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研究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

论文: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在线论文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当前位置:() & 论文: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按字母查:||||
||||||||||||||||
& 论文阅读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心理健康
有效对策  摘
要:本文就针对二十一世纪是预防医学和自我保健医学的时代,心理健康、健康促进将成为卫生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的话题进行探讨与研究。把高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法,个人访谈法,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从中了解到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活动状态,及一些心理的各种的形态,情绪倾向等等,为从事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引言: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因此,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  去年本人所在的一名高三女生因承受不了思想压力而服毒自杀;邻近一中学的初三男生因无端猜疑他人而跳楼,这看似特殊的事件却反映了当今青少年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应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关注、研究与探讨。怎样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保健,预防心理疾病,已成为越来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研究的对象、方法及结果  研究对象:本校2500名中学生  研究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测试的问卷调查(发出试卷2500份,收回2516份,收回率达96.64%,表明本次调查为有效调查)。  测试结果表明:虽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当然,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3.1心理健康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W.H.01948)所定义的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完满的状态。”健康除了身体无病外,还要具备心理的稳定及良好的社会适应。个体健康的生理和健康的心理结合在一起,对社会做出良好的适应,才会呈现出完满的健康状态。 参照世界卫生协会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我把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健全,有较强的行动自觉性、顽强性、果断性和自制力; 和谐的人际关系。  3.2当今青少年心理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智力问题  学生的智力问题主要表现为多动症、障碍、智力异常、注意力涣散、厌学、创新能力不足、动手能力差等。  3.2.2情绪问题  意志是有意识在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学生的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症、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与攻击性行为等。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通过问卷发现:对分数的错误看法是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的最重要的原因。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3.2.3意志问题  意志是有意识在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学生的意志问题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感情冲动时无法控制自己、经不住外界诱惑。  3.2.4人格问题  学生的人格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控力差、怯懦、自我中心]自卑、自闭、不合群、不善于等。  3.3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研究表明,某些遗传基因、不良的产前环境与恶劣的早期生长环境可能是导致多动症、学习技能障碍和智力异常等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  3.3.1攻击性行为  心理学认为,攻击是宣泄紧张和不满的消极方式,攻击可分为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攻击,二是转向攻击。前者是将愤怒发泄到其他的对象上。自我折磨、自我虐待或自杀也属于转向攻击,其特点是把攻击对象转向自己。老师和家长可以采用“转移注意”法,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给予较多的关注,在日常生活中多用一些有趣的事来转移其注意力,这样可以培养兴趣、陶冶性情达到“根治”的目的。  3.3.2逆反心理  处于“心理断乳期”的青少年学生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成人。他们的自我意识获得空前发展,但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差,他们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违反纪律;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论据不足;喜欢发表见解,却又判断不准;喜欢怀疑或攻击别人,但又容易片面、缺乏事实根据。  3.3.3不合群现象  主要原因是和祖辈的溺爱缺少与其他小伙伴一起游戏的集体活动机会,学校教育中缺乏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4.结论  只有在认识、情绪、人格及人际关系四个方面协调完善健全的人,才能算作是心理健康的人。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学校教育在提高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掌握青少年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及克服方法,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高、体健、心美的一代新人。
本文摘录自互联网络,在此刊登仅为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作者所有.
