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金星合月 有什么寓意意

有谁知道这是什么药材?_药材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02,907贴子:
有谁知道这是什么药材?
求个大神告知。
帮矮小fanfan 觊觎我家...
我感觉东方树叶是我喝过...
3D双端东方魔幻网游「大青云」勾魂公测,穿越逆转,封神故事,全新演绎!
楼主是哪里的
我们这理叫败蛇参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那些有意思的中药名(四)
  急性子也是个让人奇怪的药名,象是说一个脾气火暴做事心急火燎的汉子,不知道是治人慢性子之病还是治急脾气的病。
  后来才知道急性子是凤仙花的种子。
  凤仙花的花语:别碰我。因为凤仙花的种子是个毛绒绒的果荚,成熟后它的籽荚只要轻轻一碰就会弹射出籽儿来。所以,中医给它命名为急性子。
  凤仙花,又名指甲花、染指甲花、小桃红等。因其花头、翅、尾、足俱翘然如凤状,故又名金凤花。凤仙花属凤仙花科一年生草本花卉,产中国和印度。
  我喜欢小桃红这个名字,听起来妖冶香艳无比,二八女子最美的颜色。
  凤仙花色彩明媚鲜妍,有很多种色彩。
  在指甲油传入中国以前,凤仙花自古以来就是爱美的闺中女子染指甲的天然指甲油。
  “洞箫一曲是谁家,河汉西流月半斜。俗染纤纤红指甲,金盆夜捣凤仙花。”&
  我小时候最喜欢弄这个,凤仙花开的时候,便乐此不彼的摘来凤仙花瓣,大红色、紫红的最好;将花瓣放入适量食盐后,捣烂。取一小圫敷于指甲盖,用茼麻叶子包住,并缠好,象包粽子一样包住手指甲,最好晚上包好,早上就全染红了。
  凤仙花全草入药,全草叫透骨草。
  性味功能
    1.
种子(急性子):甘,温。有小毒。活血通经,祛风止痛,外用解毒。&
    2.
花:甘,温,归肾经;有小毒。活血通经,祛风止痛,外用解毒。&
    3. 全株:味苦、辛,性温。归肾经&
    4. 根:味甘,性平。&
    1.
种子(急性子):闭经,难产,骨硬咽喉,肿块积聚。孕妇忌服。&
    2.
花:闭经,跌打损伤,瘀血肿痛,风湿性关节炎,痈疖疔疮,蛇咬伤,手癣。孕妇忌服。&
    3.
全草:祛风,活血,止痛,消肿。主治关节肿痛,跌打损伤,瘰厉,痈疽疔毒。&
    4.
根:祛风止痛,活血消肿。主治风湿关节疼痛,跌打损伤,咽喉骨粳。&
  红花又名黄蓝、红蓝、红蓝花、草红花、刺红花及红花草。
  菊科双子叶植物。
  产于河南温县、沁阳、武陟、孟县一带(旧时怀庆府)者,称怀红花,质亦佳。
  《本草图经》:“红蓝花,即红花也。今处处有之。人家场圃所种,冬而布子于熟地,至春生苗,夏乃有花……其花暴干以染真红,及作燕脂。主产后血病为胜。其实亦同。叶颇似蓝,故有蓝名。”
  古代把红花素浸入淀粉中,也可以做胭脂。
  红花又可做染衣的颜料。古代可以染红色的染料虽然还有茜草,单茜草为土红,而红花所染为“真红”,而且可直接在纤维上染色,故在红色染料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红色曾是隋唐时期的流行色,唐代李中的诗句“红花颜色掩千花,任是猩猩血未加”形象地概况了红花非同凡响的艳丽效果。
  入药活血通经,去瘀止痛。
  红花 性味 性温,味辛。&
  功能主治 活血通径、散瘀止痛。用于经闭、痛经、恶露不行、症瘕痞块、跌打损伤。
  可作通经药,有破血、活血、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妇女月经不调。
  古人常有於血在体内时,常加红花一小把。纱布包煮开可用一天两次泡脚,适用各种静脉曲张,末梢神经炎,血液循环不好,腿脚麻木或青紫等淤血症。
  它不仅有药用价值,而且种子可以榨油,红花油含有很高的不饱和脂肪酸,其亚油酸的含量高达70-80%,对人体心血管系统具有较好的保健作用,同时,红花油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E(146mg/100ml),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一朵花,同时可作食材、药材
、染料,化妆品,难得妙物。小时候见过一块空地上种植的一大片红花,觉得普通,不知此物的妙处,一朝懂得了,才明白它可贵。   
