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开化阳朔大印人文景观园之美的图片!急!急!急!

 您当前的位置: &
开化的生态之美学
引言:开化生态概论
开化县钟灵毓秀,作为浙江的西大门,是连接浙西、皖南和赣东北的要冲。开化县承载着钱塘江源头地区生物多样性维持与生境保护、水源涵养与饮用水源保护等重大责任。北宋画家郭熙所说的“春山如笑,夏山如滴,秋山如妆,冬山如睡”,仿佛说的就是开化,开化县有山地面积285万亩,占县域版图的85%,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森林覆盖率达80.4%,是我国17个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
“生态立县”是开化从自身的天然禀赋出发所设立的,开化人努力在保持好生态的前提下,把生态资源变为经济发展优势,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2009年,开化更是作出了走“小县大城”新型发展道路的决策,提出:“要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干扰和破坏,为生态建设增加更多‘无人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持成为一双“并蒂莲”很难,开化这些年来还是取得了不少成绩。
在农村人居方面,开化首创“门前三包、集中分拣、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农村绝大部分农户都用上了太阳能和沼气。没人上山砍柴后,开化的山林更加郁郁葱葱。在工业产业的整合上,从1997年开始,持续10年的“绿色行动”,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调整,关闭了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企业约210家。近年来开化县新能源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既赚钱、又能与环境友好相处的硅产业(【插入相关图片】)得到高度扶持。在农业产业方面,全县绿色生态农业比重超过90%,成为全省绿色生态农业的楷模,特别是名茶产业,“开化龙顶”名茶荣获“浙江省十大名茶”,入选浙江十大特色农产品品牌。在生态旅游开发方面,开化从无到有,积极推进钱江源、古田山、南华山、霞山古民居、圣潭沟、休闲生态坞等景点的建设,实施了钱江源农居特色园、中国根雕博览园等旅游文化项目,旅游业呈现向好的趋势,随着开化交通状况的进一步改善,配套措施的进一步完善,生态旅游业大可作为。
开化县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发展循环经济先进县、首批生态旅游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中国龙顶名茶之乡、中国根雕艺术之乡、中国白颈长尾雉之乡等。2010年12月18日,开化县顺利通过了国家级生态县建设的考核验收。
第一章:开化的自然之美
生态美学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性的充分关注。生态美学的崛起有一个背景:就是与人类休戚相关的生态环境正在不断恶化,人们对此问题的关切越来越具有全球意义。1962年,美国著名海洋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在其名著《寂静的春天》中说:“现在,我们正站在两条道路的交叉口上。这两条道路完全不一样……。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行驶的这条道路使人容易错认为是一条舒适的、平坦的超级公路,我们能在上面高速前进。实际上,在这条路的终点却有灾难等待着。而另一条叉路――一条很少有人走的叉路――为我们提供了最后唯一的机会让我们保住我们的地球。”她认为“控制自然”表现的是人类的妄自尊大,她提出:“我们应该与其他生物共同分享我们的地球”。人与其他生物共生共享,这是古代东方哲学,如老庄哲学、印度教哲学、佛教哲学等已有的命题,但卡逊赋予了时代的新意蕴,并为后来发展出的“深层生态学”等理论提供了酵母。就美学而言,在当代,自然美和生态美的理论重建昭示着美学学科面临重大的变革。传统的以艺术美和社会美为主导美学格局正在改变,自然美正从边缘走向中心。加拿大学者卡尔松等出的“自然全美”观念,虽然被认为是偏激的,但现在美学家们已经开始重新审视前人对自然美的特性的认定,更重视自然内在的生命本质,而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外在形式,对自然界的美丑的主观判断,当代的美学家们抱有更审慎的态度。
