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中唯一合法政府说富国而兵强的原因是什么

品史论今——周清华工作站
当前位置:&&&
必修三材料题选编 第1辑
上传: 陈剑强 &&&&更新时间: 23:21:00
必修三材料题选编 第1辑
1.(2008东北师大附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庄子&天下》中写到:&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庄子所说的&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学者无一例外将其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其内涵通俗的讲,&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材料二& 宋明时期的儒学是中央集权制的封建政治、经济和阶级斗争、民族矛盾在哲学中的反映,又对封建专制制度起到了巨大的维护作用;在理论思维水平方面,这一时期达到了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新高度。
&&&&&&&&&&&&&&&&&&&&&&&&&&&&&& &&《中国哲学史通览》
⑴材料一中所说的&&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学者无一例外将其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是否有道理?请用孔子、孟子、荀子的主张加以说明。
⑵材料二中提到:宋明时期的儒学&达到了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新高度&,请说出:与宋以前相比,宋明儒学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1)有道理;孔子:内圣表现为仁的学说,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外王表现为要求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孟子:内圣表现为人有四德:仁义礼智;外王表现为&仁政&和&民贵君轻&。荀子:内圣表现为&仁义&;外王表现为&王道&和&君舟民水&。
(2)发展到了理学和心学,即使儒学哲学化,具有思辨性。
2.(广东实验中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兰芝被休(强迫离婚)后: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薄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
&&南北朝时期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节选
材料二 &闽中少妇丧夫,不能存活,则遍告之亲戚,言将以某日自裁(自杀),而为之亲戚者,亦引为荣,则鸠(筹)资为之治槥(音慧,意为小棺材)。前三日,彩舆鼓吹,如迎神人。少妇冠帔衮服,端坐舆中,游历坊市,观者如堵,有力者设宴饮之,&&三日游宴既尽,当路结彩棚,悬彩绳其上,少妇辞别亲戚,慨然登台,履小凳,以颈就绳而殁,万众拍手称美。
&&林纾《畏庐琐记》
材料三 《古今图书集成》统计的烈女节妇人数
朱熹:&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朱子语类》
明清时代,《内训》、《古今列女传》、《规范》等女教读物铺天盖地,明清帝王都曾下过不少诸如此类的诏书、制文。&
材料四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陈独秀尖锐地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社会的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马尚斌等《中国近代史教程》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⑴依据材料一回答,人们(南北朝时期)对妇女再婚持何态度?并说明依据。
⑵依据材料二,概括寡妇殉难的原因。
⑶依据材料三,分析&烈女节妇&由少到多的原因。
⑷依据材料四说明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如何评价儒家思想的?
⑴认为妇女再婚正常。因为官僚贵族子弟争娶兰芝,阿兄(亲属)认可。
⑵生活困难,难以生存;社会观念鼓励,认为非常荣耀。
⑶唐朝社会风气相对开放(封建礼教观念不强)。宋明理学发展,强调三纲五常明清统治者不断强化对妇女守节的推崇和提倡。
⑷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认为,儒家伦理道德阻碍了民主科学的实现,儒家思想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必须摧毁儒家旧道德。
3.(2008上海单科,16)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问题:(8分)
⑴&一些最敏锐的心灵&主要是指哪些思想家?
⑵他们思考了哪些重要问题?
