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无去往,相别莫潸然泪下的意思。此句的意思

《古代送别诗歌赏析》——卷二 劝慰篇 &&浏览塞北风情的文章&&立方网
《古代送别诗歌赏析》——卷二 劝慰篇 &&浏览塞北风情的文章&&立方网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易错字词S解析.doc57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3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吮吸[shǔn xī]
[suck] 合拢嘴唇吸取液体或半流体,现多用于比喻
吮吸人民的血汗
用嘴吸。亦比喻榨取、伤害。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z 袁圆 {陡然低下头吮吸他手上的伤口。” 茅盾 《大鼻子的故事》:“他当然想不到眼前他所羡慕的小朋友们过不了几年就会被机器吮吸得再不适用,于是被吐了出来,掷在街头。” 艾芜 《人生哲学的一课》:“工作找不到手,食物找不到口,就只得让饥饿侵蚀自己的肌肉,让饥饿吮吸自己的血液了。”
详细解释含义把嘴唇聚拢在乳头上或其他有小口儿的物体上吸取东西。现多用于比喻榨取、伤害。出处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袁圆{陡然低下头吮吸他手上的伤口。”茅盾《大鼻子的故事》:“他当然想不到眼前他所羡慕的小朋友们过不了几年就会被机器吮吸得再不适用,于是被吐了出来,掷在街头。”艾芜《人生哲学的一课》:“工作找不到手,食物找不到口,就只得让饥饿侵蚀自己的肌肉,让饥饿吮吸自己的血液了[shàn bù]
1.?苫布[shānbù]2.?苫布[shànbù]
苫布[shānbù]
[tarpaulin] 用来苫盖负载的驮鞍或为运输而包裹货物的一块帆布或其他厚布
苫布[shànbù]
[tarpaulin] 遮盖东西用的大雨布
[shàn bù],遮盖东西用的大雨布或用草做成的盖东西或垫东西的器物:草苫子。[rèn shēn]
[gestation] 又名妊子、重身、怀娠。指怀孕亦作“娠”。怀孕;身孕。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二》:“后姊 安平侯 夫人 ] 等为后求媚道,庾绾蠊娠者。”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二:“故古者妇人娠,必慎所感。” 宋 张齐贤 《洛阳缙绅旧闻记?衡阳县令周妻报应》:“ 周 旧畜婢数人,内二人娠。后妻每加以他事鞭挞之,无虚日。” 沙汀 《闯关》一:“他们之所以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大愿法师说禅——禅文化讲座部分精彩开示
心灵的自由就是解脱;
烦恼的平息就是涅槃;
生命的觉醒就是开悟;
智慧和慈悲的圆满就是成佛。
首先什么是禅?真正的禅是不可思议,无法用语言文字和思辩来解释的。释迦牟尼佛临入涅槃的时候就说过:佛陀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未曾说着一个字。一个字都没有说,可见语言是有局限的、相对的。语言只是一种浮光掠影的概念,真正的禅法绝待圆融,是无法用语言来说明的。但是同时禅又是无处不在的,人间处处都充满了禅机。我们说潺潺流水是禅,青青翠竹是禅,皓月当空是禅,大自然无一不是禅的妙用。
禅其实是一种健康的、有智慧的生活方式,能够放下一切执著。禅是能够把我们从取舍得失的浮躁和紧张之中释放出来的有效途径,禅是能够把我们从患得患失的忧郁和困惑之中解脱出来的不二法门。所以,我们用禅的智慧来面对生活,一切的困难都将迎刃而解,人生道路上的崎岖和险恶,也终将化为旖旎的本地风光。
禅也可以说是生活的艺术。铃木大拙在西方弘扬禅法非常有影响力。他曾经说过,禅本质上是洞察人类生命本性的艺术。她(禅)指出从奴役到自由的道路,把我们的心从一切观念的束缚之中解脱出来,禅能够使我们认识自己,明心见性,悟道归元。所以,禅是人生的一道光明,使我们看清生命发展的方向,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天人师、大丈夫、佛。
禅是人间的般若花。有了禅,穿衣吃饭、运水搬柴,都变得神圣庄严,都成为当下悟道的因缘。所以说禅是智慧,禅是幽默,禅是真心,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是人类共有的宝藏,禅是古老的智慧遗产,更是现代人美满生活的智慧泉源。
禅是超越宗教的、直截顿悟、契入生命自由状态的智慧方法。禅是绝对的自由,禅是生命的究竟解脱,离开解脱就没有真正的自由了。禅宗历代的祖师已经证明,现代的人也能够通过领悟禅智慧而证明,在无情的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面前不得自在的弱小凡夫,一旦能够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就将是笑傲生死、活力无穷的真正强者。可见,领悟禅的智慧就能够获得身、心、灵的整体健康,灵性健康出轮回。
生活之中的一切,到达最高的境界就是禅了。
