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甘菊在中草药中有毒的中草药吗?

中草药&附子(有毒药物)的禁忌&!
如何才能解附子之毒?
22:42&|&浏览
4260 次&&悬赏:25
我今天中午将附子理中丸整整吃了一瓶200丸(浓缩丸),几小时后出现全身麻木,恶心,头晕症状,之后我服用了绿豆汤,到现在感觉良好,但后背麻,头晕,恶心,请问现在我该怎么做?(已超过8小时)
07:43|&十四级
附子中毒的解救方法:
1、用高锰酸钾或浓茶反复洗胃;
2、以迷走神经兴奋为主要表现者(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用阿托品;对异位心律失常(室早、室速)明显者,则应用利多卡因,如两者皆有,可通用之。
3、中药解救方法为:金银花30克 绿豆100克 生甘草60克 水煎内服;或蜂蜜内服,每次120克,必要时可服至500克;
4、李可先生的中药方法:生甘草60克 防风30克 黑豆30克 加水1500ML 蜂蜜150ML 分次冲服绿豆粉30克;
或以生大黄、防风、黑小豆、甘草各30克 蜂蜜150克 煎汤送服生绿豆粉30克 。
5、李治报道用鲜续断叶捣汁兑开水内服,解救乌、附中毒疗效理想。本药对半夏中毒亦佳。
附子的毒性成分是乌头碱,你的中毒症状与乌头碱中毒基本符合,如症状持续的话最好去医院就诊。
【性味归经】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能主治】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萎,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阴疽疮疡。其实附子功效、主治甚广,这样的概括远不能反映全貌。
【用法用量】 3~15g 。
【注意】孕妇禁用。不宜与半夏、瓜蒌、天花粉、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备注】(1)本品因炮制或煎法不当,或用量过大,容易引起中毒。中毒症状:口腔灼热,发麻(从指头开始渐达全身),流涎,恶心,可能呕吐,疲倦,呼吸困难,瞳孔散大,脉搏不规则(弱而缓),皮肤冷而粘,面色发白,可能突然死亡。解救方法:1~2%鞣酸洗胃,酌情给予催吐剂;服活性炭(混于水中服下);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对症治疗;及时使用尼可刹米等兴奋剂;注意保温;必要时给氧或进行人工呼吸;心跳缓慢而弱时可皮下注射阿托品。重要:附子的解毒方法萝卜捣汁一大碗,入黄连甘草各五钱,犀角二钱,煎药至八分饮之,其毒即解蜂蜜亦可解附子毒,急性中毒不适用炙甘草、莱菔煎汤,解附子毒特效
|&来自:&&|&五级&最快回答
因为你用的是复方通常不会有太大的毒性吃点石膏水泡甘草黄莲就没多大问题了
借这个地方明确回答一下怎么样解附子之毒:附子一般煮45分钟后就不会有明显的毒副作用,一般附子中毒的近期表现是:手麻口麻、心慌心悸,呕吐下利等。这时候只需要冲一点蜂蜜喝下去或者用带皮绿豆打粉吃两勺即可解毒。还有一些是长期附子入药吃多了身体不受而引起的一些毒副作用,比如说头痛心慌等,这时候只需要用远志煮水喝下即可解。
附子是救命良药,学会了解毒即可根据需要放心使用。
你好医生!我想了解下附子剂量的问题!我看...
会员男27岁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你好医生!我想了解下附子剂量的问题!我看过了很多老中医的书都对附子的剂量有很多的观点!大都是这样说:如果要用附子就要大剂量!否则不用;不知道是否正确随便问下:附子理中汤的剂量要达到多少才有效果我是用到15克了!但是还是没有感觉什么效果哦!我目前的临床症状是:口不渴好象口有很多津液畏寒怕冷喜欢吐口水!两唇红少气疲乏喜卧!可能是阴盛格阳!但是我用附子理中汤煎服也没有什么效果!会不会是附子的量小呢或是否有更好的方子呢万分谢谢!急急!!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附子剂量的问题(向附近医院咨询)
<img STYLE="BorDer-Top: 0 BorDer-riGHT: 0 BorDer-BoTToM: 0 pADDinG-BoTToM: 0 pADDinG-Top: 0 pADDinG-LeFT: 0 MArGin: 0 BorDer-LeFT: 0 pADDinG-riGHT: 0px"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xs3./api./xa/be89ffcdbc.jpg"
ALT="中草药&附子(有毒药物)的禁忌&!"
TITLE="中草药&附子(有毒药物)的禁忌&!" />
共4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职称:护士
专长:外科
向我提问&&已帮助用户:60403
问题分析:附子的剂量一般来说10-30克之间都是常用量但是那些大剂量的附子在应用的时候必须由有经验的医生来开方用药毕竟它还是有毒的药物应用不当容易出现意外情况不可不知.
意见建议:你可以请有经验的医生指导用药另外附子不管用多少都需要先煎1小时以上
职称:医师
专长:内科
向我提问&&已帮助用户:99968
问题分析:这个药物使用的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意见建议:如果患者的确属于阳气虚可以考虑比较大的剂量使用附子我们一般使用30克先煎2小时一般比较有效不会有副作用的.建议结合人参苍术茯苓炮姜炙甘草半夏陈皮等药物治疗可能有一定的疗效.
