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氩弧焊精密脉冲控制器氩激光工艺

查看: 164|回复: 0
UID8409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6 小时阅读权限90注册时间精华0数控币2146 个威望值0 点贡献值1073 点帖子积分2683
数控币2146 个威望值0 点贡献值1073 点帖子积分2683
1.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焊接&&
& &金属基复合材料是60年代根据航空航天技术的需要发展起来的一类重要的新型工程材料。其中纤维增强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如从B、C、SiC纤维增强的铝基复合材料,具有高的比强度、高比刚度和高温性能好等特性。因此,采用这种材料不仅提高了性能,而且大大减轻了重量。但由于其制造工艺复杂,成本昂贵,使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从简化制造工艺,降低成本出发,又开发了另一类颗粒或短纤维增强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如用SiC颗粒(或晶须、短纤维)增强的铝塑复合材料。它具有耐磨、耐热、抗蠕变、热膨胀系数小等特性,常用作耐磨、耐热和耐蚀等零件。它不仅用于航空发动机零件,而且在民用工业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汽车发动机活塞、连杆、刹车器和自行车零部件等。&&
& &由于复合材料是由成分、结构和性能相差很大的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复合而成,通常它们之间的物理、化学相容性较差,所以在其帛造过程中需采取特殊的复杂工艺。这给随后的加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焊接就是难题之一。虽然从60年代金属基复合材料问世后,国外已成功地解决了航天飞机中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焊接问题。但在如何简化工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扩大应用领域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而我国在该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
2. 技术关键&&
&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基体是一些塑性、韧性好的金属,而增强相往往是一些高强度、高模量、主熔点、低密度和低热膨胀系数的非金属纤维或颗粒。所以焊接这类材料时,除了要解决金属基体的结合外,还要涉及到金属与非金属的结合,有时甚至会遇到非金属之间的结合。这这种情况下,关键是非金属增强相在焊接过程中的行为和影响。这类材料焊接时的关键可归纳为:&&
& &1)从化学相容性考虑,复合材料中金属基体和增强相之间,在较大的温度范围内是热力学不稳定的,焊接时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它们就会反应。决定其反应可能性和激烈程度的内因是二者的化学相容性,其外因温度。例如B/Al复合材料,加热到700K左右就能反应,生成AlB2反应层,使界面强度降低。C/Al复合材料,则加热到850K左右时反应生成Al4C3反应层,使界面强度降低。SiC/Al复合材料在固态下不发生反应,但在液态Al中发生反应,生成Al4C3脆性针状组织,它在含水环境下能与水反应放出CH4气体,引起接头低应力破坏。&&
& &因此,避免和抑制焊接时基体金属和增强相之间的反应是保证焊接质量的关键,可从冶金和工艺两方面着手解决。从冶金方面,可加入一些活性比基体金属更强的元素与增强相反应,生成无害的物质。例如加Ti可取代Al与SiC反应,不仅避免了有害化合物Al4C3的产生,而且生成的TiC还能起强化相的作用。从工艺上可以控制加热温度和时间来避免或限制反应的产生。例如SiC/Al复合材料用固态焊接就能避免反应的产生;熔化焊时需采用低的输入来限制反应。
2)从物理相容性考虑,当基体与增强相的熔点相差较大时,熔池中存在大量未熔增强相而使其流动性变差。这将导致气孔、未焊透和未熔合等缺陷的产生;另外,在熔池凝固过程中,未熔增强相质点在凝固前沿集中偏聚,破坏了原有分布特点而使性能恶化。&&
