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川剧院近期演出院

您的位置: >> 正文
重庆川剧院院长沈铁梅:把戏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
重庆商报讯 一个剧种或剧团,上游缺少生源,下游缺少观众,如何能办得下去?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建议,要把戏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
沈铁梅介绍,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7月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其中提出: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戏曲艺术的振兴和发展,既离不开行内人的承传,也离不开观众的‘承传’,不仅需要好的表演者,更需要培养大量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沈铁梅表示,戏曲的传承和发展也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不应仅是戏曲圈和文化部门的责任,而应该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沈铁梅建议,各地要结合各地剧种的实际情况,把优秀的地方戏曲文化艺术纳入各地大、中、小学课程体系,开设戏曲鉴赏课、选修课。
特派记者 罗永攀 李析力 北京报道
[] [] []
[责任编辑: 邓红娅]
新华网重庆频道编辑部 电话:023-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重庆精彩
“重庆正事儿”,戳一戳就知道重庆的大事儿!(Disco2000)
第三方登录:当前位置:&&&重庆市川剧院
扫描获得旅游地图
您查询的地方暂无街景
您可以尝试移动右侧地图雷达查看周边位置街景地图
重庆市川剧院
地址:【报告地址电话错误】
查看大地图:
酒店机票预订:
常用目的地地铁线路:更多
门牌号码查询
热门城市酒店预订:
最新热门电影
重庆市川剧院简介
重庆市川剧院简介信息目前还不完善,请协助我们完善重庆市川剧院简介信息。
热门推荐:
亲,说点啥子嘛
我来点评重庆市川剧院
总体评分:
有话要说:
(请勿重复提交)
重庆热门商家:
特色地图大全
中国古代地图
热门景点地图
四川九寨地图重庆市川剧院--《四川戏剧》1990年03期
重庆市川剧院
【摘要】:正 重庆市川剧院的前身是建于一九五一年的重庆市实验川剧院。一九五六年原重庆胜利川剧院部分人员并入,改名为重庆市川剧院。一九五九年原四川省川剧院一团并入重庆市川剧院。八○年恢复建制,现下设三个演出团和一个青年集训队。拥有一批知名度较高、艺术造诣深厚的老表演艺术家、剧作家、音乐,以及舞台美水工作者。建院卅余年来,剧院以多种形式招收培养了五批学员,如今已成为我院艺术工作的骨干。多年来,剧院遵循“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积极从事传统剧目的发掘、整理和古代题材新剧目的改编、创作工作,积累了大批保留剧
【作者单位】:
【关键词】:
【正文快照】:
重庆市川剧院的前身是建F一九五一年的重庆市实验川制院。一九五_乙年原熏庆胜利川剧院部分人员并入.嫂名为最庆市川剧院 一九五九年原四川省川剧院一I毋并八霞废市川剧院;八0年恢复建制.现下醴三个演出团和一个爵年集_川队。拥有一批知名度较高.艺水造诣深厚的老雀演艺术家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文艺争鸣;2011年12期
卢刚;;[J];大众电影;2011年15期
;[J];西部广播电视;2011年09期
周凌云;王因权;;[J];民族大家庭;2011年03期
;[J];四川戏剧;2011年04期
龙顺;;[J];文化月刊;2011年08期
闫伟;;[J];中国电视(纪录);2009年11期
本刊记者;;[J];中国电影市场;2011年04期
;[J];曲艺;2011年09期
本刊记者;;[J];中国戏剧;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平;;[A];新时期戏剧创作研究文集[C];2009年
;[A];全国中小学生影视教育工作座谈会交流材料汇编[C];1999年
徐彦波;潘容芳;;[A];《重庆通史》首发座谈会评论集[C];2003年
李宗放;;[A];民族学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民族学学会第六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吕天璐;[N];中国文化报;2005年
卢毅然;[N];中国文化报;2008年
隗瑞艳;[N];中国文化报;2006年
宏伟;[N];中国文化报;2006年
黄小驹;[N];中国文化报;2008年
李妍;[N];中国电影报;2006年
馨锐;[N];中国电影报;2007年
