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为什么性格极端总是容易被一些极端性格的人吸引

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您现在所在位置: >
四种极端性格会影响人的寿命
责任编辑:晓彤 来源:闻康资讯网
  人的性格多样,一旦到了个极端都会有一些负面影响,这是事实。现在的学家们对性格的研究也是极为用心,人的性格不仅会影响人的命运,如今还会影响人的寿命。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哦,大家看看影响人寿命的性格有哪些?
  过于乐观易早亡。
  乐观有两面性,一方面乐天派情绪积极,看得开,可以减少发病率。但另一方面,过度乐观的人往往会忽视身心存在的问题,认为强壮到&什么病都不会生&,会错误认识自己的身体状况,因此治疗不及时。
  日本同志社大学研究者对减肥俱乐部的肥胖者进行调查后发现,越是性格乐观的人减肥成果越小。因为乐天派总是看到积极、有希望的一面,所以他们不是十分关心自己的体重问题。相似地,乐观派对于自己战胜困难和疾病的能力非常有信心。这也解释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结果,过于乐观开朗的人易英年早逝。因此,天生乐观的人一定要多留意身体发出的疾病信号,建立疾病是不可避免、无法预知的意识。
  焦虑者要保护胃。
  巴黎笛卡尔大学和多伦多毒瘾与中心的研究者发现,焦虑、依赖、情绪不稳定等性格会促使人吸烟喝酒,借此缓解内心的不安。这种性格的人还常常会有饮食习惯不规律、睡眠障碍等问题,这些都会导致他们体内生产高于正常值的胃酸,严重时会造成胃溃疡。
  焦虑要分情况调整,过度焦虑是一种疾病,患后需要及时治疗。轻度焦虑是正常的,不少外在因素都会导致短期的焦虑,如高考临近等。这时应积极调整心态,多向朋友倾诉,或者参加一些活动转移注意力。为什么有些人会漠视自己的需求? - 壹心理
为什么有些人会漠视自己的需求?
发表于 16:52:15
为什么有的人在处理自己的事情时完全没有动力,完成别人的请求时却拼尽全力?
文:冯丹彤 | 壹心理专栏作家
在MBTI性格中有种ESFJ类型的人,这种人为了自己事情完全不上心,无法为了自己的私心而努力,可是,一旦感受到了来自别人对自己“我需要你帮助我完成某事”的意愿时,就会拼尽全力去完成那件事,甚至自己的第一感觉是厌恶,但是还是渐渐忽略掉自己的情感。
这样的人格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这种人是不是难以成功,因为没办法为了自己做任何努力?
自尊的管理是一项重要的自我功能
一个人,无论是襁褓中的婴儿、充满活力的青年,还是耄耋老者,每天都要面对同样的问题——“如何活下去”?为了能够活下去,就需要有很多种心理功能,来支持自己完成衣食住行的任务。基础的是感知觉、注意力和身体控制能力,高级一些的是记忆能力、言语交流能力,还有完成复杂任务的逻辑思维、抽象能力和想象力等。正是这些基本的自我功能的有效发挥,保证了我们能够获取生存的必需品、赚到钱,完成照顾自我和家人的一系列复杂的动作。
此外,为了处理人与人之间爱恨情仇的复杂关系、调节内心的焦虑和愤怒等糟糕情绪,我们还需要发展情绪觉察能力、焦虑调节能力、自尊的调节能力、人际交流能力等等功能。与维持基本生活的能力相比,这些能力不直接影响吃喝拉撒的日常生活,但会极大地影响我们情绪体验和生活质量。比如焦虑调节能力不足,在工作、生活有变动时很容易过度紧张、烦躁,甚至失眠;有的人受挫后惯于指责别人,搞得自己人际关系不好,却难以觉察自己表达方式上的不得体、也难以反思自己的错误。这一类心理功能,可以称为社会性心理功能。
在社会性的心理功能中,自尊的管理能力非常重要,它会让我们敢于尊重自我的情绪体验、维护自我边界、正视内心的真实需求,通过现实层面的付出,来以获得较高的自我及他人评价、达到自我认可和接纳的生活状态。同样在我们遭受挫折、失败时,能够引导我们客观看待自我的能力,忍受一定程度自尊受伤的崩解感,不会自暴自弃,乃至蒙羞自尽。
不敢满足自我的需求是自尊低下的表现
题主说道的这种人,显然缺乏健康的自尊水平,他们一贯地忽视自我的基本需要、不敢坚持自我的真实需求。反倒是为了别人的需要,他才能克服外界的困难,勇于坚持、突破一些自我的束缚,以没有底线的付出来满足对方。这说明他们其实是有能力在现实中克服困难,缺乏地是在内心把对别人需求的尊重、以同样的态度放在自己身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感觉能克服外在困难,却面对不了自己的真实需求呢?核心点在于,他觉得别人的需要值得被尊重,而自己的需要想一想就算了、不值得被尊重,更奢谈劳师动众、大费周章地去获得满足。潜台词是,“我值吗?我行吗?我可以吗?”