开化是最得大自然恩宠的地方之一,它是自然美集中展现的地方。它的山、它的水、它的阳光,它的空气、它的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插入相关图片】),总面积81.07平方公里,分布着典型的呈原始状态的大片天然次生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生物繁衍栖息的理想场所,是保存生物物种的天然基因库。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拥有高等植物244科897属1991种,其中种子植物中有中国特有属14个,珍稀濒危植物32种,它还保存有“元杉”、“唐柏”、“吴越古樟”等珍稀古树名木,而且相传“元杉”是朱元璋亲手栽的,“吴越古樟”被称为“浙江树王”。保护区内的动物,有两栖爬行类77种、鸟类104种、兽类58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34种,黑麂(【插入相关图片】)是中国两个集中分布区中最大的一处;白颈长尾雉是中国分布较集中、数量较多的地区。古田山昆虫有22目191科759属l156种。目前,该保护区白颈长尾雉最适栖息地从原有的1000多公顷扩展到现有的5300多公顷。白颈长尾雉种群数量大,栖息地环境良好,保护措施得力,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于2011年3月正式授予开化县为“中国白颈长尾雉之乡”称号。古田山古木参天,还有大小瀑布十余处,30余亩沼泽地,人文景观中则有“极目楚天,登高而望”的了望台、朱元璋点将台、方志敏红军洞、凌云寺等。
&白颈长尾雉(【插入相关图片】),是为中国特有的世界受胁物种和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它体态优美,历来被视为是一种仙禽,它是自然美的一个化身。白颈长尾雉的雄雉,头部暗褐色,颏、喉及前颈黑色。上背和胸栗色,散有黑斑。下背和腰黑而闪蓝,具白色横斑和羽缘。飞羽棕色或浅栗色,杂有细纹。它的标志是白颈和长尾:它的后颈和侧颈灰白色,鲜明夺目,而数十枚尾羽竟长达1米多,呈橄榄灰色,具栗色宽横斑。每年春季的清晨,雄雉便会发情,只见它全身羽毛蓬松,不断在雌鸟周围来回走动,在博取雌雉的“爱情”后,便双双开始了形影不离的“蜜月”,白颈长尾雉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雌雉每年产卵3到10枚,孵化24天后出雏。白颈长尾雉不仅是世所罕见的观赏珍禽,也是著名的益鸟。它们主要以植物叶、茎、芽、花、果实、种子和农作物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特别是夏秋季节捕食大量害虫,其数量竟占全部食物的60%以上。
开化水资源十分丰富,水资源量达28.44亿立方米,地表年径流量23.5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6613立方米,居全省前列。县境主要水系为钱塘江水系和长江水系。钱塘江水系有马金溪及其支流池淮溪、龙山溪、马王溪等,流域面积1947.16平方公里;长江水系有苏庄溪、下庄溪等,流域面积261.86平方公里。钱江源省级风景名胜区(【插入相关图片】)有莲花塘、莲花溪、天子湖、枫楼坑、三省界碑、大峡谷飞瀑、千亩黄山奇松等旅游景点及人文景观40余处,也是自然生态美的典范。钱江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水,水是生命的源头,是澄明世界象征。钱江源许多无名的小溪流泉,都是那么澄澈,像一面面流动的镜子。钱江源森林公园是一叶巨大的绿肺,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清新。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又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管子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不同于众多小溪的秀美,景区内的神龙飞瀑则体现为一种壮美,它被誉为“江南第一瀑布”,它经年奔流不息,从120余米高空,它直泻而下,轰然作响。瀑布上段约30多米处有一巨石腾空而立,远眺如神龙见首不见尾,近观只见水花飞溅,不知水从何来,所以人称 “神龙飞瀑”。瀑布顶端可遥望钱江源秀美山川,沿游步道而下,可观赏古树名木等自然景观。
在美国科普作家安吉尔的《野兽之美》中,她向我们展示的绝不只是野生动物的性习俗和仅及皮毛的美感。她相信,人类之所以生存得如此美好,是因为地球上还有许多鸟兽虫鱼始终伴随着我们。芸芸众生自有其存在的理由和生命的秘密,同样也有其兴衰的悲欢和灭绝的宿命。大自然,“她是最有创意的大魔术师,袖子里总能抖出另一个令人惊讶的东西来”。1995 年,美国生态哲学家罗尔斯顿出版《哲学走向荒野》,提出当代哲学的“荒野转向”。当代后现代理论家大卫?雷?格里芬指出,人类“必须轻轻的走过这个世界,仅仅使用我们必须使用的东西,为我们的邻居和后代保持生态平衡。”这些当代看法,与中国古代道家的许多看法不谋而合,道家理解的自然不但包括对象世界,而且包括人自身。人和世界上的其他生命是对称而平等的,庄子在《大宗师》中云:“特犯人之形而犹喜之。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邪!”郭象的注解说得更直白:“人形乃是万化而一遇耳,未足独喜也。无极之中,所遇者皆若人耳,岂特人形可喜而余物无乐邪!”
