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知新岁御楼后,从此不名长。打一动物防御排行自然传奇 谢谢

集部·全唐诗(中)·卷四百一十七
卷四百一十七
&& 卷417_1
【酬乐天喜邻郡(此后并越州酬和并各次用本韵)】元稹
蹇驴瘦马尘中伴,紫绶朱衣梦里身。符竹偶因成对岸,
文章虚被配为邻。湖翻白浪常看雪,火照红妆不待春。
老大那能更争竞,任君投募醉乡人。
&& 卷417_2
【再酬复言和前篇】元稹
经过二郡逢贤牧,聚集诸郎宴老身。清夜漫劳红烛会,
白头非是翠娥邻。曾携酒伴无端宿,自入朝行便别春。
潦倒微之从不占,未知公议道何人。
&& 卷417_3
【赠乐天】元稹
莫言邻境易经过,彼此分符欲奈何。垂老相逢渐难别,白头期限各无多。
&& 卷417_4
【重赠(乐人商玲珑能歌,歌予数十诗)】元稹
休遣玲珑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词。明朝又向江头别,月落潮平是去时。
&& 卷417_5
【别后西陵晚眺】元稹
晚日未抛诗笔砚,夕阳空望郡楼台。与君后会知何日,不似潮头暮却回。
&& 卷417_6
【以州宅夸于乐天】元稹
州城迥绕拂云堆,镜水稽山满眼来。四面常时对屏障,
一家终日在楼台。星河似向檐前落,鼓角惊从地底回。
我是玉皇香案吏,谪居犹得住蓬莱。
&& 卷417_7
【重夸州宅旦暮景色,兼酬前篇末句】元稹
仙都难画亦难书,暂合登临不合居。绕郭烟岚新雨后,
满山楼阁上灯初。人声晓动千门辟,湖色宵涵万象虚。
为问西州罗刹岸,涛头冲突近何如。
&& 卷417_8
【酬乐天吟张员外诗见寄因思上京每与乐天…咏张新诗】元稹
乐天书内重封到,居敬堂前共读时。四友一为泉路客,
三人两咏浙江诗。别无远近皆难见,老减心情自各知。
杯酒与他年少隔,不相酬赠欲何之。
&& 卷417_9
【寄乐天】元稹
闲夜思君坐到明,追寻往事倍伤情。同登科后心相合,
初得官时髭未生。二十年来谙世路,三千里外老江城。
犹应更有前途在,知向人间何处行。
&& 卷417_10
【戏赠乐天、复言(此后三篇同韵)】元稹
乐事难逢岁易徂,白头光景莫令孤。弄涛船更曾观否,
望市楼还有会无。眼力少将寻案牍,心情且强掷枭卢。
孙园虎寺随宜看,不必遥遥羡镜湖。
&& 卷417_11
【重酬乐天】元稹
红尘扰扰日西徂,我兴云心两共孤。暂出已遭千骑拥,
故交求见一人无。百篇书判从饶白,八米诗章未伏卢。
最笑近来黄叔度,自投名刺占陂湖。
&& 卷417_12
【再酬复言】元稹
绕郭笙歌夜景徂,稽山迥带月轮孤。休文欲咏心应破,
道子虽来画得无。顾我小才同培塿,知君险斗敌都卢。
不然岂有姑苏郡,拟著陂塘比镜湖。
&& 卷417_13
【郡务稍简因得整比旧诗并连缀焚削封章繁委箧笥…乐天】元稹
近来章奏小年诗,一种成空尽可悲。书得眼昏朱似碧,
用来心破发如丝。催身易老缘多事,报主深恩在几时。
天遣两家无嗣子,欲将文集与它谁。
&& 卷417_14
【酬乐天馀思不尽加为六韵之作】元稹
律吕同声我尔身,文章君是一伶伦。众推贾谊为才子,
帝喜相如作侍臣。次韵千言曾报答,直词三道共经纶。
元诗驳杂真难辨,白朴流传用转新。蔡女图书虽在口,
于公门户岂生尘。商瞿未老犹希冀,莫把籝金便付人。
&& 卷417_15
【寄乐天】元稹
莫嗟虚老海壖西,天下风光数会稽。灵氾桥前百里镜,
