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脑思考到痛苦的事时会逃避痛苦

怎样使大脑思考问题更灵活
我老是想事情太单一,照顾不到很多事情
你想事情太单一,说明你知识面不广,不能充分发挥大脑的发散思维;或者你知识广,但他们之间没有一个“中介”之类的东西把互不相关的知识连接起来.你要记住 事情都具有双面性,不可能那么简单就让你想到,要尽可能考虑多方面,哪怕只有千分之一的可能,要多想就是.如果你认识这件事,那么,就从不同角度再看,即使结果一样,你也会有新的视觉.For example:你已经习惯眼前住所的一切,那么,就站在椅子上或更高处,从新视觉观察,一切便会陌生;又如,回家的路,你可以走从没走过的路,可以绕远道,但保证不迷路.习惯性的动作会使你有定向思维,你要尝试新事物,人生不到一个世纪,要勇于实践,不要让生命暗淡.其实,真正能帮你的是你自己,你要相信自己的头脑是独一无二的,虽然不能照顾很多事,但起码能专注于一方面.永远不要说自己的大脑太单一了,毕竟,你想到大脑太单一时,你的大脑已经不单一了.过客.路过.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当人们突然明白一件事的时候,大脑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人们常说恍然大悟,茅塞顿开,突然明白人生道理,在这些时候,大脑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有神经环路的变化吗?还是改变了神经元的活动性?
题主描述的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顿悟(insight),即突然就意识到应该怎样解决一个问题(这里先简单描述一下这个现象及行为学上的解释,为后面的神经机制研究做铺垫)。格式塔(Gestalt)心理学派认为顿悟包含“突然发现导致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这种过程,并且认为这一过程与问题表征的重构(changing the problem's representation restructuring)密切相关。用通俗些的话说,就是看待一个问题的方式与角度发生了变化,从而灵光乍现找到答案。以下面这个任务为例:请问要如何用四条直线一笔将这九个点连起来?这是problem solving领域里的经典问题(九点问题),也是顿悟研究中运用的主要任务之一。没做过这道题的人们可能一开始有些摸不着头脑,但突然明白之后就会产生顿悟的感觉(西方也称其“Aha”现象),下面是答案:请问要如何用四条直线一笔将这九个点连起来?这是problem solving领域里的经典问题(九点问题),也是顿悟研究中运用的主要任务之一。没做过这道题的人们可能一开始有些摸不着头脑,但突然明白之后就会产生顿悟的感觉(西方也称其“Aha”现象),下面是答案:这个问题的诀窍就在于想到直线不一定要局限在九个点形成的矩阵中,这是对此问题有了崭新的认识,即改变了问题表征(representation的直译)。简而言之,主流观点认为顿悟的基础是从新的角度或以不同方式看待原有问题,这也是下面神经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这个问题的诀窍就在于想到直线不一定要局限在九个点形成的矩阵中,这是对此问题有了崭新的认识,即改变了问题表征(representation的直译)。简而言之,主流观点认为顿悟的基础是从新的角度或以不同方式看待原有问题,这也是下面神经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中科院心理所的罗劲老师是顿悟脑机制领域的专家,下文主要引用罗老师的一篇综述。这篇综述简明易懂,推荐有兴趣的同学阅读,原文链接如下:刚才说到顿悟的基础在于从新的角度看待老问题,但固着(fixation)会阻碍这一过程。固着可以理解为思维定势,通俗地说就是我们倾向于对某种特定的事物或在某种特定情境下有特定的反应。比如我们通常只能看到某些物品的特定作用(功能固着),因而无法解决一些需要顿悟的问题(火柴问题)。所以,在顿悟产生之前我们需要打破定势,前扣带回(ACC)就起到了这一作用。这里引用一段综述原文:以往的大量研究证据显示,前扣带回(ACC)参与执行功能,在如Stroop任务与Flanker任务中起到冲突检测的作用,因此我们预期,在打破思维定势过程中很有可能需要ACC的参与。