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描写四季景色的成语语北京时间

带温的成语_带温字的成语_带温的成语有哪些_带温字的成语有哪些_带温的四字成语_成语大全_911查询
带温的成语
输入成语或其简拼即可,例如 班门弄斧 或 bmnf
带温的成语 带温字的成语 带温的成语有哪些 带温字的成语有哪些 带温的四字成语 带温字的四字成语
带温的成语带温的成语详细:听他人意志的摆布、忍让、屈从:温顺关怀体贴:比喻美色迷人之境:形容对父母十分尽心。:温和的话语。:重:再一次;温:复习。重新经历旧日的梦境。比喻再次经历或回忆以前美好的事情或情境。也作“旧梦重温...:原指态度温和;朴实厚道。后也泛指待人温和宽厚。温柔:温和柔顺;敦:诚恳。: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体会和发现新的东西。形容回顾过去;认识现实。温:温习;故:旧的。: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现有时也指缺乏斗争性;做事不大胆泼辣;没有闯劲。尔雅:文雅。:形容感情默默流露的样子。温情:温柔的感情;脉脉: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用意。:凊:凉。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本指人子孝道。现亦泛称冬暖夏凉。:温:温和;良:善良;恭:恭敬;俭:节制。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泛指态度谦恭,举止文雅:温:温和;良:善良;俭:节制;让:忍让。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泛指态度谦恭,举止文雅:席:坐席;暇:空闲。连座席还没有来得及坐热就起来了。形容很忙,多坐一会儿的时间都没有:窃:偷取。比喻用不当的手段谋取利益:形容美女的肌肤的娇嫩温香。代指美女:挟:夹持。比喻行动跟目的截然相反,事情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尔雅:文雅。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指缺乏斗争性,做事不大胆泼辣,没有闯劲:指诚恳而温和的言辞。:谓再做以前曾做的事。:谓侍奉父母无微不至。:比喻妇女的美好姿质。:见“温枕扇席”。:犹言温文尔雅。:见“温情密意”。:谓情意温柔亲密。:同“扇枕温席”。:见“扇枕温席”。:见“软玉温香”。:形容景色幽雅。:形容美女的肌肤的娇嫩温香。代指美女:形容生活舒适安逸。: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温公初受,刘司空使劝进,母崔氏固驻之,峤绝裾而去。”后用“温生绝...:冬温夏凊、昏定晨省的省称。谓冬天温被,夏天扇席,晚上侍候睡定,早晨前往请安。表示侍奉父母无微不至...:同“温枕扇席”。: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论语·子张》:“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后以“即温听厉”称面受尊者的教诲。...: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本指人子孝道。现亦泛称冬暖夏凉。:比喻人的态度、言语温和柔顺。: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软:柔和;温:温和;玉、香:女子的代称。旧小说形容女子的身体。
带温的成语,最多只列出前50条!成语大全为您提供带温的成语,带温字的成语,带温的成语有哪些,带温字的成语有哪些,带温的四字成语,带温字的四字成语
生肖成语:
四季成语:
数字成语:
动物成语:
颜色成语:
成语结构:
成语字数:
成语首拼:
911查询 全部查询 网址:
(共20个)占卜求签
(共17个)民俗文化
(共16个)交通出行
(共10个)学习应用
(共26个)休闲娱乐
(共10个)站长工具
(共8个)身体健康
&2017  京ICP备号-6 京公网安备30 描写历史久远的成语
描写历史久远的成语
09-04-25 &匿名提问
带近义词的成语:弄虚作假(虚、假) :耍花招欺骗人。 奇花异草(奇、异) :原意是指希奇少见的花草。也比喻美妙的文章作 品等。 千丝万缕(丝、缕) :现多形容相互之间种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 离散。② 指雨后转晴。赞美人物品质的成语:平易近人、舍己救人、先人后己、助人为乐描写自然景色的成语:【水天一色】 水光与天色相浑。形容水天相接的辽阔景象。语本唐王勃《滕王阁诗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水木清华】 指园林景色清朗秀丽。语本晋谢混《游西池》诗:「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水秀山明】 形容山水清丽,风景优美。 【山川米聚】 谓从高处下望山川起伏,如米之聚集。语本《后汉书·马援传》:「扞援呴又於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曲折,昭然可晓。 【姹紫嫣红】 姹:美丽;嫣:美好。指各种色彩艳丽的花。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清·禇人获《隋唐演义》六十九回:「见垂柳拖丝,拂境清幽;~,迎风弄鸟,别有一种赏心之境。」 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退避三舍”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成语“如火如荼”,故事出自《国语·吴语》。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成语“请君入瓮”,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成语“洛阳纸贵”,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成语“望梅止渴”,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卧薪尝胆 破釜沉舟 百发百中 半途而废 杯弓蛇影 鞭长莫及 宾至如归 病入膏肓 伯乐识马 不耻下问 出尔反尔 出奇制胜 唇亡齿寒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筏子与独木舟 我国不仅陆疆广大,而且河流众多,海域辽阔,因此中华民族不仅有一部光辉的陆上进化史,而且也有一部壮丽的水上开发史。而一部水上开发史必然也是一部舟船发展史。中国舟船发展史绵延数千年,最早还得从远古说起。在原始社会初期,先民们尚以渔猎和采集为生,他们的活动范围被局限于靠水很近的地域。但由于没有一定的工具,他们无法捕捞深水中的鱼群,无法狩猎河对岸的野兽,不仅如此,如遇洪水泛滥,他们甚至连生命都不能保全。恶劣的环境与求生的本能迫使人类去思考,人们开始寻求一种可以浮于水上的工具,以期猎取更多的食物和战胜洪水的危害。然而究竟什么东西能够浮于水面而不沉?长期与自然界的抗争不断增添着人们的智慧,自然现象的反复出现也给人以一定的启迪。“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世本》)“古人见窾木浮而知为舟”(《淮南子·说山训》),古人终于认识到某些物体具有浮性,自然漂浮物成为人们创造舟船工具的最早诱因。经过长期实践,古人创制了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筏子,这是一种用树干或竹子并排扎在一起的扁平状物体。原始人在实践中认识到单根竹木虽具浮力,但因其为圆形,浮在水中易滚动且面积窄小,运载力有限,如将数根并扎,则在水中可平稳漂浮且运载量增加,既可载物又可载人。筏子,古时也称为“桴”、“泭”,或“箅”。继编木为筏之后,又有“刳木为舟”(《周易·系辞》)。“刳”是割开、挖空的意思,“舟”是指古代船舶的直系祖先——独木舟。它是一种用独根树干挖成的小舟,其制做过程是:先选用一棵粗大挺直的树干,将不准备挖掉的部位涂上湿泥,然后用火烧烤未涂湿泥的部位,待其呈焦炭状后,再用石斧等工具砍凿,这样疏松的焦炭层很快就被“刳”尽,如此反复多次,独木终被“刳”成带槽的舟。有了舟,人们尚不能在水中随意行驶,还必须有推动独木舟行进的工具。“剡木为楫”(《周易·系辞》),即是指古人制桨的方法,“剡”的意思是削。“楫,捷也,拨水使舟捷疾也”(《释名·释船》)。削木头做成桨,以推进舟的行驶。在舵未出现以前,桨还有控制方向的作用。独木舟与桨相配合,人们才可较随意地在水面上活动。“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周易注疏》卷4)独木舟具体出现的时代尚不能断定。但1977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一柄用整木“剡”成的木桨,(25)这表明至迟在大约七千年前,我国已开始使用独木舟,同时也说明,我国发明和使用舟船的历史较之车马出现的时代要早数千年之久。新石器时代的独木舟目前尚未见有实物出土,但晚于原始社会的独木舟,解放后却多有发现,据不完全统计已达二十余只。这些古独木舟已成为研究早期独木舟形制的重要依据。从后世的独木舟看,我国古代独木舟的形制,大致有三种:一种头尾均呈方形,不起翘,接近平底;一种呈头尖尾方形,舟头起翘;(图14)一种头尾均呈尖形,两头起翘。从舟体外形变化来看,第一种应属时代较早的一种,随着行驶经验的积累,人们认识到舟头部尖形比方形省力,且速度快,于是出现第二种形制,继而产生了第三种。独木舟的优点就在于一个“独”字,舟身浑然一体,严整无缝,不易漏水,不会松散,而且制作工艺简单,所以沿用的历史很长,直至今日,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独木舟还被用作渡河工具。 筏子与独木舟的相继出现,是人类开拓水域交通迈出的第一步。有了它们,人类的活动范围便从陆地扩大到水上,人类从此可以跨江渡河,使地域上的阻隔失去了原有的威力。 二、木板船的诞生 筏子与独木舟都还不是理想的水上交通工具。筏子的干舷(26)非常低,装载量一大,筏子便浸没在水中。而独木舟的大小则受到木材的限制,且要想通过改进舟形来提高行舟速度也很困难。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以后,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不仅水上运输活动日渐频繁,而且载重量也日渐增加,筏子与独木舟的“短处”便更为明显地暴露出来。在独木舟的基础上,人们创制出新型的船——木板船。木板船的问世,在我国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代。商代甲骨文中的舟字,写作:■、■、■,均是象形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代船的结构:它已不是独木刳成的舟,而是用数块木板组装的木板船。这表明,至迟在三千年前的商代,我国就已完成了由独木舟到木板船的变革,且此时的木板船已具有成熟的形制。当然,这一变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奴隶们长期实践,不断改进,逐渐创新的结果。雏型的木板船是非常简陋的,它无非是在独木舟的基础上加装木板,以扩大独木舟的装载量。这种改进的独木舟在考古资料中曾有发现。1975年江苏武进出土了一条汉代木船,(27)船体是用三块木料拼接而成的,它已脱离原始独木舟的形制。以后,人们干脆抛开独木舟,直接用木板造船。早期的木板船是由一块底板和两块弦板组成的最简单的“三板船”。至今在我国广西一些河窄滩多,水道曲折的地方还能见到这种原始木板船的踪影。全船仅由三块板构成,底板两端经火烘烤向上翘起,两侧舷板合入底板,然后用铁钉连接,板缝用刨出的竹纤维堵塞,最后涂以油漆。商代尚未有铁钉和油漆,因此想必当时制造这种三板船时或靠榫卯连接,或用藤蔓、兽皮条等缚扎。板缝则用草秆、麻丝、竹茹之类的纤维物质塞堵。另外从甲骨文“■”字的结构上看,在船的首尾部位还各加有一、二根横木,使船体联接得更加牢固。