开化的山,开化的水,开化的空气,开化的参天古木,开化的野生动物,开化的自然的一切,都是动人的,这种让人心旷神怡的自然美,成为开化最可骄傲的生态资源,可以源源不断地给开化带来更大的旅游开发的机遇。庄子在《知北游》中指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开化的那种自然大美,等待我们去深入地开掘和体验。
第二章:开化的风物之美
《慢食运动――为什么食品要讲究优良、清洁、公平》是一部世界慢食主义的“圣经”,它的作者是意大利美食家卡罗・佩特里尼,1986年由他发起并带动了一股全球性的“慢生活”浪潮。所谓慢食动动,是号召反标准化、规格化生产的单调的快餐食品,提倡有个性、营养均衡的传统美食。慢食主义者认为,食物必须优质健康,纯正的味道和时令的食材才是高品质生活的保证。1999年,第一届“慢城市国际大会”在意大利奥维托召开。国际慢食协会的标志是一只蜗牛,目前在德国、瑞士、美国、法国、日本、英国等设有分支,拥有包括厂商和个人在内的会员8万多名,遍布全球五大洲122个国家。人们慢慢地工作、学习、运动,慢慢地进食,慢慢地聆听, 悠闲地享受生活,真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慢食主义可以看作是“自然的复魅”运动的一部分,所谓“魅”,即是远古时代科技不发达之时,相信“万物有灵论”的人们将自然现象看作“神灵的凭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现象有了更多的了解,不再有神秘之感,这就是所谓“自然的祛魅”。20世纪后期,人们又提出“自然的复魅”问题。它是深层生态学和生态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自然的复魅”不是回复远古的神话时代,而是希望制约科技时代工具理性的滥用。“自然的复魅”主张一定程度地恢复大自然的神奇性、神圣性和潜在的审美性。所谓“大自然的神奇性”,即指大自然对人类永远有一种神奇之感,它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应该恢复对大自然的神圣的敬意。
风物是大地所产,体现一个地区最有特色的土特产品,开化的风物因为蓝天、青山、碧水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显得如此多娇。开化的生活节奏是比较慢的,为了保护生态,开化人民错失了许多发展机遇,可是,开化也有它的“后发优势”,就是:它保存了生态的稳定、它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自己风物的独特性。在“慢生活”逐渐变成最新理念的时代,在更强调旅游休闲的时代,开化可能又等到了它新的机遇。
开化有自己丰富的独特的风物,这些风物可以体现大自然对开化人民的丰厚馈赠,使我们更敬畏大自然,也更崇敬先民们及其当代传人的智慧和勤劳,以下试举例说明。第一,菌菇系列(【插入相关图片】)。开化是中国金针菇之乡、中国黑木耳之乡,食用菌系列有香菇、黑木耳、金针菇、秀珍菇、茶树菇等10多个品种。开化常年平均气温16.4℃,昼夜温差平均为10.5℃,且全年空气质量都能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这样特有的生态环境为食用菌生产提供了良好的质量安全保障。所以,开化出产的菌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第二,山茶油(【插入相关图片】)。它是从秋后采摘的茶籽中榨取而来,是地道的油中精华。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其脂肪酸营养成分与橄榄油相媲美,有“东方橄榄油”之称。山茶树花开于秋冬季节,开花时节头年的果实尚未成熟,花、果同株共茂。故山茶树在民间有“抱子怀胎”的美誉。山茶果成熟周期长,从开花到结果采摘历经冬、春、夏、秋、冬五季,饮四季之雨露、吸天地之灵气而生成,显得特别珍贵。第四,冻米糖(【插入相关图片】)。在开化民间,每年中秋一过,农村家家户户将糯米煮成饭后晾干,炒制成爆米花,然后以米糖拌粘,切成小块待客解茶,这种食品叫“米花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开化冻米糖则是精选上等生态无公害糯米,在蒸熟后冷却成为“冻米”后,用上等食用油煎炒成爆米花,再用融化的饴糖搅拌,加入桂花、绿皮桔丝、红皮柚丝等佐料,共有二十多个工序精制而成。