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纤楼塔镇岩山小学蓝球的蓝球老师长什么样

谈孩子上学
说到哪写到哪……
今天我有个同事给我谈及孩子的教育问题,很是伤神。她说她的儿子现在上中学二年级,已经不想上学了。“才十四岁的小孩子不上学去做什么呢。爷爷奶奶说让他混几年去当兵吧,回来安排咱单位上班算了,你知道咱们单位又不好,工资不高。象小魏当兵回来在咱单位,月工资才六、七百元,连他自已花费都不够,更别说养家了。可让他上学他又不想上。快愁死我了。其实我儿子挺聪明的,小学二、三年级时还参加过小记者培训班。随团队到济源等地采访,还写文章,还得奖状。文章还发表在SQ日报上,到现在我还保存着那张报纸呢。说到这里,她脸上露出甜蜜的笑容。可是现在他却厌学了。你说怎么办?”“你儿子在哪儿上初中?”“三中”,“是大班还是小班,住宿吗?”“大班,不住。一班八、九十孩子呢?孩子学不会,完不成作业,动不动就挨老师批评,还罚站,经常请家长,连我这个做家长的也没得过好气”。“其实我儿子原来也是这样。”你儿子在哪儿上?”“在兴国中学,一所私立学校,住宿了,现在上初二,马上要升初三了。两个星期回来一次。现在放假在家,我怕他上网吧玩电脑送回农村他姥姥家了”。“孩子现在怎么样,知道学吗,成绩好吗?你们两都是大学毕业,教育孩子肯定有一套”。“不是这样的,我的孩子也不听话,为了他学习,我和他妈没少拌嘴,吵架。没了办法了才出此下策。原来孩子在六中上走读,一年的学费才二、三百元,现在孩子一年学费及吃住下来要一万元左右,我的工资基本上供他一人花了。”我听说六中教学质量挺好的。”嗯,我们也这样听说的,我们居住地归六中辖区。当时考虑学校离家比较近,学费也低,教学质量也不错。不想让孩子上寄宿学校,孩子在学校学不会时我们做家长的可以在家里给他辅导辅导。如果真让他住校了,学得好与不好都不知道。再说孩子的性格不活泼,不爱说话,不善交流。学不会也不问老师。所以上寄宿学校我们不放心。可现实情况和我们想的不一样。我儿子上六中后,没考上小班,上的是大班,一个班八十五、六个学生。孩子又爱动。有一次上自习课下了一次座位,被班长发现,举报给班主任,老师罚孩子在办公室里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还请家长。当着家长的面数落孩子。仿佛孩子不听话学不好都是家长的责任似的。有时我的孩子回来做作业,一问三不知,什么都不会。我就问他,你在学校里怎么学的?我每天起那么早给你做饭、送你上学,一分钟都不舍得耽搁你,上课怎么不好好听讲呀?怎么学一天什么都不会呀!没办法我就打开课本给他从头讲,几乎天天是这样。其实孩子也不太笨,讲了也就明白了。有一次孩子突然打电话让我到学校去,说老师“请”家长呢。我到了一后,发现十多个孩子都在办公室站着呢,一拉溜十几个学生,背着手,贴着墙,耷拉着脑袋,象宣判的犯人似的。当然我儿子也在其中,有一位家长已经到了,在听老师数落呢。我进到办公室,老师让我儿子往前站,并喝叱其他孩子站好。我问儿子为什么又让老师罚站了?怎么又不听老师的话了呢?老师说你问问你儿子,这个星期一共被罚站多少次了,说,WW!老师大声的喝叱着。我儿子带着哭腔说,五次。我的天呀,我一下子明白了,儿子为什么回到家做作业什么都不会,有时作业都不记,不知道做什么,原来每天都在这儿罚站,美好的时光都在办公室里度过的。我心里说不出什么滋味,可我也不敢和老师理论,一是我儿子在她手下,是她的学生,以后还得老师教呀,家长态度不好会影响以后老师对孩子的态度。再说别人家的孩子怎么不罚站呀,偏偏我的孩子罚站,还是自已的孩子有错误,不然的话老师不会这样对待孩子。我心里十分的沉痛,我尽量把语气放缓和一些。孩子,我整天教育你,让你听话,好好听讲,你怎么老是这样呢,你觉着因为你罚站让我来这里很光荣吗。你怎么不给我们争气呢!你说说今天为什么罚站?上课时间我和别人说话了。上课为什么说话,为什么不注意听讲,我后面的同学向我借橡皮,我给他说橡皮忘记带了。我无语了,孩子每天罚站就因为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你说我们做家长整天忙里忙外,不论春夏秋冬,不论刮风下雨,我都坚持6:00起床,给孩子做饭,送孩子上学。舍不得浪费孩子孩子一分钟的时间,可是到了学校里,老师却不让孩子听课,大量宝贵的时间都在罚站度过了,真是件令人心痛的事情。孩子在学校里得不到好气,在家里也得不到好气,孩子的逆反心理越来越很强,已经和父母的关系搞得很僵。有机会就跑到网吧上网,有时通宵不回家,作业完全就是应付差事。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可就是不见任何效果。老师说让孩子混个初中毕业回家算了。可我们做父母的不愿意放弃,我们在农村求学那个时候,条件那么艰苦仍然考上了大学,我不相信我的孩子就这样完了。没有办法,最后我和他妈商量再三,决定给孩子找一所私立学校,让孩子住宿,独立生活一段时间吧。就这样我们考察了三、四所私立学校,最后总体上感觉兴国中学还是不错的。一是学校环境好。校园很大,布局合理。有花草树木,有绿地回廊,红墙绿瓦掩映其间。二、配套设施好,有环型橡胶跑道,有大面积的化纤草坪埔就的足球场、蓝球场、羽毛球场等。很整洁,不见碎纸片和乱扔的垃圾。宿舍卫生有专门生活老师负责,我每次到孩子的宿舍都是干干净净的。我问过生活老师,她说一上午她就要拖两次地,还和孩子睡在同一层楼上,宿舍里被褥叠得即整齐又干净,牙杯、毛巾、茶杯都是统一发的,摆放得非常整齐,虽然不如军营那样规则,可也不赖。宿舍里有空调,每间宿舍门口外都有盛开水的桶,很干净。生活老师是位年龄二十八、九岁的女子,爱说话,爱笑,很有爱心的样子,也很漂亮。教室里也有空调,有纯净水,不象公立学校摆摆样子给家长看的。餐厅很大,有餐桌,只是地板和桌椅比较脏些,已经算不错的了。三是离家较近,从我家骑摩托车到学校用不了五分钟。就这样,我才放心地给孩子交了学费,办了入学手续。听说现在的公历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和经济效益,故意按学生的考试成绩分成大、小班,小班五十多人,大班多则八、九十,少则六、七十。学习好的孩子可以拿高价钱上小班,学校委派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任教,把宝押在小班上,大班基本上放弃了,只要维持着学生不乱就行了。这不是把孩子给害了吗,上初中的孩子毕竟才刚起步。这时我忽然想起来一位老师对我说过的一句话:“让这孩子混个初中毕业回家算了,再上也不会有什么希望的。”“你的孩子现在怎么样,成绩提上去了吗?”“是的,比原来强多了,但成绩还是不理想,初一基础太差了,转学时让他复读一年就好了。&但现在知道学习了,也有了兴趣。一次歇大星期回来,两个星期没和我见面了,对我特别亲,仿佛有说不完的话。他说语文老教的特别好,他们都爱学语文,他们课本拿出来让我看,我发现书课文后面都是优。他又问我:爸爸,你会背诵这些古诗文吗?我说只要我学过的还大都能背出来,不信考考我!于是他给我提出了几首诗,我都基本上背了出来,他又给我提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说这篇更没问题,于时我就背了起来,当我背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时,我把“际涯”两个字背颠倒了,儿子一下子给我指了出来,并且翻开书给我看。虽然脸上感到不好意思,但心里很是高兴。我说多亏儿子给我指出错误,不然我恐怕要错一辈子了。我又问儿子,你的语文背这么好,英语为什么不会背呢?英语也可以这样背吗?我说那是当然了,英语就是英国的语文呀,他说:我知道了。后来有一次回来,我让他背英语给我听,他虽然不会背,但是已经读得相当熟练了,并且知道每一句和每个词意思。唯一不足的是,有好些词不会写,因为他初一的基础太差了。”同时我还发现他生活上的可喜变化,睡觉前将衣服叠得工工整整,起床被子叠得象豆腐块,也不乱花零钱了。看到孩子可喜的进步,哪怕一点点,都让人感到万分的欣慰。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不论谁放弃了他,我们做家长的都不应该放弃。也许我们的教育体制的确存在着某些弊端,我们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函待进一步提高,或许你有N个理由可以辩解,但是,只要你看看爱迪生小时候的故事,你就会发现,过早地放弃一个“不可教育”的“笨”学生是一种多么愚蠢的做法,更何况你放弃的学生不是一个小的数目......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特级教师之路》第三章
【原】《特级教师之路》第三章
第三章&&僰乡生活
1972年3月,下放到僰人故乡九丝城镇生活了十年。
&& &1971年林彪事变后至1976年的五年,是文化大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经历了批林批孔、反复旧和难忘的1976年。
这十年间,我把家庭与学校融为一体,建立了一个清贫而温馨的五口之家。爱妻的芬芳品德,是我通向特级教师道路上的最有力的精神力量。
这十年间,是我通向特级教师道路上的一段艰辛而快乐的山路。
第一节& 僰乡教师
初到僰王城,甘当班主任。
情系农家娃,晓晚勤耕耘。
传道无小事,解惑有要津。
玩童成大器,不忘种树人。
&&& 一、当班主任
&&&& 1972年3月,“一打三反”学习班刚一结束,我就被兴文县革命委员会下放到大山深处的僰人故乡德胜乡中心校(现在的九丝城镇第一小学)当教师。这是我第二次调离县城下放农村,这次调离县城与1965年的调离县城有本质的区别,第一次是受重用担任中心校负责人,这次是受“处分”。
&&& 下放到僰人故乡当教师,是我求之不得的好事。其一,远离县城可以躲避“文化大革命”的纠缠,真有“上贼船易,下贼船难”的感觉;其二,我真正回家了,结束了夫妻两地分居的痛苦。
&&& 当时,改革学制。小学改5年,初中改2年,附设初中班的为七年制学校。因此,到了大山深处的德胜中心校后,我就埋头教书,为学生服务。
&&& 由于条件所限,农村教师的业余活动极其匮乏,从早到晚几乎都在教室、寝室、办公室三点一线围着学生转。
&&& 担任农村初中二年级班主任,可以说是我教学工作的真正起点。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好管理,当时,废除了升学考试制度,教师没有升学压力。我一人刚从县城下放到农村学校,离爱人所在学校(建武区中心校)10华里,不可能每天回家。因此,我躲避“文化大革命”的办法就是埋头教学,一心为学生服务。
&&&第一次当班主任,我有些兴奋也有些担心。兴奋的是自己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地当老师了,可以把自己的一些教育上的想法付诸实践了,自己也是个“主任”了。此外就是一些莫名的担心,没来由的,很是奇怪吧。在一般学生的眼里,最使人畏惧的是班主任,在班主任的课上表现得最乖;在一般老师的眼里,班主任的一句话顶科任老师一百句;而在家长的眼里,孩子能否成材,关键还在班主任老师,千方百计都要找个经验丰富的班主任,然后才放心地把孩子交出来。&&
为了丰富课余生活,成立了班男、女篮球队和班男、女乒乓球队。我亲自担任教练,每周一、三、五训练篮球,每周二、四训练乒乓。学生很感兴趣,参加的人也越来越多。这一活动,不但推动了本校的体育活动,还对建武区七个乡中心校产生了积极影响。七所学校纷纷成立了篮球、乒乓校代表队,逐渐开展校与校的友谊比赛。
二、心得体会
&&& 这是我人生当中第一次当班主任,现在回忆有以下的做法和体会:
&&& (一)把学生位置摆正是当好班主任的前提。
