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费雪货币数量论论,数量方程式中哪个变量在长期中最稳定

【图文】7-30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7-30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
大小:1.78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货币存量与价格水平_中国的经验证据
下载积分:2000
内容提示:货币存量与价格水平_中国的经验证据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5|
上传日期: 22:27:40|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2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货币存量与价格水平_中国的经验证据
官方公共微信(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14386',
container: s,
size: '234,60',
display: 'inlay-fix'
&&|&&4次下载&&|&&总151页&&|
宏观经济学(第六版)第2篇 古典理论:长期中的经济。
您的计算机尚未安装Flash,点击安装&
阅读已结束,如需下载到电脑,请使用积分()
下载:40积分
13人评价428页
1人评价109页
5人评价211页
1人评价303页
1人评价112页
所需积分:(友情提示:大部分文档均可免费预览!下载之前请务必先预览阅读,以免误下载造成积分浪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文不对题,内容与标题介绍不符
广告内容或内容过于简单
文档乱码或无法正常显示
文档内容侵权
已存在相同文档
不属于经济管理类文档
源文档损坏或加密
若此文档涉嫌侵害了您的权利,请参照说明。
我要评价:
下载:40积分经济科学?2005年第2期
货币存量与价格水平:中国的经验证据
赵留彦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3
  摘 要:考察年间中国的货币。结果表明流通中货币和价格水平之间。进一步地,,这同货币数量论是一致的。我们的结果还表明,价格偏离均衡的部分大约三分之一会在一年之内得到调整。本文结论意味着尽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物价受到严格控制,货币数量论思想仍可作为解释中国价格水平和通货膨胀的一个理论框架。
关键词:货币数量论 协整 误差修正模型
根据货币数量论,货币存量以及其增长速度对价格水平和通胀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McCandless和Weber(1995)对世界上110个国家年间的考察表明,长期来看货币增长率和通胀率的相关性接近于1,而同产出水平不相关。关于货币增长率与产出水平关系,相似的结论还可见KormendiandMeguire(1984)和Geweke(1986)。这种经验结果同长期中货币中性的论断是一致的。然而也有研究者认为现实中货币数量论对货币量和价格水平之关系的解释能力极其有限。典型的观点是,由于货币的流通速度非常不稳定,使得仅依靠货币增长率难以解释通胀行为(例如Baba,HendryandStarr,1992;EstrellaandMishkin,1997)。在经验检验中,一般可以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技术,如果货币、价格水平和产出之间不存在协整(Cointegration)关系,那么就可断定三者之间缺乏长期稳定的关系。不过关于这一点的经验结果存在分歧,一些研究结果认为三者的确存在协整关系(HoffmanandRasche,1991;StockandWatson,1993;Swanson,1998;DutkowskyandAtesoglu,2001),而另一些研究则认为不存在协整关系(FriedmanandKuttner,;Thoma,1994)。这种分歧源于样本区间的不同以及取样频率的不同。例如FriedmanandKuttner(1992)发现,
3本文根据作者在南京大学商学院学术交流讨论的初稿、《斯密论坛》讨论稿件(第二卷第15期)以及第三届中国金融论坛(2003.9,成都)会议论文修改而成。这里我们感谢郑江淮、匿名审稿人以及《斯密论坛》与会者对本文的评论与修改建议。错误和疏漏之处完全由作者负责。
年代以前协整关系较为明显,此后十年间货币、收入、价格三者不再有稳定的关系。而且即使对于同一个样本区间,利用年度数据得出的协整结论也未必同样适用于季度或者月度数据。关于中国货币存量与通胀的关系研究者也持不同意见。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价格受到严格控制,货币数量论能否应用于解释中国的价格上升和通胀现象更有争议。邹至庄发现年间价格和货币存量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认为货币数量论能解释中国的通胀现象(Chow,1987)。Hasan(1999)利用较长的样本期()得出的结论同Chow接近。易纲(1996)也同样以货币数量论考察中国的通胀现象。而Peebles(1992济结构同市场经济存在根本区别,,于解释中国货币、收入和价格之间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的30多年时间内,,通胀率很低。由官方零售价格指数来看,197821%,这期间仅有60年代初“大跃进”。此后直到80年代后半期5%,经历了90年代初短暂的平稳价格后至%。80年代之后的这两次价格大幅上涨是与价格改革相
①联系的。流通中货币(M0)的数量也同时经历了相似的变动模式:60年代初有较大幅度增加,以后比较平稳直到进入80年代以后又开始大幅上升(价格与货币存量的走势见图1)。一般地,每一个通胀高峰之前都伴随着货币存量的大幅增加。例如就M0而言,1960年和1961年增长率分别为28%和30%,1988年比上年增加47%,、1995连续3年的增长率
②分别为36%、35%、24%。作为对比,的平均增长率仅为15%。粗略地看通胀水
平和货币数量明显正相关,货币的过量增加似乎是导致高通胀的重要原因。
本文目的在于考察我国货币量与通胀水平的长期以及动态关系,即货币数量论是否能够有效解释价格的变化?③本文主要从以下两点扩展了对我国通胀和货币存量关系的考察:第
一、我们采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ECM),该方法避免了非平稳序列回归中可能产生的“伪回归(spuriousregression)”问题,并能同时推断价格水平与货币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第二、我们分别使用了官方价格指数和“真实”价格指数、流通中货币和广义货币存量,分为四种组合考察了价格和货币的关系。我们认为这样才有助于在价格水平和货币存量关系上得出较为全面而稳健的结论。
我们发现仅有真实价格和流通货币M0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而且不同的检验程序的一致结论说明这种协整关系是相当稳健的,这意味着至少就我们所考察样本期的经验证据而言,流
①1988年是中国价格改革过程中重要的一年。该年5月,政府宣布价格补贴由"暗补"改为"明补",即直接对居民发放一定货币作为对价格上涨的补贴,随即放开了蔬菜、肉、蛋等主要副食品价格。6月,政府领导人表示要进行包括
(人民日报》废除价格双轨制在内的全面的价格改革《日)。7月,各种烟酒价格放开(易纲,1996)。
这一系列措施直接导致了1988上半年开始的高通胀,通胀预期的上升甚至使得一些大城市在8月出现抢购风潮。粮价改革和能源价格的提高也是年物价上涨的重要诱导因素。
②从1990年起现金发行或信贷规模便大幅突破国家年初制定的计划。现金发行1991年超过预定计划7%,1992年超过93%;1993年超过53%。信贷规模1990超过预定计划61%,和1993年分别超过38%、25%、28%。结果四年间,M2余额增长了157.9%。
③众所周知,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的物价受官方严格控制,难以根据商品和货币供求自由调整,因而官方公布的零售价格指数势必低估了通胀水平。Chow(1987)认为这种低估并不会对关键结论产生实质性影响,而LiandLeung(1994)和Hasan(1999)则认为有必要构建"真实的"
价格指数。
通中货币是影响到价格和通胀的关键因素,而广义货币和价格之间缺乏长期稳定关系。进一步地,误差修正模型显示二者之所以能长期保持稳定关系,重要的原因是价格向均衡关系的回复。即是说货币存量和价格之间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这与货币数量论的基本思想一致。
本文以下结构安排是:第二部分简要回顾货币数量论以及基于该理论设立的价格和货币动态关系计量模型。第三部分讨论货币和价格指标的选取和数据的处理。第四部分是价格和货币长期和动态关系的经验结果。最后是总结性评论。
二、货币数量论基于数量方程式:M(1)这里Ms代表一国的货币供给,V代表总体价格水平,Yd是真实总需求。(1)———需要交易的商品总额PYd除以货币量。如果假定(a)(Ms=Md=M);(b)国民经济供求总量平衡(Ys=Yd=Y)而且总产出(GDP)主要由实际要素决定而独立于货币量M;(c)V近似为常数,那么M的变化便会导致P同比率的变动。如果以上几个假定成立,则源于(1)式的货币数量论便能够有效解释价格变动或者通货膨胀现象。
为了考察价格水平,在以上几个合理的假定下将(1)式写为
P=V(M/Y)(2)
(3)两边取对数(小写的字母表示对数标度的变量)P=v+(m-y)
(2)和(3)说明如果货币流通速度近乎常数,则(M/Y)的弹性系数为1,即是超出实际经济增长的货币增长部分会导致价格相同比例的上升。不过实际中V如果同(M/Y)负相关,弹性会小于1。而从中国实际经验来看,随着(M/Y)的增长比率YP/M0的确有下降趋势。然而只要流通速度的下降不能完全抵消(M/Y)的增长,那么仍然会存在正的弹性系数,即货币的过度增
①长仍会使得价格上涨。有鉴于此,(3)关于(M/Y)的弹性系数为1的限定在统计意义上可能
是过于严格的,为了考察长期关系,可以如方程(4)的最小二乘回归,该式可看作是对(3)中参数限制的放松。
(mt-yt)+utP1=α+β(4)
或者进一步地进行如下式(5)的非限制性回归———(4)和(5)同(3)的区别仅在于这里没有限制参数值必须为1,不过同(3)类似,(5)中我们仍预期β,2&0。1&0β
pt=α+β1mt+β2yt+ut(5)
这样的回归一般要求所有变量序列都是平稳的。如果变量是单位根过程,除非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否则便可能产生“伪回归”现象。所以为了应用该回归式,有必要先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
①Friedman(1959)认为,"在人均真实收入持续上升的国家里,长期而言货币持有量的增加速度一般远高于货币收入的增长速度",中国的经验事实同该论断一致。如有读者需要有关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的相关数据,可
联系向作者索取。
看过本文章的还看过。。。
2005 年第 2 期 货币存量与价格水平 : 中国的经验证据赵留彦 王一鸣 (......
