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的散文泥途 刘庆邦是散文吗

你的路途,从此不见我的苍老你离开时脚步,看起来还是那么匆匆的,很果断。但这次我看见你回了头一下,然后在转身,继续向着路北行走,而我却在路南,看着你的走远,消失在我视线的尽头。为什么我学不会你的脚步。
我发现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我把对你的看着今生的唯一。而如今你的远去,却留下了一堆刻骨的,抹不过,挥不去。可我的路程才走了很小一部分,余下的时光,接下来的路你让我怎么走?其实原本就不过是一场的跋涉,总希望可以和一些人一生相随,希望那些和温暖可以一路相伴,可很远却很真。
我的思绪做不到像你离开时的脚步一样,那么坚定。一个人的这段日子我总是不停的促足回望。也许是这几天接连的阴,让思念变得清晰。就象清晨的微风,枝头上摇晃的绿叶那么负有生命力,那么的鲜活。我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去抹掉那些从来都没有消淡的,和随着我心脏一起跳动的画面。
记得上次见面时你说我有点变了,是的,我是变了。变得连自己都搞不懂,我试着扮会自己的那个角色。学着一个人来一个人去。上班时和同事开开玩笑吹吹牛,空闲时和出去玩吃吃饭,不慎酒量的我,却不停的和朋友你来我往的碰着杯,然后把自己弄的烂醉。酒醒后他们都说烟是思考时时的良药,于是我也拿了根点燃,学着他们那悠然自得的神情,含在嘴唇上。深吸一口,带着尼古丁烟雾流入肺部,结果我被呛的直咳嗽。一直讨厌热闹的我,开始学着往人多的地方里扎,筹热闹,也在人群里和他们说笑。我想这样你们就看不到我独处时荒凉寂寞。这样我也就以为我像他们一样很。可安静的时候,下雨的时候,一个人的时候,我还是很难过。
你总是要我忘记,说不要想你的好。可我不是一台机器,可以随意删除,复制,你说在找一个比你好的,可这个世上和你一样的,只有你一个,还有我心底烙下的记忆。你说你老是欺负我,还和我发脾气,让我多想想你的不好,可你知道吗,我早已喜欢上你的这种习惯了。你说重新爱上一个人,你就不会在那么的想我,心里就不会那么,可你说这些时,我却看见你流泪了。我想说我用尽了全部的感情去爱你,为何还是换不会你往回走的脚步??为什么我们不在一起坚持一次了??所有的压力阻挠我们一起抗,也许明天我们也会像他们一样过得很幸福。晓,你说是吗?
等了许久,其实我早能猜到你会说不的结果。却还是想听你亲口对我说。晓,我好想在一起勇敢一次,好吗?也许会有不一样的结果。不离不弃好吗,我不要听你说“晚了,你回不去了。;可这句话如同一把刀一样很锋利的刺入我耳朵,散遍我的全身。( 网:www.sanwen.net )
你知道吗?抽烟,喝酒,通宵不睡觉。
这也许对某些人来说并不意味着什么,可是,对于我,已经是极限了。
抽烟,呛的眼泪直流,然后笑着说:我喜欢这种暂时失去所有,除了痛之外的感觉。
笑得太用力,烟抢进肺里,然后很大声的,咳嗽起来。用手唔着一点一点因为收紧
而疼痛起来的胃,然后听着你们说你怎么样没事吧,我带着一副难受的笑着的表情
应了声,我还好,我没事!喝酒,拼命的往脖子里灌,直到自己记不清喝了多少。
安静的躺下。我说:我喜欢暂时失去自己,脱离身体的感觉或者大喊大叫。直
到嗓子哑掉。干巴巴的发出那种象极N天没喝水的难听声音。面孔像张上学时皱巴巴
的被厌恶到极点的试卷。
我想过死掉,一种逃避懦夫的行为,我就可以不在这么痛苦了。
可是。我坐在阳台上。看着略微有点倾斜的水泥地面。
想象着我掉下去之后。会是怎么样的形状时。一并想起了很多事。
我以为。我不怕。以为我根本不会顾忌。以为这里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不重要的。
因为我对于这里也不重要。不是么。但是。事实上。我开始担心了。
我开始害怕……害怕再也见不到你了,因为我还想着我们有天会不会在相遇,
我还可以再见见你,哪怕那时你已不认识我了,没事的。。只要我还记得。
我害怕和你,你们分开。。。在也见不到了
很多人……
我在想……我如果真的没有了……你会不会想我……会不会难过那么一秒钟……
那么……如果真的这样,我会很担心,自责,愧疚……我怕你难过……
你知道吗,在敲下这段时,我很想你现在回来看看我。
我不知道我还能承受多少,坚持多久?晓,你看其实我是很自私的,我把我自己想了这么多。
却没有想到你也承受了许多。你看了会是什么感受?哦,对了。不。。。你不会看见这段文字的。
因为你说你看了我以前的文字你有些难过,那好吧,那这篇就不让你看了,这些文字不会出现在空
间里。就记录在网上。
好吧,就这样吧!一个人自言自语了很多了。
好吧,就这样吧!我知道你很累了。
其实我也有些累了。
好吧,就这样吧!你做你的城北,我做我的城南!