崔成泉;[N];中国文化报;2007年
孙华迪;[N];中国电影报;2008年
干德明;[N];中国文化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畅;[D];西南大学;2008年
阎芳;[D];西南大学;2008年
吴飞;[D];西南大学;2008年
王晓倩;[D];西南大学;2007年
冉进;[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张娟;[D];西南大学;2008年
王春云;[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重庆川剧院整体搬迁 细数剧院前世今生(组图)_影音娱乐_新浪网
重庆川剧院整体搬迁 细数剧院前世今生(组图)
重庆市川剧院早期演出场所重庆剧场
贺龙接见重庆市川剧院演员
老戏迷在金汤街川剧院楼前 重庆晨报记者 高科 摄
  重庆晨报记者 李平 实习生 唐成畅
  重庆晨报讯 位于渝中区七星岗金汤街76号的重庆市川剧院,在唱念做打了60年后,将于21日基本整体搬迁到位于北部新区金开大道和金山大道交会转盘处东北隅的气势恢宏、设备先进的重庆川剧艺术中心。
  从1951年建院起,重庆川剧在金汤街76号经历时代风雨的洗礼,发展出了川剧四大流派中的渝派唱腔,走出了张德成、魏香庭、薛艳秋、吴晓雷、沈铁梅等名家名角,打磨出《赵氏孤儿》、《荆钗记》、《金子》等代表剧目。60年的川戏一路唱来,金汤街67号的川剧院,已经成为重庆文化一张响当当的名片,更成为众多老百姓、川戏迷心中的文化高地。
  日前,当重庆晨报记者来到金汤街市川剧院时,昔日热闹繁华的剧院大楼已经略显冷清,好几层楼的办公室都已空空荡荡,楼道还可见一些打包好的道具。
  川剧院副院长黄猛告诉记者:“目前,20多人的舞美队已于3月底过去办公,40多人的乐队也早已做好出发前的集结,乐器、服装、大衣箱、二衣箱等重要道具打包好了,正在陆续运过去。金汤街76号的负一楼、负二楼基本清空,现在作为行政办公区域的三、四楼也开始逐渐打包,我们的第一个时间节点是在今年4月21日,到那一天,一定要基本实现重庆川剧历史上的北移行动。”
  这一次,是真的要走了。
  如今,川剧院乔迁新址,在投资一个多亿建成的川剧艺术中心,沈铁梅等川剧院的一帮中青年骨干还有一批极具潜力的川剧娃娃们正准备大展宏图,把重庆川剧推向世界,也没有忘记保留金汤街的小剧场,每周坚持为喜爱川剧的老重庆人,老川戏迷们演出。让川戏迷们在茶余饭后,可以听听川戏那清越雄浑的声腔,看看川戏那变幻莫测的变脸。
  重庆市川剧院在金汤街的60年有怎样的故事?本报记者近日多次深入市川剧院采访,让那些以伴随着川戏成长的各色人等,告诉大家一个不一样的川剧院,探寻它的前世今生。
  川剧,是中国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
  贺龙出面协调,川剧院落户金汤街
  讲述人:王德元&8岁入行学川戏。今年72岁。
  如今的老川剧院看上去有些老旧,但60年前,这里却是渝中区仅次于解放碑的繁华之地。1947年就进入重庆市川剧院前身的王德元告诉记者,当年川剧院能落户金汤街,多亏了贺龙贺老总。
  72岁的王德元聊起川剧院,有说不完的感慨。1947年,身处旧社会的他家境不好,在亲戚朋友的介绍下,刚满8岁,就成了“又新科班”的学生:“我是旧社会又新科班最后一批学员,同时也是新中国又新科班最早的一批学员。”年过古稀的王德云还能够清楚的讲述川剧院的历史沿革。他告诉记者,重庆市川剧院的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重庆实验川剧院,1955年重庆胜利川剧院并入,后组建为重庆市川剧院,1958年四川省川剧院一团并入,便组成了现在的重庆市川剧院。而王老提到的又新科班,也就是重庆川剧院最早的班底。
  王德云一直记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川剧的关心和帮助。比如邓小平曾经深情地说,不看川剧,就不懂得当地人民的感情。陈毅也说,不看川剧不懂历史。周恩来还曾提出,戏曲界要向川剧学习。他说,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贺老总曾经还是重庆川剧院的名誉院务委员:“当时剧院是文化部重点培养和关照的院团,我记得特别清楚,为了剧院的选址问题,贺老总全程过问,让我们自己去选,看起了哪里就告诉他,不管是多么金贵的地皮,都由他来协调解决。从解放碑八一路那边一路寻过来,我们看了很多地方,最后把金汤街边上‘至圣宫’这块非常安静的地看上了。可当时至圣宫那里有一家‘西南黑色金属设计院’,怎么办呢?贺老总亲自出面,协调设计院搬走,给川剧院让路。那还是1953年的时候,在贺老总的关照下,重庆川剧院正式入住金汤街。当时我们剧院的排练厅和宿舍就建在这里,演出阵地则是五一路的又新剧场,后来改名重庆剧场。”
  王德云最难忘的,就是他两次为周总理和贺老总演戏:“1953年,我才13岁,当时去北京演出,周总理、贺龙等好多领导人都来了,他们都坐在台下。我特别激动,虽然只是演了一个龙套角色,但仿佛自己就是主角一样,有说不出的幸福感。”“1958年,我19岁,周总理和贺老总来重庆,我们又给他们演了一出《葫芦传》,记忆太深刻了,我演的是一个英雄周运,在台上我看到周总理、贺老总都在为我们的表演使劲鼓掌呢!”
