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内容

《黄帝内经》——藏象学说(概念及内容)(15)王洪图
& &现在开始我们要学习藏象。藏象学说、藏象理论,其实都是一回事。过去我们叫藏象学说,后来有人提出来应该叫藏象理论。其实学说本身就是理论问题,藏象学说是我们《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关于理论体系核心的说法,在六十年代初就有人提出来了,那时候说的,还不是《内经》理论体系核心,是中医理论体系核心,叫藏象学说。这个是六十年代初,湖北中医学院办的西学中班,这个西学中班的学员和老师们一块写的文章,我记得是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当初他们提出来说它叫脏腑来着,就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但是他们所说的脏腑,实际上就是说的藏象。因为藏象不单是个脏腑问题了,“以象而不以质”,讨论的是以象为主,说“不以质”就是没有质,不是这意思,就是它强调的是象。所以说藏象学说是《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问题,可是中医理论体系核心问题提得比较早。我在写《黄帝内经研究大成》的时候,那是91年动笔写的。藏象,我还没有说它是《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就说它是《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么一个提法。这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就相对比较笼统一点吧,免得在学术上出现一些分歧。其实看来这个问题倒没有什么分歧可说的,也就是说,把它看作是《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的问题,学术界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分歧意见。
关于藏象的概念,什么叫藏象,历来好象都有一些不同的说法。比较占统治地位的,或者说在学术地位上,在学术界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以前关于藏象的概念,那就是说“脏藏于内,形见于外”,就是这么个观点。因为内脏藏于体内,“脏藏于内,形见于外”,所以叫“藏象”。还有一个就是王冰说的说法,就是“脏藏于内,形见于外”,又加个“可阅者也”,五脏藏于体内,它的功能表现、它的形象可以表现在外。而表现在外的这一部分,是可以看得到的。阅不是见吗?看吗?至于那个“现”字我写成“见”字,古时候就没有这个字(现),没有斜玉旁这个(现),这个字(见)有时候就表现为(现),有时候则看得见的见,就是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意思。认为“可见者也”,就说是这个见可以,说“形现于外”,那就是这个(现)。就是这样的话,就是那个象字,也有一些不同的认识,有的说是形象,有的说是现象,有的说是假象、表现等等,有一些不同的分析。那么我们在考虑之后,就是说“脏藏于内,形见于外,可阅者也”的说法,好象不能够完整地反映藏象的概念,只能可以说所谓藏象有这么个特点。是吧?脏藏于内,形象表现于外,可以从外边看得到,这个是个特点问题,好象不是藏象的概念问题。
所以经过讨论之后,给藏象确定个概念,就是咱们教材所说的,藏象是什么呢?在研究脏腑经脉形体官窍的形态结构。脏腑经脉形体官窍,有没有形态结构?有。所以藏象就是研究那些脏腑经脉形体官窍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它是《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这么一个提法。这里所说的形态结构,是指的《内经》中的,因为研究的是《内经》,我们不是讲的后世了,也不是讲的今天的那个中医学基础了,而是讲的《内经》时候的藏象,是指《内经》中的解剖知识。我们在讲《概论》的时候,提到过《内经》有粗略的解剖知识。所以这里说是指《内经》中的解剖知识,生理活动规律是该理论的重点。也就是说藏象理论重点是什么?重点是研究生理活动规律。