这种三板船是后世各类舢板船的祖先。年在河北平山战国时期中山国一号墓的南侧发现一大型葬船坑,出土三条大船、两条小船和若干支木桨。(28)这五条船是目前我国所见时代最早的木板船实物。从独木舟到木板船是我国古代造船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至此,人类不再受自然界所提供的木材形状和体积大小的限制,而能够根据人的意愿,对材料进行加工了。在这一基础上,此后的各种弘舸巨舰、楼船方舟也陆续产生,从而给古代漕运、海上交通、水战带来了众多辉煌壮观的场面。舟船的出现原本是人类为了满足载货、运输和生产的需要,但在奴隶制社会的夏、商、周时期,舟船和马车一样,也成为战争的工具。史籍中有明确记载的水战发生在公元前549年。《左传》记载:“鲁襄公二十四年(前549年)夏,楚子为舟师以伐吴。”杜注:“舟师,水军。”可见春秋时期大规模的船战已登上战争舞台。当时地处长江中游的楚国、太湖流域的吴国、钱塘江流域的越国和济水流域的齐国都非常重视发展战舰,建设舟师,因而水军力量以这四国最为强大,船战也常常在这四个国家之间发生。战舰是从民用船只发展起来的,但由于战舰既要装备进攻武器,又要防御敌舰攻击,所以其结构和性能均比民用船只要优越得多。因此可以说,战舰是当时造船技术水平的最高体现。从文献记载看,当时各国水军的战舰种类繁多,有“艅艎”、“三翼”、“突冒”、“楼船”、“戈船”、“桥舡”等等。艅艎 又称余皇。船头装饰“鹢首”,专供国君乘坐,因此又称“王舟”。战时则作为指挥旗舰。三翼指大翼、中翼、小翼,即三种同类型轻捷战舰的合称。突冒 一种冲突敌阵的小型战船。戈船 一种船上安有戈矛的战船。 这些战舰仿照陆军的车战形式而编制:艅艎相当于陆军的旄车(指挥车),大翼舰有如重车(革车),中翼舰有如冲陷车,小翼舰有如轻车,突冒船相当于陆军的冲车,楼船相当于陆军的行楼车,桥舡船相当于陆军的轻骑兵。(29)这些不同类型、不同用途的战舰组成强大的舟师,有如现在由各种舰艇组成的混合舰队。由单纯的泛舟渡河,到大规模的水战;从简陋的三板船到各类战舰的建造,表明当时的造船技术已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诸侯国还建立了专门造船的工场——船宫。(30)先秦时期的战舰实物,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但是从战国青铜器上的“水陆攻战”纹饰中,(图15)(31)可以窥知当时战舰的大致结构:船体窄长,船分上下两层,下层有三、四个佩带短剑的划桨手,身体前弓,正奋力操桨划船。为减少伤亡,保证战舰攻守自如,桨手藏于船舱之内。上层则站立有四、五个击鼓、射箭、挥戈剑的武士,正与对方格斗。从每只战舰仅有七或九人来看,这种双层战舰属于一种轻型小舰,适于近战,很可能就是文献记载中三翼舰中的一种。 古老中国 秦汉造船的高峰 一部中国舟船发展史,上下数千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发展时期——秦汉、宋元和明。秦汉是我国造船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船只类型多,规模大,行船动力、系泊设施基本完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武力灭关东六国,统一了中国,在造船业上,继承和发展了原来六国中一些国家发达的造船技术,建造了许多轻舟巨舸,使当时的船舶航行已经能够通江达海。秦代的船实物,目前尚未发现,但在广州却发现一处规模巨大的秦汉造船工场。(32)该船场中心部分平行排列着三个造船台,滑道长度都在88米以上。其中1号、2号两个船台都是由枕木、滑板和木墩组成的水平式船台。2号船台宽5.6—8.4米,以此长度和宽度计算,该船台可建造宽6—8米,长20—30米,载重50—60吨的大型木船。若1、2号两船台并台造船,则可以造出载容量更大的船只。据专家考证,这个造船场是秦代统一岭南时建造的,汉代继续沿用。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秦汉时期造船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汉承秦制,造船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局面。船只因用途不同,在制造形式上也划分成许多种类:艑 是一种内河运输船。《正字通》:“形扁,故呼为扁子。”《通雅》释为浅船。艇 是一种形狭而长的小船。《释名·释船》:“二百斛以下曰艇,其形径挺,一二人所乘行者也。”■ 是一种体型短宽的运输船。《释名·释船》:“三百斛曰斛。■,貂也;貂,短也。江南所名,短而广安,不倾危者也。”可见■主要流行于江南一带。■ 是一种航海大船。《说文·舟部》和《广韵》中,均称■为汉代海中的大船。 舲 是一种内河小船。《广韵》称:舲为上有小屋而设窗的船。舫 又称“方”或双帮船。晋郭璞说:“舫,并两舟也”,即两船并联一体的船。《史记·张仪传》记载:“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斗舰 是一种有防御装置的战舰。《释名·释船》:“上下重床(板),曰槛(同舰)。四方施板以御矢石,其内如牢槛也。”先登用于运送士兵登陆攻击的前驱快艇。即“军行在前曰先登,登之以向敌阵也”(《释名·释船》)。斥候 一种用于观察敌阵的小船。“五百斛以下,还有小屋,曰斥候,以视敌进退也”(《释名·释船》)。赤马舟轻巧速疾的小船。艨艟 一种进攻型的轻捷小战船。“外狭而长曰蒙冲。以冲突敌船也”(《释名·释船》)。外部用生牛皮蒙覆,两舷开有划桨孔,左右设有“弩窗矛穴”,敌船难以接近,又不怕矢石攻击,便于快速攻敌。楼船是汉代最富盛名的一种船,也是最能反映汉代造船技术水平的一种船。楼船,顾名思义,就是在船上建楼,一般是根据船只的大小在甲板上建楼数层,最高可达三层。每一层都有专门名称:“船上屋曰庐,象舍也。其上重室曰飞庐,在上故曰飞也。又在其上曰雀室,于中候望,若鸟雀之惊视也。”(《释名·释船》)广州东汉墓曾出土过一件木制船模,其舱房是双层的,(33)可称之为“飞庐”楼船。楼船的种类很多,用途也很广。在军事上,它是水军作战的主力战舰,因此汉代水军统帅也有“楼船将军”之称。以上所述汉代各类舟船,均见于文献记载,至今还没有发现遗存的实物。但汉代的舟船模型在江陵、长沙、广州等地却时有发现,这为人们了解汉代舟船的结构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如1956年广州西郊西汉墓中出土一具木质船模,(34)此船模当为内河航行之舲船模型。(图16)1955年广州东汉墓也出土一件陶制船模。(35)据估计,这种船长约20米左右,是一种中型内河客货船。 随着造船技术的发展,不仅舟船的种类日益增多,而且各种行船设施也日趋完善。人类建造舟船,其目的不仅能浮于水面,顺流漂泊,而且要能按照人们的意愿在水中航行。然而无论是逆水行舟,还是停船靠岸,都需要有驾驭船只的推进工具。汉船的推进工具有:篙 一种撑船工具。用篙支撑河底使船前进。因为篙与筏子同期出现,所以说篙是时代最早、形制最简单的推进工具。为了便于用篙撑船,一般船的船舷或船尾部都修建有撑篙用的走廊,这是我国船舶结构的独有特征。后世,按篙钻形状和用途不同,篙又有挽篙、独钻、叉篙、钩篙和桡板篙之分。桨 一种用人力推进舟船的木质工具。其出现时期几乎与篙相同或稍晚。人手握桨柄,用桨板向后划水,通过水的反作用力推动船只前进。桨在汉代又叫楫、札、棹。《释名·释船》:“在旁拨水曰棹。棹,濯也,濯于水中也,且言使舟棹进也。又谓之札,形似札也。又谓之楫,楫捷也,拨水使舟捷疾也。”最初多为短桨,随着船体的增大,干舷的增高,又出现了长桨。桨越多,船行速度也越快。从出土的汉船模型看,当时已有用五桨、十桨划的木船,最多还有用十六桨的。橹 古代又称“樐”、“橹”,是一种效率较高,兼能控制航向的人力推进工具。《释名·释船》:“在旁曰橹,橹膂也,用膂力然后舟行也。”它是在舵桨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其特点是“摇”。舵桨的操作方式从“划”变为鱼尾式的摇动,就形成了从桨到橹的质变。只要在橹手处施加不大的力,就能产生较大的推力,所以效率大大高于桨。橹是中国在人力推进工具上独具一格的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世界造船业的贡献之一。帆 又称篷。张挂在桅杆上的驶风装置。利用风对帆面的压力推船前进。帆的出现大约在商代。至汉代,帆已普遍使用。桅 又称桅杆、椳、樯。有帆必有桅。桅是竖立在船上用以挂帆驶风的粗木杆。汉代已有此名称。《释名·释船》:“前立柱曰桅。桅,巍也。巍,高貌也。”在航行中,避浅滩、绕礁石,准确地掌握和控制航行方向,是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小船上的篙或桨既是行船的动力,又可兼作定向工具。至汉代,船体逐渐增大,推进工具与定向工具的分工也日益明确,出现了一种专司方向的舵桨。1951年在湖南长沙西汉墓中出土的木船模和1974年在湖北江陵西汉墓中出土的木船模,(36)其尾部的舷边上均置有一长木桨,显然它已不是作为划水之用,而是用于控制方向。在舵桨的基础上,继而又产生了通过自身转动控制航向的工具——舵。广州东汉墓出土的那只陶制船模,其船尾就有一支舵,这是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的古舵形象。舵不但见诸出土文物,文献中也有记载。《释名·释船》:“其尾曰柁(即舵)。柁,拕也,在后见拕曳也,且弼正船使顺流不使他戾也。”为了使船能停泊于水中,人们又发明了靠泊工具——矴和锚。一般来讲,先有矴、后有锚。矴,又写作碇,“系石为碇”(《三国志·吴书·董袭传》),就是说用绳索缚石,沉于水底或掷于岸边,利用其重量以定船身。所以停船也叫“下碇”,开船可称“启碇”。广州出土的东汉陶船模,其首部系有一物,正视呈“十”字形,侧视为“■”形,已有后世多齿锚的特点。所以专家称之为“石锚”。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锚。 四、造船技术的缓慢发展 自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在这漫长的七百多年里,我国船舶事业的发展虽然进入一个低潮期,但并未停滞不前,而是在缓慢地前进、发展,在为我国造船史上第二个高峰的到来积聚着物质与技术的力量。这一时期的船舶制造有两个方面值得提出来。1.沙船的出现沙船是我国古代四大航海船型之一(另三种是福船、广船、鸟船)。如前所述,中国古船种类繁多,但如果仅从船体型制来看,它们大致又可归为两大类:方头平底船型和尖首尖底船型。沙船就是前一类船型的代表。它是在古代平底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船型。据专家考证,沙船始造于唐代的崇明岛,“以出崇明沙而得名”。(37)其船型特征是:平底,方首方尾,尾部出方艄,身长体宽而且扁。正由于沙船具有宽、大、扁、浅的特征,所以它具有以下这些优点:其一,船形宽大,横摇角度小。首尾俱方,又增强了抗纵摇的阻力。船身扁浅,使重心降低;上层舱房少,使受风面积减小,因而不易倾覆。再加上船舷两侧装有披水板、梗水木、太平篮等安全设备,所以沙船的稳定性居诸船型之首。在七级大风下,其它船型的船均要进港避风,唯有沙船可以与狂风巨浪搏击,仍旧航行无阻。所以后世有人赞道:“诸船唯此(沙船)最稳”(明《兵录》)。其二,因是平底,吃水浅,不易搁浅,尤适宜在浅滩上行驶,“恃沙行,以寄泊,船因底平少搁无碍”(清《日知录集释》)。因此我国沿海的浅海水域广为使用沙船,特别是在江浙一带最为流行。其三,吃水浅弥补了方头增加阻力这一缺陷,所以沙船航速较快,驾驶起来轻便灵活。其四,船体宽大,可多置桅帆,充分利用风力。其适航性强,不但顺风逆风可航行,甚至逆风顶水也能航行。正因为沙船具有这些优点,所以产生以后,便很快为官方和民间广泛采用,不仅用作各式客、货民用船,而且也充当各类军用战船,成为唐宋元明清各代内河、近海、远洋船舶中的主要船型之一。沙船在唐代定型,宋朝称“防沙平底船”,元代名“平底船”,明嘉靖初年已通称“沙船”。元明时期是它发展的鼎盛时期。(图17) 2.设置水密舱将船舱用隔舱板隔成数间,并予以密封,这种被隔开的舱称为水密舱。很长一段时期内,人们一直认为“中国水密隔舱的建造始于宋代”。但江苏扬州(38)和如皋(39)唐船的出土则纠正了这一说法。扬州唐船的船体用木板隔成了五个大舱和若干小舱。如皋唐船则分九个舱。船舱和船底用铁钉钉牢,缝间用石灰、桐油填塞。设置水密舱具有许多优越性:其一,在发生触礁的意外事故中,即便有一、二个船舱破裂漏水,其他船舱也不致进水。