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MBA mba到底有没有用用

念 MBA 到底有没有用?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按时间排序
在北京,读全日制的mba可以落户
能不能先把所说的“”有用“的定义和范围解释一下。本人读过两年全英文环境的MBA,我读MBA之前遇到这样的问题,一般不会从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本身。
根据我所了解的MBA教育,欧洲这块不了解,北美的MBA和中国大陆(少数优秀的MBA院校除外)的差距非常大,差距在于两者教育理念根本不同,或者说大陆的地区的MBA没有理念。
商业在某种程度可以把它的核心理解为竞争,在目前全球化的环境下,这就对企业管理人员提出非常高的要求,培养能够在全球化环境展开竞争的高级管理人员是比较好的商学院所追求的目标。当然培养企业高级管理人才不止MBA这一条道路,但是经过好的商学院训练的人才,能够熟练运用一系列量化管理工具(财务、金融、运营、市场方面),深谙管理沟通的技巧,了解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差异,帮助企业管理层规避风险,作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大大提高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成功的概率。
所以,北美地区较好的MBA毕业生一般都有很好的职业前景。
我认为有用,自我提升
普通屌丝百万年薪必经之路
知识都有用,读书都有用。2009年参加联考,2010年开始读所谓的MBA。开学到了班上,才知道联考成绩竟然排名第四。不为文凭,也不为人脉,只想系统梳理一遍企业管理用到的各种知识。无论对于职场发展,还是你看世界的眼光都大有裨益。最基本的,一定要读原版教科书。影印版的大部头教科书,国内出版的已经够便宜了。英文并不艰深,反倒可以学英文读写。分章节坚持读下来,一本书也不过十来次就能读完,总耗时顶多三五十小时。其次,常规课程,网上基本都有公开课视频,都是名师。网易公开课都有。BBC、HBO、TED、公开课……这些视频内容一辈子都看不完。我想这世界上只有无聊的人,哪里会有无聊的时间?第三,管理经济学、管理会计、公司理财这些课都要做做教科书上的习题。此外,HBS出的案例每篇都值得精读。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的正版案例书还不错,买过好多本,就是案例太老。
那么多答主都已经非常深入和全面的回答了MBA的价值所在,那我再补一个和个人问题息息相关的。可能更适合姑娘。没有比MBA更靠谱的婚介所了。这里是一帮和你年龄相仿,经济条件相似(甚至更优),人生目标相同的积极青年们。面试官已经帮你把一堆不靠谱的筛掉了,甩那些不靠谱的七大姑八大姨熟人介绍的几个地球到火星的来回。当年答主在HK读了一个full time MBA,刚进来是单身的姑娘们几乎都找到了人生的另一半。读个书,事业爱情双丰收,还有比这更好的投资么。
提升你的思维能力和视野
我的学历也不算MBA,但是也是商科,所以也来说说我自己的感受,分享给大家。我的初衷,其实并不理性,我当时大学毕业直接申请法国这边的商学院,关键也是想旅游欧洲。。我当年真的这么想的,后来课业压力比较大,物价比较贵,同学都比较有自己的生活,都表现的精英而专业,慢慢的我也变化着。从当时只想那个文凭回去安安稳稳找个工作然后结婚,到想用自己的大脑和能力拼一拼。teamwork我觉得这几乎是每一个来读商科的人刚开始都比较不适应的地方,密集的小组讨论,部分工作休息节假日的讨论,对我而言,我是理科生,喜欢自己思考,自己写答案,不太愿意讨论(因为闭塞),所以刚开始的那段时间真的是不太适应,但也要尽全力让自己融入到这个节奏。展示自己观点以前人云亦云的一句话,我到国外才真正有感触,就是外国人真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明确的想法,并且能表达的特别清楚,他就是这么想的,他就这么说,通常都比较有逻辑,语言十分清楚,而且十分愿意与人讨论,不害羞,不生气。