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和而不同的例子,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君子和而不同|孔子|论语_凤凰资讯
君子和而不同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在孔子对君子丰富而具体的阐述中,有一种释义很是内涵和智慧。《论语·子路》记录了孔子这样一段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说: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刻意苟同对方的看法;小人则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和谐友善的态度。
原标题:君子和而不同◎ 老 孺“君子”一词出现在我国史料记载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就连鲁迅笔下的阿Q也会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尽管如此,“君子”一词于今人来讲,绝对还是一个耳熟却不能详的语词。“君子”一词最早见于成书西周的《易经》,如《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谦卦》:“劳谦君子有终吉”等。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也不乏对君子的描述。《诗》三百中就有60余篇、共180多次提到君子一词,为具体称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如《关雎》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草虫》的“未见君子,我心伤悲”;《大东》的“君子所履,小人所视”;《伐檀》的“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等。而对“君子”的论述最有影响力要数《论语》。一部两万多字的《论语》,其中君子一词就出现过100多次,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等。如同先秦时代不管血缘与非血缘、同姓或异姓皆可称兄道弟一样,“君子”称谓在早期先民社会中的使用十分广泛。以《诗经》为例,《诗经》中君子称谓具象就有:一、对周天子的尊称;二、对诸侯卿大夫的敬称;三、对品德高尚之士的美称;四、对丈夫情人的爱称;五、其他认为值得尊敬的人,如主人、教师等。君子称谓的演变,至孔子时期发生了重大的突破。“君子”并不是儒家所创,但却被孔子转化为专门描述道德人格的概念,而不是单指对人的称谓。从此,“君子”以其新的生命基因,穿越两千多年的文明时空,至今仍活跃在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肉身躯,成为我们衡量、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标准和人格坐标。孔子对君子的阐述是丰富而具体的。然而正是这丰富而具体,同时又给后人理解君子带来了不少困惑,以至眼花缭乱、莫衷一是。既然“君子”在孔子儒家的体系中是一种道德人格的概念,或许我们可以撇开其具体诠释定义,从中体悟出其内涵真义。其实孔子所说的君子是一种内外兼修的思想境界:内有品德高尚、品性善良、诚信坦荡和持重操守;外有仪表端庄、温文尔雅、敦厚友善和神采奕奕。而“德”则是君子的本质内涵。在孔子对君子丰富而具体的阐述中,有一种释义很是内涵和智慧。《论语·子路》记录了孔子这样一段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说: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刻意苟同对方的看法;小人则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和谐友善的态度。“和”与“同”是一个哲学命题,“和”指的是不同事物之间的统一。《国语·郑语》载:“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只有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结合,才能催生出新的事物从而得以发展,如同五味调和、七音和谐、物种杂交,一阴一阳为之道,他山之石方可攻玉。否则,如同水水相加、单音单调,又或是近亲繁殖,失去的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条件。三国时期人何晏在《论语集解》中对孔子的论述解释道:“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亦如北宋欧阳修所言:“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与同利为朋。”这或许就是“君子忧道不忧贫”之根本所在。真正的君子不会过多在意官场政事、人际关系中的是非恩怨,和而不同;并能正确处理好因由不同意见分歧所产生的行为后果,决不落井下石。他们或许有些孤傲、或许有些清高、又或许有些怪癖,但他们却至少能保持人格的独立和良知的纯粹。这是令人尊重的特立独行,这是令人敬佩的君子所为。由此,想到了司马光和王安石的故事,从中也许能直观地悟出君子秉性之所在。北宋的司马光和王安石是前后的两任宰相,其性格迥异,为了政治观点和治国方略,两人也是针锋相对,甚至不择手段向对方痛下政治杀手。斗争的结果是王安石赢了盘面,司马光被赶下了宰相之位。王安石任宰相期间,大力推行改革,反引来朝野一片骂声。宋神宗无奈之下,只好罢免王安石,重新任命司马光为宰相。此时的宋神宗,应众臣之谏要治王安石重罪,于是询问司马光。司马光并未落井下石,而是恳切说道:“王安石胸怀坦荡,忠心耿耿,有古君子之风范,陛下万万不可听信谗言。”宋神宗听后感慨道:“卿等皆君子也!”我和你私交很好,欣赏你的为人,但这并不代表就完全同意你的做事主张;我反对你对问题的判断和做法,也不意味着对你个人道德品行的否定。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做人做事要有原则、有底线,要有包容、有坚持。反之,“同而不和”,小人也!余以为,“和而不同”是做人做事应有的态度,是君子树品立德之本。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600382
播放数:231780
播放数:475932
播放数:784250
