,适合入门。风光-&FE16-35 F4,这个头价格不算便宜,不过毕竟是蔡司的,如果出去旅行只带一支镜头,那就是它了,覆盖了广角和人文焦段。F4光圈虽然不大,但是够用了,更何况风光摄影多用小光圈。如果能接受多一点的价格,新出的Zeiss Batis 18mm/2.8值得考虑,蔡司做这支镜头是下了猛料的,重量控制的不错,还是自动对焦,如果你没有徕卡M系统,就不用考虑转接Leica M21和M18了。毕竟Batis 18mm/2.8是Distagon结构,虽然还没拿到这个镜头,但是我相信不会存在红移和崩边的现象。多说一句,我个人并不是很喜欢FE24-70 F4这个头(除非是为了干活,求个方便),虽然锐度还凑合(当然不可能跟定焦比),但是没有2.8的光圈且全开紫边挺严重的,我觉得不值那个钱。我建议真心喜欢摄影的初学者,不要害怕定焦麻烦,如果只考虑原厂自动头的话与其买个24-70还不如买个28/2+55/1.8或者35/2.8+55/1.8(上述原厂镜头,我现在其实一个都没有了,哈哈哈)转接:玩A7系列不玩转接太可惜了,现在佳能、尼康、康泰时都有了自动对焦转接环,甚至M头在不远的未来都可以实现自动对焦(已经有了Prototype)。人文百搭-&Contax Zeiss G35 F2,这个头非常推荐,配合天工的自动转接环,在A7R2上表现非常好(自动对焦效果远好于在A7上的效果,媲美原厂),本身这个头也非常经典,跟徕卡的七妹结构类似,G35有多好也无需我赘述了。全开还是稍有崩边,不过尚在可以接受的范围。Leica M 35mm F2 Pre-ASPH(七枚玉),散景之王,焦外非常漂亮,锐度也不错,非常小巧,配合转接环装在A7R2上真的太漂亮了。Leica M 35mm F2 ASPH,锐度最高的徕卡35mm头之一,而35mm的头是徕卡的看家宝贝。现在价格已经趋近合理了,二手的话一万多点就能拿到。数毛党应该选这个。Zeiss ZM 35 F2,跟徕卡的一样好,只是体积稍微大了一点点点,锐度很高,而且我个人认为蔡司的散景更漂亮,价格便宜很多(因为徕卡毕竟带着奢侈品属性。。。),性价比极高。人像-&Contax Zeiss G45 F2,G系列都是好头,不过G35和G45在A7上表现最好。平心而论,这个G45的锐度略微逊色最新的55 1.8,但是也是顶尖水平。Leica M 40mm F2,当年用在CL系统上的旁轴头,最廉价的徕卡头之一,但是画质非常的好,锐度高,焦外稍差但是也算是有特色,性价比极高。据我所知,打着美能达标识的其实也是徕卡的加拿大工厂里造的,所以和打着徕卡标识的性能是一样的,很超值。Leica M 50mm F2,任何版本的Leica M 50 Summicron都是精品,不存在谁好谁坏,味道各不相同,喜欢数毛的可以选择最新的ASPH版本,我个人觉得Pre-A那个版本最均衡。其实廉价的缩头版50 3.5 Elmar也非常好,很便宜,极为小巧,逼格十足(注意不能缩头,否则会伤到CMOS!)Zeiss ZM 50mm F2,跟Leica的一样好,锐度高,色彩相比较LM50 DR/Rigid要淡一点,正所谓真水无香,而且蔡司的焦外是一如既往的好看,价格便宜,性价比极高。风光-&Voigtl?nder VM 15mm
