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准确理解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许海清著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and this application utilizes JavaScript to build content and provide links to additional information. You should either enable JavaScript in your browser settings or use a browser that supports JavaScript in order 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is application.
Item Details
书目相关信息
D630.1/306
保存本阅览室(209室)
(已有预约数:)
图书馆公告习近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时政--人民网
习近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来源:&&&&&
原标题:习近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王岐山、张高丽出席开班式 刘云山主持开班式
  新华网北京2月17日电 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17日在中央党校开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必须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王岐山、张高丽出席开班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主持开班式。
  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这项工程极为宏大,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
  习近平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有独特优势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同时,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上需要下更大气力。只有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尽快把我们各级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本领都提高起来,尽快把党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的工作能力都提高起来,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更加有效运转。
  习近平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习近平强调,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习近平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习近平强调,制定出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关键还在于落实文件。我们在学习宣传全会精神上还要下细功夫、苦功夫、深功夫,夯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认识基础。在学习理解上,要防止一知半解、断章取义、生搬硬套,要弄清楚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的关系、系统政策链条与某一政策环节的关系、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的关系、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关系,既不能以局部代替整体、又不能以整体代替局部,既不能以灵活性损害原则性、又不能以原则性束缚灵活性。在贯彻落实上,要防止徒陈空文、等待观望、急功近利,必须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和夙夜在公的责任意识抓实、再抓实。改革是循序渐进的工作,既要敢于突破,又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确保实现改革的目标任务。全面深化改革是立足国家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进行部署的,要注意避免合意则取、不合意则舍的倾向,破除妨碍改革发展的那些思维定势。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的,对最广大人民有利的,对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有利的,该改的就要坚定不移改,这才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
  刘云山在主持开班式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深入阐释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历史背景、现实根据、科学内涵,深刻回答了坚持改革总目标必须解决好制度模式选择、价值体系建设等重大问题,并对进一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提出明确要求。讲话视野广阔、思想深刻,政治性、理论性、指导性很强,是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再一次有力动员。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把讲话精神体现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贯彻到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工作之中。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同志,国务委员,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同志出席开班式。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解放军及武警部队有关负责同志参加开班式。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开班式。
(责编:袁勃、赵纲)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人民日报重要言论库怎样理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童年系列392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我们党探索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取得的最新成果,其视野宽阔、内涵丰富、指向明确、意义深远,自提出就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两会”期间也是代表和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因此,准确系统的理解和把握这一重大命题,不仅必要,而且适时.何谓国家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就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这一重要论述完整揭示出国家治理体系三个层次的科学内涵:从政治属性来看,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的政治领导和政策推动下治理国家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其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集中体现.从治理结构来看,国家治理体系主要包含经济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社会治理、生态治理和党的建设六大体系,且这六个体系不是孤立存在或各自为政的,而是有机统一、相互协调、整体联动的运行系统.其中,经济治理体系中的市场治理、政治治理体系中的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体系中的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三个最核心要素.从治理目标来看,就是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一是规范化,无论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都应该有完善的制度安排和规范的公共秩序;二是法治化,任何主体的治理行为必须充分尊重法律的权威,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有超越法律的权力,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三是民主化,即各项政策要从根本上体现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主体地位,各项制度安排都应当充分保障人民当家做主;四是效率化,国家治理体系应当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和行政效率;五是协调性,从中央到地方各个层级,从政府治理到社会治理,各种制度安排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协调,密不可分.在这五个目标中,能否实现法治化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至关重要的.刚刚结束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强调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充分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什么是国家治理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治理能力就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在实践中的绩效彰显,是检验国家治理体系是否科学、合理的重要杠杆.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明确提出,要通过理论和实践创新,更好地发挥作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也强调,要进一步改进履职方式、提高履职能力、增强履职实效,着力推进履职能力现代化建设.可见,提出治理能力现代化,表明了党和政府正在从思想上、行动上革除传统的“管理”套路,由政府一元单向的管理,向政府、市场、社会和民众多元交互共治转变,这也正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和把握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从治理主体角度讲,有效的治理,突出强调社会公共事务的多方合作治理.过去我们的社会管理存在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管理主体的政府一家独揽,市场、社会、民众的力量比较薄弱,甚至缺席,这导致了社会治理的过度行政化,造成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通过改革,从政府与市场关系而言就是要回归市场本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从政府与社会关系而言就是要回归人民本位,让人民群众以主体身份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去,实现自我治理,这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突破点.其次,从权力运行角度讲,有效的政府治理,必须合理定位政府职能.原来政府承担了其他主体的许多职能,现在要通过简政放权,放权于市场、放权于企业、放权于社会,明确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权力的边界范围.