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问题描述,我们认为您的居民健康状况描述存在问题,将为您安排一位

当前位置:>>
家长培训资料之十七: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
作者:t0614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日
&&&&&&&&&&&&&&&&&&&&&&&&&&&&&&&&&&& 序言
&&&&&&&&&&&&&&&&&&&&&&&&&&&&&&&&&&&&&&&&&&&&&&&&&&&&&&&&&&&&&&&&&&&&& 孙云晓
&&&& 尊敬的读者朋友,您是为了独生子女的顺利成长拿起这本书的,对吗?
如果是这样,我们为您感到高兴。作为儿童教育的研究者,我可以负责地说,
无论是探索性还是信息量,也无论是独创性还是实用性,这本书在如何培养
独生子女健康人格方面都可能是一个重要突破,的确值得广大独生子女的家
长、教师及有关人士一读。
&&&& 您是否注意到,有不少在小学、中学成绩优异的孩子,进入梦寐以求的
大学之后,却屡屡发生令人不可思议的问题,如无法适应集体宿舍和公共餐
厅的环境,条件优越却不思进取,人际关系一团糟,为与别人竞争不择手段
等等;更有甚者,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后自杀或杀人。北京师范大学一位教
育学博士郑新蓉曾剖析了这一复杂现象,指出:这些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的一
切都被学习成绩掩盖着,似乎学习成绩好就等于什么都好,而进入大学才发
现,他们的主要缺陷是人格缺陷。长期以来,人格教育被严重忽略了。
&&&& 在主编 《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的过程中,我曾多次呼吁:&教育孩子的
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独生子女宣言》的作者
陈丹燕提出:即将成为社会主流的一代独生子女,我们对其知之多少?是的,
全世界许多父母与教师发现,过去是孩子不了解大人,今天则是大人不了解
孩子。以简单的教育对不简单的孩子,也许正是教育困难乃至失败的基本原
&&&& 众所周知,中国现有 14岁以下的少年儿童约3.4亿人。那么,有多少独
生子女呢?据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1995年,中国有3.2亿个
家庭,其中 20.72%的家庭为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约为6600万。问题不
在于独生子女的人数已经占了儿童人口的五分之一,而在于独生子女大多数
都生长在城市,其父母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经济能力,由此他们比非独生子
女享受到更好的医疗保健、教育以及信息资源。因此,独生子女更有可能成
为未来社会的主流,他们的发展将深刻影响中国的命运,其人格面貌必将重
塑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1996 年至 1997 年,中国青
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组织进行了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及
教育的大型调查研究。
&&&& 此次研究的目的是:1.考察和描述我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的现状,
即人格发展方面的主要优势和主要缺陷;2.分析影响我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
发展的主要因素;3.提出我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的教育对策。与此研究
目的相关,本书侧重探讨城市独生子女成长的状况。
&&&& 应当说,这项全国范围内首次进行的大规模的独生子女人格调查研究,
获得一系列重要发现。如新闻媒介广泛报道的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的
五大优势,即充满自信、乐于助人、渴望友谊、积极寻求发展和兴趣广泛等
等;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略的人格缺陷,如:在克服一定困难以取得某
项成功方面的动力较弱、在伙伴交往中容易伤害别人、勤劳节俭表现较差、
学习兴趣缺乏等。其中, 60%以上的城市独生子女学习动机扭曲, 80%以
上的城市独生子女具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需要,引起了教育界及广大父母的
----------------------- Page 3-----------------------
强烈关注。
&&&& 课题组始终认为,独生子女的问题大都不是由于 &独生&造成的,而是
由于教育造成的。独生子女不是天生的问题儿童,这一点已经被本世纪的许
多研究所证实。
&&&& 从 20 世纪开始,独生子女已渐成为一个具有世界性的社会现象,有些国
家的独生子女已达儿童总数的 30%~40%。早在 19 世纪,美国儿童心理学
家G &S &霍尔及其学生鲍哈诺就对独生子女进行了研究。鲍哈诺发表了世界
上第一篇关于独生子女问题的论文 《家庭中的独生子女》。一些心理学家通
过与非独生子女的对比研究独生子女。由于理论观点、研究方法不同,产生
了两种不同的派别:一派强调独生子女的消极方面和弱点,认为独生子女是
&&问题儿童&,身体健康情况不佳,并列出了二十余项独生子女不及非独生
子女的特点,对独生子女的个性、成长持悲观态度;另一派强调独生子女的
积极方面,认为独生子女一切都优越于非独生子女 (如生长发育快、早熟、
性格和行为特征优越等)。近二三十年来,大多数研究人员从教育、心理学
角度与医学角度否定了独生子女是 &问题儿童&的观点,也否定了独生子女
天生优越的观点,认为独生子女的特点是由独生的环境和周围教育的影响而
&&&& 在教育方面,独生子女与其它同阶层、同文化背景的孩子没有什么不同。
独生子女的特点决定于独生环境。如果独生环境使子女受到过分照顾和保
护,有可能使儿童缺乏独立性、缺少经验、体弱或营养过剩、偏食、不能适
应集体生活、孤独或早熟等。但这不是独生子女的天然特点。如果能够实施
正确的教育,那么由于物质生活条件较好、父母有时间教育孩子等因素,独
生子女身体发育和健康状况可处于中上等水平,将有良好的人格特征和行为
习惯,智力发展正常或高于平均水平。关键在于独生环境和教育。
&&&& 所以,我们的研究重点在于独生环境和教育,即通过比较两种相反人格
特征的儿童的独生环境,说明独生环境中哪些因素是儿童人格发展的积极因
素,哪些是消极因素。我们已经发现:家庭中父母教养方式和父母对子女态
度、学校中教师态度和孩子的学习压力、独生子女在同龄伙伴中的地位等,
都是影响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当代独生子女
既是 &皇帝&,也是&奴隶&,即在优先享受物质生活方面,他们更像一个
&&皇帝&;而在精神、创造力发展等方面,他们更像一个&奴隶&。如同1993
年我写中日儿童 《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揭示的那样,不是中国的孩子不行,
而是中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危机深重,我们应当为孩子改造
成年人的世界!
&&&& 应当说明的是,独生子女人格发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与整个儿童
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尤其是媒介对儿童的影响、学习乐器的儿童的人格发展
等问题,均有专门探讨的现实意义。因此,本书的一些论述超越了本次城市
独生子女人格调查研究的范围,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进行了讨论。我相信,这
些内容将受到广大独生子女父母与教师的特别欢迎。
&&&& 作为课题组组长,我感谢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郗杰英主任的鼎力支持,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卜卫副研究
员为本课题作出的重要贡献,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高玉祥先生、北
京广播学院统计专家柯惠新教授给予的宝贵指导,感谢大连市教委及 14个城
市调研人员对本研究的热忱协助。同时,还应感谢天津教育出版社领导与编
----------------------- Page 4-----------------------
& 辑的远见卓识,是他们慷慨投资,促进了这一课题的深度开发,方有本书的
&&&&& 本书不走象牙塔之路,而是一心为独生子女的父母和教师服务,追求通
& 俗易懂的畅销书风格,因此,特别适合独生子女家长、教师及有关人士阅读。
&&&&& 与一般的教育专著不同,本书不满足于已发表的调查结论,而是重新花
& 大气力进一步统计分析,使每个结论建立在更加可靠的基础上。本书还提供
& 了大量的数据,可供研究人员进一步开发使用。关于独生子女的攻击性需要、
& 持久性需要等问题仍在艰难的探索之中,尚未有令人满意的结果,所以暂不
& 展开论述,恕请谅解,并欢迎有志者共同研究。
&&&&& 参与本书写作的大都是原课题组的成员,也聘请了其他有专长的学者来
& 讨论专门的问题,比如,我们聘请了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心理学博士周海宏来
& 谈儿童学乐器的问题。全书完稿后,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发展研究所的儿
& 童心理学家陈会昌教授审阅了书稿并提出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一部书的价值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我们渴望本书的问世有助于推进中国的
人格教育,并化为亿万独生子女父母与教师的具体实践。如果这本书能对家长、
教师有所启迪的话,那将是对我们的最高奖赏。
----------------------- Page 5-----------------------
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
----------------------- Page 6-----------------------
&&&&&&&&&&&&& 第一章&&&&& 独生子女的 &最高兴&与&最烦恼&
&&&&&&& 独生子女正在成长,他们希望独立于父母、教师,对自己的事情有自主权,在任何时
&& 候都受到尊重;他们希望有更多的时间与朋友交往;他们希望要一种没有学习压力、批评压
&&& 力的生活。
&&&&&&& 本章作者简介
&&&&&&&& 卜卫: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
&&& 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大众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的主持人。
&&&& 北京教育界流传着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 《中国青年报》&青春热线&
主编陆小娅曾在 1994年 &老三届子女教育研讨会&上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
位母亲带着小孩子去商场里买玩具,看到商场里琳琅满目的玩具,母亲本以
为孩子会兴高采烈,却不料孩子闹着要回家。母亲很纳闷,当她蹲下来哄孩
子时,才突然发现,原来在拥来挤去的人群中,孩子什么玩具也看不见,看
到的只是无数条腿。
&&&& 由于孩子与成人的视角不同,他们常常看到我们看不到的东西。就像这
个故事,在玩具店里,成人看到的是玩具,孩子看到的却是腿。尽管大人是
为了孩子才来玩具店的,但孩子被拥挤的气氛和无数条腿压迫着,烦躁不堪,
他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呢?
