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医院李乃民天伦医院出诊时间间

213例老年人急腹症舌象观察体会
王淑英,李乃民,林晓东,王 维,封秋雁
作者单位&&&&&&&&&&
我们在3120例急腹症舌象研究中,共观察老年人急腹症213例,观察中发现,老年人急腹症舌象表现,除具有其常人特征外,尚具有其自身的规律与特点,现总结报告如下.
关注公众号二维码原发性肝癌伴胆管癌栓的手术方法
腹部外科 2000年第1期第13卷 临床实践
作者:林晓东 李乃民 张宏 丛嘉 陶兴 杨伟志
单位:林晓东(中国民解放军第211医院 哈尔滨 150080);李乃民(中国民解放军第211医院 哈尔滨 150080);张宏(中国民解放军第211医院 哈尔滨 150080);丛嘉(中国民解放军第211医院 哈尔滨 150080);陶兴(中国民解放军第211医院 哈尔滨 150080);杨伟志(中国民解放军第211医院 哈尔滨 150080)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胆管癌栓取出术▲
  摘 要:目的 提高临床医师对肝癌合并胆管癌栓患者手术方法的技巧。方法 术前确切检查及特殊检查,术中间歇阻断肝门,切除原发病灶,肝断面肝管取癌栓,清除肝门胆管内癌栓,肝断面胆管与肝门胆管“会师”,胆总管置T管引流。结果 切除原发病灶,取出癌栓,使患者生存质量改善,为化疗、生物治疗提供了条件,延长了患者生存期。结论 原发性肝癌伴胆管癌栓的手术方法可行,较姑息手术或单纯手术生存时间延长,解除胆道高压,缓解症状,为后续治疗创造了有利条件。
  原发性肝癌(HCC)是较常见的恶性肿瘤,虽然就诊时一部分患者可因肝硬化或癌肿广泛破坏肝实质引起黄疸,但HCC造成胆管癌栓、胆道出血、肿瘤压迫及癌肿浸润所致的阻塞性黄疸则不常见。以往此类患者均被认为已属晚期,多持消极态度或仅予以内科治疗,患者常因HCC的并发症肝肾功能衰竭死亡。近年来,我们对此类患者采用了较为积极的措施,即既行肝癌切除,同时将胆管内癌栓取出,结果改善了患者的症状,又使后续治疗得以进行,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
  临 床 资 料
  一、 一般资料:我科自年共收治此类患者9例,均为男性,年龄38~62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黄疸、腹痛、寒战、发热,其余症状为恶心、纳差、腹胀等。其中1例合并ACST有高热、寒战、上腹绞痛、黄疸及低血压症候群。术前诊断主要依靠化验、影像学检查。表面抗原阳性者5例,AFP阳性者6例,所有患者均常规行B超检查。B超、CT/MRI提示肝内占位性病灶伴胆管扩张。B超检查阴性的患者有1例施行了ERCP检查,证实肝门部胆管癌栓,6例患者进行了ERCP检查,1例造影失败。
  二、 肝癌及胆管癌栓的部位:肝癌位于左肝者3例,右肝者4例,中肝者2例。肝门部胆管及左右分支充满癌栓者3例,左右胆管分支分别均有癌栓者3例,癌栓由右支延伸至主干者2例,右前、右后支同时有癌栓者1例。
  三、 病理诊断:全组均为肝细胞性肝癌,癌栓为成团的肝癌细胞构成,间混有红细胞,癌栓周边多为坏死癌细胞残核,5例合并肝硬变。
  四、 手术技术:全组患者均采用全麻,仰卧位,取右上腹肋缘下切口,探查腹腔及肝脏,了解病变的性质和范围。确定癌肿可以切除时,游离肝脏采用常温下间歇阻断肝门法,切法肝癌原发灶,肝断面上的肝管暂不结扎,取出癌栓。显露肝门部胆管并切开,清除胆管内癌栓,肝断面上胆管与肝门部胆管“会师”,反复冲洗胆管,取尽癌栓,缝合肝断面上的胆管壁,关闭肝创面。胆总管内放一“T”管引流[1,2,6,8]。
  五、 疗效:术后10天复查肝功、AFP均正常,经T管造影显影良好。全组无手术死亡,平均随访4~15个月,1例死于肝癌复发肝肾功能衰竭,8年存活。
