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雾霾等在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中起了怎样的作用(昼、夜)

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高中精品题库
最新高考模拟题
名校精品试卷
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
范文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学习目标:(根据课标和学生实际确定如下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2)学生理解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之间的关系,明确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过程与方法:从分利用教材的图表引导学生识图、绘图,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从各种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归纳;解释生活与生产中的一些现象,锻炼其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释自然现象等具体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动机,让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体验乐趣。教学重点及依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依据:这节是第二单元的基础,其核心结论是学习后续相关知识的基础,又与前面第一章所学知识有着密切联系,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难点及依据:对“大气受热过程”各环节的真正理解和应用。依据:这些细节牵涉到一些相关的物理学知识,由于同学们的知识储备还不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法与学法:讲授法、导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方法(新课程倡导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思路设计: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力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探究、发现乃至解决问题的本领,从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本节课的基本教学思路是: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实际应用【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大气成分的相关资料、教师制作PPT课件【教学资源】 人教版《地理》必修 中图版《地理》必修1及教师用书 网上下载多媒体课件 地图册【主要教学过程】引入新课:(由身边的事谈起,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图片展示大武口乡的温棚蔬菜种植问题:大武口冬季平均气温低于0℃,为什么我们还能吃到来自大武口乡的新鲜蔬菜?你能解释温棚种植蔬菜的原理吗?今天的学习会帮你解释的。讲授新课:(课题)大气的受热过程【环节一】 学生自主学习【依据: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会的,老师就不用讲】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30---P31,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经历的过程。(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教师点评归纳)【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之间互评,教师给予激励性评价】师:(转承)当太阳辐射穿过厚厚的大气层时,又发生了什么?太阳辐射的能量能100%到达地面吗?【环节二】 师生互动 ——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2.1,得出结论——太阳暖地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1、 指导生阅读P30注释,知道短波辐射与长波辐射的含义。2、 问题: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大部分能量到哪里?结果怎样?(生看图、思考并回答)3、 点评生的回答并归纳板书————太阳暖地面(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环节三】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作用】1、 教师用投影出示“太阳辐射与波长”图片,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填写表格,【教材没有这部分内容,课前让学生搜集,培养其获取资源和信息的能力,吸收作用的强弱与生么有关系,削弱作用造成的结果怎样。3、 老师点评、纠错并及时鼓励。师:(过渡)从图中我们已经看到,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开始增温。请大家看图上由地面垂直向上的箭头表示什么?它的去向又如何呢??【环节四】生读图思考,教师讲解有关知识。得出结论——地面暖大气【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1、生仔细观察图2.2代表各种辐射的箭头,试着说出什么是地面辐射以及地面辐射的去向和结果。2、师用“多媒体课件”简单介绍大气的垂直分层,让生知道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就是离地面最近的——对流层。3、小组讨论交流:为什么说地面是对流层(近地面大气)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及探究问题的意识】4、教师点评并运用多媒体演示归纳讲解。【运用多媒体课件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板书——地面暖大气师:(过渡)大气增温后会出现什么情况?我们一起做一个活动。【环节五】学生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读图、析图能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1、两人一组学习探讨P31活动题1.2、教师用投影打出P31图2.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实现由地面辐射到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知识迁移。3、选派学生代表解释“大气逆辐射”及“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作用;“大气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的关系。4、生互评并补充。5、师归纳并板书——大气还地面【环节六】小组合作探究: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比地球表面昼夜温差大得多?【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合作意识,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自然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1、小组探究,选派代表发言。2、小组互评。3、教师归纳:(略)【环节七】课堂小结 请两位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大气的受热过程。试着解释温棚种植的原理。【培养学生用地理学科语言描述地理现象的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板书设计:【环节八】实战应用——反馈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1、让学生两人一组试着用箭头画出“大气的受热过程”图,选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成果。要求在图上正确表示出太阳辐射、大气的吸收作用、大气的反射作用、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等环节。2、选择题(1).下列现象与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无关的是(
)A.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 B.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C.晴朗的天空呈现尉蓝色 D.低云笼罩的白天,天空仍是明亮的(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是由于(
)A.大气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B.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能量C.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 D.大气热容量大,不易降温(3)城市上空的雾和低云比郊区多,主要是因为(
)A.风速较大
B.水汽较多
C.尘埃较多
D.气流较低3、根据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1)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2)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环节九】 课后作业(拓展延伸)1、为什么赤道地区终年太阳高度较大,但它并不是全球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的地区?2、大气保温作用(温室效应)的强弱与人类活动有什么关系?人类怎样做才能减少“温室效应”?【教学反思】 这节内容从课本篇幅来看只有一页。学生要真正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并用此来解释自然现象,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是不行的。教师要依据课标整合教材(新旧教材、不同版本的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的动起来,课堂才富有生机,教学才会有实效。如果课堂上教师用版图代替多媒体展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图,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学生画图时出现的问题也会减少的。可以在其他班试试这一做法原文地址:
范文二:大气的受热过程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运动一、考试说明——有的放矢二、考点知识梳理(1)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太阳源源不断地向宇宙空间释放能量,其中一部分到达地球,首先到达的是地球大气层,被大气反射、散射、吸收等削弱,其中反射作用的削弱最为强烈,因而阴天是气温一般较低,这是云层的反射作用所致,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
性,其中臭氧和氧原子吸收
、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
,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直接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地面增温以后又形成地面长波辐射,大气主要依靠吸收地面长1波辐射而增温(
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大气增温后产生大气辐射,其中朝向地面的部分称为
,它将大部分能量偿还给地面,从而体现了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一般阴天的时候夜间温度不会太低主要是大气逆辐射强的缘故。【归纳总结】请写出下图中各字母代表的含义:、 大气的消弱作用(反射、散射、折射)【例题1】右图中各箭头及其代表符号①、②、③、④、⑤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的热力作用,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读图回答下面1~2题。 1.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D.④2.四川盆地的纬度与青藏高原的纬度相差不大,但年平均气温却比青藏高原高得多,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D.⑤2、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1)形成原因:
。 (2)形成过程:【我来构建】下图中A 、B为近地面冷热状况不同的点,请动手画出A、B两地之间形成的热力环流。【提示】地面的冷热不均
(3)规律总结:同一高度:气温高,则气压低、等压面下凹;气温低,则气压高、等压面上凸。“高高低低”不同高度:越往高处,气压越低;近地面气压的高低与高空相反。(4)案例: ①海陆风: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②城市风:启示:污染严重的工业应设置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外。 【拓展延伸】大气的水平运动——风3读风向形成示意图,回答:(1)图中①是_________压,②是_______压。 (2)图中③是_______力,④是______力,⑤是______。(3)在______的作用下,大气由_______气压区向_______气压区作水平运动,这就形成了风。(4)当风一旦形成,马上就受到_______力的作用,使风向逐渐偏离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向______偏,南半球向__________偏。_______力只改变风的方向,不能改变风的速度。(5)近地面的风,除受_______力的影响外,还受______力的影响,该力的作用是减小风速。(6)在三种力的作用下,风向不与等压线垂直,而是_______(成一夹角)。4(7)该风向形成图是(
)A.北半球的风向形成图
B.南半球的风向形成图
C.图中的风向右偏
D.图中的风向左偏【例题2】1.若甲、乙为相距不远的陆地,a、c为水平气流,b、d为垂直气流,则甲、乙、丙、丁四处气压的关系为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乙>甲>丁>丙
D.甲>乙>丁>丙 读下图,完成2~3题。2.如果该图表示同一地点不同天气状况的昼夜温度变化,X轴为时间,Y轴为气温,则A.a曲线表示昼阴夜晴,b曲线表示昼晴夜阴 B.a曲线表示昼阴夜阴,b曲线表示昼晴夜晴 C.a曲线表示冷锋过境,b曲线表示暖锋过境 D.a曲线表示受反气旋控制,b曲线表示受气旋影响 3.如果该图X轴表示月份,Y轴表示月平均气温,则A.a地为平原,b地为邻近的山地
B.a地为城市,b地为附近的农村 C.a地为温带,b地为热带
D.a地为海洋,b地为内陆三、感悟经典——高考真题体验(2010年江苏高考卷)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图l2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题。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
)双选A.①
D.④5图12四、备战高考——迈向成功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青藏高原气温比同纬度四川盆地低的主要原因是
)A.①和②较小
B.②和③较小 C.③和④较小
D.③和⑤较小2.与青藏高原小麦产量高、质量好有关的是
)A.①小②大
B.①大③小
C.③小⑦大
D.④大⑥小 我国北方地区农民为了避免所种庄稼遭受霜冻灾害,在深秋的夜晚往往在田间点燃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3~4题。3.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A.a代表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 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 4.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A.增强a辐射6(
) B.增强b辐射C.增强c辐射
D.改变b的辐射方向下图是“某地气温随高度和时间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5~6题。5.当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时 (
)A.大气辐射达到最强和最弱 B.是每天的14时和6时C.近地面大气热量收入大于支出 D.地面辐射呈现最高值和最低值6.近地面空气质量较差的时间段是 (
) A.20时至次日5时
B.8时至10时C.10时至15时
D.15时至20时下图是世界某地区1月等温线图,其中①是25℃等温线,②是20℃等温线,据此回答7~9题。7.②等温线与海岸线大致平行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影响
B.洋流影响 C.降水影响
D.人类活动影响 8.①②两条等温线数值不同,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太阳辐射
B.海陆分布 C.大气环流
D.地面状况 9.④⑤⑥⑦等温线都呈闭合状,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海陆分布
D.地形“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已成事实。结合下面两图,回答10~11题。710.图甲为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十分钟后,透明玻璃瓶内的温度计的读数可能是 (
D.20°C 11.图乙中与温室效应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
D.④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下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内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据此完成12~13题。12.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热力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13.甲箱温度计比乙箱温度计高的原因是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读图,完成14~15题。14.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A.地面辐射
B.太阳辐射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15.关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以及它们在图中对应字母的组合,正确的是
)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 B.大气的反射使用——D C.大气的吸收使用——B8D.大气的逆辐射作用——C二、综合题(共40分)16.读“大气热量传递与平衡示意图”,回答问题。(20分)(1)据图分析下列现象产生的原因,并说明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哪一过程相关。①冬半年的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②塔里木盆地的昼夜温差大。(2)一般情况下,就多年平均而言B=A+C+D。但是近若干年来,上述平衡被打破,“=”变成了“>”。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17.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针对晴天和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情况进行了观测,并绘制了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问题。(1)A、B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______,理由为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图表示的情景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________图,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3)利用所学原理分析新疆的瓜果特别甜的原因。918.冬天漫漫,春天还远,下图中A地区位于世界两大裂谷带之一的攀西大裂谷上,却冬天胜似春天,被称为四川的“三亚’’,它就是攀枝花。这里有富甲天下的矿产资源,浓郁的民族风情,而最有特色的莫过于“冬日三绝’’,即内陆同纬度地带最温暖的阳光,生长时间最快的密集鲜花和罕见的温泉。
根据以上材料和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处温度范围是多少?描述图中等温线的大致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2)据材料和所学地理知识,解释该地拥有“内陆同纬度地带最温暖的阳光"的原因。(3)请评价当地经济发展的条件。10江苏省丰县欢口中学高二必修一复习
