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庆阳市宁县县西壕项目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关注我们:
今日我县普降雨夹雪,并伴有大雾天气,现就全县道路路况紧急提示如下:城关辖区路面均
1月5日,甘肃省庆阳市市级公车改革取消车辆专场拍卖会在庆阳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举行。
春节临近,华池县电子商务中心工作人员争抢时间发送特色农产品。目前,华池县已建成行
1月3日,周边农民正在宁县平子镇返乡农民工郑锋刚创办的旭瀚电子厂上班。在脱贫攻坚行
庆阳市西峰区“义渠戎国”文化集市示范基地工作人员正在赶制客户定制的香包。
··········
1234678910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ICP备案编号:
扫描二维码联系我们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甘肃法制报
甘肃农民报
甘肃经济报
中国西部赣商联盟再次来庆城县考察西壕开发项目
中国?庆城综合门户网&& 17:22
  中国西部赣商联盟再次来我县考察西壕开发项目
  庆城县招商局时苗苗
  4月24日,中国西部赣商联盟、甘肃江西商会考察团一行六人再次来我县就西壕开发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副县级干部杨忠宇、招商局、工商联负责同志陪同考察。包会长一行先后到县城西壕、东壕、北区广场及周边区域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对项目实施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评估。随后双方召开座谈会进行了详细的对接洽谈,初步就西壕开发项目达成了投资意向协议。
  中国西部赣商联盟利用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抓住机遇,抱团打拼,在拓展西北市场的实践中积累了很多城市改造的成功经验。西壕开发建设项目的实施,将有效改善县城经济核心区域混乱拥挤的现状,对于拓展城市空间、疏通南北交通、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庆城县公安与住建部门联合停工西壕违建
时间: 14:40&来源:庆城县城建局&作者:栗向东&编辑:左烨
  2015年4月,西壕北吊桥西北侧韩某未办理任何报建审批手续私自开工建房,该建筑物严重违反《庆城县总体规划》,定性为违章建筑。住建局多次联合规划、社区对韩某做工作、讲政策、讲法律,告诫韩某让其停止该违法行为,韩某对住建局的告诫、劝阻和相关法律文书置之不理,强行施工。  日,按照县政府的要求,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联合住建局城建监察大队就该违章建筑案件到达现场,对韩某进行了训诫,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当事人口头答应停止施工,并将自己的违法行为向县政府说明。热门搜索:
庆城县行政代码:621021
庆城县行政级别:县
庆城县长途区号:09441
庆城县车牌号码:甘M
庆城县人口:约32万人
庆城县人口密度:119人/km2
庆城县面积:2700
庆城县邮政编码:745100
庆城县隶属政区:甘肃
庆城县行政区划:
庆城县介绍
庆城县(原名庆阳县),总面积2700平方公里,辖5镇10乡153个行政村,总人口32万。庆城古为禹贡雍州之地,是华夏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祖国医学鼻祖岐伯的桑梓,是明代“前七子”领袖李梦阳和大书法家米万钟的故里,也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94年被评为甘肃省历史文化名城。庆城主要资源为“一黑一绿”。“一黑”指石油和天然气。庆城是长庆油田原油主产区,年产量110万吨,加工原油100万吨,油田...
庆城县周边区县邮编
庆城县各区与行政区划
庆阳市 庆城县
庆阳市 庆城县
庆阳市 庆城县
庆阳市 庆城县
庆阳市 庆城县
庆阳市 庆城县
庆阳市 庆城县
庆阳市 庆城县
庆阳市 庆城县
庆阳市 庆城县
庆阳市 庆城县
庆阳市 庆城县
庆阳市 庆城县
庆阳市 庆城县
庆阳市 庆城县
庆阳市 庆城县
庆阳市 庆城县
庆阳市 庆城县
庆阳市 庆城县
庆阳市 庆城县
庆阳市 庆城县
庆阳市 庆城县
庆阳市 庆城县
庆阳市 庆城县
庆阳市 庆城县
庆阳市 庆城县
庆阳市 庆城县
庆阳市 庆城县
庆阳市 庆城县
庆阳市 庆城县
共&251 则信息, 共分为 9 页
&[1]&&&&&&&&&
庆城县相关特产
娱乐热点推荐
娱乐热点推荐
娱乐热点推荐
娱乐热点推荐
热门城市查询
相关邮编地区信息
版权所有 闽ICP备号-9(甘肃省庆阳市下辖县)
镇原县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南部,东临庆城县、西峰区,西接宁夏自治区彭阳县,南界平凉市泾川县、崆峒区,北靠环县。界于北纬35°27′-36°16′,东经106°44′-107°36′之间。南北长91.24公里,东西宽78.3公里,土地总面积3500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69万亩,人均3.5亩。境内山川塬兼有,以山地居多,占总耕地的68%以上。平均海拔1500米,年降雨量400-500mm,无霜期150天。
-&收起最新报道
中文名称:镇原县外文名称:Zhenyuan county行政区类别:县级所属地区:甘肃省·庆阳市行政代码:621027政府驻地:城关镇地理位置:甘肃东部电话区号:0934邮政编码:744500辖区面积:3500km2辖区人口:约51.98万人人口密度:149人/km2车牌代码:甘M
镇原县地处甘肃省东部,庆阳市西南部,处北纬35°27′至36°16′,东经106°44′至107°36′之间。东临庆城县、西峰区,西接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南界平凉市泾川县、崆峒区,北靠环县,距庆阳机场60公里,距平凉火车站70公里。境内有蒲河、交口河、茹河、洪河4条较大的河流,5条斜长源面。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南北长91.2公里,东西宽78.3公里。境内平均海拔1500米,最高点海拔1767米,最低点海拔1011米,相对高差756米。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沟壑区,是陇东黄土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境内山川塬兼有,总土地面积350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9万亩,人均3.5亩。全县共辖19个乡镇,215个村委会,5个社区居委会,199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3.13万人,农业人口49.38万人。有、维族、蒙古族、撒拉族、藏族等少数民族7个,约240人。历史源远流长。镇原为华夏故土,历史悠久,远古时代就有先民生息繁衍,唐虞属雍州,商属昆戎,周置大原州,汉置安定郡,唐置原州,元改镇原州,明降州为县,沿承至今。镇原是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1940年3月在马渠建立镇原县抗日民主政府。1949年解放后,县人民政府迁至现在的县城。文化艺术底蕴深厚。境内历史文化遗址留存较多,出土了国内稀有的周铜剑、秦诏版、陶水管等文物,石崆寺、玉山寺石窟久负盛名,有考证价值的古城古寨遗址25处,寺庙祠堂遗址69处,历史文化遗址36处,出土文物500多件。“后汉三贤”之一的王符《潜夫论》蜚声中外,与王充《论衡》齐名。历代文臣武将层出不穷,如李询、皇甫规、胡奋、胡国珍、席阐文、席固、皇甫墉、向宝、胡顺之、杨政、曲端、张中孚、张中彦、仇钺等,保家卫国、守职重实;名医皇甫谧、慕元春治病救人,堪称杏林楷模;文仕胡方回、慕寿祺博史善文,领一代风骚;灵太后胡充华,两度垂帘听政,百官膺伏,一首《杨花词》,堪称北魏诗坛上的一朵奇葩。镇原县又以陇东“文化大县”闻名,近现代如书画名家张宸枢、张炳麟、邓博五、段思坎等人闻名省内外,2010年被中国书协誉为“中国书法之乡”;民间艺术古朴典雅,创作繁荣昌盛,风靡全县,尤其剪纸、刺绣引人注目。临径乡祁秀梅是享誉海内外的剪纸艺术大师,其作品被法国、日本、意大利等国收藏;以获得“全国优秀模范教师”称号的殷家城乡残疾教师张学成为原型,拍摄的电影《大山深处的保尔》和陇剧《绿叶红花》先后在全国上演,获得巨大成功。太阳池工农业产品丰富。工业初步形成了以绿色食品饮料加工为主体,建筑建材、机械电器、印刷医药等产业为补充的工业格局,民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比较活跃,现有各类中小企业137户。县内土地宽广肥沃,光照充足,适宜小麦、玉米、高粱等多种粮食作物和瓜菜、药材等经济作物生长。全县农业人口占94%,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也是全国592个国扶贫困县和甘肃中东部18个干旱县之一。农作物主要有冬小麦、扁豆、黄豆、玉米、高粱、谷子、糜子、马铃薯、大麦、黄花菜、烤烟、胡麻、油菜、药材、瓜类等,是陇东主要粮油和瓜菜生产基地之一,有“陇东粮仓”的美誉。曾被命名为“全国黄花菜基地县”、“全国优质瓜果生产基地重点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目前,已形成以杏果、瓜菜、草畜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杏子产量居全国第二,生产加工能力位居全国第一,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杏乡”,杏产品远销海内外,优质苹果畅销大江南北;被国家外贸部命名为“镇原金针菜”;“五指塬绿宝”牌西瓜远销大江南北,畜牧业以羊畜养殖、肉、皮毛加工为主,皮张、羊毛、羊绒等畜产品比较驰名,羊绒已实现出口创汇。野生植物资源丰富,约千余种,其中可入药130余种。石油煤炭藏量富集。矿产资源已探明的有石油、煤炭、石英砂等16种,储量丰富。其中石油储量可达2.5亿吨,有长庆油田和华北分公司两户企业开发,年产原油40万吨。红色旅游潜力巨大。名胜古迹斑斓千秋,石窟寺、秦长城、汉长城追溯千年风霜;自然景观美丽迷人,境内的太阳池、翟池、白马池三座天然池湫碧波辉映,堪称“黄土高塬明珠”。镇原曾为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岔红军长征纪念馆、屯字“四八”战役烈士陵园等红色旅游资源引人注目。目前已形成以潜夫山森林公园等景区为重点,其它名胜古迹点缀其中,东与北石窟寺相接,西与平凉崆峒山毗邻的旅游圈。社会事业欣欣向荣。恢复高考以来,全县共向全国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34051人,其中被清华、北大录取的达40人,再现了”教育大县“的光辉形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疾病防控网络健全。农家书屋、文化广场、全民健身、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开边籍的张德宏于1990年代表我国参加了在比利时举办的世界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取得男子铁饼第四名的好成绩;太平籍长跑运动员陈慧荣,2007年分别取得全国田径锦标赛和六城会10000米第三名的佳绩,达到了国际级运动健将标准,并于2008年取得北京奥运会参赛资格,成为庆阳有史以来第一人。小吃、酒席是镇原饮食文化的代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美食,融民俗礼仪、饮食科学与一炉,以荤素相间,口味各异,五色俱全而闻名遐迩。风味小吃品种繁多,主要有羊羔肉、骨头肉、西米丸子、烧鸡、糖油饼、臊子面、荞面筋筋等;酒席有“九魁”、“十全”、“十出一”、“十二楼”、“十三花”等名称,茶、酒主要有罐罐茶和三岔黄酒等。镇原小吃及酒席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品种风味蔚成大观,这是历代烹饪工作者聪明才智的结晶,是灿烂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为祖国的饮食文化增添了光彩。开放开发中的镇原,以其厚重的历史文明积淀,独特的高原风姿,悠久的历史文化,淳朴的民俗风情,富饶的特色资源,良好的投资环境,优惠的投资政策,热忱欢迎社会各界人士,新老朋友来镇原投资兴业、旅游观光!
