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早上学习感觉头脑清楚也愿意去学?下午就不行?怎么办?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恢复游民或转职以后只是声望称号和职业称号会变,其他任务得到的特殊称号都回保留~(但是请不要以此狂转职- -#)
答: 健康指导:既然你都意识到这是疾病,那说明你已经有治愈可能的第一步,心理问题最终得靠自己走出来,所以首先得有强烈的意愿想解决,之外有条件的话可以找医生做个心理干预...
大家还关注晚上学习的时候不困,但就是学不下去,觉得效率很低,头脑不太清晰总走神,但就是不困,怎么办_百度知道我不知道为什么,学东西,总是学不进去的感觉,学的挺慢不进脑子我记性也不太好,怎么办补救!!!我想学_百度知道如何长时间高效学习?
需要长时间学习,但经常时间还有(才到下午六七点)但精力已经没了,感觉很疲惫,无法集中精力有效思考,不停走神。饮食还算健康,睡眠基本能保持7小时。现状是保持自己的生活(跑步,爬山,逛街,跟朋友玩等等)就必然完不成学习任务,要坚持完成任务生活就只剩下吃饭睡觉,因为效率很低。很多朋友谈高考的学习方法,但作为成年人没法像高中生一样有纯粹的学习环境,没法一门心思只学习。很多杂事要处理,比如车,房子,找工作,签证,必要的社交等等。另外,不带手机也不现实,在等 offer,随时会有电话打来不想漏接…谢谢大家!相关问题:
按时间排序
752 个回答
我只说一下上班族快速学外语的方法需要时间:每天1-3小时时间金钱:入门简单的可以自学入门,建议报个班更好我去年7月开始正式自学日语,今年7月考的N1, 低分过了经验:首先把新版标日初级上下册学完,重点是基本词汇和建立语法框架买一本单词书叫10000词带MP3的,这本书单词多,例句长,很好再买一本语法书覆盖N5-N1带mp3的,这两本书各刷2-3遍刷书的时候,用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来反复复习平时多注意训读汉字,形容词,形容动词,副词然后考前一个月开始做真题,模拟题,把薄弱点找出来多记几下,就可以过了我并不是哑巴日语,学了一年,现在可以顺畅跟人用日语交流每天花费时间:1-2小时,有时候就是上下班公交车上听下单词,语法注:我韩语5级,越南语也熟练,英语6级,口语都OK还有,我韩语从0到TOPIK4通过只花了10个月,报了一个初级班学完发音和语法框架以后自学问韩语经验的同学,我更新了
把手机锁起来
取决你有多想要
本篇回答基于游戏化理论,期望建立游戏化学习万能框架。相信看完这篇回答你将在高效学习方面获得巨大提升。写了几个小时后的成果,希望大家能给些鼓励,先赞再看正文:作者:付付付链接: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一、像游戏一样上瘾的学习是可行的二、对决策过程的解构这是咱们自我决策的一个简单可视化表现,其中的变量有三个这是咱们自我决策的一个简单可视化表现,其中的变量有三个个人(自我)方式(过程)目标三、个人、方式、目标,3变量调试个人:明确自我的需求,理顺潜意识,确认自己是否有上瘾学习的需求。
认清自己的需求是第一步,不少人学习不下来的行为背后昭示了他们不学习的潜意识需求目标:确认需求之后,我们需要一个合理可量化的目标结果。
道理大家都懂,然而大多数决定背后并没有一个可量化的目标结果方式:我们需要先挑选出合理的方向,再对过程进行优化,这也就是游戏化的关键了。定方向:方向是由目标而定的,依据目标结果的量化数据,明确行为的方向。过程优化:建立合理反馈机制
脑图:①外部:分割目标阶段,合理反馈
对目标阶段性分割
建立奖励量表,从惩罚到中性反馈(如仅记录)再到奖励依程度进行分级。
阶段节点根据完成程度依照量表给予不同反馈。②内部:行为量化,合理反馈
记录自己的行为
对行为分类,建立以推动和阻碍为标准的两极行为量表。
建立反馈量表,合理反馈。(完)
放下你现在手中的手机或电脑
作者:风中的信天翁链接: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战略大师彼得 德鲁克曾经在他的一篇经典文章《管理你自己》中提出了学习方式的重要性。他写到:&img src="&a href=""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 的页面"&&/a&" data-rawwidth="550" data-rawheight="38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a href=""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 的页面"&&/a&"&? 对于知识工作者来说,“我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可能比“我的长处是什么?”这个问题更加重要。? 而且就像人们从事自己最拿手的工作容易做出成绩一样,他们要是采取了自己最擅长的工作方式也容易取得成就。那么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呢?? 通常,几个常见的个性特征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工作方式。? 我属于读者型,还是听者型?首先,你要搞清楚的是,你是读者型(习惯阅读信息)还是听者型(习惯听取信息)的人。绝大多数人甚至都不知道还有读者型和听者型之说,而且很少有人既是读者型又是听者型。知道自己属于哪种类型的人更少。但是,有一些例子说明了这样的无知可能造成多大的危害。? 我如何学习?实际上,学习大概有六七种不同的方式。ü 像邱吉尔这样的人靠写来学习。ü 还有些人以详尽的笔记来学习。ü 有的人以听来学习。ü 有的人以读来学习。而我自己呢?我发现,其实我比较适合在实践和写作当中学习。在实践中有两种学习方式:? 学到知识以后,想想要如何在具体的文章写作/研究/生活中应用它,并马上进行实践;? 在实践中,经常思考是否有改进或者创新的办法,并进行尝试,记录结果,形成新的知识。当然,随时记录结果也非常的重要。这两者往往是同时进行,不分先后的。只有这样,知识才能掌握得既牢靠,又能够随时使用。
1.带手机的话,我一天学不到一个小时,而且效率极低。不带手机的话,我一天能学十几个小时。想起自己三天看了半本专业课,接下来一个月只看了一章就很心塞。每天复习效率就跟过山车一样,只取决于手机在不在身边。所以我昨天定下了手机不准离开出门的规矩。以我的例子只想反映很片面的一点,就是题主你得远离干扰你注意力的源头。只要保持单一的学习环境,效率自然会提高。2.关于精力问题,可以试试晨跑。我比较喜欢长跑,所以没暑假这么热的时候有早起跑步。虽然五点半就起床了,还跑了很多路,但是精力反而会更好。按我跑友的话就是,晨跑后就是元气满满的一天(?o . o?)祝好。
如果世界上有浪费时间大赛,我一定是冠军吧。
以我的观察研究与切身经历看来,治疗拖延症、高效干活的根本在于硬件软件的运维。硬件是身体状况,软件是思维模式。
身体健康这种事不要小看。就拿一些生活习惯来说,很多人如今整天在空调房,不注意一些部位的保暖,凉气入体不自知,可能会出现无精打采、睡眠质量不高、脾气不稳等状况;天天喝冷水喝冰饮,或是不吃早餐(或晚餐),可能会导致肠胃功能受损,这意味着对食物消化吸收不好,则当机体从事学习这种能量消耗剧烈、注意力要求集中的活动时供能不足,极易精神涣散疲软……可怕的是很多时候你情绪注意力出问题,都是默默无声地,很多情况下极难发现是身体的原因。身体能量不足,则意志力不足,是干不成事的。我采取的方式是跑步+喝中药调理肠胃。
