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云南癫疾昆明军海专心昆明的,是不是高中选文科就不用学物理,化学,生物了?

下学期就要选文理了,我喜欢化学,生物却不喜欢物理,喜欢历史,政治却不喜欢地理,但总体文科成绩比理科 如题,下学期就要选文理了,我喜欢化学,生物却不喜欢物理,喜欢历史,政治却不喜欢地理,但总体文科成绩比理科 我选科时的情况和你差不多,提醒你一下,选科后理科文科的难度都会大大加大,你数学英语都不错可以考虑文科,因为你数学存在优势,数学英语只是一般般的话,还是理科吧,毕竟理科录取人数比文科多得多,其实最重要是个人兴趣与特长,你不妨看下国家科学院士钱伟长的过去,他方面理科一塌糊涂,靠文科考进北大,后来为了祖国努力学习不也成为了科学家么?说实话,如果你是女生还是报文科好,比如我班以前女生在前列还是有一席之地的,如今高三是男的逆袭了,以上纯属一家肤浅之谈,最好问下你的老师,他能结合你实际情况给你建议…… 我觉得你学文科好。毕竟理科竞争力特别大。文科好学。而且工作十分舒坦,不会有很大的波折。化学其实也算理科中的文科。地理地理更偏向于理科。 两门科中最难的学科你都不喜欢
地理上大学后归属于理科,文科是不给上的
读文的话以后学法律金融吧 我当年和你一样文理科中物理历史政治比地理生物化学好、、、、、不过我最后选的理科

竞争力其实没什么好比的不过老师说大学理科可以转文文科不能转理就业也不一定吧可能理科确实好一点点至于理科读的怎么样、、说实话文科读不好也是给人垫底的出社会工作那就要看你的专业了、、、、、、、没什么特长其实很正常我也没有

还有半个学期慢慢观察吧你自己的选择 总体来说理工类因为大学学的多数是技术类专业,所以毕业以后好就业一些,毕竟有技术在手么。
文科么,因为学的比如管理、文学类的,理论性比较强,专业性看起来不如技术类那样明显。所以很多理工类的学生也能干文科工作,文科毕业生却干不了理工类工作,大体来说文科就业不如理工类。
但是我觉得文科是种软实力,它的优势会慢慢的体现出来,比如一个管理类毕业生,一开始可能做的最低级的与管理无关的工作,但是慢慢的发展中会看出来他与非专业学生还是有不同的。

我觉得这个事儿还是得看你自己的喜好,有喜好的才容易学好。
理工类的毕业,比如做机械设计,it,医学等等。
我当时就是物理不好,文科的地理也不好,物理不喜欢,地理其实还是挺喜欢的。于是一开始我也很迷茫,问我的老师,老师说我是文理皆可,于是选了理科,因为当时家里觉得做医生比较好。但是慢慢的觉得理科适应不了了。物理课的时候每节课一开始都提问,上黑板写公式什么的,每次上课都想哭。后来受不了了转了文科。文科到时觉得还挺适应。不过文科毕业以后确实就业有困难。 如果没有特长就好好学习呗难道比尔盖茨会很多特长?文科生的就业路子较窄而且分高除非很优秀否则有那么多脑子灵活的理科生为什么选择理科生呢?理科生不会轻易就会给别人垫底的当然这是建立在你好好学习的基础 一般选择女文男理。就像我很想去读警校,但那是文科,偏重于政治,我是男生,不擅文科,更不擅长政治,结果只能后悔。如果自己有一个梦想,就应该去坚持,希望考上厦门大学,就要先了解厦门大学已有的可填志愿,选择一个自己喜欢且擅长的志愿当作目标,以此选择文理。在查看志愿时也要分析毕业之后可选择的职业等。也可以参考父母,亲人的建议!祝你考个理想的大学! 不是好学生读什么都一样,主要看自己父母哪方面比较关系广一点,结合自己能力,即可 从你的描述来看,你适合文科。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然的话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其实,我觉得,你还有半年的时间,本来不用考虑得这么早的,既然你已经在想这个问题了。我就说说我的想法吧,不过我也只是一个大一的学生,没有经历太多。我的观点还很片面。我想说,既然还有半年,你不妨在这半年的时间里好好考虑下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职业,当初我选文理也比较纠结,选择理科,我的数学却不怎么好。文科的话。我只喜欢政治,(以前喜欢历史,后来不喜欢),不喜欢地理,但是我仔细考虑了一下,我所喜欢的职业是偏理科一点的。而且,政治比起对理综三门课程的喜欢程度。我毅然选择了理科。所以,还有半年。好好考虑下自己最想做什么很重要,虽然对好多的职业和大学的专业不怎么清楚。但是总会有个大概的方向。另外,,其实,如果你是理科生,大学报考,其实也是能选择文科的专业的。不过文科好像也行,这个我就不太清楚了。因为我有个理科的同学,她现在的专业是文科的,并不是转专业的。好了,说了这么多,感觉乱糟糟的。希望能对你有一点帮助吧,最后再乱痪洹Q≡褡约合不兜暮苤匾请问高中水平测试 是不是物理、化学、生物每科的满分各一百分(我是文科生)_百度知道数学和物理专业学生对化学和生物,乃至于文科、社会科学的强烈鄙视是如何产生的?是否合理?有无意义? 周围的很多数学、物理专业学生经常在社交平台表达对化学、生物学以及文科、社会学等专业的鄙视,有时甚至上升到仇恨的地步,请问这种现象应该怎么解释和看待? 161 个回答 三个层次:1,“理科”vs“文科”2,“数学物理”vs“生物化学”3,“数学”vs“物理”---------------------------------------------------------------------------------------------------------------------------------层次一:1,学科分类学科简单分类成“理工”vs“文科”还是太粗了。“理科”和“工科”算是各成一类,没必要再细分。但“文科”的内容就有点儿过于广泛了,而其中的细分类之间的特性差异其实非常大啊。个人觉得“文科”起码要分成“文学艺术”和“非文学艺术”两大类。然后“非文学艺术”如果有必要的话,再去细分成类似“经管”“社科”“法律”“哲学”之类的小门类。而现在都21世纪了,很多学科的划分早就不是那么简单直接和泾渭分明了,单纯用“理vs文”实在是没什么深入讨论的基础。