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除脑膜瘤为什么要补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能不补吗

跨矢状窦和大脑镰脑膜瘤切除术_跨矢状窦和大脑镰脑膜瘤切除术术后注意事项_危害_多少钱_神经外科-寻医问药-
> 项目介绍
跨矢状窦和大脑镰脑膜瘤切除术
就诊科室:神经外科
手术方式:开刀
手术部位:头部
手术次数:一次手术
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手术时长:3-4小时
住院治疗:需要
恢复时间:1―3个月
疼痛程度:无痛
是否传染:非传染
最佳时间:当前手术最佳时间谨遵医嘱
术后恢复:一般术后恢复良好
参考价格:元
治疗疾病:
一经确诊为跨矢状窦或跨大脑镰脑膜瘤,原则上应行手术治疗。
一经确诊为跨矢状窦或跨大脑镰脑膜瘤,原则上应行手术治疗。
1.着重查清肿瘤在矢状窦或大脑镰两侧的大小、范围和血供情况以及矢状窦是否闭塞和闭塞程度。
2.摄颅骨平片,了解有无颅骨局部增生或破坏;有无增粗和纡曲的血管压迹引向骨质增生或破坏区,有无颅内压增高的颅骨改变。
3.行血管造影、上矢状窦造影或DSA检查,以明确肿瘤位于上矢状窦一侧或两侧、肿瘤血供来源及侧支循环情况、上矢状窦是否受侵犯或完全闭塞。
4.为减少术中出血,多在术前3~5天行术前栓塞。
5.充分备血,常需2000ml以上。
暂无可参考资料。
(1)头皮切口:由于肿瘤是双侧性的,故不能采用常规的单侧马蹄形切口。可采用S形切口,前部肿瘤采用冠状切口,横切口和马蹄形切口。亦可用斜行&S&形切口、基底在一侧的过中线马蹄形切口。因头皮血运十分丰富,切开头皮时必须注意止血。
(2)颅骨处理:此类脑膜瘤常明显侵犯硬脑膜、颅骨及颅外组织。颅骨增生显著,颅顶正中向外隆起,并常有内生骨疣,与肿瘤难分,加之肿瘤血运又十分丰富,故不能按常规方法翻转骨瓣。可根据术前造影了解的矢状窦通畅情况选择适当的处理方法。当病变处矢状窦已完全闭塞,准备采用受累颅骨、硬脑膜和肿瘤一并切除的方法时,可围绕颅骨包块或CT显示的肿瘤外周做多个骨孔,孔间骨质用咬骨钳咬除,形成一圈较宽的骨槽。在钻孔和咬骨过程中,应及时用骨蜡填塞板障静脉出血,有硬脑膜血管出血时应电凝或缝扎。另一种方法是:当肿瘤仍局限于硬脑膜内,主要向两侧凸向大脑半球,仍可采用一侧骨瓣开颅。用咬骨钳咬除中线及对侧需要暴露区域的骨质。
(3)处理硬脑膜:骨槽形成后,通过骨槽将显露的硬脑膜动脉逐一电凝或缝扎,以减少出血。如已翻转骨瓣或咬除骨质,硬脑膜完全暴露,可沿肿瘤四周电凝,缝扎所有供血血管。有时肿瘤可广泛侵犯硬脑膜,这时可从两侧沿肿瘤外缘切开硬脑膜达矢状窦边缘。
(4)切除肿瘤:在沿肿瘤四周形成颅骨骨槽并从两侧切开硬脑膜后,瘤区颅骨与硬脑膜已松动,颅骨&岛&与肿瘤可能外突,此时可从肿瘤两侧进行分离。具体操作与&大脑凸面脑膜瘤切除术&相同。肿瘤从大脑半球脱离后,再处理上矢状窦。可试行在肿瘤前后端暂时夹闭上矢状窦,观察15min。如大脑表面回流静脉不出现淤血,表明已建立侧支循环,可行该段矢状窦切除。也可用多普勒探测仪探测上矢状窦是否完全闭塞。切除上矢状窦时,先在肿瘤前端用圆针粗丝线将上矢状窦双重缝扎,然后在近肿瘤处切断,向上牵起肿瘤,于大脑纵裂内距肿瘤至少0.5cm处切开大脑镰,并注意控制下矢状窦出血。离断大脑镰后将肿瘤向后翻转,进一步游离肿瘤底面,夹闭和切断进入瘤内的动脉,在肿瘤后端按上述方法缝扎和切断上矢状窦,肿瘤即被完全切除。?