思维模式的更新,对于我这种大学生而言也是极重要的一个改变转折。以往更多时候是以一种感性的、无体系无规律的眼光看待周围,并且思路非常浅显功利,一度胜任不了大学所包含的职业规划、恋爱、人际、学习等复杂的环境状况,加之健康不好,恶性循环,导致了一段时间的抑郁。由于专业缘故,我有意识地要求自己放弃原有的思考模式,甚至以往的爱好习惯,不断去亲近我所认为更有利于学习生活的理性思考模式,结果从一个厌恶枯燥理工科、酷爱谈笑风生的人变为一个深觉“人太复杂多变了,机器与之相比真是简单多了”的沉默者。这个阶段我接触了哲学,虽然涉猎不广钻研不深深,但还是启发了我用新眼光看待周围及社会,去适当调整规范自己的念头,这也算是解决了一块心病,软件升了一次级。
以上两个方面是根本,是我们行事的最大阻碍,并且是息息相关相互渗透的。这两项得到调控,操作层面的一些技巧就有顺畅实施的机会,否则就可能出现“看了一大堆道理,然并卵”的状况。此外,事物总是矛盾的统一体,无一不在内部蕴含矛盾,所以不要以为会一劳永逸解决长期问题,而是应该不断斗争。
希望对大家有用。
你们这些人啊。。可真神了。。真膜拜你们厉害。。受教受教
学自己喜欢的东西,专注地学几个小时也不会累,还很享受,学自己不喜欢的,10分钟都嫌长。
看了上面的一些回答,总结一下,温故知新1、发现自己的时间,觉察他们是怎么流逝的。2、把流逝的时间整合起来看看自己要做啥。3、知道做啥后,可以用番茄,可以写个梦想进度表,可以有很隆重的仪式,可以.....然后重复,不断去发现那些被遗弃的时间。
在这个时间严重碎片化的时代,长久的保持注意力,本身就是一件极难的事情。何不换个角度?----------------------------------------------------------分割线--------------------------------------------------------------
如何利用零碎时间,高效学习?1.为什么要用零碎时间去学?当时间被零碎化以后,完整的大块时间,确实很难找到,但是,零零碎碎的时间还是非常非常多的。要是我们能够很好的利用起来,积累起来,也是非常大的一笔财富。在时间零碎化的时代,零碎化学习,也几乎要成为一项必备技能了!假设一天的所有零碎时间加起来,有一个小时(其实远不止),那么一年下来,就比平常人多学了365小时(整整半个月)2.我们有哪些零碎时间呢?(1)穿衣服,穿鞋,洗漱,吃早饭的时间(2)上班的路上,地铁上的时间,去公司的路上的时间(3)中午吃饭时间(4)晚上吃饭时间(5)下班路上时间(6)做杂事的时间其实如果真的把这些时间利用起来,一天差不多有4个小时时间的学习了,一年也就是1460小时(差不多有60天)3.那我们如何利用零碎时间学习呢?在现在,有各种付费的知识类APP,比如喜马拉雅和得到,在零碎的时间完全可以一边听一边做事。4.如何高效学习说完了零碎时间如何利用,最后再来说下,如果能高效的学习吧。其实,学习的长度和学习的效果,并不是成正比的,不是说,你学得越长,就学得越好了,也不是说,你学得时间段,学习效果就不行了。所以,学习的效果才是关键指标,而不是学习长度。那么如何大幅提高学习效果呢?(1)学习其实很简单,核心只不过是深入理解最重要的概念,不断总结与之相关的方法论。这样的朴素总结,使得我们很容易量化自己的进步 —— 看看自己过去一段时间里习得、打磨的概念与方法论数量就可以了。衡量学习效果的标准也很清楚:生活没有随之改变,就是没学会、没学好 —— 因为只有践行才是唯一有效的学习手段。我们不需要榜样,我们要成为他人的榜样。很多人是在战术上的努力来掩饰战略上的懒惰,也就是说,他们只会在意“此时的状态是否努力”而不是“这样的努力是否真的能得到较好的回报”,却忘了,努力是为了有回报,如果努力不是为了把事情做好,请你告诉我你觉得努力是为了什么?如果努力不是为了有回报,只是为了一种自己看上去很努力的状态,那么其事就是在自己感动自己。------------------------------------李笑来总而言之,最高效的学习方法就是,无论当你在学什么技能或者知识,都去总结出最核心的概念以及其相关方法论,并在零碎的时间不断反复
打磨、咀嚼、记忆,然后在可能应用的场合不断操练,仅此而已。(2)真正的学习,是掌握那些知识的底层规律,也就是通过探究这些细节和细微的基础规律,是如何影响宏观的系统的,如何让宏观的系统产生变化和不同。(3)将知识组块化,通过在方法间,构建联系,找到互动关系,打造一个整体,创建一个组块。(4)每当学到一个新知识,不断问自己,这个道理/知识/技能,我还能在什么场合应用?高效学习方法总结:1)找出核心概念及其相关方法论
2)掌握知识底层规律
3)构建知识组块,创建互动联系
4)技能的延伸应用------------------------------------------------------------------------------------------------------------------------------------------原文地址:--------------------------------------------------------------------------------------------------------------------------------------------
话说…在我出国之前,我认真的看了所有高分回答 精心作了笔记…准备在家提升自己为出国打好基础。事实是……然并卵
当然这是个人原因!个人原因!个人原因!!现在呢…坐在图书馆,40分钟就可以预习整理完三个小时的lecture内容。所以还是个人心态问题。真的着急了,认真了,就能高效的学习了。至于长时间的问题……呵呵,那要看学习任务了……ps.我不是那种卡着deadline交作业的那种啊啊啊!!
各位知友老爷们,请不要只收藏不点赞了(&﹏&)原本我的收藏数是点赞数的二分之一,自从写了时间管理的两个回答,收藏数一下子超过点赞数,然而点赞数依然只以龟速上爬……如果你觉得这个回答好,就顶上去给更多人看到吧。再说,认为先收藏起来日后会看的话……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请做好心理准备,要么现在看,要么永远都不会再看了……我敢保证我的方法是全知乎最轻松最快乐的长时间高效学习方法,但是会先回答一下原理和探究过程。想直接看速成的、轻松的长时间高效学习方法,直接跳到第五阶段有关“学习游戏化”和“结构化拖延”的内容。如果想三分钟看完重点,直接戳目录:前言:我认为楼上的大部分方法对分心倾向、拖延倾向严重的人来说,都不能起到根本性的扭转作用,治标不治本。如果是自制力较好、不易分心的人,不能长时间学习可能只是因为一些小观念、小技巧上的错误,楼上说的东西还是很有用的,也可以无视我的这篇回答。但是对于我们这种极度容易分心、极度没有耐力、重度拖延的人来说,楼上的方法并不能让我们从每天学习1小时升到平均每天学习4小时以上(对普通人来说这个量并不算特别大)。作为有ADD(成人分心障碍)倾向的重度拖延癌患者,我在时间管理的苦海中挣扎了整整8年、收集了上千个时间管理方法、试用了其中上百个以后,我发现它们全部无效……或者说几乎等同于无效(除非有人愿意把每天学半小时长进到每天学一小时叫做有效)。即使是在其他领域给了我无数启发和重大影响的知乎,也不例外。我14年7月开始上知乎,早就看过时间管理话题下的无数个万赞回答,并且几乎都亲身实践了一遍,偶尔能好转一两天甚至只是一两个小时,新鲜感一过又提不起劲,照样拖延得天昏地暗,整个人依然像烂泥一样,那种颓丧和无力拯救的感觉几欲让我崩溃。我一直渴望的有一种方法:1.一劳永逸2.瞬间好转3.永久生效(很多方法刚开始有效,后来继续堕落)4.最好还一直有强效(很多方法就算一直有效,也有边际效应,慢慢的就可有可无)但是时间管理界又有一个公认的真理:一口吃不成胖子。到底哪个正确呢?留待各位去实践。但不管怎么说,行动起来总是不会错的~!作个比喻,我吃了四个包子发现依然不饱,但吃到第五个的时候饱了。我发现了“第五个包子”特别有用,但是究竟是这个包子特别有用,还是“五个包子”有用,站在我的立场并没有办法探明(因为无法找第二个我来做对照试验)。所以我会把我的八年时间管理/战拖历程全部写下来。供大家参考,但关键是你自己要去试,每个人的神经网络结构不同,最适合的方法也不同。