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 -- 你很难说这算是“理科”还是“文科” -- 这个圈子里的人,有做Biology的,有做CS的,有做Neuroscience的,有做Linguistics的,有做Vision的,有做Psychology的,有做Philosophy的...而我认识的这个圈子的年轻学者们,不管是哪个专业的,编程的底子都还挺不错的,简单培训一下直接去当码工也都没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拿“文理分科”这种标准套用,是否显得很没有意义?2,架空中国现状谈学科从学科对人类的作用角度讲,没有任何一个学科应该被鄙视。“人类没有物理”和“人类没有法律”哪一个更灾难性?我个人倾向于不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更愿意说,“为了保持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物理和法律我哪个都舍不得丢掉”。而我愿意丢掉貌似“纯粹为了娱乐”的“文学艺术”么?我宁愿牺牲很大一部分人类的物理学成就,也不愿意丢掉这些“文学艺术的娱乐” -- 这些“娱乐”本就是我们人类“幸福感”的非常重要的来源之一。而从“难度”的角度讲,这方面所谓“理工科”确实有“优势”:入门相对困难得多。有人提到的“转专业的困难程度”确实是个事实:一个理科生如果突然想转行,那基本上没有什么“文科”专业是他绝对无法短时间内入门的,且入门后不会比更早进入此学科的“文科生”有太多劣势,如果不是更有优势的话。而一个“文科生”如果突然想转行,那基本上所有“理科”对他而言都是一个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一点点补上还不一定能成功的存在,且他很可能面对“理科”出身的同行,有永远无法弥补上的差距。但是,这仅是“入门门槛”的高低而已,却并不能证明“入门门槛高的学科比入门门槛低的学科更高深”这个命题。一个物理学博士想成为爱因斯坦,和一个语言学博士想成为乔姆斯基,难度都极大,且相互不可比。(ps, 现代语言学也并非文科)当然了,其实在“入门”和“成为学术大家”之间还有一个没有提到的层级,即“应用精通”,好比物理达到了讲师水准,法律达到了从业水准,等等。不得不承认,在这个层级上,确实还是“理科”普遍上困难得多。这方面我个人是有切身感受的。我本科物理出身,学渣一枚,不提也罢。现在基本上做生意为主,专业服务为辅,早就跟物理无缘了。但中间确实也做过几年会计。当初本科毕业时也是从零做起,现在虽然早就又转行了,但好歹也是中美两国的CPA了,且自信不仅仅是考试能手,而是随便把我扔到一个小公司当总会或CFO压力也目测不大的“精通”水准。个人对“会计”这个“文科专业”的体会确实是,我有充分的信心,随便给我一个国内还不错的大学的理科生,脱产半年时间我就让他成为一个轻松超过会计本科毕业平均水平的从业者。而如果让我把我耗费在自己从会计知识为零到今天这个程度的所有脑力,全都耗费在类似量子力学的从零学起上,目测结果应该是量子力学不及格...好吧,或许能及格?但绝对学得不会很明白。而我之所以拿会计举例,是因为我自己也多少算是从业者,于是如果对会计有鄙视的嫌疑,其实也是鄙视了自己,所以还是希望相关专业的看客能淡定...不过前面也说了,“文科”下面的具体分类之间,区别也很大。以上的个人对“会计”的经历,目测很难套用在严肃的经济学、社会科学、历史学、哲学等方向上。但对类似金融、法律等专业在“应用精通”的层面,基本上还是适用的。3,结合中国国情谈“中国的文科”和“中国的文科生”其实这段我想说什么,也都能猜到了。我并不认同任何原因的“学科优越感”,但如果你非要问我“为什么理工科满满的学科优越感”,我的答案跟很多人提到的也是类似的:逻辑上,中国的理工科学生鄙视的并不是广义的“文科”,而是“中国的文科”和“中国的文科生”而已。具体也就不大篇幅陈述了,总之就是,这是一种“制度”和“理念”上的偏差造成的现状。而这种偏差其实从高中时代就开始了:不管你是否愿意承认,但事实确实就是,我国高中普遍的共识和具体操作依然是,除了个别真正在高中居然就明白自己热爱“文科”的学生之外,大量的“文科生”是“理科”学不下去的无奈选择。而哪怕是在高中阶段,“历史政治”等学科也完全可以充满着各种逻辑和思辨,而不是死记硬背。这种错误的“制度”和“理念”,直接造成了“文科生”早在高中阶段就相比“理科生”生生地少了一年多的需要时刻智商爆棚的思维训练。(突然想到一个奇怪的事情:为什么“地理”在高中算是...文科?!)而到了本科及以上的阶段,“制度”和“理念”上的偏差主要反映在:A,“制度”方面要求的“投入程度”。这一点上我个人很认同这样的说法:“每个每天纯工作时间十小时(不算玩手机吃零食走神)以上的大学生,都应该满满的优越感,不管什么学科,只是理工科达到这个这个比例的高很多。”这一点上,很多“文科生”真的需要自我反省:面对一个明显在统计上比你所在的人群刻苦得多得多的人群对你所在的人群的鄙视,你任何的反驳都会非常地无力:你们根本就到不了需要去比较所在学科大家的贡献、学科本身的荣光的程度,别人的努力程度已然就足够把你彻底碾压了。而“刻苦”和“努力”更重要的效果是反映在一个人对“知识”和“思考”的良好习惯上。当一个人早已习惯了长时间的学习和思考,他接受世界上的知识的形式是直觉无意识的。这或许部分解释了为何很多理工科出身的人,也同时有很好的人文素养。举个难听点儿的例子,可能某一本人文教材,对于一个中国的文科生是一种需要下意识去“啃”,然后懂点儿皮毛就去贩卖的存在;而对一个习惯于刻苦精进的理科生而言,这本书可能只是他需要休息大脑时的马桶读物。而看完之后,在他由衷地感到该学科精妙的同时,可能也并不会对自己获得的这些皮毛的新知识太以为然。而改变这个状况,我想真的需要在大学“制度”层面重新设计:如何能让中国大学广大的“文科生”也能变成,不去认真听课就很难及格,不认真完成教授的推荐读物就很难及格,不如广大“理科生”一般天天晚自习到9/10点钟就很难拿高分,等等。如果什么时候,也有相似比例的“文科生”“不得不”“每天纯工作时间十小时”,我想这些本不应该存在的“理科优越感”,自然也不会那么广泛存在了。