冻米糖选料十分严格,做工精细,故有“香、甜、酥、脆”的特点。其外观平整,洁白晶亮,吃起来松脆爽口,落口消融,无渣无屑,不粘牙、不塞牙,回味无穷,老少皆宜。第五,野葛粉(【插入相关图片】)。开化当地人把山上采来的野葛根,洗净剥去表皮,用木棰将根锤得极碎,再用纱布滤出粉液。然后放入大缸中,以木根顺着一个方向搅动。澄清后,倒掉上面的清水,另换水搅拌清洗,如此反复三四遍,再静置沉淀,小心取出粉块。上层的洁白如玉,是葛粉的上品。第六,杜仲茶(【插入相关图片】)。杜仲被誉为世界上最好的天然降压药物,开化的杜仲生长在“晴日遍地雾,阴雨满山云”的深山,方圆十余里了无人烟,开化的杜仲茶便是由采于此地的优质纯鲜杜仲树嫩芽精制而成,风味独特、口感特好,确是一种纯天然的绿色保健珍品。第七,清水鱼(【插入相关图片】)。开化许多农户把鱼放在流动的泉水中放养,自然生长,三年才能长成,其味鲜美无比。作为开化十大名菜之一,清水鱼的做法也很有讲究,要选用源头活水里生长的,分量适中的草鱼,放一点开化土产的紫苏。先在炒锅内放适量的猪油,再把鱼放在锅内煎到两面黄,再放适量的黄酒,加入足够量的开水。大火烧开,再用小火慢慢地滚,等到汤呈白色了,再放盐和味精。调好味后就可以起锅了。第八,石斑鱼(【插入相关图片】)。开化多个乡镇,山间溪流急湍,鹅卵石多,极宜石斑鱼生长。盈寸石斑鱼,被誉为“山溪小精灵”,既好看又好吃,曾被历代名人雅士尊奉为口味独特的珍品。名菜“金溪石斑鱼”是选用生长在钱江源头溪流中的新鲜石斑鱼400克,配以紫苏、红椒、姜蒜等红烧而成。
若论开化闻名遐迩的地方风物,当首推开化龙顶(【插入相关图片】)。开化龙顶因齐溪镇大龙山而得名。而民间却赋予它更美的由来。有人说它因得道高僧养育而得名,有人说它是朱元璋所赐,也有最有美学况味的传说,这个传说是:开化龙顶是因龙女用舌尖顶茶而成的,这个传说真是又美又神秘。开化茶叶早在明清时就为贡品,据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县志记载“茶出金村者,品不在天池下”,“进贡芽茶四斤”。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茶叶开始出口。”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县志记载,芽茶进贡时“黄绢袋袱旗号篓”限时进贡。“开化龙顶”茶是选用一芽一叶初展或一芽二叶为鲜叶原料,结合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精制而成的。外形紧直挺秀、银绿披毫,香气馥郁持久,滋味鲜醇甘爽,汤色杏绿明亮、清澈,叶底匀齐成朵,具有“干茶色绿、汤水清绿、叶底鲜绿”的“三绿”特征,和“好看,好闻,好喝”的“三好”特点,堪为绿茶“一绝”。龙顶茶传统手工技艺的制作流程(【插入相关图片】)分为:摊青―杀青―轻揉―初理―复理―提香―焙干。1、采摘一芽一叶、芽大于叶,分级摊放。薄摊在室内通风避光、清洁、干燥蔑扁上,8小时左右后,视天气情况而定增减摊放时间,待叶质变软,散发清香,鲜叶含水70%为适度。2、杀青在平锅中手工操作。锅温200-220℃,投叶量200-250克,以抖炒为主,待叶质变软,折梗不断,起锅摊凉,双手轻揉,匀摊烘笼上,旺火烘焙,勤翻、轻翻、快烘,初烘叶紧握成团、松手即散,就可下烘。3、摊凉后复理、锅中翻炒、理条成形,八成干出锅摊凉。4、炒锅中手上提香,出锅后,均匀薄摊烘笼上低温焙干,烘至捏茶成末,茶香扑鼻,含水量5-6%时出笼,摊凉贮藏待售。每一步都丝丝入扣,一丝不苟。
提到浙江的名茶,大家都会想到杭州西湖龙井,但这两种茶的味道是不同的,著名作家、茶文化学者王旭峰女士称开化龙顶为“山中老衲”,本来习饮龙井茶的她,感到:“喝了一阵开化龙顶再喝别的,咦,竟淡了,少了龙顶的深邃”,龙顶茶的香味不同于龙井,初入口极淡,但细细品味,便觉满口幽香。龙井“无味之味至味也”,非常淡雅,一杯茶,经三泡便已无味。而龙顶茶香并不浓烈,很耐泡,泡四五趟,清香宛然。