好吧,就这样吧!自此陌路,山水不相逢!
好吧,就这样吧!所有的一切就由我一人承受吧。
好吧,就这样吧!总有一天我会攒足勇气,带上那些幸福的记忆消失在我时光的尽头。首发散文网:本文作者的其他文章05-29你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网友推荐的文章最新发布的文章&
sanwen.net答:;12.阅读材料,完成(1)―(2)题;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1)某校在网站民俗专栏里,借用了《论语》中的一;A.先行其言,而后从之;C.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2)为了扩大红岩精神的社会宣传影响,重庆红岩革;上联:忍酷刑守信仰英名垂青史下联:;四、现代文阅读(共30分);(一)阅读《告别泥涂》,完成13―15题;告别泥涂;刘庆邦;①我老家
12.阅读材料,完成(1)―(2)题。(4分)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人们祭奠先人、缅怀先烈,思考生命的意义。因此,清明节有其重大的人文内涵。
(1)某校在网站民俗专栏里,借用了《论语》中的一段话,阐释清明节的意义,请选出借用恰当的一项(
A.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B.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C.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D.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为了扩大红岩精神的社会宣传影响,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于日在歌乐山烈士墓广场举行2016年“清明祭英烈”活动。请你结合《红岩》中革命志士的事迹及红岩精神的现实意义,将纪念先烈的挽联补写完整。(2分)
上联:忍酷刑守信仰英名垂青史
四、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告别泥涂》,完成13―15题。(共11分)
①我老家的泥巴被称为黄胶泥,是很厉害的。雨水一浸霪,泥巴里所包含的胶黏性就散发出来,变成一种死缠烂打的纠缠性和构陷性力量。脚一踩下去,你刚觉得很松软,好嘛还没说出口,稀泥很快就自下而上漫上来,并包上来,先漫过鞋底,再漫过脚面,继而把整个脚都包住了。这时候,你的脚想自拔颇有些难度,可以说每走一步都需要和泥巴搏斗。或者说你每拔一次腿,都如同在费力地与泥巴拔一次河,拔呀,拔呀,直到把你折腾得筋疲力尽,被无尽的泥涂吸住腿为止。
②对老家泥巴的厉害,我有着太多的体会。在老家上学时,每逢阴天下雨,我就不穿鞋了,把一双布鞋提溜在手里,光脚着泥巴去,再光脚着泥巴回。为什么不穿鞋呢?因为浅口的布鞋在泥巴窝里根本穿不住,你一泥巴,泥巴只放走你的脚,却把你的鞋留下了。再说了,母亲千针万线好不容易才能做出一双鞋,谁舍得把鞋在烂泥里糟蹋呢!光脚泥巴,也有不好的地方,那就是容易滑倒,一不小心,就会滑得劈一个叉,或趴在泥水里,把自己弄成一头泥巴猪。另外,脚上和小腿上的泥巴糊子,到达目的地后须及时清洗掉,万不可让太阳晒干,或自己暖干。因为我们那里的泥巴很肥,肥得含有一些毒素,如果等它干在皮肤上的话,毒素渗进皮肤里,皮肤就会起泡,流黄水儿,那就糟糕了。
③那么,把路修一修不好吗?我们修不了天,总可以修一下地吧!修路当然可以,可地里除了土,就是泥,把地里的泥土挖出来铺在路上,除了下雨后使路上的泥巴更深些,还能有什么好呢!您说可以用砖头铺路?这样说就是不了解情况了。拿我们村来说,若干年前,差不多每家的房子都是土坯垒墙,麦草苫顶,家里穷得连支鏊子的砖头都没有,哪有砖头往泥巴路上铺呢!虽说砖头是用黏土烧成的,但它毕竟经过了火烧火炼,其性质已经改变,变成短时间内沤不烂的东西。人们看到一块砖头头儿,都像捡元宝一样赶快捡起来,悄悄带回家。让他把“元宝”拿出来,垫在路上,他哪里舍得呢!