2005 年第 2 期 货币存量与价格水平 : 中国的经验证据赵留彦 王一鸣 (......
参考文献: 赵留彦、王一鸣《货币存量与价格水平:中国的经验证据》 社科院姚枝仲《cpi 低估了当前的通货膨胀率》 《中国货币市场年鉴》 5 .........
《中国货币市场年鉴》02,、赵留彦、王一鸣《货币存量与价格水平:中国的经验证据》(北京大学经济 学院) 佚名者后记解析: 如果汇率能抗住的.........
中国的货币数量与物价 一、引言 根据货币数量论,货币存量以及其增长速度对价格水平和通胀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mccandless &weber(1995)对世界上 110 个国家 ........
中国货币供应量_价格水平和gdp关系的经验研究__专业资料。货币供给,价格...年货币存量的原因 进行了仔细的历史分析发现 ,货币在短期内与产量同方向变化 ,.........
五、 结论与建议 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论将价格水平与货币存量紧 密联系在一起,...样本期的经验证据而言,货币增长 是影响到价格和通胀的关键因素,可说明货币数量论.........
巨额货币存量的产生原因 对于认为央行货币超发的直接证据是中国的货币化比例m..之下扩大货币的供给从而造成货 币利率的人为降低,扰乱了正常的价格体系的货币.........
中国货币供应量_价格水平和产出关系的实证研究_金融...结论, 成为 的并 “货币中性” 最有影响力的证据...存量 m, 价格水平 p, 真实产出 y。 为了消除.........
《中国经济年鉴》02,05 2、 《中国货币市场年鉴》02,、赵留彦、王一鸣《货币存量与价格水平:中国的经验证据》 .........
它是一个存量概念,而不是一个流 量概念。即它是...币供求状况影响并决定价格水平及其波动在商品货币经济...而经验研究表明,虽然不能发现广义货币供给量(m ).........
我国货币政策的成本效应_来自公司层面的经验证据_彭方平_经济市场_经管营销_专......
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应研究——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_金融投资_经管营销_专......
近代中国的经验证据” , 《金融研究》2013 年第 8 期 赵留彦、赵岩, “中国...“货币存量与物价水平:中国 ” , 《经济科学》2005 年第 2 期 .........
logo 货币供给与价格的关系分析 货币供给与价格关系分析 ?主要内容一、关于货币供给与价格关系的理论回顾 —货币学派和凯恩斯学派 二、中国货币供给与物价水平关系的.........
中国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发展历程 货币供应量是全社会的货币存量,是某一时点承担...一方面, 货币需求取决于商 品的价格水平、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以及利率等经济变量;.........
年间中国的货币存量与价格水平之间的长期关系和动态关系, 结果表明,流通中货币和...3,赵留彦,王一鸣:货币存量与价格水平:中国的经验数据[j],经济科学,2005 年.........
费用粘性与货币政策—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2003 ) 借用经济学中价格粘性的概 念,将业务量...的水平上显著 为正, 这表明, 货币政策越宽松, .........
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波动_理论模型与中国的经验分析_文学研究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将目标盯住资产的任何特定价格水平 , 而是在资产价格影响到通货膨胀和产出水平.........
一国货 币供应量 m 的增加将会促使物价总水平 p ...的价格结构性上涨现象,卢锋 ( 2013 ) 列出 中国近...货币过度扩 张的通胀环境下,不同流量和存量物品价格.........
王一鸣, 货币存量与价格水平:中国的实证经验,《经济科学》,2005 年第 2 期(...沪深股市交易量与收益率及其波动的相关性: 来自实证分析的证据,《经济科 学》,.........
■ 热门推荐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1659|回复: 8
关于各流派观点总结
送给有需要的亲们
一般战友, 积分 276, 距离下一级还需 224 积分
在线时间103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一般战友, 积分 276, 距离下一级还需 224 积分
一般战友, 积分 276, 距离下一级还需 224 积分
一、凯恩斯主义经济学1.凯恩斯经济学产生的经济背景和学术背景凯恩斯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复杂而深刻的经济根源。 (1)凯恩斯经济学——30年代大萧条的直接产物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大经济危机。这次大危机震撼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席卷了所有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在经历了长达4年之久的大危机后,又陷入了长期的特种萧条之中。西方国家成这次大危机和接踵而至的特种萧条为“30年代大萧条”。面对着空前严重的危机和失业,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不再欣赏那种否认危机和失业的可能性的传统经济学,而是希望出现一种新经济学,这种新经济学要承认危机和失业,但不要承认危机和失业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要论证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防止危机和失业,而不要只是空泛议论;要攻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而不允许任何转向马克思、转向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潮存在和蔓延。凯恩斯经济学正是在这样一种符合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愿望的新经济学,它是1929——1933年大危机的直接产物。 (2)凯恩斯经济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在大战其间,这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带有非常时期的军事性质。面对着迅速发展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希望一种新经济学,要反对自由放任主义,主张国家干预主义;要讲“一只看得见的手” 的作用,不要只讲“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要维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要在理论上论证在实践中已经在做的事,而不是持反对或批评立场。凯恩斯经济学正是在这样一种符合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愿望的新经济学,它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 (3)凯恩斯经济学产生的学术背景 在凯恩斯经济学产生和传播以前,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学是以马歇尔、庇古(A.C.Pigou)等人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而凡勃仑在1900年第一次用“新古典”一词来描述马歇尔经济学。后来西方经济学普遍接受“新古典学派”“新古典经济学”这些固定含义的用语来称马歇尔、庇古等人和他们的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无论在理论方面或政策方面,都支配着统治阶级和学术界的经济思想。凯恩斯本人也是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凯恩斯经济学批评了新古典经济学里面的就业理论,继承了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学、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学、孟德维尔的高消费促进繁荣的学说和霍布森的过度储蓄导致失业和经济萧条学说。2.凯恩斯主义就业理论(1)理论基础:在凯恩斯看来,一社会的总产量、国民收入和就业量在短期中是大致等价的概念。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总需求函数和总供给函数交点上的总需求数值被称为有效需求。基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性偏好的三大心理规律,从而导致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不足以致出现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会使生产即供给不能扩大到充分就业的水平,从而导致非自愿失业的出现。当达到均衡的国民收入小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时时,社会上就会存在失业;当达到均衡的国民收入大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时,就会存在膨胀的缺口从而导致通货膨胀。为此凯恩斯提出了以政府干预、挺大需求为主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其中三大心理规律详述如下:a.消费倾向: 凯恩斯的消费倾向指的是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函数关系。凯恩斯认为,消费倾向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函数。在通常情况下,总消费量主要取决于总收入量,而消费倾向本身的变化是次要的。凯恩斯把消费倾向分为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是总消费量对总收入量之比,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增量对收入增量之比。凯恩斯认为,影响消费倾向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人性的心理因素、社会习惯和社会制度。客观因素有:货币工资的改变、收入、净收入的改变、资本价值的意外收益的改变、利率的改变、财政政策的改变和预期的改变。 凯恩斯利用边际消费倾向概念建立投资乘数理论。乘数概念是凯恩斯的学生卡恩在《国内投资与失业关系》一问中首先提出来的。按照卡恩的就业乘数,当净投资增加时,总就业增量将是初始就业增量的一个倍数。凯恩斯接受了卡恩的乘数概论,提出了投资乘数。投资乘数是表示投资增量和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的系数。乘数是建立在消费倾向这一主观心理因素的基础上的。凯恩斯认为:乘数是公众心理倾向的函数。b. 资本边际效率是凯恩斯所说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大三个基本心理因素之一。凯恩斯的资本边际效率,指的是预期增加一个单位投资可以得到的利润率。凯恩斯把资本资产的未来收入看作是预期的这项投资的未来一系列年收入,把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看作是预期的资产的重置成本。而且,他认为资本边际效率是递减的。凯恩斯在《通论》中用相当多的篇幅讨论投资引诱。投资引诱理论是他的就业通论的最重要的部分。按照凯恩斯的看法,只有资本资产的预期收益超过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过重置成本,继续投资才是有利可图的,才能对资本家产生投资引诱。c. 流动偏好和货币数量流动偏好,又译作灵活偏好,是凯恩斯所说的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三个基本心理因素之一。凯恩斯的流动偏好指的是公众愿意用货币形式持有收入和财富的欲望和心理。关于流动偏好的起因,凯恩斯认为是来自三种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交易动机是指为了应付日常交易而持有现金的愿望。