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轴与单反的区别镜头比单反镜头怎么样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旁轴镜头不同于我们经常见到的单反镜头,最大的特点是小巧,便携。也符合了旁轴相机拍摄的特色。细数各个厂家,目前最有名的旁轴厂家应该是德国 leica,虽然他们的产品最开始是以机身出名的。然后就是“小蓝标”蔡司,在光学上,蔡司比 leica 的起步要早,不过随着上世纪 50 年代 m 型徕卡的推出,leica 的镜头光芒慢慢超过了蔡司。
但是不可否认,蔡司是很牛的。随着 leica 被爱马仕收购,慢慢变成奢侈品牌,几乎差不多的光学性能和比leica便宜一半的价格,蔡司的旁轴镜头也是很多人的选择。
在扫街时,我们该使用什么镜头?或者说,在最开始,我们应该买哪一颗镜头?
14:28 上传
我的答案是---50mm。
因为是标头,所以是标头。在标头的视野中,没有太大的透视效果,画面平铺直叙。作为练习构图是非常好的。布列松,扫街大师,他一生用过很多镜头,但是最出彩的却是最平淡的 50mm。可以说,玩了一圈,最终还是回到了 50mm。我国的纪实大师吴家林也从早年的 28mm,35mm,最终回归了 50mm。
小结--最平淡的,就是最好的,也是最难的。
其他焦段:
14:29 上传
14:29 上传
35mm 被称为人文焦段,也是现产 leica 里最出名的焦段。小广角,使得画面中带一点点透视,可以很好地交待画面中各个人物的关系。大部分的旁轴用家,应该都是使用35mm的,比 50mm 更容易上手,富士 x100 系列选择等效 35mm,还是有原因的。
小结:最好上手
14:28 上传
随着透视关系的增加,画面变得更加有张力,更加有对比。离被摄体的距离也就越近。街拍狂人 bruce gilden 应该就是用 21mm,近距离朝人脸招呼的。marry ellen mark 在 leica 上也是选择了 28mm。
可以说,越广,画面就越难控制,在这方面,35mm 是个平衡点。
14:29 上传
广角还有一个问题,在你手中器材没有对应的框线时,往往是需要外置取景器的。有点麻烦。。
小结:不好上手,但是拍好了会非常有冲击力
14:29 上传
在选择镜头的时候,我推荐选择带有指柄的,实际使用就会发现,有了指柄对焦更快(这是废话)
最后,关于旁轴的快速对焦。
当我们使用大光圈的时候。。没有特别的办法,老老实实黄斑。不排除有很多的牛人常年使用一款镜头,对于距离和位置已经非常熟悉,闭着眼睛都能对上。此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我们来说一说小光圈和超焦距。
在我们扫街的大部分时候都是使用f8左右的小光圈。为什么?因为大光圈会过于突出主体而模糊了环境,我们在街拍中想要交待故事,交待对比,显然需要更大的景深,因此选择小光圈。
小光圈的对焦,黄斑当然可以,但是还有一个技巧不能忽略,那就是超焦距对焦。
15:27 上传
在此图中,红线所指为光圈环,这里调节到了 f8
当把镜头对准无限远时(橘黄色对焦),蓝色(景深标尺)的8对准的是5米,也就是说在光圈f8时,镜头拧到无限远时,从5米到无限远是在景深范围内的
为什么没有 75mm,90mm,135mm?
取景器里的框线好小,我个人觉得90mm往上的焦段,还是单反比较好。。
以上。希望大家玩的愉快。
为了更直观,决定贴一些图片,比较一下不同焦距差别。21mm
22:50 上传
22:57 上传
整体的画面比较夸张。不好拍,但是很有趣
22:50 上传
这一张离得比较近。
22:51 上传
22:51 上传
22:55 上传
22:58 上传
22:54 上传
这个是数码片了。
22:57 上传
22:58 上传
leica被爱马仕收购?
2000年的时候,爱马仕控股,不过后来又被转手acm了吧
受教受教!多谢楼主!这种帖子应该放在知乎上哈哈哈
没怎么看过知乎..一会去学习一下
VitoDu 发表于
受教受教!多谢楼主!这种帖子应该放在知乎上哈哈哈
给人解答旁轴胶片的拍摄技巧棒棒的!