F4.5 III,虽然福伦达一直以来都是遭受鄙视的,被认为是低价替代品的代名词,但是福伦达有几款精品还是得到了徕卡用家的承认,这是其中之一,其实一代和二代也不错,不过买新不买旧,就三代吧。这个头非常非常的小巧,简直是风光爱好者的福音,反正我是不想再背着14-24大灯泡去爬山了……Voigtl?nder VM 21mm 1.8,福伦达的又一个神作,大光圈的星空神器,21mm拿去扫街也不错,这个头我记得是不到700g,作为一款1.8超大光圈的头算是轻的了。据说(我没有比较过)锐度表现好过贵出好几倍的Leica 21 1.4 ASPH,而且,这个头完全没有红移,边角还不错(全开还是有点崩的,收两档就可以了)。Leica M 21mm 3.4 ASPH,Leica M 24mm 3.8 ASPH也不错,只是价格稍高。===========================为什么有些挺有名的头没入选?1. 虽然A7R2大大改善了转接时的红移和变焦崩溃,但是仍然有些头的表现不够理想(比在A7上好,但是不推荐),如G21、G28、M28、ZM21等等2. 太大太重太贵的不适合做挂机,比如FE 35mm F1.4, Leica 50mm F0.95这样的。===========================一定要转接单反头么?好吧,那我说几个用过的里面相对比较轻巧的,适合做挂机的。Nikon AIS 24mm 2.8,便宜好用,很轻巧,收一档光圈就很不错的锐度了。Nikon AIS 50mm 1.4,锐度非常棒,紫边控制很不错,并不是傻锐的那种,价格实在太便宜了。(值得一提的是,在单反上很有名的尼康28/2酒吧之眼和20/3.5 UD梦超广在A7R2上转接的效果不佳,边角崩的厉害)Leica R 28mm F2.8,油润却不失厚重,锐度不错,边角不崩也没红移。Leica R 35mm F2.8,画面饱和度非常高,很鲜艳的取向,锐度相当不错,价格合理。Leica R 50mm F2,很小巧,锐度极高,紫边控制很好,对比度高,画面非常有质感,极好的标头,价格竟然非常白菜。Contax Zeiss 50mm F1.7 (CY口),最便宜的蔡司标头,锐度高,紫边控制尚可,色彩取向比较素净,挺轻的。他的大哥CY口的50mm 1.4我也有,我个人感觉,锐度相当,画面要浓重一些。其实CY口的Contax Zeiss几乎都是精品,而且单反镜头在A7R2几乎不存在红移和崩边的问题,只要你不在乎体积,可以考虑转接一下玩。当然,这就不是我们所说的“挂机”的范畴了。顺便说一句,Contax N镜在A7R2上也有自动对焦环了。==========================最后分享一点我个人关于器材的感悟:再好的器材,如果天天躺在家里睡觉是出不了好照片的。而器材的体积和重量会直接决定它的出勤率(我是指对于一般的爱好者而言,专业人士当然不会考虑这个问题),因此,无反系统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小而精,所以,在画质够用的前提下,尽量选择轻便的器材,你会渐渐习惯每天都随身带上你的相机。
fe55吧别的都太大了
为什么你会有一种觉得a口接口不合适,f口和ef口就合适的错觉?
