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有薛仁贵几个老婆人叫薛恬馨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范文十篇】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范文一:作文库(ZuoWenKu.net)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今天的语文课,我们一起学习第21课《养花》,讲到“秉烛夜游”这个成语时,胡老师做了一个奇怪的动作——右手高高地举起,像是举着什么东西似的。他笑着问小陆:“你看我的手里举着什么呀?”  小陆茫然地看着胡老师,站在那里不知所云。胡老师又开始了他最擅长的玩笑:“聪明的人,能看见我的手里举着的是什么;而愚笨的人,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胡老师接着问小沈:“你看到了什么呢?”聪明的小沈脱口而出:“我看见了一支烛台!”底下的同学哄堂大笑,而小陆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同学们笑得就更开心了,又一出新版的《皇帝的新装》啊!  于是胡老师再次向我们解释了“秉烛夜游”的意思:夜里拿着燃着的蜡烛到处游玩。老师确实手里什么东西也没有举,但是老师真正的目的是让我们知道“秉烛夜游”的意思,而上课认真听讲的同学,一看到老师做这个动作,就能明白“秉烛”的含义,那些上课开小差的同学就惨了,被老师“修理”了一番,还套用上了《皇帝的新装》的片段,惹得同学们笑翻了天。  这堂课以后,我们大家把“秉烛夜游”这个成语都牢牢记住了。  市一中学六年级:朱佳文
范文二:“
秉 烛 夜游
文 中 需 要 强 调 的部 分 可知
写 在汉 字 的下 面
在汉 字书写中
没 有 句号 (
是 蜡烛 吗
在 纯 汉语 拼 音文 字 中 用
的功 能 但 1 99 3 年秋 季
起 全 国 普 遍 试 用 的 九 年 义务 教 育 小 学 语 文 第 一 册 教
纯 拼 音 短句
短文的句末符号都用
好 些老 师解 释 养花 一 文 中 的 未 烛夜 游 拿 着蜡 烛 在 夜 里 游 玩 这成语 中的 烛 是蜡
“ ” ” ”
的 位 置和
在 句末 右 下 这 和 外文 书 写 中
使 用的 标 点 符 号是 一 致 的
一读 者 知 古 代无 蜡烛 称 火 炬为 烛 查阅 辞 海 《 礼记 曲 礼上 》 有 烛 不 见 跋 跋 是 指烛 根 这 烛
是 汉 文 中句 末 的 规 定 符 号
是 不可 以 用
代替 的 同样
是纯 拼 音文字 中规 定 的句
也 不 能用
如 果 我 们 发 现学 生使
( 包括其它标点
符 号) 要切实 加以指正
我 们教 师 自己 更 要 正 确 使 用 标 点 符 号
根 是 由什 么 制成的 ? 跋 通 羞
自鲁 迅 先 生 的 《 坟 泉 卉 木 之 茁 于根 差
菱 是 植 物 的茎 根 引 文化偏 致 论 》 如 流 水 之 必 自甘
可见 跋 是 由植 物 的 茎根 制 成
的 因 此 占代 的 烛 炬
只 能是 用 植 物 的 茎 根 扎 成的 火
草 色遥 看 近 却 无
否 则 不 会有
烛 不 见跋
《 古诗十 九首 》
人生 不 满 百
究 竟 是 怎 么 回 事?
古诗 琳 早 春 》 中有 这 样 一 句 诗
怀 干 岁忧
昼 短苦 夜 长
何 不 秉烛 游
天 街小 雨
夜 游 是 由 何不 秉 烛 游 桃 李 园序 》 中有 烛 夜游
演变而来 李 白
《 春夜 宴
而 浮生 若 梦
为 欢几 何 ? 古 人 秉
草 色遥 看 近 却 无
教 学 参 考 书上 对
良有 以 也
秉烛 夜 游
遥看近 却 无
一 句 的 意 思 是这 样 讲 的
小 草发 芽
而 其 中的
显然 是 指 火炬
老舍 先 生
远 望 去 是 一 片 浅 绿 的颜 色
可 是 走 到 跟前却看不 分
引 用成 语 秉 烛 夜游 是 表 达 他在 晚 上 观赏 昙 花 的 一 种 乐趣 与古 人 秉 烛 夜 游 所 宣 扬 的 及 时 行 乐的 思
是 截 然 不 同 的
这 究 竟是 怎么 回 事呢?
最 后 请贵刊 转告江苏 少 儿 出版 社 请他 们再版 《 词 语手 册 》 时 对 其 中 秉 烛 夜 游 ” 的解 释 ( 课 文 是
初春的 一天 我 偶 然 去太 翔边 走 走 刚 到 湖堤 内 的 人 工 河 边 隔 河 望 去 只觉 湖 堤 如 同 一 条披上 了绿
指 因 为昙 花 总是 夜 里 开 放 大家 去 看 很 像 拿着蜡 烛 在夜 中游 玩 ) 加 以 更 正 不 能 再让 老 师 和 学 生 把 秉
纱 的 带 子 一 般 那 碧 绿 的 颜色 显得 异 常 柔 和 走 上 大 堤 才 发 现 脚 下 踩 的 仍是 褐 色 的泥 土 只 不过 地 面 已
长 出 了 许 多 细 如麦 芒的 小草 遍地 都是 我 眼 前 忽然
误 解 为 蜡烛 了
一 亮 这 不 正 是 《 早春 》 中所 描 绘 的
草 色遥 看近 却 的景象 吗 ? 我 豁 然 开 朗 了 原来 这种 情 景 是 由 于 观 察 点 的远 近 不 同而 造成 的视觉效应 里由此 我 想 无
到 我 们这 儿 的 桑 海 远 望 去
一 碧 十里 , 近 看 却 是
有 一 回 我 在辅 导 区 一 学 校 的 学 生 作 文 本 中 发
一 棵棵 一 行行 错 落有致 这完 全 是相 同的 原 理 啊 !
现 学生 在 句 后 用 上
原来他 们 把
这 合适 吗 ?
再 如 节 日 的 天 安 门 广 场 上 那五 彩 缤 纷 形 态 万 干 的 ; 图 案 竟是 由一 盆 盆 的鲜 花 排列组合 而 成 等等 而
这 些 现 象 都 是 由于 人 们视 点 不 同
因 而 造成 了观 察
到 的 事物 的整 体 性与 个 体 性 的 差 别
在常 用 标 点 符 号 中有两 个 名称 间 隔号 着
我 们可 以 看出诗 人 对 生 活 的体 验有 多
吴江 市 庙 港 镇 中 心 小 学 金培雄
间 隔 号有 两 种 用 法 日 期 之 间 的分 界 如 一 ; 九 运 动 有 些 民 族 人 名中的 音 界 如 诺 尔 曼
深 ! 观 察 力 有 多强 啊 !
