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稻城为什么要遵守梦见三人一起吃面条

      我想去稻城亚丁,已经很久了,但不知为什么,近来这种想法越来越强烈。去年与两位友人同去山东威海的路上,他俩谈及曾去川西处理一起山体滑坡事故,在那次事故中有四位上海退休教师不幸罹难,四位退休教师原计划是去稻城亚丁的。在谈及四位上海退休教师罹难时,他俩伤感地说道,这些退休教师去亚丁,是为了寻找一个美丽的世界,一个神幻的世界——最后的香格里拉——稻城亚丁三神山,在路途中不幸遭此劫难的。还说道,在罹难的地点,只见近处青山绿水环绕,远处雪山冰川雄峙,这种壮丽的景色,在东部地区绝不会看见,当想到他们为追求香格里拉,在这样一块犹如天国的土地上安息,我们的哀伤得到些许宽慰。友人讲述的是一个真实故事,深深地打动着我。我想,那几位一生为人师表的教师,也许生前在课堂上无数次为学生讲述“桃花源记”,使“世外桃源”的概念为无数学生所憧憬;也许他们生前也无数次讲到香格里拉,讲到雪山、冰川、峡谷、森林、草甸、湖泊,讲到通往香巴拉王国的“地之肚脐”的隐秘通道;也许他们理想中的财富就是美丽、宁静、明朗、安然、悠远、知足、和谐,他们追求着一个梦,类似“伊田园”;也许他们什么也没想,只是去参加一次普通的旅游。退休后的最大优越性在于有足够的时间去圆梦,去圆在职时难以实现的那些梦,这四位教师选择探索香巴拉王国,走进了隐秘的“地之肚脐”通道。我钦佩这几位教师,他们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生命,他们的死,似乎向世人昭示,在那遥远的西部,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亚丁有什么?为什么去亚丁?这些问题我难以回答,我的潜意识只是告诉我,必须去亚丁,但不是雨季。  上班族探索之旅的时间、空间是那样的狭窄,只能选择在一年三个长假期间内,且每次不得超过七天,春节在冬春之交,“五一”在春季,“十一”在秋季,各有千秋,说不上孰优孰劣。据说,稻城亚丁之旅的最佳季节是秋天,“十一”期间出行最佳。世间的事就是那样有趣,但凡好事,大多有共识,于是乎,成千上万的人涌去,川流不息,人满为患,看人?看景?还是看热闹?谁也搞不清,而涨价,满员,欺骗等厄运却尾随而来。无数次经验后,知道长假期间出行的规律应把握四字经,即“高、远、偏、穷”,就是海拔越高人越少,走的越远人越少,偏僻无名线路人越少,贫穷地区人越少。真要实行这四字经,还有点难,“五一”想去亚丁,旅行社的条件是必须满四人才可组团,我虽早早报名,临行前却只有三人,楞凑不够人数,打电话给一些色(摄)友,大多回说“去亚丁不是时候”,虽欣闻“五一”亚丁游客不多的信息,但无法组团也真够烦恼,直至最后时刻,靠一位春节期间同行的色友加盟,才勉强成行,也算老天有眼。  从成都去亚丁,带团的摄影老师,名叫何天亮,刚见面时,我们拿他名字开玩笑,问他那天才靓(亮)?他爽快地说,“今天就靓!”未见到他前,同行的小鱼先生,一位在美国工作的小伙,他告诉我,我们的带团老师大概四十岁左右,见到何老师时,他回说五十开外,吓人一跳,看上去怎么也不像这把年龄。他是一位出色的驾车者,爱好吉普,他也爱好游泳,爱好健身运动,为了摄影,四十岁左右辞去国营单位的工作,周游世界,看来,何老师的经历还真够丰富。出发前,他发给我们每人一张名片,上面赫然写着他的身份“自由探险摄影人”,一张穿着红色摄影背心,头戴棒球帽的照片置于名片右方,充满着活力。