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钙蛋白是什么测定用什么管子

肌钙蛋白在稳定性冠心病诊疗中有啥用?_医脉通心血管-爱微帮
&& &&& 肌钙蛋白在稳定性冠心病诊疗中有啥用?
近期发表于《Circulation: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的研究发现,约1/3拟行择期PCI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会在术前出现高敏肌钙蛋白T水平升高,而且这与患者1年时的死亡风险增加相关。研究者评估了例来自伯尔尼PCI注册研究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分别在基线(PCI术前6小时内)及术后12小时内测量了受试者的高敏肌钙蛋白T。随访自出院时开始,持续1年,以评估主要不良心脏及脑血管事件。结果显示,26%患者的术前高敏肌钙蛋白T高于参考上限(14 ng/L)。大多数(84%)基线高敏肌钙蛋白T升高者的检测水平在参考上限1~3倍之间。1年时,7.7%术前高敏肌钙蛋白T水平升高者发生全因死亡(主要终点),而术前正常水平者的全因死亡率只有1.4%(P & .001)。术前高敏肌钙蛋白T水平升高者的术后全因死亡(HR = 6.69; 95% CI, 1.73-25.87)与心源性死亡(HR = 5.73; 95% CI, 1.05-31.3)风险更高。术前高敏肌钙蛋白T升高也与BARC 3~5级出血风险升高相关(HR = 2; 95% CI, 1.04-3.86)。校正年龄、性别与肾衰竭等多个变量之后,术前高敏肌钙蛋白T升高依然是1年全因死亡的独立风险预测因子(HR = 2.08; 95% CI, 1.1-3.92),但无法独立预测心源性死亡。术前高敏肌钙蛋白T水平正常(≤ 14 ng/L)与全因死亡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 = .41)。研究者认为,对高敏肌钙蛋白T进行常规测量有助改善对拟行择期介入治疗的稳定性非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风险分层。参考文献:Preprocedural High-Sensitivity Cardiac Troponin T and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Undergoing Elective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Circ Cardiovasc Interv 2016 Jun温馨提示医脉通投稿邮箱:请加小编微信号 ilovecardio,一起交流学习。
点击展开全文
悄悄告诉你
更多同类文章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可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后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提供专业的医疗讯息,助力中国临床决策!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进入
删除,或发送邮件到 bang@ 联系我们,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罗氏高敏肌钙蛋白T检测 1小时即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文章号:W<font color=#1266&&
18:26:44&&
文字大小:
新诊断策略极大缩短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时间,实现更早开展患者治疗并更好运用医疗资源
&&& (365医学通讯社 报道)TRAPID-AMI1临床研究结果已在《急诊医学年鉴》2线上发表,该研究提出并验证了一种对拟诊NSTE-ACS的急性胸痛患者的快速诊断可行性方案。该方案基于罗氏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检测,证实了将纳入或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的观察时间从3至6小时缩短到1小时这一快速诊断的准确性。
新诊断策略极大缩短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时间,实现更早开展患者治疗并更好运用医疗资源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365医学通讯社 报道)TRAPID-AMI1临床研究结果已在《急诊医学年鉴》2线上发表,该研究提出并验证了一种对拟诊NSTE-ACS的急性胸痛患者的快速诊断可行性方案。该方案基于罗氏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检测,证实了将纳入或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的观察时间从3至6小时缩短到1小时这一快速诊断的准确性。从症状出现到治疗,每延误1个小时,患者死亡风险就会显著提升3,,因此,快速、可靠地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性已获得了广泛共识。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藉由这种新方法,我们现在可以为全世界上百万在急诊就诊的急性胸痛患者缩短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时间,”瑞士巴塞尔大学的心脏病学教授、该项目的主要研究员之一Christian Mueller说道,“患者无需在急诊室等待3小时或者更长时间就能查明他们患有急性致死性疾病或者是由其他原因所致的胸痛。”