如经术前检查和术中夹闭试验,表明矢状窦未完全阻塞,则应根据肿瘤前后位置不同选择手术方式。如肿瘤侵及矢状窦前1/3,仍可按上述将肿瘤连同受累矢状窦段整块切除来处理。如肿瘤侵及矢状窦中、后1/3时,则应保留上矢状窦,两侧的肿瘤可1次切除或分期按&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术&方法处理。
(5)关闭颅腔:肿瘤切除后,残留空腔应彻底止血,取颞肌筋膜或帽状腱膜修补硬脑膜缺损。颅骨缺损视病人当时情况行一期修补或缓期修补。如矢状窦两侧肿瘤分期切除则很难做到全切,肿瘤复发可能性大,这种情况下可只修补硬脑膜,颅骨缺损不做修补。缝合帽状腱膜及皮肤。手术残腔置硅胶管引流。
(1)严重脑肿胀:多见于手术损伤中央静脉或几支较粗的桥静脉;或由于上矢状窦未闭塞或闭塞不全,侧支循环未很好建立时不当地切除了上矢状窦,发生静脉回流障碍,造成严重或难以控制的脑肿胀。故手术时一定要防止损伤粗大的桥静脉和根据上矢状窦不同的分段和闭塞情况,选择适当的处理方法。?
(2)脑功能障碍:多因损伤了大脑内侧面的某些结构所致。如损伤额叶内侧面可出现精神症状,损伤中央区内侧面可出现双下肢瘫痪,损伤枕叶内侧面可出现视野缺损甚至双眼失明。故在分离肿瘤时应特别注意保护邻近脑组织。
暂无可参考资料。
暂无可参考资料。
暂无可参考资料。
1.妥善设计开颅的方法:此类肿瘤紧靠中线两侧围绕上矢状窦,而且多向外侵犯到硬脑膜、颅骨及头皮,大多不能采用一侧骨瓣开颅。应根据术前CT、MRI、MRA或脑血管造影等检查确定肿瘤部位及大小,设计好暴露两侧肿瘤的头皮切口。颅骨处理多采用围绕肿瘤钻孔,然后形成骨槽,有时亦可采用逐渐咬除全部病变颅骨的方法。在开颅过程中,每一步都要有效地控制出血。
2.注意保护两侧大脑半球功能:由于肿瘤从矢状窦向两侧生长,压迫并嵌入两侧大脑半球,脑组织受到挤压,功能缺失多不明显。在处理肿瘤时,不论整块切除或分块切除,都应尽量避免损伤邻近脑组织,否则,会出现肿瘤所在部位的脑功能障碍。如肿瘤位于矢状窦前1/3,容易损伤双侧额叶内侧面,可能出现精神症状。若肿瘤在矢状窦中1/3段,两侧中央前、后回和旁中央小叶易受损,而出现双下肢痉挛性瘫痪、尿潴留等。若肿瘤位于矢状窦后1/3段,易损伤双侧枕叶,依受损程度不同可能出现视幻觉,同向偏盲,甚至双眼失明。
3.选择适当方法处理上矢状窦:应根据肿瘤所在位置及该处上矢状窦闭塞的程度,选择处理上矢状窦的方式。如肿瘤位于上矢状窦前1/3段,不论上矢状窦闭塞是否完全,可根据手术需要,将上矢状窦随肿瘤一并切除。位于上矢状窦中1/3或后1/3段时,术中一定要先行上矢状窦夹闭试验。如侧支循环未建立好,则不可行&整块切除&,而需分别从两侧切除肿瘤,再电凝或离焦激光炭化受侵犯的矢状窦外壁,以消灭残留的肿瘤细胞。也可将受侵犯的上矢状窦侧壁予以切除,再视情况进行缝合,修补或重建上矢状窦。
暂无可参考资料。
副主任医师
擅长:颅内肿瘤、颅底肿瘤、脊髓肿...
副主任医师
擅长:脑内肿瘤(胶质瘤、垂体瘤、...
擅长:出血和缺血性脑卒中的介入治...
