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工业精神读后工业缺失哪些精神

&&&|&&|&&|&&|&&|&
您当前位置:中国制造痛点:缺失的工业精神与制造文明&中国制造痛点:缺失的工业精神与制造文明来源:&日期: 21:39:56&&工业精神和制造文明的缺失,成为阻碍“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一大痛点。涵养中国特色的制造文明,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三方合力共进。
工业精神和制造文明的缺失,成为阻碍“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一大痛点。涵养中国特色的制造文明,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三方合力共进。
面对多种矛盾并存、多重形态交织的现状,“中国制造”依然在全球格局中占据主动位置。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之路会是一片坦途。其中,不容忽视的一点,便是当前中国产品廉价低质形象没有根本改变,中国企业追逐短期利益现象仍然存在。
这些问题戳中了“中国制造”的痛点——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的许多困扰,都与工业精神和制造文明的缺失相关。
管理学者直言,在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型中,中国人走得过于匆忙,对工业化中至关重要的工业精神没能足够重视。西方工业社会的重要推动力是它的工业文明,而中国目前还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工业文明。
从“将就”到“讲究”,这是中国企业打造百年老店必须要迈的一道坎。伴随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加快转变,提炼中国制造的文化精髓,涵养中国特色的制造文明,成为我国制造业由大国迈向强国的当务之急。 
第一,制造业急需价值与精神重塑。
“中国制造”与世界先进水平究竟差在哪?
在企业界看来,除了技术、质量、品牌等有形因素,一些无形的压力更让他们深受困扰。
首先,“流动”的工匠无法支撑“铁打”的企业。比如,在福建晋江市盈广公司,春节前,一些农民工要求提早回家乡,导致一批鞋延期交货,损失9万元。春节后,月工资从去年2400元提高到2600元,200多工人也只回来1/3,其他都得重新招聘。总经理一个劲地诉苦:“有一句俗话叫做‘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但对企业而言,出现这种现象可是个大麻烦。”其他企业对此深有同感,福建一家公司的董事长说,晋江外来务工人员有100多万,很多农民工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连稳定的生产都保证不了,还谈什么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不同于以前,计划经济时期的八级工、九级工很受社会崇拜。如今,一线技工地位早已难比当年。一些企业家提醒,如何培养出数量更多、质量更高、愿意投身制造业的技能型人才,需要各界加倍重视。
其次,“赚快钱”的理念无法打造百年老店。苏州能讯高能半导体公司开创氮化镓应用新局面,引领我国半导体工业迈向第三代,但公司董事长张乃千却并不“开心”。“我回国创业八年,亲戚朋友经常问我挣了多少钱了。在他们看来,只有钱挣得多才算是成功。”张乃千认为,打造百年老店需要专注和深耕,但很多企业认为赚钱最重要,房地产热、互联网热、股市热让大量资金“脱实向虚”,不利于制造业健康发展。 
企业界人士提出:许多企业总是想做大,而不是做精做专,把‘转行’当‘转型’,这种思维怎能做强制造业?
再者,“廉价低质”形象期待得到根本改变。不少企业负责人认为,中国制造创造了“物美价廉”的传奇,但粗暴山寨、抄袭模仿使中国产品背上了“廉价低质”的名声,既影响了国外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定位和看法,也使国内消费者对本土品牌信心不足。今年初中国消费者赴日抢购马桶盖一事,正戳中了中国制造的痛点。
一些企业家的看法是:从高铁、电气设备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到华为、中兴为代表的科技企业,再到格力、海尔为代表的家电品牌,中国制造正从“代工+低价”的模式向“核心技术、人性设计、品牌打造”的模式切换。在这一过程中,重塑中国制造的价值和精神显得尤为紧迫。 
第二,标杆企业要率先探索实践。 
现代工业文明自17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以后,一直推动世界工业的进程。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在此期间形成了各自的现代制造文明。 
例如,从百年前的教堂大钟、酿酒设备到今天的奔驰、宝马,“德国制造”给人以“耐用”、“安全”、“精密”的深刻印象。这正体现了“德国制造”的精神文化:“专注”、“标准”、“精确”、“完美”和“秩序”。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金碚认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的道路和前途,将越来越取决于我们能否逐渐形成现代工业文明的社会心理和实业基础,积淀下植根于中国本土的实业精髓。在他看来,这座精神大厦的基石是合作精神,框架是契约精神,构造是效率观念,细节是质量意识。  
事实上,从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到载人航天精神、高铁精神,再到格力、华为、中兴等矢志技术创新、追求完美质量、提供专业服务的理念,中国并不缺乏自主创新的时代精神和树立中国品牌的价值追求。 
在上海,中国商飞公司“运十”飞机前的雕塑刻着“永不放弃”四个大字,新一代支线客机ARJ21-700即将投入运营,国产大飞机C919力争今年年底首飞,但作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我国飞机制造水平要与世界先进比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航空人的使命就是“永不放弃”。 
企业界人士建议:标杆企业是一个国家制造文明形成的基石和土壤,美国福特和日本丰田都分别扮演过这样的角色。在当代中国,标杆企业应当率先探索和实践,提炼中国制造文明的精髓,逐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时代精神。 
第三,全社会重视提升“中国制造”软实力。
每当问及“我国制造业如何实现由大变强”。对此,众多受访人士一个共同的呼声是:希望全社会能像重视科技创新一样重视涵养制造文明,提升中国制造软实力。 
对政府来说,应该完善创新驱动、质量为先、崇尚实业的体制机制,并大力营造相应的社会共识和文化氛围。  
德、日制造早期也曾受到廉价质低困扰,德国通过“法律、标准、质量认证”三位一体的质量管理体系,促进了德国制造质量蜕变;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实施“质量救国”战略,促使日本制造打开了欧美和全球市场。以此为鉴,我们应从国家层面牢固树立质量立国意识,以标准为先导强化质量管理,并在全社会引导树立质量诚信文化。 
