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言和意是什么什么撞钟的成语成语

带言的成语
含言的成语
查询形容人多的成语 输入人多 页面提示:已经搜索到人多的成语 点击下面的链接就能查看形容人多的成语的详细内容
第一个字发音为da 第三个字发音为yi的成语 在第一个框和第三个框分别输入da yi 可用于
按首字母查询
带言字的成语 含有言字的成语
带言的成语
说话的态度谦虚温顺。
言必信,行必果
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出处:《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nn然小人哉。”
言:说话;据:依据。说话一定要有根据。
出处:鲁迅《(故事新编)序言》:“对于历史小说,则以为博考文献,言必有据者,纵使有人讥为'教授小说',其实是很难组织之作。”
指言论或文章内容充实。
出处:清?方苞《进〈四书〉〈文选〉表》:“故凡所录取,皆以发明义理,清真古雅,言必有物为宗。”
中:正对上。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
出处:《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说的话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内容。亦作“言不逮意”。
出处:《明史?广西土司传二?思明》:“以译者言不达意,复为书晓之。”
说的话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内容。同“言不达意”。
出处:宋?程颐《与吕大临论中书》:“窃恐辞命不明,言不逮意,致高明或未深喻,辄露所见,求益左右。”
货物的价钱说一不二。同“言无二价”。
出处:艾芜《人生哲学的一课》:“货在商人店里,贵得如同宝贝,真是言不二价的。”
说话与行事不相符合。
出处:《孟子?尽心下》:“言不顾行,行不顾言。”
指言行不一。
出处:明?薛u《薛子道论》:“言不及行,可耻之甚,非特发于口谓之言,凡著于文词者皆是也。”
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
出处:《论语?魏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情意曲折深远,言语难以全部表达。常用于书信末尾,表示说的话没能把意思都表达出来。
出处:《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指心口不一致。同“言不由衷”。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贾奉雉》:“实相告:此言不由中,转瞬即去,便受夏楚,不能复忆之也。”
由:从;衷:内心。话不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指心口不一致。
出处:《左传?隐公三年》: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杨伯峻注:“人言为信,中同衷。”
言:这里指法令或命令;法:法律。话一说出口,法律就跟在后面。指法令一经公布就严格执行,如有违犯就依法处理。
出处:毛泽东《陕甘宁边区政府、第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布告》:“倘有不法之徒,胆敢阴谋捣乱,本府本处言出法随,勿谓言之不预。”
话一出口,祸患随之而来。
出处:《后汉书?宦者传论》:“虽忠良怀愤,时或愤发,而言出祸从,旋见戮。”
话一出口,祸患随之而来。同“言出祸从”。
出处:《明史?邹智传》:“吾非不欲言,言出则祸随,其谁吾听?”
言传:用言语讲解、传授;身教:以行动示范。既用言语来教导,又用行动来示范。指行动起模范作用。
出处:《庄子?天道》:“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讲的话、出的主意,都听从采纳。
出处:汉?蔡邕《司空临晋侯杨公碑》:“及其所以匡辅本朝,忠言嘉谋,造膝危辞,当事而行,言从计纳。”
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同“言听计从”。
出处:清?洪N《长生殿?贿权》:“便道我言从计听微有权,这就里机关不易言。”
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同“言行计从”。
出处:《新唐书?李德裕传》:“武宗知而能任之,言从计行。”
说话颠三倒四。
出处:《群音类选?〈绣襦记?蝎蛇炽恶〉》:“他是老年人,言颠语倒,不可认为闻言心旆摇。”
话说多了一定有失误。
出处:《鬼谷子?本经符》:“言多必有数短之处。”
话多易出问题,以致言行不一,使品行受损害。
出处:元?关汉卿《金钱池》第三折:“不是我把不定,无记性,言多伤行。”
话多易出问题,以致言行不一,使品行受损害。同“言多伤行”。
出处:元?石德玉《紫云庭》第一折:“他那里问言多伤幸,絮得些家宅神长是不安宁。”
话多易出问题,以致言行不一,使品行受损害。同“言多伤行”。
说话不讲信用。
出处:《淮南子?泰族训》:“施而不仁,言而不信,怒而不威,是以外貌为之者也。”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同“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出处:北周?庚信《燕射歌辞?角调曲》:“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义而无立,勤则无成。”
说话不算数,没有信用。
出处:《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
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出处:《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话一出口,祸患随之而来。同“言出祸从”。
出处:唐?陆贽《谢密旨因论所宣事状》:“其如言发祸随,求之以情既无端,验之以迹又无兆,宜蒙昭恕,理在不疑。”
指言论正直而行为圆滑。