都必 须 居 中 着 重 号 表 示
范文三:夜深,  蝉鸣,  鸟叫……  心随即牵上一缕烛光,  在夜幕中游荡……  听,  谁哭的那么悠扬  那么凄惨  看,  刚刚开了的昙花  又凋零了,  仿佛从没开过  想,  人世几轮回  几辉煌,  匆匆来,  又匆匆走,  留下一地  残花败影  息事宁人,  转了多少个盛世,  经历了多少个衰败,  历史,  是否还经得起  风浪?  沧桑?  波澜?  美人的泪,  英雄的笑,  自古多人吟。  叹什么?  沧桑……  美人泪为谁流?  英雄笑为什开?  经过时间,  是否还会如初那样美?  沧桑,  历史苍苍,  桑海茫茫,  经历人生才懂得,  什么最沧桑……  待我走完人生,  细细道来……  灯火依旧,  蝉鸣依清,  鸟叫依稀……  心儿已牵着烛火摇曳了尘世沧桑  却  还是忍不住  流泪  叹息  为何世间尘埃漫地,  只愿心墙深锁,  沧桑依然……
益阳师范初一:陈丹蕊
范文四:秉烛夜游的故事
今天的语文课,我们一起学习第21课《养花》,讲到“秉烛夜游”这个成语时,胡老师做了一个奇怪的动作——右手高高地举起,像是举着什么东西似的。他笑着问小陆:“你看我的手里举着什么呀?”
小陆茫然地看着胡老师,站在那里不知所云。胡老师又开始了他最擅长的玩笑:“聪明的人,能看见我的手里举着的是什么;而愚笨的人,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胡老师接着问小沈:“你看到了什么呢?”聪明的小沈脱口而出:“我看见了一支烛台!”底下的同学哄堂大笑,而小陆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同学们笑得就更开心了,又一出新版的《皇帝的新装》啊!
于是胡老师再次向我们解释了“秉烛夜游”的意思:夜里拿着燃着的蜡烛到处游玩。老师确实手里什么东西也没有举,但是老师真正的目的是让我们知道“秉烛夜游”的意思,而上课认真听讲的同学,一看到老师做这个动作,就能明白“秉烛”的含义,那些上课开小差的同学就惨了,被老师“修理”了一番,还套用上了《皇帝的新装》的片段,惹得同学们笑翻了天。
这堂课以后,我们大家把“秉烛夜游”这个成语都牢牢记住了。
市一中学六年级:朱佳文
范文五:秉烛夜游的故事
今天的语文课,我们一起学习第21课《养花》,讲到秉烛夜游这个成语时,胡老师做了一个奇怪的动作右手高高地举起,像是举着什么东西似的。他笑着问小陆:你看我的手里举着什么呀?
小陆茫然地看着胡老师,站在那里不知所云。胡老师又开始了他最擅长的玩笑:聪明的人,能看见我的手里举着的是什么;而愚笨的人,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胡老师接着问小沈:你看到了什么呢?聪明的小沈脱口而出:我看见了一支烛台!底下的同学哄堂大笑,而小陆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同学们笑得就更开心了,又一出新版的《皇帝的新装》啊!
于是胡老师再次向我们解释了秉烛夜游的意思:夜里拿着燃着的蜡烛到处游玩。老师确实手里什么东西也没有举,但是老师真正的目的是让我们知道秉烛夜游的意思,而上课认真听讲的同学,一看到老师做这个动作,就能明白秉烛的含义,那些上课开小差的同学就惨了,被老师修理了一番,还套用上了《皇帝的新装》的片段,惹得同学们笑翻了天。
这堂课以后,我们大家把秉烛夜游这个成语都牢牢记住了。
市一中学六年级:朱佳文
范文六:出自东汉诗人佚名的《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赏析  从全诗来看,这首诗即以松快的旷达之语,对世间的两类追求者予以嘲讽。   首先是吝啬聚财“惜费”者,生年不足百岁,却愚蠢到怀千岁忧,以“百年”、“千年”的荒谬对接,揭示那些活得吝啬的“惜费” 者的可笑情态。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游”者,文中的“游”与后文所提到的“为乐当及时”的“乐”都与常人理解的有异意,游及乐并不是那种酒肉池林,歌舞升平的放纵肉欲,是文人雅士的寄情山水,把酒言诗,忘却失意不得志之情殇的一种积极健康的享受生活之乐。这种乐也是建立在热爱生活基础之上,更是以旷达狂放之思,表现了人生毫无出路的痛苦。   只要看一看文人稍有出路的建安时代,这种及时行乐的吟叹,很快又为悯伤民生疾苦、及时建功立业的慷慨之音所取代,就可以明白这一点。其实是对仰慕成仙者的嘲讽。但这种得遇神仙的期待,到了苦闷的汉末,也终于被发现只是一场空梦。   人生价值的怀疑,似乎常因生活的苦闷。在苦闷中看人生,许多传统的观念,都会在怀疑的目光中轰然倒塌。这首诗集以松快的旷达之语,给世间的两类追求者,兜头浇了一桶冷水。   首先是对吝啬聚财的“惜费”者的嘲讽,它几乎占了全诗的主要篇幅。这类人正如《诗经·唐风》“山有枢”一诗所讥刺的:“子有衣裳,弗曳弗娄(穿裹着);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只管苦苦地聚敛财货,就不知道及时享受。他们所忧虑的,无非是子孙后代的生计。这在诗人看来,简直愚蠢可笑:“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纵然人能活上百年,也只能为子孙怀忧百岁,这是连小孩都明白的常识;何况还未必活得了百年,偏偏想忧及“千岁” ,真是愚不可及。开篇落笔,以“百年”、“千年”的荒谬对接,揭示那些活得吝啬的“惜费” 者的可笑情态,真是妙不可言。接着两句更奇:“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游”者,放情游乐也。把生命的白昼,尽数沉浸在放情游乐之中,已够耸人听闻的了,诗人却还“苦”于白昼太“短”,竟异想天开,劝人把夜晚的卧息时间,也都用来行乐,真亏他想得出来。夜晚黑灯瞎火,就怕败了游兴。诗人却早备良策:那就干脆手持烛火而游!——把放情行乐之思,表述得如此赤裸而大言不惭,这不仅在汉代诗坛上,就是在整个古代诗歌史上,恐怕都算得上惊世骇俗之音了。至于那些孜孜追索于藏金窑银的守财奴,听了更要瞠目咋舌。这些是被后世诗论家叹为 “奇情奇想,笔势峥嵘”的开篇四句(方东树《昭昧詹言》)。它们一反一正,把终生忧虑与放情游乐的人生态度,鲜明地对立起来。   诗人似乎早就料到,鼓吹这样的放荡之思,必会遭到世俗的非议。也并非不想享受,只是他们常抱着 “苦尽甘来”的哲学,把人生有限的享乐,推延到遥远的未来。诗人则断然否定这种哲学:想要行乐就得 “及时”,不能总等待来年。诗中没有说为何不能等待来年,其弦外之音,却让《古诗十九首》的另一首点着了:“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谁也不知道“来兹”不会有个三长两短,突然成了“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的“陈死人”(《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那时再思享乐,已经晚了。这就是在诗人世间“及时”行乐的旷达之语后面,所包含着的许多人生的痛苦体验。从这一点看,“惜费”者的终日汲汲无欢,只想着为子孙攒点财物,便显得格外愚蠢了。因为他们生时的“惜费”,无非养育了一批游手好闲的子孙。当这些不肖子孙挥霍无度之际.不可能会感激祖上的积德。也许他们倒会在背底里,嗤笑祖先的不会享福。“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二句,正如方廷珪所说:“直以一杯冷水,浇财奴之背”(《文选集成》)。其嘲讽辞气之尖刻,确有对愚者的“唤醒醉梦”之力。