没看到他带摄影器材,我十分茫然,不禁怀疑他是否摄影老师,因为据我的经验,摄影器材就如战士的枪一样,那有摄影人出门不带“家伙”。问他为何不带摄影器材,他只淡淡的答道,去亚丁已有12次了,该看的都看到了,这次纯粹带团,不需要带摄影器材。我心中仍不免疑惑地暗思,难道这就是一位自由人、探险者、不带摄影器材的摄影人?但又想,美是吸引人的,也许观赏太多的美将引起视觉疲劳,享受亚丁之美的最高境界,可能就应该不带任何摄影器材,坐在那里细细品赏。一路上,何老师不断地向我们介绍有关亚丁三神山美景的点点滴滴,我努力的想象着,在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高原奔驰,使人容易产生遐想。  快到亚丁前,我们穿过日瓦乡,现在叫香格里拉乡,还加了一个前缀“最后的”,以示正宗,现在日瓦乡更名为“最后的香格里拉”,难怪同行的北京妹在地图上怎么也找不到“日瓦乡”。“香格里拉”这个词现在吃香得很,云南省将迪庆州的中甸改名“香格里拉县”后,四川省无奈,只能将日瓦乡更名为“香格里拉乡”了。应该感谢?消失的地平线?的作者詹姆斯?希尔顿,是他创造了“世外桃源”的英文词汇“香格里拉”,当然它是由中文“香巴拉”一词演绎而成。还应该感谢香港——新加坡企业家郭氏家族,是他们买断了“香格里拉”一词作为酒店商号,使“香格里拉”成为当代高档享受的符号。在川西一带,“最后的香格里拉”泛指稻城亚丁,去稻城亚丁就是去最后的香格里拉,这是我上路后我逐渐明白的。  将亚丁介绍给世界的,许多文章都会提及两个人,一个是美国人约瑟夫?洛克,他是美国夏威夷大学的植物学教授,应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约稿来中国,在中国西部一呆就是三十年,1928年,约瑟夫?洛克曾来过贡嘎岭,他惊叹三座雪山的神奇,并竭力向世人推崇这个“上帝留存的花园”。约瑟夫?洛克之后,尘封的亚丁,被国人吕玲珑先生又一次捧出,他是一位摄影家,在亚丁呆了四年,拍摄了一本名为“在那遥远的地方——稻城”的影集,于1996年出版后,使稻城亚丁的名字一次次地出现在媒体上,因为他将亚丁的美景,一种内涵深藏的精彩昭之于世,使全世界为之动容。是的,约瑟夫?洛克当年曾经拍摄了大量关于川藏滇的照片,但由于摄影器材的限制及其对中国文化视角的差别,他难以将亚丁的文化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与准确,而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国人吕玲珑先生有能力做到了。据说,过去稻城亚丁的游客大多是“老外”,显然他们是受“消失的地平线”的作者詹姆斯?希尔顿的影响,到这里探寻“香格里拉”的。近年来,国人陆续多起来了,处于紧张都市生活的人们,开始来这里寻找“世外桃源”,享受那分清闲与安静。        亚丁是一个小村落,在稻城香格里拉乡境内。亚丁村位于贡嘎山,附近有三座雪山,成品字状排列,北有仙乃日,佛名“观世音菩萨”,海拔6032米;南有央迈勇,佛名“文殊菩萨”,海拔5958米;东有夏诺多吉,佛名“金刚手菩萨”,海拔也是5958米,三座雪山佛名合称三怙主雪山,在世界佛教二十四圣中排名第十一,“属众生供奉朝觐积德之圣地”。三座雪山积雪终年不化,冰川笼罩山头,烟云缭绕,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有三座神山的护佑,亚丁人一向自在。到了亚丁,站在三神山前,若问有何感觉的话,你回答的第一句话肯定是“气短”,毕竟是站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平原来的人怎能不英雄气短呢。  