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苹果7苹果7也出现爆炸事件件?

中国新锐女性时尚网站
┊┊┊┊┊┊┊┊┊┊┊┊┊┊┊┊┊┊
苹果7国内首炸真假 iPhone7爆炸真相是什么?
发布时间: 16:48:13&&&来源:魔女网
& &今天,有报道称国行iPhone 7发生了第一起爆炸事故,炸伤了果粉脸部。
具体来说,10月2日晚,郑州一男子拿着新买的iPhone 7拍视频时,手机突然&崩了&变成两半,手被炸肿,脸也被屏幕玻璃划伤。
视频中,男子致电苹果售后,对方表示自己没有权利处理,只能移交到总部,让总部来处理。不过该男子未提及具体从什么渠道购买手机。
对于这个问题,苹果中国相关人士告诉澎湃新闻,相关情况已经向总部反馈,有消息会第一时间通知媒体。
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这次iPhone 7的炸裂是单个事件,还是产品批量出现问题。也不清楚苹果接下来会进一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苹果中国相关人士告诉澎湃新闻(),相关情况已经向总部反馈,有消息会第一时间通知媒体。
  这并非iPhone首次发生爆炸事故。近日,美国媒体ABC报道称,一名美国加州消费者的iPhone 6 Plus,在充电时发生了爆炸事件。爆炸后,她的这台iPhone 6 Plus已经彻底无法使用。
  根据上述报道,这台iPhone 6 Plus爆炸事故发生在凌晨3时,爆炸声把主人惊醒,随后就闻到塑料燃烧的味道,而正在充电的iPhone 6 Plus已经冒出了黑烟。
  本周早些时候,一位名叫Darina Hlavaty的美国大学生,因为iPhone 6 Plus在上课时突然起火,自己的被烧出了一个大洞。
  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这次iPhone 7的炸裂是单个事件,还是产品批量出现问题。也不清楚苹果接下来会进一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精彩图库Atlas
这款宽松灰白条纹衬衣搭配黑色休闲哈伦裤,简...
版权所有 (C)2010 ()-专业女性时尚网站
郑重申明: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更多公众号:ChuanQi-vast为广汽传祺的客户提供服务。所有买车保养售后日常使用的问题都可以咨询。用服务感动客户,用专业打动客户,用细节感染客户。最新文章相关推荐搜狗:感谢您阅读曝苹果7国内首炸:iPhone7被曝国内首炸看看苹果售后怎么说?,本文可能来自网络,如果侵犯了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管理员。QQ:英语学习专题
整理精选几十个类别2千多篇地道情景会话,还可进行会话强化训练..
每天一期视频节目,VOA中文部节目主持人白洁带你学习最地道的美语..
初级口语节目推荐
实战口语节目推荐
商务口语节目推荐
可可英语官方微信(微信号:ikekenet)
每天向大家推送短小精悍的英语学习资料.
添加方式1.扫描上方可可官方微信二维码。
添加方式2.搜索微信号ikekenet添加即可。如何看待正在发酵中的苹果iPhone 7「爆炸门」事件?_网易财经
如何看待正在发酵中的苹果iPhone 7「爆炸门」事件?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如何看待正在发酵中的苹果iPhone 7「爆炸门」事件?)