&&&& 为此陆小娅告诫家长,要蹲下来与孩子说话,要从孩子的视角来看孩子
的问题。 《少年儿童研究》杂志还提出一个口号:&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
&&&& 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我们在开始描述独生子女的人格之前,想先将孩
子们的一些想法告诉家长和教师。同时也想说明,为什么在这项研究中我们
会特别关注一些问题,如学习压力、伙伴关系、家庭关系等等,不仅仅因为
它们是影响孩子人格发展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在目前状况下,它们正在成
为孩子人格发展的障碍。
&&&& 我们是这样了解孩子们的想法的:在全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调查问卷
中,我们设计了两道自由填答的题目: &生活中你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和
&&生活中你最烦恼的事情是什么&,然后请被抽中的独生子女自由填答。孩
子们对回答这两道题很踊跃, 95%的独生子女 ( 3075 人)填答了第一个问
题, 93%的独生子女 ( 3058 人)填答了第二个问题,总共收集了 6133 条
独生子女对最高兴和最烦恼的事情的表述。我们认真阅读了全部的表述 (约
20 余万字),根据表述内容作了大致的分类,写出每类的主题词,然后利用
计算机对这些主题词进行了检索。应该说,用自由填答的方法了解儿童的想
法是很难深入的,但它最大的好处是:由于是一个抽样样本,通过这些儿童
的回答可以看出独生子女状况的整个趋向。下面就是主题词检索的结果。
&&&& 1.生活中你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
&&&& 检索发现:独生子女最高兴的事情可分为四类:
&&&& 第一类是玩。高达 21%的独生子女 ( 633 人)①在描述最高兴的事情
时使用了 &玩&这一词汇;7%的独生子女 (202 人)使用了 &球&,包括足
球、篮球、乒乓球等;6%的独生子女 (180人)说看课外书是最高兴的事情;
4%的独生子女 (124人)则觉得看电视是最高兴的事情。其它被叙述成最高
----------------------- Page 7-----------------------
兴的事情的还有:旅游、唱歌、玩电脑、游泳、听音乐、体育运动、聊天、
郊游、看卡通、过生日和探险等。独生子女对 &玩&的典型表述是:&生活
中我最高兴的事情是能出去玩&, &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出去玩&,&能玩得
痛快&, &玩的时候不受干扰&,以及&和父母及许多朋友友善地在一起聊
天、看电视&等。在与被调查的独生子女交谈时,我们发现,他们最高兴的
事情是玩,并非他们真正得到了 &玩&的满足,而恰恰因为不能经常和痛快
地 &玩&,结果使&玩&成了一种生活中的渴望或期待。
&&&& 第二类是关于提高学习成绩的。17%的独生子女 (528 人)说生活中
最高兴的事情是学习成绩提高了,7%的独生子女 (202 人)说最高兴的事是
得到了老师或家长的表扬, 4%的独生子女 (135 人)说当他们获得了成功
的时候他们最高兴。其它有关的主题词还有:好成绩、第一名、名列前茅、
奖 (一等奖、夸奖、得奖等)、100 分、优异成绩、三好学生等。独生子女
对学习成绩的典型表述是: &考试成绩第一名&,&考试顺利,成绩好&,
&&我的学习成绩超过平时比我强许多的人&等等。同第一类&玩&一样,许
多独生子女将学习成绩提高列为最高兴的事情,是因为他们缺少好的学习成
绩,总是达不到老师和家长的期望。第一名在全班只有一个,那么,没有获
得如此优异成绩的孩子就幻想也能得到第一名,结果这也成了儿童生活中的
一种期待。
&&&& 第三类是关于朋友的。19%的独生子女 (586 人)说他们最高兴的事情
是获得了朋友,6 %的独生子女 ( 181 人)说最高兴的事情是同学理解或信
任他。因为 &朋友&与&同学&同时被选中的机率极低,我们可以将两个百
分比合并,得到
&&&& 25%,也就是说,至少有25%的独生子女认为他们最高兴的事情是与朋
友有关的。至于是他们渴望获得朋友还是已经获得了朋友,我们还难以准确
判断。从答题来看,这两种情况可能都有。独生子女对朋友的典型表述是:
&&生活中最高兴的事情是与朋友交谈&,&认识许多新朋友&,&朋友能理
解自己&, &与朋友一起玩&等等。
&&&& 第四类是关于家庭的。我们检索了五个主题词:爸爸、妈妈、家长、
父母和家庭。其百分比分别是:爸爸6% ( 186 人),妈妈7% (227 人),
家长4% (117人),父母7% (213 人),家庭2% (66 人)。除了&爸爸&、
&&妈妈&同时被选中的机率较大,其它词汇很难同时被选中,所以可将&爸
爸&、 &妈妈&、&家长&、&父母&、&家庭&五词的百分比合并,得出
20 %,说明至少有 20%的独生子女关注家庭,希望家庭生活快乐,或者已
经从家庭生活中获得了快乐。他们对家庭的最典型的表述是:&温馨家庭&、
&&温暖家庭&、&快乐家庭&、&父母疼我,爱我&、&父母理解我&、&父
母和我一起玩&等等。
&&&& 2.生活中你最烦恼的事情是什么?
&&&& 独生子女最烦恼的事情也分成四类。与 &最高兴的事情&不同的是,所
有独生子女所叙述的烦恼都是现实生活已经发生的,而不是他们的一种期
&&&& 第一类:学习压力。20%的独生子女 (610 人)最烦恼的事情是学习,
20%的独生子女 (610 人)为考试发愁,15%的独生子女 (463 人)担心自己
的学习成绩,9%的独生子女 (268 人)则感到作业的压力。其它相关的主题
词还有:失败、功课、分数、名次和学习压力。独生子女对学习压力的典型
----------------------- Page 8-----------------------
表述是: &考试不及格&,&考砸了&,&分数不好&,&上课回答不出问
题&, &功课不好&,&繁多的&、 &堆积如山的&、&大量的&、&一大
堆&以及 &做不完的&作业。
&&&& 第二类:批评压力。在现实生活中,独生子女受到极大的批评压力,
当然这与他们的学习成绩有关。如果学习成绩不好,受到的压力就更大。主
题词检索的结果是:批评,263 人,占9%;打,129人,占4%;骂, 100
人,占 3%;责备, 76 人,占 2%等。其它相关的主题词还有 &不相信&、
&&指责&、&唠叨&、&嘲笑&、&挖苦&等。独生子女对批评压力的典型
表述是: &生活中最烦恼的事情是挨打&,&当着全班的面被老师教训&,
&&考试失败,爸妈打骂我&,&我常被家长骂得狗血淋头&,&考试没考好,
回家被父母批评,说我没上进心&等。
&&&& 第三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主题词检索的结果是:在最烦恼的事情
中,父母、家长,560 人,占 19%;妈妈,228 人,占 7%;爸爸,179 人,
占6%;不理解, 217 人,占7%。独生子女的典型表述是:&父母不让我??&,
&&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父母限制我&,&心中的苦,无法向家长解
释&, &父母不理解我&,&父母对我失望,总拿比我强的人和我比&,&父
母偷看我的日记&等等。
&&&& 第四类:交友。在独生子女最烦恼的事情中,与朋友的关系也占较大比
例。主题词检索结果是:朋友,327 人,占 11%;同学, 130 人,占4%;
吵架, 100 人,占3%。其它有关的主题词是:了解、看不起、孤独、闹矛
盾、好友、排斥、抛弃等。对此的典型表述是: &朋友不和我好了&,&和
朋友吵架了&, &失去了好友&,&朋友不理解我&,&朋友排斥我&,&知
心朋友抛弃了我&, &同学看不起我&,&不能得到朋友信任&,&同学之
间闹矛盾&等等。
&&&& 看来,学习压力、批评压力、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交友是现代社会中独
生子女的四大烦恼。从独生子女答题来看,前三个烦恼有连带关系。因为学
习不好 (不好的意义只是没有得前几名),就太有可能受到家长的批评,因
为批评,形成子女对父母的戒备心理和抵触心理,结果影响了父母与子女的
关系。交友烦恼则相对独立于前三个烦恼。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他们更
渴求同龄伙伴,希望发展亲密关系,但因为缺少经验和父母、教师的必要指
导,导致独生子女在交友方面的痛苦和焦虑。
&&&& 3.独生子女的自白
&&&& 上面我们已经对独生子女的6000 多条叙述进行了小结,现在,我们再来
看看他们的具体表述。
&&&& 先看 12个最典型的表述,是分别由 12个孩子写的:
&&&& 第一个孩子:我最高兴的事是出去玩。
&&&&&&&&&&&&&&&&& 最烦恼的事是写作业。
&&&& 第二个孩子:最高兴的事情是我考试考得好,妈妈和爸爸奖励我。
&&&&&&&&&&&&&&&&& 最烦恼的事情是爸爸、妈妈经常限制我的业余爱好。
&&&& 第三个孩子:生活中我最高兴的事是结交了一个新朋友。
&&&&&&&&&&&&&&&&& 生活中我最烦恼的事是爸爸妈妈总是指责我。
&&&& 第四个孩子:生活中我最高兴的事是看书,打游戏机,踢足球和打乒乓。
&&&&&&&&&&&&&&&&& 生活中我最烦恼的事是老师不让踢足球,家长不让打游戏
机和乒乓,天天都让我做家庭作业。
----------------------- Page 9-----------------------
&&&& 第五个孩子:我最高兴的事情是,我想的在现在就可以实现。
&&&&&&&&&&&&&&&&&& 我最烦恼的事:考试没考好,家长批评我。还有妈妈老是
私自看我的日记,且动不动就说我一顿。真受不了。有时我想反抗,可又害
怕,怕妈妈批评得更重。
&&&& 第六个孩子:最高兴的是:放假,不学习!!!!!
&&&&&&&&&&&&&&&&&& 最烦恼的是:上课、学习、做作业、考试、家长唠叨、教
师不讲理、班长不公平!!!!