德国对制造企业评价排名的标准不是按营业额大小,而是技术水准、细分市场占有率等。有企业负责人建议,中国制造型企业的转型升级也应该树立这样的导向。  
对制造企业来说,应走出“以规模换成本、以成本换”的竞争模式,树立以科技、质量、品牌赢得消费者的发展理念。 
“可以谈、质量没得谈”、“一是高品质,二是低成本,三才是,”“不求大而全,只求专特精”,这是世界各国先进制造企业的普遍理念和文化。我国制造企业践行制造文明,就应对消费者存敬畏之心,不让不合格产品流向市场;要耐得住寂寞,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培养人才,同时还要在全社会倡导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专心研发生产智能马桶盖已有20年的西安三花良治电器公司总经理马悦说:“从‘将就’到‘讲究’,是中国企业打造百年老店必须迈过的一道坎。”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刘绍云说:“国家标准只能规范产品的性能、稳定性、可靠性等大的方面,但小到螺丝拧几圈这样的细节,才是关系质量和品质的关键,这些都要靠企业自觉去做。” 
此外,整个社会消费的理念,也应该从追求“低廉”转变为“一分价钱一分货”。 
随着中国制造告别低成本、规模化竞争和消费群体结构的变化,企业、消费者、商业营销形成的“物美价廉”主导的消费习惯诉求有待转型。
财经学者吴晓波说,“价廉物美”只能作为广告概念和阶段性促销策略,不可能把中国制造带到新层次。当前我国一大批偏好性能、愿意为高品质埋单的消费群体正在兴起,意味着消费理念的变革,也包含对“价廉物美”观念的扬弃。
编辑:()订阅最新的管理资讯
热点搜索:
&/&&/&&/&&/&正文
[原创]做强中国制造需要“工业精神”支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工业精神缺失的三大表现
合众资源&3A企业管理顾问公司董事长/刘承元
所谓工业精神,就笔者的理解是人们对事物专注、执着和向善的观念、意志和行动。比对工业精神的基本含义我们可以发现,在我国工业精神严重缺失。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这样的缺失后果十分严重。
我们是全球第一汽车消费大国,但却造不出好的汽车发动机;我们嫦娥三号着陆器和月球车可以玩互拍,却造不出像样的照相机;我们有全球最大的家电生产能力,却始终造不出复印机、传真机;我们拥有全世界最好的厂房和车间,高精度的工作母机却大多是进口的;我们生产着全球最多的电脑和手机,芯片却还是别人的&&大量的事实警示我们,我们在绝大多数产业领域,至今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中国制造要由大做强,没有工业精神的强力支撑是万万不能的。
工业精神缺失,在很大程度上是诚信缺失,唯利是图的大环境造成的。在当下中国社会,人们有这样的观感,即越是精英阶层越不愿意讲诚信,越是规模大的企业越是没有诚信,他们更愿意奉行强者通吃的逻辑。一方面社会上有钱人蔑视规则,挑战底线的有之,权贵者我行我素,无视公德者也有之。另一方面,作为企业公民的大企业,一边大量占有政府或公众资源,一边却霸王式对待消费者。一边拖欠着供应商的货款,一边拿着钱却做起了投资甚至高利贷的生意。精英阶层的诚信缺失,不仅提高了社会交易成本,还恶化了和正在恶化社会心态。社会上各类无良、无信、甚至是明星企业间的无底线竞争范例充斥网络和媒体;各类一夜暴富、挥金如土或者巧取豪夺的美好或不美好故事广为流传;人们在唾弃社会不公的同时,却期望自己有机会钻空子占便宜;人们热衷甚至膜拜成功学,期望自己有机会走捷径,可以省去脚踏实地的努力&&
工业精神缺失,具体表现在专注不能、执着不够、向善无为等几个方面。
首先,专注不能,朝三暮四。社会上少有专注的个人或企业,总是见钱(机会)眼开,什么赚钱做什么。作为企业,能够专注于某一领域的不多,特别是规模大的企业更是如此。细数国内大型制造企业,今天开始做地产,明天还想着做银行。有人说,资本逐利天经地义,可我担心的是,因为赚快钱的快感会侵蚀人们专注的心,有朝一日地产崩盘,主业也可能随之而去。在当今社会,职业稳定性极差,人们很难在同一个岗位上专注5年、10年,1、2年换一个职业的情况比比皆是。没有专注,何来积累。
其次,执著不够,变通有余。表面上看,德国人固执,日本人刻板,他们不善变通,其实这恰恰是他们的优势。因为这种执着于信念、规则和秩序的民族性格,外化为他们企业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并最终形成一个国家强大的软实力。德国、日本制造的强大有口皆碑,百年、千年企业也属这两个国家最多。相比之下,我们技不如人,并不是因为他们比我们聪明,而是我们缺少对规则、秩序的执着和坚守。所谓工业精神,很大意义上讲就是对科学规律的尊崇,对规则、制度、标准、流程的执着坚守。
第三,向善无为,马虎成习。向善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个是指人性向善,即以大爱至善为信仰,持续修炼自己的精神世界;另一个是指科学精神,即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持续改造身边的物质世界。落实到制造业管理上,则应表现为对工艺、技术、流程以及产品进行永无止境的改善和创新。德国人、日本人在这两个方面都很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精益求精的态度以及对细节近乎痴迷的追求,正是工业精神的重要内涵。可是,当今中国社会机会主义盛行,人们都喜欢做大事,赚快钱,不愿意做小事,做细节,慢慢养成了&能赚钱就行&的功利主义和&差不多就行&的坏习惯。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发现工业精神缺失或不务正业的问题。关于如何树立工业精神的问题,留待下一篇进行具体探讨&&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推荐到管理&&&
推荐到生活
推荐标题:
新浪微博推荐
更多博文内容
你还没有登录,无法回复主题,请首先&&或& (关联新浪微博帐号)
评论共8条评论
&评论&发表于 23:55:56
很精辟赞一个
&评论&发表于 19:06:57
&评论&发表于 14:48:08
表示认同,改革开放这么些年,中国物质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思想上仍是止步不前,甚至出现了倒退。小平先生说的富裕理论和黑白猫理论,也应当与时俱进,中国社会缺乏信仰,缺乏诚信政府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讲诚信的往往活不下去,企业为了生存逐渐丧失良心,我相信大多数人是好的,不想骗人的,只是没办法。
&评论&发表于 17:16:38
&评论&发表于 10:40:40
文章写的好,企业家是否有&工业精神”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并且会引申出深层次的问题,我认为:要达到您讲的境界,还要有40年后到建国100年,职业化专业化管理国家,像管理企业一样管理国家,会好些。
&评论&发表于 23:35:47
字字见血,浮躁的中国现状,正在吞噬着人们的内心底线,教育 社会风气 道德 无一不面临着垂危状态!