不敢满足自我的需要的人,有两种动机在发挥影响:一是害怕自己的需要,因为寻求需要的满足曾经给自己(及早年照顾者)带来很大的麻烦,比如孩子渴望弹钢琴,但是父母经济压力大、家里空间小,一旦坚持要买钢琴,会给家人和自己带来巨大的麻烦。于是慢慢内化了这种疏于照顾自我需要的模式,即使在长大后具备条件买钢琴,也会在心里犯嘀咕,“我不会给别人添乱吧”?
二是如果自己获得了满足,那么内心会有强烈的内疚感。这种情况在个人(及家庭)经受过创伤后更容易出现。比如同样在战地医院,从战场上救下来的战士明显比受伤的老百姓使用的镇痛剂要少,因为战士往往觉得自己能捡条命活着回来,已经比战死沙场的战友幸福太多了。如果我太照顾自己、把自己搞舒坦了,就对不起那帮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了。越战之后,大量的越战退伍老兵一直生活在社会的下层,极端地甚至会自杀,很多都与这种幸存者内疚有关。因为他们面对不了要成功与幸福的渴望,因为这样就要面对“兄弟们都战死他乡,我却独享富贵,太不够义气”的自责感。
病理性利他是自尊低下的人满足自我的曲折方式
当一个人经济能力较好时,把一小部分钱用于环境保护、帮助穷困学生等公益事业是一种健康的利他行为。而上面提到的这种人,在否认与拒绝自己的基本需求后,反而对别人的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心思,促成他人需要的满足,虽然也是利他,但前提却是自己否认、拒绝了自己真实的需要,是一种负面方式的利他,即病理性利他。因为他的目的是回避面对自己需要时的复杂情感、回避在意识层面正视这种需要时会唤起的强烈焦虑。
而这种负面的利他可以起到缓解面对复杂情绪和焦虑的作用,原因在于他把自己内心的需要投射给了对方,自己通过照顾他来比较绕(乃至歪曲)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这也是为什么命名为“病理性”,如果一个人对这种投射的情况缺乏觉察,一直误以为是别人太需要、而不是自己。这会导致自我和别人的边界不清、自我和别人的内心活动难以被现实检验,导致不断的误解和冲突,甚至走向脱离现实能力的危险。
听起来是不是有些熟悉?在中国很多家长都会为了孩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但是孩子要参加高价培训、要买高档衣服,父母是敢于不计代价地满足孩子的,因为在那个瞬间,花钱的爽快和挥霍感是一样的,而给孩子花钱明显会减少内心的自责、反而体会到道德上的优越感。“我是为了孩子,花再多钱,我也骄傲”。不仅不会伤自己自己的自尊,反而脸上有光、心中有爱,浑身地自在摇摆。殊不知,内心渴望满足的需要在一次次的摇摆中,遗失殆尽。为以后孩子长大不需要自己时,自己怅然若失的空洞感,埋下了伏笔。因为“孩子就是我的生命,我是为了孩子才存在,孩子离开了家,我也就不知道我是谁了”。
自尊管理的问题来自于不健康的家庭氛围
这种听起来有些受虐的性格怎么形成呢?
