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测序微生物测序应该取哪一段肠内容物

DNA测序催生肠道微生物产业化 粪菌移植研究入正轨_微生物,产业,基因_科技成果_中国化工仪器网
DNA测序催生肠道微生物产业化 粪菌移植研究入正轨
  【中国化工仪器网 科技成果】导读:捐血、捐器官,还能捐粪治病,目前,与粪便相关的肠道微生物研究在全球掀起热潮,虽然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极为有限,但产业早已迫不及待地走上了最前沿。    捐血、捐器官,还能捐粪治病,目前,与粪便相关的肠道微生物研究在全球掀起热潮,虽然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极为有限,但产业早已迫不及待地走上了最前沿。&广州可以捐屎了,每次赚200元&。一纸&捐屎&志愿者征集公告,再度引发业内外对粪菌移植的热议。公告发布者是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下称&市一院&),素来以消化内科为优势学科。两年前成立了广州市首个消化疾病中心,此次公告正是为该中心的科研项目&粪菌移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征集粪源。    科研项目为粪菌移植多中心循证研究的一环,通过循证研究有望打造标准治疗方案。截至目前,报名人数达数十人,但仅有两名合格。    &目前,全世界都把肠道菌群与健康、疾病关联到一起,提供了比较好的医学大环境。消化科最难治的是炎症肠病,全世界有不少医院在尝试粪菌治疗,但缺乏进一步论证研究。这个项目完成后,我们想打造广东或华南的粪菌库。&市一院副院长兼消化科主任聂玉强表示。    粪菌移植并非新鲜事物,但是最近几年才逐渐被公众知晓。而粪菌移植剂量及途径、粪菌的制备等临床研究及应用规范尚未出台。    与此同时,国内外肠道微生物研究应用吸引了大批创业团队、公司和资本入驻。研究范围也从最开始的与消化健康的关联,延伸到肥胖、糖尿病、免疫系统、癌症甚至是后代健康。    粪菌移植研究步入正轨    &一开始觉得这个技术很野蛮,缺乏标准化操作,比如,粪便中其他物质、致病菌如何剔除,如何保留需要的菌群,粪菌的构成和肠菌也不完全一样,移植之后能否起到肠菌的作用。但实践效果还比较好。&博士阶段研究肠道微生物的暨南大学副教授陈龙说。    据中华粪菌库显示,2013年粪菌移植被列入美国医学指南,并入选2013年美国时代杂志&世界十大医学突破&。截至目前,全世界进行过约15000例次粪菌移植治疗,,美国已有2家非营利性粪菌库。    业内公认粪菌治疗效果最好的莫过于伪膜性肠炎,这是一种由艰难梭菌引起的疾病。    聂玉强介绍,伪膜性肠炎发病率很高,很难治疗,大部分患者由于服用了抗生素,造成菌群紊乱、腹泻甚至肠溃烂。而且越是重症病人,越容易患上伪膜性肠炎,也无法停用抗生素。    &这个病的机理很明确,全世界都在研究治疗方法。粪菌治疗效果也存在争议,有的是多个粪菌提取移植有效,有的是单一有效。但粪菌成功治疗已有先例,只是缺少对照研究。国外做了随机双盲对照、动物实验,进展比我们快。&聂玉强说。    为此,广州市一院加入了西京医院牵头的循证研究计划,试图通过多中心论证、研究标准化诊疗方案。市一院的科研项目预计耗时两年,经费400万。其余成员医院的项目也处于起步阶段。    不过,合格的粪源并不好找。    市一院征集志愿者的公告显示,除了&无任何传染病、糖尿病及恶性肿瘤病史&、&近3个月内未使用抗菌药物&等医学指标之外,还对志愿者的年龄、学历、地域提出了要求。    目前市一院按照临床药物研究标准筛选粪源,志愿者报名之后还要进一步筛查。筛查不仅包含常规体检项目,还有梅毒筛查、寄生虫检测、巨细胞病毒检测等,其中大部分检测在医院检验科完成,部分与院外检测机构合作。筛查一名志愿者的成本是5000元。    征得志愿者后,医生要将新鲜粪便在无菌条件下通过制浆、离心、悬浮等过程提取出粪便中的细菌,最后注入患者消化道。制备过程中采用的粪菌智能化分离系统售价40万左右。    聂玉强坦言:&美国为了做这个项目制定了专门指南,包括粪菌处理规范等,但中国还没有。移植剂量则是现在研究的重点,根据不同个体来把握移植剂量、时间、次数。&    市一院除了招募粪便捐献者,还在招募接受粪菌移植治疗的受试者。目前的研究方案是&粪菌移植+基本药物治疗&,根据个体反应,粪菌移植需进行三四次,一般一周移植一次。而药物治疗时间较长,观察期为三个月,治疗成功之后还有半年至一年的追踪期。受试者的治疗费用全免。    市场产品层出不穷    测序技术进步和价格跳水助推了肠道微生物的火爆。    高特佳投资研究部高级研究员李挺指出,近些年DNA测序技术高速发展,延伸出了肠道微生物组学,治疗风险逐渐可控,所以粪菌疗法突然高速发展。    作为肠道微生物领域较为成熟的疗法,即使研究顺利完成,也依旧面临推广难题。&目前还处于临床研究阶段,没形成完善的临床标准。因为仍然存在一些风险,并且粪菌移植也不容易被大众接受,所以只适合部分患者。&李挺说。    他的顾虑来自肠道微生物的复杂性。    