中国学生往往一副不太屑于参加这种讨论的表情,表示沉默,但是我是属于比较喜欢说清楚自己观点参加大家课堂讨论的那种,所以由一开始一说话就脸红,到后来可以完完整整表达出自己全部想法,并容许别人质疑,大家一起讨论完善我的思路,和教授和不论国籍的同学在课程内容商讨上面沟通无障碍,能融洽交流,我觉得自己进步了。presentation这个环节让我有感触可以这样表达,就是以前我喜欢这个知识点看懂了,好,回答题就可以了,高分。但是有一次听老师说,这个东西,你要讲出来给别人听才算你真正的会了。presentation对我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先小组讨论,然后分工,然后查资料,做PPT,然后第二天presentation。 在这个presentation的过程中,我见到了每一位同学的特点,有点,不足,听到了很多人的思路,不禁思路大开。有的人数字思维很好,运用数据说的有理有据;有人材料来源很充足,让我了解到很多可以以后查资料的网站;有人PPT 做得很漂亮;真是各显神通。从人生第一次觉得与人交流这么有意义。写论文层层叠叠的deadline,有时真的是要同时构思两篇report,一开始写的很焦躁,不知道怎么写好,后来发现论文无非就是在框架之下好好发挥,那么什么叫好好发挥,就是你要查详尽的资料。来充实你的思路和你的观点,然后就真的很好了。在运用课上所学到的分析方法,就很系统了。我们第二年的课程对我而言太紧了,routine就是早八开始一天课到下午四点,然后小组讨论,然后分工做PPT,然后第二天presentation,持续了半年。我瘦了15斤,也是因为自己懒得做饭吧,也是我想拿出点空闲时间休息一下;我好朋友大病一场;走廊里时而会听到有人咆哮。那阵子我真是拿出了自己全部的理性来完成每天的流程,大家也交流,晚上回家有哭的,我还听到我朋友凌晨打电话给男友绝望的哭的。压力真的很大,就那样日复一日,坚持了半年。但是半年之后,你真的在交流讨论,时间压力这些问题上有特别大的进步,再也不害怕。阅读的结构性,写论文的架构,表达自己思路的完整性,真的有很大的提高。也算没有白熬过那段晚上总是在哭真的很忙很的日子。对于我这个不愿承受,承受力有限的人,也加深了我的承受底线。tomorrow is another day. you can see your progress if you struggle and carry on.
有多少人像我一样看成了念NBA?
MBA不一定有用,但一定有以下几点价值。1.MBA学历MBA学历是转行跳槽,进入公司中高层,赢取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的敲门砖。2.积累商界人脉来念MBA的童鞋大多是抱着拓展人脉,结识贵人的目的,高昂的学费就是一道门槛。比如,王石跟田朴珺就是在中国MBA界的黄埔军校长江商学院认识的,你懂的~3.象牙塔的生活体验很多来读MBA的社会成功人士都是前期野蛮生长,白手起家,并未接受良好的教育,也没有上过大学。纯真,排除干扰的象牙塔生活对他们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就像是圆了年少时的梦。另一部分接受过大学教育的成功人士,重温美好的大学生活,想想就觉得激动呢!4.系统化的商业管理知识MBA虽然包含着各种附加值,但从根本上来讲,它还是工商管理硕士,培养学生系统的商业分析能力,传授管理学知识。当然,商学院的教授们也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公司管理经验,能够给你的事业提供建议,让你重新开始商业运行的方式。就酱~
用成人的功利心来说,一年中完成了收入增长到原来的8倍、提升学历、完成移民、生外国娃、购买海外资产的任务。用非功利的话来说,体会到了个人的极限、认识了最优秀的一批人、看到了另一个世界、认清了自己的弱点、思考了自己的前途。最后一节课,关于幸福,那个mit phd毕业的教授给我们用数据展示了怎么样才是最幸福的人生,结论挺吃惊的。尼玛商学院就是右派大本营,幸福是如此赤裸裸,和金钱成正比。要知道,我这个文科生向来是以左派自居的。当然,我欠了一屁股债,慢慢还吧。
一个好的战略,如同一份好的菜谱,需要恰到好处的火候,才能成熟。对于高层次的人来说,认识精神和能量和自己匹配的人也是一种幸福;中低层次读mba需要靠自己的谋划为未来十年赢得资本,未来十年当你跨越层山,走向人生巅峰最后一役,或许会有点帮助。任何学历的作用,只是,给你一个进入圈层的门票,和越级时候的关键助力。不要期待太多,持续的思考和进化才是生态平衡的终极动力。
只要花时间学习的东西都有用
干得过本科程序员吗?