& 培训展台
& 学校展示
& 武汉培训课程导航陈虹(宜昌市妇幼保健院儿科)
  【摘要】医者,仁心。医生这个职业依托着生命和健康,承载着责任和希望。作为一名称职的医生除了要具备扎实过硬的专业技术,丰富的理论知识及临床经验,还要有一份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性的思考。在工作中医生既要运用所学为病人排除病痛、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又要筑就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在当下医疗卫生大环境以及医患关系异常紧张的局面下,实属不易。
  医院作为一个为大众提供健康服务的特殊组织,临床医生本身的健康是医院发挥应有作用的基本前提。而当前随着医疗行业的改革和发展,做为高风险、高强度脑力劳动的职业,临床医生的压力可想而知,如果这些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和释放,其危害也将日益加深。
  如今有心理疾病或存在心理障碍的临床医生数量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据统计,目前国内医生忧郁症的患病率为25% ~30%,为普通人群的4倍[1]。恐惧症、焦虑症、职业倦怠等心理问题成为困扰临床医生的常见心理问题。缓解临床医生心理压力、调适其心理情绪是我国今后医疗体制改革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
  【关键词】临床医生,心理健康,缓解压力【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7-0215-02
  一、我市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2013年2月份针对宜昌市卫生系统的六家医院的临床医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三级医院2家、二级医院2家、专科医院2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调查了263位临床在职医生。这些人员的分布主要为:1、各院各科正高及副高职称及工作二十年以上医生52人,占总人数的198%;2、各院各科主治医生及工作十年以上医生93人,占总人数的354%;3、各院各科住院医生及工作3-5年医生78人,占总人数的297%;4、刚参加工作一年的医生40人,占总人数的152%。
  受访医生的年龄层主要集中在21岁到55岁之间,问卷涉及对目前状态的满意度,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压力及排解方式,对自我的评价等内容。共发放问卷调查表300份,回收263份,拒填10份,其他剩余均因个人原因导致调查表无法回收,造成数据空白。
  其中男性109名,占总人数的414%,女性154名,占总人数的586%。
  在对目前状态的满意度问卷中,近59%的被调查医生下班后感到非常疲劳;73%的几乎不能休假;58%的极少参加运动;61%的极少参加体检;98%的在工作中感到有心理压力(80%的心理压力来自医患关系,16%来自工作环境);23%的感到工作没意思;31%的对未来工作的预期失望;57%的曾经犹豫过离开医院的意向;97%的对自己付出与收入成反比不满意;91%的医生认为自己在工作中要承担很大风险;只有39%的医生表示喜欢医生这个职业,28%的医生表示自己不缺钱,仍愿意继续目前的工作。
  其调查结果说明:医生工作强度大,社会认同度低,医患关系紧张等因素都会影响临床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健康。医疗工作是一种高风险的工作,医学上还有许多的未知数,加上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表现出的个别性和复杂性,医生诊治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对病人产生不良的后果,可谓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高风险的职业本身就给医务人员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再加上目前医疗环境中医患关系的不和谐更是加剧了这种无形的压力。因此,调研团队建议,临床医生要加强心理的自我调控能力,政府也要参与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共同营造更加和谐的医疗环境,特别是要增进医患之间的互信和沟通。
  临床医生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有其不同于一般人群的特点。徐新华、赵天力等人的研究发现,综合医院2774%的医生可能有心理问题,医生的SCL-90各因子分除恐怖因子外均明显高于国内正常人群,说明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一般人群差[2]。我国目前尚无医生精神疾病患病率统计数据,但有研究表明医生各年龄段的平均预期寿命均低于当地居民,随年龄增长医生平均预期寿命低于当地居民的幅度也在增大[3]。针对国内《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实施后对医生心理影响的一项调查显示7556%的医生认为心理压力增大,4169%的医生认为做医疗工作自信心下降[4]。郑州学者用GHQ评价医生心理状况发现155名医生中有625%&感到不高兴和抑郁&[5]。济宁市急诊科医务人员心理健康调查发现急诊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般人群,突出问题包括抑郁和躯体化等[6]。王阿妹等随机抽取上海某三级综合性医院200名医务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发现医务人员SCL-90各项因子中,躯体化因子和焦虑因子明显高于全国常模数,而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明显低于全国常模数。医务人员躯体化程度与年龄正相关。对目前工作不满意者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因子上分数均高于工作满意者[7]。
  二、影响临床医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1、来自社会的压力:主要是司法的不公正、公众对医疗工作的误解和媒体的推波助澜,这种不公正源于对医学的不了解和想当然,患者更是不顾客观条件,认为只要进了医院就会万无一失,一旦有失,便是医疗事故,再加上媒体舆论导向的推波助澜,或者是出于对个别现象的不满意,便一概而论,以点带面。比如,现在的医疗纠纷为什么往往是患者胜诉呢?法律倾向于保护弱势群体是其中原因之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何来&弱者&&强者&之分?更有甚者,&举证责任倒置&使得每个医生都是戴罪之身。