参禅下手的方法
下手的方法就是不追忆过去,不攀缘未来,也不执著于现在,只是活在当下。从宗门下来说,过去心根本上就是没有的,有的只是现在心在回忆,所以过去心是法尘;未来心也是根本上没有的,有的只是现在心在攀缘、在妄想,那么也是法尘;唯有现在心,虽然也不实在,却是我们修行唯一的下手之处。所以,宗门下修行的方法是有条件地接受现在心,现在心识流注,其余的过去心、未来心,一概都是龟毛兔角,都是妄尘,都是根本没有的,所以纯粹是妄想,完全地否定它。
参禅开悟的方法
开悟的方法就是要超越所有的依赖,我们要放下对人的依赖,对理论的依赖,对自己所知、所能的一切依赖,这是个悖论。我们平时在凡夫的状态之下,当遇到新的事物的时候,心就会自动地、本能地去调动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去推敲它、分析它、判断它。要知道,这个过程之中我们就有了能所的二元对立,有了能知、所知,有了能知的心、所知的事物,那么就有了分别心,有了取舍心,有取有舍就有轮回,六道轮回就在其中。“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所以其实开悟的方法,就是超越对所有的依赖。
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指心灵的自由
在这个相对的世界上保持绝对的喜悦的心,活在当下,觉知当下,这就是悟境。
散乱的心到集中,即心识变成集中了,我们此时的心一直都是无住的,念念都在觉知当下,念念都与真如自性相应。又从集中变成统一,从统一到没有执著,我们把这个没有执著的状态叫做无心。到了无心的阶段,空的体验也就出现了。
禅文化之中蕴含着健康长寿的秘密
公认的最佳方法就是心灵养生,保持一颗禅心。比如中国佛教史上有一位宝掌千岁(宝掌禅师),从印度来到中国,他的寿命是1072岁,圆寂在湖北黄梅的老祖庵。
儒家的开创者孔子也说:“仁者寿。”就是气以宽厚者寿,言以简默者寿,质以慈良者寿。诸葛亮也在他的《诫子书》之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那么淡泊明志就是定,宁静致远就是慧。在定慧等持,达光宁静的心境之下,人体自身的免疫力、康复力都能够得到最佳的组合,阴阳平和。阴阳平衡以后,我们的身心就能够和谐运行,就能够实现身体健康无病苦。相关的医学研究也表明,能够保持禅心,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够使我们的身体抵抗力、免疫力增强,疲劳焦虑都能够消失,能够使我们的炎症减轻,甚至于癌症痊愈。所以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病人的本能就是病人的医生,最好的医生就是自己。”
六祖坛经说什么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就是告诉我们真实开悟的方法。
要能够以正念来转邪念、转妄念;接下来当我们将邪念、妄念连根拔起的时候,正念和妄念是相对而存在的,只要我们将妄念连根拔起,我们不需要刻意保持正念而能够常在正念之中,也就是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说的:“邪正俱打却,菩提性宛然。”也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样是修无念为宗。
很多人参禅打坐,他以为我一个念头都不起了,就是禅的境界了,我在这里打坐我就是在修禅了,不是这样啊。禅,不是一种特定的状态,如果是特定的状态你难以保持,你在家里面,你在世俗生活之中是一种状态,你到禅堂里面,腿子盘起来又是一种状态,这个状态能够叫禅吗?不是了,这个可以作为禅的前行方便,但如果你认为这个就是禅,那你就错得十万八千里了,禅是在一切时、一切处开启内在的智慧,开启见性的智慧,摆脱一切的束缚,一切的桎梏而成就自由,这个才是真正的禅。
如果你执著于外在的相,你是解塑性不解佛性,哪怕你塑佛像,哪怕你塑祖师像,你没有能够见性还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要真正地塑,真正地塑是开启我们内在的佛性,这样地来修持。
什么是相?简单地说、直截地说,一切相都是由能量而形成的,你不要被这个能量吸引住,不要被它粘住就对了,所以不应住色生心,色是什么?色是物质,一切的物质都有一种强大的能量,我们的注意力不要被这个物质的能量吸引住,这个就对了。
怎样才能做到不被自己的心缘相所粘住呢?有几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要保持高度的警觉,怎么保持?就是你不要去分别大事、小事,在禅者的眼中,每一件事情都是胜义谛,每一件事情都是神圣的事情,我们遇到的,我们眼前要做的事情,没有所谓大事和小事的分别,每一件事情都是神圣的事情,为什么?因为哪怕是极微小的一件事情也是全体法界所展现的,它也是能够让我们当下开悟的因缘,所以每一件事情都是神圣的事情。
第二个是在我和事情之间,我不要马上被它吸过去,我要充分地了解、充分地警觉。