真相往往是击穿所有流言的最有力武器,前提是公众还没有形成「真相」之前。
关于巴菲特价值投资策略中,科技企业往往是禁区;创新的安全边际过低,趋势难以把控&&这是巴菲特给出的解释。不过苹果属于仅有的几个例外,而现在的事实证明,苹果对技术创新在应用层面的谨慎也确实带来了巴菲特想要的「安全感」。三星显然就上演了这么一出激进创新的反转大戏,Note7「电池门」让本来处于强势地位的三星瞬间攻守易位,所有优势都敌不过一次安全事故带来的伤害。毫无疑问,苹果再度成为这一事件的人生赢家,从苹果股价一路走高就不难看出资本市场的积极反应。正如&花无百日红&,在手机安全问题正处于风声鹤唳阶段之时,一部国行iPhone 7也发生了所谓的「炸机」事件,尽管事件的真实情况还有待调查确认,但Note7「电池门」已然拉紧了用户关于手机安全的那根弦,苹果iPhone 7的「炸机」无意之间成为火上浇油者,短短几天已经成为各大门户网站以及自媒体的&座上宾&,而苹果毫无诚意的「移交总部处理中」的回复让大有让事件继续的趋势。关于苹果的下一步行动,我们拭目以待,但傲慢与偏见带来的必定是双输的结局,因为前有三星之鉴。复盘三星应对舆论危机的种种手段,完全可以列入商学院的本年度最佳反面教材。三星中国的作死三部曲: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从中国出现第一部三星Note7爆炸事故之后,最终到三星宣布Note7全球召回,三星的品牌形象在中国大概经过了三次小高潮。第一次是三星在9月1日宣布全球召回Note7手机,而中国区则是正常发售,不再召回之列。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正是这一举动引起了国内消费者的强烈反弹,认为这是歧视中国消费者,实行双重标准。第二次,三星的反咬一口。以及其不专业的手段(包括单方面出具的鉴定报告、放出反诉消费者言论等)放大了消费者的不信任感,而韩国媒体以「骗赔」这样的敏感字眼戳中了国内用户的痛点,彻底让三星站在了中国用户的对立面。第三次,全球召回自打脸。随着美国换机用户出现爆炸,三星迫不得已宣布全球停售、召回Note7,而这次大陆销售的超19万台Note 7也在召回之列,只不过这次是在国家质检总局的强烈&关怀下&不得已的举动,不仅和之前的官方报告前后矛盾,而且坐实了三星「欺骗」用户的嫌疑。作为这次的&天灾&,Note7的质量问题在早期仅仅是作为产品问题而被关注,如果当时立刻采取行动对三星而言有两大有利条件:即开售时间较晚,召回损失并不算大,根据三星中国区公布的召回计划显示,截止10月11日,note 7共销售了共计190984台,相比9月2日三星全球召回的250万部Note7仅仅不到十分之一,如果同步9月2日的召回政策,这种损失会更少。其次,在国内消费维权难的背景下,消费者会对一反常态的主动承担责任行为大加赞赏,显示出国际大牌企业的优秀形象,从而能够完成一次完美的危机公关,将产品危机的负面影响力消弭于当前,而不会引火烧身。个人认为,早期Note7的质量问题始终都是可控状态,舆情危机仅处于发酵状态,并未爆发。而三星之后的危机公关连续犯错才会导致三星在国内陷入了「人地皆失」的大溃败。这其中,三星面对国内Note7爆炸将过错全部归因于用户,甚至提出反诉,简单而粗暴回应不仅激化了与当事人的矛盾,而且隐晦的向外界表明了「眦睚必报」强势企业打压弱势消费者之势;如果三星语气委婉,不与用户&硬碰硬&,三星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也不会如此僵化,以至于三星水军到处灭火。一旦消费者的质疑从产品品质上升到企业道德层面,不可避免加重了彼此之间的对立情绪,消解了平等对话的基础,所以即便三星宣布召回计划,也无法挽救早已注定失去的人心。所谓店大欺客,三星姗姗来迟、毫无诚意的道歉信,以及种种傲慢和双重标准就是&人祸&,相比起Note7本身的品质问题而言,品牌形象的崩塌将会长久影响三星在国内的发展。根据瑞士银行分析师的预测分析结果显示,三星停售Note7将会对其造成170亿美元损失,而这还不算股价下跌所带来的浮动亏损和对品牌形象的伤害。这样的损失大吗?至少在手机行业中堪称空前,但是三星真正的危机或许才刚刚开始,正如次生灾害往往具备更大的破坏力一样,三星公众形象的崩塌所带来的连锁效应,将会在后期逐一显现,而这才是三星的真正危机。