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范雎说秦王》的里面的古今字 、异体字和古今字 、特殊句式 、词类活用 ?谢谢了

史记《项羽本纪》文言知识总结,包括通假字、古今字、古今异义、重要虚词、特殊句式等
低调_路过7878
1、第一、二段中的字词1)活用词毋妄言,族矣.(名作动,杀死全族)梁以此奇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有奇才)2)通假字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 (“繇”通“徭”)3)重点实虚词①又不肯竟学.②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帮忙找出《郑伯克段于鄢》的特殊句式!判断,省略,状语后置……
省略句:为之请制 亟请于武公判断句:制,岩邑也宾语前置:姜氏何厌之有状语后置:亟请于武公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古代漢語 第一单元
词 类 活 用
我的图书馆
古代漢語 第一单元
词 类 活 用
古代漢語 第一单元& 词 类 活 用
本單元和接下來的幾個單元都是關于古代漢語語法的內容。在現代漢語裏,對于語法的基本內容已經有相當深入的暸解。
&&& 古代漢語語法包括兩個部分:詞法和句法。詞法中對于一般詞類不再進行關註,主要關註詞類活用。句法中則主要關註特殊語序以及特殊句法。總之,古代漢語語法關註的是和現代漢語語法不同的部分。
&&& 中國古代漢語語法學有着很悠久的歷史,先秦已經有詞類的簡單劃分和詞類活用的基本認識以及對于虛詞的解釋。
關于這一點,可以參看鄭奠、麥梅翹編《古代漢語語法學資料滙編》(中華書局1964)、孫良明《中國古代語法學探究》(脩訂版)(商務印書館2005)、季永興《古漢語句讀》(商務印書館2000)、楊樹達《中國文法學小史》等。
&&& 中國古代漢語法學史上的幾部重要專著:元代盧以緯《助語辭》被認為中國第一部虛詞著作;清代劉淇《助字辨略》和王引之《經傳釋詞》是虛詞研究的重要著作,兩者側重點並不相同。清代馬建忠《馬氏文通》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科學意義上的古代漢語語法學著作。
本單元內容簡介
本單元通論部分包括:
一、名詞、形容詞、數詞等的活用
二、特殊用法
三、詞類活用的條件及其辨析
文選部分為《鄭伯尅段於鄢》,包括:
一、《左傳》以及其他文化常識
二、文選的語言解讀
通論·詞類活用
要明確什么叫做詞類活用,詞類活用有哪些(詞類活用的內容在通論部分簡介中已經提到),怎樣在閱讀中辨析詞類活用,詞類活用這種語言現象存在的理據和意義是什么。
在古代漢語裏。某些詞可以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靈活運用,在句中改變它的基本功能。這種語言現象叫做詞類活用。P278
第一節& 名詞、形容詞等的活用
本節包括三部分內容:
一、名詞、形容詞、數詞等的動用
二、名詞作狀語
三、形容詞、動詞活用作名詞
一、名詞、形容詞、數詞的活用
(一)名詞活用作一般動詞
&&& 名詞在一定的語法條件下活用作動詞,就具備了動詞的一些語法功能,意義也會發生某些變化,在原有意義的基礎上,産生相應的適合於特定語境的行動性聯想意義。
①范增数目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②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適中山以干仕,策蹇驴,囊图书,……(马中锡《中山狼传》)
③若闕地及黃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左傳·隱公元年》)P132
④晋灵公不君。(《晋灵公不君》)
⑤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鞌之戰》)
⑥曹人尸诸城上。(《城濮之战》)
-------------張文國:《左傳名詞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二)形容詞活用作動詞
形容詞用作一般動詞,具有跟原形容詞意義有著密切關係的動詞的一般意義,如果帶上賓語,它跟賓語之間是一般的動配關係。例如:
①傾奪鄰國,而雄諸侯。(賈思勰《齊民要術序》)
②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史記·信陵君列傳》)
③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諸葛亮《前出師表》)
例①“雄”本是強有力的,傑出的意思,這裏解作稱雄,“雄諸侯”就是在諸侯間稱雄。例②“多客”就是有許多食客。例③“遠小人”就是遠離小人。
(三)數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文言文中,數詞一般活用為動詞。數詞活用為動詞時,既可以活用為一般動詞,也可以用作使動。例如:
&&&&& ①六王畢,四海一。(杜牧《阿房宮賦》)
&&&&& ②如可贖兮,人百其身。(《詩·秦風·黃鳥》)
&&&&& ③楚人惡君之二三其德也。(《呂相絕秦》)
&&&&& ④“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
數詞“一”活用為一般動詞。其他諸例中的“百”、“二三”“一”是使動用法。“人百其身”,據鄭玄注,是“說一身百死猶為之”;“二三其德”是說其人心反復無常。
二、名词作状语
&&& 古代漢語除了专有名词之外,一般名词都可以作状语。
&&& 在文言文中,普通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这时名词作动词状语。
