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网设计属自然科学吗

山 岭南园林非属山性,园山有几种:一是崖瀑潭中的悬崖,如清晖园的九狮山和凤来峰;二是鼓石潭局的鼓石岛,如万石植物园的万石湖中真鼓石和南湖公园中的塑鼓石;三是海礁局的礁岛,如佛山梁园中的龟石和湖心石;四是一般的堆山,如海口五公祠中的珊瑚石山。岭南园林较少以土堆山,即便是现代公园也是如此,多因水为水,因山为山,如桂林园林中的真山水,几乎不改造。
水 岭南园林属水性,理水成多种格局:一是崖瀑潭局中的石潭和瀑布,如白天鹅宾馆中的故乡水和水潭以及广州山庄宾馆的三叠泉;二是湖景,如惠州、潮州、雷州、福州、泉州的西湖,肇庆星湖,广州流花湖、东山湖和荔湾湖等;三是潭,与崖瀑潭局不同的是没有瀑布,水面较阔,如柳州龙潭公园的龙潭和雷潭、台湾日月潭;四是流觞之曲水,如广州雕塑公园中的云溪;五是井泉,如广州的廉泉和贪泉,柳州鱼峰公园三姐楼院中的井栏等;六是一船水池。
石 石材和理石与江南及北方园林不同,石材有广西湖石、广东黄腊石和英石、闽南花岗石、海南珊瑚石、台湾石等。岭南理石不向上堆叠,而向水平展开,分为置石法、堆石法、挂壁法、塑石法。置石法为黄腊石、湖石和花岗石,分平置、抛石和埋石三法。石身置于土上,如随意抛置而成,故云抛置,如金茶花公园;石根入土半截以下,称为平置,如湖里公园;石根超过一半没入土中称为埋石,如南山寺。堆石法多为用于湖石或珊瑚石,如汕头中山公园海礁石山、海口五公祠珊瑚石山、台湾吴石山。叠石法主要用于英石的壁山做法,称挂壁法,最富岭南风韵,如广州宾馆三叠泉,可用于室外室内,前者如广州流花湖公园茶室的壁山,后者如白天鹅宾馆石室中的壁山。塑石法用灰泥和水泥仿石,节省石材,现代公园里儿童游乐区的古洞探险几乎都用塑石,最好当属闽南塑鼓石,如厦门南湖公园。
建筑 从类型上看,有碉楼、船厅、廊桥等,碉楼源于碉堡,如可园邀山阁、清晖园留芬阁和立园毓培楼;舫除了江南园林似的石舫外,还有岭南的舫,如宝墨园的紫洞艇,更有与众不同的船厅,把客厅与楼结合,略带船意,多为千金小姐用,故俗称小姐楼,如清晖园和余荫山房是也。亭的做法很不规范,千奇百怪,或用回廊、围墙围合的,或用角梁与枋穿插的,或少数民族式、俄罗斯式或西欧式。桥在古典园林中多与廊结合成为廊顶石拱桥,如余荫山房为典型,另有少数民族的风雨楼和山区的索桥。
就组合方式看,用高墙冷巷把建筑院落进行多进多庭院组合,或用连房博厦把建筑与庭院连为一体;就单体形态看,多高柱础,宽檐廊,厚实墙,青瓦顶,压瓦砖,翘正脊,花玻璃窗,砖雕窗,灰塑门;就装饰来看,最典型的是三雕三塑:木雕、砖雕、石雕,陶塑、泥塑、灰塑。古典园林中三雕三塑遍布全园,在门头、门联、窗楣、基座、台案、檐口、檐柱、月梁、瓜柱、雀替、坐靠、栏杆、屋脊等处,其中以灰塑和砖雕最具岭南味,如清晖园中的苏武牧羊灰塑和板桥花园中的瓜果砖雕漏窗。
字画 古园的字画相对较少,现代园林中更是少用,但也不乏佳作,如惠州小桃园后门联不深不浅湖水,半砖半阁人家;余荫山房门联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荔湾湖公园海山仙馆有联荷花世界,荔子光阴;可园邀山阁联大江前横,明月直入、可园雏月池馆联大可浮家泛宅,岂肯随波逐流、正门联十万买邻多占水,一分起屋半栽花;人境庐息亭联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惠州西湖六如亭联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够不净,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等。
植物 用四季繁花,热带风光八字概括,特征树有棕榈类的大王椰、假槟榔、大王棕、酒瓶椰;有藤本的炮仗花、夜来香、紫藤、杜鹃、绿萝;有耐阴的兰花、蕉类、芋类、蕨类、葵类;另有榕树、荔枝等。【】 责任编辑:soso
延伸阅读:
收藏分享:
&&&&&&&&&&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提升学习效果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3套全真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3套模拟题+3套预测题+考前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以知识点为单元授课练习,强化重点、难点、考点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现代自然风格
风格特征:现代主义的硬景塑造形式与景观的自然化处理相结合,线条流畅,注重为地形空间和成型软景配合,材料上多运用自然石材,木头等。
一般元素:通过现代的手法组织景观元素,运用硬质景观(如铺装、构筑物、雕塑小品等)结合故事情景,营造视觉焦点,运用自然的草坡、绿化,结合丰富的空间组织,凸显现代住区景观与自然生态的完美结合。
特  点:现代主义在平面与单体塑造上达到极致,设计上强调形式的简洁大方;自然主义倡导生态、原始至上的原则,崇尚对环境、人文、历史的尊重和传承。 &现代自然主义&将是现代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是对任何一种风格更高的超越。运用现代主义的手法,融入传统历史、文化、地域风情,揉入自然主义的现代地域风情景观设计应该是:景观设计上强调形式的简洁、建筑与环境空间的和谐、空间的概念和节奏;景观的艺术性和功能性完美结合,共同书写独具地域风情的现代自然主义**章。
四种典型设计手法
自然式的设计与传统的规则式设计相对应,通过植物群落设计和地形起伏处理,从形式上表现自然,立足于将自然引入城市的人工环境。为了将自然引入城市,同时受中国自然观、自然山水园的影响,机械自然观正慢慢地向有机自然观过度,人和自然的对抗关系也慢慢地转化为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双优关系,英国自然风景园开始形成并很快盛行。但它只是改变了人们对园林形式的审美品味,并未改变景园设计的艺术本位观。正如唐宁所述,设计自然风景园就是&在自然界中选择最美的景观片段加以取舍,去除所不美的因素&。真正从生态的高度将自然引入城市的当推奥姆斯特德。他对自然风景园极为推崇。受其影响,从19世纪末开始,自然式设计的研究向两方面深入:其一为依附城市的自然脉络&&水系和山体,通过开放空间系统的设计将自然引入城市。继波士顿公园系统之后,芝加哥、克利夫兰、达拉斯等地的城市景观系统也陆续建立起来。其二为建立自然景观分类系统作为自然式设计的形式参照系。
乡土化设计