我也是50mm定焦控,哈哈~握爪~
有一点,我想说一下,对于我这种只有晚上有时间扫街的人,大光圈是必备的。。。F8的噪点吼不住。。。然后我就是那个常年使用35mm的人,所以目前基本都是盲拍,最后感谢楼主的帖子,都是干货,必须赞一个
我也是下班路上拍 刚入的X100T 基本也是盲拍 LZ帖子棒棒哒 学习了
晚上的话确实需要大光圈。听说m8的高感噪点转黑白之后效果也不错,但是我没有用过。。
M7和MP,赶紧来个对比帖吧
谢谢楼主分享,在用35mm镜头,不过机身是M8,所以相当于46mm,接近50mm视角。很好用!
爆炒虾 发表于
谢谢楼主分享,在用35mm镜头,不过机身是M8,所以相当于46mm,接近50mm视角。很好用! ...
我听说人眼最真实的视角应该就是45mm左右,因此才会有contax的G45mm, 以及宾得大公主的43mm,美能达,leica的40mm,禄来的40mm等等。。。
单眼视角才是45mm左右……但正常谁会用单眼看东西啊,所以最真实视觉应该是双眼视角,28mm左右。
之前用过zm25/2.8,M50/2,apo75/2
,还是35/2用的最舒服。镜头也小巧。
果然上首页啦!
大家的支持~~
rx1那个光学取景器真不知有啥用。。。
MartinLau 发表于
rx1那个光学取景器真不知有啥用。。。
估计是小光圈时候用的吧
用任何焦距的镜头都在做这同一焦距的事
确实,样片选的没有什么差异。主要是我自己也没有用好
受益匪浅,中毒fujifilm X100T,打算作为自己第一款正儿八经的相机好好拍~
基本款 发表于
受益匪浅,中毒fujifilm X100T,打算作为自己第一款正儿八经的相机好好拍~
x100系列进化到了100T,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了
已有小八,在原厂缩头和佳能50 1.2之间犹豫,据说50 1.2味道很好呢
小八是什么?俄罗斯八羽怪?
缩头,50 2.8 第二版,味道最足。佳能,只有呵呵
又是来放毒的啊
nlbyyc 发表于
已有小八,在原厂缩头和佳能50 1.2之间犹豫,据说50 1.2味道很好呢
佳能的50 1.2我有一只。由于设计以及使用的材料的原因,这颗镜头十分容易起雾,而且是几乎百分之百起雾。如果兄弟在的环境可以提供镜头维修那么可以入,不然的话不推荐
从来没有注意过还有个景深标尺,学习了!
在使用小光圈的时候挺好用的。大光圈就鸡肋了。
有什么比较便宜的好莱卡头?想给a7转接玩
十六英里 发表于
有什么比较便宜的好莱卡头?想给a7转接玩
转接的话,我还是比较推荐90年代的镜头,带asph的更好。老镜头的话,眩光,边角都很一般。而且数码会把镜头的缺陷放大。。。但是老镜头的缺陷也有自己的味道。
老镜头里35mm f2.8就不错,中央分辨率挺高的。DR50也不错。
现产的50 1.4asph, 35 1.4 asph应该都挺好的。
这篇贴子对我来说很及时,就像为我写的。我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这几天正在想出5D2入LEICA,对焦段的选择在35和50之间没有主意,还有就是关于对焦,说的非常直观,让我有了认识!谢谢!
不客气~有参考价值就好啦~~
爱马仕收购已经是N年前的历史了,leica早就是ACM的了
好赞~好赞~向楼主学习
DrYung 发表于
爱马仕收购已经是N年前的历史了,leica早就是ACM的了
其实爱马仕当时也只是控股,谈不上收购
学习,学习了,呵呵
多谢楼主!学习学习啦
突然似乎欣赏得来黑白了...
我觉得黑白是很好的。
这是相机的镜头还是手机的外置!!
看起来好小
harveyluo 发表于
这是相机的镜头还是手机的外置!!