& 普通名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
(一)表示方位处所。如:
①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山海经·夸父逐日》)
②独奈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史记·张释之列传》)《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王生 者,善爲 黄 老 言,處士也。嘗召居廷中,三公九卿盡會立,王生 老人,曰‘吾韤解’,顧謂 張廷尉 :‘爲我結韤!’ 釋之跪而結之。既已,人或謂 王生 曰:‘獨柰何廷辱 張廷尉,使跪結韤?’ 王生曰:‘吾老且賤,自度終無益於 張廷尉 。張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結韤,欲以重之。’諸公聞之,賢 王生 而重 張廷尉 。”后因以“結韤”为士大夫屈身敬事长者,或士人蔑视权贵之典。
③范雎至秦,秦王庭迎。(《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④左抱幼妾,右拥嬖女。(《国语·赵文子冠》) 《国语》韦昭 注:“以邪辟取愛曰嬖。” 【嬖女】受宠爱的姬妾。
⑤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列传》)显扬名声;名声显扬。《後汉书·宣秉传》:“少修高節,顯名三輔。”
(二)表示工具或依据。
①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战国策·范雎说秦王》)盛物的袋子。《诗·大雅·公刘》:“迺裹餱糧,于橐于囊。” 毛传:“小曰橐,大曰囊。”
②乃以齐王田荣反书告项王。(《史记·留侯世家》)
③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④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同②)
⑤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三国志·华佗传》)派遣;差遣。《後汉书·明帝纪》:“是歲,發遣邊人在内郡者,賜裝錢人二萬。”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或有諠聒時人視聽,求見發遣。” 唐& 白居易 《送萧炼师步虚诗十首卷後以二绝继之》之二:“試呈 王母 如堪唱,發遣 雙成 更取來。”
(三)表示对人的态度。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②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孙子列传》)
③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三》)鲍彪 注:“視民如所虜獲。”《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虜使其民。” 司马贞 索隐:“言( 秦 人)以奴虜使其人,言無恩以恤下。”
(四)表示比喻。
①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②嫂蛇行匍伏。(《战国策·秦策》)苏秦
③陵迟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史记·张释之列传》)败坏;衰败。《诗·王风·大车序》:“《大車》,刺 周 大夫也。禮義陵遲,男女淫奔,故陳古以刺今。” 孔颖达 疏:“陵遲,猶陂阤,言禮義廢壞之意也。
④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三则》)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过秦论》)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区分普通名词作状语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P286
三、形容词、动词活用作名词
(一)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 形容词用作名词,就是说形容词在句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义,“从表示某种性质转指表示具有某种性质的具体事物。”《古代漢語知识教程》P245
①将军身被坚执锐。(《史记·陈涉世家》)后作“披”。穿着。
②吾与汝戮力平险。(《列子·汤问》)
③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 ④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梁惠王上》)
(二)动词活用作名词
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在句子中,本来只有动作意义,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的意义,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蝉山记》)
例①中的“出”和“入”都是动词活用为名词,分别有“生产出来的粮食”和“家里的收入”的意思。例②中的“至”是动词活用为名词,有“到达的人”的意思。
第二节& 特殊用法