考虑当地整体环境和地域文化所给予的启示,因地制宜地结合当地气候、地形地貌进行设计,充分使用当地材料和植物,尽可能保护和利用地方性物种,保护场地和谐的环境特征与生物多样性。地理、气候环境和自然资源等条件往往使聚居的人群产生共同的生活方式,形成特有的风俗和文化,也会有共同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民族的历史、文化愈深厚、发达,景观的民族形式也愈加浓烈,其造型、色调、韵律、艺术内容等特点也更突出。各种景观的民族形式与本民族群众的思想感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年来在日本,&里山&一词频频出现。所谓&里山&,是指村落周围的山林及其环境的总称。实际上,里山是相对于深山而言的农村景观。可以说,里山所处的是一种人文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既有池塘,农田,又有人们平素生活过程中离不开的里山林。在日本,发挥里山的环境效用,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发动广大市民阶层来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作业活动,以达到维持和经营里山的目的,并以&里山产业&的形式固定下来,已成为今后努力的目标。在我国传统的乡土自然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冲击。人们在享受舒适方便的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在承受着这种&破坏性建设&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因此,重新审视乡土自然的价值,显得尤为重要。乡土自然作为一种风土与文化传承的场所而存在。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国度里,乡土自然所附着的风土色彩和蕴含的文化氛围,是任何城市环境都无法替代的。在现实世界里,乡土自然与当地居民已经形成了一种契合关系,除为当地居民提供正常的生计场所之外,还附带一种可以称之为小生计的产物。就是说,经济上的考虑并不多,玩耍的色彩则很重。当地居民置身于乡土自然中,切身感受到自然循环的力量、四季的变化以及自身存在的价值。同时,乡土自然所固有的闲适性,也成为现代城市人人生情趣和文化感性的一种源泉。城市人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到乡土自然中来寻找乐趣,充实自己。乡土自然作为一种次生自然,其生态学上的价值也不可忽视。长期以来,乡土自然的形成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得以维持下来。这在生态学上属于一种良性的干扰过程。放弃对乡土自然的适当管理,终止这种干扰过程,有可能导致乡土自然本身在生物多样性上出现危机&&经年累月已经适应了乡土自然环境的一些物种,诸如许多伴人植物或昆虫,有可能从此消失或灭绝。
保护性设计
对区域的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通过合理设计减少对自然的干预与破坏,以保护现状良好的生态系统。形式自然的设计并不一定具有生态的科学性。保护性设计的积极意义在于它率先将生态学研究与景观设计紧紧联系到一起,并建立起科学的设计伦理观:人类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生存离不开自然;
必须限制人类对自然的伤害行为,并担负起维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早在19世纪末,詹逊受生态学家考利斯的影响,积极倡议对中西部自然景观进行保护。此后保护性
设计主要往两个方向发展。其一是以合理利用土地为目的的景观生态规划方法。其二是先由生态专家分析环境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对策,然后设计者就此展开构想的定
点设计方法。由于同样的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和艺术表现形式,这类研究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如同样为了增加地下水回灌,纳绍尔在对曼普渥的两个旧街区
进行改造时采用了大面积的砂土地种植乡土植物,而温克和格雷戈则在其位于丹佛的办公楼花园内设计了一整套暴露的雨水处理系统,将雨水收集、存储、净化后用
于绿化灌溉。恢复性设计通过人工设计和恢复措施,在受干扰的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恢复或重新建立一个具有自我维持能力的健康的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和半自然半人工生态系统),没有毒物和其它有害物质的明显干扰,同时,已重建和恢复的生态系统,在合理的人为调控下,为自然和人类社会、经济服务,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恢复设计的对象非常广泛,包括水生生态系统(如湖泊、河流、湿地、海湾等)和陆地生态系统(如废弃的工业区、矿区、水土流失地、荒漠化、盐渍化、退化的土地等)。
该篇范文(全文共有2689个字)可完全免费阅读或下载全文。香当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每一篇范文均为原创WORD文档,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阅读与下载全文:
点此阅读该doc格式WORD文档全文---
点此下载该doc格式WORD文档全文
上篇:下篇:
今日新增会员:6
今日新增文档:0
本站热门范文推荐
香当网常见帮助现代城市居民区园林景观设计研究--《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3期
