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业现在还有核心中国锰业是科技核心吗吗

空调(变频空调的)核心技术
注:下面资料的搜集缘于这篇博文--;我对格力每次推出的革命性技术都一头雾水、不知所云;通过下面的资料知道空调的核心技术就两项:压缩机和控制技术,目前包括格力在内的国内空调企业只掌握了前者(但变频压缩机技术尚无掌握),后者一直控制在国外企业手里(当然这对空调企业并没有构成威胁,因为国外很多企业能生产这些控制芯片)。当然,这并不能否认或掩盖格力在空调其它关键技术上的突破和创造。&
空调业现在还有核心技术吗
  奥维咨询(AVC) 研究院院长 张彦斌
  看到这个标题,很多人一定会问,“难道空调就没有核心科技吗”?笔者可以坦率的告诉你,空调行业曾经也有核心科技,将来或许也会有核心科技,但是现在的行业确实没有!包括格力这样的行业龙头企业,说掌握核心科技都是一种市场行为,不能真实的反映空调行业目前的技术现状。
  不可否认,格力是一个受人尊重与敬重的企业,格力在家电领域把空调做到了全球最大,为中国家电企业树立了一个做大做强的典范。但是,不能因为格力做大做强,或者是为中国家电走向世界做出贡献,就可以无厘头地拿一些概念忽悠人。这不仅与行业龙头这样的大企业风范不相适应,而且还混乱了行业竞争的根本特点。
  要弄清楚这一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到底什么是核心科技呢?所谓核心科技,狭义来讲,应该是一个产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那一部分,或者说是产品最为关键、无法替代的那一部分;广义来讲,应该是某个企业所掌握的难以模仿和超越的,形成显著竞争优势的部分。
  要知道在一些技术含量低的行业,根本就不存在核心技术。说空调有些人肯定不会理解,因为除了业内人士,真正了解空调技术的人很少,特别是作为消费者就更不懂空调技术了。那我们以住宅房地产做个比较,一般的住宅地产行业有核心技术吗?不论行业人士还是消费者,都会肯定的说没有。因为,大家都知道房地产业的竞争力来自于资金与管理,根本就没有什么高技术而言,更谈不上什么核心科技。
  那就看看空调行业到底什么是核心科技。了解空调行业的人都知道,如果说空调产品要什么核心技术的话,无非是两个:一是压缩机;二是控制芯片。先从压缩机来说,国内目前有规模的空调企业,不是自己拥有压缩机生产线,就是与外资压缩机企业合资建厂,或者是与压缩机厂有战略联盟。如,格力自己有凌达压缩机生产,现在又和大金合资建设变频压缩机生产线;格兰仕已经拥有自己的定频压缩机生产线,现在正在上马一条变频压缩机生产线;长虹收购华意压缩后也有自己的压缩机生产。美的通过与东芝合作建立美芝压缩机厂,TCL与台湾新宝集团下属瑞智精机合资设立压缩机生产,春兰与大金合资在西安也有压缩机生产。志高则是与三菱压缩机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而且,在国内压缩机生产已经出现过剩,根本不存在谁家独有独占的状况。
  再从控制芯片来说,国内各空调企业,自己都不生产不了芯片,因为芯片是属于高科技电子产品,专业性很强,技术掌握在少数国外企业手中,像日本的富士通、东芝、瑞萨等专业芯片企业。国内空调企业都是通过订购芯片,再把自己的应用程序写进去来实现产品控制系统。所以,从产品控制系统来说,空调企业都是从上游专业公司购买芯片,这项技术对所有厂家来说大家是平等的,也不存在谁家掌握谁家不掌握的问题。
  除了上述两样外,其他零配件也都是自产或者外购,没有哪一样是谁家独有的。说到底,空调行业本身就是一个技术门槛并不高的行业,再说直白一点空调就是一个组装行业,否则也不会曾经有上百家企业同台竞争。如果硬要说压缩机、控制系统是核心技术的话,外资品牌那一家不掌握这两样技术,但是我们看到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节节败退,现在外资品牌进入国内市场前十名的仅剩一家。难道说,掌握核心技术的外资品牌就竞争不过国内企业吗?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家都能掌握或者可以轻易获得的,就不能称其为核心科技。推动推动空调行业发展的是,需求带动下的规模扩张与营销创新。因此,说在空调行业掌握核心科技就是一个伪命题。