出处:汉?王符《潜夫论?交际》:“凡今之人,言方行圆,口正心邪。”
指言行高洁。
出处:清?方文《赠别周颖侯》诗:“言芳行洁师古人,白玉不肯污纤尘。”
说话不知轻重,没有分寸。
出处:元?郑廷玉《金凤钗》第三折:“店小二云:‘小人早晚言高语低,耽待些儿。’”
言寡尤,行寡悔
指说话做事很少犯错误。
出处:《论语?为政》:“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指彼此重新和好。同“言归于好”。
出处:《清史稿?世祖纪一》:“昔之疆场用兵,本冀言归和好。不幸寇凶极祸,明祚永终。”
言:句首助词,无义。指彼此重新和好。
出处:《左传?僖公九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正传:正题或本题。指话头转回到正题上来。旧小说中常用的套语。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三回:“如今说书的‘从旁指点桃源路,引得渔郎来问津’,算通前彻后交待明白了,然后这再言归正传。”
实:实际。原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后也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
出处:《三国志?蜀书?马良传》:“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言语和顺,情意相谐。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真是言和意顺,似漆如胶。”又第九十八回:“但愿他们两口儿言和意顺,从此老太太也省好些心。”
语言简练,含意丰富。
出处:元?德异《〈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夫《坛经》者,言简义丰,理明事备,具足诸佛无量法门。”
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同“言简意赅”。
出处:清?崔述《读风偶识》卷一:“夫《论语》所载孔子论诗之言多矣,若《关雎》、《思无邪》章,诵《诗三百》以及《兴观群怨》、《周南》等章,莫不言简意该,义深词洁。”
赅:完备。话不多,但意思都有了。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
简:简练。语言简洁,内容贫乏。
言辞简练,含意深刻。
出处:清?赵翼《瓯北诗话?陆放翁诗》:“不在乎奇险诘曲,惊人耳目,而在乎言简意深,一语胜人千百。”
话很浅近,含义却很深远。同“言近旨远”。
出处: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二:“所谓言近意远,合《三百篇》之旨也。”
旨:意思。话很浅近,含义却很深远。
出处:《孟子?尽心下》:“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话很浅近,含义却很深远。同“言近旨远”。
出处:语出《孟子?尽心下》:“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孙]疏:“言辞之近而指意远者,乃为善言者也。”
指谈笑时你一言我一语,彼此应对。
出处:元?曾瑞《留鞋记》第一折:“他把娇胭腻粉频交易,与我言来语去相调戏。”
形容能言善辩,说话滔滔不绝。
出处:南朝?齐?王僧虔《诫子书》:“郭象言类悬河,不自劳苦,何由至此。”
形容说得话很多。
出处:唐?郑谷《燕》诗:“千言万语无人会,又逐流莺过短墙。”
指胡言乱语。
出处:《公孙龙子?白马论》:“以黄马为非马,而以白马为有马,此飞者入池,而棺椁异处,此天下之悖言乱辞也。”
指错误的言论。
出处:《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三从》:“秕言谬说,自相矛盾。”
不说话,闷声不响。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秀娥一心忆着吴衙内,坐在旁边,不言不语,如醉如痴,酒也不沾一滴,箸也不动一动。”
旧指君子不用说什么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形容有崇高的威望。
出处:《庄子?田子方》:“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
谕:旧时指上对下的文告、指示。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出处:宋?苏轼《却鼠刀铭》:“呜呼嗟夫,吾苟有之,不言而谕,是亦何劳。”
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出处:《孟子?尽心上》:“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察:详审。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
出处:《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指考察其言行以知人。
出处:晋?袁宏《后汉纪?献帝纪五》:“古者察言观行,而善恶彰焉。”
中伤他人和奉承讨好的话语。
出处: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三折:“一个李存信,两头蛇谗言佞语。”
昌言:原指善言,引伸为直言。敢于直言,无所顾忌。
出处:清?汪琬《答李举人论以史证经书》:“昌言无忌,希赐裁答。”
指陈旧而肤浅的言词。
出处:马南《燕山夜话?文章长短不拘》:“短文章要能耐读,必须有精彩新鲜的内容,最好要比长文章更多地解决问题,不为陈言肤词,不为疏慢之语。”
陈旧的言词和套数。
出处:夏丐尊、叶圣陶《文心》十三:“专从书上去学文字,即使学的好,也只是些陈言老套,有什么用处呢?”
陈言:陈旧的言辞;务:务必。陈旧的言词一定要去掉。指写作时要排除陈旧的东西,努力创造、革新。
出处:唐?韩愈《与李翊书》:“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
以议论别人的过错为可耻。
出处:唐李华《御史中丞壁记》:“汉文好黄老,而公卿耻言人过。举盛德则仪形著矣,焉用察察缺缺以r生人哉!”
