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遇到爱打小报告的同事应该怎么教育

孩子爱打小报告 家长应如何正确引导
有一份调查数据显示:幼儿园中每天约有60%的幼儿向老师告状,有的每人每天告状次数多达5次。对于前来告状的孩子,家长到底该如何引导?是积极的给予奖励还是批评一顿?不管你平时的做法是什么,我们先来听听别人的说法吧。
告状无人理,孩子哇哇哭
Bess在小伙伴们的心目中是属于不怎么受欢迎的那一类,因为只要别人稍微碰她一下,或者是其他小伙伴们干点什么&坏事&,她就会立刻跑回去跟大人讲。在Bess妈妈李女士看来,孩子的这种行为让她也很无语:&都已经6岁了,应该已经懂事了,可为什么还是什么事情都要跑来跟我说?&
李女士的侄女经常来家里,Bess想玩姐姐的游戏机,人家不愿意给,于是Bess便哭着向正在厨房里做饭菜的妈妈和舅妈诉说姐姐的&罪状&&&&姐姐不给我游戏机,还说等下又搞坏了,要玩就让你妈自己买去。&听到这话的李女士便随口说了句:&姐姐不愿意给你玩,那你就自己去看动画片或者是去堆积木啦。&Bess见&求助&妈妈无效,就放声大哭起来。
有一次Bess和邻居家的小朋友玩,别人可能是不小心推了她一下,从地上爬起来的Bess便跑到家里去告状,还边哭边喊着&妈妈,丹丹把我推地上了,衣服都湿了。&正在院子里玩的丹丹的父母听到孩子的哭喊后便跟上去问怎么回事,然后跟李女士道歉。&没事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这种事情在所难免的。&尽管李女士一再表明她的态度,可对方家长还是当着大伙的面把自家孩子&臭骂&了一顿。
渐渐地,小区里的家长都知道Bess爱告状,因此,总是有意无意地警告自己的孩子&少和她玩,要不然等下她爸妈又以为你欺负她了&。李女士也很无奈,其实自己并没有护着自己孩子的想法,有时候她也会当着大家的面告诉Bess,这只是小事,不要那么小题大做。&我越这么做,别的家长就越觉得我是故意说给他们听的,而且孩子也以为连我都不帮她,哭得更伤心。唉,为这事有时候觉得真不知道怎么做才好。&
在家里如此,在学校也是这样。Bess的老师曾经私下找李女士谈过,孩子在学校里面特别喜欢告状,别的小朋友都不是很喜欢跟她玩。&有时候,别的学生借她的橡皮用一下不记得还带回家去了,这种事情她也要跑到办公室来跟我讲一下。&
幼教:为孩子的告状忙不过来
&孩子爱告状这种现象真的是太普遍了,我们老师每天都要应付各种不同内容的告状,有时候这个说完那个又来说,头都被他们弄晕了。个别孩子尤其严重,甚至会把班上同学的&不良作为&一一给我们老师&汇报&一遍,听完我们老师都会觉得很惊讶。&在娄底做幼教工作的李遇元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孩子爱告状他们也表示很理解,每个孩子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老师也会尽可能地耐心去处理,但多数情况下,老师们也不可能每次告状都去核实,那样就肯定会忙不过来。
家长:担心孩子告状会养成习惯
近日,杭州一所小学给的家长布置了这么一项作业:&请您就和孩子的一次最有意义的谈话、一个话题或对孩子帮助最大的一个事件进行描述。&在家长交上来的作业中,不少家长关注同一个话题:孩子爱告状。一位家长写道:有一天,儿子说起小朋友说他坏话,他很生气,要告诉老师。我告诉他:&你可以当做没听见。&孩子回答说:&我明明就是听见了,怎么当做没听见?&于是我就只好说:&不要太计较!&孩子还是不理解。这位妈妈的担心,很多家长也有同感,怕孩子从此养成习惯。
孩子告状是期待获得肯定和关注
中国少年文化艺术基金会心理顾问、儿童心理师非比认为,孩子们告状的内容比较多的集中于&打我&&争东西&&违反规则&等几方面。告状通常是孩子在表现&我知道正确的规则是什么&,向权威传达&我做对了&,期待获得肯定、表扬和关注。
但同时,非比提醒说:&上述的告状至少有两个情况需要区别处理,一是正常心理发展的过程,对于这部分儿童要给予肯定,同时也要注意如果表扬过度会强化告状行为,养成不良习惯,进而影响人际关系;二是要去评估这些儿童是否缺乏父母对他的正确关注,家长需要给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孩子的好表现才能长久、稳定。&
