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清净才能见道吗?才做符合规律的教育自然的规律吗?

您现在的位置: >
自然规律的启示_读了自然之道有感
来源:http://gan. 作者: 时间: 16:14
自然规律的启示_读了《自然之道》有感_600字
  这段时间,我们学习了《自然之道》这篇课文,它主要描写了&我们&及向导和同伴们到小岛上观察幼龟怎样进入大海,&我们&因为不能见死不救得情况下救了只幼龟而害了一群幼龟被嘲鹰叼去的事。学完以后我们知道了:一定要遵守自然规律,不然一切都可能适得其反。 日记http://www.   当故事发展到一切都&寂然静止&时,&我们&才明白好心办坏事的伤心和悲哀,&人是万物之灵,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我们的心里跟作者一模一样。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好心办坏事。大自然的规律十分复杂,没有调查清楚就不要乱做决定。  这让我想起了一件事:初夏时,大地被阳光照的金灿灿的,一棵棵小树苗们经过风吹雨打,终于,长成了一棵棵参天大树,高大而又壮观;洁白而又清晰的河面泛起阵阵涟漪,像面长长的镜子,一只只栀子花洁白的身躯美丽多姿,一幕美景尽显眼前。在一年当中,栀子花只在一个季节开花,就是那烈曰炎炎的夏天。那还是初夏,栀子花已长出了大大的花苞,跟栀子花不相上下,只要是在同一个环境下,只是外形不一样,香味还是那么清香。这不经引起了我的好奇心,那时年幼的我还不懂事,在那时,我就有一种强烈的欲望&想重温把栀子花捧在手心,抱在怀里,闻着那沁人心脾的香味,真是提神又解热,我已经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拿起小刀就往我家门口那开满了大花苞的栀子树跑去,小心翼翼的把它那大大的花苞给一刀一刀地划烂了,那久违的清香扑鼻而来&哇,真香!&我喃喃道。那栀子花外形好看,犹如仙女一般那样美,那样漂亮,那清香扑鼻而来的情景令我心旷神怡,我坐下来,静静的,目不转睛的盯着花,真美啊,犹如一朵洁白的水晶灯,清晰而明亮。但不知是怎么回事,栀子花慢慢的倒下,花瓣一下子就消了我这时才明白了,我破坏了大自然的规律,栀子花才会这样啊!栀子花在一定时间,一定季节就会开花啊,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要让它自己的成长,才会开出最好的花,最清香的花,最美丽的花。只有让它最自然的成长,才会得到最自然的结果,才会给我们一个最自然的答复。五年级:胡键飞来自大自然的启示_600字
  江河奔流入海,人们看到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千世界花草树木,佛教之人看到了&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月圆月缺,古人看到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大自然千变万化,丰富多彩,在给我们带来美丽享受的同时,也蕴含了许许多多引人深思的道理。  李清照看到细雨梧桐,点点滴滴,发出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哀叹。龚自珍笔下的落花入土,化泥护花,也表现了人像花儿一样所有的奉献精神。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引发了无数人的联想,也蕴含着无数道理。  春去秋来,大自然告诉我们&逝者如斯去,不舍昼夜&,而我们应该明白&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落日无边,江水不尽,是在告诉我们,要抓紧时间,&此身此日更须忙&。大海无边际,壁立无顶峰,从中感受到的宽阔胸怀非同一般,&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人们了解了不要放过任何一点瑕疵,这些人生哲理,蕴含于美丽的自然景观中,有美丽了我们的心灵。  人类根据苍蝇的眼睛发明了苍蝇眼照相机;蝙蝠在夜间飞行,帮助人们发明了雷达;看到鸟儿在空中飞翔,人们萌发了飞的愿望,发明了飞机;鱼儿遨游水中,帮助人们发明了潜水艇;就连牛顿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也是一个苹果掉落在他头上后引发的思考&&千千万万的大自然现象,无时无刻不引发着人们的思考,帮助人们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梦想&&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跨越。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志士,面对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发出了无限感慨。杜甫登泰山,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叹;李白见黄河,发出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绝唱;东坡游赤壁,发出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吟咏;王羲之有兰亭,《兰亭集序》横空出世,王勃登滕王阁,《滕王阁序》千古流传。大自然不仅给了我们无限遐想,还给我们带来丰富的文学作品,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大自然给了我们许许多多的启示,许许多多的财富。正因如此,我们更要珍爱自然,珍爱这万物之母。四年级:是多少爱唱歌做一个遵守规则不受诱惑的人_读了《钓鱼的启示》有感_350字
  翻开语文书,一篇课文映入我的眼帘,那就是《钓鱼的启示》。它主要讲述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作者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深深地体会到&从小受到像把大鲈鱼放回湖额力量中这样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这样的道理。  文中有一个这样的片段:&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的影子和船只,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从这里可以看出即使儿子把鱼带回家也没人知道,可父亲还是遵守规则把鱼放了回去,突出了父亲在道德抉择上的坚决态度!  还有一段话也让我记忆犹新,就是儿子自己感叹的那一段话,从中可以看出父亲那一晚的行为,让儿子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获得了一份无法用金钱换取的精神财富!  在生活中,很少有人如此遵守规则,像有些人,开车过红绿灯时,看周围没人就闯红灯!还有的人在学校里,看周围没有值周生,就在走廊上打闹玩耍,或是站在窗户旁的护栏上向下望。像这样的行为就是违反了规则!都是危险的做法!我们还要经得住诱惑,不能被金钱、地位、势力、名利,或是一些对自己有好处的事而纵容坏人!最后,我想对大家说:然我们从小做起,做一个遵守规则不受诱惑的人!河北廊坊安次区附小六年级:转过的背影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gan.,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自然规律与养生之道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自然规律与养生之道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见性和开悟是有区别的
(文摘精选)
见性和开悟是有区别的
见性和开悟是有区别的
&&& 说起禅宗,普通人就会想到参公案,参话头。然而多数情况下,人们总是一团迷雾。禅宗的教法,在许多人眼里,常常是说了也让人无法理解的东西。&&&&实践情况当然不是这样。只是要理解禅宗的“无法”为“法”,需求一些智慧。禅宗说“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并不是说不要文字,不要言语,不要考虑。恰恰相反,禅宗是最注重考虑、推理的宗门;如今一些讲禅的人,看到人们在考虑推理就阻止,就让人直接要用“离心认识”去参,其实是胡说八道。“离心认识”的真正达成,是破文字相的结果,是思想到极致无有出路后,自然出现的形状;不应是刻意去找的。
&&&&历史上众多的禅宗大德,往往是对教理很精研的;但又要求“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这是为何呢?由于遵照佛陀的教导,不要执指为月。月亮在哪里呢?用手指去指出它。我们当然不能因此将手指当作月亮。但如果确实无法直接找到月亮,我们还是需求手指的指出。三藏十二部不是那“月亮”而是“手指”。所谓“不立文字”是不“立”在“手指”上,而不是不要文字,不要考虑,不要言语。般若有三种,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悟,开悟,顿悟,离开文字般若是不可能的。大部分人悟后不是顿修的,还要渐修,这修的方法叫做“观照般若”。证道,是证到实相般若。所以,普通来说悟道和证道是两回事,光悟是远远不够的,但没有悟是不行的。若和密宗的大圆满教法作比较,禅宗的悟道相当于所谓的“彻切”,证道才是“妥嘎”。而顿悟,可分为悟道和证道;也有说理悟和顿超的;还有其他分法。也就是说,悟还有小悟大悟的区别。
&&&&所以悟本身,就有彻不彻的区别,悟的不彻,工夫就做不起来,不知道怎样“保任”,不懂得“观照般若”,还是相当于未悟,没有用。
&&&&小悟是很容易的,要得点音讯并不难。
&&&&我们可以如今就试一试:
&&&&1、先静静心冥想,观察本人大脑里的念头。你会发现,妄念很多,来了跑,跑了来,生生灭灭。