&&& 书上说: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一点不错,学生好比一个铁盒子,不是要你去一拳砸扁它,而是要你细细地去找到那把对号的钥匙,去开启他们的心扉。军法有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身处地的以他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启发引导。
&&& 其实,学生到学校来,谁都想成为好学生,他们对老师充满了尊敬和依赖。只不过因为智力的差异和自制力水平的不同,导致学生良莠不齐,我们就要区别对待,好比有的人,他是种田能手,你非要让他去钻研高尖新技术,怎么可能呢?所以要因材施教,教师的心态要放宽一些,任意拔高要求无异于拔苗助长,得不偿失。在严格要求的同时,尽量多鼓励他们,多表扬他们,这就要求班主任在批评和表扬的时候掌握好火候,并尽可能多地让学生爱到赞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形成良性循环。&
&& &(二)上好第一次班会课是搞好班主任工作的基础。
&&&&如果说“一天之计在于晨”,那么上好第一次班会课就是搞好班主任工作的基础。
&&& 在第一次班会上,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选择》。
&&& 故事内容是: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可以答应一人一个要求。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了。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施莱斯!”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是由我们的选择决定的,而今天我们的抉择将决定我们今后的生活。咱们是选择享受现在,还是为将来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在开学初就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给自己前进的动力。因此,开学之初,我引导同学们订立班规、班约,制定奖惩分明的制度,找学生谈心,了解其家庭现状及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为其订立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 (三)开好第一次家长会是当好班主任的重要条件。
&&& 作为一名刚刚从县城来的班主任,由于年轻,家长可能对我的能力产生怀疑。开学初,刚一拿到班级学生名单,全班43名学生全是农村的孩子,这就给了我不小的震撼。
&&& 接班后的第一次家长会,总会有不少家长是第一次接触,正像我们想了解这些家长一样,家长也会十分关心他们孩子的新老师是个怎样的老师,他们同样希望能借此了解自已孩子的老师,以便确信他们的孩子是否能更好地学习与生活。因此,接班后的第一次家长会就显得格外重要。要让家长们相信我这位新老师是一个好老师,是一位可以令他们信任的老师。
&&& 为了开好第一次家长会,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要讲的话我都很详细的写下来,从教室的布置到茶水的安排,每一个细节我都很仔细的安排好。在家长会上,我对家长说:“我现在站在这个讲台上,我不能说把您的孩子当作我自己的孩子,因为您的孩子和我的年龄差距很小,但我真的把他们当成了我的弟弟妹妹,我的好朋友!我的学生是我在德胜的全部,我的职责就是好好的爱护他们,关心他们!每个学生在我的眼里都是可爱的……”家长会结束后,很多学生对我说:“老师,我爸爸妈妈说你很好,你是一个负责任的好老师”。给学生家长一个好的印象,这样对以后开展工作,能得到学生家长很好的配合。
&&& (四)第一次找学生谈话是班主任的艺术。
&& &每个人都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学生也是一样,我不想总是带着挑剔,批评的眼光来看我的学生。学生是渴望赏识的。我个人的性格特点,没有办法整天很严肃的来面对他们。我想既然不能做一名“严师”,就做一名和蔼的班主任吧!农村的学生,本来就比较自卑。如果再总是批评他们,说他们这也不对,那也不对的,他们就更缺少了自信。于是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多给学生一点笑脸,多给一点赞扬!鼓励学生的每一个优点和长处,让学生充满自信,自我觉醒。正像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说的: “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 ,只要细心的观察,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
&&& (五)第一次做班主任,我很快乐&。&&&&我觉得要使一个班级有良好的班风,有强大的凝集力,一直不断前进,班主任除了做好一些常规工作外,还应有一颗爱心,把自己真正融入学生中间,多理解他们,使他们信服班主任,愿意把班主任当作他们的好朋友,愿意与我们多方面地交流思想。“一双眼睛看不住几十个学生,一颗爱心却可以拴住几十颗心。”但是爱并不是一味的纵容,要严出于爱,爱寓于严,严而不凶,宽而不松,严在当严处,宽在当宽处。对于我班的学生,我可以很自豪的说,我爱着他们每个人,他们每个人在我的心里都是平等的。不论他们是成绩好的,还是不好;也无论他们是懂事一点的,还是调皮的!因为这份爱,虽然班主任工作有一点累,但我全然没有了这种感觉,乐在其中!感受着为人师的快乐!
&&& 曾有人话:“认真做事只能把事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好”。第一次担任农村初中班班主任,是我教学生涯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我“用心做事”的开始。
&第二节& 家在学校
簸峡五春秋,爱生家长夸。
穷沟出凤凰,悬崖长好花。
艰苦无所惧,清贫何所怕。
有家才有福,黉苑是吾家。
&&& 一、夫妻同校
&&& 1972年9月,我和妻子分别从德胜乡和建武区调到簸峡公社任教。从这时起,我们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家”。
&&& 当时环境艰苦、生活清贫、住房困难。我们的“家”住在学校的半间教室里(一间教室用一张围席隔成两间教师宿舍),临居是我的老同学何老师夫妇,隔着围席讲话,听得一清二楚。
&&& &在簸峡的五年里,是我们生活最清贫的日子。我们夫妇每月共有70元工资(每人35元),每月寄10元回老家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实际上全家每月只有60元的生活费用(人平10元)。为了节约开支,每周末就到七妹(泸州下放知识青年)的自留地栽种蔬菜。为了改善生活,让孩子们健康成长,自己喂了一头猪过年。这是我们家养的唯一一头肥猪,也只能享受自己一半的劳动成果(当时的政策是自己喂的生猪上交国家,返还50%给养猪人)。
生活虽然艰苦,但很充实。艰苦的日子,磨练了我们的意志,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开发了我们的智慧,洗练了我们的能力。
二、夫妻同教
&&& 我们夫妇承担了初中毕业班的全部教学,所谓的一家人包一个班。我任班主任,兼任语文、化学、政治、体育等课程;妻子担任数学、物理、图画等课程。这个班是簸峡乡的首届初中毕业班,学校和家长都很看重这个班,我们夫妇也把这个班作为展示自己教学才能的“实验”班。&
&&& 在簸峡的第一年,才开始理解什么是“家”。小家有了两个孩子(长子4岁,次子2岁),天真活泼,逗人喜爱。初中毕业班我们也当做“家”,30余名学生,多数是农民的孩子,我们也看成是自己的“孩子”。我们上课时,两个小孩就偷偷地跑进教室当“旁听生”。自己的孩子和班上的孩子融为了一体,心情意外激动。为了孩子们,上好每一节课是我们的天职。学生们的成绩进步很快,学生和家长都很满意。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组织了班级蓝球队和乒乓球队。天晴就训练蓝球,天下雨就训练乒乓。体育活动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培育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锻炼了学生的意志。
&&& 班委会成立了班刊小组,每周出一期“班刊”。我要求全班同学积极投稿,自由选题,每人每周必须交一篇稿件。这一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活跃了班里的气氛,起到了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作用。
&&& 一年的时间里,我走村串户地家访,每个学生至少走访两次。最远的学生离学校有30多华里,放学后随学生一起翻山越岭家访,晚上就住在学生家里;第二天就又随学生一起赶到学校上课。
&&& 学校是我们的家,把学生当成我们的孩子。与学生打成了一片就是与孩子们在一起,师生感情如同亲情与日俱增。埋头教学,为学生服务,就是为自己的“家”服务,学生家长非常满意。
&&& 每逢赶集,我们的家就非常热闹。学生家长借赶集的机会,提着自己栽种的蔬菜或水果,到我们家里来看望。我们也就多准备些粗茶淡饭,欢迎家长到“家”来交换教育孩子的意见和方法。
&&& 当时,废除了升学考试,升高中是“推荐”。这个班的学生,无论是“推荐”读高中的,还是回农村的,学生的成绩和能力都是比较好的。升高中的“推荐”名额只有4名,80%的学生毕业后就回农村。
&&& 面对这一严峻现实,我分别征求学生及其家长的意愿,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家庭情况,把学生分为四类:一是,家庭条件好,本人又愿意读高中,学习成绩中等以上;二是,家庭条件一般,本人又愿意读高中,学习成绩中等以上,家庭需要劳动力;三是,家庭条件较差,本人又愿意读高中,学习成绩中等以上,家庭需要劳动力;四是,本人又愿意读高中,学习成绩好,但年龄偏大的优秀学生。我首先做好第四类学生的思想工作,动员他们回农村锻炼,将来成为农村的骨干力量。做好了着类学生的思想工作,“推荐”名额就很快落实到第一类学生的头上。
现在回忆这一做法,事实证明是对的。这些优秀学生不依赖“推荐”,而是靠自己的努力,个个都有很好的发展。例如,班长张治怀,回农村担任村民办小学教师,边教边学,知识和能力提高较快,通过考试成为优秀的公办教师,后分别担任仙峰区教办主任、仙峰区区长。又如,副班长陈才育,回农村表现好,推荐西南农业大学的“社来社去”大专班学习,成绩优秀,被录用为乡农技员,先后担任九丝城镇镇长、党委书记;石林镇党委书记、人大主任等职;再如,学习委员易启元,回农村后学习放电影,成为乡专业放影员,1978年恢复考试制度,考上四川审计学校,现在是宜宾市审计局的高级审计师,业务骨干。
三、再任校长
&&&&1973年春期起我担任副校长(主持学校全面工作),以身作则地抓教学,送走了簸峡小学的第一个初中毕业班后,得到县、乡(公社)领导和家长们的好评。农村家长送孩子读初中的人越来越多,在簸峡的五年,我们送走了五届初中毕业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 一是,积极争取资金,改造学校旧房,新修教学大楼一栋,满足农村孩子读初中的需要。
