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体温计要量多久是以早晨还是下午量的为准

科普:古代人如何量体温(转)
仔仔这两天发烧,多次量体温,对体温计有了兴趣,先是学着自己看体温计,接着又提问:古代人如何量体温?
这是仔仔今天第二个难倒我的问题,第一个是在吹风扇时提问,风扇为什么不能把风扇到后面?我把这个问题“踢”给了老公。这次,可不能再敷衍孩子啦。
&于是,百度一下,竟搜到如下好文。现转来学习下,只为涨涨知识。(感谢原创作者!)
&&中国古代如何测量温度高低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眼下正是伏天,温度又成话题。
&&&&&&&测量温度,在现代是很简单的事情。但在西方人发明的温度计尚未传入中国的古代,中国人是如何测知温度高低的?从史料来看,中国人很早就确立了寒、冷、温、热的“温度”概念,先秦时期观察“瓶中之冰”、南朝已使用“腋下温度”,还通过“火候”、“物候”来测定超高温、预测未来气温趋势等。像“春暖花开”、“天寒地冻”、“炉火纯青”……最早都是古人推测气温的用语。
冰瓶,中国最原始的温度计
——《吕氏春秋》:“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图:最早的伽利略温度计
&&&&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世界上最早的温度计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于公元1593年发明的。顺治年间,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首次将西方温度计概念带入中国。因此,不少人认为中国古代没有测量温度的仪器。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已出现了一种可以观察温度变化的“瓶子”:瓶子中装上水,如果水结冰了,气温即
低于零下,进入寒冬了;如果冰融化,则气温回升。这种瓶子称“冰瓶”,也叫“水瓶”,可谓是中国最原始的一种温度计,被视为现代温度计的雏形。
&&&&冰瓶到底是什么形状的测量工具?现代考古中尚未发现实物,但从文献上可知,先秦时中国人已在使用。吕不
韦《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中有这样的说法:“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这句话的大概意
思是,看到瓶子里的水结冰,就知道天气已经寒冷,鱼鳖已经潜藏了。这是古人利用水在不同温度下的“水—冰—水”的形态变化,来推测温度下降和升高的技术。
类似的说法,在汉刘安《淮南子·说山》中也有记载:“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对于《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中所说的“瓶子”,到底是不是一种“温度计”,文中没有具体交代。可能正
因为如此,“冰瓶”这种原始温度计未被现代学术界重视和认同,被误认为是一种普通的生活器皿。
&&&&笔者认为,如果是普通的器皿,那为何不说“碗中之冰、“缸中之冰”、“池中之冰”?结合西方早期的温
度计也是一种细长的瓶子,可以想象先秦时的冰瓶并非普通之物。如果进一步联系《淮南子·说山》中的上一句话
——“悬羽与炭,而知燥湿之气,以小(明)大”,更可以侧证冰瓶是一种原始的温度计。
图:清顺治年间传教士南怀仁制作的温度计
“悬羽与炭”,这是古人利用木炭吸收水分的原理、首先发明的测量空气湿度的一种方法。试想,先秦人已发明和使用比测量温度难度更大的“湿度计”,发明和使用“温度计”是不是更为可能?