石帆山崦五云溪。冰销田地芦锥短,春入枝条柳眼低。
安得故人生羽翼,飞来相伴醉如泥。
&& 卷417_16
【酬乐天雪中见寄】元稹
知君夜听风萧索,晓望林亭雪半糊。撼落不教封柳眼,
扫来偏尽附梅株。敲扶密竹枝犹亚,煦暖寒禽气渐苏。
坐觉湖声迷远浪,回惊云路在长途。钱塘湖上蘋先合,
梳洗楼前粉暗铺。石立玉童披鹤氅,台施瑶席换龙须。
满空飞舞应为瑞,寡和高歌只自娱。莫遣拥帘伤思妇,
且将盈尺慰农夫。称觞彼此情何异,对景东西事有殊。
镜水绕山山尽白,琉璃云母世间无。
&& 卷417_17
【和乐天早春见寄】元稹
雨香云澹觉微和,谁送春声入棹歌。萱近北堂穿土早,
柳偏东面受风多。湖添水色消残雪,江送潮头涌漫波。
同受新年不同赏,无由缩地欲如何。
&& 卷417_18
【酬复言长庆四年元日郡斋感怀见寄】元稹
腊尽残销春又归,逢新别故欲沾衣。自惊身上添年纪,
休系心中小是非。富贵祝来何所遂,聪明鞭得转无机。
羞看稚子先拈酒,怅望平生旧采薇。去日渐加馀日少,
贺人虽闹故人稀。椒花丽句闲重检,艾发衰容惜寸辉。
苦思正旦酬白雪,闲观风色动青旂。千官仗下炉烟里,
东海西头意独违。
&& 卷417_19
【代郡斋神答乐天】元稹
虚白堂神传好语,二年长伴独吟时。夜怜星月多离烛,
日滉波涛一下帷。为报何人偿酒债,引看墙上使君诗。
&& 卷417_20
【酬乐天重寄别】元稹
却报君侯听苦辞,老头抛我欲何之。武牢关外虽分手,不似如今衰白时。
&& 卷417_21
【和乐天重题别东楼】元稹
山容水态使君知,楼上从容万状移。日映文章霞细丽,
风驱鳞甲浪参差。鼓催潮户凌晨击,笛赛婆官彻夜吹。
唤客潜挥远红袖,卖垆高挂小青旗。賸铺床席春眠处,
乍卷帘帷月上时。光景无因将得去,为郎抄在和郎诗。
&& 卷417_22
【馀杭周从事以十章见寄词调清婉难于遍酬聊和…答来贶】元稹
扰扰纷纷旦暮间,经营闲事不曾闲。多缘老病推辞酒,
少有功夫久羡山。清夜笙歌喧四郭,黄昏钟漏下重关。
何由得似周从事,醉入人家醒始还。
&& 卷417_23
【寄浙西李大夫四首】元稹
柳眼梅心渐欲春,白头西望忆何人。金陵太守曾相伴,共蹋银台一路尘。
蕊珠深处少人知,网索西临太液池。浴殿晓闻天语后,步廊骑马笑相随。
禁林同直话交情,无夜无曾不到明。最忆西楼人静夜,玉晨钟磬两三声。
由来鹏化便图南,浙右虽雄我未甘。早渡西江好归去,莫抛舟楫滞春潭。
&& 卷417_24
【初除浙东,妻有阻色,因以四韵晓之】元稹
嫁时五月归巴地,今日双旌上越州。兴庆首行千命妇,
会稽旁带六诸侯。海楼翡翠闲相逐,镜水鸳鸯暖共游。
我有主恩羞未报,君于此外更何求。
&& 卷417_25
【为乐天自勘诗集因思顷年城南醉归马上递唱艳曲…成篇】元稹
春野醉吟十里程,斋宫潜咏万人惊。今宵不寐到明读,风雨晓闻开锁声。
&& 卷417_26
【题长庆四年历日尾】元稹
残历半张馀十四,灰心雪鬓两凄然。定知新岁御楼后,从此不名长庆年。全唐诗(中)·卷四百一十七 - 中华诗词网校
卷四百一十七
&& 卷417_1
【酬乐天喜邻郡(此后并越州酬和并各次用本韵)】元稹
蹇驴瘦马尘中伴,紫绶朱衣梦里身。符竹偶因成对岸,
文章虚被配为邻。湖翻白浪常看雪,火照红妆不待春。
老大那能更争竞,任君投募醉乡人。
&& 卷417_2
【再酬复言和前篇】元稹
经过二郡逢贤牧,聚集诸郎宴老身。清夜漫劳红烛会,
白头非是翠娥邻。曾携酒伴无端宿,自入朝行便别春。
潦倒微之从不占,未知公议道何人。