范文七:秉烛读古韵
秉烛读古韵弥勒内院看门人
秉烛夜读,读的是一种闲适,读的是一种心境,读的是一种乐趣,读的更是一种对人生的感悟。
当夜张开翅膀在如水的月光下自由自在地遨翔,当小虫儿在幽静的田野里的无拘无束地歌唱,当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响着鼾声进入梦乡。我喜欢远离一切纷扰,远离一切喧嚣,亦远离现代文明。孤灯自守,一杯茶,一卷书,在摇曳的烛光中,静读古韵,其乐融融。如水的闲情与心魂对白,和圣者交游,心神飘飘在一片寥默里,思绪在无尽的黑夜里蔓延。
夜色迷离,树影婆娑,摇曳无奈的孤寂;点点繁星,微弱光亮,呢喃久藏的心语。灯火阑珊处,打开凄美记忆;化为枕边的滴滴清泪。心中袅袅升起一缕缕思慕,悯伤不能自已,多少慨叹上心头,辗侧难成眠。幽梦深深,心却遥遥,不忍弄破一池皎月。
古代很多有关读书的事情,“雪映窗纱”、“凿壁偷光”、还有“头悬梁,锥刺骨”之类,不胜枚举。读书使人明智,使人巧慧,使人善辩,使人深刻。一卷在手,古今往来事,东西南北情,俱呈眼前;既可去海底观光,也可去大漠跋涉,还可在星空遨游,先哲的睿智思想亦汨汨入我脑中。
夜读李贺,他人生坎坷,悲天悯己,因此,他的诗多奇诡想象,思落天外,又峭拔不羁,愤激凄恻,他呕心沥血,勤奋苦吟,不到十八岁的李贺即已头发斑白。请看这样的诗句:“他日须搅阵,牵去借将军”、“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那是何等英武盖世、壮志凌云呵。可见李贺的心老是先于他的身老的,就这样拖着一副病体,却也具有杀敌立功的梦想,
夜读岳飞,他是名标青史的伟丈夫。我的耳边,敲响岳飞八百年前在南阳武侯祠听到的雨声;我的眼前,红起岳飞当年夜深不寐时点燃的烛光。岳飞和一群文人学士谈及纷乱的时局,有人提出“天下纷纷,不知几时才可太平”,岳飞有名的回答传于后世,直到今天仍然掷地作金石之声而振聋发聩:“只要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天下自然就会太平!”当今之世,钱潮动地,欲浪拍天,芸芸众生对财神的尊敬不是远远超过了对其他所有的神明?今天,人欲与物欲一起横流,穷乡僻壤仍然饥肠辘辘,酒楼宾馆有的人却挥公款如挥泥土。在商品狂潮的惊涛拍岸声里,在现代的滚滚红尘之中,我再一次夜读八百年前的岳飞。我读出古人的傲然脊梁,读出民族的浩然正气,读出历史的巍然丰碑。
夜读《红楼梦》,少时,读红楼,爱不释手,读到伤心处,不禁潸然泪下。后听王文娟《黛玉焚稿》,真正撕心裂肺,泪如泉涌。“我一生与诗书结成闺中友,与笔墨结成骨肉亲。这诗稿不想玉堂金马登高第,只望它高山流水遇知音。如今是知音已绝诗稿怎存,把断肠文章付火焚。”字字真切,听来撕心裂肺,泪如泉涌。不惑之年再读红楼,喜欢坐于书桌前,沏上一杯茶,馨香四溢,放上一段《红楼梦》的曲子,在清扬悲婉的乐曲声中,让身心沉浸于书中,而忘记了周围的世界,在书中静静地感受诗词美,感受金陵十二钗的喜怒哀乐,体味“悲凉之雾,遍披华林,而呼吸领会者,独宝玉而已”的无奈与没落。林妹妹的多愁多病,才华横溢,灵性独具;晴雯的伶牙俐齿,风流灵巧,心直口快;宝姐姐的端庄娴淑,善解人意;迎春的温柔可观,逆来顺受。妙玉的孤芳自赏,心高气傲。这些美丽富有灵性的女孩子们,在大观园里结社吟诗,猜字解谜,嬉笑打骂。宝玉——赤霞宫神瑛侍者常言:“女儿是水做的骨,男人是泥做的骨,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他对女孩们爱之,敬之,昵之,真心认为天地造物,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读出那“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痴,谁解其中味。”尼采云:“一切文字,吾爱以血书著者。”是一部悲剧,法国的一位作家塞缪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曹雪芹以其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
饱蘸着血与泪以生命绘写着千古绝唱《红楼梦》,寄红楼深深一哭。
夜读李商隐,特别是他的无题诗,构思新颖缜密,想象丰富奇妙,语句精警优美,形象鲜明生动,意境婉约深遂,情感动人,使人读之感到色彩浓丽,意境深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许多无题诗让人解之不透,可谓见仁见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体会。《照梁初有情,出水知旧名。裙衩芙蓉小,钗茸翡翠轻。锦长书郑重,眉细恨分别。莫近弹棋局,中心最不平。》一诗,就比其他的无题诗要好懂的多,该诗以传统比兴手法,以女子的美貌秀美和芳名出众喻自己怀才不遇。《锦瑟》一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中国最早的朦胧诗,但是这首诗,可以说自传开以来,就众说纷纭,各人有解。该诗的内容应该说非常丰富多彩,但也可以说是非常单一,拨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都在自己内心最深处感到被他有所触动。《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有人说这是他写妻子的,也有说是写给友人的,我却相信这是写给友人的。全诗看来平淡无奇,一问一答,相思之情却跃然纸上,可谓言浅意深,意味深长。《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呤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其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被喻为老师。实质上这也是一首爱情诗,开始一句用两个难字,表达出了分别之苦,最后两句以神话传说表达了与意中人相互通信,以慰相思之苦的愿望。全诗哀婉动人,让人读之落泪。李商隐还有许多诗歌让我们读来荡气回肠,对他的巧妙构思,独到的语言,佩服不已。如“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等等。其诗以七律为胜,五律、七绝也自成一格。只有在庄生的梦里你才醒着,听凭世界的手被诗歌书写,一管笔提起来就悬了千年,只等着泪水凝成珠玉,琴弦断成华年,灵感总是在东风无力的时候不期而至,在阴谋与爱情之间残喘,把春心托付给杜鹃,把后背暴露给人民。只用两三个典故,便草草了结一生。
