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如何才能学好英语的方法英文

你现在的位置 : &
尝试英语怎么说
导语:说英语的时候突然卡壳?碰到单词不会说?不用怕!英语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英语怎么说&栏目,帮助大家提高英语口语水平。更多资料敬请关注英语网!
  尝试的英文:
  attempt
  参考例句:
  A futile attempt
  无效的尝试
  The futility of their attempts
  他们的尝试无效
  Will you give it a shot?
  你想做尝试吗?
  We persuade him to try again.
  我们劝他再度尝试。
  The company's first foray into the computer market.
  该公司打入计算机市场的首次尝试。
  An IO error occurred during security authorization. Please try your connection again
  在安全性权限验证期间发生了一个I O错误。请重新尝试连接
  The first attempt to climb Mount Everest failed.
  第一次攀登埃非尔士峰(即珠穆朗玛峰)的尝试失败了。
  The social justice movement was the first largescale attempt to palliate the grosser aspects of American life
  社会正义运动是第一次大规模的减少美国生活阴暗面的尝试。
  Puppetry is a common technique to assist children to express their feelings, re-enact anxiety, and try new behaviors.
  布偶能够协助儿童表达自己的感觉,重新演出心中的焦虑,以及尝试新的行为。
  During a logon attempt, the user's security context accumulated too many security IDs.
  在尝试登录的过程中,用户的安全上下文积累了过多的安全标识。
  try是什么意思:
  v. 尝试,试验,试图,努力;审判;考验
  n. 尝试,努力;试验
  If at first you don't succeed, try, try again.
  初试不成功,努力勿懈怠。
  She is trying to slim.
  她正在设法减肥。
  They are trying to flog their house.
  他们正试图卖掉房子。
  To pick or try to pick pockets.
  扒窃或企图扒窃
  Try to compose your mind.
  试着使你的情绪平静下来。
  attempt是什么意思:
  v. 试图,企图
  n. 企图,尝试
  It was a valiant attempt.
  那是很有价值的尝试。
  That was an abortive attempt.
  这是一种失败的尝试。
  Their attempt to restore the king failed.
  他们想使国王复位的企图失败了。
  He is determined to attempt a surprise.
  他决定使用出奇制胜的一招。
  The attempt to elevate Obama to the presidency.
  企图把奥巴马抬上总统宝座。
百科词条:
相关文章推荐
更多家长在看
热门文章推荐
热门话题推荐您的位置:&&&&&&&&&正文
怎么学好英语:发挥创意多做尝试
来源于网络&& 11:14【
  发挥创意,多做尝试
  上面所说的四十一要诀,可说是很生活化,实用化的学习方法。有志学好英文的人,可以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选择其中几项来锻炼自己。也可以发挥创意,另做尝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语言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在任何一点上都能起步,在任何一点上都能突破。只要您抱着热忱,毅力和尝试的勇气,再加上良好教材的指引,必定会有成功的一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本文转载地址:
高一辅导课程300元/门
高二(文科)&300元/门
高二(理科)&300元/门
特别说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中小学教育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华杯赛:|||
高中: | |
高考精品课程: |欢迎赞助!请选择赞助给 lee555 的金额
应付:0米币,账户余额:0米币
已赞助:1米币
帐号余额:24米币
谢谢您的赞助!
在知乎上,有一位网友提出了如下问题:在中国,英语流利能给个人带来多少额外的收益?Marginal Revolution上有人随口评论所有非英语国家的人能说流利英语可以给自己带来25%的收入溢价。英语流利,你造吗?以下是一位海归达人的回答与分享。
我留美十年回国工作五年大外企高管现创业。具体的数字我给不出来,但是在美企里英语的作用太大。举几个例子:
1)销售。不仅仅在我所在的公司,不仅仅在我所在的行业,我看到无数全国销售经理或者总监做到那个位置然后英语不好就天花板了。而能做到那个位置英语又不错的基本都升总经理。原因很简单,总部希望能够知道中国的上层在想什么,而这取决于你说什么和怎么说,有的时候这比你做什么还重要,虽然英语好并不能帮你搞定中国的客户。不过在区域经理和以下,英语的价值有限。
2)市场。基本上从产品专员开始对英语就有需求了,如果想成为产品经理或者市场经理,那么与总部沟通的能力非常重要,不论是从纯粹做事角度还是政治需求角度。与销售部门不同的是,英语好客观上可以帮助你获得资源,领会意图等等。
3)其它部门介于销售和市场之间,基本上底层对英语需求有限,高层对英语需求很高。只要英语不好,一定影响在外企长期职业发展。不知道多少次听HR评价一个人,什么都好就是英语...