  医学是个不完善的学科,甚至不能算作一门科学,最多算是一个职业,就像木匠瓦匠一样,医学不能像数学物理那样精确,最好的医生也不能计算出一个病人什么时候死亡,甚至我们都不能计算出来一个感冒的病人什么时候痊愈,一种药物用到一个病人身上会有什么后果,常常是我们在一些病人的身上的得到的经验用在另一些病人身上,这是当代医学的现状,每个病人都有个体差异,医学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在治病的同时又造成新的损伤、副作用乃死亡。这一点衍生出来的社会影响给医生带来的压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因为医生面对的是生命,他们知道生命的价值,他们不想让生命泯灭,但是医学对于自然规律来说,就像螳臂挡车。
  社会对医生的苛求是医生难以担当的,特殊的环境竟然造就了一批所谓&医闹&。病人的死亡医生本来就很内疚、痛苦,甚至几天都不能从这种情绪中摆脱出来,如果再受到病人家属和医闹的指责、辱骂、殴打甚至是法院的传讯,对于他们心灵的伤害是可想而知的。日积月累,很多医生承受不了这种打击(当然还包括工作负荷过重、长期睡眠不足等),结果导致了心理疾病,当然最后受到影响的还是病人。在医生这个群体,有心理疾病的占相当比例,与工作年限是成正比的。
  2、来自患者的压力:当今中国的一些患者,更确切的是患者家属,他们总想花最少的钱甚至是不花钱,找最好的医生,用最好的设备,用最好的药物,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就会不满意,投诉、告状。对于治病的要求是不同于其他消费的,没有钱治病却有钱大办丧事;没有钱治病但是为了找个好医生去送礼;他们宁可把钱花在赌博、到娱乐场所,也不愿意花在治病上;这种现象并非个别,观念的差异导致了医患之间的摩擦频发。医患之间互不信任,当病情变化时,他们往往第一反应是,是不是药用错了或者手术做错了,更有甚者他们还用现代化的设备监视医生的行为,比如摄像机、照相机、录音笔还有笔记本记录你的一举一动,为了告状准备证据,事情还没发生,就未雨绸缪。医生边抢救边要防备授人以柄,结果是越紧张越出错,最终结果吃亏的当然还是患者。很多医生都有如履簿冰之感,终日诚惶诚恐,特别是资历年轻的医生,而中小的医院的医生更是可怜,他们平日没有进修的机会,也没有良好的设备,接触的病人少,经验缺乏,特别是分科不细,导致了他们在处理一些比较专业的问题,出现差错,不规范,到了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们就以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学识去判断这些医生的对错。这种压力甚至导致了医生在处理问题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明哲保身,治疗不积极,导致病人失去最佳救治的机会。
  3、高风险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临床医生心理压力的巨大:医学是一个发展迅速的学科,医疗行业是一个救死扶伤的特殊行业,临床医疗实践具有不确定性、未知性、探索性等特点,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随着人们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和《侵权责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正式实施以及配套文件的出台,医疗机构与医务人员面临着比以往更高的职业风险和压力。
  一旦临床诊疗发生医疗事故,患者往往就把责任归结为医务人员的失职。大众鉴于对弱势群体的天然同情而往往置实事真相与不顾,个别媒体也往往不问缘由的就将医生及医院进行曝光,给医疗行业造成不切实际、不符科学的负面评价,社会对临床医生的理解和尊重也就大为下降,这无疑给医务人员带来了明显的社会舆论压力,必然会导致一些不良的心理状态。
  4、提高知识技能的压力: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医学模式和健康观念的转变,人们对临床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遇到的复杂病情或疑难杂症必然要求医务人员具有较丰富的医学知识及经验,否则会影响对病人的诊疗,甚至出现医疗差错或事故。这种巨大的反差迫使医务人员在完成紧张工作之余,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否则将被淘汰。病情的复杂、连续工作的劳累,不仅影响了临床医生的效率和技能的发挥,也会产生一系列不良的心理体验,如压抑、焦躁等。
  另一方面,临床医生要从初级职称到高级职称的晋升,就必须在工作之余承担来自不断地学习和考证的压力。同时,部分高年资医务人员还担负着研究生、实习生、见习生、进修生的教学任务,这更加重了临床医生的负担,进而分散其注意力;对医疗任务的时间及注意力投入不足,容易发生各种诊疗问题,进而加大了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
  5、市场经济环境带来的冲击: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种转型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冲击,同时也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剧烈震荡。尤其是对临床医生来说,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医疗工作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这些矛盾将不可避免的使得医院职工开始动摇理想、信念,甚至扭曲价值取向,这也是部分临床医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
  6、个人生活环境变化:由于社会和工作环境的变化,临床医生的周边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是内在价值体系发生变化,业已形成的政治信念、道德体系等在社会环境变化的冲击下发生动摇甚至缺失,给临床医生心理带来了新的压力源。其次是人际关系的变化。实践中我们看到不少单位内部存在复杂而不断碰撞的人际关系,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与外界之间的人际关系趋向功利化和实用化,因此带来相当多的人际关系困扰。这些都会对临床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如何有效的防范和疏导临床医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针对当前临床医生心理健康的现状,领导层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对职工实行人性化管理,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职工的心理健康问题的防范与疏导:1、发挥管理者的作用管理者应发挥积极引导作用,成为临床医生的良师益友,帮助他们主动地应对人事、医疗制度改革等带来的挑战,从医院管理者以及医务人员个体两方面联手排遣工作压力,消除和减轻这些不利压力源的影响,不断改善医护人员的健康状况,提高医务人员的总体幸福感,从根本上提高医疗队伍的素质[8]。当前给临床医生减压势在必行,应建立一个健康的医疗秩序或医疗卫生服务的问责制度。让临床医生不再处于复杂的利益关系中,还医者仁术的本来面目。作为医疗管理者也应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培训与支持,如为医生提供&如何应对压力&、&压力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以帮助医生去有效地应对压力,把压力的负面效应降到最小化。
