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在泸州现在西安泸州老窖专卖上高三回乡高考需要什么条件

外地考生符合条件可在泸州参加高考_要闻_新闻_泸州新闻网
外地考生符合条件可在泸州参加高考
市教育局值守阳光政务热线
来源:泸州新闻网
阳光政务热线8883111
市民:外地学生可否在泸州参加高考?今年高考报名情况。
回复:异地高考的条件为:高中三年学藉,必须在四川读高中;有固定住所;父母有在泸州务工证明。2015年高考报名工作已全部结束,全市共有28188名考生报名,比去年减少1564人。其中文科13412人,理科13170人,职教高职对口招生1657人。
市民:我市乡镇学校是否有营养午餐?
回复:叙永县、古蔺县、合江县实行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其中叙永县、古蔺县是国家试点县,合江县是省级试点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膳食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天4元,全年按200天计算,年标准为每生每年800元。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古蔺县2013年全面实现食堂供餐;叙永县2014年春期起全面实现食堂供餐;合江县到2014年春期,62%的学校食堂实现食堂供餐,惠及74%的学生。
市民:孩子是合江县户口,家住城西,是否可上公办幼儿园?
回复:幼儿园不属于九年义务教育范围,就读幼儿园由家长自主选择有学位的幼儿园报名就读。按规定,孩子户籍属于合江县,应回户籍所在地报名就读小学;如符合江阳区规定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条件&,可在江阳区报名登记就读。
责任编辑:潘婷
泸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泸州日报、泸州晚报授权泸州新闻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所刊登的的新闻信息。未经协议授权,任何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稿件中标注"稿件来源:泸州新闻网(包括泸州日报、泸州晚报)"的稿件。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泸州新闻网"。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2、未标注"稿件来源:泸州新闻网"的作品,为本网转载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为"泸州新闻网"的,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7日内进行。 邮箱
报网互动&&新闻报料
泸州新闻网报料平台&&随时随地报料 &&更多资讯&&
电话报料:
通讯员投稿邮箱:
- 友情链接 -
- 招聘信息 -
- 网站所刊登的新闻﹑信息和专题等资料, 均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已经授权,转载请注明来源:泸州新闻网
泸州日报:& 川江都市报:& 泸州新闻网热线(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泸州新闻网广告热线:、76373
投稿邮箱(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网友群:& 通讯员群:& 媒介、频道合作:& 广告合作:
Copyright &
泸州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您当前的位置:&>&&>&&>&&
湖北高三学生回乡高考被拒 内蒙古:不符合政策
  还有一个多星期就要高考了,湖北黄冈中学高三学生黄涛(化名)却还没能报上名。出于异地高考政策原因,他既不能在就读地湖北参加高考,又无法在户籍和学籍所在地内蒙古参加高考。5月26日,黄涛父亲委托律师递交行政起诉状,状告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侵害了儿子接受教育、入学、升学的权利。相关部门回应称,黄涛不符合当地报考政策,但出于人性化考虑,仍在积极“补救”。在“异地高考”破冰但各地政策不一的大背景下,黄涛的命运值得教育主管部门和全社会关注。
  □借读学生
  回户籍地参加高考遭拒
  黄永胜说,他2007年到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投资某招商项目,翌年,地方政府“优惠政策”准许他们将户口迁入现址。于是,2008年3月,黄永胜将他和儿子黄涛的户口从原籍安徽太湖县迁入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为了让黄涛接受良好的教育,同年9月,他将孩子送到黄冈中学北京分校读初中。