交易动机又分为收入动机和营业动机。谨慎动机是指为了防止以外事故和抓住没有预见到的有利的购买机会而持有现金的愿望。投机动机是指为了专著有利的投资机会而持有现金的愿望。凯恩斯认为,处于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的流动偏好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大致取决于经济体系的一般经济活动和货币收入水平,对利率变动的反映不很灵敏。货币供给有中央银行决定。货币供给量分两部分:一部分满足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的需要,一部分满足投机动机的需要。(2)政策建议:a.政府干预:为解决失业问题,政府需要进行干预,以调整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水平。主要包括税收、利率、政府投资等措施;b.扩大消费需求:国家要运用各种经济杠杆来扩大消费需求,其一是增加消费乃至挥霍浪费,反对节俭和储蓄;其二是对所得进行再分配,通过征收各种所得税进行缩小财富所得的差距以提高就业水平;c.扩大投资需求:消费倾向稳定,所以扩大投资需求成为重点,对此凯恩斯提出“全国范围内调节投资的计划”,该计划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调节私人投资,即国家通过增加货币数量、降低借贷利息来刺激私人投资;其二是“投资社会化”,即由政府直接承办公共工程,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消除消费者的悲观心理,使经济自动复兴。因为乘数原理,投资能带来一系列相关的发展,从而形成国民收入总量翻倍增长和就业翻倍增长的投资,故只需投资少许就可达到充分就业;d.增加货币发行,压低利息和工资。通过增发货币和压低利息来刺激投资,从而增加就业机会。但是比如造成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并导致个人的实际工资下降。但在凯恩斯看来,在必要的情况下放弃传统的健全财政的思想,甚至实行赤字财政和有节制的温和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的增长从而实现扩大就业。(3)对于菲利普斯曲线的认同,认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替代的关系,从而政府可以在实施政府干预的基础上选择一个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最优组合点,以促进经济的发展。3、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原理(1)基本内容:基于如上所述的三大心理规律,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总是处于非充分就业的状态,为此政府需对经济进行干预。即实施相机抉择或逆经济风向刑事。当认为总需求非常低,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应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以刺激总需求,即采取扩张性(膨胀性)财政政策。当总需求过高,即出现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有扩张型和紧缩型,具体有四种组合方式。另外,凯恩斯强调补偿财政的思想,补偿性财政政策,也称“相机抉择财政政策”或“稳定性财政政策”,或叫周期性平衡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以繁荣年份的财政盈余补偿萧条年份的财政赤字,财政收支平衡以年度为目标变为从整个经济周期来考察。补偿性财政政策的原则是在萧条时期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政府应通过消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以刺激总需求,刺激经济。在繁荣时期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支出,增加税收,以抑制通胀。这种财政政策并不需要保持逐年的财政预算平衡,在萧条年份会有赤字,在繁荣年份会有盈余,因此在长期中仍可以实现财政预算平衡,称为“长期预算平衡论”或“周期预算平衡论”。这也是美国20世纪50年代经济政策的基调。上面的一套政策被称为“需求管理政策”。(2)局限性:财政政策存在挤出效应,时滞,有结果的不确定性,即公众的行为可能会偏离财政政策的目标(动态不一致),如采取减税促进总需求的增加时公众可能不会增加消费而是增加储蓄;财政政策的实施会遇到公众的反对,诸如增税削减开支等政策;财政政策的实施往往需要通过法律的审批通过等程序,较为繁琐,较易受到非经济因素诸如政治选举等事件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需要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通胀时紧缩的货币政策有用而通货紧缩时扩张的政策不明显,外部时滞的影响。4.凯恩斯货币政策理论(1)货币工资刚性:&&以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认为,货币工资有伸缩性,存在失业时,货币工资会自动下降,失业将随之减少,直至恢复充分就业。凯恩斯不同意传统经济学的上述观点。在假定货币工资和价格不变时,凯恩斯认为,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而不是取决于货币工资。关于货币工资降低是否增加就业量的问题,凯恩斯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第一种情况是,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效率三者不变时,货币工资降低是否直接趋向于增加就业量。对此,凯恩斯的回答是否定的。第二种情况是,消费倾向、资本家边际效率或利率受到货币工资降低的影响时是否存在增加就业量变的直接趋势。对此,凯恩斯的回答是肯定的。另外,凯恩斯还不赞成传统经济学关于通过降低货币工资以增加就业的政策主张。 (2)价格理论: &&传统经济学的价格理论认为,货币数量的增加量是价格水平的决定因素,货币数量的增加会直接影响价格水平。而凯恩斯的价格理论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对价格水平并没有直接的影响,而是直接影响利率水平。按照凯恩斯的说法,货币数量增加和价格水平之间存在以下几种不同的情况a)当货币数量增加时,只要存在失业价格就不会受任何影响。(b)当货币数量增加后,一些商品和劳务的供给弹性变小,另一些商品和劳务的供给弹性仍然很大,这时增加产量就会遇到一系列“瓶颈”现象。(c)当充分就业这一最后临界点已经达到时,增加货币供给就会直接影响货币工资和价格。在长期内货币数量的改变对价格水平的影响,凯恩斯认为,这不是纯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历史结论问题。 (3)货币需求函数凯恩斯把货币需求分为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其中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取决于收入,投机需求取决于利率(和利率成反向变动的关系)。因此货币需求函数可以表示为L=ky-hr。由于存在流动性陷阱,当利率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时,人们对于货币投机需求量是无限的,此时当局及时增加货币供给来刺激投资是无效的。(4)政策建议凯恩斯主义重视财政政策,它从两方面论述货币政策的无效性:一方面是流动性陷阱,一方面是投资利率弹性。凯恩斯主义支持采取相机抉择, 即政府进行需求管理时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相机灵活的采取一种或几种措施,支持“斟酌使用”(根据情况变化而制定和执行)的货币政策。它认为货币政策影响经济的传导机制是通过利率,即货币供给影响利率,利率影响投资,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5.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凯恩斯说,经济周期是非常复杂的现象,要对经济周期作出完全解释,他的就业通论中每一因素都是需要的,特别是,消费倾向的拨动、流动偏好状态的波动以及资本边际效率的波动,全都发生作用。但是他认为,经济周期的主要因素是资本边际效率的波动。凯恩斯从繁荣后期危机突然发生说起。他认为,在繁荣后期,人们对资本品的未来收益作乐观的预期。当繁荣还在持续时,由于人们对未来收益的可靠性突然发生怀疑,或者由于新生产的耐用品存货不断增加使先行收益出现下降或怀疑的征兆,因而幻想破灭。在衰退其间,存货和流动资本两者的变化趋势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总之,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资本、剩余存货和流动资本的减少,导致它们的稀缺性明显恢复,因而资本边际效率提高。在萧条其间,处于交易动机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减少,利率因而下降。利率下降又导致成本下降。这一切,促使投资资本增加。又由于收入下降时期的边际消费倾向高,就业乘数大,所以产量、就业和收入增长快。经济在经历了萧条和复苏之后,又进入繁荣阶段。到了繁荣后期,当资本边际效率重新崩溃时,危机又会突然发生。这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 6.凯恩斯的经济政策观点小结凯恩斯的经济政策观点的核心是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凯恩斯所说的扩大政府职能,主要是指扩大政府调节消费倾向和投资引诱的职能。调节消费倾向,目的在于刺激消费。调节投资引诱,目的在于刺激投资。有效需求是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组成的,刺激消费和投资,就是刺激有效需求。凯恩斯还认为,政府最聪明的办法是双管齐下,一方面,由社会控制投资率,增加投资;另一方面,提高消费倾向,增加消费。不过,凯恩斯强调说,不能太着重于增加消费,而应着重于投资。刺激消费和投资,可以采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凯恩斯认为,仅仅依靠货币政策很难奏效,主要应当依靠财政政策。关于财政政策,凯恩斯不同意传统经济学保持国家预算平衡的观点,而是认为赤字财政有益。关于货币政策,凯恩斯不同意传统经济学保持国内价格水平稳定的观点,而是认为温和的通货膨胀无害。7.凯恩斯主义主要的贡献和评价(1)《通论》著作的影响力:《通论》的出版,在西方经济学界和政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一些经济学家把《通论》的出版称为经济理论上的“凯恩斯革命”,并把它与斯密的《国富论》及马克思的《资本论》并列为经济学说史三本同样伟大的著作。此后,凯思斯理论逐渐取代了传统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正统理论,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也纷纷采用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并将凯恩斯的理论及建议作为制订政府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60 年代末以前,通过其追随着的不断补充和完善,凯恩斯及其追随者的经济理论已基本上被西方经济学界着成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同义词。所以,某些经济学家将从《通论》出版开始直到60 年代中期这一时期称作“凯恩斯时代”。(2)提出经济学的二分法 :传统经济学把经济理论分为两个部分:经济学原理和货币学原理。凯恩斯不同意这种二分法,在批评的同时,他提出了自己的新的二分法。他说:把经济学分成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另一方面是货币理论。我认为是一种错误的分法。我想,正确的二分法应当是。一方面是单个行业或厂商理论以及既定数量的资源在各种不同用途之间的分配和报酬理论,另外一方面是从整体来看的产量和就业理论。凯恩斯的二分法实际上是主张把经济学分为两个部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种二分法对后来的经济学的影响是深远的。