第三,我们既然不被物质的能量吸住,不被凡夫心的能量吸附住,那我们用什么能量?用生命力的能量开启我们真心的能量,因为我们有自信,知道“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人人都有佛性,所以直截开启我真心的能量,我只要不被任何物质能量、任何凡夫心能量吸住的时候,我真心的能量就会开启,真心的能量开启以后就能够让我们的能量由向外走转过来向内流,由向下流转过来往上流,这样是修行的地方,无相为体真正做到的话是非常妙。
无住为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而住。怎么住?无住而住,你住在任何一点上都不对,无住而住就是真正地活在全体法界里面,跟任何人交往,看到任何事情都是以全体法界融入全体法界,这个是无住而住。
凡夫心总是很机械地运用知识在活,禅者就能够无住而住地在不断涌现的生命的智慧里面来生活,这样是禅者的境界。从整个社会来说,我们这个时代更加需要禅的智慧,尤其是需要禅的这种无住为本的智慧。
如何开启美满生活的大智慧
快乐无忧的秘诀
我们要能够运用禅的智慧对精神除尘,使我们快乐地生活,这样是人类健康的主题。
我们之所以有这些喜怒忧悲恐种种的情绪变化,是因为什么?是由于心有挂碍,心有执著,因此佛陀告诉我们,放下就是我们所要追寻的。“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凡夫众生看不破、放不下的原因是什么?都是因为执著于万事万物是实有的,因为错认为万法实有,所以就执著了。
阻碍人的身心健康、抑制人类创造潜能发挥的根本的障碍,不在于外部的环境,而在于人的内心,在于人的思惟方式一开始就迷失在人我执和法我执里。其实,我们的生命本来就是有无限的自由、绝对的平等,但是因为我们凡夫的思惟方式一开始就迷失了,我们的心迷路了,所以才会一直去攀缘外境。
北宋时候的苏轼,他是喜欢参悟禅理的,他写过一首富有哲理的《琴诗》来阐述缘起性空: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于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觉得这首诗非常有趣味,很有哲理,其实他要揭示的就是缘起性空。
禅者的生活是超越一切而又能够安祥地活在当下
怀深禅师所说:
万事无如退步人,孤云野鹤自由身。
松风十里时来往, 笑揖峰头月一轮。
任何时候他都是潇洒自在的,任何时空他都是能够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有了禅的智慧就能够超越生老病死的束缚,能够成就生命的究竟的解脱,所以禅是心灵的绝对自由。
养生的方法有三大健康之术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养生的功效是: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可见,养生之道的关键其实是心理平衡,改善生活习惯。而禅是最究竟的、最彻底的保持心理平衡的智慧。
金钱不是问题,问题是你贪著金钱的心;
感情也不是问题,问题是你执著感情的心。
万法都没有过失,过失其实是在我们这颗颠倒迷乱的心,逢缘对境的时候妄执假相为实有,而起种种的贪瞋痴的念头。禅的智慧就是开示我们要从自己所有的念头之中解脱出来,练习不被它们困住,而不是试着去排除它们,只要不被念头困住就好了。这样当下就是禅的智慧。不要认为说这个禅好像很神秘,讲了半天不晓得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当下即是。
领悟禅的智慧为我们的心情打开一扇欢喜的门窗
有位哲人说:“宗教的主要目的,不是让人进入天堂,而是让天堂进入人们的心里。”让天堂进入我们的心中,那是什么?我们的心很欢喜、很快乐、很自由、很自在,这样一种快乐无忧的状态就是天堂。
禅悟人生的目标体系就是成就生命价值的最大化
六祖大师所说的:“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人生有三种境界:一种是物质生活的丰富。大部分人一辈子劳劳碌碌都是为了追逐物质生活的丰富,让自己和家人朋友生活得更好一点。
第二种,更上一等是精神生活的丰富。它已经超越了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和贪著,而是希望能够自我实现,自己的潜能能够发挥出来,能够在各个领域之中有造诣、有建树,在人类的历史文化长河之中能够留下自己的足迹,但是还有烦恼,还有生死的烦恼,没有了生脱死的把握。
第三种,更上一层楼就是灵性生活的解脱。像那些开悟的禅师一样,任何时候都是快乐无忧的。因此,放下回归当下本自具足的智慧就是佛。你不要认为说那个禅师的境界很难达至,不晓得要修行多少年。其实你只要领悟禅的智慧,真肯放下,当下即是。
什么是幸福 怎样才能够获得幸福
每个人的回答相信都会各不相同。有些人以事业有成、家财万贯为幸福;有些人以学识渊博为幸福;有些人就会以两情相悦、琴瑟和鸣为幸福;有些人就以身居要职为幸福;有些人就会以健康长寿为幸福……
其实从禅来看,世间所谓的幸福,因为追求的人的内心充满无明,往往都会变成烦恼的发源地、烦恼的根源。有些人以事业有成为幸福,不知道其实这个正是争斗的开始;有些人以生儿育女为幸福,不知道其实这个正是牵挂的开始。并且执著越深,伤害越大。对于感情特别执著的人,失恋就是伤害他的钢刀;对事业特别执著的人,事业的失败就是摧毁他的灭顶之灾。