当我们抵达亚丁的冲古寺,抬头看仙乃日时,已是下午五点时分。我们没有骑马,而是选择徒步登山,找了四名当地的初中生,他们是利用长假期间来打工挣点钱的学生,帮我们背摄影器材和食品,领头的叫扎西,小个子,一个灵气十足的小伙,那个长得干瘦象秀才似的初二学生叫泽仁,写得一手好字,另外两个一脸老实巴交样子的初三学生,一个叫昂汪,一个叫达瓦,都是吃苦耐劳干活的好手。阳光下,我们缓慢的走着,在通往冲古寺与央迈勇营地的山路上,藏民们人手一马,载着游客疾驶而过,飞扬的尘土弥漫在纯净的山间、树林,尘土中夹带着马匹的臊味,偶尔,也可看见在流淌溪水边饮水的马匹。在弥漫的尘土中,依稀可见藏民额头流淌的汗水,辛劳的脸庞中流露出一种愉悦,虽说这些藏民土生土张,但在海拔4千米以上的高原上奔波,也实在辛苦,当想到“一年能有几个黄金周”时,“乐”便在其中。我们这些少数徒步登山的人,犹如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穿行,我一手拿着相机,一手捂着鼻子,边走边抬头欣赏周边的高原风光,景色实在太迷人了,伴随着美景,川流不息的马队在眼前晃动,喧闹的马蹄声与吆喝声在耳边回响,鼻腔内充斥着含有尘土、稍带着马匹臊味的污浊空气,“香格里拉”的韵味在这种喧闹、杂音、污浊中衰退变味。我不能抱怨任何人,不能怨游客的蜂拥而至破坏了山间的宁静,不能怨当地的藏民为挣钱而导致山间空气的污染,也不能怨管理机构管理不善,当然,也不能怨自己为什么非赶个黄金周来这里。当什么都不能怨的时候,却想到了一个课题,这就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利与弊,这是一个棘手的课题。许多人说,开发西部,让西部人富起来的策略应该是发展“生态旅游”,是发展现代化与保护生态环境矛盾的主要办法之一,也许,这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听昂汪说,他听说这里的管委会要将这条尘土飞扬的山道改造为水泥道,然后用电瓶车接送游客,这样马匹不用了,飞扬的尘土没有了,汽车废气污染也没有了,既能满足游客的旅游需要,又能保护生态环境,听起来这是一个不错的计划。但仔细一想,当步行的山道变成跟城市一样的水泥地,穿梭而过的不是马匹,而是与城市公园中一样平稳的电瓶车时,似乎不是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横断山脉时,那种感觉肯定是怪怪的,那是巍峨壮丽的亚丁三神山地区吗?游客会这样想,那还能吸引游客来吗?看起来,任何一种方案都有利弊呵。不过有两种做法肯定不行,一是将山水封起来,不让游客进入,另一种是花钱大作广告,让游客蜂拥而至,人满为患。世界上有一条真理,就是人到哪里,垃圾就会在那里出现。发展“生态旅游”的最大敌人就是垃圾、垃圾、垃圾,谁能解决垃圾,谁就能取得成功,九寨沟采用限制进入景区游客数量的做法也许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可行的办法。  站在冲古寺一侧的坡上,支上相机,将镜头对准对面的仙乃日与夏诺多吉的雪峰,细细的欣赏起两座神山,央迈勇在南端,有山麓遮挡住,没法看到,这已是下午六七点时分了,太阳西斜,一抹阳光淡淡地映在仙乃日雪峰的侧面。仙乃日雪山的样子酷象端坐着的菩萨,一侧突兀的是一座小小金字塔般的峰宇,犹如佛手似的。当游客渐渐离去,马队的栅栏内只剩下寥寥无几的马匹时,山间又恢复了它固有的宁静,耳边一下子清净了许多。