他们早年成长的环境往往比较恶劣,一种是需要压制自己的真实感觉、表现的很乖巧才能吸引父母的关注和赞赏。这样的家长往往比较自恋,也需要从孩子的优异表现中得到自恋的满足。小到孔融让梨式的谦让行为,大到孩子优异的成绩、特殊的才艺,都要炫耀和夸奖一番。这样的家长很难看到孩子自然、真实的需求,也无从对孩子的这部分做出有效的回应,结果孩子慢慢也内化了一种别人的需要更重要,别人先被满足后,自己才有糖吃的模式。
另一种是父母之间有很多冲突、时常争吵,自己反过来要照顾父母的情绪。原因在于,即使付出那么多心血来维持家庭的和谐,至少要比默默忍受家庭的破碎要好得多,潜台词是,”这个家,需要有人输血来拯救,父母都指望不上了,只得我该出手时就出手了”。而往往这样的孩子又被大人、周围的人夸奖为懂事、不给父母添乱。这种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模式的循环往复,使得真实的自我需要在看似和谐的氛围中消失殆尽。最可悲的是,不到自己生病难捱、痛苦万分时,这个当事人都不愿去觉察,那么处处隐忍的人原来是自己。
病理性利他可以成功、乃至可以成为榜样
具有病理性利他这种牺牲精神的人,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中、某些特定的文化里,可以是成功者,乃至是成功的典范。比如几十年前某军队里的小班长,带领一个班的人集体外出劳动,因为道儿远,所以得带饭到那儿吃。不巧,其中一个小同志忘记拿饭盒了。这位班长慷慨地把自己的饭盒给了他,小同志饱餐一顿,自己却饿了一天。可以说,这个班长作为光荣形象是成功的。但是他的动机并不健康,显然有低自尊在作祟、是病理性利他的表现(这个理解不止基于上述行为,也结合了他《XX日记》中提到在旧社会的早年生活)。因为班长如果想帮助一个同志,完全可以号召班里的人一起帮助他,每人少吃一勺,然后大家都吃七八分饱、饿不着,而又共同帮助了一个同志。或者至少是一人半盒,两个人都垫巴点。而不是否认了自己的基本需要,来满足对方(除非你有更险恶的收买人心的动机,这个另当别论)。
为了自己的需要而能敢于表达、坚持自我需求的正当性,在受到侵犯时敢于据理抗争,是一个人尊重自我、自尊调节功能健全的表现。而不顾自己生活而热心肠好帮忙的人,往往有病理性利他的问题,他们缺乏直面现实问题的勇气,通过不断照顾别人、为别人的权益去争取来找到存在感,也曲折地满足地自我需求。他们的低自尊感状态,倾向于把被照顾的需要投射给了别人,自己满足对方的时候,内心也得到了满足,只是意识层面不愿或不能接受是自己有这种需求。
为之一叹!
责任编辑:赵蒙
作者简介:
冯丹彤:精神分析师,二级心理咨询师,长程动力取向心理治疗师。喜欢读书和写作,喜欢通过体验与觉察来实现更好的生活。QQ:。
本文由 壹心理专栏作家&&&所著,版权归壹心理所有,所有的独家文章未经正式授权不能转载,如需授权请联系 susan. &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注册助理心理师
心的开启,与心交融
400元/50分钟
葡萄超好吃
我也想知道解决方案
账号密码登录
获取验证码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极端的性格是怎样形成的患者信息:男 29岁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等):性格一直很极端。对人对事评价很容易进入完全正面或就完全负面的两面论误区;情绪也起伏很大一段时间非常高涨,一段时间非常低落;与人相处也是如此在可以承受范围内一直和谐相处,最终发现无法忍受时往往绝交,想得到怎样的帮助:请问这种性格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害处,怎样改正。
病情分析:意见建议:您好,一般说来,这是属于心理问题,引起的原因可能与日常生活中的环境以及自身性格行为因素有关。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自我调节抑制。若是症状比较严重,无法通过自我调节得到缓解,建议您亲自去找心理医生咨询一下为宜...
人的性格形成是十分复杂的过程,除了遗传、成长环境,还包括人际交往、一些人生中的重大事件。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会导致人格问题。你描述的这个人,很有可能属于边缘型人格障碍,自己去百度吧,我就不粘贴了。
其实这样的性格内在对自己来说,也没什么问题。但是关键是社会外在的人来说,却不大适用。至于形成原因,我觉得是遗传,基因的关系。至于改正很简单,吃多几次亏,疼过伤过,要么变聪明要么死掉
我也赞同“很想说点啥”的观点,我也怀疑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倾向,也可能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倾向,需要根据详细情况作进一步分析,仅靠您上述一点点情况很难作出判断。但无论是什么类型的人格障碍,大多是来源于不良的童年成长环境,如受到虐待、负面评价过多、被抛弃等等。从青少年直至成年人际关系紧张是其主要问题。至于您问到的害处嘛,过去认为主要是让周围的人感到痛苦,现在也发现其实患者本人也是很苦恼的。如果是人格障碍...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性格内向的人一定会走极端吗?