根本上讲,对就业有用就是终极作用
mba不在于你学到什么,而在于你认识了什么人,接触到某个圈子。当然还有更会玩的,比如田小姐,一不小心碰见了王石。
国内MBA和MBA根本是两回事好吗
来说一些个人感受吧,这里主要说就业,希望全是干货。鄙人北美MBA毕业,所以这里只谈美国MBA的一些情况。其实大部分人花钱花时间去读MBA,说白了就是为了找一份更好的工作,当然也有一小部分选择直接创业,其中以Stanford居多。而对于就业而言,我觉得北美MBA的价值还是摆在那里的。其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core school。所谓的core school就是目标公司,会来学校做宣讲会,会来学校招人。如果不是core school,那么得到offer的几率会大大降低,需要花很多时间networking来寻找off campus的机会。北美MBA出来主要有三个就业方向:finance,consulting,以及corporate & tech公司1. Finance
- 卖方:最著名的,就是bulge bracket那几家投行,主要招investment banking和equity research的职位,中国学生大部分去纽约,芝加哥和香港office。
- 买方:各大asset management firm,一级市场、二级市场‘,PE,VC,hedge fund等。2. Consulting
- 包括MBB,四大,ATK,LEK,RB等3. Corporate & tech
- 主要是各大外企的leadership development项目,比如京东,唯品会,Danaher,J&J,礼来等
- 科技公司主要招MBA去做strategy,marketing,product management,或者corporate finance,代表公司有微软,亚马逊,Google,腾讯等时间有限,写的相对比较简单,欢迎交流~
我觉得还是要工作之后上升到至少中层经理,读这学位才有意义。你一个毕业生初出职场读这个真没什么意义
任何在职的学习都有用,任何辞职全职学习的都没用。MBA不是念了就能涨工资,而是让你在升值以后不至于成为一个“猪领导”。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当我跟朋友们说:我要去读MBA啦。朋友们的反应都是:你一个90后小姑娘读MBA肯定是想学田朴珺,去找南大的王石。对此我只能回两个字:庸俗。灵魂和身体总有一个要在路上,要么跑步,要么读书。去年对我而言,是无比迷惘的一年。第一次以成年人的姿态接受了人生的众多考验,因为道行太浅,跌了很多跟头。很多个夜晚,我都一个人呆坐在阳台上,六神无主,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磨难,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结束。后来,我想与其不停问自己为什么、凭什么,不如选择回学校继续读书,让时间来给我一个答案。我为什么选择读MBA,而不是其他普通类硕士?读普通类硕士,所要付出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其实远远高于MBA。如果你选择读普通类硕士,诚然你不需要付太多的学费,但你损失的是30万以上的机会成本(以10万一年来计算),以及三年的工作经验,最终仅仅得到了一纸文凭。我为什么选择读国际MBA,而不是统考MBA?国际MBA都是采取国际通行的“自主招生+综合考察”的方式,而统考MBA则需要参加每年1月份的全国联考。我是一个典型的应试教育的产物,三年高中生涯几乎都在强压下度过,应试教育让我考上了南京大学,南大这个光环在后来的人生中也给了我很多便利,理应我应该感谢应试教育,但是直到现在,我不想也不敢回望那段军事化管理的高中生涯。学姐跟我说:在高校研究生院里,你可以轻松分辨出哪个女生是考研考上的,哪个女生是保研保上的,因为精神面貌相差太多。