更重要的是,我坚信任何学科反映的“逻辑”都是相似的。不管你学的是理论物理,还是人类学,只要真的学好了,看的书多了,反映出来的逻辑思维方式和水平应该是没什么大的区别的。很多自然科学的学生喜欢放“文科生没逻辑”的地图炮,究其原因,真的不是说“文科”没逻辑。我想真正的原因是,太多的“文科生”在自己的学科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实在是少得可怜,以至于根本没有机会去体会自己学科所反映的那些普适逻辑,也自然没有太多机会围绕本学科进行长时间的逻辑思辨训练。B,“理念”上对“非文学艺术的文科”所需要掌握的技能的不重视。我默认,或者起码通过我在美国的观察,一个学习研究经济、社会科学、金融等学科的学生,是理所应当精通基础统计和编程基础的,否则该怎么展开学习研究呢?但我国的现状貌似却不是如此。这个偏差,既有对特定“文科”的学科性质理解的偏差,也有来自于A中所述的原因。一个理科生,当他的学习研究工作需要他掌握基础统计或基础编程的时候,这对他大体不会构成直觉的抵触感,因为这些在他看来实在是简单得很,学来就用即可。但这对很多“中国文科生”或许就是异次元的存在,类似“哎呀我是文科生啊,统计和编程一定很难吧”。而我相信背后的原因就是A中所述:你们的“文科”其实一点也不简单,只不过你投入进去的时间精力太少了,“制度”又能让你在不投入更多时间精力的情况下依然能轻松过关,于是你始终都没有机会去体会和挑战你所在的学科的真正难度,才会看什么都觉得很困难。我相信一个人如果真的能很刻苦认真地学习自己的学科,哪怕只是学会计(哈哈哈...),也绝不会直觉地觉得什么基础统计和基础编程有什么太大的难度。总结:* “理科vs文科”的分类过于宽泛* 任何靠谱的学科都有同等的无需分高下的荣光* “理科”相比“文科”,在“入门”和“应用精通”的层级,确实要难不少* 中国的“文科”教育在“制度”和“理念”上存在长期的偏差* 不管有没有可靠的原因,歧视和优越感都是不好的* 中国的“文科生”如果觉得歧视普遍存在,更多的还是要从自己身上找问题* 中国的“文科生”“从自己身上找问题”的第一步:起码让自己和“理科生”们同样努力---------------------------------------------------------------------------------------------------------------------------------层次二:这部分内容节选自本人另一篇答文:节选部分如下:2,在认知科学(请忽略认知科学包括脑科学和神经科学这一事实)领域,忽略神经元级别的物理性质, 而是总结出了足够多的人脑的唯象经验(类似于化学长期以来都是一门架空物理的唯相学,哪怕其在定 义层面就是物理的真子集 -- 很多情况下,"more is different", and "reduction is impossible")。人们利用这些唯相经验,架空大脑的具体结构,直接将其加以运用,以期待靠现有的 计算机硬件(冷冰冰的无智能的计算机器)和围绕这些认知科学唯相经验的软件设计,堆出与人脑类似 的功能来。即,靠低智商但计算力强大的计算机 + 合适的算法,来创造高智商。 着重注意的仅有一句话:"more is different", and "reduction is impossible"随便举一个例子,这句话的意思并不难体会:即使在纯物理知识体系中,我们去研究“一团气体”,哪怕我们清楚明白地知道任意两个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精确的数学表达式,当我们的研究客体是“一团气体”,而不是“两个分子”的时候,我们的直觉并不是去解一个“N体问题”(事实上,也解不了),而是直接用克拉伯龙经验方程,即每个高中生都知道的PV= nRT。当分子的个数"more"了,这事儿就"different"了;而我们想把这事儿"reduce"成漂亮的底层规律,是"impossible"的。化学和生物从这个意义上讲,存在是必须的。不能说,因为它们用物理方法研究的时候,就是物理本身;用经验相学方法研究的时候,就比物理low -- 前半句话或许是对的,但后半句话就纯属是虚妄了。把一个有机化学反映扔给一个物理学家,哪怕这个物理学家清楚地明白背后的所有动力学规律,他也解不出个结果来。更不用说生物了。我坚信化学和生物会长期存在下去。不仅仅是因为目前我们尚没有进行"reduction"的计算能力,也是因为,根本没这个必要 -- 即时有这个能力,结果也是一样的,对应的成本却很可能大相径庭,于是干嘛要费那个力气?而最终,我相信表征现象的复杂程度是永远比底层基础规律的堆砌计算要复杂得多的。这一信念不仅适用于“物理 vs 生化”,也普适于神经科学和社会科学。我不相信人们有能力去干“通过两个神经元的相互作用来计算人脑在想什么”这种事儿 -- 即使有此能力,也犯不着。我也不相信人们有能力去干“通过对每一个人脑的信息掌控来计算一个经济体的宏观经济走向”这种事儿 -- 我们永远都无此能力。---------------------------------------------------------------------------------------------------------------------------------层次三:全文引用自本人的另一篇答文:以下是节选:我默认我们所说的“学科”,指的是成体系的面向研究的知识架构,而不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遍运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语文”/“语言”等学科并不会因为“人人都需要说话写字”而变得更伟大,因为“说话写字”并非这些学科的存在和发展而带来的结果。而“牛顿力学”,“微积分”等知识的存在,却能证明物理和数学的伟大。最起码,这些知识是很难架空成体系的专业研究,而在百姓中自生的 -- 没有文学/语文,人人也都会说话写字;但没有数学物理,那我们永远也不知道牛顿力学和微积分。