逊:谦让,有礼貌。说话粗暴无礼。
出处:《三国志?魏书?张A传》:“A快军败,出言不逊。”
本意是出言便成为规范,后多用以形容文思敏捷。
出处:《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成章。”
犹言谈吐。指说话。
出处: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词采》:“无论生为衣冠仕宦,旦为小姐夫人,出言吐词,当有隽雅雍容之度。”
犹言谈吐。指说话。
出处:南唐?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上:“[魏公]与国夫人卢氏偶坐于堂,公忽微笑不已,夫人讶而讯之,曰:‘此中有乐人孙子,多出言吐气,甚令人笑。’”
犹言谈吐。指说话。
出处:《平山冷燕》第六回:“宋信见冷绛雪出言吐语伶牙利齿,先有三分惧怯,不敢多言,只喏喏而已。”
说话放肆,没有礼貌。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三回:“这泼猴头,出方无状。”
说话有条理。
出处:《诗经?小雅?都人士之什》:“ 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
词:言词,语言。义:道理。言辞严厉,义理正大。
出处:宋?张孝祥《明守赵敷文》:“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兴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
妙:神妙,深微;要:重要,中肯。中肯的名言,深微的道理。
出处:汉?枚乘《七发》:“今太子之病,可无药石针刺灸疗而已,可以要言妙道说而去也。”
说大话,不感到难为情。
出处:《论语?宪问》:“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宋?朱熹注:“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也。欲践其言,其不难哉!”
公正、正直而有说服力的言论。
出处:《元史?张孔孙传》:“孔孙素以文学名,且善琴,工画山水竹石,而骑射尤精,及其立朝,谠言嘉论,有可观者,士论服之。”
谠言:公正的言论;直:正直的。公正的、正直的、理直气壮的言论。
出处:唐?白居易《唐河南元府君夫人墓志铭序》:“(元稹)由校书郎拜左拾遗,不数月,谠言直声动于朝廷。”
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封建礼教要求妇女具备的四种德。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非是咱自夸奖:他有德言工貌,小生有恭俭温良。”
封建礼教要求妇女应具备的品德。
出处:语出《礼记?昏义》。见“德言容功”。
德:妇德,品德。言:言辞。容:容貌。功:女红(旧指女子所做的针线活)。封建礼教要求妇女应具备的品德。
出处:《礼记?昏义》:“是以古者妇人先嫁三日……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指不该说而说。
出处:《水浒传》第六一回:“卢俊义道:‘你妇人家省得什么!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自古祸出师人口,必主吉凶。我既主意定了,你都不得多言多语。’”
讲话或写文章,浮词很多,不必要地大量引述。多指文风浮华不实。
出处:《韩非子?难言》:“多言繁称,连类比物,则见以为虚而无用。”
或:有的。中:正好对上。指多方面讨论之,有的可能中的。
出处:《云笈七签》卷七十:“凡我同志,庶几于此者,要在细求真诀,务以师授,不可以谀闻浅说、多言或中之义,所希企及矣。”
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时。
出处:《老子》:“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讹言:诈伪的话。用谣言欺骗迷惑群众。
出处:《元史?世祖五》:“癸丑,初建东宫,甲寅,诛西京讹言惑众者。”
说话和脸色都很严厉。
出处:高云览《小城春秋》第三八章:“洪珊老师虽然照样是恶言厉色的把书茵斥骂一顿,但态度已经和缓下来了。”
中伤辱骂的言辞。
盈:满。形容好多人聚在一起议论,意见纷纷,得不出一致的结论。
出处:《诗经?小雅?小F》:“谋夫孔多,是用不聚。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
形容文词杂乱、琐碎。
出处:《汉书?刘歆传》:“分文析字,烦言碎辞。”
敢于冒犯尊长或皇上的威严而直立相劝。
出处: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犯颜极谏,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谏臣。”
指言行方正,合乎规范。
出处:清?钱泳《履园丛话?科第?孝感》:“彭一庵,名珑,字云客,长洲人,方言矩行,士林推重。”
指毫无顾忌地大发议论。
出处:宋?苏轼《荀卿论》:“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循循莫不有规矩,不敢放言高论。”
放言:敞开说;遣辞:用词造句。指无拘无束地说话或写文章。
出处:晋?陆机《文赋》:“放言遣辞,良多变矣。”
散布嫉妒性的中伤语言。
出处:汉?焦赣《易林》:“华言风语,乱相诳误。”
没有根据的、不怀好意的、带有讥讽的话。另指私下议论暗中传说。
出处:汉?焦赣《易林》:“华言风语,乱相诳误。”
指隐约其辞的传闻。
出处:《孽海花》第二九回:“大先生得了此电,很为着急,在省城里叠派干员侦查,虽有些风言雾语,到底探不出个实在。”
捕风捉影的话语。
出处: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致赵秋z书》:“猥以春来王粲之不归,论传海外东坡之忆死,风言影语,莫识来因,一介鲰生,何忌何惜!”
甜美的言辞,厚重的礼品。亦作“甘言厚币”。
甜美动听的话。
出处:明?凌鞒酢冻蹩膛陌妇妗肪硎唬骸澳忝强擅芊弥抑芩模酶恃悦烙锖逅酱耍豢伤党鍪登椤!