&评论&发表于 16:02:09
这个写的好。
&评论&发表于 15:54:48
字字珠玑!一针见血!中国制造应该走专精之路。
当前排名:第3位
最具潜力的博客新星
2016年12月
历史最佳管理博文
(145117阅读)
(238749阅读)
(146453阅读)
(148954阅读)
(118765阅读)
(79675阅读)
博主其他博文
(1635阅读)
(1244阅读)
(2662阅读)
(2246阅读)
(3003阅读)
收藏最多的博客文章
评论最多的博客文章工业精神缺失的三大表现--《企业管理》2014年02期
工业精神缺失的三大表现
【摘要】:正工业精神,简单地说是指人们对事物专注、执着和向善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比对工业精神的基本含义我们可以发现,在我国工业精神严重缺失。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这样的缺失后果十分严重。我们是全球第一汽车消费大国,但却造不出好的汽车发动机;我们有全球最大的家电生产能力,却始终造不出复印机、传真机;我们拥有全世界最好的厂房和车间,高精度的工作母机却大多是进口的;我们生产着全球最多的电脑和手机,芯片却还是别人的……大量的事实警示我们,我们在绝大多数产业领域,至今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中国制造要由大做强,没有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F414【正文快照】:
工业精神,简单地说是指人们对事物专注、执着和向善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比对工业精神的基本含义我们可以发现,在我国工业精神严重缺失。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这样的缺失后果十分严重。我们是全球第一汽车消费大国,但却造不出好的汽车发动机;我们有全球最大的家电生产能力,却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7年10期
曾伟;;[J];经理人;2010年11期
苏锐;[J];中国核工业;2005年03期
李俊丽;;[J];现代企业文化(上旬);2009年07期
;[J];经理人;2010年11期
李香兰;[J];山东经济;2002年02期
董明珠;;[J];21世纪商业评论;2006年09期
苏艳茹;[J];中国核工业;2005年03期
徐正辉;;[J];当代经济;2007年02期
胡钢;王京江;;[J];中国核工业;2007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会让;;[A];2006年度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行业年度报告[C];2006年
张月;;[A];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第十五次年会论文集[C];2010年
黄晨;范存养;;[A];上海市制冷学会一九九七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李宗英;;[A];2006年第十二届冀鲁豫晋京五省(市)耐火材料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张岩;;[A];第十次全国环氧树脂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陈成文;;[A];福建省科协第三届学术年会“能源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3年
危良才;;[A];第五届全国覆铜板技术·市场研讨会暨2004年行业年会报告·论文集[C];2004年
石鸿雁;柴天佑;;[A];1997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王静纯;余大良;娄富昌;;[A];中国矿山地质与西部矿山资源开发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王向东;逯福生;贾翃;郝斌;马云风;;[A];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苏文杰;[N];中国工业报;2004年
占林涛;[N];湖北日报;2008年
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含弘天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丁未;[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杨明;[N];中国企业报;2010年
本报记者 张业军;[N];中国经营报;2009年
;[N];中国航空报;2009年
刘瑜;[N];中国航空报;2009年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裁
董明珠;[N];消费日报;2006年
罗佳旻;[N];宁波日报;2010年
宫永明 刘远声;[N];中国航空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连刚;[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黄飞华;[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钟自然;[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1年
徐加夫;[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何仁春;[D];中南大学;2007年
雷延军;[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赵斌;[D];复旦大学;2003年
陈在余;[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施中华;[D];复旦大学;2006年
崔国辉;[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叶洪强;[D];广西大学;2008年
于占军;[D];吉林大学;2005年
孙晨阳;[D];兰州大学;2011年
张敏;[D];吉林大学;2007年
杨洋;[D];四川大学;2007年
葛华元;[D];清华大学;2008年
高积勤;[D];郑州大学;2006年
杨献辉;[D];天津大学;2006年
高克金;[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张泰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中国制造痛点:缺失的工业精神与制造文明
中国制造痛点:缺失的工业精神与制造文明