看起来好小
旁轴镜头没有对焦马达,所以可以做的小~
已有小八,在原厂缩头和佳能50 1.2之间犹豫,据说50 1.2味道很好呢佳能的味道比较日系,1.2全开凑活用还行,总的来说玩玩过手还行
楼主关于超焦距一段的说法貌似有误,超焦距应该是&无限远&(∞)到景深范围内最近的摄影距离,按照《纽摄》一书的操作,光圈在F8的时候,应该把距离标尺上的无限远∞对准下面光圈标尺右边的f8处,然后左边的f8对应的距离就是最近的景深距离。
还是更爱35一些~~
楼主关于超焦距一段的说法貌似有误,超焦距应该是&无限远&(∞)到景深范围内最近的摄影距离,按照《纽摄》一书的操作,光圈在F8的时候,应该把距离标尺上的无限远∞对准下面光圈标尺右边的f8处,然后左边的f8对应的距离就是最近的景深距离。这个和我说的不是一个意思么…稍微变通一下
这个和我说的不是一个意思么…稍微变通一下晕,差的远了,可以在镜头上调了看看,或者下个计算景深的软件。
看了一下,确实有误。抱歉误导大家了
作者其他文章
数字尾巴-分享美好数字生活
Share Pretty Digital Life, Starting from Here推荐到广播
36609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安吉丽娜朱莉叶)
(晴天友树)
(画子入戏)
第三方登录:什么是旁轴相机?与单反相机有何区别?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什么是旁轴相机?与单反相机有何区别?
上传于||文档简介
&&告​诉​大​家​什​么​是​旁​轴​相​机​?​以​及​与​单​反​相​机​有​何​区​别​?​一​些​相​关​的​普​及​,​网​上​收​集​过​来​的​!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们现在单反相机工业是个什么水平?至今为止,从技术先进性上,海鸥凤凰只能实现光圈优先和手动曝光,相当于曰本70年代中期的水平;机身质量,比不上德国,日本50-60年代质量水平,总体落后35-50年。  那么当年我们和日本相机差距多少呢,至少20年,不要以讹传讹认为当时我们和曰本差距不大!即使某些人所谓的当时我们镜头好,也就是仿制苏联和德国的50mm标准镜头等为数有限的几种中心分辨率较高,但边缘低,镀膜差,色彩还原差,逆光差,镜头种类款式少,整体水平偏低。  从红旗20和尼康SP相机看当年我们和日本相机的巨大差距  红旗20完全模仿照抄莱卡,当年用了举国之力,才生产了300台,生产年代,尼康SP很多地方超越莱卡,生产年代1957,比红旗20早了15-20年,是仅尼康一个公司的行为,生产了2万台,无论从技术先进性,工艺水平,可靠性耐用性,镜头质量款式规模,举国之力的红旗20完全无法和早20年的尼康SP相比,可以说当年我们和日本相机差距至少20年。  耀眼的徕卡山寨:红旗20相机   1954年是相机行业的分水岭,这一年同时发布了两款在两个领域影响深远的机器,135的徕卡M3,以及120的哈苏500。徕卡M3采用了全新的卡口设计,知识产权权限到1981年为止,因为毫无疑问,中国红旗20相机是世界上第一款仿徕卡M卡口的相机,因为西方和日本在1981年以前没有制造M卡口相机,而苏联的卓尔基系列相机,都采用L39螺丝口。  如今再寻觅市场,几乎不可能看到红旗20了,哪怕是故障机都看不到,借助去年的一场拍卖会上展示的红旗20(上图,带皮箱,起拍16000欧元),可以一睹风采。 红旗20的研制秘话,现在已经找不到了,从资料和日本人的说法,红旗20的主要模仿主体,仍然是M3,但是结合了M4的技术,不过因为M5是1971年上市的,而红旗20是1969年立项的,所以没有关系。而徕卡的相机都是圆形边缘,红旗却棱角分明,这显然是受到了日本相机的启发。 红旗20和东风不一样,它采用了徕卡M卡口,理论上可以使用徕卡M卡口镜头,他的框线是35 50 90 135。红旗20的测距系统是模仿M4(应该说是M2),不是M3的那种复杂的重焦测距,而是M2的平行测距,(因为重焦测距没有35的框),但是红旗20系列并没有出品过135的镜头,连研发也没有提起过。 