萏议:草野之人的议论。盲人和草野平民的言论。常用作自谦之辞。
相聚饮酒,欢快地交谈。
出处:鲁迅《伪自由书?观斗》:“然而军阀们也不是自己亲身在斗争,是使兵士们相斗争,所以频年恶战,而头儿个个终于是好好的,忽而误会消释了,忽而杯酒言欢了,忽而共同御侮了,忽而立誓报国了,忽而……。”
币:指礼物;厚:重。礼物丰厚,言辞好听。指为了能达到某种目的而用财物诱惑。
出处:《左传?僖公十年》:“币重而言甘,诱我也。”
苟:苟且,随便。不随便说笑。形容态度庄重严肃。
出处:《礼记?曲礼上》:“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
指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二回:“做官的未必都是那一班人,然而我在南京住了几时,官场上面的举动,竟有不堪言状的。”
言:言语。指对某些事理只能揣摩领悟,不能用言语来表达。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五:“诸法寂灭相,不可以宣言,和尚如何为人?” 明?圆极居顶《续传灯录》卷二十四:“妙契不可以意到,真证不可以言传。”
言:言语;宣:发表,表达。指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用在说事物的奥妙、味道)。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五:“诸法寂灭相,不可以宣言,和尚如何为人?”
喻:说明,告知。不能用言语来说明。
出处:宋?沈括《梦溪笔谈?象数一》:“其术可以心得,不可言喻。”
言:说;状:描绘。无法用言语形容。
出处:晋?葛洪《神仙记?王远》:“衣有文采,又非锦绮,光彩耀目,不可名状。”
封建礼教要求妇女应具备的品德。
出处:语出《礼记?昏义》。见“德言容功”。
杜绝:断绝,阻塞;言路:进言之路。堵塞和断绝一切进言之路,指不纳谏言。
出处:《后汉书?袁绍传》:“操欲迷夺时明,杜绝言路。”
姑且随便说说,不一定有什么道理。
出处:《庄子?齐物论》:“予尝为女(汝)妄言之,女(汝)亦以妄听之奚。”
形容无话对答,有意避开本题,用别的话搪塞过去。同“顾左右而言他”。
出处:《扫迷帚》第二一回:“那三人见话不投机,便顾而言他。”
广:扩大;言路:进言的道路。指尽量给下面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
出处:《后汉书?来历传》:“朝廷广开言事之路,故且一切假贷。”
从最极端的情况来说。指把话说到头。
出处:明?袁宏道《与仙人论性书》:“极而言之,亦是心形炼极所现之象。”
行其计,听其言。形容十分信任。
出处:《金史?术虎高琪传》:“高琪止欲以重兵屯驻南京以自固,州郡残破不复恤也。宣宗惑之,计行言听,终以自毙。”
交:交情,友谊。跟交情浅的人谈心里话。
出处:《战国策?赵策四》:“夫望人而笑,是和也;言而不称师,是庸说也;交浅而言深,是忠也。”
行为举动和说话言论。指人的外在风度。
出处:唐?杜牧《罪言》:“山东之人,叛且三五世矣,今之后生所见,言语举止,无非叛也,以为事理正当如此,沈酣入骨髓,无以为非者。”
名:名分,名义;顺:合理、顺当。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出处:《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
指神色不安,语调失常。
犹言人微言轻。地位低,说话不受人重视。
出处:宋?曾巩《泰山祈雨文》:“吏思其繇,奔走群望,而人微言贱,不能上动。”
地位低,说话不受人重视。
出处:宋?苏轼《上执政乞度牒赈济及因修廨宇书》:“某已三奏其事,至今未报,盖人微言轻,理当自尔。”
形容说话迟钝。
出处:《宋书?南郡王义宣传》:“生而舌短,涩于言论。”
身轻:身价低下,地位低;微:任用小。地位低下者说的话不为人所重视。
出处:《后汉书?孟尝传》:“尚书同郡杨乔上书荐尝曰:‘臣前后七表言故合浦太守孟尝,而身轻言微,终不蒙察。区区破心,徒然而已。’”
微:卑微。地位低,说话不受人重视。
出处:《后汉书?孟尝传》:“臣前后七表言,故合浦太守孟尝,而身轻言微,终不蒙察。”
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志趣。亦作“诗言志”、“诗以道志”。
事情确实,文辞直捷。
出处:语出《汉书?司马迁传赞》:“其文直,其事核。”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出处:《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指职位低的人议论职位高的人主持的政务。
出处:《孟子?万章下》:“位卑而言高,罪也。”
握手谈笑。多形容发生不和,以后又和好。
出处:《后汉书?李通传》:“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极欢。”
勿谓言之不预也
勿谓:不要说;预:预先。以后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指把话说在前面。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凡所属官吏,有仍蹈故辙,以及有意逢迎,希图尝试者,一经察觉,白简无情,勿谓言之不预也。”
清:清高;浊:浑浊,指低下。说的是清白好话,十的是污浊坏事。形容人言行不一。
出处:唐?李虚中《命书》卷中:“言轻行浊,执不通变。”
要:简要。概括地说,简单地说。
出处:晋?陆机《五等论》:“且要而言之,五等之君为己思治,郡县之长为利图物。”
语言的真正用意没有明白说出来,细细体会就知道。
出处: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五:“此绝句极佳,意在言外,而幽怨之情自见,不待明言之也。”
超出言语以外,指某种思想感情虽未说明却能使人体会出来。
出处:明?朱舜水《答安东守约书三十首》:“来书十读,不忍释手,真挚之情,溢于言表。”