日星期四大气受热过程答案【例题1】【解析】从图中可看出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是太阳辐射,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⑤是大气辐射。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主要原因是地势高空气稀薄,从而导致大气削弱作用较小,则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四川盆地由于地势低,导致冷空气不易进入,暖空气与外界交换慢则气温较高;与青藏高原相比主要是地势不同导致大气密度、水汽含量不同,则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不同,具体说就是大气逆辐射的差异导致两地气温差异
2.C【例题2】
3.D备战高考——迈向成功答案:1.D 2.B
3.B 4.C 5.A 6.A 7.B 8.A 9.D 10.C 11.D 12.D13.B 14.A 15.D16.(1)①晴夜少云,大气逆辐射弱,大气保温效应差,气温低。丙。②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水汽难以进入,云量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少,大量太阳辐射到达地面,近地面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近地面气温低。甲,丙。(2)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并保存地面辐射和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使大气热量收入大于支出。17.(1)B 阴天时,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气温比晴天时较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气温比晴天时较高(2)C 晴朗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再加上陆地的比热容小,升温、降温快,故昼夜温差大(3)新疆多晴朗的天气,昼夜温差大,白天太阳辐射强,光合作用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呼吸作用弱,有利于糖分的积累。18.(1)10~12℃。特点:总体上自南向北温度递减,比较弯曲或局部闭合。原因:纬度因素;地形复杂或多山地、高原,地表崎岖。(2)原因:该地位于河谷的背风坡、降水少,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少,故阳光充足。由于太阳辐射强或阳光充足、河谷地区冬季风难以进入,所以温暖。(3)有利:矿产资源丰富,水能资源丰富,光热水充足,生物物种资源丰富,适合立体农业开发,旅游资源丰富,适合旅游业发展。不利:地形复杂或地形不够开阔或多地灾害,交通没有东部地区发达或地区的对外放性较弱等。11阅读详情:
范文三: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受热过程【试真题】1.(2015·广东文综,2,4分)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A.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日照时数指太阳在某地实际照射的时间。图们江是中国与朝鲜的界河。右图图为图们江流域日照时数年内变化柱状图。完成2~3题。2.(2015·山东文综)该流域日照时数在7月出现低谷的影响因素是(
D.正午太阳高度3.(2015·山东文综)日照百分率为一个时段内某地日照时数与理论上最大的日照时数的比值(%)。该流域3月份的日照百分率约为(
D.78%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右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完成4~5题。4.(2015·浙江文综)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增速快5.(2015·浙江文综)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通过海面的热收支方式主要有辐射、蒸发和传导。下图示意世界大洋海面年平均热收支随纬度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题。6.(2014·安徽文综,33,4分)图中表示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辐射收支差额、蒸发耗热量、海—气热传导差额的曲线,依次是(
)A.Q4、Q1、Q3、Q2
B.Q3、Q4、Q2、Q1C.Q3、Q1、Q2、Q4
D.Q2、Q3、Q1、Q4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7.(2013·北京文综)大气中(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读图,完成下题。8.(2013·浙江文综)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
D.④9.[2012·江苏地理,27(1),3分]在我国第28次南极科考中,南极科考队在南极冰盖之巅——冰穹A(海拔4 093米)的昆仑站成功安装了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南极巡天光学望远镜AST3-1,用于对超新星、太阳系外行星、瞬变天体的研究。昆仑站所在地区大气透明度极佳,其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地在____________时期,可以用光学望远镜24小时不间断地对星空进行天文观测。10.(2012·重庆文综)《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七次缔约方会议于日在南非德班召开。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增强是德班气候大会关注的焦点,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
)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
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虽少,但对地球生命至关重要。完成11~12题。11.(2011·上海地理,15,2分)臭氧层对地球生命起到保护作用,这是因为臭氧层能够(
)A.降低大气温度
B.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C.促发光化学反应
D.分解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12.(2011·上海地理,16,2分)据观测,地球上空臭氧空洞现象最为严重的地方出现在(
)A.青藏高原上空
B.北极附近上空
C.南极附近上空
D.北美大陆上空能被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太阳辐射,称为光合有效辐射(PAR)。下图示意年我国年平均PAR强度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13~14题。13.(2011·海南地理,14,3分)如仅考虑光合有效辐射,我国农业生产潜力最大的地区是(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四川盆地
C.华北平原
D.青藏高原14.(2011·海南地理,15,3分)乙地PAR值高于甲地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高
D.云雨少15.(2010·海南地理)读图,分析基多气温特点,并说明形成原因。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做甲、乙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不放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15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甲箱比没有放土的乙箱足足高了3 ℃。读图,完成1~2题。1.(2015·江淮名校第二次联考,1,2分)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C.气温的日变化
D.大气的热力运动2.(2015·江淮名校第二次联考,2,2分)甲箱温度比乙箱温度高的原因是(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C.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读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3~4题。3.(2015·浦东新区期末,13,2分)当前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导致(
)A.①减少
D.④减少4.(2015〃浦东新区期末,14,2分)我国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是因为(
)A.白天地面吸收强,夜晚①弱
B.白天反射作用强,夜晚②弱C.白天大气辐射强,夜晚③弱
D.白天太阳辐射强,夜晚④弱太阳辐射中被绿色植物用来进行光合作用的那部分能量称为光合有效辐射,简称PAR,它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产品质量。读太湖地区太阳总辐射(Q)与PAR的多年月平均值变化曲线图,完成5~6题。5.(2015·温州十校期中联考)太湖地区太阳总辐射(Q)与PAR的季节变化特点是(
)A.Q值夏秋季节大,冬春季节小B.PAR值冬春季节大,夏秋季节小C.Q值比PAR值季节变化更大D.Q值与PAR值在同一个月达到最大值6.(2015·温州十校期中联考,4,2分)造成太湖地区太阳总辐射(Q)6月和8月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太阳高度
B.白昼长度C.天气状况