现代城市居民区园林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意识的增强,居住区的整体景观环境成为继建筑质量后的第二选择标准。园林景观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它包含在城市的发展中,并随着城市的变化和需求不断提高。在未来,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要综合考虑居民生活和绿色城市的需求。设计多元化和以自然为中心的环境设计理念,使得城市生活更加美好。本文分析了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相关问题。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TU986.2;TU984.12【正文快照】:
绿人类在改善生活质量、增强自我意识的同时,对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实中,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属于复杂的艺术工程,对城市发展意义深远。因而,我们需深入研究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问题。1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现状1.1违背人性化设计理念目前,我国已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周颖;;[J];广东园林;2006年S1期
李天舒;陈亮明;李德敏;;[J];辽宁林业科技;2006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全发;吴静;;[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1期
刘颂;詹明珠;温全平;;[J];风景园林;2010年04期
唐鹤;王恩林;;[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12期
于贺艳;;[J];辽宁林业科技;2013年01期
贡红秒;;[J];现代园艺;2014年14期
李强;;[J];现代园艺;2014年12期
吴在生;胡勇胜;宫艳敏;张智;邓波;;[J];现代园艺;2015年01期
陈超;吴少华;;[J];现代园艺;2015年02期
徐宝利;;[J];现代园艺;2015年02期
田海波;;[J];现代园艺;2015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涂以全;[J];城市问题;2004年04期
徐燕,薛立,陈锡沐;[J];广东园林;2005年02期
刘雁琪,张启翔;[J];河北林业科技;2004年01期
潘睿;[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俞孔坚,王志芳,黄国平;[J];华中建筑;2005年04期
张新献,古润泽,李延明,李辉;[J];中国园林;1997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郑媛茹;刘水;张衡;;[J];园林科技信息;2004年02期
蔡武力;;[J];电影评介;2006年23期
薛建军;;[J];装饰;2006年04期
肖海雁;;[J];现代农业科技;2006年08期
战威;;[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年02期
赖传可;祝丽莉;;[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张学军;;[J];山西建筑;2007年22期
杜树荣;;[J];林业调查规划;2007年04期
师艳荣;;[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丘岳榕;;[J];建材与装饰(下旬刊);2007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纪旻;;[A];2014年7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王军华;;[A];2009北京生态园林城市建设[C];2010年
张亦箭;;[A];2008北京奥运园林绿化的理论与实践[C];2009年
张亦箭;;[A];2008北京奥运园林绿化的理论与实践[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魏萍;[N];宁夏日报;2010年
邱乾谋;[N];中国花卉报;2005年
吴宏林;[N];华兴时报;2010年
胡晓莉 本报记者
廖伯逊;[N];绵阳日报;2010年
徐敏;[N];建筑时报;2006年
朱建宁;[N];中国花卉报;2005年
上海唯美景观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朱黎青;[N];中华建筑报;2008年
王旭东;[N];绍兴日报;2005年
骆会欣;[N];中国花卉报;2003年
EDSA亚洲总裁兼首席设计师
陈跃中;[N];中国花卉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弓萍;[D];河南农业大学;2009年
张晓光;[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田甜;[D];长江大学;2015年
杨牧秋;[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李姣;[D];聊城大学;2015年
包瑞清;[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张蓉;[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姜新宇;[D];河南大学;2012年
阳柳溪;[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