&&&&2、你的念头哪怕相续得再快,两头也是有空当的。试着让两个念头之间的“无念”形状保持得长一点。
&&&&3、努力去觉知这“空当”。
&&&&如果你能够领会这“空当”,恭喜您,您这就算“见性”了,您就是“见”到“空性”,见到您自个儿的“佛性”了。
&&&&是不是一点都不难?可是您在怀疑,有这么容易吗?这真的是佛性吗?这真的是空性吗?您这怀疑,照禅宗里的行话来讲,就是不肯承担。其实您没法承担,由于您根本就不知道这是不是佛性。所以,您的“见性”其实等于没用,也就是说还是迷的形状,不是什么开悟。“见性”不难,其实您时时辰刻都能“见性”,但是确认这就是见性,谁来否定都不动摇就难了。即便未能在事上在实践的修证上透了,若能把理透了,也是开悟。
&&&&所以,见地未到,是不可能真正开悟的。而心肠不扫,动不动就被外界迷惑,悟后也很难真正起修,还要被外境所转,很容易悟后又着迷。所以,真正的开悟,见地和心肠缺一不可。没有清净心,是不大容易有观照般若的,不能“保任”。所谓“保任”,保护,任运;保,相当于观;任,相当于照。保,是刻意的;任,是无修而修的,自然而然的。由保到任,就是由生到熟。
&&&&见地怎样才能透呢?方法很多。最根本的方法是去考虑“我是谁?”“心是什么?”“佛性是什么”等成绩。表述方式不同,但成绩其实是一个。禅宗最常见的话头“念佛是谁”是异样的道理。这种思惟修,真正刻苦的话,应该随时随地都进行。吃饭的时分想“是谁在吃饭?”拿起筷子就想“谁在拿筷子?真的是我的手吗?我为什么能够拿筷子?”在古代的科学时代,更有条件多闻,可以考虑考虑电脑和人脑的差别,不光读佛经,也去了解了解古代科学都会有协助;可以参“电脑能代替人脑吗”这样的成绩。在这过程中,一切的“学”、“读”、“听讲”等“闻”的过程,都应跟本人的“思”相应起来。天长日久,考虑越来越深化,同时心里一股疑团也越来越浓得化不开,这疑情,要是你能达到时时辰刻都保持,就是一种“保任”了,你修“定”的拐杖就有了。所以,禅宗的方法,是将“闻、思、修”三者全部圆融起来的。要是能够使本人像一个研讨“心”成绩的痴痴迷迷的科学家,这开悟才算有望。这个过程叫做破所知障。希望读到这里的读者,当前千万别认为认真读经读书的人是增长所知障了,这是曲解;其实,不读书不考虑的人,所知障往往是最深的。别看六祖不识字,但他非常擅长考虑。
&&&&另外一项根本工作是修心肠。烦恼多,烦恼障深的人,妄念多,邪念多;于是他大脑里的念头慢不上去,念头很难空掉,就很难“见性”。不见性,就无法起用。
&&&&禅宗的祖师很慈悲,用了个方便法门叫做“参话头、起疑情”,教大家来“闻思修”。但后来,参话头的法门变了滋味,基本变成不考虑了,就尽管让人们起疑情,努力让人提起疑情,保住疑情。这样的禅,其实就变成小乘禅了,不是“无相”法门,而是“有相”法门了。为什么疑情这么重要呢?说穿了一文不值。我们试着在大脑里打一个“?”领会一下,是不是邪念登时少了?疑问形状起的就是这种效果。其实还有一个更好的办法,那就是永嘉大师《证道歌》里讲的“寂寂惺惺”,“寂寂”这种心思形状就不用多解释了;“惺惺”何解呢?试着想着对某个佩服的人“惺惺相惜”,领会这种形状,是不是这时大脑就有点“空”了?在坐禅的时分,一直提起、保持这种形状,功夫是比较容易上路的,佛性的能量容易发动起来;要是下座后,还能努力保持这种形状,就能内行住坐卧中都用功了。明清当前参禅的人,很多其实不“思”考了,直接就变成修禅定,这就得到了禅宗本来的滋味了。光靠绵绵密密保住“疑情”的禅定功夫强行做出来的开悟,跟其他法门的开悟一样,其实不容易彻底。功夫好像是一时到位了,但其实还是有很多见地的成绩没处理。所以,这时分,法执并没真正破;如果不彻底破法执,是不可能完全破我执的;于是除习气就没那么快。所以,许多开悟的人其实习气还很重。而开悟后的成就,其实直接就看习气除得怎样。如果习气还很重,所谓开悟,也就没什么大用场,其实还是迷,听说在生死门中照样有大成绩。
&&&&所知障和烦恼障,其实是不二的。闻思修,三者缺一不可。要多考虑,而不是少考虑。许多人以为修禅是尽量让本人不考虑,不讲逻辑,这真的是天大的误解。我们不能在言语上做文字游戏的逻辑,被名相所欺骗,但一定要讲逻辑,要增长智慧。
&&&&虽然“诸佛妙理,非关文字”;但我们也异样可以说“诸佛妙理,实关文字”;两者并不矛盾,为什么?
&&&&有些人即便把功夫做到“忘身”了,“无我”了,领会到能所不二了,也不一定算是彻悟,还是可能有法执。其实,没“忘身”,没“无我”时,也有“能所不二”;任运,无照而照,就是一种“能所不二”。能,能考虑的;所,所考虑的。“能所不二”,能思和所思打成一片,不分彼我了,这才叫“离心认识”。其实不是用“离心认识”去参,而是利用“离心认识”在做功夫,这一点许多人有曲解。
&&&&我提出一个成绩来:为什么佛性是空性?道理何在?真能把这个成绩彻底回答明白不容易,即便是见性的人。这个成绩不是讲不清楚而是讲得清楚的。若说“空性”很难用言语描述,这是对的。但若说,开悟后,不能将“空”在构造整个宇宙和生命的逻辑框架理清楚,那这悟就不彻。也就是说,开悟了,要自然而然能够懂惟识懂中观,能够将整个佛法的根本纲要从自心的智慧生发开来。
&&&&所以,把理透了非常关键。真正把理透了,怎样着都是在修;只需在事上磨炼,功夫自然而然就上得很快。
&&&&为什么六祖“不断百思想”呢?由于“妄想自来自去,大定不生不灭”。这里的大定,就是所谓的首愣严大定;是金刚定;是佛定。
&&&&所以,从上述意义下去说,见性未必开悟;但开悟必定见性。修外道的人,许多也见性,但他们就不知道这派什么用场,不敢置信这就是佛性。
&&&&所以,佛法的不共法是没那么简单的。这是“无上甚深奇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这奇妙在哪里呢?就在于所谓的不二法门,绝对待的。也就是说正说,反说都是对的。不要因此蒙住,关键是要去领会正说反说后所指向的月亮。
&&&&比如如下这个著名的公案:“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我们也可以说:“由于是仁者心动,所以也是风动,幡动。”这讲的是色空不二的道理。许多公案,对话是陈述结果,而实践上背后是有紧密的内在逻辑的。参公案,其实不是讲文学,而是讲逻辑,是讲对佛法的理解。若是按照讲文学的心态去参公案,那就完蛋了,千万别玩禅宗。
&&&&本文标题叫做“见性和开悟是有区别的”,但若又说没区别对不对呢?其实也没什么不对,看你对文字怎样理解了。不要死在文字上,但也不要丢了文字。&
见性就是成佛吗?
日 妙心法师
&&&&首先我们要清楚,“见性”是禅宗的说法,经教之中普通不这么说的。我如今把“见性”分为“性”和“见”两方面来说。我们知道,见性所说的“性”指的就是佛性,它是佛与众生共有的本体觉性,是众生可以成佛的重要根据。一切佛法都是围绕这个中心展开的。
&&&&见性所说的“见”指的是发现、明了的意思。是经过闻思定慧的方法,可以观照到本人的佛性,这就是见性了。所以古语有“了了见自性”的说法。可见,见性是发现自性的功夫。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一旦见性,就曾经成佛了,与释迦弥陀无二无别了呢?这是一个非常容易困扰修学的成绩,也是区别禅者与狂禅的分水岭。“全性起修,全修在性”,这是圆教的观点。也就是说,学佛不能仅仅停留在见性上,还应该依性起修。将佛性的妙用全部体如今理论修为中,这就是“全性起修”。一切的身口意法,举心动念,都摄入佛性大海,这就是“全修在性”。见性之后,还要修性,还要证性。
&&&&见性只是见道位。依性起修,才是修道位,其中需求经过四十二位菩提道次第,都属于修道位。修道圆满了,才能称为觉行圆满、净法满足,这才是证道位,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佛了。
&&&&按照菩萨道的修行次第,别教初地位的菩萨以及圆教初住位的菩萨,是真正的“见道位”,可以八相成道、百界作佛。他们是可以现佛身说法的,也就是“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菩萨可以现佛身,说佛语,行佛事。在此之前,都不可以现佛身、说佛语,否则就是“大妄语”。杀、盗、淫、妄是四根本戒。未见言见,未证言证,就是大妄语。
&&&&也就是说,在佛法中,除了佛陀本人以外,是不是还允许其别人现佛身、说佛语、行佛事呢?答案是可以的,那就是证到别初地或是圆初住菩萨果位的人可以用佛的口气说法,由于他们是可以“现身百界作佛”,可以“八相成道”的。除此之外,就没有了。
&&&&那么按照教下修行位次的规定,我们可以理解为真正可以称得上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成就者,也应该就是证到了别地圆住境界的菩萨果的。他们是可以代佛说法的,可以在一百个四天下世界中“作佛”的。当然了,虽然这些别地圆住的菩萨曾经可以现身百界作佛了,但离圆满究竟的妙觉佛果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初地不知二地事,二地不知三地事”,这里说的就是这个阶段的境界。
&&&&所以说,“性”是不变的,因果和境界是随缘的。不变的“性”随缘就会成为各种法界因果。在佛法界之而言,自性显现为佛性;在人法界,自性显现为人性;人畜生法界,自性显现为畜生性。见性也好,修性也好,证性也好,抓住了“自性”,也就是抓住了修行的根本。
&&&&这就象看电视,不同的频道演的是不同的节目,电视机却只要一个。电视不变,但不能阐明大家看的都是一个频道,得到的是一种受用。人在看恐怖片,有人在看悲剧片,心境和受用都是不一样的。众生性与佛性都出自同一个“自性”,但是全性起修的时分,全部显现为各种不同的境界了。因此,见性起修更为重要,成佛必须建立在事修上,建立在改变因果轨迹上。理上成佛,不修也是佛。事上成佛,才是究竟成就。
&&&&四十一位菩萨果位,在佛法位次中称为“分真位”,既然是分真,必然与佛的“一真”是有区别的。菩萨与佛的果报差别,对我们而言应该是非常悠远的事情,我们总希望本人马上就和佛一样,来个超佛越祖,来个十地顿超。
&&&&“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好好领会了这句话,就不会犯上述的错误了。打个比喻:总统和乞丐,都是人,都有人权,都有人的尊严。但是,千万记住,总统不是乞丐,乞丐也不是总统。谁在理想中搞混了,谁就会吃苦头。人间法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出世法?
