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哪个怎样将选项卡放在下面不是顶层设计的特点

学校发展需要“顶层设计”
&&&&&&&&&&&&&&&
四川省教育学会研究员&&
目前县局正在开展校训、校徽、校歌征集评选活动,旨在使学校深入挖掘学校思想文化内涵,使之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引领,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并逐步内化成彰显学校风格的校风、教风、学风,从而提升学校的文化凝聚力,提高学校办学品位。开展校训、校徽、校歌征集活动在学校整体管理工作中有何作用?作为体现学校核心理念的校训该怎样提炼?都有哪些途径和方式,要注意什么?四川省教育学会研究员纪大海的文章《学校发展需要“核心设计”》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启示,希望各位校长认真学习借鉴、学以致用。
我曾就学校教育理念和学校发展规划专题对四川省20所省定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和知名小学进行调研。从中发现了一些引人思量的现象。比如,学校理念表述繁杂,诸如“办学思想”、“教育理念”、“校训”、“学校精神”、“发展目标”、“校风”、“学风”等,不一而足,表述文字最长的有500余字,少则也有一二百字。可当问及学校教育核心理念或教育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时,20位校长有18位回答“不知道”;当问及“办学思想”与“教育理念”是何关系时,9位校长中有8位不能回答。调查还发现,学校多年来的工作计划和发展规划几乎与学校教育理念毫不相干,甚至相违背,学校整体发展明显缺乏“主心骨”。之所以产生如此现象,个中原因复杂,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缺乏科学、系统的设计和规划。学校发展需要倚重“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最初为引进的工程学概念,含义为:从最高端向最低端、从一般到特殊展开系统推进的设计方法。顶层设计方法实质上是将系统理念贯穿于该系统内的各子系统之中,每个子系统同样需要经过提炼的理念并向下一级系统延伸,直到阐明系统的基本要素为止。“顶层设计”特征有四:一是顶层决定性。“顶层设计”的核心在顶层,高端决定低端,顶层决定底层。核心理念与顶层目标是“顶层设计”之魂。二是整体关联性。“顶层设计”十分看重大系统与子系统、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围绕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所形成的关联、匹配与有机衔接。三是表述简明性。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在表述上要简洁明了,切忌含混晦涩。四是体用一体性。核心理念与路径、方法相一致.顶层目标与子系统功能相一致,设计愿望与实际可行性相一致。上述四个特征同时也是“顶层设计”的四项原则。即顶层优先原则、系统建构原则、精炼简明原则和切实可行原则。
观照上述。我们将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解读如下:
一、学校发展何以需要“顶层设计”?
学校发展中的常见问题和弊端是:
发展认识混乱,缺乏核心理念。调研中发现,几乎每所学校都有各种表述繁杂的理念性内容,有相互重叠的.有相互背离的,有互不相干的,然而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却不得而知。这种理念性混杂显然与学校缺乏核心理念意识相关。
目标繁多,终极目标不明晰。学校各部门都有相应的目标,诸如德育目标、后勤管理目标、特色教育目标、班级目标、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等,这些目标要么相互抵触或互不相干,要么不断变换和更改,然而学校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什么却是人人都不知,个个都不晓。这显然与学校缺乏顶层目标意识相关。
学校发展缺乏系统整合。学校内各部门或多或少存在各自为政现象,无法形成合力;学校发展理念与实际运作完全游离,理念和目标成为虚假摆设:有学校虽然能将发展理念与实践相统一,但却不能一以贯之,要么中途夭折,要么只及一点不及其余;学校虽然有理念、有行动计划却无相应的学校制度设计和文化设计;“硬件”设计与“软件”设计不匹配.物质文化不能彰显非物质文化,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怪现象:学校理念性表述往往置于学校最醒目处,金光灿灿,十分抢眼,而学校所作所为却与之毫不沾边,甚至完全相反。这既是学校虚假文化的反映,也是学校发展缺乏系统整合和推进的典型表现。