  2、加强临床医生的心理健康维护积极学习医疗人文知识,提高自身素养,完善自身人格,培养生活情趣,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教及培训,关注其心理健康,帮助他们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减轻和消除心理压力。在医务人员岗前培训(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习医生岗前培训等)中应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未来从医者的心理健康程度,使其较快适应医疗行业的职业特色,学会如何有效的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抵御不良心理状态对其影响。作为医院要提高病人的满意度应从满足员工的需求做起,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学习和深造的机会,关心他们的职业发展,激发他们的敬业精神,对医生的劳动价值给予合理的评价,对医生的报酬给予公正地给付,以增强他们对职业的忠诚度。同时也应采取一些积极措施来确保医生的生理健康,包括改善医疗工作环境、定期体检、组织医生参加文娱体育活动等,因为医生的健康也是病人安全的保障。
  3、正确面对当前的医患关系针对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带来的不良心理压力及顾虑,在患者初次就诊时,医务人员应以平常心态接诊,给予患者热情接待、平等对待,既不因心理优势以&冷面孔&示患者,也不因担心患者态度不良而畏手畏脚,不敢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消除患者可能出现的对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的怀疑;另一方面,医务人员热情、平易近人的态度往往还可以促使患者全面、准确的反映自己的病情及既往史,避免部分患者出于种种担忧而讳疾忌医,从而影响医生的准确诊断。同时,医务人员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能力,积极满足患者就诊的权利及对自身疾病状况的知情权,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患者可能给医务人员带来的消极心理影响[9]。
  4、创建良好的医院文化氛围人性化的管理是今后医疗改革中提高临床医生健康心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医院要采取合理的、人性化的准予制度,积极给予休假;鼓励医院职工养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注重对青年医务人员的职业培养,使其从职开始就具备较好的工作心态及健康的心理状态;对于科室人员出现的不良情绪或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要给予积极疏导或提供合理的帮助。不定期组织各种不同类型的文体活动,如短途旅游度假、歌舞及书法摄影比赛等,使医务人员在愉悦的气氛中增强凝聚力亲和力,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有效调节和减轻心理压力;组织心理咨询小组或借助心理咨询机构,采取个人、小组、团体等形式,定期咨询、讲课、训练,对突发事件等引发的心理危机制定干预预案,保证临床医生的心理问题能及时解决,提高工作质量。要注重人格的建设和修养。与人相处要尊重、理解和宽容,要用开放的心灵去容纳别人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人际相处要和谐、善于沟通与合作;能够用有效的方法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能够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就要求我们加强人格的建设和修养,与时俱进,才能符合这个时代对我们的要求。
  5、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导向医院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改善医务工作者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切实提高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尤其对医院非医疗窗口如挂号处、药房、保安等的服务态度;为患者营造舒适的就医环境,从患者的角度考虑,一切以患者利益为出发点,解决弱势群体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举行义诊活动;努力改正的处理医疗纠纷,在患者中宣传医疗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改善患者对医护人员的认识,提高医院职工的工作正义感及积极性。要改变医生的生存状况,就必须去改变这一现状,全社会应积极营造尊重和关心医务人员的社会生存环境,医生不是&天使&,也不是&救世主&,要让人们理解道医疗工作存在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着力构建和谐的医疗执业环境。
  参考文献[1] 李京力,陈福国.医生忧郁症的国外研究概略[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3):66-67.[2] 徐新华,赵天力,胡国良.综合医院医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3):324-325.[3] 朱姝.从133篇文献分析我国护士心理健康研究现状[J].中华理杂志,2004,39(3):215.[4] 秦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487名临床医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04,?7(7):474.[5] 李永鑫.医生的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河南大学报,2005,8:32.[6] 刘锡潼.医生的心理健康亟待提高[J].健康大视野,2005,5:50.[7] 王阿妹,袁青.医务人员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调查[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0,17(5):471-473.[8] 漆隽玮,苗元江.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综述[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126-128.[9] 冯晓军.医务人员心理健康问题原因浅析及应对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95):152-154.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站长推荐