职称:医师
专长:外科
向我提问&&已帮助用户:404942
指导意见:附子用量最大可用60克不过要先煎3个小时以去毒性.你所用的附子理中汤附子量15克有点少可用到25--30克.如果还无效请到附近医院在进一步确诊.
职称:医师
专长:妇产科
向我提问&&已帮助用户:174957
问题分析:附片:黑顺片白附片直接入药.淡附片:取盐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盐分漂尽与甘草黑豆加水共煮透心至切开后口尝无麻舌感时取出除去甘草黑豆切薄片晒干.每100kg盐附子用甘草5kg黑豆10kg.炮附片:取河砂置锅内武火炒热加入附片拌炒至鼓起微变色时取出筛去河砂放凉.
意见建议: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功效主治甚广.用于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泻厥逆肢冷脉微心腹冷痛冷痢脚气水肿风寒湿痹阳痿宫冷虚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阴疽疮疡以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宾川县:“农户+基地+合作社+公司”助力山区群众增收致富
作者:果文杰&&&&发布时间:
16:38:35&&&
中药“附子”中医用于抗癌!以毒攻毒,注意:不懂其炮制与用量很容易发生药物中毒的危险!所以用药要因人而异要非常注意!死马当活马医才会用到此法,某些中医大言不惭论附子的妙用,其用毒之法好像视附子为圣药,还说有很多气难杂症得以好转,但不足有何诊病用药治疗效果的依据作为信!附子百分百是毒药!如何使用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才可以替病人开药,没有经验开药,想不定牛都能给毒死,没有经验千万不要尝试,谨记!安全用药!
注意:!!!本品毒性差别很大.如炮制不当或剂量过大以及煎煮时间不够,
均可引起中毒反应。&!!!!!!
吃此药的病人也是冒着三分凶险七分运气去治病的!药物累积的毒素久了,就可能一次性爆发出来发生突然起来的,面色发青白冒汗血压升高心慌,胸闷呼吸非常困难,心率加速,心跳如马奔跑,呕吐下泄,眼花头晕的快速中毒反应,病人需要及时到大医院抢救!争取抢救时间挽救生命&
慢性中毒是很危险的!毒素深入脏腑想把毒素全部排出来不容易,对人体五脏六腑尤其以肝肾伤害最大。。。
功效与作用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附子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附子治肾脏虚积,冷气攻腹疼痛:天雄(炮裂、去皮脐)二两,茴香子(炒)、山芋、蜀椒(去目及口合者,炒出汗)各-两。上四味,捣罗为末,用羊肾一对,切去皮膜细研,酒、面同煮成膏,候冷拌前药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温酒盐汤任下,空心食前服。(《圣济总录》天雄丸)&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1、附子治中风厥冷:生附子一分木香半分.上锉细.每服半钱姜二片煎服.(《普济方》附子散)&
  2、附子治阴毒伤寒面青四肢厥逆腹痛身冷一切冷气:大附子三枚(炮制去皮、脐)为末,每服三钱,姜汁半盏,冷酒半盏,调服,良久脐下如火暖为度。(《济生方》回阳散)&
  3、附子治气虚头痛:大附子一枚、全蝎二枚(去毒)、钟乳粉二(三)钱半,上用附子剜去心、安全蝎在附子内,却以余附子为末,同钟乳粉面少许,水和作剂,包裹煨令熟,并为细末,葱涎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同椒盐汤下,一作散,葱茶汤下。(《澹寮方》蝎附丸)&
  4、附子治肾气上攻项背不能转侧:大附子一枚(六钱似上者.炮去皮、脐.末之).上每末二大钱好川椒二十粒用白面填满水一盏半生姜七片同煎至七分去椒入盐.空心服.(《本事方》椒附散)&
  5、附子治关格脉沉手足厥冷:熟附子(童便浸)、人参各一钱察香少许.上末糊丸桐子大麝香为衣.每服七丸灯心汤下.(《医门法律》既济丸)&
  6、附子治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伤寒论》四逆汤)&
  7、附子治头痛:附子(炮)、石膏(煅)等分.为末入脑、麝少许.茶酒下半钱.(《传家秘宝方》)&
  8、附子治一切厥心痛小肠、膀胱痛不可止者:附子一两(炮)郁金、橘红各一两.上为末醋面糊为丸如酸枣大以朱砂为衣.每服一九男子酒下妇人醋汤下.(《宣明论方》辰砂一粒丹)&
  9、附子治胸痹寒气客在胸中郁结不散:坚满痞急附子(炮去皮、脐)、蓬莪术(煨)各一两胡椒、枳实(麸炒)各半两.上为散.每服三钱热酒调下.(《普济方》四温汤)&
  10、附子治元阳素虚,寒邪外攻,手足厥冷,大、小便滑数,小便白浑,六脉沉微,除痼冷,扶元气及伤寒阴毒:乌头、附子、天雄(并炮裂、去皮脐)等分。为租末,每服四钱,水二盏,姜十五片,煎八分,温服。
(《肘后方》三建汤)&
  11、附子治漏风汗出不止:附子一两半(炮裂去皮、脐)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半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炒出汗)半两白术二两.上四味锉如麻豆大以水五升煮至二升去滓.分温四服日三夜一.(《圣济总录》附子汤)&
  12、附子治风湿痹皮肉不仁,骨髓疼痛不可忍者:天雄(炮裂,去皮脐)、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一两,桂(去粗皮)一两半,干姜(炮)三两,防风(去叉)三两。上五味,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酒下,日三夜一。