学校发展设计缺乏参与主体的广泛认同。学校发展理念、思路、计划和措施一般不是在征得广大师生员工认同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是由学校几个领导研究形成的。没有群众的知晓和认同,再好的发展理念和计划也很难在实践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甚至会遭到巨大阻力和抗拒。广大师生员工的认同和参与需要纳入学校发展的系统设计。
理念表述繁杂而生涩。有的学校的理念表述过于冗长,往往让人不得要领;有的学校的理念表述追求文字游戏,以文害义,不能体现学校发展真谛;有的学校的理念表述显得深奥、晦涩甚至古怪,让多数人需借助字典才能理解。这与“顶层设计”的精炼简明原则相悖。
&& 二、学校核心理念提炼。
学校“顶层设计”的关键在于核心理念的提炼。学校核心理念不宜多头表述。可将“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校训”等归并合一为核心理念,核心理念即校训,核心理念即教育思想。美国哈佛大学校训就一个词:Truth(真理),它既是校训又是核心理念、教育思想。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共8字,它既是校训,又是核心理念和学校精神旗帜。倘若坚持分开表述,那也必须保持这些表述与核心理念的内在统一。
核心理念提炼应当遵循这样的基本原则:一是简明原则,文字精炼明了,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切忌冗长杂糅、深奥难懂。二是普适原则,即理念既适合国家教育方针。又普遍适合于学校的各个方面,并能在学校实践中完全对象化。三是蕴藉原则,即内涵丰富,蕴意深刻,从中可分解出众多内容。四是兼容原则,即理念既可兼容优秀传统又可彰显时代精神,既可表现民族特质又可接纳世界文明。
学校核心理念如果被实践证明是好的,就需要保持和传承;如果被实践证明需要改进的,则对其调整和完善;如果从未建立过或从未明确过。学校就应集中智慧和精力,花大力气构建。学校核心理念构建路径如次:
问题构建。这是针对学校严重存在的全局性、长远性问题而构建的学校发展核心理念。国家根据各行各业普遍存在的、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非科学发展情势,提出了国家发展的核心理念:科学发展观。这便是典型例证。各个学校面对的突出问题不尽相同,因而根据问题构建的核心理念也就千差万别。比如有的学校根据整体、主体和个体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三体”教育思想;有的学校根据枯燥沉闷教学和学生苦学厌学现实,提出了“情境教育”、“情知教育”思想,等等。依据问题建构的关键在于:抓准有典型意义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建立核心理念。
经验构建。即根据学校在某方面或某几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学校核心理念。当然,成功经验需要甄别和评估,诸如“抓高考就必须抓出血来”这样血淋淋的“成功经验”不足取、不可用。经验构建关键在于:要将成功经验之魂提取出来,提升上来,并加以全方位运用。
理想构建。根据校长和教师心目中期望和追求的教育理想,建立起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校训是Mind and
Hand(动脑又动手)。就是一种对师生发展的理想追求。重庆谢家湾小学的“六年影响一生”亦如此。理想构建一般具有原创性和持久性,其关键在于:确认的核心理念既能体现先进教育理想,又能通过奋斗实现,玄虚的、不可实现的教育理想不能成为学校核心理念。
借鉴构建。从引进的理论、模式、方法和表述中借鉴有价值的因素。结合学校实际,形成核心理念。比如,不少中小学校就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形成各具特色的新的教育理念。借鉴构建的关键在于:选准借鉴的东西.并结合实际予以消化,进而创生自己的理念。
传承构建。从学校历史文化传承中发掘和发现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口号、事例、方法等。从中凝练出学校核心理念。上海交大的“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以及台湾花莲四维学校的“孝亲感恩”等就属此种构建,其关键在于:抓住学校文化积淀中的“亮点”,保留形式,改造内容,形成有传统品位又有现代意蕴的新理念。
