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和第二语言用的是大脑控制语言的区域中的两个区域吗

语觉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
语觉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1、后天环境论[1]
Locke[2][2]
2、先天决定论
N.Chomsky)为代表的“LAD理论”和以伦内伯格(E.H.Lenneberg)为代表的“关键期理论”。
(1)LAD理论
Acquisition Device LAD1988Universal
Grammar UG[3]
伦内伯格的“关键期理论”,也有文献称之为“自然成熟说”[1]。
1967伦内伯格发表了他的重要著作“语言的生物学基础”(The
Biological Foundation of Language)。在该书中,他提出一套用于判定是否属于“先天能力”的准则,并且证明人类的语言能力完全符合这一套准则,所以是先天的。他把儿童的语言发展看成是受发音器官和大脑等神经机能制约的自然成熟过程。伴随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发音器官和大脑的神经机能逐渐成长发育。当和语言有关的生理机能成熟到一定的准备状态时,只要受到适当外界条件的激活,就能使潜在的与语言相关的生理机能转变为实际的语言能力,所以儿童语言能力的获得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伦内伯格还指出,在儿童发育期间,语言能力开始时是受大脑右半球支配,以后,逐渐从右半球转移到左半球,最后才形成左半球的语言优势(左侧化)。伦内伯格认为,左侧化过程发生在两岁至12岁之间,并强调这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之后,如果大脑左半球受损,将会造成严重的语言障碍,甚至终生丧失语言能力;如果是在这一关键时期的开始或中间阶段(即左侧化完成之前)左半球受损,则语言能力将继续留在右半球而不受影响。这就是伦内伯格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理论”。
从当前脑神经科学研究的进展来看,伦内伯格关于儿童发育早期(四、五岁之前)语言能力是受右脑控制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至少还没有得到实验证据的支持。目前比较公认的看法是:儿童在青春期之前(尤其在10岁之前),大脑两半球都具有发展语言的潜在机能,在语言能力发展上两半球是处于竞争状态,这时尚不存在单侧优势。只是随着年龄增长和社会交往的增加,对言语能力要求愈来愈高,需要相关神经机制的更为精细的调节与控制,加上人类的大脑结构有天生的不对称性[瓦达(Wada)等人对胎儿大脑的研究表明[4],其左半球的颞叶均比右半球略大,而颞叶正是与话语理解密切相关的部分],最后才在两半球竞争过程中逐渐形成左半球的言语功能优势。
尽管有这类争议,但是就伦内伯格的“关键期”理论本身而言,我们还是应当给以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重视。事实上,儿童获得语言具有“关键期”(也称最佳敏感期),现在已不再是一种“假说”,而是已得到许多实验与观察证实的科学事实。例如: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语言学家J.K.Chambers在1992年发表“方言习得”[5]一文。该文根据六名加拿大儿童移居英国习得英国南部方言的案例,发现对于新方言的复杂规则和新音位,7岁和不到7岁的儿童(早期习得者)可以顺利习得;14岁和14岁以上者(晚期习得者)几乎不能顺利习得,甚至永远不能完全掌握;7至14岁之间的儿童则界于这二者之间(可能是早期习得者,也可能是晚期习得者)。这一研究表明语言获得确实有一关键期。
美国Rutgers大学认知科学中心K.Stromswold在1995年发表的文章中指出[6],婴儿期的脑损伤通常只造成暂时的、较轻的语言缺陷,而成人发生的同样脑损伤则会造成长期的、严重的语言障碍。儿童失语症较容易康复与两个脑区可以实现语言功能重构有关:第一脑区是与受损伤的左半球语言功能区相毗邻的脑区;第二脑区是与左半球受损脑区相对应的右半球未受损脑区(即右半球上解剖结构相同的脑区)。如果左半球语言功能区的损伤面积很大,以至其周围几乎没有未受损脑区时,右半球的对应区域就将承担起语言功能重构的全部功能。一般来说,重构的效果(即失语症的康复情况)年龄愈小愈好。
K.Stromswold在分析了众多的语言获得案例(这些案例中包括正常儿童、失聪者、在极端社会条件和语言剥夺条件下成长的儿童、不同年龄的第二语言习得者……)以后,最终得出结论:在关键期以后,人类获得语言的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削弱。
为了检验第二语言的获得是否也存在关键期,Johnson和Newport研究了本族语是朝鲜语和汉语的一批被试的英语能力[7],这些被试是在后来进入英语环境后才开始学习英语,但进入英语环境的时间有所不同,最早的3岁,最晚的39岁。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青春期(约14岁)开始前进入英语环境的被试,其掌握英语词法与句法的熟练程度与其进入英语环境的年龄高度相关(越小越熟练);而对于青春期后才进入英语环境的被试则几乎没有这种相关性。这就表明,对于第二语言获得来说同样存在一个关键期,一旦错过这个关键期将会事倍功半。
3、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Hebb[2][2]
Wernike1874
1、对当前主要儿童语言发展理论的利弊分析
LADLADLADLAD
2、一种新儿童语言发展理论(“语觉论”)的产生背景
C.J.Fillmore
ObjectiveO
InstrumentI
E.Blumstein[9]下面我们提到的言语中枢均同时包括布洛卡区和沃尼克区这两部分,而且还包括近年来新发现的与言语的理解和表达有关的区域。
能发现外部形态千差万别的各种语言的句子中都隐含着与图1类似的语义关系结构;
力图用这个语义关系结构去和当前的输入句子相匹配(为此需要先对输入的句子进行正确的语块划分);
能对匹配结果作出三种不同的评价:完全匹配(输入句子的各个语块均能适合语义关系结构的要求),部分匹配(输入句子中的有些语块能适合语义关系结构的要求,有的则不能),完全不匹配(输入句子中的各个语块均不适合语义关系结构图的要求)。
这样,幼年儿童的语言获得过程就可表述为:
儿童通过听觉神经中枢感知并接收到当前输入的话语语音串(假定是一句话),并存入工作记忆区。
儿童运用言语中枢的“言语理解”功能(即沃尼克区的传统功能)对工作记忆中的输入语音串进行初步理解,即通过“语音辨析”、“单词识别”、“词组构成分析”等加工环节实现对该输入语音串的语块划分。
儿童运用言语中枢的“语觉”(语义知觉)功能,将划分出的输入语块与语义关系结构的相关部分进行比较,看二者能否互相匹配,并对比较结果作出评价――确定三种可能匹配中的一种匹配。
如果评价结果是“完全匹配”(即被语觉辨识后,获得通过),儿童就初步认知了一种语义关系结构的模式。所谓初步认知,是指对这种语义关系结构的模式只通过一次的感受与辨识,印象还不深,还记不住,只是有所了解还没有真正掌握。
如果评价结果是“部分匹配”或“完全不匹配”(这可能是由于有部分语音没有被儿童听清楚,或者是说话人的说法有误),儿童将不可能通过当前这次的话语输入学习到某种语义关系结构模式(这时儿童可能会要求说话人重述一遍,或是自己就其中的某个词语向说话人提出询问)。