Leica 50 1.4 ASPH
带三个定焦头随时换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一份迟来的报告 我的索尼A7RII使用心得
一份迟来的报告 我的索尼A7RII使用心得
第一章:前言
索尼A7RII其实是到家有一段时间的机器了,但是,这个机器在坛子上实在有点火,所以一直也就没有来写。最近索尼又发布了A7SII,那么,我觉得在这个时候来写写A7RII也就合适了,降温后来写还是比较合适的,可以大大避免被键盘摄影师招呼。 本文所有原片都上传了百度云盘,包含RAW和JPG看官自行下载吧。共74张原片,百度云盘地址: 另外,除了外观照,本文的照片都是A7RII拍摄,原片在云盘上都有。下面,正文开始
第二章:本文涉及的器材 虽然我有5DS,我也能借到5DSR,但是我不打算对比这两个系列的机器,因为口水仗太多,毕竟5DS系列的机器在佳能那边还是当红辣子鸡,还请各位看官谅解。真要对比的话,未来再说吧。 如果各位非要在这两个器材上做选择的话,我的答案是:看你的镜头群是哪家的,是哪家的选哪家的机身。如果没有镜头群的负担,那么,看你的拍摄题材,主要拍人,选5DS系列更好,拍其他场景的或者拍摄比较杂,那就选A7RII吧, 本文只是叙述A7R2的优点和缺点,以及特色功能。涉及的器材是:A7RII和35mm F2.8镜头。 第三章:体积和重量 同样是全幅机器,在这里对比一下D800,第一张照片是上视图,可见安装35mm F2.8的A7RII比D800明显来的小,第二张是正视图,可见A7RII的正面投影也比D800来的小。
毕竟人家是微单,体积上确实还是比较小巧的。但是全幅微单发展到现在第二代,明显已经不是那么小,也不是那么轻了。虽然,现在的二代全副微单仍然比全副单反来的小,来的轻,但是,其实二者的差距,客观来讲并不如我当年买NEX-5C时候那么震撼。对于APS-C单反来说,现阶段的全幅微单已经没有重量和体积的优势了。 不过对于旅行者来说全幅微单还是有优势的,毕竟尤其是高原的环境下,轻哪怕100克都是有很大意义的。只是,A7系列发展到现在也只能做到生活防水,这个有点可惜,毕竟作为旅游机器的话,生活防水还是有点不够。 A7RII的机身侧面的握把比较肥大,手感很好。刻意设计在机身外侧的独立录影键,也不容易被误触。我觉得A7R2的外形设计的非常好。唯一需要考虑的是,卡口最好能再向左边移动几毫米就好了,当A7RII接上粗壮的镜头,比如70-200mm F4或者35mm 1.4的时候,把手和镜头之间的空隙太小,手指伸进去会非常不舒服。 论坛原帖地址:一个迟到的报告—SONY最新旗舰A7R2使用总结
第四章:电子前帘和静音快门 A7RII新增了电子前帘,这个技术首先出现在A6000上,电子式前帘可以让相机减少一次回弹所产生的震动,同时原厂也特别针对后帘快门回弹时的机械结构做了减震,A7RII整体的快门震动可说是微乎其微,表现非常好。 A7RII的快门本身已经很轻微了,有点镜间快门的感觉。但是A7RII还提供了“静音快门”。在用上“静音快门”后,机器的声音几乎到了没有的地步。我认为应该是在这种功能下用了电子快门,机械帘幕只是慢慢地轻轻地打开。如果常使用这个功能,还可以将这个功能放在快捷键上。可以在你需要的时候,无需进入菜单,就能使用这个功能。 还需要补充一点,理论上快门机震小,有利于降低安全快门。对于A7R2的快门,我觉得是非常赞的设计。虽然没有了“咔、咔、咔”的悦耳声音,但是实用。