&&& 二是,狠抓教学质量的提高。72年—76年是文化大革命的后五年,学校没有没有升学压力,废除了升学考试制度,多数学校只抓“革命”,不抓教学。我却反其道而行之,埋头抓教学,狠抓教学质量的提高。全校学生认真读书蔚然成风。
&&& 三是,认真搞好学校体育活动。组织学校男女篮球队和乒乓球队,每天下午坚持训练,我担任领队和总教练,何老师、陈老师任教练。这一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校男女蓝球队在全县学校运动会上荣获第一名,并代表兴文县参加宜宾地区学生运动会,女队荣获亚军,男队获第三名。
&&& 1973年4月20日,我们的家又增添了一名成员——三娃子在簸峡学校诞生了,取名“奇”,“奇”者——特殊的孩子,出人意料的孩子。当时,我们想要一个女儿,没有想到又是一个男孩,真是我们家的“奇兵”。
&&& 三儿子出生时,我在巴中参加四川省高中教师培训班学习。妻子一人在“家”不但要承担三个孩子的照管,还要担任初中毕业班的教学工作。簸峡这个“家”的年轻教师和年龄较大的学生,主动关心和帮助我们小家。三个孩子都生活得很好。
&&& 1973年6月底巴中学习结束,回家看到三个孩子和妻子都平安健康,这时才体会到家庭的幸福。有“家”才有幸福,有“家”才会有奋斗的目标。
&&& 我们的家就在学校里,学校就是我的家,家也自然成了学校的一部分。
四、重返簸峡
2012年7月,正当我们一家三代回兴文县重游时,正值簸峡小学初中七七级同学毕业35周年在母校聚会,我们应邀出席了这次难得的聚会。我当年任簸峡小学校长,爱妻任该班班主任。
这次同学会由易丙元、等同学牵头。从发起、筹备到聚会,他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才有和阔别三十五年的老同学们欢聚一堂,才有师生重逢畅叙今昔的机会。
簸峡小学初中七七级同学会《致辞》说:“转眼之间,分别三十五年的岁月匆匆而过,从入学的相识到离别的相知,从小学到初中,我们结下了浓厚的同学情谊和师生情谊;从各奔东西到今日的聚会,三十五载风雨兼程,三十五年的思念与牵挂,给了我们今天相约重逢的理由,三十五年的翘首期盼,终于化成了今天的欢歌笑语,汇成了我们的心潮激荡的海洋。”
“照片也许会变黄,但我们的同学情、师生情却永远不会褪色,再多的改变,也改变不了我们对母校的眷恋和对同学的深深思念;时光可以带走青春年华,却带不走同学和师生情感。就像陈年美酒,越陈越香”。
“三十五年的风风雨雨磨去了我们当年的幼稚和轻狂,三十五年的沟沟坎坎,让我们变得朴实而坚强,沉稳而豁达,冷静而从容,今天,我们来了,没有一丝顾虑,没有一丝失落,不论成绩大小,不分成败得失,不分贫富贵贱,只因我们曾是同窗挚友,只因我们都曾拥有簸峡小学初中七七级同学这个团体,只因我们为这个团体而自豪。”
在簸峡初中77级毕业35周年同学会上,我以夫妻的名义发言: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无论时间如何流逝,岁月如何改变,师生情,同窗情,都将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最温暖的记忆!”&
“三十五年前,你们顶风冒雨,早出晚归地在簸峡学校陈旧的教室里孜孜不倦地学习;你们不怕严寒酷暑,利用学习空闲,在簸峡学校简陋而狭小的校园里生生不息地锻炼。”
“亲爱的同学们,毕业三十五年来,你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事业献出了青春,挥洒了热血。正是你们的努力与奋斗,使簸峡学校教育的声名远扬。你们青春的容颜,你们闪光的足迹,你们奋斗的身影,也将永远留在兴文教育的史册上。”
“三十五年前,你们活泼可爱,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三十五年后的今天,看到你们壮心不已,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你们已经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和脊梁。你们所取得的成绩,老师有目共睹,倍感新慰。明天,你们会走向更加辉煌!”
“无论你们是远在天涯,还是近在咫尺,也无论你们是风华正茂,还是白发初生,我相信,你们的心都和老师相连,你们的情都和同窗相牵。”
在同学会上,我即兴赋诗一首祝贺簸峡初中77级全体同学毕业三十五周年:
龙年夏日僰乡亮,簸峡游子回故乡。
毕业庆典卅五载,印把山下歌声朗。
乐忆当年勤学苦,喜看今朝桃李香。
35年后重返簸峡,回到了我们当年住的“家”。思绪万千,看到了大儿子发蒙读书的教室,看到了当年三个儿子玩耍的旧操场;想起了当年三儿子出生的情景,想起了辛勤耕耘的五届初中毕业学生……
第三节& 巴中培训
高师培训班,巴中得锻炼。
恩师传真谛,愚徒添慧眼。
旅游通南巴,考察古南龛。
读书不怕苦,行路不畏难。
一、巴中学习
&&& 我在簸峡生活的五年(1972年——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的后五年。其间,参加四川省高中教师培训班学习(巴中学习)至今记忆犹新。
&&& 为了发展高中教育,四川省在巴中举办首届高中教师培训班。1973年3月县文教科抽调我和石朝辉老师参加了四川省高中教师培训班学习(三个半月)。
&&& 这次学习,是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一部分,收获不少。
系统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
再一次聆听西南师范大学翟时雨、雍国容等教授的讲授。激发了我进一步学习古典文学、现代汉语、美学等课程的兴趣。为我打下了汉语言文学的坚实基础,也为我通向特级教师奠定了专业知识基础。
二、首次旅游
&&& 这次学习,还是一次旅游,开拓了眼见。
&&& 学习期间,参观了巴中纪念馆(现名为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初步了解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创建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实地考察并明白了“通南巴”(通江、南江和巴中三县),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还进一步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先念、徐向前、廖承志、许世友等在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艰苦岁月中立下的不朽功勋,以及为中国革命做出的重大的贡献。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人民,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是党史、军史和新民主主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秦岭巴山的崇山峻岭中,红军当年刻下了数以千计的石刻标语。其中有堪称“世界石刻之最”的“赤化全川”和“平分土地”。
&&& 学习期间,实地参观了巴中南龛摩崖造像(位于巴城南一公里的南龛坡山),增长了古代石窟艺术知识。
  巴中南龛古窟造像,始创于南北朝,随庙不断增镌,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石窟群。造像大部分是盛唐前后的作品,少数是南北朝、宋代及近代作品。
巴中南龛古窟造像人物特点相当分明。菩萨像,体态优美,和谐生动;力士像,威风雄健有力;飞天像,形象优美,生动活泼,雕刻精巧,质威较强。这些造像多采用高浮雕的刻法,衣纹和缨络用流畅和明快的阴刻线条,刀法纯熟,洗练。不但表述了不同内容的佛传式“经变”故事,而且还形象地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美学标准,社会生活面貌。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充分体现了古代匠师的聪明才智,为我们研究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历代文人墨客多有墨迹镌刻,李白曾书“怪状”二字镌刻于此,杜甫有诗及题刻。
三、人文知识
&&& 巴中学习期间,增长了有关巴中的人文知识。
&&& 巴中历史悠久,汉高祖刘邦在南江大坝建牟阳城筑巴峪关,萧何月下追韩信至截贤岭,张飞夜袭巴州智擒严颜等故事至今广为流传。
&&& 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还孕育出宋代天文学家张思训,“世界十大革命性伟人”晏阳初等名人(晏阳初是世界著名平民教育家和乡村改造奠基人)。晏阳初1890年出生于四川省巴中城,1990年病逝于美国纽约。他曾于20世纪初与陶行知等人发起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其后陆续创办了中国乡村建设学院、菲律宾国际乡村改造学院等。先后担任国际教育促进会主席和联合国教科文特别顾问。1943年他与爱因斯坦等人被评为“现代世界最有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之一。
&&&&&&&&&&&&& &&&
第四节& 批林批孔
“尊孔反法”实愚钝,“批林批孔”反倒退。
润芝奉劝郭沫若,熟读唐人《封建论》。
按部就班反复旧,鹦鹉学舌传新闻。
精读《水浒》批投降,细阅《论语》话古今。
&&& 一、两诗开战
&&& 1973年7月,毛泽东在对王洪文、张春桥的谈话中指出,林彪同国民党一样,都是“尊孔反法”的。他认为,法家在历史上是向前进的,儒家是开倒车的。毛泽东把批林和批孔联系起来,目的是为防止所谓“复辟倒退”,防止否定“文化大革命”。
&&& 1973年下半年,毛泽东曾几次谈到评法批儒的问题,并写了《呈郭老》的诗,着眼点是针对那些怀疑以至否定“文化大革命”的看法,提倡“社会要向前发展,反对倒退”。
&&& 1974年1月18日,毛泽东批准由党中央转发江青主持选编的《林彪与孔孟之道》,“批林批孔”运动遂在全国开展起来。
&&&“批林批孔”运动是由社会上流传毛泽东批判郭沫若先生的两首诗开端的。我在文化大革命时期(1974年)传抄的内容如下:
&&&&&& 五绝·呈郭老
&&&&郭老从柳退,不及柳宗元。
名曰共产党,崇拜孔二先。
&&&& &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嬴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 据说这是由毛泽东念给江青听了以后传到社会上的,毛泽东这两首诗,写作背景,我无法考证,但从语气,我相信这是毛泽东的作品。
郭沫若先生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之下,尤其是知道毛泽东写了两首诗批判他,出于无奈,不得不写首七律给毛泽东,承认错误。
  &&&&&&&&&&& 呈毛主席
  读书卅载探龙穴,云水茫茫未得珠。
  知有神方医俗骨,难排蛊毒困劣隅。
  岂甘樗栎悲绳墨,愿竭驽骀效策驱。
犹幸春雷惊大地,寸心初觉视归趋。
  这是一首“忏悔诗”!郭沫若竟然把“批林批孔”运动比作了“春雷惊大地”!