&&&&乞丐虽然有人权,但乞丐却不能要求有专机、专列,不能要求出行一级保卫,不能要求很多很多,这就是“自食其果”事修非常重要,只要事修,才能改变因果的轨迹,事修就象长征一样,是一次战略上的彻底改变,理悟的作用,只是为了弄明白长征的意义,明白了意义,不去做,什么也改变不了。异样,见性不修性,也是什么也改变不了的,当然,真正见性的,是不可能不修的。那些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头坐”的人,其实也是不可能见性的,只是拿人家的话来当本人的口头禅而已。
&&&&新,你能做的只要:一、多读经教,广集资粮;二、随缘安分,尽心人事;三、归心净土,带业往生。这就够了。末世学佛,不可求开悟,不可求神通,不可求了生死,不可求度众生。心有此念,心魔便生。由于末世人障重,只能求临终往生。如果不到临终时,佛来迎也不去。这样就不会被魔所扰了。
开悟日 多吉华的博客&
&&&&1987年法王如意宝于五台山之东台取出意伏藏《文殊静修大圆满——手中赐佛》,回到学院后开始为弟子宣讲这一珍贵法门,前后历时一百天,听法者超过一千人。法王说,由于文殊菩萨加持,参加修法的人都很清净,才在如此大范围内传讲这个伏藏法,这种情况当前不会再有。
&&&&我当时除每天在法王面前听闻佛法,按法王教授的窍诀修行外,还担任为几位道友做课下辅导。一天,达森伤心肠对我说:人身那么难得,遇到上师那么不容易,这次讲这样殊胜的法,如果不能开悟,当前恐怕就没无机会开悟了。他由于在修法中遇到妨碍,迟迟没有开悟,急得大哭,求我把法王上课讲的要点再细心给他讲一遍。我边安慰他,边与他一同回顾法王的教言:
&&&&对上师有决心,对众生有慈悲心,置信因果。如果做不到这三点,即便释迦牟尼佛亲身来到面前讲大圆满,也不可能开悟;做到这三点,哪怕魔王现身也无法引导你偏离解脱正道。
&&&&并非真正把上师看作与佛无二无别,而认为上师之外还有更高明的佛菩萨,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可能开悟。
&&&&释迦牟尼佛涅槃前,阿难悲伤不已,劝请佛陀住世。佛陀说:弟子,不要难过,我会以上师的笼统再回来度化众生。佛随顺众生的业力因缘,以不同笼统救度众生于轮回苦海。有时,他示现佛的笼统,如佛陀在世转法轮时;有时他示现菩萨笼统,如文殊、观音菩萨;有时他以普通人的笼统出如今我们面前,如我们所见到的上师;有时他甚至化作鸟、牛等动物,去度化有缘众生。所以,上师就是你现量能见到的佛,就是你内在佛性的具体外相。
&&&&祈祷上师,然后安住。开悟者安住于本心,未开悟者安住于对空性的定解中,如此反复祈祷,反复安住,每天至少半小时,对开悟和巩固证悟协助极大。
&&&&我们与麦彭仁波切的因缘非常近,观想时把上师、麦彭仁波切、文殊菩萨观作一体,就一定能得到加持,一定能开悟。我一岁多刚学会叫妈妈时,心里对大圆满的境界就有所领悟,那时相当于玛哈约嘎的阶段。七、八岁,达到阿底约嘎的境界。而我彻证无上大圆满是在十五岁时,对麦彭仁波切生起巨大决心,经过祈祷麦彭仁波切,专心念诵《直指心性》后完成的。这是我个人的经历,希望对你们,我的弟子们,能有启发。麦彭仁波切传上去的法门,一定要常看,常修持。
&&&&我所持有的大圆满传承中一切祖师,从普贤王如来到托嘎如意宝,无一例外都是真正的佛。虽然我本人只是一介凡夫,但我的传承照旧清净殊胜无比,由于我从未把我最亲近的根本上师麦彭仁波切和托嘎如意宝看作与佛有别,也没有令其他任何为我传过法的上师心生不悦,我诚心诚意地敬爱他们。求法者啊,当你去求大圆满传承时,务必对传法上师细心观察。如果他曾令本人的上师不悦甚至毁谤上师,他的传承就被染污了。如黄金般珍贵清净的传承之线,到他那里曾经断了,透过他你将得不到传承的任何加持。
&&&&达森说他还没有通达五部大论,不知这能否会影响到开悟。其实,学问和证悟是两回事。通达经论当然会有助于开悟,但不一定能保证开悟。证悟说起来也简单。《文殊静修大圆满——手中赐佛》涵括了从凡夫到圆满证悟成佛的一切修行内容,但它写上去才不过薄薄五页纸。在我们的教法传统里,只需依止的是真正的大成就者并对上师具足决心,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开悟。
&&&&当年,华智仁波切和弟子纽西龙多在石渠修法。二人生活贫苦,每天只能吃到一点点糌粑。某天,一位施主供养了一个人参果粉和奶渣做成的大饼。华智仁波切说:“我们分一下,一人一半。”纽西龙多推让道:“上师,你吃就行了,我不要。”华智仁波切说:“拿刀来,我来分。这个饼头在哪尾在哪?”纽西龙多一听这话,心里豁然开朗,就在那一刻达到了史无前例的证悟境界。
&&&&还有一则故事是关于麦彭仁波切的。他去求见蒋阳钦哲旺波,被傲慢的侍卫挡在门外。麦彭仁波切奋力把门卫推到一边,强行闯进院内。一进来看见蒋阳钦哲旺波斗篷蒙面坐着,他吓得大气不敢出,低头乖乖跪在上师面前。忽然间,蒋阳钦哲旺波从斗篷里伸出头来,一巴掌重重拍到麦彭仁波切头上,大喝:“你是谁?”麦彭仁波切显现受骗下便开悟了。
&&&&汉地禅宗也有很多这样的公案。大家不要把它们当趣闻轶事听,或是觉得开悟原来如此简单,说不定本人哪天也会事出有因地开悟呢!如果你对上师没有足够的决心,哪怕大棒打破头,也是不可能开悟的。我们普通人不要总是想像证悟会像天上掉馅饼一样忽然掉到本人头上,大圆满法曾经为我们清清楚楚地指明了修行、证悟的次第,我们按照次第精进修行就会有效果。而在修行中取得的任何一点进步,都来自于上师的慈悲加持。
&&&&几十年来,达森堪布初心不改,一直过着清净的修行生活,对世俗的一切无欲无求。他对上师的决心从来没有减退,二心一意唯求解脱。去过扎西持林的人都知道,他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位修行人。我常常会难过地想:达森堪布、丛达、丹增尼玛常年以侍者的身份卑微地跟在我身边,默默劳累,而实践上他们修持那样高深,本应受众人恭敬供养啊!