第五章:防抖 奥林巴斯最引以为豪的就是它的防抖技术。客观的讲,在M43领域,奥巴其实机身和镜头都做不过松下,甚至连价格也都跑不赢松下,但是奥巴的杀手锏或者是存在感,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它的独门绝技:五轴防抖 关于防抖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3个: 第一个是奥林巴斯的EM5,那种怎么抖都不怕的防抖,确实是逆天的设计,如果说其他家的防抖宣称的stop数量或多或少都有虚标的话,那么,我认为奥巴的五轴防抖的stop数量标注的有点太保守。 第二个是尼康的105VR现在想想尼康的百微的防抖也没什么了不起,但是,这是我第一个用到的微距防抖,在户外,拍微距用到F22的时候,开启防抖可以省掉三脚架,这在当时给我的震撼也完全是颠覆性的。 第三个是宾得的645系统的90mm 2.8,虽然说,这个镜头的防抖标称值没什么稀奇的,但是,在此之前以及现阶段以及可预见的未来,这个星球上你还能找得到另一个防抖的中画幅吗?所以,即便到今天,这个镜头依然是它所对应画幅里面最强防抖。因为别人没有,所以一枝独秀。 首次出现在A7II身上的五轴防手震这次也应用在A7RII身上,这对A7R II来说是如虎添翼,虽然这个防抖技术是阉割版的奥巴五轴防抖,但在拍摄中也是确实有明显进步的。高像素其中一个隐忧就是手震,哪怕是很少的手震,往往也会被体现。一般防抖的帮助其实非常有限,因为只有两轴的补偿效果,所以像是5DSR、D810这机器,一般来说除了开启防抖之外,快门速度也要拉到安全值左右我才会放心。 A7RII的防抖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两轴是倚赖镜头本身的OSS,其它三轴是由机身提供辅助。 第二种:如果当下搭配的是无防抖的镜头或者是转接的镜头,那么就会完全依赖A7RII机身内建的三轴防抖。 实际体会是,A7RII的防抖不如EM5、EM1,但是A7RII的防抖也确实是现阶段全幅机器里面最好的了,用原厂的OSS镜头的时候,明显比其他厂家的防抖来得好,用FE35mm F2.8这类不带OSS的镜头的时候,防抖和其他厂家的防抖差不多。 第六章:眼控对焦 这个名字取得太差,太差,太差。索尼应该立即辞掉企业里面做中文翻译的那个员工,这个人不仅完全没玩过胶片单反,而且,中文语法都不及格。 “眼控对焦”这个短语是一个典型的主谓宾结构,在中文里面的意思是:拍摄者的眼睛控制机器对焦,或者讲复杂点,以摄影师眼神的移动轨迹为基础进行的人机交互。佳能的胶片机EOS 3上的功能,才真的叫做“眼控对焦”。 索尼的这个功能说白了是“对焦到被摄者的眼睛”,功能名字应该是“对焦到眼”而不是“眼控对焦”。在A6000上,我第一次用这个功能的时候,眼睛对着EVF,眼球转了半天,一点反应都没有。后来看了说明书我才知道索尼这个功能指的是“对焦到眼”而根本和“眼控对焦”一点关系都没有。 A7RII的“眼控对焦”或者“对焦到眼”与过去最大的差异就在于,使用AF-C的时候也可以使用,这个功能的好处是拍人像时不再需要手动选择对焦点,要对焦眼睛的话,按着指定的快捷键然后相机的焦点就会自动追着眼睛跑,虽然无法指定左右眼,但是已经非常方便了,相对于富士的“面部识别”,索尼的这个功能更好,主要是富士的“面部识别”和测光方式是绑定的,而索尼的“眼控对焦”和测光方式是独立的。 相对于其他厂家的“面部识别”,索尼的这个功能更好,因为其他厂家的“面部识别”只能认到脸,而索尼的“眼控对焦”可以认到眼睛。这对于全身人像或者带场景的人像来说基本没区别,但是对于半身人像或者大头照来说,极为方便。 需要补充的是,“眼控对焦”或者说“对焦到眼”的前提是机器要分辨出“脸”,而什么样的形状是人脸,本身有一套数学模型,而目前的人脸检测模型并不支持侧脸和俯视以及仰视, 或者说的更明白一点,那就是:需要让机器感受到有脸、两个眼睛、鼻子、嘴巴等形状元素,以及这些形状元素之间的距离关系和从属关系,当他们满足某些特定的特征向量的时候,眼睛才可以被检测出来。所以说,“眼控对焦”或者说“对焦到眼”并不是成功率100%,当然这不是SONY的错。