随着儿童日常活动的增加,人际交往日益频繁,听到的话语越来越多,如上所述,每听到一个新的话语如果经过语觉辨识能够完全匹配(即被语觉辨识通过),儿童就能初步认知到一个新的语义关系结构模式;如果当前听到的话语不完全是新的(例如表达的意思虽然不同,但其语义关系的结构模式没有改变),对于儿童来说,虽未学习到新的模式,却可以加深对原有模式的应用范围与应用语境的了解与认识;如果当前听到的是完全重复过去已经听到过的话语,对于儿童来说也很有意义,因为这样可以对原来初步认知的模式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从而在其长时记忆系统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这样,随着儿童人际交往和听到话语的增多,在其长时记忆中保存的语义关系结构模式将愈来愈丰富,而且对这些模式应用范围和应用语境的了解与认识也愈来愈深刻。当这些模式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从而能够满足一般人际交往过程中沟通与交流的需要时,我们就说该儿童已基本获得或掌握了这种语言,对于母语来说,获得这种能力的儿童年龄一般应在四至五岁左右。
87654321=403204
息加工环节。其中“语音辨析”要求根据音位组合(即音节)辨别出这些音节是表示哪一个词,这可由传统的沃尼克区协同听觉中枢来完成,经过长期进化,人类已天生具有敏锐的语音辨析能力,许多儿童语言学家通过实验观察都曾发现刚出生一、两个月的婴儿对语音就特别敏感,例如,艾马斯(Eimas[10]1pahbahTrehub[10]Lasky[10]
1、对伦内伯格“关键期”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J.K.Chambers、美国脑神经专家K.Stromswold
以及Johnson和Newport 等人均在这方面作出过有益的贡献)。
不过,如果对幼年儿童的言语掌握过程作进一步分析的话,我们认为,The Biological Foundation of Language)一书中所强调的,儿童语言能力的获得是天生的,由遗传因素决定的,而其关键期理论正是建立在儿童言语能力是天生、遗传的基础上。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从上述依据语觉论所分析的儿童语言获得过程看到,这一过程的核心部分是运用语义关系结构图对输入话语进行“语义辨识”,以便确定当前输入句子的语义关系结构模式的类别(可简称之为“语义模式确定”)。但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先对输入话语进行“语块划分”,而语块划分又包括“语音辨析”、“单词识别”和“词组构成分析”三个言语信息加工环节。如上面所论证的,“语义模式确定”(相当于语义的感受与辨识――即“语觉”)能力是先天具有的,由遗传因素决定的,而“语块划分”能力则要作具体分析。其中第一环节的“语音辨析”能力由言语中枢和听觉神经中枢共同支持,上面已给出证据证明它是天生的,可通过遗传获得;第二、三两个环节则涉及不同语言系统的词性分析和词组构成分析,由于不同民族的语言系统千差万别,这两个环节的能力不可能通过遗传从先天获得,只能通过后天的学习去掌握。当然,正如上一小节末尾所指出的,由于这里的词性分析和词组构成分析只涉及单词和词组,而不涉及整个句子的语法和句型,只是整个语法分析的一个局部,涉及的语法规则也很有限,所以和关于整个句子的语法分析过程相比还是要简单得多。
在语言范畴内,儿童天生的、可通过遗传因素获得的只是对语义感受与辨识的能力(即语觉能力),而非全部言语能力(至少还未能把语法分析能力包括在内);
由于与语法分析相关的能力(如词性识别和词组构成分析等方面的能力)需要在后天通过学习才能获得,所以儿童语言发展过程并非象
212122J.K.ChambersK.StromswoldJohnsonNewport2
89121/2141/10212
2、对乔姆斯基“LAD”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K.Stromswold)在分析了许多语言发展存在关键期的案例后指出[6]:“精密的语言能力测验表明,若儿童在青春期过后才首次接触一种语言,其流畅性就极少能接近该种语言的本族语者的水平。这种现象与哈贝(Hubel)及威塞勒(Wiesel)所发现的关于正常视觉发展要求在视神经发展的关键期提供视觉刺激的现象是一致的,并说明神经的精细转折(neural
fine-turning)对正常语言获取非常关键,而且这种精细转折只有在一定时期内处在语言环境中才可能发生。”
哈贝及威塞勒的发现,是指他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对猫、猴、鼠等哺乳类动物视觉系统早期神经发育的可塑性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他俩发现,在高等哺乳动物(例如猫)出生后的某个称为关键期的时间内,如果将其一只眼的眼睑用手术缝合,暂时剥夺视觉1周以上时间,该眼便会失明(即使把缝线拆去也不能恢复这只眼的视力)[11][12]。这表明视觉环境对幼年动物的视知觉形成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诚如脑神经专家寿天德教授所言[12],“每种动物的视知觉都有其特别敏感的发育阶段――关键期,在此关键期内视觉环境对大脑的视觉中枢系统和视觉功能有不可逆的影响。”他还进一步指出,不同动物的视知觉成熟关键期各不相同。猫是出生后24~36天,猴是出生后至40天左右,人是出生后至3~4岁。事实上,对于人类来说,不仅视知觉有其成熟的关键期,语义知觉(语觉)也应有其成熟的关键期,而且比视知觉关键期更长,伦内伯格认为是从出生到12岁左右(J.K.Chambers
的研究案例表明,在8岁以前可能更为敏感)。最后,综合当前国内外脑神经专家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特别是“关键期”的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由言语神经中枢所支持的语义知觉(我们简称之为“语觉”)和由视觉神经中枢所支持的视知觉,二者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有其相似性,二者的发展要求是一致的;
视知觉的发育成熟有其关键期,语义知觉(语觉)的发育成熟也有其关键期(也称语觉敏感期)。如上所述,语觉关键期是指:“语音辨析”和“语义辨识”这两方面的能力是天生的、可通过遗传因素获得,而且这两种能力的发展成熟均有其关键期。如前面图2的“语觉敏感度曲线”所示,这一关键期(即语觉敏感期)大致是在2至12岁之间,而其中最敏感的年龄段则在8岁以前。在关键期内,视知觉要求提供视觉环境及视觉经验,语义知觉要求提供语言环境和语觉经验,如果在这关键期内,未能提供所需的环境与经验(例如对猫进行单眼视觉剥夺),那么,大脑神经中枢虽然有天生的视知觉和语义知觉的潜在功能,它也不可能实际发生。可见在强调感知觉成熟关键期的同时,绝不应忽视相关环境与经验(即相关环境中的练习)的作用。孙久荣教授曾这样介绍他在这方面的观测结果[13]:“笔者在马赛第一大学神经生物学实验室观测了生活在感觉运动丰富(sensorimotor
enriched)环境的大鼠,它们生活在有各种可抓、可滚的玩具环境中,并且有伙伴相陪伴。每天实验人员都陪它们玩耍。生活在‘贫乏’(sensorimotor
impoverishment)环境的大鼠独居,没任何可抓、可滚的器具,生活空间狭小。结果是,到了成年,前者的大脑皮层的前爪感觉运动代表区比后者的大。进一步还可以看到,前者的大脑皮层锥体细胞的树突的分枝、树突棘的数量和密度都大大超过后者。”可见神经网路之间连接的丰满程度是可塑的,且直接受到后天环境与经验(即相关环境中的练习)的影响,并执行“不用则废”的原则。
关键期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这期间,若有适当环境的刺激将会出现对脑神经中枢发育至关重要的“神经精细转折”
现象――而这种精细转折正是形成视知觉或语义知觉的必不可少的神经生理基础。关于神经精细转折的含义及作用,[6]
3N.Chomsky,Language
and Problems of Knowledge,Cambridge,Mass.MIT Press.1988.