镇原县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10.3℃,年均降水量450-580毫米,全年无霜期140-184天,年总日照37.2小时,农作物生长期日照小时。干旱少雨是镇原最基本的气候特征,同时还伴有暴雨、冰雹、大风、寒潮、霜冻等多种灾害性天气,它们的主要特征是: ⑴干旱:干旱是镇原域内最为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其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造成危害大。从1968年至今,每年至少出现一次干旱现象的有38年,至少出现两次的共19年,一年有三旱的共9年,其频率是春旱为59.3%,初夏旱30%,伏旱为65%,秋旱为44%,冬旱为54.1%。尤其是年干旱最为严重,10年共出现春、夏初和伏旱21次。⑵暴雨:镇原暴雨一般出现在4~9月,大部分集中出现在7~8月,从年统计资料分析,平均发生时次7月为0.7场,8月为0.4场,日降水极值为106.9mm(日)。平均年暴雨量占年总降水量约22~43%。⑶冰雹:镇原冰雹一般发生在3~10月,主要出现在4~7月,年共42年,年平均出现1.17次,月平均时次为:4月0.20次,5月0.30次,6月0.40次,7月0.21次,8月0.1次。镇原县⑷大风:镇原大风四季均有发生,其中以春季为最多,4月出现概率最大,其次以次是12月、5月、3月,且以北风或偏北风为主。大风极值为17.3m/s(出现在日)。从资料统计看,近20多年来大风出现的较少。⑸寒潮:镇原寒潮主要发生在1~4月及11~12月,24小时≥10℃强降温主要发生在2~3月,48小时≥12℃强降温主要出现在3~4月及11月。24及48小时降温极值均出现在~12日,降温分别为11.8℃和15.9℃。⑹霜冻:是影响镇原农业生产的一大气象灾害之一,一般发生在3~5月和9~10月,尤以4月出现的危害最大,若是最低气温降至0℃或更低,将使杏和早期出苗的农作物全部冻坏,造成减产或绝收;镇原最早霜冻出现在日,最晚霜冻出现在日。从历史资料看,晚霜冻概率远远大于早霜冻概率,而且晚霜冻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也远远大于早霜冻。&
镇原地处黄河中游、泾水之北的黄土高原,为华夏故土,远古时代就有先民生息繁衍。唐虞时代为雍州属地,商时属昆戎,周时属彭戎,后彭戎国亡周置大原于此,原州,镇原之名即来于此。春秋战国时为义渠戎地,属北地郡,置朝那县,为镇原置县之始。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分北地郡为北地、安定两郡,安定郡辖临泾、彭阳、高平等县,郡治原峰(即城隍庙),临泾为首县,属镇原大部分地区,且为丝绸之路要道。北魏太武年间(公元430年),于此以泾水得名设泾州。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置湫谷县,取境内湫谷得名,大业十二年改湫谷为临泾县,唐时置称原州,宋时原州属秦凤路,金属庆原路,元时将镇州、原州合并称镇原州(古原州)。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降州为县,始称镇原县,属平凉府。清代、民国时期沿用镇原县。镇原是一块有着光辉革命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和中央红军长征先后经过,播下了革命的火种;1936年6月,红军西征途中又解放了镇原北部部分地区,建立了镇原早期党组织——上原畔党支部,10月成立了三岔苏维埃政府,建立了秘密区党委;1937年初,红军援西军进驻镇原,创建了这块独具特色的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镇原作为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有效打破了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的封锁;1940年3月在马渠镇建立了镇原县抗日民主政府,5月移驻孟坝镇;解放战争时期,镇原人民积极拥军支前,参军参战,为西北解放乃至全国解放作出了贡献。1949年7月全县解放后,镇原县人民政府迁驻县城。红军长征三岔纪念馆和三岔、柏山、屯字烈士陵园就共同记载着这样一段光辉灿烂的革命历史。
镇原县地处甘肃省东部,西南部,东临庆城县、西峰区,西接宁夏彭阳县,南界平凉市泾川县、崆峒区,北靠环县。辖城关、屯字、太平、孟坝、三岔、开边、平泉7镇和临泾、南川、上肖、新集、方山、殷家城、马渠、庙渠、武沟、郭原、中原、新城12个乡,215个行政村,1991个自然村。总人口53.1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9.38万人。汉族占总人口的99%以上,回、蒙、苗、藏等14个少数民族共500多人。城关镇&& 辖11个行政村、86个自然村 五里沟、莲池、东关、高庄、祁川、原郑、丰台、金龙、常山、路坡、路沟&&&&&&& 临泾乡&& 辖14个行政村、114个自然村耿原、什字、蒙塬、席沟圈、路壕、十里墩、桃圆、毛头、祁庙、新堡、包庄、祁焦、石羊、良韩&&&& 南川乡&& 辖10个行政村、111个自然村和平、桃园、河李、贺丰、沟芦、川郑、东王、原芦、成赵、上庄&&&& 屯字镇&& 辖20个行政村、163个自然村屯字、马堡、白马、阎孟、四殿、下孙、阳宁、陈畅、太阳、包城、双合、开城、田岭、寨地、曹路、下郑、川口、官亭、建华、阎沟&&&&&& 上肖乡&& 辖11个行政村、103个自然村红军长征纪念馆雄武、梧桐、北庄、路岭、净口、青寨、翟池、杨城、南李、姜曹、西岭、&&&&&&& 太平镇&& 辖13个行政村、172个自然村俭边、兰庙、席兰、枣林、柴庄、慕坪、老庄、丁岘、南庄、大塬、河湾、上城、柳咀&&&& 孟坝镇&& 辖14个行政村、149个自然村王湾、刘城、赵咀、大寨、峁合、原口、塔李、王山、东庄、西壕、王地庄、孟坝、何范、醴坳&&&&&& 新集乡&& 辖12个行政村、96个自然村唐塬、吴塬、王岘子、永丰、刘大岔、新庄、牛心、高崖畔、王寨、岳庄、段掌、崾岘、&&&&& 方山乡&& 辖10个行政村、76个自然村张大湾、方庄、关山、王湾、金岔、贾山、高中山、庄岔湾、蒲河、十八岘&&&&&&& 三岔镇&& 辖10个行政村、72个自然村高湾、周家庄、肖园子、米家川、寺庄湾、大塬、榆杨湾、安岔、石咀、董渠&&&&& 殷家城乡&& 辖8个行政村、66个自然村北岔、李园子、殷家城、桑树洼、敬岔、张老庄、寺山、白家川&&&&&& 马渠乡&& 辖11个行政村、81个自然村马渠、唐塬、四坪、红光、赵渠、甘川、三合、汪庄、景塬、梁寨、花儿岔庙渠乡&& 辖9个行政村、88个自然村黎明、慕塬、文夏、孙寨、常俭、庙渠、店王、六十坪、四合&&&&&& 开边镇&& 辖9个行政村、82个自然村陈坪、甄沟、张庄、开边、兰沟、解放、兰岔、羊千原、白马寺&&&&&& 武沟乡&& 辖8个行政村、76个自然村孟庄、冯俭、张岘、武沟、渠口、大庄、椿岔、巨沟郭原乡&& 辖8个行政村、85个自然村王沟圈、郭原、唐洼、毛庄、王咀、景塬、西杨、寺沟平泉镇&& 辖16个行政村、159个自然村麻王、坪边、洪河、姚川、秦铺、文洼、马洼、八山、黄岔、上刘、南徐、景家、湫池、虎泉、寺府、赤马&& 中原乡&& 辖7个行政村、73个自然村田站、上杜、原峰、殿王、武亭、中原、高胜&&&&& 新城乡&& 辖14个行政村、139个自然村杜寨、闫寨、高庄、新城、郭沟、东庄、耿沟、南坡、孙庵、孟寨、曹城、小岘、惠沟、朱原&&&&&&
【固定资产投资】& 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3409万元,比上年增长76.9%。全年第一产业投资29867万元,增长129.1%;第二产业投资123675万元,增长79.7%;第三产业投资219867万元,增长70.6%。从投资规模来看,1亿元以上项目2个,投资总额71672万元;1000万元-1亿元项目56个,投资总额134308万元,同比下降14%;500-1000万元项目32个,投资总额17883万元,同比增长113.2%;50万元至500万元项目41个,投资总额8346万元,同比增长77.3%;50万元以下项目投资总额140900万元,同比增长241.6%。森林公园【交通】 2009年,全社会货物运输量123.5万吨,比上年增长2.6%,货物周转量5987.5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0.7%;旅客运输量89.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旅客周转量9996.3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0.1%。【邮电】& 2009年,通讯业全年完成业务总量7581万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邮政业务总量941万元,增长19.1%;电信业务总量1300万元,增长5%;移动通信业务总量5340万元,增长48.3%。固定电话用户年末累计达到3.8万户;移动电话年末累计达到16.7万户,互联网用户年末达到3500多户。 【水资源】& 全县水资源总量1.5亿立方米,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9400万立方米,人均178立方米(比全省人均1150立方米少972立方米,比全市人均360立方米少182立方米),耕地亩均占有水量90立方米,全县日均用水量2.55万立方米,县城日均用水量1200立方米。境内共有蒲河、交口河、茹河、洪河四条河流,流域总面积3308km2,年平均经流总量依次为2.96、0.24、1.21、0.49亿立方米,县内河道长度333.6km,川台地面积90679亩,灌溉面积40291亩,川区人口13.15万人。