第七章:EVF A7RII的EVF采用236万点的XGA OLED,放大倍率为0.78倍,而且还有蔡司镀膜加持,厂家宣称可以减少眩光的情形发生,只是,我不知道EVF的T*会不会增加成本以至于增加销售价格?如果是的,我更倾向于采用索尼自己的镀膜也就好了。 一直以来我对EVF的看法都是够用即可。X100的EVF我都觉得够用了。所以我对EVF的要求并不高。在拿到A7RII之前,使我惊艳的EVF仅限于XT1。A7RII这次的EVF是我见过目前最接近光学观景窗感受的EVF了。比GX7的好,和XT1一样好,100%覆盖率、236万点的规格或许没有什么。但是,0.77倍放大倍率如何?我如果没记错,它是目前放大倍率最大的观景窗。 这颗EVF最了不起的是极短的影像延迟。我的感觉是,它已经非常、非常接近OVF了。但是它比XT1唯一不如的地方是:XT1能够在一个EVF里面同时显示两个屏幕。传统的EVF常见的手动对焦辅助功能分成两种,一个就是把整个画面放大来让你把对焦位置看清楚,但常常会让人在缩回原本画面时,发现刚刚在手动对焦时构图跑掉了。另外一种是直接在画面的中间或部分放大对焦点。这也会影响整个画面的构图。EVF双荧幕功能,完全不会影响到构图,一个荧幕负责取景,一个荧幕负责放大,而且不重叠。 这样的话省去了点选放大或缩小以及构图的麻烦,是相当实用的设计。希望以后SONY也加入这个功能。 第八章:速度 连拍速度方面,A7RII的像素虽然相比前一款机器提高了600万,但在背照式感光元件、加大硅片电路面积的帮助下,机器的连拍速度反而有所增加,由过去的1秒4张进步到1秒5张。但是还是不如自家的A6000,每秒11张的恐怖速度。 A7RII的相位侦测区域的范围,大概占画面约80%左右,够用了,但是也还是略微不如自家的A6000的几乎满屏。若是以全画面进行泡泡追焦的话,A7RII的成功率其实还挺高的。拍摄速度方面,A6000+24mm F1.8 也比A7RII+35mm F2.8来得快,大概是个什么概念呢?A6000+24mm 1.8或者Amm是可以抓拍满场疯跑的儿子,但是A7RII+35mm F2.8就总是慢半拍。 目前对于疯跑的小孩,能抓住的也就是NC两家旗舰、次旗舰的单反、M43和A6000了,其他的机器还是不能胜任。虽说不能胜任,但是A7R2+35 2.8我觉得除了拍娃,其他场景也够用了。必须要特别说出来的是, 和A6000一样,A7R2在晚上室内的对焦速度非常慢。基本上这时候的对焦,无论是A7R2还是A6000也就是以前NEX7的水平,必须要来回拉一两次风箱才能对的上,而且,拉风箱的速度还不快,是慢慢拉的那种感觉。 对于这种现象我觉得,毕竟相位对焦和反差对焦是不一样的,而且,SONY的cmos里面嵌入的对焦点有多厉害还不太好说。暗光下,可能嵌入的对焦点就不工作了,或者工作效率极低,我认为这才是A6000甚至A7R2造成暗光对焦缓慢的根本原因。
第九章:白平衡 A7RII白平衡做了功能微调,但却挺重要的,因为白平衡调整的时候,可微调的幅度更细,A到B可采0.5级调整(29级),G到M可采0.25级调整(57级)。这让进阶用户更容易调出适合自己的色彩调性。 第十章:分辨率 A7RII得益于4200万像素,以及去除低通滤镜,成像的中间分辨率极高,中央分辨率比D800明显高一个等级。但是,由于短法兰距、大底和像素井的存在,边缘成像需要分开来看。 第一种情况: 只要破坏了短法兰距,也就是说转接单反镜头的时候,A7RII的边缘成像是不错的,比D800好。但是,转接单反镜头的话,你不仅失去了A7R2的先进对焦功能,而且也丢失了体积优势,人家SONY工程师使出了吃奶的劲缩小的体积,被你一个转接环就抵消掉了。 第二种情况: 原口的长焦镜头,因为入射光线倾斜度不大,所以,此时A7R2的边缘成像是不错的,比D800好。 第三种情况: 原口的广角镜头,因为入射光线倾斜度变大,所以,此时A7R2的边缘成像是远不如中央成像的,我觉得此时和D800比,可能是伯仲之间。大家可以参考下载A7R2+35 2.8 和D800的原片对比。