(3)需求管理理论、就业理论对经济的指导作用(4)并非完美无缺,具有局限性具体表现为无法对“滞胀”做出解释,基于工资刚性的假设与实际不符,忽略了经济主体的理性预期作用,忽略了微观基础和劳动力市场;货币需求函数忽略了人们的货币持有量也是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同时没有注意到利率对于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的影响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1.新凯恩斯学派的由来和发展(1)原凯恩斯主义与新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曾在西方宏观经济学领域长期处于主流经济学地位。但是,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来,凯恩斯主义由于不能解释滞胀现象而受到与其对立的主张自由经济的学派的批评。凯恩斯主义无力应付现实和理论的挑战而陷入困境,从主流派正统经济学宝座上跌落下来。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潮席卷西方宏观经济领域,凯恩斯主义日趋衰微。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的出现,使凯恩斯主义从困境中走了出来。 2、新凯恩斯主义形成的理论背景 新凯恩斯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是,原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缺陷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解释现实问题时效微力乏。原凯恩斯主义理论的缺陷是宏观经济理论缺乏微观基础,原凯恩斯主义用需求不足和名义工资刚性解释失业的存在和持续,然而并没有很好的说明名义工资刚性。原凯恩斯主义没有解释名义工资刚性的原因,也没有说明价格刚性的成因。新古典综合派在综合时,也忽略了微观经济基础。原凯恩斯的不足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理论上的进展,给新凯恩斯主义者以有益的启迪。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市场出清假设完全脱离了资本主义现实,政策无效性的宏观结论也缺乏说服力。它脱离实际把市场出清当做是市场常态,主张取消政府干预的政策,它的理论在实践方面缺乏经验支持不能为政府所接收,所以其影响也只是在学术方面。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现实面前的苍白无力又诱使新凯恩斯主义者们运用独特的方式和思路对劳动市场、产品市场和信贷市场进行分析,以期寻找出宏观经济波动和失业的原因。新凯恩斯主义者以工资价格粘性代替原凯恩斯主义的刚性假设,以工资粘性、价格粘性和非市场出清的假设取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工资、价格伸缩性和市场出清的假设,并将其与宏观层次上的产量和就业量等问题相结合,建立起由微观基础的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是原凯恩斯主义受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打击后,汲取凯恩斯主义与其对立的学派的斗争中的经验教训而形成,并在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斗争中不断发展,是原凯恩斯主义的复兴。 3、新凯恩斯主义的假设条件和特点 非市场出清假设是新凯恩斯主义最重要的假设,这一假设来自原凯恩斯主义。非市场出清的含义是:在出现需求冲击或供给冲击时,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的状态。缓慢的工资和价格的调整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才能使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但是,两者的非市场出清理论存在着重大的差别。新凯恩斯主义的假设条件是: (1)假定工资和价格有粘性,即工资和价格不是不能调整,而是可以调整的,知识调整十分慢,须耗费相当的时日。 (2)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增添了原凯恩斯模型所忽略的两个假设:一是经济当事人最大化原则,二是理性预期。经济当事人最大化原则和理性预期的假设使新凯恩斯主义突破了原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框架。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特征是:否认新古典的二分法,认为经济是非瓦尔拉斯均衡,实际不完全性是重要的。 即新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等名义变量的变动会导致产量和就业量等实际变量的波动,所以古典的两分法(认为名义变量不会影响实际变量)失效。新凯恩斯主义主义认为企业是制定价格的、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企业,而不是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企业。市场的不完全性加上不对称信息等因素使工资和价格具有不易变动的粘性,所以市场是非出清的。4.新凯恩斯主义价格粘性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价格粘性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名义价格粘性论;二是实际价格粘性论。前者是指在出现名义需求扰动时某种因素使得名义价格水平变动的比例不同于名义需求变动的比例,后者是指某种因素阻止了实际价格的调整或存在着一种价格相对于另一种价格的粘性。 (1)&&名义价格粘性论 新凯恩斯主义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出发,试图解释经济中的名义价格粘性,其中主要是菜单成本理论。所谓菜单成本是指经济中的垄断厂商是价格的决定者,能够选择价格,而菜单成本的存在阻碍着厂家调整产品价格,所以价格有粘性。所谓菜单成本是指厂商每次调整价格要花费的成本,这些成本包括研究和确定新价格、重新编印价目表、将新价目表通知销售点、更换价格标签等所支付的成本。因为产品价格的变动如同餐馆的菜单价目表的变动,所以新凯恩斯主义将这类成本称为菜单成本。这些成本是厂商在调整价格时实际支出的成本。另一类的成本是厂商调整价格的机会成本,它虽不是厂商实际支出的成本,但同样阻碍着厂商调整价格,也被称为菜单成本。所以,厂商只有在调整价格后的利润增量大于菜单成本时才会调价;否则厂商将保持价格不变。因此菜单成本的存在使厂商不愿意经常的变动价格,从而价格具有粘性。在价格有粘性的情况下,只要有些调整没有发生,交易就有可能在非均衡的价格下进行,这又可能导致过度供给和失业的波动。 (2)实际价格粘性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实际价格粘性论,除了上面提到的“实际刚性和货币非中性论”外,还有:厂商信誉论、需求非对称性论、投入产出表理论、寡头市场和价格粘性论。 5.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论&&新凯恩斯主义的劳动市场论克服了凯恩斯主义指明的权限,维护了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非出清的信条。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论的关键性假设是工资粘性,归纳起来不外乎是两类:一是名义工资粘性论;二是实际工资粘性论。 (1)名义工资粘性论 新凯恩斯主义关于名义工资粘性的代表性理论有:交错调整工资论和长期劳动合同论等。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长期劳动合同是实际收入和失业呈周期性变化的原因之一,因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资和价格的灵活性。可以用图来说明:
此外,工资粘性不仅来源于个别非理性和武断的行为,而且来源于有利于工人和厂商利益的长期工资合同。由于劳资双方的谈判都需要费时间,在处理与报酬相关的复杂问题时管理层都偏爱一种固定的模式流程;由于谈判破裂可能性的存在会致使工人通过罢工等活动加强其谈判地位的代价很大;面临不利的需求冲击,对厂家来说将工资率调整到一个新的水平不是最优策略,因为在其他企业不这样做的情况下降低工资会导致劳动力的流失。补充:第一,效率工资论。是指满足效率对工资的弹性为1时的工资,即工资增加1%,效率也提高1%时候的工资。为了刺激工人的积极性,厂商愿意支付高于平均工资的效率工资。效率工资理论主张高工资将导致高效率。效率工资理论可分为四种:第一种效率工资理论认为,高工资有助于提高和保持企业的整体素质。第二种效率工资理论强调,高工资有助于调动工人的工作积极性。第三种效率工资理论主张,高工资有助于保持企业工人的稳定性。最后,在发展中国家高工资有助于改善工人的健康状况,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总之,效率工资理论认为,支付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对企业本身有利,而这又造成劳动力市场工人因等待而失业的现象。第二,长期劳动合同论。认为长期劳动合同对厂商和对工人都是有利的,可降低谈判成本,减少罢工次数,而这种劳动合同排除了工资适应条件变化而迅速调整的可能性。第三,最低工资限制。ZF指定的最低工资法律使企业不能降低工资。最低工资限制使非熟练工人特别是青年工人丧失了就业机会。第四,工会集体谈判。工资粘性的另一来源是工会的垄断力量。第五,隐含契约理论。隐含契约理论认为,工人和企业之间隐含契约实质上是一种保险合同。假定工人是风险厌恶(risk aversion),而企业是风险中立的,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工人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将达成一种互利隐含契约。可以证明,根据这一契约,在经济繁荣时期,企业付给工人的工资低于市场出清时的工资(这相当于工人给企业付保险费);在萧条时期,企业付给工人的工资高于市场出清时的工资,但一部分工人将在得到失业救济和闲暇的情况下被解雇(这相当于企业付给工人保险金)。隐含契约理论于是便推导出一条平缓的劳动供给曲线,从而解释了为什么会有实际工资刚性。(2)实际工资粘性论 &&新凯恩斯主义关于实际工资粘性的理论比较多,其典型理论有:隐含合同论、效率工资论和局内—局外人理论。隐含合同论包括公开信息隐含合同论和非对称信息隐含合同论。效率工资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效率工资和劳动市场;效率工资的微观基础;效率工资和失业。失业滞后论也包括三方面:纯局内人的工资调整;有局外人压力的工资调整;失业的持久性和工资调整。 6.新凯恩斯主义信贷配给论 &&新凯恩斯主义信贷配给论从信贷市场中信息非对称性出发,论述了利率和贷款抵押的选择效应会导致信贷市场出现信贷配给,信贷市场会失灵,政府干预有积极作用。 (1)利率的选择效应和信贷配给利率有两种选择,一是正向选择,二是反向选择。利率的正向选择效应是指,利率的增加能提高银行的收益,它是利率对银行收益的直接影响。利率还对厂商有激励作用,能改变厂商对待风险的态度。银行利用利率的反向选择效应作为检测机智,可以辩识出厂商稀罕风险的程度和将贷款给不同厂商的风险性。银行最优利率通常不等于市场出清时的利率,所以,信贷市场出现配给。信贷市场出现配给,是自由信贷市场中银行依据利率的选择效应,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理性行事的结果,不是国家干预的产物。
(2)贷款抵押的选择效应和信贷配给贷款抵押品有正向选择效应和反向选择效应。前者是指,当信贷市场存在超额需求时,银行通过提高贷款抵押品水平来增加还贷款的可靠性,减少坏帐的风险,增加银行收入。同时,还抑制了借款者对贷款的需求。后者是指贷款抵押品水平的递增会增加贷款的风险,降低还款的可靠性。银行可以根据这两者确定最佳抵押品水平。新凯恩斯主义的信贷配给论指出,由于信贷市场中利率机智和配给机智同时起作用,信贷市场会出现多重均衡态,市场机制失灵,通过政府干预才能纠正市场失灵。 7.新凯恩斯学派的政策主张
(1)新凯恩斯主义的价格政策 &&新凯恩斯主义者的价格政策建议的主旨是抑制价格粘性,使价格富有弹性,以修复失灵的市场机制,稳定总产量。新凯恩斯主义者在交错调整价格论和菜单成本论中提出了大体相似的政策建议。这两个政策建议都主张通过政策干预去协调经济人的行为,纠正市场失灵,基本上是正确的,只是缺乏可操作性。