本节主要内容包括: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为动用法&&&&& 处动用法
周代以后,名词、动词、形容词三类词的语法功能都多样化了,带来了三类词语法功能的交叉复杂化。因而词类活用的现象也比甲骨文时代普遍得多,严重得多。最突出的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大量使用。郭錫良:《先秦汉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发展》(《中国语文》2000年第3期)
一、使动用法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是动词本身的一种特殊用法,指的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动词的使动用法并不改变动词本身的词性,但是使动宾之间的语义关系发生了变化,主谓之间的语义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因而使句子意义改变。使动用法的基本形式为“主语+谓语动词+宾语”,其语义关系为“主语+使+宾语+谓语动词”,实际上动作状态是宾语发出的,但是这种发出不是主动的,而是在外力的参与下实现。張文國P98
①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
②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一般不带宾语,如果带上了宾语,一般是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出某个动作。如:
①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③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左传·成十年》)
④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荀子·天论》)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及物动词用作使动较为少见,由于及物动词本身可以带宾语,从形式上看,区别在于意义上。及物动词本来就带有宾语,因此我们不能依据有没有宾语来判别其活用与否。但是,由于使动用法的特点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因此上下文文意经常可以提示我们有效地辨别其活用。如:
①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矣。(《论语·荷蓧丈人》)韩愈《马说》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食”、“见”本来都是及物动词,但从其出现的语境看,应为“使之食”、“使之见”之义;“从”是及物动词,但从②的具体语境分析,应为“百余骑”跟着“沛公”而非“沛公”跟着“百余骑”,故而“从百余骑”当是“是百余骑从”之义。
为了区别及物动词的一般动词用法和使动用法,中古以后,人们曾经把用作使动的及物动词的读音加以改变,往往读第四声。(参见周祖谟先生《论四声别义》)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①尔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
②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孟子将朝王》)
③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国语·诸稽郢行成于吴》)韦昭 注:“繄,是也。”
④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子列传》)
例①“吴王我”是说使我成为吴王那样的人。例②“臣子”是说使伊尹为臣。例③的“肉白骨”是说使白骨生肉。例④的“将孙膑”是说使孙膑为将。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①是以令吏人完各所馆,高其闬闳,厚其墙垣,以无忧客使。(《左传·襄三十一》)里巷的大门。颜师古注引 应劭 曰:“ 楚 名里門爲閈。巷门。亦泛指门。《左传·成公十七年》:“ 齊& 慶克 通于 聲孟子 ,與婦人蒙衣乘輦而入于閎。” 杜预 注:“閎,巷門。” 杨伯峻 注:“閎,宫中夾道門,巷門。
②晋侯谓庆郑曰:“寇深矣,若之何?”对曰:“君实深之,可若何?”(《韩之战》)晋侯,晋惠公。
③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史记·留侯世家》)
④上求鱼,臣干谷。(《淮南子·说山训》)
例①“高”“厚”是使动用法,是使其闬闳高,使其墙垣厚的意思。例②“深之”是使寇深入(国土)。例③“固项王意”是使项王的想法坚定,例④“干谷”是使河谷干涸。
二、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意谓性,即“认为宾语具有这种性质”。构成这种特殊动宾关系的动词,主要是用作动词的形容词、名词和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译成现代汉语时,相当于“认为……是……”、“把……当作……”或“感到……”。
(一)名词用作意动
名词用作意动,是主语主观上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是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①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郑嗣曰:君以为夫人,君以夫人之礼卒葬之,主书者不得不以为夫人也。