    面对多种矛盾并存、多重形态交织的现状,“中国制造”依然在全球格局中占据主动位置——这是《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沪、浙、闽等制造业大省采访了百余名专家学者和企业负责人之后所得出的结论。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之路会是一片坦途。其中,不容忽视的一点,便是当前中国产品廉价低质形象没有根本改变,中国企业追逐短期利益现象仍然存在。    这些问题戳中了“中国制造”的痛点——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的许多困扰,都与工业精神和制造文明的缺失相关。    管理学者直言,在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型中,中国人走得过于匆忙,对工业化中至关重要的工业精神没能足够重视。西方工业社会的重要推动力是它的工业文明,而中国目前还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工业文明。    从“将就”到“讲究”,这是中国企业打造百年老店必须要迈的一道坎。伴随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加快转变,提炼中国制造的文化精髓,涵养中国特色的制造文明,成为我国制造业由大国迈向强国的当务之急。    第一,制造业急需价值与精神重塑。    “中国制造”与世界先进水平究竟差在哪?    在企业界看来,除了技术、质量、品牌等有形因素,一些无形的压力更让他们深受困扰。    首先,“流动”的工匠无法支撑“铁打”的企业。比如,在福建晋江市盈广公司,春节前,一些农民工要求提早回家乡,导致一批鞋延期交货,损失9万元。春节后,月工资从去年2400元提高到2600元,200多工人也只回来1/3,其他都得重新招聘。总经理一个劲地诉苦:“有一句俗话叫做‘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但对企业而言,出现这种现象可是个大麻烦。”其他企业对此深有同感,福建一家公司的董事长说,晋江外来务工人员有100多万,很多农民工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连稳定的生产都保证不了,还谈什么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不同于以前,计划经济时期的八级工、九级工很受社会崇拜。如今,一线技工地位早已难比当年。一些企业家提醒,如何培养出数量更多、质量更高、愿意投身制造业的技能型人才,需要各界加倍重视。    其次,“赚快钱”的理念无法打造百年老店。苏州能讯高能半导体公司开创氮化镓应用新局面,引领我国半导体工业迈向第三代,但公司董事长张乃千却并不“开心”。“我回国创业八年,亲戚朋友经常问我挣了多少钱了。在他们看来,只有钱挣得多才算是成功。”张乃千认为,打造百年老店需要专注和深耕,但很多企业认为赚钱最重要,房地产热、互联网热、股市热让大量资金“脱实向虚”,不利于制造业健康发展。    企业界人士提出:许多企业总是想做大,而不是做精做专,把‘转行’当‘转型’,这种思维怎能做强制造业?    再者,“廉价低质”形象期待得到根本改变。不少企业负责人认为,中国制造创造了“物美价廉”的传奇,但粗暴山寨、抄袭模仿使中国产品背上了“廉价低质”的名声,既影响了国外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定位和看法,也使国内消费者对本土品牌信心不足。今年初中国消费者赴日抢购马桶盖一事,正戳中了中国制造的痛点。    一些企业家的看法是:从高铁、电气设备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到华为、中兴为代表的科技企业,再到格力、海尔为代表的家电品牌,中国制造正从“代工+低价”的模式向“核心技术、人性设计、品牌打造”的模式切换。在这一过程中,重塑中国制造的价值和精神显得尤为紧迫。    第二,标杆企业要率先探索实践。    现代工业文明自17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以后,一直推动世界工业的进程。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在此期间形成了各自的现代制造文明。    例如,从百年前的教堂大钟、酿酒设备到今天的奔驰、宝马,“德国制造”给人以“耐用”、“安全”、“精密”的深刻印象。这正体现了“德国制造”的精神文化:“专注”、“标准”、“精确”、“完美”和“秩序”。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金碚认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的道路和前途,将越来越取决于我们能否逐渐形成现代工业文明的社会心理和实业基础,积淀下植根于中国本土的实业精髓。在他看来,这座精神大厦的基石是合作精神,框架是契约精神,构造是效率观念,细节是质量意识。    事实上,从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到载人航天精神、高铁精神,再到格力、华为、中兴等矢志技术创新、追求完美质量、提供专业服务的理念,中国并不缺乏自主创新的时代精神和树立中国品牌的价值追求。    在上海,中国商飞公司“运十”飞机前的雕塑刻着“永不放弃”四个大字,新一代支线客机ARJ21-700即将投入运营,国产大飞机C919力争今年年底首飞,但作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我国飞机制造水平要与世界先进比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航空人的使命就是“永不放弃”。    企业界人士建议:标杆企业是一个国家制造文明形成的基石和土壤,美国福特和日本丰田都分别扮演过这样的角色。在当代中国,标杆企业应当率先探索和实践,提炼中国制造文明的精髓,逐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时代精神。    第三,全社会重视提升“中国制造”软实力。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每到一处都会问及“我国制造业如何实现由大变强”。对此,众多受访人士一个共同的呼声是:希望全社会能像重视科技创新一样重视涵养制造文明,提升中国制造软实力。    对政府来说,应该完善创新驱动、质量为先、崇尚实业的体制机制,并大力营造相应的社会共识和文化氛围。    德、日制造早期也曾受到廉价质低困扰,德国通过“法律、标准、质量认证”三位一体的质量管理体系,促进了德国制造质量蜕变;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实施“质量救国”战略,促使日本制造打开了欧美和全球市场。以此为鉴,我们应从国家层面牢固树立质量立国意识,以标准为先导强化质量管理,并在全社会引导树立质量诚信文化。    德国对制造企业评价排名的标准不是按营业额大小,而是技术水准、细分市场占有率等。有企业负责人建议,中国制造型企业的转型升级也应该树立这样的导向。    对制造企业来说,应走出“以规模换成本、以成本换价格”的竞争模式,树立以科技、质量、品牌赢得消费者的发展理念。    “价格可以谈、质量没得谈”、“一是高品质,二是低成本,三才是价格,”“不求大而全,只求专特精”,这是世界各国先进制造企业的普遍理念和文化。我国制造企业践行制造文明,就应对消费者存敬畏之心,不让不合格产品流向市场;要耐得住寂寞,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培养人才,同时还要在全社会倡导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专心研发生产智能马桶盖已有20年的西安三花良治电器公司总经理马悦说:“从‘将就’到‘讲究’,是中国企业打造百年老店必须迈过的一道坎。”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刘绍云说:“国家标准只能规范产品的性能、稳定性、可靠性等大的方面,但小到螺丝拧几圈这样的细节,才是关系质量和品质的关键,这些都要靠企业自觉去做。”    此外,整个社会消费的理念,也应该从追求“价格低廉”转变为“一分价钱一分货”。    随着中国制造告别低成本、规模化竞争和消费群体结构的变化,企业、消费者、商业营销形成的“物美价廉”主导的消费习惯诉求有待转型。    财经学者吴晓波说,“价廉物美”只能作为广告概念和阶段性促销策略,不可能把中国制造带到新层次。当前我国一大批偏好性能、愿意为高品质埋单的消费群体正在兴起,意味着消费理念的变革,也包含对“价廉物美”观念的扬弃。作者丨王攀 陈钢 贾远琨 张展鹏 王俊禄 黄鹏飞 张桂林    点击题目,可展开阅读全文 ▼德资中小“百年老店”的秘密  相比较中国企业所热衷的“做大”,德国企业更专注于“做强”,能否弥补这“一字之差”,或将决定“中国制造”的未来    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近年来我国不少中小制造企业陷入发展困境,然而,一大批专注于细分领域的德资制造业中小“百年老店”在中国市场却一路上行、效益良好。    