(2)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政策 &&新凯恩斯主义的劳动工资理论,在微观经济学基础上阐释了工资粘性和失业问题,并提出若干关于工资就业的政策。这些政策建议主要集中于局内—局外人理论和交错劳动合同论等理论。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政策照样于增加工资弹性,减少失业,其政策思路是合理的,但带有较强的理想色,具体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由政府出面敢于劳动合同,在资本主义国家中缺乏可行性。
(3)新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 &&A.货币政策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为了实现稳定产出的目标,政府罪有应得的货币政策是:货币量市场的调整与影响价格的实际扰动相适应,与引起价格变动的名义扰动反向行事。然而这两种政策对雇员的影响是不同的,前者意味着产出稳定时,雇员工资不太稳定,而后者意味着产出稳定时,雇员工资比较稳定。 &&B.信贷政策新凯恩斯主义的信贷政策建议是:政府从社会福利最大化出发,应该干预信贷市场。利用贷款补贴或提供信贷担保等手段去降低市场利率,使那些有社会效益的项目能够获得贷款。 8.新凯恩斯主义的AD-AS模型(见课本P746)(1)新凯恩斯主义短期总供给曲线推导(2)新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3)新凯恩斯主义的稳定化政策三、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1.后凯恩斯学派的形成和基本特点 (1)后凯恩斯学派的形成 后凯恩斯学派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后凯恩斯派是在与新古典综合派的争论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凯恩斯的《通论》问世后,凯恩斯的追随者们对《通论》中若干论点的理解和现实问题的看法发生分歧,足见形成两个对立的学派:新古典综合派和后凯恩斯学派。前者以美国剑桥的麻省理工学院为中心,后者以英国剑桥大学为中心。因此,两派之争又称为“两个剑桥之争”。 (2)后凯恩斯学派理论的基本特点 后凯恩斯主义反对新古典的微观经济理论,坚持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力图使两种理论进一步分裂。后凯恩斯学派在批判新古典综合派的同时,也积极阐明自己的论点。该学派在理论上基本特点为: &&(1)将凯恩斯的短期、比较静态分析拓展为长期、动态化分析 &&(2)后凯恩斯主义反对新古典综合派恢复传统经济学均衡分析方法 &&(3)强调收入分配理论 &&(4)批判边际生产力分配论 &&(5)强调货币会导致资本主义经济不稳定 &&(6)重视规范分析的方法 (3)后凯恩斯学派地主要代表人物 后凯恩斯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尼古拉·卡尔多、皮罗·斯拉法、卢伊季·帕西内蒂等人。 2.后凯恩斯学派的价值理论 &&后凯恩斯学派的代表性价值理论是斯拉法的价值理论。斯拉法价值理论的贡献,在于他尝试着在建渊源于古典经济学家和马克思的价值分析方法。在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们的著作中,剩余是重要的概念。斯拉法认为,李嘉图坚持了劳动价值论,但没有解决统一价值标准问题,马克思也没有解决这一问题。新古典学派用“边际效用”这个主观概念来解释价值更是错误,他自己编造的一套“标准合成商品生产体系”,简称“标准体系”,设计出一种“合成商品”来充当价值尺度,以为这就解决了李嘉图的问题。由“标准体系”可以得知利润率与工资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R为剩余产品相对价值,由它生产的技术条件决定。利润率越高,工资就越低;反之,亦然。斯拉法体系方程组说明:产量决定于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关系,而不决定于市场供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价格却不决定于生产技术,而取决于资本家与工会之间谈判所确定的工资、利润之间的消长。斯拉法还以他的商品价格理论体系表明,商品的价值最终是由劳动决定的。每中商品价格决定的方程都是劳动函数。商品都是由劳动和生产资料的结合生产出来的。后凯恩斯学派认为斯拉法的“还原”原理既坚持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还解决了马克思从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形”问题。 3.收入分配理论 (1)对新古典综合派分配理论的批判 (2)后凯恩斯学派的分配理论 斯拉法对于利润率和价格相互关系所作的分析,以及由商品标准体系中推导出来的“不变价值尺度”,为后凯恩斯学派的分配理论提供了一个价值论基础。 a.罗宾逊的分配理论 罗宾逊增长模型 b.卡尔多的分配理论 卡尔多在经济增长模型中关于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和利润率的公式总是有效的。 c.帕西内蒂的分配理论 帕西内蒂的经济增长模型 d.斯拉法的分配理论 4.后凯恩斯学派的经济政策主张 后凯恩斯学派的经济政策主张,是依据其收入分配理论提出的。他们主张:(1)改进先行税收制度,实现收入均等化。 (2)通过政府的福利措施,缓解“富裕中的贫困”的现象。 (3)对投资进行全面的社会管制,克服经济盲目增长,把经济社会纳入凯恩斯所设想的“长期充分就业长”的轨道。例题:试评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政策含义。(1)通货膨胀与失业的非交替性后凯恩斯学派的价格形成理论表明,在制造业中,由于市场结构是寡头垄断型的,厂商在成本之上进行加成定价,这个定价机制意味着是大公司而不是政府当局在操纵价格,而且在企业就业人数不变的条件下,任何成本的上升或加价比例的提高都会导致价格上涨。这也意味着价格的上涨与失业之间没有主流经济学所说的替代关系。在逻辑上,价格上涨完全可以在就业率或失业率不变的情况下出现,因而,政府采用扩大失业降低通货膨胀的办法是无效的。按照后凯恩斯学派的理论,治理通货膨胀的办法不是采用宏观的紧缩政策,而是微观的反垄断政策和价格管制政策等。这个分析及其政策含义对于因垄断原因而导致价格上涨的经济来说,尤为重要。(2)收入分配格局影响总需求和经济增长后凯恩斯学派的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理论表明,总需求水平与收入分配有密切的联系。经济体系若要保证实现充分就业水平下的产出,就必须有相应的总需求水平特别是投资需求水平。而较高的投资水平在均衡的条件下要求有相应的储蓄水平,由于来自利润的储蓄倾向大于来自工资的储蓄倾向,在逻辑上要求利润在总产出或总收入中的份额上升,因此,收入分配的格局要求适应需求水平和经济增长。按照这个逻辑,如果投资需求下降而消费需求上升,为保持较高的总需求水平和充分就业,就需要扩大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换句话说,收入分配要向非财产收入者倾斜。如果要素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不能实现所要求的分配格局,政府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收入再分配政策以适应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要求。这一分析的政策含义对经济增长过程中伴随着收入差距拉大的经济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3)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导致经济过热和经济危机后凯恩斯学派的货币理论表明,货币的供给并不像主流经济学所说的完全由中央银行或货币政策当局来控制。按照他们的理论。货币供给产生的逻辑是,经济的发展和投资者的预期都会导致扩大融资的需要,而银行从赢利性的角度考虑(或在其他体制下的考虑),必然会扩大贷款,而贷款又会增加存款和增加准备金的需求,结果导致货币存量和货币基数的扩大,货币供给由此而内生地扩大了。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会导致更多的项目融资,由此导致经济过热。但是,融资的主观需要并不意味着融资具有客观的合理性,因为融资的项目事后可能证明并不是有利可图的,来自项目的现金流量不足以偿还融资的资金和利息,一旦还款的链条中断,经济过热就会最终演变为金融危机。这一分析的政策含义是,不能简单地实行所谓的“单一规则”,即将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与国民收入的增长率挂钩,那只是一个事后的结果,重要的是在事前完善银行贷款对融资者的资质审查、银行自有资本金和准备金数额以及银行保险等制度规定。这个分析和结论已被拉美和东亚金融危机的经验所证实,在有些采取赶超战略的国家中,融资的冲动更多地来源于各级政府而不是企业,由于政府与银行之间的密切关系,货币供给的扩张和经济过热的形成更容易,从而也更容易导致经济泡沫和金融危机。(4)经济结构的动态变化也会导致经济增长的波动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增长理论表明,经济体系能否保证持续、稳定和均衡的增长,不仅需要有保持稳定的总需求水平和相应的收入分配格局,而且还需要有产业结构或部门结构的调整。因为在增长过程中,技术和需求都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发生变动,也可以说,经济增长的实质就是结构的变动,没有结构的变动也就没有经济的持续增长,这是由技术变动的特征和需求演变的规律决定的。由此,后凯恩斯学派推出结论:经济结构如果不能适应经济增长的要求也会导致经济增长的波动。因此,在政策含义上,为了保持经济增长,政府不应仅仅简单地盯着总需求水平,而应更多地关注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结构的经济政策同影响总量的经济政策一样重要,而当结构问题制约经济增长时,结构性政策就变得更重要。这个分析基于经济增长过程的一般规律,因此,对发展中国家同样重要。而且,经验证明,在人均收入由较低向中等水平发展的经济中,结构的变动会更剧烈,因此,制定结构政策对保持这些国家经济持续和稳定增长更重要。四、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又名新古典主义、理性预期学派、激进货币主义)1.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产生的经济背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渊源是货币主义。货币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美国出现的一个学派。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处于严重的滞胀时期,而传统的凯恩斯主义仍提不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在这种形势下,坐位货币主义的延续和发展,出现了理性预期学派,因该学派使西方经济学回复到传统的被认为是古典学派的状态,又名“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其代表人物有卢卡斯、萨金特、华莱士、巴罗等。其中卢卡斯居于最主要的地位。2.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1)个体利益最大化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现象是个体经济行为的后果。例如,一个社会的总消费量是个体消费量的总和。微观经济学表明,个体行为的一个最基本的假设是个体利益的最大化。这就是说,宏观经济理论必须具有微观理论的基础,特别是要符合最大化的基本假设条件。(2)理性预期又称合理预期。现代经济学中的预期概念之一,指人们的预期符合实际将发生的事实,是在有效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做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它包含三个含义:第一,做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为了追求最大利益,他们总是力求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期。第二,经济主体在做出预期时会力图得到有关的一切信息,其中包括对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系统了解(包括相关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模型)和有关的资料与数据。第三,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的错误。