改革开放这么多年,英语居然还在享受如此大的溢价,其实挺不可思议的。大家都知道不过是个工具,为什么还如此重要呢?我的理解就是因为绝大多数总部的老外对中国都是一知半解,一年来一两趟。这个时候有个英文好,还能按照老外思维方式沟通的人,比一个据说很有能力,但是说话颠三倒四语病连篇而且说话不那么自信(英语不好的人说英语还表现的很自信的人我几乎没有见过)的人,不知道要可信多少倍。没错儿,就是这样不公平。但是假设让我去埃塞俄比亚管理一个企业,我肯定也喜欢和中文好的当地员工沟通,人之常情。
大企业里,一个人的作用本来就有限,所以能力不总是第一位的;于是上级对下级的评价就往往要基于印象;而总部老外对中国管理层的印象往往来自于大量的邮件,电话会,和少量的面对面;基本上这几个场景的印象建立全都是基于语言的。所以,语言不好,真的不行。
想在外企大发展的话,赶紧学英语吧,投资回报很高的。发现自己痛恨英语?重新思考一下职业发展目标。
首先说说自己的成长经历。我本科在清华学电气工程,去美国读三流学校电气硕士后加入一个汽车车灯供应商工作三年,然后去斯坦福读MBA,后来加入一个500强公司美国总部,加州工作两年后被派回到国内工作。所以我考过四级/GRE/托福/TSE/GMAT,工作中英语运用也很多(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而且本来也对英语学习比较感兴趣。
对英语最早产生兴趣是清华的时候,当时我的成绩一塌糊涂,唯一给我一点安慰的就是英语了。后来出国,在学校的时候有个过来人对我们说,你与其去拼命读书提高GPA,还不如多看看电视提高一下英语。他的建议正中我下怀,不是因为他这样说多有道理,而是这个实在符合我的喜好。我是个稀里糊涂学了工科的文科生。
在美国的日子里在英语上的投入是相当大的。刚刚去的时候,平常能听懂不少(课堂上尤其,日常要差一些),但是说的能力几乎为零,典型的哑巴英语。去买东西,去邮局,去银行开户都是折磨。每次试图和美国同学聊天都卡在一半说不出来,发现自己不是思想指导语言而是语言指导思想(我只能捡我会说的思想表达),觉得又尴尬又痛苦。而且自己都觉得自己像个笨蛋,支支吾吾连话都说不清,而且偶尔说出来的话都特别没水平。于是暗自努力要好好学英语。
当时我几乎做到了所有闲暇时间都在学英语。比如在公共汽车上,我会去读“乘客须知”,而且是反复读,去记里边的词组和表达方式(这是十几年前,还没有智能手机APP啥的呢);看电视的时候,我会拼命的模仿里边的说话方式,不论是用词还是语气甚至表情(我最喜欢的sitcom是Friends,因为特别好笑又特别好懂,而且几个台一起放,所以时常能够反复看同一集。一集看的多了的时候我就试图和电视对话,A说话的时候,我就看自己能不能把B的台词想出来);即使是广告我也认真的听认真的看,特别是把字幕打开之后,发现原来许多听不懂的词不是不知道那个词,而是那个词在一句话里发音发生了巨大改变;和老外交流的时候,听到不明白的词就问,然后就在脑子里拼命重复,然后就试图找个机会用一下,哪怕驴唇不对马嘴。没错儿,听上去有点走火入魔,但是当时真的是这样的。说到原因,有可能是那种对不安全感的补偿吧。一个人在国外,经济形势又不好,而且又觉得自己不够优秀,所以就拼命学点什么。
对了,这里边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认识的一对儿非常和蔼可亲的美国夫妇。他们是虔诚的基督徒,每个周日都带我去教堂(因为有一次我聊天的时候顺嘴说很好奇基督教是怎样的),然后一起午餐。因为他们特别特别的温柔和宽厚,所以跟他们在一起我很放松。于是,我就敢张嘴。成年人学英语口语最大的障碍应该就是不敢。特别怕被别人笑话,怕被别人嫌弃,怕被别人误解。有的时候对方可能只是因为没有听懂而皱一下眉头,但是我们可能已经觉得对方在嫌弃自己英语不好;有的人说话可能只是快一点声音大一点,而我们就会认为对方在不耐烦。久而久之就逃避张嘴的机会,问题是越逃避口语就越差,恶性循环。我认识很多去美国十几年口语和出国的时候没有本质差别的人,大概都是这种情形。
扯远了,回到这对儿美国夫妇。因为他们,我每周都有一个4小时的纯粹英语时间,听上去不多,但是两年下来对我帮助很大。纯粹的英语思考和表达4个小时是非常累的一件事儿,我清楚的记得每次我从教堂回来都有些头疼,需要睡一下午。