开化龙顶茶自1985年被评为全国名茶以来,至今开化龙顶茶共获得省、部级名茶证书、奖状和金杯有46个。1992年荣获首届中国农博会金奖。1997年在第三届中国农博会被认定为名牌产品。从1998年首届中国国际茶博会开始,连续四次蝉联“国际名茶”金奖。在韩国举办的国际名茶评比会上获金奖;在日本举办的国际名茶评比会获得了“日本大赏”。在“浙江十大名茶”评选中,以总得分第一名列总得分榜首。2000年开化被国家命名为“中国龙顶名茶之乡”。
开化龙顶不仅有饮用价值、药用价值,还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如果你有雅兴,你可以准备一只长长的玻璃杯,温温杯子、轻轻放一撮开化龙顶,用取自钱江源的80~90 ℃温热泉水冲泡,便会充分体会人生的雅致。只见芽尖在漫舞,缓缓舒展,在水中,茶叶的叶底经脉分明,鲜嫩欲滴,一根根载浮载沉,极富禅意。茶叶在慢慢下沉,一片片竖立于杯中,仿佛是绿丝插在杯底,构成有趣的水中森林。俄顷,一股清香悠然而出扑鼻而来,淡雅而醇厚,袅袅不绝。据史料记载,朱熹于淳熙二年至八年()曾数次来开化,他在齐溪的大龙山曾即兴吟诗:“飞泉天上来,一落散不收。披岩日璀璨,喷壑风飕飚。采薪煮绝品,渝茗浇穷愁。敬谢古陆子,何年复来游。”诗歌不仅赞美大龙山风光,把超群的茶质称为“绝品”,并将它追溯到“茶圣”陆羽。唐宋时期在茶美学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代表性的陆羽经由其所著的《茶经》,确立了中国茶美学的基本思想。其中倡导的“和”是茶美学的核心思想,提倡的“茶性俭”、“精行俭德”的品茶精神及“生态美”的茶美学观影响至今。他对茶的感官、品饮境界等的审美融合了儒、道、佛三教美学思想精华。
“和”就是开化龙顶、龙顶茶艺的根本精神,“和”也是开化人民生态立县、追求美好生活的最高目标。开化的水好,开化的山好,所以开化茶好,但它的名气和它的品质多少还有些不相称。开化的茶文化开掘、开化龙顶茶产业的发展,呈现方兴未艾的态势。
第三章:开化的民间艺术
乡土的美是人的美学、人的文化。开化有丰厚乡土色彩的文化,许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传承下来。在开化,乡村中最珍贵的不仅是山水田园,还有那些在山中世代栖居的人,他们可能其貌不扬,可他们的心灵是美的,纯洁的,健康的。他们继承和创造的民间文化,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那些传说、故事以及乡风民俗都是发自于栖居乡土的农民的内心,记录了他们真正的审美冲动,这是从他人的心灵深处发出的声音,这体现了我们传统文化的根脉。也许他们显得不够有“文化”,“比较封建”,但这些仍然没有“脱魅”的民俗世界往往能够体现人们所追求的人的感性狂欢。从自由的、没有被理性化的乡土世界里,我们可以寻找人的本真的生存状态,找到人与大地之间的源初关系,找到感性之于人的真正意义,
开化的民间文化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其中最有名的是所谓“古田三怪”(【插入相关图片】),这三怪说是“蛇不螯、螺无尾、水有痕”,乍一听说不免会感到惊愕:这怎么可能呢?“蛇不螯”,说的是古田山的蛇从不咬人。古田山多蛇,尤以竹叶青为多,其它如眼镜蛇、五步蛇等毒蛇都有,可是据说没有人被蛇咬过,光绪年间编的《开化县志》,其中有载:“古田山县西百里,高十五里,山中有虎不啮,蛇不螯……”,那可说的明明白白:不仅蛇不咬人,连老虎也不咬人,这是一怪。“螺无尾”,说的是古田山的螺蛳没屁股。我们顺着小溪往上寻,果然发现水中的青螺都没有屁股,好像真的被人剪过一样。“水有痕”,说的是划水有痕迹,是不是真是这样,大家可以去试试,可是,这里水好是大家公认的,这里的水据说是能够护肤养颜的。古田“三怪”还与三个民间传说联系在一起。前两怪的故事都与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据说当年朱元璋与元兵大战后退到古田山,在古田山的高山密林里,许多兵士被蛇咬伤,朱元璋便设坛求山神下令不准蛇伤人。果真此后古田山的蛇再也没有咬过人。朱元璋驻扎古田山后,随从在小溪中捡了些青螺烧给他吃,螺蛳真是鲜美,可它有屁股,螺肉总是得费神地用针挑出来吃,于是,他随口对着螺蛳说:“螺蛳啊螺蛳,你不能有屁股”。这天子的金口一开,古田山上所有的螺丝都没了屁股,朱元璋终于可以便捷地吃上美味的螺蛳。第三怪水有痕,其实说的是水有情。传说很久以前,古田山住着一个姓古的年轻后生,勤劳善良。古田山脚下有户姓田的财主,家里有一个美丽聪明的女儿。