4.J.K.Chambers,Dialect
Acquisition, Language ,No.4,1992.
5.J.A.Wada,R.Clarks,
and A.Hamm, Cerebral Hemispheric Asymmetry in Humans. Arch.Neural.32:239~246,1975.
K.Stromswold,The Cognitive and Neural Bases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The
Cognitive Neuro-Science, VII LANGUAGE, M.S.Gazzaniga ,ed.London:The MIT Press
J.Johnson,and E.Newport, Critical Period effect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 Influence of Maturational State on the Acquisition of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Cognitive Psychol.21:60~99,1989.
胡明扬,语言与语言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85.
Sheila E.Blumstein ,The Neurobiology of the Second Structure of Language, in The
Cognitive Neuro-Science, VII LANGUAGE, M.S.Gazzaniga, ed.London:The MIT Press
10.陈英和,认知发展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12.
D.H.Hubel and T.N.Wiesel, J Neurophysiol, .
12.寿天德,视觉信息处理的脑机制,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12.
版权信息:
本主页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管理员信箱:;电话:010-。要获取最佳浏览效果,请使用800*600分辨率模式。大脑语言功能与第二语言学习的相关性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大脑语言功能与第二语言学习的相关性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2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Jellyfish, 积分 284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7 积分
本帖最后由 王青博士 于
13:04 编辑
& & 来到了卧虎藏龙的爸妈网,有了一个跟众多爸妈交流互动的机会,自己的眼界一下子又开拓了不少,思维也活跃起来了,难怪美国的大学里把互动列为最重要的学习手段,要比教授的演讲更重要。& & 在这里的交流中,“英语”和“外语”无疑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这里本来就是学英语的地方嘛。“双语”出现的不少,“母语”也常有人提起,当然我这个准英语教育学专业出身的的总是在这里提“母语”,甚至于有人都认为我是反对学英语的。昨天看到有位老师点评了我的用词“二语”,因此觉得有必要写个短文,略为澄清一下这个几个基本概念。因为不是严谨的学术论证,按说应该放到日志里才合适。但是日志里回复的文字跟原评论不在一起,不太适合互动,有坛内的资深人士指点,论坛适合互动,所以还是把这篇随笔贴到论坛来,完全就是为了互动的便利。& & “母语”本身不用多说,不然要把人烦死了。可是就在这个不用说的背后,我在坛内看到一种很有代表性的错觉,就是汉语不用学、不用管,或者就是教了学了也没困难,不用像英语这样要到论坛上来讨论。千百年来,我们都是伴随着对自己母语的学习长大的,学习母语的过程就是一个长大成人的过程,等掌握了母语以后,它本身就会成为孩子成长过程里最为依赖的工具。不过,同样是千百年来,我们的汉语教学方法没有形成科学体系,沿袭着私塾式的做法。五四运动呼唤“德先生”,影响到了中国的各个角落,或许是白话文的形成对汉语已经有了很大的冲击,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革命下来,竟然遗忘了汉语教学这个角落,新式学堂关注的都是其他的以前中国不曾有过的科目。这样,我们的母语教学在不需要说、不需要做的背后,其实还有一层不知道说什么的成分存在。& & 我们现在借鉴了大量国外的令人大开眼界的英语教材、读物和教学法。不错,这学都学不完、说也说不完。可是,只要看一下这些教材和读物的出处就知道了,是以美国为主的英语国家给孩子学母语用的,孩子学什么、怎么学、到了那个年龄应该学到什么级别,都很清晰。这是长期科研和教学积出的成果。从逻辑上说,如果要对应到中国就应该对应我们的语文教学,什么时候开始学、先拼音还是拼音汉字同时开始、什么年纪该识多少字、怎么分级阅读、怎么完成有效的评判性阅读、何时开始学习写作等等,要有一套科学的体系。& & “第二语言”,我二十年前出国时没有这个术语,显然是从北美英语里流入汉语的。第二语言的严格定义是一个人除了母语以外的所有语言。我有时候听到第三语言、第四语言这些说法,其实这个“第二”有点像二手车二手烟里的用法,反正不是第一手的了,至于具体转了多少手,并不相干。可是在英语的实际使用中,这个第二语言一般跟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联系到一起,我的硕士专业就是TESL,前面的T代表教学(Teaching)。ESL对应生活在美国的新移民的情况,他们有自己的母语,但是在学校在社会需要用英语。这时候的英语就是一个英语不是母语的人在英语环境里使用的英语,ESL指这种情况。& & 那么英语到了中国呢,就是“外语”。也就是非英语母语的人,在非英语的环境中学习和使用的语言,称为EFL,中间的F是Foreign(外国的)。有的时候也把两种情况都写出来,成为ESL/EFL。这样,我的这个硕士专业,有的学校又作TEFL, 或是一些其他的变异,如TESOL(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Languages)。所以在美国英语的使用层面,“第二语言”原本的抽象概念被弱化了,分成了ESL和EFL。而实际上在遣词用句极其政治化的美国,这两个说法都在淡出,被ELL(English Language Learner英语学习者)这样似乎更中性的表达替代。& & 分成这两个概念来说,主要就是要区分“外语”的层面,它在生活里没有目标语言的实际语境可以利用。我们有人认为可以创造人工的小语境,比如认为外教课或家里全英语就是ESL,这实际上是忽视了语言社会性的特征,可以说是不成立的。不过实际上这样的区分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研究领域里意义不大,习得的过程和结果都差不多,(注意,这句话不是说因此拼命给孩子加码学英语就可以学到美国华人子弟的水平,而恰恰是说课堂教学不起主要作用。)所以在理论性强一点的场合都直接说第二语言。但是在教学和教学法的层面,意义就重大了。比如我有一篇博文写到第一次在美国点早餐的窘境,如果是同样学习点餐的这样一课,放到ESL的环境里去教就大不一样了。以低水平成人课为例,班上可以分组,比如四人一个组,先通过(网络)阅读查好感兴趣的饭店和菜单,做好点餐的模拟练习,然后周末分头去实地应用。下周回来,小组内可以交流,谁点了什么碰到什么事,然后可以是小组之间的交流,每个组选的哪家餐厅点了什么菜好吃不好吃为什么。这样,别的人别的组在等着听有效信息呢,如此一个以实际交际为背景的教学环节完成下来,学生的收获跟EFL环境里的教学对比其结果是可以想象的。& & 到了中国,EFL,外语,所有的目的语的语境都不存在了。怎么办?再回头再看美国的研究,除了美国自身ESL的情况以外,其他一概没有(少量有的,多半也只是被注意到对比功能)。美国有20%左右的中小学生是英语学习者,怎么帮助他们,这才是课题,而且是从政府的经费、理论的研究直到教学的尝试、跟踪统计等各个环节一路配套下来的。美国大量的新移民给了这个国家足够的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他们从没有需要向外看到了现在习惯性地不往外看了。这一点很像地大物博的中国,地域和文化上有足够的多样性,就没有向外看的需求,等到了大清帝国时代,已经不会向外看了。所以跟美国直接学,并没有多少针对外语环境的研究可以借鉴。这样,我们一些积极介绍和推广国外英语教学方法的老师就变得非常难能可贵了,不但要对国外的成果有较深的理解这样才能有效遴选和介绍,又要了解中国学生的特点这样才能有针对性,最难的是还要在这个科研和教学法的空白之处搭上一座桥,有效地完成在EFL环境里的移植。不要光以为中国的孩子或父母面对的学习资源匮乏,这些老师要是跟美国的同行比起来,能够调动的资源要可怜得多了。 (请下篇关注:《双语和双语教育》)
相关阅读(我的博客):《第一次在美国点早餐我上演大片》《美式早餐里的英语学问》《西学东渐唯一遗忘的角落》
lily10岁11个月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Fox, 积分 733, 距离下一级还需 67 积分
rachel7岁7个月
学习了,思考了,谢谢!