(《圣济总录》天雄丸)&
  13、附子治肾脏虚积,冷气攻腹疼痛,少力,行步难,不思饮食:天雄(炮裂、去皮脐)二两,茴香子(炒)、山芋、蜀椒(去目及口合者,炒出汗)各-两。上四味,捣罗为末,用羊肾一对,切去皮膜细研,酒、面同煮成膏,候冷拌前药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温酒盐汤任下,空心食前服。(《圣济总录》天雄丸)&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附子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有主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泻厥逆,肢冷脉微,心腹冷痛,冷痢,脚气水肿,风寒湿痹,阳痿,宫冷,虚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阴疽疮疡以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附子的食用方法:&
  附子用法用量:3——15g
。回阳救逆可用18——30g。亦有大剂量用至30g以上者。&
  附子用药禁忌:不宜与半夏、瓜蒌、天花粉、贝母、白蔹、白及同用。本品毒性差别很大.如炮制不当或剂量过大以及煎煮时间不够,
均可引起中毒反应。&
  附子汤&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功效:温经助阳,祛寒除湿,治阳虚寒湿内侵,身体骨节疼痛,恶寒肢冷,苔白滑,脉沉微。&
  组成:附子15克(炮) 茯苓9克 人参6克 白术12克 芍药9克&
  用法:上五味,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日三服。&
  来源:《伤寒论》。&
  补益附子丸&
  功效:主治虚劳漏精。&
  处方:附子(炮裂,去皮脐)、龙骨、牛膝(酒浸,切,焙)、肉苁蓉(酒浸,切,焙)、巴戟天(去心)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日午温酒盐汤任下。以知为度。&
  来源:《圣济总录》卷九十一&
  桂枝附子汤&
  组成:桂枝三两45g(去皮) 甘草二两30g(炙) 生姜三两45g(切) 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15g(炮)&
  用法:上药五味,以水18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
  现代用量:桂枝(9克) 生姜(9克) 大枣(3枚) 甘草(6克) 附子(3—6克)&
  功效: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主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现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属于风寒湿邪而成者。&
  来源:《伤寒论)。&
  桂枝附子汤&
  功效:治伤寒八九日不解,风湿相搏,身体烦疼。&
  处方:桂枝(三钱) 附子(炮.去皮脐.三个) 甘草(二钱)&
  用法与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煎至一钟,不拘时服。活人书有芍药大枣。&
  来源: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大黄附子汤&
  功效:温里散寒,通便止痛,主治寒积里实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本方常用于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睾丸肿痛、胆绞痛、胆囊术后综合征、慢性痢疾、尿毒症等属寒积里实者。)&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9克) 附子(12克) 细辛(3克)&
  用法;水煎服。&
  方论:方中附子、细辛温经散寒,大黄泻下通便。三味合用,共成温经散寒,通便止痛之功。&
  禁忌:使用时大黄用量一般不超过附子。&
  附子牛肉&
  功效:补肾壮阳。适用于肾阳虚衰而致腰膝冷痛,遗尿等症。&
  材料:精牛肉100克,附子10克,料酒25克,精盐4克。&
  做法:牛肉洗净,切小块,附子同放瓦罐内,加料酒,勿放水。以纸封罐口,隔水文火炖8-10小时,稍冷却,沥出牛肉汁,略放精盐调味。&
  附子丸&
  功效:主治三十年心痛。&
  组成:人参2两,桂心2两,干姜2两,蜀附子2两,巴豆2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大豆大。食前服3丸,每日1次。&
  来源:《医心方》卷六引《深师方》。&
  附子丸&
  功效:主治骨极。&
  组成:附子2两(炮裂,去皮脐),肉苁蓉2两(酒浸1宿,刮去皱皮,炙令干),补骨脂1两(微炒),鹿茸1两(去毛,涂酥炙令黄),杜仲1两(去粗皮,炙令黄,锉),黄耆1两半(锉),五味子1两,牛膝1两(去苗),薯蓣1两,山茱萸1两,酸枣仁1两,芎?3分,柏子仁1两,肉桂1两半(去皱皮)。&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温酒送下。&
  来源:《圣惠》卷二十六。&
  附子理中汤&
  功效:治中寒中湿,呕逆虚弱。&
  处方:人参、白术、干姜(炮)、附子(炮.去皮脐),各二钱;炙甘草,一钱。&
  用法与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煎至一钟,食前服。如血少加当归(一钱),同煎服。&
