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理论基础军事理论课心得体会会论文

《中西医结合导论》的学习心得体会
《中西医结合导论》的学习心得体会
--结合戴恩来老师的讲课回顾中西医结合理论在神经内 科的学习中的运用的心得体会《中西医结合导论》,顾名思义,即在学习中西医结合这一体系医学之前所要学习的一门具有指导价值的课程。从“导论”二字来看,就是引导,指导我们中西医专业的学生去怎样很好的了解、学习、领会和创新中西医结合这一年轻的医学领域。所以,作为这一门课程的讲师戴恩来老师就在第一节课问到我们一个问题,我记忆尤为深刻:“中医、西医到底能不能结合?”问题一出我们陷入深思,随后大家有踊跃发言,各执观点。最后,经过大家一番激烈的讨论后,戴老师很肯定的说:“能”,并且给了我们三点理由:一、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最根本的出发点是一样的,那就是治病救人,所以能够结合;二、自从有了中西医结合观点的提出以及临床应用,虽然有反对的声音,但是现在还依然存在,那就必然适应时代的发展,也是未来中医发展的趋势,所以能够结合;三、中医、西医都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只有相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医学体系,所以能够结合。这三个理由清晰地阐述了中西医结合体系存在的必然性,还进一步给我们展示了中西医结合的稳定性,以及中西医结合的无限创新性。从中,我们也坚定了学习中西医结合知识的信心与决心。我的专业是中西医结合,研究方向是神经内科。在有幸就读甘肃中医学院之前就在山西省中医研究院的神经内科进行5个多月的学习,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学习的专业知识很是让我受益匪浅,并且在学习了戴老师的《中西医结合导论》后原先学到的知识在头脑中渐渐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让我深深体会到“醍醐灌顶”的明快感。回顾5个月的实习期间,遇到各种的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病人。首先在门诊诊疗当中就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理论知识,即中医的辨证论治与西医治疗的普遍性相结合。例如,有一名患者,女性,74岁,有子女陪同而来,一进门诊房门看见坐诊医生就抑制不住嘤嘤啼哭,难以抑制,观其形体消瘦,面色晦暗,语声低微。扶其坐下后,稍加安慰哭泣渐止,自述1年多来心情烦躁,心中时感压抑难耐喜哭,难以入眠且早醒,每日睡眠不足4小时,食欲减退,常与老伴争吵。(叙述中呜咽不止),后坐诊医生观其舌象淡暗无光,边有齿痕;脉弦而滞。而后让患者经行心理CT的检测。后根据检测结果得出病人为西医诊断:焦虑抑郁状态;中医诊断:郁病-肝气郁,脾气虚。西药给予黛力新(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焦虑抑郁状态,右旋佐匹克隆治疗患者失眠;中药给予疏肝解郁,健脾利湿方药。结合上课所讲内容,中医根据望闻问切后辩证分析得出结论进行调节,并在询问病史的过程中详细问到患者的日常生活与人际交往,这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西医对症治疗,在对病人进行疏肝健脾的调解过程中,利用西药对病人的影响正常生活的症状经行改善。从诊断到治疗,到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理论。住院病人中,影响尤为深刻的是一个患有“吉兰-巴雷综合征”的患者,女性,53岁,入院时距发病已将近8个月,病人及家属一再强调:住院旨在恢复四肢的功能。入院见:病人坐轮椅推入病房,双下肢无力体格检查肌力3级,可缓慢行走但持续时间不长,双上肢肌力体格检查3级,双手不能进行精细活动,并呈明显的“猿掌”(大、小鱼际肌萎缩明显)。根据患者之前在他院的住院病历,患者处于吉兰-巴雷综合征恢复期,中医辨证为萎病-肝肾亏虚,筋骨失养。西医治疗以静点营养神经的药物,肌注皮质激素类药物;中医治疗辨证论治,认识到处于恢复期的后期,肌肉血管失去神经营养。主要表现为四肢痿废不起、肌肉瘦削、皮肤干燥、麻木不仁。故老师治予以中药方剂(未记)以补虚为主,益肝肾、强筋骨,使元气来复,精旺血生,四末得养,痿废渐起。并辅以针灸治疗,且与合谷穴注射激素以濡养经络,利筋骨,并进行康复治疗。经过半个月的治疗,患者症状改善明显。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并不常见,其发病急,进展快,所以在疾病的急性期西医的作用较之中医为重,临床的治疗效果明显。