在思维定势打破过程中,不仅需要探测出认知冲突存在而且还需要解决这种冲突、在新、旧思路之间实现切换Stroop任务与Flanker任务中的“冲突”指的是对某些刺激的反应冲突。比如Stroop任务,让被试尽量迅速连贯地说出一些字的颜色(字体颜色),但这些字本身是意指颜色的字(如“红”“绿”),而字体颜色与所指颜色有不同,于是被试在报告字体颜色时就会遇到“冲突”,表现为反应时长、错误率高。作者在这里说的冲突大抵是指新、就思路之间的冲突,只有检测到可能存在的冲突才能发现新思路,而担任这一角色的就是ACC。另一个重要脑区是左侧前额皮层(PFC),它与ACC协同作用但却有不同功能。研究者发现“ACC与PFC在顿悟过程中都有明显激活,但ACC在顿悟项目上比非顿悟项目上的活动多,而在容易的顿悟项目与困难的顿悟项目上没有差别;但左侧PFC在困难的顿悟项目上的活动多于容易的顿悟项目上的活动,在容易的顿悟项目的活动又多于一般项目上的活动。”于是研究者们推测,“ACC与冲突检测有关,对冲突有无进行反应,对项目难度没有反应;而左侧PFC与冲突的解决有关,对项目难度进行反应。呈现答案时需要ACC的早期参与来控制信息加工的流向。但随着被试对题目的逐渐熟悉,他们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发展出某种信息加工策略来控制局面,从而逐渐降低了对于ACC的依赖。”在另一项ERP(事件相关电位,即“脑电”)研究中,研究者发现“ACC的活跃当发生于顿悟启动的早期阶段,在思维定势的打破过程中起到一个“早期预警系统”的作用。”此外,“当问题解决者了解了顿悟性问题的结构并且发展出一般性的信息加工控制策略时,ACC 的活动会降低。”以上结果说明,ACC是活跃于顿悟启动早期的、检测认知冲突,以提供新的信息加工策略(即新的角度)的存在。关于前额皮层(PFC)也有有趣的结果:前额叶尤其是背外侧前额在根据特定任务确定合适的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即外侧前额皮层在选择行为反应时具有一定偏好,会根据特定任务制定一系列反应。实验预期前额皮层的损伤的个体相对于正常个体在顿悟性的问题解决任务中有更好的成绩。“火柴等式”实验确实证实了这个预期,82%的前额皮层损伤的个体解决了困难的等式问题,而正常被试只有43%解决了困难的等式问题。因此研究者认为,PFC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负责选择合适的反应,因此限制了顿悟性的问题解决。那么为什么PFC在顿悟问题上显著激活,且与问题难以有关呢?研究者的推测是,相比活动于顿悟早期、甚至顿悟的酝酿阶段的ACC,“PFC可能在顿悟发生的后期阶段才参与进来,它负责调动持续的信息加工资源用以稳定和放大瞬间即逝的灵感,但在顿悟发生之前和发生之初,PFC的作用可能会受到抑制,只有这样,人们才能顺利地从常规思维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放弃成见,获得顿悟。”因此,PFC是主要活动于顿悟后期,负责持续调动资源以最终解决问题的。这与前面提到的“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负责选择合适的反应”也算是不谋而合。总而言之,ACC与PFC在顿悟过程中是在时间、功能上互相协同的。顿悟是个复杂的过程,参与进来的脑区也不止ACC与PFC,海马、右侧前部颞叶等都在被主要激活的神经网络中。例如,海马的功能可能与“表征联结”有关,或者在思维的重新定向中发挥作用;右侧前颞区负责的可能是在原本不相关的信息之间建立联系。揭秘大脑黑箱任重道远,目前的研究结果很难完全解释一个现象,以上提到的只是已知的大脑在顿悟产生时的活动(还不一定都对)。顺便提一句,思维定势并非是贬义词,定势之所以形成是为了让我们迅速而有效地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需要顿悟来解决的问题通常是新的,也就是此前没有遇到过的,在这种时候定势才会阻碍问题解决。总的来说这又是一个有关“先验经验”如何影响当下的问题,就像前一阵大家热议的“蓝黑-白金裙子”一样(颜色恒常性)。我们的知觉与认知系统在获得经验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建立新的联结,并对之后的知觉与认知造成影响,让我们更顺利地解决一些问题,保持对颜色、大小、深度的知觉恒常性,同时也让我们产生各种bias。从这种角度来说人的一生真的是不断学习的一生,环境不停地在塑造我们的一切。另,柯南同学的脑功能如果很强,比如ACC激活程度高或是脑内联结多,那说不定真的很容易顿悟。尤其他在推理方面经验丰富,就更有可能“习得”某些反常规的思维模式了,综述中也提到多做顿悟题目有助于解决此类问题哟。顺便放上一个刚写的关于《柯南》服装设计的答案,即使有做广告之嫌也想放……