这样船仍有浮力,不会沉没,从而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能,大大增加了船舶航行的安全保险系数。其二,隔舱板和船体紧密钉合,从横向支撑船体,增强了船体的抗压能力。另外船上分舱,也便于货物的装卸和保管。正因为水密舱具有这些优点,所以同时期的外国船只在触礁船体破裂的意外事故中,很快葬身海底。而同样情况下,中国的海船却能够继续航行,安全返港维修。所以说,水密舱的出现也是中国对世界造船技术的一大贡献。世界其他国家直到18世纪末,才吸收了我国这一先进技术,开始在船上设置水密舱。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1 、判断功能判断功能主要是指通过评价可以了解教师目前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可以比较全面地掌握被评价者的实际教学水平,根据评价结论还可以区别评价对象的优劣程度,判断被评价者是否达到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达到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课堂教学的诸项要求,从而为确认、评选等鉴定性工作服务。2 、导向功能导向功能主要是指评价标准本身具有导向的机制。一方面,以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教学思想、理念为价值取向而制定的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客观上就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参照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通过教学评价过程中被评价者现实的教学状况与评价标准之间存在差异程度的信息反馈,可以为行政部门加强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可以让教师了解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通过改进和完善,使教学活动不断地向价值目标靠近。导向功能的实质在于使教学活动既以教学目标和规范标准为起点,又以教学目标和规范标准的最终实现为归宿。3 、激励功能激励功能主要是指评课具有激发人的动机的作用。肯定的评价必然对教师产生积极的作用,使他看到成绩,增强自信,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和行为,相反否定的评价则可能挫伤教师的积极性。但作为被评价者,每个人都有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都有获得较高评价的追求,教学评价结果所做出的价值判断必然有高下之分,它让被评价者在看到自己差距与不足的确良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并激发被评价者的竞争意识,激励每一个被评价者按照一定的标准去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评课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中竞争机制的引入。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和调动教师奋发向上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教师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使其更加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对于以上三种功能,新课程更强调激励功能。(二)、知晓评课的原则1 、发展性(激励性)原则主张评课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帮助教师反思和总结教学中的优势和教导处分析根源,探讨措施,不断改进教学实践,不把它作为划分教师好、中、差的办法。2 、民主性(和谐性)原则强调教师在评课中的主体地位、民主参与和自我反思。重视教师的个体差异,强调评课主体多元化,多渠道为教师提供反馈信息。3 、针对性(个性化)原则就是针对情况不同(尖子教师、胜任教师、一般教师、有困难的教师、新手)的教师评课应各有侧重。针对不同类型的课(实习课、实验课、交流课、示范课、检查课、评优课、课前课)评课应有差别。4 、多元化原则不管是评课主体(教师自我、学生、同行、教研员),评课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思想和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基本功或教师维度、学生维度、师生互动维度)以及评课方法,都应追求多元。5 、重点性原则评课时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评课者要善于抓住要点细致分析,有理有据,如对于执教者在哪些地方出了问题,需要作怎样的改进,哪些地方有特色,可以发扬光大等等,要在评价时详略得当,使被评价者听来明白,心服口服。6 、务实性原则评课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被评者提高教学技艺,改进教学。同时,也给其他参与评价活动的教师以借鉴和启发。因此,求真务实,说真话、实话,对于所有参与评课的教师而言,都是一种重要的责任,评课者只有本着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精神,进行辩证评价,才能使评课达到它应有的功效。7 、艺术性原则课堂教学评价是要讲求艺术的。评课者要掌握心理学知识,灵活运用评课的艺术,尤其不要以成败论英雄,不要用可能引起执教者反感、失望、过度紧张的语言去刺激他(她)。评课语言要尽量平和、充满关怀、表现善意;要注意把握的尺度,从帮助、共勉的角度去评价,评课不评人。(三)明确新课程对评课的要求1 、 评课要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评课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发挥,强调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鼓励发现、探究与质疑,以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 评课要从有利于对教学的诊断和正确的导向出发。正确评价一堂课,既要着眼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又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对体现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的考查,以便于在评价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诊断,确保正确的导向。3、 评课要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 把评课的重点放在 “评学 ”上面。4、 评课要提倡创新,培育个性。5、 评课要从实际出发就能想当然。(四)、恰当选择角度和评课标准评课的角度和标准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叶澜 教授在针对“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中提到五个标准,一、有意义的课;二、有效率的课;三、有生成性的课;四、常态下的课;五、有待完善的课。福建师范大学课程中心余文森教授认为,一节好的公开课,一是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对新课程的推进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二是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和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也是一堂有效的课;三是应该是真实的,能客观反映师生的真实水平和教学的实际情况,让人有真实感、亲近感、亲切感,可看、可学、可用;四是应该具有研究的价值,公开课不仅要成为教师自我反思的对象,同时也要成为教师同行或专家共同讨论的领域,从而对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成长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我本人对公开课提出了“四求”的标准:求真。“真”即真实,真即常态。真是公开课的基础。公开课如果不真,就没有信度。就失去了研究的价值、示范的价值、借鉴的价值。求实。“实”即实在、实效、实用。公开课要求实,即要追求实在、实效、实用。追求对听课学生发展有益,对听课教师借鉴有益,对上课教师成长有益。公开课对听课教师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对上课教师的作用也是清楚明白的。但是,公开课对学生的作用却往往被忽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应始终摆在各种课的首位。    公开课的“求实”,就是要实实在在的关注学生需要,实实在在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公开课如果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对学生无益,从根本上说就是虚的。求是。“是”即规律、方法、模式。“求是”是公开课最明显的特点和最直接的追求,是公开课最基本的价值。求是就是要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反映教改探索的成果,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求是就是要给听课教师以借鉴,给听课教师以思考,给听课教师以启发。求新。新即新意、新招、新法,新颖、新奇、创新。求新即追求新意、新招、新法,新颖、新奇、创新。求新 ,是公开课的较高要求,是努力争取达到的标准。公开课努力追求创新,这种创新往往表现为提出新的教学理念,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等。评价一堂课的好坏,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衡量:1 、衡量教师是否重视学生的全面参与学生主动参与,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感受事物,获取知识,练就技能。有的学校总结出教学中的“七放手”,一是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二是课文放手,让学生大胆阅读;三是重难点放手,让学生议论;四是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五是结论放手,让学生概括;六是规律放手,让学生去寻找;七是知识结构放手,让学生去构建。衡量一堂课是不是“好课”,可以从学生参与学习的状态、参与品质、参与方式、参与时间与广度、参与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2 、考察教师能否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衡量教师的创造力表现和学生的创造性表现,可以根据下述问题来衡量:( 1)教师提出了几个开放性问题?( 2)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允许学生思考的平均时间是多少?教师批评学生或否定学生的次数是多少?