一天,古少年遇上了溪边洗衣的田姑娘,二人一见钟情,从此经常在小溪边相会。不料此事被财主发现,便将女儿锁进闺房。田姑娘思恋心切,得了一身怪病,这可急坏了财主,遍寻名医不得治,便许诺,谁能治好女儿的病当重谢。古少年得知后,费尽千辛万苦在古田山顶上采得灵芝下山,用古田泉水煎给田姑娘喝,三日便将田姑娘治愈。财主拿了许多银子给少年。小年不收,他要财主将女儿嫁给他,这财主哪里肯?心生一计难为少年,说:“你能在水里写个古字,我就不要分文把女儿送给你。”古少年回家就求拜观音菩萨。第二天,古少年和财主及众乡亲来到溪边,古少年拿起竹棍在水里写了个“古”字,没想到还真的清清楚楚,原来,这山泉的水是从观音菩萨玉净瓶中洒出的甘露,观音念少年善良,便显了灵,让水有了痕。这一下,连财主也呆了,没办法只好将女儿嫁给了古少年。有情人终成眷属。
开化县主要民俗文化有:草龙、布龙、板凳龙、高跷竹马、睦剧等。板凳龙(【插入相关图片】):每年农历正月十二是马金镇下街村的传统灯日,村民们这天按照传统习俗都会舞动“板凳龙”。板凳龙由下街村一户一节板凳连接而成,每节1米多长,上面装2盏红灯笼,花灯上贴有剪纸等,舞动起来十分威武壮观,气势恢宏。2010年的“板凳龙”表演由一百六十多条板凳组成,长达220多米,是该村历史上最长的一条龙。霞山高跷竹马舞(【插入相关图片】):这是一种古朴优美的民间舞蹈。历史极为悠久,为了纪念郑运寿等先贤,霞山郑氏后裔将流行于安徽一带的高跷和流行于浙西的竹马结合,并配上戏曲文官武将的行头,于元宵、春分、冬至等节日走街窜巷、翩翩起舞。所谓高跷竹马,即:在脚上绑上一米多高的木制踩脚,身上套着五色竹马、身穿戏曲行头、头带戏曲帽子,在各种喜庆节日自发表演的一种民间舞蹈。在衢州地区乃至整个浙江,许多地方都有竹马舞,但将高跷竹马连在一起的只有马金霞山村。睦剧(【插入相关图片】):清末,睦剧流行于浙江淳安、常山、开化一带,因为淳安一带当时归属睦州,因此得名。它由江西、安徽传入的采茶戏,与当地流行的民间歌舞“竹马班”相结合逐步形成,原来只有小生、小旦、小丑三个角色,故群众称之为“三脚戏”。2005年,这一面临失传的古老剧种被列为浙江省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睦剧在开化复兴起来,比如在村头镇,剧团演唱现代曲目,传统的睦剧有了崭新的内容,剧团经常四处表演,已经先后在40多个行政村巡回演出,听众达2万多人次。
有人说:开化有两条龙,一条是开化龙顶茶、一条是开化苏庄草龙。苏庄草龙(【插入相关图片】)是开化民间文化的代表之一,它又称香火草龙。顾名思义,苏庄香火草龙要在龙身上插上密匝匝的香火。舞龙时点燃全部香支,草龙于是变成火龙,在月光朦胧的夜色里,烟雾缭绕,香气飘逸,一条火龙,腾云驾雾,狂奔飞舞,极为壮观,堪称一绝。苏庄香火草龙舞有“銮驾”相伴,在“銮驾”队里有鱼、虾、蚌、鳖等。还有孙悟空、如来佛、观音菩萨、宝扇等神话人物。它先是祭祀活动。在祠堂里摆起“猪头香案接龙”。由两位老者首先点燃香火领着众人拜天地,谓这“呼龙”,意将“龙”迎来村庄。龙舞结束,要将草龙送入河流,意为送龙归大海。苏庄每年一度的舞香火草龙活动,给山区农民带来了无比的欢乐。开化草龙是稻作文化的完美体现。从源流上说,稻作生产全靠水,掌管风和雨的是“天”,人们称掌握这风雨命运的就是苍天之龙。上天之龙难见,为了敬龙、崇龙、用稻作物扎成祭品去崇敬它就自然而就了。秋天是稻作收获季节,获得丰收要舞草龙谢龙,即使歉收,也要求苍龙来年保护乡民五谷丰收,舞草龙就是最好的表述方式。开化草龙除了原始稻作文化的基因,还带有氏族文化的基因以及道教文化的文化基因。我们可以发现:开化草龙是帝制龙和民间龙的文化融合,几千年来,两种龙都在演义着自己的历史。苏庄草龙造型在朱元璋观过草龙表演之后,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苏庄草龙为什么一出山就惊动了外界?迷人之处就是一条普通的民间稻草龙,将高端之上的帝王所掌握的帝制文化,惟妙惟肖地融合在民间龙文化之中。2007年苏庄草龙被省文化部门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苏庄中秋舞草龙被定为省级传统节日保护基地。2008年苏庄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民族民间艺术之乡”。