D.地面反射率1.B 大规模的火山爆发,飘浮在空中的火山灰会阻挡部分太阳光线,使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进而造成地表温度下降。2. A 根据我国锋面雨带移动规律,7月雨带移到华北和东北地区,图们江流域阴雨天气增多,日照时数减少。3.B 题干提示日照百分率为一个时段内某地日照时数与理论上最大的日照时数的比值。3月份昼长约12小时,故理论日照时数约为12小时×31=372小时。图示3月份实际日照时数约是230小时,计算得,B项正确。4.A 逆温层上界可达300米左右,强逆温层主要分布在50米以下,说明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逆温层日出前后厚度最大,说明逆温强度并非午夜达到最大。逆温层10时左右消失,并非日出前消失。强逆温层前半夜增速快。5.C 受地形影响,山区谷地冬季易出现逆温现象。因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导致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6.C 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总体上低纬收入大于支出、高纬收入小于支出,对应Q3曲线。蒸发耗热量与蒸发量呈正相关,故蒸发量最大的副热带蒸发耗热量数值最大,对应Q2曲线。海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和海面辐射之间的差额为海面辐射收支差额。海水热量收入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海水热量支出主要是海面辐射和海水蒸发,故海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大于海面辐射量,平均太阳高度角大的低纬这种差额越大,故海面辐射收支差额对应Q1曲线。海—气传导发生在海气交界处,量较小,海水温度较高于空气的高纬传导量稍大,对应Q4曲线。故可判断正确答案为C。7.B 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大气中的臭氧对紫外线的吸收能力强。②为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作用,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强。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加强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导致③减少。雾霾会使④大气逆辐射加强。8.A 近地面空气对流越旺盛,越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四幅图中,只有①图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空气对流作用强,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其他三幅图近地面附近都有逆温层出现,大气对流困难,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9.常年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 海拔高,空气稀薄 污染小 极夜10.B 大气的热力作用过程有大气吸收、反射及散射等削弱作用和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能量损失的保温作用;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逆辐射,即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因此B项正确。11.B 臭氧能够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12.C 两极附近及青藏高原上空是目前世界上臭氧空洞出现的地区,其中南极上空最为严重。13.D 农业生产潜力仅考虑PAR,则其强度越大的地区,农业生产潜力越大。读图可知,青藏高原地区最大。14.D 甲地位于四川盆地,纬度虽低,但受气候与地形的影响,多阴雨天气,PAR值反而小于纬度高的乙地。15. 特点:终年温和,年较差小,昼夜温差大。形成原因:地处赤道附近,海拔高(接近3 000米)。【过模拟】1.B 2. C 实验的结论是底部放土的玻璃箱比没有放土的气温足足高了3 ℃,主要原因是土对气温升高起了决定性作用,验证了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3.B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主要吸收长波辐射,导致气温升高,大气辐射(包括大气逆辐射)增强,故①、②、④过程增加,③减少。4.D
昼夜温差大,说明白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即大气削弱作用弱;晚上散失的地面辐射多,即大气逆辐射弱。5.C
据图分析,Q值和PAR 值均是春夏季节大,秋冬季节小,A、B错误;Q值8月达最大值,PAR值在7月达最大值,D错误;Q值起伏比PAR值起伏大,即季节变化更大,C正确。6.C
太湖地区6月份受梅雨天气影响,多阴雨;8月份受伏旱天气影响,晴天多。故太阳总辐射8月份比6月份多,所以是天气状况影响。阅读详情:
范文四:大气受热过程课题: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受热过程”【课标要求】: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课标分析】:本节课的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而大气受热的主要过程可以用“太阳辐射及其作用----地面辐射及其作用----大气逆辐射及其作用”三个层层递进的过程来概括。课标淡化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把重点放在地面从太阳辐射获得热量、大气从地面获得与保持热量的过程。教学中不宜把受热过程划分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过程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从简化角度来看,应把受热过程看作一个整体。以图表的形式整体表达,一气呵成。【教材分析】:1、大气受热过程:本段核心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应阐明以下内容要点:(1)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2)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4)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2、热力环流:以实验和活动为主,阐述基本原理,内容要点:(1)大气受热不均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的,这是大气运动主要原因;(2)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海陆风的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2、 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并能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自然观及正确的环境观。【教学重点】:1、 大气的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中大气的运动过程【教学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中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上气压的变化【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想一想:月球与地球距离太阳远近差别不大,但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可高达127°C上,夜晚低达-183°C。而地球表面白昼的温度比月球要低得多,夜晚则高得多。这是什么缘故呢?【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复习第一单元知识:?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包围着地球,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补充知识:辐射相关知识(1)凡是有温度的物体,都会以辐射的形式把热量放出来。(2)物体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辐射量越大。(3)只有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球上其他物体的辐射相对太阳来说都为长波辐射。(4)大气对辐射有选择性,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波长较短的辐射;对流层中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长波辐射。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同学们知道近地面大气的组成成分都有哪些吗?是的,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的。其中干洁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其次是氩、二氧化碳和臭氧等。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这与大气成分、波段、作用特点各不相同有关,具体如下所示:【提问】大气是怎样受热的呢?【投影展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图【读图指导】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请阅读大气的受热过程图及教材“大气的受热过程”部分,思考: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学生回答】【总结讲解】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2.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少量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反射和吸收,使地面增温。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太阳暖地面”。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来,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这种辐射热交换是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因此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地面暖大气”。4.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绝大部分热量通过大气逆辐射还给了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大气还大地”。【教师总结】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图解如下:根据同学们读图学习及老师的总结可知,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过程可归纳如下表:【提问】冬天,晴朗的夜晚为什么比阴天(多云)的夜晚冷?【学生回答】因为阴天(多云)的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强,较温暖。【提问】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太阳辐射强,而为什么气温低?【学生回答】青藏高原大气稀薄,虽然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多,但是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弱,大气保温性差。【归纳】 晴天:大气保温作用弱;阴天(多云):大气保温作用强。空气越稠密,大气保温作用越强。【承转】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而月球是没有大气层的,月球表面的温度变化跟地球表面比较,哪个变化要剧烈些呢?【投影展示】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月球,白天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月面温度高;夜晚没有大气逆辐射对月表的保温作用,月面温度低。地球,白天,大气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气温不太高;夜间,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使气温不致过低。月球表面温度变化比地球大。【学以致用】通过学习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人们可以解释地球上的许多现象,并将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运用到农业生产活动,降低自然条件和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高农业生产产量。 请你举例说出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学生回答】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指导】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承转】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不同性质的地面温度是不同的,这会对大气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我们下节课再研究这个问题。【总结】阅读详情:
范文五:大气受热过程第二单元
从地球的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一课时)【学习目标】了解大气圈的组成和大气的垂直分层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学习重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学习过程】一、大气圈的组成1.低层大气由
组成。 2.读右图,回答相关内容:(1)A、B、C三层的名称分别是什么?(2)A、B、C三层各有什么特点?(3)A、B、C三层与人类活动分别有什么关系?3.举例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二、大气的受热过程读右图回答:1.图中①、②、③、④、⑤、⑦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什么?2.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的能量来源于什么?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什么?【合作探究】1.为什么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为什么冬春季节霜冻总出现在晴朗的夜晚?2.深秋季节,农民们经常使用人造烟雾的方法防止霜冻,主要是加强了上图中哪个箭头的作用?3.读课本图2—2—5,你能说说温室保温的原理吗?【当堂巩固】读右图,完成1~2题。1.图示箭头中,代表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的是(
D.④2.表示大气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箭头是(
D.④右图为“成都和拉萨某时段气温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3~4题。3.与成都相比,拉萨(
)A.白天大气辐射强B.夜晚大气逆辐射强C.白天太阳辐射强D.夜晚地面辐射强4.成都和拉萨气温日较差差异较大的根本原因是两地(
)A.纬度差异较大B.经度差异较大C.地面状况不同D.人类活动的差异5.下图中A、B、C、D四地,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6.(判断)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
)7.(判断)海拔越高,太阳辐射越强,大气保温作用越显著。
)8.(判断)白天气温较夜晚高的原因是太阳辐射为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本课小结】阅读详情:
范文六:《大气的受热过程》导学案第二章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编写人:沈平
审核:李文国
编写时间:日班级:__________
组别:__________
组名: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课标要求】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学习目标】1.能说出大气的能量来源2.能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3.能运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重点难点】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难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学法指导】读图分析、对比分析、自主 学习、小组合作讨论【知识链接】太阳辐射既能到达地球表面,又能到达月球表面,可是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可高达127℃,夜晚温度则降至-183℃。与月球相比,地球的昼夜温差要小得多,这是为什么呢?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地球上的大气。【学习过程】〖基础梳理〗1.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
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2.太阳辐射能在穿过地球大气层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
,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近地面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以后,又以
的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这种辐射热交换是大气增温的重要方式。3.由实验得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越
;物体的温度越低,辐射越
。4.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
,大部分太阳短波辐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
吸收的却比较
,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 所以
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5.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
的,也有向
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
。由此可见,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
作用。〖合作探究〗1.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结合教材P28文字,完成下列任务:(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含义:A_________;F ___________;I __________;J__________。(2)描述大气的受热过程:2.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为什么?3.为什么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4.寒冷的冬天,农民往往在麦田边燃烧大量的湿草来防御寒流,试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其原理。【归纳小结】【当堂检测】1.上图中A、B、C三个箭头所表示的辐射依次是()A.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C.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
D.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2.下列辐射中波长最短的是(
)A.地面辐射
B.太阳辐射
C.大气逆辐射
D. 大气辐射3.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A.地面辐射
B. 大气辐射
C.太阳辐射
D. 大气逆辐射4.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其主要原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A.吸收作用
B.散射作用
C.反射作用
D.保温作用5. 新疆地区有句谚语叫“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形成“早穿皮袄午穿纱”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①白天大气反射作用强 ②夜间大气逆辐射弱 ③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 ④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少A.①②
D.①④6.以下四图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7.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
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
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A.①②
D.①④8.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B两条曲线表示阴天气温变化的是_________。(2)白天阴天时,气温比晴天时较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夜晚阴天时,气温比晴天时较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上图可以得知,同一地区阴天的温差比晴天___。【课后巩固】下面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1.图中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的数码代号按顺序依次是(
)A.①②③④
B. ③④①②
C. ④③②①
D. ②③④①2.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是(
)①离太阳近 ②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角小 ③云层厚而且夜晚长 ④地势高,空气稀薄
⑤白天太阳辐射强
⑥夜晚大气逆辐射强A.①②③