&&&& 第七个孩子:我高兴的是:爸爸、妈妈虽离了婚,但仍很疼爱我,关心
&&&&&&&&&&&&&&&&&& 我烦恼的是:爸爸妈妈只管成绩,若一时不学,则会批评,
从不管我累不累,要不要些课外的娱乐活动。
&&&& 第八个孩子:最高兴的是:信任、理解、鼓励、成功、欢乐、幸福。
&&&&&&&&&&&&&&&&&& 最烦恼的是:失败、不理解、冤枉、倒霉。
&&&& 第九个孩子:生活中最高兴的事是没有作业,可以尽情地、自由自在地
玩上二三天,干自己想干的事情。
&&&&&&&&&&&&&&&&&& 生活中最烦恼的事情是考试考不好,家长老是批评我,每
次考试总是提心吊胆,家长不是看我学得怎样,他们只重视考试的分数,考
高分家长就会表扬我,如果分数不理想,他们就会骂我,甚至打我。我每次
考试之前妈妈和爸爸总是说: &如果你考不好,我就打你。&
&&&& 第十个孩子:生活中我最高兴的事情是能和朋友们快乐地玩上一天。
&&&&&&&&&&&&&&&&&& 生活中我最烦恼的事情是父母总让我做我不想做的事。
&&&& 第十一个孩子:最高兴的是能得到心爱男孩的爱。
&&&&&&&&&&&&&&&&&&&& 最烦恼的是:最心爱的男孩不喜欢我。
&&&& 第十二个孩子:我最高兴的是有自己独处的空间。
&&&&&&&&&&&&&&&&&&&& 我最烦恼的是受别人支配。
&&&& 然后,我们再看一些 &最高兴&的表述,在生活中,独生子女最高兴的
&&&&& (1)打游戏机。
&&&&& (2)交许多好朋友。
&&&&& (3)吃晚饭时与爸爸妈妈交谈。
&&&&& (4)星期天做完功课后,爸爸妈妈能带我出去玩。
&&&&& (5)父母理解我、鼓励我。
&&&&& (6) &双休日&。
&&&&& (7)我学会了电子计算机。
&&&&& (8)每周星期天我都可以去打电子游戏和电脑游戏,还有磁卡游戏,还
可以去买有关电子游戏方面的书籍。
&&&&& (9)看漫画。
&&&&& (10)高兴地玩,而父母不管我。
&&&&& (11)能多睡一会儿。
&&&&& (12)合理利用属于我的时间。
&&&&& (13)看电视 (港台明星主演)。
&&&&& (14)夸奖我。
&&&&& (15)好朋友一起聚会。
&&&& 生活中独生子女最烦恼的事情是:
----------------------- Page 10-----------------------
&&&&& (1)成绩落后。
&&&&& (2)教师、同学都轻视我,不重视我,使我无法显示自己的才华。
&&&&& (3)有时分数不怎么样,受到同学们的嘲笑,令我很没面子。
&&&&& (4)我的父母责打我,对我夸奖别的孩子的优点,并挖苦我,嘲笑我。
&&&&& (5)当我成绩不好时,妈妈打我,爸爸骂我,这会影响我的自
&&&& 尊心。
&&&&& (6)当我取得不好的成绩时,我不知如何面对家长。
&&&&& (7)太孤独。
&&&&& (8)家长说话不算数。
&&&&& (9)天天没时间玩。
&&&&& (10)讨厌家长支配我的时间,讨厌家长处处约束和过问我的事情,讨
厌他们总不让我做一些我想做的事,讨厌他们不带我出去玩,不了解我的心
情,讨厌他们在我犯错误时只会责备,讨厌他们太封建和专制。
&&&&& (11)平时测验成绩不好或期末没考好班主任就要开家长会。
&&&&& (12)父母不准我同成绩较差的同学在一起,不准同男同学交往。常在
我面前夸奖别人,不相信我。每次有同学打电话与我谈话后父母都要问得很
清楚。星期天不准我独自出去玩。
&&&&& (13)父母思想不开放,有时我认为对的他们总认为不对,对我不信任,
对我失望,总拿比我强的人与我作比较。
&&&&& (14)没有星期天,爸爸不给我星期天。
&&&&& (15)作业题不会做,与周围同学相处不融洽,家人不和,学习不好,
被人看不起,别人无视我的存在。
&&&&& (16)父母干涉我个人的隐私,如:拆看别人给我的信件;责问我假日
里是与 girl or boy 出去玩;放学为什么回来晚了。
&&&&& (17)我讨厌家长说我不如别人。
&&&&& (18)父母吵嘴。
&&&&& (19)累。
&&&&& (20)家长非让我干一些我不喜欢干的事,如练书法。
&&&&& (21)妈妈总是当着别人面说我的过错和不对的地方,让别人认为我不
是个好孩子。
&&&&& (22)我的父母斥责我,不尊重我,我的意见总被驳回。
&&&&& (23)不能自己做主,总要受父母的限制。
&&&&& (24)爸爸给电脑设密码不让我玩。
&&&&& (25)朋友间发生矛盾。
&&&&& (26)父母总是让我哭,让我做我不喜欢的事,他 (她)总是骂我,打
我,使我慢慢地也讨厌他 (她)们了。
&&&& 6000余条叙述大体是以上这些内容。从独生子女的 &最高兴&和&最烦
恼&来看,他们的生活被局限在学校学习活动的范围内。独生子女正在成长,
他们希望独立于父母、教师,对自己的事情有自主权,在任何时候都受到尊
重;他们希望有更多的时间与朋友交往;他们希望要一种没有学习压力、批
评压力的生活。当他们的希望不能满足时,独生子女就与成人产生了冲突。
在以后的分析中我们将看到,这种冲突将影响儿童的人格发展。
----------------------- Page 11-----------------------
&&&&&&&&&&&&&&&&&&&&&&&&&& 第二章&&&&&& 什么是人格
&&&&&&& 能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开放的,对所承担的学习和其它活动有胜任感,
&&& 充分发挥潜能的,对父母、朋友有显示爱的能力,有安全感,喜欢创造,有能力管理自己的
&& 生活,有自由感。这就是健康人格。
&&&& 本章作者简介
&&&&&&&& 卜卫: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
&&& 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大众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的主持人。
&&&& 人格,似乎是一个很学术的名词,但实际上,如果对人格略有所知的话,
我们就能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 &人格&。一个孩子乐观自信,不怕失败,活
跃而有创造力,我们会说: &这个孩子具有健康人格。&若一个孩子没有安
全感,常常自卑,或常主动攻击他人,我们会说: &这个孩子可能有人格障
&&&& 这本书专门谈论独生子女的人格。我们不希望用学术的语言来谈,而希
望用日常用语来谈,有时还需要与家长、教师讨论。没有人能告诉家长、教
师怎么做是最好的,因为他们面对着不同的儿童,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独特
的人格。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这本书里写出各种人格特征可能给孩子的生
活和前途带来的影响,然后,请家长或老师来选择。比如,我们会告诉读者,
根据我们的研究,专制式的家庭教养方式将导致儿童的自卑或攻击性,民主
式的家庭教养方式将大大激励儿童的成就动机等等,读这本书的家长、教师
就可以根据这些可能性考虑自己的教育方式。当然,我们也会提出一些建议,
但针对某个具体的儿童时,这些建议是否合适也需要教师、家长斟酌。总之,
我们要努力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讲述人格,为家长和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 关于人格,有如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知识是需要我们知道的。
&&&&&&&&&&&&&&&&&&&&&&&&& 一、我们怎样解释人格
&&&& 心理学已产生了许多关于人格的定义。据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 1937
年统计,人格定义已达50 多种,人格的现代定义也有 15种之多。也许读者
会说,这么多定义,如果不是专门的研究人员,我们还有希望了解什么是人
格吗?其实,那么多具体的定义对我们来说无关紧要,可以统统不管,简单
地说,每个人的行为、心理都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的总和就是人格。人格
特征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隐藏在内部的。我们从独生子女的外部行为,
来看独生子女的道德表现、个人兴趣等,又通过专门的测量,来看他们心理
内部的人格需要 (如是否有成就需要或攻击性需要等)、自我接纳程度和学
习需要。比如:在调查中,如果一个孩子告诉我们,他 (她)经常感到学习
的快乐,或总想弄明白不懂的问题,我们会判断这个孩子认知需要非常强烈;
如果一个孩子告诉我们,他 (或她)不满意自己的学习状况、性格,经常感
到别人对自己不重视,或好像在各处都不能起作用,我们会判断这个孩子自
我接纳程度较低。认知需要被视为健康人格之一,而自我接纳程度较低被视
为人格障碍之一。在我们的研究中,类似这些都是人格的内容,它们从不同
层面表现了独生子女的人格特征。
----------------------- Page 12-----------------------
&&&&&&&&&&&&&&&&&&&&&&&&& 二、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 人格的形成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
&&&& 先天的遗传因素即素质,是婴儿初生时所具有的解剖的和生理的特性,
包括脑和神经系统类型、内分泌腺以及身体外表的特征等。
&&&& 比如,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发现,神经过程平衡的人能有效地分配注意力,
同时做好几件事情;不平衡的人如兴奋占优势的神经类型的人则在分配注意
力上有一定困难。又如,荷尔蒙中的某种成分分泌过剩,容易产生兴奋;分
泌不足,则容易产生疲劳,这都会引起孩子个性的变化。此外,人的身体外
表也会引起人格问题。我们都有这方面的体会。从小时候起,我们就把自己
的体格、容貌等与其他人相比较,总希望自己有比别人更好的身体条件。如
果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往往会引起对自己本身的期待或自卑感体验。在我们
这次调查中,有高达 15.3%的独生子女对自己的相貌、体形很不满意,比较
不满意的也达 42. 3 %,也就是说,近 60%的孩子觉得自己的相貌、体形有
点问题或有很大问题。从心理学的观点看,这些孩子的人格发展或多或少会
受到影响。
&&&& 对大多数身体健康、发育正常的人来说,先天的遗传因素会起一定的作
用。据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陈会昌介绍,行为遗传学的最新研究证明,
遗传对人格 (总体上)的影响占50%。但是,人格发展也受个体的生活史以
及社会历史条件的重要影响。
&&&& 一些儿童心理学家对个体生活史的作用有很好的描述,比如:
&&&& 埃里克森说:人在生长过程中有一种注意外界的需要,并与外界相互作
用,而个人的健全人格正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
&&&& 班都拉指出:一个人的行为的获得是对他人的行为、态度和各种反应的
模仿和认同,如同孩子经常模仿父母的行为、语言等。
&&&& 罗杰斯强调自我概念及其与现实的协调,认为:理想的自我概念是个体
所希望的自我形象。人格很重要的方面是自我与现实之间的和谐,以及自我
和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和谐。
&&&& 这些描述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后天的环境、教育因素对儿童人格发
展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在这本书里,我们主要讨论影响人格的个体生活史,而不讨论先天遗传
因素。这不仅因为在一定条件下个体生活史更重要,也因为我们的目标是研
究教育方式。遗传因素对儿童人格的影响这一题目更应由医学、心理学专家
&&&&&&&&&&&&&&&&&& 三、什么因素会影响儿童人格的发展
&&&& 那么,在外界经验或个体的生活史中,有哪些重要因素影响独生子女的
人格发展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高玉祥列举了家庭、学校、生活实
践 (包括人际关系和职业等)三个因素。在儿童全部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子
女的态度和教育方式一直起着重要作用。这一论点已经得到了许多心理学实
验研究的支持。高玉祥先生对这些研究进行了概括 (在他看来,人格与个性
----------------------- Page 13-----------------------
含义是一致的),如表2.3.1:
&&&&&&&&&&&&&&&&&&&& 表2.3.1 父母的态度对孩子人格的影响
&&&&&&&& 父母的态度&&&&&&&&&&&&&&&&&&&&&&&&& 孩子的人格
&&&&&&&& 支配的&&&&&&&&&&&& 消极的、缺乏自主性、依赖的、顺从的
&&&&&&&& 干涉的&&&&&&&&&&&& 癔病、神经质、被动的、幼稚的
&&&&&&&& 娇宠的&&&&&&&&&&&& 任性、放肆、幼稚、神经质、温和
&&&&&&&& 拒绝的&&&&&&&&&&&& 自我显示、冷淡、乱暴的
&&&&&&&& 不关心的&&&&&&&&&&& 攻击的、情绪不安定的、冷酷的、自立的
&&&&&&&& 专横的&&&&&&&&&&&& 反抗的、情绪不安定的、依赖的、服从的
&&&&&&&& 民主的&&&&&&&&&&&& 合作的、独立的、坦率的、社交的等
&&&& 除了家庭,学校教育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儿童是在学校里形成较固定的
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学校对儿童的评价以及儿童在学校中的地位也对儿
童的人格发生着影响。在独生子女的生活实践中,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是
同龄群体。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受到同龄伙伴的影响,年龄越大,
其影响也越大。在现代社会里,除了家庭、学校和同龄群体,社会学理论也
将大众传媒列为影响独生子女社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虽然我们还未发现人
格形成理论提出大众传媒的影响,但我们认为,在大众媒介普及的今天,独
生子女的成长难以摆脱大众传媒的影响。因此,作为一种尝试,我们也将大
众传媒列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 这样,在我们的研究中,家庭、学校教育、伙伴关系以及大众传媒被看
作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 四、什么是健康人格
&&&& 以往心理学对人格的研究重点是 &人性的疾病&(心理疾病)方面,但
现在更关心 &人性的健康&(心理健康)方面。心理学研究人性健康的目的
是要打开并释放人的潜能,以实现和完善我们的能力。
&&&& 那么,什么是健康的人格?具有健康人格的人的特点是什么?我们的孩
子会成为有健康人格的人吗?