那当然就是研究脏腑、经脉、形体、官窍等等的活动,以这个生理活动规律是其研究的重点了。这些生理活动规律是什么呢?它是以五脏为中心的,联系诸腑,五脏六腑。当然也有奇恒之腑,以五脏为中心的,联系诸腑、经脉、形体、官窍等。什么呢?肝、心、脾、肺、肾,五个系统的生理活动,这生理活动是重点。这重点是什么?重点就是研究肝、心、脾、肺、肾,五个系统的生理活动,而不是专指这五个脏的生理活动。只是以五脏为中心,而研究这五个系统。所说系统,那就包括六腑、经脉、形体、官窍,甚至于把自然界都联系起来。就我们在讲《阴阳应象大论》,乃至于讲《金匮真言论》,都提到过。《金匮真言论》、《藏气法时论》,都有这样的问题。我们看《脏气法时论》教材46页这个表,和以前我们讲《阴阳应象大论》,也就是37页这个表,都是反映这么个问题。46页和37页分别有两个表,这两表其实都可以反映,五脏的五个系统功能活动问题。所以说它是五个系统的生理功能活动,是作为重点的。这五个系统又讲了,它不仅都受到天地四时阴阳的影响,同时互相之间也紧密联系,从而体现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生理活动规律。人体自己的局部与整体,人体也自然、环境,乃至社会的,也是一个整体。所以体现这样一个整体的生理活动规律,这是关于它的概念,第一句话叫做概念。到哪呢?到“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这是关于藏象的概念。
&下面是对于这个概念的进一步的解释,因为说的是形态结构,所以解释我所说的形态结构,是指的《内经》时候的那些解剖知识。我所说的生理活动规律,是这些理论的重点。而所说的生理活动规律,是以五脏为中心的,这五个系统的生理活动。这等于后边就自己解释那个概念,这是允许的。确定概念的时候,自己可以确定,自己应该进行解释。当然以往就说这几十年来,有一些不同的说法,关于藏象的概念。当然并没有经过深入地考虑,或者说也没有经过严格的、认真的、仔细的讨论,不同的专家在不同的著作当中,关于藏象的概念,曾经有过一些不同的说法。有的说藏象是研究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规律的学说。换句话说,重点在于把藏象学说又包含了病理,把病理也算在藏象学说的内容之一了。我们在讨论的时候,我在确定这概念的时候,就排除了这一点。因为病理问题,咱们中医基础理论也好,《内经》理论也好,它还有病机病理那一部分,病机病理就是作为一个学说存在的。病理部分,它就不能够既属于藏象,又属于病机,看来分在病机里头是合理的,因此藏象就不应该包含着病理内容。还有的时候,有的专家提出来,是包含着经络的问题。其实在我们看,咱们在这部教材的概论的部分,讲那《内经》理论体系的基本组成的时候,经络也包含在藏象理论,经络本身就属于藏象的组成部分,它也是属于生理方面的主要的东西、主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为什么又没说除了经络了呢?因为经络已经属于藏象了,只不过是经络本身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它的一些特点。所以我们在学很多著作的时候,脏腑之后,又列一章又列一节,又列一个什么组成部分,专讲经络。实际上经络应该是属于脏腑的,应该是属于藏象内容的。因为你们看到所有的关于经络的记载,都没有离开过脏,五脏六腑,特别是典型的权威性的著作,权威性的文章,《灵枢经》的《经脉篇》,它讲十二经脉的时候,开头都先说的是脏腑的名字。比如说第一条经脉,肺,手太阴之脉,它是这么叫的。先定的是肺,手太阴之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胃,足阳明之脉。它都先把脏腑的名字摆在前头,下边才说经脉的名字。当然《内经》里头还有一些其它方面的论述,都说明经络是和脏腑分不开的,是一体的东西,只是从层次角度说,脏腑在高一个层次,下边才谈到经脉这样一个层次。