正在发酵苹果爆炸门事件反观仍旧处于萌芽期的河南郑州用户iPhone 7「爆炸」门事件,几乎同样的手机安全事故,似曾相识的舆论铺天盖地,从10月2日发生事故以来,到现在一周多的时间,苹果仍旧停留在「移交总部处理中」的流程之中,距离实际解决方案的出现仍遥遥无期。此外,作为全球智能手机行业之首,放大镜之下的苹果在接受用户追捧的同时,也必须意识到这意味着更严格的审视。而三星Note7爆炸余波未尽的现在,苹果应对iPhone 7「爆炸」也暴露了其更多的问题:即没有针对紧急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任由事件缘由被众多网友肆意歪曲解读,再经过「价值观」绑定,很容易让人和Note7这一滩浑水搅和在一起,从而放大一件本来可能并没有多严重的问题。网上有人质疑该用户是「利益相关企业企图浑水摸鱼」之举,对于这种质疑其实我个人认为虽有危言耸听之嫌,但也是缺乏官方参与下的一种必然趋势。围观者既缺乏对事实情况的了解,也未能获得苹果官方的更多表态,由三星处理Note7教训的影射,事件必然会朝着不利于苹果的一面发展,从而让群众脑补出「iPhone 7爆炸伤人,用户维权难」的一幕悲苦剧情。既然「iPhone 7爆炸」爆炸已成为公众事件,那么苹果的下一步动作将会成为左右舆论的风向标,如果应对不利,即便苹果能够证明iPhone 7本身的质量没有问题,但是也难逃「店大欺客」的傲慢印象;而建立一个畅通的交流渠道,真诚回应用户疑问,在三星负公关的映衬下也很容易打出一场漂亮的危机公关战,博得用户好感。真相往往是击穿所有流言的最有力武器,前提是公众还没有形成「真相」之前。更多趣闻与新知,关注钛媒体微信号:钛媒体(ID:taimeiti)
钛媒体微信二维码&
本文来源:钛媒体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iPhone7也爆炸了?它们正在清除这颗定时炸弹|Note 7|三星|苹果_新浪新闻
iPhone7也爆炸了?它们正在清除这颗定时炸弹
原标题:iPhone 7 也爆炸了?它们正在清除这颗定时炸弹
  作者:拆弹的& &来源:公号“深蓝Deeper Blue”(微信ID:deeperbluetech) 。
  三星不哭,苹果也爆炸了。
  美国科技博客 BoyGeniusReport 的一篇文章今天凌晨晒出,一部苹果新 iPhone7 似乎也发生了爆炸。昵称为 @kroopthesnoop 的网友在 Reddit 论坛贴出的一张照片,他的黑色 iPhone7 破损严重,屏幕开裂,边框有明显烧焦的痕迹。
  苹果的股价周四开盘应声下跌。
  此前,三星 Note 7 手机在全球已造成近 40 起爆炸事故。就在 9 月 26 日下午,又一部国行的 Note 7 发生爆炸,这是在中国 Note 7 的第四起爆炸事故了。
  美国佛罗里达州用户那桑·多纳切(Nathan Dornacher)使用的三星 Note 7 爆炸,他之前在车内给 Note7充电。车的方向盘、仪表盘等已经面目全非。
  2016 年 9 月 2 日下午,三星电子在韩国召开新闻发布会,移动部门总裁高东真对三星 Note 7 电池爆炸事件进行了公开道歉,宣布因电池缺陷问题,三星将停售 Note 7 手机,并召回 250 万部 Note 7。
  三星公司可能就此 “连续爆炸门” 损失近 50 亿美金——作为贡献韩国 GDP 超过五分之一的三星,这一次可真是惊动了国本。
  六天之后,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发表声明,强烈建议乘客 “在飞机内关闭 Note7 电源,不要使用或进行充电”。接着,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又正式呼吁 “请消费者停止使用 Note 7 并关闭电源”。 多米诺骨牌效应开始,多国航空部门连续发出警示,提醒乘客停止使用 Note 7,这里面也包括中国民航。
  据三星自己说,Note 7 是手机锂离子电池的电池芯出了问题。因为制造工艺失误,电池的阴极和阳极相接触,导致电池芯过热从而引发爆炸。
  爆炸一次不可怕,连续爆炸才可怕。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同样由于电池、连续起火的特斯拉。
  2015 年年末,特斯拉还忙着统计去年全球交付总量达到 50,580 辆的傲人成绩的时候, 1 月 1 日挪威一辆 Model S 充电时突然起火——所幸车内无人。