郭沫若先生虽然是一位很有名气的诗人、作家,但是他的哲学思想却基本上是错误的,特别是他关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认识:褒孔、贬墨,无视老子《道德经》的价值,尤其是错误的。他对于中国近代历史的贡献,尤其对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贡献,远不及鲁迅先生,也同样远不及胡适先生。
二、批林批孔
&&&&这一时期,我是学校的领导,对上述事件,我只能按照《人民日报》的宣传口径,组织教师学习。我的主要精力放在抓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上。
&&& 我们学校还要参加当地农村的“批林批孔”大会。批林批孔是人人都要发言的,当时农民文化太低,不知道怎么批林彪。
&&& 有一则真实的笑话:贫下中农在批林批孔会上说:“林彪欠毛主席二千四百元钱,坐飞机逃跑了!哪个知道?孔孟知道、中庸知道”。这样把二千四百年前的孔孟之道,换成现代语言来进行批判,通俗好懂,会场气氛活跃。在农民的想象中欠2400元的巨款不是滔天大罪是什么!
&&& 由于听领导传达“林彪一伙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干着反革命的勾当”,“林彪和叶群,林立果坐三叉戟逃跑了”。于是农民就发言说:“林彪你跑就跑了嘛,为啥还披着人家马克思的大衣,还偷了三只鸡!”
&&& 更有意思的是人们对孔子的批判。公社和生产队请我们学校老师给大家讲孔子的事情,以便批判“孔老二”。这下子热闹了,孔子的事情有好多是故事,尤其是“子见南子”这个典故有意思:说是孔子给国王的夫人南子赶车遛大街和乡野的故事,并且南子这个女人还有些风流,作风不正派。于是上台发言批判孔子的人大都借着这个事情说话,批判孔子和南子吊膀子,根本不是什么圣人,是个公猴子,反正再怎么骂孔子也无所谓,没有人反驳。
&&& 后来毛主席又给批林批孔的后面加上了“批走后门”,这下子就麻烦了,运动的方向变了,结果是淡化了批林批孔的事情,“批走后门”倒是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事情了。因为这符合人民群众讨厌特权阶层的所作所为,在物质贫乏和就业无门的时代,“走后门”是人民深痛恶绝的事情。这倒是成了抨击不正之风的一个有力的武器了。“走后门”这个词红火了十几年。
对于批周公的事情,下层是没有多少认真的,也批不下去。明白的人当然知道是什么意思,不明白的人不感兴趣。
三、水浒之争
&&& 后来,又说毛主席对评水浒有指示,于是《水浒传》这本书公开可以看了,借口是为了批判而读此书的,没有人害怕看书时候有别人向上级打报告了。于是许多人将《水浒传》看了不知多少遍,说起来里边的故事滚瓜烂熟,平常聚到一起没有事情的时候,议论水浒故事成了主要的话题了。
&&& 在簸峡的五年里,对“批林批孔”和“反复旧”运动,我的态度是消极的,按部就班地“上传下达”有关精神。
&&& 时任簸峡公社的党委书记萧启才,是一位老实的农村干部,主张老师就是要教书。所以,非常支持我们学校抓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开展文化体育活动。这样一来,少数人就说我和“走资派”“崇拜孔二先”,“复辟回潮”。
&&& 到了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实际上“批林批孔运动”基本上就结束了。
第五节& 多事之秋
丙辰多事秋,历历心中留。
诗词起猜测,遗嘱付东流。
陨石呈凶兆,清明祭英雄。
唐山惊天地,噩耗传神州。
一、元旦发词
1976年对中国来说是转折性的一年,也是我从簸峡乡中心校调到德胜乡中心校的一年。虽然过去了37年,现在回忆起来有许多事情至今仍历历在目。
&&& 1975年12月3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两报一刊(即《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的“元旦社论”,仍是套话、空话,没有新意。所不同的是同时播发了毛泽东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鸟儿问答》两首词。
让我们重读一下这两首词吧: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 &&&&&&&&&&&&&&&&&念奴娇·鸟儿问答&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 两首词十分通俗,明白如话,清雅流畅,含意深远,充满哲理和诗意,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可是我阅读这两首词后和当时的现实联系起来,加深了猜测和思考“为什么这两首词在元旦节发表”?&&&&元旦刚过,农村中流传:今年属龙,农历润八月。俗话说“润七不润八,润八遭天杀”。也许是巧合,这一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
&&& 二、总理去世
元月8日晚,我在家里收听中央广播电台《新闻联播》,这天晚上没有播任何新闻,只播发了一篇理论文章。我与夫人议论说,今晚新闻联播反常,只播理论文章,没有任何新闻,肯定是出了重大事情。果然,到晚11时,中央台开始反复放哀乐《烈士魂》和播发中央讣告,宣布周恩来总理于8日凌晨逝世,享年78岁。
  周恩来逝世,我们非常悲痛。民间的评价就是: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
&&& 周总理遗体送八宝山火化时,百万老百姓顶着寒冷自发守候在十里长安大街两旁送周总理,情景十分感人。周恩来的追悼会,规格虽高,毛泽东却没有出席。由邓小平代表中央致悼词。
&&& 周恩来的逝世,实际上标志着中共第一代领导核心向第二代领导核心过渡的开始。1月23日,新华社发表国务院代总理华国锋会见外宾的消息,令人大吃一惊,谁也没想到华国锋会接任总理之位。
周恩来追悼会之后,2、3月间,社会上流传的小道消息满天飞。主要有三:一是传毛泽东重病;二是传周恩来有遗嘱,支持邓小平的工作;三是传江青是上海戏子出身,生活作风糜烂,受到毛泽东的批评。当时还流传毛泽东的一首悼周总理的词,词句十分悲凉:“人已老,鬓已秋,忍看革命事业付东流。……”而当时四人帮控制的新闻媒体仍是连篇累牍地“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风”,并不时影射已离人世的周总理。加上当时中小学生搞“学黄帅”运动,其主题就是专与班主任、老师对着干,学生基本不上课了,老师也不敢管,学校接近全面瘫痪。
&&& 三、“四.五”运动
从三月下旬开始,北京的干部、工人和学生自发到天安门广场向人民英雄纪念碑献花圈,悼念周总理。其中更多的是怨恨和愤怒情绪的宣泄。四月五日清明节前几天,天安门广场的送花圈活动达到了高潮,最多时有二十万人在场,花圈层层叠叠。很多人写了诗歌抄贴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护拦上。还有一些人朗诵自作的诗歌,歌颂周恩来,讽刺四人帮一伙(1977年天安门事件平反后,这些诗歌编辑成《天安门诗抄》正式出版),引起当时中央领导层的重视,用专政力量镇压。先后抓捕了数百名到天安门献花圈、朗诵诗歌的老百姓。4月7日,毛泽东责成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天安门事件为反革命事件、撤销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华国锋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等三项决定。
4月7日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中央政治局的决定,同时播发了一篇姚文元撰写的《天安门广场的一场反革命事件》的长篇报道。正是通过这篇报道,全国的百姓知道了北京天安门事件的一些真相。报道中引用了北京一青年工人的一首诗:  欲悲闹鬼叫,我哭豺狼笑。  把酒祭豪杰,扬眉剑出鞘。  这首诗很准确地道出了四人帮一伙人被百姓看成是“闹鬼”和“豺狼”,极不得人心。报道揭示了老百姓对四人帮的反感和痛恨,在客观上为四人帮在180天后的垮台聚集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 四、朱德去世
7月6日朱德同志逝世。7月15日,新华社才通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逝世,享年90岁。
朱德与毛泽东从50年前的井冈山割据时即共同奋斗,长期“朱毛”并称,被尊为红军总司令。1949年以后,朱德逐步淡出政治核心,长期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职务。朱德在军内、党内有广泛影响,他为人朴实,一直反对文革,故在文革初期被冲击批判。朱的逝世,在社会上反响不大。  
当时社会上还传言,朱德在逝前身体一直很好,只因吃了几块生黄瓜,闹肚子,住进医院反而恶化了,几天后即去世,故有人怀疑朱是被人谋害的。
&&& 五、唐山地震
&&& 1975年开始,地震成为人们经常议论的话题,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发生7.3级大地震,各地都在传达防震之事。
1976年7月28日凌晨,河北唐山市发生了毁灭性的7.8级大地震,十几分钟内数次大震波,将百年工业名城唐山夷为平地。地震导致唐山24万人死亡,70万人受伤致残。这次地震波及北京、天津等地。余震不断,致使北京数百万人在户外搭窝棚睡觉达一年之久。
7月28日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唐山大地震的消息,同时却仍在播发“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报道。
当时社会上对唐山大地震的议论也不少,有的说这是老天爷报应,有的说震到了首都北京,是不吉之兆。
&&& 六、主席逝世
&&& 9月9日,下午2时突然接到通知,全体师生停课,下午3时收听重要广播。3时一播放哀乐,就知道是毛泽东逝世了。播发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的《告全国人民书》宣告毛泽东于9月9日晨逝世。因为多年来广大民众一直在喊“毛主席万岁!”“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因此这份《告全国人民书》中没有宣布毛享年多少岁(实享年83岁)。
&&& 由于多年受到崇拜毛泽东的教育宣传,我们一听到毛的逝世,一种本能的反映就是在紧张严肃的气氛中表现出哀戚,边听广播边抽泣流泪。所有机关、学校都停工、停课。大家都自觉的戴黑袖纱,一直戴到十天后开完毛的追悼会才摘掉。 
&& &9月18日,10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开毛的追悼会,由王洪文主持,华国锋致悼词。全国民众都被组织集体收听收看。华国锋浓重的山西口音,一半听不懂。&&& 毛泽东与敌人斗了一辈子,也与党内同志斗了一辈子,一批又一批,常胜将军。到1975年时,已进行了十次“党内路线斗争”,按时间顺序排来是:陈独秀,李立三,罗章龙,王明,博古,张国焘,高岗,彭德怀,刘少奇,林彪。这些人都是党的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的政治家,都概无例外地被冠以“右倾投降主义”、“左倾机会主义”、“反党”(即反毛)、“反革命”等罪名被打倒。
&&& 在中国现代史上,毛的逝世,确实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它是一个充满不安定、个人崇拜思想盛行,国民经济都进入死胡同、民族灵魂已被僵化的时代的结束。
实事求是的说,1976年9月9日毛泽东的病逝,未尝不是中国人民之福,未尝不是中国共产党之福,未尝不是毛泽东本人之福。
&&& 七、国锋接班
  毛泽东的追悼会开完后,人们关注中央领导人的动向,可是十多天内没有什么动向,大家感觉到了一种政治上的沉寂。当时新闻媒体则不断出现要按毛的“按既定方针办”,继续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保卫文革成果的文章,令人生厌。
华国锋在中央政治局传达,4月30日毛主席会内见新西兰总理马尔登后写的三张条子:“照过去方针办”,“慢慢来,不要招(着)急”以及“你办事,我放心”。这标志毛泽东决定华国锋接班。
&&& 10月1日国庆节,媒体报道中央领导在天安门城楼上与北京群众代表开座谈会,出面的是华国锋、江青和姚文元。在《人民日报》头版上登出的照片中,江青坐在中间,华国锋和姚文元坐在左右两边,十分显眼。