  自从开始学川剧,就再也没饿过肚子
  讲述人:罗吉龙&66岁,12岁入行,一级演员。
  记者在金汤街小剧场找到罗吉龙时,头戴鸭舌帽的他正和一众演员排练新编《灰阑记》。休息间隙,罗吉龙给记者讲起自己学川戏的原因,居然是为了吃饱饭。
  罗吉龙6岁时,亲生父亲在江上修船时淹死了,而继父的收入不多,要养活一家六口人非常的难:“我是家里的老大,下面有弟弟、有妹妹,因此,我有责任去分担父母肩上的担子,而当时学川剧是包吃包住的。于是,1958年,12岁的时候,我就进入了四川省川剧院一团,1959年便进入了重庆川剧院二团,也就是现在的金汤街这个地方。当时这里是个大院子,有六栋砖瓦房子,相当气派,是上半城仅次于解放碑的繁华之地。我就在川剧院附设戏曲训练班接受培训,最初学习的行当是生角,后来改成了丑角。”
  罗吉龙说:“选择川剧行当,来到金汤街后,我就再也没有饿过肚子了,还是学员的时候,每个月剧院都会发给我们一元钱做零花,真是太多的钱了。记得当时金汤街一带的花生面包好大一个,才要9分钱,桃片5分一大盒,买回来吃很久都吃不完,遇到回家就给弟弟、妹妹们带一个,他们要高兴好几天!现在我想起来都流口水呢!”
  重庆川戏风格多样 曾有三大王今有沈铁梅
  重庆川剧在整个川剧中占何地位?重庆川剧60年有哪些代表人物?这个问题对于川剧艺术国家级传承人夏庭光来说,就跟自己的手有几根手指一样不需要回想,张口就来。
  已经78岁高龄的夏庭光说,川剧以各种声腔流行地区和艺人师承关系的不同,它是以“四条河道”为中心形成四种各具特色的流派:一是“资阳河”,主要在自贡及内江地区各县市,以高腔为主;&二是“川北河派”,&主要在南充及绵阳的部分地区,以唱弹戏为主,受秦腔影响较多;三是“上坝”,&主要在以成都为中心的温江地区各县,以胡琴为主,形成独特的“坝调”。而重庆则属于“下川东”派,&主要在以重庆为中心的川东一带,&特点是戏路杂,声腔多样化,&受徽剧、汉剧影响较多。
  说到重庆川剧的特色、风格,夏老先生说:“由于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一直以来重庆水陆空交通都发达,是一个万商云集的大城市。所以,除了往来的商人多,其他三个流派的艺人也经常来到重庆搭台唱戏,他们往往是人走了,其表演特色和剧目则留了下来,久而久之,下川东派的风格就开始更加的多样起来。应该说以重庆为中心的下川东派,算得上川剧四大流派中最为丰富的了。”
  至于重庆川剧在各个时代的代表人物,夏庭光表示,早前的有须生大师张德成,以及川剧界的“三大王”魏香庭、曹俊臣、彭天喜和有四川梅兰芳之称的薛艳秋、吴派唱腔创始人吴晓雷等等。解放后重庆川剧的代表人物,夏庭光算早期的代表。如今,除了当然的代表人物、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还有梅花奖得主马文锦和黄荣华。
  《金子》横空出世,一鸣惊人
  讲述人:赵勇&《金子》中仇虎扮演者。