另外,我之所以没有在拖延症话题下答题,是因为“长时间高效学习”本身就包含了克服拖延症的内容,但是又高于仅仅克服拖延症。说句实话,长时间高效学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反自然”的。但反自然的事人类干得还少吗?运用科学的或者钻人性空子的方法是有机会“反自然”地当学霸、走上人生巅峰的。长时间高效学习也正是时间管理的巅峰状态之一。正文:从2008年开始,我就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尽量少娱乐,尽量多做正事(学习/工作)的人。试过无数时间管理技巧和方法:一、上古·人智未开(中二病又犯了):这个时期搜罗了一些技巧和方法,但是犯了很多时间管理未入门时常见的、幼稚可笑的错误,即不科学的、不合理的、不符合心理学和时间管理基本规律的理论、技巧、方法。如果大家还有类似的认知,最好改正一下。基础认知如果错了,日后想提高就会走很长的弯路。我的八年抗战中六年以上的时间里都充斥着这些低级错误,也变相证明了这些常见错误认知的可怕,它迎合了人性的弱点,所以很难戒除,就像毒品一样,让人沉迷但是一定得戒啊!不然就是在自杀!有大神曾经推荐过这个思路,刚开始几天用着还可以,但后来我觉得压力好大、好烦,还是放弃了。对于拖延惯犯来说,越是心急如焚越容易拖延,因为拖延的根本原因就是心理压力太大想逃避,这时候再把此刻的拖延的危害夸张化,无疑是火上浇油。(但是仍然纠结,不知道把这个放到“对我无效”中还是放到“不科学不合理”中)二、大航海·资本原始积累:这个阶段我已经像疯子一样扫遍各种经典书籍、网上的高赞文章、知乎的高赞回答,扫遍天下各种牛鬼蛇神理论技巧方法论(导致现在我看几乎所有时间管理文章都会觉得眼熟),但是完全不随机应变、不顾自己的特点生搬硬套。我当时客观上自制力极差,主观上又极想做自制力极强的人才做得到的事。这鸿沟般的“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也导致了我一败涂地。但是也要辩证地看待。并不是说那些技巧和方法全都不可取。这个阶段也可以叫做资本原始积累阶段,也是必经阶段。我也是在这个阶段经历了血与泪的无数试验后才明白了哪些方法对我有效、哪些对我无效,才明白了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详见第三阶段)。看答案看到这里,如果你是像我一样的自制力极差的人,可以看看我总结的那些方法,以后通通排除掉,千万不要用那些方法,免得再浪费时间;如果你是自制力还不错的人,也可以看看,那些方法毕竟都是我东搜西刮找来的前人的或者自创的智慧结晶,说不定哪一款就适合你。以下多图,全部是对我这类自制力极差的人无效的时间管理方法(不代表对其他人一定无效,可以参考)如果没有“引入”的话,一开始就会面临着学习的痛苦全部向自己展开,就会拖延得厉害。没有“糖衣炮弹”万万不可。如果没有“引入”的话,一开始就会面临着学习的痛苦全部向自己展开,就会拖延得厉害。没有“糖衣炮弹”万万不可。想要全戒知乎也不可能。强烈禁止只会如痴如狂地更想看。厌恶做计划,讨厌被拘束的感觉。但是计划真的很有用,虽然我不做。见缝插针系列。时间管理小技巧系列。三、初革命·曙光乍现:经过了上面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后,我明白了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明白了哪些方法对我有效,并且初步开始自创方法,下面是精华摘录:瞬时娱乐指瞬间可以提取、然而是建立在不可以让人真正提升、真正幸福的物质上的快乐,比如在朋友圈里低效率地聊天炫耀说八卦,比如在一个无文化内涵的软色情游戏里争霸,可以与毒品类比。那种需要长时间耕耘才能慢慢体会出的快乐,比如做数学题的快乐,台下十年功后获得的台上三分钟的快乐,可能最终得到的快感只比瞬时娱乐多一些,却需要长久的耐心和等待。于是人就会像吸毒一样拼命寻求瞬时娱乐,而不去做长久付出却能真正让自己变优秀、长久幸福的事,这也是拖延症的一大起因,也是现代社会的一大陷阱。进入拖延模式后人的理智已经无法控制身体的习惯,那么就在非拖延阶段/贤者时间中用理智做好应对拖延发病的准备(我把这个过程简称为“优化结构”):使进入拖延的过程要延长,制止拖延的步骤尽量简洁。这个思路真是太妙了!我也是写到这里的时候才总结出来。这个思路也见过大神提过类似的,但之前一直还没有归纳成这样一个具体的理论……我每次学习到极累会小睡一会儿补充体力,但是非常喜欢在睡前瞄一眼手机,然后你懂的……准备睡十五分钟,却光玩手机都玩了两个小时,甚至五个小时……可是睡前又必须打开手机调好闹钟、调好睡眠音乐,难免看到各种消息提醒,会非常非常非常忍不住点开,然后就打开了罪恶之门。这是另一种优化结构:如果拖延的过程太容易进入、难以阻止,那么赶快把拖延过程的前后相邻的两件事衔接起来、马不停蹄,不要给自己机会停下来拖延。那么我就应该在调完音乐后马上用百米冲刺的速度锁屏、戴眼罩、闭眼。这样就可以逃过极易拖延的那个过程。这个方法妙在,拖延者一般极容易受心理暗示。其实只要戴上眼罩以后,我就会默认我已经跳过了“睡前看一眼手机”这个步骤,进入“戴完眼罩就睡觉”这个行为模型。尽管脱眼罩再打开手机玩手机只需要几秒钟,但是我是绝对不可能这么做的,因为这违反了行为模型(拖延者都懂吧?哈哈。)但是!有的事情是没办法优化结构的,如下图:做一些比较无聊的事情,比如写作业,一开始需要,但是引入与正事之间有一道很难跨过的快感落差,也是容易拖延的一个陷阱,然而引入的娱乐已经属于快感比较低的娱乐了,再往下就是快感较高的正事了,然而这两者间依然有不小的快感落差,所以经过几年的研究后我发现,必须引入一个“忍耐”的功能。有人可能很失望,想说“谁不知道时间管理可以靠忍啊?要是就这样的话还用听你说嘛?”特别是对某些忍耐力和自制力特别差的人来说,“忍耐”真是时间管理征程上难以跨越的难关。但是我经过这么多年的挣扎,也发现:某些时候只能这么硬撑过去。否则,就会像我某一次一样,因为不想写作业,硬是在引入的娱乐(听音乐)上花了三个小时,然后晚自习结束了,悔恨万分,几欲自裁……所以我规定不能超过15分钟……这个真的需要提高硬实力,即通过不断锻炼提高自制力(自制力用得越多越提高),没有花招可用。对于自制力和耐心极差的人来说,“忍耐”千万不要时时刻刻都用,应当储存好,然后用在刀刃上。这就是我们唯一的途径。有实验已经证明自制力与体内葡萄糖含量正相关,也有天赋高低的区别,自制力如果用了就会变少、然后等一段时间才能恢复,所以不能像自制力高的人一样土豪大方、随意使用……一个中国or法国的名人(忘了是谁)提过的好方法,搜集一大堆励志鸡汤书,每次要努力前看一篇文章,然后可以撑三天,等鸡汤的劲过去了再看一篇新的,再撑三天……一个中国or法国的名人(忘了是谁)提过的好方法,搜集一大堆励志鸡汤书,每次要努力前看一篇文章,然后可以撑三天,等鸡汤的劲过去了再看一篇新的,再撑三天……我实践后发现,对我这种耐心极差的人来说,小小鸡汤根本撑不了三天好吗……五分钟勉强可以,哈哈!但是五分钟也是时间,如果放在“引入阶段”也是不错的,大概十五分钟就可以入状态,到时候就可以不用了。本人自创,来自弗洛伊德理论和现代心理学共识,每个人心理上都需要一个完全包容、接纳、慈爱的母亲,然后这个母亲形象内化,成为自我人格的一部分,长大后才有自信面临未知、风险和恐惧。大多数拖延者都或多或少有相关缺陷或童年阴影,我也不例外。本人自创,来自弗洛伊德理论和现代心理学共识,每个人心理上都需要一个完全包容、接纳、慈爱的母亲,然后这个母亲形象内化,成为自我人格的一部分,长大后才有自信面临未知、风险和恐惧。大多数拖延者都或多或少有相关缺陷或童年阴影,我也不例外。那么如何补救呢?可以自己给自己造一个人格分身。反正外在的母亲形象最终也得内化。我们也可以先假装在心里住了一个完全包容自己的母亲,给自己信心面对恐惧,多次重复鼓励的过程,习惯以后也就相当于内化了一个母亲形象,然后这个心理缺陷就相当于被治好了!我就是这么把自己治好的!