在国际MBA和统考MBA都可以获得教育部认证的学位和学历证书这个前提下,毫无疑问,我选择就读国际MBA。我为什么选择读南大中荷国际MBA?答案是母校情节。有一次在南大教学楼有人扔了一束玫瑰,保洁阿姨拾起来拆开,修剪,用瓶子束起来分放在教学楼的几个厕所里。栀子花开的季节,图书馆的阿姨胸前都别着一朵栀子花。在入学英文面试时,中荷中心张主任问我,为什么选择回南大就读。我说,在本科毕业论文答辩结束的时候,导师跟我们说,今天出了南大这个门,你们无论去做什么,也无论遇到什么,都不要忘了读书,也不要忘了常回南大看看,所以我回来了。张主任说:Welcome back。那一瞬间,我眼眶里充盈了眼泪。读MBA到底能给我带来什么?朋友。很多人都把获得人脉作为读MBA最重要的目的,但是只有当你同等置换的资源时,人脉才是有用的,很多所谓的人脉只是朋友圈的点赞之交。读MBA让我认识了很多朋友,我们可以一起打羽毛球,一起唱歌,一起抱着手机抢红包,真诚的朋友才是这个社会最难得的。知识体系。19岁的时候,我就听过南大商院老师上的微观经济学,但是当我26岁时再听南大商院老师讲微观经济学,给我带来的感悟是截然不同的。MBA是大家重新建立自己知识体系一个绝佳的机会。MBA的课程比较丰富,公司运营的方方面面,财务、会计、市场、人力资源、供应琏、生产运营都会涉猎,你和公司别的部门的人打交道的时候,大概知道他们部门的日常业务怎么运作,和别的部门沟通起来会比较顺畅,因为你明白他们在说什么,他们想要什么。最后打个广告,欢迎大家报考南京大学中荷国际MBA项目。
感谢知乎圆桌的邀请。只对美国MBA有一点了解。&br&&br&在我的第二场Live里提到了这个问题,在这里再总结下:&br&&br&MBA最直接的作用是提供一个找工作的平台。没有这个平台,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可能永远得不到某些公司的面试。&br&&br&美国很注重校友文化。招聘的人喜欢招和自己一个学校的;校友愿意帮自己的学弟/学妹递简历。久而久之,美国的大公司都有一些固定的“target school”。每年的招聘季,这些大公司会去自己的“target school”招聘,搞“on-site interview”。如果你在某个大公司的“target school”读MBA,拿到面试的机会,会比其他人多得多。&br&&br&即使你的学校不是某个大公司的“target school”,没有“on-site interview”。如果你联系到了里面的校友,他/她也有可能帮助你拿到面试。你会发现,如果你不联系校友,在招聘网站上硬投,几乎没人理你。美国的招聘文化就是这么诡异。&br&&br&当然,拿到面试之后,你的学校光环就只能帮你到这了。大部分美国公司都很实际,不会只因为你是哪个学校的而招你。面试开始之后,就靠真本事了。&br&&br&&br&实际上,商学院招生就相当于帮助公司,按照公司招聘的标准,提前筛了一遍人。&br&&br&MBA的招生过程和企业招聘非常像:看你聪不聪明(GMAT,GPA,本科学校);业务能力行不行(过去工作的公司,有没有升职的经历);是不是正常人(MBA申请文书里的关于teamwork,leadership,communication skills,strength and weakness的问题的回答);目标明不明确,知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申请文书里的short-term career goal 和 long-term goal);networking的能力(有没有在申请之前联系校友,对申请的学校了不了解);以及表达能力怎么样,和申请材料里体现的是不是一个人(MBA 面试)。&br&&br&&br&说完了MBA最实际的作用,再说说“形而上”的作用。&br&&br&MBA教给你的不是具体的知识,甚至也不是学习的方法,而是在一个成熟商业社会工作,所需要的必备“软技能”。