红旗20本身却是中国的老师傅们手工打造的,就和红旗汽车也是手工敲出来的一样,当时制造任务是上海相机二厂,在极端的条件下,很多零件的制作都因为条件不足只能进口,大大提高了制造成本。这也是为什么红旗20生产了4年,只产了200多套的原因。虽然是一台山寨机,但是确实倾入了全中国最强的小型机械制造能力的高手来制造的  机身解决了,作为一个高级相机系列,红旗还需要镜头,这比机身的制造还要难,也是红旗相机价格高昂,制造困难的主要原因。应该说,红旗20的3枚镜头,乃是历史上第一套“副厂”M镜头系统,因为理论上,这些镜头都是可以在徕卡相机上使用的。红旗20基本是套产,零碎镜头很少,如果红旗镜头也能大量生产,那么现在应该被称为RM系统(RED FLAG M),这也是唯一一个非法的M镜头系统。  红旗20的3枚镜头仍然体现着中国人“心有多大,天有多大”的想法,制造了35 1.4,50 1.4,90 2三枚镜头,柯尼卡KM系统的标准镜头,也都是比这些小一档的。中国人跑上来就要造顶级旁轴镜头,真是让人感叹:“他们竟然造出来了。”虽然中国人当时没有狂热到去仿造徕卡都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造出来的非球面大光圈镜头50 1.2,但是就当时中国困难的环境,以及不发达的光学技术,想要制造1.4级别的大光圈镜头,难度可想而知。尽管佳能早就造出过50 1.2和50 0.95,但是这两枚镜头的表现不能让人满意。从外形上也不难看出,红旗3枚镜头模仿了徕卡SUMMILUX35 50以及大头90,90下面的三角架接口都和大头90相同。  当时中国的玻璃制造行业完全不行,对于红旗20镜头的技术从3个方面展开,分别是光学结构,镜身机械,镜面镀膜。因为我们国家没有徕卡和蔡斯的高折射和低色散两种镜片的制造经验(大光圈镜头需要比较高的折射镜片,而长焦镜头则需要低色散的镜片),所以只能临时开发,使用了一些进口的稀土元素镜片进行再开发。最终完成了三枚镜头。 在镜头的机械设计上,红旗20的山寨程度很高,35 1.4的钢嘴也仿造得惟妙惟肖。50 1.4也和43口径的50 1.4第一代相似,体积上,红旗镜头要比50 1.4体积大一点,做工上,有些人说50 1.4没有徕卡好,不过,如果仅仅从比较50 1.4的第一代,则是红旗更好,到E43第二代镜筒改造以后,做工就要明显进步很多,超过红旗20了。有人比较过红旗20和徕卡E43 50 1.4,表明红旗20和E43第一代的数据差不多,只是色彩不太好,因为我国对于玻璃制造仍然和徕卡有着数十年的差距,不过因为中国新闻照片长久以来都是黑白的,所以红旗20的镜头更加倾向清晰度。有人测出红旗20镜头的锐度要高于E43(不过和现在的徕卡50 1.4A比就不行了,毕竟是一枚古老的镜头),可见红旗20的镜头,也是呕心沥血的杰作,可以说是M口镜头中质量奇高的三枚。  红旗20的产量很少,主要是赠送给别国领导人的礼品,以及新华社使用,而给新华社使用的红旗20,大部分都报废了,所以留下的红旗20数量就更加稀少了,而且很多也和机身拆开了,导致整套的红旗20一机三头,简直就成为了传说,是相机收藏市场上争相抢购的宝贝。红旗20的价格远远超过了徕卡M3和M4,甚至超过了M3原机,山寨比原版贵这么多,我想并不仅仅应验“物以稀为贵”,的确也是红旗20有着高超的素质,才能够被追捧,当年苏联也有不少产量很小的徕卡山寨机,价格都很便宜,根本不能和红旗20相比。(但是红旗20仍然不是中国第一的古典相机,第一是东风)   红旗20相机镜头幽蓝如深邃的大海一般的镀膜,诉说着一段过去的美好的往事。它凝结的是中国人的智慧,中国人的不服输的精神。红旗20所展现的是中国精密机械的巅峰,中国相机业的辉煌。所以,红旗20可能的确是中国相机业的一块金光闪闪的墓碑,但同时却也是一块牌坊,告诉我们,我们有能力完成这样的壮举,不断激励着我们去开拓创新。  红旗20          该相机于1973年我国生产的第一架仿德国莱卡M3型平视取景照相机,定名为“红旗20  ”。照相机配套镜头有标准镜头(f50mm/F1.4),广角镜头(f35mm/F1.4),中焦镜头(f90mm/F2),三款配套镜头均为高素质的顶级镜头。取景采用大倍率亮框取景器,并设计了卡基线双像重合式测距器,卷片采用快速装片机构,快门速度最高为1/1000秒。