由于正确的预期能使经济主体得到最大的利益,所以经济主体会随时随地根据他所得到的的信息修正它的预期值的错误。当预期值高于正确值,它会降低预期值;当预期值低于正确值,它会提高预期值。因此随时随地的修正会使它避免做出高估或低估的错误,而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由于这一原因,即从整体上看,在长期中它对某一经济变量的未来预期值与未来的实际值总是会一致的。总之,在长期中,人们会准确地或趋向预期到经济变量所应有的数值。理性预期有两个特点:并不认为每个经济主体的预期都是完全正确的和客观情况一致的预期,而是说这些经济主体的预期(主观的后果的概率分布)和经济理论的预测(主观的后果的概率分布)是一致的;理性预期并不排除现实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也不排除不确定因素会干扰人们预期的形成,但是强调一旦人们发现错误就会立即做出正确的反应,纠正预期中的失误,因此人们在预测未来时绝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3)市场出清市场出清假设是说,无论劳动市场上的工资还是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有了这种灵活性,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都不会存在超额供给。因为一旦产品市场出现超额供给,价格就会下降,直至商品价格降到使买者愿意购买为止;如果劳动市场出现超额供给,工资就会下降,直至工资降到使雇主愿意为所有想工作的失业者提供工作为止。因此,每一个市场都处于或趋向于供求相等的一般均衡状态。(4)自然率假说自然率主要指自然失业率。按照自然率假说,任何一个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着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社会传统,而在长期中,该社会的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这就是说,人为的经济政策的作用可以暂时或在短期中使实际的失业率大于或小于自然率,但是在长期中不可能做到这一点。3.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关键理论(1)卢卡斯附加预期的总供给曲线y=y*+λ(P-P^),λ&0, P^为预期价格,y*为潜在产量。卢卡斯供给函数的含义是:预期价格与实际价格的偏离会导致实际产出和经济正常产出的偏离。该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对货币量和一般价格水平的不完全信息导致了货币的非中性,即未预期到的货币量的变化导致了一般价格和相对价格变化的短期混淆,从而带来了产出和就业的变动。因此认为,预期到的货币供给变化只影响价格水平而不影响产量,只有未被预期到的货币供给才影响产量。(2)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用实际因素从供给扰动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4.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核心观点(1)宏观政策的无效性:其原因在于理性预期。货币主义仅仅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则更进一步地认为一切宏观政策包括货币政策都是无效的。理性预期学派把理性预期和自然失业率结合起来,认为菲利普斯曲线不论在短期还是长期内都不存在,这样政府采取的对通货膨胀和失业的相机抉择都是无效的。另外,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建立自己的模型时引入了附加预期的总供给曲线。而总需求曲线的变化可以有意料之中的因素(如政府的财政货币政策和其他经济政策)以及意料之外的因素(如自然灾害),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因素(如外汇波动)引起。对于意料之外的因素所引起的价格和产量的波动,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国家是不能使用经济政策来使之稳定的。由于意料之外的因素无法事前得知,所以厂家经济活动的人,包括国家的经济管理人员在内都不知道这些因素的存在,更谈不到理解这些因素。理性预期学派的最终结论是,在任何情况下,宏观经济政策都是无效的。(2)适应性预期错误论:其原因是人们在进行预期的时候不但要根据过去的事实,还要考虑未来的变化。他们认为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是错误的,因为凯恩斯考虑的模型里所使用的适应性预期意味着人们只运用过去的经验而不是全部有关将来的信息来谋取最大化利益,而且在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存在着同一类型的人(或劳动者)有不同的函数或方程,行为不一致的人不是理性的人。因此凯恩斯违背了理性人的假设,而且凯恩斯在评价政策成败时往往以总量的增长作为政策优劣的标准。而个人是自己利益的最好看守者,因此评价一项政策应该从微观的角度来考虑。凯恩斯主义的评价标准没有考虑到有的社会成员可能会有的社会福利。(3)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斟酌使用”的或者对经济运行进行的“微调”的政策。这个观点的理论基础是卢卡斯批评。5.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政策主张(1)主张实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根据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模型,波动的根源是货币冲击,而这种冲击一般是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引起的,但往往中央银行的政策具有系统性,因此他就不能改变产出增长的长期途径。如果要长期影响产量,货币当局只能随机的改变货币政策,不让当事人掌握其规律,其代价是产生的剧烈的波动。可以用下图来解释:
(2)主张政府制定并长期公布长期不变的原则,形成公众的稳定预期,同时政府还是要管理货币储备、政府开支、总的价格水平或通货膨胀率等,使之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即政府的政策必须注意长期性和稳定性,避免随意变动性。(3)改善和刺激劳动供给,降低自然失业率。五、货币主义1.货币主义的产生背景货币主义作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弗里德曼作为其创始者和领袖人物,反对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政策,时值西方世界出现凯恩斯经济学无力解释的滞胀时期,货币主义曾被广为认可。2.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1)新货币数量论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数量是解释价格水平涨落的基本因素。相对应的有传统货币数量论和现代货币数量论。A.传统货币数量论a.交易方程:1911年,美国经济学家费雪在《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提出了交易方程Py=MV,其中P为价格总水平或价格指数,M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y为一国的实际国民收入,V为货币的流通速度(其定义为名义国民生产总值除以货币总量)。V是由一些公众的支付习惯、使用信用范围的大小、交通和通讯的方便与否等制度上的因素所决定的,由于这些因素短期内稳定所以在短期内V不会迅速变化。y取决于资源、技术条件,而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下不可能发生大的变化,因此v和y视为常量。因此,价格P随着货币数量M的变化正比例的发生变化。b.剑桥方程庇古在1917年《货币的价值》一文中提出M=kPy=Ky, 其中P为价格总水平或价格指数,Y代表名义国民生产总值,y为实际国民生产总值,k为实际持有的货币量,k等于货币流通速度V的倒数,M代表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从而强调货币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k的大小取决于社会商业习惯和制度等因素,在短期内不变可视为常数。y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时是一个常数。因此,价格P随着货币数量M的变化正比例的发生变化。由上可知,交易方程和剑桥方程实质上是相同的公式,说明的内容也是相同的。只不过前者强调货币的交易支付作用而侧重于流量的分析,后者强调货币的贮藏作用而侧重于存量的分析(隐含了利率对于货币需求的影响)B.现代货币数量论货币主义认为凯恩斯的货币数量论忽略了人们对财富的持有量也是决定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弗里德曼在吸收和修正凯恩斯灵活偏好的基础上推出了新货币数量论。M/P=f(rb,re ,rp,w ,y ,u),其中y为实际国民收入,rb为市场债券利息率,re为预期股票收益率,rp为价格预期变动率,w为非人力财富和人力财富的比率,u为其他影响因素。考察货币需求函数可以看出,货币需求量主要取决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总财富:总财富包括收入或“消费性服务”的一切源泉,其中之一是个人的生产或挣钱能力。于是y表示的是永久性收入,此点和上面的传统数量论有所不同。第二、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例:非人力财富是指有形的财富,包括货币持有量、债券、股票、资本品、不动产、耐用消费品等,后者指个人的挣钱能力,又称为无形财富。这两种财富是可以转换的,但由于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转换困难。人力财富所占的比重越大,非人力财富所占的比重越小,则对于货币的需求越大;反之亦然。第三、各种非人力财富的预期报酬率:人们选择保存资产的形式除了各种有价证券外,还包括资本品、不动产、耐用消费品等有形的资产。各种有形资产的预期报酬率越高,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就越少。第四、其他因素:诸如个人爱好,资本品的转手等。现代货币数量论和传统数量论在形式上完全一样,但主要区别在于:传统数量论把货币流通速度V(或1/k)当做是制度所决定的一个常数,而现代数量论认为货币流通速度不是一个常数,在短期内它可以轻微波动,它是作为决定它的几个数目有限的变量的稳定函数。(2)自然率假说
讨论菲利普斯曲线时,自然率假说主要指自然失业率,也即自愿失业人数在劳动力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自然率假说认为,自由竞争可以使整个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并且认为这种趋势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属性,而经济活动出现非充分就业的原因不在于市场制度本身,而在于外界的干扰或者人们对经济变量所作预期的误差。根据自然率假说,任何一个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文化传统。长期而言,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尽管短期内,经济政策能够使得实际失业率不同于自然失业率。弗里德曼根据自然率和菲利普斯曲线得出一个货币主义的结论:在短期,虽然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把失业率人为地维持在小于自然率的水平,但是,在长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3.货币主义的主义观点第一,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变动具有决定性作用。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供给完全取决于货币当局的决策及银行制度。而货币需求函数则表明,货币供给与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完全无关。在货币供求相均衡时,由新货币数量论的方程式,由于货币流通速度V在短期仅仅可以做出轻微的变动,而在长期中又是不变的数量,于是货币供给量M便是影响名义收入y的决定性因素,即货币数量是货币收入波动的主要原因。