【财政】& 2009年,全县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4588万元,比上年增长20.8%;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551万元,增长29%。各项税收完成11571万元,占财政收入的80%。其中国税收入完成2365万元,下降了25.2%;地税收入完成9206万元,增长34.6%。&【农业】& 2009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3.94万亩,比上年增长25.26%,粮食总产量达到20.06万吨,减产13.9%。其中夏粮播种面积54.53万亩,减少4.69%,总产量7.2万吨,减产21.74%;秋粮播种面积139.41万亩,增长42.8%,总产量12.86万吨,减产8.79%。当年完成造林面积0.8万亩,比上年下降38.46%。覆盖率为15.4%。   【畜牧业】& 2009年,全县大牲畜存栏16.54万头,比上年增长9.5%。其中,牛存栏9.12万头,增长9.2%;牛出栏3.65万头,增长7.9%。猪存栏4.68万头,增长8.1%;猪出栏4.29万头,增长7.8%。羊存栏20.7万只,增长7.9%;羊出栏7.31万只,增长14.2%。肉类总产量1.2万吨,增长16.5%。   【渔业】& 2009年,全县水产品产量120吨,比上年增长41.2%。【农业生产条件】 2009年,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3.95万亩,增长2.3%,占年末耕地面积的8.3%;保证灌溉面积达到9.98万亩,比上年增长1.8%。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22.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0.29%。年末水平梯田累计达到115万亩,占总耕地的68.1%。   【工业】& 200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103981万元,同比增长34.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57092万元,同比增长50.1%。实现工业增加值71343万元(包括长庆油田实现工业增加值30461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8.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0538万元(不包括长庆油田),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8.1%。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个数达到8户,完成销售产值57719万元,同比增长50.1%;完成主营业务收入43522万元,同比增长20.9%;实现利润总额2039万元,同比增长11.4%;完成应交增值税1496万元,同比增长14.1%。 【建筑业】& 2009年,全县建筑业完成总产值51127万元。其中资质以上建筑企业1户,实现增加值2469万元,比上年下降45.7%。 【消费】& 2009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比上年增长26.1%。【旅游】 2009年,共接待各类旅游人数5.71万人次。【金融】& 2009年,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94866万元,比上年净增65030万元,增长28.3%。其中储蓄存款余额222477万元,比上年净增44534万元,增长25.1%。各项贷款余额110153万元,比上年净增35643万元,增长48.6%。   【保险】&& 2009年,全县保费总收入4226万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寿险保费收入2598万元,财险保费收入1628万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130万元,比上年下降26.3%。其中,寿险支付180万元,财险支付950万元。
改革开放以来,镇原县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1999年,全县实现了"基本除青壮年文盲"和"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2004年各级各类学校发展到355所,学生超过10万人,41所中小学建起了计算机教室,130所中小学安装了现代远程教育设备。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全县共向全国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2.2万人,被清华、北大录取的学生达31人,再现了"教育大县"的光辉形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县属各医院装备有B超机、自动化分析仪、进口全自动血球仪等现代化设备。2002年,镇原县成立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时时监控传染病的流行情况,还免费提供肺结核等传染病的治疗药物。同时,全民健身活动正在蓬勃发展。不论在农家小院,还是机关大院,都会看到干部群众热火朝天地开展的体育活动。2000年全省运动会,镇原县输送运动员夺得了5枚金牌,占全市金牌总数的78%。多年来,破格录取的超10人以上,达到国家一级运动员等级的有4人。开边中学毕业的张德宏,于1990年代表我国在比利时参加世界中学生田径运动会,掷铁饼第4名的好成绩。此外,镇原县又以"文化大县"闻名遐迩。周铜剑、秦诏版国内稀有,"书画之乡"美名远扬,民间艺术古朴典雅,尤其剪纸、刺绣引人注目,倍受国内外朋友青睐。临泾乡农村妇女祁秀梅是享誉海内外的剪纸艺术大师,其作品被法国、日本、意大利等国人民收藏。
丧葬礼俗镇原县丧葬习俗,境内大同小异。除非正常死亡者外,一般五至七天葬埋。仪式按年龄划分,老者葬礼比较隆重,壮亡少殇者简葬。古称年逾五十为夭寿,凡五十以上死者称老丧,七十以上称高寿,未逾而立之年则称“殇”,幼婴死亡称“撂”,用谷草卷之弃于荒郊不掩埋。未婚而亡者,不做棺木,用席卷尸埋于僻静之处,坟堆甚小。故有“老殁”、“壮亡”、“少殇”、“幼撂”之称。凡老丧者,其丧仪复杂,礼节繁冗,从死者寿终到孝子除服,须经下列各项程序:一、小殓(停床)。死者病危之际,儿孙守护床前,为其洗脚、修剪指甲。如系男性,则为其剃头、修饰胡须,咽气前穿好寿衣,死后,立即用木板在主窑(房)支起停尸床,将死者移置其上,称“停床”。不能继续躺在生前的卧床上,为“寿终正寝”,用麻绑双脚,并为其整容、定相,白纸覆面,身盖红布苫单,设灵牌。书写灵牌也有讲究,最后一个字要求落在生老病死苦五个字的“生”或“老”字上。从即日起直至殡葬,孝子早晚焚香,恸哭致哀。二、择期(定发引日期)。死者殁后次日,即请阴阳选择茔地,根据死者生辰八字和寿终时辰,确定葬埋日期和落葬时辰。根据地形,确定墓穴风水方位,山甲字间。墓地划定后,即请效劳人修墓,即打墓抗。葬期定,即向己亲(女婿外甥)报丧,并派族人请“大客”(男舅家、女娘家)前来吊丧。一般死后第三天即开吊,吊丧仪式在解放前颇盛行,灵堂撰书挽联,门外悬挂纸幡,吊者多为己亲、近邻,仪式大体有瞻容尚飨,沉哀告别等。吊丧时只用汤饭招待,点纸后即辞去。三、出门告(讣告)。阴阳风水先生将死者生卒年月日时、落葬时辰及五服以内之兄弟、子、侄、孙、曾孙等按服规开列详明,张于门前,以告亲朋。同时,须在入殓后第三日在门外悬挂筒纸,俗称“出纸”。翟池山庄四、大殓。俗称入殓,即将死者尸体入棺盛殓。一般须大客(娘舅家)在场,如系老丧,娘舅家则向死者告别,瞻仰遗容。如系壮亡者,还要检查尸体,看死因是否正常,再看衣着、寿器,认为操办合理时,方可盖棺封闭。五、变服。凡死者九族之中五服之内的有服规者在丧期须穿戴白色丧服,也称孝服。穿丧服即变服。变服后,均须披麻戴孝,头上长孝遮面容,身穿縗服不饰身,手持丧杖,俗称“丧棍”,丧杖材质为父竹母桐,即取竹或桐枝二尺许,外用白纸剪牙缠绕。