顶盖上毛泽东手书“红旗”二字。  “红旗20”主要生产日期为73年-79年,合计生产271架,逐步成为世界各国相机收藏家竟相寻觅的对象。如今仿徕卡的红旗相机由于产量极少,成为国产古董相机的龙头,价位已经从前几年的8万元飙升至如今的20万元左右。估计市场上品相好说明书、牛皮套齐全、编号靠前的,价格不会低于100万。  一、多方面领先的尼康SP                    在测距联动旁轴相机还是135系统里最高级以及拥有最多用户的年代最末期,N  ikon SP出现了!他径直面对的竞争对手是当时最伟大的相机:Leica M3和Zeiss Contax IIA以及Canon 7SZ。相比之下,SP有许多个领先的地方:  1、SP是世界上第一台集6个对焦框于一身的RF系统:28/35/50/85/105/135,在主取景器的左面是28/35两个没有视差自动补偿的辅取景器。请注意,这是1957年发生的事情,Leica M4P是1980年发行的,SP领先了23年!SP的取景器占了大半个顶盖的后脸,这是独一无二。你如果知道这些,你会马上重新去认识这台机器!  当现在的人津津乐道Leica的取景器的优越性时,可能很多人没有意识到,SP的取景器在某些地方比Leica的还要优越,带眼睛的使用者用M2/4/5/6时,使用28MM或35MM镜头或许会觉得不便,但如果他们使用SP会觉得很舒服!  当操作的人选择50/85/105/135线框的时候,是通过旋转围绕着倒片把手的拨盘来操作的,这个拨盘上的刻度用不同颜色的数字加以分辨。而且拨动以后,每一个线框都可以在取景器里同时出现,可以让使用者更全面的了解使用不同焦距镜头的效果。举个例子:当你使用50MM镜头,取景器里只出现50mm的线框,你将线框拨盘拨到85mm刻度,取景器里会在50mm框里再出现85mm的框,如此继续拨动其他的线框刻度,相应的框都能在取景器里一一出现……。这一点和Leica的系统完全不同,M2尽然拥有精巧简单的焦距线框拨杆,但取景器里无法同时显现一个以上的线框,后期的M4P和M6虽然能两个一组的同时显现不同焦段镜头的线框(28/90,35/135,50/75),但与SP比较起来,有点使人觉得杂乱无章,或者有时会混淆我们的视觉了,对我来说,SP的取景器给我较好的舒适性以及最小混淆!  当然,比起M3来说,SP也有弱点,这一点也是M3最大的荣誉:M3有明亮的取景器。SP的50-135取景器明显的比M3的昏暗,而且,SP的测距联动系统设计比Leica的M系列简单。(译者注:我自己猜测,M系列的测距联动系统是实象式设计而SP的是虚像式设计)  2、SP是日本第一台只需要一个快门速度调节盘的135相机!这一点现在看起来可能觉得没什么,可当时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3、SP具有第一个专业可靠的驱动马达,在当时这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可以写入135系统的里程碑!诚然,在SP出现前, Praktica曾经也因为提供一个不可靠和非专业的质量的马达而臭名昭著!当我们用手指轻按现代135相机的快门,耳朵聆听着过片马达的轻鸣声的时候,心里都不禁会涌出一股对SP的敬意!  4、SP有世界上第一个附件:镜头焦段线框照明系统(Brightline Illuminator)。我也相信这可能也是世界上唯一的!它使用电池,在弱光的情况下,能让使用者轻而易举的看清楚取景器里不同镜头焦段的线框,这个功能Leica至今还无法抄袭到自己的M系统里!用今天的眼光看,这仍然还是伟大的附件设计。  5、SP在他后期大概有将近一半的机身,使用了钛质廉幕快门,这也是世界第一个配备钛质廉幕快门的135相机!毫无疑问,实际的使用证明,钛质廉幕的坚固和耐磨是难以置信的。由于用很长的年限,使用布廉快门的Leica M系统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布廉破损,而这种事情从来没发生在使用钛廉的SP身上,同样,在烈日下阳光也不可能将SP的钛廉烧出洞来(镜头就象放大镜,如果将装着镜头的Leica M系列相机置于烈日下足够的时间,阳光会让布廉起火,而同样的条件下,SP会保险很多)。