这过程也就花了一个月,毫不夸张地说,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我完全就像两个人,心智成熟了很多,三观逻辑自洽了,连那种惯常的浮躁气质也减少了很多。所以说,提高时间管理水平的过程可以粗略等于心理治疗的过程!我一开始只是想自己给自己解决情感方面的困惑,然后跨到心理学领域,用一个月治好了自己五年的心理缺陷和童年阴影(因为量变达到了质变才能在一个月内完成),最后跨向时间管理领域,又成功把困扰了八年的拖延癌治好,每天又幸福又轻松地高效学习八小时以上,关键是现在每一天我都觉得真心幸福,没有在热恋,却比世界上大多数热恋的人还要更幸福,而且必定比热恋的幸福更长久,后者只是激情的暂时性提高快感水平,以后必然要跌下,会有落差(在热恋期就以为人生会永远这么幸福下去,这是叔本华早已揭穿的基因第一大骗局);而成功运用心理学把完全掌控自己的生活、追求自己真爱的事业,世上唯有这一种人生敢打包票“我永远会幸福下去”。而现在,我做到了。血泪经验不解释,把自己逼得有点累却不是太累是性价比最高的,一旦过度就需要花几倍的时间恢复,关键是还会伤到情绪和心神,这个恢复起来就更困难了。血泪经验不解释,把自己逼得有点累却不是太累是性价比最高的,一旦过度就需要花几倍的时间恢复,关键是还会伤到情绪和心神,这个恢复起来就更困难了。而且对于比较洒脱随性、看重自我的人来说,长时间高效学习绝对不是逼出来的!减少完美主义系列。减少完美主义系列。这个也是减少完美主义系列。完美主义者总是非黑即白,状态不好的时候宁愿不学习……结果最后的收获总体算下来比不完美主义的人还低,这又何苦呢?提高效率系列。提高效率系列。这是我自创的,原理来自人的REM睡眠规律。十分钟只能刚刚够进入浅睡眠,但是只要睡着了(不是半睡半醒),就足以补充体力。当然,刚睡着就被叫醒,最初那两分钟有种在地狱的感觉……可以称得上是人生最痛苦的时刻之一!等过了两分钟(我有精确计时过),又会马上飞上天堂!意识清醒、浑身有劲!这是我自创的,原理来自人的REM睡眠规律。十分钟只能刚刚够进入浅睡眠,但是只要睡着了(不是半睡半醒),就足以补充体力。当然,刚睡着就被叫醒,最初那两分钟有种在地狱的感觉……可以称得上是人生最痛苦的时刻之一!等过了两分钟(我有精确计时过),又会马上飞上天堂!意识清醒、浑身有劲!这个方法用时短、解除极度有效、可以恢复到最佳状态(是最佳,不止是一般的不错状态),只有一缺点,就是醒来的最初两分钟极度痛苦。当然,没有一个方法是完美的,大家自行抉择,然而我依然要说这个方法已经是综合来说我最得意的拿手好戏之一了,综合来看性价比是最高的那一批方法。自创。毒品对大脑作用的神经科学机理真的给了我极大启发。自创。毒品对大脑作用的神经科学机理真的给了我极大启发。生活中很多貌似使人有快感却长久来看有害的事物与毒品坑害神经网络的机理真的很类似!人如果沉溺在速得的放纵的快感中,就不可能长期付出努力然后获得长期型幸福。不过这个方法论有个问题,就是条件比较严苛,说实话我也没完美达成,底线也宽容了自己挺多次。这个方法论还有待优化。时间管理界最正统的派别:循序渐进派。这个就像长期挂机一样,长期看来经验值会增长许多,所以千万别放弃,这也很重要。但是短期如果想解决一些紧急任务吗,还得同时用别的方法自创。观察日常的成功的时间管理事例,然后模仿。这个模仿的是学校上课的节奏。没有完全按照死板的时间来,但是的确塑造起了“学习-小休息-学习-大休息”的良好学习节奏。这个规律很基础,但是很多人并没有掌握好,一鼓作气学很久然后瘫很久,其实并不是好的学习节奏。把想做的娱乐写在纸上,等到休息时才做,这个方法来自《拖延心理学》第十六章(ADD)与我的改良,有三大优点:把想做的娱乐写在纸上,等到休息时才做,这个方法来自《拖延心理学》第十六章(ADD)与我的改良,有三大优点:1.可以防止突发奇想然后打断当下在做的正事,之后就会拖延,回不到正事上 。2.防止有些没意义的突发奇想,占用做有意义事的事情。很多事情冷静片刻就会发现很无聊很没意义,也就自动删除了,也就节省出不少时间。3.坚持学习到休息时才做之前期待的娱乐,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行动-奖励”心理机制,拖延症的一大起因就是拖延者缺乏这样的积极心理机制。多次重复加强这个机制后,就可以有效减少拖延,容易专心做完一件事再快乐地玩。这个方法极好,我用这种思维戒掉了想看奥运的盲目从众心理。不是说不看奥运就好,关键是不要做只为了从众而内心并未渴望的事!这个方法极好,我用这种思维戒掉了想看奥运的盲目从众心理。不是说不看奥运就好,关键是不要做只为了从众而内心并未渴望的事!四、二革命·痛除病根:这个时期开始对自己进行深度心理分析。这是成功的关键。没有哪个擅长时间管理的人不深谙人性与心理的本质。15年11月几乎陷入一个绝望的死循环中,人文主义的理想信念与时间管理都难以实现,如下图所示:16年3月开始在Playtask上写各种反思。可以明显看出,第三阶段的每一次分析和反思的长度明显大于第二阶段,是因为我终于真正理解了各个方法和技巧的本质,开始融会贯通,把看起来貌似互不关联的心理学、时间管理技巧、对自身的了解有机结合在一起。这一步很关键!如下图:外来的技巧方法、个人的思考、亲身实践三者结合,是真正的强强联合!如果仔细看了我第二、三阶段的那些技巧方法,就会发现第四阶段的都是有机结合、融会贯通和再次优化……有点像综合大题的感觉。(第四阶段的需不需要分析有机结合的方法和思路呢?考试狗纠结中……)五、转折点·绝处逢生:然而我完成了前四个阶段以后就走上人生巅峰了吗?并没有,依然每天学习不到一个小时……所以我当时根本意识不到第五个阶段和第一个阶段有什么区别,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暗暗积蓄了那么多经验和能量。我一直心死如灰,以为投入到时间管理中的时间都是笑话,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如果想要速成,一下子跳到第五步来看也行。祭出两大神器:学习游戏化和结构化拖延。其实学习游戏化更重要一些,但两者也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先介绍结构化拖延。不过在此之前,还得先说一下《拖延心理学》,作为对照。《拖延心理学》:传统战拖路线的经典教科书,如果想踏踏实实学习时间管理就必读此书(哪怕是不拖延的人,也可从此书中学到不少时间管理经典理论),如果只想速成可以不读,但是必须看下面的两书对比表格。我六年前已经买了这本书,看了三四遍,学到了不少认知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知识,这是此书的关键精华点。而它里面的那些战拖方法,对我都不太有效。附txt版本下载地址当然还是希望大家支持正版,而且这本书推荐大家买实体书,可以多画书、多做笔记和反思,这本书值得看十遍以上,值得全部记下来,电子书显然难让人多次翻阅。结构化拖延出自《拖拉一点也无妨》这本书:必读!必读!必读!必读!必读!必读!pdf电子版下载:别说是搞笑诺贝尔奖了,我认为以这本书的伟大,得个诺贝尔奖也不稀奇。如果说《拖延心理学》是正道战拖派,那么这么书就是魔道战拖,然而大家知道通常魔道功法都比正道的练得更快更强,不过代价是有走火入魔的风险。目前我的核心战拖策略之一也正是来源于这本书:结构化拖延。三年前我就读过这本书,当时试了几日觉得有些无法忍受的缺点,就放弃了。然而我直到今天才明白它的真正伟大之处。但是单独列出来没有对比,下面我列个表对比《拖拉一点也无妨》和《拖延心理学》,来自我三年备战上百场考试和重要事务的血泪经验。然后解释一下“学习游戏化”。这本书是知乎推荐的,我买了,后来又在知乎上转二手卖出去了。这本书是知乎推荐的,我买了,后来又在知乎上转二手卖出去了。这本书其实不用买,全书我翻了一遍也没看到什么特别有价值的东西。它有价值就是一个思路,全写在封面上了,“游戏化如何让现实变得更美好”。但是不知是不是我看书不认真,反正这本书似乎没有给出例子告诉大家怎么做。所以我买了这本书一年多也没觉得有什么用。后来的收获都来源于自己领悟出来的方法,只是借个名字用用,就叫“学习游戏化”吧。