  10月5日,“打倒以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为首的四人帮反革命小集团!”开始在社会上流传。我大吃一惊,第一次知道了“四人帮”这个名词。
&&& 10月6日各媒体突然头版发了一篇鲁迅先生批评一个名叫迪克的杂文,不知何意。后知此迪克即是张春桥,此杂文可证张当年是反共的。  10月7日,中央各媒体正式公布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的消息,同时宣布中央政治局决议,推举华国锋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北京修建毛主席纪念堂;编辑出版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和毛泽东全集。
&&& 此后全国发行华国锋的标准像,在各单位和场所与毛泽东的标准像并列悬挂。我曾组织全校师生迎接华国锋的标准像。还高呼“拥护以英明领袖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抓纲治国”等口号。
&&& 华国锋为了稳定形势和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而提出的主政方针仍是搞个人崇拜、大搞“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 华国锋提出“两个凡是”有一定的历史和政治的原因:
  1.刚刚解决“四人帮”的问题,全国上下仍是“左”的思想潮流,提出“两个凡是”,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2.当时华国锋本人仍然是坚持文化大革命理论路线的;
  3.受个人资历限制,华国锋本人作为“一个过渡”(邓小平语),没有自己独立的理论,只能“照过去方针办”(毛泽东对华临终指示);
  4.作为一种政治宣言,“两个凡是”表现了华接班的“正统地位”;
  5.华国锋本人倾向于沿袭文革时期的个人崇拜,以及延迟邓小平复出参与中央工作的时间,“两个凡是”是作为其政治生活的一部分提出的。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否定了“两个凡是”,该方针被“实事求是”的务实观点所取代。
  八、四人倒台
10月6日,以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等为代表的中央政治局,采取非常措施,将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逮捕。
10月7日,中共中央正式公开宣布了粉碎“四人帮”的消息。同时,也公布了华国锋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的决议。
  两年以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上正式宣布所谓文化大革命结束,并正式启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的进程。从此,中国逐步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时代。   1976年是中国最艰难的一年,也是中国百姓在精神上从苦闷中解脱出来的一年。这一年接二连三地发生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使中国经济停滞,濒于崩溃。
因此,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和“拨乱反正”时代开始的起点,也可以说是改革开放的“萌芽”。
第六节& 乡界沟校
僰人故居乡界沟,五年奋斗换新容。
教育改革春风起,招贤纳才气势宏。
整顿民师调布局,提高效益日渐隆。
夫妻函授西师大,学习成绩人称颂。
一、改造危房
所谓“乡界沟”,是原兴文县建武区所辖几个乡(建武乡、双何乡、德胜乡)的交界处。德胜乡中心学校就座落在“乡界沟”,学校背后就是僰族人王宫——九丝城。我在僰人故乡渡过了艰难的五年。
我是1977年秋期调到乡界沟”工作的,1981年秋期调回兴文县教师进修校。
&&& 我在“乡界沟”工作的五年,正是华国锋“一举粉粹四人帮”后的“过渡性”年代。这一阶段教育系统的主要任务是拨乱反正,包括恢复统一高考,恢复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在这样的年代里,我艰难地改造学校面貌和探索教育改革。
&&& 德胜小学原是一楼一底的木结构串柱楼房,楼上是老师宿舍和办公用房,楼下是单面进光的小教室(每间最多容纳30名学生)。为了适应教育的发展,我主动提出彻底改造德胜小学旧楼房(危房),新建教室12间和8套教师宿舍。
&&& 撤旧楼房,遇到怎么处理不能用的旧材料。旧楼房的挑木、竹片、旧门窗等堆了半操场,既影响修建,又不好保管。我本着“变废为宝”、“节约经费”的原则,要求学校负责后勤工作的陈老师(现在是兴文县人大副主任),将竹片卖给德胜生猪经营站;同意学校家住农村的老师用树料换挑木和旧门窗。
可是,我的做法不符合当时学校校产的管理制度。县教育局领导批评我说:“你是看牛的,怎么能把牛卖了”。学校的财产,宁可损失和伤耗,也不能变卖。这就是当时的制度。处理旧材料,看似简单,实际是思想解放的问题。
&&& 二、提高师资
&&& “拨乱反正”时期,教育应该怎样办?1977年10月21号,中国各大媒介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并透露本年度的高考将于一个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高考制度的恢复,使中国的人才培养重新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1977年冬和1978年夏的中国,迎来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考试,报考总人数达到1160万人。
&&& 恢复考试制度给我们山区学校带来了“教育改革”的信息。面对“升学考试”抓教学,是当时德胜初中班的第一大事。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抓提高教师素质,中心校每周两个下午业务学习,全乡教师每半个月集中学习。学习的重点是过教材关,决不能“以讹传讹”误人子弟。我主动担任培训教师的辅导任务,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练习题中的难题,一一明确并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传授给任课教师。这样的业务学习,很受广大教师的欢迎。学校培训教师的做法,得到了县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可和表扬。
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调动教师积极性。怎样才能调动教师积极性呢?单靠政治思想教育和制度管理是不够的。我试用有限的学校自有资金,开设了教学超课时津贴。学校缺教师,在请代课教师上,宁缺勿难,决不滥竽充数。我用请代课教师的经费每月24元分解为每节课0.80元,由本校同科空堂教师代课,每代一节,补助0.80元。这一以来,既解决了临时代课问题,又激发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这种作法与当时的“计划经济”政策相勃,用经济手段来调动教师上课的积极性是违反财经制度的。县教育行政部门发现我校申请代课教师的报告,代课教师姓名是“姜一军”,而实际没有请代课教师的作法,责令我立即纠正。&
&&& 三、招聘人才
&&& 发展初中教育,需要能够胜任初中教学的老师。为了逐步满足农村孩子读初中的需要,我在全县公开招聘具有高中毕业的知识青年和社会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担任代课教师。当时“代课教师”是由领导“指派”,通过“招聘”选拔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 第一次招聘初中英语教师和地理教师。来报名的是宜宾下放的有问题的刘志华和江安县自谋职业的刘捷。
&&& 刘志华50年代“宜宾军分区参谋”,会俄语和英语,因所谓历史问题下放兴文县农村。刘志华同志代课认真负责、默默无闻地工作、任劳任怨。他所在的生产队离学校有10多华里远,主动要求在学校住宿,学校缺少木床,他一人将自己在生产队的木床扛到学校,全身心地投入教学。1978年刘志华的怨案平反,恢复军籍和工作。他庄严地穿上新军装,“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越德胜河,在德胜街上走了一圈。此后,在建武中学担任高中英语教学工作直至退休。他在平反的当天对我说:“我当兵八年,劳教八年,农村劳动八年,现在我要当一名好教师”。真是一位忍辱负重的好人。
&&& 刘捷1976年3月在四川省江安县磷肥厂工作,1978年离厂自谋职业。刘捷喜欢地理,好学习,我就用人之长,安排他上全校的初中地理课。由于他勤奋学习,考上西南师范大学地理学系本科函授学习。可以说这是刘捷人生的转折点。刘捷2001年3月任宜宾市委副书记,市长;2003年3月任四川省旅游局局长;2006年3月任自贡市委书记;2008年1月任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2011年9月任四川省副省长。
第二次招聘了三名知识青年担任初中代课教师。熊庆来、刘建和陈江苏都是兴文中学毕业的高中生。他们都有工作热情,服从领导安排,边学边教,进步很快。
&&& 四、整顿民师
德胜乡人口6000余人,村村都有小学,布局不合理,班额不足。为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我跑遍了全乡六个村,调查研究后,决定撤消高桥村小学,学生全部合到中心小学相应班就读(高桥村离中心小学只有3华里)。德行村小学、新丰村小学高年级(四、五、六年级)学生合到中心小学相应年级就读;富裕村小学、幸福村小学高年级(四、五、六年级)学生合到官田村小学就读。这样调整学校部局,势必要精减部分民办教师。
通过调查研究,我动员了官田村小学有培养前途的张正松民师,报考四川中药学校。该同志后来担任兴文县副县长,正县级调研员。德行村小学的张言清民师适合做行政工作,精减后,分别担任村主任、副乡长、乡长等职务。
&&& 五、夫妻同学
&&& 1979年西南师范大学恢复函授教育,夫人参加成人高考,以数学科97分的高分(只差3分为满分)被录取(数学系79级函授)。夫人开始了高中教育生涯,展现了她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她在建武中学的五年里,担任了两个年级的数学教学和班主任(1979级、1981级)。1979年高考成绩突出,被县政府表彰为“先进教师”。
&&& 我是1964级西师中文系函数生,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学习,西南师范补发了一张“专科”文凭。为了提高自己,我要求复学,西南师范同意复学。
&&& 我又开始了函授学习。1979年——1984年的五年学习中,我连续三次被西南师范评为“三好学生”。所以我的大学函授学习总共长达20年,即1964年入学,1984年毕业。
&&& 在“乡界沟”的五年,我们夫妇一边工作,一边函授学习,还要负责三个孩子的抚养和教育,艰难困苦是可想而知的。我们以学习为快乐,以学习促进教学,以自己的努力来感染学生和三个孩子,所以德胜的五年,是值得留念的“艰苦奋斗”的五年。这五年是我通向特级教师道路的“奠基”时期,为我后来的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在“乡界沟”的五年,是中国从“拨乱反正”到“改革开发”的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逐渐发生变化,我的思想观念也受时代的影响。一只脚跨在传统里,一只脚跨在时尚里,徘徊在水与火的边缘,对于未来总不知该何去何从?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懂得它的含义。我艰难地跨越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中国时代!&&
&&&&&&&&&&&&&&&&&& &&&
第七节& 拨乱反正
拨乱反正何时起,改革开放谁为先?