&br&&br&每个读MBA的都有这样的经历:写不完的作业,开不完的会,回不完的邮件,做不完的“presentation”,参加不完的“happy hour”。打开Outlook的Calendar,基本看不见空白的地方。到了你真正上班工作的时候,反而会觉得,怎么这么轻松!&br&&br&不知不觉,商学院教会了你,如何写规范的商业文书;如何处理多任务,按照事情的重要性办事;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日程和时间;如何利用其他的资源;如何和不同背景的人一起工作;甚至如何穿衣服,如何抹发胶。&br&&br&带领团队的时候,如何了解每个人的特点,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如何鼓舞士气,给团队画饼;如何给自己的团队争取利益,和其他团队协同工作;如何带领团队克服困难,达成目标。&br&&br&身为队员的时候,如何给整个团队增加价值(add value);如何和其他队员一起工作;如何在该站出来的时候,站出来表现自己。&br&&br&&br&其实,美国MBA就是伴随着美国大型跨国企业的发展而兴起的。巨型美国企业需要大量的中层管理人才。对,是中层管理人才,顶级的人才是培养不出来的。&br&&br&举个例子,笔者坐过两次迪士尼邮轮(大部分邮轮不是什么奢侈品,实际上比自己坐飞机,找旅馆,找饭店,找玩的地方要便宜)。&br&&br&一个邮轮三千多乘客,一千多船员,每天邮轮提供三顿饭,早上是自助餐,中午有多种快餐选择,每天晚上是标准的四道菜晚餐,七天晚上吃饭不重样,而且晚餐会根据邮轮所在的位置,提供不同的主题。开到了加勒比海,晚餐是海盗主题;开到了坎昆,晚餐是墨西哥菜。整个邮轮有四个大的食堂,装潢不亚于四星级酒店,每个食堂也有着自己不同的迪士尼故事。&br&&br&由于坐船的游客来自于世界各地,可能是为了让每位游客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船上的船员也来自于世界上的几十个国家,服务过我们桌的船员来自泰国,马来西亚,希腊,和意大利。这么多船员,如何招聘,如何培训;这么多饭菜,如何做的美味有特色,同时,完全符合卫生标准?对了,船员会根据每天主题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着装。&br&&br&说完了吃,还有玩。每隔一两天,邮轮会来到一个新的地方,三千多人浩浩荡荡的下船玩,怎么保证所有人按时回来,一个不丢?或者要求更低点,怎么知道是否所有人都上了船?&br&&br&除了下船玩,船上也可以玩。船上配有电影院,游泳池,健身房,篮球足球乒乓球场。每天晚上,邮轮里的剧院有“文艺演出”(想不出别的词了)。&br&&br&在你出去玩和吃饭的时候,每天你的船舱会被打扫两次。每次你回到船舱,会看到明日的日程,叠成各种动物的毛巾,红酒或者巧克力。&br&&br&我描述的这些细节,也就是实际细节的一半。整个船这么多人,每天都井井有条,身为游客,你几乎不会有任何被束缚的感觉。&br&&br&这样的邮轮,迪士尼有四条同时在跑,盛夏去阿拉斯加,其他时间在加勒比海和中美洲地区。同时,还有两条邮轮在建,每条的造价都在十亿美金以上。&br&&br&那邮轮业务占迪士尼公司所有业务多大的比重呢?&br&&br&邮轮甚至单独都不是一个部门,而是归在“主题公园(parks and resorts)”部门下。“主题公园”部门只占迪士尼公司收入的30%多。迪士尼最大的业务是ESPN,abc电视台和迪士尼电视台所在的“媒体网络(media network)”部门,占总收入的40%多。&br&&br&像迪士尼这种市值超过1000亿美金的公司,美国有三十多家。&br&&br&大家想象一下,这么多商业帝国,需要多少价值观类似,工作方法一致,擅长金融,财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供应链或信息系统的中层管理人员?
