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德国哲学家多出了那么多的音乐家和哲学家

为什么德国造就了那么多文学、艺术和哲学大师?
为什么德国造就了那么多文学、艺术和哲学大师?
贝多芬、瓦格纳、黑格尔、康德、尼采、歌德、巴赫这么多大师。...是什么造就了他们?
【的回答(69票)】:
并没有比其他国家多出多少文学和大师。一个很简单的数据:维基百科上知名的德国人与知名的法国人列表。取作曲家和哲学家两项,德法分别是36:42和41:47。英国我没看,因为算上苏格兰人还要做加法。
你当然可以说德国的大师比法国或者其他国家更“大”一些,这就牵扯到了怎么才算“大师”的问题。依拙见,所谓大师就是有人捧他。而一个有时候不太被人注意到的事实是,近代中国相当地捧德国。从洋务运动开始,军械买德国的,军官找德国人训练,民国也是一样,虽然五权分立,法系却是清末变法的思路,师从德日不改。后来我朝太祖立国凭借的共产主义这个幽灵又是德国货,直到现在还每年还引着一群人去特里尔朝圣。九十年代,社会转型,奥迪成了官车,商人去买奔驰,知识分子则开始追哈贝马斯。社会里总是有德国的影响,你不觉得这个国家群星闪耀的话才是一件怪事。
【顾惜朝的回答(48票)】:
德国有特点,虽然这些特点不一定产生艺术家,但一定产生了些不同又怪胎的家伙。而艺术家又多怪胎。
普鲁士精神:观念性、纯粹性和绝对性的追求。有政治铁腕和政治人物的飞扬跋扈,有哲学家超我不断否定的冷酷的理想主义。国家散,不善臣服、内向内敛,对现实无力就去冥想沉思。席勒式风格:哲学是所有了不起的艺术的底子,德国文学也是趋观念化和哲学化,表现之一就是喜欢从抽象意义终极意义上描写世界表现人生。这样未必就有什么了不起的,但是这股自己左右互搏的劲头让人肃然起敬。所以《浮士德》令人头疼又洞彻心扉。全世界的现实矛盾没完没了,德国人就是有本事做到在自己的思想世界里和自己玩。民族性格:严肃刻薄有余,轻松活泼不足。关于海德格尔一辈子就笑过一回还只有三秒的笑话足以证明。艺术思维习惯:在德国艺术作品里,首要追求思想深度,在德国人看来,能被轻易解读是缺乏水平的表现。没有谁好意思让人知道自己的愚蠢。
【杨帅的回答(36票)】:
我还是想驳下吴涛的部分观点。
德国哲学家有康德、叔本华、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阿伦特、胡塞尔、哈贝马斯、马尔库塞
经济学家是整个历史学派
社会学家有韦伯、马克思(三大奠基人之二)、滕尼斯、齐美尔
数学家有高斯、雅可比、莱布尼茨、黎曼
物理学家有伦琴、赫兹、布劳恩、普朗克、波恩、海森堡、爱因斯坦算半个
文学要弱一些,主要是歌德和席勒
音乐是亨德尔、贝多芬、巴赫、勃拉姆斯、门德尔松、舒曼、瓦格纳
已经是捡着超大牛说的了……怎么算也不是别国能比的……
至于原因,就是民族性中理性、逻辑性和系统化思考。马克斯·韦伯谈到过这个问题:“只有在西方,‘科学’才发展到一个我们今日视为‘普遍有效’的程度。”无论是科学、法律、艺术乃至制度架构,都是理性化带来了专业化。而德国是做得最极端的。这也是为什么在文学这种理性化难以发挥作用的领域德国并非超群,歌德也是倾向于哲学式的。
有一则笑话把文化差异说得很清楚:一个新定理发表了并且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英国人(经验主义):“你的这个定理能够经受得住事实的检验吗?”德国人(理性主义):“你的这个定理与其他的基本定理相冲突吗?”法国人(民族主义):“你的这个定理能够翻译成法语吗?”日本人:“你的老师是著名教授吗?”&
还有一点,就是德国的犹太人,这个群体的力量非常强大,包括马克思、阿伦特、胡塞尔、马尔库塞、齐美尔、赫兹、爱因斯坦、波恩、海涅、门德尔松等等。二战前后很多犹太人逃亡美国,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许多美国犹太裔大牛……虽然不太清楚,但是居住德国的犹太人似乎颇多。