现在我再进一步解释藏象理论的内容,你看是这样讲的,藏象理论的内容它包括五脏,以五脏为中心的,所以当然五脏的位置最高。下面接着谈的六腑、奇恒之腑、经脉(这不把经脉摆这儿了吗?)。形体、官窍、精气神,这些就是说都属于藏象。你看,所谓藏象学说的藏象理论,它就不是脏腑学说、脏腑理论了吗?因为脏腑,它属于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已,或者说是以五脏为中心而已。所以藏象不等于脏腑,脏腑是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这样一个观点,我们在写“藏象”这样两个字的时候,虽然从字音、字义上,都是内脏之脏,但是在我们用藏象这个词的时候,仍然是写的这个藏,藏(cang)了,仍然是(这个藏)。作成一个词的时候,从我们的教材也好,从我主编《黄帝内经研究大成》也好,都是这样一种用法,用的是这个字(藏)。其它的就都是简体字,凡遇到藏象的时候,都用的这个(藏)。因为在《内经》时代没有这个简体字,也没有加肉月这个“脏”,就都是那个藏,有时候读cang(上声),有时候读zang(入声),我们现在还使用这个藏。其实那个字(藏)的意思,就在于这个藏象的藏字,不同于一般所说的脏腑的脏,当然这里头还留有其它的一些考虑。什么考虑呢?就是现在还有少数的一些专家,认为这个藏字就应该读作cang(上声),藏象就应该读作cang(上声)藏象,也有这样的。起码我知道有一个专家是这种观点,那样的话,我就写出这个字,尽管我们现在读成zang(入声),读成cang(上声),还留有余地,可以讨论,学术问题还是可以继续讨论的。出于这样一些考虑,所以我们藏象这两个字,藏字就没有写成简化的那个脏,而写成这个藏字,当然意思都是读脏,从古来就是写的这个藏,读成脏的。这也反映了脏腑本身的特点,它是主藏的,它不是露在体外的,而是藏于体内的,脏藏于内的,所以脏和藏古来是一个字。反映“藏象”那词,选这个字的时候,也有藏于内的意思。藏象内容是这样一些,脏腑、奇恒之腑、经脉、形体、官窍、精气神。再有呢?关于论藏象的篇章,《内经》当是讨论藏象的篇章是很多的。我们教材说,《素问》有《灵兰秘典论》、《六节藏象论》、《五脏生成论》,也有的说是《五脏生成篇》。《五脏别论》、《经脉别论》、《太阴阳明论》、《灵枢经》等等,这只是重点。这一篇文章重点讨论了有关藏象的问题,其实这些文章往往也都涉及到其它的医学理论问题。但这重点是讨论藏象问题的文章。其实还有很多文章,虽然不以讨论藏象问题为主,但是也都涉及到了藏象的内容,只不过那不是以讨论藏象为主的,我们都没有列入进来。
因为《内经》这文章有特点,大家所知道的,它很难说我这一篇就讨论什么问题,而不讨论别的问题,它不是这样子的。所以往往在一篇里头,涉及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理病机、诊法、治则,甚至治疗方法,它往往在一篇文章都涉及到了,当然它有重点。所以我们这里说的,有这样一些文章是讨论藏象的,主要讨论藏象的文章,并不是说别的篇章就没有藏象问题了。因此我们大家在研究藏象理论的时候,除了读本教材,还想读《内经》的话,你可以以这些篇为主。但是再想深入研究,更全面研究,那一百六十二篇,你都先看一看,那里头应该说很多地方,都涉及到了藏象的问题。这样也和藏象的理论,和《内经》理论体系核心有关。因为其实理论体系核心,用这个理论,它应该是指导,或者是涉及到所有的理论内容。凡是《内经》理论体系的部分,能不能都得有藏象的东西?没有藏象的东西,那个理论就很难成立,这样的理论才能叫做核心,其实想一想是这样。你比如诊法问题,你诊断来诊断去,不管寒热虚实,最后总要定个位。寒热虚实,哪寒啊?哪虚啊?是脏腑虚、是经脉虚、还是气血虚?总得定一位。甚至你说是阴阳虚,阴阳也涉及到人体具体的什么阴什么阳啊。诊断也是应该这样,治疗就更难了,诊断离不开,那你治疗更离不开,我治疗总要诊断懂吧?照着诊断去立法处方。所以治疗也是这样。同样来讲,养生也是,什么也是。藏象讲的生理问题,那么病理问题是从哪儿来的呢?病理问题就是生理的失常,就是病理,从病理出来的,那你生理病理都有了。养生呢?那就要保养好生理的部分。逐渐的或者说不要让它产生病理的影响,这样就是养生。所以同样是离不开藏象理论,因此说藏象理论涉及到《内经》的其它很多篇,应该说这也是自然现象,因为这是一种核心的理论。所以藏象这一章的学习,应该是说我们这个全书的、全部《内经》课的重点内容。