  讨  论
  小肝癌(≤5cm)较少发生胆管癌栓,当癌体增大时,癌细胞常突破包膜,向外浸润性生长,癌细胞群破入胆管壁以后,因受胆汁流向的影响,使众多的癌细胞向下蔓延,随着脱落细胞的增多,加上受胆汁流的冲积,揉合成栓,按胆管腔形态被“铸”形,成块状、条索状[3]。若生长在胆管壁附近的肝癌即使是小肝癌亦可以侵犯肝内胆管壁,向外浸润生长,形成癌栓阻塞胆总管。癌栓可由患侧分支蔓延至胆总管; 或脱落的肿块下行在肝外胆管; 或侵犯胆管的肿瘤组织坏死出血,含有癌细胞的血凝块流入胆道阻塞胆管。当胆管被癌栓填满后,胆道压力增高,造成胆道感染、出血、胆汁性肝硬变、肝肾功能衰竭。原发性肝癌并发胆管内转移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梗阻性黄疸和胆汁瘀滞所产生的并发症,因此及易于胆石症、肝炎及胆管癌等混淆。既往此类患者被认为已属晚期,多采用非手术治疗,死亡率高。我科采用肝癌切除联用胆管癌栓取出术,祛除了肝癌原发灶,解除胆道梗阻,使其畅通引流,为术后的化疗、生物治疗等提供了条件。
  胆管癌栓不同于门静脉癌栓,后者主要靠门静脉血供,不易清除干净,前者只要切掉肝脏的原发灶,清除胆管内的继发灶,就能达到治疗目的。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癌栓与胆管壁无紧密粘连,癌栓易被取出。癌栓质松软,易坏死、出血、脱落,易清除。取栓时,胆道可能出血,只要原发灶切尽后出血可停止。在临床上往往遇到一部分肝癌,没有肝癌的早期症状,AFP(-),B超、CT、TAE、甚至手术探查均无法确定肝癌的诊断。首发症状为阻塞性黄疸,伴有寒战、发热、胆绞痛等典型的胆道感染症状。
  ERCP或PTC在肝癌并发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在影像学上的主要表现为胆管腔内的充盈缺损,成卵圆形、纺锤形、蚯蚓状、杯口状外观或不规则形,有的因癌栓不完全阻塞胆管并有反复出血,可呈蜂窝状。梗阻部位的胆管成不规则狭窄或全部梗阻,其近端的胆管有不同程度的扩张,梗阻可发生于胆管的任何部位。因胆管癌栓延于肝内原发灶,以选ERCP效果较佳,只有在胆管横断、ERCP失败、Brillroth Ⅱ式术后的患者才选用PTC。目前因CT或MRI能较好的显示肝内病灶及胆管扩张的情况,术前未做ERCP,亦可以直接手术探查[4]。
  HCC破入胆管,沿胆管支由小到大的胆管生长,在一侧胆管内的癌栓,可以不出现黄疸,只有到胆管分叉处阻塞对侧胆管或胆总管时,才出现黄疸,临床上有肝占位伴阻塞性黄疸的患者首先要考虑此病,但要排除胆管癌伴肝转移者,主要依靠三抗、AFP、CEA、B超、CT/MRI、ERCP/PTC等检查,及有无肝炎、肝硬变、脾大病史,一旦确诊,手术为佳。力争切除肝癌原发灶,清除胆管中的继发灶,必要时行胆肠内引流术,若肿瘤多发不适应切除或胆道出血者,在放置T管引流的同时行肝动脉结扎[5]。这种姑息性手术肝动脉结扎、单纯取出胆管癌栓,解除黄疸、改善肝功,并辅以全身性综合性治疗,可望延长患者的生存期[7]。在不手术的情况下,可行ENBD或Wallstent减黄后再行TAE等治疗可以控制病情发展。
  肝癌切除连同胆管癌栓取出术有以下优点:(1) 切除肝癌原发病灶,防止癌栓继续侵入胆管; (2) 解除胆道高压,缓解症状; (3) 使后续治疗如TAE、免疫生物综合治疗得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黄志强.肝门部高位胆管狭窄的外科治疗.中华消化杂志,-6.
  [2]钱光相.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普外临床,8.
  [3]黄志强.肝内胆管结石与肝胆管癌.中华外科杂志,3-404.