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超过99%是细菌,存活数量约100兆个,包括500个至1000个不同的种类,大致可以分为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三大类。    聂玉强表示:&细菌与人体共生,可以产生很多有用的物质,人类对细菌也有免疫功能,将有害菌杀死。但细菌之间也有协同、竞争关系,可以杀死对方或者共生共存。要把这么多关系弄明白,工作量、技术要求难度很高。现在的移植只是调整、恢复菌群状态。&    即便是菌群、菌种移植,也面临标准化难题。    以粪菌移植为例,临床证实有效的案例也很难在粪源质控方面保持统一,因为不同人的粪源不一样,人的饮食习惯等会使粪源改变。另外,什么菌群是健康的,现在还没有判定标准。    陈龙认为:&如果进行多种菌的混合培养之后,再对菌体移植,就可以在这个标准化的前提下推进研究治疗。&    李挺则指出:&肠道微生物种类繁多,生长环境复杂,人工培养难以模拟其环境,更有些微生物难以存活,或者从人工环境转到真正肠道环境中不能适应而死去,导致不能发挥作用。&    但国内肠道微生物项目和产品早已层出不穷,主要用于改善肥胖、慢性病管理等。这一领域是基因巨头布局的重点。    其中,博奥颐和今年推出圆梦谱肠道菌群检测,用于全面分析肠道菌群微生态(菌群多样性,益生菌、致病菌的含量等),评估糖尿病、肥胖和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的患病风险以及免疫力。还开发了九叶堂TM益生菌固体饮料,用于调理改善不同肠道菌群失调状态。    华大基因也花费八年研究肠道微生物。在华大基因旗下的电商平台看到,肠道营养类食品目前有女性益生菌固体饮品、益生菌粉、菊粉益生菌片、复合益生菌片,价格78元到399元不等,功能包括&平衡肠道菌群,改善肠道环境&、&有效增殖肠道内的益生菌群&等。    不少创业公司也在这条赛道上竞相起跑。如一周前,运用基因测序和大数据手段分析、解读用户各个部位菌群特征的hcode,完成千万Pre-A轮融资;肠道微生物检测公司量化健康去年10月完成2000万人民币Pre-A轮融资;卡尤迪在9月初推出了肠道菌群检测产品。    陈龙表示,肠道微生物的产业化存在两大挑战:一是缺乏干预工具,即便发现了菌群差异,现在也没有工具对某一类细菌进行精确操控;二是因果关系还存在争议。部分人认为肠道菌群的差异与人体健康相关,但不是因果关系,因为宿主的人体基因型决定了哪些肠道细菌可以共生。  (原标题:求解肠道微生物产业化:粪菌移植研究步入正轨)
(来源:映象网)
关注本网官方微信 随时阅权威资讯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化工仪器网,转载请必须注明中国化工仪器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日,无菌工艺保障技术交流会在上海
近日,东曹(上海)生物科技在广州和苏州两地举办了2016色谱分离分析及层析纯化技术研讨会
日前,临近春节之际,由沅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主办的仪器沙龙盛会于1月7日在北京上地七
近日,YOKOGAWAMeters&Instruments正式发布AQ6374光谱分析仪。AQ6374是一款动态
  又是一年新春到,十四年的风风雨雨,感谢您陪伴中国化工仪器网一起走过。值此新春佳节之际,中国化工仪器
CHINA LAB 2017将于日-23日在广州保利世贸展览馆举行。肠道微生物体外发酵模型研究进展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食品工业科技》2016年14期
肠道微生物体外发酵模型研究进展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分子微生态学,特别是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肠道微生物的作用有了进一步认识。肠道不仅是消化吸收的场所,其微生物菌群现更被认为是一个高度特异化的"器官",其代谢活力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但直接对人体或动物模型肠道内容物取样进行研究,操作复杂且有悖道德伦理,因此近来体外肠道发酵模型成为研究热点,为此类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行性途径。本文综述了体外发酵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其在食品功能研究中的部分应用,并结合相关高通量检测技术发展提出展望,以期为肠道微生物或食品代谢等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TS201.3【正文快照】: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子恺;杨云生;;[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2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支梓鉴;俞邱豪;程焕;陈健乐;叶兴乾;陈士国;;[J];食品工业科技;2016年14期
