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稍清理血管通血栓的秘方观察仪能判断是否有血栓?

您所在位置:
&& 文章详情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乳腺肿块诊断的评价
作者:顾成章
【关键词】& 多普勒
  随着超声诊断仪二维图像分辨力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敏感性的显著提高,对乳腺肿块检出率也明显增加,对乳腺肿块良恶性区别,已成为超声医师首要解决的难题。本文共收集120例乳腺肿块的病例,均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并着重分析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特征,探讨其在良、恶性病变鉴别的价值。
&&&  1 资料与方法
&&&  全部病例均为本院住院和门诊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8~78岁,平均44岁。应用仪器:东芝SSA-240A,菲利浦5000SonoCT、XRes,探头频率7.5MHz、5~12MHz。探测方法:患者仰卧位,双侧乳房对比检查,以乳头为中心,沿乳腺导管呈轴向扫查,发现肿块时连续多切面扫查观察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界及内部回声结构,观察肿块周边及内部血流情况。最后结合临床病史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超声诊断意见。
&&&  2 结果
  120例乳腺肿块中,43例是恶性肿瘤,77例为良性肿块,在对乳腺肿块进行良恶性鉴别诊断方面,120例病例中根据肿块的二维声像及血流显像等特征,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有98例进行了良、恶性病变的超声诊断的提示,其中88例符合术后病理良、恶性病变诊断,占总例数的73.33%。另有22例未能作出良、恶性诊断,而只是作出物理性诊断。98例乳房肿块超声诊断与手术病理诊断情况见表1。不同病理类型的乳房肿块声像图表现见表2。
&&&  3 讨论
  由于超声仪器技术的飞速发展,乳腺肿块的检出率明显增加。目前可以发现0.3cm以上的乳房肿块 [1]& 。但对肿块作出良、恶性鉴别诊断尚有一定的难度 [2]& 。由于乳房各类肿块病理性质的不同,物理结构也不相同,声像图特征也随之变化,加上肿块的大小、病变期的早晚各不相同,增加了超声诊断的难度。各家的诊断符合率也有区别。
&&&  表1 120例乳房肿块超声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情况 (略) &&&&&&   我们的体会是:(1)恶性肿瘤生长快,成浸润性生长,并能通过释放血管生成因子,刺激血管生长。这些血管数目多、壁薄、缺乏肌层,形成紊乱动静脉交通的特点,这些特点为肿瘤内部血流流速的加快提供了病理解剖学基础 [3]& 。因此,恶性肿块的边缘毛糙、呈蟹足状,见图1,无明显包膜,内部的血流显示也较丰富、紊乱,多为Ⅱ~Ⅲ级,本组中22例血流显示为Ⅱ~Ⅲ级,占51.16%,阻力指数(RI)增高,为>0.67,也有少数恶性肿块内部血流显示很少。但肿块内部如见到细点状强回声,见图2,对恶性肿瘤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本组有1例未提示良恶性肿块,大小约1.2cm×1.0cm,内部回声稍增强,边界不清楚,病理诊断为单纯癌,可能是该肿块位于浅表脂肪层。超声不易区别。由于恶性肿瘤呈不规则性和膨胀性生长,因此,一般肿瘤的纵横比例也较大,比例>1。(2)良性肿块一般表现为边界回声清晰、整齐,内部血流显示为0~Ⅰ级,占96.10%,阻力指数<0.65。本组1例炎性肿块,见图3,血流显示为Ⅱ级,RI为0.54。1例炎性乳癌 [4]& ,见图4,肿块大小约4.5cm×3.8cm无包膜,边缘不规则、模糊不清,内部回声强弱不等,血流显示为Ⅱ级,RI为0.67,但皮肤有红肿、轻度压痛等症状,误诊为炎性肿块 [5]& ,属 经验不足所致。
&& & 表2 病例诊断与乳腺肿块的声像图表现 (略)&&&&&&   总之,通过二维图像及彩色多普勒与脉冲多普勒的结合,一般可以区别出良、恶性肿块之间的差异,但这也与检查仪器的质量和检查医生的经验密切相关。笔者认为:乳房肿块的良、恶性鉴别,应从肿块的边缘特征、纵横比例、内部或/及边缘血流信号、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数、肿块内部钙化点等方面 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再结合临床资料因素,多数可以向临床提供良、恶性肿块的依据 [6]& 。一般认为,肿块内部的细钙化点、丰富的血流信号(以Ⅱ~Ⅲ级的动脉血流信号多见)、RI>0.70、肿块边缘呈毛刺状等特征,更是提示恶性的重要依据。因此,CDFI+PD+二维实时图像在诊断乳房肿块方面仍是首选的检查方法。(本文附图略)
  参考文献
&&& 1 何斯梅,刘新华,朱世亮,等.应用超声对220例乳腺肿块鉴别诊断的分析.Tumor,):32-33.