溢:水满外流,引申为超出。超出语言之外。指某种意思、感情通过语言文字充分表露出来。亦作“溢于言表”。
指信口乱说闲话。
出处:《群音类选?〈分钗记?计诱皮氏〉》:“为何的语四言三,平白地将人讥诮。”
指处在什么样的地位就说什么样的话。
出处:《礼记?曲礼下》:“君命,大夫与士肄,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库言库,在朝言朝。”
指才智低下,说话口气却很大。
出处:《旧唐书?江夏王道宗传》:“君集智小言大,举止不伦,以臣观之,必为戎首。”
总的说起来。
出处:《容斋随笔?卷六?洗儿金钱》:“若总而言之,殆不可胜算。”
指忘恩失信。
出处:《周书?杨荐传》:“荐至蠕蠕,责其背惠食言,并论结婚之意。”
紧闭着嘴,什么也不说。
出处:汉?桓宽《盐铁论?刺复》:“是以曹丞相日饮醇酒,倪大夫闭口不言。”
闭住嘴巴不言语。形容对事不置可否或事情弄僵,自己觉得理亏而无话可讲时的情态。参见“闭口不言”。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四回:“关胜连忙答礼,闭口无言,手脚无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五回:“一席话说得朱博如闭口无言,只得别去。”
使脸色改变的话。多指为争论是非曲直而冲动发怒时说的话。
出处:《汉书?匡衡传》:“朝有变色之言,则下有争斗之患。”
冰炭不言,冷热自明
比喻内心的诚意不用表白,必然表现在行动上。
出处:《晋书?王沈传》:“尧、舜、周公所以能致忠谏者,以其款诚之心者也,冰炭不言,而冷热之质自明者,以其有实也。”
博:多。闻:传闻。辩言:巧言。形容道听途说,似是而非的言论。
出处:《吕氏春秋?疑似》:“患人之博闻辩言而似通者。”
形容多嘴,说话随便。
出处:春秋?无名氏《灵枢?逆顺肥瘦篇》:“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
说不尽。形容非常多或到达极点。
出处:《史记?大宛列传》:“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不幸而言中
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却被说准真的发生了。
出处:《孔子家语?辨物》:“赐不幸而言中,是赐多言。”
不管别人的议论。表示不管别人怎么说,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
出处:《旧唐书?裴度传》:“大则以谟排祸难,小则以谠正匡过失,内不虑身计,外不恤人言,古人所难也。”
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同“不知所云”。
出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不忍心把悲惨情形说出口。
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五章:“最近数年,百姓死亡流离,如水愈深,如火愈热,往往赤地千里,炊烟断绝,易子而食,惨不忍言。”
畅:尽情,痛快。畅快地把要说的话都说出来。
出处:明?李清《三垣笔记?崇桢》:“熊司副开元请对,意在攻周辅延儒,故请屏人,诸臣请退,皆允之,惟延儒等请退,则谕止之,故开元不能畅所欲言。”
朴实稳重,不爱多说话。同“沉重少言”。
出处:《旧五代史?梁书?末帝本纪上》:“美容仪,性沉厚寡言,雅好儒士。”
性格深沉文静,不爱多说话。
出处:《逸周书?官人解》:“沉静而寡言,多稽而险貌,曰质貌者也。”
犹沉默寡言。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出处:《宋书?徐羡之传》:“[羡之]沉密寡言,不以忧喜见色。”
沉默:不出声;寡:少。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出处:《旧唐书?梁崇义传》:“梁崇义,长安人,以升斗给于市,有臀力,能卷金舒钩。后为羽林射生,从来于襄阳,沉默寡言,众悦之,累迁为偏裨。”
沉毅:深沉宁静。深沉文静,不爱多说话。
出处:《资治通鉴?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广德元年》:“崇义有勇力,能卷铁舒钩,沉毅寡言,得众心。”
朴实稳重,不爱多说话。同“沉重少言”。
出处:明?朱国祯《涌幢小品?陈同甫谈兵》:“同甫夜思,幼安沉重寡言,因酒误发,若醒而悟,必杀我灭口。”
朴实稳重,不爱多说话。亦作“沉厚寡言”、“沉重寡言”。
出处:《魏书?道武七王传?河南王曜传》:“少有父风,颇览书传。沉重少言,宽和好士。”
指学问自成体系可派别。
出处:《新唐书?韩愈传》:“每言文章自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后,作者不世出,故愈深探本元,卓然树立,成一家言。”
刍荛:割草打柴的人。割草打柴人的话。指普遍百姓的浅陋言辞。也用作讲话者的谦词。
出处:《诗经?大雅?板》:“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犹立意遣词。
出处:唐?李翱《答朱载言书》:“六经之词也,创意造言,皆不相师。”
大辩:善于辩论。有口才、善于辩论的人,并不多说话以显示自己。
出处:《庄子?齐物论》:“大辩不言,大仁不仁。”
原意是言词是表达意思的,既然已经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词。后比喻彼此心里知道,不用明说。
出处:《庄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确切高明的言论。
出处:清?王悔生《祭海峰先生文》:“笃论高言,谆谆训诫,沃我心灵,开我眉Z。”
犹言杜口无言。
出处:唐?玄奘《大唐西域记?阿逾陀国》:“昔以舌毁大乘,今以舌赞大乘,补过自新,犹为善矣,杜口绝言,其利安在?”