  番红花 又称藏红花、西红花,是一种鸢尾科番红花属的多年生花卉,也是一种常见的香料。
  《博物志》言,张骞得红蓝花种于西域,则此即一种,或方域地气稍有异耳。
  李时珍谓:"番红花出西番回回地面及天方国,即彼地红蓝花也。
  看到药店里的番红花,是红色丝状物,细细的一缕一缕。想必花是红色的,千万条针状的花瓣密密开成一朵。见到图片,才知道番红花并非想象中的红色,作为鸢尾科植物,花朵娇美,容颜清丽,姹紫嫣红开遍,美得使人目眩神迷。
  番红花主要药用部分为花蕊中小小的柱头,因此显得十分珍贵。
  1磅(0.45公斤)番红花即来自75,000朵花。为世界上最贵重的香料。
  番红花是著名的香料、染料、药物。《圣经&雅歌》第4章第14节中提到一些香草时包括番红花。带有强烈的独特香气和苦味。在地中海地区和东方菜肴以及英国、斯堪的那维亚和巴尔干的面包中作调色和调味佐料。
  番红花为名贵的中药材,具有强大的生理活性,有镇静、祛痰、解
痉作用,用于胃病、调经、麻疹、发热、黄胆、肝脾肿大等的治疗。
  番红花味甘性平,能活血化瘀,散郁开结,止痛。用于治疗忧思郁结,胸膈痞闷,吐血,伤寒发狂,惊怖恍惚,妇女经闭,血滞月经不调,产后恶露不尽,瘀血作痛,麻疹,跌打损伤等。活血化瘀,凉血解毒,解郁安神。温毒发斑、忧郁痞闷、惊悸发狂。
  这两个字不知道怎么理解,这个名字不也知道为何物,只知道是一味中药。
  咳嗽的时候,医生开的药方里有这味药,黄色的根茎,辨不清楚是什么模样。查了图鉴才知道,射干是鸢尾科植物射干的根茎。跟弓箭和打猎无关。
  射干 鸢尾科植物射干的根茎。&
乌扇、乌蒲、黄远、乌萐、夜干、乌翣、乌吹、草姜、鬼扇、凤翼、扁竹根、仙人掌、紫金牛、野萱花、扁竹、地扁竹、较剪草、黄花扁蓄、开喉箭、黄知母、冷水丹、冷水花、扁竹兰、金蝴蝶、金绞剪、紫良姜、铁扁担、六甲花、扇把草、鱼翅草、山蒲扇、剪刀草、老君扇、高搜山、凤凰草
  紫金牛 凤凰草 这两个别名比较怪异,但药方上有见过,原来是指射干。
  陶弘景谓射干、鸢尾是一种;苏恭、陈藏器谓紫碧花者是鸢尾,红花者是射干;
  明白了,紫色的是鸢尾,观赏植物,红花者是射干,药物;
  黄色是鸢尾花,多么美丽的花朵,花朵硕大,花瓣带红色斑点,颜色鲜艳夺目,比紫色还要撩人。
  射干 苦,寒。入肺、肝经。&
  功效 清热解毒,利咽喉,消痰涎。
  用于感受风热,或痰热壅盛所致的咽喉肿痛等症。射干为治咽喉肿痛常用的药品,能清热毒、消肿痛,常和牛蒡子、桔梗、甘草等配合应用。&
  用于痰涎壅盛,咳嗽气喘等症。射干清肺热而消痰涎,用治咳嗽痰喘,常与麻黄、紫菀、款冬等配合应用。
  防己,防人之心不可无,防已之心为哪般啊?
  这个名字真真奇怪。
  防已的别名很多,如汉防已,木防已,小防己,粉防已,广防己,粉寸已等,最常用的商品名有汉防己和木防己两种。
  汉防已:又名粉防己。为植物粉防己的根。主产于安徽、浙江、江西等地。因药材集散于汉口而得名。
  木防已:又名广防己、藤防己、水防己、百解头、防已马兜铃,为植物广防己的根。
  性味 味苦;辛;性寒;归膀胱;肺;脾经。&
  功效 利水消肿;祛风止痛。主水肿;小便不利;风湿痹痛;脚气肿痛;疥癣疮肿;高血压病等。
  汉防己与木防己均有袪风湿、利水之功。但汉防己偏于利水消肿,木防己偏于袪风湿止痛;若症偏于下部,湿重于风者,多用汉防己;症偏于上部,风重于湿者,多用木防己。&
  木防已的果实漂亮之极,象蓝莓一样可爱,看到使人垂涎欲滴。
  故名思意,这味药应该有防风的作用吧。
  防风,是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防风的根。
  又名:山芹菜、白毛草、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韭、百种、屏风、关防风、川防风,云防风。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二.防风》:“铜芸、茴草、屏风、蕳根、百枝、白蜚。防者,御也。其功疗风最要,故名。屏风者,防风隐语也。”
  防风长的很像芹菜,所以又名山芹菜。不知道有没有芹菜的味道,没有见过活的植物,不能抓一把尝尝味道。
  性味归经 味辛、甘,性微温。 归膀胱、肝、脾经。&
  功效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定搐。&
  主治 外感表证,风疹瘙痒,风湿痹痛,破伤风。&