杨丽萍;周秀荣;徐贵芳;王小红;;[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6年03期
弓三东;崔立红;;[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5年10期
魏莉平;刘诚明;;[J];海南医学;2015年09期
杨云生;;[J];中华内科杂志;2015年05期
谢旻皓;王晴川;徐冬兰;刘天囡;孙怡;曾晓雄;;[J];食品科学;2015年17期
杨珍妮;刘丹;刘冰熔;;[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4年18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Vasitha AKemal Ismil DTamara WSujatha Senadera S;[J];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s I2008年06期
Alexander SVera Loening-BHerbert LLaura P.H;[J];World Journal of G2005年08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周笑犁;印遇龙;阮征;;[J];食品科学;2011年03期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帆;孙海清;周锐;郑溜丰;谭成全;彭健;;[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动物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赵丽萍;孟庆翔;江兰;石风华;;[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动物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汤少勋;刘勇;谭支良;周传社;王敏;韩雪峰;;[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动物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张吉鹍;李龙瑞;邹庆华;;[A];第二届中国奶业大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陈洁;毛胜勇;孙云章;周利芬;朱伟云;;[A];动物生理生化学分会第八次学术会议暨全国反刍动物营养生理生化第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张元庆;肖训军;孟庆翔;;[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邓露芳;王加启;姜艳美;卜登攀;魏宏阳;周凌云;王金枝;;[A];第三届中国奶牛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8年
金恩望;卜登攀;王加启;姜雅慧;包万华;史浩亭;沈维军;李发弟;;[A];第四届中国奶业大会论文集[C];2013年
王菲;霍云龙;孟庆翔;;[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动物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刘艳玲;侯先志;;[A];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科技创新、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微;[D];延边大学;2015年
马艳艳;[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陈亮;[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刘树军;[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郝建祥;[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甘洁;[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管红娟;[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唐海翠;[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米见对;[D];兰州大学;2011年