& &解决该问题的冶金措施是采用流动性好的填充金属,并采取工艺措施,减少复合材料的熔化,如加大坡口,采用热输入低的TIG焊等。&&
& &3)当固态增强相不能被液态金属润湿时,焊缝中会产生结合不良的缺陷,这可选用润湿性好的填充金属来解决。&&
& &4)当焊接过程中加压过大时,会产生纤维的挤压和破坏,如摩擦焊和电阻焊。&&
3.几种焊接方法的比较&&
& &基于前面的分析,固态焊接和钎焊明显优于熔化焊。首先,它避免了复合材料的熔化;其次,还可将焊接温度控制在基体与增强相不发生反应的范围内。但它们的缺点是接头型式的局限性较大,而且工艺复杂,生产率较低,尤其是扩散焊。对固相焊中的摩擦焊来说,界面温度虽很高,但时间很短,所以不会影响接头性能。但因为摩擦焊接施加很大的压力,会损伤纤维、故不适于焊接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这一现象在电阻焊时同样存在。采用软钎焊时,温度可以很低,但接头强度也低。用熔化焊焊接金属基复合材料时,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由于其高效、简便而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并未放弃对它的研究。填丝TIG焊在一定条件下已获得应用,如焊接Al2O3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自行车架。从尽量减小熔化区和热压响区出发,似乎高能束激光焊对焊接复合材料很有利。但由于其能量密度很高,熔池局部温度很高,并由于增强相对激光的吸收率高而导致增强相过热、甚至熔化,从而使反应更为激烈。采用脉冲激光焊可有所改善,但并不能完全抑制反应的进行。&&
4. 发展前景&&
& &金属基复合材料由于其优异的性能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现在主要的问题仍然是成本高和加工困难。其中焊接问题不解决就很难在结构中大量应用。因此,焊接将成为金属基复合材料今后扩大应用中的关键。虽然固态焊接和钎焊较为成功,但由于它们的局限性而无法满足金属基复合材料大规模发展的需要。相反,生产率高,工艺较为简便的熔化焊由于其冶金问题而难于得到满意的结果。进一步发展焊接工艺和焊接材料仍然是一个艰巨而又重要的任务。开发流动性好,润湿性好,能抑制不利的冶金反应,强化焊缝的复合专用填充材料其中包括特殊钎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在工艺方面从降低焊接温度,提高接头结合强度出发应研究过渡液相扩散焊和共晶扩散钎焊等新工艺;从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出发应该进一步研究能严格控制热输入和母材熔化量的熔化焊工艺,如脉冲氩弧焊和脉冲激光焊以及熔化量很少的加压焊等。
2.陶瓷的焊接&&
1. 发展背景&&
&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陶瓷的组成、性能、制造工艺和应用领域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传统的生活用陶瓷发展成为具有特殊性能的功能陶瓷和高性能的工程陶瓷,在电子信息技术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其独特的高温性能、耐磨和耐腐蚀等性能而使其成为发展陶瓷发动机、磁流体发电及核反应装置等高科技产品的重要材料,但由于其严重的脆性而使其无法做成复杂的和承受冲击载荷的零件。因此,必须采取连接技术来制造复杂的陶瓷件以及陶瓷和金属的复合件。这就涉及到陶瓷与陶瓷以及陶瓷与金属的焊接问题。早在本世纪30年代,在电子管的制造中已成功地采用了陶瓷-金属的封接技术,这实际上应是一种用密封管子的钎焊。但它以达到密封为主要目的,因此该技术并不一定能满足工程中受力要求同的陶瓷与金属复合件的焊接。近二十多年来随着工程陶瓷的开发和应用,如汽车工业中陶瓷发动机的研究和开发,大大地推动了陶瓷焊接技术的发展。我国在50年代末开始研究电子管制造中的陶瓷-金属封接技术,但作为工程上应用的陶瓷受力件的焊接是在80年代后期,为适应绝热或无冷发动机研制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并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2.技术关键&&