  回顾中国空调产业发展的历程,能够在上百家企业同台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包括格力都是在以下两个方面有着突出的能力。第一是在生产过程中能够做到精益求精,始终如一的保持产品的品质优良。格力正是凭借着产品品质一贯的稳定性,赢得了国内外消费者的好评,才能够为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格力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做得特别优秀,才被空调全球第一品牌大金选作OEM的对象,把生产返销日本本土的产品交给了格力。其他能够做大做强的企业一样,同样是在产品品质的控制上做得比较优秀;第二是掌握符合中国特色的空调专业营销模式。如何把空调这样一个季节性很强的半成品,很好的销售到消费者手中,是一个挑战性极强的工作。其中,选择渠道以及经营模式是最为关键。格力是空调行业率先创立与经销商组建区域销售公司模式,把专业经销商绑定在自己的战船上,能够很好的利用专业经销商的网络,把销售有效的延伸到任何层次的市场。依靠规模的不断扩张降低生产成本,以品质领先与成本领先,这才是格力成功经验的核心所在。
  而且,成功的空调企业是在这两个方面都必须优秀才行,仅其中一个方面突出还不足以脱颖而出。譬如,外资企业在产品品质上控制得非常优秀,但外资品牌在渠道上忽视了专业经销商,因而在市场上犹如一个跛脚将军,难以发挥产品品质的优势。曾经把空调引入到中国市场的外资品牌,最终落得当市场配角的角色。再譬如,国内空调行业早期领头羊春兰,产品一直保持着高品质的传统,至今还有一些春兰产品的拥趸者。但就在自己最辉煌时期,春兰抛弃曾经扶持自己做大的专业渠道,最终不仅失去了发展的机会,也失去了在行业领先的市场地位。如果是不注重产品品质,那就更不用说了。空调行业曾经叱咤风云过的上百家企业,多数被淘汰出局的原因,就在于他们都是螺丝刀企业,根本就没有产品品质的保证。
  说品质、规模、价格的领先,并不是要否定科学技术在空调发展上的重要作用,而是期盼自主创新的技术能够出现,推动空调产业向更高技术层次发展。但现实是,现代意义的空调产品出现以来,其以电驱动制冷剂循环制冷(热)的技术一直沿用到现在,所谓的核心技术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一些企业宣称的技术创新,只是在根本技术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各种辅助功能的增减与外观的改进而已。这些辅助功能的创新与应用,怎么说也不能称其为核心技术。至于一赫兹变频,已经有人专门评述过了,这里就不再赘述。
  因此,对于中国空调产业的龙头企业格力来说,就不要把那点所谓核心技术挂在嘴头,而应该凭借自己的实力,加大研发的投入与力度,创造出真正超越现在技术的核心技术。如果能够像彩电行业那样从黑白到彩色,从球面到平板,从成像原理上进行了颠覆性的技术革命,那才会给今天的空调行业带来本质的飞跃。才会摆脱目前空调行业仅仅靠规模与价格推动市场发展模式。届时你再说你掌握了核心技术,才会得到行业的敬佩与赞许,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变频空调落选并非核心技术缺失
  所谓的变频空调核心技术缺失,不过是指变频控制器中的半导体元器件MCU和IPM现阶段主要从美国、日本进口,但这一部件占整机成本不足8%,且国内可以批量生产,只不过稳定性还有待提升
  □记者 许意强/文
  今年,令一些企业颇感郁闷的是,变频空调相继落选“家电下乡”、“高能效空调推广补贴”两大利好政策。随后,一些企业痛击“变频空调并不省电”、“变频空调价格太贵”、“国内企业缺乏变频核心技术”。
  一时间,变频空调发展再度陷入口水战的无序与彷徨之中。变频空调到底有哪些核心技术?目前国内企业在变频上又掌握了哪些技术?在节能减排大势下,变频今后又能否成为市场主流趋势?记者注意到,在这一系列疑问的背后,存在一些企业的炒作与误导,又存在一些业内人士的误读,还有一些变频领军企业的不作为,共同造就了当前市场的变频迷局。
  变频企业有多少?