古人称父之节在外,故杖取乎竹,母之节在内,故杖取乎桐。服孝者须坐草守灵,寝苫枕块,通宵达旦,不离丧茨。五服以内其他服规者均须头戴孝帽,鞋鞔素布,鞔鞋深浅,按服规之轻重而定。孝子在父或母未归窀之前,均有背服,即用白纸一方,上书“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我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用麻线逢在孝衣背上。与死者亲近的其他亲属也有背背服的,但书辞不同。孝服一般分五等,谓之“五服”。即:(一)斩衰服。是用最粗的麻布制成的行李服装,服期三年,是五服中最重的服。是儿子为父母、承重孙(子已死、长子的长子承接斩衰服)为祖父母、妻为夫的服规。旧时门告只许儿子上门告,父母亡故,儿子自称孤哀子,故一等服在门告上一般不书斩衰服以孤哀子代替。今时男女平等,女儿也可上门告,妻也可上门告。(二)齐衰服,服期一年,一年期服也称期服。是孙为祖父母、夫为妻的服规。(三)大功服。加过工的比齐衰服细的孝服为功服。分大功与小功,大功服比小功服略粗。服期九个月。凡为堂兄弟、未婚的堂姊妹、已婚的姑、姊妹、已嫁女为伯父、叔父、兄弟等的丧服。叔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姊妹、兄弟妻、从堂兄弟及未嫁从堂姊妹之丧服。(四)小功服。服期五个月,凡本族的曾玄孙、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妻姊妹、兄弟妻等人的服规。(五)缌麻服、服期三个月。是用细麻布制成的孝服,是五服中最轻的服,凡本宗为高祖父母、曾伯叔祖父母、族伯叔父母、族兄弟及未嫁族姊妹的丧服。六、发引。即亲友哀悼、祭奠、殡葬之意。事主须于葬期前二日请总管一至二人,召请家们(本家族的人们)、邻居聚集在一起筹划丧事仪程,把这个商议帮助事主办理好丧事的小会议称作“襄事”,襄事即成事之举。襄事时须选定丧主、助丧各一人。丧主专管丧事过程之礼仪,助丧则主管灵前来客、祭奠事宜,请邻居义务帮忙的人称效劳人。效劳人皆有分子,分别操办内务、修造墓穴、陈设丧棚、布置灵堂,搭盖宾棚,并拟定执事榜,明确分工,以应待客之事。与此同时,事主须聘请礼宾四至六人,其中包括主官、祭官,以司撰写墓志、祭文、鸿题点主、祀后土、家祭行礼之职,并请乐手献祭迎宾。正祭之日,即殡葬前一天来客之日,还有祭墓志之仪式,近年此俗流行较普遍,即将死者生平事迹及直系血亲之配偶所生子女等,由宾所撰写成文,名曰行状,用朱笔书之于砖或刻之于石,置于门前大木(棺椁之垫底木)之上,行礼致祭并供宾客观看。同时,五服以内的孝子,凡到场者,须身穿孝服,手持丧杖,跪守灵旁,恸哭致哀,亲朋负饼及献祭礼品,前来祭奠。亲朋献祭之礼品,以牌、幛、匾较多见,屏、轴则次之,文辞多为死者歌功颂德。也有以纸活为主祭献品,即筒纸、灵亭、美男美女、仙鹤、车马俑等火葬品。凡属大型祭品均设仪式,鼓乐相迎,孝子跪拜,以示死者寿终德存。七、宴宾。酬谢亲朋,此俗镇原各地基本相同,一般均为二天事,即第一天请客,第二天谢客。请客日,祭奠后素菜馒头,随到随吃,俗称便饭。贵客(指大客)则设偏席(全桌碟子,四道小菜,四个碗子)待之。便饭后开席宴宾。开席前,对贵客和来宾中的长者,一般都有安坐之礼节,过去叫说唱安坐,还有一套说唱词,明时较盛行,但此礼套路繁复,近年多以递“官杯”代之。入席、安坐,都以“大客”为主席。席类名目繁多,常见者有“八跨五”、“十全”、“十二楼”、“十三花”。富裕之家还上名贵菜肴和带四饼(饼过去由事主专制,近年多用糕点代之),借以称名夸富。酒筵程序均是先酒后餐,酒过三巡,即上菜饭,席间共上四回馒头,在上第一回菜时,孝子则到席前跪菜叩头,以示劝酒致敬。丧事宴席不允许猜拳行令。八、家祭。其内容为:奠酒、供饭、申文、行礼。葬期前一日,即请客之日的下午或晚上,五服以内之亲属,逐层向死者灵堂行礼祭奠,故称行家祭礼。祭礼以孤哀子为主,须行三献礼(初献、亚献、终献),其名有家祭十拜、三跪九叩首等礼仪。正祭之后,其他亲属则依次分别献礼,均为一献。每行一礼,必有祭文,文辞按祭者与死者的关系,颂扬死者对祭者的养育之恩及其生前的嘉言懿行,以示孝意。家祭中给死者供馔,在镇原有讲究,名曰:金鸡玉兔银项圈,三件摆在桌面前,左方右肘陈两旁,鸭子浮水在中间,左肋右绺,尾巴在后,燕窝尤鱼,鱼肚海参(多用面做,象征性的),丁角在后。五碟五色撒子:东方甲乙木(绿色),南方丙丁火(红色),西方庚辛金(白色),北方壬癸水(黑色),中央戊已土(黄色)。四碟菜、四碗汤,两碟馒头摆两边,全桌碟子在前面。酒肉饭菜俱全,以供死者尚飨。”九、归窀。长眠地下之意,俗称埋人。一般老丧归窀时间均在家祭之次日早晨寅卯时,太阳未出之前,凡参加葬仪者,不能空腹去,须食搅团饭后起柩,将棺木抬至大门外,停放片刻,举行起柩礼仪,申文以告死者丧礼已成,毋须盘桓,早归乐土之意。有的还有祭方弼方相文,意即出葬开道,护送灵柩。申文毕,孝子哭送,然后由多人抬起灵柩前往陵墓。王寨乡等地曾有“扯灵”之俗规,牵绋杖而前引,即用白布数丈,一端系灵柩之首,孝子执一端拉扯前行,其俗今已不多见。灵柩行进中,须有一人执引路幡等物走在柩前,亲朋掇送各种祭品,乐手奏“祭灵”等哀乐,以示引路。灵柩进入茔地,左右各转三圈,落放正中,下葬时辰一到,即行安葬。墓穴分明坑,深七尺,前宽三尺五寸,后宽三尺;穿堂深九尺,高四尺,宽三尺五寸。下柩后,由阴阳先生拿出刻有八卦和天干地支方位的指南针罗盘,俗称罗经,搭针定位正字,核准坟墓山甲风水方位。灵柩安妥后,墓堂内置油灯碗一盏,有墓志者即立于柩侧;用新苕帚扫净脚印,撒五谷粮食少许,然后用土坯或草把封固放置棺枢的窑口,再用土掩埋起冢。葬后,即祀后土,由祭官率祭主行礼,申文以祈祷土德星君,泽惠亡灵,福佑子孙,为趋吉避凶之意。有衬棺底的木板叫大木,在家祭之日,还有祭大木礼,祷告木德星君,保护尸灵,蚁鼠难侵。葬后三日,孝子备纸钱香烛及泮汤等祭品,到坟茔烧纸,泼洒泮汤一一“撒福”,将坟冢添上三锨土,名为“全三”又称“福三”。“全三”后孝子孝孙即可外出,女儿即可返家。十、点主。亦称鸿题。即将死者讳字以神牌形式书于“影图”、””或木主上;择宗族及亲朋中有学位或有官衔者请“主官”,由礼宾行点主礼,主官用朱笔点之。其义有二,一是表示死者形归窀穸,神归庙堂,按伦正位,永享蒸尝;二是借朱笔鸿题,取文光射斗,后辈则有文人蔚起之兆。点主,即在“家谱”、“影图”或木制灵牌的“主”字上用铢砂猩红红笔重复一点,在“神”字上,重复一竖,叫“点主通神”,在“显”字上用红笔一点,叫“点显”,在死者生卒年月日时上一点,叫“点生卒”,在书写死者坟茔的方位上一点,叫“点山甲”,在叩祀的“祀”上用红笔一划,叫“勾祀”。点主前,有秉笔、食红、凝神、想象、受生气等程序,以示亡者,神主安位。十一、领羊。在送葬前一晚间举行。事主提前准备三只羊。大客一只,众亲戚一只,本家一只。由领羊主持人把羊牵到灵堂前,孝子及大客、亲戚围拢跪在灵前,说出死者牵挂未尽之言,若羊摆耳抖全身,即为应领。若不领,人们要多次求告,或给羊用水擦脸,脊背倒水,求得应领。若抖毛大领,孝子悲声痛哭。一般先领大客的,再领亲戚及本家的。领羊,人们认为是死者借口传言牵挂儿孙的一种应验。十二、搭蘸。即请阴阳设醮场、神位、法坛、经堂诵经,以超度亡魂。此俗多为久病和非正常死亡者设之。十三、祀祭。从寿终之日起,逢七致祭,子女、孙等须承服赴坟茔烧纸祭奠。七七四十九天为尽七,百日为“百期”。在家设灵位重祭,女婿、外甥等内亲都来祭奠。此后,三年内每逢死者寿终之日即为“周年”。头周年、二周年只设家祭不来客,三周年为谭祭,又称谭祀,即孝子哀思益哀,除服之意,此祭较为隆重,在家设灵位献供祭,有时还酬客,孝子赴坟茔烧纸,斩衰服期已满,除去孝服。以后除逢年过节去坟茔烧纸扫祭外,在家不再设祭。此外,民间丧葬还有许多禁忌:孝子在“三七”以内,不进别人家门;不论男女老幼,死在外者,不能入宅,须在户外搭棚停放。如需进宅、须破墙而入,未婚死或幼年死者,不做棺木,不设灵堂,用芦席卷埋。亡妇若身怀有孕,必须破腹取婴,然后从简埋葬。厝柩寄埋,死者因犯忌日、重丧诸多原因而不能及时埋葬者,即在窑内用土坯封固灵柩,或在室外选地停放,少则几日,多至数年,然后卜筮吉日行礼安葬。婚嫁礼俗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古今如此。镇原过去的婚嫁礼俗比较繁复,其基本伦理观点是儒家的“三纲五常”,突出“神权、父权、夫权”,夹杂着许多封建迷信的成份。以门当户对为基础的门阀制度,富贵贫贱论高低的等级制度,造成了生命价值的极大差别。这就形成了以金钱多少论身价,父母之命、煤妁之言成为神圣的信条,使千千万万个家庭说喜则喜,说忧亦忧。传统的婚嫁观念,虽被冲破,有的地方仍保留着遗俗旧习。旧的婚嫁礼俗主要讲究“六礼告成”:一、纳采——媒人代表男方向女家提亲,女家应允,男家备礼前去求婚。婚嫁中提到的“礼”,有两种含义,一指礼品,钱财等物质礼。二指礼节、礼仪等精神礼。二、问名——男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生辰八字,女方具庚帖送男方,看家道。三、纳吉——男家卜得吉日之后,备礼通知女家决定,缔结姻缘,挂锁。四、纳征——男家以聘礼送给女家。聘礼就是钱财,是卖买婚姻的特征。五、请期——择定婚期备礼通知女家,送二程。六、迎亲——男方去女家迎娶。上述六项仪程的进行,都要选择吉利的日辰。在迎亲前男女请阴阳开嫁娶单子两份,男女双方各执一份,说明禁忌事宜。