到了去美国的第三年,我的英语听力问题已经不大,平常基本上95%以上都没有任何问题,不过看电影还是有些吃力,特别是类似The Lord of the Rings/Harry Potter之类又有口音,又有奇怪词汇的影片。口语属于能够应付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但是出现突发情况的时候还是会有些慌张,词不达意。不过这个时候的我已经完全用英文思维了,基本上脑子里不太需要翻译。
总而言之我想说,英文学习没有捷径。就是时间堆出来的。我自己有个理论,一个单词看10遍就会听了,听10遍就会说了,说10遍就变成自己的了。如果说有捷径的话,那就是重复。重复重复再重复。让脑子从“软处理”语言变为“硬处理”。让说话成为直觉而不是思考。尽量模仿母语的状态。
我在第三年的时候找到了一份在印第安纳小镇上的工作。真的是小镇,只有18,000人;华人人口不超过10个,一多半都在中餐馆打工,而且是黑着的(没身份)。我的工作是Systems
Engineer,但是具体职能有点像一个项目经理,有大量的协调工作。公司本身也比较奇葩,是一个德国公司在美国的分公司和一个法国公司的合资公司。两边的母公司都很大,这家合资公司不大,不过在汽车车灯领域也算前几名吧。总而言之在公司里和小镇上都没有什么中国人,事实上连非美国白人都少。
这份工作对于我一开始而言是很大的挑战。一个二十多岁的外国人对行业又不熟悉(刚刚进入汽车行业),语言又不利索,居然要做跨部门协调工作;有的时候还要跟市场部门一起去见客户,有的时候还要和类似GM这种超级客户的工程部门打交道;这一切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需要用半生不熟的非母语应对的人来说很难。比如开会,我主持会议的时候,作为会议发起者我要确保会议进程,自己说话都有问题,怎么影响别人?比如电话会,英语不好的时候任何干扰都会造成很大影响,哪怕是电话导致的杂音或者两个人同时说话。还有就是和客户发生争执的时候,又要保护自己,又要保护公司,又不能得罪客户,这当中的分寸怎么拿捏?我一贯自认为能说会道,可是在这些最需要语言艺术的地方我往往束手无策,事实上也因为这个闹过一些误会甚至得罪过一些人。
好处就是,生活所迫,导致英文对我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不得不继续努力。我认识一些留学生在找到工作后,生活逐渐趋于稳定,就越来越只和中国人打交道(在大城市是很容易做到的),所以英语提高明显变慢。而我的情况是:1)工作是千辛万苦找到的,非常珍惜,不敢出差错;2)工作性质本身导致需要大量说英文,而且是非技术英文;3)周围根本没有什么中国人,所以也没有机会大量说中文。英文有句话:Necessity is the mother of invention,我觉得显然不止是invention,学习语言的最大动力莫过于生活压力(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所以我继续保持了大量的时间都在学习英文。这种学习不是典型意义上的背单词或者学语法,而是像一个海绵一样吸取我周边所有的英文的养分。
比如为了快速熟悉汽车行业,我订阅了两本汽车杂志Car and Driver和Motor Trend,里边的每一个字,包括广告我都是认认真真读完。一方面提高了英语,另外一方面对汽车有了很多认识,当时几乎做到了市面上所有的车我只要看一个局部就能认出来,而且可以给出报价,马力,油耗,百公里加速等等指标。比如为了提高自己的商务英语和business savvy,我订了Fortune、Business Week,还有Forbes。也是努力做到每篇文章都看,但是这个难度高很多,当时还是很吃力的。不过从一开始读得云里雾里,到后来逐渐有感觉,到后来非常喜欢(到最后开始瞧不上,这是后话)。
语言学习对我来说是这样的:不能带着太短期的目的去学。比如读杂志,读个一期两期对英语几乎没有任何帮助,就更谈不上在工作中运用了。但是读的多了,真的会有方方面面的改变。比如单词,有些单词不认识,反复出现几遍基本就猜出什么意思。而且这样学会的单词是把语境和用法一起学来的,反而特别地道。这里多说两句,用中英对照的方式背单词我其实不太认同。因为这是逼着自己用中文思维,而只要我们在用中文思维,说出来的就不可能是地道的英语。何况很多时候对照的中文要么不完全,要么不准确,因为大家都知道语言是不能完全精准翻译的。