  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国内空调业中,变频阵营明显扩大。继在变频领域“潜伏”并坚持了15年之久的海信之后,美的、格力也显示出其在变频领域的技术沉淀和竞争实力,全面投身变频市场。而新科、志高、奥克斯等企业也都在借机推动变频销售。
  此外,变频阵营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众多日资企业。除了韩国的三星、LG没有投入外,日本的松下、大金、三菱电机、夏普、日立等企业早在去年就转向变频。而变频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日企的天下,掌握着完善的产业链,特别是拥有全套技术。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早在去年,这些日资品牌就押宝变频空调,主要是对中国政府“节能减排”政策的看好以及对变频空调功能的自信。不过,今年以来,金融危机冲击下导致中国政府突然停止了对定频空调能效原定的升级计划。
  此前国内最早一批从事变频空调推广的企业中,春兰因忙于上市公司复牌工作,在市场上并无太多动作。但长虹在变频上的突然倒戈却令人意外。长虹曾是国内较早从日本引进变频技术的企业之一,当年在以李进博士为首的技术团队推动下,大清快直流变频备受市场关注。日前,李伟掌舵后的长虹空调,为推动其三高效定频产品,将矛头直指变频空调。中国企业报记者在绵阳看到,长虹在终端制作KT广告牌直指变频不省电。
  核心技术缺在哪?
  记者获悉,变频最核心的就是控制技术,涉及到软件与硬件的匹配。而变频产品最核心的部件是压缩机和控制器两块。目前,国内企业在变频产业链的掌控能力比较强。从上游的关键零部件开发、变频控制算法开发以及整机的制造工艺和系统匹配上,都比较成熟。
  一些人士指责国内企业缺乏变频核心技术的说法并不客观。目前,变频压缩机基本国产化,上海海立、广东美芝等都可以大量提供变频压缩机。前者是上海国有企业,后者是美的与东芝的合资公司。而在变频控制器上,国内企业研发和生产均已成熟,并形成产业化优势。像上海新源变频等控制器企业以及美的、海信等整机企业均能自主生产。
  不过,记者注意到,变频控制器上的两个部件MCU、IPM,全部要从美国、日本进口。目前,IPM主要由三菱和飞兆等几家企业提供,而MCU则由东芝、NEC、德州仪器TI等企业提供。据了解,MCU属于晶硅元,而IPM则属于功率器件,两者都是变频控制器的组成部件,为半导体材料。
  据飞兆半导体客户经理何卫峰介绍,目前在全球范围内,IPM生产主要掌握在几大巨头手中。从2000年开始,飞兆就向中国市场提供性价比高、兼容性强的SPM模块,目前已占该产品五成以上的份额。
  据了解,目前MCU模块售价在1—2美元,而IPM模块售价在10美元以内。何卫峰表示,随着销售规模的放大,IPM售价会有下降空间,目前飞兆已在苏州建厂。此前IPM模块最高时达20美元。另据上海新源变频相关人士透露,这两个部件占整个变频控制器成本的15%—20%,但占整个变频空调的成本不到8%。
  何卫峰则表示,这些半导体器件都可以从市场上批量采购,对空调整机企业并不存在技术专利收费或销售垄断等问题。新源变频相关人士则透露,目前这两个部件国内企业也都有生产,不过由于国内企业整体封装工艺还不完善,部件稳定性不高。空调企业还是会选择进口材料用于变频控制器,以保证变频的整机性能。
  “实际上,在半导体材料的生产工艺和制造水平上的缺失,一直是中国制造业的最大痛处,并不只在空调领域。”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
  变频未来怎么走?