&今天看一文章,说厦门那纵火犯陈水总导致&47人罹难,34人受伤。是因为反社会人格。人格障碍并不罕见,有资料显示国内发病率高达5%~10%。人格障碍有10多种,其中以反社会人格障碍对社会影响最严重,特征是高度攻击性,以男性较为多见。患者对他人的痛苦冷漠或无所谓,为人处世方式与社会规范格格不入,甚至非常残忍,而且缺乏自我反省能力,自己受挫时只会把一切归罪于他人或外部环境。由于内心深处感到自卑,患者非常敏感多疑,对别人没有恶意的话“听者有心”,很容易产生负面理解。这种思维模式导致负面情绪越来越多,最终超过其承受能力就会精神崩溃,做出丧失理智的行为。
&反正听来听去,无非是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不善言辞,社交能力差。真让人不爽!我很讨厌这种论调,出了什么社会新闻,纵火呀,杀害室友啦就是性格有问题,那古人说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是不对的喽!内向的人有着更加敏感而丰富的内心,和无限的想象力,&处事会多一份沉着和冷静。&查尔斯·达尔文、阿尔·戈尔(Al
Gore)、J.K.罗琳、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圣雄甘地和谷歌的拉里·佩奇。他们都是偶像人物。他们都是领导者。他们都是性格内向的人。不爱说话至少比那些毒舌、说话像用刀片割人的尖嘴利牙好些吧?请媒体不要再随便扣帽子、贴标签。也许平日里老实内向的人突然暴发更令人反应不及,但是你把杀人犯统计一个百分比,相信外向的人也绝不占少数。就像贪污犯多了,脑残的媒体人只会批评制度不好,有漏洞,真是浪费买报纸人的钱啊!(其他内容来自转载,这一小段本人义愤填膺自己写滴)
&&人们用内向和外向来对人的性格进行分类,已经有几个世纪的历史了。但这两个词变成重要的心理学专业术语,然后又变成妇孺皆知的日常用语,当归功于瑞士精神病学家荣格。在心理分析史上,荣格的影响仅次于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依德,甚至有人认为,他在丰富我们关于人性的知识方面,比弗洛依德的贡献更大。&
  荣格认为,内向性和外向性是人类性格中最基本的方面,而且,许多哲学思想上的分歧均源自这两种倾向的相互冲突。他是一个对东方思想很感兴趣的人,他说,西方的思维方式是外向性的,而东方的思维方式则刚刚相反。这是把这两个词用于不同的人群的比较之上了。当然,内向和外向的说法,还是在单个的人身上用得更多一些。当我们描述一个人的个性时,首先考虑的便是他是内向的还是外向的。荣格认为内向性格的人有这样的特征:他把他的心理能量向内释放,也就是说,内向者的兴趣所在不是外部世界而是自己的内心世界,即他自己的观点、思想、情感和行为。而外向者则把心理能量或者说兴趣指向环境中的一切。从这些差异我们可以看出,外向的人对环境的变化比内向的人要敏感和迅速一些。&
  对内向和外向性格的优劣判别,专家们的意见有一些不一致。弗洛依德认为,外向性格是健康的象征,而内向性格者具有精神病的倾向。他指出,向内释放心理能量意味着自恋,而向外释放心理能量则表明此人有可能达到真实的、客观的心理宣泄,并且能一步步地走向成熟。但是,荣格并不这样认为,他认为内向和外向根本没有优劣之分。另一位著名的研究个性的心理学家艾森克则从大脑的生物学性质上来谈内向和外向性格的差异。根据他的观点,内向性格的人的大脑皮层非常敏感,因此,即使是不太强烈的外界刺激,也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反应。&
  所以为了保护自我,他们会逃避周围的世界,控制自己的愿望或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减少自己与他人的交流,也就同时减少了产生冲突和受到伤害的可能性。而性格外向者的情形则相反,他们的大脑皮层相对来说不那么敏感,所以他们需要从外界环境中得到更多的刺激,借以克服自身大脑皮层的迟钝性。如果艾森克是对的,那我们可以简单地说,从纯生理角度看,内向者比外向者要“聪敏”一些。&
  专家们说的相互矛盾,谁是谁非难以分辨。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出内向者与外向者其实是各有短长。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的问题。极端的内向和极端的外向肯定都不是好事。从统计学上说,这两类人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大多数人是处在内外之间的某一处,或者稍偏内,或者稍偏外。很多性格内向的人对自己不满意。他们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希望自己能外向一点、活跃一点;他们并不知道,有许多性格外向的人对自己也不满意,也找心理医生,希望能变得稳重、成熟一些。所以对自己不满的原因可能不是因为内向或者外向,而可能是别的更深的原因,如童年经历中所受的一切创伤等等。&