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争分夺秒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生心梗时,供给心脏肌肉的血液中断,导致肌肉细胞坏死。每延误30分钟治疗会使AMI患者的死亡相对风险上升7.5%3,因此快速治疗至关重要。有胸痛或有其他疑似AMI症状的患者大约占所有急诊患者的10-20%,在美国,每43秒就有一人急性心肌梗死发作4。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肌钙蛋白是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释放到血液中的心肌蛋白。前几代血清学检测的局限性在于能够检测到肌钙蛋白释放的时间太长,有时对于敏感度较低的肌钙蛋白检测甚至需要近6小时才能检测到肌钙蛋白。急性心肌梗死在发病后数小时内的死亡率最高,因此早期诊断与治疗对于治疗结果具有重要影响,甚至可能挽救生命。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欧洲心脏病学会在2015年8月于英国伦敦召开的年会上纳入了这一提高诊断速度的新方法。其新版临床实践指南(2015 ESC NSTEMI)现在支持在TRAPID-AMI研究中证实的通过高敏感肌钙蛋白检测进行1小时诊断的方法5。&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TRAPID-AMI研究的结果再次证明了诊断可以影响临床实践,进而对患者的治疗结果做出更大贡献,”罗氏诊断首席运营官Roland Diggelmann表示。“罗氏一直致力于在临床研究上进行投入,以促进创新及改善医疗。我们为全世界的医生和患者提供诊断检测与解决方案,用以改善健康及拯救生命。”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更多关于TRAPID-AMI研究的信息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TRAPID-AMI是一项由罗氏赞助的前瞻性观察性研究,自2011年至2014年共纳入1,282名急性胸痛患者。该研究在3大洲、9个国家的12家机构开展,由瑞士巴塞尔大学Christian Mueller教授和瑞典乌普萨拉大学Bertil Lindahl教授主导。这是首个评估短时间诊断流程的临床试验,该诊断流程对早期急性胸痛患者间隔1小时进行两次血清学检测(例如,入院后最长6小时疼痛发作的患者)。在之前的APACE试验中,针对病症发作较晚的患者就曾提议采用这一新方法6。TRAPID-AMI研究结果显示,新的诊断流程将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时间可以从3小时甚至更久缩短至1小时,使专业医护人员能够根据新指南支持的对大多数患者更早开展治疗(用于非ST段持续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管理的2015 ESC指南)5。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更多关于罗氏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检测的信息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罗氏Elecsys&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cTnT-hs)检测用于测定临床实践中首选的用于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心肌肌钙蛋白结合心电图(ECG)是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金标准。罗氏cTnT-hs检测联合此新诊断流程明显提高了“纳入”和“排除”的决策速度,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有效治疗。同时,快速决策可以有助更好地管理急诊工作量并减轻相关医疗系统费用。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参考文献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Reference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1)&Acronym for: Cardiac troponin TChs (high sensitivity) assay for RAPID rule-ou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2)&Mueller, C. et al (2015) : Ann Emerg Med. 10.1016/j.annemergmed.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article/S)01501-2/fulltext.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3)&De Luca G. et al. (2004) : Circulation. 109(10) ;1223-5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4)&Mozaffarian D. et al. (2015). Circulation 131, e29-322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5)&Roffi M. et al (2015) : Eur Heart J. Aug 29 (epub ahead of print)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6)&Reichlin T. et al. (2012): Arch Int Med. 172(16):1211-8 &