&&&& 心理学家们从各方面描述了健康人格的特征,我们还是来看看他们的描
&&&& 奥尔波特: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成熟的人。成熟的人有 7条标准:1.专
注于某些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是一个真正的参与者;2.对父母、朋友等具有
显示爱的能力;3.有安全感;4.能够客观地看待世界;5.能够胜任自己所承
担的工作;6.客观地认识自己;7.有坚定的价值观和道德心。
&&&& 罗杰斯: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充分起作用的人。充分起作用的人有5 个
具体的特征:1.情感和态度上是无拘无束的、开放性的,没有任何东西需要
防备;2.对新的经验有很强的适应性,能够自由地分享这些经验;3.信任自
己的感觉;4.有自由感;5.具有高度的创造力。
&&&& 弗洛姆: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创造性的人。除了生理需要,每个人都有
----------------------- Page 14-----------------------
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这正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将以
创造性的、生产性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
&&&& 弗兰克: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超越自我的人。超越自我的人被概括为:
在选择自己行动方向上是自由的,自己负责处理自己的生活,不受自己之外
的力量支配,缔造适合自己的有意义的生活,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生活,能
够表现出创造的、体验的态度,超越了对自我的关心。
&&&&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非常关注现代教育制度和家庭教育方式能否使
儿童具有健康人格。比如,根据上述描述,我们会提出如下问题:儿童能否
专注于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被现代教育制度认为是最重要的儿童活动),是
否感到对所学的东西有一种胜任感,是否是学习活动中的活跃的参与者,是
否有自由感,是否有获得创造性培养的机会,能否根据自己的成熟程度在一
定范围内决定自己的生活,是否能够缔造适合自己的有意义的生活,是否有
能力控制自己的生活,是否对新的经验有一种开放的态度等等。这些方面将
在相当程度上决定儿童的人格。
&&&& 我们以更通俗的语言来表述现代社会中儿童所应具有的健康人格:能比
较客观地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开放的,对所承担的学习和其它活动有胜任
感,充分发挥潜能的,对父母、朋友有显示爱的能力,有安全感,喜欢创造,
有能力管理自己的生活,有自由感。
&&&& 我们希望儿童都能成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以充分地享受人生。
&&&&&&&&&&&&&&&&&&& 五、我们怎样测试独生子女的人格
&&&& 人格测量的方法主要有三种:行为观察、自陈量表和投射技术。我们采
用的是自陈量表。我们先通过与儿童谈话、试测,筛选出独生子女生活中的
各种有关因素,然后设计一个问卷,由被选中的儿童根据问卷项目来提供关
于自己人格特征的报告。这个问卷也就是自陈量表。自陈量表的题目形式有
多种,我们这次用的有 &是非式&,如:&我很满意我的性格&&&是,有
时是,不是;也有&二择一式&,如让儿童在下列A、B 两个表述中选择一个:
&&&& A.我喜欢在某个专门项目上成为最棒的人
&&&& B.我喜欢结交新朋友
&&&& 对我们研究人员来说,A 题是考察儿童是否有更强的成就需要,B题则考
察儿童的亲和需要。当然,这一道题目不能说明什么,我们出了36道题目来
综合考察现代独生子女的人格倾向。对两道题,如果儿童都表示喜欢,我们
也要求他只能选择一个最喜欢的,而儿童表示 &最喜欢的&,可能就是这个
儿童的人格特征。
&&&& 还有 &多项选择式&,比如我们列出很多种问题项目,请儿童自由选择
适合他们情况的项目。
&&&& 我们通过抽样技术在全国城市范围内选择参加测量的儿童,总共选择了
3349 名儿童和他们的家长来回答这个问卷。这 3349 名儿童的年龄在 10岁~
15岁之间。
&&&& 心理学测量人格的自陈量表多达几十种,经常被提及的有爱德华个人偏
好量表、艾森克个性调查表、儿童个性调查表、社会成熟量表以及 16种人格
因素测验。我们发现,量表尽管很多,但完全适合我们研究的很少。所以,
我们在原有人格量表的基础上,经过修改、试测和重新组织,形成了新的人
----------------------- Page 15-----------------------
格测量量表。这些量表包括:
&&&& 1.人格需要量表。我们选择了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中的部分题目来测量
独生子女的成就需要、亲和需要、扶助需要、谦卑需要、持久性需要和攻击
&&&& 2.自我接纳量表。量表由12个题目组成,其中5 个题目来自青年性格问
卷,其余题目根据儿童活动特征设计。自我接纳得分高说明被试者自我感觉
良好,认为自己有能力,有吸引力,充满自信。得低分者则对自己持怀疑态
度,在事情不顺利时,自我谴责;总认为别人比自己强。
&&&& 3.学习需要量表。由于儿童的主要活动为学习活动,我们设计了由 20
个题目组成的学习需要量表,以从儿童活动的角度,补充说明儿童的人格特
征。量表根据一项学习需要的研究成果 (《关于学校情境中成就焦虑问题的
调查研究》,刘晓红,1993年)设计而成。
&&&& 4.道德评价量表。道德评价量表根据国家教委正式颁布的中小学德育纲
要设计而成。它共有54 个变量。分为相反的两个部分:优点和缺点。测试时
请被试者指出自己的重要优点和重要缺点。
&&&& 5.兴趣爱好量表。兴趣对儿童的某些方面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动力性作
用。兴趣量表的题目主要来自对学生和儿童工作者的访问 (包括试测时请学
生自由填写),也参考了若干心理学书籍,经过研究者整理,形成了包括 19
种兴趣的量表。
&&&& 上述量表是关于儿童人格特征的,对影响儿童人格特征的因素,我们也
设计了若干量表:
&&&& 1.家庭教养方式量表。在家庭因素中,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个性的
一个重要因素。已经有研究发现:家庭教养方式为干涉型,则子女个性多为
神经质、并具有被动和幼稚的特征;家庭教养方式为专制型,则子女个性多
具反抗性或服从性;或者,家庭教养方式为不关心型,则子女个性多具攻击
性等等。我们根据以往的同类研究①,设计了由32 个题目组成的家庭教养方
&&&& 2.伙伴交往管理量表。共有 10个测量题目,主要根据 1996年 《中国妇
女报》的家教调查和与家长的谈话。我们将家长的管理分为鼓励型、干涉型
和限制型。
&&&& 3.班主任态度量表。个性心理学指出,教师对儿童的鼓励态度将促进儿
童人格的健康发展。在目前的学校情境中,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之
一是直接教育儿童的班主任。
&&&& 根据统计结果,上述量表都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因此,测量结果 (有
时我们也说成 &调查结果&)是有相当可信性的。
&&&& 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是根据这次调查结果写成的,但并未拘泥于这次调
查,它包含了我们对独生子女人格问题的大量的思考。
&&&&&&&&&&&&&&&&&&&&&&&& 附:特别需要说明的问题
&&&& 我们希望将我们的研究结果奉献给家长、教师,但家长教师不是从事科
研工作的专业人员,因此,我们在写这本书时,对统计数据及表述作了一些
处理,使它们更通俗化,更好读。这些处理可能会降低一些数据的精确性,
但不会影响数据分析的结论。这些处理包括:
----------------------- Page 16-----------------------
&&&& 1.本书所有的统计相关结果,无论是文字的还是图、表的,其显著度都
达到了0.001,说明这些统计结果是可以推论城市独生子女总体的,即3349
个独生子女的情况代表了所有城市独生子女的情况。但为了通俗易懂,我们
只列出百分比和平均值,而未列出卡方值、相关系数和显著度。
&&&& 2.为了使数据结果看起来更加容易,我们采用平均值等方法简化了一些
&&&& 3.书中列出了大量的表格和图,是为了叙述方便。有的家长、教师不喜
欢表格和图,可以跳过图、表直接阅读文字。但是,我们所选择的图、表都
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我们希望这些图、表不成为家长、教师阅读的障碍。
&&&& 4.如专业人员阅读此书,请参看 &1996年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
状与教育的研究报告&、 &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调查技术报告&
以及 &1996年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调查数据& (《中国青少年发
展现状研究报告&1996》,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出版)。
----------------------- Page 17-----------------------
&&&&&&&&&&&&&&&&&&&&&&& 第三章&&&&& 独生子女的成就感
&&&&&&&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若能不断地鼓励孩子去获得他所需要的胜任感,便是最好的
&&& 家长。帮助孩子认识自己,体验成功,是家长能给予孩子的最珍贵的礼物。
&&&& 本章作者简介
&&&&&&&& 卜卫: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
&&& 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大众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的主持人。本章第一、二、三、四、
&&& 五、六、七、十一节作者。
&&&&&&& 刘晓红: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教育心理学硕士,本章第八、
&&& 九、十节作者。
&&&&&&&&&&&&&&&&&&&&&&&&&&&&& 一、意外的发现
&&&& 在我们的印象中,父母对其子女都抱有厚望,而独生子女本人也雄心勃
勃地渴望着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成功。但研究数据却表明,独生子女并没有我
们想象中的那种强烈的对成就感的渴望。在与其他人格特征的比较中,我们
发现,成就需要得分较低。如表3.1.1 所示:
&&&& 表 3.1.1 独生子女人格需要 (N= 3173)
&&&&&&& 人格需要&&&&&&&&& 低分组&&&&&&&& 中等分组&&&&&&&&& 高分组&&&&&&&&&&&& 平均值
&&&&&&& 亲和需要&&&&&&&&& 8.7 %&&&&&& 60. 4 %&&&&&& 29. 9 %&&&&&&&& 7.331
&&&&&&& 持久需要&&&&&&&&& 12.8 %&&&&& 61.2 %&&&&&&& 26. 0 %&&&&&&&& 7.020
&&&&&&& 攻击性需要&&&&&&&& 11.6 %&&&&& 74.3 %&&&&&&& 14.1 %&&&&&&&&& 6.499
&&&&&&& 扶助需要&&&&&&&&& 15.9 %&&&&& 72.7 %&&&&&&& 11.4 %&&&&&&&&& 6.223
&&&&&&& 成就需要&&&&&&&&& 32.5 %&&&&& 54.7 %&&&&&&& 12.8 %&&&&&&&&& 5.853
&&&&&&& 谦卑需要&&&&&&&&& 77. 8 %&&&& 21.3 %&&&&&&& 0.9 %&&&&&&&&&& 3.021
&&&& 对于这张表格,我们有三项说明:
&&&& 第一, &成就需要&由一组题组成,每道题分别与其他需要的题搭配成
&&二择一式&,由独生子女在两种需要中选择一种。主要的表述有:
&&&&& &我喜欢尽最大努力去做成功一切事情&;
&&&&& &我喜欢将我答应的事情办成功&;
&&&&& &我喜欢在某个专门项目上成为最棒的人&;
&&&&& &我喜欢我能自豪地说我解决了一个难题&;
&&&&& &我喜欢做一些非常重要的事情&等等。
&&&& 如果谁能在这个因素上得高分,则说明这个人办事的成功感高,喜欢克
服困难,努力完成任务以达到成功;说明这个人希望成为本行业的权威,乐
于做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在有竞争的情况下能努力取得优胜等。成就需要被
认为是一种积极的人格特征,它能激发、调动儿童的潜能,使儿童得到较充
分的发展。
&&&& 第二,表格中列出六种需要,每种需要的满分都是 12分。如果看全体独
----------------------- Page 18-----------------------
生子女得分的平均值的话,我们就会发现,除了谦卑需要,成就需要的得分
最低。谦卑需要被认为是一种消极的人格特征,因此得分越低越好。但成就