索性另外再提一下猜的能力。我觉得学习语言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猜。我小学三年级第一次读小说(好像是“白发魔女传”),感觉好多生字,但是因为懒也就没有查字典,囫囵吞枣的就那么读。然后发现也能看懂,于是就爱上读书。我有个朋友说她小时候读书有强迫症,看到生字不查出来心里难受。导致的结果是读书速度奇慢,然后就不太喜欢读书,因为太费劲了,感受不到乐趣。其实读英文也是一样,一开始肯定有大量生词,而且不明白意思肯定非常别扭,本来已经稀里糊涂了。但是关键就在这里。其实“猜”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培养兴趣,更重要的是“猜”可以培养语感。真正的语言不是割裂开来的,不是简单的1+1=2,不是逻辑的堆砌。真正的语言是有节奏的,有韵律的,有艺术的,有流动的,也有不合理,也有混乱的,还有冗余的,还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如果必须知道每一个词的含义才能理解一段话,那就有点像吃鱼香肉丝的时候必须要把猪肉和胡萝卜和酱油和糖和所有调料配料分开来一个一个吃才能体会那个味道。其实不但没有体会,反而丢失了一些东西。能够认识每一个单词固然好,但是猜的能力让我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这里再扯另外一个概念,就是读英文的速度。读非母语的速度大概是母语速度的三五分之一甚至更低不夸张对吧?而且读母语的时候,有的时候真的可以一目十行也能读个大概。而英语就不行,为什么呢?因为读母语的时候,我们看的是“语群”,而读外语的时候我们看的是单词。一个语群往往由几个单词构成,当我们阅读单位是语群而不是单个单词的时候,速度自然可以提高几倍。而且意思不会损失太多。为什么?因为过度的看单词的时候,有些时候获得的信息是噪音,而不是信号。读语群有点点像一个过滤器,虽然严格上来讲有些失真,但是意思其实并不打折扣。当然,并不是所有类型的文章都适合于这种阅读方式(比如在遣词造句上很讲究的诗歌散文或者需要语言精准的理论性很强的论文)。当我们能够跳过一些单词仍然不影响对整体意思的理解的时候,其实我们就是在依赖语群。
我们常说要培养语感。什么是语感?我觉得阅读时候“猜”的能力,“跳”的能力,就是典型的语感的体现。有没有什么捷径可以迅速获得?我觉得没有。还是那句话,第一重复的次数要够;第二,还不能是简单的重复,要思考的重复,不断总结,不断记忆,不断模仿,不断尝试。
在工作岗位上的几年,对我英语帮助很大。不过我的英文又上了一个台阶,是在考GMAT之后。出国前觉得GRE之类考试和英语水平没有直接关联,因为有GRE2300多口语一塌糊涂的(那个时候满分2400),然后我推断GMAT也一样。真正学进去之后发现,其实GMAT所要求的英语是更高级的英语。我当年参加的GMAT分成四个部分(现在是什么样的我不了解):数学、逻辑、阅读、写作。数学对中国人来讲过于容易(大概初中级别),逻辑部分考察的一个是理解能力,在一个就是逻辑分析能力,其实这对一个打算从事business的人确实很重要;阅读部分除了常规的单词和语法,更关键的是在考量一个人运用proper English的能力。其实即使有些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英语也是会有些微语病的,而这里考量的能力就是说话的严谨和干净。我认认真真的复习了8个月,到最后发现还是学习Official
Guide最有用,因为它最权威。把Official
Guide翻来倒去看了几遍几乎背下来之后,做模拟的时候发现自己总在770到790分(满分800),于是就去考试,真的考了770。然后几乎没怎么准备去考托福,考了297(满分300)。
在那8个月里,每一个平日的晚上和整个周末,我都在备考;一开始模拟只能考500多分,很沮丧;无数次心烦意乱想要放弃;时常问自己有没有必要这样折磨自己,平常工作业余时间学习,一点休息和娱乐都没有。但是每次我都坚持下来了。支撑我的只有一个信念:我不想在那个印第安纳的小镇上度过余生。
在美国小镇上的生活可以非常安逸。工程师的工资足够买house、买车、生小孩、养狗、每年出国度假……医疗和养老也不需要太操心,基本上就是一个典型的殷实的中产阶级的生活。但是那不是我要的生活。