  由于异地参加高考困难较大,2011年黄涛初中毕业后,黄永胜将孩子的学籍录入户口所在地乌拉特中旗一中,继续让孩子到湖北黄冈中学总部就读高中。黄永胜说,当时他们还和黄冈中学签了协议,保证毕业后回内蒙古参加高考。
  去年12月,黄涛在内蒙古招生考试信息网填写了高考报名资料,顺利通过了高考预报名资格审核并报名缴费成功。但在打印出高考报名表格后,黄涛傻眼了,该表格需要考生在内蒙古当地学校就读的老师、同学签字后,才能到教育局履行采集照片的最后一道手续。因实际就读校并非学籍注册地,无人敢给签字,报名遇到了“迈不过的门槛”。
  与学籍注册地学校乌拉特中旗一中沟通后,学校告知黄永胜,内蒙古教育厅规定,只有黄涛在户籍所在地连续就读两年,才能报考本科院校,否则只允许报考高职高专院校,且一旦报名成功就不可能更改。因黄涛一心想考本科院校,因此时至今日高考在即,始终未能正式报名。
  无奈状告内蒙古教育厅
  如果让儿子回老家安徽,那里既无学籍又无户籍,似乎没有任何回去的理由;如果留在湖北,当地规定也只能报考职业院校。最合适的地方自然还是内蒙古。黄涛父母开始了困难重重的报名之路。
  “我们先后找到户口所在地的巴彦淖尔市教育局招生办、自治区人大文教卫委,但大家都像踢皮球似的,没有一人愿意管。”偶然的机会,黄涛母亲得知可以向国家信访局写上访信。“但信访的结果也不理想,每次信访的结果均显示转交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信访局,但从来没有信访局的人回复信息。”黄涛母亲说。
  无奈之下,5月27日,黄永胜请律师向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法院递交了《行政起诉状》,将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告上了法庭。
  代理律师、呼和浩特宏德律师事务所律师塔拉认为,原告本人户籍与学籍均在内蒙古,却不能在内蒙古参加高考。被告做出的决定明显侵害了原告作为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入学、升学的权利,被告所做的不给予原告在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资格的行政行为当属违法。
  “历年来子女随父母外出务工回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已成惯例,黄涛的户籍地和学籍地均在内蒙古,按照惯例只要在高考前一个星期回校准备参加高考即可”,“内蒙古教育厅有一个误区,人为制造出‘你们内蒙古人’与‘我们内蒙古人’本质上的区别”。黄永胜说,任何户口迁移都得遵循国家户籍管理规定,准入后自然要履行所有的公民义务和享受相应的合法权益。“我们的户口迁到内蒙古6年时间里,从来没有得到公安部门与教育部门联合通知不允许参加高考的告知文件。我们认为内蒙古教育厅剥夺了我们公民应有的权益。”他说,即便出台新政策,执行期也应该科学地往后顺延,才不至于让一个寒窗苦读的学子报考无门、贻害终生。
  □内蒙古教育厅
  不符合当地报考政策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了遏制“高考移民”,自治区教育厅2013年结合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政策,修订了相关高考报名资格政策。新政策规定,截止到今年4月1日,从区外迁入内蒙古的考生,同时符合本人具有内蒙古高中阶段学校学籍且连续就读满2年,本人取得内蒙古户籍满2年,家长在内蒙古拥有合法稳定住所、合法职业且纳税,或按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均满2年的条件,可在户籍所在地参加2014年高考,并可参与本专科院校录取。如果本人具有内蒙古高中阶段学校学籍且连续就读满2年,及上述第三项条件,仅限报考高职高专院校或专业。
  “这位学生并没有在内蒙古连续就读满2年,同时有违规建立学籍之嫌,按照有关规定不符合我区高考相关的报考条件。”这位负责人说,2011年9月,该学生在没有参加内蒙古中考、没有转学手续的情况下,在乌拉特中旗第一中学建立了高中学籍和学业水平考试考籍,2013年6月又建立了全国学籍。其间,只于2013年8月至12月在这里就读了4个多月,家庭成员也不在内蒙古生活。
  仍在积极想办法“补救”
  这位负责人说,内蒙古方面一直积极为该考生联系回原籍安徽省参加高考事宜;安徽省有关部门表示,如果考生户籍等条件符合安徽省高考政策,可以为该考生办理报名手续。高考临近,为尽快解决此事,5月18日,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专门责成两名干部赴安徽协调户籍迁移和高考报名之事,但学生家长不配合工作。
  内蒙古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地高度重视打击“高考移民”的后续工作。目前高考考生座位安排等前期工作已基本就绪,但本着以考生为本的理念,仍在设法“补救”。如果该考生及其家长同意,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将克服困难,为其编排座位允许参加高考,但录取必须按内蒙古的有关规定执行。
