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白,地,相,山,尽组成唐伯虎最有名的一句诗诗

文学类文本阅读祁连雪①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当你驻足威武、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垂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②当然也不是说,整个河西走廊尽是良畴沃野。它的精华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威武、永昌平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这片膏腴之地,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雪水来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祁连雪以其丰美、清冽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一代又一代。③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奴人呼“天”为“祁连”,故又名祁连山。一过乌鞘岭,那静绝人世、敻(xiòng)列天南的一脉层峦叠嶂,就投影在我们游骋的深眸里。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岭的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面对着这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着空寂琼瑶的素影清氛,顿觉凉生襟腋,情愫高洁。它使人的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④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情,但平心而论,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这里难以计数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沉淀,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在那看云做梦的少年时代,一部《穆天子传》曾使我如醉如痴,晓夜神驰于荒山瀚海,景慕周天子驾八骏马巡行西北三万五千里,也想着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当时把其中的故事都当成了信史。真正知道它“恍惚无征,夸言寡实”,是后来的事,但祁连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减,反而益发强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今朝终于得偿,其欢忭之情是难以形容的。⑤旅途中我喜欢把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叠合。车过山丹河(即古弱水)时,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会西王母于酒泉南山。《淮南子》里也有后羿过弱水向西王母“请不死之药”的记载。神话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情感、体验以至行动的载体,深入地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⑥观山如读史。驰车河西走廊,眺望那笼罩南山的一派空濛,仿佛能谛听到自然、社会、历史的无声倾诉。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激动和沉甸甸的时间感被呼唤出来,觉得有许多世事已经倏然远逝,又有多少天涯过客正在匆匆走来。我们这些河西走廊的过客,与祁连雪岭朝夕相对,自然就把它当做了热门话题。有人形容它像一位仪表堂堂、银发飘洒的将军,俯视着苍茫的大地,守护着千里沃野;有人说祁连雪岭像一尊圣洁的神祇,壁立千寻,高悬天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恋人、挚友般的亲切。千里长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一种相遇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⑦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150年前的秋日,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时,曾写下诗句:“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甘、青路上,我也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取材于王充闾的同名散文,有删改)【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旁征博引,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并触及了当下现实,把河西走廊的精华所在与江南相提并论。B.神话传闻和历史积淀“压低”“涂饰”了祁连山,反映了历史带给祁连山以无法摆脱的沉重负担。C.河西走廊的过客对祁连山的形容之所以见仁见智,是因为雪岭常被一派空濛笼罩,真相难以认清。D.作者在游历河西走廊的同时,也以恋人、挚友般的心态去贴近祁连山,试图体验祁连山的“心史”。E.本文既从空间的视野描述祁连山特有的自然美景,也从时间的角度传达一种绵长凝重的历史感。【小题2】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小题3】作者曾说:“雪”是《祁连雪》的“文眼”,其有重要的任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小题4】文中说“观山如读史”,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从“观山如读史”中获得的启示。(不少于200字)[强力转帖]白曼:“诗人”,你已山穷水尽
[强力转帖]白曼:“诗人”,你已山穷水尽
在神话早已破灭的当代,真假猴王重新较量
  在自由集贸市场大门外的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有一个守着一堆无人问津的烂白菜仍正闭目孤芳自赏地嘀咕着、然后睁开眼跺脚大骂人们不识货的小商贩。这个人就是我们今天的诗人。
  “作为购物的赠品/椅子只有两种颜色/红与灰,顾客都要红的/搬运椅子的售货员气喘吁吁/担心剩下的部分卖不出去/请求我来一把红的/有什么关系呢/红与灰色/都是椅子,可以折叠自如/但我还是坚持要红的/我威胁着,否则我就退货,”这就是诗人那烂白菜中的一片。如果以为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完全是这样僵硬、死板和是个人都能说出来的东西,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没有着令人瞠目的联想和与人不同的思维,那又怎么能是当代诗人。因此,当我们终于发现他并不得不大声地问:“在干什么?”他立刻在光天化日之下,用得意洋洋的举措,明确地作出了这样嚷遍千山万水的回答:“我在大街的后面跟着他们/无数的臀部摇晃着/微风拴在腰部/我比较着它们的尺寸/长的和短的,圆和扁/想象着它们一个个/跟着麦当娜涂着兴奋剂的屁股/摆动起来……”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诗人!这就是应用精彩至极的语言和无与伦比的想象呈给我们文学中的文学的诗人!这就是在标榜为大气、从云南直推到北京的杂志上既明晃晃亮出、又声嘶力竭吹捧的据称是在当今中国极负盛名的一个诗人的什么什么绝色的又大又棒的作!呸!