  此前,一些业内人士担心的“国家补贴变频空调,会让日资企业受益,让国内企业充当利润搬运工”的说法丝毫没有依据。目前,尽管众多日资企业都押宝变频,不过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日资品牌在变频市场的占比不足三成。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进军变频领域,进一步拉低变频空调的市场售价,外资企业的份额还会持续下滑。今年以来,大金、三菱电机、松下等企业在中国空调市场的销量均出现了大幅下滑。
  一位半导体企业员工透露,空调企业在IPM等部件上的缺乏,可以通过资本方式解决。此前,在变频压缩机上,国内企业已通过合资入股的方式基本掌握。其它行业已有资本进入半导体产业的先例,空调企业介入只是时间问题。
  记者获悉,变频空调之所以落选两大政策,并非核心技术缺乏,也不是国家担心相关补贴会让外资企业受益。只因为产品标准滞后,无法支持变频空调纳入“家电下乡”招标体系。此前在国务院公布的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变频空调已于今年初入选。
  同时,高能效空调推广补贴政策并非变频空调普及的关键,有空调企业人士透露,目前1级定频空调的生产成本与变频空调相当,两者今后在市场上的竞争,变频的价格优势更突出。
  对于变频空调的发展,一些企业不能以狭隘的民族主义观来看待,更不能以偏激的核心技术缺乏论来阻碍。面对一个早在20年前就已经全面市场化竞争的领域,变频空调的发展还应以市场化资源配置和竞争手段来解决。一位空调企业负责人如是说。
空调产业技术发展方向:环保与产品升级
生意社11月16日讯 &
  在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日发布的中国家电产业技术路线图(2011版)中,除制定了中国家电行业总体技术发展方向外,还分别编制了冰箱、空调、洗衣机的技术路线图。其中,空调产业技术路线图分别就社会和市场需求、产业目标及方向、技术瓶颈和研究需求四个方面,为空调产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确立了目标。
  根据空调产业市场和社会需求,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在空调产业技术路线图(2011版)中,分别就节能、环保、产品升级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产业目标和方向。
  在节能方面,到2015年,变频空调能效水平较2010年提高20%,到2020年较2015年再提高20%;到2015年,定频空调压缩机的性能系数(COP值,标准工况下)平均提高到3.2以上;三位一体机(空调制冷、制热、热水)到2015年形成量产,到2020年新产品比例达到20%。
  在环保方面,制冷剂HCFC替代、轻量化(冷重比)以及产品绿色设计和绿色制造的研究环保目标分别为,到2015年,空调行业HCFC-22消费量在2009年和2010年两年平均水平上削减10%,碳氢技术产业化,2020年HCFC-22消费量在2009年和2010年两年平均水平上削减35%;在现有基础上,空调整机重量降低10%;同时,空调设计追求3R原则。在产品升级方面,主要目标是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变频、新制冷剂、强调舒适性的高性能空调。到2015年,变频空调的比重提升至50%,到2020年,提升至80%。同时,努力提高空调制热效率,完善制热评价标准。
  空调产业的技术瓶颈主要集中在变频技术、低温制热技术、新型磁性材料的开发、低GWP值制冷剂的应用、新型高效换热器的应用、智能化高可靠性传感器技术及相关制造设备配套能力等方面。
  研发需求分析是空调产业技术路线图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分为空调压缩机、变频控制技术、新型换热器技术、高效送风系统、余热回收、空调制冷剂HCFC替代技术、高效节材技术、铜替代技术、舒适性研究及变频多联机10个领域。
  空调压缩机的研究方向包括变频压缩机、低GWP值新制冷剂压缩机开发、新结构压缩机的研究和应用、小型化减量化研究(冷重比)、涡旋压缩机几大项目。变频压缩机研发包括高效永磁同步电机的开发和应用、基于APF的变频压缩机优化设计、大能力变频压缩机研究和高效磁性材料应用技术开发几个子项目。通过对高效永磁同步电机的开发和应用研究,以目前压缩机EER约3.1,电机效率为92%左右为基准,到2015年,实现基于压缩机标准下的EER&3.2的直流变频压缩机的开发和应用,电机效率达到94%;到2020年,能效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电机效率不低于95%。