需要就不同了,它是一种积极的人格特征,是健康人格的特征,得分低则表
明独生子女的人格在某些方面出了问题。
&&&& 第三,我们也观察了独生子女在高分组、中等分组和低分组的分布。分
组的原则是,独生子女得0 分~4 分为低分组,5 分~8 分为中等分组,9 分~
12分为高分组。结果,我们看到,除了谦卑需要,成就需要低分组的独生子
女人数最多,高达 32. 5%。在高分组里,仅比扶助需要多1.4个百分点,
比亲和需要、持久需要都少一半以上,甚至比攻击性需要的高分组人数还少。
&&&& 为什么独生子女崇尚亲和而少有成就感的渴望?这的确是意想不到的发
现。当家长、教师为孩子鼓劲加油的时候,孩子自己并不着急,悠悠地与人
&&亲和&着。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父母为了上高中的女儿省吃俭用,每天
千方百计地鼓励她、督促她努力学习,但女儿的学习成绩仍在下降。每天放
学回家,女儿都不慌不忙地打开计算机,在网络上寻找朋友的邮件??。难
道他们不想成为最棒的人吗?难道他们不喜欢努力办成一件事而获得成功感
吗?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而这些问题,正是我们这一章所要回答的。
&&&& 我们认为:
&&&& 1.成就需要是促进儿童充分发展潜能的重要动力之一。如果儿童没有这
种需要,他们的潜能就难以被充分发展,他们本人也就难以成为具有健康人
&&&& 2.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努力并没有使独生子女普遍地获得成就需要,说明
我们的教育方式甚至制度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
&&&& 3.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努力大都集中在如何提高独生子女的学业成绩方
面,或将成绩等同于成就感。那么,当独生子女感到强大的学习压力时,他
们就可能会放弃这种关于成就的渴望。
&&&& 当然,这最后一点还是一个假设,我们将在下一节证实这一假设。
&&&&&&&&&&&&& 二、事与愿违:学习压力压 &跑&了成就需要
&&&& 从独生子女对 &最高兴&和&最烦恼&的自由填答中,我们已经发现,
现代独生子女承受着较大的学习压力。对部分独生子女来说,学习很少是出
自自己的认知兴趣,而是迫于外在的压力。这种压力来自学校教师、家长及
在教师家长影响下的伙伴们的评价。若想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就要在考试
中取得好名次。而好名次只能由几个学生获得,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孩子
都或多或少地感到了学习的压力。对学习压力的一些测试结果见表 3.2.1。
&&&& 表 3.2.1 学习压力 (N= 3275)
&&&&&& 题目&&&&&&&&&&&&&&&&&&&&&&&&&& 比较/非常符合&&&&&&&&& 不太符合&&&&&&& 很不符合
&&&&&& 我感到学习压力很大&&&&&&&&&&&&&&&&&&&& 43.6 %&&&&&&&&& 38.8 %&&&&& 17.6%
&&&&&& 我讨厌考试&&&&&&&&&&&&&&&&&&&&&&&& 39. 7 %&&&&&&&& 34.5 %&&&&& 25.8%
&&&&&& 我不喜欢考试后排名次&&&&&&&&&&&&&&&&&&& 53.7 %&&&&&&&&& 27.5 %&&&&& 18.8%
&&&&&& 我没有时间做我感兴趣的事情&&&&&&&&&&&&&&&& 38.2 %&&&&&&&&&& 38. 3 %&&& 23.5 %
----------------------- Page 19-----------------------
&&&& 我们看到,43.6%的独生子女感到学习压力较大,只有 17. 6%的独生
子女说没有学习压力,其他独生子女介于二者之间。进一步分析可发现,一
般说来,独生子女学习成绩越低,其学习压力越大。学习成绩末等组里约有
400 名独生子女,只有8%的独生子女没有压力,92%都感到有较大压力。
&&&& 对于压力,家长、教师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持续过强的压力对孩
子是一种沉重的精神负担,容易引起孩子的心理障碍。有的则认为,就应该
有一些压力,因为 &人没压力轻飘飘,井没压力不出油&;越是学习成绩不
好的孩子,就越应该给他们压力。考试、排名次都是为了刺激孩子的上进心。
学习压力将迫使他们树立远大抱负,向高目标努力,奋起直追以达到成功的
彼岸。但遗憾的是,数据分析结果发现,独生子女感到的压力越大,他们的
成就需要越低。在高压力组里,成就低需要的占37.5%,中等需要的占51.9
%,高需要的为10.6%;在低压力组里,成就低需要的占26.4 %,中等需
要的占58.2 %,高需要的为15.4%。可以看出,在低压力组里,中等需要
和高成就需要的百分比都比高压力组高,看来是学习压力压 &跑&了成就需
要。相反,独生子女感到的压力越小,其成就需要就越高,由此看来, &井
没压力不出油&的说法在这里是不大适合的,这就叫 &事与愿违&。
&&&& 为什么压力大成就需要反而降低了呢?可能的解释之一是:压力大多是
因为感到不成功,学习成绩较差与压力的正相关关系证明了这一点。如果孩
子总感到不成功,他们就不会有一种对学习活动的胜任感,没有胜任感也就
难以有持久的自信心,到这种时候,孩子们就难以产生主动获得成就的心理
需要了。当压力大到一定程度时,他们甚至会选择逃避。成绩较差或压力较
大的孩子喜欢看电视、玩电子游戏或计算机,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
逃避 (我们在本书的第八章会做详细讲解),这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
&&&& 相反,如果孩子没感到什么压力,自然会产生一种胜任感。胜任感将给
他带来一种强烈的自信和愉快的体验,这将大大提高儿童的成就需要。
&&&&&&&&&&&&&&& 三、班主任:孩子们需要您的公正和鼓励
&&&& 心理学指出,教师对儿童的鼓励态度将促进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在目
前的学校情境中,班主任对儿童的评价及态度是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因
素之一。因此,我们根据与独生子女的谈话设计了班主任鼓励态度量表。调
查结果表明一种非常乐观的情况,因为大多数独生子女都能获得班主任的鼓
励。如表 3.3.1:
&&&& 表 3.3.1 班主任鼓励态度量表 (N=3079)
----------------------- Page 20-----------------------
&& 题目&&&&&&&&&&&&&&&&&&&&&&&&&& 非常符合&&&&&&& 比较符合&&&&&&& 不太符合&&&&&&&& 很不符合
&& 班主任认为我是个好学生&&&&&&&&&&&&&&&&& 20.7 %&&&&& 54.7 %&&&&& 20.7 %&&&&&& 3.9 %
&& 班主任经常表扬我&&&&&&&&&&&&&&&&&&&& 7.0 %&&&&&& 43.2 %&&&&& 44.1 %&&&&&& 5.7 %
&& 我经常从班主任那里得到鼓励&&&&&&&&&&&&&&& 27.8 %&&&&& 41.6 %&&&&& 25.3 %&&&&&& 5.3 %
&& 班主任很喜欢我&&&&&&&&&&&&&&&&&&&&& l5. 4 %&&&& 52.2 %&&&&& 28. 4 %&&&&& 3.9 %
&& 班主任很尊重我&&&&&&&&&&&&&&&&&&&&& 34. 9 %&&&& 47. 2 %&&&& 14.6 %&&&&&& 3.2 %
&& 班主任对我寄予很大希望&&&&&&&&&&&&&&&&& 30.0 %&&&&& 44. 3 %&&&& 22. 2 %&&&&& 3.5 %
&& 班主任总是很相信我&&&&&&&&&&&&&&&&&&& 31.6 %&&&&& 47. l %&&&& 18. 1 %&&&&& 3.2 %
&& 我觉得班主任很理解我&&&&&&&&&&&&&&&&&& 29.%&&&&&&& 40. 6 %&&&& 24. 8 %&&&&& 5.5 %
&&&& 如果孩子对上述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性的,那么我们相信他们在学校的
生活和学习将是非常愉快的。但是,当我们考虑学习成绩这一因素时,情况
就变得不那么乐观了,这倒不是说班主任完全不鼓励学习成绩较差的儿童,
应该说,大部分学习成绩较差的儿童还是受到了班主任的鼓励,但与学习成
绩较好的儿童相比,他们受到的鼓励相对较少。统计表明:在 3079 名被调查
的独生子女中,学习成绩下等的独生子女共有356 名,能够获得班主任热情
鼓励的孩子只有 19.7%,而在成绩上等的455 名独生子女中,能够获得班主
任热情鼓励的孩子高达 52. 2 %。从整体上看,教师更喜欢鼓励学习成绩较
好的独生子女,对学习成绩不好的独生子女,鼓励较少。我们再来看一些具
体的题目:
&&&& 1.班主任经常表扬我。
&&&& 2.我经常从班主任那儿得到鼓励。
&&&& 3.班主任总是对我寄予很大期望。
&&&& 不难看出,尽管班主任对学习成绩下等的学生也有鼓励和期望,但与学
习成绩上等的学生相比,鼓励的百分比就太不理想了。每道题目的情况几乎
一样:就鼓励态度而言,随着学习成绩的提高,百分比逐渐增高,如 &班主
任经常表扬我&一题,百分比从 27. 4%增至76.7%;同时,就未受到鼓励
而言,百分比随着学习成绩的提高而降低,说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受到鼓
励的机会比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要少得多。统计说明,在城市独生子女总体
中也是这种情况。这也就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孩子说 &班主任不公平&、
&&老师向着好学生&、&没遇到过好班主任&的原因。
&&&& 儿童心理学家指出,教师对个别儿童的态度能对儿童学业和人格的发展
起很大作用。教师若能不断鼓励儿童,使他们超越自己的限度,便能帮助这
些儿童发挥他们学习的潜力,转而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以及自信心。在大多
数情况下,儿童的胜任感和自卑感受到教师对他们成绩的反应的影响。儿童
受到的表扬越多,儿童对自己的期望就越高,学习就越努力,相反,受到的
表扬越少,儿童随之产生的自我期望和努力就越低。不仅如此,教师还能间
接地影响儿童人格的发展。在学校里,通常是教师如何对待某个儿童,其他
----------------------- Page 21-----------------------
儿童就会按照教师的态度来对待这个儿童。当教师鼓励某个儿童时,其他儿
童也会对这个儿童持友好和鼓励的态度;相反,当教师嘲笑某个儿童时,其
他儿童也会效仿。被教师嘲笑的儿童会遇到来自教师和伙伴的双重打击,这
可能会减弱儿童的努力程度,并滋生自卑感。因此,儿童是需要教师不断鼓
励的,尤其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儿童,他们应该得到与成绩较好的儿童相同的
待遇。对他们来说,这不仅仅是表扬,更是一种公正和对他们人格的尊重。
&&&&&&&&&&&&&&&&&&&&&&&&&&&&& 四、汨罗的启示
&&&& 在课题设计中,我们发现了学习压力对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的不利影响。
因此,我们设计了一项汨罗样本与全国样本的比较研究。
&&&& 汨罗为湖南岳阳市所属的一个县级市。汨罗自 1984年开始,执着地实施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其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为 &四个面向&,即面
向每一类教育,面向每一所学校,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
取得很大成果。1996年5 月,李岚清副总理考察了汨罗12年来的教改探索,
说: &汨罗的经验很可贵,值得在全国逐步推广。&随后,国家教委举行了
会议,决定学习推广汩罗经验,大面积推进素质教育,并建立素质教育运行
机制。这无疑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重大步骤。
&&&& 在本研究中,我们试图搞清汨罗的素质教育是否真正使学生减少了学习
压力,汨罗学生是否比其它城市的学生具有更健康的人格特征。所以,我们
在调查全国城市独生子女的同时,也调查了汨罗中小学的独生子女。比较研
究提供了许多有意义的发现,其中比较重要的有:
&&&& 第一,对两个样本的均值差异检验说明,汨罗的独生子女比其它城市的
独生子女学习压力较小。如表 3.4.l:
&&&& 表 3.4.1 两个样本的学习压力的比较 (N=3418)
&&&&& 题目&&&&&&&&&&&&&&&&&&&&& 全体独生子女平均得分&&&&&&&&&&&& 汨罗独生子女平均得分
&&&&& 学习压力总分&&&&&&&&&&&&&&&&& 19.4538&&&&&&&&&&&&&&& 17. 9802
&&&&& 我讨厌考试&&&&&&&&&&&&&&&&&& 2.2801&&&&&&&&&&&&&&&& 1.8897
&&&&& 我对我的学习很有信心&&&&&&&&&&&&& 3.2787&&&&&&&&&&&&&&&& 3.5227
&&&&& 我对学习感到快乐&&&&&&&&&&&&&&& 2.9156&&&&&&&&&&&&&&&&& 3.2115
&&&& 表3.4.1 说明,对 &学习压力总分&和&我讨厌考试&这两道负向题,
汨罗独生子女得分较全体独生子女低;而对 &学习很有信心&和&对学习感