闭住嘴巴,不出一言。
出处:《晋书?吉挹传》:“挹辞气慷慨,志在不辱,杖刃推戈,期之以陨,将吏持守,用不即毙,遂乃杜口无言,绝粒而死。”
稳重而少言语。
出处:《续资治通鉴?元泰定帝泰定元年》:“回回、博果密之子,库库之兄也,敦默寡言,嗜学能文。”
犹言肺腑之言。
出处:《金瓶梅词话》第二五回:“常言酒发顿腹之言。”
张口结舌,说不出话。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四回:“王庆被范全说得顿口无言。”
耳食:耳朵吃饭。指没有确凿的根据,未经思考分析的传闻。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序》:“不察其始终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肺腑:指内心。出于内心的真诚的话。
出处: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肺腑都无隔,形骸两不羁。”
肤:肤浅;受:感受。指肤浅的,使人感受不深的言论。也指不切合实际的言辞。
出处:《后汉书?杨璇传论》:“风景之赏未甄,肤受之言互及。”
附:贴近。贴近别人的耳朵低声说话。形容和对方密谈要事。
出处:明?天然痴叟《石点头?侯官县烈女歼仇》:“……遂附耳低言道:‘这桩事,除非先如此如此,种下根基,等待他落入我套中,再与你商量后事。’”
指学识渊博。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苏小妹三难新郎》:“那秦观秀才字少游,他是扬州府高邮人,腹饱万言,眼空一世。”
敢于愤怒,又敢于说出来。
出处: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一回:“那计氏虽也还敢怒敢言,当不起晁大舍也敢为敢做。”
旧时多用以称人贵有帝王、母后之相。此话不能直言,故婉称之。
讳言:有顾虑,不愿把真实情况说出来。丝毫也没有隐讳不说的。
急得来不及选择词语,形容说话十分急迫或紧张。
出处: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急不择言’的病源,并不在没有想的工夫,而在有工夫的时候没有想。”
比喻信用极好。
出处:《左传?哀公十四年》:“千乘之国,不信其盟,而信子之言,子何辱焉?”
缄:封闭。封住嘴巴,不开口说话。
出处:《明史?何遵传》:“正德间,给事、御史挟势凌人,趋权择便,凡朝廷大阙失,群臣大奸恶,缄口不言。”
缄口:闭着嘴。闭着嘴,不说话。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二:“师云:‘汝若不会,老僧即缄口无言。’”
旧时俗指皇帝说的话。现在指说出口不能改变的话(用在讽刺)。
出处:晋?夏侯湛《抵疑》:“今乃金口玉音,漠然沈默。使吾子栖迟穷巷,守此困极。”
旧时用以指天子之言。后泛指说话正确,不能改变。同“金口玉音”。
象黄金宝石那样珍贵的话语。比喻可贵而有价值的劝告。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小姐金玉之言,小生一一铭之肺腑。”
象黄金宝石那样珍贵的话语。比喻可贵而有价值的劝告。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小姐金玉之言,小生一一铭之肺腑。”
金玉:黄金和美玉。象黄金美玉那样珍贵的话语。比喻可贵而有价值的劝告。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小姐金玉之言,小生一一铭之肺腑。”
金玉:黄金和美玉。比喻可贵而有价值的劝告。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小姐金玉之言,小生一一铭之肺腑。”
酒喝多了以后,不能自持,说了不该说的话。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六回:“杨雄道:‘兄弟,你休怪我。是我一时愚蠢,不是了,酒后失言,反被那婆娘瞒过了,怪兄弟相闹不得。我今特来寻贤弟,负荆请罪。’”
不以人废言
废:废弃。不因为这个人有不足的地方而不采纳他的正确意见。
出处:《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敢怒而不敢言
心里愤怒而嘴上不敢说。指慑于威胁,胸中愤怒不敢吐露。
出处:唐?杜牧《阿房宫赋》:“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敢怨而不敢言
内心怨恨但不敢说出来。
出处:宋?邓牧《伯牙琴?吏道》:“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
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出处:《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多嘴多舌,胡言乱语。
出处:《宣和遗事》前集:“咱家里有课语讹言的,怎奈何?娘,你可急忙告报官司去,恐带累咱们!”