至于数学,其伟大之处,首先在于前面提到过了其作为靠谱学科研究工具的普遍存在,同时也在于其对“数”的研究之美 -- 现代数学对“数”的研究水平是远远超过目前所有学科以数学为工具的需求的(将来或许能用上一些目前“不需要”的工具,也可能永远用不上)。而数学确实是所有学科中最“纯美”的:但这并不能证明数学比物理更伟大。一个更容易理解的例子(或者有可能更难理解?)即语言学中Chomskyan theory,大体上是有关人类语言的innateness/固有性以及Universal Grammar/普遍语法:你架空“人脑”这个客观存在,而去进行一切可能语言模式的穷举,可能性无穷无尽 -- 主宾谓/主谓宾/宾主谓/宾谓主/谓主宾/谓宾主 -- 仅是主谓宾顺序这一最简单的研究客体,穷举就已经有6种存在了。但为何人类语言压倒性多数都是主谓宾/主宾谓结构呢?原因很简单:当你沉浸于排列组合穷举之“纯美”的时候,你的研究客体已经不是“人类语言”或“人脑”了,而是一个简单的数学游戏。于是,借用上面的这幅“数学最纯美”的图,添加一些信息,它会是这样的:而费曼大神也多次私下说过那句众所周知的名言:这里真心没有贬低数学的意思,仅是强调这里真心没有贬低数学的意思,仅是强调物理和数学的研究客体本就不一样。你在撸的时候,你的“研究客体”是你的丁丁,然后你想怎么折腾怎么折腾:干撸?涂点儿油?不断edging?买个Tenga?买个娃娃?随意发挥想象。但当你跟一个妹子睡觉的时候,你的“研究客体”就已经不是你的丁丁了,而是眼前的这个尤物。或者换句话说,你在撸的时候的无数可能性已经“坍缩”成一个有客观现实边界的具体任务了:让她爽歪歪。而你从“自撸学”中获得的技能,能用到滚床单的基本上也只有一个:勃起,尽量持久地勃起。而你在自撸时创造出的其他花样,好比说手上涂杜蕾斯润滑剂/橄榄油/凡士林/唾沫等的感受区别,统统都没有任何意义了,因为研究客体让无数种润滑剂“坍缩”成了一个:妹子下面的天然润滑剂。除此之外,你需要在“自撸学”给你提供的功能之外,学习很多与自撸无关的新技能,如亲吻、抚摸、频率、节奏、角度、体位......这些技能,你就是撸一辈子也无法习得。一个当代数学大师,研究数学一辈子也研究不出初中生都知道的牛顿三大定律。这个数学和物理之间关系的比喻,另一个很贴切的地方在于,隐晦地表达了“物理学家需要什么样的数学?”这一问题。何意?“你从“自撸学”中获得的技能,能用到滚床单的基本上也只有一个:勃起,尽量持久地勃起。” 那么你要说了:我不撸也会勃起啊!我滚床单滚多了,持久地勃起的效果八成比自撸更好呢!何意?数学是一个以“数”为研究客体的精美高深的学科,非常伟大。但物理学家需要的那点儿数学,自己就搞定了,或者仅是当现成简易工具用。最著名的例子当属当年的牛顿,当他发现变速运动的运动距离没法求的时候,搞出一套微积分就好了 -- 他和莱布尼茨同为微积分的创建人。另一个例子是偏微分方程。当代数学研究早就围绕这个话题建立起了无数宏伟的大厦,而这些大厦高大到对任何一个物理学家都是极大挑战的程度。但问题是,物理学家没有窥探清楚这些大厦的必要:他们只需要记住好比热传导方程的解析式和特定解就是了,因为,热,就是这么传导的。当然了,现代理论物理需要的数学知识要比以上的例子高深得多,但依然,相比现代数学研究的全集,现代物理所需要的数学仅是一个有限的小子集。换句话说,用“因为物理需要数学的工具”来证明“数学更伟大”,本就是对数学的无限贬低。以上这幅图的“翻译”:物理就像是OOXX,有可能能生个孩子,但我为的只是自己爽。/老子去各种探索世界真谛,就是为了自己爽,你们工程用不用得上,干我屁事儿~而这幅图换成数学同样适用:老子通过椭圆曲线证明费马大定理,就是为了自己爽,你们物理用不用得上,干我屁事儿~数学,作为研究“数”的学科,与以“世界”为研究客体的物理本就根本不同。数学自身就伟大,而无须通过别的学科对其的应用来证明其伟大。而物理也一样:探索世界的运行规律本身就足够伟大了,而原文中提到的其在理工科中的具体运用,并非“伟大”的原因,而是“伟大”的结果。我说完了(始终都觉得文章末尾加一个“以上”的人,脑子一定不太好...原谅我的不友善 -- 其实是在开玩笑) 反正作为理科生的我挺讨厌崔永元的 作为一个数学系学生, 受到责任感驱使, 我认为有必要纠正题主以正视听. 题主所说的数学专业学生对科学类专业, 文学类专业, 和社会学类专业等等的鄙视现象并不客观真实的存在, 所以也无所谓如何产生, 是否合理, 或意义为何.这是其它专业学生对数学系学生的一种 stereotype. 就是理科对文科的鄙视嘛,我提供点炮弹。在进一步讨论之前,为增进学科了解、活跃学科交流,推荐两个相关问题:先看看其他科学家怎么说——其中不乏学界最顶尖人物,远非“都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的”——后,放心鄙视吧。况且只有这样才有机会和爱因斯坦、费曼、温伯格、丁肇中、杨振宁等在同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得瑟什么“所有学科都一样”,不过是跟在几个五流副教授后面人云亦云,面对不穿衣服的皇帝摆出萌哒哒的姿态而已: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起立发言,我发现这是我出生以来,第一次听到那么多关于砖的天才的说法。后来,就像所有典型的哲学家一般,场面一片混乱,好笑的是,在先前那么多次的讨论中,他们从来没有问过自己,究竟像砖块这类简单物体是不是“本质物体”,更不用说电子了! ——人类自古以来敬重动脑的人,用动手的方法理解世界则是近代科学兴起才有的习惯。古代中外各路哲人全都热爱说理胜过热爱事实。他们或者引用神话典故,或者引用先贤明言,而完全不屑于对照一下实验结果。据说亚里士多德也不知道出于什么理论计算,认为女人的牙齿比男人少。他结过两次婚为什么就不数数自己妻子的牙齿呢? ——这么多年来,科学理论的细节虽在不断演化着,但科学的理念始终是非常朴素的。哲学流派及观点的层出不穷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种朴素性,它们在对科学的贡献上走向衰落是早晚的事情。 ——我们未能找到任何显示现代科学哲学对科学研究有贡献的无争议例子,因此,起码在我们讨论所及的范围内,现代科学哲学对科学发展的贡献基本为零。