  来源: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附子饮&
  方剂功效:补暖调气。&
  方剂主治:少年服冷药太过,风冷腰脚疼痛不随。&
  药物组成:附子1枚(炮裂,去皮脐),牛膝(酒浸,切,焙)3分,防风(去叉)1两,羌活(去芦头)1两。
  制备方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早、晚食前各1次。&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八。&
  附子猪肚汤&
  功效:温肾壮阳,祛寒止痛、通血脉、逐寒湿、补虚损。治体虚腰痛、四肢寒湿痹痛、双膝冷痹、腰重坠、移动不灵等症。&
  材料:熟附子15克,猪肚250克,食盐适量。&
  做法:将熟附子去皮、研末,猪肚洗净,将熟附子、猪肚加水煮2小时,用食盐调味饮汤吃猪肚,可分几次食用。&
  麻黄附子汤&
  功效:温阳利水,治真阳虚衰。&
  组成:麻黄4.5克,附子9克,乌豆30克,车前子12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来源:潘石言方。&
  人参附子汤&
  功用:回阳救逆,大补元气,散寒止痛,主治气滞寒凝所致的晕亡阳虚脱,肢冷脉微,散寒止痛。&
  组成:人参15克 附子10克&
  用法:附子10克加入水500ml,先在火上煎30分钟以上,小火熬至附子药水无麻感觉(用筷子到药水蘸一下,用舌尖尝一下),再加入人参15克,小火熬10分钟后就可以。&
  来源:《正体类要》。&
  附子茶&
  功效:回阳救逆,散寒除湿,主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阴毒寒疝;中寒中风;风湿麻痹;久漏冷疮;阳痿。&
  材料:制附子1.5g、红茶3g。&
  用法:先将附于置于200ml水中煎煮至水沸后30分钟,再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来源:《纲目》。&
  附子散&
  功效:主治阴毒伤寒,唇青面黑,身背强,四肢冷,妇人血室痼冷沉寒,赤白崩漏,脐腹疠痛。&
  组成:附子23克(炮裂,去皮) 桂心15克 当归15克(锉,微炒) 干姜7.5克(炮裂,锉) 半夏7.5克(汤洗七次去滑)
  用法:上药捣筛为细散。每服9克,以水300毫升,加生姜4克,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热服。衣覆取汗。如一小时后仍未出汗,再服。&
  来源:《类证活人书》卷十六。&
  附子散1&
  方剂主治:腰痛强直,不能俯仰,及筋脉拘急。&
  药物组成: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牛膝3分(去苗),杜仲1两(去粗皮,炙微黄,锉),羌活1两,桂心半两,当归1两半(锉,微炒),防风2两(去芦头),延胡索1两。&
  制备方法:上为粗散。&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处方来源:《圣惠》卷四十四。&
  附子散2&
  方剂主治:(匿虫)齿,齿龈紫黑,皴痒臭烂。&
  药物组成:附子(炮裂,去皮脐)1分,升麻1分,桂(去粗皮)1分,细辛(去苗叶)1分,麻黄(去根节)1分,人参1分,干姜(炮)1分,黄芩(去黑心)1分,甘草(炙,锉)1分,当归(切,焙)1分。&
  制备方法:上为散。&
  用法用量:每用少许,贴齿龈上,日3-5遍。咽津不妨。&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一九。&
  附子散3&
  处方:附子(炮)、官桂、当归、白术,各二钱半;干姜(炮)、半夏曲,各二钱。&
  功效:治阴证伤寒,唇青面黑,身背强痛,四肢厥冷;及诸虚寒沉寒。&
  用法: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红枣二枚,煎至一钟,食前服。&
  来源: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附子散4&
  方剂主治:冷热痢,腹痛不能饮食。&
  药物组成: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黄连1两(去须,微炒),龙骨1两,当归3分(锉,微炒),地榆1两(锉),木香半两。&
  制备方法:上为细散。&
  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粥饮调下,不拘时候。&
  处方来源:《圣惠》卷五十九。&
  附子散5&
  功效:主治小儿脱肛。&
  组成:附子30克(生,去皮、脐) 龙骨30克&
  用法:上药捣细罗为散。每用散3克,敷在肛上,挼按令入,频频用之,以愈为度。&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二。&
  附子散6&
  方剂主治:伤寒柔痓,身体强直,汗出不止,腹内急痛。&
  药物组成: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干姜(炮)半两,甘草(炙,锉)半两,桂(去粗皮)半两,人参半两。&
  制备方法:上为散。&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以姜粥饮调下,不拘时候。&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二十八。&
  附子散7&
  功效:止疼痛,主治白虎风。&
  组成: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虎脑骨(酥炙令黄)1两,桂(去粗皮)1分。&
  用法:上为散。每服1-2钱匕,温盐酒调下,空心、午时各1服。&