【高宗文的回答(21票)】: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德国人把知识和读书视为一种高尚的生活方式。即便现在电子书kindle如此流行,连美国第二大图书连锁BORDERS都关门歇业的情况下,电子书在德国仅占据百分之二的市场份额,人们还是喜欢去书店买书。在电车上,火车上,随处可见看书的人。德国的书店也很多,即便很小很偏的地方都能找到书店。
另外德国也积极引进国外的优秀作品,翻译成德语。世界上每出版十本书,就有一本是德语的。
& & 文学方面,德国从启蒙运动之后,莱辛那个时代才逐渐形成民族文学,才逐渐从骑士文学,宫廷文学走向市民文学。歌德,席勒共同开创了德国文学史上的巅峰时期,一直到浪漫主义时期,随着莎士比亚的作品翻译成德语,在德国传播开来,歌德等人才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之后尽管陆续有人问鼎诺贝尔文学奖,但相比英美文学,德国文学的传播还不是很广,这跟德国文学整体比较艰涩难懂估计有关系。
至于哲学,我觉得跟德国人与生俱来的思辨习惯有关。讲个简单的例子,在国内,我们写议论文,都是要么支持,要么反对,一定要立场鲜明,驳倒对立的观点;在德语里,,议论文的作者不能掺入个人感情,开头提出问题,然后就提出正方和反方的观点,然后总结,只有最后结尾的时候,才可以表明自己的观点,但也得有理有据。
以下是我曾翻译过的一篇关于德国出版界情况的文章,可以很好的解释,为什么德国的文学传播不广:希望与读者拉近距离,以及"盎格鲁一撒克逊化" 式的创作手法大有蔓延之势,但在德国这种写法正好不为评论人士所待见。德国作家普遍担心自己的作品陷入通俗之流,不能满足“严肃文学”的要求,他们的这种心态由来已久。同时德国作家又以清贫和禁欲作为其自身的理想,就如同画家卡尔·施皮茨维格(Carl Spitzweg)的画作《可怜的诗人》 中所描写的一样。这种安贫乐道的理想主义恰好被认为是尘封德语文学传播的禁条,显而易见,作家们不愿为迎合市场而写,为达到文学的要求,不为五斗米折腰。
& & 日耳曼学者兼作家的Olaf Schmidt 说道:“德国作家这样放弃一大部分读者群的做法虽然令人惋惜,但另外一方面,无论如何,他们首先是为评论家而写,而且一直是这样写。”他还试着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德国文学当中存在的脱离现实的问题,“德国自古处于分裂和割据的局面,一直缺乏一种宫廷文化,以及后来的正统文化,连德国哲学家和诗人的出身都很特别,大多成长于路德新教神甫家庭,宗教和文学的这种紧密结合不仅造就了德国诗人的宗教气质,而且还成就了德国文学这种显著的内向型特征。”
& & “自二战之后,德国文学的受欢迎程度首次超过了德国的足球队”,身为文学研究者的Mario Ba?ler在他记录德国流行小说一书的开头这样写道。事实也是如此,德国人很看不起其通俗文学。其实他们这样抨击通俗文学,反而帮了关键的大忙,促进德国新文学不仅在国内,也在国外被广泛接受。
【苏芸的回答(15票)】:
首先,出了很多大师的原因,现在普遍接受以下两种说法:
犹太人的杂居;精神与环境气候的联系&&&& 另外,个人认为是德国人在某个领域中最抽象的那个层面上最强,这样就更容易形成理论体系,所以成就了很多大家熟知的大师,
&&&&&& 但是,我觉得出了大师并不就能代表该领域整体实力很强(类比“某国奥运金牌总量第一不代表国民体质最好”这样的比喻)
艺术领域,昔比不过法国意大利,今比不过法国奥地利;要说数学,西比不过法国,东比不过俄国(文学状况类似)思想领域,德国的哲学是最强的(我曾经也一度认为“人类当代思体系基本上就是一串德国人的名字”)&& 但后来发现英国哲学完全可以挑战德国哲学。中国人之所以普遍认同德国哲学除了历史原因而外,中国人思维习惯同德国的类似性,那就是内省的、语言的、综合的思维方向,包括中文和德文都是构造性非常高的
语言。(而英国哲学则是外在观察实验的、数理的、分析的思维方向,这个种经验主义式的哲学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景象,同博大精深)btw2,过度的日尔曼民族主义,主要不是思辩的产物,而该民族的历史遭遇使然。