到快乐&这两道正向题,汨罗独生子女得分则高于全体独生子女,这说明汨
罗学生的学习压力比全国城市独生子女小得多 (虽然从表面上看分数相差不
多,但在统计上有显著差异,以下同)。
&&&& 第二,汨罗独生子女在学习主动性方面较好。如表3.4.2:
&&&& 表 3.4.2 两个样本在学习主动性方面的比较 (N= 3438)
----------------------- Page 22-----------------------
&&&& 题目&&&&&&&&&&&&&&&&&&&&&& 全体独生子女平均得分&&&&&&&&&&&&& 汨罗独生子女平均得分
&&&& 学习努力&&&&&&&&&&&&&&&&&&&& 0.4311&&&&&&&&&&&&&&&&& 0.5376
&&&& 喜欢发明创造&&&&&&&&&&&&&&&&&& 0.2616&&&&&&&&&&&&&&&&& 0.3684
&&&&& 爱提问题&&&&&&&&&&&&&&&&&&& 0.2682&&&&&&&&&&&&&&&&& 0.4511
&&&& 热爱学习,渴求知识&&&&&&&&&&&&&&& 0.3643&&&&&&&&&&&&&&&&& 0.5038
&&&& 表3.4.2 中的题目均为正向题,被视为积极的人格特征。我们看到,汨
罗独生子女在这些积极的人格特征的得分上,均高于全体独生子女的平均水
平。我们知道,汨罗独生子女学习压力比其它城市的独生子女小,但在学习
努力方面,在学习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方面,在热爱学习方面,比其它城市独
生子女的得分要高。
&&&& 第三,汨罗独生子女在学习需要方面有较多的积极的人格特征。如表
&&&& 表3.4.3 两个样本在学习需要方面的比较 (N=3438)
&&&& 题目&&&&&&&&&&&&&&&&&&&&&& 全体独生子女平均得分&&&&&&&&&&&&& 汨罗独生子女平均得分
&&&& 提高在同学中的威信&&&&&&&&&&&&&&& 0.2988&&&&&&&&&&&&&&&&& 0.1767
&&&&& 能挣更多的钱&&&&&&&&&&&&&&&&& 0.2783&&&&&&&&&&&&&&&&& 0.1165
&&&& 经常感到学习的快乐&&&&&&&&&&&&&&& 0.3369&&&&&&&&&&&&&&&&& 0.4624
&&&&& 总想弄懂不明白的问题&&&&&&&&&&&&& 0.3618&&&&&&&&&&&&&&&&& 0.4812
&&&& 将来为国家做贡献&&&&&&&&&&&&&&&& 0.6631&&&&&&&&&&&&&&&&& 0.8195
&&&& 我们看到,前两道题为负向题,即代表消极的人格特征,汨罗独生子女
均得了较低的分。相反,后三道题为正向题,代表积极的人格特征,汨罗独
生子女则得了较高的分,说明汨罗独生子女比全体独生子女的认知需要更
&&&& 汨罗样本与全国样本的比较结果给我们的启示是:
&&&& 1.学习压力小认知需要反而高了,更热爱学习,也更能努力学习。现在
的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只面向少数学生,而让大多数人成为 &失败
者&,承受较大的学习压力,这将对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只有
改变这种教育,减轻学习压力,才能有机会培养儿童的健康人格。
&&&& 2.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可以实现的,而这正是造就独生子女健
康人格的希望所在。
&&&&&&&& 五、积极鼓励还是消极否定&&谈谈家长对子女的态度
&&&& 上面我们已经谈到学习压力与成就需要的关系,说明了持续过强的学习
压力不利于培养独生子女的成就需要,我们也谈到了当学校给予学生鼓励
时,学生感到的压力就较小,成就需要就较高,或者相反。看来&学习压力&
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现在我们来看看家长的态度,看他们对子女的态度是
积极的鼓励还是消极的否定,反过来,子女对他们的态度的感觉又是如何(在
这个研究中,我们更重视独生子女的感觉而非家长的表述)。然后在下一节
----------------------- Page 23-----------------------
里,我们再谈家长态度与学习压力的关系。
&&&& 从自由填答和与独生子女谈话的情况看,爱、理解、信任、鼓励是独生
子女最希望获得的,尤其是当他们在外边辛苦了一天回到家中的时候。他们
对 &温馨家庭&、&温暖家庭&、&快乐家庭&的主要解释也是要有&爱&、
&&理解&、&信任&和&鼓励&,我们将其统统称之为家长的积极鼓励态度。
大部分独生子女对 &家长积极鼓励态度&
&&&& 第三章独生子女的成就感的感觉情况不错,但也发现,独生子女选择
&&爱&、&鼓励&和&理解&之间的百分比相差较大,比如89.3%的孩子选
择 &妈妈很爱我&,而选择&妈妈很理解我&时,百分比就降到了48.2%。
请看下面的表格:
&&&& 表3.5.1 家长积极鼓励的态度 (N=3262)
&&&&&&&&&&& 题目&&&&&&&&&&&&&&&&&&&&&&&&&&&&&&&&&& 非常符合
&&&&&&&&&&& 我爸爸很爱我&&&&&&&&&&&&&&&&&&&&&&&&&&&&&& 81.9 %
&&&&&&&&&&& 我妈妈很爱我&&&&&&&&&&&&&&&&&&&&&&&&&&&&&& 89.3 %
&&&&&&&&&&&& 我妈妈总是鼓励我&&&&&&&&&&&&&&&&&&&&&&&&&&& 56. 9 %
&&&&&&&&&&& 我爸爸总是鼓励我&&&&&&&&&&&&&&&&&&&&&&&&&&&& 54.1%
&&&&&&&&&&&& 我爸爸很相信我&&&&&&&&&&&&&&&&&&&&&&&&&&&& 54.2 %
&&&&&&&&&&&& 我妈妈很相信我&&&&&&&&&&&&&&&&&&&&&&&&&&&& 54.8 %
&&&&&&&&&&& 我爸爸很理解我&&&&&&&&&&&&&&&&&&&&&&&&&&&&& 36. 6 %
&&&&&&&&&&& 我妈妈很理解我&&&&&&&&&&&&&&&&&&&&&&&&&&&&& 48.2 %
&&&&&&&&&&&& 我妈妈为我感到自豪&&&&&&&&&&&&&&&&&&&&&&&&&& 28. 9 %
&&&&&&&&&&& 我爸爸为我感到自豪&&&&&&&&&&&&&&&&&&&&&&&&&&& 31.6 %
&&&& 这张表格清楚地表明了 &爱&、&鼓励&、&信任&、&理解&、&为
孩子感到自豪&之间的百分比的差距。它至少显示出两种差距:
&&&& 第一种差距,从 &爱&、&鼓励&、&信任&、&理解&到&为孩子感
到自豪&的百分比越来越低。高达 80%以上的孩子感到了家长对自己的
&&爱&,但是,一到&鼓励&和&信任&,百分比一下就降到了55%左右,
说明部分家长还不太习惯鼓励、信任自己的孩子。而 &理解&的百分比则更
低一些。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家长是只有 &爱&,而没有&理解&。至于
&&为我感到自豪&的父母,已不足1/3。这说明,80%以上的家长能从物质
生活上关爱孩子,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这种爱确实也能起到鼓励孩子的作
用,但更深刻的爱,即从精神上理解、鼓励孩子或对孩子表示信任的父母,
尤其是能为孩子感到自豪的父母,就相对较少。一位独生子女的话可以很好
地概括这种差距: &我承认,我的父母很爱我,但他们不能理解我。&培养
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
&&&& 第二种差距是母亲与父亲的差距。我们看到,除了 &为我感到自豪&一
项,父亲 &爱&、&鼓励&、&信任&和&理解&孩子的百分比均低于母亲。
特别是在 &理解&方面,父亲比母亲低11个百分点。看来母亲对孩子的爱更
周到细致,而父亲只 &笼统&地为孩子感到自豪。当然有这种&自豪&比没
这种 &自豪&要好得多。但是,爱孩子不仅是母亲的事情,也是父亲的事情,
父亲应该设法增加对孩子的鼓励和理解。
----------------------- Page 24-----------------------
&&&& 我们再看独生子女对家长消极否定态度的体验。如表3.5.2:
&&&& 表3.5.2 家长消极否定的态度 (N=3272)
&& 题目&&&&&&&&&&&&&&&&&&&&&&&&&&&&&&&& 比较符合&&&&&&&&& 非常符合&&&&&&& 合计
&& 家长只关心学习成绩&&&&&&&&&&&&&&&&&&&&&&&&& 24.9 %&&&&&&& 15.5 %&&&&& 40.4 %
&&& 家长总不让我做想做的事&&&&&&&&&&&&&&&&&&&&&& 21. 6 %&&&&&& 5.7 %&&&&&& 27. 3 %
&& 家长经常不尊重我&&&&&&&&&&&&&&&&&&&&&&&&&& 10. 7 %&&&&&& 4.0 %&&&&&& 14.7 %
&&& 我不愿意学家长为我安排的学习内容&&&&&&&&&&&&&&&&& 24. 5 %&&&&&& 13. 3 %&&&& 37. 8 %
&& 家长经常侵犯我的秘密&&&&&&&&&&&&&&&&&&&&&&&& 9.7 %&&&&&&&& 5.3 %&&&&&& 15.0 %
&&& 家长限制我交朋友&&&&&&&&&&&&&&&&&&&&&&&&& 15.9 %&&&&&&& 4.9 %&&&&&& 20.8 %
&&& 家长总是斥责我&&&&&&&&&&&&&&&&&&&&&&&&&& 14. 2 %&&&&&& 3.2 %&&&&&& 17. 4 %
&& 家长经常威胁我&&&&&&&&&&&&&&&&&&&&&&&&&&& 4.7 %&&&&&&&& 1.8 %&&&&&& 6.5 %
&& 家长经常打我&&&&&&&&&&&&&&&&&&&&&&&&&&&& 7.l %&&&&&&&& 2.5 %&&&&&& 9.6 %
&& 家长喜欢夸奖别人的孩子&&&&&&&&&&&&&&&&&&&&&&& 35. 3 %&&&&&& 19. 5 %&&&& 54. 8 %
&&&& 与积极鼓励态度相比,家长中对子女持消极否定态度的百分比较低,但
这个 &低&并不能说明这些态度是可以容忍的。因为家长的这些态度可能会
极大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导致其人格发展的不健全。
&&&& 在这张表格里,最突出的项目是: 54. 8 %的家长喜欢夸奖别人的孩子,
引起了独生子女们的反感。家长夸奖别人的孩子,出于不同的情况:有的是
为了刺激自己的孩子,让他为自己感到羞耻;有的是为了激励自己的孩子赶
紧追上好学生;有的纯属向自己的孩子发牢骚,嫌自己的孩子不争气。无论
何种情况,只要家长的夸奖包含着对自己孩子的贬抑,都是对孩子自尊的一
种伤害。报刊上经常登载一些如何处理夫妻关系的文章,其中一个重要内容
是关于妻子比丈夫的,有的妻子不断地对丈夫说:你不如谁有本事,你不如
谁有钱等等,结果导致了离婚。同样的道理,如果父母整天对孩子说,你的
学习不如谁,你的长相不如谁等等,那么,这个孩子会多么沮丧!当然,孩
子不能与这个家庭 &离婚&,但这种心理伤害就已经形成了。不是说家长不
可以夸别人的孩子,而是说夸别人孩子的目的应该是为了鼓励孩子做得更
好,而不是说为了进一步打击孩子的自尊。比如,可以这样夸别人的孩子:
&&你看,他这样做倒不错,你也可以试试这样做,没准儿你做得更好。&这
就是一种鼓励的态度。但这样夸别人的孩子则是绝对不可取的: &你看谁谁
得了 100分,你才得90 分,你真笨,没出息的东西!&
&&&& 这张表格的大部分题目实际上反映了家长对孩子的高度控制:如:家长
只关心学习成绩, 40.4%;我不愿意学家长为我安排的学习内容 (如钢琴、
英语、计算机等), 37.8%;家长总不让我做想做的事情, 27. 3 %;家长
总限制我交朋友, 20. 8 %;家长经常侵犯我的秘密, 15.0%;家长经常不
尊重我, 14. 7%等。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能更专心地学习,问题
在于家长没有认识到孩子也是一个权利主体,有独立的人格,家长应该尊重
孩子的人格和他们自己的选择,而不是以家长的名义剥夺他们的独立人格和
选择的权利。正是在这一点上,部分独生子女与父母形成了冲突。
&&&& 至于 &打孩子&、&斥责&和&威胁&,我们认为是一种极度否定态度。
持极度否定态度的家长百分比更低,但由于独生子女人口基数大,1%的比例
----------------------- Page 25-----------------------
也可造成较严重的问题。比如 &打孩子&一项,样本中1%的家长经常打孩
子就说明现实生活中有 60 万家长 (如果城市独生子女总数是6000 万的话)
经常打孩子,样本中的 9.6%则说明有500 多万家长经常打孩子,这还不算
偶尔打孩子的。不仅是数量问题不可忽视,而且问题的性质也比较严重。打
孩子、威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胁孩子属虐待行为,而家长虐待孩子已被
&《未成年人保护法》定为违法。在以后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家长这种
极度否定的态度将导致儿童的人格障碍。
&&&& 总之,我们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对子女的态度应该是积极鼓励的,而
不应是消极否定的,这样才有利于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
&&&&&&&&&&&&&&&& 六、家长:您可以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
&&&& 我们已经知道,孩子学习成绩越差,他们的学习压力就越大。那么,在
学习成绩的同一等级里,是不是家长的鼓励态度能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呢?