&& 卷417_3
【赠乐天】元稹
莫言邻境易经过,彼此分符欲奈何。垂老相逢渐难别,白头期限各无多。
&& 卷417_4
【重赠(乐人商玲珑能歌,歌予数十诗)】元稹
休遣玲珑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词。明朝又向江头别,月落潮平是去时。
&& 卷417_5
【别后西陵晚眺】元稹
晚日未抛诗笔砚,夕阳空望郡楼台。与君后会知何日,不似潮头暮却回。
&& 卷417_6
【以州宅夸于乐天】元稹
州城迥绕拂云堆,镜水稽山满眼来。四面常时对屏障,
一家终日在楼台。星河似向檐前落,鼓角惊从地底回。
我是玉皇香案吏,谪居犹得住蓬莱。
&& 卷417_7
【重夸州宅旦暮景色,兼酬前篇末句】元稹
仙都难画亦难书,暂合登临不合居。绕郭烟岚新雨后,
满山楼阁上灯初。人声晓动千门辟,湖色宵涵万象虚。
为问西州罗刹岸,涛头冲突近何如。
&& 卷417_8
【酬乐天吟张员外诗见寄因思上京每与乐天…咏张新诗】元稹
乐天书内重封到,居敬堂前共读时。四友一为泉路客,
三人两咏浙江诗。别无远近皆难见,老减心情自各知。
杯酒与他年少隔,不相酬赠欲何之。
&& 卷417_9
【寄乐天】元稹
闲夜思君坐到明,追寻往事倍伤情。同登科后心相合,
初得官时髭未生。二十年来谙世路,三千里外老江城。
犹应更有前途在,知向人间何处行。
&& 卷417_10
【戏赠乐天、复言(此后三篇同韵)】元稹
乐事难逢岁易徂,白头光景莫令孤。弄涛船更曾观否,
望市楼还有会无。眼力少将寻案牍,心情且强掷枭卢。
孙园虎寺随宜看,不必遥遥羡镜湖。
&& 卷417_11
【重酬乐天】元稹
红尘扰扰日西徂,我兴云心两共孤。暂出已遭千骑拥,
故交求见一人无。百篇书判从饶白,八米诗章未伏卢。
最笑近来黄叔度,自投名刺占陂湖。
&& 卷417_12
【再酬复言】元稹
绕郭笙歌夜景徂,稽山迥带月轮孤。休文欲咏心应破,
道子虽来画得无。顾我小才同培塿,知君险斗敌都卢。
不然岂有姑苏郡,拟著陂塘比镜湖。
&& 卷417_13
【郡务稍简因得整比旧诗并连缀焚削封章繁委箧笥…乐天】元稹
近来章奏小年诗,一种成空尽可悲。书得眼昏朱似碧,
用来心破发如丝。催身易老缘多事,报主深恩在几时。
天遣两家无嗣子,欲将文集与它谁。
&& 卷417_14
【酬乐天馀思不尽加为六韵之作】元稹
律吕同声我尔身,文章君是一伶伦。众推贾谊为才子,
帝喜相如作侍臣。次韵千言曾报答,直词三道共经纶。
元诗驳杂真难辨,白朴流传用转新。蔡女图书虽在口,
于公门户岂生尘。商瞿未老犹希冀,莫把籝金便付人。
&& 卷417_15
【寄乐天】元稹
莫嗟虚老海壖西,天下风光数会稽。灵氾桥前百里镜,
石帆山崦五云溪。冰销田地芦锥短,春入枝条柳眼低。
安得故人生羽翼,飞来相伴醉如泥。
&& 卷417_16
【酬乐天雪中见寄】元稹
知君夜听风萧索,晓望林亭雪半糊。撼落不教封柳眼,
扫来偏尽附梅株。敲扶密竹枝犹亚,煦暖寒禽气渐苏。
坐觉湖声迷远浪,回惊云路在长途。钱塘湖上蘋先合,
梳洗楼前粉暗铺。石立玉童披鹤氅,台施瑶席换龙须。
满空飞舞应为瑞,寡和高歌只自娱。莫遣拥帘伤思妇,
且将盈尺慰农夫。称觞彼此情何异,对景东西事有殊。
镜水绕山山尽白,琉璃云母世间无。
&& 卷417_17
【和乐天早春见寄】元稹
雨香云澹觉微和,谁送春声入棹歌。萱近北堂穿土早,
柳偏东面受风多。湖添水色消残雪,江送潮头涌漫波。