会被一根白线穿过。像这样:
这种突然明白的感觉……像是佛教中所说的“顿悟”,或是心理学中所说的insight吧。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是很难科学地进行。原因主要是:1技术上达不到,目前认知科学(人作为被试)的手段很有限,无非是脑电、核磁、近红外。像这种灵光一闪,时间尺度大概就在毫秒量级,所以核磁肯定就废了。而脑电和近红外技术……说白了就只能测靠近头皮的神经活动,且干扰性很大眨眼打瞌睡都会对结果造成巨大影响。 2 实验设计难。把这种“恍然大悟”科学定量,是需要解决的又一个难题。据说目前的范式就是猜谜语,然后揭示答案?但是题主所说的神经环路的变化和神经元变化,保守估计在近二十年内不会得到科学的解答。因为题主要资道,目前你所认为的一切什么神经元、神经环路的理论,基本全部是在动!物!上!完!成!的!以现在的科技和伦理,是不可能观测并操作人类in vivo的神经元的!而这种恍然大悟在老鼠、猫或猴子上有嘛。。。
上知乎后我也很想知道答案,后来从网上搜了一篇论文,神经学的,看不太懂论文摘要:“自21 世纪首次借助脑成像技术对解决字谜任务过程中顿悟一瞬间的大脑活动状况进行研究以来,
目前已有近10年的历史,
获得了许多富有价值的研究. 这些研究从顿悟的时间进程和脑神经基础两方面对顿悟的大脑机制进行了丰富的探讨,
并形成了有关人类解决顿悟问题的“顿悟脑”的神经框架. 研究显示,
顿悟脑主要由外侧前额叶、扣带回、海马、颞上回、梭状回、楔前叶、楔叶、脑岛和小脑组成. 就各脑区的功能而言,
外侧前额叶主要负责顿悟难题思维定势的转移和打破,
扣带回则参与新旧思路的认知冲突以及解题进程的监管, 海马、颞上回和梭状回组成了“三维一体”的、专门负责新异而有效联系形成的神经网络,
问题表征的有效转换则依赖于楔叶和楔前叶组成的“非言语的”视觉空间信息加工网络,
脑岛负责认知灵活性和顿悟相关情绪体验,
反应相关手指运动的皮下控制则依赖于小脑.”作者:沈汪兵 罗劲 刘昌 袁媛
你知道世界上有多少顶尖的神经学家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吗?你知道了别忘了告诉他们一下!
想明白一件事时大脑应该是会平静对待 并不会发生什么奇妙的变化 就像机械化的运行程序一样 可以顺畅的走完全部流程则表明问题想通 想不通的话那就报错 要么反复修改方法重新执行 要么就搁置在一边等有空再想 至于处理完问题后 对所得到的结果的情绪反应 应该是会触发另一套神经机制 返回的信息如果是成功 那么就开心激动 如果返回失败 那么就失落郁闷
曾经长达10年以上的时间考虑一个问题,后来突然明白了,那一瞬间从头凉到脚,感觉三观被洗刷了一遍。不过拨开了这层迷雾,非常多跟这个相关的事就都迎刃而解了。有一种解脱的感觉。
水的含量变少了
刚刚得知研究生复试线,分数线大涨,我差1分,我已经是二战了! 心里超级平静!没有痛苦,没有不甘,心里只想:卧槽,老子终于解脱了!终于可以开始新的人生道路了!有种豁然开朗的顿悟感。
但是,不知道大脑发生啥生物学变化→_→(好像文不对题)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爱问经验】呕吐有什么好办法吗?
我家的孩子读初三,男孩子,忒调皮,上学的时候住校,可能总是不按是吃饭吧,回家了,有次多吃一点,就呕吐...
【爱问经验】呕吐有什么好办法吗?
我家的孩子读初三,男孩子,忒调皮,上学的时候住校,可能总是不按是吃饭吧,回家了,有次多吃一点,就呕吐...
【爱问经验】呕吐有什么好办法吗?
我家的孩子读初三,男孩子,忒调皮,上学的时候住校,可能总是不按是吃饭吧,回家了,有次多吃一点,就呕吐...
【爱问经验】呕吐有什么好办法吗?
我家的孩子读初三,男孩子,忒调皮,上学的时候住校,可能总是不按是吃饭吧,回家了,有次多吃一点,就呕吐...
【爱问经验】呕吐有什么好办法吗?
我家的孩子读初三,男孩子,忒调皮,上学的时候住校,可能总是不按是吃饭吧,回家了,有次多吃一点,就呕吐...
【爱问经验】呕吐有什么好办法吗?
我家的孩子读初三,男孩子,忒调皮,上学的时候住校,可能总是不按是吃饭吧,回家了,有次多吃一点,就呕吐...