  我们实在是多余想起他们!因为一旦发现了这样的他(它)们而不将其清除或将其送进精神病院,实在是既对我们有害,也对他们不利!
  大白话不是不能成为诗,更不会不能成为绝好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要说在那诘屈嗸牙的古简上,即使在现在的行文中,这也是一首语言白得不能再白的诗。诗中不是不能写生殖器包括交媾。不要说在性开放早已普及的今天,早在一个世纪半之前,惠特曼就写尽了男女性器官、性交和至今难为我们接受的同性恋。但在他那诗中展现出的是生命的博大、创造生命的壮丽和生死不渝的“恋”!而不是在大街上缺心眼地跟着人家屁股,猥亵地臆测完不同人腰处“长”、“短”、“圆”、“扁”形状各异的阴部后,公开叫嚣出的只有窥阴症患者和刑事犯才能嚎出的恶语!
  如果不是,疯子和非疯子、猥亵犯和非猥亵犯的区别又在哪里!
  在今天,我国媒体的总量繁荣程度已经超过美国,其发行量更是不计其数。然而,就在各种有生命力的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壮大、一个小字辈的《读者》印数已经突破近一千万册时,曾张扬在各地的诗刊纷纷倒闭,发行量曾高达70多万册的老字号国家《诗刊》也同样飞流直下三千尺,跌至现在的可能是1万还零几点。可叹那些曾几何时还靠编“诗”写“诗”吃饭的“诗人”,不得不大多卷起铺盖,走到了东张西望的大街上。
  自五四运动之后,中国之所以又曾成为一个诗的王国的原因之一,就在于除专业刊物外,大众媒体都将戴有“桂冠“的诗人奉若神明。任何有向上心的报刊都是有眼力的。所以现在,本是讲究多种经营的大众媒体,却独独将那些“烂白菜”不约而同地统统扫了出去。
  野火未烧尽,只因根未除。开始流离失所的“诗人”,除了仍闭目时自己小声嘀咕和睁眼更跺脚大骂外,又在他们的方圆内你推我搡地力争有深度地生存,试图在哪天没光亮时东山再起。
  本来,在各种有效资源都开始被有力整合的今天,那些“诗人”应该开始遵守游戏规则,抖掉贩假恶习,剥尽“诗”的伪装。可是,他们却将那些诗的赝品和有毒物不仅不召回或在坑内深埋,反而精心包装了起来。然后呢?卖画依售画而生,卖文靠稿费而存,连菜农都要用粗大的鲜白菜去换取薄薄的钞票,这既谈不上等价交换,更谈不上价值规律,仅仅是一个亘古以来未变的常识。可是,反其道而行之的道行若不高,又岂能是“诗人”。于是:既不是为了保存有价值的学术思想,也不是想依此来获取职称,仅仅以求得一时舒展,真正与价值规律完全作对,在垃圾箱早就越来越多的今天,将那些包裹着烂白菜和有毒素的东西又一窝蜂地自费出版并发行。
  除了偶然外,他们的读者是谁呢?在任何一种艺术(是艺术而不是其他)的表现形式中,如果它的欣赏者仅仅是同类,按照达尔文所曾指出的那样,在这个小范围内就将产生瘟疫。我们谁也都无法想象:如果画画儿的只把画儿画给画画儿的看,唱歌儿的只把歌儿唱给唱歌的听,那将是一个多么可笑并可怕的局面。可“诗人”这只鸟的特别性确实就是这么不可一世:在人类的高度文明都已不可阻挡地摧毁了偏僻小山村的猎网之时,我们的活跃在大都市“诗人”却仍然就是只将他们的“诗”写给“诗人”看;进而,在文化大革命中曾出现过的像火炬一样在黑暗中传播的“地下诗抄”,竟被他们以传递毒品般的形式克隆出来。