&&& 2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第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0.
&&& 3 方志秀,杨斌.双功能多普勒对乳房肿块的评价.中国超声医学杂 志,):174-176.
&&& 4 武汉医学院,中山医学院病理教研组.外科病理学(下册).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 5 徐开.乳腺疾病影像诊断与治疗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9.
&&& 6 王新房,张青萍.中华影像医学?超声诊断学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8.&&&&
  作者单位:213003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超声科&
&&& (收稿日期:) (编辑文 静)&
&&订阅登记:
请您在下面输入常用的Email地址、职业以便我们定期通过邮箱发送给您最新的相关医学信息,感谢您浏览首席医学网!
耳鼻喉头颈外科
胸心血管外科
耳鼻喉头颈外科
胸心血管外科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药师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药师
论文写作技巧优德娱乐场w88手机版:请问脸颊上轻度长斑,用渝颜阁祛斑霜去的掉吗?谢谢了
平时技术完全俩个极端的服侍埋头继续。李佳妮虽然有些分心,但弄了一会儿也想要了啊,于是干脆脱掉小裤裤转了。她腿够长,椅子也不算高,办公桌还是中空的翘起,扶进,一边趴在地毯上看着屏幕傻笑一边动
百五十六章 铸人升级,舍锤之法!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 铸人升级,舍锤之法!是 由【无*错】【小-说-网】会员手打,更多章节请到网址:
美女的车,直到现在,都没有。”唐诗说的认真,那秦宣的心里也泛起了波澜你……你说的真的?”“如果你不,等王帅,你问他。”……晚上十一点,当王帅拖着疲惫的身子从公交车上下来,头顶上已是漫天繁星。“尚潇潇这个臭丫头,竟然”不少至高者开始抱怨,平时他们可以交好的至高者,如今居然不管用了,虽然大圆满至高境以下响应的比较多,但是对帝主而言,这些根本不够看。只有大圆满至高者数量多了,帝主才会忌惮,如果只有”不少至高者开始抱怨,平时他们可以交好的至高者,如今居然不管用了,虽然大圆满至高境以下响应的比较多,但是对帝主而言,这些根本不够看。只有大圆满至高者数量多了,帝主才会忌惮,如果只有
是拥有飞鸟一般的速度也跑不过蓝月人的捕食者战斗机,更别说飞追而来的一点一般的能量炮弹了!轰隆隆,轰隆隆,轰隆隆……街道两边的建筑物分崩离析,有的轰然倒塌,有的被炸掉一部分,街道的地面剧烈颤动,一个又一个的巨大弹坑瞬间出现。火
毅是真心待她的,不苗毅会抛弃她。但她心中真的因为绿婆婆的话承受了很大的压力。离开绿央园,来到御园一处偏僻的峡谷,到时,峡谷内已经有人在等着她,一个美貌素衣妇人。“娘!”飞红欣喜一声,飞奔而就如同被鲜血侵染了一般,不断闪烁着。察觉到莲花的变化后,他也是愣在原地。莲花变红,这是大吉?(未完待续。)第189章 红莲,大吉?第189章 红莲,大吉?是 由【无*错】【小-说-网】会
关键词:优德娱乐场w88手机版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大脑深静脉血栓的影像学表现--《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大脑深静脉血栓的影像学表现
【摘要】:[目的]脑静脉系统血栓(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 CVT)形成是一种少见且类型特殊的脑血管疾病,依据受累静脉的不同,分为静脉窦血栓(Dural Sinus thrombosis, DST)、皮层静脉血栓(contical vein thrombosis,CoVT)以及大脑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 DCVT). DCVT是指发生于双侧大脑内静脉、基底静脉及大脑大静脉等深部静脉的血栓形成,临床上更加少见,并且由于其引流部位和解剖学上的特殊性,病情常常较单纯静脉窦血栓更加危重,如不及时诊断和治疗,患者往往会留下终身的后遗症,甚至死亡。由于本病临床症状常不典型,其诊断往往依赖各种影像学检查。但目前仍有很大一部分影像科医生对此病认识不足,造成误诊与漏诊,从而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期。本文通过总结分析DCVT的CT及MRI特征,意在加深影像科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采用3.0T磁共振扫描仪,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12月至2015年1月经临床及影像学确诊的10例DCVT患者的影像学资料。①观察并分析不同时期DCVT在CT及MRI上的直接征象以及间接征象。②利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完全随机化设计两独立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Wilcoxon两样本比较法),比较3D PC-MRV以及3D CE-MRV两种静脉成像方法对深静脉及直窦的显示能力有无统计学差异。③观察DCVT在DWI及ADC图上的信号特点,分析DWI及ADC图对于DCVT的诊断价值。