  来源:《圣济总录》卷十。&
  附子散8&
  方剂主治:中风,失音不语,气厥无脉,手足拘急。&
  药物组成: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细辛、干姜1两(炮裂,锉),甘草1两(炙微赤,锉),桂心1两,麦门冬1两(去心),独活1两,当归1两,白术1两。&
  制备方法:上为散。&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处方来源:《圣惠》卷十九。&
  附子散9&
  功效:主治疠疡风,斑驳如白瘕。&
  组成:附子半两(去皮脐),硫黄半两(细研),苍耳1握(阴干)。&
  用法:上为细散。用米醋调,先以布揩其上赤,即以药涂之,干即更涂之。&
  来源:方出《圣惠》卷二十四,名见《圣济总录》卷十八。&
  沉香附子丸&
  功效:主治妇人腰下冷气块,并月水不通。&
  处方:沉香、附子、官桂、当归、川芎、五灵脂、木香。&
  制法:上为细末,醋糊为丸。&
  用法:每服30丸,食前以米饮送下。&
  来源:《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一&
  附子养气汤&
  功效:壮脾养气,止呕进食,主治丈夫元脏气虚,真阳耗散,两耳常鸣,脐腹冷痛,头眩目晕,四肢倦怠,小便滑数,泄泻不止。&
  处方:附子3两(炮裂,水浸,去皮脐,切片),人参(切片)1两,白术(纸裹煨,切片)1两,白茯苓(去皮)1两(切),木香半两(纸裹,炮裂)。&
  用法用量:加味四柱散(《易简》)、附子降气汤(《魏氏家藏方》卷四)。&
  来源:《简易方》引叶氏方(见《医方大成》卷三)&
  猪肾煨附子&
  功效:补肾益精。适用于肾阳虚之腰痛、腰以下冷、遗精阳痿、耳鸣耳聋、小便频数。&
  原料:猪肾1对 熟附子末3克&
  制作:将猪肾1对,切开去膜,入熟附子末,湿棉纸裹煨熟。&
  用法:空腹食,每日1次。&
  来源:《中国药膳学》&
  丁香附子散&
  药物组成:附子1两,母丁香49个,生姜半斤(取自然汁半碗)。&
  方剂主治:脾胃虚弱,胸膈痞块,吐逆不止。&
  制备方法:用附子钻孔四十九,以丁香填孔内,将生姜汁用文武火熬尽;又用大萝卜1个,取1穴子,入附子又填内,将萝卜盖之,又用文武桑柴火烧香熟为度,取出,切附子作片子,焙干,捣为细末。用法用量:每服1钱,米汤1盏调下,每日3次。&
  处方来源《宣明论》卷十二。&
附子图片:&
中药附子图片1
中药附子图片2
中药附子图片3
中药附子图片4
中药附子图片5
中药附子图片6
中药附子图片7
中药附子图片8
中药附子图片9
中药附子图片10
中药附子图片11
中药附子图片12
中药附子图片13
中药附子图片14
中药附子图片15
中药附子图片16
中药附子图片17
中药附子图片18
[f& z&#464;]&
附子 (毛茛科乌头属植物)
声明:本词条可能涉及专业知识,中草药并非没有毒副作用,请遵医嘱服用,请勿轻信网上用药建议。
附子,又名乌头或附片,别名:草乌、乌药、盐乌头、鹅儿花、铁花、五毒,拉丁文名: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
毛茛科、乌头属植物的子根的加工品。主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炮制为盐附子、黑附子(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属温里药。中药中“回阳救逆第一品”。功能主治: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踒躄拘挛,阳萎宫冷,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中文学名 乌头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亚&&&
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毛茛目 科
毛茛科亚&&& 科金莲花亚科
族翠雀族 属 乌头属 种 乌头
中药附子介绍
2 生长习性
3 地理分布
4 亚种种类
5 药用价值
&#9642; 毒副作用
&#9642; 临床应用
&#9642; 化学成分
&#9642; 食疗价值
&#9642; 适宜人群
6 栽培技术
&#9642; 田间管理
&#9642; 病害防治
(1)形态特征:
块根倒圆锥形,长2-4厘米,粗1-1.6厘米。茎高60-150(-200)厘米,中部之上疏被反曲的短柔毛,等距离生叶,分枝。茎下部叶在开花时枯萎。茎中部叶有长柄;叶片薄革质或纸质,五角形,长6-11厘米,宽9-15厘米,基部浅心形三裂达或近基部,中央全裂片宽菱形,有时倒卵状菱形或菱形,急尖,有时短渐尖近羽状分裂,二回裂片约2对,斜三角形,生1-3枚牙齿,间或全缘,侧全裂片不等二深裂,表面疏被短伏毛,背面通常只沿脉疏被短柔毛;叶柄长1-2.5厘米,疏被短柔毛。
顶生总状花序长6-10(-25)厘米;轴及花梗多少密被反曲而紧贴的短柔毛;下部苞片三裂,其他的狭卵形至披针形;花梗长1.5-3(-5.5)厘米;小苞片生花梗中部或下部,长3-5(10)毫米,宽0.5-0.8(-2)毫米;萼片蓝紫色,外面被短柔毛,上萼片高盔形,高2-2.6厘米,自基部至喙长1.7-2.2厘米,下缘稍凹,喙不明显,侧萼片长1.5-2厘米;花瓣无毛,瓣片长约1.1厘米,唇长约6毫米,微凹,距长(1-)2-2.5毫米,通常拳卷;雄蕊无毛或疏被短毛,花丝有2小齿或全缘;心皮3-5,子房疏或密被短柔毛,稀无毛。蓇葖长1.5-1.8厘米种子长3-3.2毫米,三棱形,只在二面密生横膜翅。9-10月开花。[1]
附子-中药材性状
附子-中药材性状
多年生草本,高0.6-1.5m。