②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孟子·公孙丑》)孟子曰:仁义皆出於内,而告子尝以为仁内义外,故言其未尝知义也。
③涉曰:“尹君,何壹鱼肉涉也?”(《汉书·原涉传》)专一,一心。
例①是说(国君)把她看作夫人,我可以不把她看作夫人吗?“夫人”是意动用法。例②“外之”是看成外在的东西,“外”是意动用法。③“鱼肉涉”是把原涉看成鱼肉,“鱼肉”是意动用法。
(二)形容词用作意动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①文帝繇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汉书·张释之列传》)
②东海莫不贤知其母。(《汉书·严延年传》)
③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路温舒上汉宣帝书》)
例①“奇释之”是说认为张释之异乎常人。例②“贤知其母”是说认为其母贤惠,明智。例③“羞文学”是说以从事文学为羞耻,“贱仁义之士”即认为仁义之士低贱,“贵治狱之吏”即认为治狱之吏高贵。
三、为动用法
动词的为动用法就是动词对宾语含有“为它怎么样”的意思。为动用法的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不是支配关系,而是“动词为宾语而动”的“为动”关系。 识别一个动词在句中是不是为动用法,主要看这个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是不是“为动”关系,为动用法的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服务的性质。从语法结构上看,动词的为动用法是以动宾式来表达状动式的内容。翻译时,应根据上下文意灵活地译为“为+宾+动”、“替+宾+动”、“给+宾+动”等格式。
①王使游孙伯请滑,郑人执之。(周中)
②自庶士以下,皆衣其夫。(鲁下)
③好内,女死之;好外,士死之。(鲁下)
④重耳日载其德,狐、赵谋之,三也。(晋四)
⑤周弃能播殖百谷蔬,以衣食民人者也。(郑)
例1黄译:“襄王派大夫游孙伯去为滑求情,郑文公下令囚禁了使者。”例2黄译:“自下士以下,其妻子都要给丈夫做衣服。”此处的“衣”和“衣食”之“衣”不同。“衣食”之“衣”意为“穿着”。例3多译为:“喜好女色,是为女色而死;喜好外务,是大丈夫的死。”来译为:“喜爱女色,是女子之死;热衷国事,是大丈夫之死。”赵则译为:“宠爱妻妾的人,女人愿意为他死;热心于外界政事的人,士愿为他而死。”古语云:“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互文见义。若“悦己者”死,则女当有为之而死之心,“绿珠坠楼”,英台赴墓,皆其证也;其他如伯牙碎琴等理亦如是。此时公父文伯母为公父文伯举行丧礼,所宠爱之妾当有爱我者已去我不如亦去之心,是有为之而死之心。士之死亦然。公父文伯母出于对儿子社会声誉的考虑,故有是语。赵译为是。例4“之”代词,指代“重耳”。“谋之”,即“为重耳谋”。例5“播殖”,合成词,“亦作‘播植’。播种;种植。”韦注云:“播,布也。殖,长也。”黄译:“周弃能播种繁殖百谷菜蔬,为人民提供衣食。”
四、处动用法
从传统的意动用法中分化出来处动用法,一般凡名词活用为意动的是处动用法,形容词为意动的仍是意动用法。动词对宾语含有处置性,表示主语对宾语的一种态度,与意动用法是有区别的。意动用法是主观意念上认为怎样,多由形容词和表示心理活动的词充当,译为“认为……怎样”,而处动关系是一种对待态度,是一种客观处置,无意谓性,处动词多由名词充当,译为“把……当作……”。
①孟尝君客我。(《冯谖客孟尝君》)
②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第三节& 詞類活用的条件及辨析
本节主要内容:
詞類活用的条件:共分七点。
两种区别:
(一)区分词的活用与兼类。
(二)区分意动和使动。
一、詞類活用的条件教材P286——P289
(一)两个名词连用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二)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
(三)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助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四)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五)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活用为动词
(六)名词后面有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七)名词用“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
二、两种区别
(一)詞類活用与兼类的区别
一个词往往兼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词类的语法特点,具有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这种现象就是词的兼类。
①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左传·隐元年》)