④这样说来,我们那里的人活该泥巴吗?祖祖辈辈活该在泥巴窝里讨生活吗?机会来了,机会终于来了!今年清明节前夕,我回老家为母亲上坟烧纸时,听说我们那里要修路,不但村外要修路,水泥路还要修到村子里头。这里顺便说一句,我的当过县劳动模范的母亲去世已经十一年了,十一年间我每年至少回老家两次,清明节前回去扫墓,农历十月初一之后回去为母亲“送寒衣”。每次回老家之前,我都要先给大姐或二姐打个电话,询问一下天气情况。老家若是阴天下雨,我就不敢回去,要等到天放晴,路面硬一些了,我才确定回去的日期。要是修了路就好了,我再回老家就可以做到风雨无阻。
⑤日,也就是农历马年十月十三,我再次回到老家时,见我们那里的路已经修好了。抚今追昔,我难免有些感慨,对村支书说,日后刘楼村要写村史的话,修路的事一定要写上一笔。据族谱记载,我们的村庄在明代中后期就有了,村庄大约已经有了四五百年的历史。几百年间,村庄被大水淹没过,被大火烧毁过,被土匪践踏过,虽历经磨难,总算还是存在着,没有消失。与此同时,风雨一来,泥泞遍地,一代又一代人,只能在泥泞中苦苦挣扎。可以肯定地说,哪一代人都有修路的愿望,做梦都希望能把泥涂变成坦途。然而,只有到了这个时代,只有到了今天,这个梦想才终于实现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老家修路是五百年一遇,也是五百年一修。
⑥我的乡亲们再也不用担心在阴雨天泥巴了。不难想象,雨下得越大,我们的路就越洁净,越宽广,越漂亮!
(文章有删减)
13.作者围绕家乡的“路”行文。阅读全文,梳理文章思路,填写下列内容(每空不能超过8个字)。(2分)
胶泥粘性大还有毒,
,回乡祭扫喜闻要修路,
14.你阅读这篇文章时对主题、写法或语言等有什么疑问吗?请提出一条,说明理由。(4分)
15.从你的生活经历中选取一个事例,阐释“雨下得越大,我们的路就越洁净,越宽广,越漂亮”的内涵。(不少于100字)(5分)
(二)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16―18题。(共9分)
【材料一】
习近平义务植树种下6棵树苗
强调发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精神 多种树种好树管好树
刚一下车,习近平就拿起铁锹走向植树地点。正在这里植树的干部群众看到总书记来了,十分兴奋,热烈鼓掌。习近平向大家挥手致意,随后同北京市、国家林业局负责同志以及首都干部群众、志愿者、少先队员一起挥锹铲土、围堰浇水,忙碌起来。
白皮松、油松、银杏、榆叶梅、元宝枫??习近平接连种下6棵树苗。他一边劳动,一边同身旁的少先队员亲切交谈,询问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叮嘱他们既要努力学习,又要热爱劳动、锻炼身体,希望他们通过参加义务植树从小养成爱护环境、珍惜自然的意识。
习近平说,
。10年后,20年后,你们可以回到这个地方来看看你们亲手栽下的树苗长得怎么样了,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参加劳动的领导同志扶苗培土、拎桶浇水,还不时同身边的干部群众交流加强生态环保、坚持绿色发展的看法。
植树期间,习近平同参加植树的干部群众谈起造林绿化工作。他指出,60年前,毛泽东同志发出了“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35年前,经邓小平同志提议,全国人大作出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长期以来,在我国各族人民广泛参与、积极行动下,我国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成为新世纪以来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
习近平强调,从党的十八大到十八届五中全会,包括今年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纲要,都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现在,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深入人心。义务植树是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活动。不仅要把全民义务植树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都要抓好,动员全社会参与。
习近平指出,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我们要着力推进国土绿化、建设美丽中国,还要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等多边合作机制,互助合作开展造林绿化,共同改善环境,积极应对气候
变化等全球性生态挑战,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应有贡献。