基于APF的变频压缩机优化设计方面,目前国内主要还是基于额定点设计的高效压缩机,因此2015年的目标是符合最新季节能效比标准要求,到2020年实现基于APF评价的国际领先水平的高能效压缩机设计。目前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能力变频压缩机产品线严重不足,2015年和2012年的目标分别是实现4HP~5HP和6HP~10HP大能力变频压缩机产品研发和应用。针对目前稀土磁铁材料成本较高的情况,2015年的研究目标是跨行业研究开发低成本高性能磁性材料。低GWP值新制冷剂压缩机开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碳氢压缩机开发研究、CO2压缩机开发研究和其他新制冷剂压缩机研究。碳氢压缩机2015年及2020年的目标分别是,完成R290压缩机研究及产业化与完成其他新碳氢压缩机的研发。到2015年,要完成CO2压缩机研究及开发;到2020年,要完成高效CO2压缩机研发及产业化。在新结构压缩机研究和应用方面,无油、少油润滑材料研究和应用及新结构压缩机(变容量、喷气喷液压缩机等),目标是在2015年及2020年分别做出样机和小批量化应用;热泵热水器专用压缩机研究和应用,2015年及2020年的目标则分别为CO2热泵专用压缩机和高能效压缩机的研发及应用。2011年,1.0HP空调压缩机重量指标为250W/kg,1.5HP为280W/kg。以此为基准,2015年及2020年的目标分别是,同等能效压缩机的重量降低10%及20%。涡旋压缩机的研究包括定速涡旋压缩机和变频涡旋压缩机的开发,2015年的目标是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并批量使用。
  变频控制技术领域主要包括控制主芯片的开发、IGBT及IPM模块研究、高效控制算法研究、电子膨胀阀控制技术开发、空调能效评价方法研究几大项目。控制主芯片的开发,在2015年及2020年的目标分别为跨行业合作开发及全面推广应用。在IGBT及IPM模块研究方面,2015年及2020年的目标分别为IGBT及IPM模块国产化研究及国产产品的商业化应用;PFC技术目前功率因数在75%~80%左右,2015年的目标是广泛应用此变频电控技术,提高功率因数到98%以上,到2020年功率因数超过99.5%。高效控制算法的研究方向包括正弦波控制技术、无位置传感器、转子位置算法实用化,2015年的目标为完成自有知识产权的控制算法及可靠性研究并在全直流空调上广泛使用。电子膨胀阀的研究针对电子膨胀阀控制算法优化研究,目标是到2015年研发完成并全面应用。空调能效评价方法研究的目标是,到2015年完成基于中国气候特点的温区分时曲线和基于APF的多点能效评价方法。
  新型换热器技术领域分为微通道换热器在热泵型空调中的应用、管翅式换热器研究、紧凑式换热器研究、内螺纹铜管几大项目。其中,微通道换热器在热泵型空调中的应用方面,凝结水的排除技术研究及制冷剂分流与结霜控制技术研究将于2015年完成,同时完成室内换热器的推广应用及冷暖机上制冷剂分流技术及实用化抑霜技术。管翅式换热器研究包括细小管径换热器的开发和新型翅片形状研究。2015年及2020年细小管径换热器的研究目标分别是完成Φ5.0mm及Φ4.0mm换热器应用研究。新型翅片形状研究的目标是改变目前片型低效、风阻大的现状,2015年完成低风阻高效翅片纵向涡高效翅片研发及应用。2015年,紧凑式换热器研究的目标为完成结构、材料及工艺研究及批量化生产。内螺纹铜管研究包括椭圆管研究及内螺纹铜管新型螺纹形状优化设计,2015年的目标分别为高效椭圆换热器应用及Φ4.0mm交叉深槽螺纹管研究。而后者2020年的目标为完成Φ3.0mm交叉深槽螺纹管研究。
  高效送风系统领域的研发包括风机风道研究、高效低噪声空调风扇优化设计及高效风扇电机设计三大项目。其中,风机风道研究中的高效率送风设计,2015年的目标为实现风道系统、气流组织研究新型结构的送风系统以及室内气流组织的优化。大风量低噪声风机风道设计与送风风机的轻型化、低功耗设计两个项目的研究目标,分别为大风量、低噪声的设计及轻型化、低功耗设计(2015年);噪声品质的设计及高可靠性、高性能新型材料的应用(2020年)。高效低噪声空调风扇优化设计的研究分为新的叶型设计及新材料应用,其目标为,到2015年,完成高效离心风扇研发及应用和高效翼型风扇研发及应用,完成轻质高强度材料的研究和应用。目前空调风扇电机效率为78%~80%,通过对高效风扇电机设计的研究,2015年,基于直流无刷电机的风机效率提高5%;2020年,基于直流无刷电机的风机效率提高10%(均以2011年为基准)。
  对于空调余热回收的研究主要针对多功能热泵热水系统研究,2015年的目标是,实现空调/低温地板采暖系统/卫生热水的集成化,形成批量;2020年,高出水温度的集成系统使用,新产品比例达到20%。