家长要给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孩子爱告状,那么家长到底该怎么办呢?非比建议,孩子爱告状,家长要摆正心态,这是一种较为正常的现象,很多孩子都会遇到,因此不必太在意。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三点:首先,要建立安全意识,告诉孩子别人打闹时要注意躲开等;其次,要引导孩子理解何种情况为&打&何时为&碰&,什么是&有意&&无意&等概念;最后,要帮助孩子建立物权、你我等边界概念,这是孩子社会化的基础。孩子是在交往中学习和锻炼,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不要介意一时进退,家长有时要能接纳吃亏,不介入到孩子的关系中,不盲目建议孩子的具体做法,给孩子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和尝试解决问题的办法。
&家长的任务是创造时间与孩子亲近,满足孩子对爱的需要,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补充所需的概念或者帮助其理解。&此外,非比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爱告状的孩子中有一些是由于婴儿时期触觉发育不完善,肌肤比较敏感,导致&怕碰&而告状,这种情况下,孩子需要做觉知适应性训练。
国外家庭这样对待爱告状的孩子
1、一句话对付告状的孩子:我知道了,等我进一步了解情况后再来处理这件事,谢谢你让我知道,然后就结束谈话。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不让孩子的&告状心理&得逞。
2、给孩子发告状票(tattling ticket)。一个月发几张告状票,如果你打一次小报告,那么就要用去一张票。等你用完了,就再也不能告状了。
3、让孩子学会用语言来解决问题。有一种&自我宣言&的宣泄方式,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这个宣言有一种固定的格式,比如&Please stop&&,You make me feel&&&(请你不要再做&&了,你让我感觉&&或者&I feel&&when you&&,I need you to&&&(你让我很难过或者沮丧,我希望你&&)。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学会自我反思。
4、在教室里放了一个告状盒,孩子要告状不能口头告诉老师而要写纸条,把时间地点人物发生什么了写下来,然后放进告状盒。老师固定了专门的时间对这些条子过目,还让孩子把条子自己念出来,大部分情况是等到念的时候写条子的人都已经忘记那件事了。
往下看,下页更精彩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不笑你抽我儿童心理学家杰瑞·维科夫说“打小报告使得一个孩子能占据上风,至少能在父母或老师面前获得了有利地位。”打小报告还有着自身的积极方面:它可以揭示出学前儿童向你表达自己立场的欲望,孩子明白了规则的含义并且能够明辨是非。不过,鉴于这一阶段的孩子社交技能以及处理冲突的能力不足,所以他们会漂亮地选择刹车,去做轻松的告密者。那么,家长们如何处理孩子的小报告?1查明事情的真实情况在你给孩子贴上告密者的标签之前,先放缓脚步来把真相弄弄清楚。的确,孩子需要逐渐学会不打小报告,但是在孩子早年,这种行为也是孩子知道寻求帮助的一种手段。还分辨不出什么信息是值得告密的,而什么是无关紧要的。例如,“爸爸,杰克在玩我的玩具汽车。”与“爸爸,杰克在大马路上玩耍。”很明显,这两种情况,前者只是恼人的情况,而后者则是危险的警告。父母需要做到的就是逐渐让孩子区分这两种情况,并且及时将有用的信息进行汇报。2不要使用赏罚大多数情况下,宝宝告密都是属于没事找事,表达不满的情况。