不仅如此,我们甚至没有发现上述判据允许的科学家自己完成研究所需的科学哲学思考的情形,这表明极有可能存在一个更强的结论:即不仅现代科学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对科学发展的贡献基本为零,现代科学哲学思考-包括科学家的思考,但不包括从早期中期科学哲学中吸收的朴素观点-对科学发展的贡献也基本为零。科学发展的基本动力来自于自身的传承、实验、数学推理、以及早期中期的某些朴素的科学哲学思想。 ——昨天夜里我们一起看斯宾诺莎写的东西——那些最幼稚的推理!全是那些属性啊,物质啊,到处都是这些无意义的反复。我们开始发笑,哦,我们怎么能这样呢!我们面前的可是伟大的哲学家,而我们竟然嘲笑他。 因为我们找不到原谅他的理由!与他同时代的有牛顿,有研究血液循环的哈维,这些掌握了分析法的人,正在用分析的方法取得进步!但是你拿任何一个斯宾诺莎的命题,再拿一个与之相反的命题,然后对照这个世界——你无法判断哪一个正确。他们确实令人敬畏,因为他们有勇气去研究这些伟大的问题,但是假如你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一点成就,你的这种勇气就没有什么价值。 ——我读大学时曾经为哲学着迷过几年,后来清醒了。跟物理学和数学的辉煌成功比起来,我学的哲学观点显得那么昏暗和空虚。从此以后,我有时试着读了一些关于科学哲学的新书。我发现,有些书的术语简直无法理解,我只能认为它的目的是去感动那些混淆晦涩与深刻的人。... 也许有些读者 (特别专业的哲学家读者) 会认为像我这样与科学哲学格格不入的科学家,应该从容地避开问题而把它们留给专家。我知道哲学家怎么看科学家的哲学努力。但是我不想在这儿充当哲学家,而愿做一个无悔的科学家的样板——他没有在专业的哲学里找到任何帮助。... 即使是哲学思想过去帮助过科学,但它们已经徘徊得太久,在今天的危害大于曾经起过的作用。 ——什么是好的科学,这是由实际做科研的科学家决定的,而不是由哲学家或者“基比泽(kibitzers)”决定——基比泽是意地绪语里的词,指的是那些到处瞎嚷嚷、说话却空洞无物的人。 ——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科学哲学,科学哲学早已分崩离析,有相当多的门派实际上是在从事贬低科学,否定科学,埋葬科学的工作。 ——物理学影响哲学,但哲学从来没有影响过物理学... 我完全不同意坂田的那种看法。我认为坂田对物理学有相当贡献,不过这不起源于他的哲学,而起源于他对物理实际的认识。我不同意他自称起源于哲学。他从哲学出发的那些做法都是不出结果的。我认为他越少用哲学,他的成就越大。 ——现代科学哲学家越来越无法深入理解科学前沿的东西。当年Russell对数学基础中的哲学问题进行研究的时侯,他能够写下任何一位数学家都不敢小觑的数理逻辑巨著。而如今,随着科学的发展,深入理解科学所需的基础知识及悟性要求越来越多。科学哲学家-哪怕是受过一定科学训练的科学哲学家-对自己感兴趣的科学分支所具有的理解,已经越来越不可能象当年Russell对数理逻辑所具有的理解那样深入,从而也越来越不可能提出对科学家有启示作用的新东西来。 ——若干年前, 听丁肇中先生报告, 报告结束后, 按照惯例他开始回答在座听众的问题。 报告是英文讲的, 问题也是用英文问的。 在他回答了一大堆技术细节后, 某个年轻模样的人站了起"You are also philosophy doctor, what is you opinion of blalblablabla philosophy blablabla(省去听不懂的一千字) " 丁回答(记得是用中文回答的):俺没有学过哲学, 也听不懂你在说啥, 要不... 找个人帮你翻译翻译。 ——对人文学科低迷状况的诊断结果,直指我们文化中的反智潮流和大学的商业化。但是坦率地说,有一些伤害是人文学科自己造成的。伴随着它的目中无人的蒙昧主义、教条式的相对主义、和令人窒息的政治正确性,人文学科还没有从后现代主义的灾难中恢复过来。他们制定不出发展规划。好几个大学校长和院长向我哀叹说,当科学家走进他们的办公室时,他们会宣布一些令人激动的新的研究机会,并要求资助以便开展实施;而当人文学者过来的时候,则是来恳求对他们一直以来的行事方式保持尊重。 ——最为极端的反科学观点发源于欧洲的爱丁堡学派,称作科学知识社会学SSK。他们全盘否定科学研究内在的客观性和合理性,认为是各种社会因素,尤其是社会利益决定了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把利益看作科学家从事研究活动的自然动因和各方争论的内在理由;他们渲染科学发展的“恐怖”,声称现代科学是西方帝国主义统治东方阴谋的延续,主张清除“后殖民主义”;他们鼓吹以“生态主义”抵制所谓科学的“工具主义”,主张人类应回归自然状态;他们反对核能利用、反对转基因、甚至反对一切工业文明。——不能因为在某些方面物理学和哲学一样无能为力, 就认为两者对现代科学所起的作用可以比拟。 其实别说哲学, 在某些大家一样无知的领域, 物理学甚至不比神学、 巫术, 乃至街头混混的癔语高明多少 (所有的 “零” 都是差不多的), 但最终将是物理学而非其它成为探索自然本原最锐利的武器。 ——容易被物理学家抛弃的是那些只涉及原则上不可观测的东西, 或者以那些东西为主体却对可观测现象缺乏良好描述能力的理论。 要注意的是, 在这里被接受与被抛弃之间的界限是十分模糊的。 把这一界限搞清楚通常是科学哲学家喜欢的课题。 不过我觉得科学哲学之所以有那么多流派,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科学哲学家们往往试图把一些没有可能、 或没有必要精确化的东西加以精确化。 对一个本质上模糊的东西精确化显然会有许多不同的做法, 在模糊地带各人可以有不同的划界方法, 每种划界方法都有其道理, 同时却不免都有反例 (否则就不模糊了)。 出现反例大家就修改界限, 结果改来改去, 把界限改得跟分形似的, 却依然说不清道不明, 形成永远争论不完的话题。 ——不管它在哲学上的价值怎样,在科学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说要比它以前或以后的任何学说都更接近于现代观点。