(取材《北京晚报》)
【材料二】
据了解,中国的森林资源清查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7次清查是到2008年底结束;第8次清查到2013年结束,历时5年。下面是两次清查的部分数据。
(单位:万公顷)
(单位:亿立方米)
16.依据【材料一】这则新闻,以参加本次植树活动的学生身份为学校广播站写一篇新闻稿,请写出恰当的正标题和副标题。(4分)
17.结合语境,填入【材料一】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众人拾柴火焰高
C.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B.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D.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18.【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说明的的内容是
(三)阅读《画说》,完成19―21题。(共10分)
①有人以为画画是很艰难的,又说要生来有绘画的天才,我觉得不然。我以为只要自己有兴趣,找到一条正路,又肯用功,自然而然就会成功的。从前的人说“三分人事七分天”,这句话我却绝对反对。我以为应该反过来说“七分人事三分天”才对,就是说任你天分如何好,不用功是不行的。世上所谓神童,大概到了成年以后就默默无闻了。这是什么缘故呢? 只因大家一捧加之父母一宠,便忘乎其形,自以为了不起,从此再不用功。不进则退,乃是自然趋势,你叫他如何得成功呢?
②画家可以在画中创造另一个天地,要如何去画,就如何去画,有时要表现现实,有时也不能太顾现实,这种取舍,全凭自己思想。何以如此? 简略地说,大抵画一种东西,不应当求太像,也不应当故意求不像,求它像,当然不如摄影,如求它不像,那又何必画它呢? 所以一定要在像和不像之间,得到超物的天趣,方算是艺术。正是古人所谓遗貌取神,又等于说我笔底下所创造的新天地,叫识者一看自然会辨认得出来;我看到真美的就画下来,不美的就抛弃了它。谈到真美,当然不单指物的形态,是要悟到物的神韵。这可引证赞王摩诘的两句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怎样能达到这个境界呢? 就是说要意在笔先,心灵一触,就能跟着笔墨表露在纸上。所以说“形成于未画之先”,“神留于既画之后”。只要用你的灵感与思想,不变更原理而得其神态,画得含有古意而又不落俗套,这就算艺术了。
③作画要怎样才得精通? 总括来讲,首重在勾勒,次则写生,再次才到写意。不论画花卉、翎毛、山水、人物,总要了解理、情、态三事。先要着手临摹,观审名作,不论今古,眼观手临,切忌偏爱。人各有所长,都应该采取,但每人笔触天生有不同的地方,故不可专学一人,又不可单就自己的笔路去追求,要凭理智聪慧来采取名作的精神又要能转变它。老师教学生也应当如此,告诉他绘画的方法,由他自去追讨,不可叫他固守师法。然后立意创作,这样才可以成为独立的画家。所以唐宋人所传的作品,不要题款,给人一看就可知道这是某人的作品。
④古人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什么意思呢? 因为见闻广博,要从实地观察得来,不只单靠书本,两者要相辅而行的。名山大川,熟于心中,胸中有了丘壑,下笔自然有所依据。要经历得多才有所获,山水如此,其他花卉人物禽兽都是一样。游历不但是绘画资料的源泉,并且可以窥探宇宙万物的全貌,养成广阔的心胸,所以行万里路是必须的。
19.阅读第②段内容,在谈到绘画要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时,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分)
20.阅读第③段内容,简述作者阐释“首重在勾勒,次则写生,再次才到写意”的过程。(4分)
21.阅读下面材料,任意选取其中一个,说一说与文章某一观点的联系。(4分)
【链接一】
在一次与徐悲鸿、齐白石的聚会中,张大千应邀画虾。齐白石轻声说道:“大千先生,虾身只有六节哟!不论大小,其身子只有六节,不能多画,也不能少画。”
张大千仔细一看,原来自己刚才画得忘情,只顾追求美了,而忽略了生活的真实,虾身的节数不是多了,就是少了。回到旅馆,张大千立即请人买来活虾,倒在盆中仔细观察,并亲手将虾捉起来详细数节,果然是不论大小,虾身通通只有六节。
【链接二】
据说,宋代金溪有一位叫方仲永的人。五岁时即能写诗。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仲永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此感到惊奇,渐渐地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人用钱请仲永题诗讨取仲永的诗作。他的父亲对此感到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到十二三岁时,听说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当。又过了七年,完全