再备迎亲的工具和人员。接新媳的用具过去多是花轿,民国时期乘、驴,现在用自行车、手扶拖拉机,大小汽车。娶亲时男方去单回双,就是说迎亲时男方去五人或七人,回来时添上新娘便是双数,女方送人的大客为双数,同时双方都要有个女的,民间过去清规戒律颇多,现分述于后。一、新房的设置:提前将洞房布置完备,新郎早三天要住进去,谓之暖房。在新媳未来之前,有服规的和女孩子都不能进新房,尽管贫富有别,但洞房的布置都充满吉样喜庆的气氛。镇原景点二、迎亲的赆礼:男家要备一斗麦(叫坐斗麦)、带半桌碟果、十双馒头、二斤肉绺子、两瓶酒、伴女罐、红布、上头梳子、盖头布等。还要准备包装嫁妆品的东西。迎亲的人吃饭时,除酒席外、都要吃点搅团,象征一团和气,起程时还要给新郎的祖父母或父母磕头,新郎也要给前去迎亲的人磕头并坐上迎亲的车辆前行十余步,预示将来女人顺从男人。 三、娶亲的讲究。迎亲的人又叫娶人的人,到女家后,忙吃三顿饭,先便饭,次面条,最后是酒席。饭罢,由迎亲的领头人给女家长辈磕头,后女方家主妇在院子里支起案子摆陪奁,俗称陪房——衣服、鞋袜、化妆品、被毯等什物,让来客看,常引起一片夸赞声。此时男方主事人则付给女方折仪(陪奁折价)、针黹钱(做针线的手工钱)。然后叫娶人的人将陪房点清装进箱子里加锁,带到男方家。起程时还要向女方家长行礼,把年老人请到桌子前递杯、斟酒、磕头。迎亲人中的女客则去新娘房里给新娘梳妆,俗称“上头”,先往带来的伴女罐滴上少许清油搅上几下,象征两口感情如蜜和油,这个伴女罐等新郎回门时带回。上头时先把预先用硬纸剪好的提捡放在头发中心,把发挽起来用红头绳扎住,前后左右梳下,盖上红盖头。上完了头就把伴女红布剪成约五分的小条给新娘衣扣上拴一条,其余分给娶送人员佩戴。新娘出门时由娶亲人背着上轿(车、马),这时新娘要放声哭诉,一直要哭到离开娘家好远一段才停,哭诉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及和父母离别之情。娶亲队伍起步后,娘家送人的有一位兄弟拿着鞭擀走在轿旁叫帮轿,保卫新娘安全。娶亲人在离开女方家时,手拿一把筷子丢在门槛外,其含义是不带走娘家的财运。新娘上马时按阴阳开的嫁娶单子方位而坐,当年妨的“三相人”(如、马、狗)还应回避。启程后男方先走一人——“打前站”,目的是让男方做好迎亲准备。“打前站”的人手里拿着一束红纸条,写上“花红盖之”四字,遇到十字路口、庙宇、坟墓、崾岘、河沟、磨盘、碌碡等撒上一条,以压煞镇邪。娶亲途中如遇到别的娶亲人马,新娘互送小礼品(手帕或发卡),不能照面,以示吉利。四、结婚前后的仪程:新娘进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按嫁娶单子开的方向下马,所妨“三相人”回避。进门后拜天地,设有香案,新媳跪着,由新郎行祭礼。礼毕将新娘引入洞房,新郎进去将盖头用擀杖挑下,洞房炕角放置五升坐斗麦,斗上放着尺子、剪刀、秤、镜、插上擀杖、顶着盖头,床的对面悬着长明光,寓意长命灯,三昼夜不熄。新娘入了洞房,待酒席宴罢,就开始“耍房”,这是婚礼中最有趣的活动,参加的人越多越好,有“三天无大小”的说法,不仅朋友可以耍,长辈也可以。有口头耍的,动作耍的,五花八门,热闹非凡,乐趣无究,切忌低级动作。第二天早晨梳妆后,引新娘拜灶,拜灶毕,锅台上扣着三个盅子,分别扣着钱、柴、肉,让新娘揭,如果揭开是钱或者柴(财),便是有福的;是肉,便是馋嘴。新娘再入洞房,主家端上盘子,放着两样菜及油炸馍,小两口及女大客吃一点,然后“开生脸”。先由新郎在新娘额头上拔三根头发,女大客便动手刮脸。下午送女方大客,大客在返回之前,年长者则叮嘱其公婆,女儿尚小,教养不周,还望指教,以示谦意。临走时照样要给男方家长行礼,男方给女方送人的端钱和薄仪,新郎送出门也要磕头,走的人还要给他小钱。第三天早晨新媳入厨试刀面。十日内小两口团聚不空房。还有见父母,认大人的讲究。新娘婚后十天娘家接去住十天叫“坐十”。再过一月娘家接去住一月叫“坐对月”。第一年收麦,娘家接去叫“躲麦”,遇第一个正月十五娘家接去叫“躲灯”。小吃及酒席饮食文化是中华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生说过:“烹饪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深孕育文明之种族,则烹饪技术不妙,中国烹饪之妙,亦是表明进化之深。”镇原小吃及镇原酒席之精妙是本地文明的充分表现,历经烹饪劳动者的辛勤操作和理论总结,依据本地广博的物产和纯厚的民族习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美食。叮叮咚咚的驼铃声,风尘仆仆的马帮长队,把我们带进了那遥远的丝绸古道。遮天蔽日的华盖旌旗,威武雄壮的皇家卫队使人们的思路又回到灵太后回乡省亲的年代。历史渊源丰蕴深厚,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镇原小吃主要以面食类为主,如镇原糖油饼、油茶、豆腐脑等,其次还有镇原烧鸡、三岔羊羔肉等。这些小吃既有汉民族的风味,也有少数民族的特色。而镇原酒席,相传最早是北魏胡氏家族由宫廷传入民间,后经几朝几代的精心操作,直至明代,镇原县名臣许理集本地酒席与宫廷酒席于一体,使镇原酒席更臻完善,使它的文化底蕴更为深厚,基本达到了孔子所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要求。镇原小吃及酒席制作精美而考究。用料精到,工序繁杂。遐迩闻名的镇原糖油饼,在制作时,首先,选当年上等精麦粉,用自制土酵母发酵。将发酵好的面团,兑入适量的干面,清油,土蜂蜜、鸡蛋、苏打,揉匀,让面团在案上发酵少许时,捋长条,剁为块状,反复揉团,擀成圆饼。饼质呈米黄色,闻起来以无酸味和碱味为佳。在选用清油时,亦有讲究,一般选用新鲜胡麻油、菜油,荏油亦可。圆饼入油锅炸熟,炸熟的油饼皮薄而呈浅赭橙色,甜美而酥香, 久放不霉变,不变柔,是上等的旅游食品。镇原油饼做工精细,用料精良,色香味俱佳,享誉城乡,远走异地他乡。油茶是镇原小吃之佳品,虽以面食为主料,但从所用佐料看,当属西域民族之饮食文化与汉民族饮食文化之结合。油茶的主要原料是食油和面粉首先选用精白麦粉外,还佐以少许谷粉、豆粉,用上等牛油在锅内烧消烧熟,(也有用清油的)再将面粉入锅,边炒边淋油,不停搅拌,使油和面拌均匀,将面炒熟,使油与面融为一体,不留圪瘩,再撒入五香调料,即可出锅制成油茶面。油茶所用佐料,有胡桃仁、苦杏仁等。苦杏仁在入茶前,先将杏仁用温水浸泡去皮,去皮后的杏仁放入锅内用文火煮熟,再将煮熟的苦杏仁,捞出放入清水中浸泡,经过三、五次换水, 把苦杏仁中含毒而味苦的甙质,彻底清除掉之后,将炒好的油茶面,撒在烧开的水中,搅为糊状,再放入炮制好的胡桃仁、杏仁等。这时清香可口,香味扑鼻的油茶就做成了,即可上市。油茶色泽精白,杏仁点缀其间,粘稠无涎。品尝数口,沁人心脾。吃着酥脆的油饼,来碗可口的油茶,真有:“美如甘酥色莹雪,一匙入口心神融。”和“上盘薄脆连甘露,透油飞果有掏环。油馓霜熟兼五色,糖食酥饼亦多般。”的美妙感觉。
镇原小吃品类繁多,琳琅满目。有豆腐花、豆腐脑、猪肉烩面、凉皮、凉粉、糖角角、油糕、油麻花、水晶包子、粽子、荞面摊饼、干粮锅盔、烧鸡、清汤、羊羔肉等,这些别具特色的小吃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生活。在镇原民间饮食风俗中,始终保持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正月初一吃“扁食”(水饺),正月初七吃“拉魂面”,正月十五蒸面灯,正月二十三吃粘面,二月二日炒豆豆,五月端午包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九月九日“打平伙” (几家人合伙杀羊平均分配吃羊肉),腊月初八食“腊八饭”,直到除夕全家,甚至全族聚餐。饮食文化风俗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添了许多情趣。食中有文化,食中有学问。镇原酒席文化底蕴丰盈,融民俗礼仪。 饮食科学于一炉。它以本地特产米、面、肉、蛋、菜为主料,用炙、蒸、焖、炒、爆、炸、拌等手法制成热凉交错, 荤素相间,口味各异,五色俱全的镇原酒席。该席有“九魁”、“十全”、“十出一”、“十二楼”、“十三花”等名称。因事而用。白事(丧葬)用“九魁”、“十出一”,红事(婚、寿、满月等)用“十全”、“十三花”。主食以馒头为主, 酒多用米酒,附以白酒。筵席由两大块组成,一是酒菜碟果,二是上菜。农村都用八仙桌即方桌,每桌8人,共摆12个碟果,即肉碟4个(、旋肉、肝子、鸡蛋),水菜碟4个(鹿角、带丝、十香菜、苤蓝丝) 干果碟4个(白炉、红炉、瓜子、花生)。菜以“十三花”为例,共有大菜八个,小菜八个,馒头四回。大菜分别为红肉、鸡肉、丸子、三仙蜂蜜肉、骨头肉、肘子、甜盘子、笋煎肉。小菜有里脊肉、蹄花或耳脆、肚丝、夹三肉、蜜制骨肉、冰糖肘子、鸡杂、肋脊或鸡马肉。扫席五围子。按碟大碗小的规矩,凡大菜均用碟装,小菜一般都用碗装。馍与大菜肘子、甜盘子、笋煎肉、五围子同上。全席落桌“金盘错落雪花飞,细缕银丝妙入微。”客棚或客窑凡安客桌的地方必须挂幛或中堂,首座一定要陈设八仙桌,太师椅,以显示落坐客人之尊贵。近年来已开始用十人圆桌代替了八仙桌。镇原酒席蕴藏着深厚的民俗礼仪。