指情急时说话不能正确用词表达或指说话随便。
出处:《北史?魏艾陵伯子华传》:“性甚褊急,当其急也,口不择言,手自捶击。”
说大话。形容说话狂妄。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回:“御者见考叔口出大言,更不敢上前,且立住脚观看。”
嘴里说出狂妄自大的话。指说话狂妄、放肆。也指胡说八道。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十二回:“宋江听得,慌忙过来看时,却是‘九纹龙’史进,‘没遮拦’穆弘,在阁子内吃得大醉,口出狂言。”
指出口皆合道理,无需选择。
堪:能。痛苦或困苦到了极点,已经不能用言语来表达。
出处:宋?李昌龄《乐善录?刘贡父》:“晚年得恶疾,须眉堕落,鼻梁断坏,苦不可言。”
痛苦或困苦到了极点,已经不能用言语来表达。
出处:宋?李昌龄《乐善录?刘贡父》:“晚年得恶疾,须眉堕落,鼻梁断坏,苦不可言。”
指诚恳而温和的言辞。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回:“宝玉见了这样,知难挽回,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温言来劝慰。”
狂:狂妄。瞽:瞎眼,盲目。指愚妄无知的言论。旧时常用作自谦之辞。亦作“狂瞽之说”。
快乐到了极点,没法用语言来表达。
出处:战国?楚?屈原《大招》:“魂乎归徕,乐不可言只。”
倚靠在马旁,马上写成一篇文章。形容才思敏捷。
出处:宋?王十朋《梅溪王忠文公集?上太守李端明书》:“唐翰林应长庚之梦,世号谪仙人,立马万言,而文章为天下之法。”
分别时赠送的一些勉励的话。
出处: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
指胡说;瞎扯。
原来比喻诗的风格典雅。后比喻经受失败而无怨忿。
出处:唐?司空图《诗品?典雅》:“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满纸都是废话。形容文章空洞,毫无内容。
出处:张庸《章太炎先生问答》:“若二三文人,假一题目,互相研究,满纸空言,何以谓之扰乱治安?”
媒妁:说合婚姻的人。媒人的介绍。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u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扪:摸。一面用手捉虱子,一面谈话。形容不拘细节,随便谈话。亦作“扪虱而谈”、“扪虱倾谈”。
严守秘密,不肯吐露。同“秘而不露”。
妙:美妙。形容好得难以用文字、语言表达。
出处:晋?郭璞《江赋》:“经纪天地,错综人术,妙不可尽之于言,事不可穷之于笔。”
敏于事,慎于言
敏:奋勉,慎:小心。办事勤勉,说话谨慎。
出处:《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不声不响,闭口无言。
出处: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二折:“忧的我神思竭,默默无言;愁的我魂胆丧,兢兢打战。”
木讷:质朴而不善辞令。质朴而不善于说话。
出处:《晋书?葛洪传》:“为人木讷,不好荣利,闭门却扫,未尝交游。”
讷口:不善于说话。不善言谈,说话不多。
出处:《史记?李将军列传》:“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
虽然使人听起来感到刺耳,但却是有益的好话。逆:抵触,不顺从。
出处:《史记?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
听起来不舒服的话(多指尖锐、中肯的劝告或批评)。
出处:《史记?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
偏:只注重一方面。只听信一方面,指处理问题态度不公正,方法不妥当。
出处:汉?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指与远方朋友相约之言。
形容说得话很多。同“千言万语”。
钳口:闭口。闭着嘴不说话。
出处:《庄子?田子方》:“吾形解而不欲动,口钳而不欲言,吾所学者,直土梗耳!”
指一味铺张修饰而无实际内容的言语或文辞。今多指虚伪而动听的话。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张生是兄妹之礼,焉敢如此!’对人前巧语花言。”
情感表现在言辞当中。同“情见乎辞”。
一日写上万字的文章。形容富有才华,思路敏捷。
出处:唐?李白《与韩荆州书》:“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
温和的话语。
出处:周立波《山乡巨变》上十四:“每逢女儿挨了爸爸骂,陈妈总要软语温言,劝慰几句,生怕她受了委屈。”
泛指经过多人传播的流言。
出处:《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
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复朗读并体会这句话。形容对它极为重视。
出处:《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朱熹注:“《诗经?大雅?抑》之篇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一日三复此言。”
可以作为准绳、合乎道德圣智的言论。
拭:擦;拭面:擦去别人吐在自己脸上的唾沫;容言:听取别人意见。泛指接受别人的批评,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五回:“妇人轻丧武夫功,先轸当时怒气冲,拭面容言无愠意,方知嗣伯属襄公。”
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同“同日而论”。
出处:《晋书?郗鉴传》:“及愍怀太子之废,可谓柔而有正。武秋失节之士,何可同日而言!”
指只讲空话,而不实行。同“徒托空言”。
白把希望寄托于空话。指只讲空话,而不实行。
出处:《史记?太史公自序》:“子曰: ‘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当面顺从答应,背后进行非议。
出处:《尚书?益稷》:“汝无面从,退有后言。”
指寄托所怀于文词议论。同“托之空言”。
指寄托所怀于文词议论。
出处:汉?赵岐《〈孟子〉题辞》:“仲尼有云:‘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按《史记?太史公自序》作“载之空言”。司马贞索隐:“案:孔子之言见《春秋纬》,太史公引之以成说也。空言谓褒贬是非也。”
指寄托所怀于文词议论。同“托之空言”。
许许多多的话语。
出处:唐?郑谷《燕》诗:“千言万语无人会,又逐流莺过短墙。”
没有根据、无从查证的话。
讳言:不敢说或不愿说。没有什么不可以直说的。指可以坦率地说。
出处: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三十五回:“事实俱在,无可讳言。”
没有什么不可以直说的。指可以坦率地说。
西邻:西部的邻国;责言:问罪的话。原指秦国(在西)向晋国(在东)问罪。后泛指别人的责备。
出处:《左传?僖公十五年》:“西邻责言,不可偿也。”
千言:长篇大论。形容文思敏捷,写作迅速。
出处:宋?曾巩《送丰稷》:“读书一见若经诵,下笔千言能立成。”
指彼此相对说不出话来。
出处:宋?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词:“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指细微的,不值得一提的。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四回:“我同你老实说:彼此顾交情,留下脸,小小不言的事情,我也不追究了。”
随口乱说。指毫无根据、不负责任地瞎说。
出处:清?吴v《飞龙全传》第一回:“这里什么去处,你敢信口胡言!”