特色构建。根据学校本身具有的特色,或是学校所处之地的社区特色,从中提炼出学校核心理念。四川青城山下一学校在构建学校核心理念时,充分考虑到青城山道教文化、自然生态文化,并融入学校的教育理想,在专家帮助下,形成了“教道自然,学道求真”的核心理念,产生较大影响。特色构建关键在于:特色确认,从特色中提炼出具有普适性的内核。
权威构建。根据国家领导人、学界大师、历史名人和名著以及国家相关的权威表述,从中提取出适于教育的内容作为学校核心理念。比如,有的学校借用《论语》、《学记》等经典的名句作为学校教育思想:有的学校根据中央的和谐社会理论形成的“和谐教育”思想,等等。权威构建的关键在于:引用权威表述需要化解用于教育,并作必要的教育解读,不宜生搬硬套。
学校在构建核心理念过程中还应注意:一是理念表述应有新意,不要平淡无味。笔者曾对32所中小学校的校训作过调查,超过70%的学校校训都有“团结”、“勤奋”、“守纪”之类的表述,走到每一所学校看到的校训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缺乏个性和特色。相近的内容,完全可以用相异的文字表述。语言表述有新意会让人铭记不忘。二是核心理念需要反复论证,不应是校长一人或几人“拍脑袋”的产物。核心理念构建需要专家指导和论证,需要广大师生员工反复讨论,甚至可以在社区中广泛征求意见。这样的核心理念才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据调查,学校重大教育思想大都是由学校几个领导成员研究后形成的。更有甚者是校长一人一时心血来潮提出的,这是许多学校核心理念或校训“短命”的重要原因之一。三是核心理念应制度化,而不能成为学校变幻不定的“游戏”。有学校5年之内变换了3位校长,学校墙上的教育理念也就变换了3次,教育理念变成了儿戏。个中原因复杂。校长可能把新理念的提出当成自己的“政绩”,也可能是为显示自已水平,再则是学校教育理念本身不科学,甚至有问题.还可能是上级主管领导的意见和要求。变换不定的学校教育理念必然会使学校长期缺失学校文化之魂。
&& 三、学校发展主体架构设计。
学校“顶层设计”在确立了核心理念后,就应确立学校发展的顶层目标即最高目标。顶层目标必须与核心理念相一致,体现核心理念的基本意蕴和价值取向,不可游离更不可背离。顶层目标与核心理念可以是同一表述,也可以分别表述;当分别表述时,顶层目标必须是核心理念合逻辑的分解和延伸。学校发展的顶层目标要求做到:精炼简明、通俗易懂、指向明晰,切忌文字冗长、内容杂糅、目标含混。学校顶层目标最好与“学校办学目标”、“校风、学风、教风”及“师生发展目标”等归并合一。北京奥运会的“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理念,既是核心理念也是顶层目标,表述简明单一、目标清晰。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教育思想是倡导三种精神,即“在野精神、进取精神、庶民精神”,追求的目标是“学问独立,学术自由,造就模范国民”,思想与目标内在统一,表述直白通达,不枝不蔓。顶层目标还需要科学定位,错误的顶层目标定位必然导致“顶层设计”的系统错误和本质错误。比如,有人将“升学率每年以20%的增幅递增”作为学校发展的最高目标,这显然是大谬之论。
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决定并演绎出“顶层设计”的二级系统。二级系统包括两个基本构架,即学校组织系统和学校非组织系统。
组织系统包括学校管理、教学工作、德育工作、后勤服务和外联工作等。非组织系统包括制度设计和文化设计。学校组织系统应根据顶层理念和目标分别形成适应各自职能的理念和目标,如教学工作理念和目标、德育工作理念和目标,等等。
二级系统理念和目标不仅要与顶层规约相一致,而且要结合各自的职能将顶层理念和目标进一步细化,形成可操作的计划、措施、步骤和方法,借此构建学校的部门特色,如学科特色、德育特色等。
学校非组织系统应根据顶层规约,形成系统的制度设计和文化设计。学校应对现有的运行机制、激励制度、管理方式、人事制度、培训制度、选拔任用制度、保障制度等方面展开呼应顶层要求的重新设计和调整。制度建设既要体现学校顶层要求,又要关照组织系统各部门发展需要:既要促成“顶层设计”整体制度化,又要充分表达制度建设中的人文关怀;既要有“硬杠子”规范.又要有特情处理的灵活。