( 3)学生的回答有创造性的人次是多少?( 4)学生提问有创造性的人次是多少?( 5)学生主动提问的次数是多少?( 6)课堂教学中有多少时间用于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学习或研究?( 7)课堂教学中有多少时间用于小组自由讨论?3 、衡量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富有创造性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设计,能以丰富的知识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吸引住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获得较多的独立思考、创造思维的机会,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提高教学的效率。(五)、熟悉评课的方法评课的方法很多:如1 、互动式评课先由教者自评;同行教师评议;专家评议;总结概括。2 、答辩式评课它要求教者在授课说课的基础上能针对评委提出的问题给予答复或辩论,有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创新的教法、模式的形成。3 、访谈评课法听完课后,对教师进行访谈。通过访谈结合听课记录来进行评课。4 、问卷调查评课法在纸上列出问题,发给听课教师和学生,让他们根据对课堂教学过程和效果的主观印象来回答。评课的方法还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全盘照搬苏联模式,而随着斯大林的逝世,长期掩盖的一些矛盾暴露了出来,建设社会主义遇到了一系列新问题,毛泽东据此提出“以苏为鉴”,总结自己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 毛泽东的理论探索主要集中在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和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报告、文章之中,毛泽东的实践探索则主要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大跃进、人民公社等建设实践、群众运动中。八大和八大前后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探索是他的建国思想发展的一个高峰。毛泽东在探索中取得的成就是历史性的,发生的错误和挫折也是很有典型参考价值的。这种错综复杂和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从正反两方面都留下深刻的历史经验,也留下毛泽东的探索足迹。毛泽东晚年尽管有重大失误,但仍不失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拓者,他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留下的许多宝贵经验和教训,在今天的社会主义进程中仍有着重要意义。 一、必须坚持一切从中国国情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 国情是个广泛概念,基本国情还指本国的社会制度及其发展阶段。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详细论述了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十大关系,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典型范例。只有从中国实际出发,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 不顾国情实际,从头脑中想象的“共产主义”出发,就必然会犯错。毛泽东在八大前后对这点是有清楚认识的,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切实际的“赶英超美”等错误。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失误:一是把社会主义社会看得很短暂,因而不去划分阶段,并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二是当认识到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以后,又对本国社会主义所处发展阶段估计偏高,如认为是“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等等。这两个失误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没有把社会主义社会看成是相对独立的发展阶段,既混淆了社会主义较低发展阶段和较高发展阶段,又混淆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界限,而且没有认真分析本国实际国情,没有从实际出发,从而做出了一些超越阶段的事情。不从实际出发、以建设激情取代冷静思考,这是导致指导思想“左”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必须坚持发展经济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无产阶段夺取政权、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面临的任务很多,但是哪一项是最根本的,能够带动全局,有一个认识和实践过程。 关于这一点,毛泽东有过正确认识,也犯过严重错误。我国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近30年时间,有过把发展生产力摆到重要位置上,但方法不对头(如通过群众运动或不断变革生产关系)的时候,也有过把不断变革和完善生产关系摆在首位,甚至搞“穷过渡”的时候,还有过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巩固无产阶段专政摆在首位的时候。毛泽东“泛政治化”、轻易以群众方式发动全国运动,致使我国在很长一个时期没能集中发展生产力,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和失误。毛泽东关于经济与其他社会因素关系探索的宝贵经验和教训直接成就了邓小平的“一个中心”理论,在今天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必须不失时机地进行改革 社会主义要不要进行改革,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长期争论的一个理论问题,人们对它同样有个认识过程。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改革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毛泽东坚持和发展了对立统一规律,认为这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他强调社会主义社会还有矛盾,批评了苏联学术界长期居统治地位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无冲突论”的形而上学观点,这就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打开了改革这个闸门。他还坚持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不同意斯大林的“完全适应”的观点,提出了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观点。这些都是正确的,是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为后来的改革作出实质上的理论论证。 四、必须对理论不断开拓创新 在探索过程中,毛泽东在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理论创新与突破。 第一个突破:《论十大关系》。毛泽东突破了苏联经济建设的发展道路和经济体制的束缚,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设想。这个突破是需要有理论勇气的。不光要有深邃的眼光,更需要勇气。现在我们看苏联几十年的经济建设道路和体制模式,问题和教训当然是很清楚了。但在那时候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又取得了那么大的成就,从一个沙皇统治下的农业占很大比重的落后国家,变成了一个在世界上数第二的工业强国,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机械化,而且在50年代苏联经济的弊端并没有完全暴露。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表现了他的过人之处,开始认识苏联建设上的一些根本问题,并结合我们的建设实践,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思路。十大关系的提出,标志着党和毛泽东在探索一条和苏联高度集中的把重工业放在最重要地位而忽视农业、轻工业的不同的建设道路,他指出的方向,今天看来也是对的。这就是我所说的第一个突破。 第二个突破:“双百方针”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这些问题当然也和苏联有关系,苏共二十大揭露斯大林后,使人们看到斯大林的专横、个人崇拜。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想得比较远,他首先想到在思想文化领域应当怎么办,提出了双百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允许各种观点、流派齐放和争鸣。 同时,毛泽东又提出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是对马克思哲学的一个创造性的突破与发展。 第三个突破:如何使党和我们的领导人在执政的条件下不脱离群众,始终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毛泽东一直考虑的如何使我们的党、我们的领导人,在执政的条件下不脱离群众,始终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1957年春天开始整党,提出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就是为了使党不脱离群众。虽然后来出现了复杂形势和反右的扩大化,但共产党在掌握政权以后,无论如何要保证自己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群众的利益,不脱离群众,不能变成官僚主义者。他提出了一些观点和办法,如吸收群众参加整党,用团结--批评--团结的办法进行整风,强调干部参加劳动,两参一改三结合,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等等。为什么后来他赞扬供给制、搞平均主义,包括军队中不搞军衔制,也是要求在生活上大体平均,干部的待遇跟工农差距不要太大,领导层不要太特殊。但是,我认为他把保持党的无产阶级性质、保持党和人民的联系当作能不能保持住人民民主政权和社会主义的关键,并不断力图加以解决,是很值得注意的。这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突破。 毛泽东的这些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学说的巨大贡献。