48小时点击排行简要理解孔子也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有子曰:“礼①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 【注】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这里的“礼”,既指“周礼”中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意思就是说,礼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实现“和”。儒家思想是十分强调“礼”的,而“礼”的运用,又以和睦为贵。 B.选段中的“小大由之”,是总结上文。这里的“由之”是“遵循这个原则”的意思;儒家认为:“礼”是为了“和”,“和”最重要,凡事都要讲和谐。 C.儒家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D.“和”是儒家所特别倡#from 本文来自 end#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儒学“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就是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乃至全社会的和谐。 (2)孔子也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解析】(1)“凡事都要讲和谐”与下文的主张相违背。 【答案】(1)B (2)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与别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但对事情的看法却不盲目附和;而小人习惯于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不讲求原则,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1)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贤王治国的方法,可贵之处就在于此,小事大事,都遵循这个原则。如果有的地方行不通,只知道为和谐而和谐,不用礼节来调节约束,那也是不可以的。” (2)“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理解:看完本文,记得打分哦:很好下载Doc格式文档马上分享给朋友:?知道苹果代表什么吗实用文章,深受网友追捧比较有用,值得网友借鉴没有价值,写作仍需努力相关阅读答案:网友评论本类热门48小时热门君子与小人七大不同:孔子论君子与小人
衔橄榄枝的飞鸽博客衔橄榄枝的飞鸽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资料图 图源网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是孔子论述的中心和重点。为了辨清“君子”的形像,孔子常把“君子”与“小人”比较而论,从道德修养、人格理想、义利观和行为观等方面区分了君子和小人,指出两者根本的区别。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说君子能够领悟的是道义,小人能够领悟的是利益。这里的“喻”字,有“领悟”、“明白”的意思。具体含义是指君子与小人价值取向不同,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所谓“利”,是指金钱、财富等物质利益;所谓“义”,是指道义、正义等超越物质利益之上的道德价值。君子行事按“义以为质”,做什么不做什么都是“义之与比”后才为之的。而小人只讲究私利,以利来衡量,会为利益舍弃道义,做事只想到有没有利可图。一个真正的君子,必然是具有高尚精神追求的人。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他称赞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自己也是这样,“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对于品德高尚的君子来说,快乐不在于物质享受,而在于精神境界的追求,在于融于道的心灵深处的快乐。君子能够安贫乐道,孔子说:“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子认为君子的修为以“道”为准,符合“道”,可以贵亦可以富,而若违背了“道”,那是坚决不行的。君子要“见利思义”,他把不义而来的富贵比作浮云,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一生追求真理、率学生周游列国而弘道。有一次,在陈国断粮,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是说君子即使陷于困厄的境地,依然要固守自己的志向,坚持自己的追求。而小人遇到困境,就会肆意胡为。他的学生子路说:“像我们这样在乱世中弘道,真是很难!”孔子说:“既然要弘道,就要在心中永远坚持道义,任何情况都不能动摇,就象那些松柏,无论天气多么寒冷,霜雪多么凌厉,都是常青不谢。”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里孔子把和同与否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标准。“和而不同”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和”的精神是以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的,是对多样性的坚守,不同事物或因素之间的并存与交融,相成相济,互动互补,使万物生生不已。而“同而不和”则不然,它旨在排斥异己,消灭差别,这种单一性倾向,最终必然导致事物的发展停滞直至灭亡。比如五音谐和乃为律,如果全是一个音符,就无法令人听下去。“和而不同”的理念是:君子相交,有容人的雅量与坚持己见的操守,互相取长补短,不趋炎附势,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小人相交,必为共同谋利,依附强权,各怀损他利己之鬼胎,表面上强求一致,转过背来就互相攻击,故同而不和。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不追求同,不会要求别人跟自己一样,各自保持自己的特点。对待朋友,是倾听和尊重的态度,是一种纯净的不夹杂任何功利色彩的交往,所以看起来平淡如水,实则是一种心灵的相通。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是说君子内心非常庄重,与人和睦相处,不拉帮结派、牟取私利。而小人却总与君子相反。孔子将事事苟同、不讲道德原则的人称之为“乡愿”,他批评说“乡愿,德之贼也”,指出小人、伪君子定然是众人所唾弃的。他讲判断一个人的德行“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应以善恶道德标准为依据”。君子对于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在任何时候都是不会妥协的。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笑傲江湖》中的岳不群堪称伪君子的典型(资料图 图源网络)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胸襟永远是光风霁月,象春风吹拂,清爽和畅;象秋月挥洒,皎洁光华。内心保持这样的境界,与人为善,所以“坦荡荡”。至于小人呢?总是患得患失,不是觉得别人对不起自己,或者是某件事对自己不利,忙于算计,受各种利欲所驱使,经常陷入忧惧之中,所以总是“长戚戚”。孔子提出君子要讲诚信。诚实无妄,乃天之道,圣人与天地同心,要做到无人欲之私、坦然无欺、恒久不怠等。“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即君子应恪守忠信,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在此表现了君子人格的真诚,而且说明虚假的伪君子是儒家所不齿的。君子敢于坚持正道原则,纠正别人不符合道义的做法,而不是随声附和,人云亦云。君子与小人的心胸和视野则不辨自明。孔子称“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他称赞颜回的安贫乐道、子贡的聪明真诚、子路的憨厚勇敢、曾参的忠实坦荡等。