陈晓晴;[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看中国风景园林研究热点与框架关键词:风景园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热点;研究框架Key words:la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 research framework摘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体现学科研究水平与发展方向的重要标志。以年风景园林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为对象,分析了项目的资助数量、资助单位与研究主题,以期为风景园林学科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当前中国风景园林学以“城市”与“绿地”为对象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研究主题较分散,尚未形成一致的学科共识。最后,提出了风景园林学科学研究的参考框架,即应在不同时空尺度下,以自然系统与人文系统为研究对象,以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研究内容,探讨“状态-过程-机制-影响-决策”相关科学问题。Abstract: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SFC)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arks of research level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discipline. Numbers,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research topics of all projects supported by NSFC from 2004 to 2015 were analyzed in this study. It is indicated that a lot of research on city and green has been studied in China. However, a discipline consensus is not yet formed due to the scattered research themes. A new research framework of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as proposed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Natural system and human system should be the object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should be mainly focused. Scientific questions on state, process, mechanism, effect and decision should be studied in the research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内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SFC)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平台,也能代表科学共同体的思想共识和研究水平[1]。总结风景园林学历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信息,有助于明确学科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凝练学科的研究框架,为风景园林学未来的科研和实践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概况
1.1 &总体概况
利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Internet-based science information system,ISIS),对与风景园林学科紧密相关的3个主要学科代码(E080202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C161202城市园林和功能、C161203园林规划和景观设计)进行检索,获得年项目资助清单(共177项)并进行分析。年,风景园林学科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逐年递增(图1),在E080202(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C161202(城市园林和功能)和C161203(园林规划和景观设计)3个学科代码下分别累计获得114项、41项和2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学科代码E080202受资助项目数量增长速率最快,表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的基础研究及其后备人才队伍在逐年快速增长。
从获批的项目类型上看,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面上项目是最主要的资助类型(图2),分别占总资助项目数的48.59%和41.81%,表明风景园林学科后备人才队伍以及基础研究和创新成果研究近12年来在不断积累。同时,占总资助项目总数6.21%的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也使得风景园林学科在发展的同时兼顾地区均衡性。而受风景园林学科成为一级学科时间较短的限制,目前学科仅获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2 &资助单位概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状况是衡量各单位科研实力、体现学术生产能力的重要标志。从图3可看出,同济大学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和经费都远超其他项目承担单位,呈现出强悍的科研实力。南京林业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则成为获批项目数量和经费仅次于同济大学的单位,但华中科技大学的科研经费仅为其他三校的2/3,表明该校后备人才多但基础研究相对偏弱的特点。云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和浙江农林大学为获批5~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单位,这些单位学科基础雄厚,随着经验和研究能力的积累,其学科优势将逐渐凸显,后备人才队伍和基础研究将变得越来越强。