  到了这一步,总算山重水复后的“诗人”想喘口气了。岂料,原本对其无睹的精神环保卫士又已在怒目中大雪满弓刀。居然在侧听后连劝降的楚歌都无从而起,“诗人”已面临山穷水尽和弹尽粮绝。
  在人类所迈出的每一步前进的步履中,无不都包含着太多的失败和探索的艰辛。除去在诗坛有意散发精神毒气的卑劣者外,我仍要向是出于对诗歌的挚爱才误入泥沼的“诗人”表示某种敬意,尤其是对于歧途中正渴望正确成长的青年。无庸置疑,在较长时间内,正是由于有他们的存在,才使得我们这个诞生过李白和杜甫的国度,在用诗的精华曾培育出无数伟岸的巨松和绚丽花草的土地上,在一个几乎已被白碱覆盖的领域,更感受到不朽的诗歌的珍贵。
  “风刹如刀/野火勾隆/年复一年的蓬草/围绿那古老的墓冢。”杜甫和李白的墓已经沉寂千年,能够将它围绿的,不能是一个,也不能是两个,而只能是无数的敢于前赴后继的诗人。
  2005年春天,一个48岁的被媒体称为“青年诗人”的人,带着他的“风刹如刀”的余韵出现在我面前。他就是自杨利伟上天后才诗苗破土、诗龄刚不到两年的来自北京的窦利亚。
  于是,我的旁骛的目光才又一次投向诗歌的沃土。       在商业化隆隆前进的时代,我们还需不需要诗歌
  20多年前,我有一位才情双佳的诗人朋友。虽然他是拿着由纳税人供养的工资却在戏工室里不写剧本而只顾写诗的剧作家,但他的如行云流水般的“松花江水打湿我的片片记忆”的诗句,使我难忘。在那样一个诗坛由老家伙轮番把持的时代,他的自出的诗集不仅在不会写诗的帅哥倩妹手中传递,而且其被朗诵得与春水一起在湖畔荡漾——恰巧被我偶然亲眼碰见。去年,我与阔别多年的他通了电话。他早已是闲时放放鸽子、然后在电脑前每日输赢十几万的炒股专家。对于我,他的巨大变化并不是在此,而是从他的话语里,我仿佛看到的是一个如果他不是诗人我才会十分尊重他的职业的农夫。
  他在当诗人时,和当时普通人一样,物质状况并不富有。但他因为热爱诗,所以他不仅有才气,而且富有理想。因此在他心中充满的是热情、开朗和有道路的宽广。他在诗歌上很狂妄。他的这狂妄不在于他说他要拿诺贝尔文学奖,而是在于他把这话居然敢当着我的面说。如今,不当诗人的他已经很有钱了,与现在的普通人比起来,他已算得上是一个准富翁。可是,令我心情十分沉重的是,我蓦然感到他现在的生活是那样贫乏,从他的话语中所表达出来的有关生活的态度,我更看到了在他那曾是红火的胸膛内,似乎已经不见了热情、膨胀和与明亮的世界融合后才能拥有的宽广。
  他的年龄和窦利亚相仿(很了不起地比我小几岁)。如果说是年岁的增高而导致他心境的没落,那么,48岁的“青年诗人”窦利亚的出现又说明了什么?46岁才开始写诗的窦利亚曾经很有钱。但有钱使他内心感到的并不是充实,反而是相反,所以他沉迷于了赌博。赌博曾使他输掉了140万,且负了债,这又使得他空虚的心转为了某种绝望。医好他这一心灵创伤的灵丹妙药只有一个,那就是诗歌。他正是在与诗歌一刹那间的触电后,他仰看到在自己生命的天空中绽放出了最壮丽的火花。对于这异峰突起的戏剧性变化,他自己是怎样评价呢?“我曾因空虚而陷入赌博后的绝望,在我是因祸得福,因为如果没有那个机遇,我不会联结上诗歌。是诗歌净化了我的灵魂。我再也不会去赌博了。我现在在单位事事相让。仅仅有钱绝对不会使人幸福。我感谢诗歌”——他用豁朗的笑声对我这样有力地说。
  在正高速发展中的经济已十分繁荣的当代中国,我们到底还需不需要诗歌?