拍摄夏诺多吉雪山须用长焦镜,在云雾缭绕的雪峰中,隐约见到它金字塔般的天际轮廓线,锐利的三角刃脊,直指苍穹。夏诺多吉雪山顶上有一片冰川,由于刨蚀和掘蚀作用而形成的硕大冰斗,形似展翅的大鹏,只见起伏的冰斗一会儿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一会儿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褶皱部分被阳光切割得阴阳分明,我不由得感叹,难怪古人将夏诺多吉雪山称为“文殊菩萨”,原来,精深的底蕴藏在它的骨子里。  冲古寺的夜晚是那样的宁静。为了第二天清晨拍摄日出,何老师乘着朦胧夜色,带我们去冲古寺踩点。冲古寺就在仙乃日雪山的脚下,寺中有两位喇嘛,见有人来,一位慈眉善眼的喇嘛迎上前来,十分客气的招呼着,何老师向他致意,请求明早黎明时分,请他打开山门,让我们进院摄影,并表达了一通感谢之类的话,喇嘛一口允诺。乘他们谈话,我环顾起四周来,寺院内还能闻得香炉内残留的淡淡香火味,抬头望天,暗蓝的天空中点缀着点点星星,仙乃日白色的雪峰在微亮的天空下发出淡淡的白光,寺庙翘起的角铃,被晚风吹动的铃锤轻轻地拍打着,发出低微的“噹噹”响声。站在寺院的高台上,能眺望山脚,一座座玛尼堆围绕着山麓,彩色的经幡悬挂在树梢上,远处树林里偶尔传来了几声鸟叫。悠闲、宁静、和谐、安详的感觉一拥而上,难道,这就是“香格里拉”的韵味,是嘛?我感受到了,这就是“香格里拉”!当我们打着手电快回到营地的时候,迎面吹来了一阵风,“好香呵!”大伙儿不约而同的喊出,险些把我们醉倒。  黎明时分,本来就十分壮观,出了名的亚丁日出,是“香格里拉”的重要组成元素,不可不看。何老师在去亚丁的路上曾反复说道,看亚丁日出,可遇而不可求,要看运气。由于少有色(摄)友五一期间愿同去稻城亚丁,妻子疑惑不断,出行前常盘问出行期间的天气趋势,被她问急了,我便恨恨地说道“人算不如天算”。确实,天算胜过人算,天算不就是运气嘛。去亚丁的路上,心里暗暗担心的就是天气不好,当望着月明星稀的夜色,胜算在握,心情一下子放松了许多,当夜,睡了个好觉。次日,晨曦中,我扛着三角架及摄影器材向冲古寺走去,当我一切准备就绪,将镜头对准仙乃日雪山时,日出时分将到,抬头眺望,仙乃日雪峰顶上飘逸着白烟,在蓝天下格外醒目,倏然,白烟变成了红色,被晨风拉扯成长长的片条,飘浮空中。俄顷,雪峰尖顶即被染成了红色,白色的山体慢慢地被染成红色,面积越来越大,颜色也越变越红,山头的烟云更多了,在阳光映射下,雪峰犹如煮沸的锅盖,雾气腾腾的。太阳喷薄而出,山体由红色变成了金色,当阳光笼罩住整座雪山时,只见山体褶皱处阴阳分明,阳面透出晶莹般的橙色,积雪与山体斑斓交错,无阳光的阴面部分,与阳面形成强烈的反差,将阳面衬托得无比夺目。真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说得太好了,我不由得这样想。  央迈勇和夏诺多吉之间有一片广袤的草甸,小溪流水潺潺而过,高原杜鹃镶嵌在逶迤的山涧中,面对央迈勇,夏诺多吉就在你的左边。我们气喘吁吁地来到这片开阔草甸时,已是下午四点时分,离开尘土飞扬的山道,下到草甸溪水边,望着清澈溪水中的央迈勇倒影,精神顿时振奋,抬头远眺,央迈勇山体酷似一把锐利的短剑,皑皑白雪,将它裹得寒光四射,剑锋直指云天,将央迈勇雪山称为“金刚手菩萨”,大概是因为这把短剑酷似金刚手菩萨手中除邪恶的利器所致吧,我自作聪敏地想着。高原天气变化无穷,云层与阳光不断地交替着,当云层密布,太阳躲藏起来,顿时阴风飕飕,冻得人直打哆嗦,当西斜的夕阳从云层中露出脸蛋,将阳光有气无力的洒在山顶、坡上,这时的气温又些许回升。