制度建设的关键在于:根据学校顶层规约,形成有效调节学校主体积极性和目标达成动力的激励制度。学校文化建设需要对师生员工的价值共识、人际关系、家校关系、校风、学风、教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诸如特色、强项、模式)等方面展开系统设计、强化和推展。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师生员工形成价值共识,即对学校核心理念及相应教育价值观的认同,并能自觉付诸实践。学校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需要匹配和相互映衬。校标式建筑、教育性建筑、外观性雕塑图案等应与学校核心理念和特色的意蕴相适应。成都草堂小学致力建设校园杜诗文化,设计了诗文走廊、杜诗壁碑、诗文书法室等,让人强烈感受到外观与内涵的高度融合。此外,学校应特别重视师生员工的行为方式,因为这是影响学校“口碑效应”的重要因素。“口碑效应”是学校非物质文化的重要内容。
学校“顶层设计”的三级系统即“施工系统”。其主体包括学校师生员工、家长、社区成员、指导专家、参与学校、支持单位等,“施工系统”主力是直接参与者,教师为重。“施工者”应分别根据二级系统的部门理念和目标,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细案,并付诸实践。比如,教师制订“达成目标的工作流程”,学生制订“学期发展计划”、“周学习安排”等。“施工”设计力求“严密、精细、可行、有效”,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怠慢。“施工”贵在行动而非理论纠缠,否则直接破坏二级系统的目标达成,影响顶层目标的实现。“施工”过程需要得到制度力量和文化力量的强有力支持与保障,不能单打独斗。各项制度规定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得到落实,各种文化措施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得以发挥和实现。“施工”细案需要论证,也需要通过实践反馈,给予修正完善。
学校整体发展设计或规划的实践性问题表现在:只确立顶层理念和目标,缺乏子系统拓展。即便有也只是针对升学率而非围绕顶层展开:仅有一、二级系统的设计,缺乏“施工”系统设计。结果是理念、目标、计划等全部不能落实。形成口号与实践的巨大落差。因此,学校“顶层设计”尤其要重视具体操作层面的设计与实施。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人人爱设计尔雅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人人爱设计尔雅答案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3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莫让“顶层设计”走形-中国青年报
02版:思想者
新闻排行榜 热点新闻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 &&& 往期回顾 & && &&&
科学发展系列谈
莫让“顶层设计”走形
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 王长江
中国青年报
&&&&■改革的顶层设计一个最根本的目标,就是要调整不合理的利益格局,遏制既得利益的膨胀。强调改革的顶层设计,强调改革进入打“攻坚战”阶段,就是要“攻”调整利益格局、遏制既得利益膨胀这个“坚”。
&&&&在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在即的今天,“改革的顶层设计”问题引起人们广泛关注。这一概念,表达出我们对推进全面改革的一种新认识。但从实际情况看,人们对“顶层设计”的理解并不一致,甚至存在不少认识上的误区。澄清这些误识,无论对准确把握改革的目标和方向,还是对拿捏改革尺度,都非常重要。
&&&&在我看来,“改革的顶层设计”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也不是一个什么都可以随便往里装的筐,而是针对现阶段改革状况提出的战略思考,至少在四个方面应有明确的界定。
&&&&顶层设计不是事无巨细的执行方案
&&&&在科技领域,一谈到“设计”,人们往往会联想到为完成某件事情提供具体的图样、实施方案,总之和落实有关,因而越具体、详尽越好。但是,体制改革意义上的设计却不是这样。尤其顶层设计,更不能如此。顶层设计的确切含义,应当是明确改革方向,划定改革边界,为来自第一线的改革探索留出空间,降低改革的风险。
&&&&这首先是因为,我国地域广阔,发展程度不一,各地条件千差万别,即使是常规性工作,尚且不能完全按一个模式进行,更何况改革,尤其是整体性改革。指望制定一个在所有时期、所有情况下对全国所有地方都适用的详细规划,然后大家不折不扣地来执行就行,显然是天真可笑的。其次是因为,全面的、整体性的改革涉及各种最复杂的关系和矛盾,会遇到各种不确定因素。不可能设想,我们对所有这些关系、矛盾、因素及其变化都了如指掌,提出一一对应的解决方案。我们曾经假设,因为掌握着科学理论,我们能够通过制定和实施包揽一切的规划,实现生产和需求的完全平衡,并因此而选择了计划经济。在这方面,历史已经给了我们足够深刻的教训。