最早的构思来源于高三的时候,作为理科生却不喜欢动脑子,觉得做数学物理化学很累,于是每次做生物练习册的时候都感觉幸福得如飘在云端,并且在心里不甘地想“要是能一直只做生物就好了”……然而你以为我是特别爱生物?naive。后来我选了医学作专业,每次面对着一大堆医学作业,又沉醉于背英语单词,觉得好幸福,并且心里想“要是能一直只背英语单词就好了……”同样的事情继续着。当假期我有很多空可以随便背一大堆单词,我给自己做好了假期的背单词计划以后,我又觉得拼命练琴很幸福,并且想“要是能一直只练琴就好了”……看出规律了吗?这其中也也暗含结构化拖延的套路:如果计划表上哪个是第一项,那么就会讨厌它,然后特别想做第二项……而且第二项做得特别专心特别认真特别开心,怎么也拔不出来……如果是平常,又要谴责自己了——果然烂到骨子里了吧?拖延得这么严重不如死了算了!但是我们的上帝约翰·佩里表示:那就这么自欺欺人啊!能完成第二项也很不错啊!对啊!如果把评判标准指向第二项,那么世界上拖延症和叛逆心最重的人也就变成了世界上效率最高的人。但是,三年前我早就知道了结构化拖延的套路,依然每天只学习一小时,为什么?因为学习很难成为“第二项目”啊!就算成为了,也只是暂时的,学了一个小时左右就会累,想做做别的放松一下,然后再也回不去了……怎么办?怎样才能学得更久?怎样才能学8个小时以上?那请问各位,什么时候学习效率最高、时间最长、近似疯狂?答案一般只有两个,就是deadline前和结构化拖延的时候。为什么?因为肾上腺素呀!deadline前因为压力和恐惧而分泌许多肾上腺素(和SM一个道理),结构化拖延的时候因为背德感、叛逆心、负罪感、刺激感而分泌了许多肾上腺素(和NTR一个道理)。所以只要让日常学习也时时充满肾上腺素,绝对能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效率最高之人。国外很多人正是在考试前吃利他林然后强行提高复习效率的。然而似乎有报道称作用于神经系统的药物会有长久而深远的影响。如果能自欺欺人地分泌些激素刺激自己,也就不用冒吃药的风险了。那么要怎样逼自己分泌肾上腺素呢?真心地(自欺欺人式真心)、专心地去爱知识、爱真理、爱规律、爱抽象真空中那奥妙的存在。只准选一样项目,把全部的爱和依恋放上去。理想主义者、爱抽象思考者比较容易达到这境界,其他类型的人实在达不到就算了吧。成功的标志是,你发现你像爱上打游戏一样对学习上瘾了。做其他事都觉得不耐烦,时刻挂念着学习……唯一的区别是,学习的途中并不会经常有明显的快感(这也就是学习很难上瘾的原因)。这没办法,只得忍耐,但幸好在上瘾后你即使觉得学习无聊也再也离不开它了、再也不会分心了。六、当下·抗战成功:最近我的学习记录表如下图所示。这个表格的记录方法是有讲究的,我之后会解释(待补充)。这个表格的记录方法是有讲究的,我之后会解释(待补充)。可能学霸们看了要笑,每天学平均四五个小时算什么了不起?但是我敢保证我的学习时间中全神贯注、毫无分心,并且在学习的内容之外还在同时不断思考怎样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试过的人就知道这样学习是最累的)。在同等时间的对比下,我敢说我的学习效率是最高那个级别的。当然,这是因为我是完美主义者,学习效率通常都高但是时间很难长,但是现在我又突破了后面的瓶颈。因此才特别激动地想来知乎分享这个八年才得来的经验。而且注意我的前提,就在几天之前,我还是个每天拼尽全力依然无法学习超过一个小时的人,一个天天沉浸在痛苦和自责中却次次重蹈覆辙的人,而这样的重复的悲剧轨迹我已经走了八年,都改不过来。注意,我不是不想努力。高三的时候即使我每天拼命约束自己,每天学习也无法超过三小时(除去上课时间)。每个人的努力值都是有上限的,而我的大部分努力值都浪费了在“逼自己努力”之上。战拖界公认的的常识是,拖延不是一天炼成的,战拖也不是几天能解决好的。《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中提到过一个成功案例,一个职员对于给老板汇报有极大的恐惧,一直拖延,后来运用了循序渐进的科学方法,才在两年后终于克服这种恐惧。如果你很有时间,你也可以走传统的战拖路线。运用科学的经典的战拖方法,坚持一两年,应该能治好。可是大部分人并没有那么多时间。等到治好拖延症,人生最好的黄金年华已经过去大半了。我自己也是,人生中最关键最具扭转性的也就是最近这三年,如果慢慢前进,到时候已经无力回天了。但是幸好我终于发现了一个(相对)速成的方法。这就与传统的时间管理原则相违背了。但我会用自己的实际成果去证明,规则的壁垒是有机会打破的。但是这个方法是建立在这么一个基本规律上的:每个人最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法都是不同的,找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当然,这句话是老套万金油了,相信大家也在很多时间管理金句中看到过。但是很多人并没有感受到这句话巨大的含金量,都是因为大部分时间管理的文章都是只给鸡汤不给勺。也就是说,很多人不懂这句话要如何实践。这个方法也是我自己误打误撞试验出来的。前段时间脑子里各种想法特别复杂。于是决定写一封长信给soulmate倾诉。可我没想到这让我打开了一扇有奇效的大门。最终成功治好了长达八年的时间管理顽疾。我原本想6月见面交出那封信,就写了10天,大概几万字,深挖了自己的各种想法。没想到因为现实原因,时间改到7月才见面,中间那一个月正好是考试月,所有娱乐都不得不放弃,连知乎app都卸了一个月,于是在高强度的复习之余只有“反复反思”这一件事做起来不那么罪大恶极。放几张截图给大家看从截图可以看出几个要点:1.微信中给自己发消息的窗口,是一个良好的备忘录。虽然不能直接修改然后覆盖原文字,但是这一点既是缺点又是优点,可以复制后修改然后再发送一次,可以看到一个动态的思考流程。这一点在整理混乱思绪和反复纠结一些问题的时候非常有用。另外,微信是常用软件,这个备忘录容易被经常看到,容易被复习和不断编辑。2.要以审视的眼光分析自己。这不算什么。过去的我已经分析了四年,各种经验教训忏悔录写了几十万字,可是连不重蹈覆辙都做不到。我之前也非常奇怪,为什么我早就分析出了自己的行为模式、内在驱动机制,早就想了上百种解决方法,却依然改不好?因为不够。只有分析分析再分析,直到把自己的心理掘地三尺、触到潜意识不可触及之处才可量变达到质变。我把这个叫做“穷尽法”。我猜想这个过程对大部分人来说会比较痛苦,但是见效快、疗效好的方法一定是得下猛药的(如果连这个过程也要拖延,那我也没办法)。我自己本身是非常爱抽象思考、归纳人文科学的模型的那种人,因此每天反思自己已经成为一个愉悦身心的习惯,即使是这样反思了几年却也没有明显的效果,但是之前由于爱情的驱动力,导致我疯了一样对自己的心理机制“格物致知”(这个词在《明朝那些事儿》里面被贬得一无是处,沦为王阳明心学的陪衬,例子是王阳明对着竹子“格”了七天,什么都没想出来还病倒了)。我之前也笑朱熹这套“格物致知”的愚蠢,但是我却被实践打脸了。它竟然极有用。由于6月份特别想写出封长信以情动人,想感动人的前提当然是自己得真诚、得弄清楚混沌思绪中自己的真实想法。在那一个月内,我是这么做的:1.利用休闲或者做其他事时分心的时间(最好不要专门用大块时间做)2.反复拷问和提炼自己的真实想法、拼命去掉外界因素的影响、拼命提取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如果思绪太杂乱,也可以都写出来。尽量向着自己的极限逼近,逼问自己、追根究底,千万不要放过任何任何可疑念头,一个貌似不起眼的念头也可能是深藏不漏的重要潜意识,可能隐藏着拖延症主因的蛛丝马迹。人的确没有办法把潜意识都查明,但是可以向那个极限逼近,正所谓“穷尽法”。3.写下来的部分也必须不断审视,尽量去深度扩展和归纳出逻辑链或者思想模型,在这过程中很有可能会质疑和推翻一下不少过去深信不疑的结论。然而这正是很多哲学家写出伟大著作必经的过程。这个第三点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非常重要!