【甘震的回答(16票)】:
我基本同意@吴涛 的观点,不过我想换一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问题里列举的贝多芬、瓦格纳、黑格尔、康德、尼采、歌德、巴赫这些大师,全都诞生在普鲁士统一德国之前,威廉一世1871年在法国凡尔赛宫登基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皇帝,只有瓦格纳和尼采有机会知道这个消息,老的比如歌德都死了快一个世纪了。
在德国统一之前,德意志只是一个地理上的存在,由一个个独立的邦国组成的。有民谚云:“一年有多少天,德国就有多少个诸侯”。没有强大的中央集权,相对宽松政治和社会环境,使得学术自由得以实现,而学术自由更有利于伟大的思想和伟大的作品的产生。于是,有了他们。
【张展ZzZz的回答(12票)】:
德意志精神,严谨、踏实、勤奋、勇敢,我姐姐在德国留学,给我说了很多关于德国人的秉性,最简单的就是既不迟到一分钟同时也不会早到一分钟。德国人的性格决定了他们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落伍,在几乎任何方面都不会滞后,我是非常欣赏德国性格的,从二战时期的战败国到现今欧盟老大,这不是任何国家都可以做到的。法国确实有纪德加缪萨特连续拿到诺贝尔奖的境况,但是不要忘记此三人是谁的信徒,或是受谁影响最深——尼采。比数量没任何意义,黑格尔、康德是任何哲学家、作家在做研究和搞创作的时候,不可能绕过的对象,可以说在整个欧洲,所谓“哲学理论”,除了圣经,其实大部分都是德国人和俄罗斯人在研究,黑格尔、康德、叔本华、胡塞尔、海德格尔,每一个都是对哲学理论研究实现真正进步的大师,这里面还不能包括尼采,尼采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德国哲学家,他是完全的异类,并且死后很多年,作品的价值才被人们意识到,并且他自己说过很讨厌德国这种民族性格。德国的文学确实不像法国那么繁荣,但是不出则已,一出必然是经典,歌德自不用说,一部《浮士德》就够他享有一辈子的荣誉,但后期的托马斯·曼、君道·格拉斯、黑塞以及最近的赫塔·米勒,凡是被我们知晓的,几乎全部是顶级的作家,德国不可能只有这么几个人写作,因为德语作品有其特殊性,它的翻译是件艰难的工作,因为很多特定的词语,尤其哲学性词语是德国人发明的,在其它国家都要经过教授们严格的讨论和争议才能确定翻译方式,在国内同样如此,加之德国作品的严肃性,在国内根本不可能有市场,很少有译者会去碰德语文学,所以才造成我们知道的极少。我认为德国是民族性格非常坚毅的国家,这样的国家不容易被打倒,要比作品的牛B等级,我想也只有前苏联那几个超级大牛能超越德国这几个稍小些的大牛了。所以我认为是历史长久以来形成的民族性格,造就了这些大师,并且良性循环,造就更多大师。当然也不要忘记战争的原因。
【毛奇的回答(6票)】:
德国民族文学的兴起是较晚的,甚至启蒙时代的腓特烈二世都认为德语文学是不堪入目的,歌德和席勒等狂飙突进运动的诗人和作家对德语文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们证明德语同样可以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德国文学乃至古典哲学的兴起与来自西方、特别是法国的启蒙文化的渗透和拿破仑战争的冲击有很大关系,有学者认为是对这一渗透和冲击的某种回应。虽然德国古典哲学的繁荣只有半个世纪,但它几乎支配了19世纪的欧洲。有人说,德国文化的突然觉醒与19世纪俄国文学艺术的兴起和繁荣有类似之处,都是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和碰撞中苏醒与爆发的民族创造力的表现。很遗憾的是,在中国似乎没有类似的创造力的爆发。
&&&&&&& 另外,很多学者都指出有两个德国:波茨坦的德国和魏玛的德国。前者以纪律、效率著称,是士兵和外交官的国度;后者是诗人和哲学家的德国。这两种传统之间的关系的确是很有意思的课题。
【宋燕的回答(6票)】:
前几年去德国的时候曾经问过德国人这个问题,他们给的回答是:“你看看这里,冬天的时候下午4点天就黑了,漫长的时间没事做,所以就用来思考了。这里精神病发病率也高。”
【宋健的回答(5票)】:
德国环境铸就的理性文化成就了其大师的类型。
【持续的自然环境筑成地区文化】
自然环境决定一个国家整体文化的“理性”或“感性”——这是我的一个小小的理论,可以简单表述为:持久的严酷环境铸就理性;
持久的舒适环境铸就感性;
德国的自然环境相对欧洲的地中海国家而言是较为寒冷和严酷的,同时它又处在整个欧洲的中心位置,因此导致与周边其他国家的争战和冲突几乎从未停止过。这些环境因素造就了德国文化中的理性素质(因为稍微不理性大家就会玩儿完)。
【理性主义熏陶下铸就的大师】
因此,德国的整个社会对理性主义非常推崇,并且造就了很多理性主义的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至于艺术领域,德国最出名的是音乐和设计,这两者其实在艺术领域里面都是以理性为指导的,音乐(尤指作曲)和数学有着非常深入的关联性,而设计则需要将感性绘制出来的素材进行理性地整理与分析。
除了你提到的这些领域外,德国在应用数学、编程、数据分析、工业制造、工业标准制定等领域也有着很多影响世界的人物和企业。
【经济特点】
而在经济发展方面,德国也从来是借助理性的光辉而稳步发展,很少会像外号“PIGS”的那几个国家搞出那么不靠谱的经济模式。看看各种节目里面描写的德军,多么“整齐划一”,他们在经济上同样表现出了杰出的计划性,卡尔·马克思 能构思出社会主义这种社会形态,我觉得很大程度上也和他童年时身在德国这种理性严谨的社会环境里有关。
与德国相对应的,就是意大利这样天然比较舒适的国家,他们的文化是以感性见长的,因此在绘画艺术、表演艺术等领域出了很多杰出大师,但是相对应的,理性领域的文化就少一些。而法国、中国这种自然环境比较多样的国家就容易出现混合模式的文化,会诞生比较多的杂家和思想家。
我这个理论其实还可以用于在中国、美国、日本等很多国家都存在的“南北方”现象。北方自然环境一般都比较寒冷恶劣,就容易筑成比较理性务实的文化;而南方(尤其是鱼米之乡那种南方)地区由于有较好的自然环境,就容易筑成比较感性浪漫的文化。这类文化差异一般是比较难以调和的,但如果感性和理性能精诚合作的话,往往会有很好的表现。&&&
【理性主义过渡的危害】
过分理性也是有危害的,比如社会容易过分死板而认死理儿(规矩太多也不见得是好事儿),艺术容易走向极端另类(死亡摇滚和哥特文化的圣地),由于长期崩得太紧,当遇到极端危机时,容易产生社会问题(如纳粹主义等)。
【袁铸的回答(6票)】:
对不起,我首先要表明我的态度。我不是很同意你题干的观点。但是我个人还是要说点东西的。
所谓德国严格意义上讲同欧洲许多国家一样,在俾斯麦统一德国以前,不存在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德国,神圣罗马帝国只是一个招牌而已;他下面的几十个邦国之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界线,人才当然是自由流动的。因此,单纯的人才取得的成就不应该记录在国家的账本上。比如,许多德意志军官曾经加入俄国军队作战,那么是否可以说是德意志的光荣;不应该这么说。
我想就你的题干说的更完整,更严密些,应该是德国的犹太人为什么取得那么伟大的成就,可能更好一些。具体的人名我就不一一罗列了。
首先回到你的问题,德国这片土地上为什么出现如此多的大师。我想有:
德国人的严谨,好学,好思。
德国地处东西方交会处,各种思想便于交流,产生共鸣。
那个时代的人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因此有文化,有思想的人容易出来;而德国却恰恰重视教育,现在同样如此。
还有一些原因,就是:
吴涛的观点,中国人对德国的感情,尤其是从传统到现在的感情;还有中国人喜欢从自己的理解去先入为主的解释所谓大师,我个人以为卓别林同样是个大师,只是你好像不是很喜欢。