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科学世界观,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但是,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只有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产生巨大的威力。 五、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必须由共产党领导,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很重要特点。我们党在执政52年期间,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但同时也犯了许多错误。但是,我们党总能不断地总结经验,纠正自己所犯的错误。诚如周恩来说,我们党是多灾多难,千锤百炼的。 在党取得全国政权以后,党风建设的根本问题就是党和群众的关系问题。它要求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人民群众永远保持密切联系,防止脱离人民群众。我们党三大优良作风是加强党建的重要内容。 总之,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一个一脉相承、不断发展的过程。毛泽东的开拓,无论是贡献或教训,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性,仍然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解决。因而毛泽东的理论创造、实践经验、以及他在探索中造成失误的教训,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对珠穆朗玛峰的攀登活动,开始于20世纪之初。20世纪以来,各国历次攀登珠峰的情况如下: 1、1921年,英国登山队(队长克·哈瓦德巴里)首次从我国西藏境内攀登珠峰,他们没有越过北坳顶部,自己宣称到达的高度是6,985米,由于没有成功,他们宣布这是一次侦察登山活动。 2、1922年,英国第二支珠穆朗玛峰登山队(队长吉·布鲁斯),仍取我国西藏境内的北坡路线,他们越过了北坳,但在到达8,225米的高度时,因死亡七人而告失败。 3、1924年,英国第三支珠峰登山队(队长弗·诺顿),仍从珠峰北坡我国境内登山,当诺顿等人到达北坡“第二台阶”下边的8,572米附近时,因氧气不足而被迫下山,队员玛洛里和阿宾坚持继续前进,一去未返。 4、1933年,英国登山队,由十六人组成(队长赫·卢托列吉),仍使用我国西藏境内北坡路线,但也失败了,该队队员温·哈利斯和威格尔两人到达海拔8,570米的高度时,发现了1924年英国珠峰登山队队员玛洛里的冰镐,证实了玛洛里等二人死在这个高度附近。 5、1934年,英国人米·威尔逊使用轻型飞机进行单独登山,结果飞机损坏在孔布冰川附近,他受了轻伤,后来他又雇用当地一些舍尔巴族人协助登山,但在一场风暴之后,他被冻死在东俄布冰川上。 6、1935年,英国珠峰登山队,由七人组成(队长伊·希普顿),只侦察到我国西藏境内珠峰北坡海拔7,000米,即北坳附近而返。 7、1936年,英国珠峰登山队,由十人组成(队长赫·卢托列吉),到达海拔7,007米的北坳顶部后而返[注:北坳顶部过去用7,007米,1975年中国登山队经过实地测量计算出确切高度是7,050米]。 8、1938年,英国珠峰登山队,由七人组成(队长葛·狄尔曼),仍从我国境内的北坡登山,在到达海拔8,290米的高度后,宣告失败。 9、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攀登珠峰的活动,由加拿大人勒·甸曼一人雇用当地一些山地居民当搬运工,仍走北坡我国境内,未超过海拔6,400米的高度,最后也失败而返。 上述九次攀登珠峰的活动都是从我国境内的西藏地区进行的,均未成功。 1950年以后,我西藏地区获得解放,地处西南边防要地的西藏,再也不允许外国登山队任意进行登山活动。从此,外国登山队便改由尼泊尔境内的南坡攀登珠峰。 10、1950年,由美国人克·修斯顿等人组成的登山队,从尼泊尔境内南坡首次对珠峰进行试登,只到达了孔布冰川上海拔6,100米的冰爆区附近,便返回来了。 11、1950年,英国登山队,由五人组成(队长葛·狄尔曼),事先声称是一支从南坡攀登珠峰的侦查队,在到达海拔5,480米的孔布冰川附近之后返回。 12、1951年,英国登山队,由伊·希普顿任队长,全队共七人,只攀越了一段孔布冰川,在到达海拔6,450米附近而返。 13、1951年,一个叫克·贝加·拉尔逊的丹麦人,非法偷偷越境进入我西藏地区。拟从北坡攀登珠峰,但他连海拔6,500米的高度都没有越过就失败了。 14、1952年5月,由队长勒·狄特玛尔率领的十人瑞士登山队,从南坡尼泊尔境内攀登珠峰,队员勒·兰比尔和他们雇用的搬运工尼泊尔人藤辛,到达海拔8,540米的高度后,因天气变坏而告失败,但他们却开创了一条从珠峰南坡通向顶峰的路线。 15、1952年10月,由葛·舍瓦列率领的瑞士登山队,首次在秋季,也就是喜马拉雅山的雨季之后,从南坡攀登珠峰,队员勒·兰比尔是同年春季瑞士队的参加者。队员恩·吉连富尔特和春季受雇的尼泊尔人藤辛两人到达海拔8,100米的高度,再次由于天气变坏而失败。 16、1953年,英国登山队在队长约·汉特领导下(由十人组成),有两名队员登上了珠峰顶峰。登上顶峰的队员是依·希拉里(新西兰人)和藤辛·诺尔盖(即1952年春、秋两季随瑞士登山队两度登上八千米的那个尼泊尔人)。队员埃文斯和布尔吉朗到达了8,720米的高度。英国人这次使用的珠峰高度是8,840米。 17、1956年,瑞士登山队(队长阿尔贝尔·埃格尔)由五人组成,队员埃·施米特,尤·玛尔米特,阿·列伊斯,格·贡钦,在大批尼泊尔搬运工人和向导人员的支援下,于5月23日,先后分两个结组登上了珠峰。他们使用的路线,是1952年由瑞士运动员所打通后来为英国队首先通过并取得成功的路线。即从珠峰南坡孔布冰川,抵达珠峰与其姊妹峰洛泽峰(海拔8,501米)之间的山坳(通称南坳),然后沿东南山脊登顶。所用珠峰标高是8,848米。 18、日凌晨,中国珠穆朗玛峰登山队(总指挥韩复东,队长史占春),在突击组长王富洲的率领下,首次从北坡中国境内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登上顶峰的三名队员是王富洲、贡布(藏族)和屈银华。在当时国际帝修反的一片反华叫嚣声中,在三年自然灾害和功修背信弃义单方面退出中苏两国登山运动员共同攀登珠峰的活动的时候,我国登山运动员这次从北坡首次成功地登上珠峰的胜利,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无高不可攀、无坚不可摧,吓不倒压不垮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在这次登山战斗中,中国登山队共有二十九人登上了珠峰8,100米以上的高度,除登顶队员外尚有十三名队员登上海拔8,500米的高度。这在世界登山史上也是第一次。 19、1960年5月,当中国登山队正在从北坡向珠穆朗玛峰突击时,一支由印军少校吉·辛格率领的印度登山队也在从珠峰南坡尼泊尔境内攀登珠峰。当他们到达南坡海拔8,625米的高度时,宣布由于风大无法前进,而放弃了这次登顶活动。 20、1962年印度第二支珠峰登山队,在队长——印军陆军中校捷·狄阿斯率领下,再次从尼泊尔境内的南坡攀登珠峰,又是因为怕大风而宣告失败,队员中有两人登到海拔8,717米的高度。 21、1963年,美国珠穆朗玛峰登山队(队长恩·狄林法斯),采取从尼泊尔境内珠峰南坡沿西南山脊登顶的路线取得成功。美国队先后相隔二十一天进行了两次突击,第一次5月1日有两人登上顶峰,第二次5月22日登上四人,两次共上去六人,这是登上珠峰的第四个登山队。 22、1965年,印度登山队(队长是印海军少校穆·郭利)于5月20日、22日、24日、29日四天,先后共四个梯组从南坡尼泊尔境内登上珠峰顶峰,四次共上去九人,登山队的正副队长和队员,全部是从印度现役军人中选拔的,所用路线是过去英、瑞等队使用过的老路线。 23、1969年春,日本登山队从珠峰南坡首次进行试探性登山,在登达海拔6,450米的孔布冰川地区之后,留下了部分冰川和气象观测人员,他们整整在珠峰山中呆了一年,对气象、冰川等作了较长时间观测,为1970年日本队正式攀登珠峰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24、1969年秋,日本珠峰登山队(队长藤田佳宏),企图在当年春天登山侦察的基础上,争取从南坡拿下珠峰,但他们在到达了海拔八千米的高度后,宣布“完成了秋季登山侦察任务”而返。 25、1970年春,日本珠峰登山队,在七十岁的老队长松方三郎率领下(此人是日本登山界元老,他虽然参加了这次登山,但在登山活动中的全部时间是在大本营渡过的,既未参加适应性行军,也未参加登顶活动。他的参加说明日本登山界对这次活动很重视),分两组对珠峰进行突击: 一组从珠峰正南面沿一条长达八百米的很陡峭的岩壁(也称岩石墙)直插珠峰顶峰,这是日本人自己选择的一条比较难攀的路线,因为在海拔八千米以上敢于进行“技术登山”,即攀登陡峭程度很大的岩壁,这是过去别国登山队没有搞过的。另一组仍然是选择的传统老路线,也就是从南坡经南坳沿东南山脊登顶的路线。 日本队之所以兵分两路,而且敢于向珠峰南坡正面的岩壁挑战,这是与当时的世界登山趋势分不开的。因为从南坡沿传统路线登顶,走别人走过的道路,对正在快速发展中的高山登山运动已无太大意义。日本队的南山坡正面登顶路线,按预计方案上升了大约150米(按坡面的垂直高度算)而失败,最后只得全力依靠第二组的传统路线。日、12日,该队先后分两个梯组共四人从传统路线登顶成功,登顶队员是松浦辉夫、植村直已、平林克敏和尼泊尔籍的搬运工人乔塔里。 26、1971年春,由欧洲英、法、意、奥、瑞士和印度等十一个国家的登山运动员联合组成的“国际珠穆朗玛峰登山队”,在队长、瑞士登山运动员恩·基连富尔特的率领下,沿珠峰南坡西南山脊路线登顶(按:基本上是1963年美国登山队的路线)。由于一开始步调就不一致,内部分歧很大,在印度队员胡古纳遇雪崩死亡后,宣告失败。 27、1972年春,一支由西德克·海利考费尔率领的欧洲八个国家(英、法、意、奥、西德、瑞士等国)登山运动员组成的“欧洲珠穆朗玛峰登山队”,沿传统路线从南坡登顶,在到达海拔8,200米的高度后,宣告失败。 28、1972年秋(9-11月),英国军事登山队(队长博宁顿),沿南坡传统路线攀登珠峰,在建立了海拔8,230米的突击营地之后,由于气候变坏被迫宣告失败。 29、1973年春(2-5月)意大利军事登山队,在意大利军事登山学校校长基多·蒙齐诺的率领下,组成一支包括意大利陆、海、空军,警察部队,海关人员,医务、气象和其他军事科学工作人员的大型珠穆朗玛峰登山队,于当年5月5日和5月7日两次,每次一个结组(四人), 一共八人登上了珠峰顶峰。全队中意大利军人有六十人左右,是至目前为止的外国登山队中,到尼泊尔登山人数最多的一次。他们雇用了三百多名尼泊尔搬运工人和向导,动员了各种运输工具,包括军用直升飞机和坡地牵引车等现代化山地运输工具。 意大利军事登山队的登顶路线,原来也是两个方案,一是沿西南山脊(原1963年美国队用过的路线)登顶,一个是备用方案,即沿比较保险的,东南山脊传统路线登顶。结果第一方案受阻,最后还是采用备用方案登上了顶峰。 30、1973年秋,日本珠穆朗玛峰登山队(队长水野祥太郎),从当年8月间进入珠峰,原企图从1970年日本队未取得成功的珠峰正南面路线登顶,事先曾想方设法改进了装备,如适合于海拔八千米以上高度的用氧装备,但仍未能越过海拔八千米以上的那一条大岩壁,结果被迫采用备用方案,沿东南山脊经南坳的传统路线登顶。两名队员,石黑久和加藤保男,于10月26日登上了珠峰顶峰。这是珠峰攀登史上首次在秋天登顶成功。 31、1974年春,西班牙珠穆朗玛峰登山队(队长洛伦特·苏加萨,生理学家),由十六人组成,使用南坡传统路线,在5月19日突击队员到达第6号营地(8,600米)时,由于强烈大风使他们不能前进而宣告失败,当时距离珠峰顶峰只有350米。 32、1974年秋,由法国著名的登山滑雪运动城——沙莫尼市(阿尔卑斯山的小山城)的市长德渥阿松担任队长的法国珠穆朗玛峰登山队,由十名法国人组成,雇用390名尼泊尔搬运工人和向导,选定1963年美国登山队沿西南山脊的路线登顶。这次登山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试验人体在高空的生理变化,他们专为每个登顶队员制作了遥控心电图装置,准备对运动员从山下到顶峰的全部心电图作一次系统的观测。但是在9月19日夜间,发生在海拔6,400~6,900米附近的一次较大的雪崩,使队长和五名尼泊尔搬运工人死亡,全队的登山活动因此而宣告失败。 