在此基础上,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要求,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最后,从组织结构角度讲,有效的治理,必须以科学合理的政府组织结构为基础.重点是要优化政府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工作流程,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用机制再造流程、简事减费、加强监督、提高效能.理顺两者的内在逻辑关系把两者结合起来看,“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明确和理顺两者的内在逻辑关系,是推进深化改革的逻辑起点.“治理体系”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治理能力”是“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目的和结果.要想实现真正的治理能力现代化,首要任务是建立健全一套完整、合法、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有了科学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孕育高水平的治理能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内在统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决定着改革的成败.目前,全面深化改革已经到了攻坚阶段,如何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打破思维定式等,都需要强有力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予以推进和保障.廓清认识误区正确理解、科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还要避免几方面的认识误区.第一,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人民群众在不同领域发挥治理的主体作用,这种主体性的发挥不是绝对的,单向的,而是相对的,是互动与合作的.比如在群众自治领域,无疑需要给社会组织和群众提供充足的空间和广阔的平台,但还可以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各主体依法高效运转的同时,强调纵横交叉协作,从而形成政府间、部门间、公私间的跨界协作制度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根本要义.第二,治理体系的运行方式不单是自上而下的,而是既有从上到下,也有从下到上,甚至可以横向运动.自下而上的治理方式,有利于加强顶层设计,根除“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对抗性做法,实现政策不走样、不变味;自上而下的治理方式,有利于“摸着石头过河”,实现地方层面的改革创新,降低改革风险与成本;横向运动的治理方式,有利于不同主体间的互动、走访、学习,实现协同效应、整合效应、创新效应.第三,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全面深化改革是全国人民的大事,不仅需要党中央的科学决策和部署、政府的推动和法律法规的规范,更需要我们每个人积极参与和主动作为,从而更好地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地推进改革.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如何认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来源: 
  【光明专论】
如何认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谈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我们党探索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取得的最新成果,是领导改革开放的经验总结和认识结晶,反映了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自觉。
  改革目标的科学提升
  改革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改革,从对内改革到对外开放,我们党始终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不断在实践中深化对改革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认识,不断健全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各方面体制机制。十八大科学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经验,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提出到2020年的改革目标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在这个基础上,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机联系起来,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三中全会的一大亮点,既是对各个领域改革目标的科学提炼,又是对改革总目标的根本提升。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力的集中体现。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各个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各个领域行使国家权力、治国理政方略的综合体现。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使之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健全的治理体系、高超的治理能力,是国家有序运行、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在当代中国,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转化为国家治理的效能。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有利于统筹谋划各个领域的改革,保证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个总目标的确立,反映了当代中国发展的要求,是我国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达到新的历史高度的根本标志,为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总的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责任编辑:王宏泽] 1
一周图片排行榜
48小时点击排行
光明网版权所有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您所在的位置:
&&党内生活
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浏览次数:&&文章来源:离退休工作处
如何实现&让治理更有水平&
&&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对话
日&&&& &来源:解放军报
&&&&&&& 原标题:如何实现&让治理更有水平&
&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十八大以来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成果。习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再次强调:&让治理更有水平。&为深入理解把握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本报特邀请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治理道路研究&课题组成员,讨论交流。
& 主持人:
& 编辑 黄昆仑&
& 课题组成员:
& 韩 刚 西安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副主任、教授
& 詹仲亚 军事经济学院政治理论与人文社科系副主任、副教授
& 姜钦云 武警福州指挥学院政治理论与政治工作教研室教授
& 杨永利 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 常培育 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 李徐步 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武装部干事
&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性跃升
&主持人:&天下大治&是历史上国家治理的理想目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进展新阶段,表明我们党治国理政视野的开阔、境界的提升、水准的提高。应该怎样理解把握它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
&詹仲亚: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古今中外治乱兴衰规律,特别是社会主义运动史和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特色国家治理概念。它在本质上既不同于封建统治的治国理政,也不同于西方的治理概念。中国特色国家治理,就是党领导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国家治理的过程,就在于充分动员各个方面的力量,激发国家、社会与市场的活力,促使三方积极互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中国特色国家治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原则,人民是国家治理的主体,党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国家治理现代化,主要从三个层面推进。一是制度体系作为一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关系的集合体,要能够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增强社会活力,在国际竞争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引领力。制度是治理之本,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是制度建设。二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作为制度的实践形态和功能实现,要体现治理体系的科学化、治理能力的高效化、治理方式的法治化、治理机制的常态化、治理效果的最优化。治理是制度之用,制度优势要在治理现代化中落地见效。三是价值体系作为制度和治理的基本准则,是贯通制度体系和治理实践的灵魂。我们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治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价值准则、基本价值追求,规定了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导向和价值标准,治理现代化就是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化。
&社会主义国家从诞生至今近百年,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的全新社会,在以往的社会主义实践中,由于基础薄弱、缺乏经验等历史原因没有解决得很好。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时代潮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是我们党的长期探索。从&四个现代化&到治理现代化,从传统治理到现代治理,从制度体系到治理体系,从国家治理现代化到全面依法治国,都是我们党在中国治理道路上的坚实脚步。
& 推动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定型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怎样深入理解这一重要思想?