如同常人了。
五、作文(共50分)
(一)根据情境,按要求写作。(共
22.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题目一:最近,一组漫画引起了人们的深深思考。一个孩子用漫画画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请
你以中学生的身份给孩子的父母写一段短信,使其改变以前的习惯。(形式可以多样)
题目二:某校组织了“文学史上的硬汉形象”主题研究活动。假如你是其中的一位交流者,请
从阅读过的文学著作中选出一位你欣赏的硬汉形象并加以赏析。
要求:(1)内容具体,语言顺畅,有感染力。
(2)将选择的题目填写在答题卡,字数在150―2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二)根据题目,按要求写作。(40分)
23.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阅读整本书《海底两万里》之后,你一定惊叹凡尔纳丰富的想象力和科学的预见力。
科学与幻想的巧妙结合激发了人们对科学的兴趣,更能启发人们的思考,大胆幻想未
来的远景。请你在《海底两万里》中任选一个事件,在此基础上大胆想象,写一篇科
学幻想小故事。
题目二:在你生命成长的每一天里,你都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用生命的色彩,描绘青春蓬勃
的风景。你,就是这个世界的独一无二的风景!请你以“我就是一道风景”为题,写
一篇作文。(不限文体)
题目三:阅读下面的连环画,请你发挥想象,自拟题目,将其扩写成一篇故事。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文学作品欣赏、应用写作文书、各类资格考试、幼儿教育、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北京市通州区2016届九年级语文4月一模试题_图文02等内容。 
 恒谦教育研究院 通州区 2016 年初三一模考试 语文试卷 2016 年 4 月 1.本试卷共 12 页,共五道大题,23 道小题。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考生...  北京市通州区2016年初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通州区 2016 年初三一模考试 语文试卷 2016 年 4 月 1.本试卷共 12 页,共五道大题,23 道...  北京市通州区2016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_中考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2016北京通州初三语文一模试卷 通州区 2016 年初三一模考试 语文试卷 2016 年 4 月 1.本试卷共 12...  北京市通州区2016年初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通州区 2016 年初三一模考试 语文试卷 2016 年 4 月 1.本试卷共 12 页,共五道大题,23 道...  北京市2016年通州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通州区 2016 年初三一模考试 语文试卷 2016 年 4 月 1.本试卷共 12 页,共五道大题,23 ...  北京市2016年通州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_中考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通州区 2016 年初三一模考试 语文试卷 2016 年 4 月 1.本试卷共 12 页,共五道大题,23 ...  北京市通州区2016届九年级4月模拟考试(一模)英语试题_初三英语_英语_初中教育_...、听对话,从下面各题所给的 A、B、C 三幅图片中选择与对话内容相符的图片。...  北京市通州区2016届九年级4月模拟考试(一模)英语试题(解析版)_初三英语_英语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北京远郊区县的英语中考模拟卷,希望对你有用!...刘庆邦从“黄泥地”中思考国民性
第37版:文娱关注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刘庆邦从“黄泥地”中思考国民性