2 &风景园林学研究热点
2.1 &资助项目名称高频热词
关键词作为学科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基础,具有鲜明的学科身份特征,也是学术共识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2],而高频关键词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前学科的研究热点。本文统计了177项风景园林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名称中共670个关键词。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的为61次,最低为1次,平均值为1.60,标准差为2.795(图4)。可见,177项研究中出现了大量低频率的关键词。具体来说,频率为1的关键词高达533个,占总关键词数量的79.6%;若将关键词频率累积到2,则其数量累积比例则高达89.7%。这进一步表明当前风景园林学科研究方向较分散,有待进一步凝聚学术共识。
高频关键词统计结果显示,近12年来风景园林学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城市和绿地上,以及出现频率次高的景观、园林植物、公园、风景名胜区、绿地系统等方面(图5),体现了风景园林学与近年来国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紧密联系的学科特点。而在研究内容上则呈现出相对分散的特点,既有关于“空间形态”“空间格局”“景观格局”等风景园林现象表述的研究,也有关于“机理”“机制”“影响机制”等驱动问题的研究,同时还有“规划设计”“优化”“设计方法”“设计”“评价”等规划设计理论方面的研究,以及关于“保护”“遗产保护”“策略”“实践”“应用”等风景园林决策问题的探讨。而在研究方法上则呈现出相对集聚的特点,多数研究使用了“定量”“量化”“模型”“耦合”等方法,突出了风景园林学从定性研究阶段进入到了定量研究阶段。
通过Tagxedo-Creator制作的年度词云结果显示,从2009年开始,风景园林学研究者以城市为中心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内容。而从2012年开始绿地也成为研究者的另一主要关注对象,风景园林研究也开始转向机制、影响、评价等方面,体现出风景园林学在应对日益凸显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方面应有的理性思考和担当。
2.2 &高频热词共现网络
当2个关键词同时出现在1个项目名称中时,就称这2个关键词存在共现关系。2个关键词同时出现的频率越高,它们之间的关系越密切[2]。本文选取共现3次以上的68个高频关键词通过Bibexcel软件构建共词矩阵,并基于该矩阵通过Netdraw软件绘制关键词网络结构图谱,以此直观反映风景园林学研究主题的集中性和丰富性。结果显示,近12年风景园林学主要围绕城市、绿地等中心,采用遥感影像、参数化、模型、定量化等多种量化手段,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形态特征、现象、机理/机制、影响/效应、规划设计方法与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图6),反映出风景园林学在“城市”和“绿地”上形成的研究共识及其对规律、机制、方法与决策等定量化研究范式的探讨。
关键词网络结构图谱还呈现出风景园林学与生态学、环境科学的高频度交叉研究,如网络中出现的“微气候”“热环境”“PM2.5”等关键词与“公园”“绿地”“景观”等多条连线,体现出风景园林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的时代特征。在未被网络结构图谱分析纳入的低频度共现关键词中,也出现了风景园林学与建筑学的交叉[如江浙优秀传统风景建筑尺度参数化研究(编号)],与美学的交叉[如景观特色审美结构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编号)],与心理学的交叉[如基于驾驶人心生理特征的公路景观设计方法(编号)],与行为科学的交叉(如城市开敞空间小气候――人行为数字模拟与评价[编号)],以及与公共管理学的交叉[如区域绿地实施控制的空间性与政策性协作发展研究――上海为例(编号)]等研究,这些交叉研究进一步拓展了风景园林学研究视野的宽度和深度。
3 &风景园林学研究框架
3.1 &研究范畴
有别于人居环境科学群的建筑学和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的根本使命是“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3-4]。因此,自然系统和人文系统共同构成了风景园林学的研究视野,这2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则成为风景园林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其中,风景园林学感兴趣的自然系统包括地质、土壤、水文、植物、动物、气象等自然景观要素以及由这些要素构成的景观空间;人文系统则包括人的各种行为、感知、心理、情感、审美、地方文化等身心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构成的社会交往空间(图7)。当前中国风景园林学对自然系统各要素及其构成的综合格局的形态、功能研究较多,对人文系统中的行为感知、心理活动、审美情感等关注相对较少,而对人文系统与自然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反作用关系的研究则尚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随着经济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城乡发展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恶化、景观同质化、文化趋同化以及人际关系淡漠化等问题的挑战,中国风景园林学的科学研究范畴应进一步拓展到自然系统和人文系统的多要素乃至全要素及其综合作用的相关关系研究中,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支持。