相反,独生子女的成绩很好,但由于家长的消极否定态度,是否会使他们增
加了学习压力了呢?
&&&& 统计发现,在学习成绩最差的等级里,家长的鼓励态度、否定态度都只
能起很小的作用了,因为成绩差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压力了,这些孩子需要
比鼓励更多的帮助。但在其余三个等级的独生子女中,家长的鼓励态度有利
于孩子减轻学习压力,或者家长的否定态度将增加孩子的学习压力。我们来
看看下面的数据描述:
&&&& 1.在成绩中下等级的独生子女中,父母鼓励态度得分越高,其子女学习
压力越小。在低鼓励组,50%的独生子女感到有很大压力;但高鼓励组,只
有21.6%感到有很大压力。
&&&& 2.在成绩中下等级的独生子女中,父母否定态度得分越高,其子女学习
压力越大。在高否定组, 64. 3%的独生子女感到有很大的学习压力;但在
低否定组,只有 20. 8%的人有很大压力。
&&&& 3.在成绩中上等级的独生子女中,父母鼓励态度得分越高,其子女学习
压力越小。在高鼓励组, 63. 9 %的独生子女压力不大,27. 7 %的人则有中
等压力,只有8. 4 %的人有很大压力。相反,在低鼓励组,只有 15.5%的人
感到压力不大,53.6%的人感到有中等压力, 31. 0%的人则感到有很大压
&&&& 4.在成绩中上等级的独生子女中,父母否定态度得分越高,其子女学习
压力越大。在高否定组里, 64. 3%的独生子女有中等压力, 35. 7%的人
有很大压力。但在低否定组里, 46. 1%的人有中等压力,有很大压力的只
有 11. 5 %。
&&&& 5.在成绩上等的独生子女中,父母鼓励态度得分越高,其子女学习压力
越小。在高鼓励组里,只有 5.6%的独生子女感到压力很大, 27. 8%的人
有中等压力,而66. 7 %的独生子女几乎没有学习压力。相反,在低鼓励组,
感到有很大压力的百分比达到了30. 4%。
&&&& 6.在成绩上等的独生子女中,父母否定态度得分越高,其子女学习压力
越大。在低否定组里,感到学习压力很大的只有 8.7%,而在高否定组,感
到压力很大的独生子女达到了66. 7%。
&&&&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除非孩子的学习成绩特差,需要非常特殊
----------------------- Page 26-----------------------
的帮助,其他大部分孩子无论学习成绩在中下等、中上等还是上等,父母的
鼓励态度将大大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教育研究者高登&斯多克斯曾说:&80
%的学习困难与压力有关。解除那个压力,你就能解决那些困难。&而父母
的否定态度则会增加孩子的学习压力,而增加学习压力的最终结果是导致成
就需要的降低。
&&&& 同样,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学习压力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 在我们的研究中,家长的教育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被大致分为如下6
&&&& 1.溺爱型。如:宁肯自己省一点,也要满足孩子;经常满足孩子的各种
愿望;只要学习好,孩子的一切家长全包了等。
&&&& 2.否定型。如:孩子经常受到家长批评;家长经常忍不住责怪或打孩子;
孩子表现不好时家长常威胁孩子;家长对孩子批评多于鼓励等。
&&&& 3.民主型。如:给予孩子发展兴趣爱好的自由;经常和孩子交流对各种
事情的看法;常常对孩子表示信任;即使孩子考试失败了,也给予孩子热情
的鼓励等。
&&&& 4.过分保护型。如:家长为孩子安排课余学习的内容;经常检查孩子的
日记或通信;总是照料孩子洗澡、整理床铺或收拾书包;经常陪着孩子做功
&&&& 5.放任型。如:很少让孩子做家务;家长常常因心疼孩子而迁就他等。
&&&& 6.干涉型。如:为了学习,不让孩子看喜欢的电视节目;限制孩子交很
多朋友;比其他家长管教孩子严厉等。
&&&& 应该说明,大部分家庭的教养方式都不是单纯的 1 种,6 种之间有较大
的交叉。比如:民主型不是单纯的民主型,在民主型的家庭中,可能也有溺
爱、威胁、过分保护等成分。但是,利用特殊的统计手段,我们仍能看出家
庭教养方式对学习压力的影响。其影响可以用 3 个结论来概括:
&&&& 1.民主型家庭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减轻独生子女的学习压力,即:家庭民
主得分越高,其子女的学习压力越小。
&&&& 2.否定型、干涉型家庭的教养方式增加了独生子女的学习压力,即:家
庭否定、干涉成分的得分越高,独生子女的学习压力越大。
&&&& 3.溺爱型、放任型和过分保护型与学习压力的大小无关。也就是说,采
用这种教养方式的家庭,既不增加也不会减轻其子女的学习压力。当然并不
是这种家庭教养方式就好,在以后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家庭教养方式
将影响儿童的人格发展,只不过在这里,它们对孩子的学习压力影响较小。
&&&& 我们知道,民主型的家庭是以理解、尊重、鼓励孩子为教育前提的,而
否定型与干涉型正相反。因此,我们应该给予独生子女更多的理解、尊重和
鼓励,帮助他们减轻学习压力,提高他们的成就需要,以形成健康人格。
&&&&&&&&&&&&& 七、学生为什么而学习 (之一)&&多种目的
&&&& 人们在做一件事情时,必有一定的目的,不同的人做同样一件事情,可
能有不同的目的,同一个人做同一件事,也可能有多种目的。比如参加体育
比赛,有的人因为热爱体育运动,有的人可能是为了巨额奖金,有的人可能
是为国争光,也有的人是出于一种责任,还有的人是为了体验成功,或者一
举成名天下知,而多数人恐怕是多种目的都有。否则就没必要设奖金,或者
----------------------- Page 27-----------------------
可以不安排颁奖仪式,打个电话通知运动员本人得了第几名就可以了。而当
得了冠军的运动员站在领奖台上看着国旗升起流出眼泪时,我们也相信他不
是因为想到奖金到手而激动不已。学生学习也是一样,表面上看起来孩子们
都背着书包上学去,目的却各有不同,同一个学生也可能有多种学习目的。
先让我们看看在&中国城市独生子女调查&中,这些独生子女是怎么回答&你
为什么要努力学习&这个问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题的。在这次调查中,
调查者根据以往的经验,列出了 20 个问题供被调查的学生选择,结果如表
3.7.1 (每个题目后面的数字为选了该题的人数的百分比):
&&&& 表3.7.1独生子女的学习目的
&&& (1)提高在同学中的威信&&&&&&&&&&&&&& 29. 9 %&&& (2)让别人看得起自己&&&&&&&&&&&&&&& 47.9 %
&&& (3)得到老师的重视&&&&&&&&&&&&&&&& 31.1%&&&&& (4)满足家长对我的期望&&&&&&&&&&&&&& 64.5 %
&&& (5)报答父母的爱&&&&&&&&&&&&&&&&& 76. 9 %&&& (6)将来在社会上更好地竞争&&&&&&&&&&&& 59.7 %
&&& (7)很好地发展自己&&&&&&&&&&&&&&&& 66.1%&&&&& (8)能挣更多的钱&&&&&&&&&&&&&&&&& 27.8 %
&&& (9)经常感到学习的快乐&&&&&&&&&&&&&& 33.7 %&&&& (10)喜欢所学科目&&&&&&&&&&&&&&&& 30.1%
&&& (11)总想弄懂不明白的问题&&&&&&&&&&&& 36.2 %&&&&& (12 )证明我的价值和能力&&&&&&&&&&& 43.1%
&&& (13)不努力学习,就会受到家&&&&&&&&&&& 19.5 %&&&&& (14 )将来为国家作贡献&&&&&&&&&&&& 66.3 %
&&& 长的指责或惩罚
&&& (15)升学时,能上好学校&&&&&&&&&&&&& 56.0 %&&& (16)将来能找到适合我的工作&&&&&&&&&&&& 50.8 %
&&& (17)为将来开创一番事业创& 66.0 %&&&&&&&&&&&&&&& (18)将来能找到社会地位较&&&&&&&&&&&& 43.5 %
&&& 造条件&&&&&&&&&&&&&&&&&&&&&&&&&&&&&&&&&& 高的工作
&&&& (19 )为社会服务&&&&&&&&&&&&&&& 56.8 %&&&& (20)希望同学们佩服自己&&&&&&&&&&&&& 28.7 %
&&&& 从上表中我们看到,每个题目选中的人数是不一样的,有的较多,有的
较少,最多的是(5)&报答父母的爱&,最少的是(13)&不努力学习,就会
受到家长的指责或惩罚&,但没有一个题目是所有的人都选了的,即达到100
%,说明学生的学习目的是不完全相同的。另外,经过统计我们还了解到,
学生们选择的题目数量有多有少,有 1.5%的学生只选了 1 个题 (根据以往
经验,这些学生很可能把多选题按单选题对待了),有 1.4%的学生选了所
有的题 (根据以往经验,每次调查都有一小部分被调查者毫无选择地在每个
调查题目上画&),如果平均起来,每个学生约选了9个题目。说明大部分
学生的学习目的都不是单一的。
&&&& 为什么学生会形成各种不同的学习目的呢?