指言行不一。
询:查询;考:考核。查询、考核所做的事和所说的话。后多指对官员的考核。
出处:《尚书?尧典》:“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
指可以奉为行为准则的教诲之言。
哑口:象哑巴一样。象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八:“‘他也有儿子,少不也要娶媳妇。看三朝可肯放回家去?闻得亲母是个知礼之人,亏他怎样说了出来?’一番言语,说得张六嫂哑口无言。”
药石:治病的药物和砭石,泛指药物。比喻劝人改过的话。
出处:《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孙曰:‘季孙之爱我,疾M也。孟孙之恶我,药石也。美M不如恶石。’”
指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论著。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汉?班固《典引》:“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
以:因为;废:废弃。因为说话人的地位的低下或犯有错误就不采纳他所说的正确的意见。
出处:《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倚马:靠着战马。倚靠在即将出发的战马前起草文件,千言立就。形容才思敏捷。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桓宣武[桓温]北征,袁虎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袁[袁宏]倚马前令作。手不掇笔,俄得七纸,殊可观。”
过分夸奖的话。
出处:先秦?庄周《庄子?人间世》:“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
隐忍:勉强忍耐,把事情藏在心里。把事情藏在心里不说。
出处:宋?秦观《淮海集?石庆论》:“特以太后之故,隐忍而不发。”
衷:内心。出自内心的话。
出处:清?恽敬《辨微论》:“曹操之令,皆由中之言也。”
言:说。虽然有嘴,但话难以说出口。指有话不便说或不敢说。
出处:宋?苏轼《醉睡者》诗:“有道难行不如醉,有口难言不如睡。”
边笑边说话。
出处:汉?杨修《节游赋》:“于是迂回详观,目周一倦,御于方舟,载笑载言。”
啧:争辩;烦言:气愤不满的话。形容议论纷纷,报怨责备。
出处:《左传?定公四年》:“会同难,啧有烦言,莫之治也。”
执言:说公道话。为了正义说公道话。指能伸张正义。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二:“此人姓范名汝为,仗义执言,救民水火。”
态度严肃,敢于直言。
出处:《明史?王f传》:“十一年授户科给事中,豪迈负气节,正色敢言。”又《刘健传》:“健学问深粹,正色敢言,以身任天下之重。”
态度严肃,语言正直,能使人望而生畏。同“正色直言”。
出处:《宋史?杜衍等传论》:“迪、曾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
态度严肃,语言正直,能使人望而生畏。
出处:《晋书?王恭传》:“恭每正色直言,道子深惮而忿之。”
凡是知道的没有不说的。
出处:宋?苏洵《衡论?远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百人誉之不加密,百人毁之不加疏。”
犹言哑口无言。
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一回:“众人被他骂的直口无言。”
至:最;名:有名声的。最正确的道理,最精辟的言论。
出处:老舍《鼓书艺人》十二:“‘你不自轻自贱,人家就不能看轻你’。这话倒说得不错,这也是至理名言。”
中冢耗谑摇D谑业乃椒炕啊R仓赣猩朔缁某蠡啊
出处:《诗经?{风?墙有茨》:“中谥裕豢傻酪病!薄逗菏椤ぜ么ㄍ趺鞔罚骸安豢斯朊胖剑胖谥浴!
持重敦厚,不爱多说话。
出处:《金史?襄传》:“襄重厚寡言,务以镇静守法。”
大家心里明白,不必再用言语解释。
指说了话不算数。
出处:《尚书?汤誓》:“尔无不信,朕不食言。”
指功高而不自矜。
出处:《后汉书?冯异传》:“异为人谦退不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
指功高而不自矜。
出处:《后汉书?冯异传》:“异为人谦退不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
书:书信。信中难以充分表达其意。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
出处:《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王顾左右而言他
指离开话题,回避难以答复的问题。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
顾左右而言他
看着两旁的人,说别的话。形容无话对答,有意避开本题,用别的话搪塞过去。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
出处:《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只能用心去揣摩体会,没法用话具体地表达出来。指道理奥妙,难以说明。有时也指情况微妙,不便说明。
出处:《庄子?天道》:“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推荐成语大全
本文地址:
推荐名人名言
成语分类:
新学网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981是什么成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