因此父母切忌表扬告密者,而惩罚另一个孩子,这样会给孩子误导。孩子会在赏罚之中更加确信一点,那就是打小报告是正确的做法。3增加告密的代价当孩子为小事而打小报告时,给孩子一些事情去做,这会自然地加重孩子的负担,孩子便会知道以后不可以再这么做。例如,当孩子告诉你,“哥哥抢我的玩具。”与其立即做出回应,不如对孩子说,“你为什么不把哥哥的行为画成一幅画呢,我稍后会来看的。”孩子会立即意识到,花那功夫去画画,不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4探索备选方案当孩子遭遇困境,父母需要向孩子给出备选方案,而不是任由孩子的告密行为。告诉孩子,“如果你能冷静下来,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那么我给予你的帮助或许会更大。”随后询问孩子告密的动机,是为了让父母或老师惩罚对方,还是本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事情的真相如何?不如向孩子了解清楚后再做决定。父母可以遵循这样的步骤:首先 告诉孩子,“我知道XX拿你的玩具玩你很不开心。”其次 再告诉孩子,“那么如何让XX也了解你的感受呢?”然后 教会孩子使用语言明白地处理这一问题,“现在轮到我玩了吗?”或者“我不喜欢你拿着我的玩具。”最后 如果孩子的怨气没那么大,你也可以鼓励孩子玩其他玩具,而不是执着这一问题。阅美慧教育(gh_fa0a8d2624bf)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大不六文章网立场
gh_fa0a8d2624bf阅美慧(天津)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热门文章最新文章gh_fa0a8d2624bf阅美慧(天津)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举报邮箱:
Copyright(C)2016 大不六文章网
京公网安备78如何对待爱打小报告的学生(转) - 围脖上的蚊子 - 扬州教育博客-扬州教师私家花园
如何对待爱打小报告的学生(转)
&&&&在学校里教师碰到最多的问题就是,总有一些孩子爱打“小报告”我想,身为班主任,尤其是低年级班主任的你一定和我有同样的经历,不管是上课还是下课,也不管是在教室还是操场,总是有孩子围在身边不停地“告状”,这个时候你会发觉自己更像一个手握大权的法官,而不是一个教师。
&& 打“小报告”也许能让老师更好的了解班级的最新情况,及时掌握班级动向,却让老师很烦恼,比如豆大的事就来说,老师,他不扫地;老师,他不戴红领巾;老师,他乱丢垃圾;老师,他借我的钱不还;老师,他说脏话;老师,他上课吃东西;老师,他上课嘈话……这些不是问题的问题有时候会让你哭笑不得,想安静一会儿都难,常常是把忙于备课、批改作业或上课的我们搅得心烦意乱,特别是当你正在讲课的时候总有一些学生爱打“小报告”,老师他怎么怎么了,老师他又怎么怎么了,遇到这种事说实在挺烦的,因为他要叫到让你停下课来“主持公道”为止,这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又脱节了刚才讲的内容。
&&&&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如何妥善回应那些向你打“小报告”的孩子,是个难题。教师如果不正确对待多加引导,会很快蔓延开来,你会发现自己身边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向你告发他的同学,这将在学生以后的生活中逐渐演变成心理疾病,影响到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如果对每一个你所接到的报告都要处理的话,那么将耽误教学时间,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但是你又不能置之不理,因为你需要确认在你接到的报告中,是否有学生受到的身体上的或者是情绪上的伤害。那么,我们应如何处理这种现象呢?