日前,《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走进位于江苏省太仓市的“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园”,探寻德资中小制造企业炼就“百年老店”背后的秘密:企业发展不贪大,坚守、深耕细分领域;市场环境倒逼制造业以质取胜,技术上精益求精;政企共振合力培育“工匠精神”。    见微知著,德国制造积累的经验,将给我国制造业升级带来深刻启示。  专著于做精、做深、做透    企业运行是否受到经济下行影响?采访中,《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毅结特紧固件系统(太仓)有限公司生产和工程总监迈克·弗兰克给出的答案让不少人心生羡慕:“因为有一流的产品,基本没有感受到任何冲击。去年销售额增长50%,达到1.1亿元,今年预计有1.6亿元。”    在公司产品展示厅,记者看到了迈克所说的一流产品——一个个看似毫不起眼的螺丝件,从建筑用螺丝到电器螺丝,再到汽车螺丝、航空器螺丝。迈克·弗兰克谈到,作为一家普通的德国家族式企业,毅结特专注螺丝件制造已经90多年了。“螺丝虽小,但产品不低端。公司最新研制的车身紧固螺丝,突破性地取代了车身焊接工艺,将在新一代奥迪A8轿车上全面应用。”    克恩·里伯斯公司是最早在太仓建厂的德资企业,公司从机械钟弹簧起步,120多年来一直围绕弹簧领域深度拓展。克恩·里伯斯中国业务集团总经理张臻伟告诉记者:“前两年,中国汽车塑料件市场增长很快,我们想做塑料件,但德国老板说缺乏这个领域的技术积累,坚决不碰。”    正是得益于长期的专注和积累,这家公司如今在多个弹簧件细分市场上位居前列:汽车安全带卷簧全球市场占有率达70%;发动机弹簧等成为博世、舍弗勒等跨国公司核心供应商。“公司在华销售年均增速30%以上。”张臻伟说,最近还开发出针对中国高铁电力接触网的弹簧产品,市场前景看好。    “和德资企业打交道10多年,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们不贪大。市场再火爆,也不盲目扩规模或跨界,而是守住一个细小领域做精、做深、做透,成就一批‘隐形冠军’。”采访中,太仓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冯玉良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江苏驰翔精密齿轮公司董事长周其刚认为,与德资制造企业相比,中国企业什么赚钱就做什么,最欠缺的就是定力和恒心。“就好比打井,人家是在1平方米的地方把井打到1000米深,而我们通常是在1000平方米的地方打很多井,每一口井都只有1米深,看似很热闹,但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就难以抵挡。”  追求“质量过剩”    “视质量为生命,追求‘质量过剩’,是德国制造企业的核心理念。”张臻伟深有感触地说,除开文化因素,这里面有市场的逻辑。长期以来,高企的劳动力、要素成本倒逼德国企业必须以质取胜。“以汽车安全带卷簧为例,欧盟标准为5万次拉放弹力不衰减,而我们公司的产品能做到10万次”。    在毅结特公司,记者被质量管理的一些细节深深打动。透过一面玻璃墙,只见全球在线质量监测网络连接着每台机器,并随时将监测结果汇集到毅结特德国生产控制中心;高速影像对照检测平台每分钟能检测30多个螺丝。迈克·弗兰克说,严密的质量控制体系,使他们在世界任何一个工厂生产的产品质量都能高度一致,瑕疵产品绝不会流向市场。    “德国质量”的背后,更有技术上世代传承、精益求精的实力支撑。埃马克机床太仓有限公司首席生产执行官马库斯说,德国企业如果缺乏技术积累和核心专利是很难在市场上生存的,所以,埃马克140多年来围绕机床制造的技术改进从未停止。    “为保持竞争力,公司每年研发费用占销售额比重都要超过15%,超过一半的销售额来自创新产品。”马库斯说。    三峰环境产业集团公司董事长雷钦平说,“德国制造”之所以成为质量可靠的代名词,就在于其健康市场环境下形成的“工匠精神”和科学细密的质量体系,而我国的市场倒逼机制不强,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制造企业都抱着“差不多就行”的心态,不愿在质量上追求极致。    “如果中国企业对技术研发和传承普遍缺乏重视,模仿、抄袭继续横行,中国制造就难以升级。”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刘绍云表示。  政府正确引导    采访中,这些百年的德资制造企业无一不提到社会氛围、政府引导机制的重要性。毅结特公司的迈克·弗兰克告诉本刊记者,多年以来,德国政府不仅集中优惠措施扶持科技型初创企业,还大力支持传统制造业的创新升级。比如,螺丝件生产需要电镀,传统的电镀作业往往带来水污染,毅结特公司通过创新运用绿色技术有效解决了污染问题,德国政府不仅授予绿色发展奖,还给予30%的资金补贴,“但在中国,我们看到,政府更多是对传统制造企业的污染行为进行罚款,而不是协助其创新升级,解决问题”。    他强调,德国政府对企业的评价标准注重引导制造企业向专业、精密、高技术的方向发展。例如,德国的行业协会等在制定各类企业排行榜时,不像中国评定百强企业是按营业额大小排名,而是依据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准、细分市场占有率等进行评判,排名靠前以及获奖者往往不是规模最大的企业,而是技术创新最活跃的企业。“在这种氛围下,企业就不会追求简单做大规模,而是坚守‘工匠精神’,竞相在技术上积累、创新。”    此外,强有力的技术工人队伍支撑,是德国制造的坚强基石。马库斯说,德国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不遗余力,不仅有完备的双元制教育体系,还鼓励、支持企业对工人持续进行提升培训,即便在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德国政府也资助企业对暂时待岗的工人进行再培训。“到中国建厂后,我们发现这里的劳动力很多,但能满足企业需求的技术工人很少。因此,我们建立了自己的技术学校,德国政府每年会补贴数万欧元,德国商会也会提供一些专业培训项目和老师。”    冯玉良认为,应学习、借鉴德国经验,尽快建立科学的企业评价体系和引导机制,在支持中小企业和传统制造创新升级、培育技术工人等方面出实招、下硬功,让成千上万的中小制造企业致力于打造“百年老店”。LW(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王攀 陈钢 贾远琨 张展鹏 王俊禄 黄鹏飞 张桂林)中国制造业谋局全球产业链  从单纯的出口产品到积极整合研发、生产、渠道等方面的全球资源,处于“走出去”新阶段的中国制造业更需要政府做好坚实后盾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一轴承企业生产车间(5月19日摄)    日前,《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多个制造业大省调查了解到,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企业走向海外,其中一批“先行者”已经激活“跨国思维”,不再止于将产品“卖出去”,而是积极整合研发、生产、渠道等方面的全球资源,推动企业“全球化布局”。    未来十年,在“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引领下,我国有望涌现出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新形势下更期待国家层面的统筹和引导,建议借鉴“德国中心”的操作模式,条件成熟时成立由政府扶持的投资服务机构,服务“跨国化”进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助推我国制造业从国际产业价值链中低端向高端跃升。  “走出去”迈向新阶段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两年来,在对外投资总量增加、我国从资本净输入国逐渐向资本净输出国转变的同时,我国企业“走出去”也逐渐呈现出以“跨国化”为特征的诸多新动向。