用于感冒头痛,风疹瘙痒。治风寒表证,头痛身痛、恶风寒者,常配伍荆芥、羌活、独活等;治外感风湿,头痛如裹、身重肢痛者,与羌活、藁本等同用;治风疹瘙痒,多配伍苦参、荆芥、当归等。&
  2. 用于风湿痹痛。适用于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挛急者,常配合羌活、桂枝、姜黄。
  3、用于破伤风角弓反张、牙关紧闭、抽搐痉挛等症。本品入肝经,有祛风解痉之效。常与天南星、白附子、天麻等同用,如玉真散。&
金银花  
  金银花,为中药材和植物的统称。植物金银花又名忍冬,为忍冬科多年生半常绿缠绕木质藤本植物。
忍冬,忍冬花,金花,银花,二花,密二花,双花,双苞花,二宝花,金藤花,苏花,鹭鸶花。&
  金银花,花初开的时候白色,之后变成黄色,一株花藤花开繁茂,花黄白相间,叫金银花也名符其实。最喜欢夏日傍晚,金银花远远的开着,晚风中有隐隐花香,清香四溢。
  银花甘寒,既清气分热,又能清血分热,且在清热之中又有轻微宣散之功,所以能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的表症未解、里热又盛的病症。
  处方名二花,双花,金银花。
  性味归经 味甘;寒。归肺;胃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肿疔疮;喉痹及多种感染性疾病。&
  金银花自古被誉为清热解毒的良药。它性甘寒气芳香,甘寒清热而不伤胃,芳香透达又可祛邪。金银花既能宣散风热,还善清解血毒,用于各种热性病,如身热、发疹、发斑、热毒疮痈、咽喉肿痛等证,均效果显著。
     
  看到落新妇三年字,会想到脸含娇羞,年刚及筚落嫁的新娘,说不出的娇柔妩媚。
  后来才知道落新妇为虎耳草科植落新妇属植物落新妇、大落新妇的全草。
  别 名:红升麻、虎麻、金猫儿、升麻、金毛、山花七、阿根八、铁火钳。
  丛生于山谷溪边、阔叶林下、草甸子。
  性凉,味辛、苦。入肺经
  功效 祛风;清热;止咳&
  主治 风热感冒;头身疼痛;咳嗽。&
  落新妇的花穗状,火焰一般,花朵极小极小,团团簇簇拥挤在一起形成一束一束,颜色火粉红淡红,有种不惊艳不俗气的美。一直以为是苋科植物,想不明白为何却是虎耳科的。
  只闻新人笑 不闻旧人哭,不知新妇是否会变成旧妇。
  有一种草,嫩芽可以当菜吃,叫做“龙须菜”;长大了、成熟了、茎子、叶子可以熬药,是治妇女病的一种有效药,叫做“益母草”,熬出来的药叫“益母膏”;种子也是妇科药,叫做“荒蔚子”。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夏季开花。生于山野荒地、田埂、草地等。
  这种药,一听就和女人有关。
  益母草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的全草。
  别名 益母蒿、益母艾、红花艾、坤草、茺蔚、三角胡麻、四楞子棵
野麻、甜麻萿(山东方言).九塔花、山麻和九节草。&
  性味归经 苦、辛,微寒。归肝、心包经。&
  功能主治 活血调经,利尿消肿。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恶露不尽,水肿尿少;急性肾炎水肿。
  益母草是历代医家用来治疗妇科疾病之要药,具有活血化淤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益母草可通过松弛痉挛状态下子宫、缓解炎症等多种途径起到抗痛经的作用;
  有血瘀性痛经,可以多吃些益母草煮鸡蛋,有很少的止痛效果。
  《本草新编》 益母草,味辛、甘,气微温,无毒。胎前、产后,皆可用之,去死胎最效,行瘀生新,亦能下乳。其名益母,有益于妇人。然不佐之归、芎、参、术,单味未能取胜。前人言其胎前无滞,产后无虚,谓其行中有补也。但益母草实非补物,只能佐补药以收功,故不宜多用。大约入诸补剂之中,以三钱为率,可从中再减,断不可此外更增。
  提起黄连,就一个字:苦!
  所有有关黄连的歇后语,也都离不开一个苦字。
  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老太太吃黄连——苦口婆心
  苦胆煮黄连——苦不堪言
  黄连树下弹琵琶——苦中作乐
  苦瓜藤攀黄连树——苦命相连
  黄连拌苦瓜——苦上加苦
  黄连树下喊上帝——叫苦连天
  黄连拌生姜——辛苦了
  黄连打官司——诉苦
  《红楼梦》中王熙凤向人言:黄连木做棒槌,外面光鲜里面苦啊!