北京市东城
上海市静安
陕西省西安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你好,良性脑瘤必须手术吗?目前没有任何症
34岁 19:41:34
病情描述:
你好,良性脑瘤必须要手术吗,目前患者没有任何的症状,是体检发现的,1.7*2.4.可以中医保守治疗吗?
病情分析:
请根据患者提问的内容,给予专业详尽的指导意见。(最多输入500字)
指导意见:
请给出具体的运动,饮食,康复等方面的指导。(最多输入500字) 0/500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病情分析:
从理论上讲口服药物是没有确切疗效的,如果不影响可以密切观察随访复查。如果达到手术标准需要手术治疗。
指导意见:
从理论上讲口服药物是没有确切疗效的,如果不影响可以密切观察随访复查。如果达到手术标准需要手术治疗。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病情分析:
如果肿瘤很小,又没有引起症状,可以考虑保守治疗,但引起症状,还是需要治疗的,否则症状会越来越显著,就需要手术切除肿瘤。
指导意见:
建议可以采用中医疗法,软坚散结,扶正祛邪,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继续生长。
有关的更多问题,
你好,良性脑瘤必须手...热词TOP
擅长:儿科综合
擅长:儿科综合
擅长:药剂调养
最近血糖上来了 饭菜不能吃
想买一点能治疗他牙齿的药
白癜风用什么药能好?
你好,良性脑...文章  摘要:脑干生命中枢,其前方的岩斜区位于颅底中央,位置深在,毗邻脑干,周边血管神经走行丰富,岩斜区脑膜瘤是岩斜区常见肿瘤,约占后颅窝脑膜瘤发生率的50%,肿瘤基底位于后颅窝上2/3斜坡和内听道以内岩骨嵴,起源自蛛网膜细胞或帽细胞。岩斜区脑膜瘤一般病程较长,发现时占位效应明显,肿瘤完全切除是唯一可治愈方式;随着手术显微镜、神经导航、神经内镜及神经电生理监测等技术的创新应用和放射神经外科的兴起,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治疗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手术风险及术后死残率均显著下降。
  顾建文教授、空军总医院副院长、博士导师、中华医学会理事,全军神经外科专委会 副主委;擅长脑\脊髓肿瘤微创手术,完成各类手术6500台
  ---------------------------------------------
  术后22小时功能正常
  案例1:斜坡区脑膜瘤显 微外科手术治疗
该病例中年女性,吞咽呛咳,四肢无力,呼吸有暂停。手术全切肿瘤,术后2小时复查CT肿瘤消失,术后10天出院。手术时间2014-7。
随着显微外科时代的到来,神经外科手术理念、手术策略、手术管理均发生了巨大革新,加之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使得颅底外科手术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均得到了显著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该类手术中的一种,岩斜区脑膜瘤手术治疗效果仍不理想,患者预后差、死残率高、肿瘤残存严重等现象仍然存在。
术前准备及评估术前应依据临床诊疗规范详询病史,行全面体格检查,结合影像学资料、辅助检查结果对肿瘤性质、解剖环境及功能情况行初步评估,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对于肿瘤不大、临床进展缓慢、年龄偏高的病例,宜保守治疗并行定期复查,不宜盲目手术处理,对于临床症状加剧且有影像学征象相应改变的患者宜及时行手术干预。手术入路选择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临床上应根据肿瘤属性,从暴露和创伤两方面进行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术路径,对于术野盲区残存肿瘤,应在保证术后生存质量的前提下,结合术中情况酌情评估处理。