感谢知乎圆桌的邀请。只对美国MBA有一点了解。 在我的第二场Live里提到了这个问题,在这里再总结下: MBA最直接的作用是提供一个找工作的平台。没有这个平台,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可能永远得不到某些公司的面试。 美国很注重校友文化。招聘的人喜欢招和自己…
(完成更新)&br&&b&第一、思考模式&/b&&br&MBA培养的是思考模式!&br&MBA培养的是思考模式!&br&MBA培养的是思考模式!&br&重要的事说三遍。&br&&br&首先,先了解一下商学涵盖的范围,移步我另外一个回答&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商学、经济学、金融学与管理学有哪些相似与不同之处,如何具体区分? - CFMars 的回答&/a&&br&&br&MBA的课,基本上就是涵盖了商学下,金融、会计、管理、运营、营销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不同的专修侧重不同)。每一个方向,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思考从这个方向&b&解刨商业问题,做出商业决定&/b&的思维模式。&br&&br&比如你一直有一个小供货商,为你提供上游服务/产品。现在你有很多选择,你可以(a)继续问他买产品/服务(Outsourcing);(b)把它收购了(Vertical Integration / M&A);(c)和互相持股(Inter-holding);(d)自己造一个一模一样的部门提供相同的服务(Greenfield);等等等等。你可以简单粗暴地说,哪个决策最优就选哪个。但是如何决定最优?如果缺乏系统的切入思考模式,你很难保证你没有漏掉关键的细节。最优是成本最低,还是利润最好,还是市场占有率越大,还是风险最小,还是业界风评最好?就算是利润,是短期利润还是长期利润?亚马逊从成立到现在几乎没有盈利过,但并不影响它成为FLAG,被视作最成功的企业,被投资者追捧。&br&&br&就拿“(b)是否收购”来说,从会计的角度,你可以思考资产变化引发的税务变化;从金融的角度,思考现金流变化带来的金融风险;从运营的角度,思考产能统筹带来的优化;从管理的角度,思考企业文化差异、领导团队整合、组织架构整合、综效(Synergy)带来的1+1&2、知识产权整合带来的潜在效益……&br&&br&现代商业已经完全不是当年“卖的多,成本低,利润高”的简单粗暴模式了。激烈的竞争迫使企业必须在每一个环节都最优化才能生存下来,或者用千奇百怪的方式存活下来。而现代企业动辄上万人的规模、上下游成百上千的供货商/经销商、若干个国家/几十个个城市的布局、辐射广泛的产业结构,造成企业管理是一个复杂系统(Complex System),而非单一系统,牵一发动全身。比如,诺基亚在操作系统上的布局失误(塞班),直接葬送了一个帝国,这个失误背后展开又能牵涉到更多细节。MBA教你的就是从各个角度庖丁解牛,用系统的思考方式来看待商业问题和决策。这里并不是说MBA的思考模式就是最优、最全面的,但是起码,你那些从商学院毕业的竞争对手可以使用这样的思考模式,而你不能的话,你就处于了下风。当然,如果你是大牛,你能跳出大众的商业思考模式,开发出新的想法,那是更好,然后商学院就会研究你。但是,那是万里挑一的商业天才、先驱者;商学院培养的是“商业技术工”。而且就算你想成为商业先驱者,如果你不了解大众的商业思考模式,你又怎么找到你竞争对手的思考缺陷和盲点,开发出新的商业方案?&br&&br&&b&第二、宽泛性&/b&&br&MBA的学生来自各行各业、各个工作种类,各自领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都应该已经非常纯熟。但是跨工种、跨行业的知识又有多少呢?&br&&br&岗位宽泛性。假设,一个学生本身是HR,如果只是低层的HR,那熟悉一些薪酬结构、基本的人力资源开发知识,就已经足够应付日常工作了。但是如果要升职成为HRBP / HR Director,就需要更高层次、更宽泛的技能。比如,你的一个高级工程师以辞职威胁要加薪,传统低层次的HR思考模式:综合此岗位的行业标准薪水、此人在职时间、绩效、上级的反馈等,给予薪资匹配。但是上升到高级的层次,你就需要综合考虑:该高级工程师所在项目团队对公司总体的战略重要性(战略管理),该高级工程师手上拿的限制性股权价值能抵多少潜在工资(大概算金融?),该高级工程师在团队中起到的粘合剂作用(组织行为),该高级工程师跑去敌厂造成的知识产权、战略布局泄漏(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管理),等等。如果你只能从一般HR角度思考,你永远做不到HRBP,因为你无法站在企业最顶层的角度看待HR问题。