凡事受尊重的Leica从来不对这件小事加以改进,这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6、在SP的生产其间,Nikon宣称SP在135旁轴系统里拥有焦段最齐全的镜头群:从21/4到。当前的Leica早就放弃了起Reflex housing Viso系统,只为M6用户提供21mm到135mm的镜头。在SP停产以后,Canon的7SZ镜头群包括了19mm到1000mm的镜头!  7、Nikon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其的RF系统提供微摄镜50/3.5 Micro-Nikkor的厂家,这个记录维持了很多年。而且还提供了象21/4、25/4、50/1.1、85/1.5、85/2 Black、105/2.5、Mountain 105/4、180/2.5 for Reflex housing,还有巨大的500/5和。  早期的Nikon RF系统镜头筒都是黄铜镀铬的,与其早期的I/M/S/S2系统配套,到S2制作后期,Nikon开始使用更轻重量的镀黑色铝合材料来制造镜头的镜筒,有些镜头会使用黄筒和铝合金两种材料,少数的只使用铝合金单种材料,除了早期的镜头,后期镀铬的镜头价格比黑体的便宜一点,其他都一样!  二、特殊的使用方式以及其耐用性  时间证明SP的钛廉快门比起Leica或Contax更为可靠,超过9/10的Leica RF系统的相机如果不使用存放超过30年后,需要大修理后快门才能正常工作;大多数的Leica相机如果一段时间没有经过有效的快门较准,慢快门将失效或者失去准确性;如果将某台Leica相机存放不使用超过10年,那么布廉可能就需要更换!与之对比下,同样存放条件下的SP通常快门不需要任何维修,我从来没见过一个更换过快门的钛廉SP!  最早的SP大概有14,000台是布廉快门的,其它的SP和Nikon F系统同样使用钛廉幕快门。在现在,钛廉幕快门的SP价格远高于布廉快门的SP。布廉快门的SP,快门声听起来小一点,但钛廉幕快门有着无可置疑的坚固和耐用。同样,SP拥有较大的快门转动盘,超作的方便性要强于Leica的M系列!  SP比M系列优越的地方还体现在,SP使标准的闪灯同步插口,位置在机顶的左面的最外侧,这能给使用者的取景操作提供舒适性,早期的M3/M2采用非标准的闪灯同步插口,后期的M系列改用标准的闪灯同步插口,但还在同样的位置,同样会影响操作的舒适性。  三、SP系统的镜头与卡口  上世纪50年代末是日本相机产家紧追Leitz的年代。或许你现在很难找到基本没有使用痕迹的Nikon RF系统镜头,而非常新净的同年代Leitz镜头存量却不少。同样的,Nikon镜头在正常的存放条件下放10年,镜片还能保持新净如初。但五六十年代的Leitz镜头往往经过一定的年限,镜片就会起雾,这归咎于镜头里的润滑剂凝固的缘故,据Don Chatterton说,那个年代Leitz使用的润滑剂是鲸的油脂。  四、SP系统里最后的惊艳——具有TTL内测光系统的SPX  SP不是Nikon最后的RF相机,Nikon在1959年开始继续SPX系统的开发工作,这个SPX才是Nikon F系统的基础,带有一个从35-135mm可变焦的取景器,以及TTL测光系统!这是Leica M5出来前好多年的事,可是对RF爱好者来说,悲剧性的是该机器从没有正式生产过,因为RF相机市场因为大F的出现而极速的萎缩!  在某些日本的教材里SPX也被称为SP II。  尽管站在实际的市场营销学立场看SPX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应用,但他也显明,Nikon公司在旁轴测距联动相机最后的领域里拥有较强的设计能力,而且在相机制造技术的最前线领引着!  五、结束语:最后的微笑  Nikon的SP系统称得上照相机里的奇芭;SP是135相机里的里程碑式的杰作;SP是Nikon在测距联动旁轴相机领域里最后的微笑!1957年的SP,其身上流淌着的某些优越性,已经超越Leica最新的努力!