②从命而利君謂之顺,从命而不利君謂之谄。(《荀子·臣道》)
活用是临时的偶然的用法,活用后的词性不是词固有的语法属性。而兼类是词本身固有的,一个词的各种兼类用法都是固定的,经常的,不是临时的,偶然的。如“疾”作为一个兼类词,在“时操军众已有疾疫”(《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赤壁之战》)里是名词,当疾病讲;在“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膑列传》)里是动词,当妒忌讲;在“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战国策·赵策》)中是形容词,作急速讲。“疾”同时兼有名、动、形三种词性,不是临时运用的结果,是“疾”本身固有的经常存在的现象,不是偶然发生的现象,所以不是活用而是兼类。
①封殖此树。(《左传·昭二年》)
②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③自寄一封书。(杜甫《述怀》)
④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左传僖三十年》)
⑤而封之以膏腴之地。(《战国策·赵策》)
①②③⑤&&&& 兼类&&&&&&&&&&&&&&&&&&& ④&&& 活用
(二)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1。从概念上区别。
使动用法的动词中隐含着“使、让”等使令性动词意义,含有“使宾语怎样”的意思;意动用法的动词中隐含着“以为”等意动动词的意义,含有“认为宾语怎样或是什么”的意思。
2。从用词上区分。
使动用法往往使用本来就是动词的及物动词或不及物动词,而且动词的使动用法很普遍。而意动用法基本上不用动词,而用动化的其他类词来表示。
3。从表意上区别。
使动用法的动词往往表示具体的动作行为,是见于客观事实的,而意动用法的动词则表示意念,是一种主观认识,不是具体行动。使动是作法,而意动是想法或看法。
4。根据上下文辨别。
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语法形式上没有区别,只有根据上下文意来分辨。
①&&&&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例①中的“甘”、“美”、“安”和“乐”是意动用法。
②其达士,洁其食,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国语·越语下》)②中的“洁”、“美”等属于使动用法。
③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孟子·梁惠王上》)
④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同上)意动
文& 選& 鄭伯尅段於鄢
《左傳》的語料學價值
一、語料和語料學
語料,即語言的研究材料。語料學,即是研究語料的採集、甄別、分析與利用的科學。漢語發展與演變研究,其基礎是對語料的準確把握,所以,漢語史語料學的研究,乃是漢語史研究中的一項基礎性工程。進行漢語研究,如果對於所利用的語料的時空定點等問題認識不清,那麼,整個研究工作就缺少一塊穩固的基石。(高小方《洪誠先生對於漢語史語料學的貢獻》,《南京社會科學》1999.12)
歷史學家運用史料要辨真偽,我們研究漢語史運用史料同樣也要辨真偽,但由於兩家研究的物件不一樣,因而定真偽的標準也不完全一樣。歷史學家辨真偽,以歷史的事實為標準,偽書的內容不真實,他們是不採用的。我們辨真偽以語言表達為標準。一部書不論它的名稱和作者是真是偽,只要它所用的語言是刻意仿古的,都應該屬於偽品。(高小方《洪誠先生對於漢語史語料學的貢獻》,《南京社會科學》1999.12)
二、《左傳》的語料學價值
《左傳》在先秦書面文獻中篇幅最為浩繁,語言十分豐富,辭彙量極大,對漢語發展史、語法史、辭彙史的研究有著眾所公認的重要地位。(何樂士,《&左传&语言研究的新成就——读陈克炯教授&左传详解词典&》,《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6.2)
※經學框架內的價值認定以及學統的承繼
現代科學意義上的學術研究對象
三、《左傳》的研究
《左傳》一書居於“散文之宗”的特殊歷史地位,它豐富發達的辭彙與精密謹嚴的語法結構,使得它“跌宕而不群,縱橫而自得”、“著述罕聞,古今卓絕”(劉知幾《史通·雜說上》),成為我國兩千多年來漢語書面語言基本格局的最大源頭。歷代對《左傳》的研究可謂著述林立,卷帙浩瀚,若將歷代研究成果作一大致分類的話,大約可以歸為四個方面:第一,注疏、訓釋的成就。自漢代起,人們便開始注釋《左傳》的文字,至晉,杜預撰成《春秋經傳集解》,唐人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為之作疏,後世釋讀《左傳》多本於此。第二,對《左傳》記事進行考證,辨異。此部分內容與文字注釋密切相關,且主要圍繞《左傳》成書、作者及經傳關係等問題開展辯論。第三,將《左傳》史實作分門別類的整理。第四,評論。此類著作內容,一為學者閱讀《左傳》之筆記,如隨感、短評、簡論等;一為評點《左傳》之文字,評點者將文法、章法、句法皆一一點出,為人們鑒賞、評閱《左傳》及講文、習作提供典範。(田銀娟:《&左傳詳解詞典&的特色》,《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3)
○研究論文516篇(1994年以來)著作多種、碩博論文多部。語言研究論文160餘篇。
四、其他相關知識的介紹
(一)《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和《穀梁傳》