?上一篇:?下一篇:
相关文章所属病种
作者简介单位:365医学网简介:  致力于医学学术服务
  Devoted to medical science
该作者其他相关文章
课件下载排行
音频在线听
音频排行榜迎接高敏感方法检测心肌肌钙蛋白时代的到来
作者:[1]&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
文章号:W<font color=#2805&&
13:12:29&&
文字大小:
心脏标志物的临床应用可追溯到半个多世纪前。1954年,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旧称GOT)作为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第一个心脏标志物用于临床,随后乳酸脱氢酶(LD)和肌酸激酶(cK)在AMI时的变化引起人们兴趣胆。十多年后,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在AMI时的异常变化得到广泛关注,曾一度被誉为诊断AMI的“金标准”,并与AsT、LD一起被称为“心肌酶谱”应用于AMI诊断。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会同全世界一些主要心血管学术团体共同制定了诊断AMI的标准",将心肌酶类变化作为诊断要点之一。此后的大量临床实践发现,CK-MB为主的心肌酶的临床特异性和灵敏度并不尽如人意。20世纪80年代末,心肌肌钙蛋白(cTn)逐渐步入人们的视野。历经大量临床应用研究和几代检测方法(试剂)的改进,cTn检测在AMI时的临床特异性和灵敏度不断提高,逐步取代了cK.MB等,成为诊断AMI的主要心脏标志物。200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美国心脏病学会(Acc)联合提出重新定义AMI,其中将cTn的变化作为诊断AMI的重要条件之一。这一观点迅速得到心脏病学专家学者的赞同。2007年,全球心脏病学专家学者共同提出相同的观点饽。cTn在诊断心肌损伤(包括AMI)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广泛认同。cTn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对心脏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研究更加深入,并逐步形成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理念。
&年,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旧称GOT)作为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第一个心脏标志物用于临床,随后乳酸脱氢酶(LD)和肌酸激酶(cK)在AMI时的变化引起人们兴趣胆。十多年后,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在AMI时的异常变化得到广泛关注,曾一度被誉为诊断AMI的“金标准”,并与AsT、LD一起被称为“心肌酶谱”应用于AMI诊断。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会同全世界一些主要心血管学术团体共同制定了诊断AMI的标准",将心肌酶类变化作为诊断要点之一。此后的大量临床实践发现,CK-MB为主的心肌酶的临床特异性和灵敏度并不尽如人意。20世纪80年代末,心肌肌钙蛋白(cTn)逐渐步入人们的视野。历经大量临床应用研究和几代检测方法(试剂)的改进,cTn检测在AMI时的临床特异性和灵敏度不断提高,逐步取代了cK.MB等,成为诊断AMI的主要心脏标志物。200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美国心脏病学会(Acc)联合提出重新定义AMI,其中将cTn的变化作为诊断AMI的重要条件之一。这一观点迅速得到心脏病学专家学者的赞同。2007年,全球心脏病学专家学者共同提出相同的观点饽。cTn在诊断心肌损伤(包括AMI)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广泛认同。cTn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对心脏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研究更加深入,并逐步形成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理念。的临床判断值年,国际临床化学和检验医学联盟(IFcc)和美国临床生化学会(NAcB)分别提出的参考范围上限可取表面健康人群第97.5百分位值;而诊断AMI的临床判断值则高一些,可依据R0c曲线(根据CK-MB的诊断基础)设定。这两个值之间有一“灰区”,被认为是“微小心肌损伤(MMD)。