  据介绍,当时给这位学生违规建立学籍的是乌拉特中旗第一中学某教师和前任校长。对此,有关部门正在进一步调查。
  □专家说法
  异地高考尚需完善细节
  长期关注户籍歧视的公益机构广州平机中心负责人韩呈祥表示,在本案中,湖北“异地高考”方案限制了异地考生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的机会,内蒙古自治区对原住户和迁入户的报名条件不一,这实际上是受教育过程中的户籍歧视,已经侵犯了公民宪法赋予的权利。
  在他看来,虽然近期国家在“异地高考”方面出台了一些文件和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异地高考的矛盾,但在实践中,因各地做法不一及落实不给力仍存在诸多问题,国家应尽快出台统一的法律以规范“异地高考”问题,对涉嫌户籍歧视的条款进行修改、删除,以从源头上保障教育公平。
  黄涛的遭遇并非个案。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异地高考”已经在全国破冰,但由于各地的政策不一,且均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在实际操作中仍有考生可能面临不能报考的情况。
  据报道,2014年,符合条件的非广东省户籍随迁子女,可在广东省报名参加高职类高考。深圳144人报名,结果首轮96名考生资料审核通不过,很多考生都因为居住证问题而将失去高考资格。有家长在深圳居住已超20年,居住证领取时间已超过3年,不久前还用于买车,但初次审核仍未通过。
  专家认为,对“异地高考”政策实行“有门槛、有条件、有步骤的放开”也是无奈之举,因为要考虑到本地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员的高考利益平衡,以及本地的教育资源承载力和城市的容量。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光金教授表示,从各个地方的方案来看,各地政策呈现出一定的差异,门槛的高低差别较大,推进的方式和时间表也不一致,诸多细节问题尚待解决。“在一些省份,政策出台以后,当地报名参加异地高考的人数也不过就一两百人,与实际在这些地方上高中的异地生人数差距非常大。这表明里面还有一些细节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原标题:内蒙古教育厅称其不符合报考政策)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南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南海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南海网 版权所有 
电话:(86)6  传真: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  |  |  |当前位置:
& 泸州“学霸”放弃年收入百万的电商业务 回乡种天麻
泸州“学霸”放弃年收入百万的电商业务 回乡种天麻
来源:网络
编辑:叙永网
来源:泸州新闻网
他曾经迷失在繁华的首都,找不到体面的工作,生活拮据;
他也曾通过网售墙上雕花,把生意做到了国外,并发家致富;
谁也不会想到,这个经过千辛万苦考上大学,好不容易在北京过上好生活的小伙子,又回到了家乡叙永的一个小乡村,承包大片土地,干起了农业种植。在朋友、同学都不解的时候,他的天麻、金银花种植却干得风生水起。从试验的一两亩地到现在的几千亩地,从原来的自家种植到带动村里村民集体种植一起致富,他有着自己的“算盘”。
他,就是四川省三合堂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万永吉。在万永吉朋友的眼里,他的故事是一个传奇,很励志。而他的执着与坚持,更值得人敬佩和学习。
“北漂”数年 不知道未来方向
32岁的万永吉出生在叙永县正东镇石桩村,小乡村贫穷落后,没有一条通往外面的公路。贫困的生活环境,磨练了万永吉吃苦耐劳、执着而勤奋的精神。他从小就立志,一定好好读书,走出大山,摆脱贫穷的生活。
14岁那年,万永吉独自一人来泸州参加考试,这也是他第一次来泸州城里。当年,万永吉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进了泸州二中(现在的泸州老窖天府中学)。在班上,万永吉是名副其实的“学霸”,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2002年高考时,他顺利考进中国矿业大学,成为他们乡镇上第一个考进重点大学的大学生。
“来到北京,我迷茫了,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找不到方向。”万永吉说,他报读的是工程力学专业,虽然专业成绩仍名列前茅,取得留校读研的资格,但他一点也不喜欢这个专业和学校。后来,他决定报考北京另一所大学的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并鼓励在四川大学读书的女朋友也报考北京的研究生。遗憾的是,当女朋友考上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的研究生时,万永吉却落榜了,从而不得不走出校门,进入社会。