⑴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⑵顾炎武: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或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主张&明君贤相&(或答&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王夫之:主张实学,让富民放手经营工商业。(如将三者的主张概括回答也给分。)
4.[2009.1苏州调研]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
&&莎士比亚之《哈姆雷特》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绘画作品一扫中世纪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展示了人性的美。下面是三幅不同时期以圣母和圣婴为题材的宗教绘画作品。
作品一&&&&&&&&&& 作品二&&&&&&&&&& 作品三
材料三 &法国启蒙剧作家博马舍在他《费加罗的婚礼》中为主人公、作为贵族仆人的费加罗安排了一段自白:&因为您是大贵族,您就自以为是伟大的天才!门第、财产、爵位、高官,这一切使您多么洋洋得意!您干过什么,配有这么多享受?除去从娘胎中出来时用过一些力气之外,您还有什么了不起的?&&至于我,湮没在无声无息的广大人群中,仅仅是为了生活而施展出来的学问和本领,就足够统治整个西班牙一百年还有富余,您居然想跟我来争夺果实&。博马舍笔下这种锐利的气势,使得国王路易十六也大为震动。他在读过剧本后惊呼:&这个人嘲笑国家中所有一切应受尊敬的事物。这个剧本上演就会产生危险,它会导致拆毁巴士底狱(法国封建专制主义的象征)!&
⑴材料一赞美了什么?反映了文艺复兴的什么核心思想?(3分)
⑵材料二中,哪幅绘画作品最能体现上述思想?你的依据是什么?(3分)
⑶结合十八世纪中后期法国的历史背景,分析材料三中为什么路易十六认为这个剧本会&导致拆毁巴士底狱&?(5分)
⑷启蒙运动如何发展了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3分)
⑴赞美人。(1分)人文主义。(2分)
⑵作品一最能反映这一思想。因为它更接近人间母子亲情,能充分体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2分)
⑶18世纪中后期的法国,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实行专制统治;为此,资产阶级极为不满。(2分)博马舍的言论反映了启蒙思想家要求自由、平等、人权的强烈愿望;(2分)将会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提供思想武器。(1分)
⑷理性是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要求获得人的彻底解放,进一步弘扬了人文精神。(3分)
5.(2008江苏单科,21)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材料二& 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戈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材料三& 金闾(今苏州城西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材料四&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之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⑴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
⑵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
⑶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⑴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⑵京剧。休闲娱乐功能,社会教化功能。⑶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宽。
6.&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和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其主要条件有哪些?(5分)
6.标志: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条件: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②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人文主义思想,解放了人们思想;
27. (2010.江苏省苏州中学测试)(10分)阅读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表格材料
号饮冰室主人,曾拜&南海先生&为师
民族英雄,领导了&虎门硝烟&
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被指为&卖国贼&
广东南海人,著有《孔子改制考》一书
著有《海国图志》一书
曾任北大图书馆主任,著有《庶民的胜利》一书
《新青年》的创办者
创建了&湘军&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⑴从对&西学东渐&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将上述人物分为四类。(4分)
⑵概述这四个派别人物对于向西方学习的态度和主张。(4分)
⑶结合上述人物的实践经验和教训,谈谈在今天我们应当如何对待外国文明尤其是西方文明?(2分)
答案&& 思想解放潮流
& (1)第一类:⑤③;第二类⑧②;第三类:⑥①;第四类:④⑦。(4分)
(2)徐魏二人代表的是地主阶级抵抗派,面对外国的侵略,主张了解世界,学习西方,巩固封建统治;
曾李(鸿章)二人代表的是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科技,引进先进军事科技器物,达到富国自强的目的;
康梁二人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造中国政体;陈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以&民主&和&科学&为大旗,主张在思想文化变革中国。(4分)
(3)结合中国国情,以开放心态了解并适当吸取世界各国文明中的优秀成分,使之成为中国文化不断丰富创新与时俱进的重要支柱。(2分)
29.(2008年广东单科28)(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
&&转引自沈志华等《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
⑴在向&先生&学习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探索了一条怎样的中国式革命道路?1958年前,新中国取得了哪些建设成就?(5分)
⑵为了&后来者居上&,毛泽东发动了哪些运动?这些运动出现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何历史意义?(4分)
答案:(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2分)。短期内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一五计划超额完成(3分)。
(2)&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2分)。忽视经济规律;超越国情(2分)。
(3)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了中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4分)。
11、(08年山东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1)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6分)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4分)
(1)担任低级官职(或除执政官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立军功;努力耕织。(6分)
(2)梭伦:崇尚中庸(调和),手段温和。商鞅:不畏权贵,严刑峻法。(4分)
8、(09浙江文综)&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10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 &&&&&&&&&&&&&&&&&&&&&&&&&&&&&&&&《通典 食货》
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 &&《荀子 议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6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4分)
(1)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2)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以专心应敌于外。
7、(09江苏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 &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⑴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丰张?(4分)
⑵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
⑶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答案】(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10、(09山东文综)【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日)
(1)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2分)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2)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4分)
(1)含义: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或&改革必须除旧才能立新&)。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或&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2)改革措施: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废除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等。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中国最具影响力高考资源门户
最近更新: 1981 昨天: 3964 本周: 164062 总量:
今日:696套
总数:5174647套
会员数:131942位
当前位置:全国大联考
2012高二历史练习:2.3《富国强兵的秦国》新人教选修1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所属地区: 全国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0次
资料类型:试卷
文档大小:21.10K
所属点数: 0.1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1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一.单项选择题
1. 对于秦国而言,商鞅变法所起的决定性历史作用是(
A.废除旧制度,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国力增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C.使法家思想在秦国占统治地位
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
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实力大大增强,为后来的秦统一中国奠定的基础,在当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故正确答案为B。
2.(2010山东省成功中学高二阶段测试)一般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其最主要的依据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影响,废井田,开阡陌,动摇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建立起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故选A。
3.商鞅变法时期,有人当面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 “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基本治国要领。下列能够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②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③什伍连坐法④焚烧诗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题干主要反映了商鞅变法触犯了人民利益,而题枝中的四项全能反映这一问题。故选A。
4.(2010年四川内江市高三三模)有个叫赵良的人对商鞅说:“您一出行,后面随从的车乘几十辆,车上载满全副武装的卫士,力大而肌肉发达的作陪乘,手持矛戟的武士紧紧护卫着您的车乘而疾走。”这反映的实质是
A. 商鞅出行戒备森严
B.商鞅变法使秦国富裕
C.商鞅变法的阻力和艰难
D.商鞅奢侈浪费
该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题干中所描述的现象体现了商鞅加强戒备,以防止仇家报复。而这正体现出商鞅变法所面临的艰难环境和巨大的阻力。
5.(2010年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百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对以上《汉书·识货志》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肯定了变法富国强兵的实际作用②否定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的积极作用③作者是站在劳动人民的角度看问题的 ④作者已能着眼于生产力的角度考察社会政治问题.