  [4]钱光相.肝叶切除术治疗右肝管狭窄及结石.中华外科杂志,9-531.
  [5]蔡德享,袁凤娣.肝外胆道系的解剖和临床意义.中华外科杂志,3-525.
  [6]白宏伟,马元桂,邱宝安,等.常温下阻断入肝血流行肝切除术144例.中华外科杂志,6.
  [7]周宁新,黄志强,冯玉泉,等.肝门部胆管癌103例外科治疗远期疗效的评析.中华外科杂志,9-652.
  [8]黄志强.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中华外科杂志,2-526.
(收稿日期:)
页面功能 【】【字体:
】【】【】
焦点新闻:
········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五十年来舌诊研究的主要进步和展望.pdf9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五十年来舌诊研究的主要进步与展望 四诊研究专业委员会
陈克忠 “四诊”是祖国医学用于诊断疾病、辩证施治的重要手段。我国人 民在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望、闻、问、切经
验。随着祖国医学的发展前至殷商时代的甲骨文,近至解放前的民国时 期,上下二千年,洋洋数十代,数以百计乃至千计的医家在他们的千古
医说中,章述了4tktj"】曾用于当代又启迪后人的“四诊”诊病治病的丰富 临床经验。这些经验谱写了我国舌诊医学飞驰发展的历史,也为我们今
天的研究与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0年来我国广大中西医结合医务工作者,在党的中西医结合路线指
引下,继古人之大成,涉现代医学科学之洪河,把我国医学瑰宝之一的 “四诊研究”事业推向了广博宏大、硕果精累的历史进程。在评估已取
得的成绩中.舌诊脉诊研究成果尤为突出,脉诊在文献整理著作出版及
新的仪器研制应用,科研成果,部分脉象机理探讨均取得明显成绩。黄
世林主任的脉象研究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陈素云教授的病理脉象
研究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她的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获部省级科技
进步三等奖等等。团篇幅所限本文仅将五十年来我国中西医结合舌诊研
究主要进步汇报如下: 1.古医籍整理应用,新著作问世,科研成果突出。 1960年至1991年“中医杂志”、“新中医”、“浙江中医杂志”、“浙
江中医药”等先后刊登了一些舌诊研究工作者对《黄帝内经》、《伤寒杂
病论》、《敖氏寒伤金录》、《察舌辨证》、《辨舌指南》等古医籍的书评书
用.为今人应用古医籍舌诊经验提供了借鉴。同期,北京中医学院,宋
天林、张文学、王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张晓天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中医诊断的发展方向是国际化和现代化
关键词:中医诊断& 国际化& 现代化&&& 中医药学作为世界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受到全球的触目与重视,目前,中医药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87年世界针灸学会联 合会在我国成立,世界卫生组织(WHO)先后在我国设立了七个传统医学合作中心。近年来,在我国北京、郑州、广州、成都、乌鲁木齐及国外等城市先后举办了 多次国际传统医学学术交流大会,在进行国际传统医学合作与交流的同时,积极地把中医中药介绍出去,把我们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推广到世界,这是每位中 医、中西医结合人士的职责所在。但是,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中医药必须现代化才能更加国际化,下面就作者的一些初浅设想和建议提出来以供同 道参考。&&& 一、中医诊断的国际化问题:&&& 世界传统医药发展的趋势是国际合作,而中医药的发展更加离不开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医诊断学是学习中医临床的基础,但在中医诊断学的课本上,望诊的内容仅仅适合于黄色人种,提出黄色人的肤色以红黄隐隐、明润含蓄为常色【1】, 对于其他白色、黑色、棕色人种的常色及变色均无介绍,我们的留学生教育缺乏一本真正能面向世界的中医诊断学教材,在古典医籍里记载的主要也是黄种人的疾病 诊治,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加强,世界“中医热”、“针灸热”兴起,来我国留学中医的学生,除了亚洲的以外,更有欧洲、非洲、大洋州及美洲等国家的,如何将 中医诊断学的内容更加全面、完整地表述它的学术思想,是摆在现代中医人士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可以组织援外医学专家、世界各地的中医名家,将各人种的 正常肤色、苔脉予以统一、标准的划分,将不同人种的诊断特性全部收录在中医诊断学的教材中,充实中医诊断学的内容,编辑一本真正面向世界的中医诊断学教 材,使中医这门传统医学真正成为世界医学,为全人类各民族、各种族所接受、所使用、所服务。