凡顾事的工作人员,一律要求要衣着整洁,面目清净,红白喜事的总管、总管助理、周席、提壶端盘的人旧时均要戴帽,穿长袍,席间周席、提壶端盘子的不许口叼香烟,工作间隙不能和客人一起吃菜喝酒,以示对客人之敬意。客人入席时,首先要安座,安座仪式由总管助理或有文化、有威信的两个人主持,主持人从首座起稳步走出客棚,面对所有客人打躬,用酒一敬天、二敬地、三敬客,再返身步入首座,扫尘、稳凳后,再返身步出客棚打躬请最尊贵的客人入首座,以次类推再安各序坐的首席客人。各桌首座安齐后,再请其他客人坐满空位。其次是递官杯,官杯共三送三递,共斟三次酒,每斟一次,向客人打一躬,将未斟满酒的杯子落放于客人的面前,再斟满杯子,以示对客人的崇敬之意,并以此对客人的光临表示歉意。斟酒时,客人坐在位的,斟酒人必须用左手提壶斟酒,坐在右位的必须用右手提壶斟酒,面向客人,躬身施礼。斟满酒落箸食碟果。碟果的摆放上亦有讲究,一般以左为上,白事和红事,十香菜、苤蓝丝、红炉、白炉摆放位置各不相同,红事十香菜、红炉在左,白事,苤蓝丝、白炉在左。开始食碟子,上第一道大菜和小菜及散席,事主必须向客人磕头,名曰孝子跪菜,示意客人吃好喝好。席间事主还要逐桌向客人敬黄酒和白酒各一次,其余则由周席人安排敬酒四巡以至多巡。席间请客人吃菜、吃主食,都有专门术语,用请菜、启馍等语渲染文雅,不能用操菜,吃馍等俗语。镇原酒席热凉荤素,大菜小菜搭配合理科学,口味变化不一,既注重了营养学,又考虑了食客们的饮食习惯,如上一道高糖、高维生素的甜盘子,再上一道可口,高营养的三仙鸡杂。保证让食客们吃得舒心,吃得满意。大部分地方全套酒席开始上热菜时,还有先吃“清鸡汤”,再吃肋脊的端法,谐音“清吉平安”和“吉利”,寓意“万事开头,吉祥如意”。镇原小吃及酒席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品种风味蔚成大观,这是历代烹饪工作者聪明才智的结晶,是灿烂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为祖国的饮食文化增添了光彩。
10名优特产
黄花黄花菜在镇原叫金针菜,这大概是它像一根放大了的赤黄明灿的金针才有的名字吧。晋代御史中丞周处说:“怀妊妇人佩其花,则生男,故名宜男。”宜男则是它的别名。黄花菜还有萱草、女儿花、忘忧草等别称。然而,叫花也好,称草也罢,它并没有能够登上花卉的大雅之堂,以花色金灿而受到人们的称道,到头来却以它的美味、营养丰富倍受青睐,在招待宾客、家庭宴会的餐桌上扬名。 镇原盛产优质。特点是花苞长、色泽黄亮、肉厚、味美纯正、营养成份高。镇原黄花被外贸部命名为“镇原黄花”。 镇原黄花菜之所以有名,还与金口品尝并钦定为御菜的皇帝有关。明代正德年间,镇原人许理进士及第,博得皇帝赏识,任职京城。当他离京省亲时,皇帝对他说,镇原是干旱贫脊之地,生活在那里的百姓必定很苦,你代朕向他们问好。许理恭敬承诺。许理回到家乡后,向乡亲郑重转告了当今皇上的问候,乡民遥望京都,感激圣上记挂他们。临近返京时,憨厚纯朴的乡民想给皇上捎点东西,表表山乡臣民的心意,他们觉得,猪牛羊肉,京城不缺,鱿鱼海参,这里没有。经许理同意,最后选定三样山乡特产:小蒜、旱烟、黄花菜。到京城后,许理就把这些礼品送交御膳房。正德皇帝逐一品尝,他喝了小蒜炒的小菜汤,感觉清香扑鼻,余味无穷;吸了旱烟,认为烟味醇正,解闷过瘾;黄花菜配制的菜肴色味俱佳,美不可言,大加赞赏,还叫侍从嫔妃分享。经御医鉴尝,认定黄花菜有镇静、清热、明目之功能,皇帝当即吩咐御膳房把黄花菜定为御菜。这样以来,镇原黄花菜就身价百倍,九州闻名,不仅贡奉京都,更热销全国。 黄花菜在镇原叫金针菜,这大概是它像一根放大了的赤黄明灿的金针才有的名字吧。宜男则是它的别名,晋代御史中丞周处说:“怀妊妇人佩其花,则生男,故名宜男。”黄花菜还有萱草、女儿花、忘忧草等别称。然而,叫花也好,称草也罢,它并没有能够登上花卉的大雅之堂,以花色金灿而受到人们的称道,到头来却以它的美味、营养丰富倍受青睐,在招待宾客、家庭宴会的餐桌上扬名。 镇原黄花菜之所以有名,还与金口品尝并钦定为御菜的明武宗正德皇帝有关。明代正德年间,镇原人许理进士及第,博得皇帝赏识,任职京城。当他离京省亲时,皇帝对他说,镇原是干旱贫脊之地,生活在那里的百姓必定很苦,你代朕向他们问好。许理恭敬承诺。许理回到家乡后,向乡亲郑重转告了当今皇上的问候,乡民遥望京都,感激圣上记挂他们。临近返京时,憨厚纯朴的乡民想给皇上捎点东西,表表山乡臣民的心意,他们觉得,牛羊肉,京城不缺,鱿鱼海参,这里没有。经许理同意,最后选定三样山乡特产:小蒜、旱烟、黄花菜。到京城后,许理就把这些礼品送交御膳房。正德皇帝逐一品尝,他喝了小蒜炒的小菜汤,感觉清香扑鼻,余味无穷;吸了旱烟,认为烟味醇正,解闷过瘾;尤其是黄花菜配制的菜肴色味俱佳,美不可言,大加赞赏,还叫侍从嫔妃分享。经御医鉴尝,认定黄花菜有镇静、清热、明目之功能,皇帝当即吩咐御膳房把黄花菜定为御菜。这样以来,镇原黄花菜就身价百倍,九州闻名,不仅贡奉京都,更热销全国。 栽培黄花是镇原人民的传统,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不论大家小户,山川平原,庄前屋后,边角地头,每户多则五六行,少则一半行,至少也有几十朵,自食或送亲友,总是绰绰有余。采摘黄花菜要严格把握时机,早了尚未长好,个头太小,迟了则绽开花瓣,就不能凉晒干菜。要采摘将要开放而尚未开放的蕾苞。鲜菜若误了时间,已经绽开花瓣的,就不能凉晒干菜,但无论烹调或煮熟凉拌,都是非常可口的菜肴。过去,村民栽植黄花菜是以自食为目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国家供销部门开始收购,栽植面积逐步增加,许多农户依靠黄花菜维持家用,特别是妇女靠黄花菜的销售收入支付针头线脑、日用百货等急用物品的款项,补贴了家庭相当一部分开支。进入七十年代,黄花菜在国际市场上打开销路,收购价格一路上扬,从而大大激发了群众栽培的积极性。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黄花菜栽植由庄前屋后、边头地角向大田成片扩展,进入新世纪,县委、县0为了加快农民致富增收的步伐,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挖掘特色产业潜力,经过反复论证,将“黄花产业”定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加大产业引导和扶持力度,推动产品深加工,黄花菜从一种山野小草发展为促进农民致富增收的支柱产业,目前全县已有 7万多户农民栽培黄花菜,占总农户的70%以上,总面积将近6万亩,被国家指定为“黄花菜生产基地县”。 仲夏时节,艳阳高照,黄花遍野,一行行如针似棒的黄花,香气四溢,芬芳扑鼻,蜻蜓展翅,蝴蝶飞舞,蝉鸣鸟啾,野趣盎然。清晨,妇女、姑娘荡着珠露,轻移脚步,一颗颗采摘,不一会儿,一筐筐盈满而又沉甸甸的黄花菜由男人们担挑或背回家中。这时,炊烟缭绕,各家忙着下锅烘蒸,大约五、六分钟一锅。蒸好后凉晒在场院,有两三天就成为便于存放的干菜条,可作为随时食用的上等菜肴。遇到阴雨天,场院不能凉晒,锅台、脚地、土炕、门板等就派上了用场,为临时摊凉黄花菜的理想处所。近年来采用塑料布烘蒸,可省去下锅烘蒸工序,只将鲜黄花菜均匀地撒在塑料布上,覆盖严实,在阳光下曝晒两三小时即可。现在,黄花菜收入已不再是妇女们添置针头衣物的蝇头小数,而是整个家庭扩大再生产的大宗项目。有的农户仅此一项的收入就超过两三千元。镇原的土质、光照、雨量、温度等自然条件独特,最适宜黄花菜的生长,所产黄花菜以其花蕾硕长,质优品纯,糖分充足,色泽黄亮,个头整齐,味道鲜美而名扬国内外市场,深受消费者欢迎,远销东南亚、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黄花菜营养极其丰富,含有大量的糖类、蛋白质、维生素及无机盐,还有微量天冬素,所以,人们把黄花与香菇、木耳、玉兰片一起列为珍品,入席氽汤,独领-。黄花菜同时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记载,黄花菜有利隔胸、安五脏、轻身明目及治小便赤涩等功效。近代中医研究认为,有止血、消炎、利尿和清热之功能,常用于治疗吐血、鼻出血、、大便带血和小便不通等病症,对产妇亦有增加乳汁分泌的明显效果。杏镇原县被誉为天下第一杏乡,杏树栽培已有2000年历史,个大味甜而外畅不衰。2004年12月,由国家林业局通过认证,被评为“中国杏乡”称号。为了把该县红杏文化和杏产业做大做强,打造镇原红杏名片,加快镇原杏产业发展步伐,县委-部组织编印了《华夏红杏之乡镇原》一书,它是该县第一部系统反映红杏文化渊源、历史传承、红杏产业发展的综合类图书。2005年6月,正式出版发行。杏起源于我国北方,在黄河中上游的泾水流域,无论平原、山川,还是丘陵砂荒,都适宜生长。镇原县地处泾水流域上游,境内良好的自然风光条件,为杏树的生长造就了天然适生地,且杏树栽培历史久远,距今大约三千多年,传说本县独特的姓氏—杏姓,盖因其祖上喜植杏树而被周王室封之为“杏”。杏姓氏的诞生,充分说明了远在上古时代,镇原人民就有栽培杏树的习惯。自古至今,镇原人民寓杏为兴,视杏为荣,祖祖辈辈广栽杏树于庄前屋后,田间地头,素有“红杏之乡”的美称。到2006年底,全县杏树已发展到28.55万亩,2854.6万株,占全县经济林面积的65.5。2006年全县杏产量2040万公斤,产值3060万元,收入1989万元,人均纯收入40.63元。