2000年的ESc/ACC文件和2007年的文件都提出cTn临床判断值应取表面健康人群参考范围上限的第99百分位值,同时要求这一点的检测不精密度的变异系数(Cy)应达到≤10%(这主要是为了减少假阳性);高于这一临床判断值同时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和(或)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就应该考虑AMI的诊断。但这一要求在临床应用中一直未能得到全面接受,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当时绝大多数cTn检测方法的技术性能并未能达到这一要求,不能在表面健康人群中检测到cTn(当然也就难以真正确认参考范围上限的第99百分位值),而且检测不精密度要求(即第99百分位值的cy≤10%)更是难以达到。专家们因而认为检测到cTn即表明可能存在心肌损伤、坏死,并建议将能够达到c矿≤IO%的最小检测值作为临床判断值用于AMI的诊断,这一点往往位于上述ROc曲线最佳点和第99百分位值之间。当然,这并未能达到上述文件的要求,也未能完全满足临床应用的需要。的高敏感方法的判断―cTn)的试剂近年来相继问世。hs―cTn刚崭露头角就立即引起极大关注。国际诸多专家学者分别在N En甜J Med,JAMA,Circlllati,Eur Heart J,J Am Cou Cardio和Clinchem等著名杂志上撰写社论和评论文章或报告hs―cTn临床应用结果。有的学者热情欢迎“hs-cTn时代来临”,也有学者对此持不同看法。等于10%时的最小检测值很接近第99百分位值的cTn检测方法称为hs-cTn。也有专家认为能在部分或全部表面健康人群中检测到cTn、同时第99百分位值的检测不精密度的CV≤lO%才是hs-cTn。为了更明确的评估hs-cTn检测方法性能和应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曾与美国的检验医学、心脏病学、急诊医学等领域的专家以及主要的hs-cTn生产厂商的专家共同讨论如何设立判断标准和要求。Apple提出的方案认为,根据在参考范围上限第99百分位值处的检测CV来判断:CV≤lO%的可视为“导则可接受”,CV&10%但≤20%的视为“临床可接受”,CV&20%则视为“不可接受”;检出数来判断:检出率&50%视为“水平1(常规方法)”,50%~75%视为“水平2(第一代高敏感方法)”,75%~95%视为“水平3(第二代高敏感方法)”,&95%视为“水平4(第三代高敏感方法)”。宋凌燕等n71和张春燕等报道了对目前国内应用较常见的h8-cTnI或hs-cTnT检测系统(Abbott的Architect,Beckman-Coulter的Access AccuThI,Johnson &Johnson 0CD的VitrosECi以及Roche的cobas)进行初步评价的结果。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检测方法都分别达到了导则可接受或临床可接受水平,但在表面健康人中cTn检出率各异。对检测性能进行评估是合理选择cTn检测方法的一个重要步骤,临床检验部门应该重视这方面的评估。和生理变异才会释放到外周血中被检测到。现在新一代高敏感方法已能够在相当一部分表面健康人中检测到cTnⅢ。J,这不能不引发思考:在表面健康人中检测到cTn的现象说明了什么?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曾一度认为心脏是不再分化的器官,当心脏负荷增加时,心肌细胞被牵拉增厚,超过极限则导致心肌细胞坏死、心力衰竭。而今人们认识到,人体正常组织器官的细胞处于凋亡和再生这样的持续不断的转化中。这为心脏生理病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即人的心脏组织是否也和其他组织器官一样是可以自我更新的?新近的研究认为,心肌细胞的新陈代谢是一个生理过程。少量的心肌细胞凋亡持续于整个生命周期,这种凋亡现象与年龄变化相关。实验发现,人的一生中约50%的心肌细胞会被更新;人心肌细胞的年自我更新率在25岁时约为1%,到75岁时约为0.45%。凋亡的心肌细胞会释放出cTn。已可检测到表面健康人外周血中的cTn。了解cTn在人体的生理变异也已成为可能。这是很有意义的临床应用研究。1999年,根据当时对cK―MB的生理变异(约9.3%)的了解,提出对cTn的检测不精密度要求应与cK-MB相仿,即CV≤10%。最近, Wu等报告了观察cTnI的生理变异的实验。他们发现个体内cTnI的短期(天内)变异为9.7%,长期(天间)变异约14.1%。宋凌燕等Ⅲo报道了cTnT的生理变异研究,他们发现cTnT的个体内短期(天内)变异约为4.8%,长期(天间)变异约6.4%。这是有关cTnT生理变异的首次报道,对合理判断解释cTnT检测结果以及设立临床判断值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如马拉松运动)可使运动员外周血中的cTn增高Ⅲ。这种增高可能只是生理现象而并非ACS。这些研究为临床科学解释cTn检测结果提供了新思路。的参考范围制定了关于建立参考范围的通用标准,但在建立cTn参考范围时如何设立表面健康人的筛选标准目前并无一致意见。有人认为近几个月没有心脏病或相关疾病史,体格检查和一般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即可;但也有人提出还应有影像学检查(包括心动超声、心磁共振检查等)的资料。后者的费用显然太过昂贵,除非得到较大数额的资助,否则一般实验室是难以承受的。cTn在表面健康人群中存在年龄、性别以及人种之间的差异:男性组的cTn检测值高于女性;男性组中年龄大的人的cTn检测值高于年轻人;实验建立的参考范围与厂商的资料(主要源于美国和欧洲人群)存在差异。这再次表明建立适合于本实验室条件的参考范围确有必要,不能简单地沿用厂商提供的源自国外人群的资料。但在临床实践中是否应设立按年龄、性别和人种不同而异的cTn参考范围上限值,对此尚无共识。