在20英里外另一个小镇上有个大企业(Cummins,康明斯,生产柴油发动机),那里有两百多华人,基本都是在这家企业做事或者这家企业的供应商。那里的标配是男的做工程师,女的做会计,一个大房子,一个丰田或本田的Minivan加一个凯美瑞或者雅阁,再加两个孩子一条狗,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接过来帮忙照看……周末的时候去大城市shopping,大家聚一聚,打球吃饭。很稳定很安逸,以至于我能够清楚的看到自己十年二十年之后的样子。而这对于我来说太没劲了。
怎样才算有劲呢?我很想回国,但是看看自己,根本没有什么一技之长,回国也不值钱。我不想做工程,想要做管理,可是在美国转行几乎不大可能。左思右想,只有一条出路,就是读MBA。一个好学校的MBA可以成为我的踏板,某种意义上让我重新开始。研究了MBA申请,发现自己身上乏善可陈,所有只好憋足劲考个高分,算聊胜于无吧。最终GMAT分数在我申请成功里边占了多少因素我不确定,但是我的过去我改变不了,我也只好考个高分证明一下自己的意愿了。
英语学到这个时候(出国六年),基本上听说读写都没有什么大问题了。当然还是和话题相关,遇到我从来没有谈过的话题还是会吃力。我认为最好的语言学习方式是和小孩一样的方式:模仿。我们想想小孩是怎么学语言的:基本上完全就是模仿。一开始连意思都不明白完全模仿声音,到后来逐渐可以模仿单词甚至语句。小孩学习说话是不背单词也不记语法的。再想想我们说母语的时候是怎样说的?其实是脑子里有一个大概的意思,然后嘴巴自然组织合适的词汇去把那个意思表达出来。这个当中的过程是非常动态非常顺滑的。而我们成年之后学习语言的方式是把语言分割成一块一块,单词,短语,句式,语法等等等等。然后试图用搭积木的方式拼凑起来。但是语言里很多地方没有严密逻辑,更多的是约定俗成;很多时候语言追求的不是语法上的正确而是情感感受味道的传递。用搭积木的方式最容易说Chinglish,因为不知道如何搭,于是只好按照母语的方式翻译一下。
我从小生长在双语环境(父母之间说蒙语,和我说汉语),所以蒙语我能听懂一些。会说的不多,但是偶尔说的一两句都是地道的蒙语。原因:我从来没有接收过正规蒙文教育,所以学会的任何一个单词和句式,都是在日常生活中,真实的场景下学会的,那么我用的时候自然会在正确的场合用正确的方式用出来。事实上,因为我没有接受过蒙文教育,即使我想用不正确的方式用,我都做不到。有朋友在评论中问,自己已经习惯于查字典形成路径依赖怎么破,我的建议:把自己从人造的环境中剥离,回到天然的语言环境中去,看原文电视,听原文广播,读原文著作,和母语者交谈。想想看一个外语国家出生的婴儿的环境是什么样的,我们就要模仿那种环境。这种学习方式并不省力,也不快捷,事实上开始的时候多半更慢;对付考试这种方式尤其不好(我在中学的时候就很明显);但是只有这样才能学会地道的语言。
我看到过一种说法,说双语环境成长的小孩对语言的敏感度会高一些,说是因为脑细胞之间的关联会有所不同。我的理解就是这样的小孩可能从小就明白一个东西可能会有两种说法;所以长大了接触第三种说法的时候,也许相对就会比较适应。不过凡事有利就有弊,这样的小孩比较容易两种语言都没有单语小孩学得好。这也是公平的。
我的英语的第二次突飞猛进是在斯坦福读MBA的时候。去Stanford之前,我对于商务的接触基本限于电视上听到的和杂志上读到的。猛然之间进了学校,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一起学习即使用母语也没那么简单的课程,马上对英文的要求又提高了一个台阶。
1)听/说。课堂上的节奏很快,同学们一个比一个聪明(录取率一直都在十五分之一上下,同学里各种奇人怪才)。有很多课是要求课堂回答问题的表现的。首先在听到问题之后组织好语言,光是举手但是说话没有point肯定不行;然后动作还得快,否则老师早叫了别人了。关键除了上课还有大量的其它活动,听名人讲座,和老外mingle,与未来招聘公司social,等等等等……听着各式各样的口音,说着各种各样的话题。
2)读。每学期平均四门课,每门课每周都有1-2个case,就是10-20的A4纸,大段大段的描述一个公司一个市场一个情况,然后结合课上学习的内容去理解和分析。除此而外还有课本要看,基本平均每周需要看一百页以上。不但要读懂,还要快!谁也不想把两年花在读case上啊~