&韩刚:治国理政制度为本,强基固本方能长治久安。推进治理现代化,以完善制度为前提和基础。
&制度的本质是行为规则,是保证一个复杂社会系统有效运转的基本条件。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是推动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定型的基本要求。更完备基于制度体系的空间特性,要求随着社会系统的复杂程度增强,增大制度的覆盖面,减少制度的盲区和漏洞,提高制度体系的衔接性和自洽性,克服某些制度之间的不兼容性。更稳定基于制度体系的时间特性,要求随着社会运行的有序程度增强,提高制度的规范性和延续性,让制度内化于社会机体之中,常态化运转、稳态化运作,在改与不改、变与不变、动与不动之间保持恰当的均衡。更管用基于制度体系的实践特性,要求随着国家治理的法治程度增强,充分发挥制度的导向、激励、协调、控制功能,强化制度权威,增强制度效能,减少制度疲软、制度失效现象。
&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是一个科学的制度设计过程,更是一个攻坚的制度变革过程。一些利益格局根深蒂固、盘根错节,已成为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的重大障碍。因此,要像习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要求的那样,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坚决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坚决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这就是依靠制度变革推进治理现代化。
&主持人:习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这就告诉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定制度自信。制度自信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作用是什么?
&杨永利:坚定制度自信,才能勇于坚持、不断完善这一制度,&咬定青山不放松&,在制度自信的基础上,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治理道路。
&国家治理现代化,首先要解决方向和道路问题。依靠什么制度治理,最鲜明地表明了国家治理的方向和道路。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把完善制度和推进治理统一于一体,正是表明了我们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治理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和道路,决不会走向西方的治理道路,决不会套用西方的治理模式。坚定制度自信,是我们党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基础。
&制度自信,来自制度体系本身所展现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来自制度完善能力所赋予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正是由于始终保持高度的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愈益完备稳定管用,制度自信愈益增强。习总书记指出:&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也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的过程,是在这一过程中更加增强制度自信的过程。我们的制度自信,洋溢着改革创新精神,在改革中展现自信,在创新中增强自信,促使中国制度与时代同行,与实践同步,与人民同心。
& 实现国家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主持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方式是什么?
&常培育: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要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实现国家治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要求对国家治理的全过程,构建起执行和运作制度、规定、标准的机制和体系,使国家治理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按章行事,杜绝随意性和盲目性,推动各领域治理工作深入有序地开展。没有好的制度,达不到&制度化&,国家就难以实现善治;没有卓越的制度执行力,达不到执行的&规范化、程序化&,再好的制度也会落空。只有实现国家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才能不断提升各项治理制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广大社会成员权益需要的水平。
& &道私者乱,道法者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力推进国家法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有效实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是传统人治社会的影响依然广泛而深刻地存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基本标志和根本途径,就是全面依法治国,通过更科学的制度设计和更合理的制度安排,明确国家治理的行为准则,保证国家治理活动按照科学化、法治化的程序正常进行,使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全面依法治国的决定,强调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都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无论是破解难题、化解矛盾、凝聚共识,还是激发动力、促进和谐、推动发展,唯有更加自觉并善于运用法治这个集中体现现代化治理本质要求的思维和方式,在法治轨道上寻求国家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解决之道,才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主持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实践进入新阶段。主要表现和特点是什么?
&李徐步:一是全面拓展治理实践。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方位、各领域、各层次的治理现代化。从企业治理、基层治理、社会治理到国家治理,国家治理现代化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包括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新形势下治国理政有机统一。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到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在经济治理、生态治理、核安全、网络治理、打击恐怖主义等领域,担当大国责任、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大国治理与全球治理相容互济。从单项治理到总体治理,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总揽多层次多类型多领域国家安全体系,通过各领域的安全治理来达成总体国家安全的效果,又通过总体国家安全状态的保持来推动各领域的安全治理。
&二是紧紧扭住治理重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同时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重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成国家治理的基本领域及治理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框架,全面依法治国确定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导方向,全面从严治党塑造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着力破除治理现代化重大障碍、有效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的过程。
&三是更新变革治理理念。在国家治理实践中贯彻新发展理念,就蕴含着治理理念的转变创新,形成现代化治理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国家发展全局处于核心位置,决定了创新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协调发展追求发展布局、发展关系、发展空间、发展要素、发展进程的协调性,实际上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所要达到的治理新秩序。绿色发展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遵循经济、自然、社会规律的共同要求,与生态治理是同一项任务、同一个目标。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活力、进化、兴旺之道,国家治理现代化本身就内含着将&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合成一盘大棋局来下。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表现在治理领域就是让人民共享治理权利和治理利益。
& 促进治理体系与价值体系的融合贯通
&主持人:古今中外的治理实践表明,文化价值观念深刻左右着一个国家的治理模式。每一治理体系的背后,必有支撑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文化的因素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决定力量。怎样把握治理体系与价值体系的关系?