所謂“傳”,是儒家用來解釋經典的文字。“左”相傳是指左丘明,“公羊”是指公羊高,“穀梁”是指穀梁赤。本來,經與傳是分開的,不編在一起,古人叫做“別本單行”。到了西晉,杜預著《春秋左氏經傳集解》,把《春秋經》和《左傳》按年編插在一起,從此《左傳》與《春秋》就合在一起了。《公羊傳》和《穀梁傳》主要是闡明《春秋經》的微言大義,作為歷史著作的價值遠遠不如《左傳》。
(二)文選背景
“鄭伯克段于鄢”原本是《春秋經》的一句話。隱元年即前722年。“鄭伯”是指鄭莊公,“伯”是鄭國國君的爵位名,春秋時期周天子分封諸侯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克”是戰勝的意思;“段”是鄭莊公的弟弟的名字;“鄢”是地名,在今河南省鄢陵縣境內。整句話意思是“鄭伯在鄢這個地方戰勝了他的弟弟段”。“克”本來是用於敵對雙方的,現在卻用於骨肉兄弟之間,這就表明了作者對這一事件的態度和看法。這種通過特定的辭彙來隱含作者的意見和評價的表達方式,就是所謂的春秋筆法,而後人通過辨析經文的字句闡明其中隱含的意義,就是儒家學派津津樂道的《春秋經》的微言大義。湖北大學教案
[正文]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講解]《左傳》在追述以前的事情時,習慣上都用“初”。《說文》:“初,始也。從刀從衣。裁衣之始也。”《爾雅》:“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權輿,始也。 ”
“武”是謚號,所謂諡號,是在一國的君主或大臣去世以後,根據他的生平事蹟、他一生的所做所為所封的號,帶有蓋棺論定的性質。見博客“文化視野”欄目
《左傳》載叔詹云:“男女同姓,其生不繁。”《晉語》則云:“同姓不婚,懼不殖也。”
[正文]生莊公及共叔段。
[講解]排行:伯(孟)、仲、叔、季。
“及”,連詞,並列關繫。
[正文]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
[講解]正義曰謂武姜寐時生莊公至寤始覺其生故杜云寐寤而莊公巳生。
“寤生”,《漢語大辭典》逆生。谓产儿足先出。《左传·隐公元年》:“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寤生 ,遂惡之。”杜预 注:“寐寤而莊公已生,故驚而惡之。” 杨伯峻 注:“杜注以爲寤寐而生,誤。寤字當屬莊公言,乃牾之借字,寤生猶言逆生,现代謂之足先出。明焦竑 《筆乘》早已言之,即《史記·鄭世家》所謂‘生之難’。 應劭 謂生而開目能視曰寤生。則讀寤爲悟,亦誤。其他異説尚多,皆不足信。”
《風俗通義》載:“俗說兒墮地,未能開目視者謂之寤生。”
《史記·鄭世家》載:“……生太子寤生,生之難,夫人弗愛;後生少子叔段,段生易,夫人愛之。”
焦竑《筆乘》錄其友吳元滿的話說:“據文理,寤當作逜,音同而字訛。逜者逆也。凡婦人產子,首先出者為順,足先出者為逆。莊公蓋逆生,所以驚姜氏。”
迄今為止,漢學界對寤生一詞共有三詮:(1)寐寤而生。(晉杜預、唐孔穎達、清桂馥等);(2)兒生即能開目而視。(歷代學者[誤]轉引《風俗通義》語);(3)即逆生。寤通牾,(黃生、全謝山、楊伯峻、錢鐘書),或通逜(朱駿聲、臧茂才、郝懿行、王力);或通遘(張自烈),或為迕之訛字(吳元滿)。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震享氏《幼科全書·胎疾》云:“凡小兒初生下,氣絕不能啼者,……萬氏云:俗名悶臍生。即寤生。鄉俗有連呼其父乳名即醒者。”自誠齋《臨床須知評正》亦持此說。清代名醫閻純璽《胎產心法·悶臍生須知》亦云:“凡兒產下即啼,此正理也;如兒下地,氣悶不啼,相傳寤生。呼父乳名,手拍兒股即啼……。”今《歷代兒科醫案集成》初生兒假死(不啼)條下云:“嬰兒出生,啼聲即發,形生命立。如出生窒息不啼,亦稱‘假死’、‘草迷’、‘夢生’、‘寤生’、‘悶氣生’等名。”
《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婦科學》悶氣生條下云:“兒剛產下,氣閉不啼者,稱‘悶氣生’或‘悶臍生’,亦稱‘寤生’。最早見於《左傳》。”由上可知,寤生是指嬰兒初生悶絕,目閉口噤,即今所謂新生兒窒息。醫籍儒經辭意既合,文字無異。
古人認為嬰兒初生不啼,猶如仍在寤夢中,故名曰寤生。(張澤度:《“寤生”探詁》,《貴州大學學報》2000.1)
另外,可以參見劉澤龍《&鄭伯尅段於鄢&中的“寤生”釋義新解》(《韓山師院學報》1995.2)、田耕漁《&左傳&“寤生”夢解》(《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9)和顔培建《“寤生”臆解》(《濟寧師專學報》2005.5)
[正文]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公弗許。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判斷句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 。
[講解]喜欢,爱好。《论语·颜渊》:“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P99
登位,即位。《左传·隐公三年》:“桓公立,乃老。”《战国策·齐策一》:“數年,威王 薨,宣王立。”《史记·孟尝君列传》:“齊襄王新立,畏孟嘗君,與連和,復親薛公。”
屡次;一再。《左传·成公十六年》:“吾先君之亟戰也,有故。”杜预注:“亟,數也。”《汉书·刑法志》:“師旅亟動,百姓罷敝。” 颜师古注:“亟,屢也。”
“弗”和“不”的異同:“不”和“弗”是一對意義相同但語法作用有別的否定副詞。其意義都是對動作行為的否定。但是,“不”后麵的述語一般必須帶賓語,而“弗”后麵的述語不帶賓語。並且,“不”可以否定形容詞和動詞,而“弗”則一般祗否定動詞。它們都不能否定名詞。“弗”不否定形容詞,主要是指先秦的情況。李新魁《漢語文言語法》P144,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3。