另外,我个人的观点就是那是历史的不确定性特点造成的偶然性辉煌,哪个时代的德国那片土地上,文化人精神独立,思想自由,而恰恰又是许多的杰出人才集中在了一起,思想产生了碰撞,一个大师带出了几个大师。如果你看看巴赫家族的历史,以及音乐家的交往历史,你就会发现原来大师更喜欢与大师在一起。这也是为什么,德国的文学不如英国,法国的原因。
【siegfried的回答(1票)】:
这个帖子中的回答基本上都是循环论证, 所有的回答都是说,因为德国人XX,所以德国人YY,但显然XX都是可以从YY之间推导出来的,请大家再思考一下问题想要问的是,为什么是德国人具有XX,YY,ZZ这样的品质,而不是其他国家?
【师太莫怕的回答(1票)】:
呵呵,德国人很死磕倒是特明显,明显对比意大利人都没溜
【flamingtop的回答(0票)】:
处于纷争不断的欧洲中心,政治上东西方的分野,直接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历史,造就了德国无数精英乃至整体公民的认知,自尊心强烈,不坚毅不思考出路直接影响生存,日本或者可以拿来类比;地理位置同样也带来了很多优越性,比如在经济贸易上的优势;地理位置决定一群人思考什么,历史决定了他们怎么思考;
能为一个国家确立一个先进教育体制(不是教育方法论)的人是英雄,德国出了这样的人;虽然德国出喜欢抽象思维的哲学家,音乐家,但这些抽象“家”的产生需要一个知识层次普遍都高的社会来供给,德国的教育体系比较务实多样,能够适应社会各个层次的需要,做到这一点其实不容易,要满足社会各个层次的需要,需要教育体制的设计和管理者对教育的目的有深刻的认识;
【李小汀的回答(0票)】: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好友仲田在几年前,向我推荐:《德国人---一个具有双重历史的国家》,艾米尔.路德维希著。三联版,杨成绪 &潘琪 译。
【yinshanlan的回答(2票)】:
根据这个的问题,可以衍生出各个国家的版本:
为什么法国造就了那么多文学、艺术和哲学大师?
巴尔扎克、福楼拜、雨果、德彪西、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这么多大师。...是什么造就了他们?
为什么英国造就了那么多文学、艺术和哲学大师?
莎士比亚、拜伦、狄更斯、洛克、边沁、休谟、罗素这么多大师。...是什么造就了他们?
为什么俄国造就了那么多文学、艺术和哲学(哦,哲学不强)大师?
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莱蒙托夫、契诃夫、肖斯塔科维奇、斯特拉文斯基、鲁宾斯坦这么多大师。...是什么造就了他们?
德国强的是古典音乐和哲学。拿音乐来说,它的兄弟奥地利和它比起来也毫不逊色。拿哲学来说,谁敢在古希腊面前叫板?
另外,德国足球倒是很强的,强得让人发指。
【伊利丹的回答(0票)】:
不管怎么说德国的人种还是相对高素质的人种 我不是什么优等种族论者(也不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拥簇) 但接触到很多资料都显示德意志民族很优秀 德国作为两届世界大战的战败国 每一次战败都被瓜分削弱 但德国每一次都完成了崛起(崛起的是否得当这里不讨论) 现在德国依然堪称欧洲强国之一 经济应该是欧洲第一 学历史时也讲二战之后 德国 日本 韩国快速发展原因 只有德国提到了国民高素质是促进其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个人认为德意志民族在某些方面的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你懂的的回答(0票)】:
1.世界上最大的圖書博覽會是 法蘭克福圖書博覽會,所有思想的交際在德國匯總。並且通過翻譯各國書籍產生出更多的新詞,語言更加豐富。2.德國,日耳曼民族一直是強勢的民族,在歐洲成為霸主然後覆滅然後再次雄霸的經歷無人能出其右,而每一個帝國從強盛到覆滅再到強盛,其中的經歷會讓這個民族擁有培養智賢的土壤。
【高融融的回答(0票)】:
看到过一本书提到焚书坑儒,统一思想.这使得思想被禁锢和规则化...