近年以来,西方的“积极心理学”被翻译到中国来,并且受到广泛的关注。比如我们众所周知的美国哈佛大学的泰勒博士所著的《幸福的方法》、《幸福超越完美》,还有美国有一位塞利格曼博士也著有一本《真实的幸福》等等,都是提醒我们要克服完美主义,运用最优主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
两千多年以来,曾经滋润过无数优秀心灵的禅的智慧,给我们怎样的启迪
1、要培养感召幸福的心态
我们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呢?在于我们有能够创造快乐的心,快乐是一种内心的感觉,真正使我们快乐的、使我们感到幸福的是我们的心,而不是环境。如果我们没有能够创造快乐的心,再好的环境也无法使我们快乐。同样的,我们为什么会生烦恼呢?也是在于我们有制造烦恼的心。同样的清风明月,我们在心情好的时候,会觉得怡然陶醉;心情不好的时候,会使我们感到寂寞萧瑟。可见,培养感召幸福的心态是获得幸福的根本方法,而培养感召幸福的心态应该从认识自己开始。
2、随处作主——在生活中觉醒
我们知道,追求幸福是人类一切文明的出发点,而好好过日子是人类文明的立足点,使一切众生都能够成就永恒的幸福是文明的归宿。
脱离了生活,一切文明都不过是塑料花,虽然鲜艳,但是没有生命的活力,没有香气,如果不能够帮助普罗大众改善生活方式、提升生命品质,那么,再精深、再玄妙的理论也都不过是文化的化石。
禅宗里面提倡说:搬柴、挑水、穿衣、吃饭都是禅。事实上就是说:好好过日子就是禅,除了这个之外,并没有另外的修行之道。看起来好像很容易,好好过日子,但是怎样才能够真正好好过日子呢?这个是一个看起来容易,而真正做到是不容易的事情。
因此六祖惠能大师就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不离世间觉”就是在生活之中觉醒,在一切境界里面,在一切观念里面,在一切情绪里面都能够作主。
“随处作主”是临济宗临济义玄禅师禅法的精髓。在一切境界里面自己能够作主,在一切情绪的波动里面,在一切繁杂、变动的森罗万象里面,在一切的观念里面我们都能够作主。不论成败得失都不会影响他的主体性,任何时候都不会被自己头脑所制造出来的假相的世界所控制,而能够开发出这种穿透烦恼痛苦的智慧力。
转境先转心 随遇而安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都说:“智者修心不修境,愚人修境不修心。”我们遇到任何环境的时候,如果不顺利,有障碍,都要境不转心转。正如德国的文豪歌德所说:“生活就像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朝你哭。”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因为看法不一样,所以感受就完全不一样。
随遇而安就是在任何遭遇里面都能够安祥自在,事实上外在的环境是我们心境的显现,我们的内心是安祥的,外境也不能够伤害我们,不能够干扰我们,反过来如果我们的内心是贪瞋痴,贪婪、愤怒种种情绪,外境也就会伤害我们。
四祖就说:“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一切的境缘都是没有好丑,境是指物质环境,缘是指人事环境,一切的物质环境、人事环境都没有好和坏,你去分别、去判断那个好和坏的,是你的凡夫的妄心,是你的大脑思维,你一旦用大脑思维,你离你的真心本体就十万八千里了。用大脑思维想要求道,那永远都不会开悟,好丑起于心,好丑的分别是起于你的分别妄心。
回归大自然
我们看潺潺的流水、迷蒙的烟雨、苍翠连绵的青山等等,我们都会觉得很愉悦,觉得很幸福。宋朝的时候有一位无门慧开禅师曾经有一个偈子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只要我们把心事放下来,随时都可以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获得自在安乐,得到大自然的滋养。
以智慧成就幸福的高度
我们真正领略了禅的智慧以后,就能够深刻地体悟到,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人不是坏人、不是小人,而是无明的人,因为无明的人总是活在头脑制造出来的假想的世界里面,而且他还很顽固地执著,认为那个就是真实的世界。
懂得禅的智慧的人,懂得禅的生活艺术的人就知道:不执著过去,不期盼未来,保持内在的觉醒,不惧万法的显现。看起来这四句话很简单,其实它就是大圆满法的精粹。不执著过去就没有后悔,不期盼未来就没有恐惧,随时随地一直保持内在的觉醒,就是和我们的真心本体相应,不惧万法的显现,一切境界无论怎么显现,其实就是我们心的流露而已。所以每一天都过得法喜充满,每一天都能够无悔、无惧、无忧,法喜充满地过好每一天,使每一个“今天”都是“金天”,像黄金一样,每一时每一刻都是人生之中像黄金一样宝贵的时刻。因此说,好好生活是人类文明的立足点,活在当下,好好过日子其实是人类一切文明的立足点。正如太虚法师所说的:“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学佛是要先学做人,就在当下的生活之中觉醒,就是“人成即佛成”。
以慈悲成就幸福的深度
禅宗里面有一位祖师描绘参禅有两句话叫做:“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又说:“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