第二,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如货币工资等),而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根据自然率假说,就业量(从而实际国民收入)是由技术水平、风俗习惯、资源数量等非货币因素所决定的,因此新货币数量论的方程式中的y与M无关。按照弗里德曼的看法,V在长期中又是一个不变的常数,因此,货币数量M能影响的只能是价格P以及由货币所表示的变量。换句话说,通货膨胀归根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第三,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变量,如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根据新货币数量论,货币流通速度V在短期可以轻微变动的解释,以及货币主义从自然率假说出发,对货币政策在短期中的效应的考察都支持了货币主义的这一观点第四,私人经济具有自身内在的稳定性,国家的经济政策会使它的稳定性遭到破坏。上面论述的自然率假说是货币主义的这一观点的理论基础。按照自然率假说,资本主义经济有趋向于自然率(即充分就业)的自行调节的机制。因此,市场机制仍然是调节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合理配置的有效工具。虽然各种随机扰动将使经济出现短期波动,但经济本身仍具有长期均衡的趋势。因此,如果国家干预干扰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反而会导致宏观经济的严重失衡。4.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主义者根据其理论和对经验资料所做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政策主张,主要包括三点:①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在弗里德曼看来,以需求管理为宗旨的财政政策最终都是通过货币量的扩张和收缩来实现其经济调节作用的,而由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私人投资会随着政府支出的增加而减少,其后果往往为用非生产性的投资去代替生产性的投资,从而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改善。此外,过度的政府开支也会带来通货膨胀。因此,财政政策不但无效,反而对经济有害。②反对“斟酌使用”的(即根据情况变化而制定和执行的)货币政策。③力主单一政策规则。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政策能够胜任两项任务:能够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混乱的一个主要根源;能够给经济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根据这一认识,货币主义提出,在没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按平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再加上人口增长率来规定并公开宣布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增长率,是货币政策惟一的最佳选择。货币主义的这一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惟一控制指标,排除利率、信贷流量、准备金等因素的政策建议被称为单一的政策规则。(4)为了有效控制货币总量,应该取消贴现率和法定准备金率制度,只保留公开市场业务,但必须规定一个固定的货币年增长率来作为业务活动的约束条件。按平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来规定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增长率,并公之于众,是货币政策的唯一最佳选择;(5)实行负所得税和降低失业率的政策,有利于提高低收入者的工作积极性;(6)提倡浮动汇率制,反对固定汇率制,认为后者会加剧世界性的通货膨胀,有损货币增值国家的利益,可能会引起国际金融动荡。5.货币主义的进步性弗里德曼对现代货币数量说的表述及提出是对西方宏观理论的重大贡献。首先,在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中,货币被视为一种资产而不仅仅是交换媒介。因此货币需求理论成为了资本理论或财富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次,弗里德曼确立了预期因素在货币需求理论中的地位,为后来的理性预期学派开辟了发展的途径;最后,弗里德曼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法对于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如利率、收入等的研究,为货币需求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另一方面使货币需求研究的结果成为制定货币政策的重要依据。六、新古典综合派&&新古典综合派(Neoclassical Synthescs),又称后凯恩斯主流派(Post-KeynesianMainstream),是产生于美国的现代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要学派。新古典综合派试图在凯恩斯的总量经济范畴基础上,用新古典的个量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去构造一个所谓和谐统一的新经济学殿堂。 &&(一)新古典综合派的形成 &&新古典综合派是在二次大战后新的经济历史条件下,在诠释、扩展凯恩斯主义的过程中,融合新古典经济学而形成的。 &&1、新古典综合派的由来 &&凯恩斯的《通论》问世后,西方经济学家们对其大加推崇。为了使凯恩斯主义更易为经济学界所接受,较好地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服务,不少被成为“凯恩斯主义者”的经济学家们开始发表研究、解释《通论》的论著,对它进行修订和理论扩展工作。对《通论》的拓展研究因二次开发大战后历史条件的改变而变得日益迫切。新古典综合派正是战后经济发展变化后,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新古典综合派虽然是在二次大战后形成的,但是,对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学说的综合起始于战前。 &&2、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著作 &&(1)阿尔文·汉森 新古典综合派的先驱者,美国著名的凯恩斯主义者,被誉为美国凯恩斯主义的建筑设计师。在理论上,汉森原始研究经济周期和危机理论的,是新古典经济理论的信奉者,对凯恩斯理论曾持有异议。1937年起,他到哈佛大学任教后转向信奉凯恩斯理论,并在美国积极鼓吹和传播凯恩斯主义。他的宣传凯恩斯注意著作,使凯恩斯理论“通俗化”、“美国化”。代表著作有《充分复苏,还是停滞》、《财政政策与经济周期》、《经济政策和充分就业》、《货币理论与财政政策》、《凯恩斯学说指南》、《美国的经济》、《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学》。 &&(2)约翰·理查德·希克斯 希克斯197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一生发表的论著甚多,所设计的理论范围也较为广阔。希克斯引进一般均衡和序数效用分析构成其价值理论,从而使英美正统经济学大为改观。他在评论凯恩斯《通论》时所提出的IS—LM模型,在现代经济学中广泛运用。希克斯的代表著作有:《价值与资本》、《消费者剩余理论的重建》、《对经济周期理论的贡献》、《需求理论的修正》、《资本与成长》。 &&(3)保罗·A·萨缪尔森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新古典综合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1970年因发展了静态和动态经济理论,提高了经济科学的定量分析水平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萨缪尔森几乎在西方经济学的各个方面均有自己的改正、补充、精炼或发展。他的主要著作有:《经济分析的基础》、《经济学》、与多夫曼和索洛合著《线性规划和经济分析》。主要论文有:《乘数分析和加速原理的联合作用》、《国际贸易和生产价格的均衡》、《资本理论的寓言和现实性:代用的生产函数》、《处于困境的自由主义者》等等。 &&(4)詹姆士·托宾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计量经济学家,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8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托宾的研究比较侧重在货币方面,究其根源是金融市场及有关问题。较突出的成就是资产选择理论和货币经济成长理论。资产选择理论是他获得诺贝尔奖的代表理论。他的主要著作有:《国民经济政策》、《经济学论文集:宏观经济学》、《十年来的新经济学》、《经济学论文集:消费和经济计量学》等。 &&(5)罗伯特·M·索洛 198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直接在萨缪尔森指导下培养起来的经济学家,是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资本理论和经济成长理论方面。他与多尔夫曼等合著的线性规划一书是有名的著作。他的代表著作有:《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资本理论与报酬率》、《美国的失败性质与原因》、《增长理论:说明》;论文《经济增长理论》等。 &&(6)弗兰科·莫迪利安尼 1985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在理论上的重要贡献是提出了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说和公司财务定理。他的代表性著作有:《国民收入和国际贸易》;1980年出版三卷集的论文集:《宏观经济学论》(第一卷)、《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说》(第二卷)和《财政理论和其他论文集》(第三卷) 。 &&(7)阿瑟·奥肯 195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经是肯尼迪与约翰逊总统两任总统的经济顾问。他在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分析了平等与效率的替换关系,提出了估算 “可能产出额”的“奥肯定理”。其代表著作为:《繁荣政治经济学》、《平等与效率》。 &&(二)新古典综合派的收入决定论&&新古典综合派把凯恩斯的宏观收入决定论和新古典的均衡价格论综合为一体,力图建立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并据以提出新的政策主张。收入决定论是关于社会总产量从而总就业量、总收入水平有那些因素决定、怎样决定的理论。 &&(三)IS—LM模型 IS—LM模型又称为希克斯—汉森模型&&1937年,希克斯第一次提出了IS—LL分析。20年后,汉森提出这一分析工具,并将LL曲线改称为LM曲线。凯恩斯有关利率的理论有两个缺陷:一是利率的不确定性,二是货币市场均衡无法保证商品市场也达到均衡。希克斯、汉森的IS—LM模型修补了凯恩斯理论的缺陷,把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和货币理论结合起来,建立起一般均衡模型。 &&1、IS—LM一般均衡模型 &&在商品时常中,投资I是利率r的函数,I随着r递减而减少.储蓄S是收入Y的函数,S是Y的递增函数。希克斯认为,将I=I (r)和S=S(Y)合在一起,就得到收入与利息率的另一种关系,形成IS曲线。下式决定了均衡收入:I(r)=S(Y) 在货币市场上,名义货币供给量为M,货币需求为L=L(r,Y)。货币供给有政府决定,是个既定的量,货币的需求量是利息率和收入函数,当下式成立时,货币市场达到均衡:M=L(r,Y)货币供求相等点的轨迹形成LM曲线。它表示在货币供给既定时,货币市场处于各种均衡态对应的收入和利息率的各种组合。将方程I(r)=S(Y)与M=L(r,Y)联立,可求得未知数(r,Y)的解,这个解就是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E。这就得到一个关于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均衡的一般均衡模型。