刘星;[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科普|肠道微生物:你的健康我做主
我的图书馆
科普|肠道微生物:你的健康我做主
点击上方“转化医学网”订阅我们!干货 | 靠谱 | 实用来源:知识分子呼吸第一口空气之前,“不速之客”已光临自然状态下婴儿出生要经过孕妇的产道,从最初的“家”到“外界”的过程,大量的微生物会经过婴儿的口腔进入消化道,从而定植在他们的消化道内,再通过与母亲皮肤接触、哺乳等过程,婴儿最初的肠道微生物群从母亲那里“继承而来”。伴随着婴儿的成长,肠道微生物逐渐开始构建,成人期才进入相对稳定的状态。肠道微生物是指定植在我们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肠道是人体与外界接触面积最大的器官,寄居在我们肠道的微生物数量有1014之多,约为我们身体细胞数量的5-10倍,已知它们的基因总数超过30万个,是人体基因数量的10倍左右。肠道微生物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能合成多种人体生长发育必须的维生素,还能利用降解蛋白质残基合成必要的氨基酸,参与糖类及蛋白质的代谢,它们同时还能促进铁、镁、锌等矿物元素的吸收。这些营养物质对人类的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胖瘦双胞胎”实验证明了“不速之客”的重要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花落屠呦呦和另外两位对传染病研究及治疗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不过此前夺奖热门人选中,包括一位研究肠道微生物的著名科学家Jeffrey Gordon,他通过著名的“胖瘦双胞胎实验”和“双胞胎肠道移植小鼠实验”证明了肠道微生物能导致人体肥胖。实验非常有趣,首先Jeffrey的团队对31对女性同卵双胞胎(理论上遗传背景一致)、23对异卵双胞胎以及可采集到的46位母亲的肠道微生物进行研究,发现与肥胖相关微生物群落的差异性,而且肥胖减少了微生物的多样性。第二个实验,Jeffrey团队将胖瘦双胞胎的肠道微生物完整移植到具有相同遗传背景的不同小鼠体内,通过一段时间的养殖,他们发现移植双胞胎中胖女孩的肠道微生物的小鼠变胖了,而移植双胞胎中瘦女孩的小鼠变瘦了。之后,研究者把胖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移植给瘦小鼠,瘦小鼠经过养殖变胖了。这直接证明了肠道微生物在小鼠变肥胖中扮演重要作用。事实上,我国科学家赵立平教授发现了一种称为阴沟肠杆菌的细菌大量存在于肥胖者的肠道中,并证明了其与肥胖的关系,得到了科学界的高度认可。其实肠道也有“型”在Jeffrey的两个研究发表的同时,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由Peer Bork领导的研究团队发表了另外一个著名的研究成果——“肠型”。就像ABO血型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肠型,肠型不同的人对能量代谢和存贮的方式也不一样。通过研究4个不同国家人群的肠道微生物,比较他们的饮食习惯、遗传背景、种族、性别、年龄、体重系数等,研究者将人类的肠道类型分为3类:拟杆菌、普氏菌和瘤胃球菌。拟杆菌属已知擅长于分解碳水化合物,所以这种肠型的人相对不易发胖;普氏菌属擅长于分解肠道黏液,这种黏液会增加肠道疼痛;而某些瘤胃球菌属有助于细胞吸收糖分,使体重增加。研究发现,肠型和遗传背景、种族、性别、年龄、体重系数无关,而与长期的饮食习惯相关。糖尿病与肠道微生物谈到糖尿病的肠道微生物研究,必须提到中国人的工作,来自华大基因和深圳二院的研究团队采集了中国345个二型糖尿病样本,并对它们进行肠道微生物的测序和分析工作,提出肠道微生物组关联组(Metagenomic Linkage Group ,MLG) 的概念。通过对二型糖尿病相关微生物的深入分析,研究者发现有益菌群和有害菌群之间存在拮抗关系,特别是梭菌与糖尿病的关联,这提示如果人体内缺少了一种产丁酸盐的细菌,就容易患上糖尿病。同时他们指出肠道微生物可被用来对二型糖尿病等疾病进行风险评估及监控。有趣的是,他们发现得病的糖尿病患者可能是任何的肠型。肠炎、肠癌与肠道微生物既然肠道微生物在肠道里,那么肠道的病理变化应该与肠道微生物更有关联性,这方面的研究也非常多。来自纽约大学的研究者通过结直肠癌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研究发现,在结直肠癌患者中梭杆菌和卟啉单胞菌有增加的趋势。而来自密西根大学的研究者确认,使用肠道微生物组成可用来筛查及预测结直肠癌。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研究了各种肠炎的微生物组成,发现肠道在发生炎症时,微生物的拓扑结构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了。事实上,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宿主)免疫系统的长期相互作用,也是研究的热点,但是这种相互作用异常复杂。