“实际理地不受一尘”就是见地很高远,“高高山顶立”,是见地的高远透彻,就是智慧,就是能够成就我们幸福的高度。
“深深海底行”是指我们的行持,我们每一天的行为,身语意都非常踏实,非常绵密,这个就是慈悲,就能成就幸福的深度。所以慈眼视众生,慧眼看世界,能够零距离感受幸福与快乐,成就当下的幸福、今生和未来世的幸福,乃至于永恒的、究竟解脱的幸福。
禅心拯救危机
人类文明危机与生态环保
现代人所面临的烦恼和痛苦甚至于比以前的人更多,生活的压力更大,活得更累,因为我们需要的不多,但是想要的太多,佛陀说这个就是贪婪。如果我们用一种贪婪的心去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当然就会觉得活得很累,生活压力很大。
我们需要生态环保以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更需要心灵环保,因为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仅仅直接影响到我们的人生幸福,更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生态环境的平衡,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人类文明的危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外在的危机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受到严重的破坏,人类有遭受自然界报复的危险。事实上我们看,频发的地震、气候的灾难、地质的灾害等等都是大自然给我们敲响的警钟。
内在的危机是我们片面地向外追逐财富,甚至于片面地以财富的增长来作为人生成功的标志,导致到人类内在的精神田园的荒芜。由于过于看重一己的利益,也就导致到人与人之间疯狂的竞争,这个可以说是人类榨取大自然、破坏大自然的原动力。
事实上我们生存在这个世间,当然的确离不开必要的物质条件,但是,在我们基本的生存问题解决以后,财富并不等同于幸福。因为钱可以买到食品,但是买不到好的胃口;钱可以买到精美的床,但是买不到好的睡眠;钱可以买到药品,但是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享乐,但是买不到快乐。
并且片面地追逐物质财富,我们失去了内心的觉醒和智慧,听任贪婪的欲望成为我们人生的主宰,就会使很多人都觉得活得很累。或者因为生活节奏过快而感到身心疲惫,或者因为互相攀比而迷失自我、压力倍增,或者因为贪图享受而向下堕落,道德沦丧。
倡导生态环保和心灵环保
倡导生态环保和心灵环保以解救人类文明的危机,使我们的精神境界能够跟随物质文明的进步而得到相应的提高。
事实上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所需要倡导的应该首先是要有一种感恩的心,因为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所以我们需要感恩大自然的馈赠。
如果没有清净的水源,我们会干渴而死;如果没有释放氧气的绿色植物,我们会窒息而死;如果没有太阳照耀所提供的能量,地球的一切生命活动都会停滞;如果没有平衡稳定的食物链,我们会饥饿而死。所以我们享受着人类生存最根本的元素,也就是阳光、空气、水分,但是我们却不必为此付出任何的费用,并且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免费享受,习惯到了熟视无睹的地步。
从更深的层面来说,大自然不仅仅是给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并且更加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孕育人类辉煌灿烂的文明。大自然所展现的大美使我们心旷神怡,就像苏轼苏东坡在《前赤壁赋》所描绘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像古人在欣赏大自然的大美之中就能够有很多的感悟,就能够消除小我的障碍,与天地万物一体而提高精神境界,陶冶情操。
我们要从钢筋水泥的建筑之中走向大自然,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放松身心,体会泥土带来的芬芳,在天籁、松涛、清风、明月之中感受大自然的无拘无束,无限无穷。“念天地之悠悠”,与天地合一,只有当我们真正懂得享受大自然的时候,我们才会由衷地、发自内心地感激大自然的给予,才会珍惜大自然的一草一木。
拥有一颗觉醒的、健康的心是幸福快乐的根本
如果一个人心境不好,那么他有钱也痛苦,没钱也痛苦;有事业也痛苦,没事业也痛苦;有地位也烦恼,没地位也烦恼。所以要感悟禅的智慧,能够使我们成就觉醒的、健康的心态。可见,学禅的智慧是为我们的幸福人生服务的,通过禅,我们开启内心的智慧,也就得到了开启幸福之门的钥匙。
清除心灵垃圾
环境需要保护、需要治理,我们的内心其实同样需要保护和治理,不然我们的内心就会成为堆积如山的垃圾场,充满了种种的心灵垃圾,也就是贪婪、愤怒、愚痴、傲慢、猜疑、执著、嫉妒等等种种的负面情绪,都是我们的心灵垃圾,在这样的心灵环境之下,我们怎么可能感知幸福和获得快乐呢?