&&&&法王如意宝说过:得到大圆满法的人,如果对上师具足决心,不破密乘戒,不诽谤佛法,并按次第精进修持,今生就有可能解脱。没有做到即身解脱的,在临终法性中阴或转世中阴出现时,也能解脱。不用说人道,就算畜牲道等其他道的众生,只需听到大圆满法,来世十五岁到二十五岁之间一定能再值遇大圆满法,条件具足的话,一定能解脱。
开悟与悟后修
日 北京天宁寺
&&&&什么是开悟?舍利弗尊者还没有见到释迦牟尼佛的时分,本来跟目犍连尊者都是当时宗教界的佼佼者,对宇宙人生的认识也都是自认为最高的。没有想到听佛陀的弟子阿说示比丘(五比丘中的其中一位)说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这两句话,他就得到那么大的震撼,当下豁然大悟。原来人间都是因缘生,人间的一切就是因缘灭,这就是佛法的真理。
&&&&我们很多学佛的人,都希望看大经大论,也希望发心遍阅大藏经,这都很好。但如果有智慧的人能够像舍利弗尊者一样,听了这么一句因缘法,他就开悟了。所以并不是说看遍三藏十二部的大部头经典,就叫作“多闻”,这只是看了很多而已。只需你没有得到缘起法、生灭法的正见,看再多也是没有用。
&&&&“若人生百岁,不见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能解了知”。对于生灭法,究竟是怎样样生、怎样样灭?一旦通达了这种“因缘法”的理论,就可以叫“多闻”。所以了解缘起法、般若空性,领会缘起法、般若空性,以此作为修持,以此来证悟,才是真正的“多闻”。
&&&&所以我们要从这个缘起法当中,了解人间都是假相,进一步来参究缘起法的平等性、空寂性。证悟到这种空寂性,也就是一切法的真实相当前,就能找到我们本人的本来面目。这才是对缘起法曾经有了概念,这叫做开悟。
&&&&像舍利弗尊者听到“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当前,他马上开悟,知道人间一切事物都不是本人生,不是本人有,不是本人成就,人间只不过是假相而已,所以从假相当中找到它的真实相。真实相就是观察这些假相,领会到它是缘生缘灭的,没有真实,而开悟的。
&&&&悟后而修,修行佛法,特别是修学所谓人生的佛教、生活的佛教,都是要开悟当前再用功修行。这叫“悟后而修”,佛法应该要这样子学的。所以“开悟”也有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三种。这是在参究话头、提疑情方面得到的一种悟境,这些置信班首师父们会给大家一点提示。
&&&&我所谓的“悟后而修”,只是要大家先认识“因缘所生法”,也就是缘起法,了解人间的真实相,改变对人间的看法当前再来修行。如今知道一切是因缘生的,靠因缘而现起的,明白人间一切都是假相,所以不再固执、不再染著,从此就慢慢的来修行。
&&&&我们一向以为人间是真实的,所以那些贪念、染著,包括对意见的固执,在日常的生活里头都要用“持戒”来克服本人。本人习气性的一些口头禅,讲那一类的话,动不动就说出来了,动不动就做了,这些都叫做习气。
&&&&习气是怎样来的呢?都是从过去的无明,不知道人间的真实相时,不断地追求人间的一切享用,才成为习气性。如今我们既然明白了,对于这些冲动性的行为,就要从持戒来克制本人,避免侵犯别人。所以在生活里要正语、正业、正命。合法的身体行为、言语行为,就叫正语、正业;合理的经济生活叫做正命。
&&&&日常生活里要尽量的克制本人,不侵犯别人、尊重别人。内行为上虽然能克制得了,可是习气太重,不容易克服。纵然行为、动作、表情勉强可以克制,内心的念头还是放不下,不断在这可爱的境界上或是憎恨的境界上不断起妄念、起分别,妄念纷飞,所以必须修禅定,才会有正念、正定。
&&&&培养正念与正定
&&&&什么叫正念?正念是指所念的内容都必须与“正见、正思惟、般若空性智慧”相应,也就是要能够念一些可以降伏烦恼,可以契入真理的所缘境。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些可以降伏烦恼,也可以契入真理法性的所缘境,就属于正念。(注:“所缘境”是指心念所考虑或专注的对象。不论修习禅定或智慧,都必须选择一个“所缘境”来使心念专注或加以思惟,才能修习成就。
&&&&一定要把跟“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等真理相应的义理,作为我们修禅定的所缘境。这种念头合乎中道、合乎缘起,所以叫做正念。
&&&&什么叫正定?在修行的过程中,由于日常生活里都这样子系念,在这种正念里头,曾经慢慢地对人间的权力、五欲逐渐地淡泊。所以一旦达到入定,或是即将入定时,在习气上、习气上曾经不容易现起这些行为,因此就与道相应。
&&&&生活方面,个性曾经很平和,念头曾经不再妄念纷飞,行为也没有那么贪求、染著、坚持己见,就能逐渐与道相应。由于是“观无常、无我、不净、观受是苦”等等而入定,所以定境的内涵里就有一种出离人间的心态。展现出来的就是一种无漏的定境,它是清净的、与道相应、与法空性相应的,这种根本定就属于正定。
&&&&唯有正念,也就是“四念处、三法印”,才能够引生出离心,才能够引发无漏智慧,这种定就叫做正定。有这种正定再来思惟正见、思惟三法印,就能够契入真实、契入法空性,得到解脱生死。所以学佛先要有正见、正思惟,才能以般若空性来照见五蕴皆空。这样子体悟、证悟、开悟,然后在日常生活里头时时观无常、观无我等等,对人间淡泊、放下、看破,就能得到现生的解脱。
&&&&在讲这个课题以前,我们要知道,人类整个的文明,不论中西,一切学问,都是为了跟随生命成绩。象如今大学里开了那么多课,开了那么多研讨所,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物理学、化学、运用科学等等,也是为了生命成绩。如果与生命成绩、生活成绩不相关,这个学问不会成立的,自然会被淘汰。还有生活里的景象,我们叫做生活,为了生活不管做生意也好,做官也好,花了那么多钱,培养孩子受教育求学问,拿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在我看来,也许我不对,我说求学问赚钱,或者做官,胡闹一阵,也都是为了一个生命成绩;一切宗教也是一样。印度在释迦牟尼佛以前就有宗教。如今的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阿富汗,原来都是古印度的范围;佛教后来传播范围很大,不只包括整个印度次大陆,乃至东亚、东南亚、中亚、欧洲,也有部分包括在内。印度的疆界土地非常大,不过古代没有一致,言语文字有六十多种,到如今也不一致,而且他们本人也不注重历史。如果印度也象中国一样,有类似秦汉的一致,文字的一致,那就不得了啦。&&&&&这就看到我们中国文明的宝贵了,秦当前,我们文字一致了,很好的保存了历史文明,当然包括佛教在内。到如今,我们读古书,几千年以前的思想文字,一看就懂。不过,如今白话文、简体字的流行,差不多把历史文明宝库的钥匙丢了,这是个大成绩。
&&&&印度既没有一致文字,也不注重历史,再经过阿拉伯人、英国人的入侵,印度如今没有佛教了;如今的梵文也不是古代的梵文了。印度佛教真的东西,都随着佛经到中国来了,所以我跟有些练瑜伽的印度朋友感叹,我说很想把你们老祖宗留在中国的宝贝交还给你们!他们说我们也想啊,可是文字言语真的不行啦。我说你们老祖宗那么伟大一个圣人——释迦佛,他的东西都留在中国了,没有中国保留,如今就都没有了。
&&&&至于言语呢!两千年当前,中国各地的方言那么多,到如今也还没有大一致;譬如广东话、闽南话,北方人听不懂的。如今所谓海峡两岸成绩,就有言语沟通的成绩。所以普及标准话,尤其必要;当然不是说普及标准话就不要方言了,两个可以并存的。
&&&&我这个话又拉开了。那么世界上文明既然都为了这个生命成绩,中国当然也有异样的成绩。你们要学佛,那么佛悟道悟什么?为什么要悟道成佛?说穿了还是为了生命成绩;为了清查宇宙万有生命的究竟根本,其中自然也包含了生死成绩、生活成绩。佛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梵文音译,翻译成中文来讲,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什么叫菩提?就是悟道了,明白了。证得菩提,不只是道理明白,是身心都求证到了。“阿耨多罗 ”是至高无上,彻底的;“三藐三菩提”是正遍知,正等正觉,随时随地清醒知道,不糊涂。“三”,意思就是正;“藐”是等,平等,一切平等。
&&&&为什么《金刚经》等经典上提到成佛是证得菩提?换一句话说,佛的大彻大悟,是彻底知道宇宙万有生命的究竟。到了中国文明,禅宗把这些名词都推翻了,就是“悟了”!悟了什么?唐代的大禅师说,悟了“这个”!“这个”是什么?干屎橛!狗屎!狗屎也好,这个也好,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好,上帝也好,主宰也好,神也好,都是代号。生命的究竟是讲不出来的,只好用个代号叫做菩提。
&&&&释迦牟尼佛,在这一代这个世界上,所谓悟道成佛了,悟个什么道呢?彻底知道了,不是逻辑理论上知道,知道一切生命的本体是不生不死的,没有生过,也没有死过,是悟到这个而成佛。譬如释迦牟尼佛,他也生来也死去了,同我们一样,这个是生命的景象,分段作用,就是象昨天明天后天一样的,或是去年今年明年,过去如今将来一样的。所以我说,唐人刘希夷有两句很风趣的诗:“年年岁岁花类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中国的佛学道理,用文学这两句话就阐明了。这个生命就是这样,年年都有个春天,年年也有个冬天,这是生灭两头的景象;念头、细胞乃至一切物质也是有生有灭,永远都是这样。找到了生命能生能灭的根本,叫做成佛,叫证得菩提。
&&&&换句话说,佛说一切众生,不只人,包括宇宙的物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都是这个本体的景象变化,都是分段生死,都是变易生死。变化不是究竟,不是根本,而是景象。但是这个生命总体的功能,是不生不灭的,不生也不死。
日 无忧小室
&&&&道者,事物的规律。道之根本是简。《简易道德经》里所述:“简,道之根。易,经之本。道,事物之行径。经,事物之步法。无简之道则曲,无易之经则荒。简生道,道法于自然,失道无恒,循道而长。”阐明了,简是自然景象所依的最基本规律。
&&&&悟道,即寻求宇宙真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境界。菩提树下的成佛之路,是释迦牟尼本人走出来的。但那是一个“言语道断,心行灭处”的特殊境界,是一种言语所根本无法传达的形状和过程。
&&&&道有种种,有大道、大道,正道、歪道,有治国之道,有做人之道,乃至各行各业都有本人的道,等等。不过这些与佛法相比,都是枝节的道,具体的道。佛法是统贯一切的宇宙之道,从某中意义上讲,佛法是最简的道,因此也是最可行的道。
&&&&学佛,也有学佛的道,需求循道而行。释迦牟尼佛为弟子们开辟了八万四千法门,一法门就是一种方法,就是一种道,供不同的人根据本人不同的根性和爱好择便而行,由此可见佛的慈悲,佛的智慧,佛的宽容。
&&&&然而,在理想生活中,不少学佛人曾有这样的疑问:我学哪个法门好呢?听甲说,学净宗好,净宗简单易行,还可以带业往生,于是他开始学净宗。又听乙说,参禅好,参禅可以顿悟,于是他又开始学禅宗。后又听丙说,拜观音好,观音菩萨救苦救难,现拜现得利,于是他又改学拜观音。如此这般,今天学这,明天学那,结果哪门都没学成。像这样的教训,不一而足。
&&&&“法无定法”。其实,八万四千法门就是一个法门:悟。悟是学佛的根本之道。念佛是悟,参禅是悟,持咒也是悟,只不过方式不同罢了,其核心是一样的。说到底,觉悟成佛乃是无法之法,非学之学,不传之传,无路之路。
&&&&释尊成佛之前,并无这经那经,他的成佛之路就是悟,他是怀着一颗慈悲之心而悟,为普渡众生而悟,最后终于彻悟成佛。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留下经卷若干,即便是人们熟知的《阿弥陀经》、《无量寿经》、《金刚经》等等,也都是他的悟后之作。他不停地讲经说法,但这只是释迦牟尼佛觉悟之后再用思想和言语所做的证明。别人若沿着这条证明之路走,想由参而悟,则很难走通。由于再高明再美好的真理,只需是从别人处得来的,到了我们本人这里就变成了知识;而仅仅依托文字、言语和思想逻辑,不可能打开你的心性之门。自我的心性只能而且必须由本人去明悟,本人的心也只能而且必须由本人如是而安,谁人也帮不得、代不得。佛说的“吾四十九年住世,不曾说一字。”言中之义就是让弟子们去悟。
&&&&所以,学佛不在于内在的烧香礼佛,而在于明心见性的“内功”。“内功”不具,再气势宏大的请愿拜佛、烧香许愿也杯水车薪。企图让别人协助开悟,那是妄想;装模作样为别人开悟,那是骗人。
&&&&释迦牟尼佛从别人的生老病死想到了本人,又由本人的烦恼与解脱,想到众生的烦恼与解脱。释迦牟尼的成佛之路阐明,荣华富贵不能使人离苦得乐,苦行苦修不能使人破迷开悟,高深理论不能使人明心见性,大德高僧也不能使人了生脱死,一个痴迷不悟的人,佛也帮不了你什么忙,唯有本人的修行才能得以解脱。
&&&&悟,是内功,必须本人来。理论的指点,大德的协助,只是一种助力,可以让你少走弯路,但并不能处理你开悟的根本成绩,更不能帮你了生脱死往生极乐。这就是所谓“徒弟引进门,修行在个人”的道理。面对人生与人类的大成绩,越是内向努力,便越是解脱有望,执到最后,本人与世界都处于“双死””的境地。烦恼,来自于我执。
&&&&那么,到底什么法门最好呢?什么法门都好,什么法门最合适你的悟,什么法门会使你感到更自在,这就是你要选择的最好的法门。
&&&&认识到解脱之道就是心的自在之路,只要从心里把成绩参透,才能真正明白,亦即觉悟。于心了无挂碍,方得自在自在。佛者,觉也,觉悟即自在,觉悟即成道。
见性就是成佛吗?