& &不论陶瓷与金属焊接,还是用金属填充材料焊接陶瓷与陶瓷时都存在陶瓷/金属界面的结合问题。由于陶瓷与金属在电子结队晶体结构、力学性能、热物理性能以及化学性能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因此要实现陶瓷/金属界面的冶金结合是非常困难的;用常规的焊接材料和工艺几乎无法获得可靠的连接,尤其是熔化焊。因为一些陶瓷(如SiC、Si3N4、BN)在熔化前就升华或分解,另一些陶瓷(如MgO)熔化时迅速蒸发,其他能熔化的陶瓷,也很难与金属熔合在一起形成组织和性能满意的接头。到目前只有个别用熔化焊方法焊接氧化物陶瓷的报道,如用电子束将Mo、Nb、W或可伐合金丝熔合到Al2O3绝缘体上以及用激光焊接Al2O3等。现有的较成功的焊接方法都是在陶瓷不熔化的条件下进行的,如研究得最多的钎焊与扩散焊。用这些方法焊接陶瓷时的关键问题为:&&
&&(1)界面反应问题 无论是扩散焊还是钎焊,陶瓷/金属界面的结合机制都属于化学结合。陶瓷钎焊时钎料熔化后能否与陶瓷润湿也取决于界面反应;没有界面反应就不能润湿,不能结合。因此,钎焊时陶瓷/金属的界面反应不仅是产生化学结合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润湿陶瓷的先决条件。例如用常规的Ag-Cu钎料钎焊Si3N4时,既不润湿又不结合;而用含有活性元素Ti的Ag-Cu-Ti钎料钎焊时,润湿和结合都很好。根据热力学条件,活性元素的选择原则是以其与陶瓷之间反应的自由能变化ΔG0为准则。在扩散焊时为获得好的界面结合,金属也必须对陶瓷具有活性,例如Si3N4与Al的焊接;若金属的活性很差时,须采用加活性中间层的办法。&&
(2)界面两侧的热-力学的匹配问题 由于陶瓷和金属之间的热膨胀系数相差很大,因此由焊接温度冷却下来后会产生很大的热应力,降低了接头的断裂强度。甚至开裂。目前主要的解决办法是在陶瓷和金属之间加中间层。作为中间层的金属有两类:①热膨胀系数小的金属;②屈服点σs和弹性模量E低的软金属。但通常二者是相互矛盾的。软金属(如Cu)的热膨胀系数都很大,而膨胀系数小的金属(如W、Mo)的σs、E均较大。通过有限元计算和拉伸试验的结果,说明用软金属Cu作中间层比用低热膨胀系的W、Mo作中间层的降低热应力效果好,而且所得接头的抗拉强度高。如同时采用这两类材料的复合中间层则效果更好。&&
3.几种焊接方法的比较&&
& &根据前面的分析,熔化焊不宜于陶瓷的焊接。固相扩散焊和钎焊较适合于陶瓷的焊接,并且得到了应用,如汽车发动机的陶瓷增压器和陶瓷挺柱等都是用扩散焊和钎焊焊接的陶瓷与金属的复合件。钎焊陶瓷除了活性钎料法外,还有一种与常规钎料配合应用的陶瓷表面金属化法。这种方法发展较早,主要用于电子管的封接。它的缺点是工艺相当复杂。固相扩散焊的最大优点是避免了金属对陶瓷的润湿问题。但它要求整个焊接界面必须保持紧密接触,因此对界面的加工精度要求很高,不适宜于大面积和复杂界西的焊接。钎焊主要受润湿性的限制很大,但它对焊接面精度的要求较低,适合大面积和复杂界面的焊接。此外,在陶瓷的固相焊接方法中除了扩散焊外还有摩擦焊和微波焊等,但这些方法都不成熟,且存在很多缺点,例如摩擦焊是在瞬时内施加很大的压力通过大变形量来达到结合的,这对硬脆的陶瓷材料很难达到;微波焊接是利用陶瓷吸收微波的特点来进行加热和扩散连接,因此不适用于自由和金属的焊接。&&
4. 发展前景&&
& &关于陶瓷焊接的研究数量很多,目前除对一些理论问题,如界面反应、内应力数值模拟等须进一步深入研究外,拟将重点放在实用化方面。其中主要问题为:&&
1)为充分发挥陶瓷耐高温的特性,必须解决接头的高温性能。&&
2)目前的试验都是采用小试样,内应力问题不很突出,在大面积和复杂零件的焊接时,陶瓷前开裂和低应力破坏是一个严重问题,必须进步研究降低内应力的办法。&&
3)目前的陶瓷焊接主要都在真空中进行,效率低、成本高,必须研究非真空的高效低成本焊接方法。&&
其中1)、2)两个问题是关键,而且二者密切相关,又相互矛盾。从提高接头使用温度出发应采用高温钎料和耐高温的中间层,这是目前普遍采用的办法,但带来了很大的负面作用,即提高了焊接内应力。从降低内应力出发,应尽量降低焊接温度,采用低温钎料和软金属的中间层,但限制了接头的使用温度。为解决好这对矛盾,必须研究能在低温焊接,高温使用的特殊材料和特殊工艺。低熔点过渡液相扩散焊或低熔点钎料的扩散钎焊都是很有吸引力的解决办法;另外,可以采用陶瓷与金属的高温梯度材料来解决高温焊接时的接头内应力问题以及采用非晶态钎料或中间层来降低钎焊温度和扩散焊温度。&&
& &此外,陶瓷在焊接件的可靠性评定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陶瓷是脆性材料,因此一旦含有焊接微裂纹或内应力水平过高时,使用过程中发生脆性断裂将是非常危险的。
论坛事务:
数控技术论坛创建于,本站内容均为会员发表,并不代表数控技术论坛立场!本论坛为数控相关专业技术交流社区,只作为技术讨论学习交流之用,不得发表政治相关言论!