&&&&特别需要指出,如果普通人这样理解顶层设计,可能仅仅是个认识问题;但是,一旦掌握着权力的部门和决策者也如此理解,那就可怕了。按照这样的思路推进顶层设计,最可能的结果是:公权力本来是改革的对象,现在却成了改革的主体,于是,改革变成了权力对社会的包揽和管制,变成了掌权者自娱自乐的游戏。
&&&&强调改革有发生这种异变的可能,绝非危言耸听。在实践中,我们已经在一些部门的所谓“改革创新”中看到了这种变形。从这个角度讲,一些学者对“顶层设计”的前景怀有忧虑,甚至进而对这个提法持保留态度,也可以理解。这样的“顶层设计”,本质上反映的是计划经济式的思维。
&&&&必须摒弃把顶层设计等同于权力集中的误识,防止把顶层设计看作新一轮权力上收的起点。改革应是上下互动的过程。一方面,中央为改革提供明确的理念、思路、原则和框架;另一方面,地方和基层在给定的条件范围内放开手脚,进行探索。这恰恰是邓小平一直坚持的思路。邓小平强调,党的好政策不是靠少数人坐在办公室里想出来的,而是广大党组织、党员和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我们党把这些好的经验加以概括、总结,才形成了党的正确决策。这一思路,今天我们仍然应当坚持。
&&&&所以,在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的同时,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警惕和防止计划经济思维的复活。
&&&&顶层设计不只是中央的事情
&&&&对顶层设计认识的另一个误区是,一听到“顶层”这个词,一些人就以为是指最高层,好像顶层设计只是中央的事情。这是不对的。顶层设计是系统论的概念,其基本含义是,把要做的事情看作一项系统工程,着眼于把事物的整体性和可操作性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统筹思考和规划。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作为一个概念是相对的,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因此,一方面,一个系统由许多个要素共同组成;另一方面,每个要素本身又是更小的要素组成的系统,只是在母系统中作为子系统存在罢了。
&&&&所以,正确的理解,应该是把顶层设计视为整体设计、系统设计。每个相对独立的系统都可以有自己的顶层设计,都要对顶层设计负起责任。把全党全国作为一个系统,党中央便是顶层设计的责任人;把省、市、县分别看作系统,各省、市、县也应有自己的顶层设计。至于基层,更是一个越来越有必要把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治理统筹起来进行考虑的系统。
&&&&因此,应该把顶层设计作为下一步地方和基层推进改革的一项基本要求。近年来,由于不断深化的改革的推动,在不少地方和基层的改革尝试中都可以看出,顶层设计的理念在不断强化,顶层设计的原则得到运用。但是,也必须承认,全面而言,改革的状况不容乐观。除了相当一些地方缺乏改革动力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地方的创新停留在就事论事上,停留在一次次“雨过地皮湿”的活动上,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治标不治本,充其量只能收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效果,甚至往往连这样的效果都没有。改变这种状况,迫切需要顶层设计理念的普及。
&&&&片面地把“顶层”理解为高层,在实践中还往往导致这样一种情况:一些部门出于自己的考虑,加强垂直管理,对地方和基层提出各种要求,作出各种限制,客观结果是拿走了本属于地方和基层的权力,却把更多的责任留给下面,使得地方和基层在本地域范围内的统筹和协调无从谈起,严重挫伤地方和基层推进整体改革尝试的积极性。因此,规范部门的权力,是改革顶层设计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
&&&&顶层设计不是部门设计
&&&&从系统论角度讲,或全国,或一个省、一个市、一个县,都可以当做一个系统来设计。由此似乎可以推定,一个部门同样可以作为一个系统来设计。我们不得不说,这恰恰又是一个重大的认识误区。的确,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工作,都可以为改进工作进行探索和创新,从更深层次上说,还可以用顶层设计的理念进行深度探索和创新。但这个道理却不能简单地搬用到政治体制改革领域里。政治体制改革,本质上是公权力的改革,是公权力的重新分配和调整。部门作为现行权力格局的一部分,是典型的构成公权力系统运行的要素,应当作为改革的对象被纳入顶层设计中,而不是改革的顶层设计的承担者。在这方面,它和作为一个系统的省、市、县有着重大的不同和区别。