日 妙心法师
&&&&首先我们要清楚,“见性”是禅宗的说法,经教之中普通不这么说的。我如今把“见性”分为“性”和“见”两方面来说。我们知道,见性所说的“性”指的就是佛性,它是佛与众生共有的本体觉性,是众生可以成佛的重要根据。一切佛法都是围绕这个中心展开的。
&&&&见性所说的“见”指的是发现、明了的意思。是经过闻思定慧的方法,可以观照到本人的佛性,这就是见性了。所以古语有“了了见自性”的说法。可见,见性是发现自性的功夫。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一旦见性,就曾经成佛了,与释迦弥陀无二无别了呢?这是一个非常容易困扰修学的成绩,也是区别禅者与狂禅的分水岭。“全性起修,全修在性”,这是圆教的观点。也就是说,学佛不能仅仅停留在见性上,还应该依性起修。将佛性的妙用全部体如今理论修为中,这就是“全性起修”。一切的身口意法,举心动念,都摄入佛性大海,这就是“全修在性”。见性之后,还要修性,还要证性。
&&&&见性只是见道位。依性起修,才是修道位,其中需求经过四十二位菩提道次第,都属于修道位。修道圆满了,才能称为觉行圆满、净法满足,这才是证道位,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佛了。
&&&&按照菩萨道的修行次第,别教初地位的菩萨以及圆教初住位的菩萨,是真正的“见道位”,可以八相成道、百界作佛。他们是可以现佛身说法的,也就是“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菩萨可以现佛身,说佛语,行佛事。在此之前,都不可以现佛身、说佛语,否则就是“大妄语”。杀、盗、淫、妄是四根本戒。未见言见,未证言证,就是大妄语。
&&&&也就是说,在佛法中,除了佛陀本人以外,是不是还允许其别人现佛身、说佛语、行佛事呢?答案是可以的,那就是证到别初地或是圆初住菩萨果位的人可以用佛的口气说法,由于他们是可以“现身百界作佛”,可以“八相成道”的。除此之外,就没有了。
&&&&那么按照教下修行位次的规定,我们可以理解为真正可以称得上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成就者,也应该就是证到了别地圆住境界的菩萨果的。他们是可以代佛说法的,可以在一百个四天下世界中“作佛”的。当然了,虽然这些别地圆住的菩萨曾经可以现身百界作佛了,但离圆满究竟的妙觉佛果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初地不知二地事,二地不知三地事”,这里说的就是这个阶段的境界。
&&&&所以说,“性”是不变的,因果和境界是随缘的。不变的“性”随缘就会成为各种法界因果。在佛法界之而言,自性显现为佛性;在人法界,自性显现为人性;人畜生法界,自性显现为畜生性。见性也好,修性也好,证性也好,抓住了“自性”,也就是抓住了修行的根本。
&&&&这就象看电视,不同的频道演的是不同的节目,电视机却只要一个。电视不变,但不能阐明大家看的都是一个频道,得到的是一种受用。人在看恐怖片,有人在看悲剧片,心境和受用都是不一样的。众生性与佛性都出自同一个“自性”,但是全性起修的时分,全部显现为各种不同的境界了。因此,见性起修更为重要,成佛必须建立在事修上,建立在改变因果轨迹上。理上成佛,不修也是佛。事上成佛,才是究竟成就。
&&&&四十一位菩萨果位,在佛法位次中称为“分真位”,既然是分真,必然与佛的“一真”是有区别的。菩萨与佛的果报差别,对我们而言应该是非常悠远的事情,我们总希望本人马上就和佛一样,来个超佛越祖,来个十地顿超。
&&&&“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好好领会了这句话,就不会犯上述的错误了。打个比喻:总统和乞丐,都是人,都有人权,都有人的尊严。但是,千万记住,总统不是乞丐,乞丐也不是总统。谁在理想中搞混了,谁就会吃苦头。人间法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出世法?
&&&&乞丐虽然有人权,但乞丐却不能要求有专机、专列,不能要求出行一级保卫,不能要求很多很多,这就是“自食其果”事修非常重要,只要事修,才能改变因果的轨迹,事修就象长征一样,是一次战略上的彻底改变,理悟的作用,只是为了弄明白长征的意义,明白了意义,不去做,什么也改变不了。异样,见性不修性,也是什么也改变不了的,当然,真正见性的,是不可能不修的。那些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头坐”的人,其实也是不可能见性的,只是拿人家的话来当本人的口头禅而已。
&&&&新,你能做的只要:一、多读经教,广集资粮;二、随缘安分,尽心人事;三、归心净土,带业往生。这就够了。末世学佛,不可求开悟,不可求神通,不可求了生死,不可求度众生。心有此念,心魔便生。由于末世人障重,只能求临终往生。如果不到临终时,佛来迎也不去。这样就不会被魔所扰了。
悟道的根本方法
日 明华居士的空间
一、凡夫靠什么成佛
&&&&《心经》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般若波罗蜜多”,意译智慧到彼岸。“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译无上正等正觉,觉者知也,智也,至高无上的诸佛平等的真正智慧。故成正觉即是成佛。过去、如今以及将来一切的佛,都是靠智慧成的佛。
&&&&众生堕入轮回,皆因无明,也就是没有智慧,由无知故起惑造业,流转生死;智慧明灯能破无明昏暗,能除烦恼、所知二障,成就佛陀一切智智,遍知一切应知境界,觉悟圆满,得大自在。由此般若波罗蜜多能生诸佛,为一切善法之根本,故尊称为“诸佛之母”。
二、智慧为何能除二障
&&&&二障,由无始以来凡夫无情颠倒执着实有二我而生。凡夫执着实有人我(客观精神世界、能取),为我而生种种烦恼,能障众生不得涅槃解脱,称为烦恼障;凡夫执着实有法我(客观物质世界、所取),对境而生种种分别,能障众生亲证所应知境,称为所知障。
&&&&二障存在何处?凡夫无始以来颠倒妄想执着二我的同时,就有印象习气留在潜认识里,也就是有二障的染污种子熏习在阿赖耶识之中,所以今天我们虽然已知实无二我,但由于颠倒妄想积习深沉,阿赖耶识中仍有以前所积累的执着二我的种子不断生起执我的现行。因缘成熟生起现行的这部分种子,显现为现行后就不存在了,但我们在面对这些现行的时分,又习气地带着我执去对待,从而又熏成了新的我执种子,所以我执种子就这样吐故纳新接续不断,我们的二障也就无有尽时。
&&&&如何对治这些执我的染污种子?这就要靠闻思修佛法无我的道理,熏习成随顺佛陀最清净法界等流正法的清净种子,这样可以起到三个作用:一是明白了无我之理,就可以减轻我执的程度,逐渐改变我执的习气,以致于无我之理闻思修纯熟,达到照实知见无我的境界,从而断掉新熏我执种子的来路。二是在闻思修无我之理的时分,时时处处改造我执习气的时分,都同时会有清净种子熏习到阿赖耶识当中,对治我执的清净种子掺和进去,会妨碍我执种子顺利地聚合众缘生起现行。熏到阿赖耶识里的清净种子逐渐增多,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就会使一些染污业终于再也不能聚齐生起现行所需求的全部染污种子,众缘中只需差一缘尚未聚合,此项染污业的种子就不能生起现行。这样各种恶业生报因缘的聚合越来越困难,就会使许多恶业之报生起现行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以致最终达到完全没有可能聚齐因缘生起现行了。三是闻思修佛法所熏清净种子的权力越来越大,修行清净无漏善业生报的因缘就更容易成熟,由于日日反复精勤听闻、如理思想和依法修行清净法界等流正法,使本人的思想言行越来越接近佛菩萨的境界,就会与佛菩萨更容易相应,更易得到众佛菩萨大慈大悲的护念加持,以致常能见佛,得生净土。