既和即:過去時、進行時
焉:兼詞“於之”。中學接觸過的,“諸”等。
為的多功能性:《漢語大詞典》“為”有二讀:為1[wéi ]、為2[wèi]。其中“為1”有47個義項:1.做;干。2.特指服劳役之事。3.造作;制作。4.谓制定,订立。5.治理。6.做出;装出。7.举行;施行。8.陈设;设置。9.医治。10.学习;研究。11.撰写。12.指绘画;雕刻。13.吟唱;演奏。14.栽种,种植。15.精选;选择。16.穿,着。17.求取。18.赐与;给与。19.有。20.充当;担任。21.当作。22.用;使用。23.变成。24.长成;成熟;成长。25.算是;算作。26.是。27.如同;好像。28.归于;属于。29.使;致使。30.缘故。31.在比较句中作谓语动词。含有“最”、“更”的意思。后面形容词多为单音节。32.猴子。33.副词。犹将。34.副词。犹岂。35.介词。被。36.介词。犹相。37.介词。犹于。在。38.连词。如果。39.连词。与;和。40.连词。则,就。41.连词。表选择。犹言还是,或者。42.助词。用在句末,常与“何”、“奚”等相配合,表疑问或反诘。43.助词。表感叹。44.助词。与“之”相配合。用作宾语提前的标志。45.助词。附于某些表示程度的单音副词后,加强语气。46.助词。附于某些单音形容词后,构成表示程度、范围的副词。47.姓。
為2:1.帮助。2.介词。给;替。3.介词。对;向。4.介词。因为;由于。表示原因。5.介词。因而;因此。表结果。6.介词。为了。表示目的。7.介词。犹以。8.通“謂”。说;告诉。9.通“謂”。认为;以为。10.通“謂”。称为;叫做。11.通“僞”。假装;欺诈。12.通“訛”。教化;感化。13.通“訛”。化育;化生。
為的本義:《說文》:“为,母猴也。其爲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爲母猴形。”
    羅振玉先生:“意古者役象以助勞。”《古文字詁林》第三冊P338
巖:《說文》:“巖,岸也。”
佗:又寫作“他”。“他”在上古漢語中只表示“其他的”、“別的”,作第三人稱代詞是到唐朝初年的事情。
惟命是從,“惟(唯)……是……”結構。P147、148
“謂之”:動賓結構,雙賓語。“謂之”後成為訓詁學訓詁術語之一種。
大:即“太”。《禮記正義》:“大音泰,後大學、大祖、大子、大樂正、大史皆同 。”上古無“太”字,只有“大”字,如《周易》有“大極”,《春秋》有“大子”,《尚書》有“大誓”等。“太”是個後起字。“大”有極、最、過分等意思,“叔”通常是指小的,排行在後的,把這兩個字放在一起稱呼“大叔”,顯而易見不只是一種尊稱,所以孔穎達注云:“以寵祿過度,時呼為大叔。”湖北大學古代漢語教案
該段文字還需要註意的是主語和賓語的省略現象。
[正文]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講解]都:《穀梁傳》:“民所聚曰都。”《漢語大詞典》:大城市;著名城市。古称建有宗庙的城邑。《左传·庄公二十八年》:“築 郿 ,非都也。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邑曰築,都曰城。” 杜预 注:“宗廟所在,則雖邑曰都,尊之也。”
雉:古代計算城牆麵積的单位。長三丈,高一丈爲一雉。《禮記·坊记》:“古制國不過千乘,都城不過百雉。” 郑玄注:“雉,度名也。高一丈,長三丈爲雉。百雉爲長三百丈。”
[正文]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 ,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
[講解]杜註:不合法度,非先王制。
[正文]君將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講解]正義曰:此以草喻也草之滋長引蔓則難可芟除喻段之威勢稍大難可圖謀也
①堪:本義爲地面突起处。《說文·土部》:“堪,地突也。”段玉裁注:“地之突出者曰堪。”
《論語·雍也》:“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②辟--避,古今字。
古今字定義:古今字,是不同時代記錄同一個詞(或語素)使用的不同形體的字。使用年代較早的是古字,使用年代較晚的是今字。
辟--避、僻、闢……
蔓草:草本曰蔓;木本曰虅。
“猶…況…”是一個表示讓步關係的句式,相當於“尚且…何況…”。
L蔓,難圖也。
我對該句的攷慮過程:即該句上屬或下屬的問題。
困獸猶鬥,況國相乎?
[正文]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 。
[講解]鄙:《漢語大詞典》①周代地方行政单位。王城郊外以五百家为“鄙”。《周礼·地官·遂人》:“五家爲鄰,五鄰爲里,四里爲酇,五酇爲鄙。”《吕氏春秋·孟夏纪》:“命司徒循行縣鄙。”高诱 注:“鄙,五百家也。②边邑;边境。《公羊传·庄公十九年》“冬, 齊 人、 宋 人、 陳人伐我西鄙” 何休注:“鄙者,邊垂之辭。”
漢字的形符的類屬性質:形符示類別。
杜註:鄙,鄭邊邑;貳,兩屬 。
[正文]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
[講解]正義曰:“兩屬,則賦役倍;賦役倍,則國人不堪也。”杜註:叔久不除,則舉國之民當生他心。
除:本義:宫殿的台阶。《史记·魏公子列传》:“ 趙王埽除自迎,執主人之禮。”
國(主語)不(否定副詞)堪(謂語)貳(賓語)
[正文]公曰:“無庸,將自及。”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於廩延。子封曰:“可矣。厚將得衆。”公曰:“不義不暱,厚將崩.”