数控技术论坛 QQ讨论群:
Powered by更多相关搜索:
相关产品图片
Copyright 2007 All Rights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翔天智远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A304不锈钢调制脉冲YAG激光焊工艺的研究--《天津理工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A304不锈钢调制脉冲YAG激光焊工艺的研究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我国激光焊接技术越来越成熟,具有焊接质量好、焊接效率高、外形美观,操作方便的优点,不锈钢具有良好的耐蚀性和焊接性,故激光焊接不锈钢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主要针对3mm厚的A304不锈钢的激光焊接工艺、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及抗腐蚀性能进行研究。
首先采用三种激光输出方式焊接A304不锈钢。连续激光焊在P=1600W,V=3mm/s时能够焊透3mm的试样且存在气孔;正弦波脉冲激光焊在P=1600W,V=3mm/s时,试样均未焊透,但是熔深为2.9mm的显微组织不存在气孔;方波脉冲激光焊试验中最佳的焊接工艺是平均功率=1600W,峰值功率=3200W,占空比=50%,焊接速度=5mm/s。熔合线处气孔的存在是由于熔池内的液体振动不均匀造成的,焊缝底部的气孔是由于熔池底部的金属液体凝固较快,有些金属蒸汽来不及溢出形成的。因此焊接3mm厚的A304不锈钢板较好的焊接工艺是方波脉冲激光焊,平均功率=1600W,峰值功率=3200W,占空比=50%,焊接速度=5mm/s,脉冲频率100Hz,保护气体为纯氩气,气流量为30L/min,离焦量为0。此时焊缝熔宽较小,没有焊接缺陷,焊缝组织是均匀枝状晶。
其次采用显微硬度计测试不同焊接工艺下的焊接接头的显微硬度,测试分析结果显示焊接接头熔合区的硬度最大,母材和焊缝中心区较小,焊缝的硬度主要与焊缝的组织和合金元素的含量有关。
进一步采用电化学实验针对A304不锈钢激光焊接接头进行耐蚀性研究。借助于塔菲尔测试技术(Tafel Plot),选用质量分数为3.5%NaCl和10%HCl的腐蚀介质,分别测得不同焊接工艺参数下各试样的抗腐蚀能力。测试结果显示:其一在两种电解质溶液中均为母材较焊接接头的耐蚀性强,在两种电解质溶液中不同焊接工艺条件下焊接接头抗腐蚀能力相当。其二在3.5%NaCl电解质溶液中三种激光输出方式各试样的自腐蚀电位Ecorr都在-0.2v~-0.3v之间,母材的自腐蚀电位Ecorr=-0.092v,它们的抗腐蚀能力远远大于在10%HCl中的抗腐蚀能力。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理工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2【分类号】:TG456.7【目录】:
摘要5-6Abstract6-9第一章 绪论9-21 1.1 激光焊概述9-10
1.1.1 激光技术的发展及应用9
1.1.2 激光焊的原理、分类及特点9-10 1.2 不锈钢激光焊的应用及国内外研究现状10-17 1.3 A304 不锈钢焊接性分析17-18
1.3.1 不锈钢的性质17
1.3.2 不锈钢的焊接性17-18 1.4 不锈钢电化学腐蚀的研究意义18-19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19-21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焊接方法21-26 2.1 焊接方法的选择21-22 2.2 激光焊接设备及试验材料选择22-24
2.2.1 激光焊接设备22-23
2.2.2 试验材料及尺寸23-24 2.3 激光焊接工艺参数的选择24-26第三章 A304 奥氏体不锈钢的焊接接头微观组织与硬度测试26-52 3.1 A304 奥氏体不锈钢焊接试验参数26-27 3.2 金相组织分析27-47
3.2.1 金相试样制备27-28
3.2.2 金相组织分析28-47 3.3 焊接接头显微硬度测试47-51
3.3.1 试验设备与方法47-48
3.3.2 显微硬度测试结果与分析48-51 3.4 本章小结51-52第四章 A304 奥氏体不锈钢的焊接接头电化学腐蚀试验52-66 4.1 金属的腐蚀52-54
4.1.1 腐蚀的分类52-53
4.1.2 试验方法的选择53-54 4.2 试验试样的制备及试验设备54-55
4.2.1 电化学试验试样的制备54-55
4.2.2 试验设备55 4.3 不锈钢的电化学腐蚀试验55-65
4.3.1 A304 不锈钢在 10%HCl 中的电化学行为55-62
4.3.2 A304 不锈钢在 3.5%NaCl 中的电化学行为62-65 4.4 本章小结65-66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66-68 5.1 论文结论66 5.2 科研展望66-68参考文献68-71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71-72致谢72-73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苏颜东;[J];新技术新工艺;2001年10期