&&& 二、中医诊断的现代化问题:&当今世界已经对中医“证”、经络现象及中药制剂、中药活性成分、质量检测、药物作用机理等研究已富有成效的时候,我们中医药科研工作者的任务也更 加艰巨了,如何将中医诊断标准化,如何使中医诊断指标定量化和模糊数据科学化,大概将是本世纪的重大科研课题之一。可喜的是,已经有许多学者进行了中医脉 象图谱的研究,研制、生产了一些脉象仪,早在20世纪70年代北京生产的BYS-14型,近年天津生产的MTY-A型、上海的MX-3脉象仪及山东的实时 多功能脉象仪等等【2】,另外,国内的中医药研究机构,如上海中医药大学、新疆中医研究所等单位对中医脉象的图形化都有进一步的研究。在中医舌诊研究方面,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对舌质、的计算机定量描述和分类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而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对中医舌像真彩色图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3】。但是,综合来看,我们的仪器电子信息化水平还不高,各研究机构的协同性较差等等。在计算机不断发展的今天,运用计算机化的中医望、问、切及诊治必将逐步开展和普及。计算机化的中医望诊:在治疗前后将病人的图谱存入计算机,进行治疗前后的的对比;计算机化的中医问诊应当包括中医诊疗的人机对话、中医保健知识的计算机自助系统,象目前已经推出的“关幼波专 家系统”、“李家琪智能诊治电脑”及“计算机家庭医生”等等,已经进行了可喜的探索;计算机化的中医切诊:运用计算机技术开发的中医脉象仪可以使中医的脉 象诊断指标客观地量化。目前,迫切紧要的任务就是要建立国家标准的中医脉象图谱,今后各地中医院都应当像配备心电图机一样普及中医脉象仪,使中医脉象诊断 客观化。&&& 其二,我们认为中医诊断的现代化内容,应当包括中医病名诊断的标准化,国家卫生部已经将中医病名诊断规范的研究列为重点科研项目,八十年代初,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专门成立了中医病名诊断规范研究课题组,进行统一中医诊断标准的研究【4】,北京中医学院中医内科研究室以古代文献为依据,结合临床实践,对常见病按类别进行病名的统一、归纳和整理【5】,湖南中医学院作为中医诊断师资培训基地,曾编写、出版了大专、本科和研究生的《中医诊断学》教材,其郭振球教授提出了“中医微观辨证学”理论【6】, 充实了中医诊断学的内容。199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曾经制定了一批中医病名诊断疗效标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而搁置了,但是,中医病名诊断必须制定统一标 准,做到症候的规范化。目前,许多学者在进行着中医的现代研究和结合,像已经出版的《实用中医心血管病学》、《现代中医内分泌病学》和《实用中医脑病学》 等等,都是将前人没有的病名提出来,试图与现代医学作有机结合,以现代科学的思路来研究传统医学,以传统医学的理论来充实现代医学,当然,这种方向是值得 肯定的,但是,在研究发展的同时,首先应当统一中医的病名诊断标准及疾病划分,像“”、“中风”病,在《实用中医内科学》中是划分在肝胆病证内的,而《实用中医心血管病学》和《实用中医脑病学》则把它们归入心系疾病和脑病的范畴;对于疾病分类方法和划分标准,有学者认为需要中医理论、临床、教学及科研等方面的广泛研究和总结,以完成规范、统一的标准【7】,所以中医诊断的现代化还应当包括诊断的标准化问题。中医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方面应当通过实践更加充实和完善。&&& 三、中医诊断的发展是中医发展的基础:&& 辨证施治的理念说明:中医治疗的基础首先是中医诊断,而中医发展的基础也必将是中医诊断的发展,在诊断方法方面,更有许多学者将中医诊断学不断充实和发扬,像上海龙华医院王文华医生的“指甲诊病”【8】、云南掌纹医学研究所王晨霞医生的“掌纹诊病”【9】,以及早年云南袁怀珍先生的“人中望诊”和“脉象诊断”,还有解放军211医院李乃民医生的“望舌诊病”【10】,将中医望诊内容延伸,都使中医诊断学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 有哲人说过:“愈具民族性的东西,往往愈具国际性”。中医诊断学的传统医学理论和古代实践,通过不断地国际化、现代化,使世界认识中医的水平提高了、学习 中医的兴趣加大了,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一样,发展的同时,自身建设也不断得到加强。目前,就医院的总体发展水平来讲,国外的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在日 本已有医院内部信息中心,本单位的检查结果,如X线、CT、核磁共振等图像及报告,都可通过中心计算机传送到每个科室,使医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检查结 果,并且病人的各项回报都可储存在计算机中心。