  空调制冷剂HCFC替代技术研究包括低GWP值替代工质特性研究和评估、新制冷剂系统应用研究、整机生产线改造、可燃工质产品的相关安全措施及规范、标准研究以及可燃制冷剂阻燃技术研究几大项目。其中,低GWP值替代工质特性研究和评估,包括替代工质相关特性研究、可燃工质安全性研究及技术措施研究、国际新制冷剂的跟踪和评估及潜在替代工质的开发和研究。替代工质相关特性研究与可燃工质安全性研究及技术措施研究,2015年的目标分别为全面掌握替代工质特性和热物性等参数及R290、R161等工质完成安全性评估,形成批量生产。国际新制冷剂的跟踪和评估及潜在替代工质的开发和研究,2015年及2020年的目标相同,分别为及时发现和掌握有价值的新替代工质并开展应用研究,制冷剂热物性测试,环保性、安全性评估,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R22替代工质以及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R22替代工质产品形成量产。新制冷剂系统应用研究,包括系统材料兼容性的研究和评价、适用于新制冷剂关键零部件的研究和开发、新制冷剂制冷系统热力学性能和循环性能的研究及系统设计及可燃性工质应用产品安全措施研究等,2015年的目标为,选择和开发适合于新制冷剂的材料,开发适用于新制冷剂的零部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冷剂的应用技术,解决可燃性制冷剂在大规格产品中的应用和制热性能方面的缺陷。整机生产线改造,则包括关键零部件制造工艺技术研究、针对不同的替代制冷剂确定不同的产品生产线改造方案、可燃性制冷剂生产线安全性研究及替代工质产品生产线技术改造等,2015年的目标为,建立适用于新制冷剂零部件的制造工艺;建立新制冷剂产品生产线制造工艺;制定可燃性工质产品制造安全规范及按照行业履约计划;逐步进行替代工质产品生产线改造。并通过替代工质产品生产线技术改造达到2020年产品量产的目标。可燃工质产品的相关安全措施及规范、标准研究分为针对新制冷剂产品特性良好安装和维修操作研究、存储、运输环节的安全研究及针对新制冷剂特点的安全标准研究等,2015年的目标分别为建立新工质产品良好安装和维修操作规范;制定可燃性工质产品的存储和运输的安全规范及标准;建立符合我国实际应用情况的新制冷剂产品安全标准。可燃制冷剂阻燃技术研究分为阻燃剂的选择和开发及添加阻燃剂的新工质应用研究,2015年的目标分别为选择和开发适用于可燃性工质的阻燃剂与建立阻燃剂选择原则及开发适用于添加阻燃剂的新工质的产品。
  高效节材技术研究主要针对轻量化、小型化材料开发和设计,包括提高空调冷重比研究,2015年的目标是在现有基础上,空调整机重量降低10%。
  铜替代技术领域分为铝线电机高效化设计和评价、全铝微通道换热器研究和应用、全铝管翅式换热器研究和应用及其他铜替代技术等大项目。前三个项目将于2015年完成在空调产品中的推广应用。其他铜替代技术项目2015年的目标则为管路系统中钢管和铝管的应用和推广。
  舒适性研究领域包括智能传感器技术研发及应用、中国空调使用习惯及人体舒适度研究、空调工业设计与人体工学设计研究、热湿环境控制、噪声、低温制热性能几大项目。其中,智能传感器技术研发及应用包括人感传感、面部传感及甲醛传感、CO2传感几个方面,针对目前资源缺乏,成本较高的现状,2015年及2020年的目标分别为,完成高可靠性低成本传感器研发及实现高可靠性低成本传感器推广及应用。中国空调使用习惯及人体舒适度研究,2015年的目标为完成基于多采集传感器的控制技术研究。热湿环境控制分为新型加湿/除湿技术应用及模式优化与新风及热回收技术,2015年要完成的目标为,研究新型加湿/除湿材料或技术,实现更为节能舒适的湿度控制及技术推广。噪声研究则包括新型隔音材料的应用、振动降噪技术应用及噪声品质研究几个子项目。其中,到2015年,新型隔音材料的应用方面,将形成完整的噪声控制和分析方法,并输出相应的分析工具软件。目前,空调室内机、室外机的噪声标准分别为39dB(A)及45dB(A)。通过振动降噪技术应用研究,2015年及2020年的目标分别为在2011年基础上降低2dB(A)及3dB(A)。低温制热性能研究包括除霜技术研究和超低温制热性能改善两个方面。其中除霜技术研究中又包括低温除霜技术开发、抑霜(少霜)材料研究及翅片快速排水结构改进,2015年的目标分别为完成优化除霜控制算法、翅片纳米涂层材料的研究并改进翅片结构,到2020年,要实现相关产品的应用及推广。超低温制热性能改善研究则包括变频补气系统研究和变容量压缩机研究,2015年,通过变频补气系统研究,将使空调具备-15低温制热性能,2020年将在此基础上提高低温制热性能20%;2015年,实现变容量压缩机在整机中的推广应用。
  变频多联技术的研究方向包括创新型室内机设计及多联控制技术。目前,空调室内机设计形式单一,多联控制技术研究和储备不足。通过研究,2015年的目标是实现满足市场多种需要的不同室内机形式的研发,完成制冷循环的控制算法以及可靠性研究。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技和产业是核心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