  北京曾经有一个著名的圆明园画家村,后牵址于宋庄。2000年我大规模采访那里时,在那些个个都狂放不羁的画家中,有一个口口称我“先生”的人。他姓赵,他不是画家,他是一个某国家级画报社的编辑,他会摄影,他是热爱艺术的朋友。但当时我因是去观察那些备经媒体炒作的画家,所以对不是画家的他多少显得有些冷淡。5年过去了。几天前我突然想起了他,而也就在我写这篇拙文时,得知他已于两年前离妻弃儿去了五台山出家。
  我对他的具体情况知之甚少,但我从他那对我的令我不忘的眼神中,似乎已能看透他那颗复杂而单纯的心:他不是画家而非进驻遥远的画家村不可,他一定是想被艺术之光罩住他那颗漂泊的心。两年前他离京出走时,也正是宋庄画家村开始大面积凋敝之际。所以他走了,走得令我此时的心顿时寒彻。中国从来没有过真正的诗歌村,在他两年前于霜中辞别画家村时,也正是中国诗歌的寒季。我不是说在中国诗歌最百花盛开的时候就没有遍地的和尚,更不是说他因热爱美术之光就一定会接受诗辉的熏陶,但是,如果我们诗的生命之树常青且枝条繁茂,如果我们诗的闪电之路能有力地劈到他那正徘徊的脚下,就像窦利亚于绝途中突然发现了诗的家园一样,他那于遥远中跋涉到画家村的脚步在画家村枯萎后,是否就一定会再转向更遥远的五台山……
  诗的永恒魅力就在于她是心灵的独唱。也正惟此,她才能启荡起一颗颗渴望共鸣的心,于无声的共融中在广袤的天地间发出永恒的合唱。
  在一个人性共存的时代,在我们的都曾敢用诗行去同侵犯者拼刺刀的中国,在我们的精神领地已遭遇到几乎前所未有的荒漠侵袭的现在,我们确实有必要进行一次这样认真的思考并果断抉择了:我们到底还需不需要诗歌?
      纳税人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诗刊》在干什么
  国家《诗刊》是受国家财政补贴的唯一国家诗刊。对于目前中国诗坛裸现的大面积荒芜,《诗刊》负有重要责任。
  应该说,为了复现诗坛庭园的不尽绿荫,《诗刊》在除了挖过坑,担过水外,也曾向多方击过鼓打过锣,并也曾想过移花嫁木。《诗刊》的方丈们曾暂停过老僧长谈,不辞辛苦地越海去台湾取经。当看到台北公交车居然有载着公益诗歌四处招摇的盛况,立刻大受启发。他们便也想在北京地铁等处开辟出一小块自留地,以期望能东施效颦地种下几棵也可招蜂惹蝶的公益诗歌树。真难为他们了:尽管他们不惜丢尽了脸面地敲着木鱼去四处化缘,但真佛不到,施主不予。一阵蝉噪蛙鸣后,在早让商业大潮从四面围严并被猛烈撞击的诗坛内,又响起了日复不变的沉闷的钟声。
  “青春诗会”曾是《诗刊》的一个朝阳品牌。但时过境迁,岱色劲褪,眼看着就要慢慢化作了一抹夕阳红。
  诗歌中的“真佛”和“朝阳”到底是什么?如果不将对这个根本处的网眼扎紧,任何徒有其名的形式都不过是一江滔滔诗水中的一只只白晃的竹蓝而已。
  僧敲月下门不开,夜半无声拒客船。这又是《诗刊》这个深宅大院的一大特色。好多年前,沉寂许久的诗坛内,蓦然间响起一阵鸟枪和铳炮声:一场到底是用上牙吃饭、还是用下牙吃饭的无聊争吵,居然在对立双方的吐沫吐干后,演绎成一出刀光剑影的不小的内战。那场有关诗人到底是来自民间、还是来自非民间的诗坛内讧,明确地说,对于有关中国诗歌的进步毫无意义。它的可利用处仅仅在这里:早就找不到诗坛在何处的媒体也蓦然掉过头了,焦距对准了这场来自绿林和沙丘的火拼。媒体是对向社会的大喇叭,经她的高音传播,广大民众也蓦然回首了:哦,原来中国还有什么“诗歌”。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就在这样一场少有的既引人关注、又颇具噱头的闹剧面前,国家《诗刊》居然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在当时,借势造势、火燃东风,趁机让孤零零的诗树去呼云唤雨,正是比推广无果的公益诗歌更有效的天赐良机——乱世出英雄!可径深府阔的《诗刊》竟已勇敢的沉默表达出对和平的捍卫,在薄纸遮窗的寺庙内,老老实实地当了一回缩头乌龟。