同受新年不同赏,无由缩地欲如何。
&& 卷417_18
【酬复言长庆四年元日郡斋感怀见寄】元稹
腊尽残销春又归,逢新别故欲沾衣。自惊身上添年纪,
休系心中小是非。富贵祝来何所遂,聪明鞭得转无机。
羞看稚子先拈酒,怅望平生旧采薇。去日渐加馀日少,
贺人虽闹故人稀。椒花丽句闲重检,艾发衰容惜寸辉。
苦思正旦酬白雪,闲观风色动青旂。千官仗下炉烟里,
东海西头意独违。
&& 卷417_19
【代郡斋神答乐天】元稹
虚白堂神传好语,二年长伴独吟时。夜怜星月多离烛,
日滉波涛一下帷。为报何人偿酒债,引看墙上使君诗。
&& 卷417_20
【酬乐天重寄别】元稹
却报君侯听苦辞,老头抛我欲何之。武牢关外虽分手,不似如今衰白时。
&& 卷417_21
【和乐天重题别东楼】元稹
山容水态使君知,楼上从容万状移。日映文章霞细丽,
风驱鳞甲浪参差。鼓催潮户凌晨击,笛赛婆官彻夜吹。
唤客潜挥远红袖,卖垆高挂小青旗。賸铺床席春眠处,
乍卷帘帷月上时。光景无因将得去,为郎抄在和郎诗。
&& 卷417_22
【馀杭周从事以十章见寄词调清婉难于遍酬聊和…答来贶】元稹
扰扰纷纷旦暮间,经营闲事不曾闲。多缘老病推辞酒,
少有功夫久羡山。清夜笙歌喧四郭,黄昏钟漏下重关。
何由得似周从事,醉入人家醒始还。
&& 卷417_23
【寄浙西李大夫四首】元稹
柳眼梅心渐欲春,白头西望忆何人。金陵太守曾相伴,共蹋银台一路尘。
蕊珠深处少人知,网索西临太液池。浴殿晓闻天语后,步廊骑马笑相随。
禁林同直话交情,无夜无曾不到明。最忆西楼人静夜,玉晨钟磬两三声。
由来鹏化便图南,浙右虽雄我未甘。早渡西江好归去,莫抛舟楫滞春潭。
&& 卷417_24
【初除浙东,妻有阻色,因以四韵晓之】元稹
嫁时五月归巴地,今日双旌上越州。兴庆首行千命妇,
会稽旁带六诸侯。海楼翡翠闲相逐,镜水鸳鸯暖共游。
我有主恩羞未报,君于此外更何求。
&& 卷417_25
【为乐天自勘诗集因思顷年城南醉归马上递唱艳曲…成篇】元稹
春野醉吟十里程,斋宫潜咏万人惊。今宵不寐到明读,风雨晓闻开锁声。
&& 卷417_26
【题长庆四年历日尾】元稹
残历半张馀十四,灰心雪鬓两凄然。定知新岁御楼后,从此不名长庆年。古典文学交流QQ群:
您所在的位置: >
元稹-诗词《题长庆四年历日尾》 古诗 全诗赏析
作者:来源:时间:阅读:
残历半张余十四,灰心雪鬓两凄然。定知新岁御楼后,从此不名长庆年。
本文来源于(),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及注明出处。
下一篇: 上一篇:元稹与唐穆宗(三)&&吴伟斌撰著
&&&&&&&&&&&&&&&&&&&
穆宗庇护李逢吉舍弃元稹
河北平叛失败后,特别是挑拨裴度诬奏元稹的“巧者”王播被揭露后,穆宗于长庆二年二月十九日拜元稹为相。这说明穆宗对元稹的冤屈还是了解的,先前将元稹罢为工部侍郎,只是暂时牺牲元稹的权宜之计。
值得一提的是,元稹拜相之时,元稹在白居易为他代撰的《谢官表》中一反谢恩惯例,与众不同地向穆宗提出自己的请求:&&&&
臣伏准近例,宰相上后合献表陈谢。臣今所献与众不同,伏惟圣慈特赐留听……陛下视今日天下何
如开元天下?微臣自知才用亦远不及元崇。若又黾俛安怀,因循保位,不惟恩德是负,实亦军国可忧。
臣欲候坐对时,便陈当今切事,下救时弊上酬君恩。臣之誓心为日久矣!陛下许行则进不许则退,进退