33、1975年春,一支由十五名日本妇女组成的日本女子珠穆朗玛峰登山队(队长久野英子),由一名日本男记者陪同,于3月16日在珠峰南坡海拔5,350米的高度上建立了大本营。副队长田部井淳子(36岁)于日中午当地时间12时30分同尼泊尔向导安则林(27岁)一起,沿南坡传统路线登上了珠峰顶峰,共停留25分钟。 日本女队此次登山遇到的困难较大。她们从日本出发到山下大本营,曾丢失了大量装备和食品;5月3~4日夜间,在海拔6,450米的营地上又突然发生了一次大雪崩,七名女队员和二十三名尼泊尔向导遭受雪崩袭击,整个6,450米的营地全被雪崩吞没,情况非常危险,但在得到及时抢救后,全体遇险人员脱险了,田部井淳子也是被雪崩埋没的队员中一个,她在登上顶峰之后表示,“以后再也不干登山这种活动了!” 34、1975年,中国珠穆朗玛峰登山队(党委书记王富洲,队长史占春),由汉、藏、回、蒙古、朝鲜、土、鄂温克等七个兄弟民族的队员组成,共434人,其中运动员179人,包括女运动员36人,其余255人有科考、气象、通讯、新闻、医务、交通运输、炊事及其他后勤人员,绝大部分成员来自工农兵。 全队从3月初进山,6月初撤营。经过多次行军(前三次是适应性行军,后两次是突击顶峰),在日北京时间下午2时30分,女队员潘多和八名男队员索南罗布、罗则、侯生福、桑珠、大平措、贡嗄巴桑、次仁多吉、阿布钦,继1960年中国登山队王富洲、贡布、屈银华首次从北坡登上珠峰之后,再次从北坡登上了这个地球的最高点。 这次集体登顶人数之多,科考成绩之大,在世界登山史上都是空前未有的。从此,不断有更多的中国人登临珠峰峰顶。中国的进步和强大,使中国登山者逐渐成为世界珠峰登山运动中的主导力量之一。 35、日尼泊尔时间下午6时,英国登山队的两名队员黑斯顿(32岁)、斯科特(33岁),从珠穆朗玛峰的南坡面上登上了珠峰。 英队的路线是1969年日本队侦查时确定的,但1970年和1973年日本队沿此线两次攀登,都在八千五十米到八千一百五十米之间珠峰正南坡面的陡峭岩壁上失败了,后来国际登山队、欧洲选拔队和英国队相继沿此线攀登珠峰也都失败。这是迄今为止取得成功的第四条路线,也是四条路线中最短的一条。它的特点是,在海拔八千米以上,有一条平均坡度达75度的很长的岩石大峭壁,英国人采用了特殊的氧气装备和进行了专门的高山攀岩训练才取得了成功。 据外电称,英国队此次攀登珠峰,从建立大本营到登顶成功先后共用了三十三天时间,这是22年来十一次登上珠峰的活动中时间最短的一个队,说明在组织运输和掌握天气时机方面都作得比较顺利。英国队全队由十八名运动员组成,队长是博宁顿。在突击顶峰过程中,队员朱·布尔克死亡。据英队宣布,此次登山共用25万美元。 1975年春、秋两季,三支登山队员从三条不同的路线攀登珠峰成功,这是珠峰攀登史上过去所没有的。 36、1988年,中国、日本和尼泊尔三国登山家携手挑战珠峰,从南北两侧会师顶峰、双向跨越珠峰成功,中国的3名队员成功跨越珠峰,1人登顶,次仁多吉创造了在顶峰无氧停留99分钟的世界纪录。 37、1990年,中国、苏联和美国的登山者以和平的名义会聚珠峰,向世界展示了爱好和平的美好愿望。中国的7名藏族队员在这次登山中先后站到了顶峰上。 38、1993年,海峡两岸的6名登山运动员首次携手登上珠峰,在历史上写下了精彩的一页。吴锦雄成为第一位登顶珠峰的台湾同胞。 39、在之后的1996年和1997年,中国先后和斯洛伐克、巴基斯坦开展联合攀登活动,4名藏族队员登顶,其中次洛成为中国第一个登上珠峰的在校大学生,大齐米、开村成为两次登过珠峰的人。 40、日,西藏登山队10名藏族队员一次全员登上珠峰,并在8848·13米的顶峰采集到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圣火火种。这是一次充满智慧和奇想的壮举,是12亿中国人满怀信心走向新世纪的见证。桂桑成为世界上首位两次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女性,仁那和吉吉成为中国第一对同时登上珠峰的夫妻。 41、中国人攀登珠峰的历史不仅仅是专业队员的专利,近年来不断有业余爱好者挑战珠峰。2000年,中国第一个民间单人挑战珠峰的黑龙江勇士阎庚华于5月21日登顶,但不幸的是在下山途中遇难。 2002年,又一名勇士王天汉终于单人挑战珠峰获得成功。 2003年,中韩联合登山队和2003中国珠峰登山队的14名中国队员分别在5月21日和22日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他们是小齐米、普布卓嘎(女)、仓木拉(女)、尼玛次仁、梁群(女)、陈俊池、阿旺、普布顿珠、扎西次仁、旺堆、加拉、罗申、王石和刘健。 截止2003年5月,在过去的43年中,中国健儿已经14次登临“地球之巅”,先后共有61人次把的足迹留在地球之巅。同时,在攀登珠峰的众多登山者中,多名勇士长眠于珠峰洁白的世界里,一些人留下了终身残疾。中国人攀登珠峰的历史,是一个前仆后继和不断取得胜利的可歌可泣的历史。 日到6月20日,中国科学院、国家测绘局将再次对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地区进行综合科学考察,还将联合中国女子登山队员登上珠峰顶,用雷达的手段以及GPS定位方法重新测高。 (摘自&人民网&)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1.股票概念 1.优先股优先股是“普通股”的对称。    是股份公司发行的在分配红利和剩余财产时比普通股具有优先权的股份。优先股也是一种没有期限的有权凭证,优先股股东一般不能在中途向公司要求退股(少数可赎回的优先股例外)。     优先股的主要特征有三:一是优先股通常预先定明股息收益率。由于优先股股息率事先固定,所以优先股的股息一般不会根据公司经营情况而增减,而且一般也不能参与公司的分红,但优先股可以先于普通股获得股息,对公司来说,由于股息固定,它不影响公司的利润分配。二是优先股的权利范围小。优先股股东一般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对股份公司的重大经营无投票权,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享有投票权。     如果公司股东大会需要讨论与优先股有关的索偿权,即优先股的索偿权先于普通股,而次于债权人,优先股的优先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股息领取优先权。 股份公司分派股息的顺序是优先股在前,普通股在后。股份公司不论其盈利多少,只要股东大会决定分派股息,优先股就可按照事先确定的股息率领取股息,即使普遍减少或没有股息,优先股亦应照因分派股息。(2)剩余资产分配优先权。股份公司在解散、破产清算时,优先股具有公司剩余资产的分配优先权,不过,优先股的优先分配权在债权人之后,而在普通股之前。只有还清公司债权人债务之后,有剩余资产时,优先股才具有剩余资产的分配权。只有在优先股索偿之后,普通股才参与分配。   优先股的种类很多,为了适应一些专门想获取某些优先好处的投资者的需要,优先肌有各种各样的分类方式。主要分类有以下几种:(1) 累积优先股和非累积优先股。 累积优先股是指在某个营业年度内,如果公司所获的盈利不足以分派规定的股利,日后优先股的股东对往年来付给的股息,有权要求如数补给。对于非累积的优先股,虽然对于公司当年所获得的利润有优先于普通股获得分派股息的权利,但如该年公司所获得的盈利不足以按规定的股利分配时,非累积优先股的股东不能要求公司在以后年度中予以补发。一般来讲,对投资者来说,累积优先股比非累积优先股具有更大的优越性。(2) 参与优先股与非参与优先股。当企业利润增大,除享受既定比率的利息外,还可以跟普通股共同参与利润分配的优先股,称为“参与优先股"。除了既定股息外,不再参与利润分配的优先股,称为“非参与优先股"。一般来讲,参与优先股较非参与优先股对投资者更为有利。(3) 可转换优先股与不可转换优先股。 可转换的优先股是指允许优先股持有人在特定条件下把优生股转换成为一定数额的普通股。否则,就是不可转换优先股。可转换优先股是近年来日益流行的一种优先股。(4) 可收回优先股与不可收回优先股。 可收回优先股是指允许发行该类股票的公司,按原来的价格再加上若干补偿金将已发生的优先股收回。当该公司认为能够以较低股利的股票来代替已发生的优先股时,就往往行使这种权利。反之,就是不可收回的优先股。优先股的收回方式有三种:(1) 溢价方式。 公司在赎回优先股时,虽是按事先规定的价格进行,但由于这往往给投资者带来不便,因而发生公司常在优先股面值上再加一笔“溢价"。(2) 公司在发生优先股时, 从所获得的资金中提出一部分款项创立“偿债基金",专用于定期地赎回已发出的一部分优先股。(3) 转换方式。 即优先股可按规定转换成普通股。虽然可转换的优先股本身构成优先股的一个种类,但在国外投资界,也常把它看成是一种实际上的收回优先股方式,只是这种收回的主动权在投资者而不在公司里,对投资者来说,在普通股的市价上升时这样做是十分有利的。2.普通股   普通股是“优先股"的对称,是随 企业利润变动而变动的一种股份,是公司资本构成中最普通、最基本的股份,是股份企业资金的基础部分。   普通股的基本特点是基投资利益(股息和分红)不是在购买时约定,而是事后根据股票发生公司的经营实积来确定,公司的经营实积好,普通股的收益就商;而经营实积差,普通股的收益就低。普通股是股份公司资本构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股份,亦是风险最大的一种股份,但又是股票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一般可把普通股的特点概括为如下四点:(1) 持有普通股的股东有权获得股利,但必须是在公司支付了债息和优先股的股息之后才能分得。普通股的股利是不固定的,一般视公司净利润的多少而定。当公司经营有方,利润不断递增时普通股能够比优先股多分得股利,股利率甚至可以超过50%;但赶上公司经营不善的年头, 也中能连一分钱都得不到,甚至可能连本也赔掉。(2) 当公司因破产或结业而进行清算时,普通股东有权分得公司剩余资产,但普通股东必须在公司的债权人、优先股股东之后才能分得财产,财产多时多分,少时少分,没有则只能作罢。由此可见,普通股东与公司的命运更加息息相关,荣辱与共。当公司获得暴利时,普通股东是主要的受益者;而当公司亏损时,他们又是主要的受损者。(3) 普通股东一般都拥有发言权和表决权,即有权就公司重大问题进行发言和投票表决。普通股东持有一股便有一股的投票权,持有两股者便有两股的投票权。任何普通股东都有资格参加公司最高级会议每年一次的股东大会,但如果不愿参加,也可以委托代理人来行使其投票权。(4) 普通股东一般具有优先认股权,即当公司增发新普通股时,现有股东有权优先(可能还以低价)购买新发行的股票,以保持其对企业所有权的原百分比不变,从而维持其在公司中的权益。比如某公司原有1万股普通股,而你拥有100股,占1%,现在公司决定增发10%的普通股,即增发1000股, 那么你就有权以低于市价的价格购买其中1%即10股,以便保持你持有股票的比例不变。   在发行新股票时,具有优先认股权的股东既可以行使其优先认股权,认购新增发的股票,也可以出售、转让其认股权。当然,在股东认为购买新股无利可图,而转让或出售认股权又比较困难或获利甚微时,也可以听任优先认股权过期而失效。公司提供认股权时,一般规定股权登记日期,股东只有在该日期内登记并缴付股款,方能取得认股权而优先认购新股。    通常这种登记在登记日期内购买的股票又称为附权股,相对地,在股权登记日期以后购买的投票就称为除权股,即股票出售时不再附有认股权。这样在股权登记日期以后购买股票的投资不再附有认股权。这样在股权登记日期以后购买股票的投资者(包括老股东),便无权以低价购进股票,此外,为了确保普通股权的权益,有的公司还发生认股权证  即能够在一定时期(或永久)内以一定价格购买一定数目普通股份的凭证。一般公司的认股权证是和股票、债券一起发行的,这样可以更多地吸引投资者。  综上所述,由普通股的前两个特点不难看出,普通股的股利和残余则产分配可能大起大落,因此,普通股东所担的风险最大。既然如此,普通股东当然也就更关心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而普通股的后两个特性恰恰使这一愿望变成现实即提供和保证了普通股东关心公司经营状况与发展前景的权力的手段。    然而还值得注意的是,在投资股和优先股向一般投资者公开发行时,公司应使投资者感到普通股比优先股能获得料高的股利,否则,普通股既在投资上冒风险,又不能在股利上比优先股多得,那么还有谁愿购买普通股呢!一般公司发行优先股,主要是以“保险安全"型投资者为发行对象,对于那些比较富有“冒险精神"的投资者,普通股才更具魅力。