&&&&虽然冰瓶测量温度在精度上有点粗,可能没有刻度,不能显示温度值,但其所透露出来的智慧是相当不一般的。
&&&&伽利略发明的第一支温度计,便是用水作为界质,此后才有灌注酒精和水银的温度计出现,而中国人早在公元
前二世纪以前已开始用水作为“温度计”介质了。冰瓶是将水结冰作为温度的固定点,即现代的摄氏0℃,通过水结冰和融化情况来判断气温,而西方在17世纪才由荷兰科学家惠更斯提出此概念。
&“腋温”,至晚在南北朝时已测试
——&&&&北魏《齐民要术》:“大率常欲令温如人腋下为佳”
&&&&显然,冰瓶是古人测量低温的一种简单工具,属于“测冷仪”。那么,古人又是如何测量人体体温这类常温的
&&&&中国人很早就发现,健康人的体温是恒定的。于是将正常体温作为标准温度,即现代的摄氏37℃,以此推测体
表温度是高还是低,即中医所谓“发热”与“发寒”。中国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里已记载了测体温诊病
的情况:“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
&&&&所谓“尺热”、“尺不热”,是发烧与不发烧,“尺”为腕端脉穴之一,与“寸”、“关”相连,统称“寸关
尺”,是中医看病时必测摸部位。中医所谓望、闻、问、切四法之“切”法,就是测脉相和体温,切在尺部。为了校验准确性,医生切后往往还会触摸病人的额头、身体皮肤,与自己的体温作一综合对照,故又有“切肤”一说。
&&&&望、闻、问、切四法为古代名医扁鹊所创,据《史记·扁鹊传》记载,扁鹊为战国时名医。由此可见,如何测
量体温并据此判断病症,先秦时期的中医已有一套系统的方法。
&&&&将人的体温作为测量温度的标准值,在北魏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中便有多处记载。如卷六“养羊
篇”里介绍“卧酪”时,密闭的容器内要保持合适的温度才能使奶正常发酵。如何知道里面的温度是合适的?就是通过与人的体温比照作出判断的,“温温小暖于人体为合宜适。”
&&&&更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医学测量体温时常用的“腋下温度”,最晚在南北朝时已普遍使用。《齐民要术》卷八
“作鼓法”中,有这样的说法,制作豆豉,要布置暖和、太阳晒不着的屋子,温度保持人体腋下温度为最佳,即所谓“大率常欲令温如人腋下为佳”。
&&&&图:《齐民要术》书影,书中有使用腋温的记载。&
&&&&在制作豆豉的过程中,每天还要进屋里去观察两次,用手插进豆子堆中,看是否需要翻动,“候:看如人腋下
暖,便翻之。”据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最晚在南北朝时中国人已测腋温,知道腋下温度更稳定和准确。
“火候”,推测超高温度时的方法
&&&&——先秦《考工记》:“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
&&&&相对来说,低温和常温比较方便测量,测量高温特别是超高温的难度则比较大。古代中国人早在商周时期,就
找到很实用的方法,并运用于青铜器的冶炼,这便是观察“火候”。
&&&&火候,古人又称之为“火齐”,是借燃烧时火焰的变化,来推测温度高低的技术。这其实是一种“目测法”,
《荀子·强国》中提到了这种方法,强调要铸造出精美宝剑,得掌握恰到好处的温度,即所谓“刑范正,金锡美;
工冶巧,火齐得”。
&&&&如何通过火候推测出温度的高低?有一个成语叫“炉火纯青”,就是古人观察火候的标准之一,在火焰没有杂
色,是青色火焰时,温度最高。中国第一部手工艺专著、先秦时成书的《考工记·栗氏》是这样说的:“凡铸金之
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
&&&&这段文字,说的就是观察火候的具体方法和过程,不同火焰和颜色的变化代表不同的温度。经过现代科学验证
,“火候”法相当准确,因为不同物质的气化点不同,金属加热时由于蒸发、分解、化合等作用,会生成不同焰色的气体。如青铜冶炼时出现白色烟雾,相当于摄氏907℃,锌开始挥发;炉火纯青,表明温度已达到;,锌完全挥发,全是铜的青焰,此时就可以浇铸了。
&图:&古代铸鼎图,通过观察火候推测温度高低(图源《天工开物》)
&&&&这种通过观察火候推测温度的方法,在古代许多领域都有运用,如古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也是观察火候,推测
丹药是否能炼成。唐医学家孙思邈《四言诗》即称:“洪炉烈火,烘焰翕赫。烟未及黔,焰不假碧。”
&&&&观测火候,在现代冶炼、制瓷等多种行业中仍在运用。如陶瓷烧制,光看温度计烧不出优质陶瓷,因为测温仪
上的显示并不能准确反映物体内部温度,得依据“火候”来操作。
&&“物候”,预测未来气温走势
&&&——古代谚语:“小暑过,一日热三分”