之分断之不疑,敢于事前先此陈启。
元稹这种不以名禄为重而以国事为虑,决心为穆宗振皇纲为百姓救时弊的精神无疑是可贵的。但《谢官表》接下云穆宗“不以众人之心待臣”,故自己“岂敢以众人之心事上”的说法,说明元稹愚忠至极,对穆宗的认识甚为模糊,接踵而至的史实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元稹拜相之时,河朔平叛已告失败,穆宗亦已被迫赦免朱克融,洗雪王廷凑,并将拼死抗击叛镇朱克融王廷凑的成德军节度使牛元翼调离河朔,改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尽管李唐朝廷作出如此重大的让步,朱王两叛镇仍然不放牛元翼出围赴任。对此穆宗长吁短叹,焦躁不安。元稹也因此感到十分内疚,“恨不身先士卒”18,“欲有所立以报上”18。元稹有《自责》诗,即反映了元稹这种内疚之情,诗云:
犀带金鱼束紫袍,不能将命报分毫。他时得见牛常侍,为尔君前捧佩刀。
正当穆宗和元稹焦虑万分而又无计可施的时候,和王之傅于方献计于元稹,说可以用反间计救牛元翼突出重围。在李唐军队无力救援牛元翼的情况下,元稹认为用反间计智助牛元翼突出重围,既可以上报穆宗的恩德,又可以下酬牛氏的忠勇,我们也以为无可非议。但别有用心的李逢吉又利用元稹裴度之间的矛盾,遣人李赏通过宦官诬告元稹结客于方,意在谋刺裴度,《旧唐书·元稹传》、《旧唐书·李逢吉传》云:
时王廷凑朱克融连兵围牛元翼于深州,朝廷俱赦其罪,赐节钺令罢兵,俱不奉诏。稹以天子非次拔
擢,欲有所立以报上。有和王傅于方者,故司空頔之子,干进于稹,言奇士王昭王友明二人尝客于燕赵
间,颇与贼党通熟,可以反间而出元翼。仍自以家财资其行,仍赂兵吏部令史为出告身二十通,以便宜
给赐,稹皆然之。有李赏者知于方之谋,以稹与裴度有隙,乃告度云:“于方为稹所使,欲结客王昭等
刺度。”度隐而不发。及神策军中尉奏于方之事,乃诏三司使韩皋等讯鞫,而害裴事无验,而前事尽
露,遂俱罢稹、度平章事,乃出稹为同州刺史,度守仆射。
穆宗即位,移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逢吉于帝有侍读之恩,遣人密结幸臣求还京师。长庆二年
三月召为兵部尚书,时裴度亦自太原入朝。以度招怀河朔功,复留度,与工部侍郎元稹相次拜平章事。
度在太原时尝上表论稹奸邪,及同居相位,逢吉以为势必相倾,乃遣人告和王傅于方结客,欲为元稹刺
裴度。及捕于方,鞫之无状,稹、度俱罢相位,逢吉代度为门下侍郎平章事。
《旧唐书·裴度传》、《资治通鉴》亦云:
度与李逢吉素不协,度自太原入朝,而恶度者以逢吉善于阴计,足能构度,乃自襄阳召逢吉入朝为
兵部尚书。度既复知政事,而魏弘简刘承偕之党在禁中。逢吉用族子仲言之谋,因医人郑注与中尉王守
澄交结,内官皆为之助。五月左神策军奏告事人李赏称和王府司马于方受元稹所使,结客欲刺裴度。诏
左仆射韩皋给事中郑覃与李逢吉三人鞫于方之狱,未竟,罢元稹为同州刺史,罢度为左仆射,李逢吉代
度为宰相。自是逢吉之党李仲言、张又新、李续等内结中官外扇朝士,立朋党以沮度,时号“八关十六
子”,皆交结相关之人数也。
王庭凑之围牛元翼也,和王傅于方欲以奇策干进,言于元稹,请遣客王昭于友明间说贼党,使出元
翼。仍赂兵吏部令史伪出告身二十通,令以便宜给赐,稹皆然之。有李赏者知其谋,乃告裴度,云方为