3.2 &时空尺度维
无论自然系统还是人文系统,一切客观实在均存在于某一空间和时间之中,风景园林学即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下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
风景园林学的空间维度有2层含义:一是风景园林要素所处的空间实体;二是风景园林要素之间的空间分布关系。当代风景园林学研究的实体空间尺度几乎涉及了所有人体单元以上的地理空间尺度,大到国家尺度,中到区域尺度、城市尺度,小到公园尺度、街道尺度,微到人体本身存在的空间尺度。而作为“关系”的空间尺度,常常影响了各种风景园林服务的空间外溢、流动与扩散,对风景园林突破实体空间边界实现跨区域服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当前中国风景园林学对作为“关系”的空间尺度以及由量变引起质变的空间尺度推绎与转换的关注则较少。探究风景园林功能与服务的尺度嵌套和重组作用机制,是全球化背景下风景园林学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与空间一样,时间是事物或属性存在的另一个维度,也具有尺度特性[5]。将时间维度引入风景园林学,使风景园林学从静态研究走向动态研究,通过探究风景园林的动态变化过程和演化规律,从而揭示其功能和服务的时间变化规律和演化模式。当前中国风景园林学对风景园林历史理论及形态演变等方面研究较深入,但在未来风景园林发展模拟与预测方面则关注较少,这极大削弱了风景园林协调人和自然发展的主动性。在关注历史动态演变规律和当前服务状态的基础上,加强对未来一定时期内风景园林发展的模拟预测研究应引起进一步的关注。
3.3 &科学问题维
风景园林学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其科学问题的探究可遵循“状态-过程-机制-影响-决策”的思维框架。
3.3.1 &状态
状态即研究对象所呈现的特征、属性和功能等,是系统内各要素长期综合作用最直观的本质呈现,因而也是多数学科所遵从的研究起点[5]。风景园林学状态研究应包括自然和人文景观状态、人类活动行为与情感状态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状态三方面。
自然和人文景观状态研究应解决“该类景观组成要素有哪些?其数量、种类、形态及结构如何?”“各要素或景观分布在哪里?是否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异特征或规律?”“各风景园林空间具有哪些功能?”等问题。目前已资助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四川凉山彝族聚落形态及景观意向研究(编号)”“基于微气候动态信息技术的江南私家园林空间形态研究(编号)”以及“城市绿岛动植物多样性分布特征研究(编号)”等均涉及此方面的研究。
人类活动行为与情感状态研究应解决“特定背景下人类具有怎样的活动行为特征?”“特定背景下人类具有怎样的审美与价值观?”以及“当地具有怎样的地域文化?”等问题,涉及特定时空背景下人类活动行为的识别、审美与价值观的判断、地域文化识别等方面的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状态研究应解决“特定空间背景下人类的活动行为特征有哪些?”“人类景观认知与感知地图是什么样的?”以及“景观空间与人类感知空间或社会交往空间是否具有一定的空间差异特征?”等问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市开敞空间小气候――人行为数字模拟与评价(编号)”“社区公园缓解人群精神压力的绩效及空间优化研究(编号)”以及“基于多重价值识别的风景名胜区社区规划研究(编号)”等均涉及此方面的研究。
3.3.2 &过程
受自然和人类活动影响,风景园林空间与功能均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发生着变化,了解这些变化过程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管理的重要前提。风景园林学的过程研究重点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研究,包括人文-景观过程和人文-生态过程两方面。
人文-景观过程的研究应解决“人文背景下景观空间的时空演变规律如何?”以及“使用者对园林环境的感知过程或认知程序是什么?”等核心问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GIS技术下的江南近代园林空间形态演变研究――以无锡为例(编号)”“政策分析角度下1980年代以来城乡景观整体演变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编号)”以及“西南传统乡土聚落中的‘文化空间’变迁与保护研究(编号)”等均涉及相关研究。
人文-生态过程的研究应解决“人类干预下风景园林水、土、气及其综合功能的运行过程如何?”以及“人类干预下风景园林中植物生理过程或动物行为过程如何?”等核心问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对雨洪过程和雨水系统效果的影响及优化调控研究(编号)”以及“城市灌丛截获大气不同形态氮沉降的过程及其与城市化要素的耦合机制(编号)”等均有此类研究内容。
3.3.3 &机制
风景园林研究不仅要了解风景园林要素或空间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还要清楚其变化的原因。风景园林变化过程主要由自然驱动机制和人文驱动机制所主导。自然驱动因子,如气候、水文、地势、土壤等,常在较大尺度的风景园林变化中发挥作用;而人文驱动因子,如人口变化、经济发展、政治政策、价值观念等,几乎对所有风景园林空间变化发挥作用。