楼主发言:4次 发图: | 更多
  相机。不太懂。有手机就行了。  
  北照总厂:爱国者相机是我们贴牌,核心技术缺失,国产无力追赶  P&E会场上,笔者在一个角落里还注意到一家老牌的国产相机制造厂:北京 市照相机总厂。从宣传册上介绍,该场创建于1956年,是中国生产相机、照相器材、缩微仪器、光学仪器的专业生产厂商,是原国家机械工业部的重点大型企业之一,拥有52年的生产经营历史,目前也是北京 市北照长城照相机销售中心是负责其产品生产经营的总公司,也是德国柏卡PRAKTICA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总代理。借此机会,笔者也与工作人员就国产相机发展的最新状况做了交流。  核心技术缺失严重 国产品牌无心追赶  在谈到国产相机的现状时,该工作人员表示,即使在70年代的时候,国产相机明星海鸥、凤凰也与世界一流水平尼康,佳能等相差很远,只是那个年代,还没有暴露出问题的严重性,当然后来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导致形成了目前国产传统相机品牌的全面缺失。工作人员还谈到,国营的机制以及各方面的原因综合考虑,也直接导致传统国产相机品牌放弃了制造贴牌的数码相机这块市场。   此外,日本目前在技术方面的垄断是许多知名厂商都无法追赶上的,即使是德国徕卡的数码相机也使用了许多日本的技术。除了技术的垄断,在市场策略上,日本厂商通过升级时的小改款,在获得源源不断的利润同时,也在观察竞争对手的做法,当遇到较大的威胁时,就会迅速做规格上的升级,不给竞争对手留任何的空间,因此,基本上,目前传统的国产厂商在技术上基本上都放弃了追赶,自己开发数码相机(包括数码单反相机)并不现实,该人士同时认为,就算是做的最好的爱国者也不是自己生产的,依靠贴牌,“爱国者最成功的在于其市场营销以及渠道的经营”。   对于胶卷相机方面,目前北京 市照相机总厂也还在做,但主要面向农村市场,售价仅为100元人民币,还有一定的消费市场。至于经济危机方面,他表示虽然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但目前还是明显的感到有些影响了。  国产数码相机多采用OEM模式是不可否认的现实   笔者在展示的橱窗里发现了一款与爱国者外观一致的相机,面对笔者质疑外观的一样或许只是使用的通用模具,这位工作人员用非常肯定的语气说,我们帮爱国者贴牌生产相机这点不用怀疑,包括德国PRAKTICA品牌的数码相机,也是采用来自大陆外的原件(主要来自台湾),然后在北京 进行组装,国内销售。”--(chris.c)
  凤凰:跨国公司掌握的数字相机核心技术,“凤凰”即使用几十年的时间,也赶超不了  (节选至江西日报 江仲俞)  20世纪末,全国37家相机厂,只剩下上海“海鸥”和江西“凤凰”两只“鸟”,而现在,只有“凤凰”在中国光学工业的天空中翱翔。   但是,很多有着“国产情结”、“凤凰情结”的人说,现在没有“凤凰”相机了,“凤凰”已经在给跨国公司做配套了!   对社会上的种种议论,“凤凰”人的回答是:以退为进。   退,就是暂时退出整机生产,即主机终端产品。   进,就是进入跨国公司的产业链,为跨国公司做好配套,当好配角。   “退”并不是倒退,而是以退为守,以退为进。想当年,“凤凰”的前身“江光”因“退”而生——由上海照相机二厂、南京光学仪器厂等5家企业部分“退”到大茅山组建工厂。1988年,“江光”又退出了大山,进入上饶市发展。   出台“大光学战略”,真正全面融入国际光学产业的链条之中   “凤凰”的中远期目标是:零部件加工OEM(即定牌生产合作,俗称“贴牌”)—做自己的产品—发展大光学制造业。制定这一目标,是基于中国光学工业的技术水平与国外差距很大的现实考虑的。   “凤凰”“大光学战略”随即出台:这边退出主机终端产品,那边进入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进入到跨国公司的门口。因为,跨国公司的生产体制为零库存,所有的零部件都是随时上线即时装配。  “凤凰”进军的第一个大手笔就是在广东中山市开办光学加工分公司。事实证明,这步“走出去”的棋,是正确而明智的!“凤凰”中山分公司于2002年6月投产后,实现了当年投产,当年盈利,此后生产经营状况几乎一年一个台阶,发展迅速。分公司充分发挥了桥头堡作用,与佳能、富士、柯柏等著名跨国光学公司成功实现对接,成为他们在中国内地的重要合作伙伴,凤凰光学真正全面融入国际光学产业的链条之中。  “凤凰”中山分公司的成功大大增强了“凤凰”“大光学战略”的信心和决心。2003年底。“凤凰”在“长三角”上海嘉定再建一家规格更高的光学加工分公司——“凤凰光学(上海)有限公司”,“大光学战略”进入了佳境。  在傻瓜相机和水货相机冲击“凤凰”的时候,“凤凰”没有正面回击,而是以退为守,并寻找最佳时机,一度在夹缝中前进。