稹结客刺度,度隐而不发。赏诣左神策告其事,丁巳诏左仆射韩皋等鞫之。
以上材料表明:李逢吉曾经是穆宗在东宫时候的侍读,于穆宗有“侍读之恩”;李逢吉又得到宦官的支持,故敢有恃无恐地诬陷元稹。在李逢吉谋夺元稹裴度相位的时候,穆宗的天平又明显地偏向了李逢吉一方,竟然委派诬陷的幕后策划者李逢吉、元和五年元稹惩办过的决杀县令之违制方镇韩皋19以及上年科试案中被榜落子弟郑朗之兄郑覃讯鞠此事。穆宗委派这么三个人办理此事,他对李逢吉诬陷元稹一事取何种态度也就一清二楚了,他对元稹“恩顾”的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由诬陷的幕后策划者来审理被诬陷者,其结果也就不难预料。结果虽然是元稹“害裴事无验”,“鞠之复无状”20,但是仍然罢免了元稹裴度的相位,由李逢吉取而代之,出元稹为长春宫使、同州刺史。这种处置对元稹来说已是极不公平了,但政敌仍然不肯放过元稹,唆使谏官上言“责稹太轻”,于是穆宗又“顺应众情”,削去元稹的长春宫使的职衔。元稹初罢相,京兆尹刘遵古立即派人“潜逻稹居第”,对元稹暗中监视,将元稹目为“犯罪嫌疑人”。元稹忍无可忍,“奏诉之,上怒”,责罚了京兆尹刘遵古,并派人抚谕元稹20。表面看来穆宗对元稹也算仁至义尽;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只是遮人耳目的拙劣表演,只能欺骗愚忠至极的元稹以及其他一些不明事理的糊涂人。
关于“元稹谋刺裴度”这件历史公案,白居易《元稹墓志》评云:
公既得位,方将行己志答君知,无何有憸人以飞语构同位。诏下按验,无状。
白居易的态度非常鲜明,立场十分明确。而明代王袆所撰《大事记续编》卷六十四探索事情的真相,也有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文云:
六月甲子裴度元稹罢,兵部尚书李逢吉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解题曰:按《旧·裴度传》,初“度与
李逢吉素不协,度自太原入朝,而恶度者以逢吉善于阴计,足能构度,乃自襄阳召逢吉(入朝),为兵
部尚书。度既复知政事,而魏弘简刘承偕之党在禁中。逢吉用族子仲言之谋,因医人郑注与中尉王守澄
交结,内官皆为之助。”余见《通鉴》、《通鉴考异》,以恶度者不过元稹与宦官,彼欲害度,其术甚
多,何必召逢吉也?叶梦得曰:李逢吉遣于方刺,以新旧纪修裴度事,逢吉元稹传皆不详载,其实稹欲
立奇功,令方募士反间王庭凑以出牛元翼尔。而刺度事则出于逢吉之诬,韩皋郑覃既杂治无迹,度与稹
宜无罪,乃反遭罢,逢吉以兵部尚书与治此狱,故得自隐其始谋。不然逢吉正当独坐,况得相乎?皋与
覃皆号端士,亦不能暴之,何也?唐史但书其事,殊不别白其所以然,亦可恨云。
对此历史冤案,近代著名史学家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亦评述云:
案于方之计,元稹所以然之者,《旧书》云:以天子非次拔擢,欲有所了立以报上;《新书》云:
稹之相,朝野杂然轻笑,思立奇节报天子,以厌人心。二者俱可有之。深州之围,岂可不解?欲解围而
不能用兵,不得已而思用间,虽云无策,亦不为罪。结客刺度,事涉离奇,其必为虚构可知。度闻之,
隐而不发,盖亦知其不足信。而神策遽为闻奏,吹皱一池春水,底事干卿?