&&&&中国古人不仅很早就已掌握了不同温度的推测方法,还发现了温度变化的规律,道家古籍《尹关子》即称:“
寒暑温凉之变,如瓦石之类,置之火即热,置之水即寒,呵之即温,吸之即凉。”但比较遗憾的是,古人未能像圆周率、经纬度那样,给温度提出一个“中国数值”。
&&&&事实上,古代中国人推测温度的方法很多。温度计只是实时温度的反映,古人还通过时序轮换和自然气象的变
化,判断和预测当天气温和未来气温的走势,这种方法可以视为“物候”测温法。
&&&&由于中国古代是传统的农业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非常丰富,常说的“春暖花开”、“天寒地冻”,都是古人
推测气温变化的语言。像推测眼下的高温天气,古人便有一套很成熟的方法,并以谚语的形式在民间推广、流传:“早上朵朵云,下午晒死人”、“天上花花云,地上晒死人”、“秋天大雾扑人面,当日太阳火炎炎”、“迷雾毒日头”、“早起雾露,晌午晒破葫芦”……这些都是古人通过气象变化预测当日气温的一种方法。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因记载时序、方便安排农业生产而来,也是古人预测气温的需要。通过对节气当天气象的观
测,古人可以对未来气温趋势,进行比较准确的中长期预测。如本周7月7日刚过的“小暑”,此节气一到,古人就知道下面将进入高温“烧烤模式”,所以谚语说,“小暑过,一日热三分。”为迎接高温,古人就会多吃消暑食品,以减轻高温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图:夏日知
&中国古代如何测量温度高低
本文作者 倪方六
& &眼下正是伏天,温度又成话题 。
&测量温度,在现代是很简单的事情。但在西方人发明的温度计尚未传入中国的古代,中国人是如何测知温度高低的?从史料来看,中国人很早就确立了寒、冷、温、热的“温度”概念,先秦时期观察“瓶中之冰”、南朝已使用“腋下温度”,还通过“火候”、“物候”来测定超高温、预测未来气温趋势等。像“春暖花开”、“天寒地冻”、“炉火纯青”……最早都是古人推测气温的用语。
冰瓶,中国最原始的温度计
——《吕氏春秋》:“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至晚在南北朝时已测量腋温,古人没温度计如何测量温度?
&图:最早的伽利略温度计
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世界上最早的温度计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于公元1593年发明的。顺治年间,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首次将西方温度计概念带入中国。因此,不少人认为中国古代没有测量温度的仪器。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已出现了一种可以观察温度变化的“瓶子”:瓶子中装上水,如果水结冰了,气温即
低于零下,进入寒冬了;如果冰融化,则气温回升。这种瓶子称“冰瓶”,也叫“水瓶”,可谓是中国最原始的一种温度计,被视为现代温度计的雏形。
冰瓶到底是什么形状的测量工具?现代考古中尚未发现实物,但从文献上可知,先秦时中国人已在使用。吕不
韦《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中有这样的说法:“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这句话的大概意
思是,看到瓶子里的水结冰,就知道天气已经寒冷,鱼鳖已经潜藏了。这是古人利用水在不同温度下的“水—冰—水”的形态变化,来推测温度下降和升高的技术。
类似的说法,在汉刘安《淮南子·说山》中也有记载:“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对于《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中所说的“瓶子”,到底是不是一种“温度计”,文中没有具体交代。可能正
因为如此,“冰瓶”这种原始温度计未被现代学术界重视和认同,被误认为是一种普通的生活器皿。
笔者认为,如果是普通的器皿,那为何不说“碗中之冰、“缸中之冰”、“池中之冰”?结合西方早期的温
度计也是一种细长的瓶子,可以想象先秦时的冰瓶并非普通之物。如果进一步联系《淮南子·说山》中的上一句话
——“悬羽与炭,而知燥湿之气,以小(明)大”,更可以侧证冰瓶是一种原始的温度计。
至晚在南北朝时已测量腋温,古人没温度计如何测量温度?
图:清顺治年间传教士南怀仁制作的温度计
“悬羽与炭”,这是古人利用木炭吸收水分的原理、首先发明的测量空气湿度的一种方法。试想,先秦人已发明和使用比测量温度难度更大的“湿度计”,发明和使用“温度计”是不是更为可能?