“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并不是说,我们没有做屠夫,我们就不需要放下屠刀,不是这样的,屠刀是指我们内心的垃圾。每个人心中有许许多多烦恼的屠刀,每解除一种,我们的心灵就能够从这种烦恼的束缚之中解放出来,从这种烦恼制造的束缚之中解脱出来,可见,心灵的自由就是解脱。当所有的烦恼彻底平息,心灵的垃圾被彻底地清除,这个就是涅槃。可见,佛家所说的解脱和涅槃并不是神秘玄妙的东西,更不是迷信。
开启智慧,解决人生的四大根本问题
古往今来人类发展数千年,历代的智者和哲人都在不停地追问并且试图解决人生的四大根本问题。第一个就是“我是谁?”;第二个“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第三“人有没有命运?”;第四“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这是每个人,如果他智慧开启以后都会需要思考的人生的四大根本问题。
“我是谁”
如果我们不能够领悟我是谁,那我们不能够成为生命的主人,只是这个色身的奴隶,只是情绪的奴隶。我们为了肉身的衣食奔忙不休、忙忙碌碌,我们为了情绪的喜怒哀乐而耗尽生命,不仅仅是劳而无功,而且还造作了新的轮回受苦的业因,这个都是因为不能够彻悟“我是谁?”而导致的悲哀。
我并不是指这个物质的肉身。人之所以害怕死亡,原因就是把肉身当做是我,以为身体的败坏就意味着“我”的毁灭。其实地、水、火、风四大种元素组成的肉身不过是生命的载体,而不是生命的本质。不恰当地比方,是那个装酒的瓶子,而不是那个酒,它是生命的载体但不是生命的本质。我们的肉身有生老病死,有成住坏空,我们的肉身是刹那刹那处在新陈代谢之中,但是真正的我——生命的本质是不生不灭的。
我们的精神现象是我吗?也不是我。我们有种种的感受,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会产生种种的感受,有了感受以后我们会有种种的观念,对这个感受的看法,有了看法以后我们怎么去处理它,怎么去行动,我们有种种的想法,这一些种种的精神现象,我们种种的感受、观念、思想、情绪、想法、价值判断等等都不是我。所以我们要超越对观念和思想的执著,要能够透彻地领悟生命的真相才能够成为生命真正的主人。
“生从哪里来?死往哪里去?”
顺治皇帝出家的时候写过一首诗:“未生我时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这个其实就是思考“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我们的一生是如此的短暂;在广袤的太空之中,我们的生命是如此的渺小。无论曾经多么辉煌,也无论付出过多少的努力,最终都是化为尘土,这个我们都能够领悟了。
我们都看过《三国演义》知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是非成败转头空”,很多人读了以后就觉得生命的终极意义不知道到底是什么,生命这么短暂,我们生命的终极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反正一切都要化为尘土。所以我们要思考,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禅的智慧就能够启发我们不必悲观,因为有限的层面之外,生命还有其无限的层面。
“无我”不是没有生命现象,“无我”不是否定现象界的生命现象,这个生命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没有解脱的话,一期一期的生命一直在流转,这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无我并不是否定生命现象本身,而是破除对于生命现象执著而产生的错觉,真正要破除的是错觉,破除我们对于生命现象执著而产生的一种错觉。能够彻悟心的本质就会了解,每一个有限的当下都是无限的,每一个有限的当下都是无限,这个就是开悟的禅师的境界,就是生命智慧的开启。
“人有没有命运?”