最近《科学》杂志的新进展,更是通过实验证明了热得发烫的PD-L1免疫治疗时结合双歧杆菌属,CTLA-4免疫治疗结合多形拟类杆菌或者脆弱拟杆菌的粪便移植治疗起到增强疗效,为癌症的免疫治疗打开了全新的思路。肠道微生物与免疫系统既然肠道微生物寄居在我们的肠道中,大部分时候不会引起肠道感染,这就让人们不难联想到肠道微生物与免疫系统的关系。在无菌环境下长大的小鼠存在免疫缺陷,通过补充肠道菌,免疫缺陷可以迅速恢复。Yukihiro Furusawa等人2013年发表在Nature的题目为“肠道共生菌产生的丁酸肠促进道调节T细胞的分化”的文章,报道了肠道共生菌可以调节多种T细胞分化,从而改变肠道粘膜的免疫系统。普拉氏梭杆菌位于肠道的粘膜层,通过发酵作用产生丁酸,这种短链脂肪酸通过刺激、调节性T细胞,从而避免肠道炎症的发生,所有的梭菌类细菌都有类似的机制。2010年8月发表在Science的一篇文章指出,正常情况下,树突状细胞在防止T细胞对肠粘膜炎症时不起反应,因此它们在保持肠道的免疫耐受方面起重要作用。但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树突状细胞可激活T细胞,T细胞上的β-链蛋白对树突状细胞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当清除β-链蛋白后,调节T细胞的活性和抗炎细胞因子的作用明显降低,而亲炎症的辅助T细胞1和17以及其细胞因子上升。树状细胞缺少β-链蛋白的小鼠表现出对肠炎的敏感性增加。事实上肠道菌群和免疫系统是相互作用的两套系统,在自然界中经过了长久的进化,可以说,人体与肠道细菌的相互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人体拥有一套完备的免疫系统抵御外界的各种病原菌。肠道微生物与抗生素使用抗生素可用来对抗体内细菌感染,由此可知,肠道微生物也会受到抗生素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究竟有多大作用却仍旧鲜有人知。我们知道新生儿早期的抗生素治疗会对婴儿产生系统性影响,造成新生儿免疫系统构建障碍等问题。同时不同的抗生素对不同的肠道菌群影响不尽相同,造成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但是可以明确的是,抗生素治疗会打破原有肠道微生物平衡,降低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多次使用抗生素还会产生耐药性,一旦发生内源性细菌感染将难以治疗。肠道微生物也会衰老2010年一篇关于人的一生中肠道微生物改变的文章提到,随着年龄的增加特别是到了老年,人体的肠道微生物组成与其成年和婴儿期有很大差异。首先,老年性肠炎会经常发生,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下降,特别是类杆菌、普氏菌、双歧杆菌等下降明显,而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等则会上升。在另一篇关于老年人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同样年纪的老人,生活在养老院的老人们肠道微生物趋同,且微生物种类多样性要小于家庭养老的老人,这是因为长期居住在养老院将加速老人们的肠道衰老,研究也表明老年人的饮食和生活环境对肠道微生物影响显著。所以,建议老年人补充双歧杆菌等益生菌,以保持健康,延缓衰老。肠道微生物与神经发育近年来,关于肠道微生物影响神经发育研究变得热门起来,Cell杂志的一篇文章中显示,科学家们发现自闭症模型小鼠肠道微生物紊乱,他们还发现,可补充脆弱拟杆菌能对其进行治疗。另一个有趣的实验来自关于“焦虑”的研究,研究者们将“焦虑”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移植到“不焦虑”的小鼠,最终导致了“不焦虑”的小鼠表现出“焦虑”的行为。肠道微生物对神经发育的影响,可能在早期的神经发育过程中就已完成,但它们对成年小鼠作用十分有限,这凸显在神经发育的关键时期,肠道微生物发挥作用,而这种作用的缺失所造成的缺陷,也将是永久性的。同时,科学家们还发现,高脂肪饮食可影响小鼠的生物钟节律,“控制”小鼠抵抗肥胖,这可能来自宿主与肠道菌群之间某种双向调节作用。也有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通过细胞因子刺激大脑调控区域,间接控制着我们的食欲,也就是虽然表面上是我们喜欢吃或者想吃某种食物,实际上,是我们肠道的微生物“想吃”这些食物。合理利用可成良药随着对肠道微生物的研究不断深入,补充肠道益生菌已经广泛被人们接受,医学界也已经通过“大便移植”治疗克罗恩病。近几年热炒的“大便药丸”,就是收集“健康大便”制成“药丸”供肠道疾病患者使用。事实上,早在我国唐代的《北齐书》中,就有“黄龙汤”的记载,李时珍《本草纲目》描述为:“近城市人以空罂塞口,纳粪中,积年得汁,甚黑而苦,名为黄龙汤,疗温病垂死者皆瘥。”