A. ①②③④
该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倾邻国而雄诸侯”,肯定了商鞅变法富国强兵的实际作用,而认为变法的结果是“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却没有看到阶级关系变动所带来的积极作用,故正确答案为B。
6.(2010山东省成功中学高二阶段测试)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有(
①勤奋劳作,努力耕织 ②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活动
③英勇善战,争立军功 ④努力读书,精通四书五经
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故②错;四书五经在当时还未出现故④错。
7.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薄恩礼,好生分”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冷默,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D。
8.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危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
C.迁都洛阳
D.按军功授爵
解析 贵族的利益有两种:一是政治特权;二是经济特权。从题目要求的“直接损害”来看,能损害贵族利益的只有D项。
二.材料分析题
9.(2010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
⑵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
⑴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⑵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以专心应敌于外。
10.(苏州2010届高三期中)阅读下列材料。
(1)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不同。
(2)包括第四等级的所有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公职人员……
(3)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与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1)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2)……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3)……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共同涉及了哪些方面的问题?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两个改革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方式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者不同的处理方式对雅典和秦国分别产生了什么不同的影响?
(1)等级的划分;官吏的任免;对工商业的态度。
(2)梭伦改革按财产的多少划分等级;商鞅变法用军功大小划分等级。梭伦改革由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公职人员;商鞅变法官吏通由国君任免。梭伦改革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3)对雅典: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一定程度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促进了奴隶制工商业的发展。
对秦国: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的确立打下了基础;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为国家统一打下了基础。
该会员上传的其它文档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
合作 / 友情链接史料解读商鞅变法
作者:程世高
著名历史学者洪振快先生曾说:“研究历史,就是把那些记忆碎片拼合成一幅历史图案,使过去的生活和思想呈现出较为清晰的景象。因此,史料乃是史学的生命。”其实,在中学历史的教学和考试中,史料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综合分析解读史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下面让我们一起阅读几则商鞅变法的相关文字史料:
公孙鞅之治秦也,设告相坐而责其实,连什伍而同其罪,赏厚而信,刑重而必,是以其民用力劳而不休,逐敌危而不卻,故其国富而兵强。然而无术以知奸,则以其富强也资人臣而已矣。及孝公、商君死,惠王即位,秦法未败也,而张仪以秦殉韩、魏。
&&&&&&&&&&&&&&&&&&&&&&&&&&&&&&&&&&&&&&&&&&&&&&&&
——《韩非子&定法》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
&&&&&&&&&&&&&&&&&&&&&&&——《通典&食货》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度,欺魏将卯,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彊,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彊。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
——《史记&李斯列传》
上述材料是考试中经常遇到的,可以称得上是学习商鞅变法的典型史料了。材料一是韩非在论证“术治”(以申不害为代表)和“法治”(以商鞅为代表)要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这个观点时所阐述的内容。这段文字既展示了商鞅变法的部分内容、后果,也有较为辩证的评价,后面三则材料也都或多或少涉及到这些内容。那么我们在综合阅读的基础上,就需要对比分析概括出各则材料及教科书上对商鞅变法的相关叙述和评价有何异同,为什么会有这种相同或差异?这是结合课本知识对各个材料总体上的宏观把握,那么进一步我们需要再微观上细嚼各个材料的主要内容,从中挖掘材料的历史背景、逻辑关系及所透露的有效历史信息。
按照新课标的内容标准,对于“商鞅变法”这一章,我们至少要掌握以下三个方面:
①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②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③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很明显,上述材料已经涵盖了这三方面的要求,如果再配上相应的练习题,就可以顺利达标。根据材料,我们可以拟设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探究:
【思考问题】
(1)春秋时期,变法改革非秦国一家,各国不约而同地开展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一中说“国富而兵强”的原因是什么?“秦法未败”又是为什么?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
(4)材料三对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材料三评价商鞅的标准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5)综合四则材料,概括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后果。
【点评提示】
(1)春秋时期的变法改革无非是为了富国强兵以至在争霸战争中发展壮大进而称霸。
(2)这两小问在材料中均有叙述,需要结合所学课本知识加以提炼。无论是“国富而兵强”还是“秦法未败”,实际上强调的都是商鞅变法的积极效果。
(3)这是09年浙江高考文综卷的一个小问,参考答案为: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4)充分肯定的是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司马迁把人的品行作为评价标准,把个人的好恶作为评价标准。不同意。因为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仅要看其个人人品,更要是依据他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5)这些往往是课堂上识记的内容,通过材料进行概括分析大大降低了难度,但是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阅读理解文言材料的能力。
【说明】本文发表于陕西师大《中学历史报》2010年高二版第22期第一版,发表时略有修改,本文为原稿。
著名历史学者洪振快先生曾说:“研究历史,就是把那些记忆碎片拼合成一幅历史图案,使过去的生活和思想呈现出较为清晰的景象。因此,史料乃是史学的生命。”其实,在中学历史的教学和考试中,史料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综合分析解读史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下面让我们一起阅读几则商鞅变法的相关文字史料:
公孙鞅之治秦也,设告相坐而责其实,连什伍而同其罪,赏厚而信,刑重而必,是以其民用力劳而不休,逐敌危而不卻,故其国富而兵强。然而无术以知奸,则以其富强也资人臣而已矣。及孝公、商君死,惠王即位,秦法未败也,而张仪以秦殉韩、魏。
&&&&&&&&&&&&&&&&&&&&&&&&&&&&&&&&&&&&&&&&&&&&&&&&
——《韩非子&定法》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
&&&&&&&&&&&&&&&&&&&&&&&——《通典&食货》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度,欺魏将卯,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彊,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彊。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
——《史记&李斯列传》
上述材料是考试中经常遇到的,可以称得上是学习商鞅变法的典型史料了。材料一是韩非在论证“术治”(以申不害为代表)和“法治”(以商鞅为代表)要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这个观点时所阐述的内容。这段文字既展示了商鞅变法的部分内容、后果,也有较为辩证的评价,后面三则材料也都或多或少涉及到这些内容。那么我们在综合阅读的基础上,就需要对比分析概括出各则材料及教科书上对商鞅变法的相关叙述和评价有何异同,为什么会有这种相同或差异?这是结合课本知识对各个材料总体上的宏观把握,那么进一步我们需要再微观上细嚼各个材料的主要内容,从中挖掘材料的历史背景、逻辑关系及所透露的有效历史信息。
按照新课标的内容标准,对于“商鞅变法”这一章,我们至少要掌握以下三个方面:
①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②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③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很明显,上述材料已经涵盖了这三方面的要求,如果再配上相应的练习题,就可以顺利达标。根据材料,我们可以拟设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探究:
【思考问题】
(1)春秋时期,变法改革非秦国一家,各国不约而同地开展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一中说“国富而兵强”的原因是什么?“秦法未败”又是为什么?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
(4)材料三对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材料三评价商鞅的标准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5)综合四则材料,概括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后果。
【点评提示】
(1)春秋时期的变法改革无非是为了富国强兵以至在争霸战争中发展壮大进而称霸。
(2)这两小问在材料中均有叙述,需要结合所学课本知识加以提炼。无论是“国富而兵强”还是“秦法未败”,实际上强调的都是商鞅变法的积极效果。
(3)这是09年浙江高考文综卷的一个小问,参考答案为: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4)充分肯定的是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司马迁把人的品行作为评价标准,把个人的好恶作为评价标准。不同意。因为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仅要看其个人人品,更要是依据他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5)这些往往是课堂上识记的内容,通过材料进行概括分析大大降低了难度,但是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阅读理解文言材料的能力。
【说明】本文发表于陕西师大《中学历史报》2010年高二版第22期第一版,发表时略有修改,本文为原稿。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材料一中文字所述商船 的文章

 

随机推荐