从过去单纯的出口产品到现在输出管理体系,并在产品研发、品牌打造等环节全方位整合海外资源、进行全球化布局,中国制造业企业正在以真正意义上“跨国公司”的面貌出现在当今的国际市场上。    首先,是“不惜代价”提升研发能力。作为国内工程机械行业领军企业之一,徐工集团已在德国、巴西、美国和印度等地拥有设备制造基地,并在波兰、伊朗、乌兹别克斯坦等国设立工厂,但仅仅如此还不够。据徐工集团副总经理李锁云介绍,在该集团“跨国化”的整体进程中,作为企业生产创新动力来源的研发中心也被推向海外,先后在美国、欧洲“落子”,尤其是2013年建成的德国研发中心,聘请了50多位德国工程师,潜心研究如何实现产业技术升级,让徐工的产品更好地打入全球市场。    “德国研发中心投入高达5000万欧元,但物有所值。”李锁云告诉记者,当前制约中国工程机械国际化扩张的重要因素就是技术和质量。利用全球资源推动公司研发能力“提档升级”,这已经是徐工确立的未来战略支点,所以即使公司一季度亏损,也对未来怀有充足信心。    其次,是将管理体系“整体输出”。三峰环境产业集团是国家垃圾焚烧炉及垃圾电厂建运标准制定者。董事长雷钦平说,公司不仅把装备卖到了印度、泰国和非洲,去年还把垃圾焚烧发电的管理体系都输出到了国际市场,“对中国垃圾发电行业来说,这件事绝对值得骄傲!”    据他介绍,泰国普吉岛垃圾电厂以前使用日本的技术设备,但建成后一直亏损,而且烟气排放不达标,投资人就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寻找管理运营伙伴,最后敲定三峰,签订了期限为9年的合同。三峰派出13人的团队,不到半年时间就使排放达到了欧洲标准,垃圾发电的效益也提升了。“如果仅仅制造、销售焚烧炉,利润率是很低的。而像这样把运营维护的管理体系整体输出,一个项目的毛利率能达到50%。”    最后,是诚意服务重塑“中国品牌”。重庆力帆是汽车行业的“新兵”,2014年汽车出口增幅却达到21.6%,尤其在俄罗斯市场连续保持中国品牌汽车销量第一。力帆汽车俄罗斯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泽军说,中国汽车品牌形象在俄罗斯一度“灰暗”,主要是因为之前一些车企通过“中间人贸易”的方式,无序销售、“一锤子买卖”,缺少质保和售后服务。    为重新擦亮“中国品牌”,力帆一方面通过宣传推广、邀请媒体和消费者试驾测评等措施,展示完善的质量管控和售后服务,另一方面设立俄罗斯办事处,当维修服务等受到用户投诉时,确保有技术专家进行维修。“头几年,因为力帆自有配件库尚未建成,为确保客户的汽车维修不因缺少配件而被耽误,我们甚至不惜成本,大量空运配件”。孙泽军说,正是这样日积月累的“诚意服务”,极大提升了当地消费者对“力帆”的信心。  “跨国化”面临三大风险    在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关口,全球化成为与深化改革、科技创新、劳动力素质提升并重的中国制造业发展红利之一。抢搭这趟发展快车,对推动我国建设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罗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是抓住了全球产业梯度转移与分工调整的机遇,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崛起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当前,这种全球化正在深入发展,如果能够抓住这一机遇,推动我国制造企业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就能推动中国制造业从国际产业价值链中低端向高端跃升。    但受访企业负责人也认为,要实现跨国发展,放在首位的依然是风险防控。与此同时,政府宜相应树立“跨国思维”,包括对海外潜在风险的预判和应对,成为企业“跨国化”的坚实后盾。    采访中,本刊记者了解到,当前企业“跨国化”发展主要存在三方面风险:一是对当地情况不够熟悉,特别是法律方面知识的欠缺。中国企业进行全球化布局,将不可避免地涉及所在国的国家安全审查,以及税法、公司法、劳工法、外汇管理法、会计规则及其他与投资项目相关的法律。除此之外,还要对该国法律变更的风险有所警惕,以及在签署并购协议时出现没有预测到的法律变更,如提高准入要求、加重税负等。有企业家表示,要成为一家合格的跨国公司,熟悉并遵守当地法律是底线,而从目前情况看在这方面仍存在较大风险。    二是中外差异带来的融合风险,以及随之产生的利益冲突。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宗教信仰,这些都是中国企业与当地社会在文化融合方面需要面对的差异。多位企业家指出,这些差异看起来“比较抽象”,但实际操作中很可能成为实实在在的“冲撞点”。此外,随着中国企业“跨国化”触角的延伸,打破当地利益集团的原有格局也会引发冲突。美国市场针对华为的调查风波就是一个案例。    三是企业自身“软实力”不足导致的风险。有企业家指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水平总体有待提高,国际化经验不足,风险防范意识不强,缺乏跨国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李锁云强调说,这些都是“软实力”不足的表现,缺乏专业化人才评估国外的市场规则、产品标准,将使一些企业“跨国化”缺乏长远规划、产生决策失误。  政府需筑牢坚实后盾    一个国家拥有多少跨国公司参与全球资源配置,一定程度上成为国际上衡量这个国家经济竞争力的指标。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不少企业家认为,未来十年“中国制造”要涌现更多真正意义上的跨国企业,宜淡化官方背景,更多以市场经营主体方式,跟市场国际规则对接互动。    当然,淡化官方背景并不意味着完全脱离。多位企业家建议,希望把企业活力和国家治理能力更好结合起来,特别是加强统筹、做好顶层设计,把政治外交需要、经济需要、当地国需要三方面结合起来,更有针对性地“走出去”,像高铁那样集中力量推动我优势产业走向海外。    企业家们说,“走出去”进入了新阶段,政府也宜相应强化“跨国思维”,包括对海外潜在风险的预判和应对,成为企业“跨国化”的坚实后盾。“跨国思维”还体现在与国际规则更加接轨,比如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因为在境外确定投资项目后,如果审批手续相对较慢,有可能就被其他国家的竞争对手拿走。    在对企业提供扶持方面,有业内人士提出可借鉴德国模式。德国的制造业是公认的高端,除了持续鼓励中小企业创新之外,对企业跨国发展也有相应举措,例如设立“德国中心”。今年3月31日,全球第八个“德国中心”签约落户江苏太仓,也是继上海、北京之后设在中国的第三个中心。记者采访了解到,“德国中心”是为帮助德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探路而建立的调查研究招商中心,提供从市场咨询、律师服务、秘书翻译、谈判展览到办公用房、金融服务、德国贸易等各项服务。    有专家提出,企业出国融资难、对当地信息不了解、在知识产权等方面容易发生纠纷,这是共性问题,对我国民营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德国中心”有效地利用境外资源和市场,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在海外拓展业务承担的风险,这种做法值得借鉴。尤其是对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来说意义更大。建议择机在中国企业较多聚集的国家或地区设立此类机构,根据实际情况来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以此助力企业在“跨国化”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长久。