总之,发行这两种不同性质的股票,目的在于更多地吸引具有不同兴趣的资本。3.后配股   后配股是在利益或利息分红及剩余财产分配时比普通股处于劣势的股票,一般是在普通股分配之后,对剩余利益进行再分配。如果公司的盈利巨大,后配股的发行数量又很有限,则购买后配股的股东可以取得很高的收益。发行后配股,一般所筹措的资金不能立即产生收益,投资者的范围又受限制,因此利用率不高。后配股一般在下列情况下发行:(1) 公司为筹措扩充设备资金而发行新股票时, 为了不减少对旧股的分红,在新设备正式投用前,将新股票作后配股发行;(2) 企业兼并时,为调整合并比北, 向被兼并企业的股东交付一部分后配股;(3)在有政府投资的公司里, 私人持有的股票投息达到一定水平之前,把政府持有的股票作为后配股。 -------------------------------------------------------------------------------- 2.按票面形态分类 1.记名股 这种股票在发行时,票面上记载有股东的姓名,并记载于公司的股东名册上。记名股票的特点就是除持有者和其正式的委托代理人或合法继承人、受赠人外,任何人都不能行使其股权。另外,记名股票不能任意转让,转让时,既要将受让人的姓名、住址分别记载于股票票面,还要在公司的股东名册上办理过户手续,否则转让不能生效。显然这种股票有安全、不怕遗失的优点,但转让手续繁琐。这种股票如需要私自转让,例如发生继承和赠予等行为时,必须在转让行为发生后立即办理过户等手续。   2.无记名股     此种股票在发行时,在股票上不记载股东的姓名。其持有者可自行转让股票,任何人一旦持有便享有股东的权利,无须再通过其他方式、途径证明有自己的股东资格。这种股票转让手续简便,但也应该通过证券市场的合法交易实现转让。   3. 面值股   有票面金额股票,简称金额股票或面额股票,是指在股票票面上记载一定的金额,如每股人民币100元、200元等。金额股票给股票定了一个票面价值,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地确定每一股份在该股份公司中所占的比例。   4. 无面值股     也称比例股票或无面额股票。股票发行时无票面价值记载,仅表明每股占资本总额的比例。其价值随公司财产的增减而增减。因此,这种股票的内在价值总是处于变动状态。这种股票最大的优点就是避免了公司实际资产与票面资产的背离,因为股票的面值往往是徒有虚名,人们关心的不是股票面值,而是股票价格。发行这种股票对公司管理、财务核算、法律责任等方面要求极高,因此只有在美国比较流行,而不少国家根本不允许发行。  3.按股投资主体分类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份可以分为国有股、法人股和社会公众股。 国有股指有权代表国家投资的部门或机构以国有资产向公司投资形成的股份,包括以公司现有国有资产折算成的股份。由于我国大部分股份制企业都是由原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而来的,因此,国有股在公司股权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法人股指企业法人或具有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以其依法可经营的资产向公司非上市流通股权部分投资所形成的股份。目前,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法人股平均占20%左右。根据法人股认购的对象,可将法人股进一步分为境内发起法人股、外资法人股和募集法人股三个部分。 社会公众股是指我国境内个人和机构,以其合法财产向公司可上市流通股权部分投资所形成的股份。 我国国有股和法人股目前还不能上市交易。国家股东和法人股东要转让股权,可以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经证券主管部门批准,与合格物机构投资者签订转让协议,一次性完成大宗股权的转移。由于国家股和法人股占总股本的比重平均超过70%,在大多数情况下,要取得一家上市公司的控制股权,收购方需要从原国家股东和法人股东手中协议受让大宗股权。 除少量公司职工股、内部职工股及转配股上市流通受一定限制外,绝大部分的社会公众股都可以上市流通交易。 -------------------------------------------------------------------------------- 4.按上市地点分类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票有A股、B股、H股、N股、S股等的区分。这一区分主要依据股票的上市地点和所面对的投资者而定。    A股的正式名称是人民币普通股票。它是由我国境内的公司发行,供境内机构、组织或个人(不含台、港、澳投资者)以人民币认购和交易的普通股股票。B股的正式名称是人民币特种股票。它是以人民币标明面值,以外币认购和买卖,在境内(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    它的投资人限于:外国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投资人。现阶段 B股的投资人,主要是上述几类中的机构投资者。    B股公司的注册地和上市地都在境内,只不过投资者在境外或在中国香港、澳门及台湾。 H股,即注册地在内地、上市地丰香港的外资股。香港的英文是Hong Kong,取其字首,在港上市外资股就叫做H股。依此类推,纽约的第一个英文字母是N,新加坡的第一个英文字母是S,纽约和新加坡上市的股票就分别叫做N股和S股。-------------------------------------------------------------------------------- 5.按公司业绩分类      绩优股就是业绩优良公司的股票,但对于绩优股的定义国内外却有所不同。在我国,投资者衡量绩优股的主要指档是每股税后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    一般而言,每股税后利润在全体上市公司中处于中上地位,公司上市后净资产收益率连续三年显著超过10%的股票当属绩优股之列。 在国外,绩优股主要指的是业绩优良且比较稳定的大公司股票。这些大公司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在行业内达到了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形成了经营规模优势,利润稳步增长,市场知名度很高。    绩优股具有较高的投资回报和投资价值。其公司拥有资金、市场、信誉等方面的优势,对各种市场变化具有较强的随和适应能力,绩优股的股价一般相对稳定且呈长期上升趋势。因此,绩优股总是受到投资者、尤其是从事长期投资的稳健型投资者的青睐。 与绩优股相对应,垃圾股指的是业绩较差的公司的股票。这类上市公司或者由于行业前景不好,或者由于经营不善等,有的甚至进入亏损行列。    其股票在市场上的表现萎靡不振,股价走低,交投不活跃,年终分红也差。投资者在考虑选择这些股票时,要有比较高的风险意识,切忌盲目跟风投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Shipbuilding industry in an unprecedented situation to flourish. Vessels due to use of different form in the manufacture of many types are divided into: skiff is a river transport vessel. &Qualcomm is the right word&: &flat-shaped, it calls for the sub-flat.& Of &elegance& release for shallow vessel. Boat is a long narrow shape of the boat. &Release of shipping address&: &200 hoh said following the boat, its shape quite Trail, Walker has 12 people in high-risk.& ■ is a short wide body transport ship. &Release of shipping address&: &300 hoh hoh said. ■, marten, short also. Jiangnan by name, short and Guangan, Wei also did not dump.& ■ visible along the main southern popular. ■ is a sailing ship. &Zhou said the Ministry of text& and &Guangyun& in the Han Dynasty are said to the sea ■ ship. Chia-Ling is a small river. &Guangyun& said: Chia-Ling hut to have the boat set up window. Fang, also known as &party& or two to help ship. Guo Pu Jin said: &Fang, and two-ship&, that is one of two parallel vessels ship. &Zhang Yi Chuan Shih-chi,& it reads: &single ship Fang, Yi-fang set March 50 and the food, water and floating.& Doo-ship is a warship defensive devices. &Release of shipping address&: &up and down re-bed (plate), said threshold (with the ship). Quartet to Royal矢石board facilities, such as its threshold is also in prison.& Gordon used to transport soldiers to attack the pre-landing boats. That is, &said the former Army first trip Deng, Gordon to the position of the enemy also,& ( &Release Release of ship&). A scout for the boat to observe the position of the enemy. &500 hoh below, there are cottages, said scout to advance and retreat as the enemy also& ( &Release Release of ship&). Chek Ma速疾lightweight boat of the boat. Beirut has an offensive艟the nimble small warships. &Outside the narrow and long Chong Meng said.