为了陪伴女朋友,万永吉决定留在北京找工作。他的第一份工作是房地产中介,每天大街小巷跑,工作非常卖力,但绩效却很糟糕,万永吉很沮丧、失落。工作25天后,拿着750元的工资,他辞职了。后来,万永吉先后做过白酒推销、修自行车、送桶装水、卖板栗、卖水果、电话推销、保安等工作,但每一次工作或者创业都做不长。
2007年的一天,万永吉像往常一样,凌晨3点便出门到市场批发水果。走在漆黑的烂路上,一不留神车子连带水果一并倒进了臭水沟里,看着这些水果,万永吉立马跳进臭水沟拣。“脏水打湿了衣服,衣服立马结冰,又臭又冷。站在水沟里,我突然觉得自己筋疲力尽,无力再坚持下去。”万永吉永远记得那一刻,他望着漆黑的天空,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他不知道未来的方向在哪里,不知道自己做的这一切有什么意义。
或许是命运在考验万永吉,从他毕业到女朋友研究生毕业,3年的时间里,万永吉找了无数次工作,又无数次地换工作,生活过得相当拮据,“最窘迫的时候,一天只吃了馒头加泡菜”。他嘲笑自己说,当年同班的大学同学,很多已经过上了体面的、稳定的白领生活,而他仍然穿着破旧的衣服、流离失所、漂浮不定,让人无法相信是一个重点大学毕业生。
做墙贴雕花 生意做到了国外
困难有多大,毅力就有多强。在一次次失败之后,万永吉又一次次选择重新开始。
2009年,万永吉联系到一位在做淘宝网的大学同学,他想在电子商务上创业。当年4月,万永吉在网上发现“墙上雕花”后,就注册做起了网店。“前几个月都没有生意,8月份才有了第一单生意,当时我赚到了70元,比起卖水果、卖板栗好得多了,我相当兴奋,对未来又充满了信心。”想到雕花可以挣钱,万永吉又开始研究怎样制作雕花。于是,他花费2000元买到雕刻机,天天研究机器学做雕花。没想到,在第二个月万永吉就靠自己的作品挣到了2000元,到当年12月份就达到了5000多元的收入。终于可以不用为生活费而焦心,那一年,万永吉在毕业后第一次回家过年。
后来,万永吉的雕花生意越做越好,到2010年,每月都有1万多元的收入。201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万永吉发现,在国内卖几十元的雕花在国外却可以卖到几十美元。精通外语的女朋友帮助她,把雕花的重点市场放在了国外网站。两三个月后,雕花每月的净收入就达到了几万元。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雕花生意持续发展,最高时年收入能达到130万元以上。
回乡种天麻 住在当地农家学技术
也是在2010年,万永吉的父亲生病了,全身发肿,由于石桩村交通不便,父亲看病很不方便。在北京的他得知消息后,很是担心,带着3万元钱回老家修公路。而此时,万永吉哥哥做了考察,认为在山区种植天麻很有前景,建议弟弟回乡种植。其实,长年在外的万永吉,早已有了回乡发展的想法,经哥哥这么一说,开始有了发展农业种植,带领全家脱贫致富的想法。于是,万永吉决定先试种1亩地的天麻,然后再扩大种植规模。他告诉记者,在之后的考察中,他又引进了金银花种植,试种了6亩。
为了搞好种植,万永吉下了大决心,一有时间就去考察学习。他跑遍了贵州、云南、湖北、山东、河北等种植天麻、金银花的地区,甚至为了学习种植技术,住在当地农民家,帮忙干农活。采访当天,万永吉认真地想了想,然后说:“好像自从毕业后,我就没有休息过,也没有和妻子出去旅游过,大部分在外的时间,都是在田间考察、学习。”当然,付出总会有回报的,两三年的时间里,万永吉不断扩大天麻和金银花的种植面积,从几亩到几十亩、几百亩再到几千亩,全家人都加入其中,收入也很可观,摆脱了贫困。
扩大种植规模 带动乡亲一起致富
在种植天麻与金银花的过程中,万永吉的想法也发生了变化。从一开始只是想养活一个家,改变一个家,到后来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更多人脱贫致富。
2012年开始,国家开始整治煤业,叙永当地的很多煤窑关闭,当地百姓也失去了收入来源,纷纷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小孩。“我看到小学同学80多岁的老母亲,背着100多斤的肥料,为的就是种玉米、。看到这么大年纪的老母亲还这样辛苦,我心里很不好受。”万永吉说,他联想到自己考察过的地方,一些地区已经将天麻、金银花种植打造成当地的主要产业,带动了许多百姓脱贫致富,而且发展前景仍然非常广。“为什么我不能将这些经验和技术复制到自己的家乡呢?”万永吉决定,进一步扩大天麻和金银花种植面积,一是可以带动乡亲就业,二是可以教乡亲种植技术,帮助销售,带动他们致富。