Kangaroo, 积分 3933, 距离下一级还需 67 积分
说的挺好的,就想问一下,美国为什么20%左右的中小学生是英语学习者?他们的母语是什么?美国人的第一语言是什么了?
&我用的例子是在说明美国是一个多语言多文化的国家,如果新移民上庭,政府配翻译是法律要求。而且小案子像交通违章之类,政府的翻译不到场判新移民一方自动胜诉。&
&看来我这个法庭的例子没有控制好语言环境。说得国际法,多半涉及了外国人了。不知道中国有没有少数民族的人不能流利使用汉语的情况,不知遇到法庭是否会配翻译。我在新闻看过一些聋哑盗窃团伙,上了法庭就装糊涂的。&
&配备翻译这一点我们中国也是一样的,是国际公约的要求&
&第一语言肯定是英语。官方语言嘛,或许调整成工作语言,就是英语了。美国非常注意用词的政治平衡。所有语言都是平等的。连犯罪被起诉上法庭国家都有义务为当事人配母语翻译。&
&我有次看了一篇文章,说美国没有官方语言,一直很奇怪,所以想问美国人的第一语言是什么,毕竟我没去过美国考察.&
Jellyfish, 积分 284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7 积分
绿袖子 发表于
谢谢王青博士对母语、外语和第二语言概念的澄清。
我一开始教学工作的时候也是把英语做第二语言处理的。 ...
其实英语在中国就是第二语言。您说得和刘润清教授提的是ESL和EFL的区别,在教学法上非常重要,完全决定了有没有目的语的语境可以利用。而我一般提到第二语言,潜意识里往往是跟“primary language”在对应。因为有这样的对应,我才对于母语的地位更敏感。中国人学英语,其实最大的关键就是要先“认下来”我们有个汉语母语的存在,剩下所做的一切教和学的努力才最有效。
&还有好玩的,我进校时系名字叫TESL/AP,把应用语言学放在后头,出校时颠倒过来了,表示强调科研。现在应该把TESL拿掉了,不过另外成立了一个TESL中心,UCLA本身有近万的非母语英语学生,教自己学生都忙不过来。&
&对了。我们UCLA是科研型大学,所以专业上就那么大大咧咧地一写,TESL。其他教育型的学校,就要特别地强调TESL、TEFL都有,这样对于想在美国教书的、想周游世界教英语的,还是外国学生,就都有吸引力了。&
Monkey, 积分 7182, 距离下一级还需 818 积分
谢谢王青博士的详细解说。
说实话,看到您的第一篇开山日志“请父母们关注孩子的“生命成本””,感觉都是大话,没有多大实际的意义。
这几天我又把萧愚老师和绿袖子老师以前的帖子翻出来认真看,感觉同以前又不一样了。
现在明白母语只可能有一个,学好母语对孩子有多重要。
虽然我们目前也是以学好中文为主,但英语的学习也是势在必行的,中国的教育就是这样。
因此,很期待博士关于中国孩子如何学好外语的文章哈。
&我不像他们在国内英语教学的第一线。所以,我是来“接地气”的。坛友的每一次互动,就是我学习的内容。多谢了!&
&不同的人生阶段对同样的事情会有不同的感悟。我的那个“拜山”贴,是我目前思想的浓缩精华,就这么简单放出来,看不深就会觉得空。不少坛友也的确这么评论的。您的期待,我正在努力。可是我和坛内活跃的老师不同,&
Jellyfish, 积分 284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7 积分
ponderxdq 发表于
说的挺好的,就想问一下,美国为什么20%左右的中小学生是英语学习者?他们的母语是什么?美国人的第一语言是什么 ...
美国有大量的新移民,其中又以南美洲说西班牙语的为主,大量移入的中国人现在也成为一份子。加州这个数字是24%,比全国平均还要高。我儿子就是其中之一,判定依据是他生在非英语国家,而且家中不以英语为主要语言。这样他目前每年要参加一个针对英语学习者的水平考试,以决定怎样帮助他的英语。目前他的考试结果是正常跟班上课。要到四年级,根据这个考试的成绩才能决定他是否可以不再归类为学习者。也就是说,太早了还不好判断。所以,国内的孩子是不是更不需要着急了。{:soso_e100:}
&我们4岁1个月来的。&
&不知道你家宝贝是几岁进入美国开始接触英语的(上幼儿园之类的,依稀记得你在博客中写过,是4岁?)&
&单对付升学,找考试的班就好了。新东方对付托福GRE的,全世界谁都比不过。&
&唉!我们不是在同国外的孩子比,只是现在的升学制度让父母抓狂呀。&
Jellyfish, 积分 2368, 距离下一级还需 632 积分
小雨8岁6个月
老师,您讲解得好耐心啊!
依稀记得您本科是天文,硕士是中文,再后来是英语教育。我特别想问问您,从您自身的经历来看,中文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尤其是以中文为专业那几年,您感觉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相信我,我的问题完全不是出于挑衅,而是好奇。
其实我对于怎么教自家孩子英语没什么困惑,但是看了您的这段“千百年来,我们都是伴随着对自己母语的学习长大的,学习母语的过程就是一个长大成人的过程,等掌握了母语以后,它本身就会成为孩子成长过程里最为依赖的工具。不过,同样是千百年来,我们的汉语教学方法没有形成科学体系,沿袭着私塾式的做法。”之后,还是很好奇的。
以我有限的经历来看,人和人的学习能力有很大区别,这是因为母语水平的差异吗?