据背包的学生说,黄昏,在我们站立的角度只能看到背光的央迈勇。而被我们冷落一边的夏诺多吉,峰顶上巨大的冰斗,在阳光折射下,美轮美奂,吸人眼球,我们迅速将镜头对准夏诺多吉。远处罗汉峰坡地,一缕阳光照耀着,山石、疏林被拉出长长的条影,整个山坡被阳光勾画得阴阳分明。我们在旷野里苦等着夕阳最后的辉煌出现,功夫不负有心人,倏然间,一束阳光惊现于夏诺多吉的山体上,投影出一个大大的“人”字,“老天有眼呵!”“老天识人心呵!”只听得山谷中响起一片欢呼声,随之听得“咯嚓”、“咯嚓”的响声一片,犹如美妙旋律般,只见一个个摄影人眼睛直愣愣地盯着目镜,忘我地享受着摄影带来的愉悦。  央迈勇营地安置在海拔4200米高原上,十几个帐篷组成,每个帐篷住二十个人,男女不论。是夜,亚丁刮起了大风。我和小鱼为摄影器材充电,睡得较晚,回到帐篷,只见与我们住同一帐篷的是一批驴(旅)友,已和衣入睡,想必白天鞍马顿劳,累了。狂风将帆布门帘吹起,旗帜似的在风中狂舞,我不禁打了一个寒颤,“冷呵”,下意识的感到,必须找块石头,压住帆布门帘,才能抵御寒冷。我和小鱼打着手电,在狂风中四处找石块,太大的,搬不动,太小的,又不管用,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块合适的石块,搬到帐篷边,将帆布门帘压住,扣上门帘,才算松了口气。在海拔4200米的高原上,在劲吹的风声中入睡,生平还是第一次,心想,还是何老师口头那句老话说得对,“可遇而不可求”呵。头朝外,顶着帐篷躺着,头有点冷,无奈之下,便带上帽子,对小鱼苦笑地说了句,“真是花钱买罪受”,小鱼并不作答,只是“嘿嘿”一笑。我睡不着觉,便独自忖度,不知亚丁一年四季会遇到多少个倒霉的坏天气?这里的藏民碰到坏天气时心情会好吗?看来,“香格里拉”景色虽美,但自然条件并不优越,甚至属恶劣之类,它至少有两大缺点,一是海拔太高,二是天气变化无常,可能还有第三个缺点,就是接待旅游的基础设施太差。但又转念一想,如果海拔与上海一样,我会来吗?如果气候不是变化无常,称得上“气象万千”吗?这样我会来摄影吗?如果今晚不是住帐篷,而是住宾馆,我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左思右忖,我在朦朦胧胧中感到,也许这就是“香格里拉”!它有东西让你喜欢,却又让烦恼不时来缠你,这才是完整的香格里拉,有喜也有忧的香格里拉呵,在迷迷糊糊中睡到清晨。  四个为我们背包的藏族学生晚上没下山,也住在营地,据说,藏族老板娘不收他们住宿费。同我们一起吃完晚饭后,留宿在山上的藏民聚集在吃饭的帐篷内唱卡拉OK,这四个学生也参加了,只听得伴奏乐声一响,藏民门放开嗓门尽情歌唱,唱的当然是藏族歌曲,每个人都唱得那么投入,歌声带走了一天的疲劳,留下的只是幸福。我们在一旁看热闹,昏暗的灯光下,我注意到为我们背包的那四张学生脸,个个那样的开心。我肚里明白,四个学生不是在为旅游者背包,而是给摄影人背器材,虽说不上沉重,但对他们的耐心度是一种考验,摄影人在拍摄时的磨蹭,停顿频率,常人难以忍受。我想起了一件事,前些年,我与几位色(摄)友去安徽泾县拍摄民居,我在泾县的友人想陪我们,但我怕他受不了那种烦,直劝他不必陪伴,但他却说,“我什么人都陪过,怕什么烦?”无奈之下,只能让他同行,等到我们临分手之前,他握住我地手苦笑着说,“下次打死我,也不陪你们这些摄影的,实在太磨蹭死人了!”我也笑着作答,“你要想不烦,最好的办法是,你也拿起照相机。”他笑答,“以后试试看。”