答: 这种情况跟营养不良缺乏某些微量元素都是有一定关系的,所以我们只需要口服善存片,或者是碳酸钙片,就可以改善这种状况
大家还关注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大脑在思考每一个想法时都会产生有特定的频... | 问答 | 问答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大脑在思考每一个想法时都会产生有特定的频率的脑电波。这有科学依据吗?
+ 加入我的果篮
题目中的频率,我想可以理解为动作电位的频率,或者皮层中动作电位叠加的事件相关电位的频率,而想法一词太模糊,“向左向右”的动作算不算想法?我暂且把屏幕前的你阅读这段文字脑子里浮现出的“卧槽这TMD是什么东西”这一类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当作想法,方便我来进一步陈述。电磁的东西我不懂,涉及脑的问题的话,还是可以就我所知道的浅谈一下的,哪里不对的请大家指正。1.思考是全脑(事实上还包括身体其他部位的其他功能,例如激素水平、含氧量,血压等等都会对思维产生影响,其中神经系统是最重要的部分,而神经系统中脑占独特地位)的功能,而全脑的功能是通过各个脑区共同协作而体现的,各个脑区的活跃度以及活跃的方式都会影响脑的功能与其行为(也就是思考、情感等等),另外,各个脑区某种意义上相互独立而相互协作,脑中存在许多线程并行,任何把全脑的功能简化成单线程输出的说法都是耍流氓。2.大脑的脑电当然存在频率,但是各脑区显然是不同的,否则在脑子上插一堆电极干啥?如果频率单一的话,找个电极往身上随便哪里一搭不就好了?3.人和人大多是大同小异,但还是存在个体差异,有些甚至是很显著的个体差异,比如说超忆症患者对自己感知的描述就和常人的有所不同4.有人可能会问,意念控制机器、脑机接口那些事怎么做出来的?简单的说,意念控制是戴个帽子(或者是插些电极),机器通过读取脑区相对的活动强度,做出判断,并非直接读取单一的频率。当然了刺激个别脑区上的个别点也会让人产生一些感觉,比如勾起一段记忆,你可以理解为电刺激打开了一个开关,把某个脑回路激活了,让它输出了一个信号,但这个问题上,个体差异是比较大的,即使是一些公认的主管某些功能的脑区,在不同人身上位置也略有不同,而且脑还具有可塑性,比如断了一只手的人,原来该手的感知、运动的区域可能就会被其他器官的感知、运动区域覆盖,不能一概而论。(这方面的例子:果壳上有个视频,好像是5倍速的音频,一般人根本听不懂,但是儿童时期盲的人可以听得很明白,这视频我找不到了,谁帮我贴一下)读心是可以的,只是很模糊,现阶段也只能控制光标、玩具车这类东西的移动罢了,这种程度的控制还是需要戴上专门的一套设备,足以证明脑功能的复杂程度。至于我开头所说的“这TMD是什么东西”这一想法,实在是TMD太复杂了,仪器只能显示你的杏仁核有所活动,某脑区血流量变大等等,表明你有些愤怒,还有无聊的文字给你带来一丝焦虑,但之后的事情全靠揣测,如果使用标准化的人脑实验体(也可以是计算机模型)进行研究的话或许会有那一天,现实中是不可能给每个人的脑功能定位做一次分析,从而在分析时精确到每个词的。要不然学神经科学、心理学的人为什么还要去背脑区、去学各种折腾人的东西,直接插电极列表不就得了?这事谁都可以干。啰嗦那么多,感觉自己表达得也不好,有些偏题,总的来说就是,脑很复杂,思考和脑区的位置有关,和脑区的相互协作有关,和神经递质有关,和你的基因有关,等等等等,它并不仅仅有电的参与,它本身就是一整套的生物化学反应。其实随便想想就可以知道,人类的思想灿若星辰,若是每个想法对应一个频率,想法之间的频率是会有多紧凑,随随便便就会受到干扰,梳头带出点静电都会促发一阵头脑风暴,人还活不活了?顺带吐槽下问答,为什么我每次提交都要点两次……-------------------------------------------13/8/24的分割线--------------------------------------------对文中措辞略作修改。
这家伙很懒
这种说法本身就不科学,什么叫做“一个想法”,所谓的特定的频率是什么的频率,都不明确。至于有没有科学依据,应该问提出这个说法的人依据是什么,然后看他的依据是不是科学。至少他得说出来几个例子,大脑在思考什么想法时的频率是多少才行吧,不然凭什么这么说呢。
后回答问题,你也可以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C)2016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逃避痛苦大于追求快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