手术入路选择岩斜区脑膜瘤手术治疗有多种入路可供选择,概括起来主要分为岩骨前入路和岩骨后入路。临床上应本着简单、安全、有效原则进行入路设计,实际操作中须关注:①肿瘤大小;②斜坡及邻近区域受累情况(中颅窝、海绵窦、斜坡中心及外侧);③脑干受压范围及程度;④基底动脉及分支是否被肿瘤包绕;⑤肿瘤血管化、血供及静脉回流情况;⑥术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⑦手术目标是次全切除还是全切;⑧术者解剖熟悉程度及手术经验。
1 额-眶-颧入路由Hakuba等于1986年最早提出,并经Francisco等改良。于额颧突-颧额突接合处后方锁孔开颅,分离颅底硬膜,锯除眶上缘、颧弓及基底部,磨除外侧壁、眶上壁、视神经管、前床突,切开硬脑膜分离外侧裂,牵开额颞叶,暴露中颅窝、海绵窦及幕上视野,切开小脑幕,暴露幕下视野。该入路适用于肿瘤主体位于幕上,累及中颅窝、海绵窦、蝶骨并向眶壁侵犯的岩斜区脑膜瘤,优点在于距离肿瘤较近,颞叶牵拉轻微,安全性好;缺点在于对于中下岩斜及脑桥小脑角区暴露不佳,同时手术创伤较大,耗时较长,对术者要求较高。该入路目前已很少单独使用,仅作为其他入路的补充。
2 颞下入路及其改良入路为早期颅底手术经典入路。标准颞下开颅后,分离中颅窝底硬膜,暴露海绵窦、鞍上、鞍旁,磨除岩尖后视野可延伸至中上斜坡。该入路优点在于手术操作系硬膜外,避免了过分牵拉颞叶,减少了对血管神经的侵扰,降低了手术风险。Taniguchi等于1997年首次提出颞下锁孔入路,于耳前1 cm平颧弓向上延伸约5 cm直切口或&S&形切口,颧弓前1/3上方钻孔一枚,铣直径约25mm大小骨窗,磨平颧弓上缘,切开硬脑膜,抬起颞叶约1 cm,暴露幕上桥前池、脚间池、同侧环池、鞍旁、鞍上池后部及中颅窝,切开小脑幕,视野可向下扩展,但对于中下斜坡及脑桥小脑角区的显露仍不佳。
3 Kawase入路即颞下经岩骨前入路,由日本学者Kawase最早提出后经改良,于颞下入路基础上,磨除颧弓上半部,咬除颞鳞至中颅窝底,行颞下自然显露,再行Kawase三角磨除,相对于颞下入路,该入路可扩大幕下岩斜及脑桥小脑角区的显露,优势在
于暴露岩斜区充分,操作空间大,硬膜外操作安全性好,对颞叶牵拉轻微,Labbe's静脉损伤率低,缺点在于对内听道后下方区域暴露仍不佳,且手术时间长,易造成面听神经损伤。
4 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又称为迷路后入路。Sammi早于1988年即提出此入路,后经改良,通过切断岩上窦并向内延伸至小脑幕切迹,显露脑干前外侧面及幕上岩斜区。优点在于暴露范围大,手术距离短,小脑及颞叶牵拉轻微,但手术创面较大,在磨除岩骨后部时易损伤乙状窦、内耳、面听神经,此外,由于脑桥小脑角区血管神经严密遮挡,肿瘤暴露及手术切除较困难。
5 部分迷路切除入路又称经半规管脚入路。在迷路后入路基础上,于上半规管及后半规管壶腹部向总脚处分别开窗,磨除部分骨迷路,保留膜迷路完好,上半规管切除并磨除岩尖,视野前界可至麦克氏囊和海绵窦后部,上界可达脚间池,下界至舌咽神经,内界达外展神经及基底动脉。缺点在于易损伤面听神经致听力丧失,广泛破坏中耳致术后脑脊液漏发生,手术时间较长,手术风险较大。
  术后22小时复查
6 经耳蜗入路在迷路后入路的基础上,于骨部和软骨部连接处切断外耳道,切除面神经分支-岩浅大神经、鼓索支、镫骨肌支,牵出面神经并移向后下方,磨除耳蜗及颞骨鼓部,暴露颈静脉球,岩下窦、前内侧岩斜窦。相对于迷路后入路,该入路可获得更广泛暴露空间,在处理岩斜角偏小,斜坡中央压迹较深的暴露时优势明显,缺点在于术后常有面听神经功能缺失。