那么中文系的优秀毕业生应该是最有学习能力的一批人?
中文系毕业的出人意料的有思想,这个我在现实生活中已经见识过了。您觉得这是因为什么?因为阅读量大?读的经典多吗?
如果孩子遇不到优秀的语文老师,您觉得怎样才能让中文水平更进一步?
&哈哈哈......开贴自然有问有答,还得有问必答!&
&那位坐等的,我回复了,而且真的尽力了。好难的。&
&时代在进步,一切都在进步。可是进步的过程是扬弃,尤其像建立在心理学、教育学基础上的外语学习,一些对人类大脑(语言中枢)的认识是逐步积累起来的,不是说扔掉就扔掉的。&
&“jing1025 真会发问啊”,您还夸她。这个“小少女”,每次问题把一大堆不同层次的东西挤在一起,我每次回答都很痛苦,反复读几遍,都不一定找到从哪里下嘴。&
&我换一个角度问, 时代不断进步,以往的学习外语模式是否也适用于今天差不多全球一体化及资讯发达的社会呢??&
Kangaroo, 积分 3933, 距离下一级还需 67 积分
王青博士 发表于
美国有大量的新移民,其中又以南美洲说西班牙语的为主,大量移入的中国人现在也成为一份子。加州这个数字 ...
那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美国大约有80%左右的人说英语。
&对了。判断的依据是入学时的一个家庭状况表,自愿填写。&
&我的理解是母语是英语:在家就说英语的有80%。其他人母语不是英语,但在学校要学英语。&
Monkey, 积分 7182, 距离下一级还需 818 积分
我也很想知道我们的中文教育怎么做才是最好的?
家庭教育只提供好的课外读物就够了吗?如果不够,那我们这些没有思想深度的父母还能做些什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那您来这个平台同我们这些普通父母交流什么呢?炫耀您的学识和见识吗?&
&涉及中文教育、家庭教育和父母深度三个太大的问题了,我这里搞不掂了。&
Jellyfish, 积分 284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7 积分
ponderxdq 发表于
那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美国大约有80%左右的人说英语。
不,美国所有人说英语,不过有些另有自己的母语,英语水平可能差一些。
学校教育是要帮助每一个人的,我的博客里就提到老布什总统签署的一项教育法案,就叫“不让一个孩子落下”。这项法案规定联邦和州两级政府要调转款帮助一些特殊群体,比如低收入呀、英语学习者呀,这些学习比较吃力的群体。既然要拨转款,就得明确有多少人。所以这个统计数字就一定要有。
我们所有跟着父母过来的小孩子和其他小留学生都落入这个分类。我的儿子在里面,但是像他这么小的年龄情况特殊,因为实际上他的英语不但远远超过汉语,在班上也肯定不低于平均水平。
您纠结这个问题,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单语单文化的国家,不太好想象如果一个班上孩子汉语水平不一样是什么情况。这样我们看见一个老外说汉语,就会拼命夸,把人家夸死了(这个夸其实就是不接受,打断了对方的交际语境,所以他们觉得汉语特别难学)。而反过来到了英语这里,又把它看成了天大的一件事,很累。看看欧洲那些小国家,大家串来串去的,谁都会个几门语言,没有多难。
Horse, 积分 1042, 距离下一级还需 458 积分
猪仔13岁5个月
本帖最后由 爱海 于
13:08 编辑
说实话,从孩子三年级开始学英语从爸妈网从买原版书后,才知道外国人学自己的母语还有分级读物这么个东西。
我自己感觉,这个分级读物对我孩子学英语来说很好,因为他的母语是中文。
但是如果学母语,要通过分级读物,那我真的要崩溃了。
我的孩子我完全没有教过拼音和认字,只是给他讲过故事而已。都是学校的正常学习。
现在孩子4年级,完全自己喜欢看书,西行漫记、敌后武工队等等啥啥中文书都随便看了。古文还差些。
以美国为主的英语国家给孩子学母语用的,孩子学什么、怎么学、到了那个年龄应该学到什么级别,都很清晰。这是长期科研和教学积出的成果。从逻辑上说,如果要对应到中国就应该对应我们的语文教学,什么时候开始学、先拼音还是拼音汉字同时开始、什么年纪该识多少字、怎么分级阅读、怎么完成有效的评判性阅读、何时开始学习写作等等,要有一套科学的体系。
----------真心头晕啊。这究竟是为了让孩子学习好,还是为了科研机构能够生存啊?
&当然是为了孩子好,而且不单纯是学习好。&
&万事开头难,既然都要受教育,阅读这个头如何开什么时候开确实值得研究。&
&说得好,如果孩子已经跨越了中文阅读的启蒙阶段,家长可能就不敏感。我家孩子正处在这个过程中,确实感觉挑选适合的读物要费点心思。有现成的分级读物的话,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能力会更顺畅有效。&
&国外分级读物就是一、二年级用,帮助孩子把听力词汇转化为阅读词汇,也巩固学习phonics, 然后就过渡到桥梁书和初级章节书了。&
Jellyfish, 积分 284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7 积分
爱海 发表于
说实话,从孩子三年级开始学英语从爸妈网从买原版书后,才知道外国人学自己的母语还有分级读物这么个东西。 ...
我好难理解您的评论呀。您明明已经知道英语的分级读物这些是针对母语的,您意识不到学母语和学外语的方法不能完全相同就罢了,怎么会去否定在汉语中使用分级阅读这种做法呢。
汉语中的科学,随意举几例:过去没有拼音,现在的孩子就一定要学拼音吗?拼音一定要先于汉字学吗?汉字的二维准象形特点,是否会提高阅读速度?这样根据汉字这样的特点进行阅读?说认识3千汉字可以看报纸的99%,问题是汉语中主要单位是双音节词,字认识了还得了解词,孩子到多大才能迅速理解没有见过的双音节词,从而进行有效理解的阅读?
我们的语文教学,从来就是朗诵背诵,从来不知道这里面有语言学的科学道理存在。我们汉语的第二语言教学(对来华留学生的,标准的“汉SL”,叫做“对外汉语教学”,归外事口。早年挑选教师,“根正苗红”是第一位。接纳留学生的早期,还有大学派校医院护士去教课,叫做“学习生活一起照顾”。{:soso_e119:}
汉语或语文领域,完全没有见过“德先生”。
&对了,说到最关键点了!&
&如果汉语能有一套像牛津阅读树一类的品牌分级读物,我们小学生汉语水平就不可同日而语。现在小学生若大的书包里装些什么?垃圾居多。有关方为了经济利益,硬是把劣质读物推销给学校,再摊给学生。&
&同意啊~!真没感受过系统母语的学习。&
&请问,国内的一些读物,分为少儿版,青少版等等算不算分级读物?只是我国对于低幼版的读物分类不够详细,但是也有幼儿版的图画书,顶多没有形成系统的分级读物而已呀&
&大家很努力探讨英语的学习方法,是希望孩子有兴趣,学得更有成效。母语学习一样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值得探讨。&
Jellyfish, 积分 284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7 积分
刚刚在新浪博客收到的评论:“谢谢王博提醒,即使是母语的中文或汉语,要教孩子的,也是要费些心的。
之前没让孩子同步认字和学拼音,结果孩子能自主阅读后,就不肯学拼音了。”
我的回复:“既然能走路了,就扔掉拐杖好了!多好的例子呀!”