也就是将人的大便埋在地下,经过数年炮制,用于治疗肠道功能紊乱的病人。“黄龙汤”的制作过程,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厌氧保存肠道微生物的过程。对于剖腹产的婴儿,由于没有孕妇产道微生物的“洗礼”,可能出现肠道微生物定植问题,美国已经有研究者利用母亲产道收集的微生物涂抹新生儿以帮助新生儿建立最初的肠道菌群生态。此前我们也提到肠道微生物治疗对自闭症患儿可以起到明显的效果。或许,未来会产生更多的利用肠道微生物治疗疾病以及健康保健的方法或产品。长久的和平共处除了对消化和营养物质吸收的作用相对明确,肠道微生物对宿主的影响主要通过如下几种可能的方式:血清素(5-羟色胺)、细胞因子、代谢产物等。肠道里合成了人体需要的90%的5-羟色胺,肠道中的特殊细菌参与了其合成过程;能够促进免疫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微生物产生小分子代谢产物能够到达身体的各个部位,从而施加影响。虽然肠道微生物对我们产生不可或缺的巨大影响,但是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作用也是可以调节的。合理的饮食、良好的卫生条件、适当的运动,最重要的是愉快的心情都是我们与这些肠道微生物共处之道。事实上这也是生活之道,自然的生活方式,从初生婴儿到百年终老,始终应该如此。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基因测序找出肠道核心微生物群&有助判断多种疾病
日08:32&&来源:
原标题:基因测序找出肠道核心微生物群
  科技日报北京5月18日电 (记者常丽君)人类肠道中有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也称为肠道菌群,与多种疾病如肠炎、肥胖、糖尿病等都有关系。最近,比利时鲁汶大学和荷兰格林宁根大学两个团队分别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通过两项大型研究计划找出了肠道核心微生物群,为进一步建立生物标记体系,评估肠道菌群是否正常提供了线索。
  肠道微生物组能产生维生素、酶及其他化合物,帮助消化代谢,调节免疫系统,甚至可以作为一个额外的器官,对人体生理活动有着重要影响。多年来,人们通过研究与疾病相关的微生物组,掌握了大量与一种或多种疾病有关的细菌名单,但从微生物组监控到诊断和临床实践,中间还有很大困难。
  格罗宁根大学医学研究中心专家傅静远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要帮助未来的临床研究,关键一步是给肠道菌群建立一个“正常”标准。目前研究人员已能通过基因测序来分析、评估人类粪便中所含的肠道菌群,人体和环境的诸多因素都会影响菌群成分和数量,找出二者间的关系有助于找到特定的生物标记,用来判断多种疾病。
  鲁汶大学通过弗拉芒肠道菌群计划(FGFP)收集了1106人的菌群样本,找出了决定个体间菌群差异的主要因素。格罗宁根大学通过基因组测序研究分析了1135人的宏基因组数据,发现多个能用来分析和预测菌群组成和功能的生物标记,以及多个常用药物对菌群功能的影响。两篇论文进行了相互佐证,主要影响因子具有92%的一致性。
  结合两项研究的数据库及其他英美国家的研究,确定了包含664个属的人类核心微生物群,即95%的人肠道都有这些菌属。
  傅静远说,肠道微生物组差异受多种内外因素影响,如环境、服药、吸烟、饮食习惯、疾病等,我们共检测了207个因子,这些数据有助于进一步研究怎样通过药物和饮食来调节肠道菌健康,但人类肠道菌群研究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责编:马丽、赵竹青)
推荐阅读白春礼:把党治国理政成功经验作为科技创新的行动指南
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在京举行纪念建党九十五周年表彰大会。中科院党组书记、院长白春礼出席并发表讲话。白春礼要求中科院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把党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行动指南,在推进“四个率先”目标的创新实践中勇于担当历史使命,做出应有贡献。
6月“科学流言榜”发布 吃素不得心脑血管病列榜首
六月“科学流言榜”今天发布,“吃素不得心脑血管病”位列榜首。“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共同发布,得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传播专业委员会、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上海科技传播协会的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肠道菌群测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