评论中有人反映,天天进行自我分析似乎也没有卵用,那是因为你一直处于浅层分析!就像挖水坑,你今天挖一个明天挖一个,一直都挖着浅水坑,怎么可能有长久的源泉?然而哪怕是这种愿意每天反思自己的人都已经不算多了,更别提真正深入思考的人。深入思考说得简单,却是需要笔头记录的,否则人脑是记不住很长的逻辑链条了,也容易一直被一些浅层的惯性思考模式蒙蔽。我准备用我的战拖逆袭过程举例子,比较长,等我先把这个回答的理论主干建构完再来补充具体操作例子。我把这三条综合起来的方法叫做“穷尽法自行精神分析”。精神分析是弗洛伊德的经典拿手好戏,经受了他的多年实践的考验。以前我对弗洛伊德的那一套很不屑,后来却又发现,精神分析那一套虽然原理未阐明,从结果上来说却有效,而且学术界似乎也慢慢发现精神分析是与一些受认可的心理学原理是暗相呼应的。当初我是以爱情为驱动力,这么坚持了一个月后,我发现自己在爱情观上面彻底理清了思路,可以说整个认知和思想体系都变了,困扰了五年的情感困惑一下子解开谜底,原来只需要进行(基础的)精神分析就可以如此多收获,正如知乎上一个北大心理系的答主所言“一些简单的心理学技巧可以给人带来翻天覆地甚至扭转一生的改变,可惜大部分人却没机会跨过这不高的门槛”(大意)。如果没有这一个月,我可能需要多谈三次恋爱、跌跌撞撞五六年才能有这样的认知上的收获。附带的收获就是时间管理之上的。我发现这套方法最适合用来解决多重复杂起因的系统问题。我发现,人的某个时刻的思想就是自我真正的整体思想(假设为三维)的一个二维截面,上一个时刻我那么想,下一个时刻我却这么想,两者甚至可能矛盾,但是它们却都真实存在于三维的整体思想之上。只有观察到(几乎)所有截面,才能模拟出自己真正的整体思想。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不写下来,以为自己能记得住自己的所有意识流,那就naive了。某些截面只会存在于那么一瞬,正如意识流在某一瞬流过去就潜伏消失了,错过了以后人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还能有那样的想法,但是它明明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藏匿于潜意识或者罕见情景下,太难发现,人们便以为它不存在,然后通过那些常见截面模拟出一个错误的整体思想,也可以叫做主人格。但是非主人格的部分却也可能深重地影响着人的行为,甚至正是拖延症的罪魁祸首,但是连分析都分析不出来的话,也就只能一直对拖延症束手无策了。这就是我的一个基本认识:拖延症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心理学的问题,治疗拖延症的根本途径是治疗心理问题。别看这个基本认识貌似很简单,但是这一句话真的不是太受重视。我早就知道这个角度的看法,但如果我能早点重视起来,也不至于被拖延症耽误八年。评论中有人说,去找一个专业心理咨询师不就好了?自己给自己分析不靠谱,怎么办?可是,在中国,心理咨询界发展之落后是远远超过知乎众人的想象的。二三四五线城市的居民甚至没有机会找到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不专业的比较多)。即使在一线城市,专业与靠谱也是有区别的,大陆的心理咨询界的很多观念本来就落后,再说每个心理咨询师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真正擅长战拖领域的恐怕全世界也没几个(毕竟拖延症不是一个真正的病症)。写《拖延心理学》的那个哈佛教授算一个。如果在国外,倒是可以考虑找找靠谱心理咨询,不过我的回答主要针对天朝大众的情况。再说,心理咨询在战拖以及战胜分心障碍(ADD或者小儿多动症)之上,主要作用是通过科学的心理学手段使来访者拨开内心的迷雾,尽量探寻真实人格或潜意识的真相。这套方法如果有专业人士引导当然最好,有条件的人可以找专业人士,但是没有条件的话,只能自学方法并且自己对自己进行精神分析,聊胜于无,而且效果并不差。(注意,我说可以自行精神分析是针对拖延症或者有轻微的分心倾向的人,如果确诊了是成人分心障碍或者其他心理疾病,不要指望自救,一定要尽量去找心理医生或者精神科医生,如果需要吃药一定要遵医嘱。)好了,话题回归,继续介绍上面图片。由图中也可以看出,这是以第二人称形式写出的自我分析。而我的叙述目标对象是一个soulmate,我们惯常都会用这种深度自我剖析的方式进行对话。以前我和他每天可以聊四五个小时都不知疲倦,后来却只剩下我单方面想象他在倾听,然后继续进行以前的那种精神式对话。没想到这个经历正是我摸索到成功窍门的关键。那一个月中在微信上手打了二十万字的倾述(而且还是每天废寝忘食复习的考试月)。在这二十万字中我完成了三次翻天覆地的思想转变。这些转变我会在其他问题下详细回答(如果有人想看的话)。毕竟这个回答主要讲时间管理。其可怕效果就是,一个月后的我再看回一个月前我写的东西,简直有种一把火烧了的冲动,在心中感叹:“简直想穿越回去砍死那个傻×!”这种情景相信大家从小到大也会经历过几次,可是那是以三年五年的转变作单位的,除非有重大事件发生才可能在一年甚至几个月内发生。而我在一个月内就做到了。这对以前的我来说也是从未有过的。以前我哪怕日思夜想、殚精竭虑也需要一年以上才能彻底推翻过去那个层次的幼稚想法。可能很多人觉得“不就相当于写个日记吗,有什么了不起”。然而我曾经在半年内写过五十万字日记,时间管理和爱情观都没半点长进。这就是对比。4,.需要记录典型想法和行为。不用重复记录,等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基本没有例外了。一定要牢牢记下套路!拖延者的经典行为模式也就那么几套,如果记清楚就可以一眼看穿。这一点我自己也还做得不够好。可以参考《拖延心理学》,里面列出了大部分经典拖延模式。(我要不要去翻书列出来呢?待补充)但是每个人拖延的神经科学原因不同,因此更重要的是自己去观察和归纳总结自己的拖延模式。这很重要!(我分析了自己的几十个经典拖延模式,如果有人需要我再截图放出来~)适合每个人的方法都有极大差别,因为每个人的大脑的认知神经基础都有很大区别。我会把对我有效和无效的理论、经验、技巧都展现出来。大家可以看一遍以后挑着去尝试,最好全部都尝试一遍,因为在时间管理上连上帝也不知道某一个人具体的最适合的方法。APP(待配图):Playtask,来自某知友的经典回答。经过N个版本的更替后现在功能已经非常齐全,而且没有多余的冗杂的功能(说的就是你,24pi)。除了排序移动得太慢、删除或者移动一个项目后会自动跳回最顶部以外,可以说是完美!微信:自己与自己对话的那个窗口,个人认为是最好的备忘录。如果额外下一个备忘录app,不符合战拖中的“尽量追求简单和集中”的原则。另外,如果以后忘记或者不用了,那记录就永远消失了,而微信的收藏功能是可以永久保存的。Forest:功能不多余,但也感觉不太足。刚开始用很有新鲜感,几天内有效果,时间长了还是觉得不够好,现在已弃用。和Playtask类似的地方在于,如果在规定时间内坚持没有用不被允许的app,就有加分,但是加分了只能用来换不同样式的树……觉得挺没意思。让我放弃它的关键在于,最低的规定时间也有30分钟,导致碎片时间不能利用起来,而且30分钟如果有别的事情不得不插入,或者要把这30分钟分开来做,都不可以。这点违逆了我的随性跳脱的性格,让我感觉太死板,很不舒服,放弃。总结:1.每个人最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法都是不同的,找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2.拖延症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心理学的问题,治疗拖延症的根本途径是治疗心理问题。3.穷尽法自行精神分析4.结构化拖延5.持续补充……不知还有没有必要更新呢?点赞数还不到收藏数的一半……写了这么多字会不会无法突出重点呢?