禅的智慧启示我们,命运不是由外在的主宰或者某一种神秘力量所决定的,世界上并没有万能的主宰神,命由心造,命自我立,佛菩萨只是告诉我们生命的真相,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为我们指出提升生命品质的方法。
“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人活着的意义就是在人性中开发佛性,不断地提升生命品质,完成生命版本的升级,才有能力给予众生究竟而长久的帮助,以智慧成就自己,以慈悲帮助众生,这个就是佛所说的自觉觉他、自利利他。
怎样来做心灵环保
心解脱是让我们的心从我执和烦恼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禅的大智慧其实就是围绕“转迷成悟、转染成净”而展开来的,所有的佛法就是这八个字。在见地上就是“转迷成悟”,成就明白的心;在行持上、在实践上就是“转染成净”,成就清净心。所以转迷成悟、转染成净是学禅的智慧的关键。
慧解脱是让我们的认识从法执和错误知见中解脱出来。如果我们用知识来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就像用一个照相机来照这个世界,我们只看到取景框里面的世界。因此不要执著于知识,而要开启内心活的智慧,用无穷无尽的当下活的智慧来面对这个浩瀚的无穷尽的世界,这样才能开悟,不然的话我们的内心都没有安全感,内心都有恐惧,因为不管我们怎么累积,我们累积的知识都是有限的,以有限的知识来面对无限的世界,我们当然还是有恐惧。所以要能够消除所知障,就称之为慧解脱。
心灵觉醒了,不再迷茫了,就是解脱
心中的贪婪、愤怒、愚痴就是佛教所说的三毒,是危害我们精神健康的毒品,这是精神毒品。所以一个人他不断地重复重复地贪婪、愤怒、愚痴,他也是在吸毒,是吸精神的毒品,因为他的心灵不健康,他没有觉醒,时时刻刻都在伤害自己的心灵,因此我们要倡导内心觉醒的生活。
降伏其心& 善护念
我们很多人读过《金刚经》,《金刚经》上面说要降伏其心,“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降伏其心就是降伏让我们内心不稳定的那些妄心。善护念是什么?就是好好地护持自己的念头,时时刻刻与真心本体相应,这个其实就是心灵环保,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整部《金刚经》就是一部心灵环保的经典,更广义地说,整个三藏十二部都是心灵环保的最佳指南。
禅给现代人带来了什么
禅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髓
东方文化体系注重认识自心,挖掘出自心深处本具的般若智慧。牟宗三先生在他的《生命的学问》一书中说:“生命总是纵贯的、立体的。专注意于科技之平面横剖的意识总是走向腐蚀生命而成为‘人’之自我否定。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生命的学问。由真实生命之觉醒,向外开出建立事业与追求知识之理想,向内渗透此等理想之真实本源,以使理想真成其为理想,此是生命的学问之全体大用。”
禅文化不仅仅是用来提高修养、净化心灵、启迪智慧,而且能圆满回答人类文明的根本问题,蕴含着拯救文明危机的智慧,牵涉到整个人类文明的出发点和归宿。
禅文化在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优势与使命
禅宗是佛教在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开出的奇葩,禅文化,特别是六祖惠能大师所建立的南宗禅顿教法门及其思想体系,是佛教中国化的鲜明标志。因此,禅文化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深刻的意义。
禅文化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去谋求人类的福祉,追求人类文化的兴盛和繁荣
放眼浩渺宇宙,纵观古往今来,审视百家之学,佛法尤其是作为其精髓的禅文化中,蕴藏着堪以拨正文明航向、挽回劫难的智能,是人类文化的无价宝,是人类最伟大的精神成就。因此,禅文化的弘扬必能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促进世界和平与生态平衡,促进整个人类文明合理转型。这是作为人类智能最高成果,具有诸多文化优势的禅文化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
禅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处于世俗中的芸芸众生求名为利,自寻无尽烦恼,迷失了清净本性,这才是真正的自我失落。禅文化并不否定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以及人类必需的物质生活。它只是要人们不要迷执于物相,沉溺于物欲。禅的道德修养就是要人们去除人我执、法我执的迷雾,彻见清净圆明的自性,以达到自我身心的和谐发展。
禅文化教导大众“菩提只向心觅”,回归心灵的故乡,启发内在的自觉,培养伟大的人格,使人们自觉调节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之更协调、更和谐。六祖惠能大师教导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当年弘一法师提倡“念佛不忘救国”,今天要提倡“念佛不忘兴国”。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先生的座右铭是“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发上等愿就是发“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提誓愿。禅文化以此培育出福智双全、赤胆忠心、以利乐天下苍生为己任的人中豪杰,可作民族之脊梁、民众之楷模,这是佛教对国家、对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禅文化为普世伦理提供宝贵资源
禅文化中具有普世价值的不朽智慧,也欣赏和尊重其它文明,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禅宗的核心思想就是“如何见性”,“自性”是所有德行的总称。“一切万法不离自性”,禅文化要求依“自性”修行,要去除邪迷心、狂妄心、不善心、妒忌心和恶毒心。在处理人际关系中,禅宗也从自性出发强调众生平等,“行直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价值准则。这些理念都闪耀着平等、慈悲的智慧光芒,具有普世价值。
禅文化在当代中国的文化价值