&&期刊推荐
&&原创来稿文章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邮件地址:
写信给编辑
您的邮件地址:高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高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热&&&&&★★★
高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因此,中学生的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和躯体方面,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随着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的深入开展,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研究与探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的一项新课题,关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疏导,已经成为我们高中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有关部门调查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由于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比较活跃,又面临着升学等压力,这些问题表现得尤其突出。笔者通过学习有关心理学知识和多年工作实践的观察认为,可以把以上表现归类为以下问题。&
(一)&学习类问题&
由于高中生的升学压力比较大,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高中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方面,其问题有:&
1.&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反应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二)&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一体。心理学研究表明,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会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时隐时露。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但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3.&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中学生由于受认知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三)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高中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父母的关系问题。高中生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会经常与父母产生冲突,同时,部分家庭出现种种伤痕如夫妻关系不和、单亲家庭等,会给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2.&与同学间的关系问题。高中生都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
3.&与老师的关系问题。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这时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缺乏理解、耐心与关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产生对老师的不理解、不信任以至产生对抗心理。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有一种压抑感并产生消极情绪。
(四)挫折适应问题&
高中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家庭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等。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二、高中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高中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而且因个体的不同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中生自身成长的原因。高中生生理和心理都处于成长发育过程之中,升学等各方面的压力又比较大,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调节与适应能力不是很强;第二,社会的负面影响。社会上所存在的消极颓废的社会阴暗面与其所受的学校教育差异比较大,这不仅会严重地毒化他们的心灵,还将不可避免地引起他们的思索与探究,极易产生疑虑、困惑和无奈等等心理障碍。第三,来自家庭的原因。一方面,一些家长以极为功利的价值取向设计塑造子女,严重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心理特征,忽视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极少数家长全然不顾忌孩子的感受,以极不认真的态度草率处理婚姻、伦理、工作、人际关系等,更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第四,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心理问题没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甚至把心理问题德育化。他们没有认识到正值青春年华的中学生最容易冲动,也是犯错行为最频繁的"危险期"。事实上,我们从事学生教育工作者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全面分析,而不能因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而归因于思想变坏,不思进取,品德低下,更不能因此而对学生冷眼相看,全盘否定。我们要意识到心理辅导进入中小学校园是时代的要求。但无论高中生中出现哪种心理健康问题,都会直接影响他们优良品德的培养和形成,也直接影响到高中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三、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疏导策略