LW(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王攀 陈钢 贾远琨 张展鹏 王俊禄 黄鹏飞 张桂林)“上海老字号”复兴记  从一度没落,到涅槃重生,上海老字号所经历的浮沉说明了中国制造只有立足自身、注重品牌,才能真正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回力白球鞋、永久自行车、蝴蝶缝纫机、上海牌手表……这些国人耳熟能详的上海品牌,曾经以其质量上乘、价格适中等优势成为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制造品牌,也成为当时上海产品甚至中国制造的代名词。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竞争的冲击,很多上海老品牌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不过,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经过一段时间的蛰伏之后,如今这些老品牌开始寻求涅槃重生之路。    “曾有人说,因为缺乏本土品牌导致中国财富外流,那是因为日用消费品中高端品牌仍被国外垄断。但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三十多年过去了,中国已经具备打造自己品牌的实力,一旦我们开始注重品牌建设,国外同行就紧张了。”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曾任上海家化(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现任上海国际时尚联合会会长的葛文耀告诉记者,“当上海家化生产的护肤品佰草集在国外热销时,许多西方媒体都来找我谈中国品牌的问题。”    变化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曲折?日前,本刊记者深入回力鞋业、上海家化、永久集团等企业,以期通过挖掘这些老品牌兴衰沉浮的故事,为中国制造创新发展和重树品牌形象探寻路径。  “上海制造”曲折寻机    回力鞋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尚风向标,在上世纪90年代末遭遇上海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出考验,2000年初上海回力鞋业老企业关门,上海胶鞋行业整体破产。也正是在这一年,回力鞋业公司正式成立,开始了这个上海老品牌的艰难复兴。    采访中,上海回力鞋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执行董事桂成钢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诞生于1927年的回力是我国最早,也是唯一一家解放前后均为名牌的鞋类品牌。LOGO是一个射箭的男子,象征勇士精神,体现不可战胜的巨大力量。当下,回力也是以这样一种勇士精神在品牌复兴的道路上艰辛前行。    回力鞋仅仅是“上海制造老字号”几十年来艰难发展的一个缩影。上世纪70年代,年轻人结婚梦寐以求的是能拥有“三转一响”,也就是永久牌自行车、蝴蝶牌缝纫机、上海牌手表和红灯牌收音机,这些品牌曾让无数国人为之自豪。而如今,除了永久牌自行车和蝴蝶牌缝纫机受到部分时尚人士和DIY爱好者的青睐外,红灯牌收音机已淡出市场,上海牌手表仍在惨淡经营。    上海手表,一个凝聚了民族轻工业发展缩影的老品牌。最鼎盛的那几年,每四个戴手表的中国人就有一个是上海牌。但上世纪末,曾是“民族轻工业骄傲”的上海手表厂,一点点变得暗淡无光。2000年,上海手表厂宣布破产,随后进行股份制改造。    如今,历经十几年发展的上海表业有限公司仍在艰难发展。记者在公司门口看到,两间10平方米左右的破旧门面房兼作销售门市部和维修部。售货员告诉记者,这里出售各类上海牌手表,售价从百元至万元不等。记者采访时恰逢周末休息日,但这里却鲜有顾客问津。“我依然在等待一个时机。”这是公司负责人反复叨念的一句话。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上海160余个知名老品牌中,如今有三成已消失,五成已没落,仅有两成在艰难复兴和重塑辉煌的路上摸索。  老品牌重塑正当时    曾经代表中国制造形象的上海老品牌该如何重树辉煌,是借船出海走合资收购的道路,还是自力更生坚持自主创新的道路,成为摆在上海老品牌企业面前的艰难抉择。    为快速改变没落局面,一些上海老品牌走上了合资的道路。葛文耀告诉记者,上海家化当年将子品牌小护士出售给欧莱雅,原以为欧莱雅会进一步推广小护士这一品牌,不料其却将“小护士”“雪藏”起来。上海制造的轮胎品牌双钱被出售给米其林后,也遭遇类似情况。“外资不会好好发展我们的品牌,反而是想要消灭这些品牌,以便进一步占领我们的市场。自己的品牌还是要靠自己打造,这是我们的教训。”葛文耀说。    经过失败的教训,如今,民族品牌复兴的路径正在逐渐明晰。“2009年,借力世博会效应,坚持自主创新的回力鞋业在位于平凉路的老厂址建立了品牌旗舰店。顾客络绎不绝,甚至要排队买鞋,这让我们信心大增。”桂成钢说,随后,曾因销售业绩不佳无奈退出一线商圈的回力产品,又重新进入了上海大宁国际、日月光、港汇广场等高端商场。    看准未来的趋势并把握机遇非常重要。陈海明说:“品牌的价值不是静态的,而是需要不断注入新内涵的动态概念。紧跟时代的步伐才不会被淘汰,永久自行车从濒临破产一路走来战战兢兢,犹如坐过山车一般,但也正是敢于尝试和突破,让我们抓住了新的机遇。”    为了做好永久这个品牌,陈海明将自行车与低碳环保理念结合,演变出自行车实验室进中学、电动车与自行车自由切换等诸多创意和设想。“汽车时代曾把自行车丢给了历史,但如今绿色生活、低碳出行再次给我们创造了机会,这是新的时代带来的机遇,也是老品牌重塑的良机。”陈海明说。    老品牌的复兴正是因为充分认识到了品牌的价值,并勇于“走出去”全球布局品牌战略。上工申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敏说:“从上世纪90年代我们犹豫是不是还要做缝纫机产品,到2004年我们走出国门收购德国缝纫机品牌,进而进军高端市场,我们深刻体会到彰显品牌价值有多么重要。”    上海老品牌在今时今日能够焕发生机,这既是互联网时代、个性化消费、复古文化风潮的带动,也是企业家坚守和创意的回报。上海财经大学500强企业研究中心教授江若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老国货的复兴有益于振兴中国制造。    她认为,近年来国产品牌频频遭遇信任危机,老国货重生有望重塑中国制造集体的形象。中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海明说:“上海品牌的没落有其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我们不能抱怨,而是要让这些老品牌在我们手中再现辉煌。要做好品牌塑造,无论从设计、产品、营销、创意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学习和加强。”  政企携手唱响中国品牌    伴随着上海老品牌的兴衰成败,有一批企业家成长起来,也有一批企业家离开一线,但他们心心念念的都是这一批有着历史沉淀、文化累积的老品牌,马上就要走到打造百年老店的关口。无论是仍在为企业打拼,还是已经退居幕后,他们都期待着这些中国品牌能够唱响国际市场。    在谈到回力鞋未来的发展时,今年已经61岁的桂成钢不断地向记者强调:“我的梦想就是将回力打造成‘一人一鞋’的高端定制化品牌。”从技术员做起,在永久工作了30年的陈海明,经历了永久的上市、亏损、改制,他仍坚定地要让永久在自己手中成为全球自行车第一品牌。离开上海家化的葛文耀,仍然在为中国品牌的成长奔走。他说:“在漆器、服装、鞋履等行业,我们有很好的技术、创意。尽管营销还有欠缺,但我相信20年后,这其中就有来自中国的国际奢侈品牌。”    要打造百年老店,塑造中国品牌,要政府企业齐心协力。桂成钢说:“以前有人说现在的百货商场一楼是‘卖国’,主要是外资品牌;二楼是‘辱国’,主要是合资品牌、三楼是‘爱国’,是本土品牌。从政府层面而言,推动中国品牌建设主要是创造一个氛围,比如打造民族品牌一条街,把旅游与中国工业文明结合起来等,创造条件让民族品牌面向世界、参与竞争。”    同时,品牌的打造离不开技术创新。桂成钢说:“民用消费品也讲究材料工艺,也有科技创新,创新并不只存在于高精尖的产业。