块根常2个并连,纺锤形或倒卵形,外皮黑褐色;栽培品侧根甚肥大,径达5厘米。茎直立或稍倾斜,圆柱形,表面青绿色,上部为短茸毛或散生少数贴伏柔毛,下部老茎多带紫色,茎下部光滑无毛。叶互生,革质,五角形,长6-11厘米,宽9-15厘米,掌状3全裂,中央裂片菱状楔形,急尖,近羽状分裂,侧裂片不等2裂,各裂片边缘有粗齿或缺刻。
总状花序狭长,密生反曲柔毛;萼片5,宽约2厘米,蓝紫色,上萼片高盔形,高2-2.6厘米,侧萼片长1.5-2厘米;花瓣2,无毛,有长爪,距长1-2.5毫米;雄蕊多数;心皮3-5,离生。瞢菱果长约2厘米。花期9-10月份,果期10-11月份。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北至秦岭和山东省东部,南至广西省北部。生于山地草坡或灌丛中;多为人工栽培。
(2)生长习性:
喜温暖、湿润向阳环境,耐寒,忌重茬,以土层深厚肥沃,土质疏松,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土壤栽培较好。生山地草坡或灌丛中。[1]
地理分布编辑
附子主要分布于四川和陕西;河北、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湖南、云南、甘肃等亦有分布及种植。
附子传统产区主要为四川江油及陕西城固、勉县。建国后发展的新产
区有四川安县、布拖、美姑、城口;陕西南郑、汉中、兴平、户县;河北晋县、元氏;湖北竹山、竹溪;云南丽江、巍山;山东菏泽、潍坊等。以四川江油、陕西城固种植历史悠久,产量大,质量好,销全国并出口。陕西兴平是附子种苗生产基地。
在我国分布于云南东部、四川、湖北、贵州、湖南、广西北部、广东北部、江西、浙江、江苏、安徽、陕西南部、河南南部、山东东部、辽宁南部。在四川西部、陕西南部及湖北西部一带分布于海拔850-2150米,在湖南及江西分布于700-900米间,在沿海诸省分布于100-500米间;在越南北部也有分布。[1]
乌头是我国乌头属中分布最广的种,被我国劳动人民利用的历史也较悠久,《神农本草经》中将乌头列为下品。据有关文献记载,在四川彰明、江油等地栽培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乌头野生的植株有两个块根,经过栽植后块根数目增多,对这些块根过去都给予不同名称,并且各有不同的医疗用途。南北朝梁代的大医学家陶弘景已指出:“乌头与附子同根,附子八月采,......乌头四月采”。宋朝人杨天惠在他所写的《彰明附子记》一文中指出:“盖附子之品有七,实本同而末异,其初种之小者为乌头,附乌头而旁生者为附子,又左右附而偶生者为鬲子,又附而长者为天雄,又附而尖者为天锥,又附而上者为侧子,又附而散者为漏篮子”。明朝大医学家李时珍也指出:“初种为乌头,象乌之头也,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乌头如芋魁,附子如芋子,盖一物也”。他并将乌头分为川乌与草乌二类:“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谓之川乌头……,其产江左山南等处者及本经所列乌头,今人谓之草乌头。”乌头、附子的主产区仍是四川江油、平武一带。通常药用商品主要是栽培品,主根(母根)加工后称“川乌”,侧根(子根)则称“附子”,所含的化学成分有次乌头碱、乌头碱、新乌头碱、塔拉地萨敏、川乌碱甲、川乌碱乙等化合物(药学学报,12卷7期)。在医疗上,附子治大汗亡阳,四肢厥逆,霍乱转筋,脉微欲绝,肾阳衰弱的腰膝冷痛,阳痿,水肿,脾阳衰弱的泄泻久痢,脘腹冷痛,形寒畏冷,精神不振,以及风寒湿痹,脚气等症(中药志);川乌治中风,拘挛疼痛,半身不遂,风痰积聚,癫癎等症(中药材手册)。块根可作箭毒,李时珍指出:“草乌头取汁晒为毒药,射禽兽,故有射网之称”;也可作土农药,消灭农作物的一些病害和虫害(中国土农药志)。乌头的花美丽,可供观赏,清人吴其浚在《植物名实图考》一书中写过较生动的描述:“其花色碧,殊娇纤,名鸳鸯菊,花镜谓之双鸾菊,朵头如比邱帽,帽拆内露双鸾并首,形似无二,外分二翼一尾”。(“双鸾”指的是两个花瓣。)[1]
(3)亚种种类:
107b. 黄山乌头(变种)吓虎打(浙江天目山)
药学学报12:655.1965.——于陈邦杰等,
黄山植物的研究13.1965.与乌头的区别:叶质地较薄,草质,中央全裂片顶端渐尖或长渐尖,小裂片较狭;花序轴极短,因此花序常似伞形花序。分布于江西东北部、浙江西北部、安徽南部(黄山)。生海拔1000米一带山地。块根药用,治跌打损伤、无名肿毒等症,还可作箭毒(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1]
107c.(变种)草乌(浙江)
药学学报12:685.1965
Jap.Bot.44:270.1969.与乌头的区别:花序轴和花梗有开展的柔毛。叶的中央裂片菱形,顶端急尖。分布于浙江北部、江苏、山东、辽宁南部。生山地草坡、林边或灌丛中。模式标本采自山东青岛。《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上册,图201是黄山乌头的图,可以参考。[1]
107d. 毛叶乌头(变种)大乌药(甘肃岩冒),乌药、草乌(陕西)
药学学报12:685.1965.与乌头的区别:茎和叶背面密被短柔毛。叶的中央全裂片顶端急尖。产甘肃东南部、陕西西南部秦岭一带。生山地草坡。[1]
107e. 深裂乌头(变种)
与乌头的区别:叶片掌状分裂不达基部,至距基部0.5-1.5厘米处。叶的中央全裂片顶端急尖。产江苏南京和句容一带。生山地草坡,松林边或灌丛中。[1]
(4)药用价值:李时珍:李时珍说:初中为乌头,像乌鸦的头。附着乌头而生的是附子,像子附母。
药理:《神农本草经》记载:主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除寒湿,治手足折伤,拘挛、膝痛不能行走,破肿块坚硬、血瘕、金属损伤疮伤。
张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即是代表。生附子配干姜,培补中有发散,干姜附子汤、通脉四逆汤。