但是,来势迅猛,传变迅速的疾病,对病人的愈后影响重大,所以,中医的作用在吉兰-巴雷综合征的恢复期就尤为重要。本病例中,患者入院就诊时已经处于1年后,即疾病的恢复期,在进行西医的治疗的情况下,中医的治疗就可以系统的进行。查资料以及根据住院部老师的讲解,本病的恢复期湿热之邪已去,气血亏虚之象渐显,气弱不能行血,血虚风燥,瘀血由生,筋脉失养更为明显,故以补阳还五汤加减,益气活血、祛风润燥,使气旺血行,促其尽快康复。中医用药可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通络。时间间隔更长的患者可于恢复晚期(晚期)以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为主。这里尤为深刻的是穴位注射的治疗,将西医的药物直接注入穴位之中,即是很好的利用了中西医结合的理论。中医经络学的中强调经络在辨证施治中的重要性,住院部老师注射的激素在中医中相当于益气养精的补益剂,注射到经络上的穴位之中,不仅可以治疗局部的病症,还可以循经治疗本经的病症。在治疗的过程中强调饮食的营养,以及康复治疗,即是体现了中医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临床的实习期间,经常性的会遇到一些“口眼歪斜”(周围性面瘫)的病人,年龄各异,男女都有,在询问病史的时候,门诊老师都会多次确认发病的时间,然后进行辨证治疗。其中有一种情况,对于刚刚发病的病人,一般在发病后的1至7天后再进行针灸治疗,我一直不是很了解,并且总是认为对于感受风邪的病人,发病的开始进行针灸的施治效果岂不是更明显,对于患者的康复及生活影响也会更小?但是请教带教老师后,也只是得到这样模糊的答案:本病的发病早期属于危急时期,还有发展的可能,不宜针灸。即使这样解释还是不能消除我的疑虑,依然百思不得其解。现在进行学习后,我查阅资料和自我见解认为;1、面神经炎引起的口眼歪斜,既然是为炎症,急性期给予针灸有可能会引起面部神经的水肿从而加重疾病的恶化,但是并不是不可以针灸,针灸施治离穴不离经,可以采用针灸的远端治疗的原则,进行远端针灸,一样可以起到治疗本病的作用;2、急性期机体与病邪正处于抗争阶段,此时脉络空虚,正不胜邪,局部取穴易伤正气,导致虚者更虚!邪实更盛的局面,因此针刺治疗面瘫并非越早越好(宋?赵估.《圣济总录》)。理论的指导与临床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一套系统的知识框架是我学习这门课程最大的收获。利用中西医结合理论回顾以往的临床实习经历使我明白: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我们的生活将会在新的潮流中产生突飞猛进的改变,那么依据中医基础思想“天人合一”,人们在新的环境下也将面临新的情况与问题,所以中医药要想取得发展就必将博采众长,中西医结合是大潮流、大方向。作为新时代的研究生,我们要学的不仅是单方面的中医或是西医的知识,还要将这两种理论相结合,从而找到在这种社会发展潮流下中医学的新的突破口。正如在课堂上戴老师一再强调的“病症结合”。这是中西医结合的基础,也是连接中医与西医的枢纽。正如《中西医结合导论》中所写的那样“中医、西医,二者结合不仅是科学研究方法的典型,也是促进整体医学发展、成熟,得以实现的中药途径和方法。最后,中西医结合也将从今中医学和西医学的发展”。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
热门新闻资讯
推荐新闻资讯
最新新闻资讯中西医结合进展心得体会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西医结合进展心得体会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心得体会-心得体会-论文联盟
您好,游客
背景颜色: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心得体会
来源:论文联盟&
作者:郭红丽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心得