下面我们就一节一节地讲,先看第一节,第一节是《灵兰秘典论》,全篇全选下来了,只不过这篇有两个自然段,我们就分两段来讲。灵兰秘典,灵兰就是讲的皇帝藏书的地方,叫灵台兰室。秘典就是秘密的典籍、秘密的经典,就是加密多少籍,不是随便可以泄露的,无非是想说这部分内容,是非常宝贵的、非常重要的,要很好地藏下来,所以篇名叫《灵兰秘典论》。我现在把这个第一段,第一段是讲的十二官相吏,或者十二脏之相使,这样的讲这个内容。“十二脏”就是十二脏腑,有时候把这一段,把十二脏腑叫成“十二官”,官职。其实“官”本身就是功能的意思,只不过现在习惯了官喊当官的。其实当官是要发挥它的职能的,不发挥职能那就不叫官,这一段是讲的十二官相使的问题。我先讲,这一段是要背诵下来的,也就是说,这一段是藏象理论当中很重要的部分。或者说在藏象理论当中,它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尽管其它的藏象的篇章也是很重要的,甚至于在某些问题上说法不完全相同的,但是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灵兰秘典论》这一段是占有很重要地位的,现在我把它读一遍:“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歧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这正是以一个封建王朝的官职这样的设置,来形容人体中的十二脏腑的相互之间的关系。这里所强调,虽然说有主有从,但是强调的是一个协调统一的关系,强调是一个协调统一的问题。虽然是它说“十二藏”,指十二脏腑,腑也可以笼统称为“藏”。细分的话,腑和脏是有不同的,笼统的说内脏内脏,那就包括腑、包括脏,所以它把十二脏腑都笼统地叫做十二脏。“之相使”,就是相互使用,就是相互为用、相互联系。“贵贱何如”,有什么主,有什么从,主为贵,从为贱,它其实就是讲的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当然讲主从也可以,因为下边讲君臣关系。总之,贵贱就是讲的主从。“歧伯对曰”,歧伯回答、对话,说“悉乎哉问也”,说您这个问题问得太全面了。“悉”不是完全吗?问得太详细了。“请遂言之”,就请让我把这个问题谈一谈吧。“心者,君主之官”,下面这些话,其实各位在学中医基础的时候,大多都引证过。对不对?在中医基础是叫脏象吧?在脏象里头讲心脏的时候,肯定第一条“心为君主之官”,或叫“心主神明、心主血脉”等等,肯定以“心主神明”这个列过题。从哪里出的?《内经》里讲了很多“心主神明”的问题。但是以《灵兰秘典论》最为突出。就是说把这个十二脏腑,和朝廷中的君臣相联系的话,那么心居君主之地位,居最高的领导者的地位。为什么?就是因为心藏神。在《内经》理论里面,人体虽然是形神统一,形体和精神是统一的,但是神又统领着形体,神要比形体重要得多。既说是统一的,不可分的,又说神统领着形体,因为心是藏神的、主神明的,所以就把它看作是在十二脏腑当中,是最重要的一个脏腑,因此把它叫做“君主之官”,而藏“神明”,这个“神明”泛指一切精神意志思维活动。笼统地说,在我们《内经》里面,甚至于在我们中医里面,都把它叫做神,都可以用神加以概括。当然,在这个神的概括的基础上,还可以细分不同的层次,这笼统地来说,都可以叫做神,而这个神可以说是由心来统领的。
所以你看教材的注释,在52页最下一行,张介宾的注释,倒数第一行最后,张介宾在《类经》里面说,“心为一身之君主,禀灵虚而含造化,具一理以应万几,脏腑百骸惟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也就是说心统领全身吧。“脏腑百骸惟所是命”,这都受神的影响,人的“聪明智慧,莫不由之”,那都是出于心,从心来的,就这个上来讲,所以把心叫做“君主之官”。就好象朝廷中的皇帝一样,封建王朝的皇帝一样。我虽然这么强调“心主神明”,而且引证张介宾的注,其实在《内经》理论里面,还有其它的理论,关于精神的问题。只不过《灵兰秘典论》是强调这个,而且这个理论,在中医理论体系当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甚至占了主导的地位。关于神的问题,心主神明的观点是占了中医理论当中的主导地位。还有不是心主神明的,五脏都主精神的,那是另外一种理论,现在我们是讲的《灵兰秘典论》。灵兰秘典的理论,就是这样一个观点。这个要说是完全都从解剖上考虑,就不大容易。因为大家都学过解剖,中医古时候解剖不是太发达,一百多年来西医东渐,我们人人都学了解剖,而且那个脑主神,脑主持那个精神活动的问题,已经好象众人皆知了。因些你说心,若是心中之心来主这么多神明,似乎讲不通,确实也是很难讲得通。所以我说学藏象的问题,你要单纯地从解剖角度来考虑,是很难学得通的。可你说不是你说“脑主神明”这也有毛病吗?“脑主神明”,咱们开中药、开处方,就很难说清脑开窍,对不对?说养脑安神?好象从整个理论上,都不是这样认为的。而且从中国人的习惯上也不是这么说的,说这人用心学习,当然现在也说这不动脑子,也有这样说的。甚至说这人没心没肺是脑子不开窍,当然也有说脑子不开窍,但是说心不开窍,说的人还是相对比较多,说不用心,学习不用心,那样你白费了。所以“心藏神”传下来,几千年来,我们从生活上,到医学上,一直是在这样使用的多。再有说了,这个心是不是和精神活动没关系呢?也还有关系。