我想说明,孩子学汉语就是未必先学拼音的,这些事情都要有科学研究,最后孩子才能少走弯路。
&没有人是一下子就认识所有字的,所以无论到什么时候,拼音肯定是要学的&
&孩子上的幼儿园没怎么教识字,我们也没上心去教。上小学一个学期,拼音熟练之后带拼音的书:绘本、桥梁书再到章节书,都可以读了。学会拼音对孩子识字阅读促进明显。如果有拐杖可以快点学会走路,这个拐杖就有价值。&
&我也觉得学拼音和学识字阅读的先后顺序不那么重要,因人而异。但在国内,一来考试拼音要过关,二来拼音熟练打字很方便,所以还是它的功用。&
&是已经学会阅读了,当然可以扔了。能够阅读的孩子认知成长很快,再要回过头来学,也很快的。&
&我也认为学拼音并不一定非得有一个固有程序,但是我认为拼音是必备工具,但是,您的回复“扔掉拐杖好了”仍然有鼓励别人不学拼音的嫌疑&
lily10岁11个月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Kangaroo, 积分 3933, 距离下一级还需 67 积分
王青博士 发表于
不,美国所有人说英语,不过有些另有自己的母语,英语水平可能差一些。
学校教育是要帮助每一个人的, ...
& &&&为什么纠结于20%了,是因为百度上说美国没有官方语言,大家可以自己看一下.& &&&美国到2013年也没有,未来的事我们无法预知,不过美国没有官方语言已成为美国人都知道的一点。其原因是:美国是多民族国家,许多人的母语并不是英语,在美国有各种各样的语言在流行着,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不将英语选为官方语言的原因。
& &&&因为当我看见20%时候,我的理解是20%的人学英语,那80%的人学什么,好比我们中国,汉语是官方语言,是汉人的母语,80%的人学汉语,却不是少数民族的,但是少数民族学语文,应该学的是汉语.同时,在不同的城市,还有不同的方言.
& &所以我的理解是,注意,是我的理解,未必:母语,一个家庭母亲的语言.官方语言,是国家规定的,正式场合政府发言用的语言.第一语言,指这一个国家,大部分人用的语言,可能是母语,也可能不是母语,第二语言类推.
Jellyfish, 积分 284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7 积分
春天的小少女 发表于
老师,您讲解得好耐心啊!
依稀记得您本科是天文,硕士是中文,再后来是英语教育。我特别想问问您,从您 ...
一个人的进步有很多因素,如果不跟别人比(比如谁聪明之类),只跟自己比,母语能力应该是学习进步最重要的一条吧?
可以大概说,到了高中毕业,一个人的母语能力从技术上说发展的差不多了,在下面,阅读的理解力、口才、书面表达能力还会大幅度进步,可是这些进步应该更多来自生活阅历了。
中文系出来的人实在没有科学精神,又可惜没有几个能真正为诗人的。美国大学入学不分专业,到大三才分。中国这个文理分科实际上很害人的。
我不是中文系的硕士,考研的英语只有47分,不让提档。我是一个非常奇怪的情况,天文进去,转的中文。有多少生命可以重来?我的大学就重来了,这一来,我跟新生一起混呀,自然是呼风唤雨了,那不是什么好事都归我啦。留校教书了。那时候本科生已经不能上讲台了。看来还是托了汉语没有科学精神的福,我教留学生汉语,可以。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百年树人的事,有时不必要太计较具体学了什么。生活还需要阅历。
&这段我特别支持王博士,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别人怎么可能了解自己,看自己的经历、阅历&
&父母有阅历,孩子没有。其实这是我们最应该给孩子的影响。&
&太喜欢这句生活需要阅历了。&
Jellyfish, 积分 284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7 积分
ponderxdq 发表于
为什么纠结于20%了,是因为百度上说美国没有官方语言,大家可以自己看一下.& &&&美国到2013年也没有官 ...
我怎么有点晕呀。我回复您,因为在说语言,我感兴趣的东西,可没有任何针对您个人的意思。
看了一下百度,(多谢链接!您怎么就能接进来呢,我带链接的帖子都被删了?),写得很清楚,跟我说的意思也一样。美国要追求平等,要表示每一个语言都是平等的,所以可能法律上就规定没有官方语言。改称工作语言好了,英语。
同样汉语“普通话”它一点都不普通,让老外很费解。因此,过去叫“官话”,台湾叫”国语“,或者我认为干脆叫”标准话“最准确。名称而已。
您母语的解释能笑死人了。那一个家庭有没有”父语“呢,还有爷爷、奶奶、孩子等等。母语,古代汉语叫什么?应该没有吧,外来语。祖国的英语叫motherland,和母语的”母&在一条线上。母语就是一个人的第一语言。是孩子大脑里建立的第一套语言系统。而且这个Primary Language的用法本身也是在建议一个人只有一个母语。
第一语言就是母语(当然不是母亲的语啦)。人类的婴儿具有从习得环境语言的天性,也就是放到哪个(国家)语言环境就学会哪里的语言。所以生在美国的孩子会自然习得母语,生在中国的孩子习得汉语。想拧,都拧不过来的。如果孩子的生活环境里有不止一门语言,孩子会习得双语或多语,但是随着教育程度的发展,这些语言里必然会有一门成为强势语言。
&还真是有些晕。 母语=第一语言。 当孩子学了另外一种语言,称为外语或是第二语言。 比方说在国内生,说了一口母语汉语的孩子,到了美国,慢慢的英语能力超过了汉语。 那是不是汉语=母语=第一语言;英语=第二语言&
Horse, 积分 1042, 距离下一级还需 458 积分
猪仔13岁5个月
王青博士 发表于
我好难理解您的评论呀。您明明已经知道英语的分级读物这些是针对母语的,您意识不到学母语和学外语的方法 ...