虽然冰瓶测量温度在精度上有点粗,可能没有刻度,不能显示温度值 ,但其所透露出来的智慧是相当不一般的。
伽利略发明的第一支温度计,便是用水作为界质,此后才有灌注酒精和水银的温度计出现,而中国人早在公元
前二世纪以前已开始用水作为“温度计”介质了。冰瓶是将水结冰作为温度的固定点,即现代的摄氏0℃,通过水结冰和融化情况来判断气温,而西方在17世纪才由荷兰科学家惠更斯提出此概念。
&“腋温”,至晚在南北朝时已测试
&北魏《齐民要术》:“大率常欲令温如人腋下为佳”
显然,冰瓶是古人测量低温的一种简单工具,属于“测冷仪”。那么,古人又是如何测量人体体温这类常温的
中国人很早就发现,健康人的体温是恒定的。于是将正常体温作为标准温度,即现代的摄氏37℃,以此推测体
表温度是高还是低,即中医所谓“发热”与“发寒”。中国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里已记载了测体温诊病
的情况:“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
所谓“尺热”、“尺不热”,是发烧与不发烧,“尺”为腕端脉穴之一,与“寸”、“关”相连,统称“寸关
尺”,是中医看病时必测摸部位。中医所谓望、闻、问、切四法之“切”法,就是测脉相和体温,切在尺部。为了校验准确性,医生切后往往还会触摸病人的额头、身体皮肤,与自己的体温作一综合对照,故又有“切肤”一说。
望、闻、问、切四法为古代名医扁鹊所创,据《史记·扁鹊传》记载,扁鹊为战国时名医。由此可见,如何测
量体温并据此判断病症,先秦时期的中医已有一套系统的方法。
将人的体温作为测量温度的标准值,在北魏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中便有多处记载。如卷六“养羊
篇”里介绍“卧酪”时,密闭的容器内要保持合适的温度才能使奶正常发酵。如何知道里面的温度是合适的?就是通过与人的体温比照作出判断的,“温温小暖于人体为合宜适。”
更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医学测量体温时常用的“腋下温度”,最晚在南北朝时已普遍使用。《齐民要术》卷八
“作鼓法”中,有这样的说法,制作豆豉,要布置暖和、太阳晒不着的屋子,温度保持人体腋下温度为最佳,即所谓“大率常欲令温如人腋下为佳”。
至晚在南北朝时已测量腋温,古人没温度计如何测量温度?
图:《齐民要术》书影,书中有使用腋温的记载。&
在制作豆豉的过程中,每天还要进屋里去观察两次,用手插进豆子堆中,看是否需要翻动,“候:看如人腋下
暖,便翻之。”据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最晚在南北朝时中国人已测腋温,知道腋下温度更稳定和准确。
“火候”,推测超高温度时的方法
——先秦《考工记》:“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
相对来说,低温和常温比较方便测量,测量高温特别是超高温的难度则比较大。古代中国人早在商周时期,就
找到很实用的方法,并运用于青铜器的冶炼,这便是观察“火候”。
火候,古人又称之为“火齐”,是借燃烧时火焰的变化,来推测温度高低的技术。这其实是一种“目测法”,
《荀子·强国》中提到了这种方法,强调要铸造出精美宝剑,得掌握恰到好处的温度,即所谓“刑范正,金锡美;
工冶巧,火齐得”。
如何通过火候推测出温度的高低?有一个成语叫“炉火纯青”,就是古人观察火候的标准之一,在火焰没有杂
色,是青色火焰时,温度最高。中国第一部手工艺专著、先秦时成书的《考工记·栗氏》是这样说的:“凡铸金之
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
这段文字,说的就是观察火候的具体方法和过程,不同火焰和颜色的变化代表不同的温度。经过现代科学验证
,“火候”法相当准确,因为不同物质的气化点不同,金属加热时由于蒸发、分解、化合等作用,会生成不同焰色的气体。如青铜冶炼时出现白色烟雾,相当于摄氏907℃,锌开始挥发;炉火纯青,表明温度已达到;,锌完全挥发,全是铜的青焰,此时就可以浇铸了。
至晚在南北朝时已测量腋温,古人没温度计如何测量温度?