&& 先对孩子爱打“小报告”这一现象进行心理分析,发现孩子打“小报告”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 1.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表扬。
&&& 爱打“小报告”的孩子通常是希望引起老师的注意。还有的孩子内心深处认为老师偏爱别的孩子,为了让老师注意他,去告诉老师别人的不足,来衬托自己的成就,确立自己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地位。& &&&
&& 2.通过打小报告进行“复仇”
&&& 在报告老师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有些学生会无中生有,添油加醋。这类学生把目光盯着与自己有过结的同学,一旦发现他们犯错误就立马“告状”,教师对他人的批评会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有些学生受到一点委屈或碰到一点很小的事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因为同学向老师反映自己一些错误,误解为跟自己过不去,认为周围的人都在轻视自己。这种学生为求心理平衡而产生“告状行为”。
&&&3.因嫉妒而“告状”
&& 有些孩子嫉妒心比较强,不能容忍别人比自己强,一旦发现经常受表扬的同学或和自己竞争的胜利者有了一些小错误,就会迫不及待地去报告老师。当然,也有好多学生是出于无奈,确实是受了委屈,而自己又不能解决,只好告诉老师。
&& 对待 “告状”的态度与处理方法
&& 我们教师对于学生违反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不良行为不可轻视、姑息。得到报告后应即刻认真调查作出处理。对差生要不歧视,一视同仁,力求公正严明。当然,对学生的批评教育和帮助,必须尊重学生。让他们感受到了师爱的温暖。
&& 1.让孩子把话说完,使他的需要得到满足
&& 在学生向教师“告状”时,不管他动机是什么,教师都应该积极地倾听,让他把话说完,切忌边倾听边评判。通过倾听,敏锐地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
& &2.教育他们学会宽恕
&&& 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没有缺点的,当别的同学有错误时,我们应该友好地提醒,遇到什么事情要冷静思考,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独立地处理事情。如果孩子真的是因为受到了伤害想通过打小“报告”来解决,最好是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要安慰他、开导他,帮他明白用打“小报告”来解决问题,并不是最好的方法,要学会理解他人、宽宏大量,学会与同学交往并关心、包容同学,在改正自身缺点和错误的同时,也要能够容忍别人身上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和友谊。
&& 3.教会孩子学会正确处理争执
&&&& 教师要使他们明白用这种方式是达不到目的的,反而会失去同学的尊重和信任。对于别人的批评、意见能正确对待,虚心接受;能全面审视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认识自身的不足。老师耐心的引导他们什么样的事该汇报,什么样的事不用告诉老师,并且有些问题让学生自己试着调节解决,例如:玩游戏时,有其他同学捣乱,那就让捣乱的学生加入游戏,这样他就不会再捣乱了…这样教给学生处理这种事情的方法,有了这种方法,以后遇见捣乱的,学生就不会总打“小报告“了。
&& &4.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教育学生
&&& 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活动,如“同学眼中的我” “我进步了”,“夸夸我自己” “其实我也有错” “你值得我学习”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给了孩子们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能满足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耐心、坚持、克制、勇于战胜困难等良好意志品质。有助于孩子亲身实践和自我发现,去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从而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树立积极进取的信心和勇气,面对困难学会正确的归因,通过改变自己来克服困难,而不是打压他人来抬高自己。孩子们还学会了互相谅解、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师生之间和谐了,生生之间和谐了,课堂也和谐了,让低幼儿童找到了一片自由表达的明朗天。
&&&&我想“小报告”虽然烦琐,让许多班主任伤透神思。但如果我们能化被动为主动,以“爱”为动力,以“耐心”为基石,以“德”、“智”为后盾,以“公”为准则,以“严”为措施,那么在巧妙处理好“小报告”的同时,你的威信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所以,老师,请不要忽视学生的“小报告”。
阅读全文(634) |
上一篇:下一篇:
后,你将出现在这里
Copyright @ 2013~.cn
管理员QQ: | 博客官方群: | 联系电话:(67,.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文章
站内文章搜索
& |& 广告服务& |& & |& & |&
Copyright &
站长QQ 1893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遇到爱打小报告的同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