  在心理医院门诊做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人中,性格内向和性格外向的人的总数大约是相等的,所以没有任何证据说明外向者比内向者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但在某一些病种里,两者有一些差异。如常见的对人恐怖症,内向性格者要多一些;而轻躁狂则多见于外向性格的人。重型精神障碍,也多发生在内向者身上。治疗效果也与内向性和外向性没有太大关系,而与患的什么病有关。据毛毛说,她的父亲、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是一个内向的、沉默寡言的人。国外的领导人对邓小平的评价是:一位说得少、做得多的伟大政治家。&
  我们知道,邓小平确实说得很少而做得很多,他在极短的时间里就通过大刀阔斧的措施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很符合孔子所说的君子的标准:讷于言而敏于行。用心理学的语言来说,就是:一个健康的人格也许应该是,在说话方面显得有些“内向”,而在行动方面却是“外向”的。我们可以把内向性格分为健康的和不健康的两种。健康的内向性格是自然的、和谐的状态,这样的人有着与他的性格相适应的能力和理想。而且,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对这一状态没有太大的不满,并且愿意承受由此带来的诸多不便。比如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喜欢读书、写作,他的理想是当作家,作家有时是很孤独的,这刚好符合他的性格,他愿意承受那份孤独,那我们就可以认为他的内向性格不但没有什么不好,反而有助于他成功。&
  不健康的内向性格是不自然、不和谐的状况,这样性格的人给人的感觉不仅仅是“内向”而已,还有一些忧郁、压抑甚至悲伤。他们明显地对自己的状况不满意,而且会为自己拙于言辞或在公共场所表现不佳而深深地自责。由于长期的退缩,他们也会散失一些实际的利益,这同样也是他们不能接受的。表面看来,这样的人可能很安静,内心却冲突不断。一方面,他也渴望交流,渴望了解他人也被他人了解;另一方面,由于在交流中受到了太多的伤害,他总是对交流的情景和结果心存畏惧。如果是这样的内向,就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了。即使在同一个人身上,内向性和外向性也是相对的或者说共存的。我们都见过这样的人,他们在某些场合很内向,不多说一句话,也不多做一件事;但在另一些场合,则可以滔滔不绝地说,不知疲倦地做,就象是换了一个人一样。&
  如果他们觉得那样没有什么不好,那也就不成问题。内向性格者当然也会知道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些评价有一定的暗示性。他们往往会不自觉地认同别人的评价,并使自己成为一个与别人的评价相符的人。这样的暗示当然是弊多利少了。所以与内向性格的人相处,也许应该提示他也有积极、主动、活跃和健谈的那一面。把性格分成内向和外向两种,显得是过于简单了。美国心理学家卡塔尔,就把性格分成十六个基本因子,它们是: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这样的分类,就全面得多了。&
  但人性之复杂,即使是用数以万计的分类,也不足以将其精确描述。对一个活生生的人,你只有调动你全部感受器官去了解他,你获得的信息才会是全面和准确的,那些简单的分类,对你了解一个人不会有太大的帮助。大自然造物,最伟大之处就在于她的创造是丰富多彩、绝不雷同的。我们感谢她也创造了性格各异的人。人生在世,与人打交道是最有趣味的事。其中最大的趣味,就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独有的经历和个性。对于每一个个人而言,他生活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充分地了解他自己,并且充分地体验、享受和发展他的独一无二性。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性格极端的人什么表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