同样,计算机管理也逐步纳入国内医院信息科学管理和智能化的主要内容,对于我们中医工作者来讲,在条件成熟 的地方,应当可以把病人包括脉象图谱在内的四诊所得和辨证施治,输入医疗病案中,并且把患者入院前后的客观资料储存起来,随时调用对比,使中医诊断更加客 观化,为中医的全面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这一切,必将是在中医诊断的不断地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基础上来完成的,这就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中医的重任。&&&&&&&&&&&&&&&&&&&&&&&&&&&&&&&&&&&&&&&&&&&&&&&&&&&&&&&&&&&&&&&&& 于2002年3月上海
网上免费问医生
看更多新文章>>
1.扫码下载好大夫App
2.在知识中添加您关注的疾病
3.添加成功后,最新的医生文章,每天推送给您。
发表于: 23:30
张晓天大夫的信息
网上咨询张晓天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张晓天大夫提问
张晓天的咨询范围:
运用中药治疗中风后遗症、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及各种慢性疾病和疲劳综合症、亚健康及抗衰老调理中医诊断的发展方向是国际化和现代化
中医诊断的发展方向是国际化和现代化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上海&&&&&&&&
&&&&200021)
关键词:中医诊断& 国际化& 现代化
中医药学作为世界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受到全球的触目与重视,目前,中医药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87年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在我国成立,世界卫生组织(WHO)先后在我国设立了七个传统医学合作中心。近年来,在我国北京、郑州、广州、成都、乌鲁木齐及国外等城市先后举办了多次国际传统医学学术交流大会,在进行国际传统医学合作与交流的同时,积极地把中医中药介绍出去,把我们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推广到世界,这是每位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士的职责所在。但是,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中医药必须现代化才能更加国际化,下面就作者的一些初浅设想和建议提出来以供同道参考。
一、中医诊断的国际化问题:
世界传统医药发展的趋势是国际合作,而中医药的发展更加离不开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医诊断学是学习中医临床的基础,但在中医诊断学的课本上,望诊的内容仅仅适合于黄色人种,提出黄色人的肤色以红黄隐隐、明润含蓄为常色【1】,对于其他白色、黑色、棕色人种的常色及变色均无介绍,我们的留学生教育缺乏一本真正能面向世界的中医诊断学教材,在古典医籍里记载的主要也是黄种人的疾病诊治,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加强,世界“中医热”、“针灸热”兴起,来我国留学中医的学生,除了亚洲的以外,更有欧洲、非洲、大洋州及美洲等国家的,如何将中医诊断学的内容更加全面、完整地表述它的学术思想,是摆在现代中医人士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可以组织援外医学专家、世界各地的中医名家,将各人种的正常肤色、苔脉予以统一、标准的划分,将不同人种的诊断特性全部收录在中医诊断学的教材中,充实中医诊断学的内容,编辑一本真正面向世界的中医诊断学教材,使中医这门传统医学真正成为世界医学,为全人类各民族、各种族所接受、所使用、所服务。
二、中医诊断的现代化问题:
&当今世界已经对中医“证”、经络现象及中药制剂、中药活性成分、质量检测、药物作用机理等研究已富有成效的时候,我们中医药科研工作者的任务也更加艰巨了,如何将中医诊断标准化,如何使中医诊断指标定量化和模糊数据科学化,大概将是本世纪的重大科研课题之一。可喜的是,已经有许多学者进行了中医脉象图谱的研究,研制、生产了一些脉象仪,早在20世纪70年代北京生产的BYS-14型,近年天津生产的MTY-A型、上海的MX-3脉象仪及山东的实时多功能脉象仪等等【2】,另外,国内的中医药研究机构,如上海中医药大学、新疆中医研究所等单位对中医脉象的图形化都有进一步的研究。在中医舌诊研究方面,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对舌质、舌苔的计算机定量描述和分类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而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对中医舌像真彩色图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3】。但是,综合来看,我们的仪器电子信息化水平还不高,各研究机构的协同性较差等等。在计算机不断发展的今天,运用计算机化的中医望、问、切及诊治必将逐步开展和普及。计算机化的中医望诊:在治疗前后将病人的舌苔图谱存入计算机,进行治疗前后的的对比;计算机化的中医问诊应当包括中医诊疗的人机对话、中医保健知识的计算机自助系统,象目前已经推出的“关幼波肝病专家系统”、“李家琪智能诊治电脑”及“计算机家庭医生”等等,已经进行了可喜的探索;计算机化的中医切诊:运用计算机技术开发的中医脉象仪可以使中医的脉象诊断指标客观地量化。目前,迫切紧要的任务就是要建立国家标准的中医脉象图谱,今后各地中医院都应当像配备心电图机一样普及中医脉象仪,使中医脉象诊断客观化。