夜读《新白娘子传奇》,那份痴缠,那份情长,是那份数不清。感动于那前世今生的爱情,感动于那刻骨铭心的恋情,只为痴,只为醉,,,,听那雷锋塔前的声声呼唤,痛断痴郎肝肠;感那雷锋塔内低声吟泣,乱了寸缕芳心;此后,漫漫长夜,再无你在身边,怎度这寂寞余生?不如归去,同修,同得道;早登仙境,远离这,是非红尘!轻风漫舞增愁绪,静夜无声惹恨长,,,,还记初相逢,一把油纸伞,遮住如花般娇容,撑住了那份淋湿的心意!西湖美景共赏月,断桥情缘再相逢,千载只为这一寻!造幸福,创美满,真情爱,千年何况这一回?千载宿世情,一朝烟云散,往事不堪忆,徒向梦里寻;拨弄着惆怅的心音,断肠人独尝落寞情泪!一场雨,一叶舟,一段情,一生痴;红颜泪,落不尽,尘世缘,怎可抛?千年修炼,只为求仙界,为尝君情,甘心入红尘!只恨苍天不怜悯,只恨天也不懂情,情殇梦碎,无语凝咽,前世今生,缘份早定;一世情狂,一生情痴,一段柔情,只剩凄凉。
夜深人静,独坐书斋,一杯清茶散发着淡淡的馨香,和书的墨香融在一起。在书堆里随意遨游,寻觅自己的旷代知己,咫尺诤友,让沁人心脾的书香洗去人生苦旅的俗尘与疲惫。书中那妙言佳句,机智睿敏的雄辩,旷达不羁的诗情,逗人捧腹的幽默,化浓为淡的闲笔,令我陶然。在书中,我领略了大山的雄浑,翠竹的豪情,松涛的旋律,山泉的甘醇,生命的绿韵。
夜已深,人未静,谁能与君鸣;风渐止,雨愈骤,伊将共谁眠?伴你桃花树下听雨,柔情地把细雨串成婉约的诗;陪你芭蕉叶下听雨,让翠绿的雨声缱绻而清脆,一起分担那芭蕉漏雨的幽伤。和你齐眉共案,研磨抚琴,体会林黛玉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悱恻悲绝;感悟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和蒋捷
范文八:秉烛读古韵 ( 11:33:25)
秉烛夜读,读的是一种闲适,读的是一种心境,读的是一种乐趣,读的更是一种对人生的感悟。
当夜张开翅膀在如水的月光下自由自在地遨翔,当小虫儿在幽静的田野里的无拘无束地歌唱,当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响着鼾声进入梦乡。我喜欢远离一切纷扰,远离一切喧嚣,亦远离现代文明。孤灯自守,一杯茶,一卷书,在摇曳的烛光中,静读古韵,其乐融融。如水的闲情与心魂对白,和圣者交游,心神飘飘在一片寥默里,思绪在无尽的黑夜里蔓延。
夜色迷离,树影婆娑,摇曳无奈的孤寂;点点繁星,微弱光亮,呢喃久藏的心语。灯火阑珊处,打开凄美记忆;化为枕边的滴滴清泪。心中袅袅升起一缕缕思慕,悯伤不能自已,多少慨叹上心头,辗侧难成眠。幽梦深深,心却遥遥,不忍弄破一池皎月。
古代很多有关读书的事情,“雪映窗纱”、“凿壁偷光”、还有“头悬梁,锥刺骨”之类,不胜枚举。读书使人明智,使人巧慧,使人善辩,使人深刻。一卷在手,古今往来事,东西南北情,俱呈眼前;既可去海底观光,也可去大漠跋涉,还可在星空遨游,先哲的睿智思想亦汨汨入我脑中。
夜读李贺,他人生坎坷,悲天悯己,因此,他的诗多奇诡想象,思落天外,又峭拔不羁,愤激凄恻,他呕心沥血,勤奋苦吟,不到十八岁的李贺即已头发斑白。请看这样的诗句:“他日须搅阵,牵去借将军”、“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那是何等英武盖世、壮志凌云呵。可见李贺的心老是先于他的身老的,就这样拖着一副病体,却也具有杀敌立功的梦想,
夜读岳飞,他是名标青史的伟丈夫。我的耳边,敲响岳飞八百年前在南阳武侯祠听到的雨声;我的眼前,红起岳飞当年夜深不寐时点燃的烛光。岳飞和一群文人学士谈及纷乱的时局,有人提出“天下纷纷,不知几时才可太平”,岳飞有名的回答传于后世,直到今天仍然掷地作金石之声而振聋发聩:“只要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天下自然就会太平!”当今之世,钱潮动地,欲浪拍天,芸芸众生对财神的尊敬不是远远超过了对其他所有的神明?今天,人欲与物欲一起横流,穷乡僻壤仍然饥肠辘辘,酒楼宾馆有的人却挥公款如挥泥土。在商品狂潮的惊涛拍岸声里,在现代的滚滚红尘之中,我再一次夜读八百年前的岳飞。我读出古人的傲然脊梁,读出民族的浩然正气,读出历史的巍然丰碑。
夜读《红楼梦》,少时,读红楼,爱不释手,读到伤心处,不禁潸然泪下。后听王文娟《黛玉焚稿》,真正撕心裂肺,泪如泉涌。“我一生与诗书结成闺中友,与笔墨结成骨肉亲。这诗稿不想玉堂金马登高第,只望它高山流水遇知音。如今是知音已绝诗稿怎存,把断肠文章付火焚。”字字真切,听来撕心裂肺,泪如泉涌。不惑之年再读红楼,喜欢坐于书桌前,沏上一杯茶,馨香四溢,放上一段《红楼梦》的曲子,在清扬悲婉的乐曲声中,让身心沉浸于书中,而忘记了周围的世界,在书中静静地感受诗词美,感受金陵十二钗的喜怒哀乐,体味“悲凉之雾,遍披华林,而呼吸领会者,独宝玉而已”的无奈与没落。林妹妹的多愁多病,才华横溢,灵性独具;晴雯的伶牙俐齿,风流灵巧,心直口快;宝姐姐的端庄娴淑,善解人意;迎春的温柔可观,逆来顺受。妙玉的孤芳自赏,心高气傲。这些美丽富有灵性的女孩子们,在大观园里结社吟诗,猜字解谜,嬉笑打骂。宝玉——赤霞宫神瑛侍者常言:“女儿是水做的骨,男人是泥做的骨,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他对女孩们爱之,敬之,昵之,真心认为天地造物,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读出那“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尼采云:“一切文字,吾爱以血书著者。”是一部悲剧,法国的一位作家塞缪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曹雪芹以其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以生命绘写着千古绝唱《红楼梦》,寄红楼深深一哭。
夜读李商隐,特别是他的无题诗,构思新颖缜密,想象丰富奇妙,语句精警优美,形象
鲜明生动,意境婉约深遂,情感动人,使人读之感到色彩浓丽,意境深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许多无题诗让人解之不透,可谓见仁见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体会。《照梁初有情,出水知旧名。裙衩芙蓉小,钗茸翡翠轻。锦长书郑重,眉细恨分别。莫近弹棋局,中心最不平。》一诗,就比其他的无题诗要好懂的多,该诗以传统比兴手法,以女子的美貌秀美和芳名出众喻自己怀才不遇。《锦瑟》一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中国最早的朦胧诗,但是这首诗,可以说自传开以来,就众说纷纭,各人有解。该诗的内容应该说非常丰富多彩,但也可以说是非常单一,拨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都在自己内心最深处感到被他有所触动。《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有人说这是他写妻子的,也有说是写给友人的,我却相信这是写给友人的。全诗看来平淡无奇,一问一答,相思之情却跃然纸上,可谓言浅意深,意味深长。《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呤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其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被喻为老师。实质上这也是一首爱情诗,开始一句用两个难字,表达出了分别之苦,最后两句以神话传说表达了与意中人相互通信,以慰相思之苦的愿望。全诗哀婉动人,让人读之落泪。李商隐还有许多诗歌让我们读来荡气回肠,对他的巧妙构思,独到的语言,佩服不已。如“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等等。其诗以七律为胜,五律、七绝也自成一格。只有在庄生的梦里你才醒着,听凭世界的手被诗歌书写,一管笔提起来就悬了千年,只等着泪水凝成珠玉,琴弦断成华年,灵感总是在东风无力的时候不期而至,在阴谋与爱情之间残喘,把春心托付给杜鹃,把后背暴露给人民。只用两三个典故,便草草了结一生。