交点E代表一般均衡态。这一利息率和收入的组合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都达到供求相等的点。在经济体系达到一般均衡状态时,收入水平达到稳定均衡。 &&2、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变动 &&IS—LM曲线的交点所确定的收入和利息的均衡组合,会随着两条曲线中任意一条的变动或两条曲线同时变动而改变的。 IS曲线的移动源于需求的变动,特别是投资需求的改变。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向右移的IS曲线同LM曲线在较高的均衡点表示一个较高的收入和较高的利率组合。反之,就相反。 LM曲线的移动主要源自于货币供给的变动。在IS曲线不变的情况下,向右移的LM曲线同IS曲线在较高的均衡点表示一个较高的收入和较低的利率组合。反之,相反。 IS曲线和LM曲线同时移动对市场均衡的影响。当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右移动,收入增加,利率提高。IS曲线不变时,LM曲线向右移动,收入增加,利率下降。如果IS曲线和LM曲线同时向右移动,只要两者配合适当,结果收入增加,利率不变。 &&(四)新古典综合派的基本理论体系 &&新古典综合派的整个理论由其基本理论体系、经济增长论和经济周期论等构成。基本理论体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新古典经济理论加上工资刚性假设条件的总供给曲线;二是从IS—LM模型到处的需求曲线;三是菲利普斯曲线与总供求曲线的结合。 &&1、总需求曲线 &&商品市场均衡条件为:I(r)=S(Y),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为:M/P=L(r,Y),将以上两式联立,把Y和r作为未知数,可得出总需求 Y和价格P的关系式:Y=F(P)该式即为凯恩斯模型的总需求曲线的公式。总需求曲线AD表明,在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条件下,价格水平与总收入(或总产量)的变动方向相反。总需求曲线是从IS—LM模型推倒出来的,而该模型又是新古典理论与凯恩斯主义结合,所以,总需求曲线体现了两种理论的综合。 &&2、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曲线AS曲线的求取方法。为了简化起见,有些新古典综合派的学者,将达到充分就业之前的曲线以一条水平线来近似代表它。这样,总供给曲线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水平线,它表示在尚未到达充分就业产量以前的价格与产量的关系;另一部分是垂直线,它描述达到充分就业产量以后的价格与产量的关系。由于总供给曲线形如反写的“L”,所以,又将它称为反“L”形总供给曲线。它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说与新古典经济理论的综合。 &&(五)宏观经济政策 &&新古典综合派的宏观经济目标是: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经济政策就是为了同时达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手段和措施。政府通常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配合起来使用,以求同时实现上述几项宏观调控目标。 &&1、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既定目标,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变动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场水平的经济政策。政府调整总收入和支出的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为:改变政府购买水平、改变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和改变税率。 &&2、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主要工具有三:公开市场业务,调整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贴现率,调整法定准备率。 &&3、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凯恩斯提出的政策主张是针对30年代大萧条的,当时,有效需求不足,失业严重。政府应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放松银根,减少税收,扩大政府支出,以刺激投资和消费,弥补有效需求的不足。新古典综合派指出,二次大战后的经济状况与30年代大萧条时期迥异。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措施也应该多样化,政策组合方法应有所改变。在50年代,汉森等提出补偿性财政货币政策;60年代前期,托宾、海勒等人主张增长性财政货币政策;60年代后期以后进入政策多样化时期。 (六)新古典综合派衰落的原因1.不能合理的解释滞胀;2.提不出解决滞胀的措施;3.劳动生产率的问题:新古典综合派将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被看成经济系统的外生变量而被假定为已知。而二战之后的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的问题,由于新古典综合派关于劳动生产率的论述很少,故谈不上对此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 补充习题:1.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关于货币理论的区别(金圣才考研P398,P406)2.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货币主义的主要不同在于:货币主义认为增加货币供给在短期内可以影响产量,在长期内不会影响产量只会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在短期内和长期内货币的供给都是不会影响产量的,原因在于理性预期。只有未被预期到的货币供给才会影响产量。3.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的分歧:a.假设不同(市场是否出清);b.对于经济波动的解释不同;c.主张的政策不同4.理性预期学派对于凯恩斯的批评:a.不合理性的预期,于此理性预期学派将适应性预期转为理性预期;b.不能保证个人行为保持一致c.宏观经济目标未必是个人最有目标,忽视了个人福利部分5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财政政策的分析(新古典和凯恩斯关于债务的分歧)(1)公债非中性理论------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不仅把公债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且也认为公债是ZF实施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工具。第一,公债的债务人是国家,债权人是公众。国家与公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ZF欠公众的债也就是自己欠自己的债。第二,ZF的政权是稳定的,这就保证了债务的偿还是有保证的,不会引起信用危机。第三,公债不会对子孙后代构成负担,因为发生公债可以促使资本更多地形成,加快经济增长的速度,从而使子孙后代在偿付公债的负担之后,还能得到更多的财富和消费。(2)李嘉图等价定理-----新古典宏观1定义:ZF以税收(现在的税收)来为赤字融资和以债务(未来的税收)来为赤字融资之间是几乎等价的。根据这一定理,ZF因目前减税而增加的公债会被经济人作为未来的潜在税收考虑到预算约束中。即公债不会改变人们的消费行为。2李嘉图等价定理是对凯恩斯“公债非中性”的反驳,但是它成立的条件却是极为苛刻的。第一,假设人是理性预期的,且消费是具有前瞻性的,即消费决策不仅取决于嫌弃收入,还取决于未来收入。第二,假设当前的人们考虑子孙后代。巴罗认为,个人的经济决策不仅取决于本人,还考虑到无限延续的家庭,即“利他主义者”。
一般战友, 积分 2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206 积分
在线时间36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一般战友, 积分 2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206 积分
一般战友, 积分 2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206 积分
哇,帮顶,问下学长,经济类的文章在初试的时候要不要查找一些呢?
一般战友, 积分 103,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7 积分
在线时间29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一般战友, 积分 103,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7 积分
一般战友, 积分 103,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7 积分
前辈辛苦啦~~谢谢~
一般战友, 积分 204, 距离下一级还需 296 积分
在线时间7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一般战友, 积分 204, 距离下一级还需 296 积分
一般战友, 积分 204, 距离下一级还需 296 积分
辛苦了学长~
一般战友, 积分 276, 距离下一级还需 224 积分
在线时间103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一般战友, 积分 276, 距离下一级还需 224 积分
一般战友, 积分 276, 距离下一级还需 224 积分
枫林下吃臭豆腐 发表于
哇,帮顶,问下学长,经济类的文章在初试的时候要不要查找一些呢?
经济学的热点为,还有一些大的问题需要自己总结的。比如失业、通胀、虚拟经济、房地产等等。。
新手上路, 积分 8, 距离下一级还需 92 积分
在线时间0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8, 距离下一级还需 9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8, 距离下一级还需 92 积分
学长好厚道!!
新手上路, 积分 8, 距离下一级还需 92 积分
在线时间0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8, 距离下一级还需 9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8, 距离下一级还需 92 积分
学长,我是14年考财科所失败,准备二战,特来取经!
新手上路, 积分 8, 距离下一级还需 92 积分
在线时间0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8, 距离下一级还需 9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8, 距离下一级还需 92 积分
望学长指点!!
一般战友, 积分 10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9 积分
在线时间16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一般战友, 积分 10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9 积分
一般战友, 积分 10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9 积分
您还剩5次免费下载资料的机会哦~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使用手机端考研帮,进入扫一扫在“我”中打开扫一扫,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Powered by Discuz!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费雪货币数量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