附子知识介绍: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栽培品)的侧根(子根)。乌头为多年生草本,生于山地草坡或灌木丛中,分布于辽宁南部、河南、陕西、甘肃、山东、江苏,主要栽培于四川。
6 月下旬至8 月上旬挖出全株,抖去泥沙,摘取子根(附子),去掉须根,即是“泥附子”,需立即加工。
根据制备方法不同,有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之分。
盐附子侧根呈圆锤形,长4至7厘米,直径3至5厘米。表面灰黑色,被盐霜,顶端宽大,中央有凹陷的根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根或支根痕。质重而坚硬。横切面灰褐色,有充满盐霜的小空隙及多角形环纹,环纹内侧导管束排列不整齐。气微,味咸而麻,刺舌。以个大,质坚实、灰黑色、表面光滑者为佳。
黑顺片为纵切片,上宽下窄,长1.7至5厘米,宽0.9至3厘米,厚0.2至0.5厘米。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黄色,油润光泽,半透明,有纵向导管束。质而脆,断面角质样。气微,味淡。以片大、均匀、棕黄色,有光泽者为佳。
3. 白附片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厚约0.3厘米。以片匀、内白色,半透明者为佳。
附子补充信息:
1. 根据炮制方法不同分为附片(黑顺片、白附片直接入药)、淡附片、炮附片,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2. 因炮制或煎法不当,或用量过大,容易引起中毒。
中毒症状:口腔灼热,发麻(从指头开始渐达全身),流涎,恶心,可能呕吐,疲倦,呼吸困难,瞳孔散大,脉搏不规则(弱而缓),皮肤冷而粘,面色发白,可能突然死亡。
解救方法:1~2%鞣酸洗胃,酌情给予催吐剂;服活性炭(混于水中服下);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对症治疗;及时使用尼可刹米等兴奋剂;注意保温;必要时给氧或进行人工呼吸;心跳缓慢而弱时可皮下注射阿托品。
附子适合人群: 阳虚阴盛,真寒假热。 阳盛阴虚,真热假寒及孕妇均禁服。
附子食疗作用: 附子味辛、甘,性热;有毒;归心、脾、肾经;气雄行散,可升可降,走而不守
具有补火助阳,莠寒除湿,止痛
主治亡阳欲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寒厥头痛,阴火喉痹,心腹冷痛,吐泻久痢,冷结便秘,阴寒水肿,冷积疝瘕,阳虚外感,风寒湿痹,中风挛急,阴疽疮漏。
附子食物相克: 附子反半夏、瓜蒌、白蔹、贝母、白芨;恶蜈蚣;畏防风、黑豆、甘草、黄芪、人参、乌韭。
附子做法指导:
1. 用于肾阳不足、阳痿滑精,或阳虚水泛、尿少水肿。常与肉桂等同用。
2. 可治疗风寒湿痹、关节冷痛,常与麻黄、细辛、桂枝、白术、甘草、人参黄芪等配伍。
3. 内服宜制用,外用多生用。服药时不宜饮酒,不宜以白酒为引。
附子具有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之功效。主治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阴寒水肿,寒湿痹痛等。
附子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增加心输出量,增加心肌耗氧量。
附子有扩张血管,增加血流,改善血液循环作用。
附子对血压的影响既有升压又有降压作用,与其所含成分有关。
附子回阳救治之功效主要是以强心抗休克作用为基础。
附子有显著的抗缓慢型心律失常作用。
附子煎剂对急性炎症模型有明显抑制作用。
(5)毒副作用:
乌头碱的毒性极强,炮制能去掉部分毒性,但经清水溶液至0.04mg,依旧有毒性,常见于临床出现肾小管肾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可致肾功能衰竭,严重者有血尿、蛋白尿、以及急性肾衰竭,给小鼠皮下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0.295mg/kg。熟附片
煎剂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口服为17.42g/kg,静注为3.516g/kg。口服的半数致死量在100g/kg以上。去甲乌药碱小鼠静注的半数致死量为58.9mg/kg,一次腹腔注射和口服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300mg/kg和3.35g/kg。乌头碱、附子的中毒症状相似,表现为心率变慢,传导阻滞,室性期外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心室颤动,大剂量的阿托品对中毒的心电图有改善作用,但不能防止动物死亡。如与甘草或干姜同煮,附子的毒性则大为降低。亦有实验表明:甘草对小白鼠及蟾蜍心脏(在体及离体)的乌头碱中毒无解毒作用,因此,甘草解乌头毒,可能与乌头的炮制有关。
本品,毒性差别很大。如炮制不当或剂量过大以及煎煮时间不够,均可引起中毒反应。中毒剂量为:川乌3~30g,附子15~60g,乌头碱口服0.2mg。常见症状有口舌、面部及全身麻木,肢体颤抖,口腔灼热、流涎、恶心、呕吐,头昏、眼花,心慌胸闷、烦躁不安,呼吸困难、瞳孔散大、面色苍白、心律紊乱等,甚至突然死亡。曾有口服附子煎剂9g引起严重中毒的报告。中毒者如能及时抢救,一般均可恢复。亦有服用约100g盐附子煎液200ml,服后2小时死亡的报告。尚有用附子外敷脐部引起接触性皮炎1例的报告。
附子为川乌子根的加工品,主含毒性较小的单酯类生物碱:苯甲酰乌头胺(b
enzoylaconine)、苯甲酰中乌头胺(benzoylmesaconine)、苯甲酰次乌头胺(benzoyl