第十一章:宽容度 在开始这章之前,我先问一个问题,普通民用相机的CMOS,有比SONY宽容度更好的吗?答案是:没有。 无论是佳能、松下、东芝、瑞萨,没有一家的民用CMOS比SONY的宽容度更好。前面的混战贴,有不少人认为(尤其是严重落败于宽容度的某厂粉丝)用过曝和欠爆5EV的片子来讨论宽容度是不合适的,我必须严正申明: 我原以为你们都有脑子的,但是,考虑到某些粉丝实在是刚刚从猴子进化而来,或者自甘退化为猴子的思维模式,所以需要告诉这些还不适应人类思维的动物,晴天拍风景,天和阴影的曝光何止相差5EV?如果是夏天中午晴天拍风景,天和阴影的曝光何止相差10EV?如果是夏天中午晴天高原拍风景,天和阴影的曝光何止相差15EV? 佐证:生产GND的厂家会有9EV的产品,而且,优秀的GND还会告诉你,最多可以2片共用,也就是说,生产GND的厂家认为:拍风景最多会遇到天和阴影曝光相差18EV。因此,我将会坚持用过曝和欠爆5EV的片子来讨论机器的宽容度。因为,现阶段厂家还不能生产出宽容度达到20EV的机器,我们也还不能完全摆脱GND,所以我认为机身的宽容度还是一个必须要特别关注的功能。而且,此功能的重要性甚至可以排在第一位。 A7RII作为索尼现阶段的旗舰,其宽容度也就代表了现阶段的民用最好了。请大家自行下载baidu云盘的原片。对于过曝宽容度,我做了+1EV到+5EV的拍摄,对于欠爆宽容度,我做了-1EV到-7EV的拍摄,首先说说欠爆的情况,A7R2能轻松拉回5档欠爆。如果仅仅是记录性质的话,7档欠爆也是勉强可以接受的,只是7档欠爆偏色会比较厉害,仅具有记录作用。 过曝的话,A7R2在不丢失细节的情况下,大致是2档多,3档不到。可以这么说,A7R2已经是现阶段最好的宽容度了,为了出片,大概可以接受5档欠爆和2档过曝,为了记录,大概可以接受7档欠爆和3档过曝。
第十二章:长爆噪点和夜晚出片 曾几何时,A7RII的全黑长爆噪点是各种用或者没用过,摸或者没摸过机器的人的攻击口舌。这里我提供了原片下载,分别是:ISO100、400、、6400开降噪和不开降噪的30秒曝光原片,带JPG和RAW。 我的理解是:A7RII的全黑长爆或者是暗处长爆噪点确实是比其他机器来的高,比如我手上的5DS、D800、M240。但是,在明亮处其实并不能被体会。开启降噪后其实也不明显。但是,如果对比5DS或者D800的夜景照片,可以发现,A7R2的夜景照片显得有点“脏”,这里说的都有原片下载,看官自己下载了看。 单独看A7RII的夜景照片其实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但是对比了来看的话,确实A7RII对于长爆夜景这样的题材可能并不那么擅长。 第十三章:镜头 索尼的E卡口经常被别家奚落的是镜头群可能还不如机身群来得多,加上摄像机,仔细数数,可能还真这样,即便不是这样,那也差不多了。好在索尼这两年一直在拼命开发镜头 不谈副厂,现阶段原厂镜头有11个: 35 1.4 0 F4 35 2.8 55 1.8 90 2.8 200 F4 24-240 28-70 28F2但是我可以说,还是缺镜头吗?至少缺少大三元和1.4定焦群,1.8廉价定焦群也缺少,长定焦也缺少。 