四、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意思是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遇到矛盾时君子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小人只从别人身上找原因。孔子强调君子有君子之德,“仁”、“义”是君子所必须具有的品德,在仁德的追求中锲而不舍,才能达到“仁”的境界。颜回问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说:“如果你能够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复归于天理,那么天下人都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仁与义作为君子之德,小人是无法企及的,君子日日精进向上于进德修业,小人日日向下沉沦于私欲。孔子说君子能“内省不疚”、“过则勿惮改”,认为君子能够不断反省自己,通过修身完善自我修养,砥砺自己的品格。小人有错总要推诸他人或文过饰非,无法面对自己的缺失。孔子及其弟子在论及学道修行之时往往从自身与周围人的关系为出发点来进行思考,他称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是说颜回不迁怒于别人,不重犯同样的错误。子贡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是说每天都须反省数次,从而能在追求理想人格的道路上永不懈怠。一次,宋国遇到了水灾,鲁国派使者前往慰问,宋国国君回应说:“寡人不仁,因为斋戒不够诚实,徭役扰乱了百姓的生活,所以上天降下此灾,又给贵国国君增加了忧虑,以致劳烦先生前来。”孔子知道后说:“看来,宋国大概会很有希望。”学生们问为什么,孔子说:“当初桀、纣有过错却不承认,很快就灭亡了。商汤、周文王知道承认自己的过错,很快就兴盛起来了。过而能改,君子之道,善莫大焉。”宋国后来果然成为国富民强的国家。五、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意思是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而小人则正好相反。作为君子,会设身处地的去为别人着想,推心置腹、身临其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说,待人要从做人讲起,待人不是目的,而是要使其达到提高境界,归于天理。君子严己宽人,只有能真正节制自己才能以仁德的胸怀面对世事,才能够达到关爱他人、关爱生命、关爱天地万物,而成就“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仁爱,成为“内圣外王”理想的践行者。君子的意志不仅是无所畏惧的勇敢,而且有承担重任的坚毅,“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除邪扶正,济世安民,一切行为以能彰显伦理道德及作为人民表率为目标,是道义的实践者和克己的典范。而小人则只顾眼前利益,喜欢勾结谋私,为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择手段。六、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思是君子的德行好比是风,小人的品行好比是草,风在草上刮过,草必定向一边倒去。孔子认为君子有教化百姓的社会职责,是肩负社会重任的中坚力量,以经世济民的功业为抱负。这种担当精神,也就是儒家人格中所说的“以天下为己任”。曾参也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孔子周游列国时,有一次要到九夷这个地方居住,有人说:“这个地方风俗鄙陋,怎么住呢?”孔子说:“君子住在那里,还有什么鄙陋的呢?”单父县宰宓子贱是孔子的学生,孔子经过单父时,听到从城中传来阵阵弹奏琴瑟、演唱诗歌的声音,孔子笑着问宓子贱:“治理县城也用礼乐教化吗?”宓子贱回答:“您对我们讲过‘君子学道则爱人’,我既然跟您学习了礼乐等教化之道,当然要把它应用在实践中。我以对待父亲之礼对待老人,以对待子女的心肠看待孩子们,扶危济困,招贤任能。百姓们都能和睦相处。”孔子高兴地赞叹说:“子贱真是个君子啊!遵守天命,以仁德服人,以礼乐治世,百姓归向于你,而神明也会暗中助你。你所治理的地方虽不大,但是你所治理的方法却很正大,可以治理天下,又何况一个县城呢?”宓子贱后来成为历史上“仁政教化”的名人,使德入民心,民风淳厚,史称“鸣琴而治”。七、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德行高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则不懂得天命而不知敬畏,不尊重地位高、德行高的人,轻侮圣人的话。”孔子及其学生们一生的天命在于承继道统,传续千古之文脉,坚定“道济天下”,他认为这是上天所赋予他们的责任,所以必须去做。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中,虽然颠沛流离,屡遭艰难,然而却矢志不渝。一次,孔子带着学生来到了宋国,在大树下教学生练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威胁孔子阻止其弘道,派人拔了这棵大树。他的学生们很担心老师的安全,就要孔子赶快离开宋国,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认为他所具备的德是上天赋予的,桓魋又能怎样呢?这里充份体现出他对于天道的坚信和仁者无畏的精神。一次,卫国大夫王孙贾曾问孔子说:“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孔子说:“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对于王孙贾关于奉承奥神、灶神的提问,告诉他如果人获罪于天,违背了天理,怎么祈祷都是没有用的。孔子强调敬天知命极其重要,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古语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标出君子作为理想人格的化身,传统文化将人们所具有的一切美德都赋予了君子,教人们做君子莫做小人,使人思考人性与良知的尊严价值,谦卑地永远追求真理。君子成为历代人们特别崇尚的楷模,历史上有无数仁人志士、正人君子坚守着道义和节操。而当今却逆天叛道,破坏传统文化和人们的正信。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点击关注“腾讯儒学 ”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儒学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儒学”,获取更多儒学资讯。
[责任编辑:weiweihan]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两面性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两面性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君子和而不同的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