  此物给我们一个暗示:黄连真的好苦哇,这世界上似乎没有比黄连更苦的的植物了。
  谁都想和黄连撇的远远的,如果不是实在没有办法,是没人愿意吃黄连的——那是自讨苦吃。
  黄连大苦大寒,虽然名声不好,但能清热解毒。苦寒之药在中医里都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相当于西医的抗生素,抗生素往往只能杀死细菌,对病毒毫无作用。而现在医学研究发现,但凡清热解毒的中药,不仅能杀死细菌,也能杀死病毒,有一种药,叫抗病毒口服液,就是利用了中药有杀死病毒的原理。
  黄连是一味不离我们左右的常用药,我们时常能见到它的影子,三黄片、黄连上清丸、黄连素片、黄连阿胶汤等等都离不开它。
  黄连为小檗科鲜黄连属植物。
  黄连根黄花黄实黄,皆具土色,四月开花,六月结实,七月根紧,根株丛延,蔓引相属,有数百株共一茎者,故名黄连。
  按照炮治方法
分姜连、川黄连、姜黄连、姜川连、姜制黄连、萸连、萸黄连、炒黄连、吴萸黄连、酒连、酒黄连、酒饮连、猪胆汁炒黄连、盐炒黄连、黄连炭、姜汁炒川连、尾连等
  性味归经 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黄连虽苦,都是人们对它的评价。它在山野之中默默的生长着,开花,结果,一任风雨雪霜,却从未开口言苦。
  真正的苦,是说不出的,像黄连一样。
  心似黄连,苦着,坚强着,美丽着。从未自怨自艾,从未自叹自弃,从未怨天尤人,从未叫苦连天。  
  百合科属植物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干燥鳞茎。
  贝母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陶宏景谓之“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
  贝母“家族”按产地和品种的不同,可分为川贝母、浙贝母和土贝母三大类。
  贝母是一种路人皆知的止咳良药,其名字虽然相似,但功效却大不相同,购买时需加以注意。&
  川贝母
  微寒、味甘,止咳化痰之效较强,且有润肺的功效,痰多痰少均可使用,特别适用于肺燥或秋燥所致的咳嗽。患者表现为咳嗽,伴有痰少、难咯,或痰中带血、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等不适。此时可选用川贝母炖梨吃:取川贝母9―10克,用水浸泡,中等大小的鸭梨1只,挖去梨核,将浸泡后的川贝母连同水一起放入挖空的梨中,用锅蒸1个小时,加适量冰糖调味后食用。
  川贝母有名的成药也很多,例如川贝枇杷止咳露、川贝秋梨膏等。  
  浙贝母
  如果患者表现为咳嗽胸痛、恶寒发热、咳吐腥臭脓痰、大便干燥、舌红口干等症状时,则应选择浙贝母,因为浙贝母泻火的功效要强于川贝母。而且擅长清火散结,是治疗肺脓疡的良药。浙贝母最常用的方法为3―10克,每日1次,用水煎服。&
  所以,对于以咳嗽、咳痰不利、痰黄黏稠、口干口渴、舌苔红为主要表现的风热咳嗽患者,既可选择川贝母,又可选择浙贝母。因川贝母药性和缓,气味不浓,更适合于年老体弱者服用。而对于素体热盛的小儿及青年人来说,最好选择浙贝母。
  土贝母
  性寒、味苦,具有较强的抗炎、抗病毒及抗肿瘤的作用,常与其他清热解毒药物配伍使用,治疗乳腺疾患、结核、皮肤肿烂等疾病。
  川贝母是贝母中的珍品,其价格中贝母中最高,一般大概在每千克元。浙贝母大约每千克30元。土贝母大约每千克10元左右。(据2008年)
  蔷薇科枇杷属苹果亚科的一个属,为常绿小乔木。
  中文古名芦橘,又名金丸、芦枝。
  枇杷,是我国南方特有的珍稀水果,枇杷树秋日养蕾,冬季开花,春来结子,夏初成熟,承四时之雨露,为“果中独备四时之气者”;
  《本草纲目》记载“枇杷能润五脏,滋心肺”,中医传统认为,枇杷果有祛痰止咳、生津润肺、清热健胃之功效。
  叶和果实入药,有清热、润肺、止咳化痰等功效;又蒸制其叶取露,取名“枇杷叶露”,有清热、解暑热、和胃等作用;
  枇杷味甘、酸,性平,有润肺止咳、止渴和胃、利尿清热等功效,用于肺痿咳嗽、胸闷多痰。&
  枇杷叶亦是中药的一种,以枇杷叶晒干入药,有清肺胃热,降气化痰的功用,常有与其他药材制成“川贝枇杷膏”。 