其二,我们认为中医诊断的现代化内容,应当包括中医病名诊断的标准化,国家卫生部已经将中医病名诊断规范的研究列为重点科研项目,八十年代初,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专门成立了中医病名诊断规范研究课题组,进行统一中医诊断标准的研究【4】,北京中医学院中医内科研究室以古代文献为依据,结合临床实践,对常见病按类别进行病名的统一、归纳和整理【5】,湖南中医学院作为中医诊断师资培训基地,曾编写、出版了大专、本科和研究生的《中医诊断学》教材,其郭振球教授提出了“中医微观辨证学”理论【6】,充实了中医诊断学的内容。199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曾经制定了一批中医病名诊断疗效标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而搁置了,但是,中医病名诊断必须制定统一标准,做到症候的规范化。目前,许多学者在进行着中医的现代研究和结合,像已经出版的《实用中医心血管病学》、《现代中医内分泌病学》和《实用中医脑病学》等等,都是将前人没有的病名提出来,试图与现代医学作有机结合,以现代科学的思路来研究传统医学,以传统医学的理论来充实现代医学,当然,这种方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研究发展的同时,首先应当统一中医的病名诊断标准及疾病划分,像“眩晕”、“中风”病,在《实用中医内科学》中是划分在肝胆病证内的,而《实用中医心血管病学》和《实用中医脑病学》则把它们归入心系疾病和脑病的范畴;对于疾病分类方法和划分标准,有学者认为需要中医理论、临床、教学及科研等方面的广泛研究和总结,以完成规范、统一的标准【7】,所以中医诊断的现代化还应当包括诊断的标准化问题。中医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方面应当通过实践更加充实和完善。
三、中医诊断的发展是中医发展的基础:
辨证施治的理念说明:中医治疗的基础首先是中医诊断,而中医发展的基础也必将是中医诊断的发展,在诊断方法方面,更有许多学者将中医诊断学不断充实和发扬,像上海龙华医院王文华医生的“指甲诊病”【8】、云南掌纹医学研究所王晨霞医生的“掌纹诊病”【9】,以及早年云南袁怀珍先生的“人中望诊”和“脉象诊断”,还有解放军211医院李乃民医生的“望舌诊病”【10】,将中医望诊内容延伸,都使中医诊断学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
有哲人说过:“愈具民族性的东西,往往愈具国际性”。中医诊断学的传统医学理论和古代实践,通过不断地国际化、现代化,使世界认识中医的水平提高了、学习中医的兴趣加大了,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一样,发展的同时,自身建设也不断得到加强。目前,就医院的总体发展水平来讲,国外的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在日本已有医院内部信息中心,本单位的检查结果,如X线、CT、核磁共振等图像及报告,都可通过中心计算机传送到每个科室,使医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检查结果,并且病人的各项回报都可储存在计算机中心。同样,计算机管理也逐步纳入国内医院信息科学管理和智能化的主要内容,对于我们中医工作者来讲,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应当可以把病人包括脉象图谱在内的四诊所得和辨证施治,输入医疗病案中,并且把患者入院前后的客观资料储存起来,随时调用对比,使中医诊断更加客观化,为中医的全面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这一切,必将是在中医诊断的不断地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基础上来完成的,这就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中医的重任。
&&&&&&&&&&&&&&&&&&&&&&&&&&&&&&&&&&&&&&&&&&&&&&&&&&&&&&&&&&&&&&&&&
于2002年3月上海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同仁医院专家出诊时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