我自己用A7R2就不知道怎么选镜头,PS:先说一下,我家里的镜头很多 N系统的有:24 1.4G、适马50 1.4、85 1.4G、200F2、120F4、70200F4 C系统的有:50L、35L、II、小白兔 P系统的有:2040、35微、55*1.4 645系统有:25 F4、90 2.8、55 2.8、28-45 F4.5 APS的E卡口有:24 1.8、16-50 我在索尼店里面选镜头的时候发现,绝大部分索尼的全副镜头相对于机身都显得太大太重,接上A7R2后,整体系统的重心是在手外面的,由于杠杆作用,大大降低了整体系统的握持手感。A7RII独有的优良快门震动,也被这种不易握持的系统抵消掉了。更加难以接受的是,单手手持机器的时候,手腕容易疲劳。所有镜头里面能很好适应A7R2的镜头其实只有: 35 2.8 55 1.8 28 F2 这三个,因为这三个镜头安装在机身上后,整套系统的重心还在手心里面。28F2的成像并不好,而我又有太多的等效50,所以我最后不得不买35 2.8。话说,35 2.8的素质就好么?这个体积下,别家的35一般来说可以做到1.8或者2,缩到2.8是不可能比你的35 2.8来的差的。另外,35 2.8这个镜头的口径蚀也实在是太大了点。
但是35 2.8的焦外还是不错的: 所以,其实我认为,现阶段的SONY还是缺镜头。 对于,专业用户,比如记者,缺少大三元; 对于,玩家,缺少轻量级的廉价1.8定焦群; 对于,老年玩家缺少高速打鸟头; 对于,不缺钱的极客,缺少1.4定焦群; 对于,旅游用户缺少24开头同时能达到100以上的小三元。
第十四章:发热 对于一个照相机来说,高强度使用后,A7R2的发热量很大,怎么形容呢?有点像出炉一段时间后的烤山芋。我怀疑未来的SONY机器如果不增加体积加强散热,会不会采用热管+风扇?有些人说,外壳热了,代表机身内部会比较凉,这对于被动散热的情况来说是不可能的,首先,铜的导热系数很高,记得仅比银差,被动散热的散热片或者外壳有多热内心就有多热,而且内心只会比散热片更热,因为导热效率不会100%。 而a7r2还有个外壳,就算全铝外壳导热比铜还差点,所以,内心不可能比手摸的更凉。发热,很可能是机器噪点较大的根本原因,但是,如果你要追求小体积,这个问题好像也是无解的。好在过几个月就冬天了。 第十五章:吐槽 吐槽1:电池续航力有待加强,原厂搭配的是NP-FW50,充饱电最多可拍340张静态照片,如果用电子观景窗取景的话仅可拍290张,4K摄像时电力消耗会更快。 电池续航力有待加强。吐槽2:夜景拍摄有待加强,见第十二章吐槽3:镜头群有待加强,见第十三章吐槽4:希望把“眼控对焦”的名字改掉吐槽5:卡口最好能再向左边移动几毫米就好了吐槽6:既然额头省不掉,为什么不能在左边肩膀再做一个转盘呢?光秃秃的,浪费空间。吐槽7:机身发热量有待减弱,见第十四章 第十六章:总结 我可以肯定地说,索尼的A7RII是现阶段最好的微单照相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索尼的A7RII是现阶段综合表现第二好的135照相机。(我认为第一好的是D810,DXO的评测说A7RII最好,那也仅针对的是CMOS表现,并不是综合表现。) 能让我吐槽少于10点的机器其实是不多的,而且,其中的有些吐槽并不是针对A7RII,而是针对E卡口系统而言的。如果说之前的微单,甚至是A7、A7R和A7S那一批微单不足以撼动单反基石的话,那么,现在的A7R2其实已经有足够资本向单反叫板了,只是,整个E卡口系统尚欠火候,作为家用相机,我觉得A7R2是适用的, 我自己买了A7RII,那是一种向科技进步的尊重,以及向不断奋斗的索尼的尊重。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索尼a7r3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