敌船conflict also& ( &Release Release of ship&). Piedmont Health cows with external review, the two sides have a paddle open hole, about a &window of spear points crossbow& inaccessible敌船and矢石is not afraid of attack, for quick攻敌. Floor, the Han Dynasty's most famous ship is a ship, the Han Dynasty is the best indicator of the level of shipbuilding technology of a ship. Building ships, as the name implies, is on board to build the flats and in general is based on the size of the vessel on deck building several stories up to three. Every level have special title: &House said housing board, as the homes also. Its flying weight room said House, also in the fly故曰. Also said the bird in his room, in the hope of waiting, if the finch's shock, as is also. &(& Release Release of ship &), Guangzhou East Han Dynasty have been unearthed in a wooden ship model, the cabin is a two-tier, (33) may be known as the& Flying Cottage &boat building. Floor, many different types of vessels, are also very wide. Militarily, it is the water main military combat warships, the navy commander of the Han Dynasty have &floor general ship& of. Han舟船all kinds of the above are found in literature, have not yet found the physical remains. However, the Han Dynasty in Jiangling舟船model, Changsha, Guangzhou and other places but have found that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Han Dynasty舟船provided valuable information. Such as Guangzhou in 1956 in the western suburbs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unearthed a wooden ship model, (34) This ship model of inland navigation as Chia-Ling ship model. (Figure 16), Guangzhou East Han Dynasty in 1955 also unearthed a clay ship model. (35) It is estimated that such a master of about 20 meters, is a medium-sized客货船ri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hipbuilding technology, not only the type of舟船increasing number and variety of boat facilities better.舟船human construction, not only can float on water, drifting downstream, but also in accordance with the wishes of the people of navigation in the water. However, whether it is riding a boat landing or stop, will need a tool to master the advance of the vessel. Han ship propulsion tool:'s a punting tool. Hedi's support with the boat forward. Because there's over the same period with the rafts, so that's the earliest times, the simplest form of advance tools.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use's punting, the general side of the ship or boat is the stern construction of the Department are used pervariabilis Corridor, this is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ship. Future generations, according to Diamond's shape and uses different, there's draft's own drilling, fork's, Hook's and the radius of the board's minutes. Propeller advance human舟船A wooden tool. Its there's almost the same time or later. Hand paddle handle people with a paddle board paddle back through the water to promote the reaction vessel forward. Oar oar known in the Han dynasty, bar, table. &Release of shipping address&: &allocation of water in the next table said. Table, wash it, wash it in water, and made it into the table to make a boat. Jazeman also means that, like bar also. And that of Ji, Ji Jie also allocate water to make it捷疾zhou. &initially for a short paddle, with the hull of the increase, the higher freeboard, there is a long paddle. Paddle the more the faster ship. From the excavated ship model of the Han, the time already spent five oars, of the 10 designated wooden paddle up there with the paddle 16. Ancient organizations also known as &樐&, &scull&, is a more efficient, and able to control the course of human advance tools. &Release of shipping address&: &Lu said in the next, Shilu strength also, with brawn and then a boat trip also.& It is based on the rudder blade from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zed by &shaking.& The operation of the rudder blade from the &zoned& into fish-like rock, formed from the impeller to the qualitative change in organizations. Department in the hand as long as organizations do not exert force, can have a greater thrust, so much higher than the propeller efficiency. Organizations to promote China's human unique tools of the invention, the working people of our country's contribution to one of the world shipbuilding industry. Also known as the fan canopy. Put up the mast on the wind driven device. The use of wind pressure on the fan side pushed forward ship. Fan about the emergence of the Shang Dynasty. To the Han Dynasty, the fan has been widely used. Also known as mast mast椳, Qiang. Mast must have a fan. Mast was erected on board to hang in the wind driven fan rough wood. Han has this name. &Release of shipping address&: &before the mast column said. Masts, Wei also. Wei, also a high profile.& In the voyage, to avoid bank, around the reefs and accurate grasp of the direction and control of navigation is a vital event. The Penny's boat or paddle boat is a driving force, but also doubles as a directional tool. To the Han Dynasty, the hull gradually increasing and promoting the tools and tool-oriented division of labor is also increasingly clear that the emergence of a specialized oar rudder direction. In Hunan in 1951 in a long chassiron Tomb unearthed wooden mold and the 1974 Western Han Tomb in Hubei Province in Gangneung unearthed wooden mold, (36) of its tail are the home side the edge of a long wood pulp, it is clear that it has not, as the water of used, but is used to control the direction. In the basis of the rudder blade, and then created its own tools for turning control of course - the rudder. Guangzhou East earthenware tomb unearthed only ship model, the stern there is a rudder, which is currently seen in the earliest era of ancient rudder image. Rudder is not only found on archaeological finds in the literature have documented. &Release of shipping address&: &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描写美丽景色的成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