这并不能完全怪你,因为你作为一个HR officer,每天有处理不完的普通HR任务,哪里有时间停下来琢磨,也没有人听你的想法;你的上司HRBP也不会和你解释他的思考模式,他没有时间、也没有利益(猫不教老虎上树这个寓言故事,留一手)。怎么办?MBA就是一种在工作之外为你提供提升的途径。所以很多工作5、6年,遇到升职瓶颈的人通过MBA来提高思考的格局。&br&&br&行业宽泛性。同样的这个HR,现在在一家石油公司。可是(假设)现在油价大跌,石油公司大不如前,你想跳去蒸蒸日上的BAT或者制药公司?对不起,你不是这个行业的。MBA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行业的局限性。第一,课上的各种案例是跨行业的;第二,你的同学来自各行各业,就算他们不能给你Internal Referral,至少和他们交流中你就能耳闻目染各个行业的基本知识。所以很多想跨行业跳槽的人把MBA当成一种途径。当然,如果你想去咨询、投行这种需要跨行业管理知识的,更是毅然。&br&&br&但是,这也造成了MBA的一个问题:杂而不精。&br&&br&&b&第三、杂而不精&/b&&br&某种意义上讲,MBA是一种快餐式的培训。我们来看看当今的全球教育体系:小学-初中-高中,每个人受到的教育大同小异,同样的基础课程。大学分系后,每个人专攻某一个学科。毕业之后,职场上又受到更细分的、专属于某一行业、某一企业、某一岗位的特殊技能。现在,五湖四海的人回到商学院上MBA,大家的背景五花八门,知识结构也各有不同,造成课程无法深入。比如,一个大学没有接触过高数和统计学的文科生,来上运营课,老师是要怎么教排队论(Queuing Theory,银行排队,是一支队伍取号好,还是每个窗口一支队伍好?)里的各种分布?来上金融课,老师是要怎么教随机漫步(Random Walk)和时间序列(Time Series)?&br&&br&商学的各个分支,一个本科生,可能上了四年课也只能算是初出茅庐,现在要把各个分支的课全部压缩到一年~两年的课程里,还要照顾学生背景的不同,唯一的办法就只能把内容压缩再压缩、精简再精简。即便这样,MBA的强度还是非常可怕,赶起Project来,学生一天睡4-5个小时非常正常。这就造成了各个分支都只能做到浅尝即止。所以,才会有第一部分,MBA教的是“思维方式”,而非知识本身;因为就那一点知识,只是块敲门砖;要做到能实际运用,还差得很远。在MBA上学了排队论,并不是说你就能优化排队系统了。课上的案例都是无限简化了的,实际情况中,你可能还需要调研客户出现分布,研究员工效率分布,复杂的情况可能需要数学建模或者计算机模拟。&br&&br&除了MBA课程设计上的硬伤,还有两个重要原因造成了对MBA课程使用性的质疑。一方面,学校和老师有负很大的责任。很多商学院的老师要么是象牙塔里的学术派,和现实应用脱节严重;要么是业界退休的经验派,他们把自己曾经的经验不加整理地灌输给学生,殊不知一个行业中的Best Practice可能在另一个行业中并不适用,也缺乏了理论依据,纯粹是幸存者偏差。顶级的商学院会强调学术派和经验派之间的平衡,但是三流的商学院不论是老师质量还是项目本身的整合都存在巨大的欠缺。同时,即便是顶级商学院,各个院校的长处各有不同,比如Chicago Booth金融很强,但是如果你想进咨询,Insead才是首选;如果你想创业,Stanford才是首选。&br&&br&另一方面,学生本身也要负很大的责任。有的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吃的是阉割版本的“快餐”,而觉得是“十全大补丸”,生搬硬套那一点皮毛,而不知道在应用之前还需要进行深入的阅读、学习、思考。让我来挂名反对一个从MBA学生高票回答 &a data-hash=&6eabc845ea637eb602bb74ed& href=&///people/6eabc845ea637eb602bb74ed&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峰哥何峰& data-hovercard=&p$b$6eabc845ea637eb602bb74ed&&@峰哥何峰&/a&&br&&br&在他的回答里,吐槽了一个Stanford教授的三步战胜Complexity:定义你想干什么、选择瓶颈、制定规则。扎眼一看,我也觉得这是什么鬼理论,但是我又想,这篇文章很有可能是快餐文,会不会可以深挖背后的知识呢?我首先做的是看看是谁写的(因为即便Stanford也是有渣渣教授的,看看人过去的论述就知道他的水平了)。一看,我去,Kathleen Eisenhardt。这教授可不是泛泛之辈,如果你了解她的研究(Dynamic Capability,Agency Theory等等,虽然我个人非常不感冒她的定性式qualitative研究),知道她在其领域的泰斗地位(这么说吧,她来亚洲任何一个商学院都是妥妥院长的节奏),和她交谈过,你就会猜测这三步战胜Complexity是阉割过的快餐,背后很有可能有一大套论述。