[结果]1、CT表现:直接征象为受累静脉内高密度影,本组6例行CT扫描,其中3例急性期患者均在直窦、Galen静脉和/或上矢状窦走行区内发现条索状高密度;2例亚急性期患者的直窦、Galen静脉及上矢状窦内未发现明显异常密度,但其1例增强扫描在直窦及上矢状窦内可见空三角征及轨道征;1例慢性期患其直窦、上矢状内呈等密度。间接征象为引流区域的静脉性水肿和/或梗死灶,水肿在CT上呈现低密度影,合并出血性梗死时,则可见高低混杂密度。本组患者2例在双侧丘脑及侧脑室旁发现对称性低密度灶;1例双侧丘脑发现高低混杂密度,侧脑室内亦可见高密度影;还有3例基底节区未发现异常密度,但其中1例却在同时期的MRI图像上发现了基底节区异常信号。2、MRI平扫及增强:直接征象为静脉内血栓信号:4例急性期患者血栓呈等T1、长T2信号;5例亚急性期血栓在T1WI上均表现为高信号,在T2WI上可以呈等信号或高信号;1例慢性期患者在T1WI及T2WI上均为低信号。间接征象较CT更为典型,且表现更加丰富,本组10例DCVT患者中,8例在丘脑、基底节区出现静脉性水肿和/或出血性梗塞灶,其中6例为双侧对称分布,2例只在单侧丘脑发现病变。另有2例在基底节区未见发现异常信号,但其中1例却合并左额叶及颞叶皮层下梗死灶。5例行增强扫描患者还可发现深髓静脉的扩张强化。3、MRV表现:①MRV可以更加直观全面地显示血栓所累及的静脉及静脉窦。本组9例患者行MRV检查,均有深静脉栓塞并全部合并直窦血栓形成,合并上矢状窦血栓形成3例,右侧横窦及乙状窦血栓6例,左侧横窦血栓6例,左乙状窦血栓5例。②3D CE-MRA对于合并血栓形成的深静脉及直窦的显示能力要好于3D PC-MR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DWI及ADC图:7例初诊患者行DWI扫描,其中5例患者有治疗后影像资料,分析此5例患者治疗前后的MRI图像发现:2例基底节区DWI及ADC图均呈稍高信号,经溶栓治疗后此2例患者的丘脑及基底节区异常信号基本或完全消失;另3例患者治疗前DWI及ADC图上呈高/低混杂信号,其中2例复查可见软化灶及/或陈旧性出血灶。5、SWI:2例患者行SWI扫描,其中1例在双侧侧脑室旁及基底节区发现深髓静脉扩张,另1例合并皮层静脉栓塞的患者则在左额叶皮层下发现多发微小出血灶。[结论]1、CT平扫对于急性期DCVT直接征象的显示具有很高的特异性,但是对于亚急性期和慢性期直接征象的显示常不敏感;对于DCVT间接征象的显示CT不如MRI敏感。2、 ①MRI平扫及增强:MRI对于急性期和慢性期血栓直接征象的显示不敏感,但是对于亚急性期血栓显示非常敏感;DCVT在MRI上的间接征象特异性很高,可以发现双侧基底节区的水肿、梗死以及出血。②MRV不受血栓形成时间的影响,不论急性期、亚急性还是慢性期血栓均表现为低信号的充盈缺损或者静脉(窦)的不显影。③3D CE-MRV对于深静脉及静脉窦栓塞程度的显示要明显优于3D PC-MRV,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深静脉的栓塞程度以及治疗后的再通的情况。④根据DWI及ADC图的信号特点,可以判断DCVT的水肿类型,检测微小的急性期出血,从而预估其治疗后的效果。综上所述,MRI联合MRV是目前诊断DCVT最敏感的检查方法。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医科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5【分类号】:R445.2;R543.6【目录】: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6-7中文摘要7-10Abstract10-14引言14-15资料与方法15-17结果17-35讨论35-44结论44-45参考文献45-49综述49-57 参考文献54-57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57-58致谢58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雪林;邱士军;张研;张玉忠;文戈;陈斌;;[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11期
查云飞;孔祥泉;刘定西;;[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6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立军;;[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郭元星;李铁林;欧陕兴;段传志;尹方明;汪求精;;[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7年10期
赵晖;谢晓东;王朝华;张昌伟;范锋;;[J];重庆医学;2013年03期
刘烁;林光耀;蒋杰;郭华;;[J];磁共振成像;2015年03期
谭延召;徐红卫;梁宏军;代博;杨学华;;[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年11期
邓文静;滕军放;;[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02期
胡晔华;刘瑜;;[J];科学中国人;2008年09期
李新瑜;孙聚葆;杨静;倪莉;张静;张雪林;边静;;[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年03期
宋桂芹;魏东宁;;[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年08期
詹浩辉;邢建武;杨静;许秋霞;杨俊霞;;[J];河南医学研究;2014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战跃福;[D];中南大学;2010年