  在经历了早期的热闹与辉煌后,市川剧院在改革开放后一度陷入尴尬:虽然依然有剧目在全国获奖,但是观众对川剧的兴趣和关注日益消退,市场环境不容乐观。在此时,川戏世家出身的沈铁梅凭借自己扎实过硬的艺术功底和敢想敢干的改革思想,带领着川剧院当时的一帮新人老人,用一出《金子》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金子》获奖众多,撑起这块金字招牌的,除了沈铁梅,还有剧中男主角仇虎的扮演者赵勇。已经成为川剧院中年艺术家代表人物之一的赵勇告诉记者,他踏上金汤街这片土地已经有近30年的时间了:“我在这里不但流过汗,而且还流过血、流过泪,是金汤街锻造出了我今天的一身技艺。”
  《金子》选角之初,一脸斯文的赵勇并不被剧组接受,毕竟仇虎戏份太重,一角儿失败则会导致满盘皆输,赵勇坦言:“为了不让剧院失望,每次排练结束,主动留下来加练的肯定是我,要是练得手指骨折了,包扎一下继续,练得臂膀脱臼了,擦点药酒又继续。我练仇虎的架势,找走路的感觉,真的差点走火入魔了,后来我满脑子装的都是仇虎。练得筋疲力竭了,还不罢休,不管是回家去,还是上班来,只要一踏上金汤街,我就开始做动作了。认识的我就罢了,要是遇到陌生人,他们准会以为碰到了个神经病。”
  就是在赵虎这样一群“神经病”的努力下,《金子》横空出世,一鸣惊人,在连连获得国家大奖的同时,还成功打入国外市场,为重庆川剧的市场化找到一条成功的道路。
  记者在采访赵虎时,他也正在小剧场排练《灰阑记》,他说,这出名剧应该是我们在金汤街排练的最后一出戏了,“所以大家都排得特别用心,连清明节都没有休息,希望这出有些纪念味道的作品能给金汤街、重庆川剧再增添一抹辉煌。”
  每周六都来看戏 金汤街有我固定座位
  讲述人:岳振斌&58岁,听川戏50余年。
  记者在金汤街采访时还碰见了一个老戏迷。今年58岁的 岳振斌听了50来年的戏,川剧院的上上下下他都认识,一草一木都很熟悉。听说川剧院要搬出金汤街,岳振斌很是伤心,岳振斌告诉记者,每周来金汤街看一出川剧,已经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金汤街的小剧场,有他看川戏的固定位置。
  岳振斌回忆道,父母都非常喜欢看川剧,年幼的他也常常随父母一同观看。“说实话当时我对川剧还真没什么感觉,毕竟只有5、6岁,根本听不懂他们在唱些什么,看着看着就睡着了,常常都是被爸爸背回家的。”可是听的次数越多越觉得川剧锣鼓的声音是那么特别那么美妙,到后来一听到锣鼓声就觉得兴奋、亲切。自从爱上锣鼓他看戏时就在没打过瞌睡了,常常都是笑呵呵的看完整场演出。那时的川剧一般都是一个系列,一天演一本,要连演好多天,和父母一起看川剧是他儿时最快乐的时光。
  长大后,喜欢上川剧的岳振斌成了金汤街的常客,只要有空,即使这里没有演出,他依旧会跑过来瞧一瞧、看一看,哪怕听一听排练时的锣鼓声,也会得到莫大的心理安慰。岳振斌说,“我认识川剧院的每一位演员,金汤街的每一个老街坊都认识我。”几十年来,岳振斌每周六都会到金汤街来看戏,不论刮风下雨从未间断,而他每一次坐的位置也总是固定的。
  如今眼看川剧院要搬离金汤街了,岳振斌很舍不得,“不论川剧院搬去哪里,只要有演出,我都会去捧场。”
> 相关报道:
& 播放大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庆川剧院怎么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