乡土的美是智慧的,它凝结了多少代人的才智结晶。乡土的美是质朴的,它是一个个透明心灵的憧憬之梦。乡土之美是浑厚的,那里充盈着原始的审美冲动。乡土的美是欢快的,他们乐观、诙谐、刚健、热情,如和煦的春风,给参与其中的人们以生机与希望。开化的民间艺术与中国其他的乡土艺术一起构成了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植被”。
第四章 开化的根雕艺术
开化根雕的历史可上溯到唐武德四年。《光绪开化县志》载,“明武宗正德六年,饶寇犯境,知县张亭规划城址……辟门六、上各建楼三楹……门二洞,窝舍十有四所,锥堞凡二千一百六十。”《雍正开化县志》载“城中近百所来所有之坊为十二,皆有坊门望楼。”从政义坊望楼残留的木结构可以看出开化的木雕已经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准。清光绪《开化县志》载:“宋国光,字尔衍,清乾隆邑痒生,授例就营千总,善绘画,善雕琢,得盘根错节之树桩,随手刻划为人物花鸟,见者叹以为真。钟峰书院落成,门窗雕刻竹叶,镂梅花兼绘古十八学士栏壁,形神毕肖。”这大概也是对开化根雕最早的记录了吧。
2001年9月开化县被中国根艺美术学会、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中国根雕艺术之乡”。这与一个人的成就是分不开的,他就是工艺美术大师徐谷青(【插入相关图片】)。徐谷青艺名“醉根”,出生在浙江省开化县白石尖脚的梅岭村,曾祖父徐元祥,曾师从宋国光,学雕花,做木匠,徐家主要以木工活维持生计,由于善于雕花而受到众多人的延请。徐谷青的老家在开化县林山乡梅岭村,村边是全县的最高峰“白石尖”。徐谷青读书很刻苦,然而,家境困难,到了初中毕业,他还是辍学了,开始学做箍桶匠。但徐谷青是人中之龙,他注定不会安于现状。做工之余,他学习木雕、壁画、书法,他转益多师,敏于思考,逐渐成为中国根雕艺术的一面旗帜。在他的工作室内,悬挂着一幅大型的根书――一个“闯”字,这是他对根艺事业的信心和动力的写照。原中国根艺美术学副主席李蒂、上海根艺美术学会会长胡仁甫都给了他许多教益。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肖峰称他为“根疯”,而徐谷青自认为学艺未精,只是酒醉一般在根雕世界中漫游,于是自取艺名“醉根”(【插入相关图片】)。
占地360亩的中国根艺美术博览园(【插入相关图片】)是经历了整整八年的时间,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投资4.5亿元分期打造出来的,里面陈列着盆景奇石作品4000余件,佛儒道、民间神话传奇、历史风云等系列大型根艺作品2000余件,古朴宏大,浑然天成的“大型五百根雕罗汉”也应运而生。作为根博园主体的中国根雕博物馆于2008年4月28日开始建设,建筑面积有三万平方米,建有唐式风格的陈列馆四座,馆内陈列有佛教文化系列大型作品一千余件,2010年9月在开化举办的“中国根雕艺术文化节” (【插入相关图片】)期间全部对外开放。2010年10月,中国根艺美术博览园通过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初评。
徐谷青根艺的美学特点最主要是两个,一是徐谷青的根艺体量巨大,被称作“巨型根艺”(【插入相关图片】)。大小本来是一个量的概念,可是根艺作品大到了一定程度,它在各方面拥有了与体量较小的同类作品所不同的特点,会有质的飞跃。巨根具有无限的生命能量,反映出大自然的奇崛,巨根的形成来自此前树木有生之年随年轮增加而来的树的整体巨大与粗壮。徐谷青作品取材的不少巨根距今都有超过500年的生命史,有些根材因挖掘于成百年河底淤泥之深处而已经有着铁石般的坚不可摧的硬度。这些3至5米的巨型根艺作品,迫使观赏者抬头仰视,一种审美观照的崇高感油然而生。二是徐谷青的艺术,是一种“现代根艺”(【插入相关图片】),徐谷青常在“雕”与“不雕”间游刃有余,有时纯用“心雕”法取胜,他把人工与天然的结合得美仑美奂,这是一般见工不见艺的根艺之作所无法比拟的。他的有些作品非常接近当代观念艺术,与现代装置艺术与抽象艺术是近邻。徐谷青的一颗童心赋予奇巧的根材以生命的动感和情韵,他努力打破传统根雕艺术限于在室内摆置的框框而走向户外,以期取得如同城市雕塑的功能。