再加上如今天朝,有哲学家,未必会被大众所承认.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而为枳.
环境是塑造个人的因素之一..
【吴斌的回答(0票)】: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二次大战前,德国是世界科学技术的前沿和中心,也产生了一大批大师,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德国对教育非常重视,是现代教育最成功的典范。
当然,二战以后,德国的地位被美国取代。
另一个原因是,德国人的自律性,和纪律性是世界闻名的。
【渠小刀的回答(2票)】:
发端于德国的浪漫主义运动也来自德国人惯常的耻辱感,他们在巴黎低人一头。这种耻辱感让德国的意志哲学用力过猛,德语的半野蛮状态一步要跨入复杂的理性叙述更是加剧了耻辱感的用力过猛,犹太哲学家的刻意德意志化再一次加剧了德国哲学的用力过猛,这是一口气吃下一盒伟哥的金枪不倒哲学。
内在精神的探寻,质疑人与上帝的关系,宗教革命,而巴赫,康德,赫尔德和莱辛都是在这一环境下成长的,那个时候,大多数德国教师都深受虔信主义的影响,深受那种追求内在性内心生活的熏陶。赫尔德宣称,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也就是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创造一切,理解一切。康德是最后的武士。&
虔信派教徒高喊:让法国人有他们的绘画,音乐吧,让他们装逼的教士在沙龙里跟贵妇人高谈阔论吧,这一切都是垃圾,无聊,唯一真实的东西是精神,是人与上帝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内在的精神,个人的灵魂,至于礼节,文学,教阶制度都是狗屁。这样,虔信派拒绝了基督教会的清规戒律,宗教革命开始。&
路德运动之前,与巴黎的权势和傲气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土里土气的德意志的谦卑,对外来文化霸权的反应大体一样:感到自己处于劣势,开始模仿先进国家,然后自己又反对模仿,激烈的质问自己,为什么我要模仿别人,我们要有自己的文化。德国人对法国文化第一次强烈的反感表现为路德教派之一的虔信主义。&
自己的影子似乎还能对抗,陌生的影子无法捕捉,可她确实存在,死死的缠绕着你,卢梭的画像挂在康德的书桌前十一年,托尔斯泰的离家出走只因为卸不下苦难俄罗斯这个自立的道德制高点。&
目睹法国的剧变,流血,暴力,混乱,俄国鼓励青年留学德国,学习守则公民的模范训练,以成为俄国独裁体制更忠实的仆人。适得其反,这些游学德国的俄国青年,迷上了简单又危险的观念,如魔附身,陶醉忘我,一股狂飙突进的德国浪漫主义向洪水一样,一泻千里,涌入俄罗斯,意志哲学,精神文学,革命。&
美国人说我是美国人,他是在说我是自由人。德国人说我是德国人,其意则指我是奴隶,不过我的皇帝比所有皇帝都强大,掐紧我脖子的德国军人也会把你们也都掐住。黑格尔高喊服从绝对意志。犹太人以集权的反抗抵制千年的压迫。马克思是德国人,黑格尔信徒,犹太人,他是三倍的集权主义者,一种眼光和气质。&
被海德格尔的sein 困扰了一段时间。哥德尔和感觉结合起来,个体的自由似乎归来。个体的人以为自己在帮助社会,实际上是个体被社会观念蒙蔽了,有一天发现不舒服,又不知道向谁讨回公道。法国大革命,纳粹,文革,个体都被社会观念戏弄,又无处喊冤。窦娥是个人永恒的恶魔,在不完全定律下和细菌共存。&
康德难题:正题,如果一个不可抗力碰到了一个不可移动的客体,这个不可移动的客体会被移动。反题,如果一个不可抗力碰到一个不可移动的客体,这个不可移动的客体不会被移动。康德:如果极限客体是错觉,我只能信仰上帝。庄子 :不可抗力和不可移动都是我的一部分,我怎么能碰到我,我怎么移动我。&