由于栽植广泛,使杏树分布极广,品种庞杂,传统上大体分为山杏和家杏两大类,但都源出一祖。成片栽植的山杏多分布在西北部的荒山、沟坡及梁峁上,面积较大,固土护坡作用显著,生产上以仁用杏为主,产量低,商品率不高。家杏集中分布在群众庄前屋后,山湾地边和县中部及中南部,经过近几年的栽培管理,抚育改良,嫁接改造,大部分已变成鲜食、加工兼用品种,商品率较高。由于生态条件,立地条件和栽培技术的不同,形成了中部及中南部的杏树生长量和结果性状明显好于西北部。镇原杏镇原县杏产品——杏仁,早在1954年就打入国际市场,年出口20吨,香漂四海,深受欢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通过对杏资源的再研究、再认识,在综合多方意见和建议、外出考察论证的基础上,决心把开发杏经济作为全县商品生产的一个龙头产业和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来抓。二十多年来,各级党政组织带领全县人民,立足优势,艰苦努力,以规模栽植为基础,加工增值为突破口,栽、管、加、销并举,农、工、商、贸结合,同念杏子经,大搞杏经济,进行系列开发,历风雨、经沧桑,小杏子做成了大文章,以杏产品加工业为龙头的一条龙生产体系已基本形成,颇具规模的杏经济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走出了一条具有陇东地方资源特色的强县富民的好路子。2006年产杏干204万公斤,杏核255万公斤,杏产量仅次于拥有大片野生杏林的新疆沙河县,名列全国第二,全省第一。全县杏产品加工企业曾发展到110家,从业人员达到5400人,经过企业重组,目前共有杏产品加工企业26家,其中集体1家,个体25家,从业人员1092人,杏制品除奶油杏肉、甘草杏两大主导产品外,新研制有八宝杏、808果王、杏子糕、天然蜜、葡萄杏王、杏脯、杏酱等20多个杏系列产品,曾获国际、国内20项大奖,行销吉尔吉斯、白俄罗斯、法国、加拿大等国家及全国20多个省、市。2006年生产各类杏制品10190吨,完成产值6410万元,销售收入3516万元,实现利税187.9万元,发放职工工资463万元。 大面积栽植杏树,不仅绿化美化环境,调节气候,抑制水土流失,同时每当阳春三月,春暖花开之时,满山遍野,千沟万壑,片片村舍被盛开的杏花覆盖,身临其境,不得不使人联想起古人笔下“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日出杏花繁”、“红杏枝头著东风,十里烟村一色红”的胜景,自然风光让人陶醉。 通过改革开放,产业开发,镇原人民一占天时,二占地利,三占人和,艰苦努力,真抓苦干,开拓进取,使杏子的产业化生产走上正轨,产加销成龙配套,规模发展,2004年镇原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杏乡”。烧鸡镇原烧鸡是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的特产。镇原烧鸡是将脱毛去脏的鸡肉,炖入久存的卤汤中,加入多种调料后,炖卤烂熟的鸡肉,其味甚佳、其色甚鲜,在镇原风味小吃中颇负盛名。 烧鸡,是将脱毛去脏的鸡肉,炖入久存的卤汤中,加入多种调料后,炖卤烂熟而成,其味甚佳、其色甚鲜,在镇原风味小吃中颇负盛名。 民国时期,镇原县城郭家绪儿的鸡肉做得最好。迟于郭家绪儿的张生杰,后来居上,取而代之,成为县城最有影响的烧鸡大户。传说在这之前,张生杰刚开始1肉时,因为生意不好,白天买不了几只,只好叫卖到半夜方能卖完。于是,就得了个“张半夜”的绰号。后来,郭家绪儿去世了,他就成了镇原卖烧鸡的领头雁,仍要叫卖到半夜。不过,这时候的“张半夜”不是白天卖不完,而是供不应求,至深更半夜,还是打发不完络绎不绝的顾客,“张半夜”由贬而褒,一直沿用到他业止。如今,张半夜虽然已不在世,其侄子却继承叔叔的手艺,成为目前镇原传统烧鸡的佼佼者。 洋芋糗糗洋芋,即土豆,是镇原人的主要菜食,说是“菜食”,因为它既可为菜,又是一种主食,在缺粮少食的饥荒年代,人们全靠它充饥活命。“要吃饱肚子,洋芋和瓠子”是当时的民谣,在镇原,洋芋的吃法有许多种,其中比较有名的“醋溜土豆丝”就是镇原的一道有名小吃。这里介绍的洋芋糗糗,做法简易,口味独特,是农家人作为“主食”的一种吃法。首先将洋芋切成条状,再取适量面粉加入葱花、盐等各色调料、少许水,搅成粉粒状,加入切好的洋芋条一块搅匀,上笼屉蒸熟即可。吃时,滴几滴老陈醋,调一匙勺油泼辣子,满口留香,不失为又一道特色小吃。鳌跳崖这是农民在农忙时的一种简易充饥的吃法。将麦面或其它杂面用水调和成稠糊状,用筷子直接夹糊块投入开水锅中煮熟,配上简易的青菜,加入盐、醋、辣子,谓鳌跳崖,或叫圪塔饭。这种吃食简易,快捷,就咸菜而吃,倒也清淡爽口。黄酒罐子镇原农家有自酿黄酒的习惯,以备红白喜事或过节之用。酿熟的黄酒,取原酿的糟酒,装入瓦罐,加开水浸泡,如泡茶一般,再以竹筒衬箩底(起隔糟之用),投入罐中吸食,吸食酒罐子,南三镇农村较为盛行,尤其盛夏,三伏天气,于麦收困乏之余,吸几口,既解渴解馋,又消署解乏,极为酣畅。在云南苗族一些地区也盛行此种吃法,还流传着这样一首诗:“千里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五岳抱住擎天柱,吸尽黄河水倒流”。油饼油饼本是平常吃食,各地都有南北无异,但要做的酥甜可口,色泽鲜美,皮薄味醇,久放不柔,却不容易。久有盛名的镇原糖油饼在发面、配料、油炸、上色等操作工序上有许多讲究。首先面要发的软硬适度,揉和的功夫要到家,直到挫揉均匀,没有丝毫干面和气泡为至;其次,面团里拌入一定量的大油、鸡蛋清、蜂蜜,否则既不甜,也不酥;最后是油炸,面饼入油锅后,一定要把握住火候,火大了,油饼容易焦红,火小了不易炸熟,所以火势油温要适中,让表皮上好火色,注意翻转达到黄带微红的外表,色度清亮。炸到面熟出锅。糖油饼成为镇原的一道极具盛名的特色小吃,被命名为“甘肃名小吃”。西米丸子西米丸子最早是在民间宴席中的一种特色风味小吃。采用优质糯米粉加入适量的淀粉制成小面团,酿入红豆沙馅、裹上西米上笼蒸熟。既可凉吃、也可热食,食用时醮上蜂蜜味道更加可口。因它香甜味美,颇得食者好评,现在它登上了大雅之堂和星级酒店,是人人都比较喜欢的风味小吃之一。富贵飘香卷镇原县金樽源美食村的富贵飘香卷是一道既极具特色又实惠的小吃,用料简单,外脆内嫩,酥香可口。它是把面包切成四方块,一边加香蕉一边加豆沙馅,用鸡蛋糊裹面包,然后放入五成油温中炸成蛋黄色即成。在炸制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住火候,出锅后的飘香卷外形犹如金秋盛开的菊花,令人垂涎,所以称其为富贵飘香卷。庆阳白瓜子白瓜子即西葫芦的种子,是庆阳市的名特产品。 白瓜子的籽实中含有对人体极为重要的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矿物质、有机酸、蛋白质和脂肪,是人体热能的补充来源。其所含葫芦素,对胃癌有良好的疗效。白瓜籽人药,可治疗绦虫病。 庆阳出产的白瓜子,以其粒大,皮薄,外观洁白,种仁饱满,含油率高,炒食味香可口,是日常磕食和馈赠亲友的最佳干果,白瓜子在庆阳的生产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大,年种植面积达1万多亩,年产50万公斤以上。种植区域多集中在华池、合水的部分乡镇。镇原糖油饼当你漫步镇原街头,在食品摊上常常能看到长方形木盘中成摞成行的油饼。这种油饼颜色深红,皮薄酥脆,吃起来香甜可口。糖油饼兑面很讲究,将酵面、生面、熟面各三分子一,兑入适量蜂蜜、红塘、鸡蛋、熟油和碱面,一起合好揉匀,略发后再反复揉好,再揪成拳头大的面块,揉圆苫好,再一个个擀成小面饼,中间用菜刀划一两条缝,放入油锅中炸熟。火候也很讲究,油锅烧滚即下擀成的油面饼,浮起,翻过,再用小火慢炸即成。 地椒茶百里香,学名Thymusunlgaris,英文名为CommonThyme,为唇形科百里香属的多年生矮小灌木,原产于地中海西岸。百里香全株具有浓郁香味,采几片叶子,在手中轻轻揉搓,就可发出淡淡的芳香,香气温和可人。芳香油占茎梢和叶的3%,主要成分有芳香樟醇、龙脑、对一聚伞花素、麝香草酚、胺油醇、单宁蒜、皂角苷、苦味物质和各种矿物质,其中钾、钙含量较高。具有良好的美容、保僵?防腐、杀菌、帮助消化、解酒、利尿、抗风湿等作用,其特别之处是可强化免疫系统。 地椒子,又名百里香,是遍布于六盘山区的一种优质牧草和药用蜜源草本野生。其茎成蔓状,高不过尺,依地而生,叶片小而细长,具有防暑避暑、补肝明目、温中散寒、和胃止呕、驱风止痛、滋胃润肺、温中散寒、驱风止痛、治吐逆,腹痛,泄泻,食少痞胀,风寒咳嗽,咽肿,牙疼,身痛,肌肤瘙痒的功能。
11旅游景点