虽然不同的选择条件、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性别所得到的cTn参考范围及其上限值可能各不相同,但对相同的人群是否有必要按性别不同而设立不同的临界值?Eggers等报道了参与同一临床试验的不同实验室的表面健康老年人群组第70百分位值、第90百分位值、第97.5百分位值和第99百分位值及其可能的临床意义,他们发现第99百分位值可因人群选择的不同而各异;老年组男性的第99百分位值较女性高1.3―2.6倍。男、女组的均值也不尽相同(可能男性心脏体积大于女性?)。研究认为,采用单一临界值与采用不同性别组的不同临界值相比较,对于估计5年发病危险性并无太大的差异。还有研究认为,降低判断值(低于第99百分位值)在危险分层方面更有价值,这可发现更多潜在危险的患者。作者因而认为第99百分位值用于危险分层存在不足之处,应重新评估。―cTn时应考虑的一些问题检测值略高于第99百分位值:由于检测方法更敏感,可使心肌损伤包括AMI的诊断提早,但可能的假阳性也会增多,尤其是在那些年长、心力衰竭或相关并发症及其他心脏病的患者。如何看待对一些略高于第99百分位值的患者成为临床应用中注意的问题。首先,如果将参考范围上限定义为表面健康人群第99百分位值,理论上就有l%的表面健康人的cTn高于这一数值。其次,高于第99百分位值的患者只表明可能存在心肌损伤的病理机制,引起心肌损伤的病因还需根据其他临床情况加以判别。的变化率:一般认为,观察到cTn增高或降低的变化是提高Acs诊断特异性的关键之一。采用两点间的变化率将有助于提高cTn的诊断价值,而不能仅仅依靠单一的第99百分位值或R0c曲线的最佳点。如果连续监测cTn,相邻的两个时间点(例如间隔2~4 h)的cTn变化≥20%,就可认为很可能是急性、进行性的心肌损伤。若有心肌缺血的依据,则应高度提示为心肌缺血损伤或AMI。吴炯等观察到AMI患者中入院即刻hs-cTn.3%;而常规方法检测到cTnT增高的仅61.9%,即入院即刻hs-cTnT在诊断AMI时的敏感性比常规方法提高28.4%。另外,AMI患者若入院即刻cTnT未明显增高,间隔4 h后大多出现增高,增高的变化率大多≥20%;而其他心脏病患者中cTn虽然也有增高,但间隔4 h后大多变化&20%。这种情况时或许可以除外AMI的诊断。目前对除外AMI诊断的时间并无明确规定,推荐至少观察6 h。:临床研究发现采用高敏感的方法可以在一些稳定性心脏疾病中检测到cTn即hs-cTn,有可能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筛查中;连续监测hs-cTn(间隔3―6 h)可有助于区分患者究竟是急性心肌损伤(缺血所致),或是慢性损伤(心脏结构性病变或其他病变所致),提示cTn不仅是Acs的生物标志物,而且也有望成为隐匿性心脏疾病的标志物。用于Acs的危险分层:准确应用cTn不仅有助于诊断,也有助于ACS的危险分层,hs-cTn能更敏感地用于ACs的危险分层。研究发现,检测到hs-cTn增高程度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明显相关;长期连续观察则更有价值,例如分析cTn的检测值结合变化率有助于预示长期的心衰或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检测时间要求:由于cTn在诊断急性心肌损伤(尤其是AMI)时的重要性,cTn的检测时问必须能够满足临床要求。1999年,美园临床生化学会(NAcB)就提出cTn的检测周期(从标本采集、检测到报告临床医生)应控制在l h之内;现在这已形成相关心血管病专家学者和检验医学专家学者的共识,应该认识到,及时、准确地提供cTn检测结果有助于临床医生对AMI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各级医院的检验部门应该努力缩短检测周期,满足临床医生的要求。方式检测cTn:采用P0cT的方式检测cTn时应选用可定量检测cTn的方法。必须指出的是,POcT方式检测cTn的分析敏感性与医院检验部门采用大中型免疫分析仪的分析敏感性存在一定差异。由于POCT检测cTn的分析敏感性不够,难以对一部分POCT检测“阴性”的结果究竟是真阴性还是假阴性给予确定,这在临床应用时应特别加以注意。因此应尽可能选择分析敏感性高的检测cTn的P0cT仪器;另一方面,生产厂商应努力将提高P0cT方式检测cTn的分析敏感性放在重要位置。的应用,在心肌缺血损伤早期(例如心肌缺血损伤发生2~4 h)就有可能检测到cTn的异常增高,即cTn不但具有众所周知的高度心脏特异性,同时也具有高度的临床敏感性。在心肌缺血损伤早期检测到cTn的异常增高,这将很有可能会使得原来的一些“早期标志物”的临床应用空间大大缩小。这一点也值得引起关注。还有些陌生,因此从临床应用的角度考虑,hs―cTn是否有更好的实用价值?hs-cTn是更有利于临床诊治还是会带来困惑?hs-cTn是否有更好的诊断意义或预后价值?是否有更好的费用效果比?这些问题有待于更多的临床实践来回答。随着hs-cTn应用于临床,AcS患者数以及被诊断为AMI的患者数可能会因此而增多,这种现象很可能会与当年采用cTn取代cK-MB的时候极其相似:虽然有可能会给ACs患者带来益处,但也可能会影响到临床医生的诊断治疗,甚至短时间内影响医疗经济管理和医疗保险机构。患者和AMI的早期诊断,有利于早期发现和判断心脏事件发生的危险性(估计预后),也为临床应用有心脏毒性药物的监测等提供了重要手段。正如美国FDA与检验医学、心脏病学、急诊医学等领域的专家和hs-cTn生产厂商的专家讨论形成的共识,当前的重要任务是在临床实践中落实EsC/Acc等文件的要求,将第99百分位值作为诊断AMI时的cTn临床判断值;同时进一步提高cTn的检测准确性和精密性,减少假阳性和假阴性。Hs-cTn的l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让我们举起双手,迎接hs-cTn时代的到来!