  鲜枇杷洗净,生吃,就能治疗口干烦渴等不适。另外,将鲜枇杷50克,洗净去皮,加冰糖5克,熬半小时后服用,对于扁桃体发炎引起的咽喉红肿疼痛特别有效。
  紫宛是种美丽的小花,柔柔弱弱的少女风格,淡紫色,细细碎碎的花瓣,让人又爱又怜,有点像菊科观赏小花玛格丽特。
  别名:青苑、返魂草根、夜牵牛、紫苑茸
  为双子叶植物药菊科植物紫菀的根及根茎。
  性味 性温,味苦、辛。&
  功能主治 润肺下气,消痰止咳。用于痰多喘咳、新久咳嗽、劳嗽咳血。
  功 效:温肺,下气,消痰,止嗽&
  主 治:治风寒咳嗽气喘,虚劳咳吐脓血,喉痹,小便不利。
  为双子叶植物药菊科植物款冬的花蕾。
  款冬花和紫宛花同为菊科植物的花,花型也相似。不过一个紫色,一个黄色。
  它跟其它菊科花属的区别在乎在寒冬怒放,所以叫款冬。
  陶弘景:"款冬花,其花乃似大菊花。次亦出蜀北部宕昌,而并不如。其冬月在冰下生,十二月、正月旦取之。"
  《本草图经》:"款冬花,今关中亦有之。根紫色,茎紫,叶似草?,十二月开黄花青紫萼,去土一二寸,初出如菊花,萼通直而肥实,无子。
  【处方名】:款冬花、冬花、款冬、生冬花、炙冬花
  气味:辛、温、无毒。入心、肺二经。&
  主治:1、久咳不愈。用早晨取款冬花一小团,拌蜜少许,放有在瓦罐内烧烟,缺罐留一忆,让烟出,以口吸烟咽下。如此五日,至第六日,吃一餐羊肉包子,从此病愈。&
  2、痰嗽带血。用款冬花、百俣,经蒸、焙后,等分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龙眼大。每天临睡时嚼服一丸,姜汤送下。&
  3、口中疳疮。用款冬花、黄连,等分为末,以唾液调成饼子,行锵蛇床了煎汤漱口同志将饼子敷患处。
  《药品化义》:冬花,味苦主降,气香主散,一物而两用兼备。&
   故用入肺部,顺肺中之气,又清肺中之血。
专治咳逆上气,烦热喘促,痰涎稠粘,涕唾腥臭,为诸证之要剂,如久嗽肺虚,尤不可缺。
  炙冬花又名蜜冬花、蜜炙冬花、蜜炙款冬花等。为净冬花加蜂蜜及适量开水拌匀稍闷,再炒至不粘手取出晾凉入药者。润肺止咳作用增强。
  第一次知道桔梗这个名字,是看小时候看日本动画片《陪明的一休》,里面有个桔梗店老板,长相奇丑无比,这个老板经常出丑,头也长的很好玩,她的女儿弥生小【蟹】姐却很漂亮温柔,喜欢一休,小叶子还吃醋。
  当时不知道桔梗店是干什么的,还以为是卖桔子皮之类的小店,觉得日本人挺奇怪的,开个这么奇怪的店。
  长大以后才知道桔梗是一味中药。桔在这里念jie而不是桔子的桔,哈哈,小时候的疑惑总算解开了。
  朝鲜人把它叫做“道拉基”。朝鲜族有一首非常好听的《桔梗谣》唱的就是这种植物。小时候常常听到收音机里放《道拉基》这句歌,感觉朝鲜人民真喜感啊,倒个垃圾也能倒得这么欢乐……汗,原来朝鲜人民是在采桔梗。
  桔梗盛产于我国东北部地区,是朝鲜族的特色菜。&
  貌似朝鲜和韩国人超喜欢吃,不然他们怎么这么欢快的唱《道拉基》呢?超市里卖的泡菜就有凉拌桔梗,喜欢买回来配白粥吃,再清爽不过。
  桔梗属于桔梗科、桔梗属、桔梗种,为多年生双子叶草本,别名白药、和尚头、和尚帽子、包袱花、四叶菜、铃铛花、土人参、朝鲜族称“道拉基”,是药、食、观赏兼用植物。
  本科著名植物主要有党参、轮叶党参、紫斑风铃草、沙参等。这些植物的花朵都有着淡紫加淡蓝的色彩。桔梗花五个花瓣,尚未开放并将要开放的桔梗花苞,像是一颗一颗紫色的小星星,中间鼓鼓的,周围恰到好处地突起五个小角,在枝头摇曳。
  桔梗药用部分是干燥根部,味苦、辛,性微温。入肺经。能祛痰止咳,并有宣肺、排脓作用。其嫩茎叶和根均可供蔬食。
  出处:《神农本草经》&
  功效分类: 止咳药、祛痰药。&
  相关药材: 洱源土桔梗、 桔梗芦头、归经、 归肺、胃经。&
  功效: 宣肺、祛痰、利咽、排脓。&
  主治:咳嗽痰多、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痢疾腹痛、小便癃闭。
  桔梗的主要活性成分是根含皂甙,近代药理和临床医学研究表明,桔梗具有祛痰、镇咳、抗炎、降血压、降血糖、减肥、抗肿瘤、提高人体免疫力等广泛的药理活性。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请问中药中提到的忌辛是什么含义?