作为一名高中班主任,有责任和义务去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要与任课教师与家长一道共同去做好这项工作。一方面要做好预防学生心理失衡的"超前干预",另一方面要注重做好疏导工作。下面,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谈谈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疏导。
(一)引导学生客观评价现实,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高中生受认识水平的局限,还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客观现实,往往由于自我估计过高或过低,造成主客观不协调,无法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于是有可能出现以上一系列心理问题,所以我们班主任有必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社会及自我,学会情绪调节,发挥自身潜能,面对现实,迎难而上。如能对学生做出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可增进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另外,班主任可通过家长会向家长阐述,使家长正确对待考试成绩、孩子早恋等问题,从而减轻学生来自家长的压力。&
(二)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学业压力无疑是高中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进入高中以后,学习负担加重,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高。一些学生从一开始没有很好地加以调整,掌握高中阶段正确的学习方法,以适应这一转变过程,就会感到学习压力大,学习效果差,成绩跟不上。所以,班主任要注重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合理利用时间,注重劳逸结合,学会科学用脑,使学生不会感到学业压力过大,减轻学生的焦虑情绪。
(三)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不少班主任感受到,良好班集体是一个巨大的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功效,对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有着重大的意义。我们要注意利用多种渠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鼓励各类型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文艺、体育、制作等兴趣小组和校园文化活动,使大部分学生在各类型的群体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既为学生创造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保持愉快、积极的情绪,又可促进建立团结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有利于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做好疏导工作。&
(四)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增强竞争意识和自信心。
大部分能够进入高中的学生都是小学、初中的优秀生,经常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和奖励,但很容易使他们只能表扬不能批评,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一味追求奖赏和追逐名利。进入高中以后,一旦失去了以往的优势,就容易引起个体欲求上的冲突、失衡而引起心理障碍。所以,在做心理障碍的预防和疏导工作时,从长远来说,还要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德,增强竞争意识和自信心,使学生在遭受挫折时不至于茫然无措,心理失衡。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减少对优秀生的过分呵护,让他们正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我们不妨有意设置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不怕失败,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五)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做到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总体的表现和延续。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异常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共同作好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我们有条件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举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帮助学生和学生家长共同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等心理调节手段。&
总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可怕,只要我们从事班主任工作的同志注意加强学习,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学生,就能够预防学生心理障碍的出现,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做好心理辅导和疏导工作
文章录入:sxj_xz&&&&责任编辑:孙向军&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字体: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主办单位:江苏省响水中学 备案号码:地 址:江苏省响水县珠江东路1号 邮政编码:224600 电 话:(0,站长:季克高 系统管理:黄志和 模板设计:盐城隆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警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