hypacomne),甚至被水解为毒性更小的胺醇类碱:乌头胺(acomne)、中乌头胺(mesacomne)、次乌头胺(hypacomne)。从水提物中分得新江油乌头碱(neojiangyouacontine)、尿嘧啶、华北马头碱、黄草乌头碱、尼奥灵和附子亭等。从日本乌头所加工的附子中已分离出具有强心作用的微量有效成分dl-去甲基衡州鸟药碱(dl-demethylcoclaurine,higenamine),此碱作用强烈,稀释至10^-9浓度时仍显强心活血作用。又报道从附子中分出一种棍掌碱(coryneine),具有升压和强心的活性。
附子含乌头碱(aconitine),中乌头碱(mesaconitine),次乌头碱(hypaconitine),塔拉乌头胺(talatisamine),和乌胺(higeramine)即是消旋去甲基衡州乌药碱(demethylcoclaurine),棍掌碱氯化物(coryneine
chloride),异飞燕草碱(isodelphinine),苯甲酰中乌头碱(benzoyl
mesaconitine),新乌宁碱(neoline),附子宁碱(fuziline),北乌头碱(beiwutine),多根乌头碱(karakoline),去氧乌头碱(deoxyaconitine),附子亭碱(fuzitine),准葛尔乌头碱(songorine)尿嘧啶(uracil),江油乌头碱(jiangyouaconitine),新江油乌头碱(neojiangyouaconitine),去甲猪毛菜碱(salsolinol)等。
毛茛科草本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夏、秋间采收,
经加工炮制用。炮制品有盐附子和黑附片、白附片、炮附片、或统称为制附片。
附子味辛,性大热,有毒,温里散寒、助阳行水、补火、止痛和局麻等功效。而且附子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有兴奋作用。[3]
阳虚、风寒湿痹、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的阳症等病症患者适宜食用。[3]
栽培技术编辑
乌头,如上所述,是我国乌头属中分布最广的种,自川藏高原东缘起
向东遍历长江中、下游以及珠江流域上游各省区的丘陵地区,从江苏向北经过山东到达辽宁南部。在秦岭西段出现了一个叶子多毛的变种,毛叶乌头
A. carmichaeli var.
pubescens。在江西、安徽和浙江三省交界的山地出现了一个叶的中央裂片狭长,花序轴常缩短的变种,黄山乌头 A.
carmichaeli var. hwangshanicum。在南京一带低山地区出现了另一个类型,深裂乌头 A.
carmichaeli var.
tripartitum,其特征是叶分裂明显地不达基部,叶基部呈宽心形或截状心形。以上三变种的花序和乌头一样都有反曲并贴伏的短柔毛。从浙江向北经江苏、山东到辽宁南部出现了第四个变种,展毛乌头
A. carmichaeli var.
truppelianum,这个类型与乌头的区别在于花序轴和花梗,以及萼片外面都有开展的直毛;但是,在浙江、辽宁南部出现有过渡类型,有些居群的花序的毛稍离开轴展开一点,可是没有到与轴成直角完全开展的程度。这些变种的块根也都各在自己的分布地区被当作“草乌”利用。[1]
(1)中耕除草
11月中旬前后浅锄草1次,保持田间无杂草。
(1)白绢病:多发于夏季高温多雨季节,
为害附子根茎部。
防治方法:
&#9312; 选无病乌头作种;
&#9313; 轮作;
&#9314; 修根时,每亩用五氯硝基苯粉剂2千克与50千克干细土拌匀,施在根茎周围再覆土;
&#9315; 发病初期,深埋病株和病土,并用5%石灰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l000倍液淋灌病株附近的健壮植株。
(2)霜霉病
3-5月发生,为害叶片。防治方法:及时拔除病苗,并用1:1:200的波尔多液或65%代森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洒。
(3)根腐病 4-7月发生,为害根部。防治方法:
&#9312; 修根时勿伤根茎;
&#9313; 不过多施用碱性肥料;
&#9314; 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淋灌。
(4)红蚜虫 3月下旬或4月上旬始发,5-6月为盛,为害植株顶部嫩茎。防治方法:40%乐果乳油800-1500倍液喷杀。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Fort.的干燥根。
[植物形态]&为二年生草本。主根深长。茎直立,高40~100cm,光滑无毛。叶互生,基生叶具柄,叶片长圆状椭圆形,全缘或波状,有时不规则齿裂;茎生叶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3~15cm,宽0.5~3.5cm,先端钝或尖,基部垂耳圆形,半抱茎,全缘。复总状花序,花黄色;花萼4;雄蕊6,四强;长角果长圆形,扁平,边缘翅状,紫色。花期4~5月,果期6月。
[药材性状]&根呈圆柱形,稍扭曲。长10~20cm,直径0.5~1cm。根头部略膨大,可见绿色或暗棕色轮状排列的叶柄或残基和密集的疣状凸起。表面灰黄色或浅黄棕色,有纵皱纹及横生皮孔,有支枝及根痕。体实,质略软,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呈“菊花心:样。气微,味微甜后苦涩。
[采集地]&成都市荷花池中药材市场。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温毒发斑,舌绛紫暗,痄腮,喉痹,烂喉丹痧,大头瘟疫,丹毒痈肿。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毒中草药彩色图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