请问中药中提到的忌辛是什么含义?
男 | 0个月
健康咨询描述:
患者年龄:服药时,说明书中提到的忌辛我不懂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请给予解释说明
其他类似问题
医生回复区
&&&&&&忌辛就是指不要吃辛辣的食物。
&&&&&&&&&&&你好!“辛”是中药五味中的一味,也是中药四性的重要理论之一。在中药中“辛”一般指含有挥发性的药,如薄荷、荆芥、细辛、紫苏等。说明书中提到的忌辛是指食物的“辛”味,如葱、蒜等。一般与“辣”相连,即“辛辣”。&&&&&&&&&&&服用中药都要求饮食要清淡,以利中药的有效成分能很好的吸收。
医生爱心医生
&&&&&&;“辛”作为五味之一,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木香、红花,都有辛味。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往往也标上“辛”,亦称辛香之气。这样,辛就不仅与味觉,而且与嗅觉有关了。& &&&&&&以上是对“请问中药中提到的忌辛是什么含义?”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您可能关注的问题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本品用于湿热瘀滞所致的带下病。...
参考价格:¥28
本品用于跌打损伤,跖骨、趾骨骨折,瘀血肿痛,吐血...
参考价格:¥17.5
下载APP,免费快速问医生中医药_百度百科
也叫汉族医药,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治疗理念正逐渐为世界所接受,传统医药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世界范围内对中医药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12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就中医药发展发表白皮书。白皮书系统介绍了中医药的发展脉络及其特点,充分介绍了中国发展中医药的国家政策和主要措施,展示了中医药的科学价值和文化特点。[1]
中医药简介
1997年,以国家科技部牵头,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参加,成立了国家领导小组,组织全国百余名专家提出了发展的规划,启动实施了中药现代化工作。全国的中医药现代化工作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研发体系不断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成功地开发出一批中药新品种,中药防治疾病的重要作用得以进一步发挥;制定了一批重要的中药基础标准和符合中药特点的科学规范,中药产业标准规范建设初见成效。同时,中药现代化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也发挥了显著作用。2005年4月前,内地已建立了448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18个省份规范化种植面积达92万公顷。同时,随着超临界萃取、膜分离、沸腾造粒等生产技术和工艺的突破,中药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高,中药企业规模、效益也不断提升。涵盖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的现代中药产业链不断完善和发展。
2005年初,与联合推出栏目,旨在收载和发布中医药基础知识、中医药资讯、中药材行情以及中医养生和食疗等方面的信息,同时介绍当代名中医并收载难病诊治与针灸推拿等方面的资料以及相关中医文献。[2]
中医药也叫汉医药,它起源于汉族,有古代汉族学者创立,其本身也是汉族文化组成部分。中国除了有中医药外,还有藏族医药、苗族医药、傣族医药、维吾尔族医药、蒙古族医药、朝鲜族医药。
中医药基础理论
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中医药阴阳
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经常不断地运动和相互作用。这种运动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古人把这种不断运动变化,叫做“生化不息”。《》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对立统一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则),万物之纲纪(一切事物都不能违背这个法则而存在),在变化之父母(事物的变化是由事物本身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杀之本始(事物的生成和毁灭都是来自于这个根本法则),神明之府也(这就是自然一切奥妙的所在),故治病必求于本(所以要想治好病,就必须从这个根本问题-阴阳上求得解决)”。阐明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生长、发展和消亡,都是事物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阴阳学说也就成为认识和掌握自然界规律的一种思想方法。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围,认为人体生理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也超越不出阴阳这个道理。因此,我们想要掌握疾病的发展过程,探求疾病的本质,从而获得满意疗效,就必须探求人体的阴阳变化情况。
中医药五行学说
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个来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五行学说”是指这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相生、相克作为解释事物之间相互关联及运动变化规律的说理工具。中医主要用五行学说阐述间的功能联系以及失衡时疾病发生的机理,也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
中医药运气学说
又称,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气象、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学说。五运包括木运、火运、土运、金运和水运,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长夏、秋、冬的季候循环。六气则是一年四季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子。是根据天文历法参数推算年度气候变化和疾病发生规律。
中医药脏腑学说
主要研究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变化。
中医药经络学说
与密切相关。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经络系统功能发生变化,会呈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通过这些表现,可以诊断体内脏腑疾病。
中医药中药材认识
中医药中药文化
底蕴丰富——说到中国的药文化,由于它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所以其底蕴十分丰富。然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导致某些误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我们对药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力度很不够,长此以往,无疑对中药事业的继承、发展与推广是十分不利的。中药在中国古籍中通称“本草”。我国最早的一部专著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唐代由政府颁布的《》是世界上最早的。唐代编著的《《》和《》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明代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
中医药应用形式
如今,随着对中药资源的开发和研究,许多民间药物也归入中药的范畴。所以,中药是以为基础,用于防治疾病的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加工品,不论产于中国,外国均称中药。中药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中药图谱(库旨在建立强大的中药图片数据库,包括各种药材的来源及饮片图片,并详细介绍了各种中药材的基本信息及炮制方法!现收录常用中药材600多味,配有清晰图片、来源、饮片及。