佛教文化在中华文化土壤中开出禅文化的奇葩后,一花开五叶,不仅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主流,更远播日本、韩国及东南亚、欧美等。日本的临济宗、曹洞宗、韩国的曹溪宗等都是来华求法僧归国创立的,禅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如明代张羽《赠僧还日本》诗云:“杖锡总随缘,乡山在日边。遍参东土法,顿悟上乘禅。咒水龙归钵,翻经浪避船。本来无去住,相别莫潸然。”可见至明代,中日之间禅文化交流仍很频繁密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往以来,中国佛教界积极参与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赢得世界宗教界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赞誉。
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巨大且深远的影响。哲学方面,佛教三千大千世界的宇宙模式和生命轮回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道德观。人生的目的是求解脱。文学方面,佛经的翻译影响了中国文学,魏晋志怪小说、唐代传奇、变文、元明清的白话小说如《西游记》、《封神演义》、《红楼梦》等可以明显看出佛教的影响。佛教对于中国的天文历算、医药养生、工农业技术等,都起到了丰富和推动的作用。
佛教自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以来,对中国人的思想形态、政治、经济、人生观念、生活方式、语言习惯以及哲学、文学、美术、音乐、建筑、交通、外交、民俗、科技、医药、养生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佛教文化与中国的建筑、雕刻、绘画艺术水乳交融完美结合,为人类留下了伟大的文化遗产。敦煌、云岗、龙门、麦积山、大足石刻等五大石刻、五台、峨嵋、普陀、九华等四大名山都是这种结合的光辉神圣典范。
禅文化与心理学
心理学起源于西方,就目前发展来看,也偏向西方式的治疗方法。而诞生于2500多年前的佛学,历来也被称为心学,是心灵的智慧,也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智慧。早在两千多年前,佛教心理学便已高度成熟,其广博精深,较之近现代科学心理学,不仅毫无逊色,而且包涵着许多超越近现代心理学的卓识睿智,形成人类历史上一种奇特的文化早熟现象。
禅宗有三大特色:。
即开拓创新、扎根人民、和而不同
心为法本,开拓创新。禅宗不是枯寂呆板,墨守成规的宗教,而是活泼泼,开启智慧,勇于改革创新的宗教。禅宗祖師扬眉瞬目,运水搬柴,片言只语都能令学人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禅宗的创新精神是其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内在基础,禅宗的创新有多种类型,其中包括综合创新、原始创新、个性化创新、模仿创新和制度创新等。禅宗这种创新的实质是把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固有文化相结合,应民众渴望解脱之“时”,契中国文化喜求简易之“机”,应时契机,斩尽葛藤把握住“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这一根本,帮助众生“照空妄念成真念,转得凡心即佛心”一超直入如来地。
扎根人民,以人为本是禅宗的第二大特色。禅宗是贴近人民群众的宗教,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发展出农禅并重的传统,自耕自养,进而广行利他事业,因而有强大的生命力。禅宗把禅的修行同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紧紧结合起来,所谓:饥来吃饭困来眠,运水搬柴无非妙道。“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因此毛泽东称赞说:“有上层的佛经,也有劳动人民的佛经,如唐朝时六祖的佛经《法宝坛经》就是劳动人民的。”
禅宗有和而不同的海量是禅宗的第三大特色。禅是生活的艺术,禅是身心放松的艺术,禅是快乐的源泉,是我们举手投足之间一个快乐的起点,所以禅文化能与任何文化相和谐、圆融无碍。比如南岳衡山,长期佛道共存,相敬如宾。佛教文化融入世界各地有不同的名称。如“人间佛教”(中国)、“人类新宗教“(日本)、“民族主义”的佛教(斯里兰卡)、“民主主义”的佛教(缅甸)、“参与的佛教”(东南亚和南亚)、“争取人权”的佛教(就印度的贱民种姓而言)与各国、各地区民族文化的融入,使今日佛教在东西方世界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赢得了普遍的赞叹。美国芝加哥公牛队在篮球运动中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人们问主教练菲尔?杰克逊:“你的球队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说:“我是个基督徒,但我崇尚禅宗思想,在篮球场上,我不依靠威胁和高压,而是培养球员的冥悟之脑、同情之心和无私合作。禅宗强调‘无私合作’,看重头脑的清明,强调‘对人生命的关爱与同情’,这就是我教育球员的三个秘诀,也是公牛队常胜的方法。我们这支球队能够做到的就是保持清晰明了的大脑,这比聪明更重要。”可见,篮球里有禅,打电话里有禅,穿衣吃饭里有禅,我们举手投足,扬眉瞬目都有禅。日本松下幸之助有企业禅,西方有基督禅,处处有禅,我们的心灵就会心无挂碍,空灵自在,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快乐。“快乐无忧,是名为佛”。
禅文化中的慈善思想
美国的富人和普通公众,之所以如此热心于慈善事业,是因为美国有着深厚的慈善文化。这种慈善文化建基于美国人虔诚的宗教信仰之中,从而超越了时代,超越了种族,也超越了贫富。比如比尔?盖茨裸捐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西方名言:“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也有着深厚的慈善文化积淀。如儒家讲仁者爱人,佛家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道家讲齐同慈爱等。特别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提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思想,倡导在入世的无私无我、慈悲利众中圆成佛道,更是把慈善提升到行菩萨道的理论高度。佛法的一切修行都是为了将生命潜在的高尚品质开发出来,成就佛陀那样的智慧和慈悲。无限的智慧令我们究竟解脱烦恼;无尽的慈悲令我们关爱并帮助一切众生。我们要弘扬禅文化中透彻圆满的慈悲思想,践行慈善事业,协助缩小贫富差距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潸然泪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