&&&&当清净种子在阿赖耶识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能够达到一小半时,由其妨碍作用使染污种子互相聚齐生起现行曾经没有可能,就是转染成净的过程要发生量变的时分到了,这就是见道。此时染污现行因有力生起而中缀,凡夫见闻觉知的一切如梦幻象全部消逝,这就是由圣者的根本无分别智证得了空性;而后由清净种子生起后得无分别智,世界本来面目自然现前,照完成量亲切证知一切境界,生死长梦中的凡夫终于觉醒,无始以来第一次见到何为真实,凡夫不可思议真如境界如今亲身体证了了分明,心中涌出空前欢喜,这就叫做登极欢喜地,也就是初地菩萨了。此情景就如刚从梦中醒来,正醒之时,梦中幻事全都不见,醒来之后,才见梦幻真实面目,全不过是本人心中一堆妄想,终于明白佛言三界唯心、万法唯识非是虚言,哑然失笑,生大欢喜。从此已生如来家中,成真佛子,可入佛陀报身法会,依佛直指,十地之中,分分对治所余大半染污种子,待到全部转染成净,八识得转佛陀四智,圆满证得无上正觉,就完成了修行成佛的全部过程。
&&&&转识成智的过程若细分起来,见道是转识成智的第一步,这时颠倒妄想的根源第六认识转成妙观察智,我执的根源第七末那识转成平等性智,此时便能降伏染污种子的现行。然后在修道位的菩萨十地中,再接着对治所余染污种子,达到圆满佛地时,就是转染成净修行的完成,也就是转识成智的第二步,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至此凡夫八识就全部转成佛陀四智了。
三、怎样才是无分别智
&&&&圣者的智慧叫无分别智,方便说法,可分三种:加行无分别智,根本无分别智,后得无分别智。加行无分别智为地前加行位菩萨所修,根本无分别智和后得无分别智为见道时证得,若以根本无分别智为体,后得无分别智即为其用。无分别智,无的是凡夫的分别,生起来的是圣者的智慧,后得无分别智是有圣者的照完成量分别的,那与我们凡夫认识的分别完全不同,不可以我们凡夫的思想妄测类比,所以无分别智既不是不分别的智,也不是空无一切的智。此二种圣者之智只能证得,凡夫无法思议,所以我们讨论的重点该当是怎样证得二智,那就是要靠地前菩萨所修的加行无分别智,此智是由凡夫智慧到圣者智慧的过渡,是引导凡夫证得空性的智慧。
&&&&为什么叫做加行无分别智?就是要把我们凡夫的分别心识加力修行成无分别的智慧,这是见道前的冲刺阶段,就像赛跑中撞线前的最后几米,前面的一切积累都是为了这最后的成功,也好像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今天终于上了战场要动真格,看你平时的训练能否真的能用上一样。首先要明确,这种修行,就是要用我们凡夫的分别来修,就是得用凡夫的认识来修,凡夫除此之外没有其它可以用来修行的工具。由于凡夫的本钱也就只要心认识,离了心认识也就没有什么凡夫了。什么叫离凡夫的分别?那可以修无想定,四禅八定只是渐离了寻伺,仍未离微细认识的分别,可达三界之顶的非想非非想定,就是没有粗想而不是没有细想的意思。无想定其实也只是前六识暂时不起,第七第八识照常活动不停。精确地说,第八识叫心,第七识叫意,前六识叫识,真正离开第七染污意,是在证空性登初地的时分,第七识转为平等性智,才叫做离开了凡夫的第七末那识。与此同时,第六认识转为妙观察智。这叫做“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第八识和前五识要到成佛的时分才转为大圆镜智和成所作智,所以真正要离了心认识,必须到佛地才是。
&&&&而这暂时中止前六识活动的无想定却是外道的修法,由于他们认为,凡夫生死轮回的缘由是认识的分别,所以错误地认为断掉分别就可以证入涅槃获得解脱。而佛教认为生死轮回的缘由是我执,必须断掉我执才能获得解脱,而断掉我执必须靠反复熏习无我的正见,而正见就是正确的分别,所以错误的分别必须靠正确的分别才能对治除断,而不是靠中止一切分别。如果不起分别,人就好像石头朽木普通,根本没有修行的能力了。
&&&&凡夫转凡成圣而得见道,要靠闻思修佛法所得的智慧,而闻思修慧全都要靠第六认识来修,必须靠第六认识的无我正见才能对治执我的邪见,由于我执的邪见就是由第六认识执着来的,所以解铃还必需系铃人。什么叫智慧?就是能够正确简择诸法。八识中只要第六认识能够完成这个任务。无想定暂停了第六认识的活动,那就不能修慧了,所以就与佛教除遣我执的修行有关了,也就成了外道的修行了。修成无想定可得生无想天五百大劫的果报,五百大劫中前六识不起,由于不能闻思修佛法,佛把它与地狱、饿鬼、旁生、盲聋喑哑、北俱卢洲、世智辩聪、佛前佛后等并列为“八难”之一,就是所谓长寿天难。这是佛教修行必须避免的圈套和灾难。
&&&&所以,要把凡夫的有分别识,训练成圣者的无分别智,需求靠正确的如佛法之理的分别。要经过反复闻思修佛法,把我们因无明所生的我执邪见都舍弃掉,把由凡夫颠倒错误形成的疑惑全解开了,心里没有疑惑和烦恼了,也就用不着再分别了,这才叫做加行无分别智。比如,我们原来都认为有我,如今学习佛法明白了根本无我的道理,把心里的疑惑搞清楚了,不再有丝毫的犹疑和动摇,时时处处在“有我没我”的成绩上不用分别就能断定无我,所以根本不必再加分别,这就是达到了加行无分别智的形状。这种无分别,玄奘法师翻译成“喜足”无分别,就是对这个成绩你心里明白了,没有疑惑和烦恼了,心里很高兴,很满足,不再受它扰乱了,所以也不用再去分别它了。韩老根据藏文翻译成“持断定”的无分别,就是对这个成绩,你得到了一种可以断定的认识,成绩处理了,再没有成绩了,所以也不用再去分别它了。
&&&&所以真正的修行,就是这样用佛法去处理本人的无明形成的疑惑和烦恼,比如世界究竟是无常、苦、染污的,还是常、乐、洁净的?一个个地搞明白了,没有疑惑了,以致最后能够明明白白地认识到,我们凡夫一切的见闻觉知都只不过是一种能分别,所以佛说万法唯识,而一切的所分别又都只不过是颠倒妄想,佛说全是遍计所执,也就是根本不存在的龟毛兔角。当然这不是说我听懂了这个道理就算明白,得是心里真正清楚,彻底明白,明明朗朗,没有疑惑,任何外境不能扰乱,一切诸相不能迷惑,什么议论也不能动摇,这才叫做得了胜解,这才真正是到了不需求再分别的境界,当把这最后的胜解之念也舍弃时,就是根本无分别智现前的时辰了。所以要达到无分别智不能靠不分别,而是要靠正确如理的分别,才能接近和最终证得圣者的无分别智。
四、以闻思修慧而悟道
&&&&地前菩萨怎样把凡夫有分别的智慧修成圣者无分别的智慧?需求用三种方法修成三种智慧。根据修行阶段和方法的不同,地前智慧可分为三种: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闻所成慧,即是由听闻佛法所生成的智慧,其思想的对象是言语文字,目的是理解其中的含义,就是文字中所包含的道理,所表示的意义。这叫“缘文解义”。
&&&&修所成慧,是在定中作观所成的智慧,作观的对象是离言语文字的道理意义,目的是将它们以无我空性为中心融会贯通,连成一片,集于一团,终于观到纯熟通达勿须分别的时分,就能以根本无分别智全体亲证空性之理,也就是实证见道位。这叫“缘法义观”。
&&&&思所成慧,是闻所成慧与修所成慧之间的过渡,是由思想正理所成的智慧。思想对象是文字和道理,目的是将闻所成慧所理解的道理,对照联系,互相贯通,再依表达更深道理的文字继续深化,或依原来听闻过的文字领会其中更深的含义,再将领会到的更深的道理互相联系,逐渐都与佛理的核心无我空性贯通,如是反复思想,达到可以完全脱离言语文字的观法时,就属于修所成慧纯粹“缘义作观”的范畴了。
&&&&闻所成慧是靠听闻佛法所得,所以我们首先需求正确听闻和理解佛法。佛法的核心是“诸法无我”,真正通达了诸法无我的道理,也就是通达了二无我所显的空性的道理。空性就是空无自性,什么是自性呢?就是二我,人我和法我,我就是自性,自性就是我,无我就是一切法皆无自性。什么是我或自性呢?就是我们所执着的一种“独立不变”的东西。世上本来根本不存在这种东西,可是我们凡夫无始以来就颠倒执着必定是有这样的东西,比如认为内有能取人我,外有所取法我,所以起惑造业,堕入轮回。如果把这种执着二我的妄想去掉,也就不会再去造业了,无我空性就会自然现前。空性只能证得,不可思议,可思议的就是无我的道理,所以只需空掉可思议的二我,去掉二障,不可思议的空性自然就显显露来了。由于空性法尔如是,从无生灭,亦无增减,只是我们凡夫自障其眼不能观见罢了,因此若尽其障,空性就会自然现前。