其实五脏,哪一脏,就我们现在的医学的考虑,实验为主的医学的考虑,全身各个脏腑,都和人的精神活动有影响,不是绝对没影响,这个意思。这个报纸、杂志上发表一些材料,这当然是可以作参考的,不是说非作为医学论文来看。不是有个报纸登过一个,哪个国家的,一个妇女心脏病,后来需要移植心脏,给她移植一个好的心脏,她就活过来了。活过来之后,她的生活习惯改变了不少,本来不喝啤酒,现在特别爱喝啤酒,本来根本就不喜欢激烈性的刺激,她喝了之后又要骑摩托又要干什么,特别喜欢激烈性的运动。后来了解到,给她提供心脏的那个人,是二十几岁的小伙子,死于车祸,骑摩托车。而且在了解之后,接受心脏那妇女,很多的脾气都改变,就和献心肝那小伙子的脾气很相似。而且据知献心脏那小伙子,特别爱喝啤酒,接受心脏那个妇女原来就不喝啤酒,接受心脏之后,这个爱好也出来了。所以你说是心脏对神没影响,恐怕这些问题还确实值得研究。当然,这个只能说是心气通于脑,我们也并不是就此来说,脑就是不如这心主神,不能从解剖角度考虑嘛。中医《内经》上所说“心主神明”,或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就是讲的精神活动,主持精神活动的这个系统是什么?是心系统。是这么讲下来了,不是完全,或者主要的不是从解剖上来考虑的这个问题。我记得一些古医书上,对心的解释有很多的,都是强调“心主神明”的问题,就叫敦煌医学残卷,残卷里头其中有一篇完整的,叫《明堂五脏论》。敦煌医学残卷马继先先生本人,早把它整理出来写出书来了,其中有一篇文章还挺清楚的,这篇文章并不残,没准看来,这篇文章是唐代的文章,或者唐以前的文章,不会晚于唐。它关于心的问题,它说“心者,纤也”,纤细的纤,“所谓纤细微”,又说“无事不贯心”,不是完全的原话,我记得是差不多,意思不会错了。敦煌医学残卷上头,关于《明堂五脏论》,它说“心者,纤也,所谓纤细微,无事不贯心”,心就是很细微的,这才叫心。很多事情都要通过心,这才叫心。如果粗粗大大的,有什么事情都不知道,这就没心了。所以要是用心要走心,是不是?这是心很细。心很粗,那就没有,不算细心就不好,所以无事不贯心,什么事都要通过心来想一想,记住了、思考了,这都叫通过心了。贯,就是通过。当然其它医学书上,也有说“心者,新也,日有所新也”,也有这么说的。就是每天都得学点新东西,这才叫有心。活一辈子,稀里胡涂一辈子,什么都没学到,那就是没有心。“日有所新”,就是讲的天天都要学新东西,不断地学习。当然学习,就不单指的天天看书学习,什么都学习,生活经验的积累也是一种学习,这都是讲的心。其实这些说法,都是从“心主神明”角度的命题,也就是说关于精神,或者叫中医所说的神,和所说的神志的命题,“心主神明”是重要的一个命题,还有其它的主神明的命题。而“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相傅,傅就是辅助的意思,相也是帮助的意思。就是比喻朝廷跟宰相辅佐,傅也是有这个意思,就是辅佐的意思,宰相辅佐君主的。肺脏的功能,在心的旁边辅佐着心脏。辅佐心脏,它具体的是“治节出焉”。治节,是治理调节。治理调节什么?治理调节脏腑气血营卫,那都要靠肺的功能来进行调节。心固然是君主,但是肺是起到调节治理的作用。教材注释讲的挺清楚的,治节就是治理调节,肺主气而朝百脉,它有辅助心脏治理和调节五脏气血的功能。又引了张介宾的《类经》上的注释,张介宾说:“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故曰治节出焉”。“出焉”,焉这个字,不单是虚词,在这里有当“这里”讲的意思。就从这里出,神明从心脏这里出,治节从肺脏这里出。我们在《内经》理论里边来看,“肺者,是心之盖也”,是心的华盖,盖子盖在心脏上头。可是《明堂五脏论》它说,“肺者,旁也”,那看来要是“肺者,旁也”,这个说法和相傅之官,辅佐着君主,可不是肺?君主的旁边吗?“肺者,旁也”,《明堂五脏论》说,“肺,肺者,旁也”,主治节,朝百脉,而治理全身。全身气血营卫的正常运行,脏腑百骸的活动正常,都要靠肺气来给以维持,都要靠肺主治节的功能进行调节。