夜读《新白娘子传奇》,那份痴缠,那份情长,是那份数不清。感动于那前世今生的爱情,感动于那刻骨铭心的恋情,只为痴,只为醉,,,,听那雷锋塔前的声声呼唤,痛断痴郎肝肠;感那雷锋塔内低声吟泣,乱了寸缕芳心;此后,漫漫长夜,再无你在身边,怎度这寂寞余生?不如归去,同修,同得道;早登仙境,远离这,是非红尘!轻风漫舞增愁绪,静夜无声惹恨长,,,,还记初相逢,一把油纸伞,遮住如花般娇容,撑住了那份淋湿的心意!西湖美景共赏月,断桥情缘再相逢,千载只为这一寻!造幸福,创美满,真情爱,千年何况这一回?千载宿世情,一朝烟云散,往事不堪忆,徒向梦里寻;拨弄着惆怅的心音,断肠人独尝落寞情泪!一场雨,一叶舟,一段情,一生痴;红颜泪,落不尽,尘世缘,怎可抛?千年修炼,只为求仙界,为尝君情,甘心入红尘!只恨苍天不怜悯,只恨天也不懂情,情殇梦碎,无语凝咽,前世今生,缘份早定;一世情狂,一生情痴,一段柔情,只剩凄凉。
夜深人静,独坐书斋,一杯清茶散发着淡淡的馨香,和书的墨香融在一起。在书堆里随意遨游,寻觅自己的旷代知己,咫尺诤友,让沁人心脾的书香洗去人生苦旅的俗尘与疲惫。书中那妙言佳句,机智睿敏的雄辩,旷达不羁的诗情,逗人捧腹的幽默,化浓为淡的闲笔,令我陶然。在书中,我领略了大山的雄浑,翠竹的豪情,松涛的旋律,山泉的甘醇,生命的绿韵。
夜已深,人未静,谁能与君鸣;风渐止,雨愈骤,伊将共谁眠?伴你桃花树下听雨,柔情地把细雨串成婉约的诗;陪你芭蕉叶下听雨,让翠绿的雨声缱绻而清脆,一起分担那芭蕉漏雨的幽伤。和你齐眉共案,研磨抚琴,体会林黛玉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悱恻悲绝;感悟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和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诸诗人的那份心境,真是一声声地滴,一更更地愁。
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人未眠。秉烛夜读,抚琴伴雨,让我拾起那久违的听雨的心
情。斜风细雨敲窗时,好想与你,把一点一点相聚的快乐和甜蜜写成故事,待我们年老没落,夕阳泛黄的时候,让你轻轻靠在我的怀里,斜倚窗前默数滴落的雨点,静观黄昏凄美的残霞。
范文九:吃过晚饭,突然停电了,我居所附近的几个街区一下子就陷入了黑暗之中。远处几点昏黄的路灯光亮却再无法让人回味起刚刚流逝的喧哗,罕见的静寂笼罩着这一片城市的夜空。   无意间在窗台一角摸到一包蜡烛,还剩有三支,便就灶台之火燃着了,以打发这漫漫长夜。走到长期不曾打开的书橱前,随手抽出一本,竟是大学时代旧书摊上淘来的一本《鲁迅文集》。这在当年可算得上是我的得意藏书了,而今即便封存于书橱之中也仍然落满了灰尘。我已经不读书很久了。古人云“三日不读书即面目可憎”。我的心一紧,赶忙擦拭书卷上的灰尘,借着跳动的烛火,重读鲁迅。   书还未翻开,先掉下一幅照片:瘦削的面孔,根根向上直竖的发丝,威严深邃的目光,浓墨隶体的一字胡须。这是当年沪上朋友寄我的一幅自鲁迅纪念馆得来的先生的照片,一直珍藏在《鲁迅文集》中。   记得小时候教室里贴的也是这幅照片,学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才知道墙上的那个人叫鲁迅――一个了不起的大人物,能够写出那么长的文章,而且有的地方连老师都似懂非懂。那时候老师要求那一段百草园的景物描写必须一字不差地背下来,而且要对着鲁迅先生的画像背诵。   多少年过去了,我至今还能将那些描写百草园的文字倒背如流。尽管当时老师不厌其烦地讲述着鲁迅先生伟大的反封建精神是如何重要,我们所关心惦念的仍然是《故乡》里的闰土月下刺猹激动人心的经历和《社戏》中偷吃罗汉豆有趣的故事,甚至《孔乙己》课文注释回字的四种写法以及茴香豆的味道都成为我们研究争论的焦点。而今重读这类文章(包括《朝花夕拾》中的那些),仍能从舒缓明丽的文字里感觉出温暖的人性,细细咀嚼后品出的还有一点淡淡的怀恋和感伤。   这幅照片连着这部文集,倘不是今日翻阅,我该早就遗忘了吧。遗忘的又岂只我一人,在当今这个快餐文化盛行、实用主义至上的时代,还有谁愿意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纯粹出于内心需要而去读名著?更别说以思想深刻、语言犀利著称的鲁迅了。有批评家甚至愤慨地指出,在今天,所谓名著就是放在书架上但从来不去读的书。校园中甚至传唱这样的顺口溜:“学生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先生在世时曾为千夫所指,但他横眉冷对。然而先生恐怕怎么也不会想到,对于他甘愿为之俯首作牛并寄予厚望的后世孺子而言,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他们的负担和痛苦!或许以先生的睿智,他也早已料到,所以在去世之前叮咛:忘记我,管自己生活。于是人们很快就做到了,并非由于我们真的就生活在了先生所指的“将来的黄金的国度”,实在是我们太耽于乐观了。正如王晓明先生所指出的,承继着几千年的苦难的记忆,又亲身经受了一百多年持续的沉沦,20世纪的中国人仍然不能正视自己的命运,仍然只能用形形色色的乐观主义――没有对立物的挑战,这些乐观主义都不免沦为肤浅――来鼓舞和麻痹自己,以至到了今天,我们仍然不清楚自己是处在怎样的境遇中,仍然在精神的旷野上茫然无措。我们不敢面对深刻的痛苦,更不愿从痛苦中反思并找到一条重生的新路,当商业大潮汹涌而来,我们便很快被消费型的快餐文化、娱乐文化所包围。在看似时髦的幽默阅读中,在歇斯底里的模仿歌唱中,我们的心灵难道真的就获得了大平静、大幸福?其实,我们一直在逃避,逃避一切必须面对的社会和灵魂的现实。   然而,鲁迅先生却不曾逃避。终其一生,他都在为疗救国民的灵魂孤独而执著地探索:八千里家国山河破败,五千载文明摇摇欲坠。他出东瀛,归故园,北上南下,南下复又北上,既然灵台无计逃神矢,只能我以我血荐轩辕。他以笔作武器,联合一批热血青年,向异常顽固的封建制度发起最猛烈的冲锋,借狂人之口以揭露吃人的封建礼教,通过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写尽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之深,阿Q麻木而悲剧性的命运深刻地反映出精神胜利法对整个民族灾难性的影响,烈士之血反被民众买来做救命的药引则正暴露出辛亥革命的局限以及改造国民灵魂之任重而道远。