7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及其改良由脑桥小脑角视野暴露岩斜区,视野可达岩斜区外侧部,深部区域及幕上视野因有血管、神经、岩尖及小脑幕遮挡,暴露不佳。Samii等于2000年对该入路进行了改良,提出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磨除内听道上嵴并切开小脑幕,实现对幕上岩斜区及颅中窝的暴露,但对脑干腹侧及深部斜坡的暴露仍不佳,另外,在行岩尖磨除及小脑幕切开过程中易损伤三叉神经、滑车神经、岩静脉、岩上窦,且对于侵至海绵窦及与第三脑室、中脑粘连紧密的肿瘤切除,该入路不适用。
8 枕下远外侧入路由侧方到达颅颈交界处,显露椎动脉入硬膜处切除枕骨大孔后缘至枕骨髁或其背内侧,即可暴露下斜坡及脑干腹外侧部。该入路优点在于:①可良好显露下斜坡、枕骨大孔至C5的脑干和高位延髓腹侧区域,不需牵拉脑干及颈髓;②手术距离短,术野宽,肿瘤切除率高,可直视后组颅神经及大血管,手术创伤显著降低;③较易确认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其分支,利于控制或阻断肿瘤血供;④于冠状面显露肿瘤与延髓、颈髓的界面,可明确与后组颅神经、大血管的关系,利于手术;⑤可同时处理硬膜内外病变,一期全切哑铃型肿瘤。缺点在于:①中上斜坡显露不佳;②颅神经易受损;③椎动脉、颈内静脉及颈静脉球易受损,导致乙状窦出血及栓塞;④手术时间偏长。
9 联合入路当前,颅底外科联合入路根据颅底解剖特点可大致分为横向联合和纵向联合。横向联合又包括前方横向联合和后方横向联合,前者如各岩骨侧旁入路联合额-眶-颧入路,可使术野前移,增加暴露范围;后者如岩骨侧方入路联合乙状窦后入路和/或枕下远外侧入路,使术野下移至下斜坡及枕骨大孔区域。纵向联合即为小脑幕上下联合,可实现岩斜区良好暴露,通过进一步改良,可暴露鞍上、海绵窦及中颅窝,并可将术野扩展至岩斜区以外区域。联合入路的缺点:①手术步骤繁多,术区解剖复杂,对手术者要求较高;②鞍上部分显露时仍可造成颞叶过度牵拉;③术野仍存在死角区,如三叉神经麦克氏囊到海绵窦后部等;④手术时间过长。
神经外科新技术在显微手术中的应用
1 神经导航技术自1986年第一台神经导航仪,导航优点在于其实时反馈功能,可对肿瘤行实时定位,术前运用利于优化切口及骨窗设计,术中运用可准确定位肿瘤,避开重要血管神经,临床应用极为广泛。
2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主要包括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肌电图、脑电图、经颅超声、脑局部血氧饱和度测定。目前,该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可即时监测神经通路上电生理信号变化,指导手术操作,从而减少神经损伤,提高手术质量。其优势在于:①术中可即时发现神经损伤,便于及时纠正;②术中可即时发现缺氧、低血压等造成的系统性变化;③可辅助手术者辨别术中不明组织,并可实现对神经传导功能的即时评估。
3 神经内镜技术神经内镜具有多视角、照明良好、深部可及等优势,可使距骨窗较远区域获得充分暴露,特有的“鱼眼效应”可通过微小腔隙获得开阔的操作视野。缺点是内镜视野范围较局限,组织结构缺乏立体感。在进行内镜手术时,应首先明确内镜位置,再根据组织结构间毗邻关系定位术区,最后联合应用手术显微镜,方可达到较好的手术效果。
4 显微手术操作应注重操作技巧,可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①肿瘤分离前,应先行放出脑池内脑脊液降低颅压,再行脑组织牵拉;②分离肿瘤时需暴露肿瘤与正常组织间蛛网膜界面,并沿此界面小心操作,术中常见肿瘤与重要血管神经粘连紧密,蛛网膜界面模糊的情况,此时需确认软脑膜界面,如此界面存在,可继续小心分离,若肿瘤已侵犯重要结构,软脑膜界面已消失,则不宜强行切除;③肿瘤切除时,应先作包膜内处理,缩小肿瘤体积,在获得充足空间后再行肿瘤基底部处理,切断供