耀邦妙计策隆中,停止批邓平冤案。
检验真理靠实践,有错必纠迎春天。
历史记录是铁证,刮目相看邓公言。
一、耀邦先行
&&& 拨乱反正期间,我们夫妇先后离开了“山区”回到县城(1980年2月夫人从建武中学调县高考复习班任班主任和数学教学工作;我于1981年8月再次回到县教师进修学校任教育学、心理学教师)。
&&& 拨乱反正,是新中国历史上很特殊的一页。这一段历史时间不长,但很重要。如果不了解这一段历史,就很难了解新中国的全部历史,特别是很难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说不清它的来龙去脉。
&&& 胡耀邦是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先行者。
&&& 1980年胡耀邦在党中央的一次会议上提出“隆中三策”:第一、停止批邓,人心大顺;第二、冤案一理,人心大喜;第三、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
&&& 胡耀邦组织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
&&& 胡耀邦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提出了著名的“两个不管”(“凡是不实之词,凡是不正确的结论和处理,不管是什么时候,什么样情况下搞的,不管是哪一级组织,什么人定的、批的,都要实事求是地纠正过来。”)与“两个凡是”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使一大批遭受冤屈和迫害的老一辈革命家、干部、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得以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到1984年底,中国最终平反纠正了300万干部的冤假错案。同时“改正”了“反右”运动中的55万“右派分子”。 对多年来遵守政府法令、老实劳动、不做坏事的地主、富农分子以及反革命分子、坏分子,经过审批,一律摘掉帽子。
今天(2012年4月15日)是胡耀邦逝世23周年的日子,回忆胡耀邦治国时提出的一些论述、做法,对现在是有借鉴意义的。他主持“平反冤假错案”和“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破除“思想迷信”和“个人崇拜”,为改革开放扫清了道路。
&&& 回顾胡耀邦在改革开放前后的“治国之道”,希望党和国家能够“正常”起来。
耀邦治国之道:
实践检验是标准,理论问题要勇敢。
实事求是尊重人,彻底平反冤假案。
支持紫阳和万里,改革开放能周旋。
治国之道先富民,执政之策在清廉。
二、历史记录
&&& 拨乱反正后应该怎么认识文化大革命呢?
&&& 中国民间迷信把这次文化大革命看作是统治朝代的一次更迭。
&&& 1981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党内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做出了公开的评价,认为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邓小平对毛泽东的功过评价为“七分成绩,三分错误”。&
&&& 看看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中和拨乱反正前后的一些论述:
&&&&(一)1966年10月2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检讨》
&&&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亲自提出、亲自领导的。这是一个兴无灭资,保证我国永不变色、避免修正主义、资本主义复辟危险的伟大革命运动。这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壮举。”&&& (二)1967年6月20日至7月5日邓小平《我的自述》:  “对于我本人来说,文化大革命也挽救了我,使我不致陷入更加罪恶的深渊。  特别重大的是我国长期没有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揭露我和批判我,是完全应该的,它对于我本人也是一个挽救。我完全拥护主席的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完全必要的、非常及时的。”  (三)1972年8月3日邓小平《给毛泽东的信》“保证永不翻案”:
  “我入党40多年来,由于资产阶级世界观没有得到改造,结果堕落成为党内最大的走资派。革命群众揭发的大量事实,使我能够重新拿着镜子来认识我自己的真正面貌。我完全辜负了党和毛主席长期以来对我的信任和期望。我以沉痛的心情回顾我的过去。我愿在我的余年中,悔过自新,重新做人,努力用毛泽东思想改造我的资产阶级世界观。对我这样的人,怎样处理都不过分。我保证永不翻案,绝不愿作一个死不悔改的走资派。”  (四)1967年6月20日至7月5日邓小平《我的自述》再次“保证永不翻案”:  “关于我自己,我的错误和罪过,在1968年6、7月间写的“我的自述”中,就我自己认识到的,作了检讨。到现在,我仍然承认我所检讨的全部内容,并且再次肯定我对中央的保证,永不翻案。”  (五)1972年8月3日邓小平《给毛泽东的信》:
 & 前天(8月1日),我第四次同全体职工一块,听了关于林彪反党反革命集团阴谋叛乱的罪证,和关于陈伯达反共份子、托派、叛徒、特务、修正主义份子的历史材料,使我更加感到,如果不是文化大革命和广大深入的群众运动这面无比巨大的照妖镜,这样迅速地把这帮牛鬼蛇神的原形显照出来,特别是如果不是主席这样从他们的世界观以及他们的政治观点和阴谋活动,及时地查觉出他们的反动本质和极大的危害性,并迅速地把他们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如果一旦他们完全掌握了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那不但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会变到资本主义复辟,而且会使我们的国家重新沦入半殖民地的地步,更不知会有多少人头落地。没有疑问的,那时,革命的人民和真正的共产党人最终会起来把他们打倒,恢复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但是这要经过多长的痛苦的历史反复啊!言念及此,真是不寒而栗。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打倒了刘少奇反革命的资产阶级司令部之后,又打倒了林彪、陈伯达反革命集团。
  对于林彪和陈伯达,我没有什么重要材料可揭发,特别是对于他们的历史我一无所知,只能回忆一下平时对他们的感觉。
&&& 对林彪,我过去觉得他很会打仗,我不相信什么百胜将军,不打败仗的将军是没有的,事实上他也不是每战必胜的,但认为他毕竟是一个军事能手。他的沉默寡言,我也觉得是一个长处。在历史上,我知道他犯了两个错误,一次是在长征时,他同彭德怀搞在一块,反对毛主席的领导,他历来标榜自己是反对彭德怀的,但在这样非常困难的关头,却同彭德怀结成同盟,搞秘密串连,如果没有主席的威望和坚强的领导,不知会成什么局面。再一次是抗美援朝,这也是一个严重的政治关头,他又出面反对主席的极端重要的政治决策,并且拒绝到朝鲜作战,按说他是比彭德怀要适当的人选,而他竟拒绝了,在实质上说,他是怕美国,不相信会打败美帝,不相信自己的正义立场和自己的力量。这两件事,一直到八届十一中全会,在大家的自我批评的空气中,他才轻描淡写地说了一下。&
  在全国解放后,我从一些事情中,逐渐觉得他是一个怀有嫉妒心和不大容人的人。这我是从他对罗荣桓、刘伯承等同志的态度中看出的。刘伯承同志在军事学院的教学方针中是有缺点和错误的,批判是应该的,但是林彪和彭德怀一块,对刘的批评不是与人为善的,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更是声色俱厉的,他们甚至说刘在二野没起什么作用,似乎只有我在那里起作用,当时我曾为此说过,没有那样能够很好合作的司令员,我这个政治委员也起不了什么作用的(我记得在常委也说过),对我这个态度,林彪当然是不高兴的。罗荣桓同志同林彪是老战友,按说他们应该是很好的,罗荣桓同志为人的朴实、诚恳和厚道,是大家所知道的,罗在干部中是很有威信的,林彪就说过,四野干部有事都找罗,不找他。记不得是在一九五几年,罗荣桓同志曾指出林彪在宣传毛泽东思想中,只强调老三篇,是把毛泽东思想庸俗化,林彪非常不高兴,从此对罗的关系很坏。至于对贺龙的关系,大家是知道的。
  对于罗瑞卿问题的处理,我是有错误的。在罗瑞卿问题出来前,我一直认为罗瑞卿同林彪的关系是不会坏的,我一直觉得罗是林的老部下,罗当总长又是林推荐的,应该没有问题,所以,当一九六六年初(一九六五年十二月)林彪提出罗瑞卿问题时,性质是那样严重,我的感觉是很突然的。而在叶群向我叙述罗瑞卿如何反对林彪,如何企图夺权时,又夹着一些罗如何轻视我的话,我听了并不舒服,我总觉得其中包含了一些个人的东西,在方式上多少带一些突然袭击的性质,这多少影响我在处理罗的问题犯下那样不容宽恕的错误。
对于林彪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现在看来,他的确是为的打着红旗反红旗,是准备夺权、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的步骤,但是过去我一直认为他抓得对,抓得好,比我好得多。我过去的最大错误之一,就是没有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但是,过去在两点上我一直是不同意的,一是林彪只强调老三篇,多次说只要老三篇就够用了,我认为毛泽东思想是在一切领域中全面的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只讲老三篇,不从一切领域中阐述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就等于贬低毛泽东思想,把毛泽东思想庸俗化;一是总感觉林彪的提法是把毛泽东思想同马列主义割裂开来,这同样是贬低了毛泽东思想的意义,特别是损害了毛泽东思想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反对国际修正主义运动中的作用,我从阿尔巴尼亚同志的态度了解到这一点,我是赞成强调毛泽东思想对于马列主义的继承、捍卫和发展作用的。
  对于军队建设,我过去一直肯定林彪在这方面的作用。过去我只觉得他在强调人的决定因素的时候,忽略了军事技术和战术的训练。林彪多次说,只要人不怕死就会打胜仗,这是正确的,又是片面的。在文化大革命中,我见到“毛主席缔造的、林副主席直接指挥的”这样的提法,觉得有点刺眼,只觉得这是提高林彪威信的提法,不敢有别的想法,现在原形毕露,才恍然大悟了。
  (六)1976年10月10日,邓小平写给华国锋的信:&&& 东兴同志转呈国锋同志并中央:  我衷心地拥护中央关于由华国锋同志担任党中央主席和军委主席的决定,我欢呼这个极其重要的决定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意义。不仅在政治上思想上华国锋同志是最适合的毛主席的接班人,就年龄来说可以使无产阶级领导的稳定性至少可以保证十五年或二十年之久,这对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来说是何等重要啊!怎不令人欢欣鼓舞呢?  最近这场反对野心家、阴谋家篡党夺权的斗争,是在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后这样一个关键时刻紧接着发生的,以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战胜了这批坏蛋,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这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胜利,这是社会主义道路战胜资本主义道路的胜利,这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胜利,这是巩固党的伟大事业的胜利,这是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革命路线的胜利。  我同全国人民一样,对这个伟大斗争的胜利,由衷地感到万分的喜悦,情不自禁地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我用这封短信表达我的内心的真诚的感情。  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万岁!  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万岁!