我是知道英语的分级读物是针对母语的,
但我发现这样的分级读物更适合我的孩子来学习英语,作为外语。
我的孩子在顺利的学习母语的过程中也没有什么分级读物的说法,看的懂的书就看,看不懂的就不看,看不懂又喜欢看的就一遍又一遍的看,就这么简单。
所以我反而感觉分级读物更适合学习外语。
&分级读物是语言教学遵循“循序渐进”规律的产物,科学精神的产物。汉语现在还没见到像样的分级读物,是教育研究者们的集体缺失。&
&同意这个说法&
&嗯,谢说明!&
Jellyfish, 积分 2638,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2 积分
Elma4岁11个月
不知道为什么楼主上次的文章让删了。。本来想看回复的。
&我违规,带了外部链接。初来乍到呀。&
Monkey, 积分 686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32 积分
Ryan10岁6个月Emma7岁10个月
我其实对这个话题没有什么兴趣,随便进来一看,发现大家讨论的这么热烈。看来这里的爸妈真的很认真,看来楼主人气很不错啊。
&是楼主认真呀。。题目过于实在,不吸引人。不过对于这样的帖子,我也就追求个实在。&
Jellyfish, 积分 2638,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2 积分
Elma4岁11个月
像我之前说的,我本来是看着LZ一进来就自称博士,挺“无语”的,
感觉有标榜的意味。而且谈的话题还很“尖锐”,一副很有研究的样子。
不过详细看了LZ的文章,内容还是好的,再加上看LZ细心地给每一个人回贴,才感觉之前的看法错了。
虽然也知道国外写自我介绍的,都不会忘了附上“学位”一类的级别,只是看国内的还真不适应了。
我是真错怪LZ了。
Jellyfish, 积分 284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7 积分
lamb20 发表于
像我之前说的,我本来是看着LZ一进来就自称博士,挺“无语”的,
感觉有标榜的意味。而且谈的话题还很“ ...
之前复过这个评论,具体怎么说的不记得了。是不是在那个被删的帖子里。
好像是说中国的事情真奇怪,有仇富心态还有仇学位的,然后又要拼命让孩子学习,学好了将来怎么办呢,又不拿学位又不致富的,还真当“牛娃”去呀?{:soso_e113:}
&这个有影响论坛和谐的嫌疑,肯定要删了,有时候,我的观点和某些很有人气的大师不一致,我也不会去回复的,就是怕影响和谐嘛,而且论坛就是瞎聊的地方,何必要那么较真,砸人家的场子呢,呵呵。&
Kangaroo, 积分 3933, 距离下一级还需 67 积分
& && &这个百度链接我也不知道怎么弄的,复制粘贴即可.你也可以试一下.放心,我只是一个对教育有所畏惧的人,因为畏惧,才能谨慎.
& && &至于我为什么说母语是一个家庭母亲的语言了,因为这是我的理解,不一定对,但是我告诉自己的概念,是因为我要区别第一语言,大家都知道,因为我们是汉人,一般父亲母亲都是汉人,所以汉语是母语,是孩子的第一语言,是官方语言.可是有的情况不一样,比如在美国,可能母亲是西班牙人,父亲是德国人,那么这个孩子怎么办?母语是什么?第一语言是什么?工作语言是什么?有人说双语,但不可能同时有两个第一.
& && &所以很多事情大家都这样看,可是解释到后来,到了最基本的概念时,,却又解释不清.有一次,我问儿子,左是那边,儿子伸手伸错了,我说你怎么左右不分,儿子说忘了,我想了半天,和他说,你那个手吃饭,他想起来了.这是我知道左右,可是我真的知道吗?假如遇见左撇子,怎么办?后来我查新华字典,左,右的对面,右,左的对面.这是什么解释,我百度,左,拼音读作zuǒ,含义有:面向南时,东的一边,与“右”相对.好啊,有解释了,查南,南& &nán【释义】①方位名称,早晨面对太阳时右手的一边,怎么又用右来解释.
& & 我最后才知道,左右不分的人是我自己,百度也无法解决最基本的问题.
&就是因为不能区分,所以才人为地设定了左右,语言符号而已,不是数理,没有绝对的真理可言,您想太多,反而把问题复杂化了。&
&哈哈,佩服:)&
Horse, 积分 1497, 距离下一级还需 3 积分
刚开了个头就没有了,是否还有下文啊! 前面一段谈到汉语还没有建立和英语相当的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我的理解是如同美国分级形势的汉语教学体系建立是一回事,可没有丰富的配套分级读物和绘本,体系终究也是体系而已
&感觉国内的幼儿杂志好像就像分组读物似的&
&是的,英文的sight words是分析归纳出来的高频词,中文启蒙阶段的高频词就没有定论。很多识字教材,都是各自为政,没有汇总的研究。&
&而这个难易程度的标准,没有大量扎扎实实的系统研究是出不来的。不能随口说有多少个词汇量、认识多少个字这样。&
&我觉得中文书不缺“丰富的配套分级读物和绘本”,难的是制定标准,按难易程度分类,循序渐进提高阅读能力。&
Jellyfish, 积分 2368, 距离下一级还需 632 积分
小雨8岁6个月
本帖最后由 春天的小少女 于
09:25 编辑
不好意思哈,各种层次的感想再次一股脑地涌上心头。。。
我的核心其实有两个,第一,辨明到底是母语学习本身对“成材”重要,还是基于母语的学习能力对“成材”重要。
第二,我对中文系实在很好奇。
关于第一个辨题,首先我想说,“学中文”只是必要条件之一,不是充分条件。另,到底是人聪明中文才好,还是中文好人才聪明也需要搞清。在我看来,人和人的能力不同,中文学得好的人,学其他科目也不费劲。(也就是说,不是中文好,能力才强。而是能力强的人,包括中文和外语之内的各科都好。)举例来说,我们公司有两个男士都从日本留学回来,年龄相仿,开始学日语年龄相同,在日本待的年头也一样。但是他俩日语水平截然不同,办事能力也截然不同,在我们公司的位置自然也不同。看看这两个人的留学前的毕业院校,一个是北邮,另一个是北工大。北邮生做事就是有条理,就是会说话,英语好,日语也好!工大生就是不行,工作不行,英语说不出,日语也差很多。在我看来,当年能考上北邮的和只能上工大的,本身智力水平就有很大差别,这是根本。语言能力的差距,只是他们众多差距之一。
当然,我承认人有对母语的依赖。举例来说,所有数字用日语我都说的出来,而且我对自己的日语水平很有自信。但是,有人用日语给我出个口算题,我需要先喃喃自语翻中文,然后才能心算,最后用外语报出答案。
So,我想说的只是,学好母语只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学诗的功夫在诗外,提高阅读能力、思辨能力、学习能力,建立逻辑思维的路径不一定是坐在教室里好好上语文课,(咱倒是想好好上语文,问题是咱的语文老师自己知道怎么才能上好语文课吗?)也不是弄几套分级读物就能解决的。(要是借我俩胆子说一说呢,我觉得有思想的老师的启迪是很重要的。现实生活中能有人耳提面命自然最好,没那个福气的要多读书,读好书,好书里有很多导师。很多重点学校的老师都会给孩子开书单,看看他们开的书单其实也能知道他们的水平。关于读书,又不局限于只读中文书,英文书里更有好导师,而且是不同视角的好导师。所以我始终觉得学英文很重要!)我之所以纠缠于这一点,是因为我看到您那篇日志后面的评论里,一些人根本不问清楚就兴高采烈地说,我们不弄英语了,我们弄中文!而我担心的是“学中文”不是充分条件,不要没搞清咋回事清,就傻乎乎的把孩子耽误了。
第二,我见过中文系出来特别有思想的。包括最近提出议案要求人大从国务院收回征税权的是今年的新代表、女作家赵冬苓。她怎么会关注到这个问题?码字能帮助人思考?我对这些搞文字工作的人真的很好奇!当然,也有些人是学不了其他专业混中文系的。所以感觉那是一个很“混搭”的地方。
关于中文系,其实想问您有没有特别印象深刻的篇目、老师、同学、作业...