镇原县历史悠久源长,文化积淀浓厚,境内自然景观风格特异,历史文化遗址留存较多。全县境内共有带传奇色彩的名山30多座,有考证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址36处,寺庙祠堂遗址69处,出土文物500余件,有天然池湫泉潭28处。目前已形成以潜夫山森林公园为中心,屯字塬“三池”(翟池、太阳池、白马池)为重点,其它名胜古迹点缀其中,东与庆阳北石窟寺相接,北与宁夏沙湖毗连,西与平凉崆峒山接界的旅游线路.〔潜夫山森林公园〕国家AA级旅游景点,距镇原县城1公里,省道318线从旁边穿过。潜夫山距今约有1800多年历史,因东汉末年著名思想家、政论家王符在此隐居著书《潜夫论》而得名。山上现有当年王符亲手所植柏树百余棵,枝繁叶茂,挺拔翠绿,属省级重要文物。潜夫山公园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绿化面积4.7万平方米,现存五角枫、夜合欢、云杉、雪松、金丝柳、龙爪槐、塔柏等各类树木36种、20余万株;铁根海棠、牡丹、月季、玫瑰、花石榴等各类花草20多个品种。潜夫论公园设有南北两个进出大门,西、北两侧遗存古镇原县城墙遗址。园内包括烈士陵园、悠园、沁园、怡园、王符纪念馆、潜夫亭、杏花亭、佑德观、通明宫、书画展览厅、休闲娱乐广场等景观,东边建成潜夫山庄宾馆。公园四季长青,三季有花,环境优雅,设施齐备,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避暑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园林景区。〔翟池山庄〕距镇原县城35公里,郿肖省道从旁边穿过。传说当年大禹治水有功,禹死后,三个貌若天仙的女儿继承父志,在此筑堤蓄池,保护农耕,形成今之“三池”(翟池、太阳池、白马池)。翟池池面东西宽200米,南北长800米,水深16米,蓄水量104.5万立方米。四周群山环抱,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环境怡人。景区建有水上人家宾馆、中高档客房、露天游泳池、多功能大厅、停车场等设施,开设划船、游泳、垂钓等20多个游乐项目,设施齐备,服务周到,是旅游观光避暑度假、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太阳池生态旅游风景区〕距镇原县城32.5公里,郿肖省道从旁边穿过。据考证,池成池已有1000多年,池面长约970米,宽约250米,水深14.5米,蓄水量218万立方米。四周群山环抱,绿树成荫,碧水蓝天,环境幽雅。目前景区建有高档宾馆、美食娱乐城等设施,开设游泳、划船、垂钓、赛艇等多种水上娱乐项目,设施设备齐全,服务接待周到,是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生态风景区。〔石崆寺石窟〕距镇原县城2公里,位于茹河南岸石崖上,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根据题记和雕塑风格考证,此窟始建于北魏,凿于隋代,造像于唐代,石窟群开凿在高约30米,长达200米的悬崖上,共两个窟龛,存有石雕佛像14尊,泥塑神偶25尊,并绘有彩色壁面,布局错落有致,构架端直开阔,雕凿精致,气势辉宏。〔红军长征三岔纪念馆〕三岔镇位于甘肃、宁夏两省区的交界,309国道穿境而过。1935年10月,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率领长征的中央红军经过这里,然后辗转环县、华池等地进入陕北。毛泽东等中央首长曾经居住在三岔天主教堂,有8位红军烈士牺牲长眠于道教名山“老爷山”下,目前天主教堂已改建成“红军长征三岔纪念馆”,与毗邻的道教名山“老爷山”联成一片,成为集红色旅游、宗教祭祀于一体的风景区。
12历史人物
王符(85年?~163年?)东汉政论家、文学家、进步思想家。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 少年好学,性情“耿介不同于俗”,隐居著书,终身不仕。他对于当时政治、经济以及社会风尚深为不满,认为社会祸乱根源在于统治者昏庸无能,把希望寄托于明君贤臣;同情、重视人民,强调“国以民为基,贵以贱为本”,人君之职,在于除害安民和举贤任能、纳谏兼听。提出贤臣应当不媚上欺下,不曲法损公,不结党营私。主张改革吏治,实行考绩、明选制度。在法制问题上,王符以儒家思想为本,兼采法家观点。他认为,法律是人君驾御人民的“衔辔□策”,可以用来“诛暴”、“止□”,也是权力的体现,人君必须牢牢掌握;但治国不能专用法律。他说:“上圣不务治民事,而务治民心。”“治民心”不是使用法律能够办到的,必须实行“德化”,使民相“亲爱”、“动思义”,不生“□邪之心”,从而杜绝犯罪根源。所以“圣帝明王,皆敦德化而薄威刑”。他还指出,立法不可以惩罚为目的,“非以司(伺)民短而诛过误”,而应着眼于“劝善消罪”。他说:“夫立法之大要,必令善人劝其德而乐其政,邪人痛其祸而悔其行。”东汉后期,一岁断狱数以万计,王符认为主要原因是 “封君王侯贵戚豪富”骄奢淫侈、欺诈百姓引起的。他指出,贵戚豪门之家仗势强行借贷,从而造成种种犯罪。要防止发生狱讼,必须“绝欺诈之端”,对强行借债而不偿还的豪门贵戚绳之以法。狱讼繁多的另一原因,是□徒贪图聘礼、迫嫁妇人造成的。对此,王符主张一方面要提倡“贞女不二心以数变”,即不再嫁;另一方面设法禁,严惩买卖、迫嫁妇女。王符强调遵守封建法制的重要性,认为“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而法令能否施行的关键,在于人君能否与臣民共同遵守,“君敬法则法行,君慢法则法弛”。东汉时期“盗贼”繁多,为了缓和矛盾,统治者经常颁布赦令。王符极其反对,认为“擒灭盗贼,在于明法,不在数赦”,年年大赦,容易使恶人产生侥幸心理,反而促使“□宄兴繁”,使“恶人昌而善人伤”。王符严斥司法官吏贪赃枉法、拖延诉讼的恶劣作风。他指出,一件案子,“讼不讼辄连月日”,长期不与断决,不仅冤屈不得伸,而且贻误农时,影响生产;其原因多是司法官吏造成的,他们为了00,故意拖延诉讼;或者受人贿赂,有意错判,造成一方不服,连续上告,从而使得案件长期不结。 皇甫嵩(?—195年),字义真,安定朝那(今甘肃镇原东南)人,末期名将。灵帝时为北地太守。黄巾起义爆发时,任左中郎将,与朱儁率军镇压起义军,后官至太尉,封槐里侯。皇甫嵩是名将度辽将军皇甫规的侄儿。父亲名叫皇甫节,曾任雁门太守。皇甫嵩少年时有文武志介好诗书,习弓马。被察举为孝廉、茂才。太尉陈蕃、大将军窦武相继聘他为官,他都没有应召。灵帝公车召他为侍郎,升任北地太守。钜鹿人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号“太平道”。他畜养弟子,为徒众画符治病;并分遣弟子八人,周行四方,以其道教化天下,深得农民信任。十多年时间,收聚徒众数十万,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于是,他便部署徒众为三十六方。大方一万多人,小方六七千人,各立渠帅。并传播流言说:“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后汉书·皇甫嵩列传》)。还派人在京城寺门和州郡官府等处都用白土写上“甲子”字样。 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大方马元义等先聚集荆扬徒众几万人,以中常侍封谓、徐奉为内应,约定在三月五日内外一起起事。不料张角弟子唐周背叛,朝廷告密。汉廷收捕马元义,在洛阳车裂,并命令冀州刺史逐捕张角等人。张角见事已败露,便星夜传檄四方,于是“八州并发”。起义者都头裹黄巾为记,史称“黄巾起义”。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弟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黄巾义军所到之处,燔烧官府,劫略乡邑,一时,州郡失守,长吏逃亡,天下响应,京师为之震动。东汉朝廷惶恐不安,马上采取镇压措施,首先,汉灵帝命各州郡在洛阳外围的八个关隘——函谷、太谷、广成、伊阙、轘辕、旋门、孟津、-津设置都尉,布防护卫;接着,任命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军屯驻都亭;朝廷还采纳了皇甫嵩的建议,解除-,赦免天下党人,拿出中藏钱和西园厩马赐给将士;另外,汉灵帝起用卢植为北中郎将,皇甫嵩为左中郎将、朱俊为右中郎将,调发全国精兵分击黄巾义军。皇甫嵩与朱俊调发五校(北军五校,为中央主要常备军,即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所将宿卫兵)三河(河东、河内、河南)骑兵,同时招募精壮之士,共计四万多人。二人各率一部,共同镇压颍川(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县)义军。 朱俊先与黄巾军波才部作战,失败。皇甫嵩退守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县东北)。波才率大兵包围城。
&*&参考资料添加成功后,需经过约1-2天的审核流程,审核通过后方可查看。
本词条内容由国搜百科根据相关资料编纂,仅供参考。如有问题,可联系我们修订、完善或删除。也欢迎更多热爱知识共享、有志于词条编纂的专业人士参与国搜百科创建。联系电话:010- 合作邮箱:
交流QQ群:
镇原县&图册
浏览次数:2360&次
更新时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甘肃省庆阳市环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