叶景;[D];福建医科大学;2012年
冯洁;[D];大连医科大学;2013年
李东辉;[D];大连医科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高勇安,李坤成,王新民,杜冬泽;[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7年12期
于群,孔祥泉,刘定西,徐海波;[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年09期
查云飞,孔祥泉,刘定西,徐海波;[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慧;赵日光;许春伶;李继梅;王得新;;[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7年09期
张晓勇;闫凯银;赵建新;;[J];疑难病杂志;2009年06期
,江明庆;[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6年05期
陈正挪;许若峰;程国勤;;[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6年04期
;[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0年02期
;[J];;年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高文涛;[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向君;[D];吉林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您所在位置:
&& 文章详情
超声检查在浅表组织肿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金敏建
徐卫平&&&&作者单位:201100上海市闵行中心医院超声科(金敏建,徐卫平)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在浅表组织肿块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51例浅表组织肿块作超声检查,全部病例经穿刺或手术后病理检查确诊。结果 良性肿块49例,以脂肪瘤、表皮样囊肿、腘窝囊肿为多见;恶性肿块2例。 51例肿块中,仅7例显示血流信号。结论 浅表组织肿块成分来源复杂,声像图缺乏特征,病理诊断较困难,但一些常见疾病如脂肪瘤、表皮样囊肿等声像图各有其特点,对临床诊断可提供依据。对需穿刺的病灶超声可以确定进针部位及深度。检查过程中可以与健侧相应部位作对照,是诊断浅表组织肿块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 超声检查 浅表组织肿块 彩色多普勒
&&& Ultrasonographic value on superficial tissue masses&
&&& JIN Minjian, XU Weiping. Department of Ultrasound, Minhang Center Hospital, Shangha& 201100, China
&&& [ Abstract ]&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ultrasonographic value in the diagnosis of& superficial tissue masses.& Methods Totally 51 cases with superficial tissue masses were examined by ultrasound and confirmed by surgery or biopsy pathology.& Results There were 49 cases of benign masses, most of which were lipoma,&epidermoid cyst and popliteal cyst. There were 2 cases of malignant masses. In the 51 cases, only 7 showed blood flow signals on 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Conclusion& Superficial tissue masses show no specific features on ultrasonography, because of the complex ingredients. Therefore, it's hard to provide pathological diagnosis. However, ultrasonography is highly valuable in the diagnosis of some common diseases, such as lipoma, epidermoid cyst. Ultrasonography is accurate in show location and depth before aspiration. Ultrasonography has the unique advantage of comparing with contralateral similar position and could be used as the first choice method in the diagnosis of superficial tissue masses.