&图:古代铸鼎图,通过观察火候推测温度高低(图源《天工开物》)
这种通过观察火候推测温度的方法,在古代许多领域都有运用,如古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也是观察火候,推测
丹药是否能炼成。唐医学家孙思邈《四言诗》即称:“洪炉烈火,烘焰翕赫。烟未及黔,焰不假碧。”
观测火候,在现代冶炼、制瓷等多种行业中仍在运用。如陶瓷烧制,光看温度计烧不出优质陶瓷,因为测温仪
上的显示并不能准确反映物体内部温度,得依据“火候”来操作。
& “物候”,预测未来气温走势
&——古代谚语:“小暑过,一日热三分”
中国古人不仅很早就已掌握了不同温度的推测方法,还发现了温度变化的规律,道家古籍《尹关子》即称:“
寒暑温凉之变,如瓦石之类,置之火即热,置之水即寒,呵之即温,吸之即凉。”但比较遗憾的是,古人未能像圆周率、经纬度那样,给温度提出一个“中国数值”。
事实上,古代中国人推测温度的方法很多。温度计只是实时温度的反映,古人还通过时序轮换和自然气象的变
化,判断和预测当天气温和未来气温的走势,这种方法可以视为“物候”测温法。
由于中国古代是传统的农业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非常丰富,常说的“春暖花开”、“天寒地冻”,都是古人
推测气温变化的语言。像推测眼下的高温天气,古人便有一套很成熟的方法,并以谚语的形式在民间推广、流传:“早上朵朵云,下午晒死人”、“天上花花云,地上晒死人”、“秋天大雾扑人面,当日太阳火炎炎”、“迷雾毒日头”、“早起雾露,晌午晒破葫芦”……这些都是古人通过气象变化预测当日气温的一种方法。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因记载时序、方便安排农业生产而来,也是古人预测气温的需要。通过对节气当天气象的观
测,古人可以对未来气温趋势,进行比较准确的中长期预测。如本周7月7日刚过的“小暑”,此节气一到,古人就知道下面将进入高温“烧烤模式”,所以谚语说,“小暑过,一日热三分。”为迎接高温,古人就会多吃消暑食品,以减轻高温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至晚在南北朝时已测量腋温,古人没温度计如何测量温度?
图:夏日知了
在下面将到的“大暑”,如果当天比较热,秋冬气温就偏高,谚语所谓“大暑热得慌,四个月无霜”,就是这个意思。
对于夏季是否有高温天气,古人还从夏至日气象来判断,有“夏至无云三伏烧”、“夏至无雨三伏热”一说。而“冬至暖,烤火到小满”、“霜前冷,雪后寒”则是古人预测低温的说法。类的还有“冬至不冷,夏至不热”、“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本文纸质版首发《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文史版倪方六独家专栏“一方钩沉”,现改每周四出版;电子版首发新浪博客“梧桐树下戏凤凰”)&
已投稿到:文章不存在_百度首页有没有白天体温一直高(早上起来体温就升高)的朋友?【肺结核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62,591贴子:
有没有白天体温一直高(早上起来体温就升高)的朋友?收藏
从去年六月开始关注体温以来,白天(早上7点到晚上10点)体温一直37-37.3度,偶尔37.4或37.5度,现在冬天也是基本37.2-37.4度,偶尔37.5度,有两次还37.6度(有次是下午17:50),现在到底是不是继发性结核还不知道,观察中。不知道该去医院查什么原因引起的低烧了,几次血常规都基本正常,血沉也正常,这两月肝功能也正常,求高手指点呀
肺结核的一个症状就是午后低烧,别担心,多喝水,多休息
我现在吃药2个月咯,这几天就是这样,整天都是低烧,楼主吃了多久结核药了?