  由于特斯拉使用的动力电池是三元锂电池,而三元锂电池燃烧时不能直接用水或者二氧化碳扑灭,专用的铜粉水造价太高又不常见,所以当时的挪威消防队员只能用泡沫控制周边火势,直到这辆 Model S 完全烧毁。
Model S 被烧毁画面。
  传统锂电池的安全性始终是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人们的心头。为什么锂电池容易爆炸?我们先看一下锂电池的解剖图:
  普通的锂离子电池由正极、负极、电解质、隔膜组成。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来回“奔跑”,完成充放电的过程。有了电解质,锂离子才能 “奔跑”。正负极之间用陶瓷或者其他聚合物制成的隔膜隔开,电池的正负极因此避免了直接接触。
  安全隐患就在这个隔膜上。一旦高压、过热,隔膜很容易被穿破,导致正负极接触,造成内部短路。据《科技日报》报道,三星为了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延长续航能力,采用了更薄的隔膜材料,所以才会事故频出。
  想想看,一辆特斯拉需要使用 7000 多节 18650 型号锂电池,只要其中一节出了问题……
7000 多节锂电池节电池在特斯拉底盘紧密排布。
  只有一个改变才可以彻底解决问题——把液体的电解质换成固体的。
  固态电解质能让电池正负极永不接触。即使发生过热情况,固态电解质只是熔化成绝缘体,温度下降后又能恢复成固体,不会分解出气体和多余的热量。
  如果一个锂电池,换成固态电解质,它就叫做 “固态电池”。
  人类在固态电池上探索的道路至今已经有六十多年。最先生产出来的固态电池,不是那种厚厚的、或者圆圆的,而是像一层薄膜一样。
  第一个报道产出固态电池的是日本人。1982 年,日本 Hitachi 公司首先声明自己产出了厚度小于 10 μm 的固态电池,是一层薄膜。但这块电池的功率太低,无法驱动任何电子设备。
  薄膜电池现在有更成熟的产品了。 2008 年,美国的 Infinite Power Solutions (IPS)公司推出了一种全固态薄膜电池。它只有一个指甲盖大小、两张纸厚,15 分钟就能充到 90% 的电量,可充放电 10 万次,使用至少 15 年。由于是全固态,这种薄膜电池可以随意弯折,在 -40℃ 到 85℃ 温度范围、甚至水下一千多米都能安全使用。
  2015 年, Infinite Power Solutions 公司被苹果收购,开始研究用于可穿戴设备上的固态电池。可以想象,如果苹果手表用上固态电池,就能解决续航时间以及体积问题了。
  这种薄膜形状的固态电池,在微型电子器件市场上应用广泛。世界范围内,有十几家公司拥有薄膜电池的专利,除了上面提到的两家,还有法国 Bellcore、美国 Cymbet、台湾辉能科技、俄罗斯的 GS Nanotech 等。
俄罗斯公司 GS Nanotech 生产的柔性薄膜锂离子电池。
  但薄膜电池生产成本实在太高。它需要利用一种叫做气相沉积的技术,所用设备动辄上百万。如果将薄膜电池用到手机上,一台苹果能卖到 100 多万。
  另外,因为电极是薄膜,薄膜电池能储存的能量很少,别说电动车了,手机需要的电力都供不上。
  更多人把目光投向了大容量的非薄膜型固态电池。但非薄膜型的电池,目前技术还不是很靠谱。
  瓶颈主要有两个:一是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太低,也就是锂离子在固态中“奔跑”得慢,而电池是靠锂离子在正负极间奔跑来实现充放电的,所以这意味着电池充放电慢。二是固电解质和电极接触得没有液态和电极接触好,导致界面电阻太高,这会显著降低电池性能。
  在非薄膜型的电池里面,有三种材料可作为电解质:聚合物,硫化物,氧化物。有不少公司说自己在做以聚合物为电解质的电池,但他们做的其实不是聚合物固态电池,而是凝胶电解质,如 Sony 和三星。凝胶的状态介于固态和液态之间,其实根本没有解决安全性的问题,凝胶电池的能量密度也难以提高。所以三星后来索性放弃了凝胶电解质。
  其它绝大部分厂商,包括中国新能源科技(ATL),只是在隔膜上涂一层聚合物将隔膜与正负极粘接在一起。话说,ATL 是全球最大的聚合物电池供应商,为三星、苹果、华为、OPPO 等企业供货。
  什么时候固态电池才能够进入大规模产业化?