“天麻需要10-20人帮忙,金银花采摘长年需要20-30人,高峰期需要30-40人。”万永吉一边请村里的妇女、老人到自己的种植基地干活,给他们开工资,另一边也带动了村里10多户人家种植天麻和金银花。到2014年,万永吉的天麻种植基地已达到1100亩,金银花40亩。全年天麻产量达到了40吨鲜货,产值达200多万。万永吉相信,天麻和金银花种植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他说:“未来5年内,我计划将天麻种植基扩大到3000多亩。如果有政府的支持,可以推广到全村、全乡,甚至是全县,让每一个人都参与到其中,增加乡亲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回望过去的岁月,万永吉说,他很感谢那段艰苦的岁月磨练了他的毅力,也始终相信,先进知识和思想能够改变人的命运。“我希望用我所知道的、所懂的知识和技术,来带动更多的乡亲创业,脱贫致富。”万永吉说,“我可以充分利用好这有限的土地资源,把天麻、金银花种植发展到更大规模,让乡亲们从中得利。”
记者 陈永超
自定义html
文明上网 礼貌发帖 0/300
声明:频道所载文章、图片、数据等内容以及相关文章评论纯属个人观点和网友自行上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发现有违法信息或侵权行为,请留言或直接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您的信息后24小时内作出删除处理。||||||||||
最新播报:
湖北高三学生回乡高考被拒 起诉户籍地教育厅
  原标题:湖北高三学生回乡高考被拒 起诉户籍地教育厅
  还有一个多星期就要高考了,湖北黄冈中学高三学生黄涛(化名)却还没能报上名。出于异地高考政策原因,他既不能在就读地湖北参加高考,又无法在户籍和学籍所在地内蒙古参加高考。5月26日,黄涛父亲委托律师递交行政起诉状,状告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侵害了儿子接受教育、入学、升学的权利。相关部门回应称,黄涛不符合当地报考政策,但出于人性化考虑,仍在积极“补救”。在“异地高考”破冰但各地政策不一的大背景下,黄涛的命运值得教育主管部门和全社会关注。
  □借读学生
  回户籍地参加高考遭拒
  黄永胜说,他2007年到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投资某招商项目,翌年,地方政府“优惠政策”准许他们将户口迁入现址。于是,2008年3月,黄永胜将他和儿子黄涛的户口从原籍安徽太湖县迁入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为了让黄涛接受良好的教育,同年9月,他将孩子送到黄冈中学北京分校读初中。
  由于异地参加高考困难较大,2011年黄涛初中毕业后,黄永胜将孩子的学籍录入户口所在地乌拉特中旗一中,继续让孩子到湖北黄冈中学总部就读高中。黄永胜说,当时他们还和黄冈中学签了协议,保证毕业后回内蒙古参加高考。
  去年12月,黄涛在内蒙古招生考试信息网填写了高考报名资料,顺利通过了高考预报名资格审核并报名缴费成功。但在打印出高考报名表格后,黄涛傻眼了,该表格需要考生在内蒙古当地学校就读的老师、同学签字后,才能到教育局履行采集照片的最后一道手续。因实际就读校并非学籍注册地,无人敢给签字,报名遇到了“迈不过的门槛”。
  与学籍注册地学校乌拉特中旗一中沟通后,学校告知黄永胜,内蒙古教育厅规定,只有黄涛在户籍所在地连续就读两年,才能报考本科院校,否则只允许报考高职高专院校,且一旦报名成功就不可能更改。因黄涛一心想考本科院校,因此时至今日高考在即,始终未能正式报名。
  无奈状告内蒙古教育厅
  如果让儿子回老家安徽,那里既无学籍又无户籍,似乎没有任何回去的理由;如果留在湖北,当地规定也只能报考职业院校。最合适的地方自然还是内蒙古。黄涛父母开始了困难重重的报名之路。
  “我们先后找到户口所在地的巴彦淖尔市教育局招生办、自治区人大文教卫委,但大家都像踢皮球似的,没有一人愿意管。”偶然的机会,黄涛母亲得知可以向国家信访局写上访信。“但信访的结果也不理想,每次信访的结果均显示转交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信访局,但从来没有信访局的人回复信息。”黄涛母亲说。
  无奈之下,5月27日,黄永胜请律师向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法院递交了《行政起诉状》,将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告上了法庭。
  代理律师、呼和浩特宏德律师事务所律师塔拉认为,原告本人户籍与学籍均在内蒙古,却不能在内蒙古参加高考。被告做出的决定明显侵害了原告作为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入学、升学的权利,被告所做的不给予原告在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资格的行政行为当属违法。
  “历年来子女随父母外出务工回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已成惯例,黄涛的户籍地和学籍地均在内蒙古,按照惯例只要在高考前一个星期回校准备参加高考即可”,“内蒙古教育厅有一个误区,人为制造出‘你们内蒙古人’与‘我们内蒙古人’本质上的区别”。黄永胜说,任何户口迁移都得遵循国家户籍管理规定,准入后自然要履行所有的公民义务和享受相应的合法权益。“我们的户口迁到内蒙古6年时间里,从来没有得到公安部门与教育部门联合通知不允许参加高考的告知文件。我们认为内蒙古教育厅剥夺了我们公民应有的权益。”他说,即便出台新政策,执行期也应该科学地往后顺延,才不至于让一个寒窗苦读的学子报考无门、贻害终生。