&&&&反复闻思佛法可以熏习成清净种子,可以对治我执烦恼,伏断一部分烦恼现行。但是只靠闻所成慧还不能证得空性,为什么呢?由于闻所成慧思想的对象是言语文字,言语文字概括的范围较小,力量就弱,而文字所含之“义”概括的范围较大,你需求说很多句话才能说清楚一个道理,而这个道理在认识中只需一闪念就可以思想得到。比如有人在说笑话,说着说着大家忽然都笑起来了,就阐明听这个人说话必需要有一定长的工夫,而明白这些话里所包含的道理(义)却不过是刹那间的事了。
&&&&这样看来,用“义”思想,比用言语思想包括内容的范围要大得多,这样它的力量也就大得多,它所起的作用也就大得多。所以在懂得了佛法的道理之后,要练习把这些道理融会贯通起来,这就是用言语和“义”交叉思想,也就是修习思所成慧的阶段。把多次闻法所理解的各种道理,联系贯通,融会成一些更深更高层次的概括性更强的道理,这样的“义”概括的范围更大,代表的内容更多,使人的思想越来越精练简略,但是其力量却变得越来越大,这就是由多闻到精华的提炼过程,也仿佛平常所说的由博返约的总结概括性学习阶段。
&&&&思所成慧对治烦恼现行和熏习清净种子的力量更大,作用也更强,但是在思所成慧阶段也还不易证得空性,为什么呢?由于思所成慧靠的是散心思想,散心的力量还比较弱,定心的力量就又强得多了,心力强作用就大,所以如果在定中观察思想佛法的道理,尤其是达到脱离文字概念的纯粹“义”观的时分,逐渐把一切的道理都与无我之义融会贯通起来,构成高度概括的简练的观法,那就可以进入加行位了。在加行位中,由高度概括的观法(唯识中就是由四寻思观证四照实智)把一切分别概括成“能与所”这种最基本的分别,然后把所取空掉,当这只要能取的最后一念也断掉时,就是空性现前的时辰了。
&&&&慈氏菩萨曾在深密法会上请问释迦佛如何作缘总法观,佛回答说:“若诸菩萨即缘一切契经等法。集为一团一积一分一聚作意思惟,此一切法随顺真如。趣向真如临入真如。随顺菩提随顺涅槃。随顺转依及趣向彼。若临入彼此一切法。宣说无量有数善法。如是思惟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缘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这就是在讲临入真如的最后观法。
五、闻思修慧的修行方法
&&&&我们一同来看弥勒菩萨在《辨中边颂》里是怎样说的,颂下的论是世亲菩萨的解释。
&&&&“论曰。作意正行其相云何。颂曰
&&&&菩萨以三慧 恒思惟大乘
&&&&如所施设法 名作意正行
&&&&论曰。若诸菩萨以闻思修所成妙慧。数数作意思惟大乘。依布施等如所施设契经等法。如是名为作意正行。此诸菩萨以三妙慧思惟大乘有何功德。颂曰
&&&&此增长善界 入义及事成
&&&&论曰。闻所成慧思惟大乘。能令善根界得增长。思所成慧思惟大乘。能正悟入所闻实义。修所成慧思惟大乘。能令所求事业成满。谓能趣入修治地故。作意正行有何助伴。颂曰
&&&&此助伴应知 即十种法行
&&&&论曰。应知如是作意正行。由十法行之所摄受。何等名为十种法行。颂曰
&&&&谓书写供养 施他听披读
&&&&受持正开演 讽诵及思修
&&&&论曰。于此大乘有十法行。一书写。二供养。三施他。四若他诵读专心谛听。五自披读。六受持。七正为他开演文义。八讽诵。九思惟。十修习行。”
&&&&作意正行是以三慧思想大乘法义,即能趣入修治地,也就是见道而悟入修道地。其中“闻所成慧思惟大乘。能令善根界得增长”的“界”是因义,指种子,就是说,多闻佛法能够增长善根种子,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清净种子。
&&&&修作意正行具体需求做什么呢?就是十法行。释迦佛在《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中开演十法行时告诉阿难,此十种法能受持此般若波罗蜜修多罗,“阿难。譬如大地。一切树林花药皆依而生。一切善法皆依般若波罗蜜生。阿难。譬如转轮圣王若在人间七宝常现。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此修多罗若在人间。则三宝种常不断绝”。
&&&&十法行总结起来,一是要闻思佛法,二是要修习止观。闻思修经论是正行,而方法上必须辅以止观,其作用有三。一是在闻所成慧阶段,修定可以使身心顺畅,神志清明,于闻思经论助益广大。二是在思所成慧阶段,静坐思想时心力集中,很多散心时百思不得其解的成绩很容易就心开意解了,或是平时想不到的地方,定中也就容易心照不宣融会贯通了。三是修所成慧阶段,必须常在定中作法义观,才能最终习熟见道。十法行的第十项修习行,指的就是在定中观修法义。所以罗嗦了半天,修行方法概括起来其实很简单,也就是读经、止观两件事儿。
蓦然回首——豁然开悟
日 禅客茶寮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大文学家辛弃疾用他生华的妙笔,呈现给我们一幅美得令人心悸的元宵观灯图。尤其是最后三句,生动地描绘了对于“美人”——绝对美的境界——理想的追求:
&&&&“众里寻他千百度”——好辛劳;“蓦然回首”——因偶然而愈加惊喜;“那人”——绝对的美;“灯火阑珊处”——灯火幽暗、最不引人留意的地方。
&&&&在付出了寻寻觅觅的艰苦与绝望之后,有意中偶然一回头,忽然之间,在最为平凡的地方,却发现了理想之所在——这个过程,与许多禅师的悟道过程惊人类似!
&&&&这里面,有一个关键——只要在拉开适当的距离之后,才能在不经意之间、不经意的地方,蓦然发现。在古代,禅宗祖师们经常运用这种方法创造契机,令禅僧猛然顿悟。
&&&&五泄灵默禅师,从马祖剃度、受戒之后,参禅多年未能开悟。后来,他远行去湖南参谒石头希迁。一进方丈,灵默禅师就直截了当说道:“一句话投机我就留上去,若是不相契我抬脚就走。”
&&&&石头大师手按着禅床,一言不发。灵默说到做到,转身就向外走去。他刚走到门口,冷不防忽然听到身后高声喊道:“小师父!”
&&&&灵默一机灵,下认识地回过头来,直听得石头说道:“从生到死就是这个,你回头转脑作什么?”
&&&&就在这不可思议的一瞬间,石头大师这句话宛若一道来自悠远天际的闪电,照彻了灵默灵魂深处的黑暗。于是,就有巨大的喜悦像千年睡莲一样在他心中开放。灵默禅师折断禅杖,不再东奔西走的寻觅禅机,长期留在了石头希迁身边。
&&&&汾阳无业国师,天生异相,聪明异常。他九岁出家,开始学习大乘经典,《金刚》、《法华》、《华严》、《维摩》……他一目十行,过目成诵。年纪悄然,他便曾经是享誉一方的大法师了。后来,他听说马祖的洪州禅风靡禅林,天下僧衲无不归心。于是,他带着几分猎奇心,悄然混同在禅僧群中,前去瞻礼。
&&&&那天,马祖在僧众中一眼便看上无业。他,高高大大,仪表堂堂,静若山岳,行似疾风,声如洪钟。马祖不由心中暗喜,但是他口中对无业说的却是:“好一座佛堂,可惜,其中无佛!”
&&&&无业一听,一下愣怔了:是啊,本人虽然讲经说法多年,却仅仅是在知识层面的研讨,心中并无实践证悟。他赶紧向马祖磕头请教。然而,马祖却说:“你暂且退下,改日再来吧。”
&&&&无业有些绝望,没精打采地后转身,怏怏不快地向外走去……
&&&&当他快要走到法堂门口的时分,忽然,身后一声呼喊:
&&&&“大德!”
&&&&无业下认识地转回头来。
&&&&马祖紧接着问道:“是什么?”
&&&&就像晴天霹雳,轰然一声,无业忽然大彻大悟了!
&&&&这一方法传到马祖道一的弟子百丈怀海手上,他更将其发展成了一种经常性的教法:在百丈山,到上堂的时分,大家刚刚站好,百丈怀海不但不说法,反而抡起禅杖,将大伙打散。当人们逃到法堂门口,他又忽然招呼大家。众僧蓦然回首,他便急切地追索道:“是什么?”
&&&&这,就是享誉禅林千百年的“百丈下堂锦句”,有数禅僧由此契入了禅的堂奥。
&&&&五泄灵默禅师也好,汾阳无业禅师也好,以及百丈的“下堂锦句”也罢,蓦然回首,豁然大悟,得来看似毫不费功夫。其实,若无“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基础,你就是千百万次回头转脑,除了把脖子扭伤,必将一无所获!