&& (七)1977年7月20日十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复出时,在华国锋出席的同省党委负责人的座谈会上的表态(摘要):  我们党是坚持马列主义,坚持社会主义路线的,但有些人却不要马列主义,不要社会主义,这些人往往利用我们以为风平浪静时候,暗中绊我们一交,使我们四脚朝天,他们就趁机把中国带到资本主义的道路上去,刘少奇就是这种人。要不是毛主席发动文化大革命,把资本主义和马列主义、社会主义之间的斗争通过大字报、大鸣、大放、大辩论来使我们认清楚,我真会让刘少奇拉着鼻子走,这说明什么?是我过了几年太平日子,思想模糊了,路线搞不清楚,很多同志也会有这种错误,现在基本上扭转过来了,这就是文化大革命的首功。所以说文化大革命的成绩,主要的是保住了党的本质,也保住了江山不变色。毛主席的伟大之处也就可以在这里体现出来。  文革前,我过分重视事务,跟刘少奇多接触,就少请示了毛主席,毛主席曾经批评说:我开口讲斗争,你厌了,也少来了,不要单是你们泡在一起,会泡出毛病的'。回想起来,一针见血。当时多听毛主席的话,就不会犯路线错误,就不会文革一开始就被打倒。打倒了,毛主席又让我出来工作,我怕辜负了他,一急,“四个现代化”路线觉悟又出了问题,“纲”、“目”混为一谈,结果让四人帮揪住尾巴一顿痛揍。可能同志们会说这是毛主席撤我的职,罢我的官。其实不然,所谓命该如此。江青就笑我脑袋尖,纱帽总戴不稳。  毛主席有独到的眼光,选定了华主席做接班人,这步棋下的对,把“四人帮”将死了。华主席坚持毛主席路线,一心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这都是老一辈革命家所信任的,完全放心让他当家。我们要热烈支持拥护。  不要小看“四人帮”,虽然垮了,党内在各省、市地区还潜伏有一黑组织,此一黑组织原来是准备对付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周总理病情的急遽转危,即与此组织有关,黑组织的代号为“死光”。有独立纲领,有发展计划和行动计划,全靠一套“黑手党”手法行事。目前形势对其不利,暂时不敢动,总会有认为时机成熟才行动的。同志们要密切主义,不管花多大力量,一定要把这个毒瘤除掉。”(转自新华网)&&
看了以上邓小平的论述和1981年中共中央的决定,我更加迷惑“文化大革命”。对文化大革命需要“拨乱反正”;对邓小平的评价也需要“拨乱反正”。
三、领悟不透
  我相信毛泽东搞文化大革命是出于一种良好的愿望。他看到了在和平时期,共产党一党专政,造成一大批官员走向官僚腐败(那是按毛的标准,说实话,毛那个年代,有腐败,但如果放在今天,屁都不算);毛泽东看到了中国缺乏民主,人民在官员面前未能真正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泽东就想通过发动底层民众造反的方式,实现中国的民主。  但是遗憾的是,这只是毛泽东一厢情愿的狂想。因为在毛泽东那个年代,最大的专制主义根源,就是毛泽东自己那皇帝一般的巨大权力。一个专制主义的红色帝王,却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给人民以民主的权利,这注定会演化为一场悲剧。
&&& 文化大革命,永远是一座攀登不能达顶的高山,永远是一个学习不能穷尽的博物馆,永远是一部领悟不能透彻的教科书。&
第八节& 僰乡探秘
僰乡生活十春秋,九丝王城多秘密。
走村串户听传说,翻山越岭观古迹。
高岩悬棺留风俗,铜鼓文化藏奇特。
明朝平蛮数百次,僰族悄然匿踪迹。
一、僰乡考察
1972年春至1980年秋,我在兴文县九丝城镇生活了整整十年。
我深知僰文化之厚重,经常利用节假日和下乡家访,先后到簸峡、德胜、文印、毓秀、建武、石碑、曹云、先峰、丁心、同心、周家、兴堰等乡镇考察、搜集有关僰族人原生态文化。亲眼观看了部分僰民族的文物古迹,亲耳聆听了大量僰民族的传说故事。现将孤陋寡闻写进我的“僰乡生活”,其目的是为僰族文化鸣锣开道。
九丝城的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古僰民族就生活在这片荆棘丛生的热土上。历经秦、汉、隋、唐,至元、明时期,逐渐形成了以九丝城为中心的山都六乡的山僰人和水都四乡的水僰人。
山都六乡,即武宁乡(建武乡,今属九丝城镇)、都定乡(石碑乡,今属珙县)、文印乡、居杭乡(今先峰乡、九丝城镇簸峡各一部分)、平蛮乡(今毓秀乡)、洛罗乡(今珙县上罗、洛表、老保寨以带)。这六乡都是山高陵满、沟深壑险、茂林修竹的林箐地带。
水都四乡,即上半乡(后改为让半乡,今两龙乡、僰王山镇、共乐镇各一部分)、下半乡(后改为跃龙乡,再改为水泸乡,今僰王山镇的博泸和玉屏乡)、卜昏乡(后改为荟灵乡,今仙峰乡一部分和石海镇)、扫洞乡(后改为六合乡,今麒麟乡)。
以上十乡均为僰族人统辖之地。1573年元王朝出兵残酷镇压,僰族人从此销声匿迹。
僰族有自己的语言,因族亡人去,失传久也。
明代学者四川按察史曹学佺所著《蜀中广记》(研究蜀国风土人貌景观资料之最丰者)载:“自有番书,卜日不同于中国”。 《兰苕馆外史》载:“龙氏女幼通僰文,工僰字”。 清人爱必达《黔南识略》载:“普安周居僰人,原为于矢部。僰人俗呼民家子,自滇迁来,其族多赵何等姓,猡猡、仲家等与苗通,言语不相通者,常令僰人通之”。这些记载,说明僰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据九丝城镇及周边的地名,可以触摸僰人的语言之一斑:如珙县的“上罗、下罗、罗渡、落亥、落表、落雁河、落洞坝”;兴文县的“大落号、小落号、落儿塘、落五村、落柏林、落兆”等多以“罗”、“落”为地名。又如“得金、得柔、得胜、得行、得果、”等以“得”字头为地名。这些地名都是僰族流传下来,已经被汉族认可。
二、九丝王城
2011年3月8日我在新浪网上发了一篇博客《神秘的九丝僰王城》原文如下:
僰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古老民族,僰族,是一个神秘的民族。于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九丝之战”后销声匿迹。从此,中国民族的大家庭就少了一位兄弟。
上世纪六十年代至本世纪初,我在九丝僰王城所在地区工作了四十三年,尤其是在九丝城镇执教整整十载。目睹了九丝山上的僰人悬棺,寻觅了僰王宫殿的遗址,观看了僰王粮仓焚烧后留下的糊米化石,浏览了九丝山上明清两代有关僰人销亡的岩刻。神秘的九丝王城就留在了我的心里。
探寻僰族神秘的历史,解读僰人的风俗文化,还原九丝僰王城的真实面貌,是我们的责任。
九丝僰王城座落在四川省兴文县九丝城镇的九丝山上。明朝万历元年攻克九丝僰王城以后,建武立有“西蜀平蛮碑群”六块,记载了历史事实真相。
蛮兵(僰人)被剿灭,后人树碑立传。九丝山下的“刘公生祠”(市级文物保护之一),现有石碑三块(字已脱落无迹)。九丝山西关口石刻至今无损,这是万历二年四川布政使冯成能一行官员登九丝山视察的记载。全文如下:
“万历元年冬十月,既望,四川右布政使四明冯成能、副使渤海李江、参议嘉禾沈伯龙,同登九丝城。当天兵大捷,为经略万世之雄图也。惟时风卷长云,日开阴谷,相与酬觞绝顶,跃剑悬崖。俯视万灶星屯,蛮巢鞠为焦土;望西南诸夷,厄塞尽在目中。诚千古奇观!是用勒石以志不朽。纬川冯成能书。”
“九丝之战”后,万历二年(1574年),明朝统治者将九丝城更名为“平蛮城”,以“偃武修文”之义,都御史曾省吾以“都蛮即破平,当易名”,易戎县为兴文县。修建武宁城,后改为建武城。曾省吾《善后十事疏》第三条建城池条目:“……城制周围九百丈,开东南北三门,内设总兵,兵备道衙门,同知府馆,守御千户所,坐营公署……”三门皆有城楼、衙门。建武安边厅直辖筠高珙等县,故有建武古都之称。
清嘉庆丙子年(1816年)无名氏书在山崖上的“无题诗”:
谁家棺木挂悬崖,善良姐妹痛人怀。
雪霏芜草山呈孝,风吹松柏哭哀哀。
白日花开陈祭礼,夜间星斗照灵台。
“无题诗”作者不愿留名,可见僰族人冤屈的深沉。
“九丝之战”后,幸存的僰族人惧怕镇压、歧视,纷纷更换姓氏,改变族名,甚至逃亡到云南、贵州依附其它少数民族而生存。
九丝僰王城销声匿迹了四百三十八年(1573——2011年)。四百三十八年来,僰人的悬棺墓葬群至今还在。九丝僰王城的城垣、僰王阿大王的宫殿、僰王的粮仓遗址、僰人糊米化石等均可以作证。僰人铜鼓的发掘让人耳目一新。
僰族是一个以悬棺葬俗和铜鼓文化为特征的古老而神秘的民族。
三、寻踪僰族
2011年3月11日我在新浪网上发了博客《寻踪神秘的僰族》,全文如下:
僰族,一个把历史沉淀在悬崖上的民族,一个在西南边陲开疆拓土2600多年,突然于明万历元年“九丝之战”销声匿迹了的民族。僰族突然消失,留下了一曲悠长而凄美的挽歌和后人难解的谜团。
春秋时期,“僰族”活动于中国西部边陲。秦始皇“车同轨,字同文”之前,“僰”、“棘”本为一字。《礼记-王制》:“屏之远方,西方曰棘。”郑玄注:“棘当僰。棘之言偪(今作:逼),使之逼寄于夷戎”。史载“僰族”的情况不多,是一个居无城邑,市无定所,开化稍迟的民族。僰族在同灾害、兽害、饥馑的斗争中和反抗外族掠夺畜群和俘虏妇孺作奴隶的战争中,僰族控制了3000多平方公里的辽阔地域,疆土囊括了今天的川南、滇西、黔北广袤的土地。古僰侯国人口稠密,商旅发达,繁荣富庶,礼法整伤,经济发展,文化艺术形成初步的体系,境内文化独特,风俗奇异,强盛一时。&&&&僰人的生产力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两千多年前,他们就掌握了较高的冶炼技术。
相传战国时期涪陵人寡妇清,就是用僰僮为其炼朱砂所获得的巨万资财,帮助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秦始皇为了纪念她,修筑了“怀清台”。
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的岳父临邛人卓王孙,靠雇佣青壮年僰人为他煮盐炼铁、种地酿酒,从而“家资巨万,富傲王侯”,成了名噪一时的蜀中首富。作为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忠贞爱情见证的《凤求凰》酒,就是由在卓家打工的僰人酿制出来的。
西汉使者张骞在印度也曾见到了僰人生产的竹工艺品和吃到了僰人制作的枸酱。僰人在秦时修筑了从宜宾至云南滇池的“五尺道”,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135年),在中郎将唐蒙主持下,又修通了从珙县沐滩乡付家坝至贵州省毕节市的南夷道,所经过地盘为僰人所居,俗称僰道(从四川青神县为起点,经宜宾、云南昭通至贵州,长达千多公里)。把蜀道连接起来,就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南丝绸之路”。
僰人没有完善的组织机构体系。“东有巴賨,绵自百濮(僰)”,“左绵巴中、百濮(僰)所充”。这是汉晋辞赋家杨雄和左思在他们二人各自创作的《蜀都赋》中的句子。由此可见,汉晋时期僰人还是一个人口众多,强大的族群。
僰族人以拥有铜鼓的数量代表财富的多少和权力的大小。《隋书?地理志》载:“自岭南二十余郡……诸僚以铸铜为大鼓”或用于鸣鼓聚众,或用于储藏宝货,比权量力。《明史?刘显传》刘显带兵政下九丝山后,“……阿大泣曰:鼓声宏者为上,可易千牛,次者七、八百,得鼓二、三便可僭号称王,鼓山巅,群蛮毕集,今已矣。鼓失,则蛮运终矣”。僰人的铜鼓就相当于传国玉玺,是权力的象征,是财富的象征。组织体系内部以铜鼓少的服从铜鼓多的,没有铜鼓的就为平民。&&&&僰人虽然没有文字,但他们的民间歌舞和口头文学艺术发达。僰人具有能歌善舞的天赋,他们的歌舞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夏则龙星见而始雩,以壬日祠灵于东南”。记录了当龙星出现的时候到了壬辰这一天,僰人就要集聚在东南方供奉炎帝的地方,举行“乐于赤帝”的大型歌舞仪式。僰人还常常化妆跳神求雨、赛神等大型歌舞活动。在四川珙县麻塘坝岩壁上至今有两幅形如跳舞的僰人岩画,舞姿之优美,令人叹为观止。
僰人英勇善战,不畏强权,富有正义感。据历史典籍记载,从西周到明朝万历元年的长达2600余年的时间里,僰人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民族自由平等,不知付出了多少艰难万险和惨重的代价。仅据明朝瀚林院经筵讲官任瀚《平蛮碑》记载:“明兴二百年间,王师西下讨罪,前数百战,迄无成功。盖九丝天险,大军每望而不敢进。”记录了僰人英勇善战击溃了明王朝的“数百次征剿”。&&& 明朝隆庆年间,由于明朝廷强行在僰人聚居区“改土归流”,派去的汉族官员又对僰人施行民族歧视政策,巧取豪夺。四川命官汪浩又诱杀了僰人270个寨主(头目),僰人在反亦死,不反亦亡的境地下,揭竿而起,可谓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四川巡抚曾省吾调动14万官兵,派刘显为总兵前往九丝城血腥屠杀。据《明实录.神宗万历实录》卷20载:“万历之役自五月视师,九月报捷。中间克凌霄,克都督,克九丝计大小寨以百数,俘馘及所焚坠死者以万数。”,明军先后攻下灵霄城,奇袭都都寨,激战九丝城,僰族终被明朝所灭。
19661980197219811967196819701973
冒着危险抵制“侯王建议”。
&“文革”中农村学校的办学体制发生了“ 革命性”的变革。1968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山东省小学教师侯振民、王庆余写的《关于将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来办的建议》(简称“侯王建议”)。该《建议》提出:“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小学应是大队的一部分,大队在政治领导、经济、师资等条件上完全能够自己办小学。我们建议所有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来办,国家不再投资或少投资小学教育经费,教师国家不再发工资,改为大队记工分……”。这一《建议》传到兴文县建武公社后,公社革委会立即将建武小学的全体教师下放到大队。侯文芬与沈才云、张良才、钟运祥、张志彬等教师竭历反对,冒着被克扣工资的危险顶住了这场办学体制的变革。
三、贤师良母
19721977197370
吃肉为什么叫“打牙祭”呢?首先得从“祭”字讲起。祭,就是祭奠、祭祀。过去人们在逢年过节时总要特别想法子弄点好吃的。那时候,所谓好吃的,就是吃点猪肉。有好吃的首先当然要记住祖先,要先献给祖先——祭祀。由于祭祀只是个仪式,所以只切不大一绺,放在神龛面前,点上冥币、蜡烛表示表示而已。祭了祖先之后便将这一小坨肉切细“祭”自己的牙齿,于是便有了“打牙祭”之说。当时是“有啥吃啥”,生活能够“打牙祭”就是幸事。改革开放后,多数人家几乎天天吃肉,现在是“吃啥有啥”。“打牙祭”已成为过去,它带给人们的却是历史的回味,时代的留痕,社会的写照,旧俗的反思。
四、教艺精湛
1977年秋期——1980年春期,我们全家迁往德胜(现在叫九丝城镇)侯文芬任建武中学高七九级数学和班主任,我任德胜小学副校长(主持工作)。她在这期间有两件事情轰动了全县。
(一)高考全县第一
我们在德胜工作期间,正逢恢复高考制度。她边教边学,一举夺取全县高考(中专)第一的好成绩。彭凡以应届生第一名被重庆大学录取,彭凡现任宁夏共享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该班学生毕业三十周年同学会上,学生游林容代表全体学生作的“闭幕词”所述:“难忘啊!老师的循循善诱的教导,悠远而回味无穷!难忘啊!为准备考试,点着煤油灯彻夜攻读!”“老师幸勤耕耘,给了我们巨大的能量,使我们在不同的岗位上自由翱翔。”真是“师恩难忘”!有同学即席赋诗:“人间处处有真情,师生感情最真诚”,“频念师恩学有谊,今朝别后更相思”。2007年,我们到西藏旅游,彭凡得知消息后特邀我们到宁夏,并以父母的待遇接待恩师。
1979年,西南师范大学恢复函授招生,侯文芬立即报名,并以高分(只差3分满分)被西师录取,苦学五年以科科优异成绩毕业。
(二)辅导亲朋子女
兴文中学校长侯开誉,利用假期送儿子侯昌麟到德胜,请孃孃侯文芬辅导数学。侯昌麟(现为国家水利部高级工程师)当年高考成绩名列四川省前茅被清华大学录取,成为兴文县第一位清华学子。
我们从簸峡调往德胜期间,簸峡公社文书吴定良慕名侯文芬的教学能力,特意将女儿吴敏从老家簸峡送往德胜读初中两年,在侯老师的辅导下以优秀成绩考上宜宾卫校,现是兴文县人民医院高级护士长。
当时像侯开誉、吴定良慕名而来请求辅导子女的家长接踵而至,我们从不收取分文辅导费。
&&&&&&& &&&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保定化纤小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