1996年,“凤凰”抓住一线机会,筹备上市。凤凰人带着一辆中巴车,车上放着打印机、公章、方便面、矿泉水等,辗转于上饶、南昌和北京之间。困了就在车上打个盹,饿了就吃一盒方便面或者在街边吃一份快餐。经过两个多月的奔波,国家有关部门终于为江西增加了一个上市指标,“凤凰”成为中国光学第一股。   “凤凰”的企业家了解到:跨国公司掌握的数字相机核心技术,“凤凰”即使用几十年的时间,也赶超不了。技术型与贸易型都不是“凤凰”的强项,只有制造型才是“凤凰”的根本出路。这根本出路就是发展大光学制造业!而光学元件、光学镜头正是“凤凰”的优势所在。只有把优势发挥出来,做大做强光学配套产业,避开与跨国公司的正面冲突,与他们融为一体,成为全球光学生产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才能加速“凤凰”融入全球一体化的进程。   是要面子、保“情结”,和跨国公司拼主机终端产品,还是以退为进,融入跨国公司的产业链并分得一块“蛋糕”?   “凤凰”人毅然选择了后者。  延伸阅读:央视焦点访谈《凤凰重生》  江西上饶凤凰光学仪器集团诞生于1983年。在她诞生的二十多年时间里,面临国外品牌的竞争和数码照相机的考验,凤凰始终坚守自己的品牌。目前,凤凰在上海、广东、江西建立了三大生产基地,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13.5亿元。   【详细内容】   解说:那时候拥有一台凤凰205照相机是很多人的骄傲。但是到了1989年,国外品牌的相机蜂拥而至,全国37家照相机生产厂家纷纷关、停、并、转,此时的“凤凰”面临着选择,是死去还是重生?   王熙晏(江西凤凰光学仪器集团公司总经理):我们的销售收入一下子从5500多万下降到3000多万,我们的利润由每年盈利1000多万下降到亏损300多万,那个时候我们公司最高时候的负债达到两个多亿。   记者:面对这样的困境,凤凰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   王熙晏:我们提出的口号是凤凰不能倒,要倒最后一个倒,最早一个爬起来。   解说:为了保住凤凰的品牌,凤凰决心研制当时在市场具有领先地位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解说:在研制过程中,凤凰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和外商合作,一方面走自己研发的道路。但是在和外商的合作中,外商不提供关键零部件的图纸,并且停止了一个叫小主体的关键零部件的供应。   记者:这个在照相机当中叫小主体,那么这个小主体在照相机中起什么作用呢?   俞玉泉(时任凤凰303单光相机试制车间主任): 这个小主体在相机上是一个镜头跟机身的连接部分,连接部分它主要负责把机身的指令和动作传送到快门上去,它是一个连动部分。   记者:这里是凤凰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装配线,我手里拿的是这种相机的一个核心部件,叫小主体。别看它体积小,但是它的结构很复杂,技术精度要求特别高,加工难度也相当大。当时为了突破这道难关,凤凰的技术人员就花了一年多的时间。   俞玉泉:大家一条心,为了这个企业的这个产品,保住这个品牌,白天黑夜,都是进行试验、加工,不行再来过这种情况。   解说:当时如果这个被称为小主体的零部件研制不出来,凤凰就只能做外商的加工厂,从而失去凤凰这个品牌。   唐余猛(凤凰集团前身江光仪器总厂工艺处处长):我们肯定要做大我们自己的品牌,所以这点还是很有决心的,从领导到技术干部一直到下面的基层职工,都有这个信心的,所以我们才开发成功。   解说:1992年,标有凤凰牌的303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研制成功,凤凰开始从低谷中奋飞。到1999年实现了销售收入4.2亿元,凤凰照相机的市场占有率突破了10%。但到了2000年左右,数码相机的出现使凤凰又再次面临考验。   唐文明(江西凤凰光学仪器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在数字相机上,我们感觉跟国际一流的公司去竞争是相当困难的时候,是不是说回头我们继续做传统相机呢?我想一旦这个产业遇到了技术革命的时候,如果你持续去加大投入原有产业的话,实际上公司的未来就变得非常非常有风险。所以我们就认真地分析自己公司这么多年积累了哪些优势。我们认为我们公司在光学制造、光学加工、镜头镜片的加工上具有相当的实力。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单反镜头和旁轴镜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