  我们在2010年4月&&2012年8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共102例,其中采用中药(自拟方)祛温合剂联合利巴韦林治疗52例,治疗效果很满意,现如下: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潜伏期一般3&7天,主要通过患者粪便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穿破的水泡亦会传播病毒。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内仍有传染性。人群普遍易感,受感后可获得免疫力,祖国认为,儿童系稚阴稚阳之体,容易感受毒邪,病情变化迅速,宜早发现早治疗,防变证,及时辨证施治。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对102例小儿手足口病均按卫生部颁发的《手足口病治疗指南(2008年版)》诊断标准诊断,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的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中药(自拟方)祛温合剂联合利巴韦林,共52例,其中男36例、女16例。年龄4月龄&5岁,病程4----8天,其中发热者43例,不发热者9例,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黏膜有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有斑 丘疹 疱疹,疱本文由联盟收集整理疹周围红晕、咽痛、流口水,乏力 纳少便秘、舌黄红,舌苔厚黄腻,脉数、指纹红紫。化验检查:白细胞总数偏高者39例,正常者13例。  对照组:单用利巴韦林为主配合其他对症治疗药物,未用中药治疗共50例,其中男39例,女11例,年龄4月龄&&4岁,病程4----8天。  (两组年龄、性别、病程无显著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于补充水分,维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积极治疗合并症。对照组利巴韦林及对症治疗药物,剂量按年龄、体重计算应用,疗程4&&10天。治疗组加用中药(自拟方)祛温合剂。方药组成;银花6g、蒲公英6g、牛子6g、地丁6g、青蒿6g、白鲜皮6g、荆芥6g、防风6g、浮萍6g、蝉衣6g、苦参6g、苍术6g、黄柏6g、藿香6g、桑皮6g、冬瓜皮6g,上药共浸泡半小时左右,水煎文火10分钟取出混合药汁,药汁中放少许红糖,再另开锅后消毒即成,周岁以下患儿每日80&100ml,1岁&2岁患儿100&120ml,2&4岁患儿每日120&200ml,每日3&4次或多次温服,疗程4&10天。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参照卫生部颁布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结合今年本地区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药的使用情况来定。治愈:治疗一个疗程后,临床症状消失,患儿精神活泼,体温正常,疱疹消失,心肺正常,X线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好转:体温正常,症状减轻,疱疹基本消失,X线及实验室检查较治疗前明显好转。未愈:治疗后症状及体征、实验室及X线检查有改善但不明显。  2.2 结果:治疗组治愈43例,好转8例,未愈2例。对照组治愈19例好转23例未愈10例.  (两组治愈率、好转率有显著差异[p&0.01])  3 讨论  小儿手足口病治疗原则主要是对症处理为主,用利巴韦林抗病毒,本人在这治疗原则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祛温合剂(自拟方)收到了满意效果。从祖国医学理论分析,此病属于中医&温病&的范畴,温热疫毒经口鼻侵入,发于手足,上熏口咽,外透肌肤,发为疱疹,症见发热,口腔黏膜有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有斑丘疹,疱疹周围红晕,咽痛流口水,乏力纳少,便秘,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数,指纹红紫。而祛温合剂中利用蒲公英、银花、牛子、地丁、青蒿清热解毒、泻火退热、治咽痛。荆芥、防风、蝉衣、白鲜皮、浮萍祛除患儿口腔黏膜疱疹。苦参、苍术、黄柏、藿香。既能清热燥湿又能芳香化浊 故能抑制这些热象的症状。古人云&治湿不利小便而非其治也&,用桑皮泻肺行水,冬瓜皮清热祛湿利水,致使湿热疫毒之邪从小便利水而排出体外,所以邪去则正复,在临床上起到了满意的疗效。
欢迎浏览更多 →
相关文章 & & &
本栏目最新更新文章
   同意评论声明
   发表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内容分类导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基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