D.①⑤⑥3.关于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都具有选择性B.太阳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都无选择性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作用无选择性,散射作用有选择性D.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有选择性,反射无选择性4.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是由于太阳光穿过大气层时(
)A.直接到达地面的蓝光比重大
B.空气分子使蓝光发生散射作用C.高层大气分子大量吸收蓝色光
D.到达地面的蓝色光又完全被反射到高空读右图“到达地球太阳辐射量的分布图”,(图中曲线分别表示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地表反射太阳辐射量、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云层反射太阳辐射量)回答问题。5.图中曲线中(
)A.①表示云层反射的太阳辐射量B.②表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量C.③表示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D.④表示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量6.影响①、②曲线变化的主要因素为(
)A.云量厚度
B.地势高低C.太阳高度
D.植被状况【学习反思】1.今天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2.你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努力:阅读详情:
范文七:六、大气的受热过程六、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内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据此完成1~2题。 1.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热力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甲箱温度计比乙箱温度计高的原因是 (
)。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3.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的地理现象是(
) A.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
B.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C.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D.黎明时分天空是明亮的4.右上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
) 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
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 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5.成都和拉萨气温日较差差异较大的根本原因是两地 A.纬度差异较大
B.经度差异较大
C.大气状况不同D.人类活动的差异6.当大气垂直结构呈上下冷、中间暖的状态时,从高空冰晶层掉下来的雪花通过暖层时融化成雨滴,当它进入靠近地面的冷气层时,雨滴便迅速冷却至0℃以下,形成冻雨。下面四幅图是近地面垂直气温分布图,有利于冻雨形成的是(
)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图1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 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据此完成1~2题。7.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 A.甲地比乙地稳定
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
D.丙地最稳定 8.正午前后( )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
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9.关于甲、乙、丙三地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由甲地向乙地急剧增加
B.由乙地向丙地急剧增加 C.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 D.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减少 10.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
B.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弱 C.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 D.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1~12题。11.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A.a代表大气的直接热源
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A.增强a辐射
B.增强b辐射
C.增强c辐射
D.改变b的辐射方向下图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13~15题。 13.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
D.②④海拔℃℃00 40甲9℃ 12℃ 15℃丙18℃ 距离/km西80 120 160东图114.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纬度相当,关于两地受热状况的比较,正确的是(
) A.青藏高原的年平均气温较低,与④大小有关
B.四川盆地的年太阳总辐射量较小,与①大小有关 C.四川盆地的气温日较差较小,与③大小有关
D.青藏高原的年太阳辐射总量较大,与②大小有关15.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
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
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16.(2014海南卷)甲地气温年变化较小,5—8月降水稀少。据此完成17题。17.甲地气温年较差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
B.纬度较低
C.距海较远
D.植被较好 18. (2013高考题山东卷)气温的日变化一般表现为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图3示意某区域某日某时刻的等温线分布,该日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读图回答5~6题。.下列时刻中,最有可能出现该等温线分布状况的是 ( )A
14时19.雾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A.雾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B.雾霾削弱了地面辐射C.雾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
D.雾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20.关于深秋初冬时节多雾原因说法正确的是: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B.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好天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 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 D.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2013·济南模拟)下图是沿30度纬线某月平均气温曲线及对应景观图。读图,回答21题。21.图中③地月平均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的原因是(
)A.海拔低,日照时间长
B.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C.受东南季风影响,增温显著
D.位于盆地,受冷空气影响小(2011年广东省增城中学高三第一次综合测试)下图所示为一假想地区某月等温线分布,图中P处因受地形影响气温出现异常。读图完成22题。 22.图中P处的气温可能为(
)A.20℃或16℃
B.23℃或14℃ C.17℃或18℃
D.19℃或15℃图9表示我国某地某日测试记录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日变化。完成23~24题。23. 该日日期及天气状况可能是A. 3月12日
C. 3月22日
D. 6月20日
多云24. 该地可能位于A. 祁连山地
B. 大兴安岭
C. 南沙群岛
D. 帕米尔高原 太阳能光热电站(图1)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版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25-27题。25.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A.柴达木盆地
B.黄土高原
C.山东半岛
D.东南丘陵 26.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A.提升地表温度
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
C.误伤途径飞鸟
D.提高作物产量 27.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其高塔正午影长与塔高的比值为P,则 A.春、秋分日P=0
B. 夏至日P>0
C. 全年日P1 (2008年全国2)下图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完成28~30题。28.导致该岛滨海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
B.太阳辐射
D.降水 29.导致N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地早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
D降水 30.导致P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N地晚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