一个人可以长时间学习的,根本不需要休息,你看那些学得很好的人休息了吗?真正了解科目的人是不会停下来的,他们会情绪高昂、精神饱满继续学习下去的。这只是学习中非常基本的生理反应。
我在澳洲的一个教室里学习:早上从9点到12点,中午1点到下午6点,晚上7点到10点半,一天总共11个小时多吧,中间没有下课。除了下午有15分钟的时间去一楼吃点蛋白质和豆浆牛奶外,我们基本都是在教室里自习。是的,是自习,学员之间是不能互相干扰的。这样每个人一直学到课程完成为止,通常会是8个月左右,看每个人学习的课程多少来定了。我选择的课程会是八个月。我刚去台湾一个月左右,每天这样学习,回来的时候,我同事朋友都说我圆润、气色好了很多。
您说的饮食睡眠都没有问题。很好!您也有学习的意愿,okay!都没有问题了。
现在来说说你的各种生理反应:精力已经没了,感觉很疲惫,无法集中精力有效思考,不停走神。这在我们的教室里叫做学习障碍造成的生理现象。这个是所有在学习的人都会碰到的生理现象。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生理现象:弯腰驼背、打哈欠、头昏、拉肚子等等。都是学习障碍造成的。
我在澳洲教室里学习的时候,也会经常学着学着就开始走神,还会无聊、严重的时候会一个人昏昏沉沉的。有个下午,我又是来例假,又是遇到学习障碍,把我给难受得。辅导员把我叫去做清理字词的特别处理。大概过了20几分钟,我就从朦胧的瞌睡状态突然清醒了过来。障碍清除完成了。
以您的状态来看,您估计在学不到半个小时的时候人就已经不好了,然后硬撑下去。
我很赞成我上一个程序哥哥的说法,你应该是在某个地方就已经卡住了,但是你没有去弄懂它,继续往下读。但是做法需要修正下,不要找你卡在哪里精力已经没了,先找出你读得最好的在哪里,去那里的末端找,找出不理解的字词,查资料把它清理干净。
如果还是没有变的精神,就从第一页,列张清单,把每一夜不了解的字词都查字典弄清楚,你会感觉好很多的。
这门适合自我学习的程序叫作《学习技术》。
认真读完排名前十高票答案,决定撸袖子亲身上阵试验“如何用四十六小时通过一门考试”,本文为本次实验心得体会,以男神三井寿的名义起誓句句属实。先高亮两点:1. 本人是学渣本人是学渣本人是学渣;2. 快速突击不如慢慢积累快速突击不如慢慢积累快速突击不如慢慢积累。———————————————————————————————————————————经验一:切断后路本学期是实习学期,按理不用回校考试,六月中旬受该问题下诸答主启发,赶在截止日期前报了两门。答主在欧洲某国,所在大学允许考前无理由退考,为免自己临阵脱逃,早早和公司请好事假(返校考试需要事后提交由系秘书处开具的证明,证明当天确有参加考试),又在组里嚷嚷得人尽皆知,彻底灭了那颗蠢蠢欲动的逃兵之心。这点因人而异。有人内在驱动强劲,习惯闷声发力、一鸣惊人,我了解自己的懒散脾气,如果没有外力施压,可以葛优躺至地老天荒。经验二:了解自己这里的“了解”不是指“我知道自己最爱吃清蒸鱼不爱吃红烧肉”,而是冷眼把自己当作一枚射向标靶的子弹,对该子弹的各项性能进行量化分析。因为有效的计划须立足于充分的自知之明,所有以美好憧憬和良好心愿为基础的计划表都是耍流氓。参考量化内容如下:每分钟阅读速度(区分母语与外语)一次性集中注意力的时长两次集中注意力时段之间所需的休息时长最有效的休息方式 (对我而言跑步比睡觉有效)睡眠时间长短对精力的影响 (好羡慕每天只需睡三小时的大牛,感觉生命都比别人长一大截)每天从起床到入睡之间的精力起伏周期……脑力劳动消耗大,恢复慢,个人认为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长时间高效学习方法”,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身心状况,才能制定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案。比如你不擅长跑,那不妨把五千米拆分成五个一千米,中间辅以有效的休息和恢复手段,最终仍然能完成目标不是吗?经验三:了解时间原本计划报考后尽快开始复习,不料六月下旬全组忙得人仰马翻,好容易七月初恢复正常上下班时间,离第一门“公司法和竞争法概论”开考还剩五天——三个工作日加两个休息日。人类极易产生一种错觉,觉得时间是无限的,觉得“五天”就意味着“5x24=120小时”。但以我本人为例,需要先减去每天八小时的睡眠时间,减去三个工作日每天八小时的上班时间,再减去通勤发呆吃喝拉撒每天约两小时的“注定要被浪掷的时间”……“五天”≈ (120-5x8-3x8-5x2)=46小时,这还没算学习间隙的小憩时间。时间是有限的,并不存在一个可以无限透支的明天的明天的明天。人类极易产生一种错觉,觉得时间是无限的,觉得“五天”就意味着“5x24=120小时”。但以我本人为例,需要先减去每天八小时的睡眠时间,减去三个工作日每天八小时的上班时间,再减去通勤发呆吃喝拉撒每天约两小时的“注定要被浪掷的时间”……“五天”≈ (120-5x8-3x8-5x2)=46小时,这还没算学习间隙的小憩时间。时间是有限的,并不存在一个可以无限透支的明天的明天的明天。啊,是多么痛的领悟。经验四:了解精力更痛的是,看似拥有46个小时,人的精力却不是自来水,不能46个小时随开随用并随时调整到最大阀值。尤其上班的日子,每天到家把包一扔,高跟鞋一甩,我只想套着大大旧旧的T恤衫以107C向前翻腾三周半抱膝的姿态一头扎进被窝……走开!公司法!走开!竞争法!朕不要晚自习!朕要刷番剧!朕要做昏君!此处回到“经验二:了解自己”。假设同时存在一个“理性的我”和一个“非理性的我”,前者目标坚定,愿意为长期利益暂时舍弃短期享乐,后者除了狗熊掰苞米般追逐即时满足外别无所求。此刻,“理性的我”冷冷地看着“非理性的我”在床上撒泼打滚,全身心扭成一条麻花,别心软,闹得差不多了就按下手机关机键,爬也要爬到书桌边,哭也要打开课件第一页。我向来清楚自己意志力薄弱,肯定戒不了烟就干脆从不开始吸烟,肯定忍不住会刷手机就干脆直接关机,肯定抵挡不了吴彦祖的色诱就干脆避免和他共处一室,当然如果吴彦祖实在坚持我也只能勉强日行一善了(本句划掉)。要说服自己下一秒不会有非接不可的电话或非回不可的微信是件挺难的事,不过比这更难的其实是不断重组屡屡被打断的注意力。时间是有限的,精力是有限的,求备考期间不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无限的碎片化信息上。经验五:了解对手首先分析本次考试可用资料:1. 三本法条书,目测总厚度约两块板砖叠加。镇定,法条书是可以带上考场的,唯一要求是不能在上面记笔记——反正记了也来不及找,微笑。2. 讲义一沓共117页2. 讲义一沓共117页3. 课件一沓共……没细数,略翻一下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把讲义内容剥皮去肉剩副骨架,第二部分是案例分析。考试是啥咧?考试是揣摩出题者的用意和目的,以此为准绳对备考材料进行策略性取舍和针对性训练的一场角力。如何揣摩出题者用意咧?两个字:真题。题型,命题思路,教材重点,训练方向——古人云:真题在手,天下我有。