清晨,四点多钟,我们一行来到昨晚曾经待过的草甸拍摄央迈勇日出,没有打搅那四个背包的学生,直到吃过早饭后,准备下山,才叫他们背上行李出发,出发前,我们在营地拍摄了一张合影留念。一路上,扎西一个劲地称小鱼为“大哥”,小鱼也很喜欢这个机灵的小鬼,时不时将自己的相机交给扎西拍摄,扎西很快就掌握了数码拍摄的基本要求,于是专盯着漂亮女孩子拍摄,居然拍得不错。一路上,四个学生与我们说说笑笑,混的很熟,从他们的谈话中,知道了他们的一些家事。扎西、达瓦、昂汪三人今年初三即将毕业,只有泽仁一人初二,要到明年才毕业,当问到毕业后有什么打算,昂汪说,如果要上高中,就必须到七十多公里外的稻城县城读书,或者去成都读重点高中,那不像读初中,不需要学费及书杂费,读高中需要一大笔钱,可是我还有两个妹妹,我必须去工作。当问起他的父母,昂汪说他父母都在种田,又问他父亲干嘛不来牵马搞旅游,他说买马需要筹划一笔钱,看来,昂汪出于无奈,毕业后去打工的可能性较大,达瓦的情况与昂汪差不多。我想,可能无须问得太多,亚丁孩子的情况大致不会差得太多。那么,这些孩子毕业后能干些什么呢?走父辈的路,牵马搞旅游挣钱,这是一条路,回家种地,这是第二条路,外出进城打工,这是第三条路,也许还有其他路。我问这些学生,你们认为自己拥有的最大致富资源是什么?“三座神山”,他们不假思索地答道,看来他们很明白自己手中拥有的财富,既然如此,这些孩子进城打工全无必要。将这些十六七岁的初中毕业生留在当地派什么用处?是一个课题。指望这些孩子在这里搞现代化?这不现实。城里人羡慕山里人的悠闲生活,一心想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山里人觉得城里人富有,一心想进城打工挣钱,世界上的事情就是如此,城里人想到山里玩,山里人想到城里挣钱。城里人羡慕山里人的自然生态环境,他们就把城市也搞成跟山里人一样的生态环境,不是吗?全国各个城市大搞种树,铺草坪,疏通河道,绿地建设是政绩,口号是“让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新鲜”,号称“绿色GDP”。而山里人眼红城里人的富有,他们则在自己家乡挖掘旅游资源,大作广告,想出各种明堂,招呼城里人来买门票,财路广开。亚丁之行,使我还想到了一个题目,那就是“什么是香格里拉”?有人说它是“理想国”,如若只有雪山、草甸、溪水、冰川等,人们却没钱的话,生活难以为继,这不是“理想国”。如若只有钱财,而没有好山、好水、好空气的话,人们因生活质量低下而折寿,这也不是“理想国”。“香格里拉”应该是一种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香格里拉”也应该是一种良好的社会风范,是一种富有、休闲、安逸、和谐、祥和的社会环境,“香格里拉”还应该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能包容各种文化精粹,兼容各种文明的和谐文化。我想,“香格里拉”应该不仅分布在川藏滇等地,在更大地域内都可以追踪到它的影子。也许,我们不应仅仅去追求“香格里拉”这个名分,而应注重它的实质内涵。  当我离开亚丁的时候,只说了一句话,“亚丁三神山真神”,确实,它神得让我遐想无限。                        
楼主发言:1次 发图: | 更多
  很美的地方,10月上旬刚去过。牛奶海没去吗?那草甸是洛絨牛场。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闺蜜男友三人一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