  新瓶一直装旧酒,永烹乌鸦炸酱面。我们不能否认陈酿的醉人魅力和刀削面的厚淳,但满世界里老是这两样而找不到啤酒和饺子,人们只好到外边去。这“外边”就是离开诗坛!打开一本《诗刊》,就等于打开了所有的诗刊,翻便所有其他的诗刊,也就等于看完了《诗刊》。《诗刊》在诗坛的霸主地位,竟就是这样地在任人在一马平川。于是,在那被一刀刀切出的诗刊里,老是一个味的方便面诗行,惟一的盐料就是老是一个味的东家长李家短的缺筋没骨的所谓诗言。超市里的大白菜之所以卖得比街摊的贵,只因为它有了一层薄薄的包装。在连推销壮阳药的广告都讲究图文并茂的今天,同为媒体并皆被号称是诗人把持的诗刊的创意灵感都哪里去了?如果确实是一个连“乌鸦炸酱面”菜单都无能更换的厨师,让他去改革并创造出真正色香味具佳的大席,自然一定是比登天还难。
      在一个连蚂蚁在城市都越来越少的时代,诗歌该怎样创新
  在无论以何种精美包装和高明手段营销出的产品中,达到独树一帜的第一要素永远是质量——永远引领潮流、不是单一而是全方位过硬的质量。
  这也就是诗歌中不可更换的“真佛”。
  对于其他产品而言,“佛”的“精髓”仅仅是一个不可轻易言传的商业秘密而已。但对于艺术,“神经中枢”却是一个永远都无谜底可泄的可堪称谜中之最的谜。隶属于艺术的诗歌当不例外。
  形式之皮该如何伴同最强壮的骨肉一起最绚烂地成长,这也是自诗歌惊雷般地诞生起到响彻今天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上个世纪70年代末起曾风靡于中国大江南北的朦胧诗,是在中国诗歌漫长而艰难的发展史中险耸起的一个英勇不屈式的里程碑。那些以披着迷彩服形式“在英雄倒下的地方我站起来歌唱”的诗歌,本是一列列在黑暗的崇山峻岭中不惜以匍匐为代价,向着光明的民主浩荡前行的战旗。但同样无可回避的是,正是由于那些诗歌是献身在那样一个特殊时代的天空下,因而,她的诗之精髓也无可避免地被裹进了一个特殊而透明的匣子里。在中国诗歌殿堂中,这个四面闪光精制的盒子,就这样破天荒地成了一个不仅前无古人且大有可能后无来者的艺种,这就是一个真正的诗歌象牙塔。象牙塔里春色满圆,芬芳不尽。但令人扼腕而惜的是,对于生息在袅袅炊烟中的广大民众而言,象牙塔未免太过于高贵和超尘的典雅,于对她遥望而不可及后,只好对她敬而远之。于是,她的那本是从沃野中崛起的排山倒海般的芳阵,也只能于无可奈何中被一把同样无形的锁,锁在了那样一个难能与大千世界真正融合的天地里。北岛是撑起那个乾坤的一棵巨松。如果没有他这根栋梁,那个象牙塔的容积将有可能变小。北岛是一个勇敢的、十分具有开拓性的诗人。我永远都不会说一句北岛的诗不好的话。但由于他是一个开垦在那个时代的播种者,因而在他的粗壮的诗树中,尽管有几缕怒放的芬芳由于太过于强劲而破出了象牙塔,但我还是不得不遗憾地说:他的不可代替的累累硕果,主要还是留在了那里。
  诗歌的倒霉处,就在于她是用最不可琢磨和最丰富无比的心直接来调动同样心的艺术,但她的唯一载体却是最干瘪、最无特色因而是最糟糕的文字。这就使得她先天上便无法与美术、音乐和可用故事或场景来充实的小说等其他文字艺术相媲美。也正因此,只用最苍白的几行文字就可掀动起千万人的心潮澎湃,这正是一个成功诗人的伟大所在。
  如果说叶延滨是作为《诗刊》主编才成为我选中的靶子,我不否认。但对待一个诗人应和对待所有人一样:功过不可混淆。叶延滨曾为自己推广公益诗歌的无功而返而感到汗颜,说明他对于他所从事的诗歌业是出自于他内心的真爱,而非是来自于他作为官员的表面的敷衍。而他的“只要一听到人们张口就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古老歌谣“就感到脸红”,表明作为一个诗人,他还有着应肩负而不是推卸的历史责任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人。如果在一首诗中连必应出现的历史痕迹都看不到,那就好比是一块连天空都映不出的镜子。而若想用那瞎猫一样的秃爪去叩开神圣诗歌的大门,不啻于以卵击石!我到何时都不能不说在很长时间内,叶延滨是一个平庸的诗人,正像我对他的这一点绝对不能不注目一样:
  2000年,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心的长安街上,赫然出现了以这样两行字为代表的交通警语——“司机一滴酒,亲人两行泪”。这个一时间引起全北京媒体关注并被凡是看过她的人都能记住、由北京公安局为自身需要而投资买断矗起的文字,就是诗人叶延滨的一个小小业余杰作。“我出了包括十几本诗集在内的30多本书,没多少人知道我是谁,可现在一下子连最普通的老百姓都知道有个叶延滨了,”这是在那时我以完全非诗者身份与他进行的近两个小时的谈话中,他推了推有500度的近视眼镜,开心地对我说出的话。尽管即使不严格地说,那两句话也还不是诗,仅仅就是个在平铺直叙中竖起的交通警语。但在此,此语能达到如此效果的,非诗莫属。时间是衡量诗句生命力的最高标准。一个立在马路边上的那样的语言,能饱经日晒雨淋吗?5年过去了。任何一个关爱生命或想糟践生命的人,只要来到长安街上,都能看到“叶研滨”仍正醒目地站在那里,对着在如乱蜂一样嗡响中欲酗酒驾车的司机吓人得谆谆告戒道:“司机一滴酒,亲人两行泪……”
  在一个和平与发展为全人类正确主题的时代,在一个于纷攘中拥挤得似乎连一个小小的三岔口都很难顺利找到的此时,诗歌到底能否做到雅俗共赏?诗歌到底能否被诗者以外的人接受?诗歌到底能否以其特有的力量将其转换为贡献于人类的物质财富?叶延滨迎着新世纪的曙光将陈旧的诗传单妙手翻新并贴牢在新大道上的此举,对后继而来的所有有创造力的诗人而言,同样是一个有力的警示:
  如果以道路般形状而存在的诗行并不能给我们勤劳的人类再带来更大的繁荣,还要它干什么!       新诗的海洋正等待我们强劲注入,我们必须要敢于更大地融合
  我在苍茫的天空下与窦利亚完成了一次碰撞的此刻,我得感谢在他驱车为我载来的一本分量不轻的诗集中,我发现了这样一位有着研究生学历却不是只会在书斋中啃死书的青年诗人:他居然在“世界的大锤一声呼啸”中,把一幅“像父亲把祖父的血吹干”的无穷的画儿,用“一辈子活得笔直、笔直”的“钉子”,钉进“太阳和月亮不能落入的泥土”!于是,我又想到了来自社会底层却把上流社会搅得天翻地覆的惠特曼和贵族出身却与最广大民众打成了一片的普希金。
  任何伟大力量的产生都只能首先来自于伟大的反叛!自坠的太阳和改弦的江河都是叛逆者。正是在它们反叛后重新无畏探索的前头:浩淼无垠的海面上,旭日东升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举头遥知白,地出没望明。月不是雪依,山尽风波里。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
全部答案(共2个回答)
目前法院由于办案人员数量和精力以及案件数量的影响,很少会主动查询被执行人的财产线索的。因此,在实践中,也就是申请执行人申请执行的时候,会要求申请执行人填写对方的...
爱情躲避球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给个好评。谢谢啦
大隐,指身居朝市(朝廷和市集,借指人口稠密的热闹之处)而志在玄远的人。
大隐隐于世:古文原文为"大隐隐于市",指大彻大悟的隐士,不必隐居大山,在闹市也可隐...
此为佛家修炼的三个层次,
一.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此为修炼伊始,只能见到事物的表象.
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此为达到一定境界后,可由事物的表象...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见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江上渔者》是北宋前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代...
如何去镇江天下第一泉?
答: 进入南北朝后,曾出现寿阳公主“梅花妆”的故事和陆凯折梅赠友人报春传情的咏梅名句“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答: 进入南北朝后,曾出现寿阳公主“梅花妆”的故事和陆凯折梅赠友人报春传情的咏梅名句“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答: 进入南北朝后,曾出现寿阳公主“梅花妆”的故事和陆凯折梅赠友人报春传情的咏梅名句“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句诗形容自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