面对反动势力的镇压和追捕,他毫不畏惧,以战士的姿态投身于时代解放的洪流,尽管在革命处于低谷时也曾彷徨过,这种彷徨并非退缩,而是个人思想积蓄并为再次迸发所作的必要的准备。一旦时机成熟,他就勇敢地站出来,烛照人世间一切的虚伪与卑劣,执意揭穿中国几千年来“瞒”和“骗”的历史。鲁迅先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谦谦君子,甚至有人说他是睚眦必报,这或许正应了“爱之深,恨之切”的中国古语。如果说先生早期的小说还只是进行温和的思想启蒙的话,那么他后期的杂文则可以看做是一位赤膊上阵的先锋和一切敌人展开近距离肉搏厮杀的战果。当然,他在战斗之余也偶有所感,便凝成长歌当哭悼念战友的诗歌与极富哲学意味的散文诗。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无论名家如何辈出,鲁迅先生都因其对现代文学的开创之丰功和实践之伟绩独领风骚。乡土小说、现代历史小说、散文诗、杂文等文学样式都发端于其手并臻于成熟。他不畏强者的横暴,也不迁就弱者的愚黯,他的作品不仅反抗现实政治的高压,更从根本意义上反抗人类生存的困境,“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种可贵的现实战斗精神和现代反抗意识成为中国新文学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在热情呼唤现代化的同时,又时刻保持着对现代化的疑虑和警惕,意识到其可能产生的种种假象、变体和负面效应,这种充满思辨精神的深刻思想,在五四后的漫长岁月中被历史一再证明其精辟的远见和指导性。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毛泽东给予鲁迅先生极高的历史定位:“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也因此成为超越个体存在意义、不可替代的“现代文学灵魂”。   夜深人静,翻到《野草》一卷,“默默地铁似的直刺奇怪而高的天空”的枣树枝丫、漫天纷飞如沙如粉决不粘连的朔方之雪、衣衫褴褛憔悴困顿的中年过客不正是先生孤高桀骜、上下求索的灵魂写照吗?烛光下,从先生的脸上我再感觉不出儿时他那种令人生畏的威严,只有难以言说的坚韧和深沉。他犀利的目光不但足以揭穿当时一切的虚伪与做作,而且直到今天仍回荡着振聋发聩的巨响,毕竟,它在《影的告别》中所预言的“将来的黄金世界”对我们而言仍是一个遥远的梦。那么在今天,即便不读他的文章,单是面对他的画像本身,就是一种灵魂的洗礼。倘若我们还没有在无休止的娱乐中将灵魂深处的反思精神丧失殆尽,倘若我们对未来还不是无条件的乐观,倘若这世界上还存在着“瞒”和“骗”,还有麻木不仁的看客存在,鲁迅的著作就还应当发散出耀眼的光和热。正如片山智行先生所言,鲁迅他“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下一代人“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而对自己的身体和声名的腐朽能换来如此的收获,便以为是“大欢喜”。   刚翻到《自题小像》一诗,窗台上的蜡烛已经燃尽,我没有办法再将先生的诗文读下去了。我站起身,望着夜空,吟诵着这首当年烂熟于胸的先生的诗: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谙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而此时已是凌晨时分,忽然来电了,又是万家灯火,已经睡去的人们仿佛经历了劫后余生一般激动不已,电视中又传出歇斯底里的吼唱,院子里一片欢腾。看来今夜注定无眠了,索性也打开了电视机,一条令人错愕的新闻突然映入眼帘:一女子落水,岸上围观者却无人相救,一民工赶来救起女子后壮烈牺牲……      (编辑/杨铁军)
范文十:《秦淮世家》:一部应该获得   茅盾文学奖的小说      关于古城的优秀小说,有很多,《野火春风斗古城》是一部。   关于古城金陵的优秀小说,也很多,《金陵春梦》是一部。   关于一个家族的优秀小说,也很多,《红楼梦》是一部。   《秦淮世家》是一部写古城、写古城金陵、写一个家族都非常优秀的小说,是我看到的描写古城金陵一个家族的最好的小说了。   《秦淮世家》,江苏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作者庞瑞垠,全套三部:《钞库街》、《桃叶渡》、《乌衣巷》,计1302页,103万字。   这是一部关于南京百年风云和人情世态的史诗性风俗长卷,描写了秦淮河畔的名门望族谢庭?这个大家族,在社会变革和人间乱离中,五代人人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沉浮荣辱、跌宕坎坷,反映了中国二十世纪百年历史进程中古城金陵和中国普通百姓的兴衰史、变迁史和奋斗史。   按照我的看法,这是一本应该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小说。   为什么?   这部书有《红楼梦》的韵味。   作者的人物刻画非常丰富,从翰林到军阀,从律师到和尚,从官吏到戏子,从教授到牧师,前前后后有名有姓的人物计两百多个,不论笔墨多寡,写来都栩栩如生,而且不可或缺,不可替代,有着内在的人物关系,通过他们的不同命运,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演出了一场人生和时代的大戏。作者不仅写了一个完整的谢氏大家族,作为陪衬还写了尹氏家族和邹氏家族,形成“一家领先,两家齐飞”的格局,这点和《红楼梦》非常类似。我们从头到尾娓娓读来,就好像在一座名叫“古城金陵”的戏楼上,有一个两百多人的演员剧团,在给你演出一场横跨百年的大戏;而且,是喜剧和悲剧交替上演,悲喜剧和喜悲剧轮流出场,让我们一会儿拍手称快,一会儿悲痛欲绝,一会儿柔情似水,一会儿怒火中烧。大凡身体不好的,心脏不好的,最好不要自己一个人来看。如果是看书容易动感情流眼泪的看官,为了您的“体面”,最好是关起门来一个人看。这样一种高度复杂的人物关系,紧凑地集中于这样一个狭小空间中,非有高超的驾驭能力,不可为之。   这部书有《三国演义》的历史感。   谢家、尹家、邹家,三家演义出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故事。国民党,日本人,汪伪政权,共产党,四方摆出好一个龙门阵,明争暗斗虎踞龙蟠大闹天宫。读书人,做官人,兵痞子,三教九流中,人性光辉普照大地。领导的,被领导的,城里人,农村人,一个趴下一个站起。在详细叙述一个个故事的时候,时间仿佛凝固了,文字在这里如同流水潺潺,缓缓而尽情地流淌。这里有忠孝仁义、富贵廉耻;这里有宠辱不惊、威武不屈;这里有善良坚贞、端庄贤惠;这里有跳梁小丑、小人得志;这里有人生无奈、红尘虚无。这样一种人生百味,交会于这样一个复杂时代,非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不可体味。   这部书有《清明上河图》的意境。   古城金陵钟灵毓秀,虎踞龙蟠,风云变幻。