跟小明一起喜欢上了贴吧,直到有一天他都11级了,我才4级,就向小明讨教有没有什么秘籍。小明憋了半天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你每到一个帖子就粘贴这句话,十五天就到了11级”......我彻底恍然大悟,吧主再也不用担心我的经验了!!!假如你每天签到拿4经验,18级=75000天,如果从1岁开始签到,那100 年=36500天,你差不多要活200年保持每天签到(谁知道200年后尼玛还有没有签到这玩意), 如果你每天再水4经验,时间减半,但考虑现实,你不可能再活100年,取50年吧,你就要每天水16经验,可能你是个勤快的人,每天水32经验,那就需要25年!!!再如果你是个大水怪,每天水64经验,那就只要12.5年!!!还如果你个心急的人,每天水128经验,你只要6.25年!!!!假如你已经急不可耐了,每天水256经验,那你碉堡了,只要3.125年!!!当然,你会觉得3年还是太远了,每天你闲的蛋疼,忙忙碌碌的水512经验,碉堡了, 你只需要1.5625年,只比1年半多一点!!!什么!!你还不满意?那你觉得你可能一天水1024经验吗,可能吗?可能吗??可能!!!据说回复100字或者一百字以上可以得到11~30经验,真的很棒......那么,按照队形,点击复制,把我的话复制一片,拿经验妥妥的
我一个月前和你一样,早上起来就37度,我抗结核14个月,午后能烧到37.4,我也一直闹心呢。最近还好点。就午后2点能烧一会。37.23.下午4点就自己退了
我有过一次 不过那天估计喝了有10多杯水
晚上早睡就好了
我吃药7个月,情况跟你一样,医生说我快停药了,我都不安心
楼主现在还是低烧吗?我还烧着呢
我也是,吃药快8个月了,最近各种结核症状,昨天开始又低烧了
你和我一模一样的症状,我有一年多了,我准备去上海华西医院检查了。
为了验证一下体温,查了口温和肛温,奇怪了,腋温比口温和肛温高呢
刚才19:29分,查得体温是37.3度,这日子要逆天了
楼主加我qq,我和你一样的情况,交流下
吃点中药补补阴吧
讲讲我的故事。。折磨啊;抗痨至今3个月了,1个月前觉得脸有点烫,开始量体温,中午开始就37.1/2/3,到了晚上睡觉前才降下来,最高有37.6,最近这几天体温好像降了点,基本不超过37了,2个月的时候做了第二次CT,显示病灶回复了1/3,有钙化迹象,医生说我这个发烧可能跟结核没关系。刚才吃完饭量了下又变成37.3了,半小时之后到了36.9。。。
最近一直在烧
腋下低热范围37.5-38.5,不用太担心!一结核潮热中毒症,二免疫低身体自我保护
长期低烧的朋友有没有关节肿胀或关节痛的吗?看网上有个介绍帖子,说结构变态反应,长期低热者,常有踝及膝关节红肿和关节痛,局部有皮下血管周围炎和免疫复合物的沉着。滤泡性眼结膜炎较多见于初染的1岁幼儿,典型者在眼结膜的血管边缘,有散在黄白色小泡。
我也最近总是低烧,刚吃药的前两月还不烧,三个月了开始低烧,37.2度,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低烧好了没兄弟?
楼主,我跟你一样,去年4月到现在,白天低烧,不过也不是天天烧,有几天好几天不好,最高一般不超过37.5。因为我经常会白细胞高点,所以看了很多医院,能查的都查了,PET/CT也做了,现在在华山医院看施光峰的专家门诊,让我吃消炎药。下周复查,唉,现在还是低烧,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再补充下,我因为这个,经常晚上睡不好,然后精神紧张,好几个专家都说再这样,去看心理医生,说我其他没什么问题。去年9月体检也都正常的。
吧里有个叫孟津车险的发了个贴子,他的低烧四个月打针好了,我准备试试,你还有其他症状不?
我也低烧,一直觉得手脚发烫没留意,刚刚测一下,37.3
这两天测量体温,上午好些,接近37度,下午到晚上最高达到37.4度,还是这样,刚才测量的是37.2
我早上体温高
持续一星期
一查成了肺结核
8:30到10:35,测量了四次体温,基本在36.7左右,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今天体温正常了。有可能是1、今天天气比较凉爽 2、结核药用药40天显效果 3、昨天去药店拿的治疗咽喉的药,较多(包括感冒药、三黄片、利肺片等),有抵制发烧的作用?下午再测量一下
看来低热的大有人在啊!同病相怜!
近段时间没怎么量体温的,这几天测量了几回,只有一天下午四点过是37度,其他基本是37度以下,不知道是吃药的效果还是不再纠结的结果,反正体温就是比原来低了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腋下量体温要多长时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