&&& [ Key words ]& Ultrasonography,& superficial tissue masses, 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 浅表组织肿块是常见的疾病,由于高频探头的应用,声像图清晰,敏感性高,诊断准确,超声检查受到临床的好评。本文就浅表组织肿块的超声检查体会,作分析评价。
&&& 资料与方法
&&& 收集2005年9月&2006年12月因浅表组织肿块在我院就诊的患者51例,男33例,女18例,年龄13~74岁,平均年龄40.21岁,全部病例经穿刺及手术后病理检查确诊。
&&& 应用PHILIP IU -22以及百胜DU-6超声诊断检查仪,探头频率常用5~17MHZ,观察肿块的大小、形态、回声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如果肿块较大,可换用3.5 MHZ探头,观察肿块的深部组织结构。病人体位视病变部位而定,以适合检查为准。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肿块内部及周边的血流情况。
&&& 51例肿块分布于全身各部位,主要在颈部、胸部、腰背部、上臂、大腿及臀部。良性肿块49例,肿块大小21㎜&5㎜~
&&& 110㎜&54㎜,以脂肪瘤、表皮样囊肿、腘窝囊肿为多见;恶性肿块2例,肿块大小5㎜&3㎜~8㎜&12㎜,均为转移性癌。彩色血流信号:44例未显示血流信号,5例显示星点状血流信号,1例显示为短棒状血流信号,1例显示条状血流信号。
&&& 1. 浅表组织包括皮肤及皮下软组织,即包含皮肤、纤维、脂肪、肌肉、脉管等多种组织。高频超声检查浅表组织肿块操作简便,图像清晰,超声诊断敏感性强,物理诊断准确率高。由于浅表组织成分来源复杂,病变种类繁多,声像图缺乏特征性,病理诊断较困难。但一些常见病如脂肪瘤、表皮囊肿、腘窝囊肿大多数有其自身声像图特点,超声诊断可以为临床提供可靠信息。
&&& 1.(1)脂肪瘤为成熟脂肪组织的良性肿瘤,可发生在身体的各处,脂肪瘤大多位置表浅,好发于背、肩、颈等部位,罕见复发或恶性变。如瘤内含有较多纤维组织,则称纤维脂肪瘤;血管脂肪瘤是脂肪瘤的亚型,与普通脂肪瘤的不同在于成熟脂肪间有许多分支状小血管[1]。
&&& 脂肪瘤、纤维脂肪瘤及血管脂肪瘤共18例,三者的声像图几乎无区别。绝大部分为中等回声或略高于周围脂肪组织回声,内有条状稍强回声,外形呈扁平状或梭形,边界尚清(图1,2),CDFI:仅2例显示血流信号。
&&& 1.(2) 表皮样囊肿:又称表皮囊肿,多见于颈部、背部、四肢等部位的表皮或皮下,外观呈圆形,囊内含豆渣样物。共13例,声像图特点:肿块包膜清晰,内部为粗细不一的点状回声,加压后可见浮动;部分病例可含有细条状无回声区(图3);外形略可压扁,放松后复原;肿块后方有增强效应。CDFI:未显示血流信号。与文献报道不完全一致[2]。由于表皮样囊肿内部充满点状回声,类似低回声的实质性肿块表现,因此注意两者鉴别,实质性肿块一般外形受压不变,内部回声加压后不浮动,肿块后方增强效应不明显。
&&& 1.(3)腘窝囊肿:7例,声像图表现为腘窝部软组织内出现的无回声区,包膜完整,外形规则或不规则,部分囊内可见带状分隔。CDFI:其内未显示血流信号。腘窝囊肿需与&腘动脉瘤鉴别,后者表现为腘窝部的无回声区,但与腘动脉相连续,有搏动,CDFI:其内显示血流信号。
&&& 1.(4)& 神经鞘瘤2例、汗腺囊状汗腺瘤1例、及转移性癌2例的声像图均表现为外形规则的低回声,边界尚清,CDFI:1例汗腺囊状汗腺瘤及1例转移性癌显示血流信号。
&&& 炎性肿块4例、腱鞘纤维瘤伴纤维化1例,声像图均表现为混合性回声,前者边界不清,外形不规则,含脓液较多的病灶,以无回声为主(图4);CDFI:2例显示血流信号。后者边界清,外形规则,CDFI:未显示血流信号。
&&& 血管瘤2例、坐骨结节囊肿1例为外形不规则的弱回声区,CDFI:1例血管瘤显示少量血流信号。
&&& 2.有些病人局部组织隆起,疑似肿块,临床扪诊难以确定,用高频探头检查病变部位,不仅能判断肿块存在与否,而且能确定其范围、深度等,尤其是一些与血管相邻的肿块,可以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使临床医生在处理病灶时避免损伤血管。此外,还可以对一些需穿刺的病灶作引导,确定进针部位及深度,并可动态观察穿刺前后病灶的变化。
&&& 3.高频探头分辨率高,浅表组织病灶的声像图显示清晰。但是,频率越高穿透力越低,对一些较大的病灶,尤其是前后径较大者,其深部结构难以显示,此时需结合3.5MHZ探头进行扫查,才能全面了解肿块及周围组织的结构。
&&& 4. 超声检查浅表组织肿块诊断率高,快速简便,且可以同时与健侧相应部位作对照,这与其他影像学检查如MRI 、CT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超声诊断浅表组织肿块可以作为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 1. 林建韶.脂肪组织肿瘤和瘤样病变.见:谭郁彬,张乃鑫主编.外科诊断病理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 张韵华,刘利民,袁锦芳等.表皮囊肿的超声诊断.中国临床医学,:676-677
&&订阅登记:
请您在下面输入常用的Email地址、职业以便我们定期通过邮箱发送给您最新的相关医学信息,感谢您浏览首席医学网!
耳鼻喉头颈外科
胸心血管外科
耳鼻喉头颈外科
胸心血管外科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药师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药师
论文写作技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血栓性微血管病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