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近百年中国近代史中,南京有着非常重要、典型和突出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孙中山在这里就任临时大总统,国民党中央政府在这里,抗日战争期间汪伪政权在这里,后来国民党中央政府再次还都南京。我们跟着作者的叙事展开,透过其笔端,仿佛在看《清明上河图》的不同角度描摹出来的人物和场景,一会儿是平视,一会儿是远视,一会儿是俯视,一会儿是近视;我们看错落有致的情节结构,仿佛在看《清明上河图》一个局部的众多人物的身体动作,充满了南京的地方特色和民风民俗,多姿多彩,万象纷呈。这样一种剖析角度,这样一种华佗再世庖丁解牛的功夫,妙不可言。   这部书有什么缺点呢?   最大的一个缺欠是,对于1949年以后的描写,略显单薄。无论是人物的刻画,还是故事情节的展开,好像没有写前五十年的时候那样力透纸背。不过,这是当代中国很多处于庞瑞垠年龄段的作家的一个比较常见的通病。1949年迄今这段历史距离我们太近,有些事情还需等待时间老人的细嚼慢咽和细磨慢捻之后,回过头去看,才能看得更清,写得更透。   全书结构宏大,立意高远,笔力苍劲,功底深厚,是一本有益于后生晚辈的关于人生道路和生活命运的好教材。从小生长在南京江宁的庞瑞垠,在完成他一生这部真正意义上的史诗巨作之前,就曾以1940年代的南京为背景写出过三卷本的“故都三部曲”(《危城》、《落日》、《寒星》),而且,另外一部同样以钟山风雨为题材的长篇小说《逐鹿金陵》曾入围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但最终遗憾地未获大奖。当看到这部写于《逐鹿金陵》之后的关于古城南京、关于一个家族的五代人在百年历史中的人生沉浮的史诗巨著,我们知道,这是一个作家、一位长者一辈子的全部心血和最后遗产:是否获得茅盾文学奖对作家本人已不重要,把一个作家、一位长者对一座古城的历史见证告诉世人,才是最为重要的。      《伪满洲国》:国破山河在      自央视《百家讲坛》出了个易中天,网上出了本《明朝那些事儿》之后,包括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在内,通俗易懂半正半野的“非官方正史”大行其道,风靡不已。这本《伪满洲国》虽属文学作品,但我认为也可列入半正半野半实半文的“非官方正史”之列。   这部黑龙江女作家迟子建写于1998年、作家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的896页的长篇小说,谈的是1932年(民国21年,昭和7年,大同元年)到1945年这十四年间东北三省沦入日本人之手后芸芸众生的故事。   我们过去接触到的历史,大都属于“主流人物历史”。所谓“主流人物历史”,典型如《贞观长歌》、如易中天说三国、如明月先生谈明朝那些事儿,在那里,我们能够看到的多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江山社稷,很少或根本看不到普通百姓的事情,鲜有谈及普通百姓的命运和跌宕时代的关系者;由是,国人对于历史,往往局限于了解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类人物,仅仅知道他们是如何地雄才大略、壮志凌云,如何地怀有经世济民之心、治国平天下之相。这本《伪满洲国》,恰恰立足于当时社会诸阶层各种各样的人物尤其是贫民百姓的生活和命运,从女性特有的凄婉细腻的文笔中,渗出对生活和人生的体谅与感悟。这一丝情怀,首先就让你感动。   这本书让我好好地补上了一堂东北三省的近代历史课。过去无论是学校里的教科书,还是各种各样的历史书,抑或颇受欢迎的历史文学作品,说不清是因为觉得不重要还是觉得丢面子,鲜有涉及年这段东北历史的;伪满洲国当年出版的图书和研究伪满洲国的历史资料,在一般的图书馆和书店根本见不到;日本人出版的关于他们占领我国东北三省的东西就更不用提了――因为是日语,看都看不懂。这就造成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这几代人对东北三省这段沦陷历史的知识空白。此前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日本人1931年占了东北后就一直“歇”着了,此后的六七年里没有继续南下扩张侵略中国,直到1937年才发动“卢沟桥事变”?《伪满洲国》细细交待的各种事件,让我一点点解开了心中疑惑。原来,这里有东北抗联不可磨灭的功劳:日本人忙着在东北地区清剿、“安内”,不敢再吞下更大的肥肉。从这个角度去观照东北抗联的失败,想想赵一曼、杨靖宇等人越抗日越艰难最后抗联不得不撤到苏联境内的过程,大的背景原因也就一清二楚了。   之所以说《伪满洲国》是半正半野的“非官方正史”,是因为书中的土匪也好,鄂伦春人也好,共产国际苏联的地下情报人员也好,日本鬼子也好,日本开拓团员也好,伪皇帝溥仪也好,汉奸也好,个个栩栩如生,看起来真实,读起来可信。好人也干坏事,坏人也干积德事,坏人干了坏事也有良心上过不去的时候。这让读者看到了更多的人性深处的东西,进而思绪邈邈。
  文人如何爱国?《伪满洲国》的写作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来自祖国最北端漠河的女作家迟子建,花十五年时间收集资料做准备,再花三年时间写出此书,通过艺术的表达,使像我这样喜欢读书而并不从事历史研究的普通中国人,能够于不经意间津津有味地循着作者思路,在虚拟的心灵时空中回到年的东北,深入了解那一段历史,唤起一股激越情怀。   碰巧的是,最近在《作家文摘》上看到一篇关于当年共产国际东北地下交通线的回忆文章,文中讲述刘少奇、陆定一等人通过哈尔滨至满洲里的交通线,骗过日本人在火车上的盘查,深夜坐雪橇闯过日本人的碉堡封锁线,越境到苏联莫斯科开会的一段历史。这些文字内容和这本书的有关情节正好遥相呼应,互为旁证,不知作者提笔的时候,是否已经看过类似资料。    这是一本我所见过的惟一描写年这段时间东北历史的长篇小说。“物以稀为贵”,题材独特的《伪满洲国》,是应该被列为喜欢历史尤其喜欢野史者的必读书的。相信你会在深夜读它,因为夜深人静时节,最适合体味书中境界;相信你还会在雪夜手执此书围炉长读,因为那样你更能感受到国破山河在的滋味。      《茶人三部曲》:杭州的历史名片      从作者的知识擅长和本意上来讲,长篇小说《茶人三部曲》是写茶文化的,但在我眼里却是写杭州城的,因为故事情节是围绕茶叶展开的,故事地点呢,横跨100多年,都发生在杭州城及其周围。   全书三本:《南方有嘉木》(1995年12月第1版,549页)、《不夜之侯》(1998年8月第1版,525页)、《筑草为城》(1999年5月第1版,528页),计1600页,126.9万字,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作者王旭烽。   这套书最值得推崇的,有三个地方。   第一,这是一本关于杭州的历史书。从书里,我们可以知道很多闻所未闻的关于杭州的事情。   例一,书中的主人公家族是一家都姓“杭”的人家(这应该是作者故意安排的),作者对这个杭姓的最早来源也作了考证:据《通志?氏族》的记载,始于宋朝。   