&&&&在中国文坛上,曾流传着这样一段话:“在陕北,提到路遥,就有人请你吃饭;在矿区,提到刘庆邦,就有人请你喝酒。”刘庆邦的创作被称为“一半是煤矿,一半是乡土”,他数十年来始终深切关注着中国的底层社会,挖掘着底层人物的灵魂与声音。日前,刘庆邦现实题材长篇小说《黄泥地》引发热议,在这部直面中国乡村社会、道德、伦理的现实题材长篇力作中,刘庆邦以“来自平民,出自平常,贵在平实”的现实主义笔法,讲述了一段极具中国特色的人性故事。改革的艰难,人性的堕落,人心的冷漠,正义与善的软弱和无望……这些都观照着当下中国社会的种种现实。&&&&记者在北京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的小组讨论会上见到了刘庆邦,作为政协委员,他此次带来了《关于建立北京市文学艺术家终身成就奖和杰出作家奖评选制度》的提案,建议北京市对杰出的文学艺术家建立评奖制度,激励他们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在会议间歇,刘庆邦与记者聊起了《黄泥地》和小说中涉及到的“基层腐败”话题。&&&&笔下的人物离不开生活原型&&&&房户营村的村民们不满于接任老支书房守本的是其子房光民,更不满于房光民上任之后的腐败行径,由房守现牵头,动员村里德高望重、在县城教书的老师房国春到县里去告状,终于告倒了房光民,然而房国春发现,自己似乎陷入了一个精心编织的阴谋之中……房守现之子接任支书,房国春却在房守本家族疯狂的打击报复中,不得不继续上访,直至家破人亡。小说《黄泥地》将基层腐败、土地非法流转、公权力滥用、司法不作为等诸多问题写得惊心动魄。&&&&然而对于刘庆邦来说,他并不赞成“写基层腐败”的定位。“我的小说不是反腐的,我对反腐题材不是很感兴趣,反腐题材不构成我的审美对象,但是它确实涉及到了一些基层腐败问题。”刘庆邦认为,《黄泥地》主要写的是人的感情、人的丰富性。“腐败是社会层面的东西,这是比较浅的层面,人性的层面和心灵化的层面更深刻。”&&&&刘庆邦在农村一直生活到19岁,他结识了很多村支书、大队长、教师……农村生活给予了他很大的灵感和创作源泉。时至今日,他仍将“回老家去”作为自己深入生活的最直接方式。刘庆邦表示,他写人物,特别是写长篇小说中的人物,一定要有现实生活原型进行支撑。“我的每一部长篇的主要人物都是原型,离开原型我不可能想象。”&&&&在《黄泥地》中,刘庆邦塑造了房国春这样一个底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当村民们请房国春出面反对村支书时,他精神骨髓里“为生民立命”的传统意识,及知识分子“兼济天下”的抱负与情怀被激发了,推动着他不断走向前台,也铸就了他随后的悲剧人生。&&&&“房国春这个人物,开始大家利用他、抬他,后来他被迫走上上访之路,家破人亡,非常惨。但他有一种韧性,这一点他有一些传统的‘士’的精神,最后仍然不屈服。我塑造了这个人物,我觉得现在中国需要这样的人物。问题是,当他受难的时候,村民们对他冷嘲热讽、漠不关心,这从另一方面体现了国民性——人们没有正义感,自私、狭隘。我觉得我们作家有责任,把我们国民性的负面揭示出来。”刘庆邦说。&&&&国民文化有一种“泥性”&&&&《黄泥地》中对房国春回乡一段有这样的描写:“这里的泥巴起来得可真快,看着地还是原来的地,路还是原来的路,可房国春的双脚一踏进去,觉得往下一陷,就陷落进去。稀泥自下而上漫上来,并包上来,先漫过鞋底,再漫过脚面,继而把他的整个脚都包住了。”这不仅是刘庆邦对于房国春这个人物境遇的描述,也是对国民性中“泥性”的一种隐喻和思考。&&&&刘庆邦在《告别泥涂》一文中曾如是描绘:“我老家的泥巴被称为黄胶泥,是很厉害的。雨水一浸淫,泥巴里所包含的胶黏性就散发出来,变成一种死缠烂打的纠缠性和构陷性力量。”而小说《黄泥地》中房户营这一乡村社会的“国民性”印记也同样体现在“泥性”,尤其体现在“纠缠性”与“构陷性”的共谋之中。&&&&“我给小说命名‘黄泥地’,有一种借喻:我们国民文化有一种‘泥性’,有一种‘构陷性’,人一旦陷进去很难自拔。”刘庆邦告诉北京晚报记者,由于长期在煤炭系统工作,他曾结识了不少企业家。“以前印象很好的,后来突然就听到被双规了,扛不住了。有人对我说,你如果在这个位置,你可能也扛不住。这种‘扛不住’就是国民性的‘泥性’。”&&&&从去年开始,中央对反腐败的力度明显加大,“基层腐败”、“小官大贪”等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广泛讨论。刘庆邦十分赞成目前的反腐力度,但他也表示:“这种反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需要做的工作,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要随着国家的不断进步,比如制度的建立,法治的不断成熟,才有可能让腐败逐渐减少。”“只要有腐败的土壤在,腐败就不可避免。”刘庆邦认为,在文化教育方面,就更加体现作家的责任感。“我们有责任通过艺术形式,表达我们的诉求,树立一些艺术形象,久而久之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成长&J227&阎彤摄&&&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旅途 散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