威廉皇帝崇拜外祖母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喜欢英国茶,心仪的诗人是英国人吉布林。他的母亲更以英国血统为自豪,并逼迫儿子英国化。登基后的威廉皇帝希望得到英国尊重。这种心态有些尴尬,更具威胁性。一旦受到轻视,马上会变为极端的仇英者。他想建立强大的德国海军,以此赢取英国亲戚们的尊重。&
康德十分较劲,不给自己留退路,不能借口人类理性的无能加以回避,禁绝自己使用一切类似于假设的东西,以保证无可置疑的确定性的准绳。把自己逼上华山一条路,结果是敌人没了路。写作的时候,想象读者的神情,要跟可能浮现的含有蔑视的不满神态较劲,跟自己遇到的和想到的一切较劲,这就是康德的哲学?&
斯宾诺莎心里想的是他们怎么那么坏?他们是谁?维特根斯坦追问自己,如果我是谎言,什么是真的。康德一边郁闷的纠结他们都在说什么,一边卑微的向权贵冯某某男爵宣誓自己对于德国的伟大建树。康德的他们是谁?男爵又是谁?哲学的第一步很简单,他是谁?他到底要干什么?他妈的,难道他不是人!
【刘畅的回答(0票)】:
赞同@flamingtop所说是教育体制的原因。德国各个城市资源分配较为平均,没有一个绝对的XX中心。同样地德国也重视教育资源的均等,没有一所属于“重点”发展的大学,而是在资源均分的基础上衍生出不同的风格。虽然我并不是平均主义的信徒,但这种教育体制显然好处多多。比如功利的教育出现可能性小,适合个性化的发展等等。
此外,德国的大学受政策的影响比较小,因此保持着较为纯粹的学术氛围和教育理念。
大学应该培养精神贵族,而不是精神附庸。前者敢冒风险,静听内心的声音,并随着它的引导走自己的路;后者则需要别人引导,要别人为他定下学习计划。前者有勇气正视失败,后者则要求在他努力之后就有成功的保证。
——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
【王二的回答(0票)】:
直到普鲁士时代才完成统一,以前一直都是邦联形式,这对思想有莫大的好处。比如李斯特同志就可以到处推销他的经济学理论,要是是集权制的地方,很容易就被抹杀了。
【舒端端的回答(1票)】:
有可能是confirmation bias。也就是说楼主可能自己对德国文化艺术比较感兴趣,所以(或许潜意识地)更多地注意到德国的大师而忽略了他国大师。关于confirmation bias,Google上可以搜到不少。
【longway的回答(0票)】:
我认为这个跟德国人的沉着,冷静以及热爱阅读分不开。
不阅读的人,如何能产生思想阿。
【楚先生的回答(0票)】:
有很多问题,原因如果想不明白,到底就是人的问题,有的人就是行,有的人就是不行,说的隐晦了点.
【君泽的回答(0票)】:
个人感觉德国文学上的大师很少,即使你把标准放宽一点,也不过寥寥数人,完全无法同英法相比。而且,其中的歌德席勒等很多都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德国人。以俾斯麦为界,其实真正德国出现的普鲁士伟人非常少,可能是我无知,但我确实很少听说
【白阿毛的回答(0票)】:
我只能猜想这是因为德国人与生俱来的严谨和认真
【吕西安的回答(0票)】:
文学、艺术、哲学大师,英法可一点也不比它少啊。尤其提到文学,它的邻居法国、英国随便就可以列出一堆大师的名字,甚至更远的俄罗斯文学。古希腊哲学家少吗,文艺复兴时意大利艺术家少吗。
上面列举的德国大师,有几个严格说起来也不是德国人,至少祖籍或出生地不是德国。
具体是哪些种族的优良品质造就了他们,希特勒(也是被造就者)倒说出了一些答案:勤劳、智慧、冷静、勇敢……
发表评论:
馆藏&53955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国哲学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