&br&&br&果不其然,她写了一整本Simple Rules的书,并且有多篇论述发在顶级管理学期刊上[1][2][3],详细阐述Simple Rules的概念。背景介绍一下,之前有很多论述,关于在未知下决策(decision under uncertainty)的严谨性。一派说(比如Tversky & Kahneman 1974年发在Science),决策必须得是科学、严谨的,而不能是启发式的(Heuristic,这里其实没有准确的中文翻译);举个例子,传统篮球理论有个经验法则(Rule of Thumb),离篮筐越近得分越容易,教练就按照这个法则制定战术,在过去似乎也没有问题——但这个经验法则本身是不科学的、不完善的,没有考虑空间拉开和三分战术等等,直到有教练挑战这个经验法则(比如最近的勇士)。另一派说(比如Gigerenzer & Gaissmaier 2011年发在Annu.Rev. Psychol),启发式的决策,有时候也是蛮精确的,大差不离,但是大大降低了决策的制定成本。举个例子,研究飞机的工程师基本不需要考虑相对论的影响(当然卫星工程师就需要考虑了),相对论对飞机的影响微乎其微,加入对相对论的考虑大大增加工程师的工作量,却没多大好处。这两派的争辩不光在管理理论存在,在计算机理论、进化理论当中是一个很大的分歧。&br&&br&Eisenhardt支持的是第二派观点,(按我的理解)她的主要观点是企业是一个复杂系统(Complex System,如在第一部分所阐述),因此管理者在决策是会遇到信息不对称性、时间紧迫性和信息处理能力局限性等限制,需要使用Simple Rules来作为一种启发式(Heuristic)的决策模式。而这三步,只是一个框架。比如第三步“制定规则”,又可以细分“Boundary / How-to / Priority / Timing / Exit”,&a data-hash=&6eabc845ea637eb602bb74ed& href=&///people/6eabc845ea637eb602bb74ed&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峰哥何峰& data-hovercard=&p$b$6eabc845ea637eb602bb74ed&&@峰哥何峰&/a&所读的快餐文里并没有具体阐述:比如,早早地制定好退场机制(Exit Rule),可以防止你在复杂的处理当中迷失方向;很多股民越陷越深,就是因为在处理复杂的股票信息当中忘记了止血的退场机制。&br&&br&做个总结,我举这个例子,并不是给Eisenhardt洗地;我本人也对Heuristic持反对态度;&a data-hash=&6eabc845ea637eb602bb74ed& href=&///people/6eabc845ea637eb602bb74ed&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峰哥何峰& data-hovercard=&p$b$6eabc845ea637eb602bb74ed&&@峰哥何峰&/a&的直觉也是正确的,这篇快餐文本身并没有多少应用价值。我举这个例子只是想从第三部分“&b&杂而不精&/b&”返回到第一部分“&b&思考方式&/b&”,MBA学习的并不是知识,这点皮毛快餐知识根本不够用。相反,MBA学习的是思考模式,知识只是敲门砖,以便你更深入的学习和思考:当你明白Heuristic Decision Making这个概念、知识的时候,你就会去做更多的阅读,思考什么时候应该去做全局的决策,什么时候应该做泛泛的决策。&br&&br&References:&br&1. Bingham & Eisenhardt. 2011. Rational heuristics: the simple rules that strategists learn from process experience. SMJ&br&2. Eisenhardt & Sull. 2001. Strategy as simple rules. HBR&br&3. Davis, Eisenhardt, et al. 2009. Optimal structure, market dynamism, and the strategy as simple rules. ASQ
(完成更新) 第一、思考模式 MBA培养的是思考模式! MBA培养的是思考模式! MBA培养的是思考模式! 重要的事说三遍。 首先,先了解一下商学涵盖的范围,移步我另外一个回答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marketing/跑步/MBA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mba到底学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