风景园林学机制研究需要重点解决“风景园林空间或功能变化的驱动因子有哪些?”或“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因子以及人口、经济、政策等社会因子是否影响了风景园林空间或功能的变化?”以及“这些因子是如何影响风景园林空间或功能变化的?”等核心问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局地气候区分离的城市热环境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景观驱动因子研究(编号)”“基于遥感与数值模拟交叉验证的城市公园冷岛效应影响机制研究――以深圳为例(编号)”以及“城市森林游憩适宜性的时空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编号)”等均涉及相关方面的研究。
3.3.4 &影响
风景园林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具有强烈的服务时效性特征,而影响评估或预测是风景园林服务时效性判断的关键工具,既包括外界因子对风景园林空间形态与功能的影响,也包括风景园林空间对其自身及周边环境的正面或负面影响效益的评估。
风景园林影响研究须解决“哪些因子对风景园林空间造成了哪些方面的影响?”“影响对人类福祉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影响的程度和范围有多大?”“影响随时间与空间尺度如何变化?”以及“影响的途径和方式分别是什么?”等核心问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人类管理行为对园林绿地碳平衡影响的生命周期研究(编号)”“北京城市绿地应急避险功能空间格局及其对人口辐射力的影响分析(编号)”以及“多尺度视域下绿地对城市居住空间的影响效能研究(编号)”等均涉及此方面的研究。
3.3.5 &决策
风景园林决策是在了解风景园林状态、过程、机制和影响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以及科技等因素的制约下而进行的,包括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法和管理决策2个方面。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法研究应解决“如何通过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来提升人类福祉?”及“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如何响应多利益相关者需求?”等核心问题。这方面的研究颇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参数化风景园林设计方法研究――以竖向设计为例(编号)”“城市宜居环境风景园林小气候适应性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编号)”“基于环境实景感知实证模型的景观视觉规划设计方法研究(编号)”以及“基于景观水文理论的我国城市雨洪管理型绿地景观设计方法研究(编号)”等均为此方面的相关研究。
风景园林管理决策研究应解决“如何在特定决策环境下构建决策方法框架?”“特定条件约束下,如何进行权衡与管理决策?”以及“利益相关者应如何参与风景园林管理决策?”等核心问题。由于决策对象复杂、决策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学科发展时间短等原因,目前中国风景园林尚处于经验决策阶段,科学研究相对较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区域绿地实施控制的空间性与政策性协作发展研究――上海为例(编号)”“云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带公园绿地雨水多目标管理策略研究(编号)”以及“风景园林场地设计的智能化管控及其应用研究(编号)”等项目涉及了相关研究。
风景园林学作为连接人与自然、科学与艺术、物质与精神的学科,具有解决或部分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潜力和能力。近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风景园林学围绕城市绿地、公园、园林植物等开展了风景园林状态、过程、机制、影响、决策等一系列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完善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同时也在风景园林定性与定量方法上取得了新进展,为响应国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需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然而,囿于有限的发展时间,风景园林学在自然系统与人文系统的交互作用研究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恶化、地域景观同质化、公共资源享用非均等化、生活方式与时空行为多样化等问题和挑战,未来风景园林学在自然系统与人文系统多要素甚至全要素的交叉与综合作用方面的研究尤为必要和重要。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发展也应继续紧密联系中国本土需求,形成并完善具有学科共识的科学研究框架和研究范式。
注:文中图片均由作者绘制。
参考文献:
[1] 冷疏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文地理学项目研究特征简析[J].地理学报,):.
[2] 曹玲,周广西,朱紫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大气科学领域国内论文统计与研究热点分析[J].中国科学基金,2011(4):209-213.
[3] 杨锐.论风景园林学发展脉络和特征:兼论21世纪初中国需要怎样的风景园林学[J].中国园林,2013(6):6-9.
[4] 增设风景园林学为一级学科论证报告[J].中国园林,2011(5):4-8.
[5] 李蕾蕾.从新文化地理学重构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框架[J].地理研究,):125-134.
(编辑/王媛媛 王吉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园林景观规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