中医药中药的配伍
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往往是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常表现为并见、寒热错杂、数病相兼,故单用一药是难以兼顾各方的。所
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
以临床往往需要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药物配合使用,药与药之间会发生某些相互作用,如有的能增强或降低原有药效,有的能抑制或消除毒副作用,有的则能产生或增强毒副反应。因此,在使用两味以上药物时,必须有所选择,这就提出了药物配伍关系问题。前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称为药物为“”,“七情”之中,除单行者外,其余六个方面都是讲配伍关系。现分述如下:
中医药单行
即不需配伍,单用一味药即可治愈疾病,称为单行。如清金散就是单用一味黄芩,治咳血的病证。
中医药相须
即将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以增强原有疗效。如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大黄与配合,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蜈蚣同用,能明显增强止痉定搐的作用。
中医药相使
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然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加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如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中医药相畏
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
中医药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的。
中医药相恶
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中医药相反
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
中医药配伍应用
上述除单行外的六个方面,其变化关系可以概括为四项,即在配伍应用的情况下:①有些药物因产生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是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的;②有些药物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③有些药物则由于相互作用,而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毒性药或烈性药时必须考虑选用;④一些药物因相互作用而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属于配伍禁忌,原则上应避免配用。基于上述,可知从单味药到配伍应用,是通过很长的实践与认识过程逐渐积累丰富起来的。药物的配伍应用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药物按一定法度加以组合,并确定一定的分量比例,制成适当,即为方剂。方剂是药物配伍的发展,也是药物配伍应用的较高形式。
中医药医药词典
中医药词典(收集:,脏象,经络,精、气、血、津液,病因,病机,证名,辨证,方剂,医史,医籍等相关医学词汇及其详细解释!
中医名词词典总共包括十二个大类,二十多个小类,收录了将近3000条中医术语,是学习中医,理解的基石。
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由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日颁布,将中医名词进行了国际统一。《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收录了包括总类、基础理论、、临床各科等八大类3543个词条。
中医方剂词典包括近2000条数据,主要内容为方剂名、处方、制法、性状、规格、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储藏、摘录等。
中医药宣传重点
据《中国中医药报》日报道,“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下发《关于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活动的通知》,布置了工作。此举旨在加强正面引导,突出中医药特色,宣传推广中医‘治未病’理念,为群众提供正确、科学、权威的中医药科普知识,也是完善中医药文化科普工作长效机制的尝试”。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活动,是复兴中医的一个必要措施。在为之拍手叫好的同时,笔者认为:根据当今中医临床存在的一些问题,普及中医药常识应该重点宣传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一是中医诊断治疗的基本方法。由于当前中小学教育中缺乏相应的中医药知识,致使当代人特别是年轻人不了解中医诊断治疗的基本方法。如不少人见别人诊脉,也去凑热闹,但诊断之后不服中药,不用针灸,仍去打针输液,弄的医生很尴尬。普及中医药知识,首先应该让多数人明白:中医诊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就是四诊和参、辨证论治、中药、针灸,找中医看病就应该尽量使用中药、针灸治疗,这样才能发挥中医所长。
二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优势领域。虽然国家提倡中西医并重,但实际上如今中医远没有主流医学的地位。普及中医药知识,应该引导大家了解中医药治病的优势领域,如民众应了解的内科慢性病、妇科病、骨关节病等等。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医在这些病种的特长,引导患者选择中医的优势病种就诊,可以帮助中医冲破壁垒,打开局面。当然,中医对许多急症的治疗也很有特色,但在基层,“中医善治慢性病、除根”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在巩固现有成绩的同时,参与急症的救治,用实效让老百姓了解真正的中医药优势。
三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多样。普及中医药知识,应该让大家知道,除了中药之外,中医还有针灸、推拿、火罐、中药外敷等多种绿色疗法。在用西药无效或副作用明显,或在原有中医药疗法疗效欠佳的情况下,不妨变换治疗方式,或许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满意疗效。
四是中医药治疗疾病是医患双赢。“看病贵”的问题依然突出,这种局面与前些年单纯把医疗卫生事业推向市场有关。随着新医改的实施,国家开始注重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同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扶持力度也在加大。在这种大前提下,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宣传中医药治病的“简、便、验、廉”,为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用中医中药,从病人的角度讲等于减轻了经济负担;从医院的角度看等于提高了社会效益。[3]
中医药现代中医史
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1996年,清华学界对中医气本质,经络实质,阴阳,五行,藏象,观等都有了新的全面整体创造性的认识和解说。如,等发现的:气是流动着的‘信息-能量-物质’的混合统一体;分形分维的经络解剖结构;数理阴阳;中医分形集:分形阴阳集-阴阳集的分形分维数,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维数;分形藏象五系统-暨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中医三个哲学观-新提出的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等。
中医药的信息、控制、系统观与现代的社会、心理、的结合,形成新的医学形态 -,西医将可能由此进入时代,但是作为传统医学的中医药,有必要保存一部分传统的与中医师队伍,也就是文化遗产。
还包括近代针灸经络的发展史,近代中医气的进展简史,史,中医中药史等.