在同州,元稹根据同州豪富的赋税往往由百姓分担的历史及其百姓不堪重负的现状,积极推行均田平赋的政策:在丈量田亩实数的基础上,主张豪富与百姓一样根据田亩实数平摊赋税21。元稹这种均田平赋的办法,为五代周世宗柴荣所赞扬和所仿效,《旧五代史·周世宗纪》云:
较当时之利痛,曲尽其情;俾一境之生灵,咸受其赐……利国任民……共庇黎元。
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编第二章第四节也说:
两税法代替租庸调法,实在是自然趋势。陆贽、白居易等人指出两税法量出制入、巧取豪夺等种种
弊害确是同情民众的正论,但主张恢复租庸调法不免是一种迂论……唐穆宗时元稹在同州均田,应是较
为切实可行的办法……元稹所说均田,是均田赋,与唐前期的均田制名同实异。按田亩实数和田地好坏
均摊两税原额,朝廷收入照旧,纳税人负担算是比较平均些,这就成为元稹的著名政绩。
显然元稹的这项政策利在百姓功在国家,但它却侵犯了豪富的既得利益,自然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对贬谪中元稹的这种效忠之举,穆宗本来应该给予褒奖,或调回京城任职或为元稹洗清冤情。但穆宗闻报,不仅没有承领元稹的效忠之举,反而将元稹调离同州,改任浙东观察使,阻止元稹继续推行均田平赋的政策。穆宗此后直至他自己谢世,再也没有对元稹有过任何“恩顾”的表示,可以说元稹已被穆宗彻底遗忘了。李逢吉拜相后的穆宗对元稹态度究竟如何,旁观者也就不难得出结论。
但元稹对穆宗仍然感恩尽忠,至死不悟。在元稹出贬同州之时,他虽然满含怨愤之情,但对穆宗仍然是不忘旧恩,感激涕零,其《同州刺史谢上表》云:
奸人疑臣杀害裴度,妄有告论,尘渎圣聪,愧羞天地。臣本待辨明一了,便拟杀身谢责。岂料圣慈
尚在,薄贬同州,虽违咫尺之颜,不远郊畿之境,伏料必是宸衷独断,乞臣此官。若遣他人商量,乍可
与臣远处藩镇,岂肯遣臣俯近阙廷?”……臣自离京国,目断魂销。每至五更朝谒之时,臣实制泪不得。
若馀生未死,他时万一归还,不敢更望得见天颜,但得再闻京城钟鼓之声,臣虽黄土覆面,无恨九泉。
不仅如此,元稹虽然作为贬臣出逐外州刺史,但他仍然在思虑李唐大业。他刚到同州,即有手疏向穆宗报告边事,元稹《同州刺史谢上表》文云:
然臣一日未死,亦合有所陈论。或闻党项小有动摇,臣谨手疏陈奏。
据《旧唐书·党项传》,党项是游牧民族,中唐时期经常扰边南侵。《资治通鉴》长庆二年六月二十一日:“盐州奏党项都督拔跋万诚请降。”当是元稹文中“小有动摇”的具体背景。随即元稹实行上文已提及的均田平赋的工作,元稹为振皇纲救时弊可谓不遣馀力。除此而外,元稹又是进马又是进鸡,元稹《进马状》文云:
臣职居守土,侍从无因。羡魏阙之埃尘犹随日御,恨新丰之鸡犬亦听车音。目断魂销,形留神
往……臣深恩未报,愚志空存。自暂驽纯之姿,莫展驱驰之效。扪心恋主,因马渝身,轻冒天威,无任
从中可见元稹对穆宗的认识极为模糊,一直把自己明冤辨曲的希望寄托在穆宗身上。
在穆宗将元稹调离“俯近阙廷”的同州,命其为“远处藩镇”之浙东观察使的时候,元稹还有诗劝慰他的妻子,其《初除浙东妻有阻色因以四韵晓之》诗云:
嫁时五月归巴地,今日双旌上越州。兴庆首行千命妇(予在中书日,妻以郡君朝太后于兴庆宫,猥
为班首),会稽旁带六诸侯。海楼翡翠闲相逐,镜水鸳鸯暖共游。我有主恩羞未报,君于此外更何求?