C.太阳辐射
D.降水阅读详情:
范文八: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对流程大气的受热过程导学案课前准备区:考点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学生读书中43页“图2—23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内容,完成下列思考题)1.人们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差异,将大气自下而上分为流层 、 平流层、高层大气
。 2.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
(1)选择性吸收:臭氧层中的臭氧和高层大气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2)散射和反射:散射主要改变太阳光线的方向;云层或尘埃能反射各种波长太阳光线,云层越厚,对太阳辐射反射越强_;空气分子、微小尘埃散射波长较短的蓝色、紫色光,颗粒较大的尘埃能散射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2.在大气在太阳辐射的三种削弱作用中,
反射 作用最强,散射 作用次之,
吸收用最弱。 【规律总结】【基础概念】(1)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释放能量成为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2)地面辐射: 地面吸收透过大气的太阳辐射后升温,同时又持续向外释放辐射能量形成地面辐射地面辐射作用: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3)大气辐射: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即大气辐射
大气辐射主要集中在
,所以大气辐射也属于
(4)大气逆辐射: 大气辐射的一部分朝上射向高层大气和宇宙空间,一部分朝下射向地面,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的作用: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巧学速记】1.图示法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如上图所示,大气的保温作用分三个过程:(1)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增温,即“太阳暖大地”;(2)地面增温后产生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即“大地暖大气”;(3)大气产生大气 辐射,它将其中很大部分返还给地面,我们称之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地面辐射所损失的能量,从而起到了保温作用,即“大气还大地”。预习检测:“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回答(1)(2)题 1.歌词中的蓝天白云发生在(
)A、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大气上界 2.天空呈蓝色,云为白色的原因分别是(
)A、散射和反射
B、吸收和反射
C、吸收和散射
D、反射和散射 3.在以下有关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大气密度愈大,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也愈大B、大气透明度愈大,太阳辐射愈弱
C、大气中的云层和尘埃对地面辐射有散射作用 4.在以下有关达到地球的太阳辐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太阳高度越小,太阳辐射穿过的大气层厚度越大 B、大气密度越大,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也越大C、大气透明度越大,太阳辐射越弱
D、太阳高度越小,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的越少。 5.天气晴朗且大气污染较轻的时(
)A、气温日变化幅度较小B、夜晚气温较阴天稍高C、白天天空呈现蔚蓝色
D、白天大气反射作用加强 6.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辐射形式是 (
)A、大气逆辐射
B、大气辐射
C、地面辐射D、太阳辐射 7.下列辐射按波长由长到短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太阳辐射,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
B、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
太阳辐射 C、地面辐射
太阳辐射 8.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源是(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C、地面反射
D、大气逆辐射课堂活动区探究点一 大气的垂直分层 【探究材料】王老师乘飞机到外地出差。在机场时还是细雨蒙蒙,起飞不久后却是晴空万里,阳光普照。1.请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2.为什么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3.现在人们乘坐的大型飞机多是在平流层中飞行,为什么平流层适合于飞机飞行?4.你知道地球大气层到底有多厚吗?探究点二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探究材料】《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无焰的火),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 1.造成“是夜必霜”的原因是(
) A.雨后的夜晚,气温必定很低B.受冷气团影响,加之晴朗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C.晴朗夜晚,地面辐射减弱 D.晴朗夜晚,地面辐射增强2.“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的原因是(
)①“烟气”使大气逆辐射增强,使地面温度不至于过低 ②“烟气”的成分主要是CO2,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③“放火作煴”直接把地面烤热 ④“放火作煴”直接把大气熏热 A.①②
D.①④ 3.如果夜间多云,人们是否还需制造烟雾来防止作物冻害?为什么?4.请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新疆谚语“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所呈现的现象。课后复习区【考点一】如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B.② C.③
D.④(2)对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 A.Ⅰ层顶部
B.Ⅱ层底部 C.Ⅱ层中部
D.Ⅲ层(3)2008年9月,我国发射的“神舟”七号飞船运行轨道所在的大气层(
) A.气温在-50 ℃~20 ℃ B.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 C.最低气温约为-80 ℃ D.最高气温约为40 ℃ 【考点二、三】根据下图所给内容,完成下列要求。(1)图中①、②、③各表示什么辐射: ①________辐射;②________辐射;③________辐射。(2)图中④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________作用。(3)大气能吸收地面辐射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地面起到________作用。 (4)影响图中①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地面增温主要来自图中的________,大气受热主要来自图中的________。(填代号)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此图表示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过程,写出相应的辐射名称的代号:图中表示地面吸收的长波辐射是
,短波辐射是
。表示大气吸收的短波辐射是
,长波辐射是
,能使大气增温的辐射是
,能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辐射是
。被反射和散射回宇宙空间的是
。 (2)其中
降低亍白天的最高气温,
提高了夜间舶最低气温,从而
了气温日较差。阅读详情:
范文九: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大气受热过程与逆温现象练习题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已成事实。最近,澳大利亚科学家又提出,与这一效应相伴随的还有“地球变暗”效应。读图,完成1~3题。1.甲图为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两支同样的温度封皮计静置在阳光下,10分钟后,透明玻璃瓶内温度计的读数可能是(
D.25°C2.乙图中与全球变暖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D.④3.形成“地球变暗”的大气热力作用主要是(
D.④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悬浮体。2008年入冬以来,山东遭遇多次大雾天气,有些地区的能见度甚至只有50米左右。气象台也多次发布全省大雾黄色预警。据此完成4~5题。4.深秋初冬时节是该地大雾的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
)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干燥空气又提供了足够的扬尘颗粒5.白天的大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A.大雾削弱了地面辐射
B.大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C.大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D.大雾增强大气逆辐射形成沙尘暴的条件主要是干旱、大风、较旺盛的上升流,若大气对流层中出现逆温现象,可抑制沙尘暴。读图9,做6-8题:6.若E处的高度为1000米,气温为-10℃,要抑制沙尘暴的发生,F地的气温至少应降到(
C.4℃ D.-4℃7.图9右侧是F地某日气温变化曲线图,该地最有可能出现沙尘暴的时段是(
)A.①时段 B.②时段 C.③时段 D.④时段8.若只考虑风力与沙源因素,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尘暴以冬春季最多,若再考虑地面状况及空气对流因素,则尤以初春最多,原因主要有(