它在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摧毁性的批判下,实质上遭到压制。从科学观点来看,这应该说是不幸。后来几个时代竟让各种形式的柏拉图主义代表希腊思想,这个事实实在是科学精神从地球上绝迹一千年之久的原因之一。柏拉图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但是在实验科学史上,我们不能不把他算作一个祸害。 ——他们写得越多,就错得越多。——从历史上说,无论是宇宙的起源和发展,生命的起源,还是意识的本质,先天与后天的重要性等许多有关自然界的问题,哲学家们很少能给出明确的答案。在注重礼仪的学术圈,一般不会提及这个话题。 ——难得见费曼如此气愤。 这是他 “失足” 参加一次哲学类会议后的感想。 他说他遇到了大批自以为是的笨蛋, 当他表示会议除 “混沌” 外一无成果时遭到了围攻。 有人质问他: 混沌中不能产生秩序吗? 他登时感到语塞——那样笼统的问题让他无从回答 (“逼得我跳墙” 大概是指这个)。 ——英国物理学家金斯 (James Jeans) 在《物理学与哲学》(Physics and Philosophy) 一书中痛批了老对头爱丁顿 (Arthur Eddington) 的哲学观点。 爱丁顿——据金斯说——认为所有基本物理原理都能通过思辨得到, 而无需经验。 金斯在驳斥之余揶揄道: 爱丁顿若能通过思辨亲自建立一条哪怕最简单的物理原理, 也可使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一点, 可惜他什么都没建立起来。 ——爱因斯坦发表于1905年的狭义相对论受到马赫哲学思想很大的影响。他在几年后给马赫的信中谦称“您虔诚的学生”。但到了1922年,爱因斯坦就开始说马赫是个“可悲的哲学家”。在1926年,他对海森堡说:“或许早些时候我用到了那哲学,还用文字表达过,但它仍不过是胡说八道。”另外,爱因斯坦鄙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认为没有出版价值,也是大家都知道的。——社会学与经济学有过三次大的较量,结果都以社会学的失败而告终。——每当我解雇一个语言学家,语音识别系统的性能就会改善一些。——不过是被一些唬人的名词术语、复杂的语法修辞包装着,令人开始读时有些费解而已。被我彻底破译后,整个文章原形毕露,不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内。——成功的经济学家前生一定是数学家,糟糕的经济学家前生一定是社会学家——________________评论区有不少为人文学科说话的声音,那么我再说几件事情:首先是关于哲学著名的证伪主义。转帖:原本是一朵官哲奇葩,由卡尔·波普尔发明,据说可以用来区分科学非科学 (即所谓科学划界),因而在世上广为流传。折腾了几十年后官哲们最终总算是意识到这个理论,于是。但是估计这直到今天也没能结出果子的朝三暮四 (不仅仅是证伪主义没戏,而是整个科学划界命题都没戏,目前还是一桩官哲公认的悬案) 实在难以包装成“”,官哲们都不好意思四处宣扬,而是多半“明智地”以“消解”或者“”来息事宁人,所以民哲们消息闭塞大多还蒙在鼓里。却万万想不到蒙在鼓里的民哲们不仅,还。于是这朵奇葩没能划分了科学非科学,却很好地分清了官哲和民哲。这实际上意味着到目前哲学所有关于科学的研究和结论,都是在不能确定其对象是否科学的前提下进行和做出的。知乎有句俗话“不问是不是就....都是耍流氓”,这里哲学无疑正是这个流氓。这个流氓所干的最荒唐的事情就是:哲学将数学划分在科学之外。第二件事情有关很时髦的女权主义,好像社会学比较喜欢掺合这类事情。女权主义理论内部的混乱和争论暂且不提,直接看后果:女性幸福感降低作者:曼昆(Gregory Mankiw) 原文:译者: Frida, Justin Wolfers和Betsey Stevenson的最新调查显示: 女性幸福感降低的悖论 在过去35年间,美国女性的物质生活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了改善,但是衡量主观幸福感得到的数据表明女性的幸福感明显地下降了,不管是绝对值还是相对值都低于男性。以主观幸福感来衡量的女性幸福感相对下降的悖论在很多资料中都能找到,甚至是在不同的人种群落和不同工业的国家里,都能发现这种悖论。女性幸福感的相对下降改变了原来对幸福感性别差异的看法,因为在20世纪70年代,典型的报告都显示女性的主观幸福感要高于男性。而女性幸福感的持续下降使另一种性别差异产生了——男性的主观幸福感要高于女性。 我不知道如何解释这个调查结果,这听起来像是这样:要么女权运动是个错误,要么主观幸福感并不是正确的用来衡量幸福感客观标准。有一系列相关报道,这里列几个:无论是号称重视数据实证的社会学,还是标榜为女性争取利益的女权主义,几乎都对此选择视而不见。接下来说语言学,前面我已经列出了Fred Jelinek的一段话:“每当我解雇一个语言学家,语音识别系统的性能就会改善一些。” 以下是:20多年前好像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宗教战争。其实我倒觉得更像49年解放军打过长江去,传统NLP的知识系统就跟国民党一样兵败如山倒,大好江山拱手相让。文傻秀才遭遇理呆兵,有理无理都说不清,缴械投降是必然结果。唯一遗憾的也许是,统计理呆仗打得太过顺利,太没有抵抗,倒是可能觉得有些不过瘾,免不了有些胜之不武的失落。苍白文弱的语言学家也太不经打了。 自从 20 年前统计学家势不可挡地登堂入室一统天下以后,我这样语言学家出身的在学界立马成为二等公民,一直就是敲边鼓,如履薄冰地跟着潮流走。走得烦了,就做一回阿桂。 NLP 这个领域,统计学家完胜,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不服不行。另外这里拿历史和历史学说事的不少,那么再说说历史。有篇文章叫“”,文中引用了Clark教授的一段话:人类历史中其实只发生了一件事,即1800年前后开始的工业革命。