&姜钦云: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治理体系的支撑保障,也离不开价值体系的引领整合。价值体系是国家系统运行的核心软件部分,它赋予国家制度以精神灵魂,给予国家治理以价值引领,决定着国家治理体系的组织方式、运行目标和政治取向。任何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都以一定的价值体系为基础,围绕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价值体系培育与治理体系建构良性互动、相辅相成的演进过程。
&习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价值体系,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是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引领社会前进的精神旗帜。失去了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的引领整合,国家治理就失去了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就会是一盘散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要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构建更加完备科学有效的制度体系,还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凝神聚力的思想共识,增强奋发有为的精神力量,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风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回答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问题,标刻了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价值准则,确立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航标,立起了一面引领社会前进的精神旗帜,使现代化国家治理的价值取向更加明确、信仰意志更加彰显、结构特性更加突出。具体来说,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确定了制度和治理体系&为了谁&的价值取向,我国国家治理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要有利于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努力,由民所赋的治理权要接受人民的监督。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确定了制度和治理体系&为了什么&的价值目标,治理的完善、方式、效果,都要服从服务于核心价值观,围绕核心价值观而推进,以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准则。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确定了制度和治理体系&怎样评价&的价值标准,评价治理是非得失,最有发言权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国家治理的实践标准最重要的是人民群众标准。
& 大家观点
&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标高
&&& ■颜晓峰
&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的重要论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四让&作为这一总目标的拓展和深化,赋予国家治理现代化以新的内涵、新的标准、新的要求,将引领治国理政新实践、推动全面小康新攀升。
&制度、发展、治理、人民,构成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维度。制度是国家治理的运行基础和根本机制,治理则是制度的功能发挥和实际运转,治国理政首先要解决依靠和运用什么社会制度治国理政的问题。发展是一个民族生存延续、兴旺发达的前提条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国家治理必然要围绕发展而展开,着眼发展而推进,发展是治理的核心内容。治理是随着社会的形成而产生的组织协调机制,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不同的社会形态、发展阶段、历史文化,治理的性质、方式、效果不同。治理的本质是国家与人民的关系,国家治理离不开怎样看待和对待人民。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我们的国家治理是为了人民治理、依靠人民治理。在制度和治理维度的基础上,&四让&要求明确地将发展和人民维度纳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框架,强调国家治理现代化要以促进发展为治理目标、以人民利益为治理价值,这就拓展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野,丰富了体系,提升了层次。
&制度更完善、发展高质量、治理有水平、人民获得感,构成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明确标准。中国历史上&汉唐盛世&的文治武功、济国安邦,创造了中华文明的辉煌。资本主义开启了现代化进程,包括以资本主义制度为基础的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理现代化,将创造出新型的社会主义治理文明。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就是要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让发展更有质量,就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赋予发展新的内涵、新的秩序、新的面貌、新的格局、新的高度。让治理更有水平,就是实现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促进治理体系更加科学、治理能力更加有效,破除治理体系的陈规陋习。让人民更有获得感,就是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推进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全面地让人民有获得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让人民更有获得感的重要内容。
&制度基础、发展目标、治理主线、人民中心,构成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系统关系。国家治理现代化,以制度为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发展持续走向繁荣富强,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制度基础。进一步夯实制度基础、完善制度体系、增强制度能力,就能够依靠强大的制度力治国理政、长治久安,应对挑战、抵御风险。国家治理现代化,以发展为引领目标,发展是制度更加巩固、治理更加有序、人民更加幸福的基本条件。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国家治理现代化,以治理为贯通主线,治理是发挥制度优势、提高发展质量、增进人民福祉的贯彻实践。着力解决国家治理与国际竞争、发展要求、人民期待还不相适应的问题,进一步健全治理体系、创新治理机制、提高治理水平、增强治理效能,就能够巩固制度、促进发展、造福人民。国家治理现代化,以人民为价值中心,人民是制度、发展和治理的主体。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准则贯通治理现代化各个领域,不断增进人民的获得感、公正感、幸福感,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体保证。
&& (作者系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课题组负责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治理能力现代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