古人又云:没有在深夜刷过真题的人,不足以谈人生。以真题为中心,以现有资料为半径,我拟定了一个复习计划:第一轮浏览讲义和课件中的案例;第二轮结合真题浏览课件第一部分并熟悉各重要法条在法条书中的位置;第三轮默写并梳理重点大纲,同时再刷一遍真题。信心满满给本校Fachschaft(一个无所不管无所不有的学生自治组织)写邮件索要这门课的历届真题。很快收到回信:今年该课程老师新来的,没真题。哦。树挪死,人挪活,虽然没真题,还可以从别的方面去揣摩嘛。比如列一张Excel表格统计案例中各法条的出现频率,频率越高考的可能性越大。下图是民法部分出现的法条局部截图,黑色部分代表出现1-3次,蓝色部分代表出现3-5次,红色部分代表出现5次以上。接下来复习时,红蓝部分必看,黑色部分没时间可不看:调整后的新计划是:关于输入——输出——反馈:学习是一个输入——输出——反馈的循环过程,缺一不可。以第一轮为例,读讲义和案例的目的不是“哦好了我读完了好开心啊”,而是为第二轮复习输出大纲和统计表,时间有限,目的必须明确,输入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到此一读”的自我安慰,而是为后续复习输出有效的内容。自己制作一份大纲,相当于读完书之后自制一份目录,将自制大纲和官方目录比较,能有效地查漏补缺。此处推荐使用思维导图,制作思维导图的工具很多,我用的是mindjet,效果如下图,不足之处在于只能显示知识结构间的纵向联系,无法体现横向联系,个人的解决方法是打印出纵向结构图后手动补充横向联系。因为是自学,无法从老师同学处得到外部反馈,只能勉强自我检测,效果虽然不如集体学习,也聊胜于无吧。关于三轮制复习:知识的吸收需要经过一个记忆——遗忘——记忆的反复过程,五天时间虽然无法真正掌握全部要点,但多轮复习还是有利于巩固针对考试的短期记忆,不过考完后忘光光的可能性还是很大,尤其我这种金鱼大脑……= =关于删减内容:突击复习最忌贪多求全,掌握重中之重就行,我说我的目标就是但求一过会不会显得很没有气质啊……———————————————————————————————————————————7月5日考场实战时,发现基本走向还是蒙对了,可见老师出题也是慈悲为怀,善哉善哉。但突击复习的感觉真不好。考试作为检验学习成果的常规手段之一,原本应该是中性的,就像学习原本是一场由好奇心驱动的奇妙旅程,途径星辰大海,采撷人类古往今来之智慧与经验,无穷无尽,没有终点。但回想当年从小学一路至大学的所谓“学习”及期间所经历的千百场考试,却都是极端功利的用考试换分数,用分数换证书,千军万马杀将出来,尘满面,鬓如霜,早丢失了最初的好奇和喜悦。四十六小时通过一门难度不高、强度不大、内容不多的记忆型考试不难,保有一颗开放的学习的心很难。前者是术,是小聪明;后者是道,是大智慧。用我男神的男神做总结:直到最后一刻都不可以放弃希(xue)望(xi)。学习,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什么时候结束都太早。
行动力,执行力!看了这么多高票答案,曾经也立马觉得自己掌握了专注的方法,可是回过头看,从来没有行动,更不用说专注学习。倒是有一段时间认真投入到论文中,觉得看到一个好的想法很兴奋,自己在学习中想到的想法也好激动,想要迫不及待的继续深入研究,那个时候最专注~论文写完,再也没动手学习了……
长时间高效学习,从心理和脑力两方面来说。首先在心理上,开始学习之前不要给自己心理暗示或是充满仪式感,不要在心里对自己说我要开始学习了,我要保持高效。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走下来不容易,但若在长征开始之前就告诉大家这一路要走两万五千里,要过雪山爬草地吃树皮等等,恐怕能坚持到最后的人会更少。总结下来就是不要让自己觉得自己将要做一件很困难,对自己而言是很大挑战的事,这个心理暗示很容易让自己在进行一段时间后感到疲劳,哪怕真的坚持了比较长的时间,那也会因为收获很多成就感和满足感而失去最开始的那一股力量从而降低效率。把长时间高效学习当作一件稀松平常的事,自然地开始,是最好的开始,好的开始也就是成功的一半。可能你会说长时间高效学习怎么会是那么容易,那么稀松平常的事。接下来我会说这个问题。在脑力方面,我本人对数学非常感兴趣,我可以连着六七个小时做数学题,修改,总结整理,中间最多上一次厕所。也有人做过研究,人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可以高效地坚持的时间长的超乎想象。也就是说人的大脑是具备这样的能力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感到长时间学习以后效率就会下降,会疲劳,要休息,就要从其他方面找原因。所以最主要的是要做到对学习感兴趣,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如果这个有点困难的话,那么能对高效学习感兴趣也可以啊。以上两点总结下来,对高效学习感兴趣,自然而然地开始,大脑绝对有能力支撑你。下面说几个小技巧吧。在感到疲劳之前休息。学习一段时间后在觉得状态还可以,还不累的时候就先休息,这样可以让每天大脑保持高度运转的时间延长。在休息的时候时间可以不长,但一定要充分地完全地休息。每个人对于高效的定义也不尽相同,可以在学习之前制定计划,半小时完成什么,这个计划要稍稍高出自己的平均水平。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好心态,不要急躁,不要焦虑,不要让自己皱眉头,抓耳挠腮。最后一点只稍微提一下,我在学习的时候有时会同时听音乐,这样真的可以高效学习很长时间不疲劳,但不对每个人都推荐。有的人会因为音乐而分散注意力效率反而下降,如果可以驾驭的话,在专注的时候就不顾音乐,让它响着,在不要紧的时刻稍稍注意一下音乐就是在放松,具备这种能力可以这样做。以上均是我在学生时代的一些心得经验,希望会帮到你。欢迎不同意。
在这个问题下面,有太多的答案,但我觉得很多答案过于复杂简单说,就是劳逸结合,保持专注。要长时间学习,劳逸结合是最重要。我以前就是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学了一段时间,头脑发晕,心烦意乱,就开始放纵自己了。现在我特别注意让大脑休息,一般都是每学习或者工作40分钟,然后休息5-10分钟。注意一定要定闹钟,因为大脑学习就像体能锻炼一样,你要注意定时休息,而不是等到体能耗尽才休息。所以不要跟着自己感觉了,或许等你觉得需要休息的时候,你的大脑已经太累了,再恢复过来需要时间。如果你实在不想用闹钟,你也可以买一个沙漏计时器。我书桌上就有一个漂亮的40分钟沙漏计时器,当我读书,或者写作的时候,我就使用这个沙漏计时器计时。如何保持专注,我也是一个方法,定闹钟。这是让自己养成专注习惯的好办法,只要闹钟没响,就说明时间未到。而闹钟响了,就可以放松休息,也是给大脑一个奖赏。从时间管理角度来看,定目标是最好的方法,而每40分钟休息就是定目标。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