  □内蒙古教育厅
  不符合当地报考政策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了遏制“高考移民”,自治区教育厅2013年结合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政策,修订了相关高考报名资格政策。新政策规定,截止到今年4月1日,从区外迁入内蒙古的考生,同时符合本人具有内蒙古高中阶段学校学籍且连续就读满2年,本人取得内蒙古户籍满2年,家长在内蒙古拥有合法稳定住所、合法职业且纳税,或按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均满2年的条件,可在户籍所在地参加2014年高考,并可参与本专科院校录取。如果本人具有内蒙古高中阶段学校学籍且连续就读满2年,及上述第三项条件,仅限报考高职高专院校或专业。
  “这位学生并没有在内蒙古连续就读满2年,同时有违规建立学籍之嫌,按照有关规定不符合我区高考相关的报考条件。”这位负责人说,2011年9月,该学生在没有参加内蒙古中考、没有转学手续的情况下,在乌拉特中旗第一中学建立了高中学籍和学业水平考试考籍,2013年6月又建立了全国学籍。其间,只于2013年8月至12月在这里就读了4个多月,家庭成员也不在内蒙古生活。
  仍在积极想办法“补救”
  这位负责人说,内蒙古方面一直积极为该考生联系回原籍安徽省参加高考事宜;安徽省有关部门表示,如果考生户籍等条件符合安徽省高考政策,可以为该考生办理报名手续。高考临近,为尽快解决此事,5月18日,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专门责成两名干部赴安徽协调户籍迁移和高考报名之事,但学生家长不配合工作。
  内蒙古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地高度重视打击“高考移民”的后续工作。目前高考考生座位安排等前期工作已基本就绪,但本着以考生为本的理念,仍在设法“补救”。如果该考生及其家长同意,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将克服困难,为其编排座位允许参加高考,但录取必须按内蒙古的有关规定执行。
  据介绍,当时给这位学生违规建立学籍的是乌拉特中旗第一中学某教师和前任校长。对此,有关部门正在进一步调查。
  □专家说法
  异地高考尚需完善细节
  长期关注户籍歧视的公益机构广州平机中心负责人韩呈祥表示,在本案中,湖北“异地高考”方案限制了异地考生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的机会,内蒙古自治区对原住户和迁入户的报名条件不一,这实际上是受教育过程中的户籍歧视,已经侵犯了公民宪法赋予的权利。
  在他看来,虽然近期国家在“异地高考”方面出台了一些文件和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异地高考的矛盾,但在实践中,因各地做法不一及落实不给力仍存在诸多问题,国家应尽快出台统一的法律以规范“异地高考”问题,对涉嫌户籍歧视的条款进行修改、删除,以从源头上保障教育公平。
  黄涛的遭遇并非个案。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异地高考”已经在全国破冰,但由于各地的政策不一,且均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在实际操作中仍有考生可能面临不能报考的情况。
  据报道,2014年,符合条件的非广东省户籍随迁子女,可在广东省报名参加高职类高考。深圳144人报名,结果首轮96名考生资料审核通不过,很多考生都因为居住证问题而将失去高考资格。有家长在深圳居住已超20年,居住证领取时间已超过3年,不久前还用于买车,但初次审核仍未通过。
  专家认为,对“异地高考”政策实行“有门槛、有条件、有步骤的放开”也是无奈之举,因为要考虑到本地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员的高考利益平衡,以及本地的教育资源承载力和城市的容量。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光金教授表示,从各个地方的方案来看,各地政策呈现出一定的差异,门槛的高低差别较大,推进的方式和时间表也不一致,诸多细节问题尚待解决。“在一些省份,政策出台以后,当地报名参加异地高考的人数也不过就一两百人,与实际在这些地方上高中的异地生人数差距非常大。这表明里面还有一些细节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据新华社《东方早报》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泸州老窖西安总代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