当前,胶鞋的制作工艺有三种,硫化、冷粘、注塑,现在我们也在进行橡胶流动性研究,达到一次成型的效果。如果这个技术获得突破,不仅对胶鞋行业是革命性的变化,还将带动相关新材料的研究。这需要政府通过市场化的手段,给予资金、人才支持。”    在谈到企业未来的发展时,不少企业家认为,品牌是一把手工程。做品牌,领导不能三五年换一次,因为稳定性对品牌非常重要。如果一把手思路对、路径对,就需要把品牌战略贯彻下去。“过两年我也面临退休,但打造品牌的理念,质量取胜的宗旨是否能够坚持,直接关系到品牌的兴衰。这一方面需体制机制优化来保障我们的品牌建设不折腾,不走弯路。”张敏说。    市场的选择让老品牌有了重生的可能,但是市场创造的机遇不是永远存在的。    “假如2009年我们没有抓住世博会的机遇也就没有今天的回力。如果我们不抓住互联网时代、个性化消费的机遇,我们将来永远也无法与一线品牌同台竞技。”桂成钢回顾新回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说:“定制化、智能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这不仅出现在高端装备领域,也同样适用于日用消费品行业。只有看到了未来的方向,我们的路才能走得更坚实。”    如今,我国第一批制造业的百年老店已经到了跨越、冲刺的关键时期。要使“上海制造”、“三转一响”等关于老品牌的记忆重新焕发时代光彩,需要政府与企业协力,把握时代脉搏、抢抓历史机遇、推动体制创新、丰富品牌价值。LW(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王攀 陈钢 贾远琨 张展鹏 王俊禄 黄鹏飞 张桂林)企业家建言制造强国战略  我国制造业存在的一些顽症痼疾是打造百年企业、实现制造强国的最大障碍,清障既需要企业自身主动适应市场,也需要国家战略“合拍互动”    中国制造2025规划了今后十年制造强国战略的蓝图,为当前复杂局面中奋力拼搏的中国制造业描绘了美好愿景。对此,身处一线的企业家们究竟有何看法?    近期,《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走访了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上百家企业。受访企业家们认为,我国制造业存在的一些顽症固疾是打造百年企业、实现制造强国的最大障碍,清障既需要企业自身主动适应市场,也需要国家战略“合拍互动”。  莫让“抄袭者”阻碍创新    采访中,一个令人揪心的老话题反复被创新型企业提到,这就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比利时玛特瑞尔莱斯公司是全球3D打印软件领军企业,去年在上海宝山区设立了分公司。分公司总经理琴恩告诉本刊记者,玛特瑞尔莱斯在中国设立机构,最关心的是政府对于正版软件的支持程度、对盗版软件的打击力度以及对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如何公平审理。    “保护知识产权马马虎虎,就是对科技创新的践踏。”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刘绍云表示,创新型企业可以凭借领先的技术和高新产品得到超额利润,进而支撑继续研发,形成良性循环,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则会打破这种循环。    “比如企业花了大量成本研发的新产品每台售价10万元,其中3万元是研发费用;而市场上出现的抄袭、模仿产品没有开发费用,只卖6万元,由此形成的‘抄袭者定价’带来恶性循环,损耗的是创新的原始动力。”他谈到。  着力减轻企业负担    采访中,多家企业负责人都强调,近年来,企业生产成本大增,通过精细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是企业的追求,但政府也有责任为企业减轻外部成本负担。    福建晋江奥金公司是一家生产外贸贴牌泳装的中小企业,年销售额近3000万元。董事长丁明权说:“最近5年,企业工资总开支从400万元提高到了600万元,经营利润越来越薄,但税费负担一直保持在200万元,压力越来越大。希望为中小企业减负的政策落到实处。”    有企业主直言,为了减轻负担,企业不得不通过“灰色手段”避税逃税。这一点,一些企业为了上市补交大量税款就是证明。    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董事长宗庆后说:“我们企业涉及到400多项税收环节,147项审批环节,我们在深圳的一家公司审批一个饮料包装水,耗时达到半年,这说明为企业减轻税负和简政放权仍有很大空间。”  产业发展警惕“一拥而上”    采访中,一家电子信息企业负责人对本刊记者直言:“国家设立了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说实话,我不赞成这样一种投资支持方式,但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去争取。因为如果不去,那些没有什么技术的企业争取了资金,就有可能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以“爆热”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为例,陕西一家企业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国机器人制造企业达到300多家,产业园区30多个。但是工业机器人的减速器、电机、控制系统三大核心部件主要依赖进口,国内机器人“组装产业”突然爆发,既拿不到技术创新的收益,又潜藏着盲目发展的隐患,要警惕机器人产业重走光伏产业过热而陷入困境的老路。    一些企业家认为,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对需要优先发展的产业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这种“选择型”政策有利于少数产业非均衡发展,但若落实过程中出现偏差,就容易顾此失彼,使市场需求信号“失真”,导致“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带来新的结构失衡。    伴随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产业政策应从对个别行业的倾斜配置,向重点促进更具有普遍性的公共设施建设、共性技术研发、人力资本提升和消除产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过渡。  “造贱式”竞争理念难以为继    一些中国产品得不到消费者信任,甚至被打上“价格低廉、质量低劣”的标签,不少受访的制造企业负责人对此痛心疾首。    西安三花良治电器公司专心研发生产智能马桶盖已20年,总经理马悦说:“在某些产品层面,制造企业‘造贱’、销售渠道‘贩贱’形成一种怪圈,迎合、助长了消费者‘买贱’行为,也难怪在这些产品领域,中国制造给全世界留下了‘次品’的印象。”    他认为,建设制造强国需要从各个层面改变中国制造的形象:消费者要树立“便宜没好货”的消费观念;销售渠道特别是电商平台应该宣扬“一分价钱一分货”的理念;制造企业应改变以往“用规模换成本,用成本换价格”的“成功经验”,在产品品质上做到“讲究不将就”。    “从低成本扩张,到做专做优做精培育核心竞争力,应成为中国制造企业新的竞争法则。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目标应该是提高品牌影响力、市场占有率、主业集中度,而不是只看营销收入。”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总经理王琦说。LW(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王攀 陈钢 贾远琨 张展鹏 王俊禄 黄鹏飞 张桂林)本组专题刊于《瞭望》2015年第29期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需要工业精神读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