&&&&现阶段改革中往往有一种倾向,就是自觉不自觉地把改革创新混同于工作任务,把它们布置到部门中去落实。部门工作同样需要创新不假,却不是改革的本义,至少不是改革的主要内涵。
&&&&部门通常是为完成常规工作而设立。相反地,改革则是要打破常规。在这一点上,二者实际上存在矛盾。把改革的重任交给部门,就是要求以常规工作为基本职能的部门把打破常规作为自己的任务,这就如同把管理鸡群的任务交给黄鼠狼。在这里我绝无贬低部门工作的意思,在国家权力运行中,部门工作自然有其不可或缺的意义。我只是想说明,用这个思路来推进改革是不行的。
&&&&把改革顶层设计分解到部门去设计,最直接的结果有二:一是架空改革,二是改变改革的实质。
&&&&说它架空改革是因为,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消解改革的过程。邓小平曾经强调,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为什么需要完善?就是因为存在不那么完善的方面。而在林林总总的不完善的方面中,最突出的,就是权力配置不够合理,运行机制不够健全,从而使我们执政不够科学。因此,调整权力结构、理顺权力关系、规范权力运行是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上述“落实”式的改革首先把体现权力配置现状的部门排除在外,这就使改革没有了对象,进而失去了理由。
&&&&这样一来,改革中许多问题的性质就被改变了:该不该拥有某种权力的问题变成了怎样使用这种权力的问题;要不要还权于社会的问题变成了怎样加强对社会控制的问题;要不要适度分权的问题变成了权力如何自我限制和约束的问题;等等。总之,用把改革变成部门任务的方式代替顶层设计,或者把顶层设计等同于部门设计的简单相加,必然导致顶层设计的变形和改革的变质。我多次强调的改革“部门化”和“碎片化”,即为所指。
&&&&顶层设计必须以调整利益格局、遏制既得利益膨胀为目标
&&&&由于长期执政理念和执政思路存在问题,我们形成了一套不够合理、不够科学的执政体制。对这套体制的弊端和缺陷,邓小平早在1980年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就有全面而系统的概括。改革进行到今天,尽管成就之伟大有目共睹,但我们也不能不承认,这些弊端和缺陷,在现实中仍大量存在。针对这些弊端和缺陷提出的一系列改革任务,远未完成。
&&&&之所以未完成,是因为这种改革比想象的要难。其中最难就难在,权力的背后是利益,权力配置背后是各种资源(包括经济资源、政治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和利益的分配。不合理、不科学的体制,不仅仅使权力运行状况不佳,而且还会沉淀出不合理的利益格局。今天的改革已然到了一个关节点:不去触动权力配置背后的利益格局,对既得利益作出明确限制,很难取信于民。
&&&&这几年公众中开始出现对改革失望的情绪,既非我们的经济发展不够快,也非老百姓没有得到任何实惠。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改革在不少方面不是限制,而是加强了既得利益的地位。特别是,在改革“部门化”、“碎片化”的情况下,一些机构借改革为名,行扩权之实,“改革创新”成了强势群体、强势部门揽权扩权的工具,更令社会怨声不断。前几年吴敬琏先生就明确指出,部门利益和既得利益的干扰,是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主要的障碍。他认为,一个很令人担忧的现象,就是不少部门明目张胆地把部门利益置于国家利益和民众利益之上,部门利益和强势集团结合得越来越紧密。看这些年权力越来越向部门集中的势头,便可断定此言不虚。至于愈演愈烈的腐败现象,不过是对权力节制不力而必然长出的毒瘤而已。
&&&&因此,改革顶层设计一个最根本的目标,就是要调整不合理的利益格局,遏制既得利益的膨胀。强调改革顶层设计,强调改革进入打“攻坚战”阶段,就是要“攻”调整利益格局、遏制既得利益膨胀这个“坚”。尽管调整权力和利益格局、触动既得利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尤其是来自体制内的阻力,但执政党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冲破这些障碍和阻力,改革才会有光明的前景。离开了这一点,无论谈改革,还是谈顶层设计,都没有实质性意义。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将选项卡放在下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