体魄巨大,是徐谷青根艺超越前人的特点。我们可举中国根艺美术博览园的大雄宝殿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木质为黄心楠,重达40吨(主佛26吨、底座14吨),是根雕佛国最大的一尊佛像。根材花巨资,采自佛教圣地缅甸,如唐三藏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方才迎请至根博园,经过徐谷青大师妙手“点化”成佛。未来佛弥勒佛圣像,则是利用黄金樟的树根创作而成的,重达16 吨。那个著名的作品《根魂》(【插入相关图片】),它高7.5米,重达8吨,本是一个千年的榉木枯根,已经有1200年的树龄了。这榉木的枯根肌理沧桑、气韵生动、造型优美。这根材来之不易,一次,听说福建一个村子里有一棵直径3米的树根后,便迅速赶去,花3.5万元买下来,由于这个千年的树根它的生长环境偏僻,为了能顺利地运下山,他起初打算出价7万元联系直升机运输,可都没有成功。大家也都纷纷劝说他放弃算了,可是他早已经为这树根如痴如醉了,他掏出11万元请了当地的一批村民一起来干,硬是把山路修成了机耕路。就这样,他历时5年,耗资17万元,才将枯根搬回开化。而这17万元资金,其中10万元是向信用社贷款的,后来因还款不及时,他还吃了官司。树根经过了后期50多道工艺的处理,历经15年时间才展现在大家的面前。巨型根艺“五百罗汉”是徐谷青和他的团队利用千年以上充满神灵色彩的大型龙眼木根桩,精雕慢琢、巧夺天工而成的。他们施以局部刀笔,形象栩栩如生,各尊罗汉特点捕捉到位,充分利用材料的形态、色泽、质感以及根桩的天然肌理,人物形神兼备、衣纹流畅、富有不同的质感,使作品在艺术与自然两方面达到了和谐和统一。  
创造真正的现代根艺,使根艺走向当代艺术,这是徐谷青艺术的另一个特点。我们可以举出徐谷青的《世纪门》(【插入相关图片】)。它就是根博园大门正中“福门祥光”雕塑的原型,是徐谷青在世纪之交发现并创作出来的,所以取名“世纪门”。这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作品是一个整块的树根,天生自然、没有拼接过的。里面是自然腐烂掉形成的沟壑,外面是树的筋骨,它的木质是青冈木,青冈木生长速度缓慢,质地非常坚硬,能长成这么大而且形态奇特实属罕见。徐谷青的作品掌握着根材原有的造型态势,这顺其自然造型,显得生机勃勃。徐谷青从青冈木树根本身的体量、长势、材质、筋骨出发,把最为自然的大地语言同他的艺术语言融合起来,从“雕”走向“不雕”,从“手雕”走向“心雕”,努力将“巧夺天工”与“巧用天工”结合得更加完美。
法国哲学家阿尔伯特?施韦兹是“生物中心论”伦理学的创始人,他认为,自然界每一个有生命的或者具有潜在生命的物体具有某种神圣的或内在价值、并且应当受到尊重。而现代西方“生态中心论”伦理学创始人莱昂波特认为,我们不应该把自然环境仅仅看作是供人类享用的资源,而应当把它看作是价值的中心。生物共同体具有最根本的价值,它应当指导我们的道德情感。我们必须把社会良知,从人扩大到生态系统和大地。1972 年,联合国召开环境会议,发布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将保护自然环境提到全人类关注的高度。1966年,美国学者赫伯恩发表《当代美学及自然美的遗忘》一文,抨击了美学界对于自然审美维度的忽视,开当代西方环境美学之先河,从此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渐成显学。
愈来愈强烈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呼声,以及生态美学的发展,预示着环保和生态将是全球注目的焦点。但未来的路不是平坦的,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可能地球母亲在污染和破坏的泥绰里还会深陷多个世纪。开化的生态保护尚在起步中,水更清、天更蓝、山更绿的开化,一个更生态的开化,必会是一个更美丽、更富饶的开化。
 相关稿件
 热点新闻
 图片新闻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9〕22号 浙ICP备号
中共开化县委宣传部主管 开化县新闻中心主办 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人文景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