  大部分业界的人挺乐观。《日经技术》认为,“ 预计 3 年内能出现性能为现有锂离子电池 2 倍多的产品”。2013 年,美国能源存储联合研究中心(JCESR)则说,“ 5 年内(2018 年)开发出(相比普通锂电池)能量密度达到 5 倍、价格降至 1/5 的蓄电池”。
  但科研领域的学者们都偏保守——他们认为 “毕竟研究出产品跟能形成产业是两码事”。2016 年上半年,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泓博士说:至少要到 2020 年,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出产的固态电池 “可能试水到商业化的程度”,而 “真正的全固态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虽然工业上不可能实现液态到固态的飞越,但这不代表产业界在固态电池领域无计可施。峰瑞资本投资人朱祎舟对深蓝 Deeper Blue 说,“我们可以寻找液态到固态的过渡方案。” 例如,从麻省理工孵化出来的锂电池公司 Solid Energy Systems 的电解质,就是既有固态又有液态:先在金属锂电极上覆盖一层固态电解质薄膜,然后加入一种准离子态阻燃液体。制成的电池跟传统电池比体积缩小一半,还能提供更多能量。
  “固态电池性能好,成本高,就先瞄准对安全性、稳定性需求高,又不计成本的行业。固态电池的制造过程跟传统电池的不一样,就要充分利用传统电池的生产设备,避免重建整条生产线,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朱祎舟说。
  在大容量固态电池做产业化的这条路上,日本远远走在全世界前列。丰田、日立造船都是固态电池界的领军企业。2009 年,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启动了 210 亿日元计划,举国之力研究电池,希望能在 2030 年前开发出能量密度为现有水平 5 倍以上的可充电电池。从现在看来,这个时间可能被大大提前。
  韩国也不落后,三星在日本也有个固态电池研究所——早点研发出来三星就能换上固态电池了。
  日韩之后,依次是欧洲、美国、中国。
  法国已经有电动车投入使用固态电池,但他们用的固态电池中间还是有隔膜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固态,而且目前尚无大规模应用。美国人则只有技术,没有可以量产的产品,这里有创业公司一大把,比如:Seeo, Solid Energy System, Solid Power, Quantume Scape 等等等等。
  中国人还处于研究阶段,相关标的有清陶能源、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CATL)、比亚迪、微宏动力等,研发进度有快有慢。其中,清陶能源位于江苏盱眙,由南策文院士团队组建。同时,南院士拥有中国第一个与全固态有关的专利。
  深蓝 Deeper Blue 盘点了四家开发固态电池的公司,其中法国的 BatScap 虽然有投入使用的产品,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固态电池;其他公司目前还只有技术。
  [BatScap]
  BatScap 是法国博罗雷(Bollore)的子公司,开发了可以在电动车上使用的固态电池。开发固态电池的 BatScap 是博罗雷在能源领域布局的一个关键。
  BatScap 做的是需要加热的聚合物固态电池。因为在常温下聚合物的离子电导率太低,意味着锂离子在电极间奔跑得慢,充放电也就慢。加热后,聚合物的离子电导率才能提高。
  2011 年底开始,博罗雷利用自主开发的 EV “Bluecar”,在法国巴黎及郊外提供汽车共享服务 “Autolib”,即抵达目的地后交换车辆。这种汽车用的就是 BatScap 的固态电池, 规格是 30 kWh。目前这种 Bluecar 已有近 4000 辆,有约 900 座服务站和 4500 台充电器,每天利用次数 1.8 万次。