长庆四年穆宗谢世,元稹感伤至极,一再写诗追悼穆宗对自己的“恩遇”,其《长庆历》、《题长庆四年历日尾》云:
年历复年历,卷尽悲且惜。历日何足悲,但悲年运易。年年岂无叹,此叹何唧唧?所叹别此年,永
无长庆历。
残历半张馀十四,灰心雪鬓两凄然。定知新岁御楼后,从此不名长庆年。
为纪念穆宗对自己的恩遇,元稹还将自己和友人白居易的诗文集一并命名为《元氏长庆集》和《白氏长庆集》,并在序文中回忆往事,追念穆宗的知遇之恩,元稹《〈白氏长庆集〉序》文云:
前辈多以前集、中集为名,予以为陛下明年当改元,长庆迄于是,因号曰《白氏长庆集》。
从中可见元稹对穆宗的赤诚之心感激之意。
综上所述,元稹因自己的才干,更主要的是因为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和人际关系,使穆宗识元稹于下僚之伍,拔元稹置之宰相之位。正因为是穆宗的极力提拔,元稹因此而对穆宗感恩戴德。裴度奏疏至,元稹被迫充当穆宗的替罪羊。元稹为报答穆宗识拔之恩,竭尽全力援救重围中的牛元翼,却被别有用心的李逢吉勾结宦官所诬告,最终被穆宗抛弃。但元稹仍然对穆宗抱有幻想,至死不悟。
元稹至死而不悟,后世也至今不明内中真相个中缘由。本文因此披露其真相,剖析元稹与穆宗、元稹与裴度、元稹与李逢吉、元稹与宦官以及裴度与令狐楚、裴度与段文昌之间的恩恩怨怨,澄清元稹与穆宗的本来关系,还元稹以历史的本来面貌。史实表明:元稹的升职与宦官没有任何的关系;倒是元稹的含冤贬职,却是宦官勾结他人的结果。
&&& ①
以上说法,引自《旧唐书·元稹传》。关于“鲍谢”所指为何人?尚需推敲:《全唐诗·鲍防传》文云:“鲍防字子慎,襄阳人,天宝末进士第,历福建、江西观察使,贞元中累礼部侍郎,迁工部尚书致仕。防善属文,尤工诗,与中书舍人谢良弼友善,时号鲍谢,诗八首。”令狐楚所指“鲍谢”,似乎可能是鲍防与谢良弼,但《旧唐书·元稹白居易传》文云:“迨今千载,不乏辞人。统论六义之源,较其三变之体,如二班者盖寡,类七子者几何?至潘陆情致之文,鲍谢清便之作,迨於徐庾踵丽增华,纂组成而耀以珠玑,瑶台构而间之金碧……赞曰:文章新体,建安永明。沈谢既往,元白挺生。”据此,我们以为令狐楚所指“鲍谢”,当是鲍照与谢灵运。
&&& ②
据《唐故越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浙江东道观察等使赠左散骑常侍河东薛公神道碑》。
&&& ③
据元稹《制诰序》。
&&& ④
参见《旧唐书·穆宗纪》以及各人本传。
&&& ⑤
据《唐大昭令集·长庆元年正月南郊改元赦》等。
&&& ⑥
诗见《全唐诗》卷四一七,所引即诗歌中的一句以及诗题的一部分。
&&& ⑦
白居易《元稹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赐紫金鱼袋制》。
&&& ⑧
《旧唐书·钱徽传》。
&&& ⑨
元稹《上门下裴相公书》、《表奏》以及《旧唐书·穆宗纪》等。
&&& ⑩
据元稹《台中鞠狱忆开元观旧事呈损之》、白居易《初除主客郎中知制诰与王十一李七元九三舍人同宿话旧感怀》。
据元稹《弹奏剑南东川节度使状》、《旧唐书·王播传》、《新唐书·李夷简传》等。
见白居易与元稹的酬唱诗歌《闻李尚书拜相因以长句寄微之》、《酬乐天闻李尚书拜相以诗见贺》。
见白居易《汛渭赋》。
据元稹《献荥阳公诗》。
据《登科记考》和宋章如愚《群书考索》。
据《登科记考·别录·容斋四笔》。
元稹《表奏》没有说明“巧者”是谁,从“谋欲俱废”元稹、裴度相位来推测,此“巧者”当是正在谋取相位之人王播。参见《宦官的跋扈与元稹的冤屈》注⑧。
引自元稹《同州刺史谢上表》、《旧唐书·元稹传》。
事见元稹《论浙西观察使杖杀县令事》。
引自《旧唐书·元稹传》、元稹《表奏》。
据元稹《同州奏均田状》、《论当州朝邑等三县代纳夏县韩城两县率钱状》。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御禾动物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