&&&&不只参禅,生活、事业中的每一次领悟,都是如此!
&&&&还是翻箱倒柜找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过的老话吧——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本人就是一本无字天书
日 北京天宁寺的博客
&&&&老修行中常有这么一句话:本人就是一本无字的天书,里面什么法都有。但普通人不知道翻本人这本书,老是在里面求秘方、求口诀、求密传。六祖曾处处强调这点。“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自心内有知识自悟”,所以,一定要认识本人就是一本天书,要在本人身上用功夫。有的人读经读迂了。看到六祖说:“不悟佛是众生”就怒气冲冲,佛还会迷吗?还会不悟吗?当然佛是不可能迷的,六祖这里用的是反语,让众生加强决心,从而强调了“自性”、“自悟”这一关键成绩,把话也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但真正要众生悟入也不是容易的,你说祖师们急不急呢?唐代道吾禅师看见老师药山禅师接引两个师弟,其中一个师弟老是上不了手,回答不出,道吾在一旁急得把本人的手指都咬烂了,他在想,这么简单明白的事,你为什么还不能懂呢?你为什么不能在心中顿见真如本性呢?你就是真如,为什么不能直下便是呢?
&&&&这里要谈一谈善知识的作用。六祖曾说:“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这里五祖是善知识,对六祖的大悟起到了重要的协助。六祖悟后又干什么呢?是不是到山里去了,到净土里享福呢?不,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还没有得度,怎样能不管呢?悟后的六祖又成了众生的善知识。要知道,大道无私,佛法无私,里面是没有什么秘密而言的,佛法是众生的法,没有众生,哪来的佛法?不度众生,就不是佛法。所以对人间的事,要积极去做,要多为众生着想。
&&&&有的人关在家中修“报化”,不知为众生做事才是你修报身、化身的根本道场,无私自利的那个心,怎样修得来报化呢?六祖确实是明眼人,他处处为众生着想。对上根的人,六祖希望他们“各自观心,自见本性”,对下根的人,不能自悟的人,六祖希望他们“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所以,普通人能找得到“解最上乘法”的善知识依止,是有大福分的。佛教中常说:“人生难得,中土难生,正法难遇”嘛,那解最上乘法者就更难遇到了。“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只要善知识才能协助你把本人本来具有的菩提心发动出来。
&&&&六祖曾说:“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六祖这里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佛都可以从本人这部天书中产生出来啊!可惜普通人不能明白这个道理。但如果遇到了大善知识的开示,便能自见。大家可以反省一下,本人求道的心,求解脱的心,能否迫切而坚决呢?道不远人,而人自远之。我想,如果求道的心迫切,并持之以恒,那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必定会有花开见佛的日子,乃至“一悟即至佛地”。&
佛弟子有三样东西需求永远保密! 日&&豆瓣社区
&&& 我们时时辰刻中应该保密的有三种&&&& 恒需隐秘有三种:隐秘本人之功德,
&&& 隐秘别人之过失,隐秘将来之计划。
&&& 我们时时辰刻中应该保密的有三种:
&&&&“隐秘本人之功德”,若按佛教的教规,本人即便具足很多功德,如严持净戒、具足智慧、具足禅定等诸多不可思议的功德,也都不能在别人面前宣说,必须保密。若本人宣说本人功德,多半是五毒中我慢的显现,且别人不一定对你生决心,反而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在未登不退地(普通皆指初地菩萨以上之位——博主看雪客注)前,真正具有的一些功德也会因鼓吹而减灭,所以,有智慧的人不会宣说本人的功德。但如今末法时代的人们往往喜欢吹嘘本人已证悟了、已具足了功德、本人有神通、本人是活佛等,借以完成本人的贪欲。不过法王如意宝也这样讲过:有些真正的高僧大德为了摄受弟子,断除弟子的某些邪见,偶尔会说一些本人的功德,如我的内证境界是什么什么等。但智者更多的是常常观察本人的过失。正如《格言宝藏论》所说:“圣士观察自过失,劣者观察他过失,孔雀观察本身体,鸱鸮给人起恶兆。”
&&&&“隐秘别人之过失”,我们平时不要说别人的过失,由于我们是凡夫,自相续具有不清净的显现,很多时分看别人不顺眼,总是觉得本人好,就好像藏人有句俗语说:“经常看到别人脸上的虱子而看不到本人脸上的牦牛”,这只能阐明本人修行不好。很多大德都这么说过:佛所见全是佛,菩萨所见者全是菩萨,凡夫所见者全是凡夫。我们学院有一位堪布,他不管看到别人做什么坏事,总是说:“不要说不要说,这可能是有密意的,我们不要看他的过失。”由于有时分我们并不太了解别人,一件事情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说别人过失对本人有利,在比丘戒与菩萨戒上都有详细的戒相,在《佛子行三十七颂》中也这么说:“以惑谈他菩萨过,则将毁坏自功德,故于大乘诸士夫,不说过失佛子行。”我们修行人不要像人间人一样,总喜欢把本人吹得很高,把别人贬低得一无是处,很多大德往往在未开始弘法前总是做最低下的事情,默默无闻地潜修,所以,普通凡夫人从表面上根本看不出别人的内证和功德。常赞本人之功德,别人是不会对你恭敬的。你所诽谤的是不是诸佛菩萨的化现很难说,由于,很多菩萨是以贱女、妓女、猎人的笼统来度化众生的,所以我们平时应观清净心。人间有一句名言:说别人的过失,本身就是一种过失。所以,无论从本身或利他任何一方面来说,隐秘别人的过失都是很必要的。
&&&&“隐秘将来之计划”,对本人将来的计划想法一定要保密,不要把将来的计划,有时甚至是一个妄想,什么建寺院、收徒弟、传法等去随意跟别人说,常言道:天机不让人识破,识破不值半文钱。普通来说,真的计划在还没完成之前,说出来会产生违缘,故不宜泄露。而且我们修行人,对修法有个计划还可以,对人间法不能过多计划,由于人间的一切本体都是无常,计划赶不上变化。我们的上师法王如意宝也是这样,凡做事情没有百分之八、九十的把握时,是不说的。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大德先贤们的所作所为,隐秘将来之计划。
&&&&不要随意说未成之事、计划之事 —— 还没做终了的,说穿了是个忌讳,说了就会产生不顺。
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
&&&&每当我们面对佛陀,反观其心,佛是圆满的慈悲心,清净心,觉悟心,平等心,愿力心,念念不舍众生的心,而我们是有求的心,固执的心,分别的心,贪心.嫉妒心.嗔恚心.种种无私自利的心,而虚度人生,口念弥陀,心在有求,所做的-切又是为冤亲,而又固执于相上,固执于文字。
&&&&受戒,是一种情势,我们真正的受戒,心.身.口.意,我们能否做到以戒为师,以戒修我们的身口意,以戒修副本人,不是看别人如何,而是本人做的能否如理,真正做到以戒为师的修行人,我们学佛从本身做起,如理如法修副本人,从家庭做起,以身度化有缘人。
&&&&慈悲心从何处来,冤亲平等中来,忍辱中来,没有贫富之分,贵贱之分,面对逆境不起嗔心,所谓的逆境,都是本人种的因,而是在冤冤相报,坚信因果,小恶不去,终究注成大祸,我们修行修的是慈悲心。
&&&&平等心,是我们修行不可缺少的,众生本具有的佛性,被五欲.我执.贪.嗔.痴所迷惑,生在假相中,以假当真,分别着事事非非,善与恶,好与坏,贫富贵溅,我见.他见在约束着迷中的众生,我们以平等心对待一切,没善没恶,唯心所变,一切都是因果的相续相,都是在成就我们,在因地上种殊胜的因,慈眼视众生,平等心是恭敬众生中来。
&&&&觉悟心从明理中来,深相因果,世事的无常,生老病死的苦,五欲在迷惑着人们,认识到假相,才能放得下,放下我们的贪心.固执的心.分别的心.有求的心,我们才能得到圆满的觉悟心。
&&&&清净心从忍辱波罗密中来,面对嗔恨,我们以悲心去感化,以清净心感化分别.贡高我慢.悭贪.嫉妒,心包太虚,拓开心量,量周沙界,与法界溶为一体,乃至整个宇宙虚空,心清净了,我们就在净土,极乐由清净心所变,用我们的心度化有缘人,以悲心不舍-众生,学佛人都能如此,极乐在人间,我们就在人间极乐。
&&&&我们为什么要修行,为的是真正的解脱,苦的根本源于五欲,我们以大愿,修圆满的菩提心,菩提心是我们用之不竭,取之不尽成佛的根本,菩提心贯注在我们生命中,菩提心贯注在我们生活中,起心动念中,没有普提心何谈修行,没有普提心何谈消灾免难,菩提心是成就我们的道心,菩提心使我们行普贤行,修的是菩萨道,我们以菩提心修行,今生定能解脱。
&&&&我们为什么学佛,因六道轮回的苦,人间一切的假相都是无常,今生多么难得的人身,多生多劫因业而在轮回中,不是人们常说的,一切由天注定,而是由众生的业力在牵引,众生因无明种下种种业的因,才有了轮回,我们如何改变命运,如何以愿克业,菩提心使我们改变一切,离相修善,处处升起感恩的心,我们以佛心在做佛事,我们以佛心在念念不舍众生,不看别人如何,我们本人能否做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阿弥陀佛!
收藏&13764
TA的引荐TA的最新收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选择符合规律的图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