&&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有保卫机体的作用,但是你看,谋虑又是神志了,谋虑是和肝有关系,或者肝的功能正常,人才能够正常地谋虑、谋划、思维,深入地考虑问题。如果肝功能失常了,就不能深入考虑问题。所以大家生活当中经常这么说,一生气、一发怒,办事简直就不合乎情理了。为什么?他不能考虑了。就超越了常规了。所以“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藏血,肝在志为怒,肝有病之后,血就逆行,逆乱,怒气一发,精神活动就不再平静,所以不能谋虑。而且《明堂五脏论》说,“肝者,捍也”,捍就是捍卫的捍。说“肺者,旁也”,“肝者,捍也”,“心者,纤也”。“肝者,捍也”,也是捍卫的意思,有捍卫机体的作用。肝藏血,它的功能正常,可以抵抗很多的外来的邪气,对人体的健康起到了捍卫的作用,所以叫“将军之官”。
&& “胆者,中正之官”,中正,就是不偏不倚,叫做中正。胆的功能正常的话,人就可以下决断,所以它说“决断出焉”。对事情有谋,肝主谋,谋虑完了还得决断,决断的功能又划到胆上去了。所以这人要胆小,就思前想后,老是决定不下来,那都是中国人的习惯,那叫胆小。一点小事,吓得想来想去,睡不着觉,那叫胆虚。本来这点事用不着失眠,她就是失眠了,还怎么想怎么害怕。那我们不是有一个温胆汤吗?在这是清胆热,我们用这来治疗它。同样的,决断本身它也是属于精神活动范畴里面来的,虽然说“心为君主之官”,但是还把这个活动,归结到胆上头来了。所以我说即使强调了某一脏的重要的功能,更主要的本段,它是讲十二脏腑相互协调、整体协调问题。“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这在我们中医理论里边,凡是胆小善惊的那就要治胆了,这人特别容易害怕,听点声音就吓一跳,治疗的话,就要考虑从胆来论治。“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膻中”,就是指的心包,或者说说心包络。“臣使之官”,那就是在皇帝周围的近臣,所以“喜乐出焉”,心主神明之喜乐,实际上是通过膻中表达出来的。后世又把膻中(心包络),叫做“心主之宫城”,宫殿的宫,可以保护着心,叫做“代心用事”。心的功能,喜乐特别是它具体讲的,是由于膻中发挥作用,膻中表现出来的,所以叫“代心用事”。因为“代心用事”,所以可以“代心受邪”。“心者,君主之官”,不能受邪,是真心不受邪,受邪则死。邪气侵犯心,首先侵犯到心包(膻中),膻中也就讲的心包了,“代心受邪”。那么温病学派,不也是讲“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吗?一传传到心包。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夏日炎热,人体阳气益盛,大量汗液排出,容易耗气伤津,补应以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清热解毒,健脾除湿(长夏雨季更要健脾除湿)为主。此外阴阳并不只相克,还可相生相剂,...
  藏:指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奇恒之府,通称为脏腑。象:一指“形象”,即脏腑的解剖型态;二指“征象”,即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三指“应像”,即脏腑相应于四时阴...
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特有的名词,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上焦为膈以上的部位,包括心、肺;中焦为膈以下、脐以上的部位,包括脾、胃;下焦为脐以下部位,包括肾、...
藏医,以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为主的藏族地区,擅用的医药治疗方法。藏医藏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
解剖学(了解解剖结构等),,中医基础理论学(了解藏象等)这两本是基础
大家还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医学哲学基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