例二,书中谈到了杭州人的一个代表人物: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任宰相――王文韶。这个王宰相是主张消灭义和团的,所以,后来别的大臣死的死,关的关,此人反而得到重用。   例三,书中谈到了杭州的一个骄傲:求是书院。这个求是书院是杭州知府林启办的,不仅培养出了本书的主人公杭天醉(这当然也是作者虚构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出了一批叱咤风云的时代英雄: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陈独秀、北大校长何懿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尹民、文学家许寿裳、保定军官学校校长和国民党陆军大学校长蒋百里、新闻家邵飘萍等。   例四,书中谈到了杭州人的一个习俗:立夏那天给人称体重,用来算算一年的体重。这个风俗是比较科学的,比起我们现在没有固定的时间称体重而言,要科学得多。按照杭州人的习俗,立夏那天在称体重的同时还要吃“三烧”――烧饼、烧鹅和烧酒,吃“五腊”――黄鱼、腊肉、咸蛋、海狮和腊狗。    还有,例如杭州的第一张白话报刊――《杭州白话报》,等等。这些关于杭州的历史知识散落于全书,一般你翻上三五十页,就一定会有某一段、某一行是谈及杭州历史知识的。   第二,这是一本关于茶叶的专著。   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的王褒的《僮约》,书中有着清楚地描写:“烹茶净具”和“武阳买茶”。被后人尊为“茶圣”的唐朝陆羽的《茶经》,就更不用说了。绍兴平水出产“珠茶”,最初的英文竟然叫“Hgson”――贡熙,意思是专门进贡给康熙皇帝的茶叶,后来的英文名字叫“Gun powder green”,意思是“绿色弹药”,专指其冲泡时散发出的棱棱金石之气。西湖龙井茶其实有四个品种:狮峰、龙井、云栖、虎跑。其中尤以狮峰为最,乾隆皇帝册封的十八株御茶龙井即属狮峰龙井。茶叶的第二名到第九名依次是:武夷山大红袍、庐山云雾、江苏太湖洞庭山碧螺春茶、湖南洞庭湖君山岛的君山银针、安徽大别山六安的六安瓜片、祈门红茶、河南信阳毛尖、安徽太平猴魁……   当然,我们也知道了“茶”的含义,古人云:茶者,娇美意也。《诗经》曰:有女如荼。荼,同“茶”。你还能知道泡茶的水也是有讲究的,有二十个等级。茶壶名牌――“曼生壶”的历史则是这样的:著名的篆刻“西泠八家”之一的钱塘人士陈鸿寿,号曼生,任江苏溧阳知县时,在宜兴制壶名家杨彭年兄妹那里定做了十八种茶壶,并撰铭题刻,世称“曼生十八式”。还有还有,你可以知道茶座和茶舫的一些趣闻轶事,等等。   可以说,你若真正读通了这部书,基本上也就等于拿到了茶叶历史知识方向的“硕士学位”。   第三,这是一本描写一家中国茶叶公司――忘忧茶庄的近代商业史的书。   忘忧茶庄是一个家族企业,奉行“前店后厂”生产销售一条龙模式。第一任董事长杭九斋游手好闲,喜抽大烟,管理大权遂“内落”到少夫人林藕初手里。太平天国勇士吴茶清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其职务是常务副总经理。后来家庭和茶庄一起败落,就卖给杭州的另外一个富商万福良,公司名字也改为“隆兴馆”。虽然叫了“隆兴馆”,却没有隆兴起来,最后物归原主,重新回到杭家,名字仍改回“忘忧茶庄”。后来经历了市场动荡,在常务副总经理吴茶清领导下开展了“罢市斗争”。后来,传给第二代掌门人杭天醉;后来,日本人来了;后来,解放了;再后来,公私合营了。于是又有了新的故事……   作为中国第一部描写茶文化的系列长篇小说,《茶人三部曲》获得了中国长篇小说的顶级大奖――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评语写道:“茶的清香、血的蒸气、新的碰撞、爱的纠缠,在作者清丽柔婉而劲力内敛的笔下交织;世纪风云、杭城史影、茶叶兴衰、茶人情致,相互映带,熔于一炉,显示了作者在当前尤为难得的严谨明达的史识和大规模描写社会现象的腕力。”斯评不妄。   历史文化名城杭州以西湖著名,世人誉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但毕竟名列苏州之后。盛产丝绸也盛产茶叶的杭州,目前正在努力发展成为中国的旅游名城和休闲之都。有了《茶人三部曲》,我觉得杭州人应从此书获得启发:杭州最该以“茶都”闻名于世。因为,茶叶是中国人的,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狼烟北平》:真实的历史      都梁的《狼烟北平》是一部难得的好长篇。这部小说好在哪里呢?   好在作者对抗日战争时期各路各派人物的真实描写。我们这代人受到的历史教育,在青少年时代(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有个最大的缺憾,就是信息量少,信息面窄,时有偏缺。比如,对抗战历史的了解,只知道八路军和新四军,不知道陈纳德的“飞虎队”和杜聿明的“远征军”;只知道《地雷战》和《地道战》,不知道台儿庄大捷和淞沪会战;只知道“狼牙山五壮士”,不知道戴安澜和佟麟阁。直到1990年以后,这一切才随海峡两岸的交往交流逐渐改变。关于这方面的改变,最近的一个高峰是2005年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时,很多当年为民族独立而英勇抗日的“国军”阵营的仁人志士,都得到了应有的授勋和表彰。   在我们从小的记忆中,国民党军统特务那是大大的坏,不仅杀人不眨眼,而且丧尽天良。《狼烟北平》里塑造的几个军统特务颠覆了这种概念化形象。军统特务徐金戈血气方刚,有爱有恨,称得上是个“男人”,是条汉子;军统女特务杨秋萍出身书香门第,不仅婀娜妩媚,而且侠肝义胆,在行刺被捕后受尽折磨却坚硬如铁,最后双手双脚被日本鬼子钉在木板上慷慨赴死,与《红岩》里的江姐有的一比。这样描写当年在北平卧底从事抗日锄奸的军统特工,就是军统头子戴笠地下有知,恐怕也得承认:今天由共产党执掌的大陆出版界,其胸襟度量,堪称海纳百川。    好在作者对于老北京历史文化的稔熟和工笔描绘。我们这代人如今有了互联网,阅读量大大增加,远胜于上一代人,随之而来的问题却是少有耐心再去阅读专篇大作、再去探究历史细节和人文轨迹了。所以,对于像我这样来自姑苏而客居京华的北居南人,《狼烟北平》的历史知识功底和栩栩如生的文笔,可谓远在缥缈之巅,近在触摸之中,熟悉而陌生,陌生又熟悉。    好在这是一个企业家写的书,而且作者此前已经写出了一本很流行的书:《亮剑》。国人心目中,“作家”是一个多么响亮的名字!它是和茅盾、巴金、冰心、王蒙、张贤亮等响当当的名字连在一起的。但改革开放以来的事实告诉我们,作家也可以是一个人的业余职业,“业余作家”的作品也可以是第一流的。    自然,我们更为中国企业家群体中能够诞生拥有如此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人文情怀的优秀代表而深感骄傲。       (注:作者系北京正略钧策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薛仁贵几个老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