最后发现,某人考研英语47,不够提档,然后学英语教育专业。。。哈哈!
&呵呵,看到几年前的这个,很好玩,挺尖锐的哈&
Jellyfish, 积分 284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7 积分
春天的小少女 发表于
不好意思哈,各种层次的感想再次一股脑地涌上心头。。。
我的核心其实有两个,第一,辨明到底是母语学习本 ...
好像有个周星驰赵薇的电影,里面赵薇用太极的气揉面做馒头,您就是这样一个揉面的高手{:soso_e113:}(没有负面意思的)。
您说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在公司里的表现、位置,得由多少因素决定呀,怎么下得了结论?比较学校好坏?我的旧同学里做得最大的两个,亿字头的,都没上到本科。但是我这里要说一点,您说的他们的日语水平,是第二语言水平,其最终的高低受太多因素左右,而且不跟诸如学校上课、学习年头、输入数量成正比关系。所以,外语怎么学才这么多说法呢。
学中文既然是必要条件,就得学。您说的“诗外功夫”我最同意,这同样是学英文,甚至围棋乐器的关键。
日语的数字这个例子就是最对我胃口的事情了。数字和数学上的运算,可能有部分没有经过语言载体而直接被大脑处理了,所以在二语里来得很慢。我看到不少来美的小学生,英语都很好了,一到数学就回到中文去了。我自己直到后来有一段做口译,成千上万过亿、再小数点、银行对账,容不得半点差错。个把月下来,就彻底摆脱英文了。未必有多少人的二语能达到这个水平呢,而且还需要机缘。
您担心弄中文弄英文耽误了孩子。我个人的看法,中文不弄必然耽误孩子,英文弄了可能还要耽误孩子。这个充分必要怎么排,我也没去想过。我看自己,从小没弄过英文,现在不但英文很强,而且我主要依赖的还是靠中文来“混”英语饭吃。前清选派出国的学童,比如詹天佑他们,是不考英语的,靠考经史子集来选拔,一样出类拔萃呀。
对您关于中文系的事情,有意思,我跟他们离得挺远。过去的中文系分语言学和文学两个专业(或专门化、或方向),现在有的语言学分成了了。在美国的学校,英语系和语言学系几乎完全没关系。语言学属于(社会)科学,文学属于人文,在英语里用词都不一样。我是理科入学,又比他们大,所以跟他们距离挺远的。我的写作能力很强,写作课上,写个散文什么的,老师说他们“往诗的意境上开拓”,我看就是无病呻吟,我只能得个60-65分的活着。可是等到书评影评这些要思想的呢,老师再不喜欢我也是90分(写作很难打出90分的),而这些评论还不是我喜欢的东西呢,我喜欢科研性更强的。我这么说中文系的同行要扔鸡蛋了。
47分的考研英语,真是制度毁我呢。一百多人考,3门专业课我2门第一,跟最后被录取的人比,我英语“让”他们30分,总分还比他们高。我还有其他优势,所以去找了分管校长和研究生院文科副院长(我都认识,在大学后几年混得好嘛),申请破格录取。人家说提不了档呀,格都看不到,怎么破。我最后能留校教书,可是都过不了英语考试成绩这个坎儿。{:soso_e136:}
&呵呵,理科生嘛,有科学研究之头脑,喜好读书,不喜好考试,主要是思想作祟&
&看你们的探讨很过瘾。前清选派出国的学童,都没有学英语,当然是考经史子集,看这些人的智力和思维能力如何吧。脑子好的孩子,学东西快嘛。据说,当时的情况是,没人乐意飘洋过海去留学的,这批人也是好不容易凑齐的&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Jellyfish, 积分 2013, 距离下一级还需 987 积分
豆豆9岁8个月
写得不错,但是没有写到关键。
我们想知道的是,孩子如何能学好英语,如何能学好国语?
&我真是自作多情了。早知道我不看啦,浪費我時間。&
&博士的意思是,他没有来当老师的打算。(我们都自作多情了……)&
&没有直接说,但是能感觉出来,呵呵&
&我没有提及任何人家的建议好与不好。请您再仔细看看。&
&但是你们可以给些建议。自己不给任何建议,又说人家的建议不好,这样貌似不太对吧?&
Jellyfish, 积分 2368, 距离下一级还需 632 积分
小雨8岁6个月
本帖最后由 春天的小少女 于
09:59 编辑
中国人确实仇学位,仇专家。因为有太多自己不买股票的股评专家、自己没有孩子的教育专家、说微量三聚氰胺无毒的专家、说PM2.5子虚乌有的专家、忽悠百姓房价一定会降的专家,他们早已将专家二字的信用挥霍殆尽。他们也都个个是博士硕士啊!
所以我们宁愿相信拿自己孩子说事儿的亲爹亲妈。即使有我们清楚那只是人家的个案。
正巧咱们论坛里也有人自称老师,也是美国归来,也强调批判性思维。但是他那个态度啊,基本没法跟他实现双向交流。以后他的帖子我只看不回。
我说实话,我看到“王青博士”这个ID,是有抵触情绪的。我码字回复,最重要的原因是袖子老师说您有7岁的孩子,因为我觉得自己有孩子的应该不会胡扯得太不负责任。。。。。。
到今天大家能心平气和的交流,互相启发,多亏了太极揉面高手——一条条平和的回复,超级耐心的解释——揉面高手那是阁下您啊!
再请教一个问题,“用像学习母语一样的方法学习外语”,您觉得可行吗?
&对于“博士”这个ID,我有与前面的爸妈一样的疑虑,所以几个月了,就是点击联结来看一下都没有。事实证明,这是我的认识偏差。今天,觉得这个标识非常有价值,很认同“背景交代”减少理解偏差的说法,是性价最高两字&
&对最后问题的回复是:可行,但是实在不高明。学外语没有最好的方法,也没用最差的。我在这里写母语外语,就是要说明学外语时人的大脑里已经有母语系统存在了。无视这个系统,只会吃力不讨好。&
&就是我有专业的有色眼镜,我看的东西和其他父母不一样。而我如果不把这个背景交代出来,大家的理解上就会有偏差,所以我反复写到其实这个学位的问题就是一个阅读背景。毕竟这里晒英语要比晒体重开销什么的重要吧。&
&多谢您(迟来的)夸奖。我今天想改ID,未果。后来好心人告诉我要100个珍珠,我才有2个。可是我有我的麻烦,我改为Tommy爸爸,像现在在八版晒儿子体重没问题,可是晒儿子的英语呢?这里出了一个重大的问题,&
&我八卦的心想知道那个人是谁啊是谁~&
爸妈网(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脑区域功能划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