中医药古代中医
中医药原始社会
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针刺、汤药、、导引、布气、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
中医药东汉
出现了著名医学家,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6]。
中医药唐代
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最高,被人尊为“”。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中医。
中医药明朝后期
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没落。同一时期,蒙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撰写了《》。
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韩国的亦是如此。2003年“”以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
在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国际上,针灸在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认为,针灸已被证实在减轻手术后疼痛、怀孕期反胃、化疗所产生的反胃和呕吐、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非常低,然而,对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头痛,数据显示出模棱两可或者争议性。[7]。WHO认为很多针灸和一些草药的有效性得到了科学双盲研究的较强支持,但是对于其它的传统疗法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而且不能忽视未经研究的传统疗法存在的安全性及危险性等问题[8]。WHO在日发表“年传统医药研究全球策略”,邀请全球180余国将纳入该国的医疗政策。
中医药相关内容
《》一直被历代医家做为经典。
人在茫茫宇宙中的位置是渺小的,天力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懂得养生的在人在天地五运六气的变化中,应该学会如何顺应自然规律,这样变能将疾病控制在萌芽阶段。所以说“上工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就是这个道理。而能秉承中庸之道、懂得顺应自然规律的医者就是“上工”。
这一划分变将中医学(广义)从应用上划为了两成,一是“”,一是“中医学”。前者是治未病的上工,后者则是治已病的下工。
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念。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和辩证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串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每个脏腑、组织或器官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人体内部的统一性。也就是说,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而又相互制约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人体的这种统一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五脏是代表着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所有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个系统之中。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依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则又要靠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其生理上的平衡。每个脏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但又是在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有机配合,这就是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在认识和分析疾病的病理状况时,中医学也是首先从整体出发,将重点放在局部病变引起的整体病理变化上,并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统一起来。一般来说,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的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由于脏腑、组织和器官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因而就决定了在诊治疾病时,可以通过面色、形体、舌象、等外在的变化,来了解和判断其内在的病变,以作出正确的诊断,从而进行适当的治疗。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治疗局部病变时,也必须从整体出发,采取适当的措施。如,,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可用清心热泻小肠火的方法治疗口舌糜烂。它如“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灵枢·终始》)等等,都是在整体观指导下确定的治疗原则。
2、人与自然界具有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属于生理范围内的,即是生理的适应性;超越了这个范围,即是病理性反应。故曰:“人与天地相应也”(《灵枢·邪客》),“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这种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特点被中国古代学者称为“”。
季节气候以人体的影响: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表示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生物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就会有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等相应的适应性变化。人体也与之相适应,如:“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灵枢·五癃津液别》),说明春夏阳气发泄,气血容易趋向于体表,表现为皮肤松弛、腠理开、汗多;而秋冬季阳气收藏,气血容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尿的变化。人体的脉象也有春弦、、秋浮、冬沉的不同。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也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如春季常见温病,夏季多发中暑,秋季常见燥症,冬季多有伤寒。
在昼夜晨昏的变化过程中,人体也必须与之相适应。白昼为阳,夜晚为阴,人体也是早晨阳气初生,中午阳气隆盛,到了夜晚则阳气内敛,便于人体休息,恢复精力。许多疾病的发病时间及引起死亡的时间也是有一定规律的。如研究表明,五脏衰竭所致死亡的在下半夜至黎明前,春夏季时期多发生在子时至巳时,而秋冬季,该病的发作多在午时至亥时。此外据观察,人的脉搏、体温、耗氧量、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激素的分泌等,都具有24小时的节律变化。
根据中医运气学说,气候有着十二年和六十年的周期性变化,因而人体的发病也会受其影响。科学家们发现这种十二年或六十年的变化规律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11年或12年)有关。太阳黑子的活动会使太阳光辐射产生周期性变化,并强烈干扰地磁,改变气候,从而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影响。
地域的差异,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状况也有很大不同。如江南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从致密。因此每个地区也各有其特有的地方病。甚至不同地区人们的平均寿命也有很大的差别。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医家就对此有所认识,在《素问》中就这个问题作了较详尽的论述。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说:“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小大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
正是由于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及人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所以对待疾病因时、因地、,就成为中医治疗学上的重要原则。因此在对病人作诊断和决定治疗方案时,必须注意分析和考虑外在环境与人体情况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局部病变与全身情况的有机联系,这就是中医学的重要特点——整体观念。
.网易[引用日期]
.中国医药网[引用日期]
.舟山卫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然字有什么寓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