只有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和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之分,人类其他的历史细节有意思,但不关键。话说得很学究很友善。下划线部分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历史学数千年来的研究一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唠唠叨叨不过是一大堆无聊的八卦。连带着相关的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哲学等统统在故弄玄虚胡说八道——其实这一点都不奇怪,历史还告诉我们自然哲学同样也是数千年一直在扯淡,直到被自然科学取代。回头再说社会学,直接上段子,是社会学学者自己写的:虽说现在社会学面对“经济学帝国主义”的欺凌忍辱负重、忍声吞气, (我相信会有社会学家读《经济学家茶座》的,但竟没有人敢出来说个“不”字,难道怕失了身份?),但开始的时候倒是社会学欺负经济学的。 “100年前,经济学受到的围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传统体系 (主要是伦理学、历史学),另一个就是孔德的社会学。孔德及其追随者认为经济与社会有极为密切的联系,任何把经济学从一般社会哲学中分离出来的企图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但人家不但没失败,反而形成了自己的“帝国主义”;“经济与社会有极为密切的联系”这句话那时绝对不会有人怀疑的,但我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根据这句话怎么就可以得出“任何把经济学从一般社会哲学中分离出来的企图都是注定要失败的”这样的结论呢?社会学的老祖宗不会一点逻辑也不懂吧? 同期何帆先生的《经济学的风格,经济学系的性格》,也谈到了社会学,这位老兄引用了经济学大师的克鲁格曼的一句话“成功的经济学家前生一定是数学家,糟糕的经济学家前生一定是社会学家”。作为这句话的注解,何帆先生拿出一个统计调查表格,该表格说明,比较起“数学”,美国的经济学博士普遍认为“哲学”和“社会学”对自己的研究助益不大。 看来社会学当初似乎的确得罪经济学不浅,否则人家也不会这么毫不留情、毫不掩饰的宣布自己对社会学的蔑视了——不过这话真叫我沮丧,这等于说即使我想叛变到经济学的阵营里,也注定要成为一个“糟糕的经济学家”!——注意下划线,哲学、历史学和伦理学也没能幸免。________________然后说几个和知乎关系大点的:对于问题“”,文科的回答是“没有公理”,理科回答却是“”——其中相当部分来自数学和物理学,而“文科、社会科学”显然对此甚至都没听说过。甚至对“?”这样的问题,哲学都根本无法回答,也是要用 (虽然很简单的) 数学方法才有答案。又比如:有人在我的评论区罗列了一堆名词,诸如天赋人权三权分立无罪推定民主代议制马克思主义我有把握,这些名词在目前绝大多数人文学科中 (经济学例外) 都是含混不清纠缠不休的,同时在科学中有都能有相当精确的推导解释 (估计超过一半的概念来自数学和物理学——鄙视权不是毫无道理的)。但我也有把握,人文学科对科学进入自己的传统领域一定会用其一贯的含混不清纠缠不休拼死抵抗,鄙视它们是对付那些含混不清纠缠不休不多的方法之一。________________因此最后我也谈谈“责任”:澳洲大学委员会决定不再向澳洲所有大学的哲学系提供经费支持,因为“他们每年制造成千上万的问题,却不能解决任何一个,这使得他们完全无法向政府交待他们在做什么”。——看见吗?澳洲大学委员会这样的决定才是对政府对民众对教育最大的责任。至于其他没有支配经费权力的学者,起码的责任就是坚决明确鄙视不解决任何问题的学科。不过有意思的是:和大部分这个问题里的其他回答表态不同,上面所列出的科学家的言论明显表明,最顶尖学者更倾向于鄙视学科,更不倾向于鄙视学者个人。这其实很好理解:对事不对人。 纠正一下,他们对化学、生物只是单纯的鄙视,并没有上升到仇恨的地步。因为他们鄙视我们的原因是我们录取的时候成绩就差,出来后就业差赚钱少。至于鄙视到仇恨的地步可能真的是因为有的人喜欢装X,这些人很多都是人文学科的。(非攻击人文学科;我并没有说人文学科的很多人都是这样的。)这一点我同意的回答。 主要是装逼的成本和普遍性问题。理工科装逼,数据、实验、观测结果立刻啪啪打脸。文史类装逼,实在是不好说对或是错,更何况很多时候没有对错。另外,理工科一般很自觉的知道自己对文史类一窍不通。但文史类不一定知道哪些算是科学技术。毕竟论文也都是文字语言表达的,但绝对不是文史类。。。总之,鄙视只是预防,差不多就是说“不谈科学我们还是好朋友,要谈科学就别瞎BB”的意思吧。 前面也有个答主引用了不少问文献,确实也说明了数学物理专业之于其他专业的特殊性。下面我着重阐述《》的作者,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对于物理特殊性的观点。虽然《终极理论之梦》应该是Weinberg帮助成功申请所著书目,但是内容却也是很详实,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在《终极理论之梦》中,Weinberg 揭示了理论物理研究的本质:即从理性的观点寻找物理世界的本质。从“终极理论”这个题目上就可以看出来。然而作者也写到,追逐终极理论的梦想并不是从20世纪才开始的,在西方,它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米利都,远至苏格拉底诞生前100余年。在这样的一群追逐者众,他们的第一人泰勒斯(THales)认为,构成物质的基本物质是水;而在这个学派的最后一个人物阿拉克西米尼(Anaximenes)看来,那只是空气。在100多年后,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和留基伯告诉我们,所有物质都由他们称做原子的永恒的小粒子组成,这样的观点与现代原子理论(在某种程度上)不谋而合,以至于在众多哲学书上不断被提及。