血动脉,最后行肿瘤包膜处理。
5 并发症防治岩斜区脑膜瘤术后并发症较严重,主要包括脑干、脑神经损伤,血管损伤,脑功能损伤(如癫痫、失语等),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皮下积液等。临床上一方面须积极做好预防,降低手术创伤;另一方面应积极对症处理,必要时可再行手术干预。
主要用于处理脑膜瘤基底部血供,为手术切除做尝试性血管准备。临床手术前应充分评估血管情况,术中术后积极做好改善脑循环,预防脑血管痉挛等措施。另外,对于血供丰富且无法行手术切除的脑膜瘤,介入治疗可作为一种姑息性的治疗手段。
颅底肿瘤的治疗逐步沿设计多元化、创伤最小化和功能保留最大化方向发展。扎实的颅底解剖知识,合理的手术入路,熟悉的显微手术操作技能,结合新技术应用,将大大提高肿瘤的全切率,降低并发症,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预后。
  案例2:远外侧入路手术治疗枕大孔腹侧肿瘤
  手术时间2008-9
枕大孔腹侧肿瘤的外科治疗要求对手术入路的暴露、术中椎动脉及神经根的处理很严格。临床多常见与脑膜瘤。表现多以颈项部不适起病,渐出现声嘶、音调低沉、吞咽困难、呛咳,胸部束带感,四肢无力。体检发现:咽反射减退或消失,发音障碍,悬雍垂偏移,胸锁乳突肌、斜方肌无力,伸舌偏移,单肢或四肢肌力减退,肩带肌及上肢肌萎缩,T2-5平面以下浅感觉减退。经MRI检查并确立诊断。
  手术方法&& 患者侧卧位,头部略前旋。取耳后“C”型切口,起于耳廓上缘后方,弧形延向后下,再转向前下,止于胸锁乳突肌中点上方。皮肤切开,将斜方肌、头夹肌、颈夹肌、肩胛提肌自枕骨离断、翻向前下方,显露头后大直肌、下斜肌和上斜肌围成的枕下三角。在此三角内可扪及下方走行的椎动脉。从枕骨上切断头后大直肌的附着点,将其游离、翻向后下;在C1横突上离断下斜肌附着点,将其游离、翻向后下;离断上斜肌在枕骨的附着点,翻向前下。此时可见从C1横突孔穿出的椎动脉,被静脉丛包绕并向后走行于椎动脉沟内约2cm,折向内、穿过硬脑膜入颅。骨膜下沿椎动脉沟将椎动脉推开,游离并咬除C1半侧后弓,咬除枕骨鳞部,打开枕大孔。切开寰枕关节囊,咬除、磨除C1外侧块及枕骨髁后部约1cm。如肿瘤主体达桥脑水平,还应切除部分乳突,显露乙状窦及其前部。“Y”剪开并悬吊硬脑膜,将硬脊膜连同椎动脉一起向前方牵开,充分暴露枕大孔区肿瘤。锐性切开肿瘤和神经表面的蛛网膜,可见CN及C1神经根常常走行于肿瘤的外表面。用神经剥离子游离神经后,铲除肿瘤附着于硬脑膜上的基底,离断血供后,分块或整块切除肿瘤。
  既往枕大孔区病变的手术常用一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及颈椎后入路,此入路对于显露枕大孔腹侧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特别当病变为脑膜瘤、位于枕大孔腹侧并向双外侧生长时,上述两种入路难以充分暴露病变,而且同侧颈神经、Ⅸ、Ⅹ、Ⅺ、Ⅻ颅神经及椎A颅内段大多位于肿瘤的表面且面对术者,手术不仅难以首先铲除肿瘤基底、离断血供,出血多而且容易造成上述神经、血管的损伤。采用远外侧入路暴露后,术者可从下脑干外侧呈切线直视枕大孔腹侧及对侧区域,病变暴露充分,可以比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缩短手术路径约2~3Cm,至少增加视角15~20&,术野明显扩大。椎A颅内段及同侧颈神经、Ⅸ、Ⅹ、Ⅺ、Ⅻ颅神经基本可以直视,可以直视下直接铲除肿瘤基底,从而离断肿瘤血供,便于肿瘤手术切除,同时避免和减少神经、血管损伤,即使出现损伤亦有条件术中行吻合或修复。采用远外侧入路行肿瘤切除,除走行肿瘤表面的副神经因影响手术操作被牺牲外,无其他医源性神经损伤,患者手术疗效好,术前症状均明显改善或消失。