李启波;彭道横;;[J];现代焊接;2011年02期
易树平;[J];机械工艺师;1996年10期
史晓强,罗闻泉;[J];焊接技术;1996年06期
曾浩,周祖德,骆红,胡伦骥,胡席远;[J];中国激光;2000年05期
王家淳;[J];焊接技术;2001年01期
王建中,马麟;[J];热加工工艺;2002年06期
周运义,胡昌奎,陈培锋;[J];激光技术;2004年04期
;[J];电焊机;2010年07期
;[J];电焊机;2010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卢宇峰;陆皓;;[A];第十六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刘金合;张赋升;朱石刚;;[A];第十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2册)[C];2001年
蒙大桥;;[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9年版)[C];2010年
杨家林;黄文荣;汤光平;;[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包刚;王成;彭云;陈武柱;田志凌;;[A];第十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2册)[C];2001年
吴先前;杜特专;黄晨光;虞钢;段祝平;魏延鹏;;[A];第十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刘金合;陆开静;白钢;;[A];第十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2册)[C];2001年
姜平;陈武柱;国静;;[A];第十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2册)[C];2001年
唐霞辉;朱海红;朱国富;李适民;李再光;;[A];湖北省激光学会论文集[C];2000年
姜平;陈武柱;国静;;[A];第十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2册)[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本报记者 
谢莉葳;[N];中国消费者报;2006年
李兵 译;[N];中国冶金报;2003年
正亚;[N];中国包装报;2005年
张华君?通讯员
孟为民;[N];河南日报;2007年
张银炎;[N];中国船舶报;2005年
李珊;[N];中国工业报;2005年
何秦;[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2年
编译;[N];中国冶金报;2006年
李立铎;[N];中国汽车报;2005年
郑晓春;[N];科技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敖三三;[D];天津大学;2012年
胡连海;[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戴军;[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步贤政;[D];天津大学;2011年
杜汉斌;[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姚远;[D];吉林大学;2006年
王成;[D];清华大学;2002年
王春明;[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梅丽芳;[D];湖南大学;2010年
伍强;[D];湖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丰刚;[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向宝珍;[D];江苏大学;2010年
龙辉;[D];湖南大学;2003年
高俊;[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朱娟芳;[D];郑州大学;2004年
王义敏;[D];西北工业大学;2002年
申震;[D];吉林大学;2004年
仲训杲;[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刘旭升;[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李建强;[D];天津大学;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图文】lesson 5 激光加工技术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lesson 5 激光加工技术
上传于||文档简介
&&激​光​技​术​与​应​用​课​件
大小:867.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脉冲氩弧焊机厂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