这种还原论的过程恰恰是我们在学习或者探索时的本质:那就是总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刨根问底,这也是学习的兴趣所在。那哲学的位置哪儿去了呢?不是说哲学是终极的科学吗?哲学探究的问题不就是“我们是什么,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吗?但是,正如书中作者所说的那样:“哲学往往不能预先給我们提供正确的概念。在终极理论的追寻中,物理学家更喜欢猎犬而不是鹰;他们能很好地追踪自然定律的美的踪迹,却不能从高高在上的哲学俯瞰通向那真理的道路。也就是说,哲学只是“事后诸葛亮”,虽然我们可能必须要某种思想指导我们的工作,但是一个看是坚不可摧的哲学体系往往是多余的。另外一点,是物理的还原性质使得世界上所有的现象理论上都可以用物理来解释,着也就是终极理论的作用,它高度概括了我们对于世界的所有认识。在书中,作者用赫胥黎的讲话“谈一只粉笔”说明了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想象,赫胥黎站在讲台上真拿着一只粉笔,可能是诺里奇地下的白垩纪里挖出来的,也可能是从哪个友好的木匠或教授手里借来的。... 赫胥黎生动讲述了那些小动物的尸体如何在几百万年前漂流到海底,然后被压入白垩土;他还讲了像鳄鱼那样的大动物如何在白垩纪的这里或那里出现...粉笔是白的,为什么?...具有确定颜色的物质,像许多青绿色的铜化物或紫色的铬化合物,之所以显现那种颜色,是因为它们强烈吸收一定波长的光,通过从物质反射回来的光看到的颜色...为什么?为什么有的物质在特殊波强烈吸收可见光而另一些物质不会呢?答案与原子和光的能量有关。...为什么?为什么原子和分子以离散的具有一定的能量的状态出现?...光、原子或分子的这些特性,等到20世纪20年代中叶建立了一个新的物理学框架(量子力学)以后才可能为人们所认识....为什么?为什么主宰原子中粒子的量子力学方程是那样的?...作者从一支粉笔的外貌特征开始,到量子,用物理学的解释将生物学、化学、地质学全都虐了一遍!想到了啥?综合上述两个观点,就是:人类孜孜不倦的学术大厦的最高端就是物理(这里抛开了数学,因为数学在自然学科中是服务者的角色,不喜勿喷),而如果一个人从事科学,他的学科就会面临着被物理解构的危险:所有的自然科学,甚至人文社会科学,在物理面前都脱掉了他们的小裤衩。。。所以,物理学家能不有傲娇的资本吗?相同的分析方法对数学家也适用。而作为还是半灌水的学生那就可想而知了。不过,在这本书中,Weinberg也提出了,即便是物理上能够解释,在一定的层次上,各个学科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你是温派的物理专业学生, 相信你能够祛除这种不正之风哟! 每次看到文科生都这么想:唉,我也替你们着急呀,真的。 你们就——我以为整天的—— 你们有一个好——全世界跑到什么地方,你们比其他的什么专业,(大手一挥)跑得还快! (不停地摆手)但是想来想去的处理方法呀,都too simple!啊~ sometimes naive! (倾身向前,张大嘴斥问)懂了没? 做为一个高中同时获得过化学竞赛和物理竞赛省二,并最终前往灯塔国学习与经典力学高度相关的某夕阳工业PhD学位的学弱表示,从来不会瞧不起化学,生物or 文科生。我在美帝最好一朋友是学公共关系的我会乱说但是呢,我觉得大多数理工科学生都会比较讨厌遇上这样的情形:基本的受力分析都做不好的人跑过来跟你说,你造吗,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比物理diao多了你造吗?你造吗你造吗,你对水说好话,结的冰晶就会好漂亮,骂它冰晶就会好难看?你造吗你造吗,仙人掌防辐射,我给你办公室的桌上放了一颗哦~这时我都只好做这样一个表情 (╯‵□′)╯︵┻━┻ 真不是我冷淡和傲慢,你说这情况让我怎么应对。只能哈哈过去了,久而久之又得落下骂名然后不可避免地,这样的人中文科生肯定比理科生略多一点。在我看来就是这样罢了当然这个东西换个视角也是一样的,想象一下一个理科生问一个学哲学的:“我问你一个哲♂学♂问题啊,马克思和恩格斯到底谁是攻谁是受?”最后,即使是死板如我的理科生都知道,如果有一个妹纸在你的桌上放了仙人掌帮你防辐射,这时候应该把麦克斯韦扔一边,赶紧复习初中人教版生理与卫生,争取实现生命的大和谐,为人类这一物种的进化做出自己的贡献。生物真是太棒了,你说我会瞧不起生物吗(?`ω??) ——————————————————————————————————————————补充一下,送仙人掌的妹纸和我正处于从两人的小和谐向生命的大和谐发展的阶段 从来不鄙视认真做事的人。只鄙视明明是半吊子却装得很牛x的人,然后恰巧人文学科有很多这样的人罢了。学理科的,判断标准很唯一,一个人水平怎么样,问他几个问题就行了,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装不出来。但是人文学科,判断标准很不唯一,所以很多人装的风生水起,很是让人看不下去。当然这也只是我的偏见。还有,很多人智商低是事实。但是如果就因为智商低就鄙视,那这个人智商本身恐怕也不会太高。-------------------------------------------------------看到评论里大家说偏见的问题, 每个人的认识都是有局限性的,所以会产生偏见很正常。只要我们能认清自己,不要被偏见蒙蔽了双眼就好。即使是你鄙视的领域也会有你无法望其项背的牛人,而你在你认为高大上的领域里也不过是一颗螺丝钉。别人数学物理差点只要不危害社会又何必上升到仇恨的地步,反正自己也不过除了数学物理别的什么都不会。然后也许你已经看出来了我语文不好,常备当成社交能力低下。所以你看鄙视链不是循环的吗。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云南癫间昆明军海更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