  远外侧入路通过磨除枕骨髁和外侧块的方法,可以扩大术野、增加暴露。特别是肿瘤较大并长至对侧时,此入路的优点可以充分体现。枕骨髁长度约为30+/-4毫米,每磨除枕骨髁1毫米,可以向腹侧扩大视角大约2.4&,磨除枕骨髁1/3,可增大视角15.9&,磨除1/2可增大19.9&。当肿瘤前后径比较大、脑干被向后推压明显时,术野可操作空间较大,枕骨髁磨除范围可以相对减小,反之磨除范围应相对扩大。磨除前先打开寰枕关节囊,可先将枕骨髁内部磨空,然后再用咬骨钳将皮质部分切除,操作需谨慎细致,避免误伤,磨除过程常常会碰到髁后静脉出血,可以采用明胶海绵填塞或骨腊封闭处理之。由于磨除枕骨髁和C1外侧块破坏了寰枕关节,影响颅枕交界区稳定性,所以既要考虑磨除,增加肿瘤的暴露,又要慎重,以免导致稳定性问题。当磨除枕骨髁超过1/2时,需行植骨、固定。本组病例磨除范围均在1cm以内,未超过枕骨髁长度的1/2,我们认为已经能够较好地暴露肿瘤,满足手术需要,所有病人均未植骨,术后病人恢复良好,未出现稳定性问题。
  手术过程中椎动脉的处理至关重要。椎动脉出横突孔到穿入硬膜的平均距离 22+/-3毫米,椎动脉穿过硬膜到发出小脑后下动脉分支的平均距离17+/-8毫米,显露此段椎动脉须尽量减少损伤。暴露、游离颅外段椎动脉时,首先要识别由头后大直肌、上斜肌、下斜肌构成的枕下三角,椎动脉在此三角下方走行,可通过扪诊的方法辨清其方向,注意避免使用电刀直接损伤。分离位于椎动脉沟内部分时,应自后向前在骨膜下进行,将骨膜和椎动脉一并向内上推开即可。椎动脉的颅外段常常被静脉丛包绕,显露时过程中常会引起比较麻烦的静脉丛出血,可用明胶海绵压迫和双极电凝止血。除非必须,亦可将椎动脉连同静脉丛一起分离,不必打开静脉丛从而减少手术出血;椎动脉颅内段的识别与处理非常重要,当肿瘤较小时,常可以看到椎动脉被脑膜瘤推向后外侧,然后向内上走行。可以循椎动脉走行,锐性分离肿瘤与椎动脉之间的蛛网膜,游离椎动脉。当肿瘤较大、向后外生长并将椎动脉包绕时,可以通过椎动脉从硬膜外穿入硬脑膜的部位推断其进入硬膜下起始处,然后分别从起始处的头端和尾端铲除基底,当接近椎动脉时,可以循椎动脉的大致走行在其背侧锐性切开肿瘤,首先显露并游离椎动脉背侧,然后分别自头端和尾端绕过椎动脉、铲除其腹侧的肿瘤,游离椎动脉腹侧部分。在到达对侧时,需谨防伤及对侧椎动脉。在涉及椎动脉的操作过程中,须仔细、慎重,如有破裂不要惊慌,即刻行妥善修复。&&&&
  脑膜瘤多为膨胀、压迫性生长,与周围的神经根、延髓、颈髓边界清楚。即使因为长期压迫,局部出现粘连,只要严格循蛛网膜界面操作,多能将肿瘤与神经组织分离。本组病例在切除肿瘤前,先锐性剪开肿瘤表面的蛛网膜,将肿瘤表面的神经根游离、向内侧牵开,副神经脊髓支或C1神经的感觉根经上述操作仍明显影响手术者,可考虑切断。如后组颅神经在穿出硬脑膜处被肿瘤包绕或向后方推压,可采用分别从头端和尾端切除肿瘤,然后“掏空”神经腹侧肿瘤的方法,从而达到保护神经的目的。肿瘤与脑干或颈髓界面的分离,应在颅内压较低的状态下进行。如肿瘤较大,可采用术前行腰穿、术中放液的方法,分块或瘤内切除肿瘤,肿瘤“囊内压”降低后,将瘤皮牵向外侧就能显露肿瘤与脑干、颈髓的蛛网膜界面,锐性切开,便可顺利游离、切除肿瘤,同时保护脑干、颈髓完好。
  手术结束时须严密缝合硬脑膜。如难以缝合,可应用自体筋膜或生物膜修补,并用生物胶涂敷,减少脑脊液漏出。因本入路切开/断肌肉组织较多,如硬脑膜缝合不够严密,局部积液,容易引起感染,需慎重对待。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博士导师、神经外科学教授;空军总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理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筋膜外子宫切除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