法国的固态电池电动车正在充电。
  然而,电池需要加热才能使用是难以大规模推广的。电动车可以利用行驶中产生的热量来维持 60~80 ℃ 的使用温度。但停车时,必须要利用电池组内部的加热器来维持温度,每秒会消耗约 200 W 的电力,跟一个电冰箱差不多。在停车过程中需要一直连接充电器。有人做过估算,平均一年下来,停车时加热器消耗的电力比行驶时所需的电力还多。
  不过,据一名固态电池的技术人员透露,BatScap 的聚合物固态电池其实中间也有一层隔膜,根本不是我们所说的全固态。
  [Solid Power]
  美国 Solid Power 成立于 2012 年,位于美国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维尔市,在科罗拉多科技中心拥有 650 多平方米的工厂。创始团队有不少来自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UCB)的教授与副教授。这些教授背景都十分强,比如仅 Sehee Lee 教授一人就有 18 项相关专利。
  Solid Power 拿政府的钱比较多,2013 年获美国能源部资助的 346 万美元,科罗拉多州的经济发展与国际贸易部门(COEDIT)资助的 25 万美元。2014 年底又获美国空军资助 290 万美元。
  Solid Power 固态电池的电池能量密度达到了 600 Wh/kg,是市面上电池容量的两倍多。
  [Sakti3]
  Sakti3 是一位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教授在 2007 年设立的风险创业公司。Sakti 在梵文中是 “力量” 的意思,3 是锂的原子序数,连起来就是 “锂的力量”。这家公司是用蒸镀的方法制备无机固态电解质,并且宣称已能实现高效率量产。
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安·玛莉·赛斯特里(Ann Marie Sastry)是公司的 CEO。
  值得一提的是,Sakti3 2015 年获得家电巨擘戴森公司 1500 万美元融资,年底被戴森以 9000 万美元收购。2016 年 9 月,戴森宣布投资 14 亿建立电池厂。
  Sakti3 宣布已制造出能量密度达 550 Wh/kg 的电池,这一能量密度要比普通锂离子电池的高大约 50%,电池蓄电量是特斯拉现在使用的锂电池的两倍。Sakti3 对媒体说,他们在其位于密歇根的小型试验场已制造出这种固态电池的原型,预计在两三年内实现商业化。
  然而,业内针对 Sakti3 的声音真不少。不少科研人士都认为:“Sakti3 没有产品,只是在炒作固态电池概念”。
  [丰田]
  2013 年时,丰田宣布,计划在 2020 年全面实现全固态电池商业化,其能量将是锂电池的三到四倍,并在接下来几年使用锂空气电池。
  许多日企都非常重视离子导电率。离子导电率高,意味着锂离子在正负极间 “奔跑” 得快,充放电的速度就快。而硫化物电解质在常温下的离子导电率与液态电解质相近,所以有许多日本公司在研究硫化物。丰田就是个代表。
  根据丰田 2014 年发布的专利,他们研发的全固态电池,改善固态电解质和电极接触差的问题,用湿涂工艺来制备中间的电解质,让电解质变得很薄,从而减小电池体积。同时丰田放大了电芯尺寸,将电池面积扩大了 50 倍,容量提升了一千倍。
丰田在实验中将固态电池用在电动小车上。
  据苹果一名技术人员向深蓝 Deeper Blue 透露,丰田固态电池产业化很可能不会使用上面说的材料,他们公布这项专利也许只是为了误导产业界。
责任编辑:刘灏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苹果手机爆炸事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