)1①初春与冬季比较,初春的土质更加松软干燥②初春与冬季比较,初春的大风天气显著增多 ③初春与冬季比较,初春出现逆温现象的时数增加④初春与冬季比较,初春出现逆温现象的时数缩短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下图为山东省烟台附近某山区村庄某时刻等压面示意图,读图回答9-11题。9.该山村的优质苹果树多种植在山腰而少在山谷,原因是山腰果树开花早。下图中能正确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10.在晴朗的夜晚该谷地上空会出现逆温现象,逆温层产生的原因是
)A.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B山顶受太阳辐射多,山谷照不到太阳
C山顶离太阳近,山谷离太阳远D在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11.图2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
)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
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有效辐射。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13题。黄河流域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等值线图(单位:MJ/m2)12.关于甲、乙、丙三地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由甲地向乙地急剧增加
B.由乙地向丙地急剧增加C.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
D.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减少13.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B.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弱C.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D.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14.读“某地区年均温等温线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甲城市西侧的等温线向
(方向)弯曲,说明气温比同纬度地区
(高、低),主要原因是
。(2)图中乙城市所在地区的等温线向
(方向)弯曲,说明气温比两侧地区
(高、低),主要原因是
。2阅读详情:
范文十: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第三节
大气环境第1课时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课时重难点:【重点】不同类型的地质构造;背斜山、向斜谷的成因;地质构造的意义外力作用的主要形式;主要的外力;认识各类侵蚀与沉积地貌并理解其形成过程【难点】地质构造的判读;外力作用的主要形式;侵蚀与沉积地貌的判读并理解其形成过程典型例题:[典例] (全国高考)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 km/h。据此完成(1)~(2)题。(1)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 A.甲地比乙地稳定
C.乙地比丙地稳定
(2)正午前后(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
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
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思维流程]
第(1)题:B.乙地对流最旺盛 D.丙地最稳定第(2)题:[答案] (1)D (2)B——————— 即时演练不可少 ———————[典例] (北京高考)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大气中()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思维流程][答案] B[课堂对点训练]对点练一:大气的垂直分层读某工业区不同时段气温垂直分布图,完成1~2题。1.为减少污染,排污烟囱最好高度不低于(
) A.300 m
C.100 mB.200 m D.50 m2.下列时段中,最有利于近地面污染物净化的是(
) A.19时~22时
C.7时~10时B.4时~7时 D.13时~16时解析:1.A 2.D 第1题,由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变化知,图示是逆温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逆温层最高达300 m,所以排污烟囱的高度不应低于300 m。第2题,气温呈现下热上冷有利于空气对流。对点练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下面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3~5题。3.图中序号含义正确的是(
) A.①太阳辐射
C.③大气逆辐射4.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C.③5.沙漠地区白天气温高主要因为(
) A.①增强
C.③减弱B.②较强 D.④不变 B.② D.④ B.②地面辐射 D.④削弱作用解析:3.A 4.C 5.B 第3题,图示大气热力作用的基本过程,①表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穿过大气会被大气削弱,则②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则发出地面辐射③,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之后大气发出大气辐射,其中射向地面的部分④表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能量还给了地面,对地面起了保温作用。第4题,近地面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不强,而对地面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故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第5题,沙漠地区云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较高。6.读图,回答问题。火山喷发时产生的火山灰云团,削弱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反映在大气热量平衡示意图中相应的数字编号是________、________;增强了射向近地面的大气逆辐射,图中相应的数字编号是________。从理论上说,空中火山灰云团使得当地昼夜温差变________。解析:图中①表示反射,②表示吸收或散射,③表示大气逆辐射,④表示地面辐射。火山灰云团通过反射、吸收或散射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强了射向近地面的大气逆辐射,从而使当地昼夜温差变小。答案:① ② ③ 小授课过程:大气的垂直分层——————— 情景导入先思考 ———————[生活中的地理]大型客机在飞行时,往往飞得越高越安全。 思考探究: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提示:飞行高度越高,大气的对流运动越弱,能见度越高,越有利飞机飞行。——————— 基础知识要记牢 ———————1.大气的垂直分层2.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温馨提示](1)对流层在不同纬度厚度不同,低纬度为17~18 km,中纬度为10~12 km,高纬度为8~9 km。 (2)平流层的22~27 km处存在臭氧层,是地球生命的天然屏障。———————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对流层气温的变化规律 1.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变化正常情况下,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逐渐降低,海拔每升高100 m,气温下降0.6℃(如图1),但是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可能会小于0.6℃或者大于0.6℃,如图2表现为曲线变陡或变缓,在①情况下,大气对流运动会更加强烈,在②情况下,大气的对流运动会减弱,大气比较稳定。2.逆温现象及危害(1)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或者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幅度小于垂直递减率,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2)危害:由于逆温层的存在,阻碍了空气垂直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等聚集在它的下面,空气污染加重,尤其是城市及工业区上空,由于凝结核多,易产生浓雾天气,有的甚至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如光化学烟雾等)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并且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影响到交通等。二、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小的判断及原因分析 1.大陆与海洋大陆上气温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比同纬度海洋大。原因是大陆热容量小,白天和夏季增温快,夜晚和冬季降温快,海洋相反。2.阴天与晴天阴天气温日较差比晴天小。原因是白天多云,气温较晴天低;夜晚多云,气温较晴朗夜晚高。 3.低纬与中纬纬度越高,年较差越大。原因是中纬地区四季变化明显,低纬地区终年高温。年较差最小在赤道洋面上。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情景导入先思考 ———————[古书中的地理]《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煴:无烟的微火]思考探究:“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的原因是什么?提示:“烟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基础知识要记牢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表现形式:选择性吸收、散射和反射。(2) 2.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及其影响因素(1)概念比较:(2)①云层:增厚???大气逆辐射都会增强②湿度:增大??———————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由上图可知,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过程可归纳如下表:阅读详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