3)写。基本上每门课程都要写report,或者直接期末考试就是大paper。对写要求最高的一门课程叫Interpersonal Dynamics(人际动力学)。这门课是Stanford BSchool最有特色的课程的课程,没有之一。课程的形式是把大家12个人分成一组,老师给提供一些基本理论框架和指导,然后大量的时间都在T-Group中完成。这个当中全靠大家自己指引学习的方向。学习的方法就是互相提供反馈,表达感受。听上去很奇怪吧?真的是很奇怪,但是这样一门课彻底的改变了我很多对于人际关系的看法和做法。关键是这门课的家庭作业是每周写几千字的日记,分析总结自己一周来的所思所想。这里边谈的全都是自己深层次的感受认知,最细腻和敏感的那种,用中文写都吃力,也不知道自己用英文是怎么拽出来的。
厚着脸皮,硬着头皮两年就这样走过了。这个时候的英语的水平是,很多次被美国人以为是ABC。回头看一下,每次英语大幅度提高就是两个因素:1)现实需求,2)大量时间。从刚刚来美国需要活下去,到刚刚工作的不适应,到准备GMAT,到读MBA……而我回国后身边很多同事朋友信誓旦旦要学英语(前文提到过在外企中学英语的意义,其实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真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下来的,一只手可以数过来,连10%都没有。因为首先现实需求没有那么残酷,英语不好也能活;其次,时间没有花进去,所以多背了两个单词多看了两集美剧感觉根本没用。
所以对于所有想提高英语的同学,我给大家的建议是,在人云亦云的决定提高英语之前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你真的真的需要提高英语吗?你真的没有比学习英语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方式了吗?你真的想提高英语吗?你打算付出多少代价?你打算坚持多久?你打算在你其它事情都已经忙不过来的时候还在练英语吗?你打算在你坚持了好久似乎也没什么进步之后还坚持吗?
如果没有想清楚,就索性放弃吧。人生苦短,英语只是我们可以做的一万件事情当中的一件,不要再浪费时间了。我每次看到对学英语信誓旦旦,但是又没有投入,然后每次提到这个话题都充满负罪感的人都替他们惋惜;本来是件好事,结果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学英语这个念头,除了然他们难受,一点意义都没有。如果你是这样的状态,为什么不放弃呢?英语不好而成功的人太多了,为什么非要英语好?人最糟糕的状态,莫过于做着A看B。没有付出的决心,就索性不要思考这件事。
想清楚这几个问题,还是想学,那就一头扎进去,别犹豫。有人说,对于想跑步锻炼的人来说,当你穿上跑鞋的时候,你已经打败了90%的人。对于英语,当你每天晚上花一个小时学英语的时候,在这个赛道上,你已经领先90%的人。把时间花进去,学会享受这个过程,而不是成天想着结果,在不知不觉中,你的英语就会越来越好。直到有一天,在工作中,在生活中,你的英语给你带来了想不到的收获。
在我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的那天,著名脱口秀主持人Keynote Speaker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当我面对巨大的困难的时候,我就默默告诉自己,This is another fucking learning moment (又是一个特么学习的机会)!
(文章来自“知乎”)
一个账号试听米课所有老师课程
基础差,现在又有小孩,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学好英文
说了4年了,还没有完成。
坚持,提升英文水平,从今天开始
很励志,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帖子,请先或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才能学好英语的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