&&&& 首先,学生为什么而学习与学生个人经验有关,一个从来没有因学习而
受到家长指责的孩子,就不会想到为了避免 &家长的指责或惩罚&去学习;
同样,一个很少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的孩子也不会因为&经常感到学习的快乐&
而努力学习;自尊得不到满足的孩子更可能选 &让别人看得起自己&;而只
有经常感受到父母的爱的孩子才会有 &报答父母的爱&的愿望。
&&&& 其次,学生为什么学习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例如, &文革&期间如果问
学生为什么而努力学习,就不会有人回答因为 &能挣更多的钱&。因为在那
个时期,掌握更多的知识确实不能挣更多的钱。同样,在那个时期,努力学
习并不能 &上好学校&,也不可能&找到适合我的工作&。因此,那时不会
有人把这些当作学习目的。现在的学生之所以把上面列出的那些作为学习目
----------------------- Page 28-----------------------
的,正是因为看到了努力学习能够带来那些结果。实际上,一切与掌握知识
联系在一起的可能结果,都有可能成为学生的学习目的。
&&&& 了解了孩子的学习目的,应当怎样做才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呢?对那些
&&总想弄懂不明白的问题&、&很好地发展自己&、&为社会服务&??的
学生,我们可以鼓励他们;而对那些要避免 &家长的指责或惩罚&的孩子,
我们是否应当给他更多的惩罚?对那些自尊得不到满足的孩子,是否应当进
一步剥夺他的自尊?当然不是。虽然不同的学习目的都促使 (有的可能是迫
使)学生去学习,但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作用是不完全相同的。我们将在
下面两篇文章中,继续讨论这个问题。
&&&&&& 八、学生为什么而学习 (之二)&&学习是目的还是手段
&&&& 现在有很多中小学生学习乐器,有的是因为喜欢音乐,有的是为了通过
一定级别的考试可以在升学考试中加分 (当然还有&陶冶情操&、&锻炼意
志&等等,性质相同,本文不讨论,见本书其它文章的专门讨论)。这两种
目的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为音乐本身而学习音乐,学习音乐就是目的;
后者是为升学而学习音乐,学习音乐是达到升学目的的手段。其实,学生在
学校中的学习活动的目的,也同样可以分为这两类:目的和手段。
&&&& 在 &学生为什么而学习?(之一)&&多种目的&一节中,我们列出了
20 个题目,每一个题目,都表达了一种学习目的。注意分析这些题目,可以
发现,其中⑨、⑩、(11),即&经常感到学习的快乐&、&喜欢所学科目&、
&&总想弄懂不明白的问题&是以学习本身为目的的,其它各题,无论是为自
己的面子、自己的发展,还是为父母,为国家,学习都是一种手段。各种学
习目的反映在学生的头脑中就是一种学习愿望,我们把这种愿望称为学习需
要。以学习本身为目的的需要称为认知需要,以学习为手段的需要我们暂且
称为其他需要,下面就看看这两种需要各自的特征。
&&&&& (一)关于认知需要
&&&& 1.什么是认知需要
&&&& 认知需要是 &要求知道和理解(事物),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
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语)。认知需要是直接指向学
习或知识本身的,也就是通过学习和获得知识本身,学习者就能得到满足,
知识本身就是学习的目的。
&&&& 2.认知需要的形成
&&&& 人和动物都有对新异刺激作出反应的本能,称为探究反射。即当环境中
出现新异刺激时,人或动物都会暂时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而把注意力转向
这个新异刺激。人类的好奇心就是这种探究反射发展的结果。每个家长都会
有这样的经验,年幼儿童总是爱问 &为什么&,这就是一种比较原始的认知
需要。这种需要是比较笼统的:针对身边出现的各种新奇事物;又是暂时的:
随着新奇事物的消失而消失。例如,儿童在看到一棵树的时候,才会问为什
么树叶是绿的,看不到树的时候,一般就不会再问这个问题,而不会对这个
问题念念不忘。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需要将表现为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的规律的愿望,比年幼儿童的好奇心分化而稳定。极端的发展表现为科学家
----------------------- Page 29-----------------------
的科学研究活动,他们把知道某一方面的 &为什么&作为毕生的追求。对于
中小学生来说,则表现为&经常感到学习的快乐&、&喜欢所学科目&、&总
想弄懂不明白的问题&等,即主要针对学校中各科的学习和各种课外活动。
&&&& 3.认知需要的意义
&&&& 当活动的一切外在的报偿不存在时,维持活动的唯一动力就是对活动本
身的喜爱,无论学习知识,参加体育比赛,都是如此。因此,即使在 &文革&
中,学习不但不能挣到更多的钱,还可能受到批判的情况下,仍然有人偷着
看书、学习,这就是 &喜爱&,从&知&本身,就可以获得快乐。学习本身
既然能成为 &乐&,自然也就不需要其他外在的东西来维持,更不需要&头
悬梁,锥刺股&了。因此,认知需要,这种以知识本身为目的的需要,是最
稳定的学习需要。同时,也是更重要的是,认知需要的满足,是人类生活的
一个重要的快乐源泉,是其他任何满足无法替代的。因此,保护和发展学生
的认知需要,培养学生热爱知识,进而热爱学习,是学校和家庭的责任。
&&&&& (二)关于其它需要
&&&& 虽然我们说,认知需要是最稳定的学习需要,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单一
的认知需要不能维持持续的学习活动,这是社会生存方式决定的。对其他需
要,可以再分为3种:发展需要,报答需要,竞争求胜需要。
&&&& 1.发展需要
&&&& 主要反映了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成长的需要,包括以下各题:⑥将来在
社会上更好地竞争,⑦很好地发展自己, (12)证明我的价值和能力, (16)
将来能找到适合我的工作, (17)为将来开创一番事业创造条件, (18)将
来能找到社会地位较高的工作。
&&&& 发展需要是除认知需要以外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发展需要使得那些难
以直接给学习者带来认知快乐的学习活动可以坚持下去。对大多数人来说,
在学校的学习活动,是为了掌握社会生活的基本文化知识和教养,具备社会
生活所需的某一种技能,从而成为一个 &有用&的人,进而实现人生价值的
必要准备。
&&&& 2.报答需要
&&&& 反映了学生要以知识报答父母、报效国家的愿望。包括以下各题:④满
足家长对我的期望,⑤报答父母的爱, (14)将来为国家作贡献, (19)为
社会服务。
&&&& 一般来说,学生要报答父母和报效国家,是天经地义的。但是也应当注
意到,一些父母把自己省吃俭用当作控制孩子的手段。在父母与孩子的对话
中,我们不难听到这类的话:我为你花了多少钱 (或干了多少事),你不好
好学对得起我吗?这是一种类似欠债还钱的借贷关系,只不过是用学习成绩
来还感情债,学习变成了还债。虽然这也会促使孩子去努力学习,但在这种
需要的驱使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更多感受到的不是学习的乐趣,而是因无
法使父母满意所导致的焦虑。
&&&& 3.竞争求胜需要
&&&& 主要反映了学生把学习作为竞争的手段,从而提高自己在群体中地位的
需要。包括以下几种对学习目的的表述,即 &学生为什么而学习?(之一)
&&多种目的&一节中的以下各题:①提高在同学中的威信,②让别人看得
起自己,③得到老师的重视,⑧能挣更多的钱, (13)不努力学习,就会受
----------------------- Page 30-----------------------
到家长的指责或惩罚, (15)升学时,能上好学校, (20)希望同学们佩服
&&&& 竞争求胜需要的存在,是自尊不能满足的结果。这表现在:
&&&&& (1)自我接纳程度低。如:&我经常感到别人对我毫不重视&、&碰到
一位陌生人,我常常感到他比我强&等。
&&&&& (2)伙伴关系不和谐。如:&我感到孤独&、&我的朋友比我期望的少
&&&&& (3)在家庭中感觉不好,不能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尊重。如 &家长经常不
尊重我&、 &家长总是斥责我&、&家长喜欢夸奖别人的孩子&等。
&&&&& (4)得不到班主任的喜爱、鼓励、信任、理解等。
&&&& 即努力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好的学习成绩提高自己在家长、老师、同学
心目中的地位。研究表明,成绩好的学生确实比成绩差的学生自尊感相对较
强。但同时研究也证明,无论成绩好坏,竞争求胜需要强的学生比竞争求胜
需要弱的学生更缺乏自尊感。以 &我经常感到别人对我不重视&一题为例(表
中数据为回答 &是&的人数的百分比),如表3.8.1:
&&&& 表3.8.1&&&& 我经常感到别人对我不重视
&&&&& 在班里的学习成绩&&&&&&&&&&&&&&&&&& 下等&&&&&&&& 中等&&&&&&&& 中上等&&&&&& 上等
&&&&&&&&&&&&&&&&&&&&&&&& 弱&&&&&&& 13 %&&&&& 8 %&&&&&& 6 %&&&&&&& 4 %
&&&&& 竞争求胜需要
&&&&&&&&&&&&&&&&&&&&&&&& 强&&&&&& 21 %&&&&&& 15 %&&&&& 9 %&&&&&&& 5 %
&&&& 由表中数据可见,认为别人对自己不重视的人,成绩较差的比例高于成
绩较好的。但同时,无论成绩在哪一档,都是竞争求胜需要强的比例高于竞
争求胜需要弱的。
&&&& 而认知需要强弱两组间的情况与竞争求胜需要正好相反:认知需要越强
的学生,越不认为别人不重视自己。这个结果表明,好成绩确实可以带来自
尊感,但如果这个成绩对本人来说达不到 &让别人看得起自己&的效果,自
尊感还是不能满足。而对于认知需要来说,学习本身就可以满足这种需要,
成绩是掌握知识的程度的标志,而不是和他人比较的标志。
&&&& 自尊由自我尊重和他人对自己的尊重构成。竞争求胜需要所追求的是他
人对自己的尊重。但实际上,如果自尊依赖于别人是否看得起自己,也就是
依赖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本身就意味着不承认自身的价值,也就不可能
获得自尊。自尊未能满足的人,也就不可能有充分的自信。我们的研究表明,
竞争求胜需要越强,对今后越不抱希望;在四种学习需要中,竞争求胜需要
强的学生,对 &今后充满希望&的比例最低。详见表3.8.2 (表中数据为答
&&是&的人数的百分比):
&&&& 表3.8.2&&&& 我对今后充满希望
&&&&&&&& 学习需要类型&&&&&&&&&&&&&&&& 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居民健康状况怎么描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