?上一篇:?下一篇:
相关文章所属病种
作者简介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简介:
潘柏申,1982年12月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同年到中山医院任住院医生。1990年12月至
该作者其他相关文章
课件下载排行
音频在线听
音频排行榜高敏肌钙蛋白I检测有利于冠心病患者的管理
作者:汐芮
心肌肌钙蛋白I(cTnI)在临床应用极为广泛,除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外,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败血症、肺栓塞等非心源性疾病的预后评估同样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cTnI在检测方法上存在的某些固有缺陷,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其中最致命的就是检测灵敏度不够高,无法对早期AMI做出及时的诊断。近年来,cTnI检测方法学上的一大进步就是高敏cTnI(hs-cTnI)的出现,但这种检测灵敏度上的改进是否会更加有助于细化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分层、影响临床医生对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管理尚不明确。为此,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比较了两种肌钙蛋白检测方法(传统cTnI和hs-cTnI)对冠心病患者危险分层和临床管理的影响,文章发表在近期的Clinical Chemistry上。该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共纳入了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就诊于巴恩斯-犹太医院的45498例冠心病患者,每位患者在住院期间至少进行一次常规cTnI的检测。2014年以前,该院使用Dimension RxL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cTnI浓度,检测浓度为0.43μg/L,对应变异系数(CV)为10%,属于常规cTnI检测方法。2014年以后,改用Architect STAT检测cTnI,检测浓度为0.061μg/L,对应的CV才达到10%,属于hs-cTnI检测方法。两种方法对健康个体99%分布范围的界定不同。在使用常规cTnI检测方法时,有19.2% ()的患者在前三次检测中至少一次检测结果>0.07μg/L,即在健康个体99%分布范围的上限;在改用hs-cTnI检测方法后,有31.4% ()的患者在前三次检测中>0.03μg/L,hs-cTnI在健康个体99%分布范围的上限。Dimension RxL无法检测出0.03-0.06μg/L的肌钙蛋白,因此统一将结果报告为<0.07μg/L。而Architect STAT法则可检测出的这一区间内的cTnI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接受Architect STAT检测的患者中,hs-cTnI水平介于0.03-0.06μg/L的个体,其住院期间的死亡率明显高于hs-cTnI水平低于0.03μg/L的患者(OR=3.0)。即使在校正了多个因素后,hs-cTnI增高仍然与住院期间死亡独立相关(OR=2.5)。此外,与hs-cTnI水平<0.03μg/L的患者相比,hs-cTnI水平介于0.03-0.06μg/L的患者更容易被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更多接受PCI和肝素治疗,住院时间也更长。本研究结果提示,与传统的肌钙蛋白检测方法相比,高敏的肌钙蛋白检测方法更有助于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分层,同时也会影响临床医师对冠心病患者的管理。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相关文章
心肌梗死相关文章
近期热门文章
下载医学时间
每天10分钟成学霸
手机扫一扫
关注丁香园微信号
关于丁香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血清肌钙蛋白i测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