[講解]庸:通“用”,“庸”的這種通假用法一般只出現在否定句裏,如“不庸”、“勿庸”等。成語“無庸諱言”、“毋庸置疑”、“無庸置喙”等都保留了這一用法。
貳:這裏指兩屬的地方,即西鄙北鄙,相當於“貳者”。以為:以之為。
“不義不暱”是一個條件複句,“不義”是條件,“不暱”是結果,意思是如果多行不義,那麼就會沒有人親近他。教材把“不義不昵”理解為並列關係,認為指對君不義對兄不昵,可以參考。
崩:山崩塌,這裏指崩潰,垮臺。《觸龍說趙太后》:“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
[正文]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
[講解]完:完,《說文》:“全也。”完:本義是完整,完好,是形容詞,它的同義詞是“備”。引申為使完整,修繕。古漢語裏的“完”沒有完了、完畢的意思。聚:本義是聚集人,引申指積聚糧食等物資。杜註:完城郭聚人民。&
兵的多義性:軍事器械——拿軍事器械的人——拿軍事器械的人群——拿軍事器械的人所進行的活動
襲:古代軍事行為動詞有“征”、“伐”、“侵”、“襲”、“攻”等,幾個動詞之間是有區別的。
《左傳·莊二十九年》:“凡師:有鍾鼓曰伐,無曰侵,輕曰襲。”天子曰征。攻則用於泛指。
夫人[將]啟之。&&&&&&&& 爲動用法
[正文]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遂寘姜氏于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動詞名用於公。公賜雙賓語動詞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臣子對長上:“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出師表》之。”&
[講解]封:前已講過。
[正文]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雙賓語動詞之故,且告雙賓語動詞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名詞用作動詞,見前詞類活用部分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互文手法遂為母子如初。
[講解]互文,又稱“互辭”、“互文見義”、“互文相足”、“互文相備”,修辭格之一。在連貫的句子中,將本應合在一起說的兩個詞語,分開上下句各出現一個而省去另一個,解釋時要把兩個詞語合起來講,參互成文,合而見義。《古漢語知識詳解辭典》P920
[正文]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
[講解]史傳體文章的讚評:“《國語》、《左傳》的君子曰”——“《史記》的太史公曰”……
賜、錫二字同詞[附錄] “锡”与“赐”小议
先秦文献中“锡”多具有“赐予”义。《说文》段注以为“经典多叚‘锡’为‘赐’字。凡言‘锡予’者,即‘赐’之叚借也。”(见《说文解字注》702页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张桁、许梦麟《通假大字典》、向熹《诗经词典》等也看作通假。根据高亨《文字通假会典》,则汉以前文献用“锡”不用“赐”,汉以后典籍皆改用“赐”(见该书468—469页,济南:齐鲁书社1997),可见“锡”作“赐予”解是先秦的常用义。甲文中没有“赐”字,只有“锡”字,“赐”字到金文才出现。二字皆从“易”得声。甲文“锡”与“易”同形,皆作“ ”(甲三三六四),而“易”还有甲文的繁体“ ”,像倾倒液体之形,此或金属“锡”得名之由。“倾倒、倾注意味着将液体给了承受者,对施予者来说相当于‘赐予、赏赐’(甲、金文中‘赏赐、赐予’均作‘易’,‘赐’是后起的分化字)”(陈年福:《甲骨文动词词汇研究》227页,成都:巴蜀书社2001)达世平等以为“ ”实即“ ”的省写,“象酒壶中盛满酒”。(《古汉语常用字字源字典》216页,上海:上海书店1994)在商代后期出土的青铜器陶范中,就已经有常见的“壶”、“爵”、“觥”、“觚”、“觯”等可以盛酒的日常器皿了,而礼器则很早就产生了。(王玉哲:《中华远古史》312、314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并见黎福清《中国酒器文化》5页,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这些器皿都是用青铜制作,而青铜本身即是纯铜与锡的合金,而这些器皿的制作过程本身就是浇铸而成。以金属熔液“浇铸”陶范也是一种“倾倒”的动作。《古文字诂林》引徐中舒云:“金文之言锡者……此或言为祖先所作器,或言追孝于祖先。言锡者,祖先所锡,所言虽两面,所指则一事。”(见该书第九册467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孙雍长先生认为:“‘易’之本义为赐与,赐与之事多与钱财有关,所以后来将‘易’移注授付于类首‘金’而有‘锡’字。‘锡’即‘赐’字,《尔雅·释诂》:‘锡,赐也。’《离骚》‘肇锡余以嘉名’王逸注:‘锡,赐也。’‘锡’为‘易’之‘转注字’,后来又专作铜锡之‘锡’,故又为赐与之义另造专字,而以‘易’移附授注于类首‘贝’而有‘赐’字。”(转引自李春晓《“容易”考辨》,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04年学术年会提交论文)则“锡”意为“赐予”实即相因生义。
“之”,賓語前置標誌詞。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今字 异体字 通假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